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考心理学的方法范文

考心理学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1: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考心理学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考心理学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篇2

病理学主要是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病例联系进行研究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科特色,做到基础和临床、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出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是相关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目前病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现阶段病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选择多媒体课件,这也是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但很多时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教学中常常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长期下去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病理学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另一方面是站在学生认知规律层面出发,要求我们努力研究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特征能够转换成具体形象、语义或者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储存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这类具体形象、语义以及命题从本质上来说便是外部客体特征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大脑中的体现。从这方面而言,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探索新的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一)不断完善更新病理学教学内容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不断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要求便成为了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自身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水平以及合理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能够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国内外和病理学相关的专著与文献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本专业技术科研动向与发展方向,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清晰的了解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对于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拓展视野,培养其专业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应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重难点来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通常是以病例为中心科学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推理、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疾病的发生过程与规律,进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比如说在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下面这样一个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某一年轻男性建筑工人从高空跌落导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休克,入院后进行股静脉插管与椎板减压术。手术完成后第六天被动翻身时突然死亡。尸检报告中肺动脉主干被红白相间的条索状物阻塞,要求学生分析该患者的死因并解决相关病变。在整节课中我们根据此病例的问题讨论几乎包含了血液循环障碍这章的全部知识点,也贯穿了从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到猝死的病理过程,把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于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借助于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说在教学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师的口述与图示,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重点,若我们能够将其制作为多媒体视频动画同时配合讲解,便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2]。

另外,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建设了校园网,这也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创造了平台。我们能够借助于校园网来建立网络课堂,建立病理学课程BBS讨论板块等;另外还可以完善病理学资源数据库、搭建网络论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建设网络实验室能够摆脱空间的制约,让一些不能在教学中普及的实验得以实现,比如说细胞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组化等。

三.结语

总之,过去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而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应用也应当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刘德勇.新医学教学模式下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培训,2016,14:195.

[2]李佩琴,杨少芬.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1:1537-1539.

[3]王爽,赵亮,周军,丁彦青.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10)965-967.

篇3

新的形式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对于高中一年级物理,普遍反映难学,这是由于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学内容的较大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台阶”,可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分析,有三个“台阶”。台阶一是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台阶二是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台阶三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抓预习环节,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为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抓好预习环节。

一读:要从头到尾阅读课文,圈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并且在听课时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中心。

二看:课本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某些物理现象,插图形象生动,具有趣味,学生通过看图,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三做:物理是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科学,课前预习必须要结合教材内容预习好“实验”。

四想:教材每节后面有思考题,在看完书后可以尝试看能否解决,增强听讲的目的性,抓住重点。

五议:讨论的议题是学生预习中感觉模糊,疑难的问题,讨论有助于学生重读教材,深入思考,把握物理概念的含义,规律的内容及适用条件。

六记:将课文重要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多看几遍,结合具体问题以加强记忆,以便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

二、物理核心内容――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

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联系实例理解概念,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困难的,但我们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一是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典型例子进行比较,使概念深化,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学习速度和加速度时,可以列举速度大而加速度小,加速度大而速度小的运动物体进行理解。为了特别强调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可以运用图象进行区别,说明在V-t图象中,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

三、重视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程以及变化的条件。物理现象的观察对于物理学习具有基础的地位。学习物理首先必须了解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只有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才能做到了解。另外,只有观察大量的物理现象,才能理解理论的事实依据和适用范围,并在此过程中检验对物理理论理解正确与否。

四、跳出题海,注重错因分析,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学会优化思维

审题的过程就是将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抽象成一个或几个物理模型的过程,为下一步解题作准备。高中的习题比初中复杂得多,光靠读题就列式计算往往会出错。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一要划出关键词来,二要画草图,凡是可以画的必须画,草图上要标明题中已知的物理量。复杂的题,有几个过程就要画几幅草图。

正确处理分析与综合的关系。解题中的分析与综合的关系:创造活动的本领,首先在于综合――现状的再构成。分析不过是旨在实现综合――现状的再构成的准备阶段。必须认识到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分析,换言之,是以怎样的综合为目标进行分析的。尤其在解题中,我们的分析从哪里开始?分析什么?怎样分析?如此等等,都需要先对问题有一个综合后而达到的整体的认识。

妨碍思路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流畅性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锻造流畅的思维?在客观上,呈现的学习对象的复杂程度固然是影响我们思考的因素,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从主观上找寻妨碍我们思路的因素。从主观的角度看,以下几个因素值得考虑:

(1)克服个人中心倾向。在思考的过程中,“想当然”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不假思索认为它是什么,而没有认真地去考虑它真的是么?应该时常将自己摆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全方位去审视学习与思考的对象。

(2)在思维过程中加强自我提示。思维遇到困难造成间断,要变得流畅起来,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示:为什么是这样?怎样才能解决?如果…就…、还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如此等等。

(3)要选择最佳的思维角度与思维起点。从哪个方面或角度去思考?比如,求电势差U?是从其定义出发?还是从功能关系出发?亦或从电场的性质出发?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隔离分析?是先假设判定吗?还是先进行等效变换?等等。思维从哪里开始?是从问题开始还是从已知条件开始?或者从物理过程中的某个位置开始?

