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心理学边缘效应范文

心理学边缘效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边缘效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心理学边缘效应

篇1

一、 校园心理剧的素材与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校园心理剧,其内容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具有普遍性又有典型性的内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炼剧本的素材,确立主题。

(一) 挖掘心理咨询记录、学生的信件中的理想素材

心理咨询记录和学生的信件,记录着孩子们的困惑和苦恼,所以,编写心理剧前整理咨询记录和信件,将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筛选出来,可能就会成为编写剧本的理想素材。比如,进入青春期,不少高年级学生都与父母产生了或多或少的矛盾与问题。孩子们经常带着这样的苦恼走进咨询室。我就把这类问题集中整理,编写了心理剧《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主要描写了青春期的学生与父母产生的一些小摩擦,引导学生去理解父母,学会艺术的与父母沟通。

(二) 走到学生中间,留心观察,搜集第一手资料。

在平时,我时常走到学生们中间,与孩子们一起谈心、聊天,在与分享快乐和烦恼的同时,发现了很多在咨询室里听不到的声音和事情。比如,刚开学的时候,很多学生还沉浸在假期生活中,对我表达了不想上学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我编写了《开学了……》这个心理剧剧本,通过剧中小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亲身经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学期的生活。

(三) 向班主任与家集剧本素材。

班主任和家长每天都能与学生密切接触,总能在第一时间洞悉学生出现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学生家长,比老师们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内心变化情况,因而也能提供出符合需要的典型事件。

二、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修改与

丰富

一个优秀的心理剧剧本一定是在反复排练、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产生。一般我们进行公演的心理剧本都要经过6-10次的修改。

(一) 修改的过程需要学生的参与。

虽然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但是他们是舞台上的演员,对

于剧本的修改时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每次排演心理剧,我都给他们一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不断获得体验和感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比如,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的剧情中,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后,参演的同学们认为向父母摔杯子的情节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他们想要用摔书的动作来代替这个情节,因为他们觉着摔书更能表现对家长的反抗与不满。在公演的时候,摔书这个情节确实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观众。

(二)在排练中丰富独白内容,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校园心理剧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反映出学生心理变化、矛

盾产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呈现孩子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心理应对方式。在排演的过程中,我不断启发参演学生体会主人公的经历,将真实感受融进表演中,使独白更加的自然,更具感染力,帮助参与表演以及观看的学生们在进一步的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获得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三、 校园心理剧的排演过程要注意合理与适度

(一)尽量选取有“经历”的演员

在演员的选取上,除了要求演员有表现欲、不怯场、语言表达能力强等优势外,我还注意让学生“自己演,演自己”,把“大道理”用“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有过类似经历、或本身贴近角色性格的学生在演出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主人公露露的扮演者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对于露露“没有休息日、总是活在老师家长的期待里”的遭遇,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演她自己”。所以,在表演起来,特别是在露露内心呐喊的时候,她富有感情的独白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连她的妈妈在看过表演之后,都说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二)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对于一台心理剧来说,演员是灵魂,那教师就是核心了。

需要教师经常和演员们一起探讨剧本,通过分析人物特点来进一步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心情,并将需要表达情绪转化为具体的动作、语言语气示范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

(三)音乐的选取要合理

音乐是最能拨动人们内心的那根琴弦的。因此,我非常注重在心理剧中音乐的运用,特意聘请了音乐老师作为艺术指导,帮忙选取更加符合心理剧主题要求的音乐。比如,在《好孩子的烦恼》一剧中,我们选用了《大书包》这首歌作为露露休息日到处奔走学习的背景音乐;在《我想成为一只小鸟》一剧中,选用了《小小鸟》作为结束音乐,进一步将心理剧推向,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三、注重互动体验,应用校园心理剧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我注重台上台下的互动,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唤醒他们对生活经验的记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潜移默化中,淡化教育痕迹,渗透心理教育的目标。

演出结束后,我还会组织参与者发表感受和感悟,引导每个人都意识到解决这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并学会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进行心理调节。例如在教育学生要认真倾听时,让学生演译了心理剧《听的学问》,其扮演者通过主人公和自己平时的对比,深深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触及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领悟着做人的真谛。

五、校园心理剧与心理健康教育其他途径的结合

校园心理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要发挥好作用还需要与其他途径相结合。

第一,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开设专题讲座。单纯的讲座枯燥、乏味。在一次考前心理调节讲座的时候,我就将《考试前》这场心理剧引入讲座中。通过这场心理剧使得学生了解克服考前焦虑的一些方法。

第二,与心理咨询活动相结合,通过校园心理剧开展团体咨询和同伴心理互助。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对在个体咨询中反映出来的交往困惑、自卑及适应不良等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同时,以校园心理剧为载体,通过表演后的分享,促进同伴心理互助。

第三,可以根据校园心理剧的内容组织家长及教师参与编写、表演、观看和讨论。学生的心理烦恼有很多是由成人造成的,让家长及教师成为校园心理剧的参与者,使他们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极其解决的重要性,会使校园心理剧的效果更加明显。

篇2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观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不少专家学者就教学理念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北大校长、清华校长梅贻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历史上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及其教育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铁道警察学院的特点,指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理念误区,提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的。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发展

教学理念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同时也是一定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反映。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不断地发展完善,这一过程可以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革上反映出来。刘润清在他的著作《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一书中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教育发展基本经历了三个时期: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发展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和稳定期(9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变革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发展过程,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发展变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对外开政策的发展,国家对外语人才需求增加。但是,由于处于开放初期,对外交流的模式首先表现在科技人员依靠文献资料来了解国外科技、文化和法律方面的内容,因此,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阅读能力方面。这一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时期,注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和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这一教学理念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长达20余年的影响。基于这一时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语法翻译教学法”、“句型转换教学法”应运而生,并逐渐表现出他的落后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1999年9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正式颁布实施。本次大纲修订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上新台阶旨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打好语言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与之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本次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但是,大纲中没有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2000年教育部发起了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在大学英语教学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了全新的说明和部署。体现了当代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研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教学理念对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误区

铁道警察学院是由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2012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原来数年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理念不会马上消失,而会影响到大学英语本科课程的教材选择、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公安院校不设英语专业,所有课程设置都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加之公安院校的行业特殊性,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也应该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但是现今多数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念及课程设置与普通院校保持同步,这是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存在的最重要的误区。

三、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应树立怎样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加之目前处于高考英语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亟待转变。我们应该认识到,开设大学英语课程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从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把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一)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终身教育”的宏观教学理念

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遵循《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规定,树立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指导的终身教育”的宏观理念,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和导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世界上首次对终身教育理念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他在196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并于1970年完成他论述终身教育的重要著作――《终身教育导论》一书,之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终身教育理念列入“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之中,由此奠定了终身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理念地位。我国对终身教育理念的认识始于1993年,1995年“终身教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现今,终身教育被正式进入《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

