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德育表现范文

中学生德育表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中学生德育表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学生德育表现

篇1

的自豪感便会推动他们更自信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笔者认为,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让他们感兴趣,并且认为值得去做,于是他们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次当教师按课本的安排讲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他们虽然能承认负数的存在性,但却不能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为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突破他们的认知障碍,在进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我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展正、负数表示出来。笔者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甚至有学生竟然起来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如果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一”,那么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笔者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我接着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同学的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个例子能让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仅是实际需求,而且也成为他们自己的一种愿望,这样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接着,笔着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与正负数联系密切的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不仅仅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到发挥并能获得成功,还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表现的热情。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临是练列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前班上有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愿发言,明显地缺乏一种参与意识。后来笔者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不久她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x3+2x-3,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x-1)(x2+x+3),使大家大开眼界。 转贴于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也会有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语,时刻不要忘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去表现自己,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会导致他们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笔者采用了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析,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有的问题思路正确但怕运算出错,有损面子,因此宁可沉默观望也不愿表现;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谦虚,因而不敢表现;缺乏表现的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等。教师应针对上述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化解,从而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的状态,提高他们表现成功的机会。

篇2

的自豪感便会推动他们更自信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笔者认为,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内容,设计有意思的问题,让他们感兴趣,并且认为值得去做,于是他们的表现欲便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

    众所周知,负数的引入,是七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每次当教师按课本的安排讲完这部分内容以后,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他们虽然能承认负数的存在性,但却不能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为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并突破他们的认知障碍,在进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输赢球的例子:在班级篮球赛的某一场比赛中,我班上半场赢球5个,下半场赢球3个,结果全场赢球8个;而在另一场比赛中,上半场赢球4个,下半场输球6个,结果全场输球2个,请同学们把这两场球赛的结果展正、负数表示出来。笔者话音未落,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甚至有学生竟然起来要求发言。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回答:如果把赢球记作“+”,输球记作“一”,那么这两场球赛赢球数分别为:(+5)+(+3)=+8;(+4)+(-6)=-2,笔者立即给予肯定和赞扬。我接着又问:“哪些同学与上面同学的思路相同?”几乎全班同学举手,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这个例子能让学生体会到正、负号的规定不仅仅是实际需求,而且也成为他们自己的一种愿望,这样就大大地缩短了学生和正负数的距离。接着,笔着又要求学生每人举出两个与正负数联系密切的例子,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

    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不仅仅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到发挥并能获得成功,还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尚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他们表现的热情。

    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临是练列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以前班上有一位女同学,数学基础不错,学习也很用功,但她只是自己闷头学习,课堂上不愿发言,明显地缺乏一种参与意识。后来笔者多次找她谈心,使她逐步端正了自己的表现欲。不久她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一次习题课上,她把三次多项式:x3+2x-3,分解因式,竟用拆项、添项以及借助多项式除法等五种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果:(x-1)(x2+x+3),使大家大开眼界。

    当然,在数学课堂上,也会有个别学生由于虚荣心太强,因而难免有些弄虚作假的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加以批语,时刻不要忘记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表现欲。

    四、要强化表现的内功

    如果说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去表现自己,那么,扎实的基本知识:流畅的表达能力、较高的分析、归纳水平以及善于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等,都是表现成功必备的内功。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内功,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增强表现的信心。

 我们知道,初中学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这是人生表现欲最强的年龄段。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知识容量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对多层次问题的驾驭,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因而会导致他们表现失误。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笔者采用了逼进思维法,即把问题进行分析,化整为零,分步推进。

 五、要克服表现的心理障碍

 初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有的问题思路正确但怕运算出错,有损面子,因此宁可沉默观望也不愿表现;怕别人说自己出风头,不谦虚,因而不敢表现;缺乏表现的勇气,患有表现恐惧症等。教师应针对上述心理障碍,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化解,从而使学生的表现欲处于自然、活跃的状态,提高他们表现成功的机会。

