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范文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篇1

[关键词]教师 教学反思 注意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旧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实践证明,凡善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努力,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那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反思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将课中的“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简意赅,即“精”。

2.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了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时间长了,教师容易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的产生只在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3.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反思,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写教学反思时,要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教学任务是否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材中的思想内涵的挖掘是否深透、教学时间安排、板书设计是否合理等等并作原因分析。对于目积月累的大量“教学反思”材料,要进行归纳总结、概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摸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要“全”,即全面。写教学反思,要把内容记录完整。

4.1 教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对教法的反思内容有:教学手段选用是否合理、科学,是否有启发性、趣味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组织教学上是否宽严适度(如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的不同意见等),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的时机处理是否得当等等。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模式;经验教训;路径

作者简介:郭晓君(1956-),男,汉族,辽宁营口人,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

郝宗珍(1962-),女,汉族,山东莱西人,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与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4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122-03

在国外的理论研究中,人们一般不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词,出现较多的是“城乡融合”。明确阐述城乡融合思想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他认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多种教育、工作转换,共享福利可以消除城乡差别,马克思也主张通过大工业的流动、城乡融合,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从经典作家到现代城市学家,都提出了许多好的理论观点,认为走城乡融合(即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经典作家特别注重人的发展和福祉。

一、不同的城乡发展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文、地理等环境具有特殊性,城乡发展的模式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城乡发展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别。

(一)国外的模式和经验教训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很多,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

1、国外模式。

国外城乡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拉美模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模式、前苏联模式和亚洲模式。①

拉美国家的土地实行“大庄园制”,这种所有制对土地分配不公平,弊端很多。因为农民没有地种、经济贫困、生活艰难,农民被迫流入城市。由于劳动力大量过剩,城市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从而造成了“城市过度饱和”,出现了城乡贫困并存,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美国政府采取的是先城市化,然后再向城郊过度的自由发展模式;法国采取“新城”建设和城乡环境一体化发展模式;德国则注重土地整理和乡村计划;英国注重“新镇建设”;瑞典加强“农民合作社”制度建设,都有自己的特色。

前苏联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市场经济模式,由于社会制度的原因,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有所不同。前苏联在工业化早期强调计划、重视科技,优先发展重工业、注重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通过农业支持工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后期因为缺乏正确的改革,最终导致了失败。

亚洲国家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前苏联的经验和教训,选择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亚洲的农村改革许多是成功的,城市化进程也相当迅速。韩国持续开展了“新村运动”, 获得了成功,成了许多国家学习的样板。日本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走过了艰难的路程,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一是工业化早期农村地权的剧烈变动。二是城市工业发展失控,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城市出现人口膨胀,物价飞涨,污染和社会矛盾加剧。三是早期城市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隐患。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用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二战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就业长期需求不足,劳动力被剥削,劳动条件恶化,工人的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工业革命早期,在英国和西欧国家,都出现了城市病:大城市人口畸形膨胀,污染严重,有的出现了雾霾天气。同时,工农分裂、城乡差别加剧、城乡对立严重,产生了一些灾难性的后果。结果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很久的时间来消化矛盾。此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前苏联后期的经验,把大量资金投放在城市,忽视农业和乡村发展,没有及时进行正确改革,导致城乡差别逐步扩大,乡村更加贫困和落后。

其成功经验是:政府通过反思,加强了对城市的治理:城市制度建设、城乡规划、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的社会保障、对农业的反哺、政府对农业农民的保护、消除贫困等,都得到了加强。其后,一些国家出现了蓝天白云,福利社会,这既是人们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认识的升华,又是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结果,它缩小了城乡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二)国内的模式和经验教训

国外的城市化与我国不一样,是一种“逆城市化”,即城市中心产业向郊区转移,我国则相反,近20年主要是产业向中心城市、向市区转移。城乡一体化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也有多种模式;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

1、几种模式。

国内城乡一体化尚在形成中,各地做了许多探索,较典型的有两种:一是苏浙模式,其网络体系包括若干个中心城市、城市群、城市郊区、农村中心城镇。其实质是以现代社会结构代替城乡二元结构。二是京沪模式。它们追求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群落及其郊区的协调发展。②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从1986年开始起步,主要是为了解决郊区发展滞后于中心城区发展的矛盾。但是,由于“多功能城市”的定位,造成了城市发展失控,形成了“摊大饼”状况,城区不断扩大,向乡村蔓延,吞噬了许多农村,城市病日益严重,治理成本很高。

上海的城乡一体化是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由于当时巨大的发展压力,中心城区不断向工业和郊区扩散,于是1984年上海市率先提出了“城乡通开”,“城乡一体”的概念。1986年1月按照分期推动的思路,他们将13个集镇作为建设的试点,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九五”期间,形成了初步体系,其实践在全国领先。

苏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经过了艰苦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围绕耕作机械化、农艺科学化、经营规模化、富裕社会化、农民知识化,8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的苏南模式。90年代以来提出了农田、工业、农民“三集中”。目前,它已经成为长三角的共同行动。到了本世纪,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战略。

