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简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答: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
2、什么是礼貌?
答: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
3、什么是礼节?
答: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
4、什么是仪表?
答: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饰、姿态等。
5、什么是仪式?
答: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6、礼仪的六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时展性。
7、礼仪的四个原则是什么?
答:尊重的原则、遵守的原则、适度的原则、自律的原则。
8、礼仪的四个功能是什么?
答:沟通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功能、教育功能。
9、为什么说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答: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10、为什么要讲究礼仪?
答:讲究礼仪并非是个人生活小节或小事,而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11、礼仪对社会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社会来说,礼仪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12、礼仪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增强自重、自信、自爱、为社会的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处理好各种关系。
13、加强个人自身修养要做到什么?
答:(1)要自觉提高个人品德修养;(2)要有正义感和原则性;(3)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肋人为乐。
14、怎样陶冶自我情操?
答:(1)加强科学文化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2)性格乐观、开朗、大方;(3)热情诚恳、善解人意、善良友好。
15、交友的原则是什么?
答: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宽宏大度、不卑不亢。
16、什么是化妆?
答:化妆是人们在政务、商务、事务及社交生活中,以化妆品及艺术描绘手法来装扮自己,以达到振奋精神和尊重他人的目的。
17、仪表礼仪应注重什么?
答:应该注重仪表的协调,注重色彩的搭配,注重场合。
18、佩戴饰物要注意什么原则?
答:无论佩戴的是何种饰物,都必须配合自己的体型、脸型及服装的美感。
19、佩戴戒指在不同的千指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戴在食指上表示求婚;中指上表示正处往热恋中;无名指上表示已订婚或结婚;小指上则表示独身;而大拇指上一般不戴戒指。20、选择项链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答:项链的选择,价格并不重要,个管是什么样的款式,与年龄、肤色、服装的搭配协调才是主要的。
21、说明饰物中耳环的作用?
答:耳环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有保护视力、防治眼病、预防和治疗近视的作用。
22、选戴手镯时应注意什么?
答:如果只戴一个手镯,应戴在左手上;戴两个时,可每只手戴一个,也可以都戴在左手上;戴三个时,应都戴在左手上,不可一手戴一个,另一手戴两个;手镯要与戒指、服装样式协调统一。23、胸针是一种什么样的装饰品?
答:胸针是人们佩戴在胸前的一种装饰品,广义的胸针包括别针、插针、胸花等。
24、选戴眼镜时应注意什么?
答:眼镜影响整个面部轮廓的印象,选戴时应注意镜框形状和脸型必须平衡:镜框颜色应与肤色相协调。
25、女性的披肩起什么作用?
答:披肩除了装饰外还有应付早晚温差大的作用。
26、女性皮包的作用?分为几种?
答:是女性在各种场合中都不可缺少的饰物,它既有装饰价值又有实用性。就外型和用途来说可以分为三种:肩挂式、平提式、平拿式。
27、女性服饰中丝补袜的作用?
答:一双漂亮的丝袜可以衬托出女性腿部的曲线美和神秘感,丝袜是女性必备的服饰。
28、戴什么面料的手套可使女性显得温柔,更加女性化?
答:针织手套。
29、行握手礼要注意什么?
答:(1)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伸手相握;(2)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3)男女之间,女士伸出手后,男士才能伸手相握(4)握手时,男士应脱下手套,女士如戒指戴在手套外面可不脱手套;(5)握手时,应伸出右手,绝不可伸出左手;(6)握手的力量要把握适中,既不能有气无力,也不能太用力。
30、跨国文化交流的人如何注意无声语言“手势”的交流?
