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概念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概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学概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语文教学概念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STEM;课堂教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广受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一门课程。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的教学质量,仍然是值得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STEM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而在本文研究中所引用的STEM教育,则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的教育。这对于我们开展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STEM学位人数也同样是评价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能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其加以渗透和体现,无疑是提升我国综合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一、STEM教育概述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可以将其等同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教学。不过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往往任何一门单独的学科都难以为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足够的支持,因此多学科协作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养是STEM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STEM教育的概念体系。一般来说,对STEM教育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认知:首先,认为STEM是一种典型的后设课程,也就是说相关学习者需要在完成STEM课程之外,继续学习如何综合性地使用这四门学科去解决问题;其次,认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教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是对STEM知识的有机整合;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STEM是一种具有探究性特征的教学策略,它以培养学生综合利用STEM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三种观点出发,本文研究中将STEM界定为:STEM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STEM的综合实践,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对于学生的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特殊的积极意义,也是当前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STEM 概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通过开展基于STEM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普遍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善加引导,必然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STEM教学思想的渗透,成功地从多维度、多层次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了课本内容,同时也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了从多个角度认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STEM教育思想,虽然从表面上看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观察能力的强化,但是在STEM概念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完全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两个方面。如果能够帮助学生从更多角度去认知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养成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质,而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对于教师来说,STEM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同样是提升课堂质量和对课堂教学节奏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总之,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STEM教学思想,更是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索。本文受到篇幅所限,仅做了较为表面的论述,并没有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加以更为详细的讨论和介绍。但是笔者相信,将STEM教学思想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有其必要性的。只要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真正意义上把握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就一定能够从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中获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学习兴趣

一、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概念

结合《课标》明确指导,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其本质在于让小学生从识字、阅读、理解等方面的系统教学,其教学过程秉承新课改理念下"以学定教"教导方针。其中一侧重面,即强调教师的组织、参与以及主导,创设不同的特定情境,如:生活情境、游戏情境、音乐情境等,再利用趣味化、知识化以及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们融入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感以及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知识与情感交流,实现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目标,进而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知识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与文学创新力等等,最终提升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几种方式

结合《课标》精神、教学大纲以及笔者亲身实践经验所感,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已初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结合实践。一般情况下,教师能围绕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为出发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迎合学生的个性、知识以及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需求,完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即考虑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又结合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脱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能够让学生们直接地学有所成,即知识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以下就笔者亲身实践经验,来论述下常见的几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式。

(一) 生活情境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采取更切实学生生活情境教学,让学生们能够身临其境,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开展。例如:在每周2课时的小学语文习作课时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更加让学生们破除"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习作困境,充分调动其学生们潜意识的感知,采取"走进生活"的课外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去欣赏、交流以及抒发生活的点滴,以满足与提升小学生习作所需的素材。根据实践教学表明,大部分学生进行生活情境的体验与记录,其习作内容、情感以及文字更真实,直观地写下他们眼中的生活世界。综诉,如此做法,更是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习作的兴趣以及提升了其习作综合水平。

(二) 音乐情境教学

音乐是一种艺术与语言,同样也可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其教学内容编排上常以整组单元整体性课程教学为主,是为了更加迎合学生的身心、个性以及知识层面基础。例如:在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爱国主义"背景音乐,让教学课堂中充斥着"激昂、凝重、热血"等情感的渲染,使得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理解人物,借以音乐的渲染得以深入学习与理解,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升其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感。其中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教师便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崇敬与庄严的歌曲,意在歌颂的光辉事迹以及崇高人格,让学生们从词曲中感受为国为民的一生戎马。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们朗读全文,去感受字母行间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心绪)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述作用等,进而激起学生们对于的缅怀与敬仰之情,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终实现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进程。

