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卫生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往往存在诸多不足。有资金问题、有规划问题、有基础设施问题,更有的是人们的意识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村民的生存环境。好的生存环境,必然会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迅速膨胀,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也迅速扩大,但在村镇建设中往往忽视了与老村庄、土地、环境及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机联系,加上原有基础设施落后和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使整个村镇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已日益成为带有普遍性和敏感性的社会问题。
目前农村基础建设中,地面上建设非常快,也是富丽堂皇,但现代化的标志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这些可以看得见的,其实还有一些看不见的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或者他的因素在里边,比如我们的基础设施下水道等,因此在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考虑进去,以至于一遇上极端灾害天气,问题凸显,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农村基础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1、在农村,过去人们的居住相对较为分散,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甚至一些地方农民都进入了集中居住区,虽然享受到了城市快捷便利的生活,但同大多数城市一样,城市中出现的问题在农村也时常发生。例如,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受灾损失就越来越大。
2、在农村基础设施中,由于各种因素,往往是规划标准底,财力投入底、维护要求底
不少房屋,特别是村民住宅按自然地坪标高自行建设,室外地坪标高高低不一,不少地区低洼易涝。
在村镇道路维护方面,主次干道的修复、拓宽、改造等,缺乏目标计划,往往是出现问题再修补。
道路的路灯设施,缺少有效管理,维修不及时,时常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
在村镇河道管理方面,缺少制度标准,例如河道的设施,河道的清淤,等等。
垃圾污水的处理也不够到位,乱扔垃圾,随意堆放,不及时清理到处可见。特别是夏秋季节,蚊蝇肆虐、脏水横流、臭味扑鼻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村镇的卫生工作,问题更多。农民虽然住进了现代化设施的房屋,但卫生观念依旧保留着分散居住时的习惯,脏乱差随处可见。尤其是个别外来户,落后的卫生观念一时难以纠正,加上没有“落地生根”的第二故乡观念,因此不珍惜居住地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不断向农村转移。生态环境是统一的系统,虽然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分隔,但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围的农村耕地、林地、河道正面临被蚕食和污染的危险,小城镇的快速建设又加剧了这一危险。由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市退二进三,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农村搬迁,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造成土地污染、工业废水污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严重问题,在“项目下乡”的同时,也带来“污染下乡”。而这一切。村镇建设的规划者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的对策措施:
1、壮大村级财力,加大村镇建设投入。
村镇建设,不能“等、靠、要”,必须自己主动出击。而离开经济财力,建设就无从下手。要壮大村级财力,首先是村委班子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借助政策效应,积极培育自身优势,通过自身增强“造血”功能,坚决克服通过“输血”来脱贫致富的心态。其次是必须因地制宜,要针对不同类型,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探索一条符合实际的强村富民路子。以苏南常熟为例,还有许多以农业为主的村,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平台,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壮大村级财力,同时促进农民增收,并提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解决农民流出土地的后顾之忧。适合发展物业的村,要拓宽眼界思路,不局限于本村本地,而要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股份,增强投资能力,提高投资效益。
有了必要的经济实力,接下来就应考虑如何加大在村镇建设中的投入,努力做到科学合理安排。
2、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
村镇设施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在规划农民居住房建设的同时,还应考虑到治安、水利、环保、绿化、村容卫生等内容,有必要请各个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好村镇设施规划。
在规划村镇道路时,要将供水、排水、供气、供热、供电、通信、有线电视、消防、公共交通、园林绿地、环境卫生、无障碍设施等依附于村镇道路的公共设施,与村镇道路同步建设。
提高河道水质方面,在水系调整、河道堵塞、河道围堰、建排水管网等项目建设上,要建立好水系图纸。河道设施应当保持完好、畅通、整洁、有效。防止污水直接进入河道,始终让百姓生活在绿水青山的环境中。
新建、改建、扩建村镇道路时,应当同步建设村镇道路排水出水口。还没有按排水规划建设的临时性排水出水口,要按照排水规划逐步改造。
设置在城市道路上的各类窨井设施,应当符合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时,应当及时修复、正位或者补缺。
村镇照明设施的设计、建设应当遵循节能、环保、美观的原则,符合村镇照明专项规划要求,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步进行。
在引进项目时,坚决杜绝高污染企业,决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去损害全体村民的长远利益。农作物的管理中,也要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物质,防止污染残留在土壤及河道中。
3、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村镇建设成果。
村镇建设是全村百姓的事情,就必须要在人人参与上下功夫,让百姓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享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印发宣传材料,固定专门版面,图文并茂宣传村镇建设的政策、意义和效果,充分发挥好宣传的沟通纽带作用。还应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头,邻里乡亲相互监督,倡导文明的卫生行为,潜移默化增强百姓卫生意识,养成良好习惯,共建美好家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讲究卫生、崇尚文明”的良好风气。
通过百姓共同参与,常年保持一支稳定队伍。增加保洁员,提高工资待遇,调高工作标准,对村镇环境实行全天候、常态化保洁,防止出现反弹现象。科学定位垃圾堆放点,引导百姓有序整洁堆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考核。重点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改进和完善管理各项制度,制定村民普遍接受和遵守的乡规民约,建立健全全村设施维护、河道管理、绿化养护、环卫保洁、垃圾收运、违建管控等方面的标准和制度。以保洁员为例,要制定其行为规范、保洁质量、绿化管护、病媒防治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评细则,采取自查、互查、抽查等方式把责任与其分配收入挂钩,对不合格、不称职的坚决淘汰,提高保洁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引起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造成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完善该体系的合理建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现状存在的问题
1.1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财政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必须迅速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目前来看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经费投入水平偏低,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应急指挥系统有待完善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源的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效益”等现象,资源配置比较粗放[2],资源配置标准和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也缺乏激励和考核机制[3]。
1.3应急队伍素质不高很多医务人员缺乏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必要的技能,没有具备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某些公共卫生问题和事件的敏锐眼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 ,尤其是缺乏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报道、突发事件现场处理处置判断等能力[4]。
1.4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构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落实其作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总纲。
1.5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不完善对于群体性心因反应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事件的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为给予足够重视。
1.6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措施相对滞后面对危及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既要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又要与相关部门配合,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等工作,因此,要求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保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摆脱传统束缚[5]。
1.7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联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卫生各部门需要快速采取反应,动员和组织力量,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联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2对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的建议
2.1经费投入不足,需要大力增加投入力度积极建议政府增加莱芜市钢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财政拨款,并通过争取社会资金及相关莱芜市钢城区建设项目等方法,让更多的资金用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房屋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完善实验室相关设备配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莱芜市钢城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的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卫生防护、应急疫苗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
2.2加强应急队伍素质培养,增加培训力度建立莱芜市钢城区实用高效的应急培训体系,制定系统完整的培训方案,通过积极引进各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现有应急队伍专业培训,聘请内地学术专家来举办培训讲座等,切实全面提高莱芜市钢城区应急队伍相关知识储备及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2.3进一步完善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警体系在以前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监测数据软件分析,建立传染病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平台工作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疫情信息的收集、归纳、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化专业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疫情爆发流行的早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快速应对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降低疫情损害。有关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2012:1-2.
[2]谭晓东,陈小青,王凤婕,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中国公共卫生,2012,39(8):901-903.
[3]柳耀远.加强基层疾病控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0,19:82-83.
