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手术室;安全管理
手术作为一种临床诊疗与抢救的有效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患者的治疗之中,作为一种应激源往往会使得患者产生较为明显的应激反应[1],并出现紧张以及畏惧等不良心理,引起患者生命体征与情绪不断产生变化,甚至会影响麻醉以及手术的正常运行。本研究主要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之中,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我院50例手术患者及本科室的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4~76岁,平均(45.97±5.86)岁;疾病类型为:头颅外伤12例,急性阑尾炎8例,急性胆囊炎4例,急性胰腺炎6例,胆结石4例,肾结石5例,其他类型疾病11例。护士组中,年龄20~33岁,平均(28.79±5.55)岁;学历分布:中专(包括职业高中)8例,大专9例,本科3例;工作年限1~8年,平均(4.30±1.22)年。
1.2方法 ①对外界环境的风险管理。首先,手术室应该有合理而又科学的布局。手术室分为限制区、非限制区、半限制区。要求温湿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45%RH~60%RH。一个安全又舒适环境下进行手术治疗对操作者和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应该加强手术室电气设备的维护。其中包括手术床、无影灯、净化层流设备、电刀、显微镜等大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良好运转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之一,目的是为了防止这些设备受到损毁。②加强患者的风险管理。首先,防止接错患者。巡回护士到病房接患者时,持患者手术安全核查单与病房护士和患者家属三方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以及手术部位和侧别等信息,待患者被护士接入指定的术间后,由该手术室巡回护士与麻醉医生重新核对患者的各项资料或信息。
1.3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本研究中使用的生存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对如下几点内容进行评价,即:患者的自觉症状、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以及躯体生理功能状态等,总分为144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文数据加以统计及分析。
2结果
2.1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施前后手术室风险发生率对比 见表1。
2.2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施前后医护满意度及院内感染率对比 实施前患者满意度、院内感染及医生满意度分别为82.00%、10.00%及70.00%,实施后分别为98.00%、0%及100.00%,三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为3.920、6.278、7.029;P分别为0.041、0.032及0.027)
2.3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实施前后患者生存质量对比 见表2。
注:与实施前相比,**P=0.0078,t=12.039
3讨论
风险管理是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护理风险的存在,使其与护理制度、纪律性,护理设施、护患沟通等问题密切相关。手术室风险管理是通过对其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鉴别、评估和预防,从而减少风险因素对患者造成的意外伤害。将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用于手术室护理安全管理之中,效果显著:①大大地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优质护理服务在手术室推行已有数年的时间,通过我们的不断坚持、监督以及方法改进,将"无缝隙护理"的理念渗透至护理管理的每一个角落,手术室护士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从而减少护理风险事故发生。②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素质。术前器械物资准备更加地充分,满足手术所需,确保手术能够顺利地进行。我们积极地转变观念,逐渐从被动转为主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专业理论的知识面。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及普及。
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手术室,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 目的 探究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资料回顾性选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根据院内手术室情况创建6个质量控制小组,构建专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四级质控体系,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护理质量监控,比较质控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和季度检查质控评分情况。结果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均少于质控前(P<0.05);质控前各组评分均高于质控前(P<0.05)。结论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显著促进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趋向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有利于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手术科室专业发展动力,最终促进医院护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
关键词 ]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110-02
护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护理质量管理,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关键手段。手术室由于护理人员较多、工作时间相对集中且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单纯依靠护士长或专科护士长个人能力难以对护理质量进行科学、有效控制[1]。因此该院从手术室实际情况出发,自2012年起成立6个质量控制小组,针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回顾性选自2012年1月—2014年7月,该院住院部床位数1800张,手术间35个,每年手术量约2万次。该院手术室共有在职护士135名,年龄21~52岁,平均(36.28±3.57)岁,其中副主任护师9名、主管护师26名、护理师77名、护士23名,专科护士长与护士长各设1名以配合专科手术。
1.2方法