加速思路变换的方法。(1)改变条件考察内涵的变化。物理学的概念、规律等都是有其存在条件的。着意改变它们的存在条件,考察它们内涵的变化,明确各种制约关系,为由此及彼、及它的思路变换做准备。物理问题的解是与特定的条件对应的。改变物理问题的题设条件,同时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考察解的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归纳出解题的各种思路,从而使思路灵活起来,能够快速变换思路。

(2)求同训练。“求同”是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上,不断地对所学内容或已做过的习题进行考察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条件上的、结论上的、形式上的、物理过程上的、思维方法上的、解题技巧上的等等。求同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进行类比思考、对命题进行题目归类,选择思路、方法、技巧,加速思路变换做准备。

(3)从现状出发探索目的――有没有别的用途?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它除了能够已知其中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之外,它还能够干什么?它与其他两个定律联合起来能够解决哪些问题?它能否与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联合解决问题?解决哪些问题?

向目标收敛,进行收敛思维,贵在恒心,利在方法。自目标发散是收敛思维的逆过程,称为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开始思考,通过递推从未知达到已知。这是解决复杂问题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

五、重视实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优化学习心理,培养学好物理的信心和意志

仔细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甚至自己动手做,通过多种途径感知事物,增强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能力,通过直观的实验验证,把难学的东西化为易学的东西,这样掌握的知识更牢靠,从而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课本中的这些实验主要是用来验证规律的,但如果我们能认真研究并做好这些实验,我们的收获就不仅在于验证规律,它同时能使我们发现物理是有趣的,从而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动机对思维的影响。思维活动是有目的的。心理学中,推动和指引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被称为“动机”,它能唤起行动,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并在相当的时间内维持这一活动。对任何事情都毫无兴趣的人,或者即便有,也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维持的人,或者那种对既定目标缺乏执著追求的热忱,尤其在挫折面前少有毅力、丧失信心的人,是很难在其思维活动中有所建树的。一般来说,动机水平很低的人,其思维活动也必然是很贫乏的。但动机太强时,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目的物,其知觉、思维活动的领域变得十分狭窄,并且思维变的僵化,难于在不同的策略之间灵活转换,容易“认死理儿”,“钻牛角尖”。所以当我们的动机太强时,乃是处于欲望不可遏制之势,已丧失理智。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因此,应把动机调节到适度的水平上,使我们的思维处于最优水平。

情绪的参与――思维的催化剂。像恼怒、厌烦、沮丧、恐惧等负性的情绪破坏了对待问题的积极心态、对可能的线索具有的敏感以及对种种策略选择上的灵活性,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思维的加工。而另一方面,成功所带来的极大的喜悦,过渡的兴奋、激动或满足后的松弛,也同样不利于信息的加工,从而影响思维的正常有效地进行。良好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使你的一切体验、活动都带上良好情绪色彩且相当持久的心态)是使你的思维被易化的心理基础,对你的思维具有效果良好的催化作用。

意志的作用,认识过程离不开意志的作用。意志促使认识过程具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认识广阔而深入,并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当人们从复杂情境中探求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遇到阻抑时,意志对认识过程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同时,意志有调节情感、情绪的功能,可以控制情绪使之服从于理智。

鉴于意志品质对学习的重要影响,我们应该树立明确而崇高的学习目的,寻求意志对我们学习重大的激励和控制作用;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与困难作斗争中磨练意志;应该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篇4

Abstract: In light of serious situation of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improving model and cultivating tourism students with ri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top priority of tourism management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y. Started from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discussion type, participatory and case typ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se teaching methods in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course.

关键词:旅行社管理;教学方法;创新

Key words: travel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7-01

1讨论式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小组,围绕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和观点,达到获得或巩固知识的目的。旅行社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正是要培养学生在旅行社企业实际运营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很适合旅行社管理课程的教学。具体应用到课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前拟定几个讨论主题,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安排一个调研任务,要求每个小组课下通过走访旅行社做实地调研,总结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后拿到课堂上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目前旅行社企业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总结反思,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三个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第一个环节。良好的开端预示着全局成功,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及之后的学习效果。

探究问题,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亲身到旅行社企业走访、调研,对于问题的提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在整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了团队合作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魅力,找到独自解决问题的办法,拓宽了自己的思路。

总结反思,与开放性活动相结合,是讨论式教学方法的点睛之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开放的,学习思维是创造性的。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探究问题,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参与式教学方法

参与式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和旅行社的营销管理这两大教学内容之中。

旅行社业务操作运行旨在了解并熟悉旅行社团队、散客与商务等旅游业务运作,业务洽谈与业务报价,采购与预订,计调,导游接待等具体管理对象的操作运行;了解并熟悉旅行社内部业务流程。每个学生在实验室按组团计调,地接计调,财务等角色分组模拟旅行社的运作流程,填写各种相关票据,运用旅行社管理软件和互联网建立模拟客户档案和各个地区的线路资料。熟练操作使用旅行社金棕榈软件,胜任计调、外联、组团等工作。以旅行社实际业务往来操作为考核内容。具体要求学生计调工作应做到3分钟核价,5分钟报价;能够快速制作出团通知单、正式计划书;能够熟练介绍全国常规线路的行程及景点并能掌握哈尔滨各旅游供应商信息并形成书面资料。