答: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习俗,无声语言也因民族而异。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内一种手势可能十分普遍,而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内,这种手势可能毫无意义,甚至意思完全相反。所以进行跨国文化交流的人来说,最保险的行动准则是“入乡随俗”,这样可以避免误会,避免陷入困境。
31、简要说明接待礼仪的重要性。
答:迎来送往是社会交往接待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和重要环节,是表达主人情谊、体现礼貌素养的重要方面。尤其迎接,是给客人良好印象的最重要工作。
32、简述接待人员在走廊的引导方法。
答:在客人二三步之前,配合步调让客人走在内侧。33、简述接待人员在楼梯的引导方法。
答:当引导客人上楼时,应该让客人走在前面,接待人员走在后面;若是下楼时,应该由接待人员走在前面,客人走在后面。上下楼梯时接待人员应该注意客人的安全。
34、简述接待人员在电梯的引导方法。
答:引导客人乘坐电梯时,接待人员应先进入电梯,等客人进入后关闭电梯门;到达时由接待人员按开电梯门,让客人先走出电梯门。
35、简述接待人员在客厅的引导方法。
答:当客人走入客厅,接待人员用手指示,请客人坐下,看到客人坐下后,才能行点头礼,后离开。如客人错坐下座时,应请客人改坐上座(靠近门的一方为下座)。
36、乘车礼仪中小轿车的座位如何排定。
答:如有司机驾驶时,以后排右侧位为首位,左侧次之,中间座位再次之,前座右侧殿后,前排中间为末席,如果由主人亲自驾驶,以驾驶座右侧为首位,后排右侧次之,左侧再次之,而后排中间座为未席,前排中间座则不宜再安排客人。
37、乘车礼仪中旅行车的座位如何排定。
答:司机座后第一排即前排为尊,后排依次为小,其座位的尊卑以每排右侧向左侧递减。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关键词: 社会资本理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在今天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尤其是近年,由于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下降,就业难似乎成为一种常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进入新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了社会资本上,社会资本和我们已经认可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会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增加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积累,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提高就业能力,降低就业难度。
一、社会资本理论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构成简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组织理论以及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都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所谓社会资本,一般是指个人在一种组织结构中,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而获取利益的能力,也就是指个人的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一个人能从这些关系中获取的利益越高,那么他的社会资本就越高。
继人力资本之后,社会资本又一次延伸了“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视。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①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是个人和团体有意识投资的产物。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提出,所谓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政治学家普特南(Putnam)把社会资本的概念从微观推向宏观研究领域,他把社会资本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特征,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②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定义:就业能力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也就是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国内也有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定义和描述: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能够实习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和实现晋升的能力。
关于就业能力体系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虽然不尽统一,但是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内容: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实施能力,根据教育本体论的观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个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得以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学生对自身学习和能力的目标要求,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最终内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只有拥有良好周密的自我规划,学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最终得以提高。
第二,专业素质与工作技能,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不同门类,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需要设置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专业知识与理论的结构,其次是专业素养拓展能力,最后是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专业素质和技能,是一个大学生走上社会获得立身之本的关键,也是就业能力的主要内容。
第三,求职技能与途径,职业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分工形成的专门性的工作领域。大学生毕业后所面临的职业环境,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知识性和技能性均较高的特点,所以,在专业技能达到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大学生的求职技能上的优劣就成了就业质量的关键,求职技能主要包含四个维度:一是职业道德所彰显的职业忠诚度,二是专业素质转化所形成的职业创造力,三是个人基于礼仪、修养和应变所积累的职业吸引力,四是基于信息搜集、社会关系等所维系的职业信息力。
第四,心理素质与创新能力,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依据。这种承受逆境的能力被称为逆商,著名逆商研究专家保罗・史托兹认为,逆商的高低决定了人面对挫折时的行为效果,逆商高的人,面对困难,处理从容,反而能将困难化作动力。创新就是推陈出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国家发展的源泉,对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更是企业进步的依据,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是其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辨析
根据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社会资本具有三大特性:首先,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与每个个人若即若离;其次,社会资本是无形的,个人可以真切感受到其存在,但对其进行度量是非常困难的;最后,社会资本的拥有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某个文化共同体③。
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理论学界引起的反响很大,由于中国社会的独特性,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④,中国社会产生了明显的“差序格局”,处于这个格局中心的人,对社会资本的掌握具有更有利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机会,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尽管在社会公平和就业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交网络也仍然是多数学生择业的渠道,更别说在传统的中国。
大学生所掌握的社会资本,来源一般有三:个人、家庭和学校。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资本包括:父母的社会地位,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的人际关系网络水平,以及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学校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则包括:学校的名气和地位,学生专业的社会受欢迎程度,以及学校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信息。
随着本科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相对模糊的缺点日益突出,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在扩大,这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尚难扭转的趋势。具体分析起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与实施。从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来看,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学生,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明显强过不具备这种优势的学生。一方面,父母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经历,可以促进大学生更早找到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了解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基础和路径也具备明显优势。
第二,努力提高大学生掌握就业信息的能力。信息不对称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难点,用人单位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大学生,大学生也难以掌握及时、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这种不对称导致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学生也难以寻找到心仪的工作。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或者学校的知名度等因素,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从而使得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信息裂缝获得弥合。
第三,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更可以在成本方面大量降低,这种降低,除了包括获取机会、把握机会等方面大学生及家庭需要付出的物质成本,更包含由于个人心理和情绪等方面降低的无形成本。
第四,从资金、渠道等方面保证创业的成功。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正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就业的思路来提升整体的就业质量。拥有优质社会资本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包括资金、技术和供销渠道等在内的创业要素,同时这部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动力和起点处于领先位置,所以他们也就比其他学生更易获得创业的成功。
