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范文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法制教育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法制教育;缺失;实效性

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方略中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理想、法律信念和法律价值观,成为知法、守法、护法的理性社会公民。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增长趋势,大学生权益遭侵害现象频发,这也反映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欠缺。由此,不得不让人们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产生质疑,也迫使人们对现行法制教育的认识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探索更为有效的教育选择。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高校的法制教育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它究竟是侧重智育还是德育;是侧重法学知识灌输还是法律素质培养等等诸多问题,人们还没完全明确。

(一)高校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

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高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尤其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法制教育内容仅占教材篇幅的1/4,导致法制教育的地位无法凸显。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二者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宜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不存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谁从属于谁的问题。

(二)高校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学教育

法学教育是通过特定的法学教育机构进行的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讲授的是法律的系统知识、原理和制度以及相关的人文科学,是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技能、素质以及法律职业者独特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法律思维;法制教育是指对高等院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法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提高法律素质,自觉树立法律权威。

从培养目标上看,法学教育侧重培养职业技能和法律人才,法制教育侧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内容上看,法学教育系统学习法学知识、原理和制度,法制教育侧重培养法制观念和素质。

二、对高校法制教育的重新审视

良好的、全面的法制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制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对高校法制教育必须厘清认识,正确对待。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长期性

高校法制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不能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束而停止。要顺应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每一学年制订不同的法制教育计划。大学一年级和二年接可侧重进行法律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可侧重进行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设置一些相应的法律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中文、外语、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等选修课;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专利法”等选修课。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客观性

高校要将法制教育覆盖到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活范围之中,包括教室、宿舍、食堂、超市、校园网络等,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可以运用高校的主要传播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刊校报、橱窗展板等,开设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制专题栏目,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使法律深入人心,并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其感到“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中,并以法律为准绳”。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高校法制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做好校园与社会的衔接和过渡,为大学生踏上社会做好基本的法律知识准备。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结合大学生教育的实践,建议如下: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的学习

法律基础课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课程。通过法制教育,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

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改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模拟法庭,让大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案件审判,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法制教育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实践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途径。通过实践,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成对法律的信仰,从而自觉地去遵法、守法、维法、用法。

大学生将学过的法律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到农村、街道、积极参加法律实践,为人民群众服务,学会用所学知识解答他们提出的有关继承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社会治安管理、邻里纠纷等问题。遇到问题就回来请教老师,然后再解答,既帮助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另外,采用讲座、报告会、发宣传单、文艺演出、个别谈心等方式积极宣传法律、法规。

(三)学校要优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

大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生活,学校要贯彻“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循”,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

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督制度不健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和谐因素。如:诈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走私等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时有发生,、或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也影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形成。如果学校不及时给予正确教育、引导,极有可能导致学生违纪、违法,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要不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

学校的工作人员在管理中能否严格按照法律和制度办事,关系到依法治校的实施状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效果。学校里的年轻人的法律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他们是依法治校的根本,学生的榜样,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因此,每一个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积极依法办事,做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模范。自觉地按照法律和制度来管理学校事务,熟悉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其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对未来中国法治社会的最终形成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法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其实效性,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丽,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J].商业经济,2009(4).

篇2

我国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局面,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及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概述

2.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内容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教育不能直接讲授道德概念,灌输行为,而应促进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主要是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1]。其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清晰而全面的思考方式并理性看待道德的争论及其寻找解决的办法。该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2.1.1儿童的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科尔伯格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吸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于博士论文中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虽未证明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但是却证实了道德判断和行为之间的某种联系:即道德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样,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将会启示人们注重对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认同和培养。2.1.2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过“三水平六阶段”科尔伯格等人设计诸如“海因茨与治癌药”的道德两难故事,让学生做出对错、该或不该的回答,根据学生的答案,把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区分为“三水平,六阶段”。这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三种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两种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既是对前一阶段的发展,又是对前一阶段伦理困境回应的深化,直至儿童从契约、法律法规考虑到人类的正义。此外,受皮亚杰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阶段道德的发展与当前阶段认知发展是有关系的。儿童当前对两难故事的推理必须建立在逻辑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如果当前阶段认知不成熟的话,逻辑思维不能达到相应层次,道德判断就如空中楼阁。因此,归纳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核心即为: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因为个体认知发展成熟的早晚会存在质的差异,但是基本顺序是不变的,不存在跨越低级阶段直接过渡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趋势。2.1.3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交环境有关科尔伯格通过美国儿童的调查和跨文化研究发现:生活条件较为恶劣,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往往相对滞后。如生活在孤儿院的青少年还不能达到第三个阶段,而同龄的生活在集体农庄的青少年则达到了第四、五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国家,儿童道德发展也存在差距,社交环境是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2.1.4“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科尔伯格在德育方法上提出“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这些方法具有鲜明的民主特色。“道德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考,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2]。道德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在棘手的道德两难讨论中不断深化道德认识,最终将认识内化为行动。“公正团体法”注重团体的民主管理和团体的道德氛围。在创设的公平、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投票等形式决定团体重大事项,让学生有角色担当能力和群体归属感。

3当前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3.1强调教育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有所忽视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这虽然弥补了师资和教学资源匮乏等不足,但是采取班级授课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的教育自由,使因材施教这一原则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加之我国受伦理型文化的影响较大,教学内容上更多关注的是集体概念,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对个体的关注度相对较少,难以挖掘和满足学生自身的需求。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发展程度不一,采取统一模式,很难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2显性教育突出,隐性教育相对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显性的理论课和隐性教育实现。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导致了两种教育的不均衡。显性课程普遍重视,隐性教育却明显不足。究其原因在于无论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还是高校的学分制改革,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以及过程性评价的缺失使隐性教育的落实比较困难。此外,家庭氛围、校园文化、教师个人的榜样示范及社会风气等隐性教育效果也较为有限,因此整体上看,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加强隐性课程开发。