(三) 游戏情境教学

结合《课标》相关指导,情境教学模式是学生个性、身心以及学情等多方面发展与提升的教学方式。因此,在采取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利用一些游戏来辅以教学,例如:歌曲接龙、角色扮演等,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好动与好奇的行为意识,不仅仅丰富其文学创新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更是丰富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交流。以《景阳冈》一课为例,教师们让学生们进行"武松打虎"的短剧表演,以小组形式展开,并设计评分机制:文本理解能力、表演准确度、表演趣味度等,是一种对于小学生语文学识以及综合素养的评估。以笔者实践表明,整个过程中学生们都处于一个积极学习、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小学生学习有效时间,原本:15-20分钟,实践:30-35分钟,大大地增强了学习活跃度,且在整个游戏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让学生们从中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与解决问题,大大地增强了其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如此模式也丰富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自从小学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在思想观念上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在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鼓舞。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我明白了要使学习者认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多维价值和丰富的实用性,学习的过程应是有趣和有效的,即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成功,这就是有意义的地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什么学生的学习会缺乏动力?如何帮助孩子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关键要靠教师改进教学观念,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笔者就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这一问题来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如何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呢?首先教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去超越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达到正确地做事情的目的,要有一股探索精神;教师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现在一个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应当把所从事的事业看成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幸福,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面对外部世界的物质诱惑,要有一种职业的坚守。其次,教师要用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所面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最后,不为世俗的东西所诱惑,在人格上不能“跪着教书”,以自己的对工作和学生的爱心,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要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重要的。但是,无论知识和技能多么重要,它从来就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内容。教师的使命,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的威信取决于其是否能够让学生敬畏而喜欢。敬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教师要具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教师的管理能力。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学生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他们也可能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也将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我们说教书育人,重点还是在育人上,教书的目的还是为人的发展来服务的。纵观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是贯穿着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愿学到学,再到乐意学的过程。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乐学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会和会学的活动。所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注重在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的教学多下工夫,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做法。相反,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总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必须要自己独当一面,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的大环境中的发展态势,决定了以后的生活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在效果的大小上,对学生的学习,我想首先要确保有效的学习时间,没有时间的投入不行,投入时间后,就是保证学有收获,收获越大,效率越高,要保证收获,学生必须要全身心投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此前提下,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及时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付出后就能有收获的愉悦感,哪怕是学生错了,知道哪儿错了也很好。教师要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教师的教学最怕的就是唱独角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排斥课堂教学预设,预设是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预设。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教导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将学习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和思考。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那种师道尊严,蹲下身子,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朋友,要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实施教学行为。所以,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总之,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和同行们的经验,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只有这样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4

关键词 STEMA理念;小学语文;数字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17-02

1 前言

STEMA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配合当前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STEMA包含了五个层面的内涵,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这五个板块实际上统一于STEMA这个理念当中,由美国的比特实验室率先提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个理念从CDIO教学模式出发,注重采用物联网这一项新的技术,以此更好让学生认知到知R本身的乐趣,打破生活和课堂之间的联系,以此培养出学生全面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结合,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STEMA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核心分析

STEMA理念在美国的比特教学实验室提出之后,在美国得到广泛响应,特别是官方积极地进行资金和硬件的投入,其重视程度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相当。而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STEMA理念重视物质硬件的配套,如机器人、3D打印机等,其应用的核心就在于将生活和校园课堂结合在一起,从而让生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而且跨界教育理念也是STEMA理念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因为STEMA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看综合了艺术、数学以及科学等多个学科。

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并不是不能够和其他的学科比如数学、美术等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应该从STEMA教学理念和模式中得到有效的支持,那就是帮助小学语文更进一步地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语文的跨界教学发展,同时也是帮助小学语文不断拉近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联系,并且不再仅仅将考评视野放在小学语文卷面成绩上,而是充分考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种具体的考评标准。

3 STEMA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硬件革新思考

STEMA理念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从教学硬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因为STEMA理念强调的是生活和教学之间的充分结合,特别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STEMA理念中得到更多的灵感,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以此激发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造力。

STEMA理念强调科学性,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感情化的讲授,要注重理性分析的结合。比如对于小学语文中选自我国古代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草船借箭》,诸葛亮和鲁肃在小说中通过草船的方式借到曹营的飞箭,其本身是否科学?这个行为能否在当代被再次重现?实际上在很多小学生的脑海里都可能有这一类的疑问。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线上云图和洋流动态图展现的基础上,分析诸葛亮和鲁肃的小船在大海中或者在内河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Flash的模式,展现出草船借箭如何利用风向、利用水流的流向等进行巧妙挑战的过程。

