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三语文新课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也有了新的教学气象,但是现阶段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三语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是高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存在的不足
1.习题训练缺乏创新性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不主张以应试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点,但是就高三而言,客观上,高三正处在面临高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高三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因此,在高三阶段开展习题练习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现阶段高三语文习题练习教学课实施的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现阶段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练习题的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虽然目前高三语文教师每个人手里都有不同类型的资料,这些资料不论从种类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在高三语文教学中,一堂好的练习课教学,不能只依靠现成的练习题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同地区的不同编者根据当地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当地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的,其在教学的实用性方面不具备普遍性。而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要想让练习更具实效性,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整合优化练习的内容,只有这样的练习才能更具实效性,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语文能力的提升。
2.教学方式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三语文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上依然遵循着那种“唯我独尊”的权威式的教学方式,在高三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要想选择自己想要的学习内容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也往往被视为教学中的异类,很难得到应有的认同与激励,教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此种教学方式持续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慢慢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这种刻板而缺乏灵活性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对策
1.开展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高三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要对教学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推行的背景下,要开展好高三语文教学,需要高三语文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实施的准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再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创新高三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高三语文教师都要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创新,让教学的实施更具实效性。
2.要以生为本开展高三语文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高三是高考的关键时期,各个学科的教学更多的是为了在高考中最终取得好的成绩,教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没有错,但是把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作为高三语文教学唯一的教学目标,就未免有些过激了,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以学生终身语文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并且强调语文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中不仅要尽最大的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考虑,以生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策略,以实效性的高三语文教学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推进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这样学生不仅在高考语文学科方面会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语文素质方面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三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对促进高三语文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效率的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高三学生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开展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高三语文教学的实施起到抛砖引玉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新疆2012年第二次使用课改后的全国课标卷,虽然没有了字音和字形这两道基础知识题,在一定意义上是减轻了学生的备考压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由于这两道题不再列入高考范围,所以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重视这两块的知识积累,也使得学生的基础更差了,表现在考试中就是读题能力差、答非所问,错别字增多,词汇量小、用词不当、语言表达能力弱。
今年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可以说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这道6分纯知识的题,考查内容为《孟子・告子上》、《师说》、《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涉及到古文、诗词,先秦、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本题要求默写的六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本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学生的阅读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如果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或者说老师在复习过程中由于“要分数”的功利目的而没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意识。学生读文章缺少句间关系意识,他们不愿一句一句读,也就不能根据句间关系整合出新的意义;他们缺少主旨意识,不能根据文章主旨思考问题,也就不能回答文章某段话的含义;他们缺少统观意识,只会根据只言片语做出判断,也就不能答出全文的结构联系;他们缺少文本意识,忘记了要理解作者怎么说,而是想着自己怎么说,于是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得出自己的但不符合作者思想的答案;他们缺少归纳意识,只会原封不动的摘抄原文,也就不能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阅读能力提高无捷径可言,但浮躁的心态使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误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找准答案,因此,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深入理解文本。我一直不太主张情绪化地批判考试题,我总相信,命题人一定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的题目和答案往往是文本理解的典范,同时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化。即使我们的学生答得再不好,即使他们的题目出得有些脱离学生实际(这次有些题确实是这样的),但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看作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具体化的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包括分析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然后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吃透文本和试题,吃透学生答题情况基础上。
一、“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里的“法”,指的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省区)》和《2013年考试说明》。新课标统领考纲,考纲明确考题,而考题的设置指导着教学方向。在高考的复习中,无论复习哪一块的专题知识,都要按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去做。考纲中必考内容必须复习到,绝不能有遗漏。即“有法必依”,一定要落到实处。
二、做真题,总规律,明难易,知目的
依据考纲要全面“撒网”,同时也要重点“摸鱼”。一般来说,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是把握高考脉络的法宝,作为老师一定要亲自去做高考真题。还要认真地研究真题,要明晓考纲在试卷中是如何体现的。平时复习的考点哪一个知识考到了,在哪些题中考到了,对这些老师心中必定要有数。要把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各个内容和每个版块,进行针对性的对比分析,比较性地罗列考点。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摸清技巧性的试题。以近三年新课标卷的第8、9题为例,这两题考查的是古代诗歌鉴赏知识,共计11分。2010年第8题考的是景物形象,第9题考的是诗歌内容和情感;2011年第8题考的是情感,第9题考的是表达技巧,如何处理情景关系;2012年第8题考的是情感及重点句对该情感的作用,第9题考的是诗歌的形式,诗中词语的含义。这些都属于考纲中“分析鉴赏”能力层级D级,难度适中、偏难。在复习时,要把总结出来的规律信息,交待给学生,并让他们消化吸收。
挑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设计活动;解放学生
全国特级教师李海林先生在主题为“语文新课标到底要我们做什么?”的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教学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实施好“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3)调动学生的经验,参与对文本的解读,构建“第二文本”,形成新的阅读经验。大师果然是大师,幽默睿智,深入浅出,鲜活的教学实例让我受益匪浅,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尤其是他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建设“依文本设计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形态,让我感受深刻,如果能把学生感觉相对枯燥的语文课“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些活动,激发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岂不妙哉。
正好学到白居易的《杜陵叟》时,我灵光一闪,觉得李大师的妙招正好能来个牛刀小试。于是在学生朗读完这首诗后,我就提问:“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找人简单,大家很快就找出了四个人物:杜陵叟、长吏、皇帝、里胥。将这四大人物板书在黑板上,再问:“他们是怎样的人?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此问一出,全班同学马上鸦雀无声了,这问题可不好答,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不仅要较好地理解诗歌,还得自己去分析归纳。于是我对大家说:“不必紧张,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不要你们回答,我让大家来过一把戏瘾,如何?如果你是导演或演员,如何来导、演这部由白居易担任编剧的《杜陵叟》?”
