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老年医学的原则,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以学定教 缝纽扣 有效运用
“以学定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中如何践行“以学定教”理念?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好“四定”原则,一定教学目标,二定工具材料,三定教学手段,四定课堂生成。具体就以省编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新教材中的“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为例来谈谈。
一、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才是合理的
“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是《手缝布艺》单元的开篇,其作用是引领学生进入手工缝纫技术的大门,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手缝针法和作品设计奠定基础。围绕这一主题一共安排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是认识手缝,学会手缝的基本技术;活动二通过缝纽扣,巩固穿线打结的技术,掌握缝纽扣的方法;活动三安排创意手缝,旨在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手缝工艺的基本技术,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提高他们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这一主题的教学目标,可制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了解手工缝纫的技术特点以及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认识手工缝纫的工具、材料,会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进行缝纫,学会穿线、打结与缝纽扣。
过程与方法:看懂步骤图,掌握手工缝纫最基本的技术,并灵活运用简单的手工缝纫技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展示自己的创意设计和缝纫技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爱手缝技术,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会生活自理。
这样三个维度的目标在技术点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梯度,从穿线、打结到缝纽扣再到创意手缝,对技术的要求逐步推进,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除技术的学习之外,有关手缝的知识又有一定的涉及,对于手缝的特点及历史的了解、材料工具的选择、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都有了一定的体现,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这样的目标设计,让学生热爱手缝,体验成功,学会自理,真正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二、定工具材料――学生合适的才是有用的
工具材料是劳技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缺少了工具与材料,劳技课堂的学习就无法正常开展。一线教师对于工具材料的选择应该都有深切的体会,有很多时候,一节课下来,某个技术点总是无法落实,问题往往就出现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选择对学生来说合适的材料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有:线、布、纽扣、针、剪刀、指铁箍。在让学生准备这一主题的材料之前,笔者进行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三年级的学生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接触过针线,对于手缝的技术,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面对这样的现状,在要求学生准备针时可建议他们尽量准备一些针眼较大的针。这样在课堂上进行穿线时才不至于出现一堂课下来,有个别学生连针都没有穿进去的情况。对于布料的选择,最好选用不织布,因为这种布色彩鲜艳,挺括不易变形,裁剪起来比较容易。尤其是创意手缝这一活动环节中,采用不织布更适合做收纳盒。如果没有不织布,也可让学生准备旧的衣裤或者毛巾,厚实的呢料也可代替不织布,但是丝绸、雪纺等面料光滑、经纬比较稀疏的布料,不适合初次接触手缝的三年级学生使用。剪刀的准备也有讲究,如果单纯是修剪线头的,纱剪即可。如果要裁剪布料,最好要用裁剪剪刀。这两种剪刀如果学生家中都没有,可让他们准备普通的剪刀,但最好选用常用的尖头剪刀,学生手中的安全剪刀无法进行布料的剪裁。缝纽扣时最好有意识地让学生把常见的一孔扣、两孔扣、四孔扣都准备着,这样会学得更扎实些。另外,除了“百宝箱”中出示的材料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块海绵作为针插,让他们知道整理工具的重要性,养成不乱放工具的习惯。
三、定教学手段――学生喜欢的才是有效的
很多劳技教师长期受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上基本是以教师对知识技能的讲解、示范、传授为主,学生只是接受者,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倾听,被动地学习技能。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可以说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很难在课堂上显现出来。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会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思想状况、学习态度以及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教学。
(一)选择学生适合的课堂学习方式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如模仿、合作、探究等等。如在学习缝纽扣时,教师可先给学生5分钟时间试缝,在这5分钟时间里,学生学习技能之前的问题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再挑选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一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的对策。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问题来源于学生,一一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而又切合实际。
缝纽扣是一项必备的生活技能,每个学生都应学会,因此,在缝制纽扣的过程中,安排两人或几人合作缝一颗纽扣等活动是不合理的,必须要求每个学生都亲自尝试。但是在这样的技能学习中,合作学习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要知道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存在,有的学生学起来很快,一下子就能掌握缝纽扣的技能,有的学生学得就比较慢,如果让已经学会了的或学得很优秀的学生去手把手地教还没有学会的学生,效果比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一遍遍地教要好得多。
(二)选择学生喜欢的课堂指导策略
“以学定教”理念虽然把学生的学放在首要位置,但并不代表不需要教师导,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但是,怎样的指导对学生是有帮助的?怎样的指导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怎样的指导既了无痕迹,又实实在在呢?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指导方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如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感性的东西,创设情境尤其能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于是有教师在教学“纽扣的缝制”这一主题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了一颗纽扣的掉落,由此创设情境:“老师的孩子衣服上的纽扣掉了,要求帮忙缝好,可是老师不会缝。”紧接着,教师就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会不会缝?由此,引入下一环节,请全体学生尝试缝纽扣。学生尝试完成,教师找到问题作品,让学生一一评价,一一讨论解决,并请缝得好的学生来教大家缝,至此,学生知晓了纽扣一定要缝得牢固的道理。看完学生教的,教师也来尝试缝孩子衣服上掉的纽扣,教师故意装得笨笨傻傻,显得信心不足,请学生用掌声与语言为教师加油。教师在降低自己水平的同时,消除了尝试阶段信心不足的学生的顾虑,使得这部分学生对后面的技能学习增强了信心。这一环节,教师按照上台演示的学生的缝法,把纽扣缝得很牢固,但也在“不知不觉”中犯了一些错误:纽扣位置没有对齐,线的颜色没有与纽扣的颜色统一,四孔扣的缝法也不一致。教师缝完,请学生来评价教师的作品,细心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当然也不忘鼓励教师“纽扣缝得很牢固”。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在评价的同时,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缝纽扣的技术要点,这样的技术点的落实,了无痕迹,但又掷地有声。
