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学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 特点 教学 问题 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190-02
一、环境学的定义及研究领域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经济杠杆来解决对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的价值体现得更为具体,将环境的价值纳入到生产和生活的成本中去,从而阻断了无偿使用和污染环境的通路,经济杠杆是目前解决环境问题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效益;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
(一)综合性
环境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区别的显著特点在于它研究任何经济问题时,不仅研究其社会经济效果,同时还着重研究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环境变化的后果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反作用。综合性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难点,它所涉及的并不是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范畴,不能单一地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二)区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研究我国环境经济问题,不仅要考虑我国特点,还要坚持从各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各地区的差异性,制订各种政策、措施和标准。
(三)阶段性
无论是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的性质、治理污染的经济实力,以及防治污染的主要措施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环境经济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研究环境经济问题既要从空间上注意它的区域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又要从时间上注意它的阶段性。
三、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探讨
(一)环境经济学的教学问题
1.学生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差。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并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但是这种经济方法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撑。例如,需要行政、法律、教育等方法相互配合。由于选课人群不同,以非环境专业的学生为主,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样会给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非专业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有限的,对某些概念是模糊的,不能够深入地理解。例如,什么是理性人?什么是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外部性?什么是制度变迁等等。这些专业性术语他们不能完全理解的同时,对深入的学习和吸收就是一种阻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加无法实现教学目的。
2.思维与实际的脱离。环境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与人类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最接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是能够直接解决生产生活的一门学科。由于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围。要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既要有理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有经济类和文史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环境经济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长期的思维定式,对问题的分析过于主观和偏逻辑性,从而导致学生易犯教条主义和理想主义。所以对环境经济学的学习要让学生贴近现实走进生活,让他们多接触工厂、湖泊池塘等,真真切切地感受环境污染。
3.学生很难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能否理解这门课程的催化剂,如果缺少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日本教育学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中国古代教学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对学习兴趣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环境经济学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一门新兴学科,起初学生的兴趣浓厚,动力十足,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会发现学生的兴趣逐渐淡化。这是由于学生自身的环境理论基础薄弱和老师缺少污染事件的亲身体验,再加上很少有机会带领学生进行污染源调研,因此老师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环境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设计。课堂设计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一个好的课堂设计能够保证课堂气氛、学生兴趣的延续。制作的课堂设计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多一些让人记忆犹新的相关动态画面;增加互动教学,可以是小组教学形式、课堂讨论形式、个别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将互动教学模式引入环境经济学教学课堂,可以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改变以往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互动教学有以下几种方法:(1)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时效性很高,能够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迅速地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非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他们可以通过案例来理解理论难点。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案例理论和环境知识是要结合紧密的,本土化的和尽量选择发生身边的案例。(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列出课题(比如环境政策设计专题包括CDM机制、排污权交易机制、排放权交易机制等),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讨论学生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现在已经是老师授课不可或缺的工具。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丰富,使用方便,而且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力。它不能成为课堂的全部,但是一定要适当安排在教学课件当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环境下学习的乐趣,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际考察。实际考察法也叫现场教学法,是教学当中比较直观,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全心投入的方法。环境经济学不仅是新兴学科同时也一门特殊学科,它贴近生活,贴近自然,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应该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研究污染和解决污染问题的讲堂。
【参考文献】
[1]王玉庆.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胡雁.青岛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公共卫生,2003(8).
[3]王金南等.环境投融资战略[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4]肖新,段晶晶,徐均.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2009(3):187-189.
[5]江永红.《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探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2-115.
[6]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1998(1).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特征 教学方法
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对宏观经济学中的重点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精华,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正确运用所学到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师教学比较困难,学生学习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教学中的体会,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讨。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典型特征及问题
1.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来进行教学的体系。虽然其体系较为清晰,但是,目前国内的宏观经济学的教材大多是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而宏观经济学的许多规律主要隐藏在大量的数据之中。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目前,宏观经济学这门课主要是给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此时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没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对于这种纯理论性的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课时安排比较紧凑,一般只有40到50课时。而且内容相对较多,再加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发展本身就缺乏了解,给教学上带来困难。
2.宏观经济学中对不同模型的分析学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宏观经济教学基本上是以老师讲授为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大都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差。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假设、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为我们研究经济问题提供了共同的准则和通用的工具。那么,首先,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这些假设和方法,而掌握了这些知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经济学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能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后,还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对教师而言要做到“对专业中得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而学生也应具备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以及较高的应用数学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宏观经济现象,学会对其分析。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前。在高校中常用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如下几种: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大多数是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选择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多学生在接触宏观经济学之前。就已经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而且非常枯燥。一些学生是带着厌烦甚至是畏惧心理来上课。因此,第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而宏观经济学,也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的相当密切的课程。当前世界经济萧条这一事例,就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案例来启发和带动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
可以给学生介绍经济萧条是由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而金融危机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直接引起的,通过这种因果关系,在介绍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银行利率的降低或增加对生产者的生产和消费者的消费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为什么金融危机会导致经济萧条?经济萧条的实际表现有哪些方面?世界经济萧条对我国的经济有何影响?世界各国采取了哪些宏观经济措施来应对经济萧条,这些宏观经济措施是如何来影响实体经济的?