刚好有四个大组,我把四个角色分给各组,每组就成为了导演小组,组员一起商讨分析:各个人物角色的性格怎样?各角色的性格如何表现?布置怎样的场景?为各角色设计怎样的台词、动作、神态?推荐谁担任相应角色?大家觉得有新意,小导演们都积极探讨起来,十分钟过后,大家推荐出四个演员,一个总导演,到教室外进行了3分钟的排练。然后以教室为舞台,进行现场表演。学生的现场表演带来了声声欢笑,也博得了阵阵掌声。学生演完后,来个趁热打铁,请学生谈剧中各个角色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再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皇帝是否是个好皇帝。有不少同学起来发言,因为形象生动的表演已经把皇帝和官吏的嘴脸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大家一致认为:皇帝是假仁慈、真剥削,这只是封建统治者剥削农民一起演的一出“双簧戏”。
然后再让“导演们”点评:“刚才四位学生的表演怎样?是否到位?”学生各抒己见,多是溢美之词,少有批评之语,好不热闹。教师作最后点评:“张志诚表演的皇帝颇有龙相,但不够龙威;古让清演的杜陵叟动作、神态传神,但说台词时不够悲情和愤怒;张琪演的长吏动作很凶,但说话语气却好似在央求杜陵叟交租,看来当坏官还是会心虚啊;(里胥)邱洁瑜手捧‘圣旨’倒是像模像样,‘奉天承谕,皇帝诏曰……’,关键时刻却忘了台词。但是瑕不掩瑜,老师觉得你们演得非常成功。让鼓励和钦佩的掌声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热情投入、专注执著足以证明这堂课是成功的。对于《杜陵叟》这首文言性较强的诗歌,通常是教师先进行全诗翻译,再分析人物形象和诗歌主旨,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乏。而把《杜陵叟》看成一个剧本,解放课堂,将课堂设计成学生导演和表演的舞台,既解放了教师,更解放了学生。因为有了学生创意但不离“剧本”的表演,课堂上增添了欢笑与掌声,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导和演的活动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舞台上,学生不仅获得了欢乐与自
信,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诗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金油,也很难具有普适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热的大背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些学科中被弃之不用,高中语文首当其冲。但“由于课文体裁不同,难易有别,由于教育对象程度不同,年龄大小有差别,因此教学不能一个模式,不能千课一面,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行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该用则用,不该用决不滥用。
一、学生情况
高中生语文水平的差距普遍较大。写篇作文,文笔流畅者,信手拈来,滔滔不绝,文采亦有可观之处;功底不厚者,视写作为畏途,作文如挤牙膏,勉强凑足三五百字,通常也是错字连篇,词不达意。面对这群语文水平参差不齐的高中生,均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奏效。况且不少学校还人为地分快慢班,不同班级学生语文成绩的差别就更大。在语文成绩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讨论某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对于语文水平整体不高的班级来说,则不太适合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这样的班级授课,教师应该多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认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认真践行语文前辈所倡导的语文学习“八字宪法”。
二、课程类型
一般而言,在高中语文新课的讲授中,散文、小说、诗词鉴赏等课型比较适合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精选一些有价值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交流。而对于文言文教学、作文讲评课、试卷分析等课型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要慎用。例如同是文言文教学,其中基本的文言知识多适宜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以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记忆为主。而对于文言文所涉及的人文思想,则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培养探究能力。
三、所教学段
从学段来看,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高三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妥当。
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共有五册必修。一般在高一学年学完必修前四册,必修五则安排在高二学年第一学期的前半段。高二余下的时间根据各校的不同情况安排选修内容。高三基本上全是复习课,中间穿插各类考试。高一、高二学习新课,知识点多为学生所未见,围绕这些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高三而言,由于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较难设置新颖的问题,因此高三语文复习课更应重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巩固和拓展,少用小组合作学习。
当前,许多打着小组合作学习旗帜的高中语文课堂,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考虑往往欠缺。这种浮躁的语文课堂,离语文的路子越走越远,非语文的东西却越来越多,致使语文变成了无所不装的筐。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很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高中语文课却是人文性过重而工具性不足。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应该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学习文章优美的字、词、句,积累成段的语言材料,甚者上升到仿写的高度。而有一节《荷塘月色》的评优课,教师用了约半节课的时间,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分析文章的社会背景,探讨朱自清写作此文的缘由。一旦有学生指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教师就如获至宝,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以为学生对这一问题已探究得相当深刻。“因为学习过语文,知道语文这样一种近乎垃圾箱和‘软柿子’的特点,任何政治家或者帮佣都可以将政治的任何东西强塞进教材之中。”而这节课竟得到了一些所谓专家的赞誉,让人大跌眼镜。
过热易伤身,推行须谨慎。小组合作学习热浪滚滚,我们很有必要给高中语文的小组合作学习降降温。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