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

篇1

P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学;就业前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29-02

一、引言

在影像专业发展之初,就业前景可谓一片大好,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甚至可达到100%。而随着医学就业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各大医学高校对影像专业的扩招,使该专业就业率连年下降。本文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形势为背景,分析未来影像专业就业市场的趋向,为该领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就业需求区间化发展

就业需求趋向于区间化发展,而不同于区域化。这不仅是地域单纯划分,还是在就业需求整体结构中多层次全面的三维立体分析,涉及到体制、经济、专业特性、人文等多方面,故表现形式也多样。对此,综合其矛盾深度、影响力等将其分为三大类。

1.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年,大型最新型影像设备在全国使用率逐年上升。三级甲等医院高速螺旋CT,大场强MRI,各类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均已成为常规配置。就设备而言,虽然不同区域的医院整体水平都在提升,但在尖端配置上拉开了较大差距。许多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远远落后,然而沿海发达地区的尖端医院大都以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作为向患者彰显自身医疗实力的证据。这就导致各地区就业导向性的差异也极其明显,以及所需要的人才差异明显。例如:2008年7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全国医学影像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第五届二次学术会议中,上海卫校、上海职工医学院周进祝、胡兵、桑玉亭撰写的论文《超声技师培养制度的思考》认为,超声医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医技分离,能级分离,迫切需要分别培养诊断、技术专业的人才。而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陶富等人的科研论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则表达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对综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然而,各大院校在医学影像学的教育上很明显投资相对较小,除了在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有不同侧重以外,整体区域之间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而且地区与地区之间人才流通性相对较差,更加剧了这种地域上人才培养泛化与就业区间化的矛盾。

2.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就业需求区间化。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就业虽较乐观,但具体到医院合理利用人才和毕业生选择进入医院类型仍存在不小问题。大中型医院对高学历盲目要求。许多大中型医院更是对应聘学生提出了学历必须本科以上甚至硕士学位以上的要求,而这些医院大多已经实现了医技分离、诊断与技术分离,对于部分影像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免过于严苛。出现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受到专业限制,不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资质,而医学影像诊断专业学生虽具备出诊断报告的能力,但由于其专业的对口性窄、技术能力弱,又不具备完全承担“琐事”的能力,导致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外,由于大中型医院多医技分离,对诊断医师不仅需要极强的专业能力要求,对设备研发、科研创新等也有诸多要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需要的并非大中型医院所提倡的具有极高专业诊断能力的人才,而是复合型实用人才。但是因为中小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条件所限,其专业的诊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被白白浪费了。只有深刻的认识到大中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就业需求的区间化并调整体制与人才培养,有利于解决中低学历医学影像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学影像人才资源。

3.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其实,这里所说的医院内部就业需求区间化是医学影像专业本身与其他医疗科室之间的区间化,是尚未明确区间之区间化,而笔者认为,此区间化迫在眉睫。医学影像学在目前中国的医院中,与临床外科学相比仍然作为辅助科室。但近几年的发展,介入核医学临床应用水平的提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大多数医院医学影像仍然定位为医疗技术部门。为此,无论是影像医师还是临床医师,在实际操作中都面临极大的障碍。面临抢救患者和医疗事故追责的两难选择,影像医师因其权限不明和职业内容合法性不明而束手无策。例如:放射科医师在从事放射诊断中,要给某些患者使用一些造影剂和药物,若在造影中发生过敏,必须立即注射抢救用药物。如不给放射医师处方权,患者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与影像职能划分不明确,一方面导致临床医师与影像医师交流受阻,医疗护理的连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断层;另一方面导致医学影像医师受到掣制、新兴医疗手段难于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时,因为就业需求未能明确区间化,导致医学影像专业受到轻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招募。

三、就业策略

1.以本科教育为基础,扩大研究生教育。市场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逐渐从传统的大影像、全方位、多功能向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方面转换。本科教育是重视全方位的基础教育,毕业生不具备个人特色和专长,更加谈不上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必须提高和完善自己。因此,学校应在稳定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扩大研究生教育。

