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土规划与测绘范文

国土规划与测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土规划与测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土规划与测绘

篇1

【关键词】:规划设计;测绘技术;地理信息;应用分析;质量控制;

中国分类号:TU711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土地测绘是指土地管理工作中,对测绘目标的自然地理要素和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权属特性等内容进行的专业测绘。土地规划管理是我国政府国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实行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性措施。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土地测绘技术和测绘质量直接影响规划设计的效果,比如测绘精密度、测绘数据的完整性和直观性等,对与规划设计效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影响比较大。相对落后的传统测绘技术在适应不同地形和地貌、复杂分布环境等方面,测绘效果相对精准度较低,局限性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设计的总体效果。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提高了测绘精度和完整度,并且能够更加直观的显示测绘效果,更加有利于规划设计的进行。但是,在实际测绘工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精度误差,这也是影响规划设计效果的主要基础因素。

二 测绘技术的分类与应用

土地测绘包括地籍测绘、城市测绘及房产测绘,这也是国土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测绘数据是反映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众多要素的位置、大小、特征、形态、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他的重要信息。目前,常见的测绘技术包括:

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基于不同物体的波普存在一定差异,对目标进行辨识的一种测绘技术,通过电磁辐射获取的传输信息,然后经过系统整理分析,形成可视化的信息系统,可以对较远距离的目标进行测绘,目标可以是地层、矿产、也可以是地质事件。

2.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地理测量数据的系统设备逐步发展,形成的对测量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分析等程序组成的地理信息系统,它能够客观的反映出测量中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数据是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参考信息。

3.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是通过导航卫星的测时和测距/全球定位功能,将卫星和通信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导航卫星来应用于测绘过程进行测距和测时的等工作的技术。此项技术不受空间地形限制,它在土地测量和规划中具有极大的效率优势。

测量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测量精度的提高,土地测量中采取科学的测量技术能够有效的掌握土地资源和使用状况,并对其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因此,通过遥感技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的图像处理以及识别等技术,对地籍信息进行动态遥感监测,是目前规划设计中的主要参考测量技术,同时也可以用于对耕地资源或者建筑用地动态监管管理,提高国土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和执法监管工作效率。这其中地籍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对于规划设计中查阅并建立规划和预测模型、对已有的规划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和优化、规划前期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等工作,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提高规划设计效果的措施分析

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土地测量数据,而土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直观性直接影响到规划设计效果,因此,提高测量精度是提高规划设计效果的主要途径。土地规划设计中涉及到的地理平面、地形图测绘、建筑用地界线拔定、地下管线的测量等。这些规划设计工作都依据于测绘精度。

1 影响土地测绘精度的因素分析

1)测量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差异,包括对操作仪器的熟练程度、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测绘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都会影响到测绘过程中数据精度的获取。

2)由于测绘测量仪器的精度误差局限性,仪器本身存在精确度偏差。

3)测量技术的选择,不同的测量技术适应不同的测量标准,因此,在采取不同的测量技术进行测绘时,由于测绘标准的适应性和测绘技术的先进性带来的精度误差也是存在的。

4)外界影响的观测条件,如不断变化的温度、阳光、地质、风力等气候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测量人员受天气影响观测不准,测量器具受温度影响产生精度误差等,造成的测绘过程的测量数据精度误差。

2 控制测绘精度质量

1)提高测绘质量必须首先要在坚持测绘质量监管的前提下,做好测量监管,这也是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做好测绘过程中的关键点的测量,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测量顺序布置高程测点,根据高程变化趋势如坡顶、边坎边等布置测量关键点,采取坎上坎下均测、细部测量注明等方式,提高测量精度。

2)配置质量好、性能强、功能先进的国际、国内领先的硬、软件系统,如:可对数字、文字、地图、遥感图像、GPS定位数据等多源地学数据进行有效的采集和一体化管理、综合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示的基础软件MaDGIS。

3)对测绘仪器设备的定期维护检查,满足施测需要和保证质量的要求。并对测绘使用的软硬件设备做好维护管理,保证软硬件设备均能处可运行的良好状态。

4)测绘过程的质量控制,开展自查和逐级检查,对图形、数据、文字资料等进行抽查。

5)构建有效的测绘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为测绘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日常工作提供实时的信息资源。

6)实施测绘质量综合跟踪调查,消除质量隐患。

3 规划设计效果的进一步控制与优化

1)在地形地类不同比例地形图叠加时,严格规范技术标准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据实调整规划设计、工程布局设计和工程量计算的精度确定。准确的使用叠加图,就能提高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土地分类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确规划设计项目区内的主要建筑物布设施工控制网、平面控制点、高程点、拐点坐标。提供各主要建筑物局部施工布置所需要的测绘资料。

2)在精确的测绘工作基础上,减少测绘精度误差,科学分析测绘数据信息,对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与精度进行严格判定和权属划分,科学决策,合理设计。以动态数据信息的变化趋势为考量重点,进行现场踏勘,以及规划设计效果的后期验证和优化,优化设计效果后的测绘数据信息也将对测绘数据系统进行误差校正更新,以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3)为更好的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还要进一步做好测绘与规划设计之间的业务衔接。包括现场踏勘、叠加图的验证、局部测量复核等工作。

五 结语

测绘精度的质量为土地规划设计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了基础信息数据支持,对于提高规划设计效果、节约投资、规范工程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土地测绘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测绘精度和效率,基础信息的现时性和可用性将会大大提高,使信息的检索与应用更加方便、快捷,极大地推动了国土建设和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但是,并不能盲目的过度依赖测绘数据,避免因为测绘技术的差异和测绘精度的差异,而影响规划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波,土地测绘技术及质量控制,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77

篇2

关键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 现代学徒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 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3-02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下,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途径,在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教师、师傅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在欧洲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现代学徒制受到普遍的关注,为此,英国制定实施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体系也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国务院、教育部在2014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出台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关的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还没有建立,政府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上,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方的职责、任务、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进行具体说明[2]。

尽管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是在我国职院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2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目前学生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堂,学生得不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东西与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此外,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把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生产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因此,在该专业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真正对接。

3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糅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企业是不一样的,要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起来,合作育人的机制将有待更进一步探索[3]。学校和企业需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形成“双主体”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责,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明确的制度,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4]。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大竞争力。

3.2 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付出。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才会使得这种模式正常实施。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除了在高考分数线上进行区分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引入中没有设置教师的职业教师引入标准,引进人才的模式依然是重学历轻经历,对于教师的企业经历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职业院校目前是引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然他们有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项目带入课堂。而企业的师傅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支完善的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培养适应该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的将学校的专业老师派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师傅定期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师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商讨制定。在进行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时,教师的企业一线经历要纳入到考核中,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也应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中。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只看学历,更不能将学历资本定为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

3.3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企业锻炼的“职业性”的有机结合[5]。目前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只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真正需求有所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进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最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4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

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1.

[2] 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15):1.

[3] 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70-73.

篇3

一、形成及其相对封闭性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管理对象是国土档案,即国土资源部门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照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①。由于档案类型多样,形态差异大,质地多样,管理国土档案存在一定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信息化策略推动下,国土规划部门开始档案数字化工作,建立数字档案目录,使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利用等。进入21世纪初,目录数据库已经完成,全文数据库不断增多,形成了大量的国土档案,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建设国土档案管理系统,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近10年来,尤其是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引导下,数字档案馆基本建成。如武汉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安徽省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等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称谓“不同的数字档案馆”。目前,全国范围内,国土规划数字管理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内国土资源系统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且能够满足T级档案信息数据的可靠存储和快速检索,对土地、地质矿产、测绘、综合文书、声像等各大类档案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②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不仅将电子公文流程形成的电子档案、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具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和档案利用平台,实现了档案利用的电子化、平台化,初步建成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这种数字档案馆,通过与规划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测绘部门等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应该说,从国土档案到国土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再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化,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土规划管理部门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目前看来,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主要体现在:以管理为主,利用为辅;以系统内部使用为主,公共使用为辅;以土地规划为主,与其他部门的结合有限;以区域内利用为主,全国范围内的整体使用尚未形成。也就是说,数字档案馆的功能集中在工作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内部国土规划部门使用,面向社会公众、面向其他管理机构、面向全国衔接的统一平台尚未建立,导致了国土资源规划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是因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时间不长,其功能的完善需要时间;二是因为从已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开发成数字档案馆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在不少单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促进其快速成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数字档案馆空间范围内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是用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数字档案馆的结构、功能和管理运作”③。据此,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地域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完整统一体。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涉及该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而且存在结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以及工作人员与数字档案馆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和“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

二、开放性是基本体现

档案馆在社会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门,它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作用,具有社会服务性。档案馆不同于档案室,它保管档案的目的不是为某一单位、某一系统小范围服务,而是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它的服务范围大而广,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遍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④这是自19世纪40年代至今档案开放的基本结论。数字档案馆的本质是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并收集、采集、捕获有价值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分布式、跨地域的有序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以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平台,以用户需求为根本,提供各种信息服务。⑤国家档案局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⑥指出,数字档案馆的四项基本业务功能“收集、管理、保存、利用”,一旦缺乏广泛的、本机构以外的“利用”环节,便不能称为数字档案馆。基于这种认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理应是服务社会大众的档案馆,是大众利用国土资源信息的开放性的窗口。

1.是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法则

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有输入和输出,而输入的变化总会引起输出的变化。虽然输出并不是立即变化,有时会延迟,但是决不会赶在输入之前。输出是输入的结果,输入是原因和源头,两者呈现一种动态的平衡。⑦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分解者、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⑧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作为人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复合体,与外界环境有着不断的交流,其自身处于不断输入和输出的循环往复之中,通过信息传递和价值转化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包括机构、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法则。