创建质量控制小组:根据该院护理部实际情况,于本科室创建6个质控小组,分别为教学组、管理组、压疮组、“五常法”组、消毒隔离组和护理文书质检组。每个小组分配2名质控员,并形成专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四级质控体系,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护理质量监控。各小组职责分别为:教学组,检查护理培训计划落实情况,记录并检查学习任务安排;管理组,检查科室内工作流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应急预案等落实情况;压疮组,评估、预防并登记压疮情况;“五常法”组,检查手术室各区域划分、物品摆放、环境、标签等是否合规;消毒隔离组,检查手术室卫生和无菌操作情况;护理文书质检组,核查术中需注意内容和护理记录单内容。设立质控标准:具体质控标准详见表1。
1.3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质控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均少于质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质控前后评分比较
质控后各小组评分和总平均分均高于质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高低关系到患者对治疗、护理效果和医院整体水平程度的高低,更关系到患者生命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对护理质量的把控显得尤为重要[2]。传统护理质量监控工作通常由专科护士或护士长个人完成,但由于手术室工作量大、细节处繁琐,且实际评价时质控人员容易不自觉地带入个人情感,易导致不公正情况出现,单纯专科护士或护士长难以顺利完成质控工作[3]。因此本院从手术室实际情况出发,自2012年起成立6个质量控制小组,针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最佳护理质量控制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采用6个由专科护士长-护士长-质控员-专科组长组成的质量控制小组,对各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系统化、综合性监控,由于6个小组共同监控,其应用于手术室护理质控中,可有效避免个人情感因素造成的评价偏差,并体现评价标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4]。
经研究可得质控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质控评分两项结果,其中分析前者可知,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次数均显著少于质控前,这表明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整体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人员、专业质控人员两类专业人士组成,可使管理人员的质量和素质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后,可充分发挥个人护理才能和管理潜能,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整体质量,并培养具有管理才能的护理骨干,再加上各小组成员均遵照具体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可使管理过程趋向标准化、制度化,因此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可作为理想的护理质量监控手段广泛应用于手术室护理管理中[5]。同时,分析后者可知,质控后各小组评分和总平均分均显著高于质控前,这表明手术室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后,各小组监控到的手术室各领域护理质量均显著提升。分析原因主要是质量监控针对手术室内教学、管理、压疮等各领域进行监管,因此可有效提升各领域的护理质量[6]。该研究由于该研究的受样本数量、时间、环境等因素限制,未能对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深入探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手术室内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不仅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整体水平,而且能够公正、客观地评价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从而将公平、公正理念贯穿于医院整体质量监管中,促进医院护理、医疗水平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别逢桂,李柳英,王文平,等.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7):596-597.
[2]李建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3):164-165.
[3]张俏霞,吴卫娟.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411-412.
[4]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40-141.
[5]刘靖萍.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4,35(19):4366-4367.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病人500例为观察组,男263例,女237例;年龄14岁~60岁(37.6岁±6.8岁);肝胆部位手术69例,骨科手术67例,胃肠手术58例,泌尿科手术56例,神经外科51例手术,五官科手术48例,妇产科手术43例,甲乳手术41例,心胸手术39例,眼科手术28例。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我院手术室接受治疗的病人500例为对照组,男259例,女241例;年龄15岁~59岁(38.1岁±6.3岁);肝胆部位手术68例,骨科手术69例,胃肠手术57例,泌尿科手术55例,神经外科52例手术,五官科手术49例,妇产科手术42例,甲乳手术40例,心胸手术38例,眼科手术30例。入选标准:①病人精神和智力均正常,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②能够正常交流,并且能够自行填写调查问卷者。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手术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标准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1手术室标准化护理的制订
为了保证病人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我院成立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工作小组,由外科医生、手术室护士、病房护士、麻醉师、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院感科成员、病人组成,小组对标准化护理的编制步骤以及文献的检索、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细则。工作小组针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根因分析,查阅专著、期刊、电子数据库、网络、会议论文集等所有可能获得的文献资料,以检索到最全面、最好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质量评价。工作小组依据客观评价的结果提出编制意见,应用科研证据制定了标准化护理。随后,工作小组在全院范围内召开意见征求会,邀请有关专家及病人参与,针对标准化护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为被工作小组所忽略的证据,最后由工作小组集体讨论,形成标准化护理的终稿。在临床护理实践中,不断修订、更新、完善标准化护理。将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制成便于携带的小册子,人手一册,便于学习和查阅。
1.2.1.2手术室标准化护理的实施