铁道警察学院是中国众多高校中的一所,理应遵守《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终身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终身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学生接受教育是一件从生到死一直持续的事情,是学生在不同时期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一切教育机会、教育活动和教育的一切方面。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仅局限在固定知识的传授上,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致力于创造有效的交流和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将各种教育形式和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来激发潜能,激励学生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信心有能力运用它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树立了终身教育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生态化”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是以人为其研究对象的教学活动。“生态化”一词来源于生物学,而当其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意味着以人为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生态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目标,为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化活动中提供应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要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居于首要地位,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成为英语课堂的中心,也成为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相应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地位显得异常重要,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本应处于教学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却成为英语词汇语法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活动被简化为简单的“教”与“学”,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见健康人格的发展,背离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教育活动的本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树立“生态化”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教学表面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深层是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直面西方文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与搏击的战场,对作为未来代表国家行驶国家权力的警校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文化批判意识对其以后的工作来讲很重要。文化的构成因素是价值观念、信仰和人生态度,历史和传统又是文化的根源。要准确的理解对方的话语,完成跨文化交际,必须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这种文化涉及到运用此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伦理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把这种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把语言结构,语言功能和相关的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课程,课时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系统的讲授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归纳文化框架,把与课文有关的文化知识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考能力,准确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此外,鼓励学生阅读报刊杂志、观看英文影视作品、结交异国朋友等都可以积累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四)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3年起实施,至今已经走过10年历程,目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研制工作,《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一方面将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教学分类体系,鼓励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根据教学指南和学校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人才培养规格等,自主制定个性化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准确定位,即为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为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为学生个性需求服务。例如复旦大学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大学外语课程体系”;南京林业大学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细分为三个部分,满足学生在应试、求职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对英语的个性需要。

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但是同时,广大教师应该正确理解“分层次教学”的教育理念,不能只将其理解为简单的分班教学,而是根据学院的办学定位、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借鉴其他高校课程体系,寻求适合本校英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结论

近年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观念、教学模式及评估办法等方面做出重大调整,同时,英语高考模式改革的冲击,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理念急需转变,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求一条既符合主流英语教学,又能突出自己办学特色的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公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

篇3

关键词: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设计原则,设计内容。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边界空间是一个空间体的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异质空间交错融合邻接时,产生的一个特定的、相互作用的过渡区域。公园的边界空间则是指从属于公园绿地范围内的空间,与其周围环境一定领域内直接受到边缘效应影响的边缘相交接的地带。

1 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原则

1.1 整体性原则

边界空间的整体性原则应作为一种设计观念和一种设计方法贯穿于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设计的始终,它既体现在开放式公园的整体设计中,又体现在边界空间自身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之间营造的效果之中。

在设计中,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不能背离其与公园整体环境的和谐,要注重与公园整体风貌的统一; 同时,要考虑它在城市空间序列中所起的作用,注重与周围城市用地的协调,从而本着整体性原则进行设计。

1.2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边界空间则是城市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多样性原则在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设计中应引起重视。此处的多样性有多个层面的含义。

功能的多样性。开放式公园的边界空间应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多样性的功能划分,以满足公园绿地使用者不同的需求。

层次的多样性。层次的多样性体现了边界空间过渡的特性。通过各种元素及空间序列的合理安排,改变原有单一的节奏,创造出错综复杂的层次感,可以让使用者从心理、行为、感知等方面对边界空间有明确的认知。

形式的多样性。由于人们的文化程度、习惯、爱好、职业等方面的差异,相应地在空间组织形式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公园绿地边界空间应根据相应地段的功能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多样性的表现。

生态的多样性。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作为公园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不仅有利于保持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对公园的核心空间起到生态保护作用; 同时也将公园的生态作用传导到城市绿地空间,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1.3 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是以人的行为需求和行为特征为依据和根本,具体说来是指在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原理的指导下,一切以人的活动需求、景观需求、空间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旨在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游憩、休闲、交流的场所。边界空间的设计应注意人性化原则,使其能够符合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因此,当它使人们乐意使用时,该空间就是积极的; 反之则会被忽视而成为消极或半消极空间。

2 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的设计内容

2.1 创造舒适的交流场所

缺乏了交流的场所,空间也就失去了生机。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方树指出景观设计的目

标是“交流”。所谓的“交流”是创造更广泛的,可供交流的景观环境,即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创造社会的绿色环境。

创造舒适的交流场所,需要综合运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来进行景观设计。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要求,设置不同的功能空间。在每一个局部区域都要确定适宜的尺度,并注意尺度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以及景观设施和小品的配置上应有的功能上的相互配合、支持,以便为不同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并以舒适的交流空间促进不同群体的交流。

2.2 建立多重复合的功能空间

使用功能。公园边界空间的真正价值在于人的使用。从空间的使用角度来讲,边界空间要在城市环境中产生使用性的作用,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引导性; 其次要为人们提供短暂休憩的空间,满足使用者心理上的需求。设计中可以通过运用空间开合、光线变化、色彩强调、指示设施的设置等,对游人的视线和行为进行引导。同时,“在逗留区域中,人们很细心地选择在凹处、转角、入口或者靠近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依靠物体的地方驻足,它们在小尺度上限定了休息场所”,因此在设计中,不仅要提供一系列可供人们依靠的实体,如花坛、景墙、座椅等,使使用者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具体的支持,还要为使用者提供遮阴、避风的活动场所,方便使用者停留、休憩。

生态功能。要充分体现边界空间的生态功能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对现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要予以保护,还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利用和创造,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 阳光、地形、植物、能量、水体、风、土壤、动物等) 结合在设计中。在充分利用场地及周围环境的自然条件的同时,要考虑设计是否对自然环境影响最小,是否在自然环境的允许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考虑设计对未来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公园边界空间在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做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

审美功能。边界空间在适应实用功能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审美等方面的因素。在进行设计时,如何使构成边界空间景观的诸多形象要素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更富于艺术性,从而以此引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参与兴趣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设计中,应对形式、色彩、质感等多个方面进行妥善的考虑,强化它们的视觉表现力,或在可能的条件下增添一些新的元素内容,比如植物的季相变化、铺地的纹理与色彩、座椅的形式以及景观灯等景观元素,以此创造出丰富的景观内容,增强边界空间的审美功能。

2.3 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边界空间

丰富空间层次。增强空间的层次性,有助于加大视线的深度,增加景深,提升景观的观赏性。设计中可以运用穿插、渗透等手段,巧妙地组织空间序列,有效地增加空间之间的联系,使空间产生“无穷”感,从而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无限的景观。

创造多形态的边界。创造折线型边界,或增强边界空间的曲折变化,这种小尺度的边界可以创造出有围合感的转角空间; 或者对于边界空间分段进行不同的处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边界空间的内容,也提高了边界空间的可塑性。