一年多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一直是为世人所关注的话题,因此,一般学生都已或多或少的了解到危机的一些情况,所以,学生对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有的问题则需要老师引导,有些问题则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讲述经济萧条的成因。提出这些问题,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到宏观经济学的学习上来。而老师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成因和经济萧条的克服方法。以及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各种提问时,就已经在开始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中的几个基本方面,即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内容。
通过对经济萧条原因和经济振兴政策的介绍,使学生达到共同参与的目的,这时,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布局和基本内容,同时要让学生知道,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要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而且要通过学到的东西,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利用模型进行分析。
1.体育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1.1 复杂性
体育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体育领域经济现象、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学科。它是由体育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作为一门交叉或边缘学科,体育经济学既具有经济科学的属性,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又具有体育科学的属性,属于体育社会学科群。体育经济学的主要经济理论基础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对体育经济学颇具影响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主要包括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体育营销学、体育统计学(体育社会经济统计学)、体育政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文化学、体育人类学、比较体育、奥林匹克运动等等学科,因此,体育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复杂性。
1.2 抽象性
抽象性则是体育经济学的另一显著特点。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还是产业经济学,都是以解释原理为主要任务,而理论本身的任务就是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例如苹果、香蕉、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抽象就是抽取事物的共同特征或本质特征,舍弃不同特征。正是这种抽象化能提供帮助人们掌握体育经济规律和把握体育经济关系的线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得好“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化学试剂,也不能用显微镜,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1.3 基础性
对于体育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学习该领域所需的背景知识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通过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就是要建立起基本的学科背景知识,为后续的学习与实践提供一个知识平台和基础。比如,通过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消费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生产行为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厂商决策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市场结构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体育市场竞争和垄断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微观和宏观经济原理,为进一步学习体育管理原理和解决体育管理实务而奠定基础等等。
2.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原则
2.1 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准确理解教材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能够加以变通,灵活运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学生切实感到专业基础课的实用价值,譬如引入案例教学,用“上大学值吗?”学生自身涉及的问题作为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试着分析上大学的成本与收益,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增强他们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意识。体育经济学的教学通过强调学以致用,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对体育经济学的学习实现知识向认知上的飞跃。
2.2 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
兴趣是学习的无形动力,会对未来的活动起准备作用,并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因此,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以兴趣为先导,将快乐元素融入课堂的原则,一定要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手段,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实现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辩论、游戏比赛、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商战模拟等多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内容用各种有趣的形式进行转化或诠释,让学生感到体育经济学的新奇与乐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好地投入体育经济学的学习之中。