浙江省2004年出台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还制订了7个专项规划,包括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交通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社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等。这套规划是比较全面的,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经验教训。

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一是多方面探索,南方和北方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出现了不同模式。二是生产力要素迅速向中心城市集中,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和辐射作用,带动了周边地区发展。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崛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三是注重城市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四是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一些教训:一是国家没有及时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城乡管理人才,许多城市长期处于“外行管理”的状态,许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城乡管理理论素养,对城乡发展规律缺乏认识。二是缺乏顶层设计,缺乏科学的城乡发展规划。三是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造成城市病,同时忽视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建设,城乡二元结构日益突出,乡村贫困加重,城乡两级分化严重。四是投资、产业布局结构不合理,多数向东部、沿海倾斜,造成东中西部城乡发展不平衡。五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六是缺乏法治、人治现象严重,长官意志,许多城市一届领导一套思路,好的制度和规划缺乏执行的连续性。

二、选择正确的城乡发展道路

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了50%,这标志着我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时期。③

实现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选择国内20所重点高校与世界名校联合办学,实行后备干部国内外城市挂职锻炼的办法,加快培养数以万计的复合型城市管理人才;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理论素养,改变城市由“外行管理”的状况,更好的按城乡发展规律办事,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做到现代化、科学化。

2、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变人治为法治,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完善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深化城市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城市管理体系,搞好顶层设计,搞好城乡发展规划。

3、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格局。 要优化产业和资源配置,实施产业“下乡战略”,将大城市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到中小城市、城镇和农村,拉动其发展。

4、建立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严格界定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中央政府侧重于制度安排,重要供给,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等;各级地方政府侧重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执行,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入为出,努力解决农村教育、保障、卫生、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等问题。④

5、坚持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一,要遵循客观规律,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不能强制推行城乡一体化,要尊重城乡居民的选择权。第二,防止农村人口“平移”到城市。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够合理分享城市化红利。尤其要防止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通过圈地剥夺农民的利益。对这种倾向,要全面加强监督,严肃查办。第三,根据农村资源禀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色加工业,实现产业集群。鼓励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实现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第四,要科学配置公共资源。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6、积极探索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各级政府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建立有效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质量;同时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环境优良、设施完备、和谐文明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总之,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不同,对策也不同。城市化已经来临,它必将成为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引擎。我国各地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适合国情、省情、民情;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一刀切。

注释:

① 熊艳、罗洁.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圈,2007,(06):9-10.

② 王景新.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的新趋势[J].中国改革论坛, 2006,(11).

③ 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50%[N].北京日报,2013-01-30.

④ 高尚全.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A].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2009-12-5.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思.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27卷)[M].人民出版社,1972.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

1013939/jcnkizgsc201520210

1 引 言

高校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生力量,给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他们满怀激情和期望,并希望尽快胜任教师工作,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合格教师。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居多,在角色转化和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从学生到教师是人生的一大转折,在他们踏上新起点的道路上,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教学生涯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学能力,逐步提高教学素质,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老师的角色转变。完成从学生到教师、从“新”教师到“老练”教师的转变。实践证明:教学反思是帮助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完成这种转变的有效方法。

2 教学反思的方法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通过反观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

21 课后反思

每上完一次课,就静心沉思,认真回顾,真实地记下这次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记下自己的成功和失败,哪怕是一处细小的失误,写出课后心得,并附在教案的教学反思栏内。如此把每次课后的真实感受都认真记下,日积月累,这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要;要知道人是很容易忘却过去的教训,并且有时总是在重复过去曾经出现过的错误。有了每次的课后反思,就为以后讲好课提供了借鉴。

(1)周后反思和单元反思。一周或一个单元的课讲完以后的反思,可对自己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期末反思。一学期下来,认真回顾梳理本学期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哪些章节处理的成功,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满意之处和薄弱环节;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来一次系统地宏观反思。

22 纵向反思

把自己每次的教学实践作为考察对象,放在自己教学生涯的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加上获取的学生对讲课的反馈意见,如实记下成功与不足。如果本次讲课内容以往曾经讲过,对比上次反思记录,找出这次的进步和改进之处;并考虑今后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教学反思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使其起到“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作用,伴随着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23 横向反思

经常开展听课交流,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通过听课,研究别人教学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找出在教学理念、教材处理、分析方法、讲课模式、板书和课件设计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客观地记下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供自己今后备课设计时参考和借鉴,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和长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3 教学反思的内容

31 记录满意之处

回顾教学过程,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最成功的亮点有哪些,将其详细记录下来。例如: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自己的这些宝贵经验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它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2 记录疏漏失误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自己认为这次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和疏漏进行回顾、梳理,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等。课后进行这样的反思,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做好及时查漏补缺工作,使之成为以后应吸取的教训,以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到,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相信这样做,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完美。