(三)选择学生接受的课堂评价方法
课堂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上的即时评价是最常用的评价,几乎每一堂课都要有所体现。另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都是经常用到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现在劳技课堂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课堂即时评价一般评价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纪律及课堂上学生的卫生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涵盖面较广,运用灵活,通过这样的评价,旨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等。
劳技课堂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及家长评价等,一般以作品评价为主。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同学的作品,家长评价孩子的作品,学生自己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作品。如缝纽扣这一活动中,学生一开始尝试缝之后,教师出示一部分作品,这时候可以采用生生评价与师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找到作品的不足,学习作品的优点。教师试缝环节,则可采用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最后学生在自己带的衬衣上缝纽扣,缝完后可以采用先自评再小组内同学互评的方式来进行。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评价时一定要中肯,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只有学生接受的评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评价。
四、定课堂生成――学生收获的才是高效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事先准备好教学设计,然后按部就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教学。但这样处理之后,往往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生成就无法成为亮点显现出来。教师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脱离了学生实际,按照教师设想的步骤而展开的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课堂,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成,以真实的课堂状态来生成教学过程。
在学习打“起针结”的时候,教师问有哪些同学会打这种结,一学生信心满满,上来示范,结果,这个学生只是在线上打了一个最简单的死结,并且后面还留了很长一段线。很明显这个结和书上所教的结有很大的出入,方法不同,效果也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教师第一个反应就是给予否定,再找学生上来示范打结,直到找到满意的打结方法为止。殊不知,在教师否定的同时,学生眼中的光早已黯淡下去。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不妨先表扬学生,告诉他结打对了,学生必定会十分兴奋,毕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手缝。然后教师把打过结的线穿过布料,学生就会发现留下的线太长了。此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剪去多余的线,并告诉这位学生,这样一个结就好看了。而此时学生会思考:这么长的一段线白白剪掉,太浪费了,怎么办?于是,很自然的“要把结打在线的头上”这一技术点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这时,教师再用力一拉,结从布料中滑脱了。这一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把结打得大一点,使它不至于会滑脱?如此,教师再把最好的打结方法呈现给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学习的。
这样的问题解决方式虽然可能比教师一开始的预设走得远了点,但在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哪种打结的方法更合理,学习显得水到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 PBL;老年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R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a)-0150-03
目前,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2011年底)已超过1.85亿,占总人口的13.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健康保健、积极防治老年疾病成为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对于医学生了解及掌握老年病学方面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从培养临床医生的角度对医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也由“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向“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即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方式转变[1]。
1 老年医学及老年医学的临床教学现状
1.1 老年医学
1909年,美国Nascher医生首先提出老年病学的概念,1942年美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老年医学学会,宣告现代老年医学的诞生。自此,老年病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成为现代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老年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寿命和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机制,探讨延缓衰老的对策及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界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为我国现代老年医学的研究和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1.2 老年医学教学的重要性
机体的老化及退行性变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之复杂多变的疾病状态就是老年病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3]。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由于老年患者疾病种类多、治疗特殊且困难,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同其他人群有很大的区别,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复杂问题,势必耗费巨大的医疗卫生资源,老年疾病防治成为我国现阶段卫生保健事业的焦点之一。因此,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培养合格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也成为各个医学院校需要面临的问题。
1.3 老年医学教学的特点与现状
老年医学综合性强,涉及基础、临床及技能等多方面,其内容复杂,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老年病学的临床教学大体上还是遵循学校的课程安排程序,先是基础医学,然后进入临床医学的学习[4]。教学模式多数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的问题一般鲜有同学正面回答,没有问答则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则缺少思考,没有思考则难有提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因此,普遍存在理论的学习与技能实践脱节、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主动性、难以深入理解讲授的内容等问题。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科院校,这种教学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老年医学课程的开设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而且课时设置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老年病科实习或轮转时间过短等实际情况则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疾病管理的整个过程,这些因素都束缚了老年医学教学进程的稳定发展。