篇3

    黑格尔曾经对人的表演欲望进行过细致的描述,他认为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当有了这种价值实现冲动时,也就形成了表现欲望。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到声乐演唱中来说,是指一个演唱者愿意利用自己的歌唱技能,通过对作品的演绎,获得观众认可的过程。这其中包含个人演唱欲望的满足、对作品内涵的充分体验和与观众获得的情感共鸣。可以看出,表现欲望和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其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能够促进表演者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演唱者会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作品基础上的,一方面,声乐作品本身就是表现欲望的诱因,另一方面,通过对声乐作品的深刻体验,能够为声乐表演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能够帮助演唱者形成良好的演唱心理。不管是成名已久的歌唱家还是歌唱的学习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紧张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控,将会使歌唱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如果表演欲望强烈,则会使演唱者自觉地将精力集中到演唱本身上来,原来紧张的因素反而变为了增强自己表演效果的工具。最后,能够对声乐学习产生能动作用。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反复和艰难的过程,长时间的技术训练,势必会使演唱者感到枯燥和厌倦。而表演欲望则更像剂,能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学习者能够自觉调整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表演欲望的培养措施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人的心理环境中,心境是最重要的基础,而影响心境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环境。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和演唱来说,其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有一个优美的环境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境,继而获得表现欲望的激发。举例来说,人站在空旷的高山顶上,都要情不自禁地高呼一声,根本原因就是此时此地的环境使然。具体来说,声乐教学中的环境创设,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声乐教学和演唱的具体环境,包含教室和琴房以及内部的物体摆放等。如琴房,作为学生歌唱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有明媚的阳光、摆放整齐的书籍、镜子以及一尘不染的钢琴等,学生们就会迅速形成一种积极歌唱状态。反之,如果是一个脏、乱、差的琴房,势必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和反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和演唱的物质环境有足够的关注,尽可能让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这将会使接下来的学习和演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作品环境。每一首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环境,对作品的环境进行复现,也是激发起学生表演欲望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营造出一个作品情境,学生的表现欲望自然就会被激发。学生看到和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情感会被充分激发,并愿意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这种情感,由此也就获得了表现欲望的激发。所以,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作品环境,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将其作为学生表现欲望激发的基础性因素来看待。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歌唱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要以良好的音乐素质作为基础。具备了良好的音乐素质,不但能够使个人的歌唱欲望得到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舞台表现。具体说来,这种音乐素质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歌唱基本功的夯实。难以想象一个基本功不扎实的演唱者,会渴望在舞台上歌唱。只有基本功越扎实,学生才越愿意将自己的歌唱技巧表现出来,才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所以歌唱技术的练习和夯实,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歌唱技术越娴熟、越扎实,舞台表演的效果就越好,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就越强烈,从而对下一次表演充满渴望,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是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每一个歌唱者在初期的舞台实践中,都会产生紧张感,都会认为自己的表现有很大缺憾,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歌唱心理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和调整。比如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让学生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紧张情绪,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进行掩饰和弥补等。又比如培养学生顽强的性格和意志。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声乐学习经历和学生分享,或者了解到他们的声乐偶像,用这些歌唱家的经历和事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

    (三)端正教师的态度认识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尤其是作为声乐教学来说,因为是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来说,教师自身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声乐教学和表演的热情。教师自身对声乐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将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毫无工作热情和敬业态度可言,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榜样作用,通过认真、专注的教学,起到示范作用。形成一种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将这种对声乐的热爱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曾说过,“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学生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般。”尤其是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和不足,教师应该以宽容的胸怀和极大的耐心去理解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让这种信心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声乐学习,使其作为歌唱表演欲望的基础。 (转第页)

    (接第页)

    最后是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到历史和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让很多教师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感,认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统领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不得有半点疑问或不满。但是作为音乐教育这门强调体验的学科来说,很多知识、技能和感受的获得,必须要在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内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尊重人、关心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艺术实践的建设

    表演欲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次次表演成功的喜悦,无疑是表演欲望不断强化的基础。长期以来,艺术实践的缺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最大的短板,所以应该予以切实加强和完善,让学生在一次次舞台实践中不断收获表演的经验和愉悦。

    首先,作为学校来说,要下大力气完善相关实践设施的建设,如音乐厅、音响设备等,通过专业的舞台建设,激发起学生的歌唱欲望。同时,也可以以学校的名义,和当地的一些文艺单位签订长期的用人协议,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专业和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要。

    其次,作为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上台表演的机会。在学校范围内,可以和团委等负责各类活动举办的部门定期会谈,制定演出计划,让声乐专业的学生成为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力军。在教学范围内,每一个教师都担任多位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活动的举办,模拟出一个舞台,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如每周定期的公开汇报演唱、带有竞争性质的擂台赛等,教师作为评委,其他学生作为观众,并对每一个学生的舞台表现进行细致点评,让他们都能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最后,作为学生个人来说,也应该认识到艺术实践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地争取表演机会。通过充分的艺术实践,不但能够让个人的歌唱技巧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经过了一个必备的从紧张到从容驾驭的舞台表演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面对观众的掌声、教师的认可等,他们会由衷地感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使表演欲望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因为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使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含蓄和内敛,这和西方人所追求的个性、自由有着本质的差别。作为声乐演唱来说,这是一个长处,也是一个短处。长处在于演唱一些西方曲目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民族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而短处在于,声乐演唱毕竟是一个积极、互动的过程,需要演唱者具有热情积极的一面。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有目的地加强对表现欲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环境方面、学生方面、教师方面和艺术实践四个环节,对声乐教学中学生表现欲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不仅是学生声乐学习的需要,同样也是中国声乐演唱事业获得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栋.声乐教学中对沉重心理素质的调节与把握[J].中国音乐学,1996(1).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表现性

倡导“学以致用”是当今国际课程与教学领域改革的焦点之一。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现”来主动获取知识。表现性学习所信奉的基本理念是:儿童是天生的表现者,学生是表现的中心,教师是表现的促进者。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看到什么新的事物或者学到了什么新的技能,都会迫不及待地想让别人知道,以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评析、赞美,从而求得心理的满足。这种自我表现性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之一,是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展示自身价值的积极意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对待小学生的表现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学中小学生表现性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所教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小学生的表现性因各自的年龄、性别以及对事物认识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近期学生都在学习第三套广播操,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个个都表现得很好奇,很新鲜,同时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1.从年龄阶段分析。在小学一至二年级中,学生的表现性带有天真、幼稚的特点,表现为明显外露。当老师需要请一位学生模仿动作时,他们即使不会做,也都会积极地举手,甚至离开自己的位置,可见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到了小学三至四年级时,其表现性带有冲动、积极的特点,表现为毫无顾忌,不论能否正确完成动作都想尝试一番,如果没被老师请到,就会“表演”一番,他们比较遵守纪律,但主动性很强;直至小学五至六年级,学生的表现性就已具有一定的明确性,但反映方式仍很强烈,有一定的分寸和顾忌,不太会轻易地乱做动作,学会了细心观察。