实际上,STEMA理念强调的科学性,并不是指小学中的科学常识课程,而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一些事实的科学性进行探究。小学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懂得语言表达的学生,更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更具备创造性思维,更容易适应当前时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1]。

STEMA理念也强调技术性,这也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引入技术性的元素。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物投影仪,从而更进一步地将有关的内容导入课程中。实物投影仪可以让实际物品通过信息技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解读。

比如小学语文课程中会教到一些植物,小学生未必全部认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蔬菜,如果平时不常去菜市场,也可能并不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配备实物投影仪,利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将这些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它们的特征展现出来,链接到网络上的知识,让学生拓展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的知识[2]。

4 基于STEMA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软件革新思考

STEMA理念还注重对于教学中软件部分的提升,这主要是对于意识的转变和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强化或者巩固,但是没有将小学语文知识的跨学科性体现出来。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是全部课程的核心,这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和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将小学语文课程知识的多元化链接特征展现出来。

STEMA理念强调数学性,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非常清楚数学特征如何展现出来。实际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另类解读,也可以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鲁迅在文章中使用过的一些词语,可以运用当前电子计算机技术中的字数统计功能进行计算,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鲁迅文章中的这种文字使用偏好,以此分析鲁迅的个人性格、鲁迅对于文章编辑组织方面的一些习惯等。

这一方面的技术软件非常多,比如Word这一文字编辑软件,就可以对数字进行统计。很多小学生实际上对于Word的很多功能还不是非常清楚,文字统计、标点符号的统计等,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非常新鲜的教学切入点。

又比如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重复唆、用词不当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扫描机,将小学生的文章扫描形成图片,然后以汉字识别软件进行识别。实际上小学生的字体并不端正,所以很可能出现识别错误的状况,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再利用字数统计软件,统计用词用语的重复比例,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数字性,更符合STEMA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3]。

STEMA理念的建构主义特征也值得注意。实际上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讲座模式,让小学生可以自行创造出自己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将固定的答案视为一种必然,而是让小学生自己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小学生使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发散思维的树状图软件等,自己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小学语文的主体知识链接起来。通过树状图软件,小学生可以依循STEMA理念中的建构主义特征,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各种相关的知识,从而把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连接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化的学习软件,整理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从而让小学生做自己知识构建的主人。

5 结束语

STEMA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结合,当前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少,很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也不熟悉和掌握STEMA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模式,以此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STEMA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仍然是比较陌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尝试,配合当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凤丽.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5(23):27.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

自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经过专家及教师的交流研讨后,发现很多教师在谈及备课、上课的话题时,依然感到困惑不解,面对新课堂还是无从下手,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若要使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须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改革要求。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教学大纲对此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首先,对小学低年级还处于自由玩耍而没有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学生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获得快乐。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实现。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比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阅读完后,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真去读,而是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害怕、厌烦读书,这样的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让学生去读并且读后进行交流,则会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兴趣。

二、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教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导致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重视整体,也不能忽视了部分,毕竟在小学低年级,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同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再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侧重整篇的教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其适应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

三、使阅读内容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相符合

2001年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现今,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改编,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以最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展示在课本上。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生动的彩色图画和故事性文章、童谣、寓言等特别感兴趣。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应摸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思维取向和天性。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还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题材的阅读,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四、延伸阅读