2 老年医学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1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老年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扎实、全面的优秀临床医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熟悉老年疾病的特点,掌握老年患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目前,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突出,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优秀的老年医学临床医师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老年疾病种类繁多,老年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及特殊性,对医师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及临床素质要求亦越来越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已很难适应现代老年医学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提高老年医学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医学生对老年病学的重视及教师的教学水平,老年病教学有必要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教育国际化”。
2.2 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方向——PBL
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首次由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先驱Ban′ows教授在1969年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在临床前期课或临床课中,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5] 。PBL教学法与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目前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2.3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教学中的优势
PBL教学不是强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现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6]。PBL教学模式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等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得更透彻,运用更灵活[7]。PBL教学通过教师课前将基础课程、临床课程及实践技能课程进行整合,在由8~10名同学组成的小组讨论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同学在课后通过阅读参考书、查找文献而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展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缓解了学习压力;在讨论问题的同时还能锻炼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对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还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因此,PBL教学法是一种更适合当前医学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
3 PBL教学模式在老年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3.1 PBL教学框架的设计
医学生最终的学习目标是认识疾病的本质,再运用本质性理论解决临床问题。PBL教学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有限次“迭代”的过程[8]。教师在PBL教学进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情景问题、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设计与PBL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教学进程是PBL教学的宏观层面,而问题设计则是PBL教学的微观层面。PBL教学过程首先是设计教学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媒体,采用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问题,协作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9]。
3.2 PBL教学步骤的实施
下面提供典型的情景案例:一位78岁的男性患者就诊,诉“自测血压增高1个月”,作为老年病科医师,您的诊疗思维及方案是什么?
在教学进程中,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就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教师列出共同的问题,确定需要讨论的范畴,例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什么?高血压有何并发症?老年高血压有什么特点?患者有何基础疾病?血压最高是多少?患者需要进一步作什么检查?治疗方案如何?怎样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上述类似的问题可以提出很多,讨论后教师罗列出新的医学术语,同时将未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再次回到课堂上一起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及研究成果,从而掌握相关内容。最后,教学督查组针对整个教学进程得出结论并评价讨论小组的工作成绩。
3.3 PBL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0],如果没有与PBL教学模式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11]。任何评估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考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目标,因此,在整个教学进程中,应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水平,实行考教分离,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建立并完善主、客观题库。同时,由教师准备典型案例,学生进行病例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最后针对病例展开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进行全面测评,其中包含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从各方面为学生评分,制订评分细则,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到合理辅导,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医学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及掌握对于医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当前形势下,老年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PBL教学是以学习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12],此种教学模式作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在老年医学教学中推行,其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然而,PBL在教学实践中同样存在自身问题,因此,老年医学PBL教学模式尚有待于在教学进程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郝吉庆.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安徽医药,2011,15(1):129-130.