2.加强学科建设,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培养高素质医学影像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专业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直接途径,是赢得生存空间的关键。在培养人才和学科建设方面要与时俱进,改善教育,更新设备。坚持对传统影像学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内容、模式以及管理综合配套改革。目前具有一系列一流硬件设备,如校园网络系统和学校教学平台等,充分使用互联网、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实施医学影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使我校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与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控制U招并建立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目前专业招生每年60人左右,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负担已经过重,如再继续扩招,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并影响就业,因此招生人数不宜太多。同时,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多沟通联系,形成上届带下届的阶梯队伍。

4.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沟通,积极发掘、拓宽就业渠道,广泛搭建就业平台。信息是基础,广泛准确的用人需求信息能使就业工作事半功倍。学校可通过召开招聘会,以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人才市场动态,掌握就业信息,争取就业岗位,同时对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联系方式统计归纳,在学校内部网上运行,供学生参考。

5.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工作。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才,学校应引导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无论是科研、实习还是教学都应该是以就业为最终归宿,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大众为根本目的。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压力没有那么大,但还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时刻关心医学影像的日后发展,为日后打下扎实的就业基础而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2]唐陶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3]李延静,高慧,闫伟.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14).

[4]张在沛.适应就业需求,开展影像专业本科专业特长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4):14-15.

[5]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6):14.

[6]赵宇.医学影像青年专业教师担任兼职班主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

[7]赵宇.医学影像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前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edical Imaging Profession

SUN Xin-jie,SHI Yue,LIU Qin-chen,SONG Xu-ming,ZHAO Yu,ZHONG Shan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9,China)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医学影像设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70-02

医学影像设备学这门课具有突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用人单位用人考察的首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的研发、生产、维护、管理、维修、销售服务是医学影像设备学实践的首要任务。

学习专业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把专业基础知识及用于实践,专业课也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手段,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程度的选取,教学手段及教学方式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1]。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设计性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专业课教学的宗旨。

创新思维教育要从科学的训练开始,这一点首先要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来实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意思和思维模式[2]。教师做好规划和建设,注重思维方式的引导,加强理论用于实践的练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开发出紧密联系专业知识应用的实验项目,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空间,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应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就业选择做铺垫,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

1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医学影像设备这门课主要涉及的设备有X线成像设备(X线机、数字X线机、CT等)、磁共振设备、超声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我们在实践教学设置上以影像设备方向就业为导向,以突出专业特长为宗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放创新的科研思维能力。

本校现有X线机5台、B型超声设备6台,超声实验箱6台、磁共振设备1台,医学影像设备综合试验台12套,另我校附属一医院(咸宁市中心医院)磁共振设备2台,SPECT一台,可供我院学生实践教学使用。因此根据我校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我校医学影像设备实践分布如表1。

基础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使用基本检测工具、掌握仪器的电路模块原理和结构,能对不同厂家的设备进行拆装并能进行操作。

故障分析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如何判别故障原因、寻找故障点、如何解决故障等。在现实中因为受到技术、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生看到的设备故障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维修技能。我们充分利用影像设备维修、设计软件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虚拟电路故障维修。这种虚拟故障维修。计算机可以模拟各种设备故障,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故障现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知识。此外,我们还安排学生到各医院实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学生在掌握整机工作原理,能掌握各电路单元原理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电路模块进行改进或从新设计,通过软件进行仿真,最后进行硬件调试。电路设计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果学生在设计过程遇到困难则为学生提供帮助,并且要求学生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

实验过程,我们采取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较高难度的实验,并且对国内外各种影像设备的疑难故障作出准确判断及维修;对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相对容易的、基础性的实验,对国内常用设备的原理、结构及常见的故障作出判断及加以维修。

2实践课程考核及效果评价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反映[3]。医学影像设备实践课程考核采取奖励机制,根据实验项目类型分开考核。基础性实践占考核成绩的40%,故障分析实践占40%,学生根据个人情 况,选择综合性实验奖励5分,试验成功奖励5分,实验项目有应用价值奖励5-10分。

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充分调动了教学双方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了医学影像设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体系及实施细则,这一改革为我院今后造就和培养善于思考、独立专研、勇于实践的创新型理工医结合的综合人才,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3结束语

在理工医结合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对医学影像设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等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后的反馈信息也肯定了我们改革的成绩。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师资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促使每位教师重视实践性教学研究,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但在改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因实践课时有限,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次数有限,另外实验教师工作量大大增加,有待于进一步协调。

参考文献:

[1]李明珠,徐敏,奚克敏.基于P ACS的医学影像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36(12):8896-8897.

