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童心理学效应范文

儿童心理学效应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儿童心理学效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童心理学效应

篇1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3、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

篇2

色彩是一种视觉神经的刺激,它的来源是由于视觉神经对光的反应。色相、纯度、明度是色彩的三大属性。当今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人们在视觉上对色彩的认知越来越丰富,并且在运用上也能通过融合、搭配、对比等方式产生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现代产品设计的领域里,色彩占有重要的地位。色彩是产品给人们的第一视觉感受。色彩对人们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影响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并左右我们的情绪,色彩的心理效应就开始奏效。据心理学家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地域文化对于颜色、对于色彩都有不同的感官反应,根据不同的色彩也会给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与暗示。色彩心理学以视觉器官为媒介,通过色彩的物理光刺激人的生理感受产生心理效应。研究色彩在儿童家具营销上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家具色彩设计的科学化、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儿童家具的销售额。

1色彩心理学概念

色彩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无论是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等方面,色彩在客观上是对人们感受的一种刺激和象征;同时在主观上又是一种反应与行为[1]。色彩心理由视觉开始,从知觉、感情再到记忆、思想、意志、象征等,其产生反应与变化是极为复杂的。色彩的应用,很重视这种因果关系,即由对色彩的经验积累而变成对色彩的心理规范,当受到什么刺激后能产生什么反应,都是色彩心理学所要关注的内容[2]。

2色彩的基本概念

2.1构成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由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三要素组成[3]。固有色就是在白色阳光下物体呈现出的自然色彩效果。简言之,就是物体本身的色彩。固有色在一个物体中所占份额最大,显然对它的研究十分重要。要掌握固有色,就要对色相有准确的把握。物体的固有色受到外部的影响较少,主要跟随明度与色相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饱和度也最高。光源色是白炽灯、太阳光等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色光。在我们日常使用中显而易见,荧光灯所含的蓝色光波多就呈现蓝色部分。光波的比例调整,所呈现的颜色效果就会有差异,所以说光源色是根据不同光源发出不同性质的光,所产生的颜色就会不同。环境色是指在外界光源的影响下所产生的颜色,例如:自然的日光和月光,人工灯光等。环境色不单单只受一种光源影响,是在复杂的光源环境下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儿童家具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三个因素,研究外观颜色时,不仅要注重产品固有色对消费者的影响,更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因材质的差异化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效果,从而丰富固有色,增加产品卖点。所以说色彩在营销中占有最直观的说服力。

2.2色彩的三原色

色彩的三原色是由红、黄、蓝组成。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任何两种甚至几种颜色相加都不可能呈现红、黄蓝这三种颜色,但这三种颜色却可以调配成不同的色彩。例如红色+蓝色=紫色,黄色+蓝色=绿色,任意两种或多种颜色组合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多种颜色会搭配出不同纯度、明度、色相的色彩,充分利用三原色的特性,才能表现出色彩在产品外观上所要展示的效果。

2.3影响色彩效果的三要素

色彩具有三要素,是色相、明度、纯度。人们看到的任何一种颜色的效果都是这三要素作用的结果。通俗的说,色相就是决定是什么颜色,明度就是色彩所表现的亮暗,纯度就是显示照射在色彩上光的亮度。在产品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三要素,不同方式的应用会产生不同效果,例如:两种颜相相同,但明度高的颜色有向前的感觉,明度低的颜色有后退的感觉;高纯度色有向前的感觉,低纯度色有后退的感觉。

3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家具营销中的应用

在色彩心理学中充分应用色彩对人们的心理反应进行营销,通过色彩暗示,色彩启发的作用,根据消费者和儿童家具市场的色彩定位,在产品设计、品牌设计、销售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对颜色的组合进行优化升级从而促进销售。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是儿童家具营销中的关键,是一种新的销售理念。

3.1色彩暗示

每一种色彩都会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刺激并对心理造成影响。但颜色也会存在着差别性,如女性就会多喜欢温暖可爱的颜色,男性就会选择稳重踏实的色彩。应用的方向不同也存在着差异化,如在儿童家具中多选用鲜艳的颜色,而在老年家具的色彩原则上通常都会选择沉稳高雅的颜色。所以不同色彩会对心理造成不同的暗示效果。黑色,是神秘、权威、高雅、低调、创意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执着、淡漠、防御、正式、严肃,在很多正装的颜色搭配上以黑白为主调,主要为了表示其严肃与庄重。黑色为大多数成年人所喜爱,当你需要展示权威、专业、品味、低调时,黑色就是不二之选;白色,象征单纯、美好、神圣、善良、信任,身上白色面积太大,会给人疏离、梦幻的感觉。就如很多青春校园电影中一样,很多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总是穿着白色连衣裙,就是为了给予人们一种单纯美好又梦幻的感觉[4];灰色,象征中规中矩、诚恳、沉稳、深沉。在很多智能电器中就多使用灰色,主要传递的是智能、稳定、权威等产品讯息。灰色也会留给人们黯淡、消沉、邋遢的感觉,但灰色运用的好会传递更丰富的信息;黄色是明度极高的颜色,是三原色的其中之一,能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具有警告提醒的意思,例如预警信号大多都是黄色,在红绿灯中黄色也是唯一的原色,就是强调其提示的作用。高明度黄色象征明快、聪明、希望;高纯度的黄色显得清新、浪漫、耀眼;蓝色是灵性知性兼具的色彩,在色彩心理学的测试中数据表明几乎没有人对蓝色反感[5]。蓝色象征希望、追求、理想;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可靠;绿色带给人们安全感受,绿色象征自然、自由、和平、新鲜、安全;在人们观察绿色植物时就会有舒适放松的感觉。黄绿色给人特别、活力、清新的感觉;明度较低的绿色则给人稳重、有内涵的印象;红色,代表着兴奋、热情、喜庆、欲望、权威、自信,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由于颜色的鲜艳与出挑,表达的是完全的展示自我、积极的争取、关注的焦点。但另一方面也会带给人血腥、暴力、恐怖、忌妒、愤怒、控制的感受,容易造成心理压力。粉红象征可爱、温柔、甜美、浪漫,是一个偏女性的颜色;粉红色通常寓意美好,缓解压力。粉红色可以代表儿童的纯真美好,明度与纯度高一点会更适合儿童设计的使用。但桃红色相较粉红色更象征着女性化的热情,桃红色更显女性的成熟、大方。在粉色的使用时候要注意颜色的搭配,搭配深沉的颜色更能体现成熟的感觉,搭配明快的颜色则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感觉。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但其自身并不具有购买力,所以在色彩的设计上既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段的颜色又要重视家长对色彩搭配的认可,所以说儿童家具设计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儿童家具的色彩选择,不能盲目跟从儿童对颜色的认知,要从家长对儿童的保护角度出发。年纪稍小的孩子喜欢色相反差大、纯度高的色彩,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才有能力辨别或者喜欢一些淡雅的颜色。由于儿童对色彩相当敏感,长时间接触大面积单调的色彩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在色彩上忌讳大面积使用很深很艳的颜色。要尽量选择例如黄色、绿色、蓝色这种清新活泼的颜色,会给儿童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

3.2色彩启发

当人们在挑选产品的颜色时,通过视觉的传达时常会把色彩与该色相关的事物相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会带来新的启发并产生新的心理反应。色彩对人们的启发可分为具象和抽象两种[6]。例如我们看到红色,得到的具象联想是苹果、西瓜、火焰等,但同时也有热情、喜庆的抽象心理启发。在对产品的色彩心理的研究时要充分利用好色彩启发的功能,儿童家具在色彩的选择时要考虑到颜色对使用人群所起到的启发作用,利用颜色传达更贴切的情绪表达。

