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心理学与读心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最近学习了皮连生的教育心理学,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学习的心得:
一、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象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何时,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我终生无悔。
二、热爱、尊重学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不能按法西斯式的训练来要求。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 空白 心理图式
传统阅读教学中,空白艺术的解读多指向文本主体,捕捉文本中未实写出的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来体悟作品的精妙之处。文本空白存在于各层结构中,主要包含:语言层面的空白、句式上的空白、结构上的空白、情感上的空白等等。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从读者主体出发,剖析阅读教学中的空白主要从读者心理图式的空白入手,抓住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与文本中所释放的经验之间所产生的对立统一点。基于此,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基于学生心理图式的发展特性选择刺激点,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处,唤醒心理召唤结构,使学生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中实现心理图式的平衡发展。
一.把握读者心理图式,找准心理召唤结构
心理图式,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姚斯的“期待视野”,是由读者的经验、兴趣、素养、理想等构成的结构图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源于读者所生活的时代、所接受教育状况、生活的环境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性格、气质、情感、人生观等;二是读者已有的审美经验,它主要指读者的文学知识、阅读经验以及对语言、主题、形式等方面的熟悉程度和领悟能力。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心理图式的发展也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同化是学生在遇到新的文本内容刺激时,将新的知识、情感纳入已有图式的心理活动过程。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同化主要是指相似知识点、思想情感的阅读教学实施。顺应主要是当学生遇到新的文本内容刺激时,通过改变已有心理图式或形成新的心理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物的心理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相互矛盾对立着的知识、思想情感的阅读教学实施。而知识与情感的相似与对立是矛盾统一的,既可以体现在文本内部又可以存在于文本之间。在同化与顺应中必须注意发展的均衡性,因为同化只能引起心理图式量的扩充,所容纳的知识、情感具有同构性,不能引起质的改变。而顺应是改变了原有的心理图式,可以推动学生心理图式发生质的飞跃,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情感只是一味的同化而没有顺应,则心理图式很难得到发展;相反,如果学生只是顺应而不去同化,就造成心理图式的单维性。因此,在心理图式的发展中,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读者心理图式,更要深一步的找准与文本相对应的心理召唤结构。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学生心理图式也呈现出多元性特征,在心理图式的发展中,存在着由认知、情感等交错构成的心理召唤结构,这个结构热情地召唤着教师创造性的激发与引导,召唤着知识、情感对心理图式空白的补充与蜕变。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个“召唤结构”,抓住填补学生心理图式的可能性,促进心理图式的发展。
二.构筑文本刺激点,呼应学生心理召唤结构
针对学生的心理图式进行阅读教学引导,有效的呼应学生心理召唤结构,要从文本上下功夫,找准文本中对学生已有心理图式来说的对立统一面,也就是刺激点。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四个维度来构筑。三个方面是依据学生心理图式发展来说,分为同化、顺应、平衡;四个维度是针对文本表达来讲,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解读、对不同文本之间的对比教学。三方面四维度交错构成四个部分,而平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一)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同化
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同化是指就同一个文本的某一主题,教师避开学生已有心理图式,选择空白点、陌生点为刺激入口进行解读。比如在对《红楼梦》中宝黛O爱情悲剧解读时,传统上往往从三人命运、性格以及封建礼教的角度定格爱情悲剧。这些角度也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体悟到的。此时,教师不妨从“宝、黛、钗”这三个字入手,“宝黛钗”不仅仅是三个人名字的合称,更预示了三个人相交相对的关系。“宝玉”对于黛玉而言,“宝玉”即是宝(宝玉)加玉(黛玉)表示了宝玉与黛玉的婚恋关系;宝玉对宝钗而言,“宝玉”即是宝(宝钗)加玉(宝玉)表示了宝玉与宝钗的婚恋关系。此外,“宝玉”还是宝(宝钗)与玉(黛玉)并列相对关系的反映。假如我们仿照训诂中的“音训”法,对“钗黛”二字不妨注曰:“黛,代也;钗,叉也。”“黛”与“钗”也暗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与贾宝玉的婚恋关系都不可能有完满。这一角度的解读,不仅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还丰富了学生对宝黛钗三人悲剧的认识。
(二)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同化
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同化是指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图式的特征,选择知识、情感的相似性作为刺激点进行对比教学。像在讲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选择同是写秋但又抒发不同情感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如选择借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类衰景抒发悲情的《天净沙秋思》,选择借湘江、万山、百舸、雄鹰等壮阔景象来抒发大志豪情的《沁园春长沙》,选择赞美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山行》等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文本去体会、把握其中的妙处,丰富积累,扩充心理图式。
(三)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顺应
文本内部知识、情感的顺应是指就某一文本的解读,学生传统的认识存在值得商榷之处,这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找准刺激点,以新的知识、情感碰触原有心理图式,使之发生变化。例如在解读《孔雀东南飞》中刘、焦悲剧根源时,学生们往往惯性地将悲剧归结于封建礼教、婚姻制度的迫害,而焦母不免会被推上罪魁祸首的宝座。从文本中刘兰芝被遣回家后县令、太守又去提亲,以及结合相关史料可知,当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而言是较为宽松的,说婚姻制度的迫害着实有些牵强。如果从焦母、刘兰芝、焦仲卿三人性格的矛盾冲突入手,焦仲卿与刘兰芝、焦母与焦仲卿、焦母与刘兰芝之间虽有爱却不懂相处等等都是这场悲剧的凶手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寻找有利论据,总结出合理的论点,使学生修改原来的图式将新的刺激纳入其中,或创造一个能把新刺激纳入其中的新图式。
(四)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顺应
文本之间知识、情感的顺应指针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并且这些不同的文本反应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时,老师可选择文本中知识、情感的矛盾冲突面作为刺激点进行对比教学。如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飞向太空的航程》与学生从报纸上看的消息、通讯又有不同之处,并且这三篇新闻又各有千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报纸中精选与教材所收入的体现不同侧面的新闻对比解读。使学生明白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不仅可以只做纯客观记叙,由事实本身说话;还可以在叙事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情感。利用不同的知识点共同建构新闻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并完善学生的心理图式。