2.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浪潮”的兴起,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对数字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驱动作用。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可视化技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集成了众多现代技术的复合系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3S技术、物联网、ArcGIS、WebService等先进技术,这些先进技术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开发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种开放性的体现。同时,这些技术不断更新、升级,早期的国土档案数字化也不断发展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仅体现了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展示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开放性。

3.是落实民生政策的必然要求

自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各级政府部门纷纷将民生问题与部门职能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新局面。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显示了我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打造阳光政府、满足公民信息获取过程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也为进一步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共享迈出了坚定步伐。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保存有国计民生的重要档案信息。例如,征地文书、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违法占地处理材料等,详细地记录了土地开发利用过程的基本情况。这些信息不仅是确定土地权属的依据,也是征地、处理纠纷的依据,还是土地科学规划利用的依据。从这个角度看,落实民生,也必须将国土规划档案馆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三、推进实践应用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符合数字档案馆本质与时展潮流,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着广泛的实践应用。

1.应用视角

(1)多目标

不同的使用者,对同一档案信息有不同的使用需求。例如,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的人口信息,可以用作学区规划,也可以用作住房区规划等。档案资源具有多目标的使用特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开放国土规划的档案资源的价值。

(2)多内容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含有丰富的专业化档案信息资源,在开放性的视角下,可以将不同来源、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同一主题下不同载体(纸质和声像)档案进行整合,或透过共同的地理坐标系统将各种不同主题的档案资源套叠,以方便对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3)多途径

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调查、收集、整理的专业档案,是真实、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资源,为利用土地的不同机构(尤其是政府机构)和个人提供了保障。例如,有关机构进行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商居土地投入或个人进行土地置换、拆迁补偿等,就可以通过专业数字档案馆的平台进行咨询利用。通过协调“管”与“用”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

(4)多范围

公路建设选线、垃圾场选址、工业发展区区位规划等空间选址,均需要利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支持,再配合专业的数据库,整合专家系统,出台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从而使决策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整合了庞大的国土及规划专业档案信息,通过该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有利于未来空间发展。

2.应用重点

(1)与政府部门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区域开放性

为政府部门规划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基本任务。201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在28个市县开展了“多规合一”试点。⑨随之,其他市县甚至一些省级行政区也陆续提出。究其实质,“多规合一”就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与政府部门结合,不同的政府机构利用数字档案馆平台,消除原有的市县规划下的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协调等问题,以此来提升政府对于土地空间的管控能力,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和规划管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应用最早体现在政府规划方面。在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以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各种与规划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地传送,冲突时有发生。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拥有精准的土地档案信息等资源,通过信息的及时推送,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国土资源与管理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政府各部门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形成了节约型的生态系统。

(2)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

为“智慧城市”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功能的拓展。近年来,国土档案管理系统通过与GIS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空间库、目录库、图文库三库合一的数字档案馆管理模式。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勘察测绘院建立了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的GIS系统,科学管理大量征地信息和档案资料⑩;安徽省安庆市城建档案馆通过融合城建档案管理规范、著录规范和GIS技术,研制开发了“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山东省济宁市国土资源局建立的“国土一张图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了国土档案“数、图、文”一体化管理;武汉市国土资源局开发设计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初步实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图文一体化查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人口激增,交通等问题开始凸显。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为加强城市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框架和基础。“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整体开放性就是与“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结合,充分展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实现档案信息与地理信息、社会信息的融合与共享。例如,与实时路况结合,实现智能交通;与遗产资源结合,实现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结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等。总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与不同行业、系统或空间的结合,创建“互联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的空间,衍生出基于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新平台,从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3)与民生工程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为民生服务是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最高境界。例如,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承建的“数字城建档案馆系统”,将科技、文化、医疗、电子商业等领域信息数据库建立互联关系,为丰富传统档案馆馆藏提供线索和可能,并实现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从民生角度出发,数字档案馆通过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系统和档案网站构建档案信息总和服务平台进行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够打破馆际界限和“信息壁垒”,集成各类档案信息资源,协同各数字档案馆间业务处理,实行统一认证、统一浏览和统一检索,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现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发展的整体趋势。网络环境下,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开放性建设与当前各种互联网应用相结合,如公众常用的地图软件、出行租车软件以及团购软件等,通过开发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移动应用或平台,创建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中的数字档案信息以立体或平面图及文字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方便公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国土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激发国土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活力,实现国土规划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全面开放性。

作者:陈胜 张萍 丁玲 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

注释:

①林琼.国土档案数字化建设问题与建议[J].中国土地,2015(7).

②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3).

③金波,汤黎华,何伟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建构[J].档案学通讯,2010(1).

④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⑤倪代川,金波.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的功能[J].档案学研究,2013(4).

⑥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EB/OL].⑦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0.

⑧蒋录全.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M].图书馆出版社,2003.

⑨“多规合一”:找准方向绘蓝图[EB/OL]

⑩马骏,贾斌.基于GIS的西安市规划用地档案管理系统[J].测绘技术装备,2002(4).

11.安庆市城建档案馆.安庆市可视化城建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J].2003(4).

12.李晓燕,范威,陈三梅.济宁市国土资源局数字档案馆建设设计思路[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03).

篇4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大,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所以国土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换句话说,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我国西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相比,西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交通建设都比较落后,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遥感技术是比较成熟的技术,教材对遥感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其作用等内容的介绍比较详细。适当介绍一些航空、航天遥感相片与普通地图的区别,加深对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远距离探测、感知地理环境事物、获取图像信息的认识,理解“遥感是人的视觉的延伸”这句话的含义。要注意遥感技术在经济建设与国土整治方面应用,例如对气象、水文预报、灾情预报、农业生产预测等。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性技术之一。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具有多维结构、时序明显等特征。GIS技术对于地图制图、空间信息处理、国土资源变化的预测和监测等方面功能强大。要认识GIS技术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的广泛性,认识到“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技术”,从而加深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4]。

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导航、定位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是现代化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技术的难度比较高,形成初步的认识即可。有条件的可让亲自操作“GPS信号接收机”,学会“实时定位”的基本方法,体验GPS技术所具有的魅力。

结论

总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提供在线地形图与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才能全面实现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向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转变。同时要进一步增强通过手机、电视、电脑以及各种便携式设备等媒介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建立便捷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景小元,燕晋宁. 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地理摄影要素与技法[J]. 科技信息,2013,20:204-206.

[2] 叶玮,雷邦俊,.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更新DEM方法的探讨[J]. 测绘通报,2013,08:58-60.

篇5

关键词:工程测量;质量管理;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TU19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未知国土的开发利用,极大促进了测绘行业的发展,而开展科学、系统的工程测量,是为更好的为国土规划和地理定位等提供服务,测绘行业作为先行军,起到关键的作用。传统意义上,工程测量主要是指工程项目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经营管理等各阶段所开展的测量工作,贯穿项目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测绘行业的工程测量,主要是国家战略或国土测绘方面的工程测量,包括国家一些大型战略工程的工程测量。工程测量能为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提供完整、可靠的地形资料;并按测绘要求的规定精度进行定线放样;实施有效的对工程建设开展变形观测,科学、准确判断其稳定性,确保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并借以验证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的正确性。在我国,测绘行业的工程测量工作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国土测量等诸多方面。

1 工程测量的概述

1.1 工程测量的内涵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工程测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中,工程测量不仅能为规划测绘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提供必需的测量基础参数,还能为控制工程施工的严把质量关。工程测量工作主要从几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工程项目规划设计阶段,工程测量主要肩负的工作是按照业主或施工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要求,首先建立项目施工的控制测量点,而后根据控制测量点以实地相应比例的精度对测量设备、仪器的位置进行定位,为整个项目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安装提供基础性依据;②工程测绘阶段,测量工作主要是监测工程项目的形变,提供工程安全施工所需的项目变形观测,主要包括垂直位移(沉降)、水平位移、倾斜、挠曲,及其风振、日照等变形观测项目,科学建立精度较高的变形观测控制测量基准点。

1.2 工程测量的发展现状

工程测量作为研究各种工测绘行业中测量方法和理论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工程测量主要应用于国土测绘、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及工业、城市建设各阶段的地形及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工程放样和变形观测、分析与预报和信息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测绘行业作为一支独立的行业登上历史的舞台,不断促使工程测量作为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中坚力量得到重视和提升,也使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技术焕然一新。工程测量技术正不断从光学和机械一体化的常规测量仪器,向光学、机械、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体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测量系统的方向发展,极大促进工程测量的精度、实效性和实时性。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等先进定位、测量技术的不断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全站仪、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实地测量设备的配套使用,不断取代传统的光学和机械测量器械,大幅提升工程测量的精度和质量;加之工程测量等诸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逐步形成系统的综合性信息采集、监测、分析处理和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逐步转化,在21世纪,我国工程测量的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是逐步实现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使用与应用的多样化、网络化、社会化。随着工程测量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需要更加系统研究工程测量的理论,并结合我国传统的、国外的和创新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工程测量的实际,逐步完善和拓展我国工程测量的理论体系,并逐步将理论与工程测量实际相结合。工程测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等全过程中,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工程测量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极大促进我国工程测量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社会的不断进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我国现有的工程测量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工程测量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对测量的质量管理力度不强,质量的控制力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测量质量提升措施,严重制约我国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2 工程测量质量管理及质量提高方法

随着工程测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强化工程项目的工程测量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国外对工程测量的质量控制以开展很久,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不断提升我国工程测量的质量和精度,逐步完善我国工程测量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工程测量的核心竞争力。