增强边界空间的连续性。增强边界空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明暗、体量的大小、材质的选择、围合与开敞、导引与掩映等对比手法的运用,尽可能地延长边界,形成一个动态的空间景观。在丰富空间层次、增加边界空间景观内容的同时,又使整个边界空间和周围城市用地之间形成更好的过渡、融合,给人连绵不断的感觉。

结合人文景观,营造地域特色优良的文化传统可以塑造优雅的城市环境,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开放式公园的边界空间作为城市向外展示其地域特色的文化橱窗,以无声的语言向市民以及外来游客传递着地域文化特征。地域的特色不是复制、变形、组合而成的,也不是简单由传统的符号构成,而是要充分考虑设计地段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将当地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结合到边界空间景观的设计中。设计中尽可能地应用地方性材料、能源以及建造技术,特别是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和乡土建筑元素的挖掘。在人文特征方面,要尊重地方特有的民俗、民情,包括景观设施等都应满足地方特有的审美和使用功能,从而营造出该地区特有的地域景观。

3 结语

作为城市与公园的联系体,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丰富城市空间层次、改善城市环境、创造宜人的交往空间、展现城市地域特色等。研究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的合理设计不仅对提升公园绿地周边用地使用价值、提高公园绿地使用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更好地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邢忠,王琦. 论边缘空间[J]. 新建筑,2005( 5) : 80 -81.

[2]高洁. 城市景观环境中边界的构成及其艺术表现形式研究[D]. 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7: 16.

篇4

关键词:景观设计;视觉注意;吸引;心理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5-0063-03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Design Visual Psychology to Attract Attention

WANG Ling-zhong, XU Da-na( School of art of Jiang 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level, the requirement of human environment itself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Of course,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Today’s parks and plazas are countless, but they have also only provides a rest place. Landscape visual analy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s of landscape research disciplines, so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asons of visual attention, and to 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and finally expounds what should use design methods in the design to highlight the theme. Hope tha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uman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 to reveal the basic law of landscape visual perception, landscape design to provide experience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design;visual attention;attract;psychology

Internet :.cn

景观视觉是研究视觉化了的景观视觉基本特性,是以人为主体的观赏者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景观组成元素,在一定的情景状态下相互之间所构成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由于人脑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视觉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了一种机制来对信息进行加工,人类视觉便能迅速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显著的对象上,这个过程就称之为视觉注意。视觉注意是研究人眼对所视的景观空间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快速选择和捕捉的生理反应。要知道引起视觉注意的原因,先要了解视觉注意的生理基础。

一、视觉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原因

(一)视觉注意之生理机能

人们探索环境是通过感官去体验的,视觉是所有感官中最为发达的一个系统。在观察环境时,视觉是由物体表面发射进入眼睛,通过角膜、瞳孔、水晶体等元件而成像于网膜,经由网膜上的视觉受器将光的讯息转变为神经讯息,一路经由视丘的外膝状体传至大脑,最后再结合皮质区与其他感官与认知系统形成主观的视觉经验。(图1)

(二)视觉之心理原因

引起视觉注意的心理原因有感觉、知觉、注意等方面的因素,它们所引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1.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这就是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当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对象或过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这些对象过程在脑中便以感觉和知觉的形式反映出来。

2.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于某种对人具有意义的事物的集中性和指向性。注意力不是一个并联的活动,而是在移动的过程中确定一个注意点,并且这个注意点是沿着一条主线移动的,最后形成一条视觉链。通过了解视觉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机制,我们知道人类是经由大脑的认知与视觉的刺激形成了人们感知与认知的互动模式。

二、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

东南大学刘滨谊教授和他的学生在《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分为四个要素,分别为空间尺度和距离要素、实体景物要素、色彩要素和综合要素。

(一)空间尺度

这是游客的观赏位置之视域所见的景观范围。Visual Resource Management 系统的视觉质量管理方法中也将景观空间观赏尺度与距离作为景观视觉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景观空间尺度越大,吸引人视觉注意的要素就越多,但注意力却越容易分散。试想一个人身处在一个空旷的地形中,放眼只看到一个孤立的建筑或只看到一棵树,那么这个建筑或那颗树就是一个注意点,能瞬间抓住人的视线。但如果周围的景点很多,而又不在一条视觉链上,人们应接不暇,这时候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

(二)距离要素

观赏者的视觉中心会受到空间大小的影响,距离的远近也会对人的视觉造成影响。不同的空间距离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不管是扬・盖尔的社会性视距,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模数”,还是我国古代的尺度距离,都是把25m左右的视距作为空间设计的尺度设计。人们处于和对象25m左右的距离的时候,心理会有所变化,通过视觉开始传达信息。除此之外,身处20-25m这个距离,人们感觉比较亲切。在景观设计中,这个尺度用来创造景观空间感。距离超出110m之后就产生广阔的感觉,这是形成景观场所感的尺度。390m左右的尺度可以创造深远、宏伟的感觉,这是形成景观领域感的尺度。

(三)色彩要素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是基于人眼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感受的。就连阿恩・海姆都将形状比作富有气魄的男性,色彩比作富有诱惑力的女性。有实验证明人记住一个东西,首先记住的是它的颜色,其次才是形。

色彩要素是景观视觉吸引的一个重要要素之一,它极大的丰富了景观空间的层次。距离近的时候,色彩明亮、鲜艳;距离远的时候,色彩暗淡、深沉。色彩要素中影响注意的重要因素是饱和度和明度。饱和度和明度越高的,越容易受到关注。色彩作为向人们传递审美信息的媒介,有其特定的暗示功能,使人心理产生不同的情感,引发不同的意境和反应。例如,标志设计主要运用红、绿、黄、蓝,这些颜色的搭配能够起到醒目、警醒的作用。植物配置设计也是这一要素最好的诠释。(图2)

(四)实体景观要素

景观空间中的标识牌、廊架、雕塑、花坛、水景喷泉等,这些实体都很容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在景观设计注意的要素中,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

图3是江苏镇江金山湖公园,依托金山寺而建。这张图是站在金山湖公园中看金山,雷峰塔的高度明显高于寺中其他建筑,无论观赏者站在哪个角度,它能瞬间抓住人的注意力,这是金山湖公园中独具一格的风景。

在实体要素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水体。无论是公园还是居住区,亦或者是其他景观空间,水景对人的视觉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动态的水景。

(五)综合要素

景观空间中的视觉要素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存在,而是几个元素的共同组合。图4是一个集色彩要素、距离和尺度要素、实体要素为一体的建筑景观空间。鲜明的蓝色水池和建筑实体最先吸引人的眼球,宽阔的距离给人带来深远的尺度感。在景观空间中,视觉要素的组合越多,吸引力就越强。

三、景观设计中吸引注意的特征和设计手法

以上了解了视觉吸引的几个要素,在设计中应该如何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来捕获注意力呢?首先来了解视觉注意的特点。

(一)吸引注意的反射性特点

艺术要强调自身的魅力,吸引力就要通过自身的特点发射出去,而不是坐等关注。反射性注意在瞬间形成,往往是第一时间获取注意。这种视觉刺激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自我突出,主动刺激人的神经。