33 记录再教提示

反思后就应该系统落实自己的反思成果。一次课下来,静心沉思,这次讲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设想一下,如果让你重新再讲这节课,你会怎样讲?你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讲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等?把新想法记下来,作为“再教提示”,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4 教学反思遵循的原则

41 客观真实,不要一味检讨

不要把教学反思当作写“检讨书”,不能只是反思自己的失败和不足,也要对课堂亮点和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既不要放大自己的教学过失和疏漏,也不要无视自己成功的靓丽表现。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失败和不足,更应该总结出课堂亮点、教学机智、创新思维、成功经验和改进措施等。因为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辩证反思,才能迅速提高教学水平。

42 找问题的根源,不要只罗列表象

问题偶然产生的背后一定有必然原因。因而教学反思不能只停留在列举问题、罗列事实等表面现象上,还应该透过现象看清实质,认真寻找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把问题当作课题,锲而不舍地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方法和途径,总结出其中的普遍规律。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符合科学标准,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3 抓主要矛盾,不要面面俱到

教学反思要做到“精、短、快”,也就是说要抓住重点,把最突出的感悟、亮点、遗憾等及时地记录下来。有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喜欢从教学背景、目的、过程和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总结,找出问题一大堆,结果一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每次教学反思都应该围绕主题,突出重点,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抓住主要的成功和疏漏,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原因搞明白,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周全。避免不分主次,长篇大论,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这样难以真正起到扬长避短之功效。

44 吸取经验教训,不要与实践脱节

有的青年教师课后总结出经验很多,反思出问题一大堆,应对措施应有尽有。但是却不知珍惜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宝贵财富,过后再讲课时不去理会过去的反思内容。课堂教学曾经出现过的疏漏和失误,下次再讲时依旧重现。这样的反思行为与实践运用脱节,教学反思的作用就难以发挥。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积累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教训,便于事后对照反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更要注意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反思成果,吸取经验教训。

5 结 论

教学反思是一种梳理,是对自己已有行为的系统化的自我反观。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中的得当与不得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己课堂行为的方向,加速自己专业化的进程。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拒绝平庸,可以让我们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可以让我们吐故纳新,它是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乐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J].教育探索,2006(5).

[2]王克全,刘建军对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10(12).

[3]吴军,汪宏晨高校青年教师的素质及其评价体系[J].科技创业月刊,2007(11).

篇4

关键词:提高汽车使用性能 实验教学 构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95-01

1 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教学的现状

汽车使用性能实验课是学生掌握与巩固汽车技术使用性能基础理论、基本技术训练的专业课,一直是学生颇感兴趣的专业实验。多年来在实验内容、装备等方面都进行了提高,如整车性能实验由原有简易的五轮仪道路试验发展到进口整套路试仪器的室外试验及底盘测功机室内台架试验;发动机性能试验也由简易的人工检测发展到使用发动机综合性能检测仪检测。但随着当今汽车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如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无分电器电脑控制点火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等等,汽车技术性能诊断已进入智能化阶段。与之相比,汽运实验室现有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均已不能适应汽车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此亟需添置实验装备、更新实验内容,以适应汽车高新技术的发展。

另外,现有专业实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专业实验的组织实施带有附属性,即实验附属于理论教学。具体表现为:实验教学总是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多半局限在“验证”课堂讲授过的某些理论的层面上,实验过程也多半是演示性操作。教师事先把实验系统安装调试完毕,学生只是按电钮、拧手柄、看仪表、记数据,回去画曲线、写报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功效。从实际情况看,专业实验教学本身就是本学科研究方法的模拟和重演,是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如本专业的汽车使用性能实验、发动机性能诊断实验均是本学科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移植到实验教学的结果。

专业实验教学不仅只是验证课堂讲授的某些理论,加深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使学生学到课堂上所不能学到的实际知识与技能,开拓思路,学会辩证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汽车使用性能专业实验应向综合型、设计型发展。

2 提高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教学质量的构想

(1)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是本学科研究成果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产物,不但是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环节,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整个实验教学的设置、教材、实施等均应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发展。

(2)汽车使用性能实验课应单独开设和单独评定学分,建议课程名称为《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技术》,为此应重新编写相关的实验教科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①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②发动机性能诊断原理与设备;③汽车底盘性能诊断原理与设备;④发动机技术性能综合型实验大纲;⑤汽车底盘技术性能设计型实验大纲;⑥本课程实验学分制规则。

需要指出的是,实验的思路及方法步骤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分析,不应再象从前给出具体的过程,而应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因此,不再编写实验步骤指导书。

(3)以发动机性能实验为试点,探索综合型实验的规律与经验。

把原有发动机性能诊断(一)与(二)合并成一个发动机性能综合型实验,实验时数及次数不变,实验前由指导教师向全班学生集中讲解发动机性能诊断的原理与设备,并提出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由结合并与实验室预约进行发动机性能综合实验。

