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8:50: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

篇1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活血化瘀法;通心活络汤;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肌急剧或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们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病史、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选取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静息心绞痛3种类型进行观察研究。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确定的“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的诊断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用自拟活血化瘀的通心活络汤:黄芪30 g,当归10 g,半夏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枳壳10 g,赤芍药10 g,柴胡10 g,郁金10 g,桔梗10 g,川芎10 g,怀牛膝10 g,地龙15 g,水蛭6 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 g,气滞者,加柴胡12 g,檀香6 g,痰盛者,加瓜蒌2Og。上诸药加水煎煮30 min,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常规应用控制血糖,高血压者服用正规降压药,高脂血症者停服降脂药,其他中西药物均停用,若心绞痛发作时难以控制者可含服硝酸甘油片作为临时处理,并记录用量。

22 观察指标治疗4周,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以及舌苔、脉象等。中医症状变化、心绞痛发作变化、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监测其他不良反应,并随访停药后1月的心血管事件。

23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制定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主要症状采用半定量积分法。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总积分减少46%~69%;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总积分减10%。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A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3 结果

31 两组总疗效分析

3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问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3 心电图改变见表3。

33 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4。

表3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劳累、激动、饱餐、受寒等引起的发作性胸痛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最终导致心脉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真心痛。《素问》云:“心痹者,脉不通”。临床或因气虚而成血瘀,或因脾虚而生痰浊,或因过食厚味醇酒而变生脂液痰浊,诸邪粘附心脉,轻则气机不畅,重则血脉不通,致使冠脉弹性降低,心血灌注减少。“血瘀”广泛存在于冠心病疾病过程中[3]、4]陈可冀认为瘀血贯穿着心绞痛发展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通则[5]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王颖[6]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根本大法。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桃仁、红花、当归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7]。水蛭、地龙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性,水蛭还可增加冠脉流量,并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对改善冠心病症状及心电图异常变化有明显作用;黄芪能提高免疫力,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明章银[8]等大鼠研究证实红花的主要成分红花苷、红花素等可使血管扩张,促进缺血性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达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肖刚峰等[9]证实丹参素可以促进外周血内皮先祖细胞(EPC)扩增,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黏附、迁移和增值能力。类似研究[10]也发现赤芍、当归、红花、川芎、黄芪等活血化淤中药的含药血清能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现代研究川芎中所含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可减少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11]。

自拟方通心活络汤中黄芪为益气要药,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行;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地龙活血化瘀,消除淤血;半夏、枳壳,桔梗开胸以除病之标,理气行气化痰;玄参松驰血管平滑肌,扩张冠脉血管,解除细小血管痉挛,同时可防行气活血药之伤正;用当归、郁金、牛膝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鼓动心血。另外,地龙合当归、地龙解痉舒络,改善微循环及心肌血供不足。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调脂药和降压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有效率达93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409412.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王阶,姚魁武血瘀证证候实质研究进展与思考.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90493.

[4] 杨保林,王阶,姜燕冠心病血瘀证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8687.

[5] 马晓昌,陈可冀.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441442.

[6] 王颖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5):449.

[7] 温长路医林改错识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7:77.

[7] 明章银,蒋建刚,刘复兴,等红花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2):81.

[9] 肖刚峰,张怀勤,季元挺,等丹参素对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6,21:232.

篇2

一、音乐教育心理学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音乐教育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互相渗透的产物;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与教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与音乐教育学相比,它研究外在教育形态的心理基础,和主客体相关的人的心理现象,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中深层的心理规律。与音乐心理学相比,它关注的是与音乐教育相关的心理过程,音乐传授、教学与学习的心理规律,尤其是音乐教育情境当中人类的心理与行为的特征。音乐能力的诱发、培养、发展,音乐人才的培育亦是其研究的重要方面。音乐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对音乐教育心理的研究有重要的参照作用,但是不能代替它的研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里,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乐于参与。

 

二、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观察法等。实验法依据场所不同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具备条件和设备的实验室里进行,研究人员依据课题对被测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下进行观察,得出精确结果。比如在实验室录演唱人员演出的谱子和原谱对比,分析歌词里面最佳振动音在音色、音高、强弱的处理。测量法即采用测量的方法分析人类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测验、智力测验、能力测验等。按测量的方法分类,有个人测验与团体测验之别;以测量的素材划分有文字测量与非文字测验的不同。在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系列音乐能力和音乐成就测试都属于该类型。观察法根据观察主体分为客观观察法和自我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被试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系统观察,以便掌握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规律。自我观察法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内在体验、心理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反思的一种方法。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

 

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小学时期。新课程改革强调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坚持贯彻这一思想理念,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其前提就是熟知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笔者简要介绍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体态律动教学法

 

小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教师应该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把握施教的方式,让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一、二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参与性的环节,用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刺激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的律动里感受音乐的流动。这恰恰与人内心情感活动有同构关系,从身心两方面同时着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作为重要的内容。比如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通过体态律动使得学生充分体验蕴含在音响形式当中的美,从而被音乐表达出来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人生做了铺垫。

 

2、美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与特殊学科,这取决于音乐艺术的纯抽象性。这一点,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同时抽象性也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它是一门“声源于形,形发于声”的艺术。可以理解为表现者将抽象的事物通过手法转化为感受者所能体会的形象事物。不管对于表现者还是感受者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受其感染,起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曾提出:“所以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方面,首先,它能陶冶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音乐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审美实践机会,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感受到美并激发了他们的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3、多媒体运用