3.3色彩在儿童家具中的变化

色彩的调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例如从色彩的调整改变环境的温度,色彩的减少降低环境的拥挤感,色彩增加带来事物的复杂性。结合儿童家具在色彩上的不同变化,进而区别与普通家具的不同。首先色彩改变环境的温度感觉。就不同色相而言,在色相环中,以黄绿和紫两个中性色为界,红,橙,黄等为暖色,绿,蓝等为冷色[7]。主观感觉上,色彩的冷暖涉及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一个相对心理作用。就相同一色相而言,纯度越高越有暖和感,明度越高越有凉爽感。色彩的冷暖本身单独是不存在的,要互为依存与对比表现出来。一般而言,同一物体的受光面不同所表现的冷暖效果则不同。区别于一般家具,儿童家具中要表现暖的氖围,因此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可以利用色彩的这种冷、暖特性来帮助塑造这样的环境氛围[8]。关于色彩减少环境的拥挤感。运用在儿童家具中,就要把颜块化处理,增加距离感与体积比重。一般来说,冷暖色对比,暖色比冷色更为突出前进,冷色就有后退的感觉,同时使用前进感和后退感,就会造成距离的效果。在儿童家具中的使用可以增加产品层次感,使产品不再古板单调,更适合儿童活泼的个性。色彩的视觉刺激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更加关键。儿童对色彩的认知还不太成形,更要注意色相、明暗、纯度上的对比。儿童家具要避免使用强烈反差的颜色,容易对儿童的视觉造成直接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产生烦躁情绪。但颜色也不能简单划一,这样对儿童起不到视觉刺激,就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尽量选择色相不要过多,以相近色的使用为宜,明度和纯度的对比反差不要过大,多运用暖色安抚儿童的情绪。

4色彩心理学在儿童家具营销中应用的优势

4.1色彩在营销中的说服力

营销是指,企业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切合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色彩是展示产品形态的重要一环,对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色彩的直观性是最基本的营销元素并且是其他营销方式所不具备的。

4.2色彩在营销中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变化会带来情绪化效应、冷暖效应、主次效应等等。产品在营销的时候,消费者根据产品的颜色会有不同的暗示和启发,并且赋予颜色特殊的个人情感,使色彩有了生命力,产生心理效应。在儿童家具的设计中,要调查儿童以及家长的颜色喜好,运用色彩的色相上的搭配,明度纯度的调和,并考虑产品使用的安全、成长等特殊性,给予儿童美好积极的心理效应,从而刺激消费。

5结语

篇3

【关键词】 儿童心理学;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有人说“数学是人类知识活动留下来的最具威力的知识工具,是一些现象的根源”. 印度数学家拉奥曾经这样说道:“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可见,数学在一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教育是国家的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夯实小学生数学素养基础的关键时期.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 ”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应该结合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注意、认知、思维以及意志等心理结构的学科. 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1. 儿童注意的特点

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注意不稳定,不持久,精力无法集中,容易受内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注意的范围小,且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 儿童感知觉特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特点缺乏准确的感知能力,而且不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比较笼统、模糊,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看错题的现象.

3.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并且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为处于过渡期,所以小学生的思维还无法完全脱离与感性经验的联系.

4. 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外露,喜怒常形于色,情感内容也日渐丰富. 但是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自我评价受思维的限制往往会体现的比较片面,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二、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处于童年时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充分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程教学,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巧妙的教案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很大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只有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针对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趣味性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感知觉是极其敏感的,一切新奇的事物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时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建构,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概念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就叫分数. 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比较抽象.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分蛋糕”的情境. 蛋糕是一个整体,爸爸、妈妈一人吃了一份蛋糕,自己吃了两份,总共是四份. 那么爸爸和妈妈各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自己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二,即二分之一. 从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激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完善,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对父母和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小学生进行鼓励、引导和激励,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心理学表明: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经常性的鼓励是一个人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力. 对小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适时进行表扬,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受到教师的反复表扬,学生的行为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努力做一名好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 巧妙提问,鼓励学生学习的信心

数学家康托尔说:“在数学的领域里,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同样在数学的课堂上也需要提问的艺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年龄的限制,对数学课程中充斥的抽象化概念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对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信心.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巧妙的提问,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比较被动,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以激发学生自信为目的. 对学生的提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可以从稍微简单的问题入手,给学生以满足感,继而逐渐深入问题. 学生在接受提问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起全班学生的关注,正确的回答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随着提问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不断拓展.

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教师只有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顺利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巧芬. 透过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看低年级计算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6).

篇4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属于儿童阶段,心智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品德的还是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理想。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系统把握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

篇5

关键词 心理资本 流动儿童 问卷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84

Establishment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Adjustment

Questionnaire of Paychological Capital

LIU Yaozhu, ZHI Fengying, YU Lanqian, TANG Zhe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Luthans concept and factor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combined with China's related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the actual lear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migrant children, compiled "migrant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Extra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Guizhou, a school 223 subjects were measur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oating children school eventually respectively belonged to "self-efficacy", "integrit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gratitude" four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is 0.838, and finally by AMOS do structure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the parameters of the standard, show that the scale has the structure validity, and eventually formed the 19 - item questionnaire.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apital; migrant children; questionnaire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受到很多人的重视,自Luthans以来,心理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资本在学校、心理健康等等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开始慢慢增多,流动儿童作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作为未来国家地重要组成部分,流动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资源,对于流动儿童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并没有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测量工具。因此文章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Luthans的PCQ量表和中国研究心理资本的测量量表来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

文章把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定义为流动儿童在学校背景下,为了适应学校活动在处理自身或者外在所遇到的问题时所具有的积极心态或心理能力。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规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12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

1 项目的收集

文章采用文献阅读,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来收集条目。

1.1 文献阅读

广泛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明确心理资本的定义及特征,查阅Luthans的相关研究,阅读国内关于心理资本量表编制的文章,并进行整理。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共发放45份,其中15份是给老师的,30份是学生的;老师的开放式问卷总共四道题;学生的三道题。选取了贵阳市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分别填写问卷,老师和学生都是随机选取的。将收集到的内容,对其进行内容分析,最终筛选出四个项目,分别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人际沟通;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的努力的能力,并且拥有能成功完成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的挑战的自信;希望乐观指的是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已经发生的坏的事情总是充满了希望,不容易绝望和失望;韧性指的是个体在学校环境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能够很快恢复,能够适应和忍耐不利条件,不轻易放弃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达到自己的目标;人际沟通指的是个体在学校中,能有效利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

1.3 专家访谈

为了更好地编制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找了贵州师范大学以前或者现在正在研究心理资本的2名专家进行访谈。他们结合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问题和心理资本的了解,建议除开放式的收集到的项目外,还应该增加情绪调节、感恩、诚信三个项目。情绪调节可以定义为是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况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感恩定义为是一种道德情感,包括状态感恩和特质感恩;诚信可以定义为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信用。

综合以上的开放式问卷和专家访谈,再结合以前对心理资本测量工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整理,认为这七个项目满足心理资本的相关要求,可以利用这七个项目进行初始问卷的编制。这七个项目都符合POB的研究标准。

1.4 正式问卷的编制

最终根据这七个项目,参照已经发表的心理资本问卷编制的条目,最终得到了69个题项的初始条目,题目序号为1-71,并采用Liket5点记分,即非常同意5分,比较同意4分,不确定3分,比较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其中24、31、48、49、50、51、52、53、62、63为反向计分的题目。

2问卷的施测与分析

2.1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选取某学校223名学生作为被试,由于施测的时间,初三的同学已经考完试,所以对象为初一,初二的学生。最终收到17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

2.2 统计分析

利用SPSS和AMOS来进行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

首先录入数据,然后将反向计分的题目转换过来,其次对录入的数据计算总分,排序,根据总分的27%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查看项目的区分度。通过查看T检验的结果,显示有5道题不显著,表明这5道题不具有区分度,因此予以删除,他们分别是31题,48题,51题,63题,70题。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了查看剩下的题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进行考察,KMO值是0.809,球形检验达到标准,说明数据结果表明剩下的题目适合做因子分析。接下来对剩下的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剩下的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利用正交旋转法来抽取因子。删除标准:因子负荷小于0.5的项目以及因子题项不足三个的项目。经过多次因素分析最终得到包含4个维度的19个项目的问卷,解释率达到53.2%,具体结果见表1。

第一个因子主要是表现为学生在学校中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因此命名为自我效能,共包括5个题项;第二个因子命名为诚信,共包括4个题项;第三个因子命名为人际沟通,共包括5个题项;第四个因子命名为感恩,共包括5个题项。

3.3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取Cronbach's Alpha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问卷的每个因子的信度都在0.8以上,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3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进行问卷的结构效度的探索,具体的指标见表3和图1。

从表3中可知,这个模型之间的拟合效果理想,拟合指数已经达到要求,具体的模型图见图1。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自编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有效测量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心理资本的有效工具。最终得到包括自我效能,人际沟通,诚信,感恩四个维度共19个题项的问卷。

参考文献

[1]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

[2]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

[3] 杨承根,杨琴.SPSS项目分析在问卷设计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10.