(4)为符合我校“985工程”计划要求,在新拟建的汽车交通实验中心设立“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室,配备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其中包括本专业研究新方向“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燃料汽车”、汽车安全模拟、交通环境等实验设施。

3 先期措施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教学研究工作,应首先组建一个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改革研究小组,请相关人员参加。通过研讨制订一个初步的改革方案,并努力争取学校的政策倾斜和资金设备的帮助。在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应随时取得院、系及全体实验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以便逐渐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1)实验室、教研室指定专人实施试点实验工作,在“985”预定设备未到位情况下,在两年内首先对原有发动机诊断两项实验以子实验形式先期进行改革,成熟之后,做为一个综合型试验试点加以实施。

(2)争取得到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先期支持,在“985”预定设备未到位情况下支持对原有设备改造项目,例如发动机诊断系统和底盘测功机的控制系统改造。

(3)同时做好“985”预定设备“发动机快速诊断仪”及“四轮定位仪”等设备的先期准备工作,加快汽车使用性能实验改革的步伐。

(4)逐步完善并正式以试点试验成果为基础,逐步完成汽车使用性能实验课的其他项目改革。

在实验教学改革的各个阶段应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分制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本科生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21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之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且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且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

例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这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在完成教学目标后,我们引导学生向探究的方向迈进:1.实验材料,是否只能选用洋葱外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细胞可以吗?尽量选用紫色部分的意义何在?2.实验试剂,除了蔗糖溶液,可改用其他试剂吗?试剂的浓度呢?3.实验操作方法,有没可改进或简化,可提高实验效率的?

学生经思考、实践和探讨后,得出结论:1.其他植物细胞也行,但洋葱外表皮紫色部分,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十分清晰。2.蔗糖溶液黏性强,易污染显微镜。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其他试剂也行,比如:可用经济易制的NaCI试剂。而试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易导致细胞死亡,无法质壁分离复原;浓度太低,实验没有现象或不明显。3.操作方法可改进为直接把盖玻片掀开,滴加外液。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几次重复滴加和用吸水纸的步骤;另一方面又避免因操作不当而污染显微镜。

看到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我结合这个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有了这个验证性实验作为背景,学生设计起来就容易得多,设计实验的方法和思路与原实验基本相同,将原来只滴加30%蔗糖溶液,改为分别滴加10%、20%、30%,40%叼:同浓度的蔗糖溶液,通过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来估测细胞液的浓度。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做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_简介: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突出探索方法的培养。物理教学常用的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训练。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1)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2)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

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重视课外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主要是以扩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要适当引导,不使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经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并得到更多锻炼。

篇7

一、课前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实验引入新课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目的。在引入阶段创设实验情境,提供新颖、奇特、惊险、多变的现象,配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及运用其他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够很好地吸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时,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教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鲜花。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冲突,这就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而当教师用力推车使车运动起来,虽然教师不再用手推车,但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

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渗透实践性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

二、课堂穿插,探索规律,验证结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既是对物理原理的验证,也是激发学生探索这些科学原理的源泉。常用的实验研究方法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我们可穿插实验,并用这两种方法探索物理规律,验证结论。

例如,在总电阻的教学中,我们可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的规律。首先,可让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学到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

再如,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的规律。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结论,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并进行实验,然后验证这一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电阻的规律作出解释。这样,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学生学到了实验验证法。

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穿插实验,不仅可以使抽象、难于理解的物理原理变得形象、易懂,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效率。

三、课后延伸,联系实际,扩展思维

课外实验能使每个学生都动手动脑,能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操作,所以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实验积极性高。如可以将“观察水的沸腾”“用电能表测电功率”“测量物体的长度”等实验作为课外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如,

学了长度测量的初步知识后,学生们课外纷纷做起了软尺。有位学生别出心裁,用透明胶把制好的牛皮纸软尺包扎好,这样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装盒作为软尺的外壳,在盒的中心利用铁丝做一摇柄中心轴,软尺的末端固定在轴上,这样一个可以收拾并反复使用的卷尺就诞生了。同时,这位学生受软尺制作的启示,用实验解决了一道习题:用软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若把软尺拉长些,测量值是偏大还是偏小?他做了这样一个模拟实验: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标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胶粘贴,再扯下来,便做成了“软尺”,用“软尺”不仅找到了上题的答案,而且还清楚地看到分度值变大了,真正做到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篇8

1、实行作业安全准入培训升级制度

针对新老员工在各岗位工作中安全知识、安全原理、基本技能、隐患、事故处理能力不平衡的现状,经反复探索,实践总结,创新了员工作业安全准入培训升级制度。根据岗位工种设置,制定了430个“作业安全准入资质卡”,每张卡上规定了该岗位安全操作程序、安全责任、协调配合内容、安全工作权限、工作场所等内容。新工进厂(包括临时工和外包施工队伍),必须先经过厂、分场、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安全技能、安全技术培训、基本安全制度学习和考试合格,才能拿到初级作业安全准入卡,进入实际岗位实习。