 

音乐是通过聆听使接受者感受它特有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达到审美的目的。音乐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指导的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 也就是教师通过特定的手段使学生与音乐相互作用,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它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还要设计好使用媒体的次数、时间、顺序。使用的时间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使用的顺序合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层次完整、生动形象的直观体验,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用的次数合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电教媒体声画结合,视听结合,通过情景再现,调动学生情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教师情感投入

 

教师的引导性在课堂上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情感投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投入。比如课堂上,教师介绍完歌曲特点,让大家哼唱歌曲的时候,在音乐的带动下,学生显得富有感情,节奏准确。首先学生感兴趣了是学好音乐的第一步。一旦扼杀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怎么教他们都于事无补,这就说明教师的引导性很重要。教师投入了感情,学生就容易被感染。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篇4

关键词:物理教育;科学方法;意义准备

科学方法教育在物理教育研究中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从当前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是从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的角度来看,做好物理科学方法教学工作,都具有鲜明而深远的时代意义。然而,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令人满意的状况:教学过程中没有令人产生震撼感觉的突发奇想;没有对知识的演进进行提示性的剖析;对某些前人曾有的谬误也只字不提;在学校实验课堂中,所做的实验就是去证实那些业已摆到面前的、且早知如此的实验;我们对兴趣和方法所进行的探讨也难以得到应有的鼓励。实际上,多年以来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进行着某种物理学思想和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而造成以上弊端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科学方法缺乏较深入的教育实践研究。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1978年)中,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考虑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使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因此,鉴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不同、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不一的实际,应该分阶段、各有侧重地对他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提出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拟对科学方法进行探讨性的教育分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遵循、便于探讨的科学方法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构想。

一、中学生科学方法发展状况分析

仅以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和逻辑法则的学生认知状况为例,对以下几个年级(年龄段)的调查取样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在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差异,[1]见下页表。

这里的得分率的高低说明一个问题,即如果训练得法的话,那么在某阶段得分率较高的项目可能就意味着训练时间已经迟于该类别方法的开发最佳期;如果得分率较低,就有可能是该项目的训练符合或者尚早于该开发期。同时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呈现递进性和可塑性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科目(如物理、几何)针对某种科学方法的掌握具有显著作用。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渐进性,从教育角度有必要对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教育分类,以此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操作性和研究性。

二、科学方法的教育分类定位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和教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这两个维度──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和教师品质维度,把科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具体的科学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还是普遍意义上的诸如哲学的科学方法,都会因为教学时机的不同,被定位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决定科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简单图解如下。

(一)维度说明

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包括学生在观察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识、认识科学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表现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方法的基础,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等等。

教师品质维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知识的准确性、掌握教学时机的及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学设计时,能够审时度势,统观整个教学时机,针对本单元(节)提出具体的科学方法目标,并能够抓住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于学习环境因素(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它们相对而言是静态和稳定的。上述两个维度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充,其结合程度代表着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效率的高低,从而也决定着对于一种科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分类。

(二)由这两个维度的结合点和结合度所产生的教学时机

1.泛基学习类。这是指每个正常儿童能够很容易接受的、广泛存在于头脑中的科学方法。它的教学实现无需特定的知识储备以及固定的教学场景的制约,而是常常能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科学方法。例如,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唯物法、运动法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2.渐进加强类。这里的“渐”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渐”,乃是依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发展、心理成熟状况的演进的“渐”。

以观察法为例,物理教师很关心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法是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至少有两个要件:

(1)要与“思”结合,只观察不思考只能叫做“看”;

(2)要以“量”定论,反复观察才能防止以点盖面。此时的观察有“观测”的要义。[2]

鉴于这两个条件,致使我们对各种观察法(长期观察法、精细观察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定位。在低年级(例如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含量较低及心理状态不成熟的实际情况,要把教学重点落在“仪器和简单现象的观察”的层次;而在高中阶段及日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中,应该把“随时间和空间而展开的观察和在观察中进行的正确质疑”的层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加以训练。

又如,常见的概括方法鉴于学生的维度,在不同时期(时机)可分为:

(1)低水平的概括,即没有经过思维的积极加工,仅凭直观的观察进行的。如钟摆的摆动、水上浮标的浮动、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概括为振动现象。

(2)理性概括则是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对有关内容的深刻了解,方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使研究对象更加纯化和简约。如圆锥摆、飞车走壁、火车转弯、飞机水平盘旋等,虽然这几种情景大不相同,但是较高层次的归纳整理可以概括为:上述物体的运动均受到相同情况的力的作用,合力(向心力)均指向圆心。

三、科学方法教育策略分析

(一)学生维度的意义准备

从学生的维度来看,科学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科学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意义准备。所谓意义准备,就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科学方法学习的时候,原有的物理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科学方法的适应性。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科学方法的认知结构是由或多或少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观念和方法组成的,这一组织的性质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按包容性逐渐下降的方式进行的,从而促使科学方法的意义学习具有使未分化的领域逐渐分化并获得增长的机制。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初步的摸底、调查之后,就可以避免把本来富有潜在意义的科学方法的材料当做机械的东西来教,最终使意义学习产生功效。以即时速度为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从平均速度过渡到即时速度的,即把一段的平均速度无限地缩小,直至这一小截线段与一点几乎无异时,平均速度就变成即时速度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成熟状况有限,我们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微元法,在此可不必明确提出,但应当通过“s-t”图线或者“实验研究”给学生创造进行微元法学习的条件,为日后的教和学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当我们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就可以利用微元法对向心加速度的具体公式进行准确推导和计算了,这时的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教学。