2.从性别方面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男生的表现性比较突出、冲动、主动、毫无顾忌;相对而言,女生的表现性则显得平稳、有分寸,但女生在小学低段时较男孩子的表现性更强烈,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害羞”起来。据调查:有43%的女生在小学低段时表现性较强烈,29%的女学生从进入小学中段后开始慢慢减退表现性;而52%的男生在进入小学中段后,其表现性才旺盛起来。

3.从学生对体育课不同内容的认识分析。凡是适合学生心理特点,能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内容,其表现性就积极。如低段学生喜欢跑步;高段学生对竞争性和挑战性较大的比赛型练习,如跳“山羊”、不同形式的接力赛、篮球练习等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性,而对单调的队列、技巧等练习兴趣不大。

二、体育教学中影响表现性发挥的方面

表现性是一种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儿童的表现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笔者从所教年级中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由此可见,影响学生表现性的因素主要有害怕、畏难情绪和自信心不足等,除此之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情绪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体育教学中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性

教师要相信学生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一堂体育课,学生的表现性是否强烈,将直接反映学生对体育课内容及教师教学手段的喜好程度。那么,应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性呢?

1.及时发现学生的表现性,消除害怕、畏难情绪。在体育教学中,他人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的一句批评、同学的嘲笑都可能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影响。据调查结果显示:37%的学生由于这种原因而表现出特别“安静”,甚至出现了逆反心理。当这种情况产生时,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举止加以注意。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自我表现的乐趣,从而增强表现性。

2.适时引导学生的表现性,防止虚荣心的膨胀。教师在鼓励的同时也要注意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于外向型的孩子,不可任其表现欲无限度膨胀,否则,他们就会误解教师的用意,从而热衷于自我表现,并滋生虚荣心,由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想表现自己,而忘记了课堂纪律,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差、虚荣心强的现象出现。

3.善于保护学生的表现性,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了积极的表现性时,教师就要担负起珍惜、保护的重要职责。如在上三年级的《青蛙跳荷叶》时,一个平时不完成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的男生,当同学们在学习青蛙跳过荷叶的优美姿势时,他站起来说到,“老师,这很简单!”同学们都以异样的目光看着他,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做了一个跳跃动作,姿势非常优美,其他人都为他喝彩,这时,笔者也及时表扬了他,从此,他不仅增强了信心,对学习也更认真了。因此,教师要对后进生给予理解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其表现性置之不理,以防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4.精心培养学生的表现性,创造表现的机会。当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时,就可能在教师还未启发、诱导的情况下,自觉地做这项运动的动作,并反映出“表现性”的情感冲动。如进行排球练习时,那些对排球有特别爱好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特别活跃。其次,要创造学生有“用武之地”的外部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条件下多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以便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使教学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之终身受益。

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素质教育,巧妙地发掘、运用学生的表现性,并结合教育实践,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孩子在不断地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一)促使表演者克服怯场心理

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时候,均存在非常激烈的心理活动,使其形成一定程度的紧张心理,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紧张心理,那么将会影响到演唱效果。这种紧张心理能够利用表现欲来加以调节,使表演者提高自信,控制好内部情绪的负面干扰。经过调节表演者的自信,可以使其集中注意力,排除所有的干扰,而将精力放在表演上。

(二)有助于表演者充分感受音乐内涵,塑造良好的舞台形象

表演者能够利用自己的表现欲望来感受所演奏作品及角色的特点,进而能够准确把握其内涵。使自己能够对作品的审美情感形成共鸣,能够充分刻画作品形象。使表演者深入了解作品的理念,这样形成的情感才可以和广大听众的内心体验进行有机结合,使自己能够塑造成良好的舞台形象。

(三)有助于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

声乐教学过程中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还需要能吃苦、有天赋的学生,需要表演者具备良好的生理条件,并且应当保护其嗓音,避免长期练习一个内容。而表现欲望则可以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所表演的音乐之中,使该过程变得更加流畅、自然。使学生很快掌握音乐的创作目的,掌握其内涵,使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推动学生的二度创作过程。

二、如何培养表现欲望

(一)优化审美客体

第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必须充满激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训。教师是学生学习声乐的向导,因此,教师应当与作品产生共鸣,积极投入,以调动自己的表现欲,从而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意向,使他们能够信服作品的主旨。前者表现欲产生应当早于后者,同时应当确保后者的表现欲处于可控范围之中,以不断提高后者的表演水平。第二,利用教材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教材中音乐均非常优秀,要是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教材中的作品,则无法获得第一手的美感,因此,必须使他们提高教材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教师应当对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反映的内涵,使他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以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声乐教学。声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是比较抽象的,是很难轻易把握的,而信息时代中,各种新媒介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表现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课堂教学,明显提高师生的表现欲望。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有助于学生融入到作品及角色之中,提高他们的舞台适应力,使他们的紧张心理得以克服,养成良好的表现欲望,最终能够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提升审美主体的素质

首先,提升受教育对象的音乐素质。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基本知识。学生必须先掌握基本知识,这样才可以有效传承声乐的真谛。理论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控制自己的表现欲,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训练与表演提供指导,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的状态进行引导,提高表演效果;二是应当加大力度培训专业技术。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充分体现出平时训练的作用,任何音乐家均经过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才得以成功。其次,提高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欲望的前提条件,要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在表演过程中非常紧张,进而会影响到表演效果。应当在平时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信,切实强化他们的技术训练,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基础。还应使他们养成坚韧的意志与坚强的性格,能够集中精力参与到艺术之中。使他们将唱歌当做自己最大的需求,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动机。同时,还应使他们对声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保持饱满的热情。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使教师开展声乐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理非常敏感,因此,教师必须能够顺利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其次,应当多为学生提供实践表演的舞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并非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多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让他们到社会中表演,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使他们的表现欲望不断提高。