阅读要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语文课本为核心,向外辐射,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综上所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课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难易适当;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合理结合,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合理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阅读要求中也特别地突出这样的要求,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这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至少可以作如下的理解:首先,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拓展认识世界的视野的同时也获得了快乐。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的世界中获得。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由此而快速地发展。其次,这样的要求也隐含了这样的内容,即教师和教材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这就要求所阅读的材料和呈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如果学生面对教材无动于衷,毫无兴趣,没有喜欢阅读的动力,也就不可能体会阅读的快乐。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教师就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觉索然无味。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因此,在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时候,学生阅读乐趣比对阅读材料认识的最后结论可能更重要;只要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迎刃而解,阅读乐趣的能否获得应该成为评价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改变原来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课文内容的构成及其构成要素可以这样分析:基本单位是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但是,从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少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学习顺序正好应该反过来:首先,从课文作者的写作过程而言,有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才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意充分地表达出来。其次,从学生阅读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的是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相加构成整体,就会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入阅读的误区,至少造成学生忽视对整体的认识。无论是阅读富有情节变化的童话、故事,还是诵读儿歌、古诗,注重的是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对课文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一方面对词句的要求降低了,另一方面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说明词语教学思路的转变。原来注重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具有追求“挖井”的倾向;现在则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词语作为语言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语进行积累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是追求词语理解的深入,还是注重词语积累的数量,虽然需要综合多个因素来考虑,但是没有量的积累肯定是不行的。同时,积累的过程也包含着一定程度的意义认识。另外,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也是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内容,学生从开始阅读就应该养成积累词语的意识和习惯。

三、阅读内容应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特点。注重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在大多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隐含着对一定阅读内容的要求,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反映着各个时期对学生阅读心理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较,至少说明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两个阅读目标的要求指向了小学低年级的主要阅读内容。也就是说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以及儿歌、童谣和古诗是小学低年级阅读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自然又引发了对阅读内容确定的主要根据,以及课程标准对此作出明确要求的意图的思考。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_及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最近时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成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概括起来,这些内容具备以下一些特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

不同的阅读内容应该有不同的阅读要求,不同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发展过程。阅读有一般性的规律,但是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主体的感受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作出针对性的要求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增强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来说更是必要的。例如,富有情节变化的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而对于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关注的重点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

另外,阅读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暗示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也必然以此为原则。不难发现。这样的要求有利于解决语文教科书长期以来内容陈旧、单调的问题。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重要原因就是对教科书课文没有兴趣。长期以来,教科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几十年的选文范围和思维定式很难突破。特别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性应该渗透和贯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他们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还生活在想象世界,学生喜欢“做梦”。学生想象世界的丰富程度与学生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在学生喜欢“做梦”的时候,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至少允许学生“做梦”,不必担心学生永远生活在“梦”中,低年级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到了中、高年级就不屑一为。但是,如果在适合“做梦”的年龄没有去做。甚至被剥夺了做的权利,这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不符合客观规律。

篇7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也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形式。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课堂教学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的出现,要归咎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片面认识,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效率呈现低下状态。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此,笔者做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实践经验,谈谈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灌输式,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只是一味跟随教师的思路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学习,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新课改明确提出,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辅导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自觉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完成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自身和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讨论,真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教师辅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给予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和探索,并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成为阻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最大障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学习,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新课改提倡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认真学习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和手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对相同的问题,通过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并通过讨论形成最恰当的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还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文时,笔者讲完课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小村庄变得什么都没有了?笔者借此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谈论,并总结出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学生纷纷在小组内发表看法,并通过谈论形成了统一的结论,有组长在课堂发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在小组合作中对课文进行了自主的思考,而且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粉笔加黑板”的落后局面,使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化元素,使课堂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媒体以趣味化和形象化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詹天佑》这一课文时,学生不能完全理解铁路设计的巧妙之处,这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将铁路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并结合课文讲解设计的精妙。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使学生轻松理解了课文,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 语文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12-01

我国教育正在逐渐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当代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教育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所谓创造性地使用小学语文教材,就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合理分析和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作为主体性的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组合,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能够彻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做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群体,而教师要从传统的中心地位转变为指导的地位,真正实现角色的转换,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爱护学生,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教学气氛,要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课文的主旨,要以身作则,进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就有兴趣去学习,才能进行创新。