文本作为一个静态的存在,只有在读者的不段解读中才能动起来。如同多元解读的提倡,学生的心理图式也存在着多元性、差异性。教师在基于文本选择心理图式的刺激点时,既要注意到学生心理图式发展的普遍性、一般规律,又要涉及到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个别性。只有文本的刺激点与学生的心理图式空白处能够相互作用时,才能体现其价值,任何一方的偏执都会导致事倍功半。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深入把握学生心理图式的基础之上研究文本,寻找恰当的角度作为文本解读的出发点,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处,使阅读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的去处,更是学生心理图式得到发展的佳所。
参考文献
[1][法]沃尔夫冈伊塞尔,姚基译.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上海文论,1987(3),91-96.
[2]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A].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9.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死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英语教学 魅力
信息技术由于它资源共享,信息全面、实时快速,全面补充了英语教学资源,因而信息技术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灵活性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1. 信息技术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把更丰富的知识、更快捷的方法融进课堂,而且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呈现过程设疑思辨;提供示范,便于模仿;创设情景,建立共同经验,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文整体教学,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掌握重难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可能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用简单的图表将课文知识点的大体概况作详细地说明或解释,从而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点内容的正确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恰当地表现和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这种直观的、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语法教学中,PowerPoint的作用就会充分地显示出来。它能帮助教师快速地呈现材料,与此同时又能帮助学生通过大量的例子去理解和大量的练习去掌握及巩固这些知识。这种课堂的容量是传统的方式所不能比的。因此,信息技术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正能量。
2. 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新课程英语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又快,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跟上软件更新的速度。《英语课程标准》在新课程教学观念中就明确地指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教师应转移到帮助学生开发探索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这种学习方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提供了特有的硬件设施。比如,在SEFC Book 3 Unit 3 Australia这一单元中,学生可以从网上查阅到许多澳大利亚的地理、人口等多方面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爱好和兴趣找到不同内容的相关资料,从而对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初步地了解,这一教学方式下的新课程英语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化与个性化。同时,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授知识传感器,而主要表现为帮助学习者寻找达到学习目标的彼岸,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与发展。
3. 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状态。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课本提供的至多只是一幅彩色的画面,产生的只是视觉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新课程英语教学则不然,它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4. 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具备的,老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每天生活在班集体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老师可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理解、信任、大度与关爱。信息技术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言语交际的主要阵地。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新课程英语教学,通过各种途径传递、传播信息,由此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源。由信息源激起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欲望,这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在交际实践中融入了情感交流。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最大境界优化教学过程,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在新课程英语教学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了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然后就实施“读书疗法”的必要性、现实性及具体方法进行了论述,最后对“读书疗法”进行了客观评价。
现在,随着社会各界关注力度的加大和高等院校一系列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大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倒是由于各种心理障碍引起的心理疾患,成了导致大学生辍学甚至走向极端的主要原因之一。云南某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残杀其4名同学的重大刑事案件,就是一起由心理障碍演变成人生悲剧的典型案例。另据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74. 74%,但仍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因此,分析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于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形成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分析
1.1学习压力。主要是英语学习、考级的压力。据报道,一名大学生至少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英语上,英语已成为大学生耗时最多的一门功课。"4级考不过,就发不了毕业证,6级考不过,就业时用人单位就怀疑英语水平不够。”因此,从进人大学校门开始,英语学习就成了大学生必过的一道“坎”,这无形中增大了学习的压力。
1.2就业压力。随着我国进人市场经济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双向选择在给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带来灵活性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的不稳定性,再加上所学专业的冷热程度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1.3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困惑主要是指恋爱受挫。凡事有成功就有失败,恋爱也不例外。恋爱一但受挫,对人的心理打击远远超过身体创伤所形成的伤害,并且,这种打击有时与其他压力、困惑交织在一起,往往能毁掉一个人的美好前程,甚或断送一个人的生命。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性格内向或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他们进人大学之后,旧的人际关系面临解体,而新的少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原先的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性格和原有习惯、见识的局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再加上沟通的困难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在心理上形成疙瘩和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也就在所难免。