作业安全准入卡分为高、中、低三级,一般操作者持初级准入卡即可,重要工作岗位持高级“准入卡”的员工才能进行处理和操作。通过实行“作业安全准入”制度,有效避免了由于个人技能达不到要求,“初生牛犊被虎吃”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2、持之以恒地抓基本安全技能培训

**发电总厂的职工大多来自学校,多数仅局限于书本理论,对工作现场缺少了解,缺乏具体操作中的安全防护经验和操作程序知识。因此在新岗职工安全培训中,一是根据各工种、各岗位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加强各种生产工艺技术、安全卫生知识、事故多发地点、多发部位、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使用与防护、安全工器具的具体使用与操作等基本培训,使新岗职工受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安全技术培训。二是注重“以老带新”,并落实到个人,规定老师傅对新岗职工进行言传身教,随时随地纠正新岗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和不安全、不规范行为,使新岗职工上岗伊始就培育出良好的安全生产素养。

3、开展典型案例教育,借鉴经验教训

由安监科搜集和整理了全国发电企业的典型安全事故案例250个。编辑成《发电厂岗位事故汇编》,下发每个职工,认真组织员工学习讨论。观看电力安全事故录像资料,使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职工看到事故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给家庭和亲人造成的不幸与痛苦。通过这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沉痛教训,有效唤起职工安全意识的警醒,提高他们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的认识,增强在生产工作中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4、将临时工、实习人员、外来施工队伍纳入企业安全预警管理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临时工、实习人员、外来施工队伍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管理环节多、职责不清、以包代管和以罚代管现象严重,成为发电厂安全事故多发的一大源头,对此,**发电总厂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初步构建了一个依法管理、权职明确、层次分明的管理框架。

首先,将200多名季节性临时工、300多名常年性实习人员、5支常年性外来施工队伍的安全培训、安全教育等日常管理工作纳入到本厂正式工管理范畴。

第二,以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行规为依据,通过合同这一载体,实现对临时工、实习人员、外包施工队的法制化管理。

篇9

关键词:实践 直观唯物主义 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活动的结晶。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回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仍然存在着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的缺陷。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斗阵出发,依据哲学发展的必然逻辑,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哲学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亲身实践的结晶。《提纲》对实践的强调就是对实践体验的理论回应。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别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同时也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承认自然界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人脑的产物,空间、时间和机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他肯定了世界可知性,坚持认识论上的反应论,但他把人看是一种脱离历史和社会关系而存在的生物,并唯心主义的解释社会现象,着就使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提纲》是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恩格斯既分析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又吸取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运用辩证法深刻分析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发现了唯物史观,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提纲》对于哲学的革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有一个根本的基点是其核心,既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草拟这份提纲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片面性的观点,明确地提出了新哲学最根本观点,即革命的实践的观点。在这一观点的统帅下,阐明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实践”本身的哲学阐明;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三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的本质。

另外,《提纲》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及其社会基础。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三大缺陷:一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脱节,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了形而上学性;二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论,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由于它的不彻底性,从而不能吧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从而而只是由社会意识去说明社会存在和发展。

篇10

一、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xx、xx、xx、xx、xx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xx任办公室主任

二、各部门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制订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确保全校师生了解预案;强化监测与预警,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特别是消防,食品卫生、校舍安全等方面检查;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各工作组各司其职,采取有效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有序地开展处置工作,同时向上级汇报。

学校教务、工会、团委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类、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组织安全技能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组织开展多种教育宣传活动,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教育;配合做好参与突发事件人员的思想工作。做好学校平安保卫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及危及治安情况;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现场秩序、保护案发现场,控制事态发展,配合做好侦破校园案件的调查取证等工作。

学校后勤职责:负责监测和报告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后勤设施服务检查,配合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做好学校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防治;监测学校人群的健康状况,并根据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或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救治学校病伤人员。

学校其他部门职责: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做好事件的前期处置工作,保护好现场,稳定情绪,防止事态扩大。

三、运行机制

<一>、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逐级报告制度

最先获悉可能发生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或发生突发事件者,应立即向校长或值周领导、值周组长报告,学校应当在1小时内向县教育局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的简要过程、伤亡人数、波及范围,经济损失初步估计和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同时,随着事态的发展做好续报工作。特殊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

<二>、先期预防和处置措施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学校要根据政府的自然灾害预警级别落实预防和处置措施,针对学校的特点,重点做好防汛、抗台工作,消除安全隐患,一旦接到预报,立即进入抗灾状态。

1、一般灾情

值班人员向分管领导汇报灾情;分管领导进岗到位;通知下属各处室负责人做好抗灾准备。

2、较大灾情

分管领导向主要领导汇报灾情;主要领导进岗到位;落实防御措施,通知、部署学校相关人员做好抗灾准备。

3、重大灾情

全体领导进岗到位,成立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分管领导向抢险救灾领导小组汇报灾情;救灾指导小组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落实抢险救灾,处理善后等工作,全力做好学校师生财产转移安置和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把灾害情况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