[2] 成蓓,曾尔亢.老年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
[3] 任延平,黄若文,韩亚利.基于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6):661-664.
[4] 徐淼,李维卿,潘霄,等.基于转化医学和全科医学理念开展老年病学临床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12(5):884-886.
[5] 马慧娟,袁芳,武宇明.PBL教学的开展条件和模式探讨[J].才智,2009,9(7):93-94.
[6] 李晓丹,张少林.PBL: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模式[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4,27(1):88-90.
[7] 王振元.PBL教学法对医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80-81.
[8] 杨雪,孙杰,吴春雨,等.基于PBL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2-24.
[9] 王树树,陈钧,桑爱民.PBL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118-119.
[10] 王小燕,梁生旺,戴华芳,等.建立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83-84.
[11] 张成宁,季晓庆,夏强,等.打造与国际接轨的PBL医学教育评价系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6):25,42.
【关键词】 老年病;内科学;教学方法
老年病防治日益成为我国卫生保健事业关注的重点,国内许多医科院校均已将老年医学设为重点课程。由于老年疾病具有特殊性、脆弱性、高危性等特点,诊疗过程与中青年人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如何搞好老年医学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几年老年内科疾病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对老年病内科学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浅显的探讨。
1 教学内容的的设置
1.1 加强总论内容、突出老年病的特点。老年医学是医学科学中一个新的边缘性专业学科,涉及临床、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不能全部涵盖以上范畴,内科学本科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特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以及老年疾病的治疗处理原则。比如1、多脏器病变,疾病基本没有单一性,以老年代谢性疾病为特征;2、起病隐匿,疼痛感觉差,网状内皮系统反应减弱,感染时发热不明显;3、发病症状迥异,如以房颤发病的甲亢,以纳差发病的肺炎等;4、有病而往往不自知,如体检时发现恶性肿瘤,心梗急性期等。在强调这些特点的同时,还要将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知识与中青年相应疾病进行比较,以便学生理解,记忆。在总论中,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应该充分考虑近年提出的“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等内容,增加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具体疾病的特点作好知识铺垫。
1.2 合理调整结构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在章节编排上,既要考虑到本学科基础与临床的先后顺序,又要照顾到各章节内容的相对独立性。老年医学课程应放置于内科学和神经病学教学之后,因此时学生已对众多的疾病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识记老年疾病的特点,又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学知识。在具体结构上,要贯穿从老年病学概论、老年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到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和新陈代谢疾病、老年性肾病,再到老年性贫血、老年性痴呆,最后到肿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体系,层层讲述,最后集中在多器官功能不全,从而贯穿整个内科系统。选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高发疾病重点讲解,如在心血管系统中选取高血压、冠心病、老年瓣膜性心脏病。
重要疾病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侧面讲解,突出老年疾病的特点。第一,老年病以多种疾病并存为主,如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塞等,讲授中要针对衰老和代谢病这条主线,使学生对三者的关系有理性的认识。第二,有些疾病的教学以诊断为主,但老年医学教学时则以治疗为主。如对高血压病,我们并不重点讲授鉴别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而是重点介绍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因要考虑老年人代谢的特点、器官功能状态、常合并其他疾病等综合因素,我们强调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器官保护作用,重点讲解不同于内科高血压治疗的一些特点。第三,如果内科学教学以治疗为主,老年医学则应以疾病的预防保健为主,如骨质疏松病症涉及内分泌、骨科等多个学科,教学重点放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上。另外穿插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使学生能掌握到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
2 教学方法的改进
2.1 归纳式和暗示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过去的教学观点侧重于对“教”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的研究,往往限制了学生自我的思考过程,使其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对问题整体综合分析能力。我们通过课前以专题的形式提出问题,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情感倾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之在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带着问题来学习,将学生知情智力整合统一起来,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打破传统上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突出专业特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专业新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单调封闭,学生被迫死记硬背,教学效率低。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形象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对教学重新设计,配以声音和图片,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形成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感性境界,既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具有扩大微观、缩小宏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运用这样新颖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观念,学生在学习老年病知识的同时,需要兼顾相邻学科的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老年病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精益求精,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新阶段所赋予的责任,摸索出更加符合老年医学的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1] 朱继民,李白坤,叶冬青.医学统计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97―199.
