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范文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上市财务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上市财务培训

篇1

关键词 拟上市企业 财务指标 挑战 措施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用于总结和评价自身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标准。拟上市企业,是以上市为目标,并有可能成功上市的企业,为了规划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成功应对上市前期的各种风险,促使企业在上市之后成功健康发展,必须要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拟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财务指标管理者的理念认识和财务人员业务质量不足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外差异性文化严重撞击,引发社会混乱思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减缓了管理理念转变的效率,再加上拟上市企业对上市后的具体环境没有实际性的了解,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距。

另外拟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管理,实际上涉及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的管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很强,对管理人员的全面性要求较强。但是目前拟上市公司大部分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大部分中小企业未配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人员,部分公司财务人员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

2.针对三大财务指标的风险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财务指标的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三个方面,都存在不稳定性,这是源于市场经济本身的风云变化,企业的各类指标都伴随着社会的波动而波动,但是,拟上市企业着力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方面还缺乏投入。目前,我国拟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机制的运用仍处于初期阶段,机制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方面较弱,这使得拟上市公司在建立和运用财务预警系统进行防范财务风险方面缺乏主动性。

3.财务指标的正确操作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保证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所有指标管理措施能够获得切实实践的保障;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起步晚,拟上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以探索为主,内部员工分工专业化已经形成,但是对于权责的管理尚没有落实到位,造成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没有获得过程控制的目的。内控制度是企业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财产安全、确保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方法、措施和程序,内控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的健康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拟上市企业财务指标管理的建议性措施

1.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终极决策者,在拟上市企业中,要积极转变自身对于财务指标管理的理念认识。

企业管理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参与各类培训班,参加专业学者讲座,学习更多时代性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对财务指标管理的学习和实践,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自我突破。

在拟上市企业中,申报财务会计资料的制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应当认真,信息披露必须全面、准确,审核人员可以从材料中看出工作质量。注意不要在细节上出错,如财务指标披露的数据前后不一致等,都可能使审核人员对整个申报材料的质量产生疑问。所以必须提高财务指标具体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要针对员工做好理论培训,鼓励员工参与企业财务指标管理工作。从员工思想入手,积极为员工树立财务指标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做好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处事能力的培训。要制定定期培训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财务指标管理的效率。

2.完善财务风险指标

完善财务风险指标,要以现金流量分析作为财务风险指标设计的基础。企业价值评价应当侧重于参考未来获取自由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核心。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生产经营模式、产品或服务的结构是否发生了或将要发生变化;经营环境是否发生了或将要发生变化;对主要供应商以及客户是否存在重大依赖。更要关注盈利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另外财务指标异常是核点:如出口增长过快,会要求核查报关单;销售收入增长过快,会要求核要客户的销售;财务比率异常变动,会要求根据业务特点详细说明。

另外需要财务会计履行自身职责,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效可信。财务会计履行自身职责,对于企业库存信息和负债信息,都必须真实记录,对于企业盈亏的数据管理必须高效快速,为企业财务指标管理者提供各类信息,并通过对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改策略。

3.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需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作用,做好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划分,做好过程跟踪,并根据目标达成的量化结果,进行数据汇总,作为对员工行为的考核,对员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并将所有员工在自己岗位的行为量化结果与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汇总,从而形成与企业切实相关的财务报表,实现对员工监督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4.增强公司自愿披露非财务信息动机

非财务信息作为目前很难量化的信息,其产生和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取向。然而根据一项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对除历史信息之外的其他信息的披露动机不足。这可能是由于非财务信息涉及商业秘密或者信息产生成本太高。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现状,笔者认为披露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公司治理问题导致的公司透明度不够,研究表明增强公司透明度是让非财务信息发挥有效作用的必要前提。

总结:企业财务指标管理,是企业的一种行为因素,涉及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财务指标的管理情况不容乐观,但是,只要能够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带动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顺利上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企业管理 财务金融 改革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已日趋完善,众多企业纷纷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中来,企业的财务活动已开始全面融入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而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对上市公司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金融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了当前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课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着种种不足

内因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因此,要想分析上市企业存在的不足,就必须从内部着手,分析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受到市场动荡的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诞生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与数量都越来越多,从前的卖方市场已经逐步转变成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许多从前高需求、低风险、高盈利的行业出现了企业过多、产能过剩的现象,一些只能生产一般商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逐渐丧失竞争力,由盈利转为亏损。

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极易被模仿和超越,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不能参与到更高层次的竞争中。企业也就不断衰退乃至被淘汰。

(二)缺乏科学有效的投资计划,盲目相信多元化经营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许多所谓经营管理专家最爱说的一句话。的确,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减小风险,但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投资往往表现为冲动式的投资,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功能,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大量融资,使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不够重视;二是炒作成为吸引投资的手段,企业不是利用经营业绩,而是利用炒作来吸引投资者,这造成了大量不良投资的存在。

(三)上市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漏洞,导致大股东插手并最终掏空上市企业

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尚短,所以我国上市企业起步晚,发展不够完善,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其中,大股东所起到的负面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资本上的优势地位,对公司的日常经营大肆插手,利用上市企业不断圈钱,又将上市企业作为资金来源,从上市企业不断地获取资本。这样,上市企业逐渐被大股东掏空,不仅使企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及活力,也使资本市场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而无法自拔,最终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上市企业在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漏洞所造成的影响

上市公司如果在财务金融方面存在管理漏洞,就会在多个方面造成影响,并且引发连锁反应,在整个行业中造成恶劣的后果。

(一)对自身造成的恶劣影响

上市企业如果在财务金融方面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首先会对自身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资金配置

对于上市企业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吸引来的资金科学、有效地配置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使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最大的作用。如果上市企业不能将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就会使上市企业失去其意义,不仅不能获得上市应有的效益,反而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

2.企业缺乏长期有效的竞争力

某些上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短期利益,这也是造成资金不能合理配置的原因之一。这样做的企业,也许在短期内会获得高额利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反而会使企业被不合理的资金配置拖累,从而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二)对市场造成的恶劣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任何企业都作为市场的一份子而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每一家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上市企业尤为如此。如果上市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就会对市场造成恶劣的影响。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制度性缺陷,市场本身对资源的配置作用难以发挥,大量没有发展前景的衰退产业类企业到股市上市融资;或者由于产业本身衰退而企业又没有能力克服产业生命周期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随产业衰退而衰退。这些企业不仅自身难以生存,更浪费了市场资源,使市场被这些衰退企业所拖累。