(二)教师维度的两个确保

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领域的知识,有其教学的特殊性,为有效地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方法是通过人类前赴后继、日积月累的努力所获取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取得的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都应该得到鼓励,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为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顺利发展,教师要确保两个条件──两种自由。

其一是内心的自由。

表现为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这种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去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中积极发现并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凭着自己的潜能跳跃起来能够得着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的重构过程,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活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其二是交换的自由。

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准许发表、交流,并且能保证他们不用顾忌发表的后果,诸如遇到讥讽、嘲笑等。我们的学校、教师和社会不但要减少负面作用,还要通过“权威”来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精神负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纳博采的气度,能够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能发展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思想和态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工作做得及时、准确、入情入理,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对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臻完善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其中的必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一)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间充满着诸多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教育者、被教育者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们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果自觉的将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运用先进的教育心理学技术和工具,将学生表现出的各种行为量化分析,能够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 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做总结和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目的、行为的教育心理学观察大学生时,可以了解一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进一步了解他的动机与目的,预测其行为,从而及时抓住刚刚表现出来的思想苗头,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增强其效果与预见性。

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接受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个性也不尽相同。通过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结合,可以从对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的差异分析中得到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针对各个差异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因人施教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中,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中揭示的知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心理现象规律,来进行组织教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观胜、启发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扩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质量,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 教育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一)缺乏跨专业人才,欠缺专业指导 。首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只研究本专业,而专业心理学教师又极少跨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在实践中能够跨专业、 游刃有余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工作者少之又少。其次,运用好心理学所必需的技术化设备欠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效性不显著 。教育理论界发表、出版了无数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论文和著作,提出了无数的方案、经验和建议,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总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处于一种尴尬局面,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没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大量实践难题却依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当前高校工作中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智实、德虚、空洞”仍是很多高校工作的真实写照。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日益多元化给教育工作带来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生存状态等发生较大的变化,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学生健康的主流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二是非常关注社会;三是大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四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 对策

(一)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多、兼有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少,在实践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课程化能保证一定的实施效果,课程化比较适宜解决知识范围内的问题,课程化适宜解决学生普遍共同的问题。通过系统的讲座、活动课程的形式将教育心理学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若是道德教育试图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同于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发展,也不同于以获得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审美的发展,而表现为在特定的道德情况下做出“应该如何做”的选择能力。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用教育心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如采取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问卷法以及测验法等多种教育工具的综合应用去促进大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

(三)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

首先,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多元化思想碰撞交汇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在思想上产生迷惘,认识上出现多元化倾向。基于这些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进行科学引导。其次,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受挫折少。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失落感和困惑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刻苦锻炼、遵守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的果断性;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坚持性和在情感与理智发生冲突时的自制力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教育心理学理论应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祝林山.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

[2] 杨凯.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2006(5).

篇6

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篇7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5-02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3.运用正确的评价方法。目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主要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测试法等。其中观察法是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方法,主要是将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下来,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标准进行评价的方法。观察法特别适合于对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态度、兴趣、习惯、创造性、地理观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篇8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理论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5、(B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 、社会心理学

B 、应用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 、比较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实验心理学

E 、发展心理学

F 、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

A 、社会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应用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

A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 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9、(C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 、笛卡尔

B 、洛克

C 、冯特

D 、缪勒

10、(B )年,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是(C )创立的

A 、笛卡尔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 、罗杰斯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C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

D 、情感过程

E 、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 ,E ,G )

A 、感知过程

B 、知觉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注意过程

E 、情感过程

F 、行为过程

G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 ,D )

A 、理论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普通心理学

D 、应用心理学

E 、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 ,C ,D ,E )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咨询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E 、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B ,C ,E,F )

A 、心理学学科性质

B 、心理学方法论

C 、身心问题

D 、学习心理机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础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观性

B 、可验证性

C 、准确性

D 、系统逻辑性

E 、描述性

9、(A ,B ,C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会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E 、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

A 、客观性原理

B 、系统性原理

C 、发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 ,E )

A 、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 、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 、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 ,C ,D ,E )

A 、每次尽可能长

B 、有明确观察目的

C 、随时记录

D 、可利用现代手段

E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人脑

D 、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 ,D )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 ,C ,D ,E )

A 、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 、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 、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 、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 、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 ,C ,D )

A 、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 、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 、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 、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实验和研究设计

B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 、抽样法

D 、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 ,C )

A 、孕育阶段

B 、转折阶段

C 、确立阶段

D 、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学的确立

B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 、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 ,B ,C )

A 、意识

B 、前意识

C 、潜意识

D 、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 ,B ,C )

A 、潜意识理论

B 、梦的解释

C 、泛性论

D 、本能学说

E 、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

A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 、信息的识别

C 、信息的选择

D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A 、阈限

B 、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

A 、大小恒常

B 、形状恒常

C 、颜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D

A 、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语词逻辑思维

D 、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A 、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 、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BCD

A 、温觉

B 、冷觉

C 、痛觉

D 、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认知小鬼

D 、判断小鬼

E 、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选择

B 、保持

C 、调节

D 、监督

E 、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静止

D 、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A 、注意范围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转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BCD