篇6

一、美术活动中学生表现欲强弱的分析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表现欲的强弱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受年龄的影响

年龄越小,表现欲越强。在初中阶段,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比较强,而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较差。

2.受个性影响

开朗活泼外向型的学生表现欲较强,而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3.受爱好影响

喜爱绘画的学生在绘画过程的自我表现欲较强,没有这方面爱好的学生表现欲较弱。

二、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针对以上种种自我表现欲差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智慧,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以利学生更好的发展。

1.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设计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年龄影响学生的表现欲望,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望高于高年级的学生,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八年级学习《艺术与科学》一课时,由于该课内容多,所涉及的知识面广,赏析的作品中既有中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又有建筑欣赏评析,如果单凭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可能会感到乏味,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把这节课内容转化为小知识竞赛的形式,注入竞争机制,让学生进行抢答,这一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极强的表现欲望,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教学方法就把它们的自我表现欲望和潜能完全地给挖掘出来了。

2.运用赏识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意识

学生的自我表现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绘画的参与意识。对学生的各种自我表现欲,教师应善于发现积极培养,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的表现欲望直接体现到学习活动中。个性不同,表现欲望的方式也不同,有的直接,有的含蓄。直接的学生会主动参与教学并积极举手发言,画一会,就会跑到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老师,我画得好不好?”“我画得好看吗?”或许这位学生画得并不怎么美,但作为老师,一定要充满信任和赞赏地对他竖起大拇指:“画得真不错,你真棒。”可能你不经意的一句话,会让这个学生信心倍增,会激发他更强的表现欲望。对这样的学生,千万不能敷衍他说:“差不多”“还可以”,更不能打击他们。对于他们的任何一点表现冲动,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对于表现欲望较差,不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老师的鼓励和赞扬就更为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尽量创设机会,让他们多说多讲多练,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且乐在其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他们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

3.师生平等以待,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

民主的教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得比较兴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生会边讲边画,画到开心处会手舞足蹈,完全忘记老师的存在。学生们在这种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语言的描述,动作的模仿,丰富了他们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唤起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如果此时老师一味强求课堂纪律,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压制、呵斥学生,那么学生的创造力会被遏制,自我表现欲会被压抑,他们的内心体验得不到完全的释放,创作潜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4.体现课改精神,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打破原来的座次,把爱好绘画的和不爱绘画的学生编排在一起,给他们创造分工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在练习时,让两个或者几个同学完成一张作品,并进行小组比赛,让表现欲强的同学带动表现欲弱的同学。通过同伴间的互相讨论,既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和思维,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和交往能力。

5.适应课改要求,改变作业批改方式

篇7

关键词:中美外语课堂 学生 表现欲

回国后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问我,美国学生跟中国学生一样吗?的确,在美国工作的这一年,每天我都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们混在一起,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这些学生。从本质上说,他们和中国的学生一样,天真、好奇、有爱心、充满幻想,但是,从和他们接触的第一天开始,我便发现,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其中,表现欲是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

美国学生的表现欲个个超强,而中国学生的表现欲多数不强。美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容易被调动,稍一调动便个个争先恐后,唯恐不让自己回答。每天上课,只要老师一提问,满教室都是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地举起来的手。有的学生挤眉弄眼地不停地使眼色让提问他,有的带着请求或央求的口吻悄悄地说:Ms.Li,让我吧!让我吧!那状况很让老师为难。叫了这个,另外的一片会失望;叫了下一个,又重来一次期待与失望的过程。有的学生刚刚坐下又争着还要再说,我就经常为提问谁、不提问谁而为难。可是,在国内,从小学到大学,经常是只有那么固定的一小部分学生积极,其他人则不冷不热的像观众一样观望,老师总是在期待更多的学生参与。在美国,我属于special teacher,每次上课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只有将讲课和活动安排得紧锣密鼓,才能充分利用时间让学生有所收获。这种教学方式,使他们每班即便通常只有十七八到二十左右的学生,都轮到也不是容易事儿。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我让学生用刚学的语言说一句跟自己学习或生活相关的话,学生们你争我抢,说得非常起劲,很多人还主动地将学过的句子用到新学的句子当中做各种变通,气氛非常活跃。结束时,我看他们的兴趣仍很高涨,也不得不打断他们,可是他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

我的班是连着排的,中间一分钟的休息时间也没有,这样下去肯定会影响到下个班的时间。实在不能再继续了,我正准备走,他们老师忽然给我示意,说Brody想跟你说点什么。Brody从一开始就一直是我最关注的学生之一,他是个特别认真可爱的学生。他的父母曾专门找到我,说Brody每天放学一回家就叽叽喳喳地说他的外语老师。我往教室右侧一看,Brody正因为没有轮到发言趴在桌上暗自神伤、可怜巴巴地抹眼泪呢。我赶紧走过去,让他说说想说的话,又郑重地夸了几句(他的确做得很好),再来一个小奖励,他这才开心地笑了。