旅行社的营销管理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旅行社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分销、促销),接待管理,质量管理,旅行社内部营销。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4-5人,分别创办一家旅行社,并为其各自设计的旅游线路制定销售价格,选择线路的销售渠道,根据旅行社的资金实力、特色、产品特征为旅游线路制定适合的宣传促销方案。把旅行社各自的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卖给消费者,并组织消费者实现旅游消费,这个过程的实现是旅行社运营的核心部分,通过这一环节,旅行社的利润得以实现,旅行社才能够继续运营下去。

3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讲求实践与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该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只有案例选择的科学合理,才会在教学效果中真正体现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优势。案例教学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实性、代表性和时效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教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很好的甄别旅行社管理的案例,并能将亲身经历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而有效。

案例式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注重与时俱进,我们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林林总总的案例教材,但是很多案例却明显已经过时,不符合学生就业的实际,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其时效性。案例应关注热点,并与相关理论紧密结合,例如在讲旅行产品创新的理论内容时,可以加进三亚旅游的悄然变化,从投诉连连的恶性低价竞争到追求品质的深度游;在讲旅游购物问题时,可以加入“老乡店”的案例;如讲旅行社市场竞争时,可以加入“零团费”现象的案例。

这样的案例不仅喜闻乐见,而且真实可信、与时俱进,也是学生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自然案例教学的效果会大大提升。

结合我院职业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旅行社管理的课程教学应适应我国旅游业当前发展的形势,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提高,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国际惯例、各国习俗、旅游法规、旅游文化等理论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加强实践课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与实务并重,既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又能够帮助学生考取相关的行业准入证书及职称证书。因此,我们应从有效推动我国旅行社企业发展角度出发,从旅行社管理课程本身的教学革新角度出发,从为学生负责、培养有效的高质量的旅游毕业生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本科教育中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个探索性研究,特别应从课程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入手进行改革和创新,真正建立起一套适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行社管理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一、初中物理的特点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失调

初中物理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课程,这反映了教材编写者在对物理学科的理解上的学术见解,即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是一门测量的科学。但由于中考分数的压力,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在中考中能够取得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一般都会采取题海战术,即通过学生的大量做题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而不是基于物理学科的基本规律,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理论课的课程安排自然会是占有绝对优势比例的授课方式,教师选择实验课的比例会非常的少。在当前中考的体制之下,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会有一个实验的项目参与到中考当中去,占有10分的比例,教师的物理实验一般都会按照这个体制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在九年级接近中考的时间里,考纲会对中考中所考察的实验进行规定,物理学科一般会有三个实验项目,物理教师会在九年级下学期对这三个实验项目进行强化训练,以使学生能够在中考的实验考试中得到满分。这种比例的失调,对学生理解物理是不利的。

(二)初中物理的网络教学措施比较落后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初中学校的网络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铺设完毕,这就说明网络化教学的互联网教育时代已经来临。但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实践中,网络教学的措施明显没有跟上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步伐。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利用传统的板书模式进行教学,从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来说,虽然传统的板书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点,但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来讲,互联网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此外,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部分的初中物理教师只是采取了一个简单的PPT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教学手段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一)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是互相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将学过的两种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学生的学习,同时比较法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期的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比较法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类比得到相似的内容,由此及彼,学习更加灵活轻松。其中,在讲光的传播一课中就可以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比较,首先归纳两者的相同点,例如,两者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都可以发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时归纳两者中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介质进行传播,并将光速和空气中的光速进行比较等,在这些归纳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篇6

1 适当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了,但有的老师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目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专家呼吁数学课堂要扎实、有效,不能一味的追求情境的新奇,片面的追求出奇制胜。“实用”既指素材在教学中实用,又指素材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一些反映周围世界真实情况的问题情境。

2 内容贴近生活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都认为应用题是提供给学生练习的一种习题,解题的过程就成了理解数量关系,搜寻记忆图式,运用对应图式作解答的一个机械操作过程。新课程标准则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相应地,新教材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这就对我们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因此,作为应用题其本质首先是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才是供学生练习的习题。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多多体现生活中的内容,而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卧认为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⑴把题中内容用具体的现实情境代替;⑵变题中的研究对象为学生身边的人和事;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等。这些做法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还有利于激发、保持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为生动有效。

3 准确把握教材

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 “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

新课程教材把应用题分散编排,不同年段有不同要求,不同内容下的应用题又有不同的编排意图。比如三年级的“平均数”是编排在“统计”这一节,作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改变传统的平均数教学的模式化的要求,不再片面强调“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而是强调平均数的应用价值,体现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