1.4经济因素。随着高等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给一些低收人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虽说人穷志不穷,但手头的不宽裕每每使一些大学生在许多场合很“没面子”。长此以往,必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些阴影。
1.5对疾病的恐惧。尤其是那些患有各种疑难疾病和传染病的大学生,常常因为缺少对疾病的科学认识而对治疗失去信心,再加上疾病的痛苦和各种顾虑的困扰,很容易产生悲观绝望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2.“读书疗法”的实施
2.1实施“读书疗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读书疗法”是一种在医生或有关专业人员指导下有选择、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活动,是治疗疾病的一种辅助手段。现代医学研究表明,30%一75%的疾病与心理因素和生活境遇有关。对于那些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型血管陛头痛、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消化隆溃疡、甲状腺机能亢进……)来说,采用单纯的物理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治疗效果有时并不十分理想。俗话说,心病祛,百病消;心病还需心药医。因此,对于一些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不妨辅之以“读书疗法”,或许会收到意外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何不再开列一个对症的图书目录,将身病心病一起施治?
实际上,“读书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也有“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的说法。“读书疗法”在我国之所以一直未被推广应用,一则由于运用“读书疗法”治疗疾病的效果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二则缺乏经过专门培养的人才;三则是由医院的“心理门诊”实施还是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部门实施,一直没有定论。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重要,可以边实践边探讨。而且,在高等学校开展“读书疗法”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①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②大学图书馆拥有学科门类齐全和数量丰富的藏书,甚至有的大学医院也设立了自己的图书馆或图书室,这为“读书疗法”的实施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临床治疗经验,图书馆员拥有广博的咨询学知识并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二者为“读书疗法”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持。因此,医务人员与图书馆员如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实行强强联合,“读书疗法”的实施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读书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法“读书疗法”能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内容的相关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愉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象、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图书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因此,具体实施“读书疗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做到“对症施书”与“因人施书”相结合。“对症施书”是说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来推荐图书。例如,对于冠心病患者,可以给他推荐张问渠著的《冠心病》;对于肿瘤患者,可以给他推荐程惠华等主编的《常见肿瘤防治333问》。“因人施书”是指要针对不同的患者来对图书的内容进行选择,避免“千人一方”。例如,对于大学生患者来说,既有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大学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大学生,还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既包括男生,也包括女生;既有汉族学生,又有少数民族学生;甚至,有的高校还有留学生等等,所有这些不同情况,都应该仔细斟酌,区别对待。况且,即便是同一个年级(或年龄)、同一个性别、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也还有姓氏的不同,更不用说重名重姓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不一而足,具体操作时都不能一概而论。另外,在向患者推荐图书时,还要考虑图书内容的广泛性和可读性与图书形式的多样性的问题。既要包括科普性、生活常识方面的读物,也要有小说、人物传记和艺术方面的读物;既要有纯文字的图书,也要有图文并茂的图书。例如,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障碍,可以推荐由上海市高等教育局高教研究室编的《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由匈牙利人卡莫·洛姆布著、叶瑞安翻译的《我是怎样学外语的》。又如,对于恋爱受挫的大学生,不妨建议他(她)看一看前苏联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总之,所推荐的图书在内容上要引人人胜,在形式上要赏心悦目。
第二,对患者的阅读活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适当的干预。所谓阅读指导,就是要在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内容等方面给患者以建议和引导。它要求指导者具有阅读学、咨询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事指导的实际经验。而阅读干预就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它要求干预者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阅读感受,及时回答患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对原有的阅读计划做出随时调整,以适应患者的阅读需求和治疗需要。
3.“读书疗法”的评价
3.1“读书疗法”的优点。“读书疗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痛苦,起到愉悦身心、缓解症状、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如果运用的及时和恰当,还可以做到提前预防各种心理障碍的形成。②这种疗法经济方便。它既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又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尤其是那些涉及个人隐私方面的心理障碍,通过阅读有时便可以自我解决,从而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③通过阅读,尤其是阅读一些好书,可以丰富和完善自己,为今后成功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积累经验。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请您阅读。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1近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就是: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缺乏主动性,总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别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主动,就会被动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没有目标,看不到前途,物质和精神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人的懒惰的本性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处处“要我做”,如果在一个单位人人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开展一项工作就会变得很困难,个人和集体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那么,如何才能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呢?《心理学》这本书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温良的治病药方。