2.3 严谨治学,将课前、课中、课后高效整合
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这段故事。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这段故事正如他所指出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所以,在体育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贯彻严谨治学的学风,教师以身作则精心备课、不断建设并创新课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即时复习和完成作业,将有限的时间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勤学苦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3.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形式
体育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可以从开场白的主题引入、难点讲解创新、理论解析创新、知识巩固创新等几方面进行,合理运用名家经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3.1 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
每堂课的教学作为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课堂的开场白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点,成功的开场白能促使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注意力迅速集中,使师生互动进入良性循环,因此,精彩的开场白是课堂成功的关键之一。经过课堂实验,发现通过熟悉的故事、文艺作品或茶余饭后的热点问题,来引出课堂需讨论的理论要点,往往能缩短学生对课堂的陌生感,能迅速融入课堂的教学之中。例如从黄宏、巩汉林买钉子的小品引出供给的概念、从排队买奥运门票现象引出弹性问题、从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出消费者偏好的概念、从折扣和优惠券引出价格歧视问题等方法。
3.2 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
体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习经济和体育相结合的科学的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基本框架,并能运用弹性分析、边际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最优化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和解释现实体育经济问题,并为后继的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的阐述是个难点,可以运用名家经典,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来形象解释价格理论;萨缪尔森的名言“你可以将一只鹦鹉训练成为经济学家,因为它所要学习的只有两个词:供给与需求。”从而提出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性‘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舭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等等。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大家的经典故事和名言使经济学原理理解起来更为透彻,也使经济学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
3.3 借助案例分析,讲解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
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帕累托最优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也就是一种“双赢”的理念;帕雷托改善是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可以用排队打水的案例来予以解释。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应该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达到最优。最优化方案是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这一案例涉及到了帕累托改善,让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改善了,但是大桶者本人却受损了,所以这并不是帕累托改善。通过此番理解,能使学生更好地加强对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善等理论的认识。
3.4 利用角色扮演,加深对效率工资和博弈论等理论的理解
效率工资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厂商主动地把雇员工资提高到市场均衡水平之上的一种理论。效率工资虽然提高了工资,但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反而使生产成本降低。可以通过“周扒皮”与“王善人”的角色扮演来讲解效率工资原理“周扒皮”这一角色是来自于高玉宝《半夜鸡叫》中的一个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刻薄,每天半夜学鸡叫骗长工多干活,食宿条件差,工资很低;而“王善人”这一角色则是另一个虚构的财主,其特点是对长工非常友善,给较好的食宿条件,给较高的工资,让长工按正常的作息时间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王善人”比“周扒皮”付出了较高的生产成本,但实际上由于长工的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更高,所以真正的赢家还是“王善人”。通过让学生进行两种角色的扮演,加深了对效率工资理论的理解。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是指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可以用囚徒困境中警察和小偷的角色扮演来加深对博弈论的理解。
3.5 通过课堂辩论,更好地认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
