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范文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安全经济学的目的,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安全经济学的目的

篇1

曾光在专访中提到:“现在有近4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这些人到底是怎么感染的?还是个谜。随着疫情防控,这个谜必须揭开!健康携带者会不会携带病毒有流行病学意义。现在只发现一例,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

他表示,如果健康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就要有相应的防控对策,比如说要号召公众日常漱口。“在流感的防治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的防治过程中,我们都发现病毒和病菌的携带。我希望其他地区也开展类似工作,看看健康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

家养鸡最好由政府收购

“现在都在关注城市,但是华东四省要更注意农村。”曾光说,现在推测病毒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在既有家禽也有野禽的地方实现了病毒重配,随着禽类的污染和携带,进入生态链——饲养、贩运、宰杀,随后进入城市。所以应杜绝家禽与候鸟有接触的机会。曾光认为,对北京市来讲,目前不要随便输入外地家禽,禽场要避免候鸟与家禽接触,而家养鸡政府最好收购,杜绝家禽与候鸟有接触的机会。

患者可能存在排毒期

曾光表示,“我们很关心病人是否排毒。他没有传播给密切接触者不意味着不排毒。”曾光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有禽流感的受体,才能让病毒进入体内。

曾光认为,H7N9禽流感病毒患者可能还存在一个排毒期。此外还要搞清楚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多久。“现在说潜伏期是7天,国外说7到10天,这只是根据其他禽流感推断的。”

切忌病毒不清盲目上疫苗

曾光认为,现在还是病毒研究期间,应切忌病毒研究没搞清楚就上疫苗,“SARS期间就有这样的教训,上疫苗之后过了那么长时间才发现连病毒都没搞清楚。”

他表示,现在公众主要是避免接触活禽、野禽,鸡蛋煮熟吃,注意洗手、漱口,“都是一般常识,但要落在实处。”他同时强调,家长要教育儿童避免接触禽类。

H7N9病毒喜冷怕热

篇2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理论地位 应用性质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课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才作为研究生研究的专业学科而设立起来。产业经济学是归属于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学科。从国外传入我国时,已经时一个较为成熟的学科,它的理论内容,已经时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在实际经济交易过程中,是能够起到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部分,产业政策与产业经济理论是一个整体,能够起到应用经济性质。

二、产业经济学概述

(一)产业经济学概念

产业经济学结合了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内容,是相对较新的应用经济学下的一门学科。从西方的相关经济学,主要从产业内外关系以及企业组织的结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因此产业经济学,主要是产业组织理论为主,可以称为产业组织学这个称号。在国际期刊上,可以看到国外经济学上和管理学的相关内容出发,作为核心的主要学科教学中心,高校主要相关的课程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加入微观经济学的讨论,同时注入计量经济学体现其应用性质,还要就是产业经济学,这些都是学生必考或者参考较多的课程。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国际发展

产业经济学理论,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注意市场分工以及机制等问题,这样的理论与英国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提出的经济规模效应,从垄断引起的竞争,提出一定的矛盾。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就是产业经济学的重点。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经验主义,这是产业经济学的初步组织理论化过程。到了六十年代,提出的市场的机构和行为、绩效等,这些确立了产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一直到了九十年代,有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探讨,更多的西方学者,从产业组织的相关内容,结合了博弈论等相关内容,指出了产业经济学的战略性分析。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国内发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产业经济学研究参与者愈来愈多。到了九十年代,产业经济学理论到了这时,才进入高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有了许多众多的研究成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学科发展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精细化,这就促进了科目的发展。在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设置中,产业经济学从各个行业出发,按照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各研究机构和高校,都设定有相关的科目,产业经济学,也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科,逐渐受到重视。

三、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一)从现代经济学科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学上看,产业经济学作为众多内容中的一个体系,内容较为完整。从经济内容体系中去看产业经济学,它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也越来越规范化和广泛化。作为二级学科,每个学科都有其特殊性。产业经济学展示的是组织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潜在规律,更能够成为人们进行经济行为的工具。产业经济学理论,不仅从概念上,展示其专业的细化特质,更从其研究内容上,可以看出经济的产业分析的深入化。产业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能够促进整体现代经济的发展。

