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措施范文

劳动教育措施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劳动教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劳动教育措施

篇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县交运系统立足实际,创新方法,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力求学深悟透做实。

一是完善活动机制。县交运系统及时召开动员部署会,并立足工作实际,迅速组织专题研究,细化具体工作方案,把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做到有计划、有载体、有特色、有效果、有记录,打造特色的主题教育品牌。

二是丰富教育形式。活动开展以来,系统各单位灵活采取集中学习研讨、就近运用特色资源、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提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实效性。通过主题教育,不仅能增长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也让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

三是落实教育成效。在开展学习教育的同时,交运系统同步推进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局党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和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多次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营运和超限超载行动,推进主题教育纵深发展。

篇2

关键词:诚信教育;和谐;图书馆

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诚与信结合起来,表达的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言而有信. “诚信友爱”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越发显示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现代化、信息化、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是知识信息、精神产品的聚集地,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作为终身教育的最理想文化教育的职能机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诚信教育在当今的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性

(一) 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时代赋予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新课题

诚信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道德观念,诚信是需要教育并离不开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虽然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存、传播和组织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教育、文化机构,但它的教育受众面具有其他机构所无法相比的广泛性,每个学校成员都有使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文献信息服务的权利,因此图书馆能够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的职能。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样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道德基础,提高诚信水平,构筑高校文化群体诚信形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赋予高等学校图书馆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的基本教育功能。由于在历史的进程中,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因此对部分不诚信读者,图书馆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社会赋予的教化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带头做诚实守信的表率,感化他们,还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高校进行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将会对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构筑和谐单位产生深刻的影响。诚信教育不仅是推进和谐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履行育人职责的需要,还将通过高校辐射作用,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现在,未来的和建设。这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光荣使命。

(二)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现实课题。

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言行不一、尔虞我诈的现象,甚至形成了诚信危机。这些现象对大学图书馆也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影响和侵蚀。馆员之间,互相闹矛盾;学生读者,损坏书刊;恶意下载数据,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主体的权益;严重馆藏资源,不断流失……殊不知,为人教育者,在教育学生读者的同时,自己却在一步步远离诚信、丧失诚信。部分图书馆员不能树立“诚信至上”的道德意识;而受教育者也难以作到诚信。诚信教育不到位,缺乏“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严重影响了和谐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在全体馆员和读者中强化以诚信为中心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整顿校园秩序,维护和谐环境,培植良好的学风、校风,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二、开展诚信教育对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一)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和谐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馆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是和谐图书馆的根本。图书馆的人际关系存在与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管理者、馆员、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以外, 还要有共同遵循的道德基础,那就是诚信。在诚信体系中,管理者诚信是关键。管理者要得到馆员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自己必须诚信,言出必行,为员工做出表率。如果管理者带头讲诚信,就会对员工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员工就会纷纷效法,营造出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诚信是同事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图书馆员工身份经历、工作岗位、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不尽一致,出现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实属难免,只要大家都以诚相待,形成诚实互信的道德氛围,就能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利益关系可以得到协调,出现的矛盾能够缓解和化解。读者在使用图书馆的过程中,馆员能够满腔热情地接待读者,对读者的咨询或者求助都能给予回答,并且超预期的满意,那么读者将愿意与馆员建立互动,进而产生长期信任。可以说,诚实互信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根本保证。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竞争与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在图书馆培育新型人际关系,构建相互信任相互负责、融为一体、富有生气的和谐图书馆。

(二)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孟子认为“诚者,天下之大本”,并提出了“民贵”思想。这一思想适用于图书馆。就是“读者贵”即要把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听取读者的意见才是真正的诚信。要求图书馆及馆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不能使图书馆失信于读者,从而降低读者对图书馆的信任,也就促使馆员能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读者”的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信息,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能够更快捷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开展文献借阅、参考咨询、网上信息服务等各种服务,创造出幽雅、舒适的阅览学习环境。

(三)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创造出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

中国素有以诚待人、以诚为本的优良传统。先圣孔子就把言而有信看作人们立身行世的基点和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他说: “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诚实守信者,才能使人对其所作所为有信心,而敢于对其委以重任。开展诚信教育,忌只看文凭,重学历,轻实际,否则在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有能力、有才干的馆员的工作热情。做到充分调动积极性,真正读懂“以人为本”的内涵,发挥专长,提升全体馆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自信心,将全体馆员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发展目标上来,让众多的个人才智凝结起来,形成健康的群体向心力,减少内耗,促使合作,提供能为全体馆员所接受,用以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约束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标准及行为规范,让全体馆员在认识到自己工作意义基础上,加强职业信仰的培养,激发起更加主动的诚实进取的工作干劲,从自我做起, 用相互影响和效仿建立一个诚信可靠的人事管理体系,着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育人环境。让图书馆洋溢出更为健康向上的诚信精神面貌。

三、开展诚信教育,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

如何围绕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创新图书馆管理,开展和进行诚信教育呢?