二 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低年级语文改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实施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不仅要获得基础知识,还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知识形成的过程,要摸清楚知识的来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协作。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要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作为根据,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还是学生的辅助学习者,是学生的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帮助、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做到改变过去的教学结构,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建立互动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所以教师要想办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要以兴趣作为出发点,采取朗读以及背诵的方式比较有效,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然后表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在学生阅读完之后让学生回答,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找到解决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扎实文字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辞典,如何查询资料,把最基础的字、词、句掌握好,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学。小学语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抓住关键词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还要联系上下文对个别的词语进行解释,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不仅让词语融入课文当中,学生还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四 活跃课堂气氛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孩子的乐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开放式教学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学生可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如讲故事、跳舞、画画等。

篇9

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就成了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一、营造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因此,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受到情感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合力攻关、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今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心任务。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呢?我在教学的时候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生生合作进行讨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普遍应用。课堂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为了使这种学习方式不流于形式,我从细微处着眼,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有的当组长,负责整理每个小伙伴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能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有的当主持,负责协调小伙伴的发言顺序;有的作音量控制员,控制小伙伴发言的声音等。每人承担的角色随时变更,这样,每人都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不仅如此,我对学生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质疑等,都给予具体的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这样,使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做出思考,教学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较好的培养。

二、创设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动、去演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我在上《复习拼音》一课时,将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皮卡丘引进课堂,以学生喜欢的“打靶开花”“击鼓传花”“找朋友”等游戏展示复习内容,以闯关的形式贯穿整个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使课堂显出勃勃生机,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上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表演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舞台。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三、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讲

拼音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从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识,再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例如,我在教学i这个韵母时,先请了一个孩子上讲台和老师一块比高矮,然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一两句话说出来。有个孩子说:“老师比xx高,xx比老师矮。”还有一个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是唬我是i,老师爱我,我爱老师。”在学生兴趣盎然的表达中,引出了i这个韵母的教学。在指导学生掌握了i的发音以后,我又引导学生用这个音节进行组词、说话。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学习了拼音,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我在教学中不仅选用了大量的传统儿歌,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花花弧钡龋还自编了许多朗朗上口的儿歌。为了让学生记住“in馈钡姆⒁簦我自编了儿歌:“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儿歌、顺口溜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教材选编的课文极富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识字量明显增大。我充分发挥孩子口头表达的优势,以学生自己读、自己讲为主,在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课文、领悟课文,在讲中找到识记生字的方法从而记住生字。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0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理念 教学

新课改理念就是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更新观念,做到“四”转变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要做到以下四个转变: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2、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3、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4、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理念 学生 素养 教学 经验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最为重视的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听、说、读、写、书。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师生之间的对话、请假条的写作,大到学生作文的整理、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做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其工具性、实用性的引导,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还要明确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明确了教学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的规律性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下到上的逐步提高;三是根据听说读写的逐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不会在整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讲、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予以合理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知识容量。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过河?请你把找到的与原因相关的句子画下来,看谁找的快,找的准!这样以来,就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课文,这比让他们漫无目的的读课文是有很大益处的,有同学就立马找出来了:“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吗?’从‘已经’一词中体会小马是刚刚长大。”还有学生说:“还有这里‘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说明小马还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还有同学说:“还有后面的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截然相反的答案让小马‘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也说明小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听了学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吃惊不小,看来他们已经对课文基本掌握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角色的不同形象,不同心理,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看谁表演的最像,最能表现出小马的成长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如:小马和妈妈说话时的神态怎样?有什么动作?(难为情,低下了头)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小马说话?(亲切)妈妈说了些什么?(“光听……是不行的。”“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找出这些词句后,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完成任务,“低下头”是因为“不动脑筋”,没“试试”,而感到惭愧。最后,“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一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学生观教学观

所谓语文有效教学是指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出发,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创设平等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最终使全体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实现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审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则是:课堂讲授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新旧知识的衔接与铺垫,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的欲望;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师的讲解独占课堂,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他们思考的过程、说的过程、写的过程,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课堂教学上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却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几乎无法激发思维,影响了思维的密度和长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课堂教学只追求形式互动,追求表面的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而忽视活动的效益和及时反馈矫正,不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更不能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底;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作业设计不科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和分层分类选择的作业太少;课堂讲授多,课下延伸少,教师把讲功用在了课堂上,但随着课堂时间的减少,学生自主修习时间的增多,这种依靠课堂指导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挑战。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