[4] 赵守盈.矩结构分析模型――从入门到精通[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6

音乐教育 心理发展 心理素质

一、音乐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音乐,音乐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有关的专家研究表明,经常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一些音乐还能调动儿童认知新事物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探知未知世界的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重儿童音乐情操的培养。

音乐艺术本身就具有娱乐性,这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学习中来。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音乐的娱乐性来教导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边学边玩,既可以增进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还可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这种快乐的音乐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并满足其精神成长的需求,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儿童的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发展,以音乐教学为起点,可以提高儿童对各种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促进其不断地追求新的发展。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可以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练就坚强的心理素质,为成为国家栋梁奠定过硬的心理素质。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变得稳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好儿童心理的特点,使其充分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因为教师在儿童音乐教学中,不仅需要传授儿童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激发出儿童内心对音乐的热情及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培养儿童优良的心理素养和高尚的音乐情操。

1.儿童的想象力思维与音乐题材的关系

想象力就是指人的大脑对现有现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建一种新的形象的能力。这虽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智力活动,但由于儿童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认识不多,对于新鲜的事物,他们总会用想象在脑海中去描述这些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选取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的音乐题材,使他们能够尽快理解音乐所表达出的意境和情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聆听的儿歌以及欢快的民族歌曲等,使得儿童的想象力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这一过程后,对于其他的音乐作品就能要很快了领悟到音乐的精髓所在。

2.儿童的情感和意志与音乐情景的关系

儿童的情感和意志是儿童心理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好儿童音乐素养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培养音乐素养的重要时期,这时期儿童较容易接受单纯的音乐学习。因此,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要注重音乐的情景能够被儿童接受,选择一些适和儿童欣赏的音乐,逐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好感。例如,一些会令人的情绪起伏较大或者比较激昂、消沉的音乐都是不适合儿童。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理解的音乐氛围和教学环境,这样能够使得儿童较为耐心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增进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儿童音乐教育中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为了实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以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要求。

1.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教授儿童音乐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儿童都能获得良好的音乐教育。首先,应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快乐的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学习;其次,针对每一个都具有独一无二个性的学生,老师要懂得体贴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最后,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音乐教学的学习。

2.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

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基础。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他们对音乐的热情,激励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教师在步入教堂时可以带着微笑,把愉悦的心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尽快进入良好的音乐教学状态。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信息,都会被儿童敏锐地感觉到,使他们能够从老师愉悦的外表中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信任和理解。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是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喜欢音乐。这有助于儿童学习音乐的心理日渐成熟,使他们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愉悦感,进一步增进他们对音乐的喜爱,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无限动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培养良好道德情操。在这一阶段,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审美特点的音乐教学方案。这样才既能把握好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提供他们的音乐素养,对于儿童其他情操的培养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亚楠.浅析音乐教育中如何培育儿童良好的心理素养\[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2\]李杰.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5).

篇7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是一个集成的一体化平台,实现了教学和教务的一站式对接。2014年,我校6门课程近2万师生参与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试点。结合实践,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心理学”课程的空间教学应用为例,探讨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一)组建教学团队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要求组建基于课程的教学团队,探索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团队的协作经验。根据职责分工,一般由主持教师、责任教师、辅导教师和班主任构成。根据课程特色、学生情况和师资现状,可以采用跨区域组成辅导教师团队的形式,逐步形成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团队和辅导模式。为做好“儿童心理学”课程教学,责任教师发动全省电大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组建辅导教师团队,团队的组建一是把好“资质关”,选聘长期从事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二是“数量关”,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人数合理配置辅导教师,以保证不同学习中心的教学过程落实;三是“培训关”,辅导教师对学习网空间课程平台的熟悉程度、职责要求、课程资源、任务要求等掌握情况直接影响教学组织和落实的效果,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和现场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团队的培训。

(二)建设课程资源

网络核心课程将强有力的推动着国家开放大学网上教学工作。“儿童心理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围绕这一定位,在课程资源建设之初,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研究国内外文献以及教学实践;征求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征求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课程框架。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必须是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完善,教学过程全面,能够满足不同教与学需求的课程。鉴于成人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儿童心理学”课程资源内容的设计上采取“系统学习资源+教学案例+形成性考核任务”的形式,做到学习资源适用、够用,采用文字、图文、视频等形式;形成性考核任务由综合应用、分享案例和阶段性测验三部分构成,占总成绩的50%,做到适合并易操作,计分项目内容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网络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任务的考核项目的权重设计力求形式多样化、操作简单化,如网络参与度:登录教学平台次数,在线练习时间,视频资源浏览(下载)时间,离线作业次数,参加讨论次数等,注意理论型课程和应用型课程的不同。“儿童心理学”网络核心课程试运行来,教师团队成员普遍从以设计资源为主转向关注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由自愿浏览转向自主完成学习。

(三)实施课程教学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是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首先,班主任完成学生信息导入,建立网上课程教学班,建立“辅导教师—课程—学生—班级”的对应关系。“儿童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周期是以周为单位,在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持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调整和完善,监控责任教师(或辅导教师)课程教学工作;责任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适当补充、调整教学资源和活动,负责分部教学团队的组建、协调,监控分部辅导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查看试运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辅导教师主要针对网上班级学生组织落实教学过程,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包括教学内容的辅导、答疑,组织网上学习活动,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促,完成形成性考核的评阅等。“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在空间教学应用试运行后,充分发挥了各级教师的职责,探讨了线上、线下双轨并举的全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实施。

(四)做好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是开放大学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以混合学习理论为指导,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对学习者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持续关注与支持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学为核心目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从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维度构建了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程做到了学习目标和学习路径明确、学习过程可控、教学行为可查、教学过程规范、学习成果可认。学生在预设好的教学活动中,随时随地学习课程资源、参与师生互动交流、完成作业、查阅学习进度和成绩等,全过程都有教师的监控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不再孤单,学考不再分离,促进和帮助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影响因素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试运行一年多,在对学习资源的认识、教学团队组建、和学生学习参与度等方面取得了不菲成果,同时,试运行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为加强空间教学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有待完善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功能,需要平台提供海量资源存储,各种资源的同时访问和适时信息检索、呈现,还要为师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等。试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平台问题,如对低版本浏览器兼容性差、速度慢、不稳定、学习网和Moodle平台数据不同步等问题。在功能方面,如分班功能、统计报表、公式编辑、角色权限、成绩导出等方面也需继续完善。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上的网络课程缺乏“接地气”

网络课程不能只是简单地通过网页陈列学习内容和课程相关资源,而是要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设计选择最恰当、更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媒体资源的表现形式。试运行的几十门网络核心课程,有些课程存在内容多、形式杂、吸引力小;路径不清晰,需要仔细“找”任务;学习活动设计缺乏学习情境的支持、形成性考核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三)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机制欠缺

