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范文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新形势 地方政府 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来,人们已经全面的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信息时代,经济社会秩序的顺利进行需要依赖政府的管理与监督。为此,在新形势下,政府必须要应用先进技术,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提升政务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工作进行服务。地方政府是政府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其对于经济社会、人文技术环境以及政治法律的响应力在区域健康发展中有着直接的关系。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的建设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必然需求,也是时代变迁下的产物,从某一层面而言,电子政务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下面就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

1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现状

1.1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1.1.1 体系越来越完善。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从分散到集成、从单机到联网、从办公自动化到政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就现阶段来看,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平台,也基本实现了互联与互通,建立好了数据中心,完成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安全与信息业务应用的几个体系,建立好了集办公管理、公众服务、业务管理、政务协作于一体的应用平台,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2 内容越来越丰富。大多数地方政府网站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对于社会热点问题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敏锐度与关注度,提供的内容也更加的人性化与实用化,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也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效果。截止到2012年底,有超过95%的省级政府网站以及74%的地级市政府网站都成立了实时咨询栏目,并围绕各类社会热点问题为民众进行解答与帮助,政府网站已然成为政府部门与社会大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除了地方政府以外,一些县区、乡镇、居委会也建立了网站,各类政务网站提供的服务得到了不断的深化,服务质量也越来越高。

1.1.3 基础性工作得到了加强。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也以现有资源为出发点,建立了完善的政务信息交换系统,并构建了共享平台,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与交换体系,加强了对各类政务信息的采集、备案、等级、储存等工作,就现阶段来看,政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总而言之,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整合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2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创新意识不足,制度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对于信息资源应用与整合的认识程度不足,没有将信息资源的重要地位体现出来,导致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较差,“重基础轻开发”的现状依然严重。此外,在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与统一的标准,各个部门与系统之间使用的规范与标准也不尽相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与平台难以实现统一。

1.2.2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地方政府对于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并不大,导致通信设备与计算机难以快速的获取到有利的信息资源,知识创新性不足,尤其是软件系统与系统维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受到了一些制约。在发达国家,政府信息部门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建设,而我国地方政府在这一方面与发达国家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制约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2.3 缺乏稳定的技术队伍与专业化的研究团队。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缺陷,最为重要的是,在出现缺陷后,缺乏稳定的技术队伍与专业化的研究团队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地方政务信息部门工作常常捉襟见肘,更难以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技术规范。此外,就现阶段来看,信息部门公务员待遇水平普遍不高,在这一因素的限制下,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整个技术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系统,但是后续的运行、维护、升级都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系统难以正常的运行。

2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方案

2.1 加强认识,进行整合开发 为了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各级领导必须要加强认识,将信息资源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充分的理解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应用的重要性,并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进信息的交换、应用和共享工作,制定出一种长效的共享机制,这样才能够发挥出电子政务的既定效果,才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推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标准化 为了提升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成效,必须要建立好标准化的制度,将不同部门的业务环节进行有效的衔接,这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协调制度能够为跨平台、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工作提供依托,也可以很好的提升政务信息的建设效率,保证整个系统建设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2.3 建立统一的领导和协调机制 在未来阶段下,应该建立起统一的领导与协调机制,制定好信息资源开发管理的规范与标准,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并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之上,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应用统一的资源管理机制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处理,促进整个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2.4 推进应急与预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都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在控制疫情、防灾减灾等事件之中,电子政务均能够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为此,在下一阶段,应该推进应急与预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大重大危险源的监控、重大疫情的防范、重大污染源的监测、药品信息的监管工作。

2.5 成立专业化的研究团队,提升技术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化工作同样如此,在未来阶段下,地方政府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成立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同时,加强培训与教育,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技术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此外,还要鼓励技术人员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让他们明确电子政务的意义,只有提升技术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够促进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3 推行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3.1 标准化原则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即必须要制定好完善统一的政务信息管理规范,保障政务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储存、反馈的流程有着统一的标准。

3.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虽然网络建设能够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网络的应用是无止境的,地方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现阶段下的需求,也要为以后工作的扩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3 安全性原则 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是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为此,要实事求是的与电子政务的业务种类相结合,制定好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建立好安全规范与安全标准,防止安全投资出现过度的情况。

3.4 开放性原则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开放的网络平台从设计上要充分考量其实用性和互动性,逐步将传统的政务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创新,对于公众的需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构建运营和互联的良好格局。

4 结语

总而言之,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在下一阶段,地方政府必须要根据本地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政务信息建设制度,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志娟.浅谈新形势下地方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9(25).

