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措施范文

劳动教育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劳动教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措施

篇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县交运系统立足实际,创新方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力求学深悟透做实。

一是完善活动机制。县交运系统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并立足工作实际,迅速组织专题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方案,把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做到有计划、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有记录,打造特色的主题教育品牌。

二是丰富教育形式。活动开展以来,系统各单位灵活采取集中学习研讨、就近运用特色资源、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提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主题教育,不仅能增长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也让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三是落实教育成效。在开展学习教育的同时,交运系统同步推进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局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多次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营运和超限超载行动,推进主题教育纵深发展。

篇2

关键词:诚信教育;和谐;图书馆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与信结合起来,表达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言而有信. “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越发显示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是知识信息、精神产品的聚集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为终身教育的最理想文化教育的职能机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诚信教育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 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课题

诚信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诚信是需要教育并离不开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但它的教育受众面具有其他机构所无法相比的广泛性,每个学校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因此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样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道德基础,提高诚信水平,构筑高校文化群体诚信形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由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部分不诚信读者,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社会赋予的教化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带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感化他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进行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对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构筑和谐单位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教育不仅是推进和谐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履行育人职责的需要,还将通过高校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现在,未来的和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光荣使命。

(二)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现实课题。

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现象,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这些现象对大学图书馆也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影响和侵蚀。馆员之间,互相闹矛盾;学生读者,损坏书刊;恶意下载数据,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主体的权益;严重馆藏资源,不断流失……殊不知,为人教育者,在教育学生读者的同时,自己却在一步步远离诚信、丧失诚信。部分图书馆员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而受教育者也难以作到诚信。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全体馆员和读者中强化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和谐环境,培植良好的学风、校风,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开展诚信教育对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馆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是和谐图书馆的根本。图书馆的人际关系存在与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外, 还要有共同遵循的道德基础,那就是诚信。在诚信体系中,管理者诚信是关键。管理者要得到馆员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诚信,言出必行,为员工做出表率。如果管理者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员工就会纷纷效法,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诚信是同事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员工身份经历、工作岗位、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不尽一致,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实属难免,只要大家都以诚相待,形成诚实互信的道德氛围,就能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利益关系可以得到协调,出现的矛盾能够缓解和化解。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馆员能够满腔热情地接待读者,对读者的咨询或者求助都能给予回答,并且超预期的满意,那么读者将愿意与馆员建立互动,进而产生长期信任。可以说,诚实互信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根本保证。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图书馆培育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信任相互负责、融为一体、富有生气的和谐图书馆。

(二)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孟子认为“诚者,天下之大本”,并提出了“民贵”思想。这一思想适用于图书馆。就是“读者贵”即要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听取读者的意见才是真正的诚信。要求图书馆及馆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使图书馆失信于读者,从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也就促使馆员能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读者”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信息,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更快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网上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创造出幽雅、舒适的阅览学习环境。

(三)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创造出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

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 “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开展诚信教育,忌只看文凭,重学历,轻实际,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有能力、有才干的馆员的工作热情。做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读懂“以人为本”的内涵,发挥专长,提升全体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将全体馆员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发展目标上来,让众多的个人才智凝结起来,形成健康的群体向心力,减少内耗,促使合作,提供能为全体馆员所接受,用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让全体馆员在认识到自己工作意义基础上,加强职业信仰的培养,激发起更加主动的诚实进取的工作干劲,从自我做起, 用相互影响和效仿建立一个诚信可靠的人事管理体系,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让图书馆洋溢出更为健康向上的诚信精神面貌。

三、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

如何围绕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开展和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构建诚信教育的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诚信教育重在知行统一。要防止因教育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带来教育成果的泡沫现象要引导学生读者自觉主动进行思考,领悟与践行,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完善中提高自己。诚信道德要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于以上的思想,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阅览室实行“自主管理、全天开放”的新的管理服务模式。阅览室不设管理员,读者随时自由到阅览室阅览期刊。 即允许读者带自己的图书和书包进入阅览室看书、查阅资料或自习。