教学团队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试运行过程中,由于教学团队成员角色定位、职责分工、工作标准不够清晰,教师角色转变不适应、原有教学方式固化,网上教学能力有待提升,团队内部的考评机制没跟上等原因,导致没能很好地发挥系统教师团队优势。

三、完善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应用的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广泛应用是开放大学实现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真正转变的契机,只有让学员真正进入网络学习,才有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实践,主要从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方面提出个人见解:

(一)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开展空间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教师团队是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核心,为教学活动提供牵引力。基于教学团队是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空间教学的一大特征。通过开展教学研讨、学术交流、优秀教师空间评选等机会,更新空间教学教师和管理人员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培训,积极向优秀教师空间学习,学习优秀空间教学案例和学习支持服务,教师逐步养成在空间开展课程教学的习惯,在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组织学习者开展网上讨论,把握教学进度,督促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

(二)制定科学的管理考核机制,真正落实教学过程

与以前的电大在线教学相比,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教学更强调基于全网络的教学过程落实,但由于成人学生学习的特点,初期师生都会感到诸多不适应,呼唤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来激发活力,适应、推动空间教学的应用。建议由国家开放大学牵头,根据试运行情况,制定基于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教学过程的教师网上教学、学生网上学习行为以及教学人员管理考核制度,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让辅导教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保证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转和教学过程的真正落实。

四、总结

篇8

关键词:教学策略;美术特色;小惩大戒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256-01

一、怎样做到小惩大戒

教学片断:由于我校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地理学科地位较低,所以常出现课前课堂里乱哄哄,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讲话、随意话题发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且易分散等,通常教师会采取语言暴力或采取惩罚措施达到目的。

教学策略:在教育上,只能说多奖励,少惩罚。怎样使小惩得到最佳效果呢?儿童心理学指出:当惩罚伴随着良好的理性认识时,各种惩罚形式都将会变得更有效。即儿童听到详细说明为什么受到惩罚的行为是错误的和为什么他做了之后觉得不好的理由。他可能会为“想做这种错误行为”而感到自己相当不成熟和羞耻。他会发自内心地去抑制这种不良行为的再发生。所以教师应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做到有言在先、预防为主、赏罚分明,同时也应注意宽严相济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

二、如何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笔者认为地理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要精讲精练,讲是重要环节最好要学生讲,既要解释正确答案为什么是正确又要解释错误答案为什么是错误的,从学习心理学上看此做法要比单纯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正确答案是正确的会产生更多的学习,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三、怎样避免机械学习

教学片断:在教学中常遇到部分学生说:“我会背概念但不会用”,但当一一对话时才发现根本问题是学生不理解基本的概念,但不懂装懂通过机械的记忆住少量最重要的术语或句子,造成一种理解的假象,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说明他们是机械学习。

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强调:理解是第一要务,单纯记忆是劳而无获的,第二加强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材处理、注意基本原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并采用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吻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学习评定时要以意义的理解为重点;从而避免机械学习。

四、怎样解决速度和效率的矛盾

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新知识加工时间到底要多长,依赖于所学知识的难度及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当教授新生学习“较难、较新”的知识时,每讲授10—15分钟,可能就需要2—5分钟的反思[2],给予学生较长的知识内化的时间、提供有组织的完善的课文材料等措施,对于我校学习能力较差和缺乏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可以达到较好效果;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发现:在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记忆系统中一旦由于失误而产生这种错误记忆,则错误记忆将比持久的正确记忆更有可能得到再次提取。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易产生错误的部分,利用首因效应从开始就强调正确的是什么,避免学生产生错误记忆。

五、怎样使知识呈现多样化

教学片断:在许多的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成为主角,一节课有大量的知识呈现;许多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逐渐势微,但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一堂课中大量图片呈现且转瞬即逝,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他们需要更多使用直观教具、联系周围事物、采取板画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其可采用多种知识呈现方式,其中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又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特别是挂图,它是虚拟的多媒体演示代替不了地理的实物教具,所以我们在教室中张贴中国、世界地图,形成地理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随时能够接触到地图。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六、如何使学生更多的投入学习

教学片断: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教师普遍感到分组讨论推代表回答或提问时,一般都较难顺利完成,学生表现出不合作,一部分人不愿参加集体讨论各自为政、有些想法的学生不愿站起来表达,最终讨论流于形式转变为教师自己的设问或个别学生的固定节目。

教学策略: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学习成绩欠佳、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所以极力避免挑战,学习心理学指出:高成就定向的被试者来说,当持有表现性目标时他们的兴趣水平较高一些;而对于低成就定向的被试而言,当持有掌握性目标时兴趣水平较高一些。低成就需要的被试一般会避免与他人做比较,当要求其与他人做比较时会产生焦虑感,但是要求他们树立掌握性目标时就使其获得了评价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会增强学习的兴趣[1]。所以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制定掌握性目标,对较难回答的问题提出表现性目标,使大部分学生能积极投入学习,同时对高成就定向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七、如何协调不同气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我国小学生是在非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缺乏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容易产生遗忘,听说能力一般较写作能力滞后;再者,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不成熟和不定型等因素,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的要求不宜过高,教法和学法都要体现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探索符合小学高年级年龄特点的外语教学模式。

一、以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等几个心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注意”是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但是小学生,即使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也会出现注意不稳定或注意范围狭窄的现象。在缺少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中,这些现象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无意注意,努力促使其向有意注意发展,并使其逐步养成有意注意的好习惯。小学英语教师要研究和熟知童心,了解儿童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和其他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努力把课教得形象生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排除分散他们注意的各种干扰因素。

就小学生的记忆而言,占主导地位的是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识记这一规律,采用听听、说说、唱唱、玩玩等符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的方式,呈现和操练新的语言材料。

二、童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原则和特点

(一)童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原则

1.播种“爱”的原则

童心教学法主张“爱”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组织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教师要把“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在学生得到真正爱的同时,他们也会把自己最真诚的爱毫无保留地回报给老师,从而尊重老师,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就会形成。这时,师生关系就会极为融洽,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善。

2.激发童趣的原则

童心教学法认为:激发重趣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情景表演、唱歌、游戏和朗读等活动,使他们产生乐趣,由此自然地引起他们对所学材料的无意注意,并进一步转比为有意注意。

3.探求童真的原则

童心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实践使教师们感到小学生最可爱之处是性格天真、感情真挚、操练认真。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尽量采用实物、模型、图片、投影、录像及体态语等手段,力求情景逼真,交际仿真,游戏当真。这种“真”的效应有利于小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这也是小学英语学科达到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切入点。

4.塑造童心的原则

童心教学法主张把塑造“童心”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动”便是童心的主要标志。小学生在课堂上“动”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博采各种教学法和教学流派之长,为己所用,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童心教学法课堂教学的特点

遵循童心教学法的四个原则,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且方法各异,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传递信息为目的

现代外语教育理论指出,语言学习是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是接受、汲取、贮存、加工和输出信息的递进过程。生活在母语环境下的幼儿,每天不断地感知大量信息,但未必能全部吸收,而是经过反复刺激,日积月累,逐步习得。儿童学习外语也一样,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科学地创设语言环境,让其尽可能多地感知语言信息。要允许吸收和输出的质和量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我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在可接受性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地将英语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而每堂课中传递的大量英语信息只让学生听得懂或猜得出,有些信息只要求学生听后能形成“条件反射”,让学生做到四会的则比较少。

2.以听说训练为主线

遵循语言学习听说是第一性的、读写是第二性的这一规律,初学外语者一定要把听说训练放在第一位。对于小学生来说,听说训练尤为重要。

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突出听说训练,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有:教师说,学生听;学生说,师生听;以听说组织warm-up练习;以听说复习旧知识;以听说“呈现”新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说训练实现每课的教学目标;用听说迁移知识,总结和巩固新学内容。总之,童心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始终抓住听说训练这条主线,高效地组织各项教学活动。