1、学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落实安全措施,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

2、突发事故发生后,学校有关责任人要迅速赶赴现场救助受伤害师生,同时在第一时间内把事故情况报告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并拨打“110”、“119”、“120”等报警电话向有关方面求助。

3、组织好学生的疏散工作,做好学生家长的安抚工作,阻止学生参加突发事故救援工作。

4、对事故的处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三)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1、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具体措施: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内各处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校内的疫情通报:组织专门人员指导与督促落实各项防治疫情措施,做好进行应急状态的准备;学校内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必须加强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掌握全体师生情况并及时上报;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学校发生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在二、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校师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行;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厕所等场所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县政府批准;采取停课措施时,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2、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卫生局;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保留造成事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事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部门处理;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当此类事件发生,学校应迅速报告卫生局、教育局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发展;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四)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

1、一旦发现有发生此类事件的倾向,学校要立即向县教育局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派出所汇报,同时组织有关部门、人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说服教育、思想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广播、通告等形式,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聚集人员通过合法途径、正当渠道解决问题。

2、学校积极配合上级和相关部门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劝散工作。在教育疏导、反复劝散无效或发生聚集闹事等情况时,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要及时报告市人民政府,配合公安部门迅速采取必要措施平定事态,坚决果断处置,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并配合公安部门采取措施对违法人员依法处置,同时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

3、事态平息后,学校认真总结教训,检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工作,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对于在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应急保障机制

学校平时应根据要求配备消防器材以及消、杀、灭药品等救灾所需物资,组织和训练出一支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队伍。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总务处、校医要及时、充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证物资能源供应充足、医疗卫生服务到位。

〈四〉后期处置措施

(一)结果报送,建立档案

按照逐级报告制度,突发事件过后,学校及时报送相关情况。报送内容包括事发单位、时间、地点;事故经过、伤亡人数、直接损失;事故原因、性质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需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等。

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案,建立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档案。

(二)追究责任,实施奖惩

根据现场调查掌握的证据,对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水平,积极探索稳妥、快速、高效做好学校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工作的新途径。

四、其他

学校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督促各应急突发事件的工作小组和各处室要根据本校实际和本预案要求,制定演练计划并付诸实施,要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要建立稳定的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队伍,确保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工作顺利进行。

篇11

在过去的一年中,本人能够认真学习和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注意学习和理解关于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决定,并将其溶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在工作中认真贯彻院《职工守则》所提出的要求,爱院如家,能主动关心院和所里的建设,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具体述职如下:

在从事本人本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具有的较系统、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完成的工作质量全部符合要求,优良品率较高。在工作中,本人理解了工程建设从专项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配合、施工验收以及运行管理各环节的内容要求,使自己拥有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并注意在具体设计实践中应用国内外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设计中本人能够遵守专业技术规范、规划规范、标准及院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的各项要求,正确及时地完成设计任务,同时设计工作中注意总结经验,多动脑筋,积极探索,使设计质量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在工程设计中,我院在此专业技术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多年的工程设计实践使我院的技术力量较为雄厚,因此在设计中我注意研究已有工程的设计资料,从中借鉴成熟优秀的设计经验,从而让自己的设计成果更加优化;在排水工程设计领域,由于近几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逐年重视,因此各地排水实施的建设逐渐增加,这方面在我院以往的设计中接触不是很多,许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解决,本人在做这些工程时,通过参观学习其他地方已建排水设施的设计、运行经验,并积极查阅各种研究资料,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保证自己设计的正确性。

篇12

推行"一法三卡"工作中如何做好危险源点分析

作为电力施工企业,随着生产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使安全事故的产生可能性逐渐增加,职工易受到事故伤害,将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局面带来不利。而全面推行“一法三卡”工作恰是企业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开展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形式,亦是推动群众性监督检查与专业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按照公司和公司工会工作部署,八月份以来,我们项目部通过大力推行了“一法三卡”工作,对工程安全管理和职工生产安全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推行“一法三卡”工作中,我们认为正确分析和确定工作场所危险源点,做好危害辩识,是做好“一法三卡”工作时面临的首要问题。那么如何做好危险源点的分析呢?现结合我们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做好这方面工作的体会,借此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危险源点的概念与分析、确定危险源点的重要意义

我们所说的危险点就是事故的易发点、多发点、设备隐患的所在点和人的失误的潜在点。因此,危险点是一种诱发事故的隐患,如果不进行防范和治理,在一定条件下它就有可能演变为事故。作业中的危险点,是指在作业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设备、工器具等。分析和确定危险源点,首先要对该施工作业项目所存在的危险类别、发生条件、可能产生的情况和后果等进行分析,找出危险点,其目的是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危险本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是因为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因素是随机的,特别是因为它受到作业人员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其次,危险的程度也难以确定。因此,为防止事故的发生,必须对作业中所存在的危险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危险点并全力加以“控制”。