2.1 强化工程测量质量管理,逐步提高测量质量

工程测量的质量管理关系测绘行业的整体发展进度和质量提升,作为国土规划建设的基础性资料,必需加强工程测量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确保测绘工作的有序开展。科学建立工程测量的组织体系,确保测量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际的工程测量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工程测量管理的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科学系统的测量管理组织体系,逐步建立工程测量的各级质量责任体系,实现权责明晰,对工程测量实行全过程的控制,层层把关,加强工程测量资料和结论的审定工作,严把最终成果的检查力度,并通过测量部门内部的自检、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查和总工的审定,并对中间测量数据和分析等资料进行完整、真实、清晰的记录,并统一测量人员的测量程序和分析软件,确保工程测量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

2.2 提升测量人员的综合技能

工程测量的核心是测量人员,加强工程测量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养对整个测绘行业的质量控制意义重大,规范化、科学化的培养测量人员,加强从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培训,并通过对先进测量仪器的理论培训,实地操作等措施,不断强化测量人员对先进光电机械一体化仪器的掌控程度,还包括工程测量人员的识图能力,现场测量的应变能力,并不断培养测量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测量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宣传工程测量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必须性,提升测量人员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培训,强化测量人员的自身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从业精神投入到工程测量的工作中去,从测绘行业的基础抓工程测量的质量管理,逐步提升工程测量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并要求测量人员在确保测量仪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提高测量的精度和质量,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安排工程项目的测量工序,及时、科学的分析测量数据,并加强测量数据的校核,提供良好的测量作业环境,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放样精度,为工程项目的规划施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测量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不断得到重视和提升,工程测量的质量管理及质量的提高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能控制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全过程的质量,还能提升测绘行业的安全系数。国家不断规范和制定相关法规对规范工程测量的操作,积极推行工程测量责任制,不断引入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逐步制定符合我国工程测量实际的规范和工程测量流程,并不断加强测量的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培养,更好的为工程测量质量管理和控制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付森.谈如何加强工程测量质量管理[J].建筑与发展-工程监管,2010(05):138-139.

[2] 席玉祥.浅谈工程测量在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建筑与发展-工程监管,2010:356-358.

篇6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的要求,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有效维护国家、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把我局的行政执法活动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现将有关行政执法规范制度公示如下,广泛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行政执法基本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实施条例

其他有关国土资源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行政执法主要职责:

1、负责国土资源规则、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

2、组织开展土地、矿产、测绘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进行土地、矿产资源、测绘管理的政策调研,研究拟定管理、保护与合理利土地、矿产资源的具体措施;负责有关行政复议。

3、组织编制和实施市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参与报市和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指导、审核县(市)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并下达土地、矿产利用年度计划和测绘计划;建立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测绘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相关信息的社会化服务。4、监督检查土地、矿产、测绘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土地、矿产规划的建设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查处违法案件。

5、负责实施农用地用途管制,组织其本农田保护;拟定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负责报市、省人民政府审批的各类用的审查、报批;检查指导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地转用和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补充等工作,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6、负责全市土地地籍管理,组织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地籍调查、土地统计、登记发证、土地使用证书检验和土地动态监测;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负责土地确权、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和全市基准土价、标定地价的评测等工作。

7、加强土资产管理,拟定并按规定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租凭、作价出资(或入股)、转让、抵押、交易和政府土地收购储备管理办法,负责乡(镇)、村非农建设用地管理,指导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8、负责矿产资源储量的综合管理,按规定管理矿产资源的评审和认定工作;负责地质资料汇交和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的管理,实施矿产资源储蓄量动态监测,建立矿产资源储量帐户;组织开展矿产资源供求形势分析;培育和发展矿业权市场。

9、负责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审核、登记和转让管理。对勘查活动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进行都督管理;组织开展对矿山企业矿产开发和利用年检;按规定负责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和使用管理。

10、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审查批准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保护地质遗迹。负责地下水、矿泉水、土热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

11、组织协调并参与审批中外合资、合作与外商独资在我市境内开展的国土资源勘查、开发项目,推广国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

12负责全市测绘管理工作,负责丁级测绘单位资质的审批发证、年检和申报乙、丙级测绘单位资质的审核、报批,组织实施基础和专业测绘;负责需出版或展示地图的审核报批,审查发用航空摄影和遥感项目;监督测绘项目的招标投标;管理测绘市场,保护测量标志;负责房地产测绘成果应用的监督管理。

13、直接负责城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

14、承担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三、行政执法工作要求:

1、态度热情。对来本局办事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做到有问必答,不怕难,不嫌烦,工作人员使用文明语言、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防止"吃、拿、卡、要"的不廉洁行为发生。

2、工作认真。单位和个人报批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等申请登记发证行为的,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毕;对符合规定但手续、材料不齐的,一次讲清需补办的手续,待材料补齐后即行办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依法解释,说明原因,让申办者理解和满意。

3、方便群众。廉洁、高效地办理各种申办事项。明示办事程序及所需材料。各科室的岗位职责须上墙公布,办公台上置放《服务卡》,注明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并贴上照片和岗位职责。

4、执法规范。坚持办案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处理恰当。

四、行政执法内容期限

1、凡属市人民政府审批权限内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报批材料齐全、符合审批和许可依据规定的,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政府审批;凡需上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在受理上报材料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

2、受理国土资源管理权限内的土地、矿产资源、测绘项目材料、证照齐全、手续完备,符合审批和许可依据的一般在受理之日起至7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审核、批复。

3、受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举报案件,办理上级交办的案件。本局直接办理在一个月内办理完毕,并视情况将办理结果答复人;情况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三个月;不能按期办结的,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报告办理进度;对转办的案件,在办理完毕后,应向转办机关回复办理结果。

4、依法查处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一般在30日内作出处罚或处理决定,并送达当事人,在执行处罚或处理决定后15日内结案。

五、行政执法监督内容

1、单位或个人至本局办理报批手续、其手续完备,证件齐全,符合办理条件而不予受理、办理的;

2、未按本局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规定的期限办理有关审批和许可事宜的;

3、不按法定程序或不认真审核有关材料,错办审批事项和错发证件的;

4、对国土资源违法行为应查处而未查处的;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工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P2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土资源测绘工程在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国土资源测绘过程中不仅关系着行业本身的健康稳定发展,还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测绘是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技术的革新也关系到土地资源管理效益的提升,

1、坚持从战略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

立足当前改革发展实际,以“四个强化”为牵动,重点从战略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跨越发展。

一是强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要紧扣省委省政府“五大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建设需要,坚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创新土地储备模式,调整利益分成机制;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切实推进矿政管理改革,科学合理设置矿业权。

二是强化国土资源宏观调控。要严把土地闸门,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推行集约、高效用地,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设立企业准入门槛,对投资额小的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鼓励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推进产业调整。

三是强化行政审批管理能力。推动审批办事方式的转变,加快政务公开化建设,建立接办分离、流程规范、时限明确的行政运转程序,规范行政审批人与管理相对人的工作行为和社会行为,增加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推动资源配置方式、监管方式的转变。畅通“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能,为各类服务对象解难事、办实事,通过抓服务促效能、抓管理促发展,力争做到“执行效能更高、审批速度更快、收费标准更低、服务质量更优”。

2、坚持从技术层面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在对国土资源管理之时,注重使用3S技术对国土资源进行管理。

2.1、国土资源测绘中应用3S技术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国土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明显,当前对国土资源的测绘和利用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用3S技术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土地资源的勘测,并能获得更为完备的实时数据信息,为我国土地资源测绘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国土资源的测绘中,利用3S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采用GPS遥感技术也可以对所得信息进行合理的判断和甄别。对于常见的宅基地的勘察与测绘中,GPS技术可以实施全天候的勘察和测绘,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到居民的住宅建筑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还可以获得面积信息,对土地的使用情况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采用GIS技术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起统一的数据信息库,并及时反映出数据的变化态势。

2.2、3S技术的应用策略

国土资源测绘领域运用3S技术首要考虑其便捷的服务特点,在建设技术系统的时候,要对各个部门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整合。国土资源信息库的建立主要有土地的规划、用地的建设管理、地籍工程的管理、土地使用监察等方面,所有这些部门都要做好协调统一的工作安排,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3S技术的优势。GPS技术主要是通过对载波相位进行及时动态差分定位,这是全球定位系统的新型技术,这种实时处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CM测绘的精准程度,因此该技术完全符合现代国土测绘中对地理坐标定位点的精确性,同时也可以减小界址线与测绘目标附近物体之间的误差。采用同步卫星接收技术,将传送到基准站的相关信息进行解码和改正处理,借助计算机操作软件,得出最后的精确数据。利用Trimmap软件将数据传送到TDC电子簿进行保存,以便供国土资源测绘人员随时调取使用。GPS技术的工作流程比传统的测绘技术简单得多,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线状工程的测量、国土资源测绘等方面。

3、坚持从管理层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

当前,面对服务和保障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艰巨任务,全面推进思想、制度、队伍、作风建设,提高破解资源保障难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抓思想建设,进一步提高争先创优能力。要切实增强争站排头、勇创一流的工作劲头和发展激情,善于用系统的方法抓推进、用典型的力量抓落实、用法律的手段解难题、用市场的机制抓发展。要强化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倡导“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作风,雷厉风行,说到做到。要明确任务,明确责任,围绕既定目标,争分夺秒,快节奏、高效率地推进各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二是抓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尽快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建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和共同责任体系,把国土资源各项任务指标纳入整体工作管理目标责任状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强化责任制考核力度,奖优罚劣,增强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形成上下联动的整体合力。三是抓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抓班子带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切实增强干部队伍的执行力,提高全系统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完善干部考评、选用机制,使善谋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为有位。