A 、动机

B 、神经系统的特点

C 、后天的训练

D 、兴趣

E 、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 、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 、经过大量统习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资源量限制

B 、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B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 、语义编码

D 、表象编码

E 、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错误

B 、记忆痕迹消退

C 、信息的干扰

D 、意识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类比

D 、启发式

E 、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E 、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

A 、气质

B 、性格

C 、兴趣

D 、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荣格

B 、谢尔顿

C 、威特金

D 、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尔

C 、哈撒韦

D 、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 人格测试

C 、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D )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D 、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

A 、l 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气质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E 、兴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 、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 、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 、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 ,B ,C ,D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E 、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钠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罗夏墨迹测验

C 、主题统觉测验

D 、16人格因素问卷

E 、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测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内容信度

E 、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 ,C ,E )

A 、强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 ,C ,E )

A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 、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 、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 、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

B 、加德纳

C 、皮亚杰

D 、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

A 、同化

B 、顺化

C 、平衡化

D 、自动化

6、在《超越IQ 》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

A 、强化学说

B 、先天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 ,B ,C 、D )

A 、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 、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 、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E 、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认知

B 、语言

C 、情绪

D 、社会性

E 、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 、D )

A 、经济节省

B 、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 、一致性效应

D 、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 ,C 、D )

A 、投入较大

B 、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 、会有被试流失

D 、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 ,B ,C )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 ,B ,C )

A 、成熟

B 、经验

C 、社会环境

D 、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 ,B ,D )

A 、语音

B 、语法

C 、语句

D 、语义

E 、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 ,B ,C ,D )

A 、牙牙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 、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 、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 ,B ,C ,D )、

A 、人际交往

B 、认知

C 、自我调节行为

D 、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13、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6、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

B 、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D 、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

A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学设计能力

B 、教学组织能力

C 、教学决策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

A 、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 、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对象

D 、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D )

A 、目标

B 、策略

C 、计划

D 、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 ,B ,D )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 、B ,C ,D ,E )

B 、录象

C 、计算机

D 、黑板

E 、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 ,B ,C ,D )

A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 ,C ,D ,E )

A 、产生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 ,B ,C ,D )

A 、独创性

B 、发散性

C 、灵活性

D 、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热爱学生

B 、善于启发

C 、勤学敬业

D 、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 、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 、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 )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不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加涅

D 、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

A 、奥苏贝尔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应用律

C 、失用律

D 、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意志力

D 、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

A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

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中心兴趣

D 、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 ,C )

A 、华生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 ,B ,C ,D ,E )

A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 、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 ,B ,C ,D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认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 、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 、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 ,B ,C ,D )

A 、习得反应

B 、条件强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改善学习

E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努力奋斗

B 、实事求是

C 、独立意识

D 、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

A 、归因

B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 、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临近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

A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 、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 、暗示

D 、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 ,B ,C ,D )

A 、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 、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 、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 ,B ,C ,D )

A 、报纸

B 、电视

C 、广播

D 、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 ,C ,D )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稳固性

D 、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 ,B ,C ,D )

A 、劝导宣传法

B 、群体影响法

C 、活动参与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报

D 、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

A 、给老人让座

B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 、抢救落水儿童

D 、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A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 、手段犯行为

D 、目的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体个数

B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点

E 、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体智慧

C 、增加群体凝聚力

D 、费时费力

E 、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C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 、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B

A 、问题的内容

B 、内在心理根源

C 、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 、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 、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A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 、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 、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 、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 、情绪较稳定

B 、乐于工作

C 、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 、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A 诊疗模式

B 、发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 、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 、学习动力缺失

C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 、亲子关系问题

E 、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 、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 、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 、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 、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A 、家庭问题

B 、生活危机

C 、财务问题

D 、生涯发展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3.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C )

A .共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换说

D .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B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B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学习

D .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 B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

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二)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

(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 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 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 行为记录单;2. 轶事记录;3. 等级

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 测验的实施过程;3. 接受测验的被试;4. 所选效标的性质;5. 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 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 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 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 评分是否客观。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

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 、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 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 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 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 追踪到22、23岁) 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具体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 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 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 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 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 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 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 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 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 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 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 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 大学生通过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 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 又是新的修养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 成为习惯,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 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自我发展意识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 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 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 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 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 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 心理逐渐成熟. 但是, 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 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 环境适应问题2. 学习压力问题3. 人际关系问题4. 感情问题5. 求职择业问题

5. 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 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 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6. 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3.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篇9

[关键词]跨专业 小教研究生 听课

听课是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辅助手段,属于教学基本功。跨专业的小教研究生基础知识薄弱且基本功欠缺,因此要想在未来成为合格的小学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提高专业水平,加快从非专业向专业师范生转变的速度,有必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多参加小学的听课活动,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的水平。对于跨专业小教研究生来说,通过听课等实习活动,可以直接增加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出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

一、听课前准备

盲目性是效率的扼杀者,听课也是此。盲目听课与有准备的听,效果大不一样。如何进行听课前准备呢?了解要听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构思并做一个大概的课堂设计,这是比较全面的听课前准备。