二、危险源点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1、危险源点分析的方法。在详细了解设备及系统的功能、结构以及运行情况后,根据工作任务、施工作业项目及操作目的,对可能影响安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危险因素时,应该对分析范围加以限定,以便在合理的、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分析。列出所有影响安全的危险因素,找出危险点,提出控制措施。

2、危险源点分析的步骤。(1)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本次作业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2)查清危险源,即查清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3)识别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变为事故的必要条件。(4)划分危险等级,排出先后顺序和重点。对重点危险因素要优先加以“控制”或“处理”。(5)制定控制事故的预防措施。(6)指定落实控制措施的负责单位和人员,并且必须监督到位。

3、作业中危险源点预控的一般步骤。(1)全面了解即将开展的作业情况,认真分析它的特点以及给安全工作提出的课题。同时,回顾在过去完成的同类作业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作为预测此次作业危险源点和制订安全防范措施的参照。(2)对大型危险作业项目,应事先召开会议对其进行分析预测,寻找存在的危险点,明确作业中应重点加以防范的危险点,并提出控制办法。(3)围绕确定的危险源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并向所有参加作业的人员进行交底。(4)工作结束后对作业危险源点预控工作进行检查回顾,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下一次同类作业前要把遗漏的危险点都寻找出来,并结合以前的预测结果,制定出更完善的预控危险点方案。

4、如何做好危险源点预控工作。⑴编制“三卡”。认真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危险性因素控制表。首先,从班组开始,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施工队专业把关的原则,发动职工群众,抓好危险性因素分析工作。结合本专业、本岗位的各种典型作业(操作),分析出危险源点,对照《规程》及有关制度措施,初步提出作业项目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形成危险性因素控制表。经施工队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员审查、补充、完善后报项目部安监科审查、备案。⑵“三卡”编制的主要内容。首先以施工队、班组为单位,按不同专业列出经常从事的作业项目。其次由各专业针对作业内容、工作环境、作业方法、使用的工器具、设备状况和劳动保护的特点以及以往事故经验教训,分析并列出人身伤害的类型和危险因素。三是对每个危险因素都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每项措施均应符合《规程》的规定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四是要明确监督责任人。⑶编制“三卡”。作业前危险源点确认以危险因素控制表为准,并认真进行危险点分析交底工作,然后填写“三卡”。“三卡”编制过程因工作性质与内容不同而不同。一是对于一般性作业项目,由工作负责人或班组长组织全体作业人员,分析查找该项目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胁人身、设备安全的危险因素。一般性作业项目的“三卡”,由工作负责人填写,交班长审核,经施工队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安全员审批后执行。二是对于危害等级高的施工作业项目,应由施工队或项目部安监科及主管生产的领导主持召开施工作业前的准备会议。针对该项目的各个环节,分析查找危险因素,并按专业制定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明确各专业应控制的危险因素及落实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负责人。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各作业班组,根据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明确各专业应控制的危险因素及落实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负责人。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各作业班组,根据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对本班组承担的作业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由作业班组工作负责人填写“三卡”。危害等级高的作业项目的“三卡”,由施工队或项目部安监科负责人审核,由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各作业班组填写的“三卡”,应经施工队批准 。

5、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实施。⑴应在施工作业项目开工前几天,将事

先制定、审核、批准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下发至施工队、班组,以便提前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和制定“三卡”。⑵班长应在班前会上,结合当天的作业点、工作内容、人员精神状态等情况分析作业中的危险因素,宣讲安全注意事项。在班后会上总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⑶作业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在向全体作业人员交待安全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同时,应宣讲经审核批准的“三卡”的具体要求。⑷作业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规》的规定,认真执行“三卡”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作负责人在工作监护中,随时监督检查每个工作人员执行安全措施的情况,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⑸班长、施工队管理人员、和各级安全监察人员,应经常深入作业现场监督检查“三卡”是否得以正确执行,及时纠正违章现象。(6)每次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完善“三卡”,为下次进行同类作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经验。

6、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执行中有关人员的安全责任。(1)工作负责人负责组织或配合班长组织召开作业项目危险因素分析会,做到危险因素分析工作全面、充分。同时制定正确完备的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在开工前宣讲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并且检查“三卡”的各项措施是否得到正确执行,监督工作人员遵守《安规》,正确执行各项措施。(2)班长负责组织作业班全体人员根据作业情况召开危险因素分析会,做到危险因素分析准确、全面。负责审查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正确完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召开班前会,宣布讲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注意事项,对危险源点要强调只能做什么,绝对不能做什么;召开班后会,总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要求。深入现场检查各作业点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是否正确执行和落实。(3)工作班成员要积极参加危险因素分析会,对防范措施提出意见或建议。

篇13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理念、信息化

“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达到“学史致用,重铸人格”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观念是前提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 在新的形势下,指出:“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展的大趋势,提高治国理政的才干。”他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倍感自豪。在课堂教学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培养学生学史、用史、治史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以史育人。