心理学在人的激励方面分析的很详细,就是如何激发个人的积极性,首先就是确定正确的目标。人活着要有理想,有奋斗目标,不然就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成功:简单的说,就是目标加上进取心,有人安于现状,只想维持现状,采取“守”的态度,时间久了就会变陈消极的态度,失去积极的动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要设置向前看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时时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离成功更近一些。
心里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变成了一种兴趣的时候,人就会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一旦工作变成了一种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要我做”也就顺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让自己时时拥有快乐的感觉,凡事不斤斤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感激,只要健康和活着,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应有的一切。
在现实社会和工作中,一个人满足了基本需要以后,就要给自己定目标,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如何体现,怎样让自己的心情快乐和轻松,怎样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挑战和麻烦,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转化为“我要做”。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2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_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3《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4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大学生心理书籍读后感5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数学教育;游戏设计;原则
目前,随着我国人才培育事业的不断推进,趣味性教学已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进行游戏环节的设计,从而落实教学任务。因此,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通过总结和分析,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基础,势在必行。
一、心理特征分析
1、喜欢关注新鲜的事物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对于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面对新鲜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极强的好奇心。然而,由于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会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繁琐的教学氛围和无趣的教学模式产生排斥心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课堂之外的地方。比如:在课堂前期,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跟上教学节奏。到课堂的中期和后期,往往就会发生开小差和交头接耳的情况。再比如:在小学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对突发的事件吸引注意力。小学生由于自控能力不够全面,对于新鲜事物的关注,在缺乏合理引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影响课堂教学的秩序以及教学质量。
2、情绪化较重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心理极其敏感的阶段,情绪化比较严重。在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获取难以保持一颗客观的心态。比如:一次考的不如意,可能会导致他们嚎啕大哭,从而失去对学习的信心。甚至,也可能由于在某一次的考试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心生自豪感,觉得洋洋得意,从而对后期的学习产生轻视的态度。小学生因为自身的情绪较敏感,无法客观的进行自我调节,还会导致无法正确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比如:在遇到教学难点时,老师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对学生进行严厉的要求甚至是批评。部分小学生就可能误解老师的目的,从而导致学生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游戏设计的相关策略
1、注重游戏的自发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想通过游戏设计来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掌握好以学生自发性为基础原则。在进行数学教学游戏的设计前,需要充分掌握班级同学的整体心理情况,分析该游戏的适用性和参与性。比如:在针对小学数学的“乘法和除法”这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老师可以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述后,让同学结合相关的知识点,设计简单的游戏,如四个苹果可以分为两组两个苹果,则4是2的2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2、以小学生认知为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开蒙的阶段,对一些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不同与成年人。因此,在针对小学数学的游戏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小学生的认知为基础,进行科学有效地设计。将小学生常玩的游戏引用到教学中,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正确的认知。比如:积木是很多小学生常玩的游戏,在对几何体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助积木进行课堂演练。通过让学生观察积木的外形,从而增强小学生在几何体知识中的立体思维能力,对提升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积极的作用。再比如:排排坐吃果果的游戏,很多小学生都非常熟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该游戏进行有奖问答。每一排的同学在听到问题后,进行站立式抢答,并对回到正确的同学可以获得一个小苹果。在抢答过后,老师可以邀请同学对自己的胜利果实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增强团队意识,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
3、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是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游戏环节,都不可以脱离真实的教学目的。游戏作为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游戏需要始终以服务教学为目的而进行开展。首先,老师进行在游戏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内容和纬度,进行切合知识点的游戏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高游戏教学的目的性和质量。其次,在游戏环节中,老师需要时刻把握好程度,避免游戏过程失控,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反而影响教学质量。老师要按照游戏的每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从而避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情况。例如:在进行“加减法”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时,游戏设计可以考虑学生分组的问题,并结合加减题来完成,即每个小组事先分组,答对一道题可以从别的小组抢一个人过来,答错一道题则必须表演一个节目,对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极大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小学生逻辑思维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从心理学角度上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游戏进行合理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认知。
参考文献:
[1]杨桂英.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6,(13):212.