(二)从微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理论,也是对其深入和细化的过程。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细化分析,这些都是为了找到经济运行规律服务的。只有对各个研究,才能看到企业经济学的个体作用,更能够从社会发展中,找到其相应的经济位置,从根本规律出发,找到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组织结构地位,促进微观经济学的深入化和完善化,这也是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企业分工特点,相符合的一个特性。

(三)从宏观经济学上分析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可以看到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整个社会政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性。这样的关系,不仅仅是促进作用,还有阻碍和停滞不前的时期。但是每个时期,都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相关的理论框架,从而发展经济。产业经济学从这样的整体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的特点,从而对经济结构能够起到广域上的整体量上的促进,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多样化和深入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是能够和宏观经济学的个量上的促进,更能够多方面的促进。

四、产业经济学应用性质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经济性质

产业经济学理论,可以从其理论经济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学基础为导向,结合基本的研究规律能够促进整个经济制度的公平化发展,更能够提高经济理论发展的效率。从经济体制的合理性出发,从经济体制的相关功能,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更能够使得经济发展的模式多样化。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的相关规律,可以包含众多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基础,让其更实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性质,就是结合实际情况,使其更加具体化和实用性增强。

(二)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

产业经济学在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其应用经济性质,从其研究的相关课题上看,产业经济学的性质,不仅仅包括规模经济的相关讨论,也不只是相关的竞争问题和垄断问题,其中相关合并和产业结构发展问题,应该注意到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性结合。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质,从国家的不同特点,地区的不同情况出发,应该是符合当地特殊的情况的。这样的发展过程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经济学性质,更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促进产业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性质的凸显。

(三)经济学理论对应用性质的影响

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从市场的经济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秩序,从社会的实用性出发,从而得到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经济哲学中的相关理论的有效性。对于产业经济学的有用性质的凸显,是结合经济学理论而得出的。从凯恩斯的相关历史局限性,就可以看到经济理论哲学的发展,不仅从经济角度,更对社会角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经济结构也是根据经济学理论的有用性出发,这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产业经济理论和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孟刚,蒋志敏.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

篇3

1 药物经济学在研发新药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制药企业不断地进行药品的成本和效果分析,对于新药物的研发来说,具有着周期长、资金消耗大、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对药物研发资源做出有效分配的决策,同时,企业要确保药物成本要在预期消耗范围内,才以实现预期收益。因此,在研发新药过程中药物经济学要为企业内部提供重要的信息,并在研发新药过程中应用于研发项目的选择与终止决策[3]。总之,药物经济学可以说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

1.1 研发项目的选择

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为了优化药物的研发资源需要提高研发过程的技术效率与分配效率[4],如在选择研发项目的过程中要选择哪一个药物进行投资,确保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药物企业要探索这一效率问题就需要通过药物经济学对成本和效益进行估计与分析。

研发新药将会消耗巨大的资源,其中包括药物的临床试验、制备工艺、药物剂型、员工薪酬等多方面的费用支出,而经济学研究将会及时排除研发新药阶段中市场吸引力不高、效益低的项目[5]。并将所节省下来的机会成本合理的分配到具有市场吸引力、高效益的项目上,从而有效的减少新药研发过程中资金的浪费[6]。此外,由于大部份上市后的新药物其收入会少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药物经济学能为制药企业分析该药物上市后最终是盈利模型还是亏损模型,使企业能有更多的选择方案,以实现盈利。

1.2 研发项目的终目决策

药物经济学将会对研发研发失败或最终亏损的药物及早的做出终止决策,有效地提高的药物的经济性,同时能够避免后期投入更多的成本,从而降低了成本的消耗。据研究调查,将从Ⅲ期到第Ⅰ期中临床研发所失败的药物排除掉,可以降低7.2%的临床研发成本[7]。并为制药企业提供分析报告,使企业能够了解下一个备选项目的经济前景及价值。此外,对于终业不经济的项目企业需要将资源分配到具有价值的项目中,以实现最佳分配。

1.3 提供可靠的经济学依据

药物经济学的分析结果还能为医院、病人等提供可靠的药物价值证据, 有利于告知购买者药物的功效以及成本比值,使决策者能对药物做出正确的购买与使用决策,从而使药物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最终实现更好的经济效果。通常情况下, 药物经济学模型是外部决策者与内部决策者的联结点,是因为药物经济学能够将所有获得的药物价值证据进行整合。据研究表明,在药物的研发中若早期建立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将会被得到更好地运用,关对药物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市场效益都非常有益[8]。