【关键词】:厨房; 卫生间; 给排水;采暖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给排水设计
1卫生洁具的设置
厨房是装修的重点,良好的布局是精装优劣的前提。形象化设计和个人装修风格使得所用洁具各不相同,总体是成套洁具。
目前,卫生间大多设计成一个封闭的内室和一个开敞或半开敞的外室,内室中设置浴盆或淋浴器和便器,进行洗浴和便溺,外室中设置洗面盆和洗衣机,这是常见的卫生间内设置三盆的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中,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另一必需的用水器具―――拖布盆。毕竟厨房、卫生间、内阳台等部位不使用木地板而需要清扫,因此有必要在卫生间内设置拖布盆。由于拖布盆排放的水较脏,其上又要挂拖布,所以将其安置在内室为宜,这样外室只设洗面盆和洗衣机,美观整洁.由此可见,卫生间内应设置四盆:浴盆、便器、洗面盆和拖布盆。
2管道井的设置
为了房间整洁,现在设计一般都要做管道井,水暖使用的称为水暖井。水暖井已经从排水管、给水管发展成多管道类型。比如以前暖气管道采用双管布置,而分户计量要求每户都是水平埋地管道,主干管放到了管道井内;自来水一户一表使得有些地方自来水表放置在室外表井内,每户都有一根上水立管等。因此,住宅中的管道越来越多,可规纳为如下8大类:①自来水管道;②热水或太阳能管道;③中水供水管道;④粪便污水排水管道;⑤洗涤废水排水管道;⑥厨房排水立管;⑦采暖管道(北方采暖地区);⑧煤气管道(有集中供煤气的地域).上述8种管道的立管(煤气管道应明敷除外)全部安装在管道井中.为便于厨房、卫生间之间共用管道井,厨房、卫生间在平面布置上应相邻为宜。
3室内管道的设计
管道离开管道井后的布置是房间整洁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种立管设在管道井中,室内的横支管应尽可能暗装或隐蔽,以保证室内整体的洁净和美观.自来水、热水管道入户后一般是地埋式,中水管道只接便器也适宜地埋,煤气管一般是单立管至用户。水表应放在便于查看又不妨碍室内美观的位置。卫生间可以设计到水表后或者埋地出地面管道处设阀,阀后留给装修空间的管道可不予安装,但是所设计的器具位置应该是清楚的。
厨房、卫生间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不但影响了室内卫生,有时还会影响楼上楼下的邻里关系,所以室内排水管道的设计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各种主立管安装在管道井中后,就应考虑排水的小立管和横管的设计安装问题。目前,用水器具排水最常用的方法是:器具及地漏的小立管穿过楼板接至排水横管上,排水横管再接至排水主立管上。小立管穿楼板处,往往成为漏水的主要位置,同时这些管道在下层室内,造成室内环境不雅观。有的住户为了美化室内环境采用安装吊顶的办法遮挡排水管,但当发生漏水时,吊顶被污水侵湿,水迹同样影响了室内的美观。
要从根本上解决排水管外露及漏水的问题,可采用同层排水敷设。同层排水顾名思义就是说本层的排水问题在本层解决,安装、检修等不影响下一层,当然排水立管还是贯通各层的。它具有①房屋产权明晰;②卫生器具的布置不受限制;③排水噪音小;④渗漏水机率小等优点。
卫生间同层排水管道设置,使卫生间污水横管不进入下层空间.同层排水做法分为3种:降板同层排水;不降板同层排水;卫生间垫高法.①降板同层排水。这种方法做的比较多,一般是卫生间楼板下沉350mm左右(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作为管道敷设空间,污水横管设于下沉室内。②不降板同层排水,采用侧排方式。这是指卫生间洁具后方砌一堵假墙,形成0.3m左右宽布置管道的专用空间,排水支管不穿越楼板在假墙内敷设、安装,在同一楼层内与主管相连接。③卫生间垫高法。垫高卫生间地面的垫层法采用得不多,原因是容易产生“内水外溢”,最主要的是不符合无障碍设计。在老房改造中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采用。
4关于“三表出户”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各地设计要求水电暖三表计量.目前电表均能做到,给水表、煤气表较难做到,三表出户不应该强求一致。在有管道井的情况下,给水表出户可以设在管道井内;对于多层,设在户外也是可能的.一味强调“三表出户”可能影响或限制厨房、卫生间的合理布局。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户外远传计量技术、智能卡收费系统已日趋成熟,必将取代传统的人工抄表收费的方式、山东省已于1997年10月在临清市投入使用“智能卡取水计量收费系统”,改传统的“先用水后缴费”为新型的“先缴费后用水”。这种方式不仅可禁止计划外用水,而且便于通过调节水价来实现节水的目的,同时防止了拖欠水费的现象。同样,用气和用电都可采取与此相似的智能卡系统。因此,不应过分强调三表出户。
二、采暖设计
1暖气片设置
有集中供暖的住宅中,必须对厨房、卫生间进行采暖设计。厨房一般位于住宅的北外墙,窗子较大,如果不采暖,温度往往偏低,有时会造成水管结冰。经验表明,厨房内的温度以14℃以下为宜,这样的温度下,烹饪时不会有太冷的感觉,生鲜菜食也不易变质。卫生间内室一般设浴盆或淋浴器和便器,它不同于专用的浴室,因此其内温度既要考虑到洗浴时需要较高的温度(一般为25℃),又要兼顾平时便溺时温度过高使人不舒服,所以温度选取20~22℃较为合适,如果无集中供暖或非采暖期室内温度较低,洗浴时应采取可靠的电取暖措施。卫生间外室的温度与其他房间相同即可,一般为18℃。
厨房、卫生间内室的面积狭窄,各种设备又多,用水量大,较潮湿,所以其内的暖气片应采用耐腐蚀、体积小、质量轻的产品,如铝合金暖气片、钢制扁管卫浴型暖气片等。暖气片安装也要灵活,如:当暖气片落地安装有困难时,可挂在墙壁上;卫生间的外室无外墙或直接与其他采暖房间相通时可不单独设置暖气片等。
2采暖管布置
在初期一些分户计量设计中曾有一些卫生间与卧室或客厅相邻时卧室或客厅顶板出现漏水的情况,经排查原因为:卫生间地面虽然作了防水层,但常规防水层敷设做法对有埋地管道的地面不适合,常规做法的防水层在无埋地管时确实能防止上一层卫生间地面的水向下一层卫生间渗漏,然而由于有埋地管道从卫生间隔墙处穿过,虽然穿墙管道通常设有套管并内填密封材料(暖通专业做法一般为建筑防水沥青嵌缝油膏),但由于埋地管道为塑料管道,具有线膨胀系数较大(约为钢管的10倍以上)的特点,采暖热媒水温度的不稳定带来塑料管的伸缩,势必会使套管内产生缝隙。这样,卫生间防水层上部的水就顺着缝隙流向临室的垫层内并向下一层房间渗漏。本着水暖不分家原则,做卫生间水暖时,两专业应相互了解、配合、协调,如将卫生间防水层上提,使散热器位置与地漏位置尽量远离,埋地管道位于地面找坡较高处,这样此处可以不积水或少积水。
三、结束语
给排水、采暖系统看似简单,但是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专业,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须统筹.厨房、卫生间的水暖设计,其设备的平面布置、选型、管道敷设等是各专业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要与其他专业相互配合、密切协调。因此,应加强和提高厨房、卫生间整体设计的观念,使建筑、结构、给排水和采暖相协调。
应 急 预 案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XX]215号)文件精神,规范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结合辖区实际,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街道办事处在上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基层卫生组织、社区居委会、驻辖区单位、企业等共同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及时发现各类危险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措施;普及卫生知识,提高居民自救、互救、逃生技能,提高各类组织和居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3)快速反应,依法处置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及时正确处理;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依法得到严格执行。
(4)群专结合,科学防控
应明确社区组织与专业防控机构的职责分工,发挥社区优势,广泛动员社区各种力量,培育志愿者队伍,积极配合,协助专业防控机构,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强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地管理的原则,实现条块间的有机结合。
第二部分 组织机构
一、领导小组
成立**街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副组长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副调研员**同志担任。成员包括街办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以及社区居委会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
二、社区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领导小组下设**街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指挥、组织和协调;监督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
办公室下设4个工作组
1、综合协调组:由党政办、综治办负责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理和控制过程中的有关工作;协调做好社会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社区内外联络及日常事务,及时汇报防治工作的动态。
2、应对防控组:由社会事务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助卫生部门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救治,信息的收集、分析及上报等工作;组织和动员居委会力量,开展自救和互救,参与群防群治。
3、宣传动员组:由党政办、社会事务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社会宣传、新闻报道、普及防病知识。
4、后勤保障组:由会计核算中心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做好物资供应、经费筹集和后勤保障等项工作;并做好物资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部分 日常工作措施
一、社区应急处理日常管理机构
各社区、单位应有相应的部门承担本单位的应急处理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险因素的调查和隐患排查;组织技术培训;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做好学校、建筑工地等高危场所防控措施的落实工作;组织应急物资准备工作。
二、社区卫生应急技术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机构负责本单位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协助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协助上级医疗机构开展病人的初诊、转诊和应急医疗救治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报告与通报
1、监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运行、维护好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日常监测;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专业防治机构的业务指导,保证监测质量。
2、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隐患,也有权向上级政府部门举报不履行或不按照规定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具体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及时限,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3、通报: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按照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机构的授权,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向辖区居民和单位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信息和应对措施,保障各项应急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部分 疫情应急响应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1、应急反应原则:接到上级政府发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街道办事处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服从上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调度,支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的应急处理工作。
2、应急反应措施