4 重在提高能力

传统应用题教学方法中存在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⑴机械训练,思路刻板。在典型教法、思路的指引下,教学中大量采用诸如数量关系、补条件、问题、画线图的训练,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常规思维,或许考试中的正确率很高,但同时也容易形成不良的思维定势,思维活动刻板化,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当他们面对若干实际情境性问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⑵划分类型,固定解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类型,使学生较快地通过模式识别,按照各类应用题的固定套路解答。由此导致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解题技能发展了,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应用题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与分析水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分析的学习方式外,还应大力提倡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应用题,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策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1-02

一、前言

初中是学生刚接触物理学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与所学习的内容联合到一起,是一个基础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和过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物理也有了一些改动和变化,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式,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因此保证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初中物理的特点

初中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日后深入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内容之广大到宇宙,小至粒子,这些内容无疑不是生活中的必然,同时物理也是各种知识竞赛的基础,是技能的主要研究工具,有效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能够加强对知识的了解。初中物理重视将生活实际内容与课本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需要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还需要对实验操作等内容进行了解,全面的学习物理知识。其中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发展,这也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加强对内容的感悟和了解。同时新课改的初中物理加强了对学生实践的培养同时更偏向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教材中引入的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思维的学习。同时,新教改后的初中物理引入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这就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思考

为了有效的保证初中物理的教学正常进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达到相应的要求。其中主要的方法包括了:

1.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实验的应用

物理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强大的实验基础作为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这主要是由于物理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物理中所涉及的定律等问题往往是抽象化的,这些内容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实验成为了一种优秀的替代手段,在实验的辅助下,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到了更加深入而真切的理解,对公式的运用也就得到了掌握,因此理解也就上了一个层次,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讲大气压强一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瓶子中装满水,同时在瓶口处贴一张纸,将水瓶快速倒立放置,此时水没有流出,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给学生加强理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比较法的应用

由于物理知识本身是互相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对物理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利用,通过将学过的两种相似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入学生的学习,同时比较法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期的比较方法的运用,能够有效的给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整理,便于学习和掌握。与此同时,比较法的学习也利于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类比得到相似的内容,由此及彼,学习更加灵活轻松。

其中,在讲光的传播一课中就可以将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比较,首先归纳两者的相同点,例如,两者都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都可以发生反射和衍射等,同时归纳两者中的不同点,其中包括,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依赖于介质进行传播,并将光速和空气中的光速进行比较等,在这些归纳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使得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更加牢固。

3.加强比喻法的应用

事实上,物理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学科,初中所学习的大量物理知识都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这些物理知识都可以快速的找到生活中的原型,此时教师在对新知识新概念进行讲述的过程中就需要讲课能的列举出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但不去具体的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就在身边,而不是一味的枯燥乏味的学习。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利于教学的进行。在学习后将这些例子进行比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相关的应用实例,例如电灯等继而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电的来源是什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的理解,为日后自然科学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对此进行研究和思考,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理念;提升;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94-02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创新思维。学会创新思维是时代的呼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应为,培养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中的意义重大,因为通过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是提升整个民族创新水平的关键。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人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学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

1.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情感是影响人的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行动有巨大的推动力。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共鸣,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振奋的情感,更主动积极地去领会知识、从事学习活动和探索生物自然的奥秘。

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关注和冲动,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目的、价值需求有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愉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人的需要(不单指肉体的生理的需要,而且也包含精神、情感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兴趣的。凡是人感兴趣的、所欲的东西,总是在某个方面,某一点或某种程度上与主体需要有一致性。可以肯定地说,兴趣是直接由学生学习需要驱使,间接由学习价值观推动而萌发的。因此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导入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前后联系导入。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具有全面的了解。有些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已经初步涉猎过,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进行前后联系,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例如,在开展"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回顾,以使进入新课学习时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联系生活导入。教师在教学生物时,要紧扣学科特点进行导入,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如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新课教学,也可以发挥出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地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就会明显提升,这样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1.3 运用媒体导入。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为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在新课导入环节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下载专门的教学软件,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生物教学过程

2.1 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例如教学"光合作用"时,教师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思想"这一重难点,可以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掌握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顺利实现了教学目标。

2.2 运用演示法开展教学。直观演示法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仪器演示法和多媒体模拟是通常被采用的演示方法。除了仪器演示之外,多媒体模拟可以在微观知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实现直观演示仪器实验难以完成的生物演变过程,提高教学形象程度。例如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演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行为变化"详细分析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动画模拟方式,将细胞分裂过程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周期性变化过程这样复杂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教学成效。

2.3 运用辩论法开展教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学生的一些不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点与理念的交织与碰撞之中,运用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生物素养。例如,在生态保护内容教学中,有教师针对学生"先发展再保护环境"和"边发展边保护环境"这样两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引导,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生物素养

3.1 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将学有余力或是对生物学习具有强烈欲望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3.2 举行知识技能竞赛活动。在一段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要结合学校整体工作安排,相机进行一些知识竞赛或是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等,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营造浓厚的教学竞争氛围。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学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指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切实发展学生的智力,其基本指导思想是强调启发,反对注入。