我们开始也曾担心书被偷窃,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在图书馆里安装电子探头。试用将近一年,读者反映良好,很方便,很自由,阅览室读者人数成倍增长。阅览室也未遇窃书“雅贼”。事实证明,当我们把读者当君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君子,信任他们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二)新生读者入馆诚信教育

新生读者入馆是每年开学伊始图书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要切实抓好新生入馆教育,首先要在入馆前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强调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的重大意义,让读者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意识。其次在新生读者真正进馆借阅时,馆员要在岗位上要时刻关注读者的言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借阅风尚。

(三)形成诚信的图书馆的馆风,利用网络资源,培育诚信精神

要强化诚信道德宣传教育,造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舆论,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培植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网络诚信是当今诚信教育的一个新空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要切实重视网络诚信教育,加强上网行为的引导,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培育网上诚信道德,防止和避免网络行为的失控,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诚信教育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加强图书馆馆员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服务,为读者树立诚信表率和楷模,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图书馆要讲诚信,办事要公正、公开、公平,不弄虚作假。如图书馆应要求所有的厅室对所有的读者开放,其实诚信是相互的,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保障读者的文献阅读权益。同时图书馆的馆员也要注重诚信,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诚信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馆员与读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从而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郭连生.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高校图书馆诚信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72-74.

[2] 王申荣.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6-117.

篇3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互动研究

1前言

当前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形势分析

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安全的挑战,在化建设中同步实现安全。在此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的互动研究是必要的。

2.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求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2.3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必须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为劳动保障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化也关乎国计民生。

3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化水平

通过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理顺化工作机制、健全劳动保障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化规章制度、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化建设的宣传等措施,重点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化水平。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随着劳动保障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

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2]陈焱光.农民基本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1.

[3]曹绪红.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农业经济.2009,12.

[4]姜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2年S5期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教育 孩子 学会劳动

劳动创造世界,这是人们早已认识的一个真理。因此,在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教孩子学会劳动,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学校严重忽视劳动教育的状况,却不能不令人忧虑。

首先,一些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少正确的认识。在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很少甚至没有进行“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这类常识的教育,国家教委早已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小学劳动课、中学劳动技术课,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开设,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观一下,或者“春游”“秋游”一番,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些学校虽然在课表上也标明了这些课程,但仅仅是为了应付各种检查的虚设课程,实际上有的改成上文化课,有的则变成了学生完成各种繁重作业的自习课。

其次,由于一些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和社会传媒的错误导向,致使一些学生在思想认识上鄙视劳动和普通劳动者的观念日益蔓延。很多调查已经表明,中小学生中立志要当工人、农民的人数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大多数人一心要成名成家,却不愿意从事一些脏活累活,不甘当一名普通劳动者。

正是因为一部分中小学生缺少劳动锻炼的机会,他们不仅在品德意志上表现出许多弱点和缺陷,而且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一旦走上社会以后,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生活,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能准备而一时无所适从,难以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摒弃教育观念中一些错误和陈旧的东西,充分认识在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重大和深远意义,当前特别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学生进行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

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起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接触工农群众,了解实际生活,培养劳动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些道理本来应当为大家所接受和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但是,由于教育指导思想的不端正,特别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全面应付考试”“一切为了升学”成为了少数学校的工作中心,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成为了可有可无以至被遗忘的事情,因此也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明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我们的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实践相脱离,我们的年轻一代就无法了解理想社会的建立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具备战胜未来生活上各种困难的意志和品格,就难以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同志当年要自己刚从苏联学习归来的儿子自带粮食和种子到农村去参加劳动,其目的就是要孩子补上生产劳动这一课。我们也必须以对祖国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教孩子逐步学会劳动。

我们还应当看到,我们国家是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2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学校培养的学生不可能个个上大学,不可能全部去做轻松的技术工作,而必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去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如果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学生从事这种劳动所具有的思想、身体和技能,大家都不屑于或不能够从事体力劳动,我们的国家将怎么可能进步与发展呢?所以,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而当前加强进行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要教孩子学会劳动,除了思想认识的端正和重视之外,我们一定要使有关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把劳动技术课和劳动课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足够的课时,创造必要的条件,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开设劳动课、劳动技术课的情况要进行认真的了解、调查,并及时提出改进、完善的意见,以保证学校进行劳动教育的这条主渠道的作用整整得到发挥。