(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组织本辖区各有关单位、社区居委会,协调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相关设施和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2)配合专业防治机构,对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提供相关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
(3)辖区内发生疑似食物或职业中毒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安监及其他相关部门做好中毒样品的采集及其他各项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配合做好现场保护工作,组织群众疏散,协助专业机构开展中毒原因调查。
(4)根据政府的信息和宣传要求,在辖区内做好宣传贯彻和解释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个人开展健康教育和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
3、应急反应的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根据上级政府做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终止决定,确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终止。
二、善后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配合上级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信息系统
各社区、单位应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监督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队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并按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设置隔离和留观病床;承担或协助技术部门开展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医疗救治和运转工作。
三、经费和物资保障
街道办事处应配合相关部门,落实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财政补助政策。各社区、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四、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街道办事处负责并组织社区、单位、群众组织,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充分动员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对社区居民广泛开展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依法、科学应对突发卫生事件。
附:**街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名单
【摘要】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影响人体健康和污染作业环境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本文结合轴承工厂设计经验,通过分析轴承零件热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危害因素和原因,阐述了在轴承热处理车间设计中应该采取的安全卫生措施设计。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metal thermal treatment causes a lot of dangerous and harmful factors which will affect workers' health and pollute workshop environment. Based on experiences of bearing factories designs, my paper investigates harmful factors generated during the produce process of bearing parts' thermal treatment and their casues. My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safety and sanitation measures design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 designs of bearing thermal treatment workshop.
【关键词】安全卫生;危害因素;设计;措施
[Key Words] Safety and Sanitation; Harmful Factors; Design; Measures;
轴承热处理是轴承零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序,同时又是轴承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户,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热处理技术和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生产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影响安全卫生和工作环境的因素产生。进入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渗透到各个层面,为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工程设计中安全卫生设施的设计尤显重要。
1 轴承热处理常用工装设备类型
轴承零件热处理车间生产环境较差,生产设备是产生不利环境因素的主要来源,目前轴承行业热处理车间的生产大部分是从淬火加热开始,常规工艺为马氏体淬火、渗碳或碳氮共渗、清洗、回火,淬火冷却介质主要为油基,清洗用苏打水。常用工装设备类型有:
(1)自动化生产线:按设备结构有网带炉、铸链炉、辊底炉、滚筒炉和转底炉生产线,课进行轴承零件的加热、冷却、清洗、回火。
(2)多用炉及井式炉:周期式炉,渗碳或碳氮共渗、淬火。
(3)真空炉:主要用于一些要求较高的小尺寸轴承零件的淬火、回火。
(4)感应加热设备:目前主要应用在转盘轴承和轿车轮毂轴承的热处理。
(5)盐浴炉、油炉:主要用于等温分级淬火和生产辅助工具的热处理。
(6)清洗设备:零件油淬火后的必备工序,主要采用高压清洗液清洗。
(7)气氛发生装置:用于制备淬火加热的保护气氛。
2 轴承热处理车间常见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抽成零件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多易燃、易爆物质和有毒有害的辅助生产材料,易造成各种危害。
2.1 常见的危险因素
轴承热处理生产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易燃、易爆、毒性物质,炽热物体及腐蚀性物质,坠落物体,工业用电等,其来源和危害程度见表1。
表1轴承热处理车间常见的危险因素
危险类别 来源 危险程度
易燃物质 淬火用油;渗剂、燃料和制备保护气氛的原料:甲醇、乙醇、丙烷、液化石油气、氢等 油温失控超过燃点既自行燃烧,易酿成火灾;气体燃烧泻出后遇明火既燃烧
易爆物质 熔盐;渗剂、燃料和可控气氛;高压气瓶、储罐 熔盐遇水即爆炸;燃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极限遇明火既爆炸
毒性物质 液体碳氮共渗用的原料及排放物:氰化钠、氰化钾等;气体渗碳的排放物:一氧化碳;盐浴中的氯化钡、亚硝酸钠和钡盐渣 造成急性中毒死亡
炽热物体及腐蚀性物质 高温炉;炽热工件、夹具和吊具;热油、熔盐;硫酸、盐酸、硝酸、氢氧化钾 热工件、热油、熔盐和强酸、强碱使皮肤烧伤
坠落物体 工件装运、 起吊 机械伤害、砸伤
工业用电 高频、中频设备、一般工业用电 触电、雷击
2.2 常见的有害因素
轴承热处理生产常见的有害因素有:热辐射,电磁辐射、噪声,有害气体等,其来源和危害程度见表2。
表2轴承热处理车间常见的有害因素
有害类别 来源 有害程度
热辐射 高温炉、炽热工件、夹具和吊具 作业环境高热,造成疲劳、中暑
电磁辐射 高频电源 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噪声 真空泵、压缩机、通风机;超声波清洗设备;工件输送机构转动;工件撞击和摩擦 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环境里会造成听力下降
有害气体 盐浴炉烟雾;淬火油烟;一氧化碳、氨和甲醇、乙醇蒸气;强酸、强碱挥发物 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3 工厂设计中轴承热处理车间的安全卫生措施设计
工厂设计中的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设计要遵循国家主要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危害因素,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3.1 合理布置
(1)厂房宜建成独立、单层建筑,但在当前的轴承工厂建设中,为使物流和用地更合理,基本都建成联合厂房,热处理车间应该布置在联合厂房靠外墙的一侧或一端,利于采光、排气、排尘和消防,并设隔墙。
(2)厂房内设备布置应按生产流程做到工序衔接合理,工件运送线路短,设备间距合理,操作检修方便,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
(3)相同类型、产生相同危害的工序和设备集中布置,酸洗、高频等设备应隔成单独房间,液氨、液化石油气等储罐应在车间外设立独立房间,有危害的生产物料也要单独设立房间。
3.2 安全措施设计
(1)防火、防爆
轴承零件热处理车间防火等级为丁类,耐火等级为一、二级,墙体、隔墙、屋顶、地面必须为耐火材料,厂房内要配备足够的消防设施。储气罐、化学物品等易燃易爆物料设置单独阴凉的房间,房间要全室通风,设防火、防爆装置。盐浴炉生产区域远离水源,敞开式淬火油槽和油炉设盖板,平时在没有工件进出时盖上,近处杜绝明火。
(2)电气安全设计
为防止人体直接、间接的触电,电气系统要采用安全电压;保护接零或保护接地系统;漏电保护;绝缘;电气隔离等。开关盒、高压设备、配电设备等要设好防护,设计时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距离的规定;选用热处理炉要有防止误操作的安全联锁保护装置。
(3)防机械伤害
设备布置间距应符合安全操作的距离要求,通道标志明显,利于工件运送和吊车起吊;再制品件、料箱、料盘、物料等应设集中堆放地,离通道要有安全距离,避免人员碰伤。轴承热处理车间设计中,自动化生产线的控温仪表和炉子之间的配线通常采用地沟敷设,设计时要设防滑盖板 ,车间地面也应采用防滑材料。开放式的设备传动装置要设安全防护装置或护栏,油槽、水槽等设盖板。
(4)空气污染防护
轴承零件热处理生产过程中污染空气环境的主要有废气、粉尘,常规热处理设备产生的主要污染为炉内热气、水蒸气和油烟,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通风形式排放。通风方式分为局部通风和全室通风,局部通风是在产生污染物的源头通过风机和管道进行高空有组织排放,是防止室内污染优先考虑的通风措施。在污染源分散或不确定情况下,或在采用局部通风方式难以保证达标时,可采用全室通风无组织排放,可稀释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
封闭式淬火油槽、清洗机和回火炉进出料口、回火油槽、盐浴炉等产生的废气,不需处理直接设置局部通风设备捕捉后高空排放,排出口高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盐浴炉、清洗机的通风系统不要和其它通风系统合用。气氛制备间、高频间、化学品库、工具库等设全室通风,定时或定期排风。车间地面、设备、建筑构件、吊车等表面积尘,宜采用真空吸尘,不得采用压缩空气吹扫 ;砂轮机等产尘设备不得和产生水蒸气、酸碱蒸气、油烟等设备合用通风系统
(5)防暑降温
轴承零件热处理因为设备都是加热炉,夏季工作环境比较差,防暑降温要从工艺设备选型、厂房总图位置、建筑型式和通风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来改善。
在总图布置中,厂房的位置要考虑朝向和风向,最好按夏季有利的方位布置,主要进风侧不得加建有碍进风辅助建筑。生产厂房内部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厂房要有足够的高度,开设天窗或屋面通风器,通过门窗自然进风。进风窗下沿距地面不应高于1.2米,开启面积应满足通风要求。工艺设备选型要选择节能设备,炉子外壳温度要符合行业标准。操作工位设岗位风扇,车间要设条件良好的工人休息室。
(6)防噪声
轴承热处理车间产生的噪声主要是风机、空压机和通风噪声,通常采取消声、隔声和隔振措施。保护加热氮气制备装置使用的压缩空气最好用厂内空压站集中供应,如果无条件,在车间内设隔间做消声、减振处理,机械通风装置的风机一般设在室外。
4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和发展清洁热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真空、离子、可控气氛等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因此,设计人员在热处理车间的设计上,应积极推广清洁热处理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从源头削减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参考文献】
【1】GB15735-2004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S].
【2】JB8434-1996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S].