3.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现代教育学主张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童心教学法力主把每节课中至少3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只起一个导演、裁判或帮手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组织才能,当好指挥,做好示范,引导孩子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角色表演、猜谜、唱歌、游戏、朗诵、绕口令和小组竞赛等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通过这些活动训练学生传递语言信息,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

4.以优化心理为杠杆

篇10

2少儿馆员阅读指导知识储备调查结果及简要分析根据美国于1997年提出,1999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资格》中对公共图书馆儿童服务馆员的专业资格提出的几项条件〔5〕,笔者总结出少儿馆员在阅读指导方面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知识,包括“有关用户群的知识”、“沟通技巧”、“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卷,作为开展调查的主要工具。通过网络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笔者对100余名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览部及少儿图书馆读者服务部的馆员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2.1样本分析被调查的106名少儿馆员来自全国的19个省或直辖市(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安徽等),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有42位是本科学历,39位是硕士学历,拥有这两类学历的人数占样本总数的76.4%。从学历层次及分布来看,比较符合少儿图书馆阅读指导服务的人才需求。从学历的专业分布来看,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学历的馆员有58位,占被调查人数的54.7%,他们在信息检索策略、信息服务、馆藏发展以及儿童教育与儿童心理学方面具有其中某一领域较为专业的知识,更有在少儿阅读指导方面取得较好服务效果的潜力。

2.2有关用户群的知识用户群的相关知识主要指的是了解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特征、了解并界定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为他们创造愉快而便利的阅读环境等。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被调查者中有38.7%的人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在2~3岁,34.9%的人认为是4~5岁。而认为0~1岁为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者仅占14.2%,也有12.3%的人认为少儿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是6~8岁。而在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在0~3岁的孩子中,82.18%每天都有阅读需求;4~6岁的孩子中,78.35%每天有阅读需求;7~10岁的孩子中,69.82%每天有阅读需求。通过这个百分比,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年龄越小,“我要读”的阅读愿望愈强烈。〔6〕在国外,科学家们经过科学论证,一致认为,儿童开始阅读的最佳年龄为0~12个月的婴儿期。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Bookstart)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他们为0~12个月的婴儿专门设计了婴儿包,是印有“阅读起跑线”计划的标志的帆布挎包。这个挎包通常由健康访视员在婴儿出生后的第8个月进行规定检查时带给幼儿的父母。〔7〕德国的教育家也认为,阅读应该从出生开始。从孩子出生,在德国就有诸如塑料书、布之类的书籍,可以带进浴缸,也可以在床上翻阅着柔软的质料来翻看图画。〔8〕在美国,儿童阅读更是受到了政府的极度重视。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硬板书(board-books),在摇篮里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9〕但从这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认为儿童开始阅读应在2~5岁之间,比较起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倡导的从0岁开始阅读,在认识上呈现相对的滞后性,这种认知不利于馆员们在实践中对少儿的阅读指导发挥正确和积极的作用。被调查对象中,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为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有87人,占总被调查人数的82.1%;认为少儿最喜欢的读物是手工类和认知类的有16人,占样本总数的15.1%。持这两种观点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7.3%,与2011年度的中国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最受少儿欢迎的读物类型”调查结果相比较是非常吻合的。说明对于少儿的阅读喜好,少儿图书馆员的认知是符合现状的。与此同时,倾向于为少儿推荐童话故事、图画书、益智游戏类读物的有62人,占58.5%;推荐手工类、认知类读物的有14人,占13.2%;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读物的有23人,占21.7%;推荐艺术类、传统文化类的有7人,占6.6%。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少儿馆员倾向于为少儿推荐他们喜爱的读物类型。但同时,推荐科普百科类、励志成长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则上升到30人,占样本总数的28.3%,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少儿馆员对于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以及艺术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在新型的阅读方式(如数字电视、网络阅读、电子书等)对少儿的影响方面,106位被调查对象中,有7人认为这些对少儿没有任何影响,他们还是爱看传统的纸质图书;有32人认为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儿童们也喜欢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有65人认为有很大影响,他们爱看电视胜过看书,有的甚至只看电视而不看书;还有2人表示不了解。调查结果与2011年度少年儿童阅读调查报告中“动画片以35.45%的比例成为孩子们喜欢的阅读形式之首,传统书籍以18.79位居第二,电脑位居第三”的调查结果基本相符。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少儿阅读指导过程中给予其指导,96位被调查者认为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87位被调查者曾有意识地去了解婴幼儿及少儿的心智和身体发展情形,以期更好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及心智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优质的阅读指导服务,有19人否认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情况,75人表示会在少儿利用网络阅读时及时对少儿开展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但有31人没有开展过网络道德教育。这表明大部分少儿图书馆员比较清楚地知道少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障碍,认为需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状况提供相应的指导。

2.3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在少年儿童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界定与传达儿童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拥有主动聆听的技巧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在“认真聆听或了解少儿阅读需求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图书馆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反映”这一问题上,67位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是这样做的,还有39位表示从未有过这样的行为。在少儿阅读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协助,回答少儿提出的相关阅读问题,并为不知道如何挑选读物的少儿进行“如何挑选书籍”的指导方面,有82位会给予孩子们帮助。这两组数据表明大部分少儿馆员对于少儿阅读有主动服务和沟通的意识,但在与少儿进行沟通并获知少儿阅读需求方面,少儿图书馆员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这种主动沟通的意识。另外,有83人表示他们致力于培养少儿从小具备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态度,为少儿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和“会看书”进行阅读宣传和指导工作,23人则表示没有。这表明大部分馆员比较明确自己在少儿阅读指导中的角色和定位,并正在为之努力。少儿图书馆员的沟通技巧还表现在应尽量避免与少年儿童、家长及同事等发生任何性质的矛盾,以及如果出现矛盾,如何有效而和平地化解矛盾上。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在阅读指导或其它阅读服务中是否与少儿、家长、工作同仁或社区民众之间发生过矛盾时,106份答卷中有105份该有效答题,有27人表示曾发生过矛盾,78人表示未发生过矛盾。调查结果表明,少儿馆员的沟通技巧在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2.4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阅读活动,是激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感的一项重要活动形式。少儿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也常通过组织知识竞赛、阅读经验交流、亲子阅读、征文等活动来推广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优秀的活动策划者和组织者往往能使活动本身更充满吸引人的元素。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及组织活动的能力主要指的是依各年龄层儿童发展兴趣来设计和推广阅读活动、提供符合社区需求及图书馆目标的阅读推广活动等。本问卷主要针对少儿图书馆员策划和组织宣传阅读重要性及方法的活动、阅读推广及阅读经验交流活动、网络阅读基本技能及网络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的知识和能力而设计。在106位被调查对象中,56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符合社区需要及图书馆发展目标的趣味阅读活动、阅读推广活动和阅读经验交流活动。53人曾策划、组织或参与过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为少年儿童讲授阅读方法的活动。68位被调查者通过策划和组织活动,让少儿掌握网络阅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如辨别、查找、使用、整理等,并养成良好的网络阅读习惯。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少儿图书馆员通过策划与组织各类阅读活动积累了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但也有不少少儿图书馆员从未参与过组织与策划阅读活动。因此,少儿图书馆员的组织与策划活动知识和能力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2.5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从“专业素养与发展潜能”角度来看,主要考察少儿图书馆员是否具备对阅读发展趋势、新技术使用、儿童发展及教育相关领域的知识,是否能对用户及其阅读要求保持客观的态度,以及是否了解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专业发展生涯中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的重要性等。在106位被调查者中,仅42人表示自己浏览过一些较权威的儿童阅读网站以及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少儿阅读书目,并结合本馆少儿读者的实际需要推荐给他们。表明只有小部分少儿图书馆员会跟随社会的发展为少年儿童提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书目,而大部分的馆员做得还远远不够,甚至不具备这种意识。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总体情况较为乐观。91人表示会为与其沟通过的少儿或家长隐私保密,5人表示不会,8人表示也许会保密,2人表示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为其保密。阅读指导方面的继续教育与相关培训对于少儿图书馆员在个人专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在106位被调查者中,只有21人表示曾接受过有关儿童心理学、少儿早期阅读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继续教育或培训,而大多数被调查者(86人)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此类培训或继续教育。这说明我国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还处于缺位状态,没有达成规模效应,不利于少儿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更不利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少年儿童阅读作有效的指导。对于“阅读指导知识中,哪几类知识最为重要”这个问题,有76人认为阅读指导方面的“如何教与学”的知识最为重要,48人认为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最重要,89人认为掌握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最重要,86人认为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最重要,29人认为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最重要。我们得出结论,大部分少儿馆员认为对于阅读指导,各类知识的重要性从重到轻依次排序如下:儿童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如何教与学)的知识———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对于被调查者最缺乏哪些类型的知识,40人认为自己缺乏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48人认为最缺乏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76人最缺乏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43人最缺乏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包括沟通语言的选择、沟通技巧的使用等知识),18人认为自己最缺乏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其中,儿童心理学知识是认为自己最欠缺的知识,其次是策划和组织活动的知识、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阅读指导方面(如何教与学)的知识、以及图书、情报、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关少儿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正规的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在职培训等。本次调查中,27人表示愿意通过正规的继续教育(如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教育等)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44人选择在职的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方式,20人想通过短期培训班的方式来增加其阅读指导技能,有14人愿意通过其它方式,如与其他馆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做到这一点,还有1位被调查者未表明自己的态度。这说明在职培训(如专业会议、专家讲座等)是最受大家青睐的培训方式,正规的继续教育与专业短期培训班也较受大家欢迎。