3.3学生道德知行不一,脱节现象明显

我国在校生的思想品德虽有所提升,但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存在较大差距,甚至严重脱节。拿我国的高校为例:我国既有魏华伟等优秀大学生,他们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也有道德偏差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存在。如:名牌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舍友,药家鑫架车撞人刺死伤者逃逸等。学生的知行不一致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态。

4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4.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性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研究角度相似:不论是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还是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研究均可以从心理学和道德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一方面,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学会运用一定的心理咨询技能和方法研究解释学生的思想状况;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用道德哲学相关的知识去正确看待学生的思想状况,并给予学生相关的思想干预。教育方法的共同性:科尔伯格的德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共同性。科尔伯格根据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德育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在道德讨论法中科尔伯格认为:“一个阶段的道德认知成熟之后,才能顺利地达到下一阶段的道德水平,道德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3]。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循序渐进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公正团体法中个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注重团体道德氛围的营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导的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基本方法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4.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篇3

关键词 职前教师 在职教师 语法认知

1 研究背景

1.1 教师语法认知发展历程

教师的语法认知是教师认知的一个部分,包括教师对于教授语法的理念、决策、信念、习惯、偏好。它不仅仅是教师对于语言体系的显性知识,还包括教师如何运用语法知识以及确保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量(Andrews, 1999)。一个具有自主语法认知的教师不仅要深知如何运用语法,而且要能体会学生在学习语法过程中的困难与挣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错误和其他语法特征的高度敏感性(Wright,2002)。Borg (1999a)认为教学法的选用、语法点的选择、课堂交际的模式、教学中的语篇结构、语法术语的使用以及教学效果等受职业培训、自身学习风格、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心理因素、情境因素以及教学环境等等多重因素交叉影响对教师的语法认知和实践均有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从在职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的认知作为切入点,针对以下问题做出调查研究:(1)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对于语法教学理念和实践的排序如何?(2)在职后组中,性别、教龄和地区是否对教师的语法实践理念和实践造成影响?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1年参加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广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培训项目”的30名小学教师、30名初中教师和参加2011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30名高中教师。问卷包括:(1)在职英语教师语法理念问卷;(2)在职英语教师语法实践问卷,均改编自Andrews(2003)的问卷, 每份问卷各涵盖30个问题,6个范畴包括:句型练习、聚焦意义、聚焦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元语言策略。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级别教师的语法理念和实践分析

从数据中,笔者发现语法理念中的6个范畴和语法实践显著相关,这说明了教师的认知,也就是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中的决策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描述性数据中,笔者得出了小学、初中以及高中英语教师的语法教学理念和实践排序如下:(“>”表示得分较高)

小学组:句型练习>聚焦意义>聚焦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元语言策略

初中组:聚焦意义>句型练习>聚焦形式>演绎法>归纳法>元语言策略

高中组:聚焦意义>归纳法>元语言策略>演绎法>句型练习>聚焦形式

笔者发现,在小学组中,句型练习的得分最高,而元语言策略的得分最低,说明在小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小学教师仍然用传统的语法句型训练,通过反复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使用频率都偏低,张文娇(2010)对小学生英语道歉学习的研究中发现,演绎式教学法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而归纳式教学法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和激发学习的动机。然而,在小学组中,教师使用的归纳演绎教学策略极少,这使得学生在早期基础阶段对语言形式敏感度不高。

在初中组中,得分最高的是聚焦意义,最低的仍然是元语言策略。笔者发现多数的初中教师都采用交际教学法,更加注重语言意思的习得,这一现象与新的中学教材改革方向趋势一致,其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建立扎实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句型操练和聚焦(下转第103页)(上接第81页)形式的高得分说明了初中老师还是较多地运用传统的 “刺激-反应”的句型操练方式;演绎法和归纳法分数均较少,仅领先于元语言策略,说明了初中教师在初中语法的教学方法上,对语法方面的教学投入较少。由于初中是打基础的阶段,语法知识的输入也是相当的重要,而这种只关注意思和句型训练而忽略其他语法基础的现象,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在高中组中,得分最高的依旧是聚焦意义,而聚焦形式得分最低。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聚焦形式的高得分说明了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向与课改方向一致。另外,高中组中的归纳法、元语言策略和演绎法的排位较前,说明了高中课堂还是相当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尤其是元语言的输入。

3.2 不同因素对语法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1)性别。数据表明,男女教师在语法教学理念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者的性别对语法理念影响不大,这与Andrews(2003)的发现一致。

(2)教龄。教师教龄对聚焦意义和元语言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发现相比有经验的教师,新手老师使用的语法术语较少,而他们的教学方法倾向于演绎法。在此研究中,新手教师更加倾向于使用传统的教学法。认为新手教师在工作早期阶段,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经常利用更加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帮助管理教学活动。相比有经验的教师,那些新手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管理,由于在教学初期,缺乏经验,难以即刻建立自己的信念机制,而又迫于学生考试分数的压力,因此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

(3)地区。地区因素也对教师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发现相比市级学校的教师,乡镇学校在聚焦形式这一方面的得分有点差异。比起市级学校,乡镇学校的教师对聚焦形式的关注更多。这是因为总体而言,相对乡镇学校,市级学校学生英语水平更高,教师学历要求更高,更有经验,因此市级学校的教师更倾向于交际教学法,而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度较低;而乡镇学校的教师,由于学生水平的限制,更加侧重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在职英语教师的语法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篇4

关键词 书法教学 激发兴趣 临摹名帖 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书法不同于文字,文字要求书写整齐看懂即成。而书法的观赏形式是以绘画的角度来审视与评价的,但又与绘画有所不同。书法的外在气质是流动的线条,即线质的美感与神韵,内涵则更近于文学。以往的书法教学多注重“习字”,注重字的美感,主要讲解执笔、运笔的方法及书写要领,极少涉及对碑帖的讲解、书法的品评以及书法相关的文史知识。要想真正把书法课上好不是件易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认识。

1激发兴趣是上好书法课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初学者有的会认为书法课就是练练字,简单易学;有的可能觉得书法枯燥乏味,不愿学习。教师要动用学识与智慧,把学生的兴趣引发出来。