[2]刘静.浅谈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面临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侯康超.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第三方机构视角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0(01).

篇2

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它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改造、抗灾防灾、工程维修扩建以及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等工作的基础性资料,为科学进行城市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随着科技的进步,城建各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产生了各种档案,除了传统载体的档案之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电子地图等产生的电子文件,我们不能再按原来的方式去整理、保存这些新形式的城建档案。同时,城建各部门有相应的档案室,部分城建档案保存其中,档案的分散管理使城建档案的查询统计变得困难,远没有发挥档案应有的利用价值。因此为了提高城市建设的时效性以及适应网络化的需要,必须加快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本文试图在分析现今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电子政务城建档案信息化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建设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信息化建设和不断推进的电子政务,深远地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逐步改变了我们在这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向城市建设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面对机遇和挑战的城市建设档案如何通过信息化适应社会需求,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一、城建档案信息化在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电子政务是政府部门使用信息网络技术,向公民、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政府机构提供公共信息和服务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型的政务管理模式下,政府系统各要素之间、政府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问的信息联系空前活跃,相互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增强,政府活动的支持信息来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内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市场、贸易等方面的信息都是政府决策的基础。传统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历史记录和文件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形成的电子化、数字化政务信息绝大多数都保存在档案部门,这些档案信息资源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是电子政务建设及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第二,城建档案信息真实地记录历史,通过利用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档案信息,使政府在决策中参谋和咨询系统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全面。在执行中更加有保障,在监督中更加有根据,从而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和高效化。第三,城建档案信息的网络化可根据政府的不同信息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二、当前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镇城建档案室成立于1991年12月,由镇规划建设办领导,业务受市档案局、市城建档案馆、镇综合档案室指导,负责接收、收集和保管全镇重要的需永久和长期保管的城建档案资料并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利用; 2010年4月起,使用网络版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便于线上查询各类综合文书。为了使我镇城建档案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根据市《关于提交工程竣工资料电子文件的通知》,要求2011年11月起,建设、施工单位在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建设工程竣工档案时,须一并移交与纸质文件材料和竣工图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

城建档案室为了适应发展,一直十分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致力于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论是早期只能对馆藏档案进行目录管理的单机运行档案管理系统,还是对城建档案室内各项工作和档案资料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管理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管理仍是围绕纸质实体档案进行的,对知识的占有、信息的转化、利用与传输都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基础上,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社会对其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1、电子文件这一新型载体的产生,给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的极大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行政机关办公活动中,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出现了新型载体文件-电子文件,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这场革命是纸张产生以来,是近现代档案学理论诞生以来,文书、档案工作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他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2、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行,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2002年初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随着各级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逐步成为机关公文处理的平台,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子文件的归档问题受到广大档案理论专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

2002年8月,国务院在部署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建设工作时,明确提出了加强“电子公文的归档”的工作任务,同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纳入其总体设计框架。

档案理论也冲破传统的档案学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的“档案实体”的狭小的实践范围,进入到信息与信息系统领域。针对传统档案管理的“一元理论”,提出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处理并行的“二元理论”,以及将城市建设记录、文件与档案集成化和一体化管理的“集成化理论”,这些崭新的现代档案学理论,为我们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

3、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现状,对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城建档案涉及行业众多,其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存在了上千年的纸张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深深扎根与人类社会”,以其载体的稳定、信息的可靠等优势,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完整性、安全性、可读性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电子文件不会在一朝一夕替代纸质档案,二者的将。

现实与理论都向我们表明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需求,面对实体档案、电子档案并存,面对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现状,城建档案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来面对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场历史性的转变,是城建档案部门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城建档案信息化适应电子政务建设需要所应采取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从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上进行变革,不在是老管理加新技术,而是新管理加新技术。新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多元化的并行模式,它既是传统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并行,又是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并行,也是传统档案载体与电子载体的并行。