[2] 乔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探索,2005;4(2):67-68.
[3] 徐刚.谈如何正确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3):131―133.
[4] 辛彦娜,韩志英,乔蓓.典型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
1.1研究对象
2018年3—6月,以我校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学生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110)与对照组(n=122)。两组学生入组前内科学成绩分别为(76.2±1.8)分、(75.8±2.0)分,两组学生的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122人)采用传统的非整合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观察组(110人)采用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将整合医学思维融入到教学中。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大纲相同,教材均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1.2.1非整合课程教学实施。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目录编排顺序借助多媒体技术集中讲授,课后小结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布置相关思考题对本次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下次课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评。1.2.2整合课程教学实施[5]。整合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老年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基础与专业课开设的实际情况。实施步骤如下:用3/4的学时数按照整合后课程的设置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围绕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与其他专业课重复的内容采用快速串讲的形式完成。授课结束后,用1/4学时数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选择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具有代表性的与本章节授课内容相关的临床病例,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发言,讨论过程中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围绕“考虑什么病”“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需完善的相关检查”及“治疗原则”展开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
1.3效果评价
1.3.1考试成绩。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试,试卷题型为选择题及病例分析题,各占50%,选择题参考执业医师考试以理解应用题型为主,对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进行分析。1.3.2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自制问卷表格[6-7],从知识点掌握情况、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评估。问卷调查总分为100分,≥85分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课程整合前后对比
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老年医学所讲述章节进行整合,将原来的10个章节共计20学时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衰老机体的结构与功能”“老年感染相关性疾病”“老年营养相关性疾病”3个课程板块共计20学时进行授课。
2.2考试成绩分析
观察组总成绩及病例分析题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发出问卷232份,回收232份,回收率100%。在知识点掌握情况相比,两组学生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生在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综合运用能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新型教学模式满意度明显提高。
长寿总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是,如果不懂得抗老保健的知识,不按照抗老保健的原则去身体力行,那么,愿望与现实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两个对立统一的生命活动――生长和衰退所组成。在青、壮年时期,生长过程是主要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衰退过程就逐渐出现。年龄增长是一个持续过程,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衰退发生时间和发展速率参差不一。人的营养代谢功能在幼儿期最旺盛,至20岁左右转入了平衡阶段,70岁以后又逐渐降低。男女的生育功能在20岁左右很快上升,但女性40~50q就逐渐转入更年期,而男性则没有明显的更年期,即使有,也比女性晚5~10年。人的体力和脑力在出生后持续发展:体力最初发展比脑力快,到20岁前后达顶点,而后就逐渐降低;脑力则在20岁后仍持续提高,一般到40~60岁最成熟。此后如需保持脑力的活跃,必须依靠两个因素:一是尽量保持原来的脑力活动,不要突然终止;二是防止脑动脉发生硬化。前者主观上能够做到,后者则是个难题。
衰退的发生发展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研究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防止它的发生和发展,而在于延缓其发生的时间和发展的速率。
二、老化与衰老
人的机体在发育成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结构与功能方面出现的种种进行性衰退变化现象,称为老化。其特点为: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减退。衰老和老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不尽相同的概念。老化是衰老的前奏,机体不断老化,最终导致衰老。