(1)古今书法家学书事例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得其自然,兼具众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史上关于他的故事也非常多。当时的王氏家族不仅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好,而且有着高度的文化艺术素养。其父、伯父、叔父皆以书画鸣世,姑母卫夫人创“永”字八法,这为王羲之学书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历代书法讲究立品为先,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人品也好,其社会评议相当高,连李世民都爱之称其“尽善尽美”。正是人格、天才、学养加勤奋造就了书圣王羲之。这人格所包容的风貌、气质、情感、个性等,都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沉淀和升华。文化塑造了人,人把化为自己血肉生命的文化挥写成字,这些也就是字外功夫。这些学书故事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

(2)讲授汉字的形成演变,结体规律与写字的区别与联系。书法具有欣赏和实用的功能,它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书法的丰富内涵。比如汉字的形成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中国文字多象形会意,是能“画”出的字,这一点英文无法比拟。

(3)赏读名碑名帖、参观书展、习作赏评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旷世奇才坡,在政治、文学、绘画上成就都很高,在书法史上更是位居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用笔顿挫沉郁,结体紧密内敛,开头字迹较小,运笔清缓有节制,而后随感情波澜起伏,字逐渐变大,纵笔疾徐、粗细、跳荡不已,直至“哭涂穷死”四字,情到,“应吹不起”在平静中蕴含了绝望悲愤。

2临摹古帖是书法教学的必经之路

学习书法,必从临摹入手。而临摹,需做到这样二字:“临”和“出”。临――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带有明确审美追求的艺术活动。出――从所临碑帖所继承的传统中跳出来,初学当从一种碑帖入手,然后由渊至博,遍临诸家,一直到有自己的面目。所以这个“出”它不是抛弃而是扬弃,是在继承过程中对符合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洽;同时也是对不符合的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和形式的抛弃。

临摹的四个方式――心临、实临、选临、背临。

心临即读帖,用眼与脑观察感受分析碑帖,是精神高度集中于书作的赏析。作为初学者,临摹前一定要认真读帖摄取帖的神气,分析字势、结体及用笔特点,还可以与其他帖相比较。

实临,忠实再现原作,不走样,主要注意结体的准确,用笔灵动。可以先描字模,在掌握字型间架后,即采取对临,由浅入深,可从每个字的点画偏旁开始练起。

选临,进行字形归类,常用字重点临。如《张黑女墓志》中重点字:故南阳张说字白水人也出帝之昔徒举明无假清远和部坚新父军蒲坂行秀书风若建北岁次然等等。

背临,包括意临和临意,必须建立在“对临”的基础上,在反复临习书法作品的同时,尽可能背诵作品文字内容。凡是临摹各家,不过窃取用笔,非规矩形似只取大意,尊古为实临,意临为求新;同时也可以抛开章法临意,借“意”书写。

3加强辅导是书法教学的有效方法

因书法课特点所致,课堂辅导占比重较大。明解缙的《春雨杂述・论学书法》中说:“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但破管,画破被,方有工夫。”学生大量临帖,有教师的指导能使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提高眼力。教师要集中讲解,做出示范,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毛而追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并且鼓励他们勤奋苦练。

4阅读书法史论及文史,提升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

仅靠上课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是不够的,课外功夫对于书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知晓古今书法之演变书家之背景,知晓文字学知识,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书法与文学关系密切,有必要多读古今诗词歌赋,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篇5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22-02

一、成人学历教育面临的不利发展形势

(一)全日制教育的扩招挤压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上对高等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为了实施“科教兴国”,自1999年以来,全日制高等教育连续多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昔日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已实现了大众化,绝大多数愿意进入各层次高校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满足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同时,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很多考不上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中学毕业生也顺利进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这两种教育的扩招和壮大使得以弥补文化知识和弥补岗位职业技能的“双补型”成人学历教育生源急剧减少,规模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社会和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需求逐渐减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当前社会结构变革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入了新世纪,成人教育又寻求到了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契机。但是,基于现实的成人教育新增长点主要存在于三个教育领域:一是为提高国民现代化素质和为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的社区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二是提高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的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三是提高劳动者职能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再就业培训或适应“城镇化”进程中需要的“农民工”培训,还有一些干部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需求。成人学历教育虽然当前还有一些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经济转型,成人学历教育社会和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减少。

(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调整了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

在1998年教育部的机构改革中,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而原成人教育司的大部分职能则被“分解”到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高校学生等四司当中。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由集中而分散,管理力度大减弱,整个成人教育管理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在客观上大幅度削弱。同时,从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近些年的工作要点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关注重点主要在职业教育上,十多个工作要点中绝大多数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内容,仅有一两个要点涉及成人学历教育。

(四)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自我体系和发展机制构建的缺失

与改革开放共同起始的我国成人学历教育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学历教育一直没有形成和组建自身发展体系,一直以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或弥补者的身份存在,这种没有自我发展体系的依附者其本身的发展就受制于他人。当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时,成人学历教育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必然要大大减弱。同时,成人学历教育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也没有未雨绸缪地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办学职能上受制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前提下,也没有进行功能的转变和发展,完全没有进行自身发展机制的构建,导致在当前职业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存在大量需求的契机下也无法寻求与它们融通的发展渠道和发展空间。

二、成人学历教育发展问题对其教师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照搬普通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

一直以来,成人学历教育仅作为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者和弥补者,没有形成自身发展体系,更谈不上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拥有自身体系内部的职业发展途径和发展规划模式。因此,成人高等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只能照搬普通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标准和规划模式。而受制于国家对成人学历教育的定位以及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再加上成人学历教育被撤并后各级各地成人学历教育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属和机构体系,造成主管机构各异、管理不统一和定位的边缘化,其教师职业发展所需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职业发展平台都远远不能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状态。