由标准化护理工作小组对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并依照手术特点设立专科护理小组,设责任组长1名,组员3名。标准化护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培训计划、讲座安排、理论与技能考核、评价及反馈。培训老师为手术医生和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丰富的临床带教经验。组长负责对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工作进行质量检查,对检查中需要及时纠正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及时分析。护士长每月对标准化护理的实施情况归纳、总结、反馈,并在护士例会上组织全体护理人员进行问题原因分析,以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①术前访视。术前手术室护士访视病房,查看病历,掌握病人的一般情况,有无过敏史及合并症,了解辅助检查结果;看望病人,自我介绍,评估病人的身体状况,了解其心理状态;向病人介绍本院的医疗水平、手术环境、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手术等。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分析,以缓解或消除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及顾虑,介绍本院同类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信心,使其更好地配合手术。正确备皮,备皮时间以尽可能接近切开皮肤时间为标准,剃除体毛的面积根据手术的切口部位确定,使用电动剃刀,每次使用后均需清洗、消毒,刀片均为一次性的。手术切开皮肤前1h给予抗生素,预防手术感染。备全手术用的物品,术前全面检查手术器械、仪器及抢救设施的性能及工作状态,并按使用的先后顺序排列整齐。术前应充分了解手术过程,熟悉解剖位置,预测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人进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病人离开手术室前,共同对病人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以保障病人的安全。
②术中护理。调节手术室温度、湿度,室温维持在22℃~25℃,湿度控制在55%~60%,根据病人的感受适当调控室温,同时注意病人保暖,输血输液适当加温,术中所用灌洗液应加热至37℃,严密监测体温,以保持病人体温≥36℃。巡回护士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陪伴在病人身边,积极主动与病人沟通,核对其姓名、住院号、床号、麻醉方式及手术部位等具体情况,向病人交代手术时必要的配合,安慰病人并耐心地解疑答惑,以缓解病人的焦虑与紧张。术中病人摆放规范而舒适,在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过多暴露病人,尽量遮挡病人隐私部位。护士熟悉整个手术过程,术中用物准备齐全,在配合医生操作过程中动作娴熟精细,做到稳、准、轻,能够自觉、主动、迅速地传递器械,术中避免器械碰撞,密切配合手术治疗,使得整个手术过程忙而不乱、井然有序,降低了病人感官刺激,为手术赢得宝贵的时间。术中护士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如手术过程中遇病情突变或病情加重,护士根据相应的应急预案沉着冷静地处理,协助手术及麻醉者,及时准确执行各种临时医嘱,熟练使用急救器材,并维持静脉输液通道畅通。对于手术时间长的病人,由于肢体保持固定位置,容易形成血凝块,导致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在术中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静脉血栓形成,30s充气加压1次,充气压力最高40mmHg(1mmHg=0.133kPa);双下肢交替充气加压,以促进血液循环。术毕仔细清点器械,对麻醉清醒的病人,告知手术成功,将病人送返病房,并与病人及其家属交流,交待术后的注意事项。
③术后随访。全身麻醉术后待病人意识清醒,拔下气管导管,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离开手术室。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观察室的护理。术后进行病房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如病人的心理变化、饮食、大小便、康复锻炼、伤口疼痛及伤口感染等情况,观察固定处有无循环障碍或神经压迫,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让病人了解如何更快的恢复,安抚病人情绪,促进康复。术后随访发现病人伤口疼痛难忍时,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镇痛泵,配合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征求病人对围术期的感受及意见,了解病人对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让其感受到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细心及关心。
1.2.2观察指标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的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两组病人的护理质量并比较,满分100分。观察并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制定调查问卷,调查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2.1手术室标准化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我院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了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并制成小册子,人手一册,随后进行全员培训,使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专科手术的解剖示意图、手术步骤和手术注意事项;熟练使用手术所需仪器南;手术用物的准备;的准备;另外还包括主刀医生姓名、手术习惯等;规范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这样使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每一项服务、每一项操作、每一种行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保障病人手术安全,又避免了耗材的浪费,达到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魏革通过加强手术室管理,使手术室综合质量达标率从80%提升到97%。
2.2手术室标准化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我院实施了手术室标准化护理,规范了术前皮肤准备,尽量接近手术时备皮,备皮范围准确,使用电动剃刀,注意消毒,保证皮肤的完整性,减少皮肤损伤及感染机会;规范了术前抗生素的应用,术前1h应用抗生素,起到了最佳的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术中注意保暖,加强体温管理,促进术后伤口的愈合,这与国内其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到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4.4%降到1.0%。术前访视及精心准备,使病人能够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术中适宜的干预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3手术室标准化护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访视,全面了解病人,加强了与病人的沟通,使病人得到亲人般的关怀照顾,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她们的信任,使之满意度增加,能够更好地配合手术;术中服务周到细心,适时的心理疏导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消除不舒适感,为手术营造了和谐的氛围,术中严密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手术过程顺利和手术成功;术后及时随访,与病人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可缓解甚至消除病人负性情绪,利于术后恢复,护理工作得到病人的认可,满意度随之提高。