关键词:生命科学;素质教育;实验
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索生命的本质和奥秘不仅需要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在理论上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科学实验的互相渗透。非生物类本科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实验技术,是培养新世纪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生命科学学院在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基础生命科学导论”理论课的同时,还开设了1学分、32学时的实验课程。
一、实验项目的设置
作为全校非生物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实验课,我们遵循实验项目的科学性、趣味性和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开设实验项目。依据这一原则,我们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不同学科中各选一个难易适中且趣味性强的实验项目,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或副教授任实验教师,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实验项目如下:
绪论
实验课程组的全体教师向学生分别介绍各自实验的内容及注意事项。
实验一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制备与分析。
实验二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
实验三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
实验四人体生理指征―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
实验五植物生长物质的生理效应。
实验六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
这些实验项目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细菌分布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但个体微小,如何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呢?“细菌个体形态观察及染色技术”实验将告诉我们答案;对虾是高蛋白食品,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它是如何生长发育的?如何通过精细的生物解剖技术了解其器官与结构呢?我们开设了“对虾的个体发育过程及解剖”实验: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是人体生理的重要指征,也是体检中重点检查的生理指标,如何用常规仪器进行检测、如何科学解释这些指标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我们开设了“人体生理指征一血压、呼吸、脉搏和心电图的观测”实验;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但如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的含量?它们当中哪一种含量更高或相对较低?,我们开设了“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诸如此类,学生们带着与日常生活中或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种种疑问,饶有兴趣地亲自动手做每一个实验。
二、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虽然是为非生物类本科生开设这门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根据实验项目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重点掌握细菌、摇蚊幼虫唾腺多线染色体的制片与染色技术: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动物解剖与观察技术;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传感器的使用技术;维生素C的分离提取与含量测定技术等最基本的生物实验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任课教师认真给学生做示范操作,并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解答学生的疑问。而学生做每个实验都学有目标,动手做有标准,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教学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都认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严肃学生的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文明举止、调动团结协作精神、保证实验场所安全、卫生、有序、爱护仪器设备等方面专门设置了科学素养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10%。
三、实验课的考核方式
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75%,考试成绩占25%。我们将实验一至实验五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实验六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实验基本技能、科学素养和回答教师提问等综合能力占65%,而实验预习报告、实验原始记录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等占35%。
该考核方式突出了对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科学素养和对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综合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认真上好每一次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预防医学;应急能力;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33-02
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而目前各医学高校所培养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突发事件应急队伍的后备军。本课题组前期调研发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理论知识缺乏,现场应急处置能力较差,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1]。由此可见,作为培养应对突发事件人才的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其培养模式急需改革[2-3]。
因此,本研究以饮用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主线,以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为目的,打破学科的界限,重组实验内容,设计开发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希望通过探索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塑造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
【实验目的】通过开展饮用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强化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包括接报正确处理能力、证据采集筛选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生物安全防范技能、实验室理化分析技能及微生物检验检疫能力、报告撰写能力、事件防控能力等。
【课程计划】打破学科限制,按学科将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实现多学科的整合;打破理论与实验课的界限,将部分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放在实践课上讲解(如各种调查处理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相关标准条例的解读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增加校外实习学时(如自来水厂水处理过程参观等),带着问题进课堂,再做实验。
【教学方法】PBL案例教学法:在典型案例的引导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法:提高学生实验内容专业英语素质,并为留学生相关学科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课程组织】由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协调安排,将各实验模块分配到相应教研室,由各教研室完成相关内容的讲授工作及考核工作,具体课时安排和开展顺序可参照下文。操作过程中,一方面依托公共卫生实验中心,开放学生与科研实验室,实现资源共享,建成满足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4];另一方面实行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导师制[5],学生在实验授课教师和课外科研导师的双重指导下,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实验工作。
【实验流程】
1)感性认识:了解环境卫生及食品卫生基本情况(参观自来水厂、食品加工企业等),启发学生分析环境及食品中有害性物质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
2)理论讲解:介绍各实验要掌握的内容、方法,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对环境污染、食品污染等对人体危害的重要性;介绍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现场监测技术、现场采样的原则、方法和质量控制。
3)现场流行病调查、监测及采样:模拟现场,由学生按照理论讲解内容,分组分模块对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及采样。
4)实验室分析及数据统计处理:对现场所采集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汇总现场问卷调查、环境监测、实验室检测结果,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5)总结评价:综合现场调查结果及实验室分析结果,全班共享,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写出综合实验评价报告。
【考核方式】
1)实验操作考核(现场演练):接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问询处理;现场采样(食品、水、生物制品等);理化
分析;生物安全防护;无菌操作;实验专业技能操作等(占总成绩的60%)。
2)调查报告撰写:基本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病因分析、鉴别诊断、结论、防控措施、附件(国家标准等)(占总成绩的30%)。
3)实验理论考核: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步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与程序、科研论文的撰写等(占总成绩的10%)。
【课程内容】
背景资料 2006年9月23日上午10:00,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人电话报告:YYY乡ZZZ村86人发生不明原因群体性腹泻,主要症状为起病急、恶心、腹痛、腹泻(呈粘液、水样便),部分病人有低热、呕吐和里急后重等症状。接报后,当地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防病工作。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亲临现场指挥,县卫生局立即抽调当地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院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0名组成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经详细调查及采样检测后确定这是一起水源性感染性腹泻暴发事件,暴露因素为村民饮用了被产毒型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2号水井)。通过采取病人隔离治疗、污染水源消毒处理、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
调查处理模块汇总如下。
流行病学模块