3、坚持做好城市土地进行综合规化管理工作

3.1、设计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优化利用空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调控城乡用地总量与布局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优化土地的利用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土地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划标准,要严格按照土地使用标准进行开发和应用,是什么样的土地就用什么样的开发方案。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认真做好村庄、城乡结合部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的衔接工作,注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进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年度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之内,对于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提升建筑土地的使用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土地利用的规范发展,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科学的进行土地利用、合理的开发土地,提升土地开发率,降低土地供求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开展基础产业建设规划蓝图,共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2、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强度,推动城乡规划的顺利进行全面整顿和规范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土地规划与整治管理工作的实施强度,定期开展查处违法占地、违法建筑行为,对违法建设作出责令停止建设的决定后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拒不停止建设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违反详细规划或者擅自改变规划条件的要责令改正,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对逾期不采取改正措施或者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责令限期拆除,对于不能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要没收实物以及违法收入,按照规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推进城乡规划的顺利开展。

4、结语

在当前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以及基础研究,同时建立国土资源创新体系。促使国土资源的合理开以及和管理控制可以得到较好的管控,使得国土资源服务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应该建立国家投入引导、开发风险共担以及创新利益共享的新型国土资源管理模式,促进国土资源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土;测绘技术;浅析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当前整个社会经济的飞速进步,GPS技术在国土测绘经管当中的使用提升了国土管理质量的同时,有效的推动力我们国家国土管理的进展,在当今社会中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有关工作者能够有效结合我们国家社会的当前需求及有关情况,加快GPS技术的探究,使得它能够在国土测绘管理有效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以此更好的为国土测绘管理服务,强有力的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在21世纪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在国土测绘管理中GPS技术的使用,能够依靠自己的特殊优势,快速、高效、准确的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及其他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在使用的过程当中具有全天化、高精度、自动化及高效益等特征。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在国土测绘管理中,GPS技术发挥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1 GPS技术及其特征

跟之前的保守测绘科技不相同的是,GPS技术可以经过卫星定位体系,对国家的土地每个领域实施精准的测量,并且在测绘当中把误差度降到最低程度,保证测绘的精准度。针对GPS技术及其特征,主要分析如下:

1.1 GPS定位原理

使用者是运用GPS实施测绘的时候,能够经过地面的接收机来接收卫星信号,经过伪距测量或载波相位测量,计算出来卫星信号到接收机所需的时间,再结合各卫星的星历,将卫星至用户的多个距离球面相交后,即可确定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位置。从这一方面能够知道,在国土测绘经管过程中,GPS技术可以经过自己的独特优点,在测绘经管当中节约很多的时间,还能够确保测绘工程的质量度,在运用当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1.2 GPS技术特征

GPS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的优势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缩短测绘管理时间的同时,还能提高测绘管理质量。针对GPS的技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位精度高。通过大量的实践不难看出,GPS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将50km以内的定位精度控制在6-10m,100-500km范围之内的定位精度控制在7-10m,1000km范围内的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9m-10m。

第二,地面接收机在接收到卫星传来的信息后,需要观察人员对整个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观测。在其观测的过程中,观测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GPS系统的完善与更新进行变化。在目前使用的技术中,针对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只需要15-20分钟,在随时定位的过程中,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由此可见,GPS定位在科学的缩短定位时间的同时,还能保障整体的定位质量。

第三,对测站的整体要求不高,只需要在上空保持空旷即可,在节省大量投资经费的同时,还确保了测站的灵活性。

第四,提供三维坐标。在土地测量中,高度的测量模式通过在平面与高程之间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得出整体的测量结果;而GPS在测量的过程中,则能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测量,并能够为其提供精确测站点的三维坐标。

第五,操作便捷。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GPS接收机获得了很大的改变,在提升自己自动化的同时,还可以简单化的进行机械运行,有效的减少了操作时间,也确保了操作的质量。

2 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经管是所有国土测绘经管的根本,是不是能够获得准确的测量,直接关乎着国土测绘经管的质量问题。就GPS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与密度

在整个地籍测量工作进行当中,其核心在于通过GPS测量技术,对固定范围内的全测区进行控制测量,以此来确保地籍图件管理的准确性。在地籍测量实施的过程中,能否具备一定的精度与密度,将直接关系着测量土地的权属范围。GPS地籍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按照测区范围及测量地区的先后顺序分为基本网与加密网两个类型。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城镇地区的实际界点密度,以便在保障网点精度的前提下,确保测点的精度与密度。

2.2 位置基准点的偏差对GPS网的影响

在使用GPS定位技术建立地籍控制网时,基于GPS定位技术的优势,能够使其在建立的过程中准确的掌握WGS-84坐标的三维坐标差。在范围小、高差小的GPS网中,其自身的基准差能够不影响经纬度方向上的偏差对投影在椭球上网形的位置,而针对高差较大的,则有与之相符的要求进行数据起算。在实际地籍测量中,基于位置基准在高程方向的偏差导致GPS网尺度的变化,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高程测定。

2.3 GPS地籍控制网的优化设计

在以往的三角测量控制网中,要想确保测量的准确度,需要将整个测量系统的精度、可靠性及成本费用等充分的考虑进去,以便得出精确的测量结果。与以往的观测模式相比,GPS观测在使用的过程中则是通过函数及随机模型进行测量,且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单一的布网方式,同时还具备速度快及精度高等优势。换而言之,在整个优化设计后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充分发挥GPS卫星定位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益,在完善地籍调查的同时,还能保障国土测绘管理的质量。

2.4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使用,通过有效的结合土地的利用、划拨、出让及专用等点,对土地的运用空间实施界定,在找对方位的同时,也能够对所属面积、类别及运用状况实施仔细的绘制,保证国土面积获得科学合理的应用。

3 GPS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优点

首先,在使用GPS科学技术的时候,通常对于一般地形,经管工作人员在建站的时候,单单需要在5km半径的测区进行测量,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一些没有用的掌控点的数目,还可以很好的防御仪器的大幅度搬运,在节约投资成本的同时,节约了很多的劳动力。其次,GPS技术的使用,具备了定位精度高、数据安全可靠以及误差小等优势,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主要在指定的作业范围内,其平面及高程精度都能精确到厘米。最后,在其利用当中,因为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外界因素对其影响作用很小等特征,极大的较少了作业客观条件的要求,能够有效的保障测量精度。

4 结束语

伴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迅猛进步,国土测绘管理不单单关乎着国土规划的顺利实施,而且还联系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当下的国土测绘管理当中,之前较为保守的测绘方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当下国土绘测管理的现实要求,它在影响社会整体进步的同时,还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形成很大程度的影响。GPS技术的运用,在保证国土测绘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为以后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 杜保伦,张明福,史先良.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与开发[J].价值工程,2010,(04) .

[2] 曹华生.城市测绘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

[3] 林章盘.对测绘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江西测绘,2008,(02) .

[4] 曹玉钧.土地测绘技术的变迁及GPS技术的应用[J].硅谷,2008,(22) .

篇9

【关键词】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2-0104-02

一、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现状

通过实际调查对城市围土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发现城市国土对测绘数据的管理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并且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城市国土建设的需要,也与现代化管理模式不相适应,急需改进。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方式的缺点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方式落后,效率比较低。目前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的管理主要通过工作人员简单处理来完成,数据大都以图纸、文件的形式简单的存储起来,查询以及修改都比较麻烦,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数据容易丢失和损坏,数据的安全得不到保证等。

2、数据形式多样,标准不一。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测绘数据的各种信息比较零乱,编码也是各种各样,比如同一个数据有不同的版本。坐标系也不统一,导致空间数据的坐标信息又多又乱。数据的这种杂乱导致管理非常麻烦,且效率低下。

3、数据更新比较困难。由于数据量大而且标准也不统一,数据更新的工作量比较大,且效率较低。测绘数据的查询、删除、编辑步骤多而繁琐,数据更新很不方便,如果需要获得最新的数据资料则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4、数据利用率低,难以满足社会需要。面对如此复杂而数据量巨大的测绘数据,而且在管理方法上比较落后,信息的利用仅仅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提供阶段,没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挖掘,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城市信息的需求。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中,首先要建立满足项目要求的数据体系以及数据存储规范,然后才能完成整个系统的建设,使系统更好的适应实际应用的要求。

二、城市国土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测绘院负责城市国土基础测绘工作,并承担为城市国土规划、城市国土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各项测绘保障服务丁:作,掌握大量的城市国土基础测绘数据,这些数据格式不同、来源各异,而且数据存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这些杂乱的数据不仅占用大量的空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管理,且管理效率低,容易损坏、丢失。随着城市国土建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测绘产品的要求及测绘成果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测绘成果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测绘生产各项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办公效率、方便群众、实现信息共享势在必行。

1、考虑因素。城市国土基础地理数据量巨大,且信息变化复杂,更新速度快,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城市国土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个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很难利用现有资料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随着GIS作为核心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测绘部门所提供的成果和规划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己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实现测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要实现信息化的关键途径是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成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或合理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内进行有效的统一处理,得到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综上所述,测绘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利于测绘院对各种测绘资料的管理,通过建立先进的测绘资料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工作电子化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动态化、规范化,并且提高了丁作效率。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闪素:

1)紧密结合当代地理信息技术。当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城市国土的建立与发展,而数字城市国土的建设促进了地理信息技术中重视对位置(区位)、距离、时间等属性及其所涉及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与集成。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充分考虑数据库管理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技术。2)实现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协议进行局域网内部数据传输,实现测绘数据资料的入库和外借无纸化办公。从测绘资料的获取,更新,到最终确认,都借助于计算机系统完成,免除软盘复制和网络拷贝的不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3)保证测绘成果数据的安全。测绘成果数据对于城市国土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有些数据甚至关系到国家军事安全,所以一定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的损坏、丢失以及泄露。在系统建设中,通过权限设置和数据备份等措施来保证数据的安全。4)信息实时准确。采用数据库进行资料信息和流程的存储管理,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服务器记录各类测绘地理数据元信息以及更新借用情况,使用者借助网络,可以随时查看所需的信息,方便快捷,准确及时。5)标准化和开放性。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而又关键的一步。系统应以软件_T程的思想和方法来建立,保证系统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系统的各项功能应该符合综合管线管理要求,信息编码、数据规范应满足行业或地方规范。系统还应具有良好的与其他GIS系统数据和制图系统数据的接口,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

2、经济可行性 在保证各项功能完满实现的基础,系统应以最好的性能价格比配置系统的软件、硬件,系统应有良好的用户界面,用户易学易懂,操作简便、灵活。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功,将给城市国土测绘数据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高技术的信息化系统将为测绘院带来可观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好的为城市闽土资源和城市国土测绘事业服务。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提高管理人员对测绘数据的管理水平,包含人员、项目、时间、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实现单位内部有权限控制的数据传递,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整个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城市国土测绘成果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

篇10

关键词:国土测绘 测绘技术 GPS技术

中图分类号:P228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的地理信息系统

1、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采用了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可以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而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引入到测绘数据管理之中,对各种数据实施强有力的管理,包括输入、存储、分析、更新等操作,为决策提供准确、直观的信息。

2、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

整个管理系统可针对不同情况分成三个基础类别:大地测量数据系统、城市测绘数据系统、海洋测绘数据系统。各分系统之间又可相互支持、互相调用。大地测量数据系统主要存放国家大地测量的基础数据,首先应包括国家大地水准网和控制网的数据,满足大地测量成果资料管理和对外提供数据的需要。城市测绘数据系统功能是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直观、准确的相关信息。所存储数据应包括该城市的大比例尺地图、地籍图、遥感影像图、人口绿化等专题图,以进行叠加、统计等操作,以为空间决策提供支持。海洋测绘数据系统应包含海洋测量的控制网、水深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情况等,同时要包括洋流、潮汐、海洋气象等专题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可以为导航、变化监测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二、GPS技术的特点及其特征

1、GPS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管理是国土测绘管理的核心工作,主要是从事规定区域内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界限、位置、面积、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和测定,并测绘出具体的几何形状。GPS管理技术的应用为国土测绘管理、地籍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等工作带来巨大的便利。根据现阶段国土测绘管理的规定,地籍平面控制网方式主要有一级、二级小三角网;二、三、四等三角网;一、二级GPS网;边角网、三边网等。结合本市的地籍的具体情况,将二、三、四等三角网的网点作为首级控制,GPS技术应用本市的地籍控制测量工作中,大大改善了过去采用常规、传统方式测量控制点位的局限性,便于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际的工作中GPS网状结构与GPS网的精准度不产生任意冲突,各个点位间不需要进行通视即可进行测量,实现了实时观测功能。我市国土测绘管理工作依据GPS技术的灵活布设点位、操作简便、处理数据和信息速度快、测量精准度高等优势,工作开展取得很大的成效。

2、GPS技术及其特征

跟之前的保守测绘科技不相同的是,GPS技术可以经过卫星定位体系,对国家的土地每个领域实施精准的测量,并且在测绘当中把误差度降到最低程度,保证测绘的精准度。针对GPS技术及其特征,主要分析如下:

3、GPS定位原理

使用者是运用GPS实施测绘的时候,能够经过地面的接收机来接收卫星信号,经过伪距测量或载波相位测量,计算出来卫星信号到接收机所需的时间,再结合各卫星的星历,将卫星至用户的多个距离球面相交后,即可确定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位置。从这一方面能够知道,在国土测绘经管过程中,GPS技术可以经过自己的独特优点,在测绘经管当中节约很多的时间,还能够确保测绘工程的质量度,在运用当中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

4、GPS地籍控制网点的精度与密度

在整个地籍测量工作进行当中,其核心在于通过GPS测量技术,对固定范围内的全测区进行控制测量,以此来确保地籍图件管理的准确性。在地籍测量实施的过程中,能否具备一定的精度与密度,将直接关系着测量土地的权属范围。GPS地籍网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按照测区范围及测量地区的先后顺序分为基本网与加密网两个类型。在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着城镇地区的实际界点密度,以便在保障网点精度的前提下,确保测点的精度与密度。

三、其他测绘技术

1、2RTK技术

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又称GPS RTK),是全球定位系统的最新技术,精确度可以到厘米水平,可以达成勘测界位置与相近图根点误差小于等于10厘米的精密要求。其在收到卫星讯息和基准站发出的更正讯息之后,凭借分析,输出CM级别的定位数据。之后,再通过计算机凭借相关软件输载到目的地提供实际测定范围放样。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放样是坐标直接放样,同时量测建筑地范围面积。

2、遥感技术

目标体以及现象没有被直接的接触,在远距离感触平台,将物体发放的信号用遥感器接收,并且记下、传输回地面,通过处理数据、判别读取以及郊外检验,最后用于客户服务的整个过程,叫做遥感。遥感有信息多样、二十四小时、消息取得时间短等特点,尤其是图像分辨率高,如今被大范围使用在了生态环境、能源合理开采规划、预防地震灾难、林牧业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3、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简称CORS系统)

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是一种多媒体技术、电子通讯技术、GPS技术等技术深度结合的现代技术,他是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的基础上建起的。一整年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均能够满足持续运行,一台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接收机,客户便能够记忆定位或迅速定位等等。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可以准确、迅速地得到土地的性质以及三维数据,全面数据测量绘制,并且是非静态的、完整的,如此,就能够二十四小时自动地为很多的客户提供准确以及信赖度高的各种时间空间讯息,让客户统筹、策划起来方便快捷。并且,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让测绘的人力物力都大大减少,而效率和准确度反而得到提升,并且还节省了一大笔维修费用,跟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比较,大约能省下三分之一的费用。

4、移动数据处理技术

现在全球定位系统被大范围的使用,使用户们的行动大致上不必再受空间的约束,动态测绘技术也为测绘领域带来非常大发展,一般有多个传感器结合技术、传感器时空统一技术、校对检验技术、道路交通标识的自发获取技术等等。在国土开发和控制中,动态处理即时数据,能够作用于郊外测绘以及及时更换数据,并且还作用到空间信息的应用形式。

上述这些新技术都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土地规划和管理。在计划土地时,测绘技术显示高效、及时、精准等优势,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反映土地变化的讯息,GPS系统可以又快又准地确定位置。可以看出,相比于过去数据庞杂、效率低下、工作繁复的传统技术,现代化测绘技术的确是拥有非常大的优势。

四、关于测绘技术未来发展的三点建议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服务水平,完善测绘新技术和提升测绘数据正规化生产。国土资源单位要大力发展测绘技术的影响,通过新技术手段,让土地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和先进。

2、让测绘单位发挥其创新性和实践性,使其全面服务于国家土地资源,在各级主管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下,测绘员工也应自觉做好工作,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质量,为测绘新技术向前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一定加强管理和组织。各级各部门要将测绘工作当成重要的工作去完成,抓好测绘的管理组织工作,积极听取汇报、解决实施工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单位应该同测绘部门互相协助,使得测绘技术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国的测绘管理既关乎国土规划的顺利实施,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而测绘的新技术不但是增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高效平台,也是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单位进行地理管理和策划以及数据统筹的重要方式。合理应用测绘技术,不但能保证国土测绘管理的质量,还可以为以后的整体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保伦,张明福,史先良.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与开发[J].价值工程,2010,(04) .

篇11

关键词:GIS;测绘发展;测绘新技术;3S集成技术;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内兴建了一大批规模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项目,这些项目涉及跨江大桥、超长隧道、高层建筑、拦河大坝以及科学实验和工业设备。工程测量在保证这些复杂工程的实施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些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都对工程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考验。因此,更加高效智能的测绘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重视。

1工程测量发展概述

工程测量,是指工程项目各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包括测量数据、方法和技术在内的总和。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已突破了传统静态的测定,逐步向着动态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与光学、机械学、自动化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中,产生出了一系列数据采集、处理、监控的测绘新技术,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其中包

括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数字化成图技术。目前,工程测量的服务范围相当广泛,其应用领域除交通、城规、农林、水电、资源外,还广泛应用于环境评估、国土管理、通讯、公共管理、统计和金融商业等领域。

2 GIS技术的发展

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以地理信息为核心,以计算机技术作支持,集空间科学、环境科学、遥感科学、地理学、地图学、信息学管理学于一体建立起来的综合技术与学科。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得到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许多学科领域获取、存储、查询、分析、管理地理空间信息重要工具。GIS的核心是基于实测数据的数据库,除具有优良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外,还具有超强的数字化制图系统,以及通过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后的辅助决策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GIS的出发点和目标,GIS通过对原有信息的处理得到对决策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新信息。例如,美国三里岛核扩散事件中,利用GIS系统在24小时内作出了各种可能扩散范围和损失的估计。全球大面积小麦估产,火山爆发预测,全球天气周期性分析等都是在GIS系统下进行的。2006年2月我国GIS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0000数据库通过验收,这是我国目前比例尺最大精度最高的GIS系统,目前该数据库已在国土规划、农林水电、交通国防等部门使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目前,在工程测量中已形成了以GPS、GIS、RS、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数字化测绘新技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测量仪器的智能化而兴起,标志着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