设计中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捕获注意力呢?艺术不能靠理性目的来吸引观众,也不能坐等他人的青睐,它要靠艺术的视觉刺激形成影响。

(二)设计中如何才能吸引注意

1.利用反差或冲突引人注意

在设计中通常利用小面积的局部反差来吸引视觉注意力。景观设计中一般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形成视觉冲击力。绿色的植被与朱红的景墙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反差能够牵动视线,成为眼睛追逐的焦点(图5)。在景观空间中,这些反差的设计比比皆是。

2.利用视觉中心与边缘效应

同一视域内,注意力不是平均分配给所见的所有事物的,视觉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那一点就是视觉中心。设计可以通过一些形式手段来加强视觉注意。如图6左图铺装设计中,通过箭头的诱导可以把视线引向一个中心。右图箭头诱导也是最常见的一个例子。

如果说视觉中心是引起注意的突出位置,那么边缘就是外形特征的彰显之处。有调查显示,人们远观水体时,视线会被弯曲的驳岸所吸引,游客会通过水面的宽度来判断水池的距离尺度。观赏者在靠近水体时,驳岸的造型会吸引人们来到亲水的地方玩赏。(图7)

3.利用心理预期与意外变化

心理预期与已有的视觉记忆有关。心理预期就是根据已知的图形或规律进行推论。当某些图形按照一定的方向或规律逐渐推移,如果突然加以变化就会引起视觉注意。图7中的两个示意图都是按照黑色小圆形进行排列,当黑色小点突然变成红色圆和菱形,它的排列就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心理预期相冲突,人眼瞬间就把焦点集中在红色的小圆上。在景观设计中这种方法同样适用。

四、结语

景色的多样性反映着空间中视觉吸引要素之间的组合变化。变化越多,空间层次越丰富。越复杂的组合,景观空间的吸引程度就越高。我们要在设计中应该学会利用各种形式手段来合理利用这些要素,充分了解视觉注意的心理及生理动态,设计出更有吸引力,更丰富多彩的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范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量化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45.

[2] Bundesen C. A Theory of Visual Atten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0, 97(4): 523-547.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

[4](苏)福尔冈纳托夫,(苏)彼得罗夫斯基著;心理学[M].朱智贤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6-39.

[5]刘滨谊,范榕.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园林,2013( 5):5-10.

[6] 董楠楠,斯蒂芬妮・洛夫.德国景观设计师[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49.

[7]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8]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藏族聚落;空间格局;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 TU-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聚落理想空间格局

“聚落”指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居民点,它更指一定地域社会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传统的聚落景观不仅包括聚落的建筑景观,而且还包括聚落周围的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是聚落历史和文化的反映,是人类改造、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见证。在现代农业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聚落社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从多功能景观概念出发,所谓理想景观,一是属于物质功利方面的范畴,如良好的空气、阳光、朝向、绿化等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属于心理、观念和象征意义方面的范畴,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因素相联系。

不同环境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念不同,造就了理想聚落模式之间的差异。中国人理念中的理想景观格局源于道家思想,“壶中洞天”模式及演化出来的“桃花源模式”是人们心中理想的景观模式。同时受风水文化和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这种模式在整个中国有了极为相似的聚落生态特征,即盆地生态文化,一种强调庇护、围合的内向型生态文化。

2 聚落理想景观模式总体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中国人理想景观模式有两种:昆仑山及蓬莱模式、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其中前者是抽象为一个无比高峻且与外界隔绝的理想景观模式,揭示了中国人对空间隔离结构和制高瞭望功能的偏好。这种偏好进一步强化发展最终转化成对隐蔽结构的追求,壶天和风水佳穴模式便是这种追求的理想化。与昆仑模式不同的壶天模式,既封闭又与外界稍有联系,它强调一个围合结构和一个连接内外的走廊及狭口。因此,这种景观模式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古老文化的主要定型地是关中盆地,一个具有典型隐蔽功能和闭合尺度的围合结构,是现实的“壶天”模式,这样的聚落选址格局也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其它各个地区。

盆地结构:盆地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边界,并相对稳定而又利于防御的景观,对聚落内的部落意识、后嗣道德、内源需求导向的自力型经济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资源的有限性和空间的隔离性导致聚落内人口基本处于近饱和状态,盆地的这些效应有利于盆地农业文化生态节制行为的发展,并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同时,这样的围合结构通过与地景拟构和谐统一的整体,形成内向的聚落空间,也是封闭型的文化历程在心理上的需求。

豁口结构:聚落水口一般是进入聚落的门户,是盆地结构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入口,强化了传统壶天模式里豁口的空间作用,同时也产生一种聚落时的神秘感和心理上的期待。

走廊结构:整个景观的廊道系统从聚落门户豁口进入,沿着河流进入村庄,以S形的流线型方式穿过自然村落,最后连通聚落外部,随着走廊的渐进,步移景异,整个空间层次一一展现。

3 理想聚落景观模式内部构成

“壶天模式”这种“盆地-豁口-走廊”的结构内部景观组分有不同的空间组成模式。俞孔坚等人从农耕文明的文化起源出发,结合中国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组成,通过心理学的统计调查,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归为四大类,即“山-林-屋-水-林”模式、“林-屋-水-山”模式、“山-屋-林-水-林”模式以及“水-山-林环绕屋”模式,其中第一种模式属于被调查者眼中最理想的聚落景观模式,即“山-林-屋-水-林”的空间组成模式(居室背山面水,屋舍后面是一片小树林,眼前是草地和宽阔的水面,对岸是一片树林,一条小路穿过水面和树林进入村庄里)。

传统聚落一般借助山势的衬托,获得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形成了优美的层次感,远近分明而又具有极其丰富的层次变化。这种层次变化的效果由自然村落、寺院等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水平和垂直结构上的空间最佳叠合形成。

4 聚落理想景观模式的生态效应

从生态及社会功能来看,这种盆地格局可以满足人类安全需求、功能需求、交往需求、舒适需求、文化需求、生态和谐需求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一个兼具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美学功能的综合景观异质体。这样的多功能景观聚落具有围合与尺度效应、边缘效应、隔离效应以及豁口与走廊效应等多种生态功能。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亢、幅员广袤、气候寒冷、资源有限、土地珍贵,在这样一个脆弱而有限的自然环境中,藏民择山谷依水而居,四周高山封闭的环境发展出来封闭性、内向型和节俭性的高原生态文化,即盆地文化的生态适应机制。

生态节制行为的发展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群体能否从其生态节制行为中得到更多的长远利益;群体能否有效地淘汰有资源浪费行为的个体,并能捍卫生态节制果实不被入侵者掠夺。盆地的格局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态文化区(Eco-culture Region),构成一个边界确定的生态文化区,生物地理区与文化单元的空间分布往往得以重合。盆地农业文化生态节制行为是以整体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而不是以单一资源本身的持续利用为目的的。