2.4手术室标准化护理提高了医生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标准化护理实施后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实施前。经过标准化护理培训后,术前精心的准备,熟悉手术过程及解剖部位,熟练地掌握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这使护理人员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熟悉医生的手术习惯,想医生之所想,与医生的配合默契,使手术顺利进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手术成功率,使医生的满意度提高。
3总结
1完善护理质量控制体系,保障护理质量监督水平
护理质量评价是护理管理中的控制工作,是对所订标准或目标实现程度、效果作出判断的过程[2]。同时也是一个沟通过程。护理质量评价人员的思维和观念、评价方法和力度是影响护理效果评价准确性的因素,并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1.1完善三级质量控质网络 在原有三级质控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科室内质控小组监督环节,完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组织管理。科内质控小组认真学习研读质量标准,并对照标准逐一落实各项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监督控制作用,对科内各项工作周期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正,从源头扼制问题的出现,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发挥快速、有效、指挥、协调和监督作用,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每月考察,协助护理部全面控制医院护理质量。
1.2修订完善质量控制标准促进护理质量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认真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依据临床护理质量标准基本要求,基础护理指导原则,结合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评估细则,针对重点环节明确护理工作目标,细化每个阶段,制定各个环节、各个程序、各个岗位的行为标准,细化更新了中西医结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着重考察科室中医操作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坚持每月对护士进行中医、西医各一项护理技术的系统规范培训和考核,提高全员护士中西医操作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加大中医护理方案落实、中医创新项目的开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的应用以及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的开展等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权重系数,发挥督导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了包括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护理质量指标,护理操作、综合考评等6项考察内容的系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保证实际工作和标准要求的一致性。
1.3改变督导方式 全面调整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分工,由最初的全体质委会成员集中统一全院检查,调整为分组分片检查,优化人员调配,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督察质量的基础上达到互查效果,合理地进行护理质量控制。针对当月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整改措施,针对性地对护士进行培训,采取"分析-研究-改进-调查-再改进"的程序进行定期、定向专题检查。行政办公室专设护理值班岗,护士长按排班表每日巡查各病区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引进竞争机制,每月检查结果在院内公示,与科室绩效挂钩,激励护士的质量意识,使护理工作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2加强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和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只有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转变护理观念,并围绕护理质量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
2.1完善护理工作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 健全和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对于护理缺陷中的高危因素、高危环节、高危人群、高危时段、高危意识等应做好预防措施,经常查找安全隐患,及时解决现存问题,将安全管理纳入病房的目标管理,使护理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同时定期对急诊科、ICU、手术室、内镜中心、血液净化中心等特殊科室进行检查指导,规范工作流程,强化医院感染控制理念。
2.2开展护理质量评价核心指标监测和上报工作 针对全市护理工作中发生率较高的压疮发生、坠床跌倒、脱管和给药错误等护理缺陷问题,重新梳理院内不良事件上报流程,细化不良事件上报表格内容,使之与全市上报系统要求相符合,从而对每例不良事件进行全面记录和收集。开展护理质量评价核心指标上报培训,使全院科室认识护理质量评价核心指标监测的重要性,掌握科学、规范的指标计算和收集方法,每月上报核心指标相关数据,并对收集数据进行总结分析。
2.3规范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工作 全院科室详细记录每月不良事件,认真进行根因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规范护理工作。护理部汇总每季度全院不良事件及核心指标监测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单项指标趋势分析,并与市重点单位平均值进行比较,判断医院在指标控制中所处的水平以及可改善的空间。从每季度上报事件中筛选典型事例,组织全院科室利用鱼骨图深入剖析事件原因,讨论改进措施,针对相关事件重新梳理规范工作流程,从每个事件中借鉴经验教训,提炼总结,防微杜渐,从而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3结果