(二)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理念固化陈旧

由于成人学历教育发展中地位劣势和定位的不准确,使得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本身缺少对自身职业发展的正确认知,一直固化地认为应该和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教师存在一样的职业发展,在实际教学和教育管理中也秉持与全日制教育以及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实际情况是,与改革开放初期成人教育真正的“双补型”教育不同,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成人学历教育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已发生质的变化,应该由以前的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一样的教育标准和教学目的转化为符合自身生源特点的实用型和应用型的教育,而不是原来的文化知识型教育。然而,很多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固守陈旧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理念,与学生实际需求和社会以及市场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要求不符,教学成绩和教育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信心。

(三)生源减少和生源素质降低造成的悲观情绪

随着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成人学历教育生源减少的同时,其生源素质不断降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很多长期从事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来讲,在科研和学习研究发展上不具备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的软硬件环境以及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本身从内心来讲就存在一种心理劣势,再加上当前在生源和教学规模受限的前提下生源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素养又在降低,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日益难管理和难教育的学生群体,在面对需要不断降低考核评价标准才能勉强通过考试的大多数学生,容易产生越教越降低自身水平和价值的想法,认为在这样不利的教学下不仅不能达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而容易产生越教越易形成师生间的“教学相落”这种悲观情绪。同时,常年把自身视为高等学历教育体系中的一员,多数教师又不肯俯身去从事与自身专业和教学特长相关的职业或岗位培训。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很多教师很难提高进行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的积极性。

(四)缺少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平台

由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波折性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体系相比,在成人学历教育范围内缺少促进其教师学习进取的激励平台以及学习发展空间,缺少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各种教科研活动或各类评比活动。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职业发展的狭窄空间,很多教师数十年以自己所教的几门课进行着毫无变化的教学,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

三、促进成人学历教育专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

(一)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育者自身职责

作为国家的教育机构,成人学历教育也承担着政治、社会和教育责任。作为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师,面对当前不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困难,务必克服悲观消极情绪,坚守教师职责。正确认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难,但目前还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性。作为成人学历教育教师,要树立事业心,端正职业态度,优良的职业成就取决于良好的职业态度。面对文化底子薄、教育素养低的生源要有同情心,以符合实际的工作准绳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实现为人师表的崇高价值。

(二)深入思考工作特点,不断提高职业能力

舍弃与全日制教育和普通高校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深入研究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和实际需求,研究适应成人学历教育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相对弱化抽象的理论性内容,适当增加实操性和实践性教学比例,改革考核评价标准,通过教学实践,形成成人学历教育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标准。同时,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乐观看待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水平提高,不倦怠,不随波逐流地想当然地认为成人学历教育会“教学相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职业能力。

(三)改善心智模式,努力拓展教学领域

面对成人学历教育发展空间逐渐缩小的必然,需要教师居安思危,为了自身职业的持续发展,在做好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心智模式,关注成人教育当前和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学习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争取成为“双师型”教师,探寻在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农民工教育、老年教育、家庭教育等成人教育领域的发展空间,有备无患地通过学习培训增强自身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育能力,扩展职业发展新空间,为成人教育整体事业贡献出应有之力。

(四)坚持终身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

知识技术更新日益加快,任何人不学习都跟不上时展步伐。为了职业更好发展,教师更需要在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上,进行包括专业业务知识、新的教学手段、通信信息技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等各个方面的学习,通过学习提升师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探寻实践教学新方法,逐步成为研究型和学习型的教师。这样,不但能提升自身职业能力,促进职业发展,更能提高自身进行多类型教学的适应性,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涛,成人教育:一波五折的历程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

[2]张明明,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3]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与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篇6

关键词:任职教育;士官;教学方法

目前,士官队伍已经成为我军编制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士官活跃在部队武器装备使用维修的一线技术岗位上。士官工作岗位的主要特点是岗位指向性明显,实践性、操作性强。因此,士官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在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之后,能够担负起任职岗位的需求,成为部队相关专业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与从事学历教育的军事院校不同,士官教育无论是中专层次还是大专层次,首要的目标是满足岗位需求,完成从事岗位工作所必要的训练,一切以任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当前士官任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呆板,学员学习兴致不浓

多媒体设施为现代化教学铺上了快车的轨道,然而少数教员只是把黑板上的文字搬到屏幕上,把生动的语言写到幻灯片上,没有通过现代化教学设施产生情境化的教学效果,“我讲你听,我教你做”、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仍然存在。

(二)教学实践不足,结合实际不紧密

部分教员自离开基层后,没有到部队调研过,对部队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教学中所讲的多是过去基层建设的发展状况,与当前部队跨越式发展相距甚远,给学员以知识陈旧感;教学中虽然安排有参观见学的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深入到实践的枝梢末节中去,学员过眼烟云,产生不了思想共鸣。

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转变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创新已列入各级院校党委的议事日程,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但是基于当前士官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些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使命任务需要,必须顺势而为,尽快转变。

(一)从“以教员为中心”到“以学员为主体”转变

传统的教学是在教员讲学员听的理念支配下进行的,教学是以教员为中心,学员围着教员转,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因此,必须变“以教员为中心”为“以学员为主体”,使学习成为在教员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从“以学会为中心”到“以会学为中心”转变

“学会”与“会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理念。传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员“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会学”则强调学员自行获取和应用新知识,并能够更新知识。要实现“以会学为中心”的理念,必须利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动学员个性的“充分运转”,以达到人人自我确定而敞开其创造力的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具有探究和研究的性质,通过问题教学来实现教学的思维功能。

(三)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程的教学,言必从知识的源头讲起,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的结构。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学员对课程学习产生麻木甚至厌倦的情绪。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做法,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指导学员自行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教员的讲授要画龙点睛,启发学员去思考:改变过去只苇视教学效果,忽视学员参与过程,而是不仅注重教学效果,更注重教学过程,将教学过程变成学员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满足任职需要。

(四)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并重”

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这是创新教育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即活动性原则。这种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只有让学员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创新必趣,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人格。坚持活动性原则,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员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常氛围,使学员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其次,要注重学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给定一个不会本科目编制班的背景下,要求士官学员对编制班人员进行组训。使编制班人员掌握组训科目中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报告、科目下达、讲解示范、分组训练、现场指导、清理场地、小结讲评等内容。学员直接面对教学对象进行现场训练。在组训中扮演规定的任职岗位角色,完成相应的岗位职责,考核成绩要与组训时的任职能力挂钩。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岗位职能意识,也可以提高其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对创新士官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中国商界,2011(6):382-383.