5 聚落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

藏式聚落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般来说,聚落内部生态演替主要取决于聚落内部的内禀增长能力和聚落外部环境、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每种因素的作用不同。

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极大地限制着藏民的聚落选择。因为经济技术条件的有限,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显得格外突出,他们只能利用自然条件,尽力去适应当地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整个聚落格局在定型期受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资源制约较大。

同时,农耕、农牧文化对于所有民族的聚落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盆地内聚的乡土文化,是地域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长期积累的产物。由传统文化发展出来的风水文化也逐渐渗入藏民族的宗教文化中,原始的自然崇拜,使人们相信万物有灵,这样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影响着扎尕那景观格局的形成。聚落系统之所以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几百年保持不变,是农耕文化、风水文化及藏族宗教文化三种聚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扎尕那格局的定型影响不大,主要是起限制作用,但在格局发展和稳定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政策的变迁对格局的演替有一定程度影响。

总的来说,文化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聚落格局的形成和稳定起着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在聚落的发展中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影响着其格局组分比例的增减。

参考文献

[1]陈勇.国内外乡村聚落生态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5,21(3):58~61,66.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5~82.

篇6

关键词:界面设计;吸引力;视觉心理;情感共鸣

0 引言

用户界面设计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用户界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创作活动。人们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各类电子产品不断涌现,人与产品之间应当有一种和谐有序的交流和互动的联系,而界面则是两者之间互动的有效媒介。用户界面设计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和情感两个层次。由于用户界面设计需要定位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环境且最终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因此它是一种不同于纯粹美术的具有科学性的艺术设计,同时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程。在界面设计中,语义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设计学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的审美需求的变化,用户界面设计越来越以用户感受为中心。一个美观的界面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能够吸引用户,拉近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市场价值。从另一层面来讲,用户界面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如何吸引用户、满足用户视觉需求以及使产品和用户之间能够融洽沟通并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从人的视觉心理和情感的角度来分析如何使用户界面更具备吸引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具有吸引力的用户界面

用户界面是人与产品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一个好的用户界面要具备吸引力,它应该集“实用、易用、美观”于一体。在人与其互动时,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使用户从中获得乐趣,减少用户的记忆压力,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情感体验都能够深深地吸引用户,让用户产生舒适愉悦的感受。

1.1 从人的视觉心理角度分析界面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当某个用户界面具备简单、易使用、有效率和易反应等特性,用户会更容易使用它,也能够从心里真正接受并认可它。首先在视觉上要具有吸引力,如果界面缺乏美观,界面布局混乱,用户就没有舒适的视觉感受,因此从视觉上吸引用户应当成为用户界面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设计要强调自身的魅力,界面设计要通过自身特点展现出吸引力,为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不少界面设计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视觉处理方面通常采用以下手法:

(1)差异化设计――由反差或冲突来引人注目。从视觉心理角度来讲,差异化设计主要采用形式对比和色彩对比两种方式。在形式对比方面:第一,对比强度与吸引力的强度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高强度对比来吸引用户注意;第二,多种设计因素产生的对比效果强于单一因素对比的效果;第三,不同形式的反差效果不同,有的可以突出局部,有的则是整体醒目。在色彩对比方面:利用界面色彩的反差或矛盾,形成视觉冲击力,设计时需要注意突出主体与陪衬的关系。

(2)视觉中心与边缘效应。在同一视域内,注意力不会平均分配给所有可见局部,视觉会把注意的焦点投向视域中的某一点。在设计界面的时候要有一个视觉中心,巧妙地运用可以突出主体,统一背景、虚化周边、陪衬、对比等方法都可以强化视觉中心。[1]随着用户的需求扩大,各种形式的用户界面也在市场中出现,它们对不同的用户和市场,几乎都采用上述方法使用户界面更有吸引力,归根到底是通过形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设计师常以实现视觉吸引力的方法为基本手段,结合“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来包装界面外观和塑造界面风格,使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1.2 从情感角度分析界面设计如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美观的物品更好用,它们使人感觉良好,这种感觉反过来又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地思考”。[2]用户界面作为用户与产品沟通的桥梁,它的美观与否,也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产品的喜爱程度和操作效率。有一定美感的界面设计还不够,用户最终会产生审美疲劳。想要一直延续产品的良好的印象就要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让用户在感受巧妙的设计的同时从内心里真正地接受产品,这就需要从界面设计的情感方面来考虑。情感性界面设计既要,简单地将信息传递给用户,又要使在传递过程中界面与人取得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表现为在视觉上让人产生美观和舒适的感觉,人在与产品界面互动时操作简便、界面的功能性及心理的愉悦性。设计师在设计界面时不仅需要投入“热情”,要更加深入了解使用者的情感,避免主观臆断,做到“热情”和“感情”的统一。

2 由产生吸引力向情感共鸣转化的方法

随着电子类产品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设计师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是如何构建界面元素并使其美观并富有吸引力且能够与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唐纳德?诺曼先生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讲述了情感的力量,他强调任何一件产品或作品只有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后才能为人所接受,对于界面设计而言也是如此。一个美观且让用户产生了情感共鸣的用户界面在使用过程中会引导用户的积极情绪。如何使界面与用户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将美观性与功能性相结合

美的事物能够让人产生欢快、愉悦的心理感受,它能够体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审美情趣。对于产品设计而言,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线条、颜色、造型、功能,都应使大部分人在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产生美的体验。在设计界面时,其文字、图标、排版、颜色运用等都应当遵循美学原则,这样能让界面设计具有时尚、美观、典雅等特性,使用户在心理上体验到美好,并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并让用户获得情感上的认可。

对于产品界面而言,除了需要具备形式美之外,功能美也是设计的重点。界面的功能性是指界面的使用价值,它是界面设计存在的根本属性。功能性良好的界面设计,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即舒适、简约、效率等。此外,功能性设计还需要考虑多样化,从单一功能向多样化功能转变,满足用户对不同功能的需求。因此,美观性与功能相结合既能够使界面设计具备外在吸引力,又能够满足用户对多种功能的需求,使用户对界面产生共鸣。 2.2 差异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好的产品界面首先得具有吸引力,才能被更多的客户使用。为了让界面更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可以采用奇特、醒目、新颖的处理手法对界面进行处理,以此区别于普通界面设计,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差异性一样,增加界面设计的趣味性也能使界面更吸引用户,但两者吸引的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在视觉上吸引用户眼球,后者则是在视觉和心理两方面都“吸引”用户。幽默风趣是人本能的情感之一,为了让界面给人带来惊喜快乐的心理感受,可以使界面上的图标、图形或字体以趣味性的方式展现,使其具有圆润、可爱、亲和力等特点。这样能够直接刺激人的本能情感,使界面设计更有趣、更有味道,吸引用户的同时也做到了与用户进行心灵感应。