篇7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懒惰习惯,那么要想改过来不容易,现在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独生子女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备受宠爱。如果不从中小学阶段就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对他本人,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培养良好劳动习惯作为教育教学目的之一,这是非常正确、十分必要的。针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状况,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四、学生劳动成绩由教师单独评价的办法变为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价办法。

篇8

每次考试后,学校各年级按照惯例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往常,我跟家长们讲得大多是孩子在校的成绩、表现、家长如何配合好老师督促孩子学习以及注意校外安全等等。本学期我接任了一个新班,发现班级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我服务、卫生意识比较差,六年级的学生,课桌椅却经常是弯弯扭扭,东西存放也乱七八糟。便想到了要对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养成教育,利用家长会的契机要求家长配合老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为了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我向学生发放了一份《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洗衣、做饭、洗碗、整理自己房间、打扫卫生、帮家长购物等多个方面。还留了一空白行让学生针对自己实际填写。发放时,为了让学生填写正确,我对每一项的填写都作了说明,并一再强调要如实填写。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不要让我们的家长给予孩子过于精心的呵护,而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和生活磨练。大量记录表明:从小干活的孩子较有才干,充满自信。美国心理学家威特兰从40年代开始对490名男孩子跟踪调研40年,结果表明:除去智力、家庭收入、种族背景及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常做家务的孩子比很少干家务的要幸福得多。

篇9

关于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的报告

十月十五至十六日,按市教育局教勤[2003]10号文件要求,我局重点对8年来达到省级和市级经济标准的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就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地建设情况。

我县现有省级经济标准生产实践教育基地2处,市级经济标准生产实践教育基地11处。经查,有9处学校基地面积能够达到要求,其余4处亩数不足;有10处学校有基地标牌,但欠规范;除张会亭小学外,其他各处排灌情况较差;县农业技术中学绿化美化情况较好;在生产经营方面,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非典”影响,年收益下降20%左右,帐目管理相对较全,并实行了财务公开;都能够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在为民服务咨询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各校学生都能够在基地参加劳动技能的学习,接受劳动教育。

二、组织领导和劳技队伍建设情况。

各基地领导机构健全均成立有劳动教育指导小组,劳技教研组有办公室、有计划、有记录。劳技教学条件情况不一,有8处学校师资配备到位,基础设施相对较全、有劳技操作室。

三、劳技教学管理情况。

在劳技教学安排上,劳技教学项目均能达到4个或4个以上,做到了按大纲开设课时,教材主要为省编教材;在教学制度上,各学校都有教学计划、有学期教学总结,有劳技课考查制度,有实施细则、有年级项目考查安排;在安全操作方面,各学校都制定了细致的安全措施,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四、整改措施。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结合我县当前各校生产教育基地状况,制定整改措施如下:

1、按照农村中小学生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评估标准,扩大基地面积,使各学校基地面积都能达到标准要求。

2、规范标牌,增加设施,经常性督查各校绿化、美化情况。

篇10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素质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92-02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说:“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按照他的理解,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善、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现如今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完全停留在考分这一概念上,应试教育使学校一切工作以应试为中心,师生围绕着考试指挥棒转。考试是教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这样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把学习之母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样日复一日,就使学生逐渐变得懒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学校应大力开展实施素质教育,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限,逐步明确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职能,让每个学生从小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观,也是我们实现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素质教育首先应该使分数评估质量的模式转变为全面评估的模式。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所谓分数只是以书面知识的记忆量为主体的。这种评价必须彻底改革。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智力、品德、身体、劳动和情感等方面都具备一定条件,或达到一定要求。

二、确立正确的育人观,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书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一切方面的光源,学校要培养道德高尚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工作育人。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校会、班会、课外活动等常规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工具”作用。同时,注意开发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德育在学科中的渗透,使学生“将知识转变为信念”,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学生培养和造就成真正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必须遵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进行教育。”