篇7

关键词:内隐认知;英语语法;教学;启示;概述

引言:内隐认知是让学生在心理对英语语法有一个认知和认识,不在是割裂开来的知识,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行为,就如同学习汉语一样的,不会因为某些语法结构的转换,而不会说话。所以,内隐认知对于英语语法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内隐认知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启示进行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分别是对语法鲜活性的感悟,其次是调整语法教学的顺序,最后则是内隐外显两者结合,提高学生对语法教学的接受能力,让具有目的性的教学,转变为无意识的学习。

一、内隐认知的概述

内隐认知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过程,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心理认同和认知度过程中,因此,利用内隐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认知程度。内隐认知,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事情经历过,形成一定的经验认知和心理认可以后,在某一方面,出现该认知的任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记忆效果。这种认知行为是无意识的行为,但是属于被动了解的一种形式,但是可以通过主动的方式,展现出内隐认知的知识记忆。

二、内隐认知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一)内隐认知提高学生对语法鲜活性的感悟

英语语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规则,从而让学生实用英语,运用英语。而内隐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语法鲜活性的感悟,英语语法不是呆板、严苛的一种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比较灵活的运用方式,就如同汉语语言就够一样,是丰富多彩的,在实际生活使用中,规则是用来利用的,而不是被拘束的,因此,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语法的规则和使用方法,而不会被束缚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法的认知度。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交给学生英语语法,利用内隐认知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法的熟悉度,利用无意识的认知状态,可以实现学生对英语语法的运用,而且打破了语法的规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更能够体现出记忆效果,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语法,而不是讨厌,就像学习汉语一样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英语语法鲜活性的感悟。

(二)内隐认知加强了学生对语法规则的认知,内隐为先,外显为后

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语法的教学十分的重视,而且存在的教学弊端和误区,就是改变了语言学习的真正顺序,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通过内隐认知开始的,我们学习母语汉语的时候,是通过模仿服务,周围人的说发言,说话方式来学习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意思,从来没有人在幼儿时期,教给孩子汉语语法结构,因此,语言的学习的顺序,应该是先通过内隐认知,熟悉语言环境,了解语言说话方式,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方式进行表达意思,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进一步的学习语言的构成或者语法规则。所以,英语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好内隐认知,先让学生通过内心感悟到语法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然后在让学生利用语法规则,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却能够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质量。因此,英语语法教学应该重视“内隐为先,外显为后”的教学规律和方法,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快的掌握英语语法的教学内容。

(三)促进内隐语法教学与外显语法教学的结合

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内隐认知是了解和熟悉英语语法的前提,是让学生在无意识之间,在心里和脑海之中形成一个印象,而这个印象是在大脑深处的,一旦出现相关的知识诱导,以及效果便体现出来了。因此,需要利用内隐语法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更熟悉英语语法,然后利用外显语法教学,让英语语法规则变为固定的形式,然后在利用学生对语法的内隐认知,熟练的运用和掌握英语语法,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是,利用内隐外显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像学习汉语一样,掌握语言的运用方式和规则,这才是内隐认知在英语语法教学启示中,真正的目标以及目的,就是让英语语法教学更贴近自然的形式,不在是生硬和呆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结束语

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学是基础,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英语单词和词组的一种规则,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的一种而利用使用方法。而利用内隐认知,则可以让这种刻意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内在的,无意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像学习汉语一样,通过内心深处认识到语法的使用规则,不在是刻意的记忆,这样反而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语法的使用,这会是因为可以利用英语语法的规则,但是不会受限制于语法规则。

参考文献:

[1]张 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0(07):156-158.

[2]王德亮.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03):145-148.

[3]余 涛.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6(06):145-147.

篇8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5-01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初萌芽于其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从此开始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和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从他那个历史时代人的发展的“异化”现转的思考和批判开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界定也表现为多方面的规定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分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包括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一个相同的模式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宗旨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及其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我们应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的统一起来,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人思想品德充分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多地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而忽视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保障,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与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2、在结构模式上:确立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双向互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人”看,而非“器”待。吸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应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启示我们,对现代社会开放和多元价值的现实,及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必须建立“主体―客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负责价值引导,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及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

3、在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的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一是“提高教育素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打破脑体分工,打破部门、工种之间的固定分工,使人们能够了解整个生产体系,能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基础。应当看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而提高教育素质是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4、在方法上:创新方式方法,务求教育实效

方法是方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方式要科学合理,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角色,避免生硬的灌输,教师角色要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授受互动,以此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以“情感式教学”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染打动学生、以“辩论式教学”激荡学生智慧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

篇9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评估 数量 质量

(一)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一直表现为相互对立,此起彼伏而难以齐头并进。国内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往往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同一时期难以兼顾。在数量大发展以后,就需要有一段调整和整顿时期,也就是注重质量的时期。质量的提高又为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有人甚至还认为“这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和表现”。

作为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要而大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日前,对这

类教育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还很不成熟,很难建立起统一的科学严密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前一段主要表现为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长,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可以理解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而随着对这类教育认识的深化,尤其是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需求呼声的日益增强,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个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摆到了政府和教育者面前,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这个时候,实施针对这类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适时的,是必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如果说前一阶段数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曲,“量”占据着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现阶段“提高质量”则已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质”业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宏观调控和质量保证手段的教育评估(评价)工作也势在必行。但是必须要认识到,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量”是“质”的前提;笔者非常不赞成所谓“数量的扩张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诸如此类的说法,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这样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对这一新生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清的表现,因为对“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高等职业教育”这些基本问题还没搞清楚的情况下,或者说对“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即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尚无定论的前提下,空谈“质量”毫无意义,是无的放矢。正是在这类教育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观”才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没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数量,就谈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