跨专业的小教研究生去听课,在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并不知道所要听的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等。而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倘若我们对于所要听的课的各个目标不了解,那么这种学习性的随机性的听课,由于没有说的环节,听讲者与讲课者事前没有充分的沟通,听讲者的目的性不强,可能会把一节真正的好课,没有听出眉目,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为了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听课效果,在进行随机性听课时,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掌握好“教育观察法”这个工具。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客观地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习氛围、课堂管理、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目标定位、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这八个方面来对教学进行观察。为了避免信息量流失,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维度来编制表格,并对这些维度的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概括,从而达到高效率观察的目的。

二、听课时应怎么听

1.进入“教师”的角色来听。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将讲课教师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

2.通过“学生”的角色来听。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

例如,笔者在杭州文海实验学校实习时,观察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那我们就应该尽量从四年级的小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心态出发,看老师的教学是否清楚,能不能让我们听懂、听明白。

3.进入“学习”的角色听课。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讲课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我们应该以这三种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听课中,对课堂动态的密切注视,体验讲课者的劳动和创造,品评讲课者传授知识的艺术。

三、听课时需要做到的三个“认真”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听课,“认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认真”也需要把握的要点,在听课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认真”。

1.认真听讲

由于我们听课大多都会是随机性的学习性听课,因此就更加要求认真听讲,只有认真听讲才能对讲课人的讲课过程、讲课思路加以明确。认真听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领会和课堂活动的观察。重要的是听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听其教学环节。而在实际活动中,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我们会无法约束自己,从而在听课过程中,出现与一同听课的同学私下的交流,甚至与坐自己旁边的听课的学生窃窃私语,询问他们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或无关的话题,从而影响了听课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是笔者实习听课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分心的主要表现。

2.认真琢磨

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仔细琢磨讲课人的讲课意图,明确他所处的教学环节和对他知识点突破的实例积累。就是说,你在听课的时候,你的思路要一直在他讲课的进度前面。你的思维只有一直在讲课者的前面,才能评断他的教学方法,才能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才能使思路一直走在讲课者的前面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看教材。而由于我们有时并不知道讲课内容,也没有教材,那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小学教学内容进行熟悉。或者利用上课前的时间,与听课学生先进行必要的交流,了解他们该堂课的主要内容。

3.认真做笔记

听课笔记应主要按以下几个重点环节记写,在关注教学环节设计的同时,要看讲课教师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灵活调控,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也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以及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同时听课者在“听课”的同时还应兼顾“看课”。看课也是了解某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临场发挥如何平时教育学生洒下的汗水在课堂上的结晶如何,同样也有学习借鉴的必要。

总而言之,听课不是目的,只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跨专业小教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小学教育主要以教学为主,小教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听课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且直接的形式。事实证明,听课对于跨专业小教研究生试教质量的提高,和今后作为初职型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而体育学习兴趣是人们积极得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安徽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体育兴趣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为代表。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访谈不同系别学生和体育教师,了解公体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现状及所参与的活动项目,课堂上的体育参与情况,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以充实本论文。

1.2.2观察法。观察公体部学生的课堂表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

1.2.3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有关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以及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通过各种途径的了解,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公体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生在课上基本上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能与教师相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通过观察、访问等了解到以下情况。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女生较男生来说较为被动。在运动负荷较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课上,男生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而女生在这样的项目中习惯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而在韵律性和表演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如健美操,女生积极性很高,而有的选修了这门课的男生的课堂表现则比较消极,纯粹是应付课堂任务,有的甚至是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2、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如偏文科类的学院如文学院、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专业的学生相对化材、生科等理科类专业的学院较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3、地域差异。对于某些体育项目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讲,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运动项目,由此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兴趣爱好,那么在上课期间他们也较其他没有接触过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更易于从事体育活动。如海南省的排球发展很火,主要由于它特有的条件和社会大众的推广,以至于这些学生经常带动班级内其他学生一起打排球赛,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天气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如天气较热情况下,女生相对来讲更喜欢躲在阴凉的地方而逃避运动,主要由于女生天生爱美的天性,而男生表现没有这么明显。

4、班级体育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一个能带动班级动起来的体育班委能够很好的帮助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如在体育课堂之外组织的竞争性、娱乐性的比赛或游戏等都能够有效的巩固课堂中所学的技能。

2.2影响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2.2.1教师因素

2.2.2.1教师自身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将产生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去模仿,期待像教师出色。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不变。

2.2.2.2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还受课程内容的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自由练习的时间、游戏比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3对待学生的态度。因为体能、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出现差异,有的学生学的很好很快,而有的学生则学的很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合理对待这个问题。对于学的快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扬,但同时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防其骄傲自满;对于学的慢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找出落后的原因,并找到改进与提高的办法,而不能一味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忽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2.2.2学生个人因素

2.2.2.1学生自身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一听体育课,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跑步。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心理。还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在学生的头脑中始终是不太被重视的,尤其是在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学校必须选择的公选课,选了也只是希望能顺利通过,不挂科,而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在平常的时间里,公体的学生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已经形成不会玩、不能玩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

2.2.2.2性别差异。在体育课上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生倾向于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男生总是倾向于参加竞技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并且有着较强的参与热情,能够很好的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并从课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于参与运动负荷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她们喜欢轻松愉悦的氛围。

2.2.2.3选课盲目性。很多同学在选修体育课时,没有认真对待,对于运动项目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有的甚至是让同学代选,对具体情况一点也不了解,以至于在上课时,有些同学因为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缺乏兴趣,没有热情而表现的很被动。而有些同学因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因素,选了自己不能胜任的运动项目,因而无法在课中获得满足感,这也会大大降低其学习兴趣。