成本也称生产费用,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即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与其价格之乘积的总和。经济学所说的成本简言之分为两种,一是实际发生的成本,即会计成本,另一个是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是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机会成本是指厂商将既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使用同量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上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厂商的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从纯经济学角度看,收益大于成本的预期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因而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理性原则。通过课堂辩论,围绕“上体育类本科值与不值”的主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与观众三个部分,正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值”,反方观点“上体育类本科不值”,正反双方展开辩论,最后由观众投票决定胜者。通过这样的课堂辩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成本与收益等原理,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经济学的积极性。
3.6 通过例题分析与计算,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习体育经济学的过程中,分析与计算法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原理讲解之后,可辅之完成一些选择或计算题,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准确把握,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习需求和供给的原理之后,可以练习一些选择题加深印象,如题一,教练员工资提高将使俱乐部产品()?答案为A.需求增多B.需求减少C.供给减少D.供给增多;题二,假设用于生产运动鞋的皮革价格上涨,结果,运动鞋的供给(),供给曲线向()平移?答案为A.增加,右B.增加,左C.减少,右D.减少,左。另外,学习了效用理论,可以完成如下计算题,假设消费者小王用80元人民币全部购买X和Y体育商品,X和Y体育商品的价格分别为100元和200元。①请写出小王的预算方程并画出预算线。②当效用最大时,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多少?③为获得最大效用,他会购买多少单位X和Y商品?如此通过大量例题的分析与计算,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强化。
3.6 结束语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一提出问题一引出课程讲授内容一提问式教学一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一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一讨论、课堂实验一网络、媒体资料一经济学理论应用一复习小结一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关键词:法经济学 假币制贩 特点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国家象征之一,是国家金融制度的基础。它的稳定和独立,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市场的繁荣休戚相关。是故,国家货币信用的保障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假币制贩案件的数量日益增多,涉案金额也相当巨大。从经济角度分析,自然是巨额利润的驱使。不难理解,制贩假币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倘若大量假币进入流通领域,会动摇社会公共信用的基础,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各国政府都是十分重视预防和打击假币制贩行为。
我国法律对于打击假币制贩行为,特别是假币犯罪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关于假币犯罪的规定主要出现在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的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中,一共有四个条文,涉及5个罪名:第170条规定的伪造货币罪,第171条第1款规定的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第171条第2款金融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第172条规定的持有、使用假币罪和第173条规定的变造货币罪。
需要注意的是,“假币犯罪”只是刑法学和犯罪学上的理论概念,是指以假币为犯罪对象,严重妨害国家货币管理制度,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其中,假币的制贩行为是研究的重点。如果以伪造货币的材质进行分类,假币制贩行为可分为假纸币制贩和假硬币制贩。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查获的假币分析,不法分子制贩的假币多为50、100元的大额纸钞。这是因为不法分子总是希望能以最快的捷径掠取更多的利润,而大面额假币较小面额假币则是能获得更多非法利润。由此,在面临制贩假纸币与假硬币的选择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不过,近年来假币制贩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制贩假硬币成为目前假币犯罪的趋势之一。笔者试图从比较制贩假纸币和假硬币入手,探究假币制贩行为的新特点,从而更有力的打击假币制贩行为。
二、假币制贩行为的特点
假币制贩行为虽然可以分为假硬币制贩和假纸币制贩,但是二者都有共同的地方。例如,两种假币制贩行为均趋规模化和专业化,作案手段比较诡秘,仿制
水平越来越高等。目前假币制贩行为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假币制作成本逐渐下降
法经济学的理论前提是理性选择理论,即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准尺的。换言之,罪犯和普通民众一样,均有其理性和为自身谋求利益。罪犯的犯罪,都是其在权衡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谋利方式的成本和收益之后作出的一种理性选择。能够影响犯罪成本和收益的有各种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风险成本等。虽然单从收益角度来说,假纸币制贩的单位收益应该比假硬币制贩的单位收益要高,但不能忽视的是,假纸币制贩的成本也比较高。假纸币制作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高端的印刷机器,二是技术精湛的印刷工人和技术人员,三是特殊的纸币用纸。这三方面的均需较高的费用,使得假纸币的制贩成本相当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假硬币的制贩成本则比较低廉。假硬币的制贩无须昂贵的纸张,人工成本也较低廉,特别是假硬币的制作无须高端的印刷机器,只需模具即可。而这项核心工艺早已被犯罪分子研究掌握。追其溯源,原来这项核心工艺和仿古钱币的制造工艺乃一脉相承。假硬币制造者的以往经历中往往会与仿古钱币制造有关系。从这几年警方破获的几起制贩假硬币大案中不难看出,犯罪分子均掌握了制作模具的核心工艺,同时也从事过仿古钱币的制造。由此,不难看出,由于硬币的防伪措施不多,工艺也不复杂,因而假硬币的制作成本也不高。同时,假硬币制贩的风险成本也较假纸币制贩的风险成本低。由于犯罪分子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比较制贩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基础上,会更倾向于假硬币制贩。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目前假币犯罪案件的趋势之一即是假硬币制贩案件的增多。其原因可从中窥见一斑。