1.1 强化教学主体的参与意识。学生主体参与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教师。要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层关系:①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②整体推进与个别化的关系;⑧学生参与过程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上述关系处理好以后,关键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果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那么将会对增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供很好的动力。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②要注意个别差异,尤其是对那些主动参与意识差的学生,应鼓励他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且帮助他们改正思维方式和学习策略、方法,使他们及时走出学习和发展的困境;⑧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1.2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语文教师务必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参观动物园、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地开展,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1.3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思维是教学的主线。创新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着问题展开,创造性的参与强调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觉察、问题的系统提出和共同的理解。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直接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而且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知识只有围绕问题展现出来,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 小学语文创新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2.1 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确。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不要把知识都定格在教材上,因为,课本上的知识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语文的教学,还应该与其他的学科以及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还要注意知识的跨越,但是要跨越得恰到好处,不然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极端。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施教的时候,应该把语文中的思想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科之间的关联,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2 创新过程重教学形式轻教学效果。很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不断改变课堂的教学形式,就能够达到教学策略的创新,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教学创新不一定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这不是创新追求的目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目前,很多教师用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教师到网上拷贝别人的课件进行修改,并没有关注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这样不仅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反而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还有的教师,将问题设置得环环相扣,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这样虽然能够让学生恍然大悟,但是对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明显的帮助。所以说,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教学效果,只有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有效提高。

3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创新精神,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快速计算法的发明家史丰收,在上小学时就发现了算术教学中的一个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习题的数字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正好相反。史丰收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从高位算起?老师沉思后说:几千年来都是这么算的,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你就跟着这么学吧!不过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发明创造嘛!在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创造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因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必须千方百计的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的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应有以下正确的认识: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有时相距很远)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那就势必使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便开始呀呀学语。刚刚会说话,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X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2 — 0037 — 03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独立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全面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准确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精确。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可靠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精确,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准确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精确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独立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精确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完全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法论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最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证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最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绝对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参与风险驾驶行为,其决定权在于驾驶员,驾驶员才是决定是否从事危险任务并卷入危险驾驶情境的最终决策者。但是,实验研究不考虑真实驾驶情境中影响驾驶员自愿实施风险行为的动机因素。例如,驾驶员自愿参与的分心任务与分心任务产生的收益有关。分心任务提供了娱乐,抵消了厌倦和疲劳效应,或者是因为分心任务是驾驶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如驾驶时打商务电话或安排工作任务。这便增加了实验结果在真实驾驶情境中推广应用的难度。例如当研究者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规定多个分心任务的优先权相等,那么多个次要任务在任务时间分配上将是等价的。然而,如果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个任务更加重视,那么无论是在正常驾车时还是更加危险的情况中,该任务都将会被执行的更加频繁。即使实验发现它们造成分心的效果可能性相等,但真实的结果将是更重要的任务带来的风险大大提高。我们考虑一下随意性电话交谈和对驾驶员有重要性的复杂电话交谈之间的区别。后者通常要求更多的认知努力和情绪卷入,因此导致比前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投入。诸如投入程度和关注水平这些因素,虽然观察不到,却对次级任务的认知分心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篇11

一、造成心理恐惧的多方面原因

(一)基本功不扎实。(二)歌曲准备匆忙、不够细致。(三)演唱的歌曲超出自己的程度和能力范围。(四)对场地环境不适应易产生恐惧。(五)心态的失衡也将导致心理恐惧。(六)考试看得过于严重,认为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七)前一个演唱者的影响,造成心理压力。(八)缺乏舞台经验会导致心理恐慌。(九)考前生病,过于疲劳。很多学生在演出或考试前,都会患有感冒或疲劳过度,这会严重影响演唱的情绪,甚至错过此次演唱机会。

二、有效解决心理恐惧的方法

对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心情紧张是难免的。在演唱之前,有些紧张或者说是有些不安也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的紧张可以提起精神,增加歌唱的生气和艺术感,如果完全不感到紧张,台上台下的气氛一样,十分放松,往往可能达不到艺术表现的最好状态。但是,过度的紧张会造成演唱者的怯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怯台病的起因非常多,且防不胜防。其实,演唱前的心理准备是别人不能了解的,有些人因此而无法入睡,事实上重要的是通过休息把思想转移,松弛一下神经,这对声音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克服怯台的毛病,必须靠自己,别人是不能代劳的。解决它,首先要勤奋努力,把自己的技术练得相当有水准,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样即使在演唱时打了折扣,仍能有起码的水平,经过这样长期的一个锻炼过程,怯台的毛病就可去除。其二.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心情愉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潜修苦学。其三,放松神经,尽可能保证睡眠,睡不着时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地方去散散步或饮一杯热奶,有助于入睡。其四,是锻炼勇气,当演唱时感到恐惧得手足无措,可以想想伟大人物在面临危险时勇,敢的处事态度,我们的勇气就会大大增加,恐惧心理自然就去除了。

篇12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正因为《信息管理学》重要性,如何在避免与后续课程内容重复的基础上,把信息管理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通过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并利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使其建立其本专业的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信息管理学》应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辅相成,这种关系是由其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性质决定的,同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必须从属于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必须与其有所区别。