篇3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

篇4

1.日本医学教育

日本的医学教育有综合大学的医学部和单纯的医科大学,从综合大学插班入读医学者,一般学制为四至五年(各大学不同,有三年插班的及二年插班的),医科大学为六年制。一般在二至三学年学习基础课程,三学年后学习临床课程,第五学年后利用一到一年半时间实习,第六学年的毕业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取得国家医生考试资格。获得学士学位后可以入读四年学制的博士课程。

每年2月,日本进行国家医生考试,合格后取得医生资格,开始为期二年的临床研修(被称为“研修医”),即初期临床研修,之后进一步专科医生认定――后期临床研修(二年)。

2.日本放射科专科医生培养

日本的影像医生培养采用专科医生认定制度。1966年4月,日本医学放射线学会放射线专科医生制度建立,至2008年6月30日,日本共有放射科诊断医生5199人。

日本1997年开始实行医疗制度的改革,专科医生认定协会呼吁加盟学会强化调整、维持专科医生制度,将称谓统一为“专科医生”,并强调明确进修的科目,将进修年限设定为五年以上,同时实施进修技能的考核、笔试,完备认定审核制度等。学会为促进专科医生资格明确化,调整学会间的专科医生认定制度。

自2004年春季开始,日本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了医生毕业后的临床必修制度,与之相接续的专科医生培训制度,目前仍然按照各具有专科医生认定制度的学会自主指定的方针施行。

医学生在具有培养资格医疗机构从事影像诊断、IVR 研修二年以上,并给出研修记录及由指导教师给出研修评价,可以取得认定医生资格。之后在具有培养资格的医疗机构从事影像诊断、IVR 研修二年以上,接受专科医生考试,并给出研修记录及由指导教师给出研修评价,可以取得专科医生资格。这期间,取得专科医生资格至少需要本科毕业后六年。专科医生认证每五年更新一次,不符合专科医生认证规定者将被取消资格。

3.韩国医学教育

韩国的医学教育制度,可分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层次,前者包括医生、东医生、牙医生、护师和公共卫生医生的培训,后者主要是中级护理人员、助产和其他辅助人员的培训。

高等医学教育包括西医学、东医学、牙医学,其学制为高中后六年,护理专业的学制为高中后四年,六年制医学课程的安排是前二年为医前教育,后四年为医学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医学毕业生取得博士学位后,需参加国家医生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共14门学科的试题。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分两类,一类是以培养专科医生为目标的住院医生培训,另一类是以教学和研究技能为目标的研究生院教育。

住院医生培训在经认可的综合医院中进行,培训时间为四至五年,第一年为实习,后三至四年为专科定向的住院医生培训期。研究生院教育在大学的研究生院进行,为期五年,其中硕士阶段二年,哲学博士阶段三年。目前,韩国90%的医学毕业生进入了专科医生培训,由此导致了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比例失调。

4.韩国放射专科医生培养

70年代后,韩国医生很少去国外进行他们的住院医培训和工作,但是有很多人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国外(主要是美国)进行学习。

至2007年,韩国共有2703名放射医生。医学生毕业后,经过四年的放射科住院医生培训后,必须完成一年的实习期。申请从事放射专业的医生必须通过韩国放射学会的考试。获得放射学会的认证后,希望从事各个亚专业工作的医生必须到能提供相应培训的医院进行至少一年的培训。大学的附属医院和大型医院可以进行住院医生培训,约70%的放射科医生在大学附属医院或者总医院进行了培训。

5.韩国放射学医生未来的发展

制定放射学医生专科医生制度,明确专科医生基本准则,进行专科医生认定制度的调查与评价,专科医生的认定、宣传及教育等。

承担 subspecialty 领域诊疗的学会认定的专科医生,必须是在获得内科系或外科系基础领域的认定医生及专科医生资格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进修,由具有专科医生认定制度的学会认定。