产业衰退是可以通过企业的经营状况体现出来的。通过分析上市企业经营状况的发展变化史,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产业开始衰退,企业就必须开始考虑转型。资本支持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企业衰退的局面,资本是企业摆脱产业衰退困境的充分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当产业衰退时,企业如果未能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即使有了资本也脱逃不了企业衰退的命运。这种因产业衰退而使企业衰退的现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很普遍。

(三)对同行业其他企业造成的恶劣影响

企业从诞生的一刻起,就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而上市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促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

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而且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这就导致部分上市企业利用市场竞争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而上市企业在财务金融方面的不正当竞争可能会导致以下恶劣影响。

1.使同行业正当经营的其他企业受到排挤,在正当经营的前提下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从而扰乱整个行业的竞争机制,对其他企业的正当利益造成损害。

2.影响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投资者造成误导,使投资者的资金不能获得应有的回报,甚至血本无归。长期这样下去,会损害投资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导致整个行业的萎缩。

(四)对投资者造成的恶劣影响

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吸收市场上的自由资金,通过这种手段来使企业获得发展。这就要求上市企业必须更为重视财务金融方面的管理。如果上市企业缺乏对资金的有效配置、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不能有效避免大股东的不良干涉,就会使吸收来的资金得不到科学、有效的利用,不仅企业会因此受到不良影响,竞争力大大降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更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浪费,使股市投资者的资金得不到预期的回报,甚至遭受严重的损失。这样,整个资本市场也会因此而动荡。

三、如何对上市公司在财务金融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上市公司对自身、同行业、投资者乃至整个市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财务金融方面的经营管理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从财务金融方面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上市公司和谐、稳定、长期地发展,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增强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在工作中提升管理者的能力

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有意识地、特意地为企业管理人员安排一些特殊的工作,以此来使企业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实现能力的提升。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1)通过岗位交换体验,了解财务金融方面的运作,熟悉操作流程;(2)较高的职务,增强对事务的处理能力;(3)安排特殊性的工作,考验和提高处理特殊事务的能力。

企业管理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也更能体现出管理者的应变能力。

2.企业对管理者进行投资,增强管理者素质

企业可以将管理者送进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到公司进行演讲,还可以在公司内部长期设立培训部门。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3.对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专项培训

企业可以组织针对财务金融管理的专项培训,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财务金融方面形成科学的认识,充分了解财务金融的管理方法与运营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工作当中。

4.在学习之后进行巩固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在实践当中,企业的理论培训更是如此。企业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日常经营。如果培训的内容与日常工作不符,或者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日常工作当中,那么培训就不能发挥作用,白白浪费人力物力,耽误时间。所以,企业在选择培训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与日常工作相符,并且可以应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而在培训之后,也应该注意安排相应的工作,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巩固、吸收,真正达到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5.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及管理水平

决定事物本质的是内因,所以,企业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培训,而是要主动学习,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例如积极学习财务金融方面的知识,更好地从财务金融方面对企业加强管理。

(二)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问题是无处不在的,上市公司自然也不例外。如果缺失了道德,那么不诚信、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就会涌现出来,使上市公司失去信誉,走上一条不归路。所以,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对于上市公司是极为重要的,关系到上市公司能否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上市公司要严格遵守财政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要以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前提。对上市公司来说,遵守财政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在资本市场中,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很容易迷失自我,在经营过程中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触犯法律,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对金融市场造成损害。

1.上市公司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和财经纪律,对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正确核算金融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按规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自觉接受财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上市公司在竞争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遇到不法行为的侵犯时,要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公司的正当权益,自觉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上市公司应制定严格有效的财务金融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国家的稳定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维护,同样,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公司的经营有规可循。

1.建立健全日常财务金融管理的规范

日常的财务金融行为是最为琐碎的,也是最需要规范的。细节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企业最深层的内在。所以,建立健全日常财务金融管理的规范,使日常工作都有各自的运行轨道,可以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减少时间、物资的浪费,促进公司的发展。

2.以规章制度规范股东行为,将股东干涉与公司运营分开

前面已经说过,在上市公司的运营中,大股东往往利用自己在股份上的优势插手公司的运营,利用上市公司攫取大量资金,甚至将公司掏空。所以,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股东的行为,使股东无法通过插手公司日常运营来损害公司利益。还可以建立股东大会,使所有股东都可以对公司的运营提出意见,避免大股东一手遮天的行为。

3.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金融的监管制度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同样的,一家上市公司若想在财务金融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监管机制。可以使用的办法有很多:(1)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使公司的监管有据可依;(2)在公司内部成立监管部门,对公司的日常经营进行有效监管;(3)成立股东大会,邀请股东监督公司日常运营;(4)建立职工监管制度,使公司员工可以对公司的经营行为提出意见。

4.上市企业要规范在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

上市公司财务金融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职工福利等方面的支出。职工获得应有的利益,会促使他们更好地为公司服务,从而使公司更好地发展。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上市企业的职工福利基金必须按照规定支出,不能挪作他用;(2)对于职工福利支出结余,金融企业应当遵循职工福利费用于职工集体福利的基本规定,逐步消化;(3)上市公司要严格执行企业年金管理规定,并主动接受监管。

(五)上市公司要在日常经营中调整财务金融投入,形成核心竞争力

财务金融的投入对一家上市公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反映出一家公司经营的重点以及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对上市公司来说,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1.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

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财务金融。而市场具有多变性,要想在财务金融方面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标尺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使金融资本得到有效的运用,促使企业和谐、健康地发展。

2.调整投入分配,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信奉多元化的经营,而多元化经营也的确为很多公司的经营打开了局面。但是,多元化经营未必就是企业唯一的选择,有时专业化的经营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战略上的两难选择。但多元化风险大,失败率较高。企业如果将资本过多地投入多元化经营,很容易因为失去重点而导致全面平庸,甚至全面崩溃。所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科学地调整投入分配。

3.上市公司应认真分析自身的客观条件,以确定应用哪一种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资金投入方式以及分配情况,一家上市公司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经营方式,才能使资金得到科学有效的分配,更好地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

4.上市公司应合理分配资金投入,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家公司的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而核心竞争力更是重中之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家企业竞争实力的根本所在。公司在某一个领域得到发展,靠的就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公司资本投入的分配应侧重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方面,只有形成并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公司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一家上市公司财务金融的管理对公司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完善了财务金融的管理,才能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公司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玮玮,马波.商业银行如何防范操作风险[J].现代金融,2012(09).