自然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手段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3]在界面设计中可用趣味化的语言来与用户增加感情交流。以图1中比邻手机APP界面设计为例,此应用界面形采用了差异化设计,“北鼻”两字的字体做了放大处理,从形式上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同时“北鼻”与单词“baby”谐音,让用户感觉到是与人在交流,增加了界面的趣味性,同简单枯燥的提示相比,这样的手法更容易让用户接受。此外,运用“Ho!北鼻”、“你回来啦”等活泼性的词语,更加能够调动用户的情绪,使人与界面互动时显得更人性化,引导用户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和情感体验。再如能够运用圆润可爱的字体、靓丽的色彩或者采用更具有亲和力的拟人或拟物图标,则效果更为明显。

2.3 易用性与鼓励性相结合

易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体验为首要设计因素,是衡量产品功能与形式的根本原则。在界面中其核心是解决界面设计的易操作性,它是以功能为基础对界面进行设计,使界面视觉符号化。因此在设计时不仅需要结合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提高界面的易用性。也就是说,界面的视觉语义设计通俗易懂、更加形象化,最终让整个界面减少或者不存在操作误区。易用性使得界面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在满足更加容易实现目标的同时,也会导致用户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使界面更有“魅力”。

除了易用性能够使界面设计富有吸引力之外,鼓励性设计同样也能够使消费者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通过鼓励用户让用户表现自己。例如,用户可以定义或选择界面的外观,可以自己喜欢的图标、字体或者其他一些个性化的标语等,这些都属于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在界面设计中融入自我表现的个性化服务,使自我表现成为用户体验的一部分,让用户感受到兴奋和喜悦,这样能够有效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加界面设计的吸引力。此外,鼓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给用户惊喜。例如,图2中苹果Clear应用,作为备忘录应用除了简洁的用户界面和新的功能体验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其细节设计也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如果当前的待办事项为空,Clear会提醒你进行创建,再次清空之后,提示语会发生变化,这里引用的是一段来自爱迪生的励志名言,目的不是要加强一种特定的形式,而是为用户带来精神上的鼓励,从而使用户在内心接受它并产生情感共鸣。

3 结语

作为设计师,了解并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界面是我们的责任。用户和界面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这样才能相互理解并产生感情共鸣。具有吸引力的人机界面设计并不只是感知使用者的情绪或感情,而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操作时的一种愉悦感。总而言之,一个好的人机界面设计,确实需要具备吸引人的注意力的特征,这样消费者才会关注它。而要让消费者喜欢它,则不仅要让它具有简洁美观的“外表”,而且细节设计方面也要让用户获得“情感交流”的用户体验,两者密不可分。然而如何从“吸引”到“产生情感共鸣”这个过程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诺曼?唐纳德A .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24.

[2] 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4.

篇7

一、回望来路:理念到行动的距离

尽管老师们为作文评价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收效却甚微。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习作,被老师改成一片红色,搞得面目全非时,常常不是体会到教师的苦心,心生感激之情且萌生动力,而往往是备感打击和失败。长此以往,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劣所在,难以体验到写作所带来的快乐。内心无动于衷,能力何谈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评价看重的只是分数或等第,至于老师圈点的好词好句、批注的修改方案往往浅尝辄止,很少消化吸收。究其原因,传统的作文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语境:作文评价缺少互动性

作文教学,其基本程序是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从信息论角度看,展现了吸收信息、输出信息、反馈信息、评价信息的学习全过程。但从信息反馈的角度来看,整个教学过程属于单向的信息反馈;从指导到讲评,教师作为绝对权威,掌握着最强势的“话语霸权”,导致作文评价领域长期呈现“天下一统”的局面。时间一长,学生也就心安理得地认为,写作文是我的事,批作文是老师的事,改不改得看我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的习作和修改基本割裂开来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2.心境:作文评价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多数教师在要求学生写作时自己只做一个旁观者,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只做指导者,这样就难以让评改“恰到好处”。虽然我们也试图“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但总摆脱不了教师的视角和定势,评价的语言也因此缺乏童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内心无动于衷,能力谈何提高?因此作文水平只能在低谷中徘徊。

3.场境:作文评价缺失针对性

以往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大多数是“背对背”的。教师大都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默默地在灯下“挖山”不止。老师们评改时只看到学生的作文,却常常忽视了写作文的学生。我们看见错的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补。可是,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学生为什么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不清楚。为了顺利进行下一轮的习作,我们或是称赞或是批评,评价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的评价也可以用到学生乙的身上,针对性不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改文以千数,徒劳而无功。”这种“愚公式”的评价方式,只是教师在机械地重复廉价的劳动。

长期以来,教师在作文评价的“园子”里唱着寂寞的独角戏。虽然老师们也努力采取个别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与程度的局限,往往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作文评价如果只凭热情和责任,注定事倍功半。

二、期望归路:任重而道远的旅途

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要避免作文批改不当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真正发挥作文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的作用。自从开展“关于高年级作文评价的研究”以来,我和课题组的老师通过学习、调查和实践,发现上好作文讲评课,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策略。如果说作文批改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事倍功半”,那么作文讲评的效果则是“事半功倍”。

讲评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的归纳、总结和提高。讲评的目的在于发扬优点、鼓励进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讲评是对学生作文的学习和欣赏,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讲评得好,可以让学生准确认识自己的习作,知道如何进一步完善,激发再创作的热情。既然讲评的作用这么大,为什么作文讲评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教学“一统天下”

30年来,语文教学“阅读课”撑起一片天。教学观摩活动、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评优课、名目繁多的赛课活动,每一次开放的,大都是阅读课。为数极少的作文教研活动,也只是“作文指导”说了算。讲评课,几乎销声匿迹。名师们很少上,一般的老师不敢上,关起门来自然不知道怎么上。于是,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成了整个作文教学的最后一道工序,本次习作的任务到此为止。殊不知,研读学生的作文,才是作文教学最有力的起点。

2.讲评课堂“隐居山林”

管建刚老师说,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我们就不知道学生现有的、真实的作文水平,不知道学生作文的最近发展区域在哪里,你能往哪里教,又能教到哪里去?如果一个老师重视讲评课了,上好讲评课了,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了,班上学生的作文就绝不会差!

可是老师们的想法很现实,领导们不会来听讲评课,职称评审不考核讲评课,评优评先不需要讲评课。而且,真正的讲评课,是典型的“班本化”教学,它无法试上,无法磨课,无法到其他学校去交流,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会花大力气去研究呢?

3.讲评领域“三化”严重

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唐山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胡中柱先生就倡导作文教学讲究“多做少批重讲评”。三四十年过去了,作文教学的现状并没有明显改观。作文讲评存在严重的“三化”现象:过程模式化、目标宽泛化、活动单一化。尽管写作要求不同,但教学步骤一成不变:总结上次作文的优、缺点,朗读学生范文并简单评议,布置修改任务。僵化的教学程式必然导致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讲评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作文水平千差万别,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如果不分轻重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求面面俱到,势必冲淡教学重点,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教师的“专家”角色,往往使作文讲评课堂成为“一言堂”, 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受指导”地位,又如何能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呢?