基于此,《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建立起信息管理科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学术体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规律、一般原理、通用方法和技术;了解信息管理学科的整体发展趋势和研究进展,从而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的能力,并为将来的专业深造打下基础。由此,《信息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能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这与专业培养目标中的“能在各行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因此这个目标主要是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个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以及本领域的理论素养,为部分学生继续教育和以后的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

《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的设置应该体现其教学目标,以及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符合型人才”的总目标。[1]然而从目前市面上所出版的《信息管理学》(笔者把信息资源管理,或信息管理概论等教材也一并归入)教材来看,课程内容对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比较偏重,而信息管理领域的技能、方法部分不是特别多。笔者收集市面上主要的《信息管理学》的6种教材,现将其比较结果分析如下:

1.柯平、高洁主编的《信息管理概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揭示信息管理的内核入手,认为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全书循着这一思路展开叙述,并结合专门信息管理领域和信息管理环境的有关内容,构成了全书的体系框架。

全书的内容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信息管理的应用各占书中的一半篇幅。这一写法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信息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但是由于涉及面较广,容易造成内容泛化,重点不突出的缺憾。例如企业信息管理、政府信息管理等内容都有专门的学科研究,不必作为独立的章节来论述。

2.马费成等编著的《信息管理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该书从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出发考察了信息管理活动,重点介绍了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交流和信息分布的规律,信息获取、组织、检索、服务原理与方法,还讨论了信息系统、信息机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全书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吸纳了较多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但是,将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分章论述,可能与后续课程的重复较多;另外,将信息用户的需求与行为规律放在信息服务一章中,不能反映信息用户需求和行为规律对整个信息管理活动的指导作用。

此外需要说明的就是,马费成于2004年1月份主编了一本《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教材,体系、知识上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辅助教材。

3.刘主编的《信息管理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全书结合了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管理基本方法的部分内容,就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经济学等信息管理中的几个核心内容进行较为系统的介绍;把侧重点放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管理新理念、新模式的介绍上,着重从微观角度展开,强调定量分析,从整体内容上力求充分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兼顾系统性、易学性、实用性,尤其是其中关于信息管理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部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该书对信息系统的阐述过多,对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较少,将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纳入信息管理学基础之中也不合适。

4.谭祥金、党跃武主编的《信息管理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该书立足于社会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全面介绍了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社会、信息交流、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技术管理、信息资源人文管理、信息资源经济管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信息管理方法论等。将信息组织单独作为一章,而对信息管理的其他环节未作介绍,是该书的不足之处。

5.杨善林、李兴国、何建民编著的《信息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该书将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信息、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特征结合起来,建立了信息管理学的新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信息管理学的基本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方法,并按照信息管理的战略规划、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和管理创新与变革展开。

但信息管理并不是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延伸,因而不适合按照管理的基本职能来展开论述。这样一来,有将信息管理等同于一般的管理活动的倾向,无法体现信息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6.娄策群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该书是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信息资源分布规律,信息用户与信息需求及信息行为,信息交流的机制,信息搜集、组织、分析、提供的原理和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人才及培养,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该教材突出了基础性、全面性、通用性和新颖性等特点,在基础性方面,重点阐述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在全面性方面,涉及信息管理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通用性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背景的院系的需要;在新颖性方面,吸收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该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对信息技术的介绍过于宽泛。[2]

由于处于以财经、管理为办学特色的我校信息管理系,其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主要到企业、公司去。因此在《信息管理学》的教学过程要从管理的背景来给学生讲述信息管理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此,笔者认为《信息管理学》的课程内容体系应该遵循这样的思想:信息管理的基点是信息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管理内核的支撑;信息处理体现了信息管理的精华所在;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的工具,又是信息管理的生果和产品;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内核重组的根源。所以《信息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①信息管理概论。它主要介绍信息、信息资源的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历史,以及目标等。②信息处理过程。它主要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分析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构成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所在,因此非常重要。在后续的专业教育中将有专门的课程来加深学生的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在该门课程中主要是根据本系的专业课程的设置而查缺补漏。比如我们信息学院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只有信息检索,而对于信息分类、信息组织等都没有进行开设,因此应该补充这样的知识。同时,对于信息搜集这部分,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补充信息分布规律的介绍。如关于信息领域著名的三大定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关于信息搜集、信息评价的最新成果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③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管理的工具,这部分知识应该着重给学生介绍,并且要设计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目前的ERP、SCM,以及CRM等有基本的操作能力。④信息管理技术。由于我系学生知识结构中技术成分还比较多,在这部分主要给学生结合目前企业中所用到的新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讲解一下,以让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较早地适应市场。(我们系《信息管理学》的开设时间放在了大三,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分应该作为学生信息管理技术的补充。)⑤信息管理的应用。企业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管理的若干规律作一介绍。⑥信息管理的人文环境、信息经济的相关介绍、信息法律政策、信息产业,以及信息经济相关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这门课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案例教学、TeamworK等多种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它必须借助教育界的建构主义思想,即:知识通过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3]特别是对信息管理概论部分,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厘清大家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对于信息处理过程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管理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同时,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环节来加强学生的信息管理的技能。比如,信息学院每年都有一个“网上学习”竞赛,让学生确定一个专题,然后查找相应的资料,写成检索实习报告。可以考虑这门课的考核采取这样的形式。从一开课就布置下来,然后让学生评比谁的做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大家得到提高。而对于管理信息系统部分,我们可以参加学校的“ERP模拟沙盘”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当然这些活动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的很大一部分,从而促使学生能够重视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存在的问题