关键词:尝试 新型 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评价机制五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的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激发孩子动手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人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敲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管弦乐曲《小鸭和大灰狼》是一课“音色”要素的学习,节选了交响曲《彼得与狼》中的带有情节的音乐片段。于是在欣赏时,我采用风趣幽默的故事描述情景;为了让孩子在视觉与听觉结合,在欣赏的同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小鸭和大灰狼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乐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鼓励创新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五、采用鼓励式评价,增强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 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由“好读”变成“会读”。在教学中,老师明明教了许多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事实证明,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样的方法,仅仅只是关注文章的内容,而忽视了了解文章的中心,写作的方法,写作的顺序,以及文章思想感情的提炼。这就导致了,阅读始终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的整合打破原有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学生、文字对话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课堂中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一堂课中会更多的出现图画、音乐、视频、相关文字……材料,课堂的容量飞速扩大。在课堂上老师、学生、各种教育素材相互碰撞,激励出更多的思维的火花。
“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为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随文识字教学、理解词义教学、质疑教学、课内词语句子的积累教学、勾画重点词句、批注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等整合。例如:随文识字是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让孩子在课文中学习生字,通过语言环境的学习了解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将老师和孩子手中的“小书”变为“大书”,并且可以通过预先的设置将这些生字突出出来,这样孩子在看老师出示的“大书”的过程中就可以留意到这些需要教学的生字。在以前老师往往只有花很多的时间将重点句段抄写在黑板上,再进行勾画。如果课文比较长,就只有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样的效果往往是优生都找到半天了,学困生还在满头大汗的大海捞针。信息技术的使用,老师不仅仅可以把全部课文展示出来,而且还可以将如何勾画、书写的过程展示给孩子。这样就连学困生也可以通过“依样画葫芦”来慢慢养成这样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更加自然、轻松的学习生字。在以后的随文识字教学中老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当学生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养成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知识。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实际操作与探究,学生可逐步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并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基础。
4.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趋势,展望。
上述一些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整合,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不过是挂一漏万。但是从我的初浅尝试和感受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不断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让课堂中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效率得到更多的提高。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而借助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我们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广泛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必须不断地学习,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而这一适应过程,势必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获得了生机,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还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 谢幼如 《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2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及普通一本、二本高校的深入开展给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压力,因为这些年来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不仅投入了相当的物力和人力,而且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独立学院在物力、人力两方面都相对较弱,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能借助中小学和普通一本、二本的已有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设高品质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达到高效、优质地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目的,这给独立学院教育者和管理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独立学院只有认真、快速地解决好该问题,才能继续保持其“又好又快”的发展步伐,才不会在今天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被淘汰。
为此,课题组通过近四年的时间,对西部地区一些独立学院和普通一本、二本高校及有关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整理出一些可供相关独立学院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时的参考信息,如本文重点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策略。
1.相关调查及基本分析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与应用的今天,要让大学学生①掌握好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就需要转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观,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最优的教学策略。
为了寻求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适策略,课题组对西南地区5所独立学院连续4年的大一学生入学前后②关于信息技术水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最后我们得出如下一些基本结论:(1)入学前,差异较大。如:有的学生已对字处理软件、图形软件、编程软件等掌握熟练,而有的却还不会开机、关机。(2)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曾经熟练掌握简单信息技术的学生进步却不明显,而那些曾经是IT盲的同学也并没有因为“系统”地学习,而有太多的改变。为此,我们通过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交流,以寻求一些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信息技术》的讲授内容零散,操作内容大多陈旧,缺乏系统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其二是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快速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需求,以及不能满足差异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课题组经过这四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了一套较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也考虑了适合信息技术及其教学特征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欲借助手机、QQ、学习社区等网络平台弥补传统教室的不足。另外,在此基础上,试图采用混合评价方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评价。
2.指导思想
文献[1]指出“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这无不说明教学策略是一个系统行为,动态、混沌过程;它针对着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目标。对于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课题组经过四年的研究和实践,并在成功申请了国家级子课题《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的研究.》之后,提出了开放、立体和全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指导思想,其中,“开放”是指既然《信息技术》这门计算机公共课程成为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课程,那么它就应当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并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基本条件(即信息素养的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培养信息技能的开放性平台;“立体”指在贯穿信息技术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信息技术的多维特征,教学工具和评价模型也应立体化,即:体现智力素质、相关性、支持的学习环境和承认差异等;“全纳”是指依据现代全纳教育思想,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应具有公平、民主的学习机会,包括参与、提问、公正的评价方式等等。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设计了一套适合信息技术特征和满足信息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策略,并加以实践。