中国医学教育

1.中国现行医学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毕业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认识不同;除了本科专业外,从二年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毕业的医士至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博士,中间还有三年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医士、二至四年的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的医士、五至六年医学院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士和七年大学毕业的硕士等。

培训质量、效果参差不齐,导致毕业生较早进入专科,其后的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的培养就在所在科室进行,各专科岗位的医生素质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差距较大,甚至同一地区不同医院对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实施程序和方法也不一样,导致放射医生整体水平不高。

许多医院按检查手段划分影像学科室,将医学影像学科划分为若干小科室,例如:普通放射科、CT 科(室)、MRI科(室)、血管造影或介入科(室)、超声科(室)及核医学科(室)等,这与国际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惯例不相适应。由此会导致培训机会不均等,人才不能流动,管理体制滞后,缺乏竞争机制等问题制约着临床医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严重影响到医疗服务质量,而且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GME)――继续医学教育(CME)的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目前国内影像专业设置有影像诊断专业、影像技术专业、影像工程专业、放射治疗专业四个基本专业。

目前国内多家大学开办了影像专业,总体以五年制本科教育为主,其中天津医科大学于2003年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方向)(七年制,硕士学位)。

2.住院医生培养制度

一般院校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培训期为五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确定住院医生培训“3+2”模式。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基础培训,为期三年,主要轮转各主要相关二级学科的临床工作,在学习各相关二级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掌握临床基本技能,以达到低年医生的临床要求;第二阶段为后二年,主要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加强本专业临床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学会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症,以达到低年主治医生的临床工作要求。

3.中国的专科医生培养制度

2003年卫生部启动了“建立中国专科医生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课题;2004年批准了北京市卫生局开展专科医生培训工作试点。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起中国的专科医生制度,这将是卫生系统今后几年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5年,卫生部成立了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2006年,卫生部办公厅发出了开展专科医生培训试点工作的通知,陆续公布了89家医院一千多个基地开展专科医生培训试点单位;2007年针对以上基地开展工作的情况,卫生部组织了专科基地复审工作。

4.中国专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的情况

培训的模式定为:3+X,即普通专科医生培训时间为三年,该阶段共设置专科35个,包括19个专科和16个亚专科。亚专科医生培训再加一至四年。

下图表为35个专科设置情况 (阿拉伯数字为年限)

目前,已制订18个普通专科、34个亚专科医生《培训细则》与《培训基地标准》。《培训细则》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基本要求、较高要求、考核内容与方法等;培训基地以学科为基础,包括所在医院条件、学科基本条件,社会信誉、医疗服务质量等。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评估,优胜劣汰。

5.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与专科医生培训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均属毕业后教育,对象均为住院医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发展;不同之处在于住院医生为本院培养人才;而专科医生培养的是“社会人”,即培养后人才实行二次择业、二次准入。受训者接受三年培训,获普通专科医生资格后可选择就业,也可以按其本人意愿志向继续接受亚专科阶段进一步培训并获亚专科医生资格。这也是医学生获得公平学习、自由就业和提升医疗专科技术水准的契机。

6.专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政府对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训没有专项行政经费投入,培训缺乏有效的经费保证;培养期间专科医生待遇低,甚至支撑生活都有一定困难,无法调动培养的积极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发展不平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科医生培训的发展进程;教育学位与学制种类的多样性,增加 培养的复杂性,不便于统一标准和统一规范的管理;专科医生培训刚刚起步,相关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医生培训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包括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专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既重视目标管理,也应重视过程管理;加强医院医教管理者的能力建设,强化政府职能,也就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把培训经费纳入常规化预算项目,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投入,加强教学支撑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政府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如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审核、认定和监管工作,逐步建立并推行专科医生准入制度等。

在收入方面,美国住院医生的收入明显低于主治医生,仅相当于后者的1/6~1/5。 就中国目前的住院医生培养工作而言,还没有在全国层面形成制度。医学生一毕业即可分配到全国任何一家医院工作,住院医生只是晋升中的一个职称,许多医院还没有住院医生培训的质量保证体系。

国内外比较与发展

中国的特色: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缺乏统一标准;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的评价不完善。国外的特色:出口一致、培训规范、自我调整与控制;分配制度与培训配套。未来发展:需要加以时日才能够完成;人才培养、尤其是医生的出口标准的一致性有待加强。(全文完)