三、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劳动和劳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从教育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与劳动是绝对不可分的”,“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他的论点,十分明确地给我们指出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体力劳动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情神力量的一项重要活动,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指出:“劳动是道德之源。”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充分发挥劳动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从一年级起抓劳动教育,让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尊感、自豪感、荣誉感和喜悦、慰藉的心情,达到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充分认识学生课外阅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有三方面,一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点、信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正如他说的:“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二是“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推动力”,课外阅读不仅使所学知识更深刻,更扎实,更牢固,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并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苏雷姆林斯基认为课外阅读在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中的作用比课堂教学还要大,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状况。三是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特长的发生发展,使学生“做他能做的事”,贯彻了“各尽所能”的原则。我们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把学生课外阅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优化校园环境,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把优化校园环境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智力、道德、审美、身体诸方面的发展和完善,其大量的活动都是在课外发生的――在校园里发生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他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对于校园环境的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这个概念意义很广,方面很多。它既包括学生周围的事物,也包括成人的行为和教师的榜样,还包括学校集体生活的道德气氛(即关心人的思想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明确指出了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我国盛行应试教育多年,教育体系也是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而形成。不论是学校、教师或者学生自己,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教育结果以学生的考分来定夺。教育事业受到升学率的影响而停滞不前,很多老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这是把孩子“聪明伶俐地送进学校,呆若木鸡地出来”。升学几乎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唯一追求,由此,应试教育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学校里,课堂上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并不能按照校规上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自身素质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被严重压抑,严重束缚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了把学生从这一桎梏中解放出来,广大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成为所谓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家,但每个学生都将成为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员。所以,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不能只限于上大学、就业,根本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幸福的个人。这是人一生的基础,它有助于升学,也能促进就业,给社会提供创造型建设人才与合格公民,保证每个人因精神充实而感到幸福。所以,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将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原来的教育制度方针、教育方法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政策都将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彻底颠覆传统的教育理论和状况,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要求,全面发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有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人。”

目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探讨已逐渐从对其定义、意义的思辩研究阶段转向了对其如何实施的实证研究阶段,这也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阶段。使学校的发展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是一个涉及到教育领域内每一个角落的系统工程,要想保证素质教育在我国顺利地开展,必须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国情,充分借鉴和吸取有益的经验,切实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总的方针。我们应从理念上、操作手段上、评价标准上等方面多管齐下,形成良性合力,使我国素质教育走向正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范美.更新观念,成人为先――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J].外国教育研究,2001,(8).

[2]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6,(1).

[3]王富平.苏霍姆林斯基的创造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4]陈力群.让音乐成就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启示[J].福建艺术教育,2003,(3).

[5]左小文.试论苏霍姆林斯基研究性学习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孙大君.手脑结合:新课程的选择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手脑结合思想对课程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7]张桂霞.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思想与创造型教育[J].洛阳大学学报,2000,(3).

[8]陈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1999,(2).

[9]张金泉.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寻找学生的机灵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机灵点”的经验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2,(10).

[10]刘昕.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9,(5).

[11]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毕淑芝,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11

【关键词】生物 教学 思想教育

中学生阶段,是学生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期,必须加强思想教育,那么,生物教师该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社会公德教育

《生物》教学中有一显著特点:所用标本、实物较多。学生学习之后自己就会去观察、采集,但他们往往不知道爱惜花草树木,随意践踏、折损,有时恨不得把一棵大树都扛来才好。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就应提前针对性进行教育,要求他们尊重社会公德,爱惜花草树木,采集标本要少而精,并要以不过分损伤生物体为前提,一些珍贵物种不要采集。保护生物资源,人人有责。

二、纪律和法制教育

生物学课本中在给学生们介绍生物知识的同时,还给大家介绍为保护我国生物资源,除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外,还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如《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在给学生讲述各种破坏活动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时,赋有关内容可作相应补充,以便于学生建立一定的法制意识。