三、守望道路:朴素而真切的走向

伴随着新世纪而来的新课程改革,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绿色评价,关注个性差异,寻求评价指标的多元;注重参与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着眼过程,真正为学生的持续化发展服务。作文评价,不是为了针对学生某次习作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它应该是整个作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或下一次习作的新起点。

那么,怎样上讲评课呢?结合课题的研究和我们的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群体效应:选准时间点,实行即时对话

如果学生每次把作文本交上来后,教师都要经过十天半月的批改后才能进行评讲,那时学生对自己当时写作的情况早已忘记十之八九了,等老师把批改好的作文本发到他们手里的时候,大多数学生的热情已经退去,只是浏览一下成绩或评语而已。为了在短时间内备好作文讲评课,我一般用30分钟的时间浏览学生文章。“典型搜寻”各个层面的作品,从整体角度对本次习作作俯瞰式的熟悉;用30分钟的时间,仔细批改“典型文章”三到五篇,分层了解文章水平,为“作文评讲”预备材料;用30分钟的时间填写《作文批改记录表》,并从作文字数、段落划分、语言表达、是否符合本次习作要求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思考本次习作主要的优、缺点,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改进,为作文讲评作好充足准备。此时的批改已经跳出了学生个人文章的小圈子,具有了对整个班级作文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促成了教学的研究与深入,让评价手段为教学目的服务。

俗话说“打铁还需趁热时”。潘新和先生也认为,教师的即时评价是一种“最佳的评改方式”,是一种“最有成效的写作教学方式”。一般评改课可以安排在作文课的次日,也可以间隔一天。每次评改不超过一节课。这样,教师也可以从传统的“愚公移山”式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作文教学的“刀刃上”。

2. 进化效应:找准闪光点,经历高峰体验

小学生习作和成人写作一样,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作为老师,首先是放下教师的身架,以学生的视角和情感去看这篇习作,尊重学生的个性,欣赏他们的劳动成果。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投入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有针对性的表扬,会使情绪状态提升,是一种成功的激励,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写作的“高峰体验”。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 大家一起欣赏同学的佳句,佳句要读,让学生感受到写出一个好的句子,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欣赏,是讲评课最要关注的事情。

请看一位老师讲评课中的片断:

我太瘦了,穿上去的衣服根本不像是衣服,而像是马戏团里面的小丑。――杜怡琦

师:杜怡琦在哪里?还好,不太瘦。别怕,这是个“瘦时代”,怕肥不怕瘦。(众笑。)

我的表情突然冻住了,一阵大喊响彻云霄:“爷爷,爷爷,SOS!紧急求助,快来!”――林佳程

我跑过去一看,喜呆了:哇!一群可爱的小鸡!――林佳程

师:我喜欢这两句话,只为每个句子里那个划线的词。这两个词,充满了现代的气息,具有现代感。一些同学的文字和我小时候的一个样儿,我不喜欢。21世纪就该用21世纪的语言。一些同学的语言和我这个中年人的话差不多,我不喜欢。12岁就该说12岁的话,12岁就该讲12岁的故事。

共鸣,是阅读者与写作者共同追求的一种愉悦,老师的讲评就是在将这份愉悦放大。用孩子的眼光呼应孩子的心声,让小作者感受习作的快乐,让更多的学生习得习作的方法。精彩来自自由和真诚,自由的表达得到大家真诚的回应,才能换得师生在作文教与学中真正的愉悦!这样的作文讲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3. 迁潜移效应:抓准切入点,内化习作方法

每一个单元的作文都有相应的主题,各有侧重。教师必须明确训练点,精心研读学生的习作,才能在讲评时有的放矢,帮助学生真正有所提高。如苏教版第九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选择其中的一位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学生写到的老师形形,涉及的方面五花八门,但这次习作的着力点是写出老师的一两个特点,或者体现老师帮助你的一两件小事。作文有没有紧紧围绕老师的特点来写,事件是不是突出了老师对你的关爱,就是我们讲评时要思考的准绳。

五年级下册的《习作2:学会自主修改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读懂老师的修改意见,了解例文中存在的问题,学会自主修改。“具体生动地描写拔河的过程”就是这一课训练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和强化拔河的体验,我组织大家举行了拔河比赛,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在安排教学环节时,播放拔河的录像,引导学生从最感兴趣的拔河场景开始进入课堂。读完作文初稿,先让大家说说自己对这篇习作的看法,这是让学生学习评价的一个过程。而教师的评价,有的是与学生“有同感”,有的与学生“不谋而合”,有的跟学生的想法“有一些不同”,但是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修改的主体更是学生。在习作修改的指导方面,确定对例文的第5自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通过读原文,读老师的眉批,回顾拔河的场景、同伴间的交流,指导学生抓住一两位同学的表现把大家拔河时的姿势、表情、发出的声音等写具体,有效地达成了这一次习作的教学目标。

4. 边缘效应:定准训练点,多元生成精彩

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不能说空话,必须指出真切的问题。小学阶段的讲评,一般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是指学生习作中普遍出现的不准确、不顺畅、不简洁的毛病。评价时,把学生的“错误”当做教学的资源,选择和作文训练要求吻合的、和班级多数学生习作水平一致的内容做例子,隐去小作者的姓名,研究“错误”背后的原因,指导正确的表达。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有的病症还需要反复治疗。当然,不要指望一节课解决所有的问题,抓住两三个“毛病”,留下深刻印象。一学期,一学年,一个年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请看一位老师讲评课中的一个片断:

生(读):我最喜欢的老鸭汤搬上来了,妈妈扯下两条腿,一条放在我碗里。另一条放在奶奶的碗里。

师:读得好。这句话看上去很顺,实际上里面至少有六处需要修改,看得出吗?

生:“搬”不对。应该是“端”上来。

师:对。移动重物叫“搬”。老鸭汤这么个碗,需要搬吗?咱们俩合作一下,把这个桌子搬到这儿,这叫“搬”。

生:第一句话后面的标点符号用错了。应该是句号。

师:这么细小的地方他都看出来了。

生:第二句话,妈妈扯下两条腿,妈妈不可能把自己的腿扯下来,应该是妈妈扯下两条鸭腿。

师:对了,少了一个字,要产生歧义的。应该加一个字。否则多恐怖啊。

生:第一句少了一个“被’字。

师:不好。“我最喜欢的老鸭汤被端上来了”,多复杂啊!

生:应该是“我最喜欢喝的老鸭汤端上来了”。

师:对。少了一个“喝”字。还有两处错误很难看出来,我提示一下:我发现,这户人家没大没小、没规矩。

生:我觉得妈妈应该先把一条鸭腿放到奶奶的碗里,然后再放在我的碗里。

师:对,尊老爱幼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尊老,再爱幼。因此“奶奶”的位置要和“我”的位置换一下。还有一处可改可不改,短短的两句话里,用了两个“放”字,足见词汇量太贫乏,大家觉得可以换哪个字?