新的管理模式将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数码信息处理技术对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各工作环节进行优化,实现城建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积极营建城建档案资源共享的策略与环境,加快促进城建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为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城建档案信息的方式与高质量的城建档案信息产品,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新管理模式将通过管理手段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工作程序;通过管理内容数字化,整合档案信息,优化信息源,实现业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最大开发利用,实现对档案实体的保护;通过服务网络化,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资源共享。

篇3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122-01

政府信息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自国家启动“政府上网”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政府信息化是运用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提升政府管理的有效性。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不断推进,其内涵也不断发展。未来的政府信息化应该以政府职能的重塑和政府结构的再造为主,其本质是实现政府构成模式的创新及深刻变革,完成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跨越式发展。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问题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电子政务基础工程设施建设和政府上网工程启动阶段;构建电子政府和全面实施电子政务阶段。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是建立数字城市,构建电子政府,即建立空间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系统支持的电子政府。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历了前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过渡,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1)标准化问题

随着近些年电子政务不断地发展,跨部门、跨地区对数据互联共享已成为发展趋势,资源共享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因此,电子政务标准化越来越引人关注。我国电子政务之所以标准不统一,主要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是在各级政府、不同部门中零散进行的,缺乏统一规划,使得大部分建成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式不统一,彼此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互通互利互用的操作。这种不统一造成巨大浪费。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它将各个业务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并为彼此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实现电子商务的标准化是重要的建设目标。

(2)信息安全问题

政府电子政务要求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国家政务的载体和工具,它与国家信息安全有着重大联系。因此,政府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电子政务的信息进行侵害的方式主要包括:偷窃、分析、冒充、篡改、抵赖等,这些侵害都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公信力,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国政府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网络非常脆弱;互联网上和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信息网络安全存在严重隐患;黑客攻击破坏网络的问题十分严重;境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和非法组织利用互联网进行煽动、渗透、组织、联络等非法活动日趋突出。

2、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的优点十分突出,它能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透明度,方便百姓,改变政府职能。

(1)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且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也日益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并推动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在信息化的带动下,电子政务也逐步发展起来。发达国家十分注重电子政务的发展,联合国最新调查显示,在“2003年电子化政府完备程度”排名中,美国高居全球第l,中国排名第74。我国的电子政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为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国际接轨,我们要加快步伐,促进政府信息化,以电子政务为龙头促进政务信息化,从而带动企业信息化。

(2)增强政府服务能力的需要

通过电子政务建设,提高了政务信息公开效率,简化了政务服务的程序,有效地杜绝了政务处理中可能滋生的腐败。同时,网上审批系统、税收征管系统、公安综合管理系统、社会保障系统等系统的互相融合,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办理营业执照、补办身份证等,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形象和服务质量。

3、推进电子政务应用,提升行政能力的思路

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看,要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应该是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责任政府,是立足于服务实施管理和调节的服务政府,是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的法治政府。有鉴于此,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围绕构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展开。《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在电子政务建设深化、细化过程中,需要电子政务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提升政府行政能力。

第一、“以公众为中心”进行方式创新,提高政府的民主行政能力。

电子政务应用,不是简单地将现有工作流程电子化,更不是将现有部门间的工作关系通过电子方式封闭化,而是不断促进政务本身以公众为中心的创新,以提高其的质量和水平。如对影响效率的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和部门间的共享协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决策支持时进行深入的业务研究,包括社会问题和矛盾、基础理论和政策法律,以及专业业务的分析方法和模型等的研究。

第二、建立制度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管理体制,提高政府的科学行政能力。

信息系统成功的真正标志是应用的深度、广度、依存度与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与规模;是管理创新推动和实现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绩效。我国电子政务迫切需要改变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代之以制度化、组织化、标准化的管理,这是“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扼制低水平重复,搞好自身建设,取得良好绩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宏观层面,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已经锁定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上,要实现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部门联合应用,为全社会服务。因此要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跨大系统、跨部门的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建立有效的协调、指导机制。

第三、构建电子政务教育与培养体制,提高政府电子政务的应用服务能力。

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制度化是增强我国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生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电子政务人才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学历结构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将得到全面提升,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才能得到大大提高。一是对于具有雄厚IT技术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应建立培养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制度。根据培养电子政务技术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以精通IT技术为主、以懂得政府管理业务为辅的教学体系及标准,主要培育具有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知识视野、能够应用最有效的IT技术手段在政府管理中实施电子政务的专业人才。二是从政府宏观指导的角度,积极倡导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资源共享,利用政策引导和扶植的手段,促进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国际化及其校际化合作,以此提高我国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效率及效果。