[2]周立.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控制[J].中国商界,2009(04).

篇3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基本特点

1.1 公司规模与主板市场相比较小

创业板上市公司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无论是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还是总资产规模差距甚远,这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快的中小企业,不符合主板上市的条件只能在创业板筹集资金,它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股东的初始投入和向银行贷款。在遇到财务风险时抵抗力较差。

1.2 公司科技含量高

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行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以及现代农业等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组成行业。由此可见创业板上市公司科技含量较高,研发产品所需资金量较大,而新产品上市后市场接受程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周转回笼的财务风险较大。

2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长期债务偿付上陷入困境

现金流量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证,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现金净流量。但是,目前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随机调查发现,有许多公司经营现金净流量为负,甚至这种现象占到被调查样本公司总数的43%。这说明,创业板中有较大一部分公司在面临着财务风险,如果不及时控制负现金流量企业很可能面临财务风险的发生。

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

创业板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不像传统企业一样偏好固定资产投资,它们更愿意将大部分资金投放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上。而在公司募集的资金用途方面,募集的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但是一些公司为了满足公司短期偿债的需要,使用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随意改变资金用途。这些都表明企业在投资决策上随意性较大,如果不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很可能由于投资选择失败而给企业带来风险。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选择的经销商信用评级低

一方面,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数为高新技术行业,它们对自己的产品期望值较高,因而急于扩大企业规模。另一方面,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实力,乐观估计销售和回款,从而降低了对经销商信用的考察力度,过快的确认收入,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可能成为坏账无法收回。这将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发展。

3 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

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运行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主要体现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

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投资决策依据的信息不全面,并且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周密分析,从而导致项目投资收益率不高,甚至投资失败,使企业的资金流循环受阻,资金周转缓慢停滞,引发企业财务风险。创业板公司为了加速发展壮大,盲目上马缺乏可行性依据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投资项目,无视公司扩张与其资金实力、公司规模等方面的配比性。过度的扩张必将导致上市公司资金需求量增加,一旦投资失败,公司则难以偿还巨额债务而面临财务危机。

分配过度和分配不足是引起收益分配活动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采用高股利政策,使公司内部留存收益降低,降低公司的偿债能力,一旦债务到期很可能因为无法偿还债务造成财务风险。而有些公司为了研发新产品,采用低股利政策留存大量收益,这将会导致投资者失去兴趣,股票下跌,再融资困难,频繁的股价变动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部分经营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不强

创业板上市公司同其他主板上市公司一样,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比主板上市公司的风险更大。但是部分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是高科技行业,投资相对于传统产业较小,适应和调整能力强,从而放松了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

3.3 创业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通过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抽样调查结果知其内源融资额占平均总融资额不到5%,而外源融资所占比值达到了95%以上,这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外源融资,而自身的盈利能力较差,很少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扩大公司规模。虽然降低了企业的债务压力,但是企业将大部分收益用来分配股东股利,自身留存收益较少,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和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3.4 创业板上市公司过度融资现象严重

根据近三年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企业公布的年报数据显示,自2009年9月起,原计划募资总计67.86亿元的28家公司,实际却超额募集,实际募资规模总计达到145.25亿元,是上市公司融资需求计划的2倍多,平均融资规模水平达到5亿多元。28家公司超额募集资金77.90亿元,平均超额募集率高达115%,平均每家公司超募2.78亿元,其中神州泰岳超额募集比例最高,达到264.7%。

4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活动的管理

4.1.1加强现金流管理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大部分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处于成长期的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加强对现金流管理。在现金的投资使用方面要先进行财务预算,使现金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制,对现金的收支状况进行预测,掌握公司的营运状况,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风险,及时进行控制。

4.1.2寻求最优资本结构,降低筹资风险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筹资方式主要有股权筹资和债务筹资。为了能够降低筹资风险,企业要选择风险相对较小,利益相对较大的最优资本结构。如果企业息税前利润率高于预计负债利息率时,增加负债资本。

4.2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散化

分散化是管理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财务风险的分散化对企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加强企业风险分散化是十分有利的。投资资产的分散化能够降低由于一个项目的选择失误而导致的投资损失。筹资方式的分散化可以避免由于暂时的经营失败而导致债务缠身,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财务风险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财务风险分散化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4.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由于财务人员是企业成员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人员也是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的,为了帮助企业快速高效的发展,加强企业的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有固定的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培训基金,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此外,还要让财务人员意识到他们日常的行为活动的不规范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适时地对日常的风险控制管理进行经验总结。

4.4 建立财务风险基金

财务风险基金的建立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保证,创业板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提取准备金,一旦损失发生,公司可以从基金中列支,或者进入经营成本,降低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的发生对公司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要采用合理的基金使用制度,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分配基金的使用量,不能随意用基金弥补损失,保证基金的合理使用。

4.5 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

在收益分配之前,必须综合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筹资能力等因素,选取合理的股利发放率。一般情况下,在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时,为了给企业发展需求提供充足的资金,应尽量减少发放现金红利而以股票股利为主,避免企业因资金紧张甚至短缺而发生财务风险;在企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时,由于企业的现金流较为平稳,为了保证企业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的稳定,可以考虑现金红利为主。

参考文献:

[1]常海英.经济论坛[N],河北省科学院,2011,(8):1-5.

[2]管丽明.我国证券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1,(3):67-89.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76.

[4]张军华.资本结构,资产结构与企业绩效--基于创业板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1,(5):175-176.

[5]张庆利.研发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传导路径分析--引入中介变量:技术效率[N].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12.15.