3.1其他数字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Geographic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是一种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测距的技术。GPS技术以其高精度、高效率、无通视要求、全天候、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全面取代了传统测角、测距、测水准的方法,作业半径10~15km,精度衰减每公里只有1mm,测站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方便野外测量。GPS测量大体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静态测量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观测数据,再经平差、坐标传递、、坐标转换等最终得到测点的坐标,常用于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监测大坝变形,高层建筑变形,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的工程。

RS(Remote Sensing)遥感技术,即航空或卫星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对地形地貌进行摄影成图的技术,可分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两类。目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已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更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RS技术还运用于城市综合调查,编制水文、交通、土地等专题地图,为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

数字化成图技术,主要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绘制。传统的成图方法采用野外测图加内业整理数据绘图,工作艰苦且成图周期长。数字化成图技术运用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利用仪器在野外将碎部展绘成图。主要设备是全站仪加电子平板或电子手簿。在作业中将电子平板与全站仪相连,动态地获取测量数据,在屏幕上即测即绘成图。或者通过遥控电子平板,将所测得的数据传送到镜站指挥站,后由镜站进行绘制。当距离较远通视较差或外业环境恶劣时,可用电子手簿和草图记录方法实现。利用数字化成图技术,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图形编辑的同步完成,该方法精度高且可靠性好。近年出现了掌上电脑(PDA)与全站仪无线联机,采集数据并现场成图的外业模式。PDA携带方便、操作简洁,在城市建设的工程测量中有广泛应用。

3.2 3S集成技术

3S技术,即以GPS、GIS、RS为核心的新测绘技术的总称。广义3S集成技术应是现代化测绘技术、遥感技术、定位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数字化得测量系统。3S集成技术堪称测绘技术上的一次观念性的革命,也是工程测量的一个发展趋势。

3S技术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但目前3S集成技术仍是松散的,还有待整体系统上的统一。RS与GPS是GIS强有力的数据来源,GIS也是数字地面模型强有力的解析工具。如今3S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一些诸如全球变化、环境监测、海洋导航、防灾减灾领域。

图1测绘新技术的集成

4结语

综上所述,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3S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测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正全面地推广和普及开来,而工程本身对工程测量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我们应该把握好现代工程测量的发展趋势,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迎接工程测量的新挑战。当前以3S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测绘新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应用前景已十分明朗,作为一名工程测量的技术人员,我们应积极推动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拓展新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强新技术之间的集成度,为测量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谭祖雄.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6).

篇12

关键词;卫星遥感;城市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主要是依赖对城市过去、现在以及以后相关信息的掌握。当前的信息涉及面比较广、信息量相当大,绝大多数属于空间信息,以前的人工作业以及分析手段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随着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了以信息获取技术作为主要标志的科技。城市规划以及规划管理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需要进行变革,引入遥感技术则可以极大丰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方法。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是一门建立在空间科学、计算机技术、光学、电子技术、信息论等等新技术科学和地球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技术,也是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之一,宏观、动态、综合、快速、多层次、多时相的优势。在当前新技术发展较快的背景之下,遥感技术伴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获得不断提高以及完善,服务领域因之不断扩展,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表现出比较强的应用价值、良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巨大的生命力。城市遥感信息是城市之中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以及管理方面的应用目标表现在:首先,快速实现城市范围之内国土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调查。第二、依照不同的层次以及内容编制系列基础图件,则可以客观、系统地反映出城市的建设成就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给制定城市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规划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遥感在国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2.1、大比例尺数字制图

法国SPOT5和美国IKNOS、QUICKBIRD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分别达到2.5m、1m、0.61m,在未来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将进入商业运行,这就使卫星遥感技术突破仅能进行定性分析的局限,而跨入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全新境界之中。所以,航天遥感制图应用也比较活跃,不仅仅在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城市规划监测、重点风景名胜区监测之中获得了应用,同时在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以及处理技术主题之中也展开了利用分辨率为0.61m的QUICKBIRD卫星影像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更新研究。同时,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以提供立体像对,可以直接生成DEM数据,同时也可以进行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以及更新测绘。

2.2、摄影测量制图分析

目前1:5000及其以下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测绘,通常都是使用摄影测量方法进行测绘。在城市测量上,因为其要求成图比例尺比较大,以前因为航测仪器以及作业水平的局限,平面精度还能满足要求,然而高程精度比较难满足《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近几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摄影测量制图出现全新发展,诞生了地形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的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数字测绘成果可以直接给GIS提供基础数据。当前,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以及更新已经相当普遍,诸多城市测绘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应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城市大范围大比例尺空间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更新,精度完全可以满足要求,且周期短、成本低。

2.3、遥感技术辅助规划决策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城市各项建设的法定依据,核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是规划管理的首要工作。因此如何科学确定建设项目规划在设计条件中的各项控制要求显得尤为重要。以往确定出让地块各项控制要求时,很容易陷入就地块论地块局面。但是利用遥感图像作为背景,就可以直观地分析出让地块周边相对完整区域内建筑容量、图底关系是否合理,从而为确定出让地块建筑容量及公共广场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

2.4、正射影像制图

城市道路工程规划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道路交通调查,对挖掘城市现有道路的潜力和改善道路交通条件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米级遥感影像可准确提取城市各种道路分布、长度、宽度、密度的现状信息。为城市规划部门研究城市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治理,使道路交通更好的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我院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城市道路及城市绿地等信息制作图,为规划服务。结果表明城区道路网在卫星真彩色图像上很明显,纹理清晰,解译方便。

城市水域专项调查在常规真彩色卫星正射影像图中,河流呈蓝色,色彩饱和,色调较浅。公园的人工湖、老城区部分河段以及城郊养殖水塘表现为深色调。水体越深,色调越深水体含沙量越大,色调越浅水体受污染程度越重,色调越深静止的水体较深,流动的河流色调相对较浅。结合实地调查资料,从影像图不仅能够清楚的解译出城区各水体的分布,还可根据洲、岛的形状、河流交汇处的锐角判断河流的走向。

2.5、对城市以及建设用地格局分析

城市人口的增加,房地产业的高速增长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迅速增长,并且也出现了土地开发过热,地价暴涨等等问题,其给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怎样合理使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同时提升土地的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于城市增长的规律进行研究。利用多个时期的遥感影像图进行城市用地变迁动态研究,使用CA以及GIS技术预测、模拟城市增长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改正,同时提升规划的准确性。宏观对土地进行监测。遥感技术对土地的监控提供了大量的TM图像以及其他相关土地数据资料。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作用比较明显,会直接促进规划的合理性和设计的高质量的提升,而在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研究、辅助城市规划与决策支持、城市发展演变的动态研究、城市生态环境调查、城市建设现状及违章建筑调查、为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基础资料以及城市资源管理、城市环境地质与环境灾害研究等方面也获得良好的应用效。遥感技术是“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城市遥感信息是“数字城市”多源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遥感信息在城市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推动数字城市乃至数字中国与数字地球建设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建设的决策、规划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的综合效益,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6、遥感技术能够丰富城市规划建设档案库的信息量

以往城市规划档案库中很少存有城市一定时期内某片区建设资料,因此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研究也经常因缺乏相关资料而无法进入深入研究。遥感影像客观、清晰地记载了城市发展痕迹,信息量极为丰富,同时便于存取,因此近年来城市规划档案库逐渐利用遥感影像作为归档资料。同时遥感影像丰富的信息量可以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如城市交通总体规划、城市绿化建设等规划,就可取调遥感影像资料,分析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空间发展演变规律。

由此可见,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遥感技术的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管理也还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大部分遥感影像图经过图像拉伸、增强等计算机处理,无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误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同时,遥感数据并非量化数据,不具备三维坐标,无法指导具体项目建设施工。因此,目前遥感技术仍只适用于规划分析层面,但是,遥感技术已在开拓三维坐标定位等新领域。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遥感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将成为城市规划管理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3、结语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数据日益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卫星运营机构都加大了对卫星技术的研究开发,相继了分辨率更高的新卫星的发射计划,预计到2014年,国产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亚米级,国外卫星分辨率将达到0.2m。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可提取非常详细的街道、建筑物、河流,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以往只有航空影像才能获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图像,现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可与之媲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将更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更好的服务与数字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培军,郭达志,盛业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发展及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1999,04:17-21.

[2]吴健平,张立.卫星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3,01:52-56.