《信息管理学》目前的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是很理想,很多教材都偏重理论,而对实践部分并不太重视,这使得学生觉得学了没有多大用处。由于该课的许多部分在以后的专业课中有所涉及,因此很多院系将这门课设为专业选修课(比如我们信息学院),更加导致学生学了四年感觉学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但又不精通,而对从事将来的信息管理工作又觉得没有学多少信息管理课程。因此,这门课通过搭建信息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让学生在大学四年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爱好,选择信息管理的不同方向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国荣,乔好勤.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社会基础与基本框架.图书与情报,2003,1,59.

篇13

【关键词】辅导员;全面发展理论;工作方法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也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来了西方多元化价值观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最广泛的人群,受其影响也最深,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个性心理上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改变。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第一线,高校辅导员承载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艰巨任务,其工作职责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科学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的解放理论。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解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和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基础上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当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的全面协调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的发展。

目前,研究辅导员工作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理论的辅导员工作方法研究并不多。从观点上,有的认为辅导员应重引导、轻教育,重示范、轻说教;有人则认为辅导员要从思想、学业、生活、就业、心理上全方位地关心学生;有人则认为辅导员个人需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当好领路人的角色。其中,梁家峰的观点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辅导员通过建立制度、加强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平台等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尊重每个同学,鼓励他们自我实现;周海兴、梁建忠认为辅导员认清使命和角色是前提,提高自身素质是关键,遵循工作原则是根本,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必要补充。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解读为: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发展,大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展示和社会交往的充分展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目标归根结底是为大学生服务,引导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所以本文重点从辅导员工作如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辅导员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的应用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语言表达能力作为辅导员素质结构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在学生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向学生展示自己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工作理念;学生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逐渐被同化,从思想上接纳辅导员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过程。(1)传统干瘪、乏味的说教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要求。辅导员除了要具备较好的口才,还应与时俱进,尽量多做换位思考,在态度上要真诚、亲切。从学生工作者的角度,真诚友好的态度或者说亲和力的重要性是高于个人的学识修养的。一个光有学识却对待学生冷漠的辅导员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只有真正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2)辅导员要练习语言能力的运用。在语言沟通中,词汇、句型、语言形式都会直接影响沟通效果。对不同个性特点和思维特点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和切入点。比如,对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可以摆事实、讲道理,督促其在普通同学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采用心理咨询的方法,避免刺激学生的情绪。适当运用幽默,调控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恰当运用各种载体,辅导员可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巧妙使用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与学生拉近距离。

二、辅导员观察与发现的能力

当前,大部分高校由于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师资匮乏,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人数比例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1:200,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平均一个辅导员要带至少300个学生。这就对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并善于发现问题。(1)学生干部的启用和培养。接手新班级后,组建班委会便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辅导员要善于通过日常的工作接触,及时物色合适人选,作为学生干部重点培养,以便于后期工作的开展。有经验的辅导员可以通过承担工作的主动性、工作经验、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人选。(2)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学生。为更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辅导员要善于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来充分了解学生,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传统的一些方法,比如查询学生档案及家庭信息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延用。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优势。这就是辅导员要练就“慧眼识人”的本领。辅导员不应歧视“问题学生”,相反地对于班级中家庭困难学生、后进的学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应多关心和帮助。另外,还可以发动班级同学的力量,充分发挥优秀同学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辅导员的过程控制能力

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辅导员份内之事,也是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训练过程控制能力,使辅导员能有效掌控学生实践活动的整体状态把握,气氛带动,主题凸显,群情控制,十分必要。管理学中将过程控制的环节分解为:确立目标、资源合理分配、准确传达计划、启发与诱导、及时纠正错误、维持平衡。比如在班团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社会实践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辅导员作为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举例来讲,某专业要开展一次班团活动,辅导员需要事先审核活动策划,确定好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在活动所需的资源上,大到负责教室的申请、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小到活动中所需材料内容的审核、主持人人选的选拔等,都需要辅导员合理分配安排。作为决策人,辅导员要将活动目的和要求及所有细节准确传达给活动负责人,并启发和诱导活动负责人尽可能地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安排统筹好各环节。同时也作为执行者,如果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辅导员要出面妥善解决,维护好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四、完善班级激励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建立班级工作常态制度。针对诸如贫困生建档,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学生常规工作,在贯彻执行上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班的不同特点来建立适宜的各种评定细则,比如,针对上课全勤、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应予以相应的综合素质加分,以资鼓励。继续完善的激励制度,形成贫困生档次的界定、党员发展推优的标准、学生综合素质的计算评定的可操作制度,以促进班风学风的建设,促进班级成员创先争优。(2)树立优秀典型。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榜样的带动下,可以优化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大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五、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

笔者认为在遵守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已基本成型,具备相当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现实状况,自主安排学习和生活 。辅导员应充分尊重和引导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发挥个人优势,让每个人有充分的自由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4.