篇4

[关键词]新准则上市公司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实施新准则后,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调整财务分析思路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变化,那么,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报表的项目及其内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可能失去了作用或应重新解释,相关的数据需要结合附注才能计算,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各项资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也应设计一些新的财务比率,如资产减值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利得或损失/净资产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引进人才并抓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住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08;5:31~32

篇5

[关键词] 新准则 上市公司 影响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正式执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企业。综观新准则,很多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目前的会计规定和实务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把握其特点,明晰其影响,顺利渡过适应期是极为重要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 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 实施新准则后, 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 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 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 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 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 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 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 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 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调整财务分析思路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变化,那么,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报表的项目及其内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可能失去了作用或应重新解释, 相关的数据需要结合附注才能计算, 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各项资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也应设计一些新的财务比率, 如资产减值损益/营业利润 (或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利得或损失/净资产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引进人才并抓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住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 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 2008;5:31~32

篇6

1.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原制度下,公司对外披露的信息不够合理和透明,造成了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公司治理角度看,不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而且,信息披露的透明又会进一步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目标的达成。

(2)有利于国外筹资上市。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的国外筹资活动带来了机会。过去,不少国内企业在海外融资时遇到很大障碍——其财务报表不被认可,因而要成功融资就必须根据国外会计准则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编制不同的报表,而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企业不用担心报表的“翻译”问题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最大好处,各企业应抓住时机,积极准备在国外上市,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运作,进一步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使企业走向世界。

(3)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原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自行开发新项目的支出全额计入当期费用,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开发当期利润大幅减少,经营者迫于利润指标的压力,只能顾及眼前利益放弃企业的长远规划。新准则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然后根据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在以后的使用年限内摊销,将大大降低创新投入对当期利润的冲击,减轻管理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促使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价值水平,增强竞争能力。

2.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挑战

(1)会计计量方面存在的难题—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受投资者和CFO们的关注,但其目前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没有在启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前所想像的那样广泛和深入。从客观环境上看,是因为我国无论是证券市场、产品或要素市场还是人力资本市场都很难达到完善的程度,因此,我国企业如何确认公允价值确实是一个难题;而从主观上看,从早已习惯的、事事确定的成本模式走向充满市场风险、事事不确定的公允价值模式,除了一些绩差公司外,国内大多数上市公司并不十分愿意这么做。

(2)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性明显加剧。首先,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对汇率、利率和交易价格变动比较敏感,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导致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波动。因此,实施新准则后,由于经营业绩的波动,就造成风险的提高,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来减少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将成为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企业不得不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应对新准则的措施

1.加强现有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执业水平

各单位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丰富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掌握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贸易、金融、法律、外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分析判断能力;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教育,促使从业人员正确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实守信,客观公正,不做假账。

2.积极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由于新准则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如对金融工具,要求披露详尽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数量信息等,要求企业风险管理模式必须相应改变,获取市场数据的能力要更迅速。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企业预算、结算、监控与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

3.调整财务分析思路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变化,那么,以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也会受到重大影响。由于报表的项目及其内涵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的一些财务比率可能失去了作用或应重新解释,相关的数据需要结合附注才能计算,如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各项资产周转率、现金比率等。也应设计一些新的财务比率,如资产减值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利润(或净利润)、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利得或损失/净资产等。

总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尽快切实理解新会计准则的内涵,发挥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作用,引进人才并抓好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把握住新会计准则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2]李卫卫:新准则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及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08;5:31~32

[3]林远明:浅析新会计准则特点及实施影响[J].财经界(中旬刊),2007;10:60~61

[4]徐全华: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8~40

篇7

【关键词】 中小企业 改制上市 财务问题

企业改制上市有严格的条件,并且要按照程序逐步完成。对比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条件与审批程序,结合中小经营实际,可以发现中小企业财务存在的问题,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

一、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总共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改制及辅导阶段、申报与审核阶段和发行与上市阶段。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需要在改制与辅导阶段发现并解决,否则在审批和审核阶段便无法通过,最终无法完成改制上市的任务,因此需要明确要改制上市中小企业的具体财务问题。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中小企业申请其股票上市,财务必须符合的条件有: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涉及到公司财务的方方面面,必须找出中小企业存在的财务问题,才能为改制上市扫清障碍。

二、中小企业改制上市面临的财务问题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及行为不符合上市要求

(1)管理层理念不适合上市要求。改制上市对中小企业而言利大于弊,是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不是所有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都有这种思想,况且管理层内部也存在不同意见,这导致企业财务管理观念意识不适合上市的相关要求。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直接导致改制上市的积极性不高,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方面趋于保守,通过改制上市将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不足。

(2)财务人员理念落后,财务业务水平不高。财务人员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也是重要问题之一,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对于企业来说是经营模式和要求的根本性转变,财务的任务不是只停留在为企业自身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向公众提供信息,财务人员的意识需要有转变。中小企业会计机构往往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不力,缺乏完整严密的制度约束。中小企业大都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很多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核的独立性,导致财务工作质量不高。

2、财务控制存在问题

(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大部分只存在经营目标,不存在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很多日常管理都是由领导决定,不存在常规业务与重大业务的区分,即使有相关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是“皇权”高于“制度”。中小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者较为简单,财务管理制度更是缺乏,只有会计没有财务,难以达到《会计法》和财政部的示范性文件提出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操作性的要求。部分中小板上市公司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建设,缺乏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

(2)缺乏内部审计制度。中小企业要改制上市,必须按照上市的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但要有财务控制制度,还要有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制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水平,也是企业制度规范的重要标志和保证。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审计制度,部分企业仅仅设立财务总监一职,兼职履行审计监督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有名无实,这样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对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产生了负面影响。

3、上市要求的财务项目存在问题

(1)现金与存货造成资金风险。现金作为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企业通常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以确保日常的需要。现金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高风险性,往往将日常经营产生的现金存于银行中,盈余资金无法参与周转,部分中小企业限于经营管理者的经营判断,将现金投向不动产,使企业面领着财务困境的风险。

存货可能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中小企业存在举借短期负债的状况,而短期偿债靠的是企业的变现能力,存货作为流动性资产之一,变现能力不强,在当前技术更新较快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存货面临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小企业的变现能力便会降低,从而使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

(2)应收账款控制不严格。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都存在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数目的确定是企业利润与成本的一种权衡,应该合理控制应收账款,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中小企业保持一定数量的应收账款能够增加销售量,还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另外对存货控制也有一定作用。在信用体系不完善的背景下,应收账款转变成坏账的可能性加大,而对于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规模难以控制。目前中小企业存在对应收账款的错误理解,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不严格,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三、解决财务问题的措施

中小企业要实现改制上市的目标,必须根据上市的要求和自身存在的财务问题,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按照上市的条件要求,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管理层应该适应市场化经营管理的需要,改变经营管理理念。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改制上市对中小企业的意义,改制上市可以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将企业做大做强。管理层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提高改制上市的积极性,提高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其次,中小企业财务人员也要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企业财务不能只发挥记账和账本的功能,也不能只起到为领导提供数据的作用,财务应该适应市场条件下经营管理的潮流,起到核算、监督作用的同时,还应该为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便于领导决策,也便于投资者决策。