实验0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1学时)
实验02:爆发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步骤(1学时)
卫生统计模块
实验03:调查问卷设计指导(1学时)
实验17:科研论文的撰写(调查报告)(1学时)
环境卫生模块
实验04:突发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讨论课)(1
学时)
实验05:自来水厂参观(4学时)
实验06:水体污染源调查和水样的采集与保存(1学时)
实验07:水质检测和卫生学评价(水中硫酸盐的测定)(2学时)
食品卫生模块
实验08: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讨论(1学时)
实验09: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与技术处理原则(GB 14938―94)(1学时)
卫生微生物模块
实验10: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2学时)
实验11: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2学时)
实验12:粮食中真菌的检测(2学时)
附:综合实验评价报告模版
1)基本情况:事发地点地理位置、气象环境、人群分
布、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特点。
2)水源情况:通过饮水调查了解病例发生与水源关系,筛选可疑污染源。
3)发病情况。
①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及体症,以及主要实验室检查结果。
②流行特征:人群分布、空间分布、时间分布。
4)实验室资料。
①患者致病因素的检测结果(如微生物、化学物质等)。
②水、食品样品采集及检测结果(如微生物、化学物质等)。
5)病因分析:结合现场调查结果及实验室化学分析、生物样品的检验检疫,总结分析出致病因素,并列出主要分析依据。
6)诊断依据:结合中毒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现场流行病调查及实验室化学分析、微生物检疫等手段,做出疾病诊断。
7)控制措施:结合案例致病因素及发生原因,提出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江敏,刘达伟.我国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现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6-38.
[2]李华,万成松,郑莉,等.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医学教育探索,2007(11):1013-1014,1023.
[3]李乐,龙鼎新,唐双阳,等.新形势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举措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3(8):765-767.
[4]袁国保,李乐,龙斌,等.创新师资与平台建设模式 强化预防医学专业应急能力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1(3):
540-543.
关键词: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以及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同时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从各个高校学生的实际表现看,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已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倾向者占30%~40%,其中较严重者占10%;师范类大学生中有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5.2%。师范类院校学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而且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也就关系到下一代教育的基础建设,所以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本文以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师范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培养未来教师的积极作用。研究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有针对性地面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学校教学工作,有利于师范教育和师资建设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为了再教育创造先决条件。
一、当代大学生心里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需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阐述。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从客观方面来讲,当代大学生从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生活环境、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以及对待社会的态度与中学阶段相比都发生了本质变化,变得复杂。大学生一般都是初次远离父母,不知道如何面对这样的突然变化,造成了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这些问题的困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考取大学之后感到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导致厌学、不爱与人交往等问题。
上述问题在师范院校大学生中也比较突出。因为长期以来社会对师范院校的认知度很高,造成了学生进入师范院校之后产生了盲目自信的心理,而且由于师范院校招生范围比较广,学生家庭之间贫富差距较大,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心理压力。同时随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使得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产生心理负担。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措施
如何加强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现代大学教育的效果以及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基础建设,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该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心理教育。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加强沟通交流,克服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沉迷于自己的小世界,缺乏同外界的联系,在大学校园中学会心理健康调节,保持乐观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挫折或失败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这样才能为将来真正走向社会以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要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但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问题也不断变化。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素质调查,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新状态,才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教育措施与方案,只要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那么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再次,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之中。通过各学科教学融入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校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三、师范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未来教育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希望与困惑、快乐与困苦的多元选择,在面对学习、工作、社交、友谊、爱情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种种问题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有他们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分析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对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师范院校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同时,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进行评价、反思,不断推动适合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如制定符合师范院校发展特点、适合师范院校大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测评标准;积极引导本学院多学科整合研究,关注学院内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开拓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利用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打破时间空间局限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模式系统。通过对适合师范院校教育发展新模式的创新研究,不断扩展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延,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师范院校学生中开展师德培养是未来教育基础建设的重点,师德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个人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过程中,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范院校学生在培养自己良好的师德水平之后才可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将来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师德修养,从师范生抓起,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教师队伍从业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孟庆红.试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师范学生的重要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朱炳宇.“90后”大学生特质探微[J].丝绸之路,2010,(11).
关键词:初等教育;教师教育;小学教育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8);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实质性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走过了十六年的历程。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展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任务也应运而生。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的上位学科无疑是教育学,但在教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却没有它的位置;小学教育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属到某一学科领域,也就是说,以小学教育(本科或教育硕士)专业为背景的初等教育院系,其学科建设没有现成的学科归属。这就给初等教育院系提出了一个问题: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定位?其生长特色是什么?又应怎样去培育?