还有一种情况,感觉反差也特别大。有时上课,我看他们表现很好,就想给他们照张照片。如果在国内,估计至少有八成的学生会你看我、我看你,个个羞羞答答地躲镜头。可是你看他们,不管做的活动会多少,个个精神抖擞,争着抢着往镜头前面凑,有的还故意做出怪模样以吸引注意力突出自己。本来一两张照片就行,可是往往会照三四张甚至更多,因为他们一看相机就激动,会主动跑到镜头前面要求照相。有一次,我让他们体验中国民族舞蹈中常用的转盘,他们兴趣高涨,练习得乐此不疲,极为投入。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我总是先学习,然后作为鼓励,按照完成当天任务的早晚让他们迅速地轮流练习五分钟。别看全体学生共同来分这五分钟时间,哪怕是分到他们那里最多只是一分钟,也是他们的大目标和大动力,他们会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转盘一转动起来,他们便骄傲地大叫:“快看我!快照!”激动兴奋之情满满皆是。现在,每当我看到那些照片,脑海里就会闪过一大片当时他们兴高采烈、天真活泼的情形,想起他们跃跃欲试的热情。临回国前,我教他们做翻绳游戏。每个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将绳子翻成一把小伞或者一个麦穗,便会跑到我跟前,说:Ms.Li,我成功了,给我照个相!做积木活动,他们会在积木前面左蹦右跳地做出奇怪的模样,大胆之情超乎想象。

当然,我们不能用表现欲来简单地判定学生所有的好与不好,但是,如果学生缺乏表现欲,总是蔫蔫的不动声色,那是很让家长和老师发愁的事情,教师往往感觉上这样的课不顺手,像是在唱独角戏。尤其对于外语教学,学生的羞涩、掩饰、被动,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表现欲是动力和兴趣的源泉,是学生成长中非常有益的锻炼,可以反映出学生将来在某方面可能会有所发展的潜力。表现成功会带给学生无比的自信、鼓舞和成就感,其积极影响巨大。

表现欲其实是每个人所固有的一种本性,人人都有希望自己在某方面表现出色的潜在的欲望,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出色表现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然而,如何将表现欲释放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长期作用的结果。在美国的教学活动中,惩罚极少,奖励很多。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甚至包括可以和老师一起吃午饭、做一天的督察员等,都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奖励。为了得到奖励,学生们必须参与,必须表现比别人更好。而国内的教学中,缺乏的正是这种灵活的鼓励机制。大表现小鼓励,小表现不鼓励,多数情况凭自觉,不好不坏表现尚可的居多,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表现不错便一带而过。如此,中国学生对奖励机制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感觉不明显,对教学活动参与得不够积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热情不够。对比中国和美国学生的表现欲,我们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生 异往过密 表现 干预

【中图分类号】G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77-01

中学生的异往是性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男女学生步入青春期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随着身体的变化,他们的心理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彼此之间有互相吸引、彼此接近的需要,对异性产生了强烈的交往欲望。可以说,异往过密是最常见的行为偏差。所谓的异往过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因此,面对这些情窦初开的青少年,如何指导他们正常地与异往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一 中学生异往过密的表现

1.朦胧性

中学生本身对两人之间交往属于爱情还是友情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未来是否能在一起组建家庭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他们并不了解真正的恋爱,对早恋和正常的异往认识不清,把男女之间产生的正常好感、吸引误以为爱情。

2.矛盾性

面对异往过密,中学生本身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害怕被人发现。他们渴望同异性更深一步地了解和交往,但又害怕被父母、老师发现受到批评,从而导致对他们产生失望或阻碍他们之间的交往。

3.变异性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之间的“一对一”关系缺乏持久性,充满了极不稳定的变异因素。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两人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矛盾,但由于自身发展的不成熟,使这些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导致交往关系的破裂。中学生所谓的“恋爱”大多数只是单纯的崇拜和喜欢,当这种崇拜和喜欢消失时,也就意味着他们之间“恋爱关系”的破裂。

4.差异性

在行为方式上,有的中学生行为十分隐蔽,私下秘密进行,不让他人发现,但也有中学生行为十分大胆,不分场合地出双入对,可以说是等同于成人的恋爱方式。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主要是在一起聊天谈心,进行纯洁的情感交流,并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但也有少数的中学生则关系发展很深,甚至偷吃了禁果。

二 对中学生异往过密的干预

1.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当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异往,让孩子知道正常的交往所能带来的益处和弊端,鼓励学生通过正常交往发展个性、促进学习。家长和教师要摒弃“异往没什么好处”“异往就是谈恋爱”等不正确的观念,并且采用处处设防的强制手段。同时,要注重中学生“三观”的教育,交友观、友谊观的教育。

2.告诫中学生把握好异往的尺度

在指导中学生时,要告诫他们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尺度。所谓自然,即在异往中,言谈举止、情感流露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造作,做到“自然”“大方”。所谓适度,就是异往行为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正常范围内进行交往。只有学生把握好这些交往的度,才能在异往的过程中不过早地萌发爱情,同时又不能因回避或拒绝对方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

3.活动,提倡集体的异往

中学生希望了解异性,却又缺乏与异往的正规途径,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异往的机会,提倡集体的异往。要让学生明白友情与爱情的界限,因为高质量的友谊是消除异往过密的清洁剂。但在集体活动中,出现个别的“一对一”的过密交往也很正常,对于这种情况,不需要过分紧张,但也不要完全忽视,而是要对这部分的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逐渐淡化异往过密的问题。