再次,提高财务业务水平。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靠企业全体员工上下的共同努力搞好财务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

2、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审计制度

中小企业应该重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改变不重视财务的传统理念。中小企业应该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展工作,防止常规业务中出现领导决策为主体、制度虚设的状况,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的示范性文件提出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操作性的要求,规范财务管理。同时健全稽核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

按照上市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降低财务风险。

3、加强现金和存货的控制

中小企业不能只停留在对会计利润的关注上,更应该关注现金流量,做好现金流量的控制,要处理好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关系,重视掌控好实现经营目标的手段。中小企业应该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根据年度现金流量预算制定出分时段的动态现金流量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提高现金周转率,防止现金滥用。

提高存货周转率。存货虽然属于流动资产,但是不属于速动资产的范畴,变现能力不强。由于存货占据资金,在存货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条件下,会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因此,要根据市场状况恰当配置存货结构,保证存货的变现能力,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防止流动性风险。

4、控制财务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健性

中小企业由于处于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内源性融资不足的条件下,很多中小企业采用举债的方式为发展筹集资金,很多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债务资金成为发展的支撑,一旦经营不善,公司便会出现偿付危机,会出现破产倒闭的风险。

为此,中小企业应该提高发展的稳健性。首先,要练好内功,加强自身经营管理,将已有的业务做好。其次,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于业务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对专门项目要成立论证小组,从多方面考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将定性与定量论证结合,更重要的是要与企业本身经营发展的目标一致。再次,应建立发展风险基金,采用风险经营策略,提高自身经营风险的预见能力,提高自身偿债能力,控制财务风险。

5、谨慎经营,控制应收账款,降低管理成本与费用

中小企业必须有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体系,评价客户资信程度,制定相应政策。中小企业可以借用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来确定应收账款的额度,对资信程度好的客户应收账款数额可以放宽,而资信程度差的客户则降低或者不允许赊销。

中小企业应该提高决策的效率,财务管理实行扁平化管理,降低管理的成本。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只有控制了成本和费用,才能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益,中小企业的发展才能有保证。

6、提高收益分配的合理性

中小企业收益分配要结合自身债务、现金流量、筹资能力以及股东意愿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分配方案,并且要根据企业的经营阶段选择合适的分配方式,保证企业有充足的发展资金,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梁波、芦晓宇:浅议如何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1).

[2] 张伟:浅谈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7(5).

[3] 周宝源:中小企业理财策略[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 吴少平、李小燕:谈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指标的确定标准[J].金融科学,2000(1).

篇8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如存货周转率),有些是逆指标(如不良资产比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评价指标)和定性指标(评议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

表1: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

评价指标

评议指标

指标分类

权数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财务60

财务效益状况

28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报酬率

18

10

主营业务利润率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每股收益

每股股利

每股净资产

6

6

9

5

2

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者基本素质

产品市场占有能

力(服务满意度)

发展创新能力

经营发展战略

基础管理水平

社会综合贡献

信用操守情况

18

16

14

12

12

10

10

8

偿债能力状况

15

资产负债率

已获利息倍数

9

6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速动比率

8

7

发展能力状况

17

主营业务增长率

资本

扩张率

9

8

三年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

三年资本扩张平均增长率

9

8

顾客15

市场占有状况

15

主营业务市场份额

15

顾客满意比率

15

内部流程10

资产管理状况

10

总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5

5

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优良资产比率

产品合格率

3

3

2

2

创新与学习10

技术领先状况

10

人均利润

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

5

5

研发投入比率

培训支出比率

员工稳定率

员工人均收入

4

2

2

2

社会责任5

社会效益状况

5

就业岗位比率

上缴税收比率

3

2

社会公益捐赠比率

5

80%

20%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

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篇9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上市公司能否对财务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态势的发展,上市公司在经济上的应先愈加凸显。财务管理不善有可能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严重时会造成企业利润的亏损,因此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不容忽视。应当客观的看待上市公司的发展,找到其财务管理方面的不足,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基本问题

虽然我国的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但上市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仍存在着财务管理问题。2011年的财政部检查结果显示,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执行会计准则,缺乏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的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不能够将违规信息及时披露。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涉及到各行各业,如制药、能源、工程建设等。

(一)股权比例失调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在国有公司的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这种情况导致部分上市公司出现一股独大这一现象,而拥有股权较少的中小股民无法参与到公司管理中。最终将使得市场上的投机者增多,他们为了在短时间内赚取利润而投入股市,导致资本市场出现不稳定等情况。另外,公司由大股东控制,股价变化对公司获益影响不大,公司可以将利益以薪金或股票期权的形式送给高管,小股民难以获利,增加了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力不足

2007年我国在上市公司内实行了新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对产权关系确认、收益分配、经济活动计量等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它的提出与实施对企业财政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大部分企业会因这一准则增加自身利润,但对另一部分企业来说,其影响较为消极。以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来说,新准则中规定计价方法为“先进先出法”,如果公司内的存货较多,而周转率较低,那么应用这一方法将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降低收益。

(三)不能有效披露信息

公司运行中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上市公司的相关制度虽然相对来说较为完善,但仍然存在着虚报、瞒报的现象,为了获得超额利益或者圈得更多的资金,部分企业编造虚假的财务信息,提高自身的业绩。2011年的财务调查结果显示,湖南某化工公司虚报收入达8131万元;深圳某制药公司披露不实交易以及余额达1.09亿元;青岛某地产公司虚增长投资金额2.51亿元。重庆市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计算2009年度的地产销售收入时,将其他年度的收入的1.25亿元加入;重庆市地产集团有限公司2.31亿元的土地转让款没有及时结转,其下属的集团将本营纳入其他收款核算的危旧房改造项目政策性亏损的8.93亿元资金归入到了储备项目核算中,导致财务核算不合理。国家财政部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对相关地区的财政部门作出了处罚规定,并对各公司聘用的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予以行政方面的处罚。

(四)风险意识不足

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如行业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如果不能够对这些风险加以预测并制定出合理的规划将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虽然部分公司以建立起的内部审计制度,但其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只有懂得规避风险,树立起风险意识,公司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二、解决上市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对利润进行合理分配