针对在实施新课程中面对的许多矛盾和困惑,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一、树立现代学生观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教师要善待他们,要理解他们的不足,学习中、回答问题时允许他们犯错误,学生是可教的、可能的、有潜力的;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存在,具有关注和要求自己向上的主动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教育的任务是把这些需要与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等成人的介入,教育者一定要善待我们的孩子们;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对话中实现有效的学习。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吸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把学生看成是有差异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需要、性格、气质和思维特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要提倡个别化或个性化教学。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判者,教师作为组织者,就是通过组织活动、创设情境、探究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发现和领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设计者,教师必须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的教学问题,建构起开放的、生成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有效的设计会调动起师生的每一根神经,让师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这力量来自于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与交流。作为指导者,教师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和超越时空再现历史的学识,说明和解释已知条件下事情发生的状况和特点,揭示知识的建构过程,指引学生去发现规律,利用规律,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作为参与者,教师要经常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关系、结构、特征和规律等,就像叶澜说的:"不仅要成为学生资源的激发者,而且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生成的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进者"。作为评判者,教师必须通过学生对认识结果进行表达、交流、批评和修正,引导他们对自己结论的正确性作出分析和论证。评判不仅应该可信的指明学习上的不足,而且应该指出补正的道路。

三、构建良好的教研观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成长需要,是创建新的教育生活世界的追求。因为只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经验,才能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的本质,才能将自己教研思想转化到自身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学生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和教学评价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很多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求索,一边教学,一边研究,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提出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论的追求。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阅读;识字;语文教学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lower grade classroom instruction exists question and reform

Li Jingjing

【Abstract】Reads as the master line, will be literate, the speech training and the reading education unifies, merges into one organic whole, the synchronization carries on. After changing common is literate first reads, is literate the reading two layers of skin phenomenon. We must promote with great effort “are literate in reading”, insisted “reading - is literate - reading” pathway.

【Key words】Reading; Being literate; Language teaching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高年级。其实,低年级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为了切实在低年级就打好基础,从克服教学中的主要弊端入手,彻底改变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是刻不容缓了。纵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来对照,有哪些主要问题呢?

1 重识字,轻阅读

好多教师误认为:低年级把好识字关就可以了。阅读是三年级以上的事,所以总拿出好多的时间反反复复地教生字写生字,阅读似乎可有可无了。

2 孤立地进行识字教学

挂上小黑板,出示生字卡片,先拼音,再说字型,最后讲字义,给字找朋友(组词),课文几乎没有用了。这么一折腾就是一节课,生字多时一节课还教不完,最后学生还得带上拼音写上若干遍,真是枯燥之极!明摆着可以加强识字教学的课文以及课文中的插图,弃之而不用。看了这种现象,怎么不让人心焦又心疼!

3 识字阅读两张皮,互不联系,不是通过课文在语言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字义

4 课堂教学中缺乏必要的说话训练

如:看课文插图;指名回答问题;复述故事;对话等。

当然问题远不止这些,但仅就这四个问题也可看出改革低年级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势在必行了。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就是“培养学生的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基础。并着重指出“阅读能力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对作文教学特别指出“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同时,更着重指出“这两种能力要从一年级起就要培养”。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大纲提出的标准与要求看,还是从目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看,结论只有一个:彻底改变目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思路,从指导思想到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方法,重新思考和设计,走出一条新的科学的路子。

从上面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结合总结我们自己的教改实践来考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

(1)以读为主线,将识字、说话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同步进行。改变常见的先识字后阅读,识字阅读两层皮的现象。我们要大力提倡“在阅读中识字”,坚持走“阅读-识字-阅读”的路子。

(2)以课文中的插图为凭借,以课后问题为线索,以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为重点,以朗读训练为主要形式。

(3)将识字教学的“读准字音、分析字型、理解字义”结合学习课文分开进行,不搞一锅煮。拼音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直呼音节,分析字形方法要灵活多样,不搞死套套。理解字义一定在句子中去体会揣摩,从小就注意培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意思的能力。

篇14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