(二)

教育评估(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群体和个体需要的程度就是教育的价值,因此,教育评估就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应只是一个标准。个人、群体、社会都有不同的要求。这三者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最后他们要统一到社会的要求上。二者联系起来,教育评估的实质就是对教育质量的判断的活动。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质上就是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判断活动。公布的评估方案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条件、过程、结果兼顾,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都有,证明、诊断、激励、管理功能齐全,反映了评估组织者与方案研制者对此次评估目的多元性的追求。而从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权重分配来看,15个二级指标中只有2个,8个重要指标中只有1个直接可以认为是对“结果”的评价,其余都是针对条件和过程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教育部既定的“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重点突出;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现实出发,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就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和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重在指导教育举办者和办学者完善条件、规范过程,做好质量保证。“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改进”。从这一主要目的出发,则对条件和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而条件和过程均比较容易进行事实判断,大多易于用数量表述和衡量,公布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在涉及条件和过程的13个二级指标里,有10个是可以用数字说明的,占到77%。许多指标“量”就是“质”的表现和基础,如“生师比”,不仅数字本身直接反映了学校办学实力,而且也是队伍结构质量的基础,只有在教师数量达到规定的要求之后,学历比、职称比、双师比等反应队伍质量内涵的指标统计才有效,才能说明问题。因此可以这么说,没有充足的数量,根本谈不上教师队伍的质量。推而广之,没有充足的办学投入,没有充裕的教学行政用房,没有满足需要的教学仪器设备,没有丰富的图书馆藏……何谈办学水平,何谈人才培养工作质量。 再拿评估指标体系中直接评价结果的二级指标“就业与社会声誉”来讲,主要观测点是“三率”:新生报到率、年底就业率和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称职率。直接用数量反映质量。但是,简单的数字高低就能真实反映潜在的社会声誉(质量)问题吗?谁都明白,新生录取率说明不了生源质量(高考分数高低);就业率也反映不出就业质量(对口就业、岗位工作条件、起薪等),为什么还这么规定呢?这就恰恰说明了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水平下,对此类问题达不成共识和难以准确测量,初级阶段数量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特征尽显无遗,也就是说,对一些新鲜问题,在对其质量内涵认识尚不清晰之时,也只能先着眼于其数量的多寡。先有数量,才可以谈得上质量。很难想象,招不上学生,毕业生又就不了业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能高到哪里去,因此,还是那句老话,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

(三)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实而言,数量扩张是质量提高的基础条件;就办学条件而言,数量指标不仅直接反映着办学实力,也是其质量内涵的基础,进而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目前也只能主要观测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就评估工作本身而言,现阶段也主要应该进行形成性评价,重视条件和过程的数量要求,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总之,没有数量就谈不上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坤著.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性.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01(9)

[3]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篇10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教学法 范式

体育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随着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过程等因素而发生着变化。根据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情况,笔者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了时空认知与程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法进行教学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进而提出运用程序教学法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体育教法进行范式构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程序教法与时空认知的相互融合理论依据

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理论依据是由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控制论、信息论、认知心理学、行为科学、自我评价理论、动机理论、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所构成。程序教学以步步反馈为主线,把控制、反馈、强化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提倡学生“发现—解决—记忆”的学习活动,重在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空认知教学法通过理论知识或技术动作的初步了解,形成时空感觉,训练时空表象,进行信息反馈的强化和巩固。因此,这两种教学法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互动中有一致性,这是两种教法融合的内在核心。

1.体育教学思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动性尤为重要。主动体育教学思想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积极地去体验运动的乐趣,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养成自主的体育兴趣、习惯与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2.体育教与学的互动理论。体育教学理论是研究体育教学一般规律的学说,它能为体育设计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体育教学设计是科学地解决体育教学问题,使体育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实施方案,是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需要是体育学习动机的源泉,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为了满足个人对体育学习的需要,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的互动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心理学基础。(1)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是根据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加以组织,是指与个体现有认知结构相适应并被其吸收,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改造。人的学习过程是对信息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由于信息加工系统的能力有限,人不能同时应用一切可能的信息。人必须采用一定的行动方案、计划或策略,从而体现出人的主动性和智慧性。(2)条件作用原理。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学派,他以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和生物反馈训练理论,对学校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改变和研究有深远的意义。他把一门课程学习的总目标分为几个单元,再把每个单元分成许多小步骤,学习者在完成每一步的课业后,就会知道每个学习结果,即得到强化,再按顺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直到学完一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和学习进度逐步达到总目标。

4.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从运动技能的形成机制来看,形成运动技能就是要在刺激反复作用下建立“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外部刺激,然而人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两者在学习机制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外部刺激外,其内在的心理如态度、动机、思维、情感等的作用对学习也产生重要影响,如情感在技能认知中的作用在于活动定向,意识的作用在于支配动作的执行。只有学习者在情感上接受了教师的教学信息,并能够充分认识学习的价值,他才能在练习中表现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意识控制作用才会增强,虽然在练习中经常出现错误动作,但由于能得到及时动作反馈,在主观上却始终能朝向练习的目标。随着练习者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形成熟练的技术动作。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从开始学习到形成熟练技巧,全过程可以分为“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自动化过程”四个时相,这四全时相是相互交错、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二、体育教学中程序教法与时空认知相融合教学法的范式构建