[2] 梁家峰,戚家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内的高校辅导员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篇14

在计算机系统中,操作系统全面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地位重要。计算机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向服务客户的一个窗口。计算机上运行的所有程序,包括汇报语言、编译软件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诸如常用的办公Office软件等,都依赖于操作系统支持,都要得到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与诸多领域密切相关,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等等,具有涵盖领域广、相关概念较为抽象、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征。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大帮助。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学生经常感到学习难度偏大,不易掌握。所以,我们应该完善目前的教学模式,来促进学生对于操作系统原理的消化和吸收。限于农业专业方向在计算机方面的师资、生源、硬件条件等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提高到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较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且重复严重,课程结构不合理。

以下三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课堂灌输是主要形式,仅辅以少量实践操作,导致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抽象。对学生而言,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知识点多且庞杂,而操作系统原理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难以对操作系统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也很难结合这些抽象理论,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畏难情绪。

2.课堂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枯燥。现在的计算机高校教材中,内容多数由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等五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概述、进程管理、存储管理、外部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课程讲授主要偏向理论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与实际使用的Windows和Linux等操作系统脱节,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学与用之间缺乏联系。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性和抽象性强、系统性较差、更新速度快。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多要求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教学以教材为中心。部分老师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或者利用电子教案单纯播放理论知识课件,课题枯燥。

3.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环节薄弱。操作系统课程实践受到学时限制,实验内容单纯,形式呆板,并且与理论学习脱轨,主要以验证、仿真为主,学生的兴趣很难得到激发,不能充分锻炼他们的操作能力。还有,学生缺乏自己动手设计或者分析具体操作系统案例的体验过程。课程设计环节的遗漏,使学生能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机会更少,这样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会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以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为了促进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他们开发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和认识,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开放式自主学习和专题讨论,以及加强实践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一、运用比喻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讲解理论、讲授知识点时,教师要注意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但是由于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内容抽象、晦涩,如果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采用比喻教学法,将空洞的内容结合实例,可以将内容讲得生动、浅显易懂,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喻教学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打比方,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类比,这样才能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分时系统与实时系统定义和区别后,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提出了例子:铁路和航空网络售票系统,对任务的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属于实时系统。对于并发和并行的区别,学生也举出例子:不同的学生去上同一门课,学生之间是并行的,而学生同一学期中的不同课程学习之间的学习是并发的。把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入教学中做类比分析,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开放式自主学习,开展专题讨论

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电子资源,如Internet、网络公开课,及时了解、跟踪操作系统发展的国际新动态和一些热点、前沿问题。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指定可选的专题分类,例如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苹果IOS操作系统和日常办公的微软windows 8操作系统等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给定范围内自主选题或自由拟题,组成相应的学习小组(3~5人为一组),通过小组讨论,分配任务,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如网络、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书籍报刊等,确定专题后进行自主学习,并总结成研究性报告。再通过PPT(幻灯片,可以包括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与其他同学相互讨论、交流,中间穿插教师点评、学生提问等环节。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形成团队意识,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学生报告也可以放在课程的网站中,供学生学习观摩,并可以成为教案素材。

同时,利用数据库、校园网等电子技术,创建基于Web的测试平台及习题库。这种开放式测试平台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弥补空缺的知识点。我们专业每年开展网站设计与软件设计大赛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库、VB语言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等知识的融会贯通,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以原理、概念及算法等基础知识为主,必须设置与之配套的实验课。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操作系统功能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加深对相关算法、数据结构、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抽象思维的具体实践,提高学生进行系统程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操作方面的创造力。国内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大致包括如下三种类型:设计操作系统,模拟实现操作系统,使用操作系统。按照实验的难度又分为:①基础型实验。基础型实验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使用、配置等方面的了解,相应地分为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功能及操作系统的综合运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可选择的部分,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内容。建议选择开源操作系统,如面向个人计算机的LINUX操作系统等。②应用型实验。相对于基础型实验,应用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模拟一些常见的、经典的操作系统算法,如存储空间的分配与回收,设备分配,进程间通信,多进程并发与调度等。学生自己操作模拟练习可以加深对于操作系统算法的理解。③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掌握现代主流操作系统,比如面向手机的ANDROID操作系统、面向个人计算机的LINUX操作系统等。学生要努力理解操作系统内核,尽力分析操作系统中的源代码和数据结构,并进行程序设计。此阶段实践环节难度较大,仅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和模块设计方法与技巧。

考核方式灵活多变。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应用性、操作性很强,单理解理论部分是不合适的。考核实验应用部分不可或缺,老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学生掌握程度等进行考核,如让学生提交实验报告、程序代码,并进行演示;编写一些程序代码,根据要求写出算法等。学生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或者科研小论文。鼓励能力强的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研读能力,科技文献查阅能力,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于这样的小组,在考核时应该适当地增加鼓励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