篇13

例1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效能型、廉洁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党的xx大明确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作为一名来自区县政府的人大代表,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体会,通过与部分省人大代表、相关专家进行交流,广泛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加快推进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一)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前,四川同全国各地一样,改革步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就政府自身建设而言,改革必须破除部门既得权力和利益格局形成的阻力,必须改变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现象。政府部门的权力集中在行政审批领域。顺应群众的期盼和要求,必须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公民和法人的满意度。

(二)新目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目标催人奋进,关键在于加快发展。四川要加快发展,重点是抓招商、增投资、上项目。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只有优化服务,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才能实现四川的快速发展。在制度上,就需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审批权限,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

(三)新成果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四川虽偏居西部,但通过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2016年以来,全省先后10次对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取消和调整了一大批行政审批项目,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906项减少到478项。同时,规范了审批行为,优化了审批程序,行政效率有所提高。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我们既要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更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因此不能须臾懈怠,不能半点停顿,否则可能前功尽弃。

二、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行政审批的项目有待进一步减少。调查发现,不少企业认为:相关政府部门虽然大幅削减了审批项目的数量,但多数是监管风险高或不收费的项目;对于涉及经济事务的可收费项目,却采取化零为整的方式加以保留。因此,减少行政审批的数量与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程度不成正比,审批项目仍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二)行政审批的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政府部门对审批流程的改进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与相关平级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只是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制度作一些局部的改良。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设计,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审批的前置条件过多过细;审批流程重复、阻塞。以市政项目为例,在各项工作顺利的情况下,从立项、用地预审、选址、环评、节能、可研、规划许可、土地、消防、设计审批、概预算审批等需16个环节219个工作日,还未计入项目本身需要的勘察、规划、设计、其它资料准备、方案图纸修改和专题论证研究的时间。由于项目审批一环扣一环,若某一阶段不批,则下一阶段就无法实施,项目单位开展工作相当被动。更严重的是,部分审批甚至相互前置。例如:新上企业在生产经营前,应在发改部门进行备案登记,根据规定,办理备案登记证时需要提供工商营业执照,而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需要环评批复意见,办理环评批复又需要提供备案登记证,发改、工商、环保三个部门的审批事项互为前置,又都有相关政策依据,因此无法办理相关证照,更无法投产运行。据了解,某地来川的客商投资一个项目,相关部门的公章盖了80多个。最后,该客商感慨四川是一个休闲的天府,却不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此例子虽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审批流程的繁杂以及效能的低下。

(三)行政审批的授权有待进一步到位。一些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存在定位不明确,管理权限和职责不到位,对审批窗口授权不充分,不能实现窗口接件与部门审批的前后动,当场办结率低,甚至变成单纯的接件窗口。

(四)行政审批的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只审批不监管,或重审批轻监管;有的监管手段单一,监管不到位;甚至有个别人受利益驱动滥用监管权。同时,虽然有些政府部门出台了行政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但缺乏落实审批责任制度的可操作的程序和具体行动。公众反映最强烈、最难解决的3个难题拖、 卡、推现象便屡禁不绝。

三、省外成功经验

(一)浙江省行政审批向下放权。20xx年6月27日,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服务保障改善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和XX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压缩办事时限,做到能放就放、能减则减、能快则快。20xx年9月24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下放部分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的通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依法交办、委托等方式,向各设区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县(市、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放406项省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

(二)海南省行政审批实行三集中。海南省政务服务中心实行审批事项、审批权力、审批人员三集中,其核心是审批权的集中。通过集中审批权,并配合监督制衡机制,海南实现了对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权的有序管理,提高了依法行政和政务服务水平。以海南省住建厅为例,该厅有48项审批事项,以前分散在7个内设处室,由3位领导分管,涉及53位审批工作人员,使用7枚行政审批专用章进行审批。进入省政务服务中心后,改为11人一个窗口对外,首席代表全权审批,只需1枚审批专用章。

(三)广东省行政审批先行先试。国务院批准广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其主要思路是以取消为主、转移下放为辅,宽准入、严监管,其独特处在于部分中央设定的审批事项经向上汇报争取后也被改革掉。20xx年7月17日,广东省公布了省政府20xx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第一批目录,全部调整事项达到354 项,占省级政府现有实际审批项目的1/3以上。其中,明确取消的有179项、转移的有55项、下放的有115项、委托管理的有5项。20xx年11月23 日,印发《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方案》,提出到20xx年,省内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以上,办结时限总体缩短50%左右,网上审批办理率90%。

四、加快推进四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一)科学确定目标。力争通过4-5年努力,实现西部地区透明度最高、效率最高和收费最少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级相关部门有必要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在制定本单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线图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年度工作目标。

(二)设定基本原则。一是效率优先原则。要按照规矩服从效率、权限服从效果的要求,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下大力气削减审批事项,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全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二是注意中立原则。建议由省编办这个相对超脱的部门牵头审批改革,其他同属相对超脱的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省社科院协助,从而破除核心权力部门自我改革难题。三是社会协同原则。建议广泛召开企业、社会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广泛发放调查问卷表,详细听取审批行为相对人的意见,打好一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人民战争。

(三)选择合适路径。

1. 做好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对于依据省人大制定的有关法规而设立的相关审批,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经论证不合理的,建议省人大修订有关法规,从而取消相关行政审批,为加快发展清除障碍。同时,建议省政府在加强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原则,尽快出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的文件体系,如:《关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的意见》、《关于优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业项目、旅游项目、房地产项目等四类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关于简化建设项目立项规划环评审批程序的实施方案》、《关于下放或委托市(州)审批投资建设项目有关审批事项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

2. 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根据中央部署,结合四川实际,着力在三大领域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投资领域。与投资审批相关的企业登记注册,目前前置审批项目多、环节多。因此,建议改革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二是社会事业领域。现在以审批代替服务的现象、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此,一方面要下决心减少或下放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把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转移给成熟的社会组织。三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临时性行政许可有效期只有1年,超过1年仍需实施的,必须上升到法规,如果1年之内没有上升到法规,就自动取消。

3. 再造审批办理流程。一是突出高效化,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减事项、减流程,特别是着力消除部分审批事项相互前置的羁绊。二是突出便民化,分领域编制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内容涉及办理依据、办理机构、审批条件、审批数量、申请材料等,切实方便企业办事。三是突出集中化,建议借鉴海南模式优化省级部门机构设置,实行三集中。四是突出标准化,全面实行阳光审批,凡工作流程中不涉及的事项和材料,不得要求企业或相关组织提供。

4. 强化审批监管。加快创新和强化政府监管机制,建议省级各部门针对每一项取消、下放、转移的事项,紧密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逐一制定相应的具体监管办法,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着力构建行政管理、社会自治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四)强化保障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建议省政府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审批权的省级部门主要领导要带头抓,带头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切实摆脱固有利益的束缚,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换来四川加快发展的无限生机。

2.强化工作监督。省人大每年组织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视察活动,听取省政府的工作报告,切实加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3.强化技术保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着力建设全川统一使用的通用审批系统,建立省、市、县三级联网审批服务平台,拓展完善网上审批服务大厅的功能,抓好人员培训,全面推行网上审批,促进审批提速提效。

4.强化社会评价。坚持开门搞改革,建议由省统计局、省监察局牵头,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建立四川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众评价体系,完善行政审批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效能问责,做到审批提速不越轨、加快不违规,确保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例2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大河西先导区行政审批管理及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的服务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对大河西先导区行政审批试点改革的总体要求,现就行政审批流程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改革目标

通过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力争审批环节明显减少、审批行为得到规范、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审批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构建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行政审批快速通道。

二、审批原则

(一)集中原则。一是集中受理行政许可申报,先导区管委会设置一个专门的政务窗口,统一受理44项行政许可事项的报批卷宗,统一对外发卷。二是集中统征土地,先导区范围内征用土地,由先导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进行。三是涉及项目建设的行政事业性税费集中在三个环节收取,即所有土地税费统一在土地呈报批准后、用地审批发证之前收取,商品房项目报建费统一在商品房预售许可前收取(非商品房则仍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前收取),房产契税统一在产权证发放前收取。

(二)公开原则。先导区所有行政许可事项的工作流程、项目申报条件、行政许可时限、办理责任人等内容将全部向社会公布,为办事人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办事环境。

(三)精减原则。先导区管委会将履行11个市级行政审批部门44项行政许可或审批工作职能。先导区建设项目审批以规划审批为主线,国土、建设、环保、房产等审批为辅线,其报建总时限利用大部委办公的平台,通过各审批环节的整合、并联,原体外环节的纳入、简化,统筹利用各部门资源来予以压缩,而并非简单的压缩某个办事环节时限,并力争单个审批项目报建总时限在原各部门承诺的总审批时限基础上再缩短50%。

(四)便民原则。为减少当事人往返行政审批机关的次数,降低项目报批成本,对当事人申报的行政许可事项所必需的资料,窗口工作人员须一次性告知。根据当事人的自主选择,对所有行政报批事项均可由先导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五)廉洁原则。在行政许可过程中,明确界定各级行政审批人员的职能职责,保持政策的刚性与连续性,实行电子化办公,建立部门之间、处室之间相互监督办事机制,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和效能考核机制,真正做到精减廉洁,公开便民。

三、土地征用、转用、供应基本流程

(一)土地征用、转用、供地分三个阶段进行,即用地预审,土地征用、转用报批,土地供应。先导区所有用地均由先导区管委会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下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征、转,统一储备,统一安置补偿,统一供地。

1、用地预审。由储备(交易)中心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规划申请表

(2) 选址意见书(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提供)、立项文件(由项目建设部提供)或土地开发利用方案【省级审批部门有要求的即需要该项资料】

(3) 1:500至1:2016地形图

(4) 土地规划调整批文(若需调整规划的)

(5)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查,由国土处组织本部规划处、环境资源处进行用地预审,主要审查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是否有农用地转用计划、是否符合环保的要求、是否属禁止、限制供地范围(项目用地)等,审查通过出具预审报告,规划条件,划定规划定点蓝线。

2、土地征用、转用报批。由储备(交易)中心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预审阶段的所有资料及预审报告

(2) 地籍调查表、土地权属汇总表及拟占土地权属证明(国土分局承担)

(3) 勘测定界技术报告和勘测定界图、土地利用现状图

(4) 预征土地公告(国土分局承担)

(5) 听证笔录(有听证要求的、国土分局承担)

(6) 补充耕地验收文件(占用耕地的)

(7) 相关部门意见

(8)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审查,规划处审查合格发《规划用地许可证》,国土处审查合格划调查红线,编制一书四方案,环境资源处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情况及压覆矿产、地质灾害等情况,各处审查合格签署意见后上报先导区管委会、省、国务院审批。