篇11

关键词:儿童艺术设计 儿童心理学 同化顺应

自古以来将艺术与儿童联系在一起的时刻并不太多,然而谁也不能否认,但凡创作艺术之人都做过儿童。自然,不可磨灭的真理是,大凡为人必做过儿童,可见事实上一切皆可与儿童有关联,一切也都于儿童有影响。藉此回到我们的主题,艺术设计之用。

以儿童论至艺术设计的用处,不甚全面,却具一定的针对性。儿童这特殊的群体的特征,成为艺术设计的落点。以儿童作为受众,艺术设计之用也要结合儿童之特殊性。

1、儿童的特征

首先来看看儿童的特征。以我们所常见的,儿童素来以活泼,好动,想象力幻想力奇特丰富而著称,还未到足够的年龄形成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仍在跌跌撞撞地探索这个世界,这是我们眼中的儿童。此言见得不虚,然而究之为何,究之儿童世界里真实的所处状态,究之儿童自身的感观,还需要心理学家们经由观察与实验得出的论证。在儿童心理学领域,瑞士有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来读懂儿童的心理状态与表达,尤其他自己还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也成为他固定的观察对象,长期的积累观察与测验让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相当多的数据,与当前现象一一对应,据此而提出的一整套儿童成长机制颇具权威性。后人也多以此为来源发展出了流于后人的教育学说。在他最开始出版的―本的里,他一力将儿童的认知分为几大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

前运算阶段(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具推理能力但不符逻辑,不具保留概念,缺乏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推理,集中注意力。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之操作来协助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16岁)开始会类推,有逻辑思维和抽像思维。

2、同化与顺应

整个儿童的年龄段划分的发展阶段就分为这四个,而贯穿所有的发展阶段中,他基本依靠简单的这几个词解释了儿童在发展中适应环境的本能: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适应环境有两大机能:同化,顺应。二者的机能反复交替出现,以使人不断与环境取得平衡,来建立一个个图式。这里,同化的定义: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称为同化。顺应的定义: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称为顺应。图式的定义: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以他的观点来看,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这个稳定的平衡在于儿童有了稳定的对于外界条件的反应,也就是有了智慧,有了自我的出现。在这样一整套儿童发展理论体系中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儿童认知的关键步骤在于同化与顺应作用的结论,正是这两种作用一一如同0~1构筑了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一样――砌起了儿童不断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基石。

依此看来,要研究儿童,则有必要研究可以对这两种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这样的因素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整个认知。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那么,回到艺术设计中来,艺术设计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

3、艺术设计的定义

让我们来看看艺术设计的定义。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这里有一个词称作为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的形式美感如何发生的?有学者著书说明,此在于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出的隐含美学的表达模式,这种表达模式让人类能够分享美的、有深意的情感意识,能够用以表达感知且将个人或群体的体验沉淀与展现。这是艺术的创作所达到的。

那么设计,设计又是什么?是设想和计划,设想是目的,计划是过程安排。设计就是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活动。

以上,从有关艺术设计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设计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创作出了围绕人们生活而衍生的各种形形的产物,在创作这些产物的过程中一步步融入了创作者本身诸多意识,情感的表达。换一个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讲,人们有计划地创作包含创作者意识感知的创作物,由于这种创作物充实在我们生活的所在空间内,这种有计划的创作也驱使着着使用、欣赏着这些创作物的人。可以这样说,我们目力所见,创作者自身的意识就环绕在我们周围。

这样以一种可见方式存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个人意识,也就是创作者的意识,在这个人类社会已逐渐脱离自然,正积极走向着自我创造的文明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存在与发生。我们享用着这些造物时正不可避免地为其所影响,大至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充斥着人造物的社会也充斥着造物人对这个社会的改造之心,艺术设计的介入让人造物具备设计美感,人造物又反过来作用于使用它的人,这就是艺术设计去影响着人本身的循环,它让人,环境,与物建立起不可分割的联系。

那么联系到儿童,艺术设计的作用又体现在哪儿呢?

4、艺术设计在儿童身上的作用体现

我们知道,儿童通过同化与顺应作用如同呼吸吐纳一样与周遭的环境交换信息,相互协调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从环境,从身边的所有物中得到刺激,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求适应环境与人,这种交换或改变涉及到的参与者是儿童和环境中的物与人,这几种因素互相影响,他人可以影响儿童,他物也可以,反过来也一样。艺术设计的功用正隐含在这些交换与改变中。从人谈起,譬如人的影响,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会为儿童建立起一个榜样的作用,引起孩子的模仿或者是让孩子从中习得相应的社会经验,从而内化为孩子自身的行为,我们常说虎父无犬子,什么样的人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样的话正是对大人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的总结。那么物的影响呢,假如孩子喜欢玩玩具,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重复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在这种重复过程中孩子能够获得经验,而经验本身是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分为两类:一类物理的经验,一类逻辑一一数理的经验。物理经验,譬如孩子拿起一大团棉花和一个小金属块儿,会发现金属块儿重于一大团棉花,这是他作用于物体,对物体的特性进行抽象而得出的。逻辑一一数理的经验,譬如给孩子四个鸡蛋,不管这四个鸡蛋摆在哪里,鸡蛋加起来的总数都是四个,无论计数多少次,总和不变,也就是一一这种总和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和计数次数无关,这是孩子在作用于物体的过程中,对动作间的相互协调获得的结果。

而在上述第一类经验中,孩子得到的知识来源于物体本身,在第二类经验中,则来源于动作间的协调。我们的第二类知识经验常常被利用,作为游戏与玩具设计的切入点与目的所在。正是基于这种经验的特性,艺术设计也常常介入以加强其效应。我们说过,艺术设计为人造物带来形式美感,带来造物人的用心,人造物作为艺术设计的媒介,孩子通过这种媒介与物产生互动,并在动作间的相互协调中获得经验。那么,艺术设计所创造的形式美感与情感意识的表达正可以通过设计的方式传达给儿童。

