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活血化瘀法;通心活络汤;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肌急剧或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们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病史、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选取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静息心绞痛3种类型进行观察研究。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确定的“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的诊断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用自拟活血化瘀的通心活络汤:黄芪30 g,当归10 g,半夏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枳壳10 g,赤芍药10 g,柴胡10 g,郁金10 g,桔梗10 g,川芎10 g,怀牛膝10 g,地龙15 g,水蛭6 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 g,气滞者,加柴胡12 g,檀香6 g,痰盛者,加瓜蒌2Og。上诸药加水煎煮30 min,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常规应用控制血糖,高血压者服用正规降压药,高脂血症者停服降脂药,其他中西药物均停用,若心绞痛发作时难以控制者可含服硝酸甘油片作为临时处理,并记录用量。

22 观察指标治疗4周,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以及舌苔、脉象等。中医症状变化、心绞痛发作变化、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监测其他不良反应,并随访停药后1月的心血管事件。

23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制定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主要症状采用半定量积分法。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总积分减少46%~69%;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总积分减10%。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A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3 结果

31 两组总疗效分析

3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问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3 心电图改变见表3。

33 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4。

表3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劳累、激动、饱餐、受寒等引起的发作性胸痛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最终导致心脉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真心痛。《素问》云:“心痹者,脉不通”。临床或因气虚而成血瘀,或因脾虚而生痰浊,或因过食厚味醇酒而变生脂液痰浊,诸邪粘附心脉,轻则气机不畅,重则血脉不通,致使冠脉弹性降低,心血灌注减少。“血瘀”广泛存在于冠心病疾病过程中[3]、4]陈可冀认为瘀血贯穿着心绞痛发展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通则[5]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王颖[6]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根本大法。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桃仁、红花、当归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7]。水蛭、地龙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性,水蛭还可增加冠脉流量,并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对改善冠心病症状及心电图异常变化有明显作用;黄芪能提高免疫力,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明章银[8]等大鼠研究证实红花的主要成分红花苷、红花素等可使血管扩张,促进缺血性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达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肖刚峰等[9]证实丹参素可以促进外周血内皮先祖细胞(EPC)扩增,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黏附、迁移和增值能力。类似研究[10]也发现赤芍、当归、红花、川芎、黄芪等活血化淤中药的含药血清能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现代研究川芎中所含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可减少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11]。

自拟方通心活络汤中黄芪为益气要药,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行;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地龙活血化瘀,消除淤血;半夏、枳壳,桔梗开胸以除病之标,理气行气化痰;玄参松驰血管平滑肌,扩张冠脉血管,解除细小血管痉挛,同时可防行气活血药之伤正;用当归、郁金、牛膝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鼓动心血。另外,地龙合当归、地龙解痉舒络,改善微循环及心肌血供不足。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调脂药和降压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有效率达93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409412.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王阶,姚魁武血瘀证证候实质研究进展与思考.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90493.

[4] 杨保林,王阶,姜燕冠心病血瘀证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8687.

[5] 马晓昌,陈可冀.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441442.

[6] 王颖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5):449.

[7] 温长路医林改错识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7:77.

[7] 明章银,蒋建刚,刘复兴,等红花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2):81.

[9] 肖刚峰,张怀勤,季元挺,等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6,21:232.

篇2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互相渗透的产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和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当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它的研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二、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等。实验法依据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备条件和设备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人员依据课题对被测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精确结果。比如在实验室录演唱人员演出的谱子和原谱对比,分析歌词里面最佳振动音在音色、音高、强弱的处理。测量法即采用测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观察法根据观察主体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时期。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坚持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前提就是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教师应该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把握施教的方式,让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参与性的环节,用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刺激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的律动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这恰恰与人内心情感活动有同构关系,从身心两方面同时着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比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通过体态律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响形式当中的美,从而被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做了铺垫。

 

2、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与特殊学科,这取决于音乐艺术的纯抽象性。这一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同时抽象性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声源于形,形发于声”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表现者将抽象的事物通过手法转化为感受者所能体会的形象事物。不管对于表现者还是感受者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3、多媒体运用

 

音乐是通过聆听使接受者感受它特有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 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它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次数、时间、顺序。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层次完整、生动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结合,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调动学生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师情感投入

 

教师的引导性在课堂上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投入。比如课堂上,教师介绍完歌曲特点,让大家哼唱歌曲的时候,在音乐的带动下,学生显得富有感情,节奏准确。首先学生感兴趣了是学好音乐的第一步。一旦扼杀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怎么教他们都于事无补,这就说明教师的引导性很重要。教师投入了感情,学生就容易被感染。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篇4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学方法;意义准备

科学方法教育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是从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的角度来看,做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工作,都具有鲜明而深远的时代意义。然而,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令人满意的状况:教学过程中没有令人产生震撼感觉的突发奇想;没有对知识的演进进行提示性的剖析;对某些前人曾有的谬误也只字不提;在学校实验课堂中,所做的实验就是去证实那些业已摆到面前的、且早知如此的实验;我们对兴趣和方法所进行的探讨也难以得到应有的鼓励。实际上,多年以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而造成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科学方法缺乏较深入的教育实践研究。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1978年)中,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考虑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使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因此,鉴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不同、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不一的实际,应该分阶段、各有侧重地对他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提出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拟对科学方法进行探讨性的教育分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遵循、便于探讨的科学方法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构想。

一、中学生科学方法发展状况分析

仅以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和逻辑法则的学生认知状况为例,对以下几个年级(年龄段)的调查取样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在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差异,[1]见下页表。