篇4

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立,自然与电子政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档案信息化的成立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是需要大量数据信息的,档案就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和信息的资源库,电子政务就是对于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利用。所以说,如果没有大量的数据维持,电子政务就寸步难行了,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而电子政务的融入,也让档案的建立和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传统的纸质档案通过电子政务变成电子版,在运用和查询的时候都会很方便,也就加速了工作效率。

2电子政务加入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的好处

2.1电子政务网能让高校档案信息查找更加快捷

当今社会中,快速、省事、节约时间、合理管理是电子政务的相应特征,电子政务融入档案信息化以后,高校查找档案就会更加方便,因此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并且,工作人员从其他网络查询信息也是完全可以的,这样凭借自己的工作权限,既减轻了工作的任务和负担,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2电子政务网让高校档案信息化更加便捷和现代化

电子政务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让高校学生的档案更加接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能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更高、更加方便,节省时间。改变了原本乏味无聊的工作流程,帮助工作人员摆脱一成不变的工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也让高校的档案管理更加完善、更加现代化,最后实现一体化的档案管理。

2.3让高校的电子档案能够更加方便操作和查询

档案的严格监控,让档案的流向更加严谨,是电子政务的另一个特征。原本的档案管理是完全手工记录的,很消耗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还很容易出现错误,很不方便。如今的档案信息化,可以让传统手工记录的借还问题得到解决,而且电子政务还有自动催促还回的功能,让借档案的人员尽快及时地把档案归还。

2.4提高了研究服务的效率

电子政务的融入,使得高校档案的使用和研究都更加便捷,这也是电子政务融入高校档案信息化的一个特征。高校档案信息化,能让工作人员更加高效率地查找到想要寻找的档案,查询和使用都更加方便。除此之外,高校档案的信息化能更加方便工作人员的思路开发和创新,也能让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档案动态。

3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3.1高校的学生信息量较多

高校的学生数量是比较大的,人数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还有就是,电子政务毕竟是刚刚融入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很多的数据信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处理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除此之外,现在高校的档案初步信息化是不完整的,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存在。无论如何,现在的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和我们之前传统的档案整理是不一样的,电子版高校档案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无论是在文字信息,还是数字上面,都有很大的量,管理也是比较有难度的。

3.2电子政务融入高校档案信息化是有风险性存在的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的管理也从传统的模式转换成电子管理的形式,这里面就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虽然现在的网络发展得比较好,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快速发展,导致现在电子政务融入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存在风险性,主要对于档案管理的保密性是存在隐患的,这是现在高校档案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3高校学生档案电子版转换的效力还没完全得到法律的认可

在我国,人员流动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档案变动这一环节也是比较频繁的,而现在我们要建立的电子版的档案,可变性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在法律效力上就降低了很多。特别是电子版的档案,少了法律依据的公章,就远远比不上我们最传统的纸质版档案的法律效率高。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在我国电子版档案和纸质版的档案是同时在运用,这样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所以,我国应该及时地完善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

3.4适应高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性人才还较为缺乏

高校档案想要电子信息化,必备的就是相应的人才。在高校档案电子化的进程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来解决。但是,由于长期手写档案的工作,让现在很多的档案工作人员都不具备高超的技术性,对于电子版的简历建设不够专业,所以现在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人才的缺乏会影响高校档案电子版推进的进程。

4在电子政务融入档案信息化中需要加强的措施

4.1加快电子档案建设步伐

现在,我们在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电子化档案的建设速度、质量都能达到理想状态,同时让高校档案电子化的法律效力得到增强。对于国家推进的档案电子化来说,现在各个地方性的档案想要进入信息化管理阶段是比较困难的,阻力仍然是比较大的。

4.2减少高校档案电子化的网络隐患

现在高校档案电子化还是存在很大安全隐患的,这也是困扰全球的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说现在网络发展比较迅速,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隐患也就出现了,这对于档案信息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威胁。档案毕竟是个人信息的一种体现,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否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将是很大的损失。所以,在想要推进档案信息化的同时,就一定要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4.3加强高校档案信息化的数据化