三、爱国主义教育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科学成就:华佗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人工合成具人武部生物活性的结晶胰岛和新型水稻――杂交水稻等。

我国幅员广阔,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仅种子植物就有了3万多种,其中乔木约2800种。我国裸子植物种类世界最多,几乎占世界的一半,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银杉、金钱松、珙桐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惜树种。我国野生动物种类也极其繁多,已经发现鸟类就有1174种,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3.4%,兽类约有420种,占世界总数的11.1%。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只产于我国,在世界上被称为“活化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棉、油生产国,丝绸产量、淡水渔业均占世界首位等等。

通过这些方面教育,可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牢固地建立起爱国主义思想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信念。

四、劳动教育

人类的进化是劳动的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被父母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和习惯较差。这种状况若任其发展,而不注意加强劳动教育,势必影响我国未来的劳动者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

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老师可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美化祖国的活动。还可定期带同学们到实验基地去锄草、施肥。给他们讲解各种栽培技术。(如食用菌、花卉)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培养。这样既可以学习生物知识又可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

五、科学世界观教育

篇12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动课教学;培养策略

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劳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劳动课程教学,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深化素质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一、素质教育与劳动课程之间的联系

劳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从整体角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增强其综合素养。此外,还能帮助学生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劳动课程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从整体角度分析,劳动美德是传统美德,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更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促使学生平衡发展。劳动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强化智能训练,在知识与技能的转变过程中强化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及动手能力,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素质教育成果

1.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相对融洽的范围内,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技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手工课程教学时,可以从以往的作品中挑选优秀样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手工制作课程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必然能够推动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收获素质教育的精髓。

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注重技能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感性层面去引导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感性J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劳动课程开展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措施,劳动课作为重要的教学部分更应当给予重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筛选教学内容与方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劳动课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3.完善实作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就是创新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主要实施点。劳动课程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因而在劳动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认知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第二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养成极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益处。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劳动课程由于自身的教学优势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完善劳动课程教学是现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探究,并全面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推动素质教育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苹.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3).

[2]陈静,黄忠敬.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6).

[3]田华.以学生公益劳动课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

篇13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结合相关文献,以及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况,设计和编制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背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庭氛围三个部分。于2012年4月对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0份,收回问卷113份,有效问卷100份,统计数据由人工统计。其间与家长面对面访谈8次,接受个别访谈的家长共计30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生家庭背景情况

(二)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长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长认为任其自然发展;也有13%的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2.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据调查,被调查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侧重点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成绩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别高达85%,其中分别有45%的农村小学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学习成绩在90分以上。

(2)家庭劳动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长经常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34%的家长偶尔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有46%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做家务活或是其他的劳动。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长辈,关心长辈的占12%;时常教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占24%;有64%的家长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的高。

3.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49%,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以身作则;当孩子犯了错时,只有2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氛围的情况

调查显示,有5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78%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仅占30%。农村小学合校后大多数都有寄宿部,85%的农村小学生都寄宿,在家的时间仅仅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期望过高

据调查结果得知,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期望的强弱,与子女学业和品德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

(二)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由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内容侧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体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劳动教育。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视程度远没达到家庭智育这样高,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这几个方面不是全面发展的。

(三)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持的态度与教育方式很不科学,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着特殊的血缘关系,家庭不是专门的机构,家长也不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养方式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会背离正确的教育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违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彻底失败。

(四)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

由调查结果可知,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关系不融洽,亲子沟通时间少,家庭氛围不和谐。亲子沟通是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内部氛围的必要保障。但是,农村小学生家庭中亲子沟通出现了重重障碍,严重影响家庭氛围。

四、应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一)积极举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应该积极参加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老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村小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了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农村小学生家长宣传最新的家庭教育资讯,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师与家长要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对家长进行科学家教主题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观,加强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进行家庭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庭教育期望则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长拥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内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视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以目前临泽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立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观还是可行的。

(三)运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庭教育态度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们知道家长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专制型、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是行不通的,这样只会导致亲子间发生冲突。因此,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方法。[5]

篇14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