公司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当将利润进行合理分配,让股东看到收益与回报。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公司上市运行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运转资金可以对股东予以股权来代替利润,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股东们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到运营的中期即成长阶段,可以将股票与现金利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利益的分配;而到了后期成熟阶段,应当逐渐将现金在总利润中的比重增加,让股东看到公司发展的潜力与前景;在衰退阶段应当将现金股利作为利润分配的主要方式,这样能够增加股东的信心。

(二)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

作为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员工,应当兼具业务素质与道德素质。一方面保证财务预算、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与高效;另一方面保证公司财务工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日常工作之余,公司应当组织为财务管理员工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学习内容既包括财务管理的方法,也包括新近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应当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公司运营的透明度,保证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收集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全面的信息披露能够树立公司诚信的良好形象,促进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相关财务部门对工资做出准确的评价,为公司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策略。另外,也应当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如果公司内部出现了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应当及时找到源头所在,找到责任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惩处,并作出公示。

(四)加强财务预算与管理

财务管理工作包括多个方面,如前期预算、对成本的管理、对费用的控制等。要想获得长远与稳定的发展就需要对财务工作加以重视。在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公司现阶段所进行生产建设活动往往是为了迎合后期的市场,因此在进行预算时,需将市场风险加入其中,这样才能提高预算的准确性,避免对企业造成损失。

三、结束语

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普通公司不同,面临高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因此为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务必对财务管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公司应当正视现阶段存在的股权比例失调、新会计准则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于海霞.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投资,2012(26)

篇10

通常而言,银行信用评估包括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及企业状况(Conditionofbusiness)等方面,这些方面可以审视自身的授信品质。银行的授信质量与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关系,就如顾客与制造商间对质量特征的协议。银行授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看,一般银行授信人员对企业进行授信评估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及涵盖项目包括如下五层:第一层代表最终目标(企业信用评估表的建构);第二层代表影响最终目标的主准则(授信评估项目的类别,区分为财务与非财务比率分析项目);第三层代表影响主准则的次准则(因素);第四层代表影响次准则的评估要项(各因素所涵盖的项目),第五层代表授信企业(企业名称)。企业应当通过质量管理,在众多融资活动评估项目中,筛选出其关键性的融资品质管理评估指标。从而在考虑企业项目的融资活动作业时间与资金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管理循环(PDCA),达成资源效益最大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营运目标。

二、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

对企业来说,销售收入扣除成本的营业利润、资金成本、财务利润、自有资金比例,均是企业融资管理的项目。企业融资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最常见的评估指标则是企业财务报表各项目。

一是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不足,负债比率过高,会造成企业的变现能力差,也将反映出于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现金流量比率、现金再投资比率及负债比率等比率。

二是获利能力。应重点关注发生财务危机时的主因及危机类型。从企业财务危机来看,必须注意平时企业获利状况是否良好,研究判断企业因业外投资不当,而导致企业财务体质恶化并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三是财务结构。主要是财务比率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探讨的是企业经营绩效与财务杠杆的相关性。通常来说,企业负债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对企业资产报酬率显著,企业负债比率对资产报酬率有显著影响。

四是经营能力。可以利用财务年报及季报预测财务危机模式。通过逐季检查企业的经营情形,容易发现经营能力对财务比率具有敏感性,也即财务比率变数值变化会影响到财务预测结果。因此,可利用快速偿债、减资、少量多案、设计创新、整合性降低成本等策略来改善企业的经营能力,并以提高周转率,增加获利提升经营能力以开创经营的新契机。

五是现金流量。从现金流量来看,企业关键财务因子包括如下方面:税后损益、营业净利、销货净额、应收账款、资产总额、本期利息支出、加权已发行股数、流动资产、营业毛利、股东权益净额、预收工程款等。

三、企业强化融资管理质量的措施

第一,企业应当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仅能够为投资者带来较为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从而保障投资者对于投资于企业的信心,而且也能够确保企业对于自身的经营状况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可以做出何时融资、哪方面融资等更为精确的决策。

第二,提升自身的信用意识。信用是企业融资成功的保障,企业必须确保自身在投资者内心中具有良好的信用等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当重视按时还款,认真履行融资协议。在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方面,需要注重对会计报表编制的科学性,并且要强化财务内控工作,为及时的履行协议提供坚实的保障。

第三,强化员工工作水平。良好的工作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必备要求,为了提升融资的质量管理水平,企业必须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当包括投融资、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当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加以融入,使得员工能够在从事融资工作的过程中持有正确的高质量态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也应当加以培训,以提升融资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

篇11

一、公司上市过程中的常见财务问题

据统计,在公司上市审核过程之中,因公司财务问题而被否决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有些公司虽然完成了上市,但由于上市前的一些财税账务处理瑕疵而被竞争对手或者专业的会计人士抓到,而损害了公司的形象。一般来说,内地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常常遇到的财务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公司会计记录不全。造成公司会计记录不全的原因主要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公司人事之间的变动,导致公司会计历史资料的缺漏。上市之前,各年度的各项会计记录,例如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固定资产采购合同以及竣工决算书等一些关键性的会计文件没有得到有效存储,会影响公司上市时间表的进程。除此之外,一些公司因为过往年度常常没有编制合并报表,所以不能反映公司在这些年度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方面,一些公司平时不注重对财务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导致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够熟练。另一方面,由于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的不及时,导致公司的一些资产产权或者是公司债权权利不明确。

3.会计政策不适应。内地公司在准备上市的时候,一方面可能会错误地适用会计政策,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另一方面,在适用会计准则时候不能保持连贯性,随意变更。例如在计算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计算存货成本结转的时候,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同一方法。

4.其他财务困境。内地公司在上市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一些财务问题诸如:财务系统不足,难以及时有效地提供调整会计准则差异所需要的材料;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配合上市经验,不熟悉认可会计准则和上市规则等。

二、做好准备阶段的财务管理,规避上市时的财务困境

1.做好公司财务报表。公司的财务报表一般指的是公司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会计报表。公司在上市之前需要出具审计报告,只有将这三大会计表格从实、从严、从细地做好,全面反映出公司整体的现金流动、公司的损益状况和负债现状,才能真正评估出自己公司是否具备了上市资格。