高校档案含有大量的数字信息,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怎么样进行数字化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主要包含了两个板块,一是当前所拥有的高校档案的数据整理,二是所储存的高校档案的数据统计。加强档案信息化的数据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整合信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4.4加强档案电子化的人才技能

在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专业性的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更加快速地进行高校档案电子化的建设。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档案电子化的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这个问题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好这个问题:①对于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进行课程的讲解,让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更多地学习档案管理的知识,和专业化的电子版档案管理的操作技能,让现有的档案管理者更加快速地进入到电子版管理档案的状态中,提高工作的效率;②从外部招聘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的人才;③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公司给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让工作人员接收到最新的知识;④可以随时让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培训交流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5高校档案信息化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5.1明确高校档案电子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校档案电子化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档案电子化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最佳的选择。但是,高校档案电子化一定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让高校档案电子化更加有法可依。还有,高校档案电子化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要不定时地进行调整,工作人员要认识到电子档案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2高校电子版档案与传统档案同时保存

由于现在高校电子版档案的法律效力还不是非常的明确,因此电子版档案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安全性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应该使用电子版档案和纸质的档案一起保存的方式。不管怎么样,现在我们正在从纸质档案到电子版档案的过渡阶段,所以纸质的和电子版档案一起保存还是比较稳妥的方法。在电子版档案和纸质档案同时保存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意:①相应的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地进行档案的移交,把各个部门的档案进行分类保存,清晰明了。在形成电子版档案的同时,还需定期把纸质的档案交给档案室进行保管,防止档案的丢失或者被人篡改;②对于档案的保存时间也是需要严格规定的,档案是有相应的保管期限的,工作人员要保证这些电子版档案是没有安全隐患的,然后将电子版的档案进行妥善保管,并且在一定时期以后要对这些电子版的档案进行编制,以方便日后的查询和使用;③档案室还有备份档案的职责,其中的一份是可以对外的,其他的就需要严格地保存起来。

6结语

篇5

就像是当代中国的每一个合法公民都会有唯一的公民身份证号一样,给我国政府中的每一个构成部门以及事业单位的功能分科、各类法人组织集群的总部及其分支机构都赋予一个专业的电子代码将有效地促进我国政府公务职能办事效率的提升以及各级公务系统中各类行政事务信息传递过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从实践层面出发,我们初步地将组织机构代码的引入,对当下中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具体实践作用划分为两个基本的方面。

(1)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工程建设活动的一个最基本的活动内容就是促进有关的行业系统内的信息资源交互系统的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凭借我们引入的组织机构代码这种数字化深入发展时代的新兴信息管理工具,来加强全国所有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性事业单位以及所有级别的法人机构集群的全部属性信息的数据存储与实时应用的数据库,这样的数据库要配备功能强大的即时性信息查询与储备、维护功能,而且在其具体化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保证总库的运行状况不遭受不良影响的条件下,适时地开展各种级别的信息分库的建设与投入应用过程。由此,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库中已有信息对我国城乡所有级别的政府机关、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全体企业法人集群的有关信息的全面覆盖,从而对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契合实际的保证。

(2)电子政务以及信息化工程建设活动的另一个实践目标就是将之前已经输入系统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化方向建设,在数字技术得到发展的当下时代,信息共享能够对整体社会事业的充分发展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引入电子化的组织机构代码,将会有效地加强政府的行政职能、提高政府对各类社会事务的管理水平,促使政府对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我国公民的整体化的行政服务需求水平的基本满足程度带来更大规模的扩展。进行高效、充分、通常的信息共享过程对推进中国社会宏观整体的管理水平具有不容忽视的实践作用。

2组织机构代码对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作用分析

以上我们对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实践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其分析过程主要是侧重于国家的宏观性战略层面的考量,下面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以给广大读者提供更加清晰的认识途径。这里从三个具体的分项来展开我们进一步的论述。