一、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学科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学科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四大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历史原因所致,全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主攻方向亦不够清晰。小学教育专业设立伊始,初等教育院系还来不及思考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试图厘清专业发展脉络的时候,愈来愈感悟到学科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
学科与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科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是用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衡量的,而专业则以人才培养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需求。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基地。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小学教育”即为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专业对于学科的依托性集中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也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所以不能只在“专业建设”的层面谈“专业建设”,不能只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谈“人才培养质量”。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学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效,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知识的转化程度(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是由专业建设的成效决定的。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密切关联。
(二)承担学术创新任务
当今的初等教育院系不同于以往的中师,这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别,即由中等教育提升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还在于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初等教育院系,除了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外,还承载了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也就是说,初等教育院系对学术界要做出应有贡献,而学科建设恰恰承担了此项任务,这是初等教育院系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否则初等教育院系的不可替代性就无从谈起。
(三)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仅就在职教师培训一个领域来说,我们能否对教育实践发生的诸多问题站在较高的学术视野上给予诠释,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能够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成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可以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成果,无从谈起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事实上,学科在自身体系和社会需求这两大系统中形成了两大回路,一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依托服务对象提升学科水平,二是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再作用于社会。
(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与院系的学科建设主攻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而研究生教育的展开也使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与活力。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而言,近三年全院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占20%,在一般期刊上不计其数。
(五)汇集人才、提升队伍水准
从目前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学术队伍水平相对薄弱,属于小学教育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与该领域学科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平台不完善、学位点建设刚刚起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时机、提高水平,才能聚集更多的学科人才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生长特色
(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原则
1.基础性
学科建设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不是凭空盖起的高楼大厦。所以,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初等教育院系学科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优势与特色十分重要,也是定位的第一步。我国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初等教育院系绝大多数是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型而来,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富有特色的中师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全员育人,德育为重”的理念,并将“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其办学宗旨。可以说,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师范教育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百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小学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师培养与时俱进的研究,不过由于办学层次所限,这些研究并没有上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凝聚化;也没有形成学科意义上完整的逻辑体系;更没有制度、体制与政策上的保障。由此可见,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理应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2.前沿性
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应吸收国内外初等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密切结合。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完成了小学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进程,与此相对应的学科建设,我们的起步就更晚。据此,在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伊始,应该以国际化视野来研究初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以保证学科建设的高站位和前沿性。
3.关联性
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我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不同步,不是先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再设专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先有专业再建设学科,进而引领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专业的基础性体现在:专业为学科提供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基地、多学科构成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以及毕业生入职后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等。同时,由于专业建设在先,专业建设从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出发,对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譬如,6~12岁小学儿童学习与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进一步,具有这样特质的小学教师培养的路径与环境?这些都对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实践诉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学科建设若能对专业建设的以上问题给予理性的回应,则必然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专业化的引领。所以,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4.条件性
我国初等教育院系承载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师资队伍也呈现多学科的特征。这就有别于高等教育中传统院系办专业的师资构成。队伍结构的这一特点,为初等教育院系提供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做得好会有很好的亮点,还会产生出奇花珍果。
5.应用性
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鉴于我国初等教育院系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期待,其学科建设的重点以侧重于后者为上策。即关注学科建设的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转化率和转化价值。
6.独特性
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归属于教育学科领域,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如果不突出特色就会被一般的教育学科同化,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需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生命力。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生长特色
根据以上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分析,学科建设的生长点与特色应该充分体现我国百年师范的文化积淀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多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期望通过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出新芽、开出奇花、结出珍果。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小学教育的对象6~12岁儿童的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对小学教育实践的转化价值。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领域主要确立以下研究方向。
1.小学儿童研究
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儿童发展也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一方向上,学院进行的主要研究有:小学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儿童学习与记忆、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绘画心理、儿童音乐创作、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研究、儿童游戏与教育、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与教育、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
2.小学教师教育研究
在一般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小学教师特质研究、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建设)、小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有效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究等。
3.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学院于2011年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初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一新学科的开创,大大激发了初等教育研究的活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定位、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初等教育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定位、初等教育史研究等。
4.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的研究多关注于中学阶段,小学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抓住这一生长点和队伍的优势,学院开展了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教与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研究。
5.交叉学科领域研究
在理科交叉上,成立“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汇集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一批青年博士,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在文科交叉上,成立“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涉及国学教育、哲学、宗教、历史、书画、手工、礼仪等十几个学科分支。除此以外,还有“综合实践”、“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等。
6.“大”与“小”联系的纵向研究
体现大学教育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联系,包括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古诗词与小学古诗教学、写作理论与小学作文教学等。
三、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生长特色的培育
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学科建设会有一些生长点经过筛选、扬弃显现出来,如何使有发展前景的生长点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学院标志性的品牌特色学科方向,培育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领导者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外,还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住。
(一)培育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有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要做到多而不散、和谐共生,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5位,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师留下来的骨干教师,也有建院以来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涉及包括教育、心理、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音乐、美术等在内的20多个学科领域,学缘结构多元,理论型、技法型兼有,大家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基点是将“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学院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的理念,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都支持他们坚持原有的研究方向,在时间、经费、出国进修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的,仅“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建设经费就有百余万元,目前已连续投入了三年。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逐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专业与小学教育合理“嫁接”,期望生成新的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成新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了这一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个人专业得到了发展,本科、研究生教学蕴含了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几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也应运而生。其中“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形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初等教育学院成立十五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0个研究机构,即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成立,汇集了院内外、理论型、实践型的各类研究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结合学科方向、合作攻关,提升了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感。
(三)学位点建设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经济
1当前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
农村基础设施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严重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就是乡村道路、灌溉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等方面。这些方面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缺一不可,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设施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虽然过去的破旧灌溉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是仍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节水农业发展不足,农田灌溉面积有限,水资源开源节流不足,旱作农业分布仍然广泛,这些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不足都对农业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限制作用。而农业得不到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受到限制,这样也就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步。
1.2村道建设不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农村道路建设,大部分乡镇的乡道、村道都得到了改善,但是还有一部分地方的乡村道路依然建设不足,未经混凝土铺设的路面依然存在,雨雪天道路泥泞,影响群众出行。在已经建设的乡村道路中,由于建设标准低,监管不到位,道路建成没有多长时间就变的坑坑洼洼,通行困难,影响群众通行和农产品运输,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
1.3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水平落后
在当前农村建设中,公共卫生建设严重滞后,各个村庄建设的卫生室医疗设施落后,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村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难以实现。还有随着城镇的大力建设和小城镇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倾斜城镇,乡村教育出现不足甚至不断落后,乡村学校难留人,教学设施落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山区群众人畜饮水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在广大的山区,由于住户居住分散,难以集中供水,因此群众大都采用山泉水或收集降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这样的饮用水源不仅不卫生,而且矿化度高,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隐患,一旦致病,村民将脱富致贫,扶贫成果毁于一旦,这样就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原因
在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中,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因此财务困窘,收支入不敷出,在个别村集体,甚至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而现在由于农民投工投劳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自筹资金基本消失。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国家投资,因此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另外自从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农户都以自由土地经营和家庭经营为主,虽然对农村公共设施依然依赖,但是保护意识相当淡薄,这样就不仅无法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而且会出现倒退现象。
3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措施
3.1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规划
农村地域分散,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规划时,就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到有重点、有特色,使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安排、科学部署指导下有序开展。加快城市交通、供水、电力、信息、广电、电信、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与城市基础设施互联共通,搭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
3.2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参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所以,各级政府要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对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是协调城乡发展的纽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建设的基础。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历程