4.开展辅导工作,促进良好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通过辅导工作,将异往过密扼杀在萌芽之中。性成熟带来的对性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中学生异往过密的重要心理,因此要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如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强性教育,打破性的神秘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明白他们恋爱的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担的;介绍一些异往的意义、原则、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对异往过密的学生要进行循循善诱,结合他们的情况,指出正确处理目前情况的建议,供他们参考。

5.启动心理机制,教育学生自己做自己的感情主人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心灵的碰撞,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的内部心理机制,用坚强的意志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意志锻炼,教导中学生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心,做感情的主人。

篇9

关键词: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007

过去,我们把学习差的同学称为差生。这个称号具有比较明显的歧视性。因为,差生一般是指品德方面有些问题的学生,而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一定品德方面也出现了问题。后来,人们发明了学困生一词,用以表示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太理想的同学。这个词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发明,剔除了歧视的意蕴,人们接受起来就容易多了。并且,学困生只是在学习方面出现了困难,并不意味着这些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同时,个别同学只是在某一科目的学习方面感到困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偏科而已。本文就结合语文学科教学方面的问题来谈谈学困生的表现与转化。

一、学困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表现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文学科学困生主要集中体现在读的方面、听的方面、写的方面和说的方面。

1. 读的方面。有的同学在读的方面体现出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1)读不流利。其原因一是读的少,从而导致读得不熟练;二是课文的生字生词太多,在读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字生词,从而阻断了读的过程。(2)语气不佳。我们知道,我们语文学科的朗读是需要一定的语气、声调和情感在里面的。阅读并非就是把字认出来的过程。因此,很多同学在朗读时这些方面把握的不好,读的结果也令人遗憾。

2. 听的方面。个别同学在听的方面体现出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听课过程中,不能明白教师讲课的意图,对于教师发出的指令不能明白无误地去执行,从而导致在执行这些指令时出现要么是丢三落四的情况,要么是张冠李戴的情况。造成听的困难的原因一是注意力出现了问题,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这些同学容易被一些事情干扰,从而导致了课堂听讲过程开小差,从而导致对教师的意图领会不明;二是本身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根本听不明白教师在讲些什么,这些同学一般是课程落下的太多,从而导致无法正常跟上教学进度。

3. 说的方面。这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个别学生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或者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时发生了困难。表现出来的就是这些同学要表达的意思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所接受的与所理解的意思是不相符的,甚至是南辕北辙的。这就给这些同学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定然会影响这些同学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使其变得偏激起来。

4. 写的方面。我们都知道,写作是语文学科学习十分重要的方面,很多同学在写作上表现出困难。主要体现在:不愿意写作,从情感上不愿意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还是脑子里没有什么东西,缺少生活的积累,从而觉得提起笔来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使得这些同学写作起来十分挠头,变得十分困难。

二、转变语文学科学困生的措施

我们刚才分析了语文学科学困生的种种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我们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才能改变学困生,使其学起语文来变得不再困难,从而摆脱学困生这一称号。

1. 针对读方面的困难。一是及时弄清一些生字生词,因为一些生字生词的存在导致自己读起来困难,必须从这方面入手。在读的时候,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不会说话的教师,弄清楚这些生字生词的读音和意义。及时地标注在课文上,反复地识认,使其变得熟悉起来,从而将这些读的方面的拦路虎拿掉。剩下的就是反复地去阅读了。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带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尤其是利用我们语文课早读的时间,放声朗诵,在读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试着找到合适的语气和语调,而不是一个声调的去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把自己真正地融入进去,这样练习多了,我们自然就会读得流利了,读得富有感情了。

2. 针对听方面的困难。如果我们在听的方面出现了困难,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多沟通。在我们无法准确地理解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意图时,我们一定不要放弃沟通,一定要选取合适的时机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充分的沟通,希望其他人给我们进行更加详细的解释,或者变化多种方式进行说明,以达到充分理解他们的意图为止。只有这样去做,我们才能不断地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如果我们因为听不懂别人的话,害怕别人笑话,从而不愿意去和别人接近,那么,这个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变得更加困难。

3. 说和写方面的困难。针对在这两个方面的学习困难,笔者认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多加练习。要敢于说、要敢于写,在说和写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实际上,说和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过一个是以口语的方式进行表达,一个是以书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果我们说得流利了,意思表达清楚了,用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素材了。因此,笔者建议这两个方面的困难要综合起来解决。可以就一个话题先进行说的练习,当然在说的过程中也涉及构思的过程,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它流利地表达出来。这个写作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我们说的困难解决了,通过书写的方法把我们的思路记录下来,我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欲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18-01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一次,我在教学“钓”这个生字,把“钓”写成“钩”,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举起了手,指出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以前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填压式”的教学,几乎没有让学生“问”的机会。导致学生不爱问、不想问。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一位教师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课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在本教学片断中,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正是因为执教者从文中的“矛盾”处入手,创设情境,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产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提出问题。

3 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一是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二是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是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四是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五是抓感兴趣的部分。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是让学生画一画大榕树、树上的小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做一只什么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说的很好,在这样的动手动口中既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又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5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篇11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居高临下的看待学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便是教师个人滔滔不绝地讲个不休。传统教学不鼓励学生创新,独到见解视为异端,只要求符合“标准答案”,学生往往被当作等待“填食”的鸭子,而不是跃跃欲试,充满求知渴望的雏鹰。结果,教师的教学计划虽完成了,但学生的原有的积极性却消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自然也就得不到培养。由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重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意识。