就形式美感方面,儿童常常要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美感的训练,在表达的过程中还能获得相应的愉悦感,以绘画对于现实的模仿和投射来看,这也是孩子使现实为其所同化的一种方式。而论及情感意识的传递方面,孩子看连环画时,见到主人公过上幸福的生活会欢欣雀跃,见到主人公遭遇坏人会咬牙切齿,这是最简单的情感传递,艺术设计正是通过情节的设计把握调动着孩子的情绪,输出着做人要善良、正义等形形的价值观。而儿童在接受这些情节时也一并吸收同化着这样的价值观,并在今后的时间发挥顺应机能去适应这个被这样描述的世界。

5、总结

篇12

【关键词】科学实验; 科学理论; 客观性原则;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08-03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质上就是一套规范体系,说白了,就是一套游戏规则。没有这套规范体系,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研究确实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从而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对传统的研究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改进,使研究对象有所扩大,研究内容有所拓展,从而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实用价值。最典型的是发展心理学家一改以语言反应为指标的传统,采用注视时间、生理反应指标等研究方法,把实验研究从幼儿推伸到早期婴儿身上,扩大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我们对婴儿甚至新生儿的心理能力有所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托幼一体化”的教育主张。

此外,精巧的实验研究也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注入活力。如新皮亚杰学派用实验法补充了皮亚杰临床法的简略,使理论体系的实验支柱更加可靠。为了克服认知心理学面临的理论和技术的挑战,有些认知心理学家甚至主张把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以便形成一种新的学科分支,达到相互扶持、共生共荣的目的。

实验法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力图对可能世界作出结构描述,理论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结构,需要经受指称性的检验。这种检验只能通过实验来完成。每一个实验结果所得到的特称判断,为理论提供事实,提供补充,提供确证。科学实验融合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又是产生新理论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必须服从实验,无论是背景理论还是待验理论,概莫能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实验研究的规范性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实验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静止地、人为地进行,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是狭小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的,数据资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肤浅的,与真实的人的心理相去甚远。尤其可悲的是实验研究越丰富,人的整体被分割得越细小越零散,我们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实验性越强,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价值性就越低,兴趣性更是荡然无存。问题更严重的是实验法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原子说、机械论和还原论,在认识论水平上造成众多的负面影响。于是,不少人对实验法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质的研究引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还大量使用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我们知道,质和量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中,纯粹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哪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都必须有事实与逻辑这两条腿。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应该是实证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的要求。“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科学的价值目标或价值标准都不能离开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而且必须以客观性或客观性程度(广度和深度)为准绳。”〔1〕

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可能甚至不应该进行量化的研究。其实,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对被试施加影响,寻求影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本身不就是这么一种过程吗?如果我们把自己找不到变量、提不出假设归罪于实证研究,难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吗?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论文缺乏科研的规范,研究无假设,却美其名曰“白描”;取样范围狭小,数据不充分,就冠以“质的研究”;论文无结构,却号称后现代;甚至有些博士学位论文写成读书笔记,有文采的更是写成“博士散文”。这样的论文并没有为学科提供新知识,对学前教育也没有提供新指导,它的学术价值就很有限。我们应该树立科研的规范意识,在科学哲学层面上充分认识科研规范的意义。有些学者近来热衷于现象的解释,按自己的臆想来解释儿童的行为。这对理解儿童和认识儿童毫无价值。据说解释学的理论根据是后现代主义,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随心所欲的曲解。这种解释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负责态度,此风一旦在学前教育界蔓延开来,是多么可怕!

我们知道,对现行科学体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击,是后现代主义在科学领域中的一大目标。后现代主义否认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认为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总是与某种理论相关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家们竭力主张将传统的注重归纳推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终结实证的主导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研究向价值负荷和人性复归而努力,促进心理学理论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会关系的、本土的方向前进。①所有这些观点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满着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反因果决定、反科学主义的豪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目前还没有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它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沉浸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应该是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解构,而不是对结构的摧毁。对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围的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和灵活运用客观性方法,而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确实离不开人的主观世界。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只能是主观与客观的永无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缩到主观世界中去探究客观存在。简单地去主观臆断,热衷于把一些对个别现象的解释归之于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动因,且这个动因并不能给出更一般的解释,这不是科学解释,而是伪解释,因为它缺乏可检验性。在科学上,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认识世界是人类本身的需要。这个需要可以通过科学、艺术、宗教等方式来满足。用规范来认识世界就是科学,用体验来反映世界就是艺术,用信仰来规范行为则是宗教。无论是量的研究还是质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的,是可证实的。或者说,应该是经验的,而不是体验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动退化为充满个人体验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闭的自我表现,是科研的藩篱,于理论、于实践断无益处。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发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时至今日,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实验法。即便是研究儿童对他人的意图、信念和动机之类的内部心理过程理解的心理理论,也离不开实验法。

就实证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人们开始从传统的研究思路中跳出来,不再热衷于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广的领域,而是更加注意单一的法则,更加注意生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发展的效应。同时,研究内容也从外部行为推进到内心世界,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所有这些进步都体现了人类为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对于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而言,问题不在于实验太多了,实证过头了(实际是此类研究还远远不够),而是在于我们的研究者重科学事实的收集和规律的发现,轻理论的构建,缺乏理论建设的功夫,没有将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殊不知,科学理论比科学规律具有更强大的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生题功能。在我们的心理学领域中,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确实太薄弱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理性思维规则不清,理论兴趣不足,批判性疲软,创造性缺乏,等等。这种现象在早期教育范围内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强烈的跟风现象,表现为蝴蝶效应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论分析和怀疑精神。其实,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研究假设,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对观察材料或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和评价,总是在用研究成果对理论进行补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个微型理论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的知觉学习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与其他心理学大师及其理论相比,吉布森理论不是那种气贯长虹的骇世之作。她的研究领域就限定在知觉学习和发展中,在这个领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则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分类的实验为理论添砖加瓦。虽然她还没有做到让自己的理论预见从所有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也没有使自己的理论对知觉这一心理现象作出总体的说明,但她在这一领域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没。她对事业的坚定、专注,务实、勤奋、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给每一个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启迪的影响。平心而论,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尽管在知觉发展研究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向。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冲破旧体系、旧思路的过程。一个对某一领域有影响但并不垄断的理论,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内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资料,这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她的理论不仅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儿童知觉发展的规律, 也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在学前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发挥儿童的主体活动功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质量。”〔2〕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新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假设,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有理论的实验和有实验的理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15.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

Experiment with Theory and Theory with Experiment

Wang Zhenyu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Xingjian Professional College, Shanghai, 200073)

篇13

关键词 大学生 日常管理 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心理学知识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依托于心理学知识,学生工作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心理特征,更好地从理论层面审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心理学知识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1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阶段心理特征和帮扶策略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说起源于1882年诞生的儿童心理学。随着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时段范围不断延伸,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第一次使用“发展心理学”,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发展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两层含义。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在划分发展阶段,探索阶段特征方面,发展心理学博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新皮亚杰主义等各派的理论和学说。

这些学说从生理需求、心理活动规律、社会需要、思维发展模式等角度对人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和详细论证。虽然各派学说都各有所侧重,但通过综合考量,我们还是可以勾画出大学生所处阶段的基本心理特征。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生理机能和性的欲望加速提升,阶段任务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亲密感不仅仅限于爱情、友情、亲情带来的亲密,还包括融入社会,与广阔的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获得归属和亲近感的需求。这种亲密不仅来自现实世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也来自于网络。身边亲近感缺失、孤独无助,是导致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心理机能而言,大学生处在心理机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其抽象思维能力和将外部语言、文化等因素带来的刺激内化的能力不断提升。该阶段也是大学生终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最黄金的时期。