2.进入流通领域的方式有新变化
假币要进入流通流域,必定会涉及两个主体,即交易的双方。那么就假币犯罪而言,交易的双方,即买家和卖家,谁会是让假币进入流通领域的犯罪主体呢?按照通常的思维,自然是买家手持假币在购物或享受服务的过程中将其使用出去,从而完成假币进入流通领域的过程。具体言之,犯罪分子在印制出假币后,其买家则需犯罪嫌疑人自己找寻。在假币买卖双方进行接触时,为防被公安机关查获,犯罪嫌疑人往往只携带币样和买家洽谈,其反侦查能力不可小觑。待谈妥后,才调运假纸币到指定地点成交;或是直接将买家带到假纸币集散地,当面物款两清。当假纸币运至目的地后,几经批发,最后通过假币使用者购买商品和服务进入流通领域。这种假币进入流通领域的方式看似稳妥,实则风险较大。公安机关往往能在假币的批发环节将其查获,同时根据批发环节的不同比价,推断出该环节距离假币源头的远近,进而将假币制贩的各个环节一网打尽。基于此,犯罪嫌疑人在制贩假硬币的过程中改变思维,通过商家给消费者找零时进入流通领域。另一方面,由于假硬币面额较小,一般能越过银行,逃避监管,使其在流通领域的流转数量和次数也较多。由此,假纸币与假硬币进入流通领域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自然也就容易理解较多犯罪嫌疑人转而制贩假硬币之原因。
三、打击和防范假币制贩行为的法律思考
国家机关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当提供和适用规范社会主体行为活动的法律规则,即法律的供给。法律的供给主要通过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来实现。法经济学认为,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法律供求没有达到一种均衡,法治的方向应该是尽可能使法律的供给和需求趋向均衡。假币制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特别是假硬币的制贩,更有越来越增多的趋势,应当通过制定法律和加强执法部门的工作给予严厉的打击,从而满足民众对打击假币制贩行为的法律需求。
1.立法机关应增设有关假硬币制贩的罪名
犯罪行为是一种人的不良行为,除了具备不良行为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了其他非犯罪行为所不具备的法律特征和事实特征。其中,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假硬币的制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具体而言,首先假硬币进入流通领域,很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而造成货币流通的制约甚至失控。由此,对货币的信誉和国家经济安全均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次,由于硬币防伪知识的欠缺以及硬币鉴别手段的落后,往往造成民众持有假硬币,侵害其经济利益。另外,民众一旦持有假硬币,往往会迅速转嫁损失,进而导致社会诚信下降,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但是,我国刑法已对假币犯罪作出相应规定,共涉及五个罪名,是否还有必要增设有关假硬币制贩的罪名。笔者以为,仍然有必要。通过前面的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假硬币的制贩行为与假纸币的制贩行为有很大的不同,且民众对假硬币的制贩行为知之甚少,时常成为其受害者。增设有关假硬币制贩的罪名,有利于震慑犯罪分子,同时也有利于民众增加对假硬币制贩行为的了解。同时,目前刑法涉及假币犯罪的五个罪名,也主要是基于假纸币而言,有些不太适用假硬币。例如,制造硬币的核心工艺已被一些专业人士掌握,国家应严控这项工艺的传播和模具的制造。对此,可借鉴加拿大的立法。该国刑法典对制贩假硬币犯罪有诸多的条款,其中第459条规定:将制造硬币有关的任何机器、发动机、工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以及前述各项物品的有效零件故意运出铸币厂的,均可视为犯罪。我国也可借鉴加拿大的立法,增设有关假硬币制贩的罪名。
2.公安机关应采取各种侦查措施,打击和防范假币制贩行为
公安机关作为打击假币制贩的主力军,一直坚持“追源头,挖窝点,打团伙,破大案”的指导方针。公安机关一直保持对假币制贩的坚决打击态势,全面遏制假币制贩的迅猛发展,为民众营造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面对假币制贩的新形势,公安机关将运用各种侦查措施,打击和防范假币制贩行为。
(1)主动出击拓展案件来源,排查特种行业获取线索
虽然公安机关可以群众举报、工商金融等部门移送以及上级机关交办发现和侦办假币制贩案件,但更应该主动出击拓展案件来源。其中,重点排查是其获取假币制贩线索的重要渠道。排查的思路主要有:第一是流动人口的排查。假币制贩其家族式团伙作案比较突出,团伙成员多是同乡或亲戚。因此,对流动人口的排查要在不同时期关注不同特定籍贯的人员。第二是对空闲厂房的排查。有可能进行假币制贩的厂房往往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地址往往在城郊结合部或者偏僻的地方,二是厂房往往大门紧闭,不准陌生人靠近,搞封闭式生产。排查厂房时,要注意这两个特征。第三是排查特种行业。和假币制贩有关的特征行业,主要涉及造纸行业、电力行业、印刷行业以及仿古钱币行业等。公安机关应对这些行业重点排查,主动出击,获取假币制贩的情报和线索。
(2)分析鉴定假币制作特征,管控假币制贩重点人员
假币的鉴定工作是公安机关在侦查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假币的制造技术特点等进行分析,有利于公安机关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锁定犯罪嫌疑人。同时,在侦查中要注意运用联系的观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假币制贩行为的侦查也是如此。无论是制造假硬币必须的模具、硬币毛坯还是印制假纸币必须的油墨、特殊纸张和印刷机械,这些都要和相关的人发生联系。这些联系则是公安机关寻找线索的途径。另外,公安机关要做好假币制贩重点人员的管控工作,将这些人员列入高危人群进行管理。注意监控有前科劣迹,频繁从事假币制贩的不法分子。当然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假纸币制贩应重点管控印刷等行业的不法分子,而对于假硬币制贩则应对从事过仿古钱币制造的重点人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严防其实施假币制贩活动。
(3)注重会计资料勘验,核查资金往来追踪假币源头
会计资料勘验是经济犯罪侦查工作中比较有特色的侦查措施。侦查人员在办理涉及经济犯罪案件中进行会计资料勘验,可以再现犯罪过程,识别犯罪手段,为侦查工作的开展提供线索、指引方向。虽然在假币制贩过程中,可供勘验的会计资料并不是很多,但在假币制贩窝点往往能查到发货清单和收支情况的记录,这些都能成为会计资料勘验的对象。侦查人员通过对货物与款项流向的分析,往往能获取相关有价值的线索。由于不法分子制贩假币的目的是攫取非法利益,层层转手之间均会加价出售。因此,侦查人员通过分析各级批发之间假币的比价,均能大致判断假币源头远近,进而追踪其源头,捣毁其窝点。
参考文献:
[1]鞠靖等.一元假币海量入市[EB/OL].(2007-07-05)[2013-04-09].
http:///news/xwjj/200707/t20070704_21291.shtml
[2]卞建林等译.《加拿大刑事法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