上世纪末,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失,也有一部分农村存在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损坏严重等问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迟缓。不仅是生产性基础设施缺失,农村的服务性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农村医疗条件差,是当时农村的一大特点。在教育方面,中小学教育水平低下,投入明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无法适应农业的机械化。另外,通信、电网和自来水等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匮乏,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不足。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不通畅,农村自然环境差或资金不足无法修建公路,使得上述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政府的支持和倡导下,逐步引进与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规划阶段,要求我们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调整分配结构。同时,要加快农村医疗与教育的改革,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广现代化农业科技;加强农村的组织管理,科学实施和管理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体系,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末期以来,政府在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变。然而由整体出发,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全面的改善,这是制约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政府的投入平均到各级政府后,并不能满足农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需求。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了农田灌溉工程以及村级道路整治等项目,虽然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但要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更多的投入。而导致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使得建设资金投入明显后劲不足。
(二)缺少科学统一的规划和保障
缺乏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规划中没有考虑到长远利益,也没有制度的规范与保障,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无法长远的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劳务输出,农村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过度转移,造成了当地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市场功能无法有效地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同时也暴露了农村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严重不足。
三、对加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一)调整财政政策趋向,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全面,使农民增收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也制约着宏观经济的发展。国家应该给予农业和农村健康发展更大的支持。及时调整财政政策,把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放到重要位置上。制订改革方案,切实可行地增加农村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拓展农村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国家农业投资后劲不足的制约因素使融资方式单一,政府应该调动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尽可能多的发展农村融资渠道,发挥企业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作用。加强农村水利设施、电网、卫生等设施的投入。各方面一起带动农村经济更快速良好的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完善的管理体制
在可持续发展的引导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编制一套可持续的系统的规划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在总体上做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遵循明确分工、规范管理、节约土地、合理布局、可持续发展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因地制宜,各部门协调配合,权责分明,调动政府、社会和民众共同参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姜轶嵩,朱喜.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2004(9)
[2]刘建波.建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议.潍坊学院学报,2006(1)
论文摘 要: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须注重四个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四结合。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那么,如何搞好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呢?现结合成县的新农村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须做到以下四方面的结合:
1.农田基本建设与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以往,我县各级政府一直倡导和支持农田基本建设,支持广大农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梯田、条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打机电井,修筑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网,建各类大棚温室等。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已日益丰富,除农业以外还有林、牧、副、渔业等,农村工业、矿业、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业等也已兴起,农业外其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当集中,建成各类小区,如农产品加工小区、建材小区、工业园区、畜禽养殖小区、仓储及市场小区等,而这些小区要统一修建道路、电力及通讯设施、上下水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场所等,其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与各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衔接,如道路、水路、电路等都应连接、贯通。
做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的结合与贯通,有利于提高农业及农村其他产业间的物质循环效率和能量转化效率,有利于节约内部运输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等。如农业和农村其他产业间生产项目紧密结合,可以相互利用原材料、生产加工废料等,可以循环利用水源、热源等,可以统一购买原材料和集散产品等,可以集中化粪、处理污水和垃圾等。这些生产项目和环节的配套进行,很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会大大提高农村整体经济效率。
2.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结合
农村居民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宿舍、院落、厨房、厕所、上下水、电灯电话、燃气、供暖、垃圾处理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村庄道路、电力通讯设施、自来水供应系统、沼气秸秆燃气供应系统、文化体育场所、学校、卫生所、村部及村民会馆、公园、广场、超市卖点、池塘、水渠、化粪池、垃圾处理场等。这两方面建设要紧密结合、配套衔接,更重要的是,使二者与农村各类产业的生产设施建设相衔接,连为有机整体。
农村居民生活及公共设施建设与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机结合,不仅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现代生活质量,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民通往各种生产场所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物料运转的便捷程度,提高各种原材料、废料及能源的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效率。这些会无形中提高整个农村经济的运行效率。此外,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联系也会因此而更为紧密,知识、科技、信息、情感等方面的互动程度会更高,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社区组织、民主政治、精神文明、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地向农村延伸、向农村覆盖,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要不断地完善,并向外拓展,以迎接、对接城市(镇)延伸、过境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国家公路、桥梁、电力、通讯、水利、输油、输气、供暖等设施都可以与广大农村对接,惠及农民群众。
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对接,主要靠两大途径:一方面靠农民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来加强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靠城市和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不断延伸和覆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配套,会大大促进城乡经济、技术、文化和市场交流;会极大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共荣;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村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同时也为城镇乃至城市提供生态产品输出(纯净水、新鲜空气等)。因此,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与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
由近及远,农村生态环境包括:农舍及村庄四周的空间景观;公共绿地、池塘、水渠、园田;河流、湖泊、近山、远山、森林、草地等。在运用人工工程手段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同时注重配合运用各种生物措施手段,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和建设。例如,一定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和提高生态平衡水平;一定要多种花草树木,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一定要保护水源,种养有益水生生物,净化水体;一定要规划、改造农田,建设各类农业景观;一定要采取绿色农业技术,防止农田及环境污染,确保生产安全卫生的绿色食品等等。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反过来,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益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良好运行。农村生态环境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农业和整体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也会大大提高城市和全社会居民生活的安全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建设;基础设施;BT模式;城市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2
[中图分类号]F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市政建设的相关文件,国家已将BOT建设模式引入了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而BT模式就是BOT模式的一种独特新颖的变换形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方式,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新模式。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要与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方式受到了政府的青睐。BT模式可有效解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还可解决目前市政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建设工程引入BT模式,特别是一些工程量大,工程规模大,工期较长的项目。所以BT模式在不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短短几年,已从以前单一的、独立的领域逐渐转移到其他建设领域,包括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1 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主体设施正常运行的保障,是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条件。但近年来我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浪费严重,建设不能统筹兼顾,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且建设水平差异太大,建设不平衡等。且因城市化进程太快,基础设施建设有些跟不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所以各地虚假城市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所谓“欲速则不达”,这么快的建设进程势必会引起一些问题。
1.1 建设质量差,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忽略建设的效益和质量,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基本上所有的城市在建设中都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比如城市道路建设,俗语称“要致富,先修路”,因为道路是经济发展的血管,是城市运作的纽带,但现在的道路建设,虽然十分重视道路的兴建,却忽视了道路的建设质量。道路的建设不注重质量,刚建好的道路又要拆掉重修,导致重复性建设。虽然道路的修建对经济发展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却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政府资金。
1.2 建设不能统筹兼顾,附加性建设多
当前,很多城市建设中没有统筹兼顾的方案。比如,在道路建设之前就应全面考虑到下水道、自来水、网线等问题,但现实的建设中因为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导致重复性建设、附加性建设经常出现,这样的建设根本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如果能够在一次修路的方案中就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就能做到统筹兼顾,将会节约更多资源,使建设更有效率,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3 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破坏
建设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还应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建设的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将“好”放在“快”的前面,说明我国已经更重视建设的质量和建设的整体效益。建设需要考虑到环境保护,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经济建设。比如,大量抽取地下水是城市道路建设采取的方式之一。大量抽取地下水,是为了排干净地下水来稳固地面上的建筑物,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做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会影响生态平衡。甚至还会造成城市“天坑”的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如,不达标污水排放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企业将不达标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里,不仅影响河流的水文水情,污染水质,更会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再如,城市垃圾的处理问题,现在城市处理垃圾的方式,大多实行填埋处理,将垃圾统一埋到地下,一些有害垃圾会破环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也都被浪费掉,这些都是在城市建设中忽略环境保护导致的。
1.4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平衡
我国目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都不高。与国民生产总值类似,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也有相关指标用来评判。根据2009年的统计显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联合国的平均建设水平差距甚大,特别一些特殊的建设更是落后,比如我国建设中污水的处理设施等。另外,在我国国内的建设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建设不平衡,建设差异大,这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区域不同,城市的建设也不平衡。从相关数据中可得知,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普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一些规模大的城市、发达的城市建设水平要高于欠发达城市。第二,主要表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着许多内容,包括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环境卫生等设施的建设。这些不同的设施体现了内部建设的不平衡。一般来说,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比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更受政府重视。如修路这一设施建设,基本是每一个城市都看重的、都要做的,但对于污水的达标排放、垃圾的有效处理等环境卫生方面的建设却相对落后。
2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T模式的优点
正因为当前城市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以往的城市建设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适应我国现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正因如此,我们可引入BT模式这种建设方式,这是一种符合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新型建设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2.1 降低建设风险和管理成本
在正常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因为本身技术匮乏,实力不强,建设观念落后,导致建设投入成本与我们的收获不成正比。但在BT模式下,建设资金是不需要政府投入,这样政府及相关机构,便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政府也不需要设置专门的项目管理机构对建设中的各项目进行管理。等该项目建设好并完全合格以后,政府才会支付资金,这种模式下建设的风险就会降低很多。上文已提到,一般采用BT模式的都是一些大型工程。大型工程交给BT承包商,承包商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就会给出双方都认可的价格。且BT模式在大型工程中的引入,还可提高工程进度,加快工程效率,所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引入BT模式非常重要。
2.2 优化项目管理
在BT建设模式下,相关BT承包商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就会想方设法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管理。先进的管理方法能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形成良好的循环,也是我国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形式。BT承包商在建设过程中引入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为我国政府进行其他设施建设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2.3 实现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BT模式可看作是一种建设模式,也可看作是一种政府的融资方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BT模式,可使政府和BT承包商获得双赢。一方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些建设资金仅靠政府财政拨款有时确实难以支撑。但这种模式可在建设的过程中,将非政府资金引入到建设中来,缓解政府的财政困境。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因为融资渠道的改变而影响到建设的结果,还会使政府规划筹建、但资金又不足的项目尽早落成,获得发展,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在实现社会发展、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尽到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工程实施,必须要有投资渠道。而将BT引入政府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就可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如果企业仅靠自己的工程维持发展,会比较艰难。但如果可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让企业承包更多的工程,企业就可更好的获利。BT模式中,企业投资渠道不仅更多,还可减轻企业投资的风险,因为他们投资的是政府的建设工程。最终,将BT模式引入政府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可缓解政府在建设中存在的资金问题,促进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企业可有更广的投资渠道,更低的投资风险,促进企业自身的长久发展,这样就实现了政府与BT承包商的“双赢”。
3 结 语
与其他建设模式相比,BT建设模式拥有很多明显优势。在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理性的引入BT模式,可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让这类建设拥有长久发展的动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良性发展。另外,在促进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晓强.浅谈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管理及有效运作[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3).