生:送。

师:送到奶奶的碗里,也可以。还可以换成提手旁的“按”。这个字既能看出尊老,还能反映出爱幼。(老师手拿筷子夹起一块橡皮)这是一条老鸭的腿,(对一学生)你站出来(生手拿着笔袋)把一条鸭腿这样(做往碗里塞的动作),你看,要这样。为什么一直要按到奶奶的饭里呢?因为一般在家里,奶奶都不吃的,你给她放到碗边,她会说“你们吃,你们吃,我不吃”。所以给奶奶是这样往饭里塞,你吃啊,吃啊,一定要吃啊!所以用哪一个字啊?

生:按。

师:好了。六处都改完了,我请两个同学来读这段话,一个读原句,另一个读修改后的。(生读。)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具有很强的语感和十分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语文教师就像是一位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学生习作中的“毛病”,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这是教师必须修炼的“内功”。对于班殊的学生,我还采用建立写作档案的方式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档案中的内容,既要能反映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还要有对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情况。建立写作档案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清楚了解自己的写作成长过程,达到自我鼓励和调适的目的。

在作文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不同能力学生、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边缘效应。关注“另类作文”“创新作文”甚至“问题作文”,允许学生“出格”,还要引导学生“入格”。显然,多元化的评价非常重要。

5. 整体效应:看准开放点,思想碰撞智慧

在作文教学依然“难”声四起的当下,许多热心于作文教学改革的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纷纷开始从课程和实践层面对“作文老大难问题”进行剖析、求解,管建刚、孙双金、薛法根、武凤霞、张祖庆等特级教师的开放课堂更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催生我们的智慧。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题库 试题编制 方法及策略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一个成功的与语言教学不仅仅应包括语言学习本身,还应包括其完善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测试题库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

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从宏观上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从微观上又基本采取了教考不分离的方式――任课教师将试卷分为课本内试题和课外试题两个部分,基本上涉及到学生基础认知的题目都来自于课本原题,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死背答案的方式来完成考试。这样不但无法体现出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也无法真正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本质的理解。

建立试题库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将大学英语试题库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之中,必然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教师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更加贴近大纲却不单一受到课本的限制。尤其是在教考分离的大前提下,建立试题库也有助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更加灵活,将交际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首要任务。正如项目反映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所述:项目测试试题的设计与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因素:所选项目的难度值必须是独立的,不受教师、学生个体的影响,使考察更具评估价值,效度也更高;针对考生的检测分数具有较高精度,更能准确反映考生信息,更有利于解释考生分数与能力的关系;可有效减少评估中的边缘效应与评估误差,使评估更为客观和公正,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这些经过检测而筛选出来的试题可加以改善并归于测试系统,使得试题库得到不断地优化。

二、建立测试题库的原则

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测试系统,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完整性原则。常见英语试题从类型上划分,可包括词汇辨义题、语法结构题、阅读理解题、听力理解题、翻译题及作文题等。一套科学的英语试题,首要的是应保证每一种题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覆盖学生应该掌握我的所有语言知识点,且出题模式可以丰富多样,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总之,题库所收录的试题应是在题目类型完整的前提下兼顾丰富性和多样性。二是提高性原则。试题的编订和收录不应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选定,其难度和广度应略高于课本。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的期末试卷多是紧扣课本,甚至将课本的原题照搬,这不但会误导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方向,不能测试出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而且对课堂教学也没有任何的延伸和提高。三是针对性原则。任何一个学科的评价体系都是针对本学科特点一个阶段的知识点进行测试的,因此,对测试题库的分级分类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同时,由于测试、教学研究工作是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试题库的建设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不断地进行更新,与大纲保持一致。

三、试题编制的方法和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建立题库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必须要将每个环节设计到位,才能使考试工作顺利进行。下面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详细描述试题库系统:

1.英语题库建设总控系统(ETS)。题库即是储存在计算机中的数据库,它包括了本课程所包含教材所有测试题及相关信息,因此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计算机总控制系统,并配备有专门的维护人员做系统运行前的初始化工作,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排查,以及运行后的善后工作,以保证每个学期各种考试的顺利进行。

2.英语试题库的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包括试卷的输入(或补充输入)、查询功能、修改(或删除)功能。其中需着重强调:输入工作主要包括初始输入及补充输入。初始输入包括了问答方式的试题(少量试题输入专用),以及直接输入(大量装置性试题);另外,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新的试题服务,题库中必须保证题库的扩充功能,使题库中的题量能够不断增加,更加丰富;同时,对试题的修改功能包括对试题形式、难度等级以及标准答案等进行更改,对于那些已经过时或者不符合全新大纲的试题也要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3.联网模拟试题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也是整个英语试题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者在有本校英语学习局域网的环境下进入本子系统后,可以找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如听力理解、阅读理解或其它的某个特定的语法点)进行相应的W习和测试。系统会根据学生的答题结果做出相应的反馈和正确答案(有条件的情况下此子系统可配备答案详

解)。这一联网体系最大的优点是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度,可以使语言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4.试卷生成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处理两方面的内容,即试卷生成及试卷打印。此系统可以根据考试需要,选定考试类型、考试级别及试题数量,并且能根据人工设置自动生成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一般为AB卷);在将试卷合成完毕之后,即可在制定时间打印出相应试卷、答题纸及正确答案。

5.试卷阅卷及分析子系统。在所有的测试结束之后,系统需要提供最后一步的服务,即阅卷和试卷分析。通常情况下,一般的阅卷系统应能满足光电扫描阅卷和键盘操作阅卷。光电扫描阅卷即使用机读系统处理客观题批阅的方式,可大大提高教师反馈成绩的速度;而键盘操作阅卷的方式主要处理作文等主观题的批阅方式,是前者批阅方式的有效补充。阅卷结束后,系统将自动打印出学生成绩单,自动排序,以及试卷标准差,试题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学生平均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等信息。所有上述的数据对于考试评价以及日后的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四、结论

由于题库建设的任务和程序极其复杂,且对于其管理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要实现一个完善而高效的英语题库系统,不但在硬件系统上要求达到较高水平,在试卷系统的管理人员方面也需要特殊的要求。总而言之,题库的发展是一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才能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白莹.外语自主学习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58-60.

[2]杜金榜.英语试题库建设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2):84-86.

[3]苗天顺.英语题库的设计思想和管理[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2-54.

[4]蒲春红.优化大学英语测试体库提升翻译能力的路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111-113.

[5]赵华,刘金忠.大学英语试题库的建设实践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8-31.

*本论文为全国高校外语科研项目“大学英语课程微课系列开发及应用(2015XJ0007A);新疆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测试题库开发及应用研究(SDJG2016-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