一、消除心理障碍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表现观,激活表现欲望

部分学生受错误表现观的牵引,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欲受到抑制,表现变得格外慎重起来成为一种潜意识。因此,要让学生参与教学,首先必须唤醒这种被压抑的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表现观。使学生明确,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切莫错失课堂参与的良好机会。

(二)形成宽容的评价机制,保护表现欲望

有些学生的内心脆弱而敏感,为了激活并保护他们的这种表现欲望,需要在课堂中形成宽 容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学生之间也不能互相嘲笑,形成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在上课时,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放弃绝对权威,而以诱导、协商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思考,推论结果,并表扬学生发言中的某些亮点,或对学生提出的独到见解表示赞佩,很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自觉的参与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教学的表现活动中去。

二、设置有利于学生表现的情境,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的表现心理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其中介是表现机会。这种表现机会首先 要在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保证,并在情景上创造条件。如果教师一味大讲特讲,那么学生就没有机会表现;有时班上极少数爱举手的同学老是强着发言,把机会都占了,那么他人就没有机会了,因而机会还包括份额的合理分配。教师要保护欲望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较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低或表现力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在表现的成功中提高热情。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表现的契机。无论提问、朗读、复述、背诵、讨论、表演,都要恰到好处地适应学生的欲望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大或较大限度的显示自己的价值。

三、突破教学陈规,让学生的表现欲在充分参与中实现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一)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二)注重提问价值,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让学生围绕一些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形成结论,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常用方法。这里关键是问题的设计。一是要有启发性。人的积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而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有深入性。对于深入性的阐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参与,更够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学生不仅能够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够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促使学生多种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境界。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励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一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浮华,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的参与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无需动脑的“问题”,这种提问时肤浅的,这种参与也就停于表面。可见,要想实现真正意义的参与,教师提问就必须剥去华丽的外衣,去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和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篇12

关键词:题材陈旧;缺乏个性;唤起经验

一、唤起经验

每个学生都有胸中的积蓄,都有沉淀的记忆。要再现它,必须先唤醒它。要以教师的心去温暖、发现学生的心。能够密切联系表象、复活表象的词语,只有在师生这种“以心见心”的情感交流中才容易找到。

二、启发思维

“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作文最容不得“模式”。事物千差万别,人物心面各异,不是任何“模式”可统辖的。有的教师无视客观现实及其变化,无视作文主体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反应,对每篇作文写什么,用什么材料写,怎么安排材料,“头、腹、尾”怎么写,甚至词语的使用都严加限制,这只能起到束缚学生思维的作用。

作文是智力活动。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活跃,则观察入微,分析敏锐,文思活泼流畅;思维呆滞,则视听不灵,反应迟钝,文思狭窄凝滞。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吐胸中积蓄,抒真情实感,甚至师心独见,发人所未发,就必须以活跃思维为前提。那种“童稚无知,当施死法”的观点与做法,不仅为现代生理心理学所否定,而且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成功经验所反驳倒。至于每篇作文,都应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及讲究恰当的表达方式等,这是必遵的规矩、规律,与公式化的“模式”完全不是一回事。元朝郝经说得好:“文有大法,无定法。”我们说作文的规矩、规律,就是作文的“大法”。作文指导的特点是教师“导写”,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触感

篇1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生;成功;表现;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给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及时地给予赞美与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满足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特别是表现自己成功的心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平台。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能够表现自己的土壤。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被理解、被接受的状态。学生信任老师、认可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倾诉的对象,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更愿意交流与表达,会更乐于表现自己。

2.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是保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是左右学生是否愿意表达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课堂上敢表达、想表达、爱表达的轻松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的言语交流中,要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给予学生鼓励的微笑。即使学生问题回答错了,也要让学生有“再想想,一定能回答好!”的表达积极性,使学生心中有“我能行!”的信心与决心。

3.设计的课堂问题要有层次性

首先,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要由易到难、分层次展现,让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过程。

其次,教师课堂提问要有“易、中、难、”三个层次的问题,并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容易的问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回答,但要把这个层次的问题留给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解决;稍难的问题让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尝试解决。对于中等难度的问题要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再回答。这样可以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各抒己见,从自己的立足点来进行思考、表达,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感受成功。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兼顾各类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形式多样,有梯度、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创设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既能给学生清晰的知识层次感,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又能形成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成功、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心情。

4.分解难点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如果问题比较难,教师要分解难点,降低问题难度,使学生逐渐领会。比如在教学《折扣》一课时,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一件衣服按成本提高50%以后提价,又以8折卖出,仍可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成本是多少元?刚开始我没有过多考虑就提问,“谁能告诉我这题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呢?”全班同学听后都沉默了。后来我想,可能问题太难了,没有铺垫,学生很难答出来。于是我加以引导,问:“设每件成本是x元,一件衣服按成本提高50%以后提价,谁能表示出标价?”再逐步引导,“打8折后,现在的售价呢?”“有了售价和成本,你能表示出利润吗?为什么?能列出方程吗?”“那谁能说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呢?”这样列完方程之后再找等量关系,其实就是让学生反思刚才利用等量关系求解应用题的过程,不但分解了难点,而且给予了学生成功表达的机会。

5.坚持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同等相待,不能分好分坏,厚此薄彼。教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每位学生都是一粒种子,都有发芽、开花、结果的可能性。教师要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特点与兴趣,有针对性地对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开发和培养。