在持续完善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督导下,我院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升,2015年全院质量检查平均分数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2014年,见表1。
【关键词】 质量控制小组; 手术室; 护理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86-02
整个医院的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就是质量管理,目前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日益激烈的竞争关系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将患者当作工作中心和服务对象是目前日渐清晰的医院管理理念。护理管理质量关系到整个医院的管理质量,因此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势在必行。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里的护理部人员数目很多,工作的时间也很集中,个人的专业知识丰富,所以仅仅通过护士长本人能力进行管理效果不佳[1]。要注重提高层级护理质量控制,即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模式,此种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医院护理质量。近几年,笔者所在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工作面临严峻考验,为了增强护理质量内涵管理,笔者所在医院对3级质量控制模式进行了丰富和完善,通过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完善补充各类质量标准,采取多元管理手段,量化测评标准,最终得到了很好的护理管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现有住院编制床位数55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750张;共有8个手术间,每年接受的手术数量已经达到3500例。现今手术室内有护理人员20名,年龄21~48岁;其中有7名主管护师,6名护理师,7名护士。
1.2 方法
1.2.1 设置质量控制小组 依照笔者所在医院护理部每个季度的工作内容,将护理人员分配到6个质量控制小组如下:五常法组、压疮组、教学组、质量控制检查组、消毒隔离组、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组。每个小组内有两名护理人员,通过科室负责人的考评,任命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个人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主管护师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建立四级质量管理体系,即护士长-质控小组-专科组长层级,实施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由护士长及质控组长对整个质量控制过程进行全权负责,每个质量控制人员对本小组的质量控制监督和环节检查、反馈都要认真负责并给出改进方法[2]。专科组长的工作内容是控制手术配合专科组的过程质量。
1.2.2 质量控制小组工作内容 (1)五常法组。对整个手术室内的物品管理和区域规划进行负责,要注意检查手术室内的空间规划、物品的放置情况、环境整洁情况,检查药品和物品标签和事项记录本、登记本是否详细和完备;检查各种急救设施和药物准备和管理情况等。(2)教学组。对护理人员(包括在职人员和实习生)的培训情况进行负责,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业务培训、考核情况等;(3)压疮组。对患者的压疮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和负责预防记录情况、手术情况检查等。(4)消毒隔离组。对物品、手术器械和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和废物的处理等负责[3]。(5)质量控制检查组。对工作的落实情况和规章流程等进行检查督导。(6)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组。核查护理过程中的记录表、登记单和医嘱书写情况。
1.3 质量控制标准
由科护士长领导各质量控制小组根据质量检查指标和手术室专科特征,确定质量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标准参见文献[4]。
2 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后护理不良事件数量少于管理前,各质量控制组季度检查平均得分高于护理前,详见表1和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可知,实施质量控制小组管理前后季度检查结果显示2012年的护理质量比2010年明显提升。因此只有加强护理管理力度改进护理管理模式才能够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地避免日常护理工作中的不良情况发生,保障了护理的安全性。未设置质量控制小组之前,护士长的责任繁重,因此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导致管理工作粗放化,很多细节问题难以得到规范解决。在护理人员不足时护士长不仅要参与日常护理工作中,还要履行管理职责,因此管理工作难以面面俱到。一些护士个人拥有管理潜质,但是医院管理工作没有充足的空间让她们发挥潜质,所以造成其主人意识淡薄,无法完全实现其个人的自身价值。
在质量控制小组设置以后,由于每个小组内的分工清晰,职责分明,各组长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负责,这就让护士长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高层次的管理工作,根据手术科室反馈的信息协调各小组长一同讨论,改进管理方法,制定管理规章制度,这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充分展示护理骨干的潜质,在手术室内产生凝聚力,可以把全员的参与意识提升到最高[5]。质量控制小组中的每个护理人员都熟悉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这有利于他们自觉将自身行为向标准靠拢。质量控制小组每周都要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告知被检查者,让他们察觉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质量控制小组对护理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和整改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管理资源得到了丰富,护理人员的主人意识和质量意识都有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兴致被大大激发出来,培养了管理能力,强化了个人素质,丰富了护理管理队伍储备力量,护理管理由被动转为主动,走向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洪君,苏春燕,周玉洁.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99-401.
[2]雷丽禅,陈玉娣.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记录本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18(5):31-32.
[3]王岳娜,李娜.手术室护士的绩效考核及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8-979.
[4]洪海珠,林凤,陈连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5):61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