1.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教学法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程序与学生时空认知的时空感觉,建立、巩固和发展时空表象,提高练习成功率,缩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保持动态姿势的能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2.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及其优点。(1)结合教学法的教学原则。第一,要仔细地考虑在特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这些教学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学生的行为来表示。第二,要考虑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这种强化物包括两种:一种是学习者对所操纵的材料具有强烈兴趣的强化物;另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奖励,如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赞语等。第三,强化的最有效的安排,即教师要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做成小的单位或步骤,也就是把教学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确定每个步骤保持行为的强度,使强化的效果提高到最大限度。第四,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是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2)结合教学法的优点。程序教学与时空认知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不同体育技术项目的教学程序,与学生的时空感觉、时空表象及时空认知的建立、发展和巩固的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对体育教学训练中基本动作的教学非常适合,能够减少失误率,缩短教学时数,增加课时密度和运动量,对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起到重要作用。这两种教学法的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分成若干逻辑顺序单元,使学生对技术认知和技术的掌握逐步进行,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做出反馈,这可以使学生沿着正确的学习方向学习,并及时对错误动作进行改进。学生的学习不会因为个体素质及基础的差异而影响整体的学习进程。学生可以按照教学程序的要求在适合自己的学习速度上进行学习。

篇11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争论;政治;战争;比较

中图分类号:D033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战争环境和不同文化土壤下产生的两部经久不衰的军事理论名著。2500多年前,作为东方兵圣的孙武,透过对冷兵器时代战争规律的敏锐观察,以独特的视角思维从用兵之道、追求全胜思想、以情带兵、重间用间等,写下了《孙子兵法》这篇历史光辉巨作。而作为19世纪有西方兵圣之称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则根据从古代到拿破仑战争的历史经验,以及自己亲历战争的体会,写下了《战争论》这部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作为不同军事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孙子兵法》与《战争论》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中西方两位兵圣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也各自在自己军事著作中进行了阐述,两人对政治对战争的影响认识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战争对政治影响的认识异同竟究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将从多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说明两者在认识政治对战争影响方面的异同,为今后研究与认识、指导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首位因素,认为政治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元素

所谓的政治就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极大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而在《孙子兵法》里孙子把政治讲成是“道”,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政治,讲的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孙子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胜负五个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来论述,并把它位于影响战争进程几个因素之首。而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争战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指出政治决定战争、产生战争、操纵战争,并贯穿于战争始终。同时战争也会反作用于政治。如果政治向战争提出违背其性质的要求,那么一切作战计划和企图都会招致失败。在分析政治对战争的影响时候,孙子始终把所谓的政治“道”贯穿全文,上至全局的安军固国思想,下到将帅带兵之道,把战争中含道(政治)的多少,而决定作战应采取伐谋、伐交、还是伐攻等,从而影响战争的进程。而克劳塞维茨从唯物辩证法入手,文中多次从事物的绝对性谈到相对性,反复阐明为什么战争不能走向绝对战争,归根结底政治是战争的幕后操纵手,影响战争的进程,才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战争。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都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政治的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

“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个观点,虽然克劳塞维茨率先提出了这个观点,这个观点成为经久不灭的话语。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而已。“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是政治行为。”这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无非通过另一手段的继续”意思的表述,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然而在具有几千年的《孙子兵法》经典著作里,对战争无非是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目的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谋攻》篇里经典名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说的是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战争的最终取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密切,阐明了开明的政治主张、能得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会为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中西方两部具有较高成就的兵书,中西方两位兵圣在对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时,也表现出两者在这一认识上截然的不同:

一、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影响战争程度认识不一致,前者把政治因素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后者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的从属因素

《孙子兵法》中孙子把政治看作战争胜负决定因素,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可以说把“道”(政治)看作举足轻重的地位,老百姓的政治意愿与帝王的意愿是否一致决定国家的安危和战争的民心士气。接着又把“道”(政治)列为五事之首,以及后续篇章里提到“修到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正”,不言而喻指明了平时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方面对战争胜负均有决定性作用。而克劳塞塞维茨在看待政治对战争影响的认识上,把政治作为战争的从属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认为战争只不过是政治手段表现形式,当政治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才开始了战争。甚至克劳塞维茨在文中提到“在战争中,任何源于慈悲的错误思想都是有害的。在提到民众战争时,克劳塞茨也把民众战争,即使具有较强政治因素的民众战争,也只是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辅助作战手段,没有把民众战争提高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来认识,把民众进行战争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也只是作为影响战争的一个从属因素,没有看到像所说的战争的伟力在于民众之间。

二、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对政治决定战争性质认识不一致,前者通过政治来判断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后者几乎没有涉及到

在《孙子兵法》和《战争论》中,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两者都提到了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始终,但两者考虑的角度不同。在《孙子兵法》中,孙子通篇几乎考虑的是对待战争要慎战、备战、重战,考虑较多是以谋取胜,几乎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认为作战既要符合本国的利益,又要不使敌国生灵涂炭,所以在其作战方式上,考虑的是伐谋、伐交等智慧的运用,最终的结果都要是安国全军(注:安定国家,保全军队),双方百姓都能够正常生活。虽然古代多数战争是为帝王之战,但孙子始终把政治贯穿战争始终,阐明了敌对双方都不要随随便便对一个国家开战,对战争的性质,战争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均有个清醒的认识,认为战争要考虑战争的正义性,才会得到民众支持,否则的话只会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克劳塞维茨在认识政治决定战争性质的过程中,可以说几乎没有提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虽然他也把政治作为影响战争的结局因素来考虑,但只是认为政治影响战争的局部,考虑最多的是政治对战争的胜负的影响,而没有通过对政治的考察去认识一下战争背后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而考虑最多的是通过政治怎样去为统治阶段服务。观其《战争论》著作,几乎没有提及到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德勤石宝江,细品《孙子》,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6(1)

[2]邱崇丙,《孙子兵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7(1)

[3]薛国安,《孙子兵法》与《战争论》比较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1(1)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科尔伯格;哲学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典范,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推动了美国的道德教育,他的道德认知发展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之上,这使得他的理论具有系统性。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探讨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启示。