2.2.2.4意志品质薄弱。特别是公体部的学生,平时都是在“埋头苦干”。他们大多数是把重心放在本专业文化课学习上,每天都是坐着学习,再加上从小的舒适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与磨炼,意志品质薄弱。而体育课本来就充满对于身体和心灵的磨炼。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学生将无法对于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表现就相对被动消极。

2.2.2.4性格差异。内向型性格的学生表现比较羞怯、被动,学习兴趣不足,害怕在运动中遇到挫折。而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热情活泼好动,在体育课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并乐于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热情,使得体育课的气氛活跃。

2.2.3学校因素。良好的体育设施等环境条件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参与,如标准的田径场、松软的跑道、充裕的运动器材和等都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本来可能有些同学比较喜欢网球,但由于场地受限,学习不方便,就会退而求其次学习其它的项目或者有些消极同学就会胡乱选择,一旦选择不当,在体育学习中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2.4其他因素。第一,体育委员,在课下也应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寝室为单位,或男生女生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分组进行的体育活动,可采用比赛性奖励机制也可主要为游戏性。

第二,一个全民健身的锻炼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如果人人都形成这样一种锻炼意识、锻炼习惯,那么运动就会变成一种享受。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每次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重大赛事都会带来一段时间的体育热,即明星效应.如娜姐网球的夺冠,林丹羽毛球的夺冠等都使得这些体育项目备受追捧。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了解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

参考文献

[1]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玉珠.试论学习兴趣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基础[J].上海:山东体育科技,1994(2).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教学

新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等。教材的安排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技能。而科学方法教育此时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学,教师通过例子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在观察比较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下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成像原理,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结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科学方法。这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

一、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概述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

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

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把具体的科学方法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初中生物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转,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东镇中学是一所处于乡镇的全日制公办高中,建于1952年。此校曾在恢复高考后的数年内,高考成绩一直全市前列。2005年,此校高考成绩开始走下陡路。分析原因,诚然这里有学生质量下降、县域政策等客观因素,但教师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本文重点对影响教学成绩的教师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能有效指导中学教师队伍考核的理论模型。

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对高中教师考核的研究,以期提升学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

本文通过调查和文献法去深入研究学校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对教师、校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内容包括对学校的满意度、职称晋升及工资收入等。通过文献比较(主要通过学校内部的一些资料和国家同期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对比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并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笔者尝试通过对高中教师这一群体放在历史的过程中去研究,把社会变迁研究和社会群体研究相结合,即宏观层次的研究和社会单元研究相结合。

三、分析单元和研究内容:

由于老师年龄、性别、职称、学历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考核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区别,来分析不同阶段教师对同一类型考核采取的态度及相同阶段教师对不同考核办法的态度。(共四种区分度)通过分析彼此不同的态度,分析中学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一般情况下,对教师的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核。结合近期出现的教师虐童事件

四、 抽样方案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本文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组一:按照年龄分为三类,22岁-35岁,35岁-50岁,50岁-60岁。组二:以职称划分为三类,初级、中级和副高三个级别。

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在本市十三个县,共抽取四个县,每县抽两个学校,每校抽取60人做为研究对象。

抽样县按照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经济发达的盐湖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临猗县、经济欠发达的闻喜县及教育比较发达的新绛县。

抽样校两个,一个选择各县区的一中,另一个选择在乡镇的高中或者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

在老师的抽样上,由于职称和年龄有重合性,每个学校,按照年龄来抽样。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人。

抽样时间:年度末和学年末。

五、 设计调查问卷:

基本问卷是调查教师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个人收入、对教学成绩的满意度、对本校考核的建议等。辅助问卷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情况,另一个是了解学生情况。

六、 研究进程:

(一) 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阅读书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马斯洛层次理论、教育法规、管理学基本原理等);收集抽样点的考核资料。采取统计调查、文献法、实验法和观察法。

(二) 资料整理: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

对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和编辑;同时对个别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

(三) 撰写研究报告: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对所整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写出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打印成文。

篇13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创新式教法;体育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8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36―03

在继承和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创新理论及现代教学思想,探索改革健美操教学方法为在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沈阳航空学院2004级健美操专选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自然班,将具有体操、舞蹈、武术训练经历和经常参加健身房锻炼的学生剔除,组成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两组学生基础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查阅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本研究所需实验数据,在实验的前、中、后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拟请体育理论和健美操专家对问卷所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问卷信度检验采取了“分半信度”法进行检验,用“斯皮尔曼―西朗”(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求得信度系数Rs=0.911(P

1.2.3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对比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创新式”教法和传统式教法进行为期36学时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测评等方法,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1.2.4 观察法 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创新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获取研究所需资料。

1.2.5 专家访谈法 访问了体育教育学专家9位,健美操专家4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式”教法结构及特点 健美操“创新式”教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创新的教法;二是学生创新的学法。其构成见图1。它具有综合性、全程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教学氛围宽松性的特点。

2.2 小集体合作方式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作用 健美操“创新式”教学,在学生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小集体合作的教学方式,其教学主体的活动方式(图2)。在“创新式”实验教学的第二、三阶段,每次课都安排不同内容的小集体合作活动,例如:补充成套练习、队型发散练习、以及自编操练习等,教师导演,学生以小集团为单位进行创新活动(图3)。