(一)构建诚信教育的平台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诚信教育重在知行统一。要防止因教育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带来教育成果的泡沫现象要引导学生读者自觉主动进行思考,领悟与践行,在自我教育中认识自己,在自我管理中规范自己,在自我完善中提高自己。诚信道德要在道德实践中形成。基于以上的思想,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于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阅览室实行“自主管理、全天开放”的新的管理服务模式。阅览室不设管理员,读者随时自由到阅览室阅览期刊。 即允许读者带自己的图书和书包进入阅览室看书、查阅资料或自习。

我们开始也曾担心书被偷窃,但最终还是决定不在图书馆里安装电子探头。试用将近一年,读者反映良好,很方便,很自由,阅览室读者人数成倍增长。阅览室也未遇窃书“雅贼”。事实证明,当我们把读者当君子的时候,他们就成了君子,信任他们就是最好的诚信教育。通过切身的实践,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二)新生读者入馆诚信教育

新生读者入馆是每年开学伊始图书馆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要切实抓好新生入馆教育,首先要在入馆前做好新生的教育工作,让他们对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有个全面的了解,强调读者遵守规章制度的重大意义,让读者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意识。其次在新生读者真正进馆借阅时,馆员要在岗位上要时刻关注读者的言行、指导、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借阅习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借阅风尚。

(三)形成诚信的图书馆的馆风,利用网络资源,培育诚信精神

要强化诚信道德宣传教育,造成“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舆论,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的道德氛围,培植诚实守信的良好道德风尚。网络诚信是当今诚信教育的一个新空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要切实重视网络诚信教育,加强上网行为的引导,让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特殊环境里,培育网上诚信道德,防止和避免网络行为的失控,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诚信教育资源,为塑造自身现实的诚信道德理想人格服务。

(四)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

加强图书馆馆员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服务,为读者树立诚信表率和楷模,造就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图书馆要讲诚信,办事要公正、公开、公平,不弄虚作假。如图书馆应要求所有的厅室对所有的读者开放,其实诚信是相互的,只有先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读者,保障读者的文献阅读权益。同时图书馆的馆员也要注重诚信,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诚信的人格为学生树立榜样。馆员与读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从而构建和谐高校图书馆。

参考文献:

[1]郭连生.读者失信行为调查分析与高校图书馆诚信教育[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8):72-74.

[2] 王申荣.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教育[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16-117.

篇3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篇4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劳动教育 人事管理 互动研究

1前言

当前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面临着这样的形势:一是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需求愈发迫切。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的政策措施,探索解决人员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问题的有效办法。二是社会各界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

2.1形势分析

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要与这些要求相适应,为跨地区的人员流动、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待遇享受及跨地区的管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主动应对安全的挑战,在化建设中同步实现安全。在此形势下,加强信息化建设与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的互动研究是必要的。

2.2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工作需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要求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三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劳动保障系统管理着数以万亿计的资金和数以亿计的人员,牵涉到每一个劳动者和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出不得半点问题。同时,随着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系统的用户范围将急剧扩大,通过互联网的访问和传递将逐步增多,系统面临的风险逐步增大。

2.3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化建设必须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

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社会经济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对劳动保障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为劳动保障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的化也关乎国计民生。

3对策分析

3.1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与人事管理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劳动保障化建设要适应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满足事业发展中的新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将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到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将系统的覆盖人群从城镇参保人员和就业职工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村参保人员等,部分地区的覆盖人群还要从从业人员逐步扩展到全体城镇居民,甚至全体城乡居民;通过系统整合,实现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之间、劳动保障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业务之间的协同办理,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3.2技术与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劳动保障化水平

通过形成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证机制、实施三项重点行动计划、理顺化工作机制、健全劳动保障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建立和完善化规章制度、加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化建设的宣传等措施,重点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开展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强化数据中心建设,实现全网整合,突出公共服务功能,切实提高各项劳动保障业务化水平。社保的网络是面向多种不同应用的网络,需要无故障,无中断地运行;社保的网络要能够面向未来,能够应对未来的应用的增加,有很强的扩容能力;社保数据的长期保存需要建设稳定的数据中心,还要抵御病毒和黑客,并建立灾难备份的机制等。随着劳动保障系统建设的日趋完善以及基础数据的积累,宏观决策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3.3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支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宏观决策

通过统计分析和查询手段实现预警功能。劳动保障工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劳动保障化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民服务”这一理念。通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网络及时准确地了解劳动保障的各项政策和办事程序,为他们提供方便的网上直接办理各项劳动保障事务的服务,通过网络架起劳动保障部门与广大劳动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及时地了解社情民意,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毛丛群,赵新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权利体系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

[2]陈焱光.农民基本权利保障与新农村建设[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1.

[3]曹绪红.发展权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农业经济.2009,12.

[4]姜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2年S5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