一、尊重学生自主性,打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承认人都是天生的道德哲学家,每个人对道德问题都能做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因此,它反对浪漫主义和文化传递论主张的灌输教育,坚持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在尊重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上的个体和社会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人的内在潜能的发挥,也不是对既有规则的学习。这种进步主义的教育哲学前提就是主张人的自由和发展。它把个体能自主的对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选择当作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这种教育思想在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策略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团体中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都有对集体的各种事情自主表达看法的权利,强调通过学生的民主参与来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在实行公正团体策略的集体中到处洋溢着民主的芳香。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大多是“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它过分强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抹杀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这种教育方式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对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政治思想觉悟的大众起到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的个性的增长,人们对民主、自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抵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响应人们的要求,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平等地进行交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种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实现必须以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为前提,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敢于表达对思想道德问题的看法,尊重他们的选择,然后可以根据他们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这种自主性,才能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个性,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内在需求,让他们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学习,从而变专断的教育为民主的教育。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性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思想道德伦理知识、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缺陷,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自主性地学习思想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思想道德判断能力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引起学生思想政治品德认知冲突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品德发展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准的差距,产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品德水平的需求和动机;其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但不要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学习目标,而是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动力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和监控,启发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向着符合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思想道德品质发展。

二、坚持普遍价值导向,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科尔伯格认为心理学上把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的结论,当成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的本性的结论,就是把“事实”等同于“价值”,而心理学家往往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作为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往往会犯“心理学家的自然主义谬误”。这样很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的低下和价值相对论,不能达到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优秀道德品质的目的。为了克服这种谬误,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心理学研究要从哲学假设出发,为此,他用元伦理学假设来解决道德教育的普遍价值取向,并确立了这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公正”。这就使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既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符合他们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有原则性的价值导向,引导他们向最高的道德目标前进。同时,承认个体在道德选择面前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也并不是主张价值相对论,如果只是单纯的允许每个人对道德问题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解释和选择,而不对错误的选择做出引导,很容易导致人的思想混乱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低下。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认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自主性,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营造民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不应该仅仅把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要求,而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否则将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低下。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人们思想的多元性、个性的多样化和自身的利益要求,但绝不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单纯迎合人们的利益追求,弱化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篇13

【关键词】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意义;优化策略

1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职业院校开发法制教育的意义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我国构建法制国家的必要需求。法制国家的构建,必然离不开普法教育,而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正是我国普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次,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外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在此过程中弱化一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法制教育工作。另外,通过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在职业院校中形成良好的法制文化氛围,由此可见,法制教育与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次,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元化文化影响下,部分学生产生了崇尚消费以及各种动机功利化的倾向,同时,犯罪事件在职业院校中也时有发生,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出现缺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仅仅能够发挥出预防作用,而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突出法制教育的地位与价值,则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的自控自省,并对自身思想和行为作出规范;最后,强化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技能水平的提升,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这也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将法制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2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提升策略

2.1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以人为本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建立在学生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并对法制教育进行积极接受的基础之上,因此,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并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法制教育实践做出优化:首先,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体现出对学生需求、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同时在内容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以便提升法制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团队需要对学生的需求以及认知规律做出调研,并了解与挖掘学生生活、学习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从而推动学生在自身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而针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不同,职业院校有必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共性,对法制教育的内容、方式做出调整,以便确保学生能够对法制教育内容充分掌握;其次,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受益者,因此,调动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职业院校应当改变灌输式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创造性的教学氛围,从而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有必要改变自身在法制教育中的角色,实现从“权威”向“领路人”的转变,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向以及解答学生额疑惑,来推动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2.2构建完善的法制教育教材体系

构建完善道德法制教育教材体系,是确保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得以提升的关键。为此,教育部门与职业院校应当重视法制教育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化与规范化,确保法制教育内容能够实现良好的前后衔接和环环相扣,从而体现出法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层次性与系统性;其次,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在法制教育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出差异。这不仅要求职业院校能够在法制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出难度递增的特点,而且要求职业院校提升法制教材内容都对学生实际需求的针对性。如针对大一年级学生,法制教材内容应当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推广与普及,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则有必要增加一些对法律具体条例的了解,并使用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判断,从而深化学生对法制教育内容得到认知,针对大三年纪的学生,则应当结合学生需要面临的求职就业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使用法律武器对自身权益进行保障。

2.3重视法制教育方法的优化

职业院校法制教育方法的优化,不仅体现在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现代教育工具得到使用方面。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中的教学设施完成程度,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职业院校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现代化得到教育设施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师在法制教育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职业院校利用网络开设网上法制宣传栏目和网上法制宣传教育栏目等,不仅能够提升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法制教育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并提升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兴趣。另外,在利用现代教育工具的基础上,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工作者还有必要推动法制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推动法制教育从枯燥转向生动,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法制教育中,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比赛、法制情景剧、模拟法庭、法律观点辩论赛等,从而在激发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参与性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法制教育知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李颖,邢媛,任洁.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33:219-220.

[2]王星飞.检视与改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施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06):94-97.

[3]赵淑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146-148.

篇14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初中政治;教学

G633.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政治课堂中,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态度的正确认识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达到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目标。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当前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为重,教学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忽略了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法制教育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教科书中的重点知识,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对法制教育产生厌烦的心理,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最终使法制教育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2.教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很多初中的政治教师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识,对必要的法律知识也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在日常的政治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足,很难在政治教学中合理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这也是影响初中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复杂的社会对法制教育的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当前各种社会思想错综复杂,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混乱的社会思想很容易对学生的三观产生影响,对学生辨别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措施

1.提高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新型课堂的主导者,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此外,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政治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例如,安排教师参加法律知识的相关培训活动,还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到学校举办法律讲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的机会。另外,政治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积累,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知识,使自己对法律知识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且对其充分理解,能够做到在政治课堂上能够灵活地渗透法律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法制教育的水平,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的现代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政治教学中也逐步引入了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由于法律知识和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理解。例如在给学生传授宪法相关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宪法的创立过程的专题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神圣地位,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起源、地位、特性、作用及法律效力等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此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在用多媒体展示完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后,从典型的案例着手,带领学生对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法律知道的理解。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维非常活跃,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未树立,分辨能力还不高,很难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进行抵制。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政治教师在ρ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要遵循法律源于生活的观念,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将法制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的理解、认知和掌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结语

初中阶段的政治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可以让学生遵守法律法规,不做逾越法律的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