通过小集体合作方式的练习活动,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了,根据表1的调查统计,实验组大多数学生认为小集体合作练习方式是创编健美操的最理想方式,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这种练习方式,可互相激发同学间的创编思路,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具备的品质。研究发现,在小集体合作中的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学生讨论程度越高,更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查还发现,实验组参与创新活动的小集体分成领导型与民主型两种类型(表2),从中可以看出领导型小组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低,明显感到时间不足,对编排的满意程度也较差。而民主型小组的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时间也较充足,满意程度也较领导型高。

2.3 “创新式”教法对培养学生创新动机的作用 据对大学生的实验课前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的主要学习动机的调查来看(表3),学生以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动机的高达78.33%。而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能力仅占总数的20%。由此可见“创新式”教法的实施,首先应从转变观念、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参与意识人手。通过一个学期36学时的创新式的教学活动,在实验即将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创编动机进行了调查(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参与创编动机差异最大的选项为“与其他小组竞争”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其次是“满足教师要求”选项上对照组相对实验组同样具有显著意义。可喜的是实验组在这两项上的选择系数为1.28和1.33,均大于对照组的0.78和0.94,从而说明“创新式”教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学生内心往往有希望表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人的本性,但往往是信心不足,而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一种冷漠。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怕带操效果不好,怕同学笑话更不愿意出头露面。“创新式”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有自主实践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所获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及时的鼓励,并提出希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

2.5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通过“创新式”教法及其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调查(表5),实验组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强了创新的意识与信心,占实验组总人数的86.67%,而对照组只有33.33%的人有同样的感受,两组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

2.6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体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调查,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活动,仍以模仿为主要形式,见表6。通过对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程度与对创新结果的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来看(表7),参与创新程度较差的学生对于模仿别人的动作更感觉新鲜和满意。这与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相反,参与程度较高的学感觉满意的比例较低,从此体现出,“创新来自于主体不满足现存状态,而对新的未发生状态的探求。”经常自己创编动作,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更易产生不满足,正是这种不满足才产生出创新的动力。

2.7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体育创新技能的培养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在实验最后阶段,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均进行了4×8拍的march步伐的创新技能的活动,并由健美操专家小组根据实验前后测创新动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表8),表明“创新式”教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调查显示(表9),参与程度高者,动作经常被采纳的学生有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编健美操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而偶尔被采纳的学生只有17.6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从没被采纳的学生则为0。说明创新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参与创新活动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参与程度越高,创新技能提高的幅度越大。

通过对实验但与对照组期末的自编操成绩的统计(表10),实验组的创新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技能分、表现分以及总得分上实验组的平均成绩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从而说明创新式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其健美操技能的发展,而是促进了学生的健美操技能的学习。

篇14

〔论文关键词〕心理辅导;班主任;角色转变 

 

一、“别把孩子的心里话堵回去,让他说出来”——时代呼唤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 

 

片段一:上课预备铃声缭绕在整个走廊,班主任李老师出现在班级门口,这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到李老师耳中,学生小明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过来。“跑什么跑,想做百米飞人啊?”顿时班级里哄堂大笑,小明尴尬地站在门边,嗫嚅着:“不……不是……”还没有说完,李老师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别啰嗦,上课了。” 

片段二:清晨的教室分外忙碌,这边学生纷纷找出作业,那边赵老师正一本一本检查着作业。赵老师来到小钱同学桌前,“作业呢?拿出来。”小钱低头翻找着,赵老师说:“作业做了没有?”小钱没有说话,“天天不做,你到学校来做什么?作业不交,就不要到学校来了。” 

上述两个片段在学校里很常见,一些教师忙于工作,把本来应该和学生沟通的契机变成了与学生心理更加疏远的时刻,形成了师生的情绪对立。 

还有很多班主任,他们几乎全身心地扑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打是亲,骂是爱”,经常充当的是“警察”和“消防员”的角色,对学生采取的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的唠叨策略,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如何、教育效果如何,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简单的重复劳动上,搞得自己身心疲惫,却收效甚微,师生关系也日趋紧张。 

以上种种,究其原因是班主任本身的工作没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一些教师总是习惯用班主任的权利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把过去那种偏重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转到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上来,把被动应付问题转到主动面对问题上,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身上,做到胸中有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每一项常规工作都视为自己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良机,把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提高自身工作效益的重要途径。 

1.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班主任的角色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的角色归纳为三大类:一是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充当教员、社会代表的榜样、课堂的管理员、办事员、青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等;二是心理定向的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社会心理学家、心理卫生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等;三是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社会服务工作者、学习者与学者、父母形象、寻求权力者、寻求安全者等。 

教育心理学权威索里和德尔福特也根据情感因素,按照从消极到积极的次序把教师的作用分成三大方面:一是消极的作用,包括替罪羊、纪律的监督和执行者;二是权威者的作用,包括家长的人、知识的传授者、集体的领导者和模范公民;三是支持作用,包括心理治疗工作者、朋友与知己。 

从以上可以看出,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是其角色的内涵要求。 

从现实层面看,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使青少年学生走出了原来狭隘的天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这些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影响;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面临着许多问题,不少学生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应,处于困惑、苦闷、焦虑、抑郁、仿徨等心理状态。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深化,使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有些班主任在教育中经常出现“误诊”现象。在处理偶发事件和日常工作时,由于对学生心态缺乏了解,往往判断错误,作出错误对策,容易引起师生情绪对立,矛盾加深。改革工作方法,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和效益,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 