比如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就要指导小组成员做好分工,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优点与特长的机会。

6.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表达

学会倾听是准确表达的前提。要让学生养成课堂上有一个人发表观点,全班每名学生都仔细倾听、认真思考的习惯。每个人都有补充、纠正和评价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积极心理。

每个学生在课堂发言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课堂中要鼓励每个学生进行多样的、个性的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得到发展,让学生因学习而快乐,因收获而愉悦。

篇14

【关键词】教育;软暴力;学生

1 现在初中学生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特点

1.1 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不愿受到老师、家长的约束,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管理存在逆反心理。对一些事物的判断,愿意坚持自己的意见。

1.2 学生的好胜心强,情绪易急躁,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情绪失控,做出不应该做出的事来。或者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甚至大打出手。

1.3 部分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制意识淡薄,没有社会责任感。由于社会经验、生活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或发生矛盾时往往不能采取办法妥善解决。自私自利,一切从个人的利益出发,易做傻事,违反校纪校规,甚至国家的法律法规。

1.4 学生重视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形象,渴望被同龄人接受并认可。更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尊重。部分学生由于独立生活能力差,自理能力差,对环境极度不适应。内心脆弱,有较强的“孤独感。”有时“通病相怜”的处境使他们彼此理解,在同龄群体中更易受到相互影响。

2 教师应避免“软暴力”现象的发生

面对学生学习不良的常见表现,随着广大教师素质的提高,曾经的教师“硬暴力”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但一种更为隐蔽,对学生伤害更为严重的教师“软暴力”现象却越来越多,这会给我们美丽的校园埋下一颗不可预测的“地雷”。“硬暴力疼在身,软暴力上在心。”它是一种情感上的虐待、精神上的控制和心理上的摧残,摧残着一颗颗稚嫩的不成熟的心。

“软暴力”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2.1 语言软暴力。教师通过嘲讽的语言对待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你的脑袋灌满了浆糊?”“教室是你这种人进的吗?”“你又退步了几名?”“你跟废物有什么区别?”等等。

2.2 行为“软暴力”。教师通过一种隐形的方式对待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给调皮的学业不良学生在讲台旁设“专座”,给与特别“关爱与保护”。把犯错学生的“自我反思”或“情况说明”贴在专栏内。学业不良学生迟到,让其打扫一个星期教室卫生等等。

2.3 情感“软暴力”。对认为“不可救药”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用一种放任的冷漠的态度实施“零感情”的教育方式。如对智力水平相对底下的学业不良学生,采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方式。对调皮好动的学业不良学生,采取教室“划区域而治”的方式,单一地放在教室的最后一处。对给自己经常较大麻烦的问题学生,采取“父母陪读”的方式等等。

以上三种“软暴力”的方式都会给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要在工作中改正或避免。不然的话,我们所有的教育对策都是徒劳的。

3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一些对策

3.1 平时要多关注一些学习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如果教师能多给他一点儿关爱,他们会永远记着你的。如:我的体会是,但凡毕业后仍然记着你,并经常与你联系交往的学生,大部分是当年学业不良的学生。那些当年所谓的好学生很少有人会记着你,因为他们一直都认为他们是自身因素好,学习好、能力强、智力高、付出的也多,与你老师没有多大关系。

3.2 教师应利用班会或自习活动课,从一到任起,就要向学生灌输你的思想、教育理念,做人的道德、品格、责任,你的管理方法、师生、生生交往的原则、方法,以及对一些事件发生的预防、保护、处理方法的干预、观念、观点等等,让学习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逐渐接受并认可你的教育理念。特别是班主任,这样的提前教育,要比等一些事件发生后再教育效果要好得多。对学生、对自己都会带来极大地好处,会给我们的工作减少许多麻烦,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3.3 要赢得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学生的理解、佩服、尊敬。(1)文化知识面要广,而且善于表现。(2)深入学生,公平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特别在处理犯错学生时,要平等待人。(3)对学生的要求,要讲清原因,好处是什么,坏处有那些,为什么要这样做。(4)教师自己做错时,应敢于认错,反而会得到更好的评价。(5)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最好要做到,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6)讲诚信,说话算数,不放空炮。

3.4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习不良常见表现学生顶嘴、烦躁时,应学会自找台阶下。让其想一想,以后再说。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码,其乐融融。许多时候,冷处理是很好的方法,起码比起冲突要强。又如:想发火骂人时,先让自己的舌头在嘴里绕10圈,你可能就骂不出口了。想打人时,让自己举起的手在空中绕10圈,你可能就打不下去了。其实也就是短暂的10秒,你就会有更好的办法。

3.5 为自己多找成功的体验和感觉。教育教学中许多欢乐得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如:讲完一节课后,多去找自己的优点;和学生谈话后,发现学生愿意听自己的话等等。

3.6 多给学业不良常见表现的学生找点儿表现的机会。哪怕是为自己的工作让他帮点什么、做点儿什么;让他为班里做点儿什么;做完后切记给他们点儿肯定或表扬。多与他们交流,征求他们对班里工作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让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7 允许学业不良常见表现学生反复。这些学生许多不好的习惯是从小习染而成的,不是或不可能靠教师的教育一下就转变,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允许学生反复,而且在他们反复的过程中,应就事论事。不要把新帐旧账一起算,不然除了学生不易接受,你也会更加生气,教育效果也不会好。只要学生犯错的反复时间能延长,次数在减少,就已经说明教师的教育在起作用了,说明学生已在改变,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教师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