这里的得分率的高低说明一个问题,即如果训练得法的话,那么在某阶段得分率较高的项目可能就意味着训练时间已经迟于该类别方法的开发最佳期;如果得分率较低,就有可能是该项目的训练符合或者尚早于该开发期。同时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呈现递进性和可塑性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科目(如物理、几何)针对某种科学方法的掌握具有显著作用。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渐进性,从教育角度有必要对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教育分类,以此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操作性和研究性。

二、科学方法的教育分类定位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和教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这两个维度──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和教师品质维度,把科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具体的科学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还是普遍意义上的诸如哲学的科学方法,都会因为教学时机的不同,被定位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决定科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简单图解如下。

(一)维度说明

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包括学生在观察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识、认识科学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表现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方法的基础,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等等。

教师品质维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知识的准确性、掌握教学时机的及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学设计时,能够审时度势,统观整个教学时机,针对本单元(节)提出具体的科学方法目标,并能够抓住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于学习环境因素(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它们相对而言是静态和稳定的。上述两个维度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充,其结合程度代表着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效率的高低,从而也决定着对于一种科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分类。

(二)由这两个维度的结合点和结合度所产生的教学时机

1.泛基学习类。这是指每个正常儿童能够很容易接受的、广泛存在于头脑中的科学方法。它的教学实现无需特定的知识储备以及固定的教学场景的制约,而是常常能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科学方法。例如,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唯物法、运动法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2.渐进加强类。这里的“渐”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渐”,乃是依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发展、心理成熟状况的演进的“渐”。

以观察法为例,物理教师很关心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法是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至少有两个要件:

(1)要与“思”结合,只观察不思考只能叫做“看”;

(2)要以“量”定论,反复观察才能防止以点盖面。此时的观察有“观测”的要义。[2]

鉴于这两个条件,致使我们对各种观察法(长期观察法、精细观察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定位。在低年级(例如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含量较低及心理状态不成熟的实际情况,要把教学重点落在“仪器和简单现象的观察”的层次;而在高中阶段及日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中,应该把“随时间和空间而展开的观察和在观察中进行的正确质疑”的层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加以训练。

又如,常见的概括方法鉴于学生的维度,在不同时期(时机)可分为:

(1)低水平的概括,即没有经过思维的积极加工,仅凭直观的观察进行的。如钟摆的摆动、水上浮标的浮动、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概括为振动现象。

(2)理性概括则是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对有关内容的深刻了解,方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使研究对象更加纯化和简约。如圆锥摆、飞车走壁、火车转弯、飞机水平盘旋等,虽然这几种情景大不相同,但是较高层次的归纳整理可以概括为:上述物体的运动均受到相同情况的力的作用,合力(向心力)均指向圆心。

三、科学方法教育策略分析

(一)学生维度的意义准备

从学生的维度来看,科学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科学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意义准备。所谓意义准备,就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科学方法学习的时候,原有的物理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科学方法的适应性。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科学方法的认知结构是由或多或少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观念和方法组成的,这一组织的性质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按包容性逐渐下降的方式进行的,从而促使科学方法的意义学习具有使未分化的领域逐渐分化并获得增长的机制。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初步的摸底、调查之后,就可以避免把本来富有潜在意义的科学方法的材料当做机械的东西来教,最终使意义学习产生功效。以即时速度为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从平均速度过渡到即时速度的,即把一段的平均速度无限地缩小,直至这一小截线段与一点几乎无异时,平均速度就变成即时速度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成熟状况有限,我们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微元法,在此可不必明确提出,但应当通过“s-t”图线或者“实验研究”给学生创造进行微元法学习的条件,为日后的教和学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当我们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就可以利用微元法对向心加速度的具体公式进行准确推导和计算了,这时的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教学。

(二)教师维度的两个确保

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领域的知识,有其教学的特殊性,为有效地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方法是通过人类前赴后继、日积月累的努力所获取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取得的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都应该得到鼓励,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为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顺利发展,教师要确保两个条件──两种自由。

其一是内心的自由。

表现为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这种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去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中积极发现并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凭着自己的潜能跳跃起来能够得着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的重构过程,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活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其二是交换的自由。

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准许发表、交流,并且能保证他们不用顾忌发表的后果,诸如遇到讥讽、嘲笑等。我们的学校、教师和社会不但要减少负面作用,还要通过“权威”来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精神负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纳博采的气度,能够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能发展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思想和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工作做得及时、准确、入情入理,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对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臻完善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其中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自觉的将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运用先进的教育心理学技术和工具,将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分析,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 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做总结和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目的、行为的教育心理学观察大学生时,可以了解一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了解他的动机与目的,预测其行为,从而及时抓住刚刚表现出来的思想苗头,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增强其效果与预见性。

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接受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个性也不尽相同。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结合,可以从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的差异分析中得到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各个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因人施教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中,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中揭示的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现象规律,来进行组织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胜、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扩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一)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 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其次,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不显著 。教育理论界发表、出版了无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论文和著作,提出了无数的方案、经验和建议,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大量实践难题却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智实、德虚、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对策

(一)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多、兼有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少,在实践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课程化能保证一定的实施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解决知识范围内的问题,课程化适宜解决学生普遍共同的问题。通过系统的讲座、活动课程的形式将教育心理学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若是道德教育试图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发展,也不同于以获得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审美的发展,而表现为在特定的道德情况下做出“应该如何做”的选择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如采取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以及测验法等多种教育工具的综合应用去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

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多元化思想碰撞交汇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在思想上产生迷惘,认识上出现多元化倾向。基于这些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引导。其次,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遵守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祝林山.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2] 杨凯.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200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