班主任是心理辅导的主力军是由班主任工作的现状决定的。首先,班主任是教师中最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一群,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了解比较全面。其次,班主任对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也都比较了解,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保持联系的习惯也由来已久,更便于沟通。再次,班主任容易与班级各科任教师协调,他们会主动向科任老师了解情况,介绍班级的总体情况,提出一定的要求,科任老师发现班级中存在什么问题也会向班主任及时反馈,这样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班级情况,团结各科任老师齐心协力解决某些突发事件,省时省力,且更有效果。班主任的这些优势使其发挥着其他教师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其责无旁贷地站在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线。 

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主力军的现实可能性,使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学探索出了一条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之路,这也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真正服务了最广大的学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培养和实践 

 

心理辅导的基本含义是为被辅导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发展。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基础,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就是借鉴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以研究、了解学生为起点,运用尊重、同感理解、接纳与关注等,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强化教育的体验性与渗透性的基础上,促进积极的人际互动,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引领学生感悟学习乃至生活的真谛,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在心理健康教育还远未普及的今天,上海市第一中学从“双全互动”出发,即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班主任全员投身心理健康教育,在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践着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步:班主任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 

学生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不是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的常识来安慰、劝说、鼓励学生,而是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指导学生。因此,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是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关键。如掌握基本的观察法和谈话法,以便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掌握基本的倾听技术,如询问、鼓励与重复、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概述等,以澄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掌握辅导过程的影响性技术,如解释、指导、情感表达、自我表达、内容表达、自我开放等,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掌握及时自我平衡技能,从而使自己在受到学生挑战时处于镇静思考的状态,在受到学生不良情绪感染后,能很快使自己恢复平静。 

为了让班主任成为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上海市第一中学依托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开展了全体班主任参与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技术研修班”,把研究学生心理发展、提高班主任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作为培训重点,通过讲座、研讨、观摩等活动,提升了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水平,让班主任自觉主动地把班级心理辅导技术与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第二步:班主任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它并不是单纯传授心理学知识的课,而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性问题,促进学生开发自身发展潜能的活动课。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团体辅导方式。 

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在执教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过程中,学得了如何分析和看待学生的行为表现,如何设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感悟;学得了怎样处理心理辅导中的活动,达成心理辅导的目标;学得了怎样引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感悟和成长。这个过程是对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专业技术的极大提升,培养了教师成为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自信。 

第三步: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方式,实现向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转换 

从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来说,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尊重、理解、真诚、保密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会接纳、观察、聆听,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营造班级的良好心理氛围,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班级心理辅导课程、个案辅导、家庭辅导等都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换位思考,改变原有的沟通方式,对做好一个心理辅导式班主任是最重要的基本功。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学生的思想工作、班级管理、个别辅导中,紧紧抓住了班主任与学生内心的交流,让教师体会“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深刻内涵,使他们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这样的出发点下,班主任思考的是“静下心来,用心经营”“我的学生喜欢听我的话吗”,班主任顾老师对“教师说话三步骤”的探索就是一例:“有效的师生对话,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同时能增进师生情谊、促进班级经营。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与学生的对话,重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我总结了三个步骤:(1)谈话前要三思:思对象、思时空、思内容;(2)说话要有‘二心’:耐心、用心。(3)谈话后要‘两到’:反思到,追踪到……班主任和学生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班主任的能力,而是帮助学生不断进步。班主任要秉着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谈话’变成‘谈心’,使自己的话为学生所愿听、乐听。” 

 

三、火花需要欣赏来点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再探索 

 

上海市第一中学在探索心理辅导式班主任的实践上没有止步,近年来,又进一步探索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班主任工作。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它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过去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而转向于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提倡用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帮助所有人在良好条件下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各种因素。 

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它代表压抑、侵犯、恐惧、生气、悲伤、悔恨、贪婪、自卑、怨恨、高傲、妄自尊大、自私和说谎等;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它代表喜悦、快乐、福乐、和平、爱、希望、负责任、宁静、谦逊、仁慈、宽容、友谊、同情心、慷慨、真理、忠贞和幸福等。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被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就是要通过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给学生内在赋力,激发和增强学生内在的动力和潜能。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上海市第一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强化了以下几点操作策略: 

1.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我们面对的是普通人,要关心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能更好地发展、生活,使普通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要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在以往的学生工作中,一些班主任在学生身上看到更多的是问题,而较少肯定学生健康、勇敢、乐观、希望、快乐等品质,以至于很多学生说:“盼表扬就像冬天盼太阳。”事实上,心理辅导式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关注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的班主任应用鼓励赞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名学生。 

2.班级经营,给班集体注入积极的基因 

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创造团结、竞争、有序、和谐及温馨、友爱的集体生活环境,将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生的学习更愉快,效率更高。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辅导式班主任,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经营班级,把赞扬表达出来,给学生最需要的激励。正如上海市第一中学班主任张老师在班集体建设中所写的:“我曾经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容易感动,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应该的。我现在感觉到,学生的心里其实储存了好多火花,那是真情和智慧的火花,但这些火花需要用欣赏来点燃。班主任只是创设了一个合适的环境,让学生内心的焰火释放出来。” 

3.家长工作,营造积极的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