3.教学内容
文献[2]“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教学内容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动态的。教材只是教学内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教学者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往往把教学内容与教材混淆,以教材为全部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有失偏颇。为此,课题组在组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作了一定的改进,其目的是:(1)基本理论与参考教材为准绳,不脱离基础;(2)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基本保持同步,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时代性与广泛应用性;(3)启发学生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对信息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以此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
比如:我们在讲解《信息技术》课程“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时,以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例,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为入口,分块讲解它们的基本知识,并以此和PC操作系统相对照,分析彼此间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常用的、关键技术进行勾画。这样由技术应用到理论分析、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组织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自己常用的手机操作系统、PC操作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熟练的掌握,而且也对操作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深入理解,为后续计算机专业的《操作系统》课程学习和日常的操作系统故障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执行。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显著特征是:(1)他们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介于二本学生和一专之间,所以,不能照搬对一本、二本和一专学生的教学方法。(2)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较差,创新思维较低,自卑心理较严重。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计算机基础差异大。一些偏远地方来的同学对计算机可以说一无所知,一些学生对计算机使用又相当熟悉。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言堂、一刀切都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
李秉德教授[3]曾对教学方法分为五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为此,课题组结合李教授的教学方法分类法、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独立学院实情,采取了不同的教学场景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教学,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订单式教学法为主线;而网络教学则采用E-Learning、M-learning和QQ空间教学法。
4.1课堂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的“任务驱动教学”特点,即: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理积极的学习状态。因此,课题组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中,构建了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特征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比如:《信息技术》的“文字处理应用”时,其驱动教学设计是:设计四个任务来完成该部分教学。(1)输入和保存诗词“沁园春.雪”,其中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汉字输入、标点、修改、换行、保存等(2)编辑图文并茂的“沁园春.雪”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文字的修饰、图片插入和编辑、声音插入等。(3)为文稿加入注释。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自动换行、选定、复制、粘贴、查找与替换等。(4)打印出文稿。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排版、页面设置、打印设置等。最后,教师给出综合任务-制作电子班刊,要求分小组完成。并在下次课时按小组验收学生作品,让学生自己阐述制作过程,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参与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也让教师可以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使这门课程不再是教师零散的讲完所有知识点,而是对每一教学模块以任务的方式呈现,覆盖所有知识点。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互动协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4.2实践教学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无领域不用、无信息技能者无从的现状,各行各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日俱增,需求也呈现多化,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参考,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人才。因此,我们在组织《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时,以企业的主要要求为参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
大多数企业都实现了管理的信息化,他们亟需这类信息化管理人才,为此,我们根据其需求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如: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让学生在校-企联合的资源平台上,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学习、交流信息系统的应用、设计和管理基本知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相关内容,这既让学生熟悉了信息系统的使用,同时,也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一些常用技术和关键技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这样设计的实践教学,不仅学生大有收获,而且也让企业招聘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员工,节约了他们在重复培养员工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方面的费用和时间。
4.3多元化网络教学
现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其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学习带来了穷言难尽的便捷。为了弥补传统教室的区域局限性和实时交互性差等缺陷,教育学家和信息技术学家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如:多种多样的E-learning、M-learning学习平台的问世,但这些多元化的网络学习工具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根据其教学策略,设计了适合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化网络教学,以满足学习者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多样化需求,比如:我们构思和设计了QQ空间教学平台、网络互动平台和手机实时交流平台。
QQ空间教学平台。现在有电脑的国人几乎都使用QQ作为即时通工具,学生也几乎人人一个Q号。利用QQ空间作为教学平台不失为课堂教学一个有益的补充。申请一个专业QQ号,利用该QQ号建立QQ空间。里面的内容主要包含《信息技术》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及知识进深,同时,学生可以使用QQ留言等方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络互动平台。该平台由本课题组搭建,内容主要有BBS、课程资源共享、教学视频等。该平台是开放的,面向全国所有用户,帮助教师和学生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
手机实时交流平台。该平台主要利用移动工具随时给学生提供课程反馈,方便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得到对问题的解答。
总之,多元化的网络教学作为教堂教学有益的补充,不仅延伸了课堂,也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更加紧密。
5.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要是以分数为主,其评价方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在信息技术上的兴趣、特长等的评价,误导学生“分数第一”,抹杀了他们在公式、名词等记忆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和志趣的发展。这种传统式的评价方式难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当然,他们的信息素养也难于提高。在文献[3]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评价方式动态地、全面地评价学习者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分数是学生能力的象征,教师“评价”是高于一切的,使“分数决定命运”成了多年来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唯一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操作性,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和同伴、家长的他评作用。为此,我们认为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让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同伴和家长的他评有机融合一体,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能力。