老化现象的出现,各生命个体间差异很大:各器官老化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一般人在三十多岁就开始老化。骨、软骨、肌肉、皮肤等对维持生命没有直接关系的组织,较早出现老化:而心、脑、肺、肝、肾等担负重要生理功能的器官,老化较迟出现。
一般认为,衰老是生命的后期现象,衰老的最终结局是死亡。人在45岁以后便进入初老期,65岁以后才算进入老年期。如果在45岁以前就出现身体外表形态及功能活动方面的老年性变化(如耳聋、眼花、脱发、皮皱、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降低等),则称为早衰。从理论上讲,衰老有两种:生理性自然衰老和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衰老。两者的界限不明显,难以区分。实际上真正无病而终者极为罕见。引起老年人死亡的原因各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的来看,脑血管疾病占首位,其次为恶性肿瘤,以下依次为心脏疾病、意外事故,以及肺炎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这表明具体的死亡现象是随机因素造成的结果,是因为疾病或意外事故损坏了生命攸关的部位。也许并不存在特异的老年性疾病,但机体的衰老可以增加老年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因此也可以说,衰老是老年性疾病的真正病因。
三、衰老与遗传
有关衰老的学说和假设很多,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一种认为衰老是生物固有的,随时间而演进的退化过程的结果(衰老的自然演进学说);另一种则认为衰老是随机损伤导致组织崩溃的结果,包括衰老的非自然演进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免疫学说、代谢产物学说、内分泌学说等等。各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曲线(通过对死亡年龄的统计分析绘制而成),而且比较稳定。从不同人种的生命曲线也可看出,客观条件的巨大差异并不影响曲线的基本形态。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的平均寿命有了较明显的增长,但对最高寿命却没什么影响。衰老的自然演进学说派认为这些事实是寿命受遗传影响的根据之一。
中外都有不少关于长寿家族的记载,这的确是遗传因素在决定寿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力佐证。例如清代无锡秦氏,兄弟9人,合共600余岁,其中4人的年龄分别为90、87、85和70岁;另有人曾研究国内某一家谱,共19代,计1945人,全面了解了他们的生卒年代,得出的结论是:“儿女长寿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的寿限。”国外一些人寿保险公司的统计资料也表明,人的寿命有一定的遗传性和家族倾向性。此外,人们发现单卵双胞胎的死亡年龄比双卵双胞胎接近得多,这也是遗传学上的证据。这些事实均表明寿命与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从整体上看,动物的寿命是受遗传控制的,但衰老和死亡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意见很不一致。有的认为纯属遗传因素,有的认为纯属机遇性因素,或者两种因素兼有。影响人体发育的因素也很多,有的是先天遗传的,有的是后天环境影响的。衰老本身可能受这两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即所谓“多因子遗传”)。对于高度复杂的人类要区别“先天”和“后天”的作用是非常困难的。流行病学调查所作出的结论,一般只能是初步的印象。
不同人群的老年变化,其基本规律大致相同。但是有些特殊的老年变化的遗传基础是有种族特异性的,如某地印第安人极易得糖尿病(25岁以上的人发病率占42%,大于35岁者占50%)。又如美国的黑人,老年时患骨质疏松症比美国白人少,65岁以后发生股骨颈骨骨折的也较少。
相反,也有很多老年变化是环境影响所致,如儿童和成年期的营养、教育、职业、家庭生活、疾病及特殊嗜好等,这些对以后的老年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抗老与益寿
人的正常寿命到底有多长?根据近年来细胞老年学的研究,人至少可以活到110岁,平均年龄可以达到120~150岁,真正的自然衰老要到100岁才开始。但是由于受各种各样不利因素(包括各种疾病和现代的“文明”生活)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人不能享尽天年而“夭折”。既然寿命一方面受遗传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尽量防止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岂不可以延年益寿吗?确实如此。讲究养生之道,预防疾病发生,是防止早老、争得应有天年的有效办法。
抗老益寿的研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内经・素问》就系统地记有养生之道。随着后人的不断充实和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摄生学”。它包括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神旷达、动则不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抗老良方等。国外老年学的研究始于1830年,当时主要研究一些有关衰老的一般性问题,1920年以后才开始老年临床医学的考察,1940年转为从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近年来,人类机体衰老的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老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医学,预防、保健、康复和护理,以及老年人社会医学等,已经逐步融合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个专门学科――老年医学。老年医学研究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延长老年人的寿命,更不是为了让他们在忍受病痛和各种精神折磨中苟延残喘,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精神饱满、生气勃勃,在身心两方面都够得上健康愉快,还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许多老年人常患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在体内早已存在十几年了。这些病,如果能早期注意生活、饮食、运动和卫生等,到了老年期就不至于发生,或即使发生,也不会发展得很快、很重。因此为了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长寿,有必要把40岁以上的人(可称为老年前期)都包括在老年医学的研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