由于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心智水平尚处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寻求独立自主的诉求和心声,平等对待学生。另一方面,要看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有较多的不成熟、不稳定的成分,注意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针对大学生获得亲密感和避免孤独的心理需要, 要大力开展班级和团支部建设,鼓励学生会和各种社团活动,为大学生自主获取亲密感提供渠道,尤其要注意针对性格过于内向、家庭情况特殊的学生开展工作,积极建立和修复这些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避免因孤独感诱发心理问题。

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开展教育和帮扶之时,要注意考量心理因素,从心理层面了解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和身边的同学交流等方式,帮助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寻求亲密感的同学,感受身边切实的亲密,走出虚拟的网络世界,积极面对大学生活。

2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行为习惯特征及调适方法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通过“强化”、“惩罚”、“消退”、“泛化”等方法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行为心理学由动物推及人的研究思路饱受质疑,但能解释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对于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无论奖惩,都要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不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深刻理解“强化”、“惩罚”、“分化”、“泛化”、“消退”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了解运用这些概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时机和方法。行为心理学特别强调“刺激”要适时、适度。只有及时、恰当的“刺激”,才能起到调节行为的效果。

具体而言,针对学生出现的逃课、酗酒、沉迷网络等情况,我们要予以行为心理学视角的惩罚,这个惩罚包括正惩罚,例如勒令学生写检讨、做出道歉等,也包括负惩罚,例如剥夺某一获得的荣誉或是某个时间段的评奖、评优资格等。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惩罚要及时,力度要恰当,要能形成行为心理学中所强调的刺激,从而达到引起行为改变的效果。

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行为,学生工作者要及时给予“强化”,例如口头表扬、评奖评优,树立榜样等。以此来鼓励学生继续坚持好的行为,并带动更多的学生来参与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之中。 对正确的予以“强化”,对错误及时“惩罚”,从而通过“刺激”达到调节行为,实施管理和教育的目的。

3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业问题及对策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它把人脑看(下转第43页)(上接第20页)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接受信息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行意义重构并进行储存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之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要注重知识协调和先后次序,以利于学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掌握新的知识。此外要考虑到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学科设置要有交叉、有融合,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吸收信息,并完成意义重构,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组织好科技竞赛、挑战杯等活动,打造平台,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展示的机会。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结合这些活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科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学生的探索活动“保驾护航”。

篇14

【关键词】日内瓦;皮亚杰;认知研究;历程

在20世纪在瑞士的日内瓦曾诞生出一名20世纪有重大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和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者组成了当今的日内瓦学派。一个好的研究机构可以激发理论创新,因此,我们会问:皮亚杰本人和这个研究的机构――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与日内瓦大学的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院是何种关系?当今皮亚杰档案馆的建立又有何意义?

有些学者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扩展皮亚杰理论,出现了新皮亚杰学派.它借助皮亚杰理论的框架,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有价值的成果。因此,介绍皮亚杰的经典理论和他后期理论,对探讨当今新皮亚杰理论的来龙去脉,对我国的心理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内瓦学派的研究机构

提到日内瓦学派的研究机构必定会提到一个是“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一个是皮亚杰档案馆.而且还会问它们与日内瓦大学的关系。日内瓦大学始建于1559年,1912年克拉巴柔德建立了卢梭研究所,1921年,皮亚杰被任命为这个所的研究助理。1933年,卢梭研究所改为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从1923年皮亚杰发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起,多年来,皮亚杰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怀有巨大兴趣.但是,约在本世纪,40年代左右,皮亚杰的兴趣逐渐转到单纯的心理理论方面,尤其是以思维发展为中心的儿童认识过程的研究,他和英海尔德一起领导了实验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并引用了数理逻辑概念。1955年,皮亚杰倡建了“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

而皮亚杰档案馆是一家非官方的学术机构,它是由皮亚杰教授生前的长期合作伙伴,已故的日内瓦大学教授巴蓓尔・英海尔德于1974年创立的。建立档案馆的目的就是为了搜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者的所有作品,同时也搜集在发展心理领域中受到日内瓦学派的影响而引发的有关皮亚杰研究的衍生文献资料。里面收藏不仅是皮亚杰本人的作品,而且还包含其它受其影响的文献资料。

二、日内瓦学派的理论衍变

1、皮亚杰的经典理论

皮亚杰是一位多学科研究者,创立了他自己的发生认识论,形成了其独特的认知发展理论,人们称其为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了许多概念,如智力、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儿童自我中心性等,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认识发生发展的理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生物学根源理论等。[1]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会起源于主体,也不会起源于客体,知识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他强调知识的唯一来源是动作,可分为个别动作和动作协调组织,它们并不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是主体动作本身的协调,相对于动作系统,又称为运算。儿童发出的动作作用于客体,就会产生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皮亚杰还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论,他根据认知结构的质的不同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3岁开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具有不同质的差异,后一阶段的发展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其阶段论思想,皮亚杰提出教育或教学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

2、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

皮亚杰后期的新理论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correspondence)、态射(morphism)、范畴(category)、转换(transform)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其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首先皮亚杰尝试用数学工具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其“运算”(operation)为核心的数理逻辑解释着智慧发展的各个特定时期的状态与结构。[3]到了20世纪70年代,他引进范畴论和态射概念。此外,他又提出了对应性、转换等概念。这些新概念就成了皮亚杰新理论的根基。皮亚杰也对发展做出了新的阐释,认为发展是一种从心理内态射水平到心理间态射水平,再到超态射水平的演变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儿童能对可见的状态进行推理,不能对存在却看不见的情景进行转换推理。

3、新皮亚杰学派的理论

新皮亚杰学派进是在保留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近年来,有学者就对皮亚杰的儿童发展年龄阶段论所描述的那种“全或无”的进行机制表示怀疑。里格尔提出儿童心理发展还应当有第五个阶段,即辨证运算阶段。帕斯库利恩把图式定义为引发反应成分和效应反应成分,把顺应定义为个体试图运用旧图式来同化新情景而不能成功时出现的变化等等。另一部分人把信息加工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结合起来产生了“发展论”,莫拉说他们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并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成性质不同的各个阶段,但是他们是根据儿童的信息加工秩序而不是根据逻辑工具来划分这个阶段的。他们承认皮亚杰认识发展的基本思想,但在具体思想的建立上,他们不认同皮亚杰对认识的数理逻辑式的描述,认为皮亚杰过多注重了认识发展的质变和普遍规律,缺少关注认识发展的微观机制,他们用信息加工理论建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程序模式,提出比皮亚杰更具体的儿童心理发展模式。

三、对理论衍变的思考

前文已经分析了日内瓦学派的理论衍变,也是一种理论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同时又能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20世纪70年代,皮亚杰开始引进新的数学理论――范畴论和态射概念.此外,皮亚杰也开始意识到基于动作协调的运算结构并不充分,于是又提出了对应性、转换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克服了皮亚杰在经典理论中的不足。

皮亚杰自发生认识论诞生以来,一直遭受着各种各样的批评,蒋京川归纳了三点质疑:其一,思维与逻辑能脱离具体情境和内容吗?其二,皮亚杰的心理“运算结构”究竟是什么?其三,皮亚杰的发展理论符合事实吗?而近年来,新皮亚杰主义者所取得的新成果不断修正了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学派已成为国外关于认知发展研究的主导方向。这些修正推动了有关“认知发展”的研究,这些成果的获得应归功于研究者形成和借鉴了利于深入研究的理论目标和概念体系,归功于他们注重认知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多维度的研究。皮亚杰经典理论虽然没有忽视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描述,但是他用“平衡”所反映的认知结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化,从概念上显得笼统和粗糙,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寻问其机制,则不能深入的回答。笔者认为,新皮亚杰派的诞生,使皮亚杰的原有研究重心发生了较大改变,推进了人们对认知结构中成分及其功能的认识,新皮亚杰派的这种多维性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认知发展的规律。这种借用其它学科知识来促进自身体系完善的科学方法是有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胡晶,石向实.皮亚杰理论新近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0).

[2]张建兴.皮亚杰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