第二、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要避免“分数决定论”带来的“重理论、轻操作”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评价方式应以学生的差异性与学习情境的具体情况而定,把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强调学生自身内在的变化,减少学生之间量上的比较。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不仅可以采用各种测验和考试,而且还要兼顾听课笔记、现场操作、学习心得、同伴协作和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学习内容进行综合评价,挖掘他们在信息技能某一方面的潜力,弥补在其他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第三、强调评价结果的动态化。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身就是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所以,学习结果也仅仅是一个个离散的状态,不能以静止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动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的变化,把评价结果动态化,以期及时发现学生在信息技能上的潜质,有针对性给予实时地、动态地指导和训练。
第四、强调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往往都是苍白无力,虽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生之短,但在一定意义上讲,失去了“鼓励进步”的价值。所以,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有必要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尽量使学生能接受评价的语言,激励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诸方面特点,动态更新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让学生在创新的评价方式中快乐地学习信息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6.结束语
本文探讨的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是课题组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和已有经验而得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其优点的量化表现在:这些年来我院的每次等级考试过级率不断提高,这让课题组成员倍感欣慰。同时,通过对一些专业学生的跟踪考察,我们还发现他们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也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在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该课程建设的内容很多,还需要深入研究的子课题也有很多。在今后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除此外,还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相关的领域加大研究投入,如:独立学院信息技术教材研究、独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建设研究等。
注释:
① 这里指的大学生主要是独立学院学生,同时“大学”指独立学院。
② 入学前后:是指大一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但尚未开课这段时间,即为“前”;大一学生在学习完传统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后,但尚未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者段时间,即为“后”。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http:///view/424858.htm[DB/OL]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
[4]黄绍斌、陈臣.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高专教育[J].继续教育,2009年12月
[5]包昆锦.试论全纳教育人性假设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J]江苏农林职业技术李院学报2006(1):21-24
[6]边仕英.全纳教育的新理念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33-136
[7]侯新一.试论全纳教育理论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教育与职业[J].2007(5):172-173
[8]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摘要: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语文阅读教学
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阅读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4、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阅读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阅读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阅读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阅读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关键词:高效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困难
有效教学与高效教学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讨论热点,如何追求有效也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有效教学的切入点都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也产生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 但笔者认为,如果从教育科学的角度看待有效教学,那就应当从学习的内在原理角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高中数学学习. 这种从外入内的转变应当说更加容易抓住学习的本质. 纵观学习心理研究的过程,从行为主义理论,到信息加工理论,再发展为认知心理学,到后现代教学理论视角下的建构主义等,都是研究学习机制的理论. 结合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尤其是在目前评价体制下,笔者以为信息加工理论对当前高中数学教学更具启发意义.
信息加工理论并不是一个新的心理研究成果,事实上在很多高中教师看来,师范大学的课程中就学过这一知识.问题在于当时缺少教学实践的支撑,形成的知识体系更多是一种理论框架. 而今天当面对着学生的学时,这一理论更加容易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下的高中数学学习简述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高中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输出(提取)的过程. 这里重点强调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因为其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都有着明确的作用. 可以先来看一个例子:已知二次函数f(x)=-4x+1 (a≠0,a∈R),求f(x)在[0,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这是一个普通不过的数学问题,但透过对这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看到信息加工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 笔者是这样分析的:首先要成功地输入信息,即所谓审题. 审题就是将题目信息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互动、联结,真正有效的信息输入,一定是新信息与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譬如本题中的“二次函数”信息、具体的解析式信息、求最值的信息等. 这些信息一旦与旧知中的信息发生联结,那就会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甚至是长时记忆,这也就完成了储存的过程. 而上述的联结就是初步加工的过程,更精细的加工应当伴随着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区间[0,1]上,此二次函数对称轴处于什么位置?即对称轴在区间的里面还是外面?再将区间[0,1]分成0,和,1两个半区间,然后再判断函数的对称轴与这两个半区间的关系. 有了这些分析,关于a的取值范围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而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学生就可以成功地输出思考的信息,从而完成习题的解决.
显然,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提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没有信息的有效输入,没有储存与加工之间的相互促进,就不会有输出. 而反思大多数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都经历着类似的过程,因而也就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理论对数学学习具有一种普适的作用.
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高度数学学习的挑战是什么?是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这两个问题哪个重要,看起来是前一个重要,可实际上如果解决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 面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应当如何进行分析呢?笔者以为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来看,会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信息的输入上出了问题.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由于数学语言(高中数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的专业性与丰富性,初中阶段积累起来的数学认识往往不足以让学生读懂高中的数学语言,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听课(即信息的输入)环节遇到困难. 比如说高一数学就会遇到大量相对陌生的概念,集合、子集、真子集等,具有很强的数学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言,可能就是一个普通语言,但对于初涉高中数学的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数学语言与数学理解上的挑战,教师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学生的信息输出就会出现困难,高效的数学学习自然就难以发生. 如果再分析得细致一点,还可以发现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区分上也容易出现信息输出困难的问题,例如集合知识中有并集和补集等概念,并且有相应的符号. 如果学生对这种概念识别不清(就是信息输入困难的一种表现),那学生就会对很多基本的数学理解表现出障碍,而且这种障碍是基础性的,忽视了这种基础性,只对建立其上的概念进行重复,那是没有作用的.