日本研修机构要求

200张床以上综合医院,放射科独立,具有放射诊断、核医学等诊断能力,拥有病理科。设备包括CR、DR、CT、MR、钼靶摄影、DSA、MRI、US、SPECT/PET等。每年放射线检查人数在10000人次以上,核医学500人次以上。

“PCRR Model”

发达先进国家专科医生培养准入制度及其发展轨迹,可以归纳为:

P,Physician(执业医生)

C,Certification(通过培养和考试取得专科医生资格)

R,Registration(专科医生执业注册)

R,Re―Cer―tification(再确认)

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

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

1995年印发了《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大纲》;

1998年印发了《临床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颁发管理办法》;

1999年实施的《执业医生法》明确提出建立中国医生资格考试制度和医生执业注册制度,也就是医生准入制度;

篇5

关键词:就业指导 就业市场 调查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027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家庭生活幸福、社会安全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毕业生“找工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招工难”。出现这种局面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社会需求与毕业生求职之间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我校为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需求信息有效沟通途径,切实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僵化、就业能力不足、就业信息匮乏等难题,采取“内外联动,两线并举”的工作策略,即一手抓对内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捕捉就业机会的能力,一手抓对外市场开发,收集充足、有效的社会需求信息。

1 基本情况

大学生就业市场宣传与调查实践活动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和领导,分为策划与筹备、动员与实施、反馈与总结三个阶段,按照分组进行、分片跟踪、个别指导的方式实施。根据学生生源地分布情况共计筛选志愿者308人,分华东、华南、华北、中西部地区及广东省等5个片区小组,共对26个省(直辖市)的462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调查,发放《医学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表》等调查问卷3种2955份,回收2448份,新采集用人单位信息261条。

2 调查的数据统计结果及初步结论

第一,医学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查主要针对我校目前开设的24个本科专业(含方向)。从各专业需求情况看,护理学和临床医学专业需求旺盛,其次是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药学等专业,反映出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处于较快发展的过程。但也有部分专业如生物信息学、应用心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等市场需求较低,提示该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难度较大,需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同时,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学历要求较高,研究生以上学历整体需求比例为64.3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省会中心城市对研究生以上学历需求比例为85.66%。

第二,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的评价调查分为专业水平、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及学习能力等8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反馈信息看来,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毕业生最重要的三项素质分别是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此外,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诚信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要求。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较好,特别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方面评价较高,优秀率为73.48%;但在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及应变心理承受能力方面评价较低,优秀率为39.64%,表明部分毕业生过分强调自我、缺乏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脆弱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分为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薪福利水平、发展空间、岗位满意度等6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毕业生对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及发展空间等满足个人主观愿望的程度情况评价较高,满意度均在70%左右,表明用人单位普遍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梯队建设,能够落实岗位待遇政策。在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趋势下,如何留住与吸纳人才,如何发展自己,如何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如何提高医院“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各医疗单位的高度关注。

第四,医学生就业遭遇“另类”困惑。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方向是医疗卫生系统,包括各级医院及相关业务机关。但公立医院因属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改革步伐缓慢,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民营医院用人机制灵活,可是其为突出特色,尽快产生效益,大多采取人才租赁方式,聘用离退休专家或从大医院临时租借,对培养应届毕业生不感兴趣。

3 主要收获

第一,扩大了学校在省外医疗卫生机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学校立足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才,学校品牌效应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在省外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中,我校还不为人所广知。从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带回来的大量信息来看,许多省外医疗卫生单位对我校的这一做法十分赞赏,并表现了在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的合作兴趣,对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和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第二,丰富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省外就业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2%左右。由于与省外用人单位联系渠道不畅通,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比较单一,毕业生求职地域缺少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在就业市场调查活动中,收集了一定的省外用人单位信息,对于我校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增强了大学生就业意识。参与就业宣传及市场调查的志愿者都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对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等方面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就业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学会了如何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个人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第四,大学生就业指导逐渐形成体系。教育部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的目标。我校根据就业工作起步晚、底子薄、学生就业观念僵化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就业宣传与就业市场调查活动,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力争形成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就业指导体系,为充分实现我校毕业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