2.1标准化约束管理

这里所说的标准化约束管理是指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数据编码实施规则,对政务管理工作对象进行统一的赋码行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数据代码编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有含义代码,二是无含义代码。所谓的有含义代码是仅就代码内容本身而言就已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指向性信息,它不仅可以作为某一具体指向性事务的表意替代者,而且其本身也往往包含着一定数量的与被指代事物有关的信息,这方面最为鲜明的代表就是我国居民拥有的居民身份证编号,我们现行的有效中国公民的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阿拉伯数字及字母经过规律的数字排列组合生成的,前六位通常表示公民初始登记所在行政区划的数字编码,中间八位是公民的公历出生日期,之后的三位表示户籍登记顺序,最后一位是信息数据系统的校验码。由此,我们从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排列中就能够获取其对应的持证人基本属性信息。另一种是无含义代码,其代码本身无实际含义,只是作为其代表事物的唯一标识。最常见的就是企业代码,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采用9位无含义代码对企业身份进行标识。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被赋码对象的自然以及实时环境属性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所以在这里,无含义代码往往就具有更大的实践价值,因为实际情形中,中国公民会因为求学、就业以及婚姻等原因而导致其经常性居住地的地理区划发生变化,这时其身份证号码所对应的编码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其对应的身份属性,进而给有关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在信息化网路时代,无含义代码在信息项目变更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某种标准来看,无含义代码与市场、信用等概念在逻辑关系上具有某种一致性。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业务应用系统的大量增加,依靠人员的经验和技巧已经难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必须形成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因此,今后代码的标准化工作应该转到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方向上来,围绕业务协同、资源共享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而建立与代码应用相关的电子政务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

2.2管理分类化

组织机构代码的管理对象分为两个主要的分支体系,其一是公民或者其他形式的自然人形式体系,其二是法人或者其他形式的集群性组织形式。在这里我们对法人的概念进行一个简要的界定,因为在实践环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对法人概念的理解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国境内设立的法人组织应当具备四个基本的前在条件:其一,法人必须是依法设立的具有实体物态特征的一定形式的组织;其二,法人组织必须拥有一定数量规模的不动产,并且拥有能够维系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可供周转的资金经费;其三,法人组织必须要有其自身能够独立拥有的名称、系统完备的组织结构以及维持其稳定的运营管理状态的相关制度,拥有生产经营或者是办公活动场所;其四,法人组织要能够独立地承担其所进行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致的一切客观后果的民事责任。在充分有效地认识了我国现行法律体制之下的法学概念界定以后,我们开始将我们实际将要管理的客观对象进行分类化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将我国境内所存在法人形态划分为五个基本的类型:企业经营类法人;事业进展运行类法人;党政机关法人;公益性社会团体法人;跨形式交叉型法人。另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按照政府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来对组织机构代码进行分类的办法。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针对中国政府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具体管理事务的部门分类,借用其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分类体系将有关管理事务对象的具体分项具象化,利用代码系统自带的索引功能模块,可将中国政府在现阶段实际拥有的职能划分为如下所列的若干个模块:市场工商事务管理、税务征收与稽查、海关缉私、实物商品与电子商务贸易、交通运输服务业、商品质量检查、食品药品质量与安全性监督、环境保护与国民基本卫生服务保障、劳动与基本民生保障项目,人事与城乡公民档案管理、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检查与审判、监狱管理与建设运营,金融事业运营保障等等。分类法有效促进了认识事物的逻辑清晰程度,推进了有关事业的良性发展历程。

2.3政府部门应用与社会服务

应用既是建立组织机构代码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从应用对象来看,组织机构代码的用户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普通公众等各个层面。政府部门应用组织机构代码,是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作为经济社会管理中基础性手段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列入十几个部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中。组织机构代码已普遍使用在我国发展改革、建设交通、经济和信息化、商务、公安、民政、财政、税务、人力社保、工商、统计、质监、国资、银行、海关等部门,为政府各部门加强行政管理,监督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技术保证。其他部门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将逐步应用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代码对于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基于组织机构代码所构建的社会信用体系上。社会信用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和信用交易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信用信息公开化和相关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将原先单个的市场主体之间的一次性或临时性博弈转变成单个市场主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长期反复的博弈,从而对每个市场主体都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社会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但是,要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这种功效,必须首先建立和完善有关的各类标准。以组织机构代码为主索引的、由企业和有关机构的注册信息所构成的基本信息,应该作为信用主体及其信用档案的标识标准,成为社会征信平台建设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组织机构代码成为社会信用信息收集、加工、流转的首要工具,并使单个市场主体真正地置身于无穷无尽的市场海洋中。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