3、土地供应。上述地块经省、国务院审查批准后,交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统一储备。根据土地开发进度,由储备(交易)中心协调区级政府搞好土地安置补偿工作。

4、土地划拨。地块符合划拨条件的,由项目申请人准备下列资料:

(1) 用地申请表

(2) 选址意见书(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提供)、立项文件(由项目建设部提供)

(3) 1:500至1:2016(下基层调研报告)地形图、红线图

(4) 测量测绘成果表

(5) 单位资质证书、工商营业执照

(6) 法人委托书原件

(7) 法定代表人及人身份证复印件

(8) 先导区管委会同意土地划拨批文

(9) 其他相关资料

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查并上报先导区管委会审批后发划拨决定书及划拨土地红线图。

5、土地出让。地块进行招、拍、挂出让,由项目建设部就项目准入、投资强度等问题提出审核意见,由国土规划部规划处尽可能做好该地块的规划要点及控制性详规。规划一旦确定即不再变更,土地招、拍、挂出让后,不得改变土地性质,不得修改容积率,不得减少公共绿地,不得占用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由用地人将土地交回管委会重新招、拍、挂。储备(交易)中心根据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测算土地出让金,测算土地供应后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有税费,一并列入土地成本,报国土规划部国土处审批后,上报先导区管委会批准,由储备(交易)中心组织招、拍、挂出让,项目用地单位取得出让土地后在建设过程中不再向行政管理部门缴纳任何税费。

项目用地单位通过划拨、出让途径取得土地使用权,交清所有税费后,准备相关资料报国土处审查,核发《土地使用证》。

四、项目建设报批、预售、竣工验收

(一)项目建设报批分五个阶段,即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竣工验收。

1、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建设用地规划申请表

(2) 土地权属资料(红线图、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等)

(3) 总平面图

(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经国土规划部规划处审查总平面图,环境资源处审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后,规划处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上一步骤中所有资料

(2) 相关设计文件和图纸

由建筑房产处牵头,规划处、环境资源处参与,审查合格后签发批复文件。

3、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两证分别由规划处、建筑房产处牵头,环境资源处参与,同步进行。

4、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项目建设人准备各类设计图件报规划处审查,规划处审查上述资料,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各部门同意,签署意见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家投资项目及国有(控股)企业先由项目建设部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社会化运作模式组织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招投标。再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下列资料:

(1) 施工项目报批表

(2) 中标通知书(非公有制企业不须提供)

(3) 施工合同、监理合同

(4) 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核实表及建筑工地计划生育管理登记表

(5) 建设工程施工图技术审查报告

由国土规划部建筑房产处审查上述资料,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6、商品房预售。由项目建设人准备以下资料:

(1) 房地产企业《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

(2) 土地使用权证

(3)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5) 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

(6) 审查批准的报建图

(7) 工程进度证明材料

(8) 商业房预售及物业管理方案

篇1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革创新,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通过土地储备和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和完善权责明晰、责随权移、各尽其责的土地储备和建设运行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充分发挥区、街乡在推进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中的综合优势,积极探索融资、拆迁新模式,保持社会稳定,推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体系及主要职责

(一)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是全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决策机构。由区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区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办公室、融资办公室、土地储备和建设办公室、招商办公室,分别由分管副区长负责相关工作。土地储备和建设办公室在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办公。

(二)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是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在我区范围内行使土地储备职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门机构,接受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监督。其主要职能为:

1、接受市土地储备中心、市重点工程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业主单位的委托,承担征地拆迁整理事务;

2、负责我区土地整理储备试点项目的前期报批、资金筹措和拆迁安置工作;

3、负责我区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的土地整理工作,负责筹措或协助用地单位筹措资金,负责开展拆迁安置工作;

4、负责我区工业类及其它经营性项目的前期报批和征地拆迁工作,协助用地单位开展资金筹措、项目报批、征地拆迁等工作;

5、负责我区土地资源的调查、汇总、分析、分类,提出中、长期土地储备计划建议,编制年度土地储备计划,核算具体项目储备成本,制定土地收购储备实施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6、做好储备土地出让的准备工作,保护管理储备土地,实施整理开发;

7、承办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土地储备运作方式与管理

(一)土地储备工作程序

1、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要对全区可储备土地建立数据库,编制出中、远期土地储备和供应计划建议,提出年度土地储备计划。

2、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根据储备计划对具体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向规划管理部门征求地块规划咨询和开发建设意见,提出项目操作意见,报送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经区政府常务会通过后,纳入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土地储备项目在批复的当年启动,并在市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3、根据土地权属调查、房屋调查、收购费用等测算的结果,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提出土地收购的具体方案,报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4、土地收购整理完成后,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将项目的储备成本等相关资料上报市国土规划部门审核后,依法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组织出让。

5、项目操作过程中或土地出让后,区商务局、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项目所在街乡等单位共同开展招商工作。

(二)土地收购价格决定方式

1、土地收购价格的测算。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委托有资质的评估单位对拟收购的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进行评估,并结合宗地收购成本估算,在与土地使用权人磋商的基础上测算出初步的收购费用。实行土地置换的,进行土地置换的差价测算。对于城镇居民房屋的收购价格,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国务院590号令)、《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年市人民政府令第130号)等文件规定予以确定;对于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收购价格,采取评估价格或协商价格的方式,按照我市的基准地价并结合土地市场行情予以确定;对于农民集体土地的收购价格,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积极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的通知》(政办[]173号)等相关文件规定予以确定。

2、土地收购价格的评审及确定。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制定出具体的土地收购方案后(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和危房改造项目由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会同区房管局制定土地收购方案),报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集体评审和确定,特殊情况报区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

(三)土地储备工作方式

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在土地整理储备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和地块的实际,综合考虑我区“十二五”规划的产业布局思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招商引资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采取市区联动的方式,和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市城司城建分中心等市级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市级部门的资金优势和区拆迁优势;也可以采取和土地权属单位或者有意向、有实力的开发企业合作,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理。具体合作方式由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报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

四、资金的使用和监管

(一)土地储备资金管理方式

1、预算编制。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对批准列入的土地储备项目提出项目资金概算,并编制年度预算。

2、资金来源。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负责土地收购、房屋拆迁等储备资金的筹措。根据市、区土地收益分成原则,将全部土地经营收入纳入财政专项管理,设立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当专项资金不能满足土地储备业务的需要时,可通过银行贷款、利用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融资、或经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依法通过其它渠道筹集资金。

3、收支管理。供应储备土地取得的全部土地出让收入及用于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储备土地供应的前期开发等土地储备开支,纳入财政专户,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

4、成本控制。储备土地的成本包括土地征地、拆迁补偿费,收购、收回和置换过程中的补偿费、地块规划咨询、方案编制、土地房屋调查和评估、土地前期平整、项目管理、贷款利息、招商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以及土地储备的其它费用,土地储备资金按项目核算成本,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及预决算管理。

(二)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经费安排

根据土地开况,由区土地储备中心提取一定比例的项目运作经费(原则上控制在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总成本的5%),专项用于储备项目管理。该项经费由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每季度提出资金安排、报区财政局审核,由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土地储备和建设办公室主任负责按有关程序和规定审批使用。

(三)加强审计,规范操作

在土地储备过程中,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要谨慎运作储备资金,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做好储备项目的融资操作、经济测算及风险控制工作,努力降低土地储备和建设成本,切实规避资金平衡风险。储备土地经出让后,土地出让收入全额上缴区财政,并做好成本及收益核算工作,接受区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管。

区监察、审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作为土地储备操作执行的监督依据,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审计意见,对储备地块实行全程监察和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重点是决策阶段的集体决策制度、执行阶段的土地储备操作规范和程序的责任制追究办法的执行情况。区财政、审计部门对土地储备的成本开支和财务状况定期进行核查、审计,审计结果报送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土地储备工作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规范操作,对在土地收购、处置过程中不按规定、、弄虚作假的,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或者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构成违纪的,依法依规追究党纪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制度,定期调度

区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土地储备开发整理工作,由区长根据项目推进情况,不定期召开成员会,议定土地储备和建设工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土地储备和建设办公室会议,由办公室主任提出,分管区长召集,每月召开例会,负责协调解决储备项目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1、前期调查阶段分工。国土规划分局、区商务局、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要加强土地资源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国土规划分局根据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申请报告,勘查确定红线范围;区房管局负责提供调阅房屋权属资料并负责配合开展房屋测绘调查工作;辖区相关街乡、村负责提供集体土地上的信息资料,并提供农民房屋登记资料;公安分局及下属各派出所提供储备范围内的居(村)民户籍情况;工商分局提供储备范围内经营单位的有关资料。

2、收购动迁阶段分工。在土地储备公告发出后,区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负责将立项批文、项目用地范围等情况及时送达各相关单位。对土地储备区域内,国土规划分局停批各类房屋搭建申请;区城管局严查擅自搭建的建(构)筑物,并予以坚决制止和及时拆除;区房管局停办与房产有关的相关手续;区建管站停批各类装修工作申请,并加强对房屋拆除工作的安全监管;公安分局及下属各派出所做好社会治安及安全防范工作,按程序冻结户口转入;工商分局停办营业登记申请;区房管局、区拆迁办组织调剂动迁用房;相关街乡停止招商引资工作并做好居(村)民以及企事业单位动迁、稳定工作;在土地储备公告发出后,各街乡及相关社区要加强项目用地范围内出租户的监管,禁止产生新的租赁关系;区其他相关部门根据需要,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