2.做好公司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主要是进行资金风险、资本风险和在途风险的防范。在这些之中,资金风险是可控的,需要公司通过各种不同的做账渠道去达成资金风险的平衡,以尽可能地实现不良资产的最大化回收,对于那些其他公司、个人和机构所欠的资金和资产要尽可能有效、快速地回收。

3.做好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对于这些准备上市的公司来说,必须要请具备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评估。一般来说,审计和评估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和固定资产、债权债务情况等。在被评估的过程中,公司需要按照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提供资产评估的明细表,按照规定格式和要求填写公司资产。

4.做好账务规范。在我们国家,许多公司上市之前,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财务上的不规范。有些公司甚至制作两套账目:一套税务帐,并不反映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只是在报税的时候和应对税务检查的时候而用;还有一套内部管理账目,虽然反应和记录着公司的全部经营状况,但因为只是内部使用,并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所以,在上市准备的时候,公司必须要提前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公司的会计账目进行清理和规范,以使其账目符合上市准则,通过后期的上市审核。

除此之外,公司在上市准备期间,必须做好企业的内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财务规范,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

篇1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财务工作;影响;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旧的会计准则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规范会计行为、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财务工作的积极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都作了重大调整,这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规定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工作。现就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一些重大变化对上市公司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分析。

(一)有利于提升财务数据的质量

下面就新会计准则中的几大重大变化谈谈对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质量的影响:

1、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做出了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当期利润产生明显的影响。当存货的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得当期的成本费用下降,当期利润增加;而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得当期的成本费用上升,当期利润减少。当存货的价格上涨时,则反之。新会计准则的变动,使得企业无法利用发出存货的计价方式变更进行利润调节,促使企业的存货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历史成本,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

2、取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减值转回是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企业在盈利的会计期间,多计提减值准备,增加当期费用,降低当期利润;当企业亏损时,可以按需转回前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就可以达到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利润的目的。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后,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此项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而只能通过加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途径去提高企业的业绩。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来根据对公司经济预期的改变调整会计政策。这种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但是在使用范围上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还较为谨慎,主要体现在投资性、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低估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

4、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新会计准则统一了所得税的核算方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而根据之前的会计准则,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其中债务法为损益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扩大了可转回差异的核算范围,不仅包括损益表法只能核算的时间性差异,还包括非时间性差异外的暂时性差异,据此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并进一步得出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

(二)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新会计准则还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逐步完善,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的可预测性,以便于投资者做出更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披露

首先,新会计准则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比如旧会计准则规定对未结算项目只简要披露金额或比例。新会计准则规定对未结算项目要求披露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条款和条件以及有关提供或取得担保的信息,同时还要披露未结算应收项目的坏账准备金额。其次,新会计准则增强了关联交易披露的清晰度。比如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应当披露,但未明确提及披露的层次即母公司、最终控制方和最低中间控股公司。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需要披露的层次,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存在控制关系的关联方企业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母子公司的关系,母公司不是该企业最终控制方的,还应当披露最终控制方名称;母公司和最终控制方均不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还应当披露母公司之上与其最相近的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母公司名称。

2、严格了合并报表的要求

首先,增添了合并报表的种类。旧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而新会计准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使合并报表真实反映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新会计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确定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规定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即使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规定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的债务,减少了企业集团粉饰业绩的可能性,提高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使用价值。

(三)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经济的大潮中。但是2007年之前,由于旧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不融合,上市公司往往需要编制两套会计报表来应对监管,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满足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增强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跟国际通行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减少了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流障碍,为中国上市企业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真正走上国际经济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上市公司财务工作带来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大缩小了与国际准则的差距,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时给上市公司的财务带来不少的问题。首先,新的会计准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财务系统要求甚高,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的素质还参差不齐,财务系统发展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新会计准则在内容上仍然不够完善。例如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于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有着较大的作用,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公允价值却存在着难以计量、主观性较高、可能被恶意操纵的情况,极有可能成为操纵利润的又一工具,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应对措施

1、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与设施

首先,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上市公司原本的会计政策变得落后,因此,上市公司应制定以新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公司会计政策,配合相关的会计制度,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其次,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会计软、硬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对公司的财务系统进行升级、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对会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等。最后,由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权力制衡、信息披露等机制,强化独立董事与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质量。

2、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准则非常强调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首先,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应通过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系统的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精髓和实质,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职业判断水平。其次,应进一步加强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3、建立良好的监管体系

在进一步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同时,应当强化会计监管,加强内外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提高会计标准的执行和监管质量,确保新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实施。首先,上市公司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严格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形成自觉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并充分利用奖惩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确保新会计准则的合理运用和有效实施;其次,上市公司应充分、积极地配合与利用外部监管,保证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

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社会各界尤其是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给上市公司财务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上市公司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相信在上市公司与新会计准则不断的磨合之后,最终形成我国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云.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师,2009,(6).

[3]易立.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及实施保障对策探讨[J].技术与市场,2008,(7).

[4]胡少华.上市公司应尽快适应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新形势[J].网络财富,2009,(6).

篇13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防范措施解决对策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分析

(一)利益主体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冲突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风险、利润增值和投资回报等问题。作为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者一般分为大股东、一般股东和小股东,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才是大股东股东说需求的,但在这部分股东中存在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它们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这一群体在企业内部拥有极高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因此他们很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向不具有管理权的投资人和其它各方提供虚假的财务数据。当下的法律规缺少对民事赔偿的规定,很难对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法律责任深究,导致虚假财务报表一直存在。另一部分小股东对投资者说,投资不会在意公司发展前景有多好,不关心企业公司是否具有投资的内在价值。这一群体对投资利益的追求仅停留在短期的股票收益情况,而对长期利润并不在意,因此其并不在意财务数据的真伪。其中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看或看不懂财务报表,他们只关注公司的效益,从而导致虚假财务报表的盛行,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正由于小股东这一群体只关心企业在股票市场的表现而不关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企业高层也可以通过虚假的财务数据投其所好,哄抬企业的股票价格,形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会计人员职业水平不高