二、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历史教学的保障

(一)、引导自主学习,突出历史教育“三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落实历史教育的“三性”构成了历史教育目的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学习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方法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首要表现,也是其它学习能力的基础保障。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巧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这方面能力的开发训练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 探索识记具体知识点、概念的便捷途径。每一个知识点、概念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另一方面,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针对不同的识记对象,探索最佳的识记技巧,并相互交流和促进

2、 探索概要掌握某一部分知识内容的基本要领。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可以借鉴语文科的学习方法,如找出每一句的重点词(动词或名词),简化句子,概括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同时,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各条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

3、 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二)、倡导主导质疑探究,优化学习方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即是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一方面,是解答各类历史试题或与历史相联系的综合试题,这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普遍手段。另一方面,是指导解决现实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这也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作用的终极体现

1、 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考题、练习题。当前,考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唯一手段,或者说是最重要手段。因此,解答考题的技巧,也就成为学生学习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而进行各种题型的练习、考试训练,则是培养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

2、 对学习测试效果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每次考试后,通常由教师进行分析、点评。但由于教师教学时间的限制,平时更多的训练甚至考试,需要学生借助参考答案,进行相互批改或自我分析、评价。通过学生转换角色的自评互评,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命题的基本思路,把握命题的一般规律,了解答题的基本要求、掌握答题的基本要领,从中发现自己在解答问题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失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答各类问题的能力。

3、 大胆质疑,探究历史真谛。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三、促进信息化是历史教学的推手

篇14

项目的目标和规模:⑴目标:总目标:建立在医疗场所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综合模式,从而减缓艾滋病在喀什地区的传播速度。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技能的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护能力提高,从而减少院内感染;患者及家属对艾滋病知识提高及对艾滋病患者态度的改善。⑵项目所覆盖的目标人群:本院领导15人。全院医生290人,护士340人,清洁员80人。住院患者2万人,门诊患者1万人。⑶开展的主要活动:①基线调查:对全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300人(其中医生118名,护士182名)、卫生员76人、住院患者104人,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②内地考察学习防治艾滋病工作经验:组织了院内领导和项目相关负责人及关键人物的国内、疆内考察,均提交了考察报告,旨在探索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通用型的经验与模式[2]。③IEC材料设计、制作与编印:制定了本院院内感染控制制度、艾滋病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图、六部洗手法图示和30000余份针对患者的宣传资料。门诊和病房在新患者接受入院宣教时解释发放。

评价项目实施情况

调查结果:①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被调查人员其中医院领导层10人,医生30人,护士40人,卫生员80人,患者100人次,其中护理人员和清洁工俱为女性。②项目完成情况:根据本项目的监督与评估框架,本项目有3个目标,其中目标1有4项指标;目标2有3个指标,目标3有1个指标。各指标完成情况,见表1。

结果分析

项目的主要成果:⑴初步探索并建立了基于本院的艾滋病防治综合模式:①培训模式:针对医院员工组成(医生、护士、卫生员)提供不同的培训方式(针对医生:理论讲座与病案讨论相结合,针对护士:同伴教育、参与式教学,针对卫生员:带教为主);②完善已有的医院感染控制体系、加强了各种信息收集及上报、明确了质控的相关标准并加以细化,补充了更具操作性的督导检查制度及相关报表。⑵培养了一批可用于本院及本地区使用的师资[3],包括临床、医技科室主任、护士长,一共20人。项目结束后,这些师资即能为本院职工提供继续培训,也能为当地的其他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⑶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中:①将预防艾滋病的培训纳入日常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之中;②根据卫生员频繁的人员变动情况建立岗前培训制度。⑷由于项目在医院的顺利开展,使医院具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被指定为本地区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

经验教训:⑴经验:①领导支持:我院项目工作负责人由院长亲自担任,在院长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项目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②明确分工:艾滋病项目工作涉及面广,须各职能部门协作,我院项目小组由医务部、护理部、预防保健科、质量感染控制科、科教科负责人组成,各部门分工协作,明确职责,落实工作任务,从而保证了项目工作的有序进行。③有效的项目管理:通过中澳新疆项目办的指导和督查,加强项目有效管理,针对培训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断进行改进,使培训工作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以促进我院艾滋病防治工作。⑵教训:针对医生采取互动式教学,效果不佳。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①师资不具备担当互动式教学主持人的能力;②本院的医生更喜欢和习惯于讲座的形式,可能与其职业特点有关;③很多专业知识本身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传授。在医院进行对患者及家属的宣讲,并给予宣传资料,但效果不佳,患者的流动性大,只能做到资料的可及性。

项目的持续性:把成型的培训体系纳入医院本身的继续教育之中,已建立的医院感染监控系统将继续在医院内部使用,并在今后接受下级单位的进修时,予以推荐。并探索建立艾滋病专职医师与产科、保健科密切合作规范化抗病毒治疗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俊,吴晓飞.1997年~2008年喀什市艾滋病疫情分析.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09,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