虽然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利用社会资本时却有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大学生所进行的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如提高学历、增强能力等,都是基于人力资本的提升,而对于连接个体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缺乏合作精神,对信息资源的掌握缺乏条理性和敏感性,部分学生表现为对社会资本的集聚缺乏主动性。另外,在处理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与对学校所提供的社会资本的态度方面,处理手段不均衡。部分家庭所拥有社会资本比较好的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情况,对学校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本主动性非常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的途径
提高大学生社会资本,可以从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和优化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本两方面进行。
提高社会资本存量,包含学校和学生个人两个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首先要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扩大学科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打造自己学校的品牌是最重要的工作。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学校的声誉是影响他们选择的第一要素,有了选择,学生素质和用人体验才有可能提高,所以高校不但要有创造品牌的意识,更要有爱惜品牌维护品牌的意识。其次,高校要培育常态化的用人单位合作网络,高校可以利用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增派教师去企业挂职等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培养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拥有实践经验,同时还可以加强校企联系。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在学校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之外,还要花精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在开发利用血缘关系的社会资本的同时,利用一些非血缘的社会资本,如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用好校友资源,利用校友感情亲切等天然优势,优化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同时积极融入一些对自己就业信息获取和能力提高有关的组织,如学生社团、企业的管培生计划等。
优化利用现有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对现有社会资本进行梳理,例如对现有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掌握利用各种先进的通讯和联系方式,如社交网络(SNS),加强交互应用的程度,将过去静止的就业信息融汇成为具有真实存在的就业机会。其次,要扩大社会交往的圈层和层次,加强和社会及企业的接触,增强自身非公共社会资本的优势,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注释:
①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202.
②Robert D.Putnam.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1993:193.
③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3.
④.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
参考文献:
[1]让.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1997.
[2].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陈海平.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青年研究,2006,11.
[5]郑美群,于卓,刘大维.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东北师大学报,2005,3.
关键词:英语教学;异域文化;认知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国际交往的空间不断扩展延伸,这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它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加强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从中获得英语语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交流需求,真正成为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TomSawyerPaintstheFence”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
异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文化的异域性,实质上是跨文化交际中一方对他方文化的一种解释。异域性并不是一种性质或状态,而是对他方文化感知和解释的结果。从英语教学角度出发,“异域文化”可理解为“英语语用国家的整个社会方式。”这一界定的范围比较宽泛,既涉及日常生活方式和习俗,又涉及隐藏在习俗之后的价值观念。英语教学既要关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语言交际直接相关的文化,还要注重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体现这些价值观念的文学艺术、思想流派、、社会制度等。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认知是指对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根据学者对文化认知内容的划分,大致可分为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已达成共识。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交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恰当交际的能力)。美国语言学家TimonthyLight在《现代外语教学法》一书中说:“如果学生根本不知道一种语言的文化习惯,那么他就不会使用那种语言,尽管他的语音、语法都很好。”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应有的英语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应用到交际语境之中,成了“哑巴英语”,缺乏适应社会发展的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异域文化植入,即直接把外国文化内容作为语言教学材料,或把外国文化中具有文化特异性内容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作为必要的补充,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就是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范围,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异域文化认知能力的途径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不断接触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体验异域文化,培养他们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
比较东西方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体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异域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它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思维方式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给学生介绍中国加入WTO过程中所形成的中美两国不同的谈判风格、谈判方式、决策过程时,要让学生了解中美两国除了在政治、经济方面存在差异外,还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教师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激活这些知识,没有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就无法认知异域文化,无法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阅读不同的英语报刊,涉猎各种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再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语言,更要学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学生就可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接触异域文化,进而培养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促进异域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统一,激活异域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异域文化导入同语言一样,是后天习得的。课堂除了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所,还应该成为学生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传授异域文化知识最有意义的方法是解释说明。每节课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地理知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节日庆典,乃至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服饰、饮食、聚会、出行等,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和教材紧密相连,很大程度上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实践证明,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比对英语语言本身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些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抓住时机运用异域文化背景导入教材的篇章学习。在讲解“ThanksgivingDay”(感恩节)一课时,笔者先简述了感恩节的由来,由此引出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节日庆典。西方人庆祝圣诞节,除了互送贺卡、装饰房间、购买礼物外,还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孩子们喜欢把长筒袜挂在壁炉上,他们相信圣诞老人会坐着雪橇,赶着鹿群,通过烟囱,在圣诞节的凌晨把他们渴望已久的礼物放在长筒袜里。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圣诞卡片、描述圣诞老人的形象等方式为学生认知异域文化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认知异域文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异域文化为了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幻灯片、教学光盘、影视资料,通过声音、图像的传递,使学生通过观看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情景、风俗习惯、等,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直观有效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视听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认知异域文化的能力,又提高了听力及学习语言的能力,在教学“TomSawyerPaintstheFence”一课时,组织学生观看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VCD片段,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英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