1.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拥有超过一千万的庞大会计群体,而其中仅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持有会计师资格,且仅有十分之一的会计工作者受过高等及以上教育,七成以上的从业人员未经过相关职业指导。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整个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尽管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但业务水平不高、职业素养良莠不齐。此外,大部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缺少对行业新兴领域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因此无法根据外部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其知识水平还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2.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这一岗位将为企业在运营和发展中提供重要的财务数据和决策意见,对整个企业的业务开展有反映和控制的职权,而会计职位上的工作人员水平不高将直接导致企业的经济工作面临危机。目前,大部分供职于上市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知识更新的积极性和力度,因此无论是职业技能水平还是职业素养均无法满足新时期企业的需要,这一岗位在日常工作处理中往往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计量不准确等情况。而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情况将直接导致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与表面数据差距过大,从而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内外监管弱化,执法不严

当前,大量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架构出现了越发复杂的情况,一些如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的岗位出现了兼任的情况,这就为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提供了方便,而公司内部的管理结构不完善,监察部门无法起到应有作用等因素则进一步造成了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监管责任无法通过具体的条文进行规定,就造成了会计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个人道德情况令人堪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财务数据造假的情况;目前,我国企业中监事会这一部门通常形同虚设,而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监事会未对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查,而绝大部分监事会没有对董事会的权利形成管控力度。监事会的一些成员,甚至来自政府的公司治理,使自我监督的形成。最后,约束上市公司会计的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并且存在执法不严等情况,造成了伪造财务数据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内跟风进行财务造假的情况,形成恶性循环。

二、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及对策

(一)针对利益主体提供会计信息

在前文中介绍的利益需求各方对企业不同类型的财务信息有着不同方面的需求,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不同的需求方为其提供符合要求的会计信息。在实际操作中通常以独立的专业审计机构对审计过程制定计划并据此实施,实现完善可靠的信息披露。其基本思路在于针对各个方面的信息需求者为其提供相适应的企业财务信息,尽量满足这些群体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在长远的发展中,企业不应只重视短期利益和发展状况,而应着眼于对企业技术力量、品牌形象以及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提升上,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提高。而将目光局限于短期利益,将使企业驻足于目前的规划中,尤其是利用财务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方式产生的短期收益将使企业在长远的发展中逐渐丧失竞争力,最后面临更糟糕的境遇。所以,企业必须扭转竞争理念,从根本上了解财政报告的作用,以“诚信”为本,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经营品牌和理念。

(二)重视会计人员诚信道德规范的建设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黄金规定,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与基石,同时也是会计工作基本准则。笔者认为必须重视会计人员诚信道德的培养。构建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惩罚手段。提高信用水平,企业自身应该努力,根据经济环境和时代的变化,制定长远规划,以保证市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不应当选择粉饰财务会计信息,欺诈上市。通过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加强对财务人员和企业高层的自身素质和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训,提高会计信息计量与披露的能力,保证财政报告的真实有效性。

(三)完善企业和证券市场的内外部监控

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必要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会计的日常工作。财务部制订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去严格遵守,建立严格的分工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会计人员不能同时是一个经济问题,经理,会计和审计,加强外部监管,发挥出金融、审计、税收、监管等部门的自身作用,对各部门、职责、责任,经常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通过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起到监督和检查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非财务信息披露

二、非财务信息基本理论研究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如社会、环境信息。因此本文首先从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入手研究非财务信息特点。

(一)非财务信息的特点

1、内容多样性与非货币性。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既有历史的信息,又有前瞻性的信息。同时非财务信息一般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而且大多是一种定性地描述。

2、空间上的广泛性。非财务信息可以来自企业内部,也可以来自企业外部,而财务信息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在网络时代,由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为通畅,获取非财务信息的途径也进一步得到扩展。

3、时间上的延续性。非财务信息可能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也可能与现在甚至将来的事项有关,而财务信息一般只与企业过去事项有关。

4、真实性与解析性。由于非财务信息多而杂,外部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企业披露它的可能性比财务信息要小。特别是外部的财务信息,就更加真实可信,一般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解析性即它有助于讨财务报表的内容的理解。

三、我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上市公司披露非财务信息的现状

上市公司已对部分非财务信息在披露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由于证监会对上市的审批手续比较严格,上市公司第一份公开的信息披露是招股说明书,所以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中披露的非财务信息比持续披露中的非财务信息披露全面。其二,财务信息在公司年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据统计比例仅占1/3,非财务信息所占的比例为2/3。

(二)上市公司在非财务信息披露中所存的问题

从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现状,从《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报告(2011)》及年报披露入手对上市公司非财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整体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和证券时报社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课题组,选择中国A股市场中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代表性较强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为样本,对其非财务信息披露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平均为29.8分,99%的企业得分不及格,近1/3的企业得分低于20分,总体情况不乐观。“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中有3家企业得分达到60分以上,处于领先水平,分别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9.36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66.18分)和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61.89分)。“领先者”仅占评价样本企业总数的1%。“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公司中,共有70家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在40~60分之间,处于“追赶者”水平,占评价企业总数的23.3%,这些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相对较高。样本企业中,共有139家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在20~40分之间,处于“起步者”水平,占评价企业总数的46.3%,这些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整体较差。样本企业中,共有88家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在20分以下,处于“旁观者”阶段,占样本总数的29.3%,这些企业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差。

2、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整体水平偏低,定量指标存在严重的不足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报告(2011)》:从数量来看,有288家样本公司的官方网站能成功访问,但只有219家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从质量来看,企业日常披露的主要载体——官方网站的得分(40.3分)也远优于企业年度披露的主要载体——社会责任报告的得分(22.4分)。社会责任报告比率,深交所上市公司优于上交所上市公司:204家上交所上市公司中,报告的有138家,率为67.6%;96家深交所公司中,报告的有81家,率为84.4%,比上交所高出17%。

3、非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差。研究中显示,年报语的可读性与大多数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不相匹配。对非专业人士理解产生的难度排序是:财务情况、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经营情况、投资情况、环境变动影响;及可同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些不当的操纵行为。

4、监管制度不健全。同时我国对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的管制大多是自愿性披露,规章中经常用到“可以”、“不限于”等词汇来表示非财务信息。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对非财务信息披露失衡,普遍存在“只报喜不报忧”问题。

四、非财务信息相关内容及指标体系

会计中所披露的主要是以货币计量的定量性数据,对于那些定性的非财务信息却因为货币计量假设而被拒之表外,因此,本文接下来将对上市公司的非财务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构建。

1、公司的治理信息披露。背景信息:企业总规划和总目标、竞争对手、相关股东、主要管理者的信息、所处行业信息。股东与高级管理者的信息:大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相关情况及关联交易信息。前瞻性信息:企业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企业管理的未来计划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