[2]吴贤国,蒋雪,张立茂,等.BT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J].铁道工程学报,2013(11).
[3]刘凯.市政工程BT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项目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2011.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国内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农村;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19-02
一、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国外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Antle(1984)、J.E.Stuan(1998)、Patrick Bond(1999)从农村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角度展开研究,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企业的增加;间接效应包括人们自由支配时问和资源的增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公众福利的提高。Bhatia,M.S.等(1999)通过进行1950~1951和1995~1996的电力、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前后对比,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Lall,Somik V.(1999),Fan,Shenggen等(2001),Ellis,F.M.Kutengule等(2003)对印度进行实证分析,解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村发展、缓解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对农村收入提高的因果关系的论述。E.C.Mamatzakis(2003)、RomeoG.Teruel(2005)采用先验对数成本函数的方法,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在希腊和菲律宾农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Jahan,Selim等(2005)认为小型基础设施从许多方面是大型基础设施的有益补充。E.c.Mamatzakis(2003)通过对希腊1960—1995年间的农业投资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资金不匹配等冲突。Johan F.M.Swinnen,Harry de Goiter,Gordon C.Rausser,and Anurag N.Banerjee(2000)认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公共投资是分配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这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2.国内研究
林毅夫(2004)、(2001)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有利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并在2006年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是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杨建良(2004)、杨豪(2006)从新农村建设视域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思路之一是加快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石爱虎、霍学喜、王征兵(1996)、。樊胜根等(2002)、李锐(2003)、周法兴(2006)则从建设内容范畴具体阐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投资需求、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管理四大难题,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
3.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2002)、方芳、钱勇(2004)、刘伦武(2006)等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协整分析方法,描述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刘晓昀(2003)、鞠晴江(2006)、余国新、张建宏(2008)、朱国忱(2006)、郎永建(2006)、李锐(2007)采用截面数据、实证调查、C-D生产函数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贡献。另外,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许多文献专门讨论了农村交通、教育投资、灌溉、能源等单项目基础设施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谭清香(2003)梳理了现有文献关于农村道路和农业发展的讨论,并采用大量数据以相关性分析为主要方法讨论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的关系。李文(2007)对农村道路投资和减缓贫困之间进行了因果分析,其检验结果十分显著。孔庆雨、郑垂勇和陈红转(2007)则系统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产出问题。钱克明(2002)的研究表明,政府农村教育投资对农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
林后春(1995)、陈俊星、田树红(2004)、林万龙(2005)、何菊芳、虞拱辰(2005)就从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间的相关关系中阐明和揭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长期低效的问题和原因。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较低、村基础设施供给地区性和结构性失衡、项目建成后维护机制不完善、运转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贾康(2006)、林万龙(2007)从公共财政的视角认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许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背离农户需求,是政府的公共支出项目与农户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符。沈坤荣(2007)、杨永忠(2008)和彭代彦等(2008)以农村公共产品视角来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民间投资、农民满意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张晓波等(2003)、罗仁福、张林秀等(2005)、胡振虎等(2007)利用在全国、江苏的实地调研数据,着重研究了村民自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林万龙(2001)、对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诱致性变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
1.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机制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研究方面
赵维清(2002)、黄勇民,李军(2005)、沈明其(2006)、陈秀芝(2006)、张亦工(2008)从农村基础设施创新机制构建角度提出了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是改变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关键;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形式基础上,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主有从、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唐建新(2003)、潭洪江(2004)、徐双敏(2006)、费振国(2006)在制度构建层面提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对策,包括一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二是调整和转变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三是努力改善制度环境,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培训制度体系构建。四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以及完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方面
王广起等(2006)认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劳动积累机制,探索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健康发展。唐建新(2003)、刘家伟(2006)、胡静林(2006)提出可以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常见的投融资模式(BOT、BOOT、BT、PPP等模式),建立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刘峰涛(2008)基于外部性与产权市场的视角,构建了针对农村公路的投融资模式——外部性产权证券。刘小宁、董晓钟(2002)创立了以股份制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新模式。
3.在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研究方面
魏新亚(2002)、刘平青(2004)提出农业企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的来源最有可能是民间资本,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于新朝(2003)对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的内外因及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应遵循的规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陆迁,何学松(2006)从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投资环境不佳、投资产权界定不清、信用和市场准入障碍等制约性因素。
4.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研究
吕玉辉(2010)等指出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管护机制,责、权、利结合,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李伟(2012)提出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中,经济保障是农村老年人最为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生活照料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位居第三,最后是精神服务需求。在此情况下,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经济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王勇等(2013)认为结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邹彦(2010)在对河南省淅川县农村的垃圾处理服务体系调查中,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要求,揭示影响垃圾处理支付意愿的深层次原因;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仅靠农户的参与还不够,政府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均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的整体综合性、实操性研究,或从建设投入和运行管理综合联结角度的研究,故我们研究将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的整体全过程链条管理的角度,综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城乡两个视域背景,就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一般规律总结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建设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建设与运营一体化联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的整体调整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改革、完善和优化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改进其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策略,提升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双重效率。
参考文献:
[1] 潭洪江.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困境与出路[J].岭南学刊,2004,(4):89-92.
[2] 吕玉辉.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 李伟.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2).
[4] 王勇等.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J].技术经济,2013(4).
[5] 邹彦.农户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研究----以淅川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费振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探索[J].农村经济,2006,(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