二是信息的储存与加工上出了问题. 如前所说,信息的输入与存储、加工其实既是先后阶段,又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效的信息输出其实也是建立在成功的加工基础上的,一般来说,只有经过了信息加工,才能让信息有效地进入学生的记忆系统. 这里重点阐述存储与加工,主要是基于两者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独特地位而言的. 数学信息进入学生的思维之后要有一个“落脚地”,还要能够“生根”,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这个落脚地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而生根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举集合中的一个例子,当教师向学生提供{(x,y)y=3x+2,x∈R,y∈R}时,学生会想到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是没有相应数学基础的学生看到这个之后会想到什么?答案可能是:看不懂!不明白!看不懂意味着难以有效输入,不明白意味着难以存储与加工.事实上,能成功进行存储与加工的学生,其思维中一定是存在曲线轨迹知识的,一定是存在方程与函数联系知识的,一定是存在直线与方程的关系的,只有有了这些知识基础,新的知识才有可能存储与被加工.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不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能力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组块,寻找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就完成了对数学知识的组块.由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有时学生不能通过对数学语言的解读去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比如说“直线”与“方程”,在很多学生看来就是两个独立的概念,而熟练者则知道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聪明的学生还能发展为“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从而也就扩大了这一数学知识系统.
而严苛的数学条件有时也会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加工造成极大的困难. 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知道,很多学生在数学新知的学习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正是由于对有些条件的忽视,使得信息加工发生了错误,从而导致了错误的理解或解题结果.比如在学习对数的时候,对形如logaN的理解,要求学生清晰地知道a>0且a≠1,N>0. 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在解决对数不等式等问题时错误频出. 由此可见,信息加工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有效、完整地输入信息,且信息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是信息的输出上出了问题. 首先要说的有一种输出错误不是信息加工有问题,而是学生的一种无意识,如经历了完整的思维(信息加工)之后,得到了选B的结果,但手上却写的是C,这种输出性错误一般来说与信息加工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基于数学语言的信息加工却是值得数学教师重视的,高中数学内容太多,其中用到的符号与概念数以百计,在高中学习尤其是高三阶段,要将这些数学语言综合运用且能达到熟练运用,不是一件易事. 再加上数学知识本身固有的逻辑关系,在“因为、所以”中进行系统的推理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在面对这一挑战时还得将想的写出来或者说出来,需要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进行分配,事实上也就给信息的输出提出了挑战.
信息加工理论视角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64-01
一、概述
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当今社会成为了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教育模式和方法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三通工程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极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三通工程简介
在2009年的全国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三通工程”的概念,所谓“三通工程”,全称为“三通两平台工程”,包括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云平台”。该工程被教育部看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工程。尤其是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实现了将全国的学习资源有效联通,实现了资源的互享,各个硬件设施的作用也完全发挥出来。该工程在提出之前已经在湖南多所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前,正在面对全国的多个城市的多所学校进行推广。三通工程的推广为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教学方法也更加丰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工程“三通工程”是当前二者结合的完美典范。“三通工程”的除了要实现学校宽带的连接,同时还包括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要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根据学校的教师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教师还会得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对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会受到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更多最新的教学经验,目前“三通工程”的“校校通”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专业资源,浏览专家名师的教学视频,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素质,还能够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还能够运用到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在学校的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规范、系统,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
五、信息技术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了资源的传播和整合,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工程“人人通”,也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生和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全面互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在空间中上传真实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这样保证了空间资源的质量,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通过网络空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空间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不断增加,不断创新,通过网络空间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通”是空间教育的核心,是三通工程的核心功能。湖南省在“人人通”工程的推广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当前,在湖南省开放的空间总数达到了将近50万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基本上都拥有了个人空间。通过将近一年多的发展,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1250万篇,空间上传的视频总量也突破了75万,而对空间文献的访问超过了2亿人次,视频访问数量突破了1500万次。这些数据能够说明,“人人通”工程对于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也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改变。比如湖南某家职业院校的空间中,有一部分内容为“空间课程大观园”,其中包括了将近120多门课程。该学校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课程都上传到了该空间当中。湖南的另一所职业院校空间中有一个“课程墙”的板块,包括了将近800门课程,其中包括了服装设计、3D动画、公共语文、产品改良方法等。通过空间课程下的内容回复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方便了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管理
在职业院校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通常都借助于网络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空间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也会通过网络空间对教学进行管理服务。首先是在空间中对优秀课程的评选,对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选。其次,是对教师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管理,采取抽样检查的形式,对各个专业教师的空间建设以及专业技能进行监控。人人通与学校管理服务的结合还体现在空间“教职工之家”的建设上。比如我院通过云平台所创建的“教工之家”应用空间中将教师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空间中,空间内包括了学校的新闻动态、领导讲话、学校公告以及文件精神等。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获得学校的各种信息服务,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教学安排,同时还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六、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影响。“三通工程”的建设则完全借助了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变了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借助网络空间,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实现自主学习。相信在将来,三通工程会在全国普及开来,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会带动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红,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2]程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
[3]张永强,倪健,申艳光.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0,(10).
[4]张辉华.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J].集美大学学报,2003,(1).
[5]苗逢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效性辨析及实施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9).
[7]韦天珍.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10).
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大学图书馆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平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社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上,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上,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一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一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因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 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对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 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 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服务的职能外,还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 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国内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应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 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书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了“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者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目》。
3 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阅读治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门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馆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 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网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上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上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 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