1.4 为研发新药提供新思路

在研发新药物的过程中运用药物经济学还可以使新药物的研发范围得到拓展,从而使药物研发更更赋有新涵义。研发新药物不仅仅是指研发出具有新的的治疗效果或是更好的治疗作用的药物,其中还包括了如何最佳利用卫生资源、药物成本如何能降至最低以及药物成本比值得到有效的控制等,能以为研发新药物开辟一条新思路[9]。例如, 为了降低治疗成本,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来使药物得到方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药物的成本比值。同时,为了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研发“治愈”药物来促进卫生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2 在研发药物过程中对药物经济学的评价

如今,我们主要通过piggyback 实验作为药物经济学的评价工具,主要是收集在Ⅲ期临床的效果变量以及成本资料, 并对所收集的这两种资料进行随机性的临床试验以及对照性的临床试验。以下主要介绍研发药物阶段能够为加强临床试验设计和最佳定价策略提供有效信息的几项技术,文中主要针对临床试验模型、投资评估、阈值分析这几项技术来进行分析。

2.1 临床试验模型

临床试验模型主要是对临床实验数据信息获得之前进行有效性与耐受性的评估。在研发新药物阶段为了将有价值的信息告外部知决策者, 应对这些信息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检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临床试验模型是对药物作用、病程以及被实验者间的差异来采用一组数学关系的技术进行合成分析,并对应用概率的分布进行参数描述。

探索Ⅲ期临床试验是临床试验模型的一个明确目标, 同时对Ⅲ期临床试验进行优化,并为Ⅲ期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南, 从而最大可能的增强研发新药物成功的机率。此外,临床试验模型在药物经济学评价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研发新药物过程中的卫生资源分配、药物进入市场的计划以及在市场中的销售潜力决策等是制药企业必须做出的决策。但此阶段的相关药物信息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主要是因为此阶段药物信息的有效性以及耐受性在Ⅲ期或Ⅳ期的临床实验中才能撑握,而临床实验结果是药物经济学模型中需要的一项基本数据[10]。因此,临床实验结果可以为药物经济学提供更多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来源,从而在研发阶段为决策者提供最有效的估计。

2.2 投资评估

投资评估能主要是对研究设计或不同产品的预期净现值来进行比较,应用投资评估方法来对临床试验设计进行分析、描述,并对预期预期净现值不同的研究设计进行比较。目标是实现一项实验设计的预期净现值最大化。此外,Chilcott 中提供了一个关于估计预期净现值的方法学 理论, 主要包括成本、需求以及收益这三个方面。投资评估除了对药物经济学设计方案的评估以外,还能对临床试验中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收益进行具体的评价。同时还提出了药物经济学模型对药物的有效性、药物的可用性、药物的安全性、药物的耐受性以及成本和效果进行分析, 以此来对净现值进行估计。

2.3 阈值分析

阈值分析主要是通过数据信息来了解所研发新药物的一些基本信息,在Glick HA的研究中提出了关于阈值分析的简单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描绘标准成本曲线;其二,标准质量调整生命年曲线[4]。这两种分析方法主要用来描述研制的新药与已上市的药物之间的参数组合。但对于这些参数组合可能会使得研制新药比已上市的药物更具有经济效果。其重要意义在于,虽然参数对于估计新药成本与效果目前都是未知的, 但阈值分析可选择参数组合对药物成本与效果的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对每一个方案的成本与效果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此来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合理的经济学模型。

篇4

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3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3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3。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篇5

近几年来,我国的国民医疗费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西药药费是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中药药费则相对影响较低。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1 药品费用增长和解决的方法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强、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不合理用药以及患者过于依赖西医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付费方和需求方(患者)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如药物利用评价、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等[1-3]。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2 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是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如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患者等。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是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决定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宝,开发费用相对较少,且安全稳定性好,因此,我国应加强中药的研究和生产。

2.2 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我国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的比较少。该《目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比较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2.3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2.4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2.5 帮助患者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患者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慢性病等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的方法,对中医中药的治疗费扩大报销范围,使人们改变过于依赖西医的观念。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患者这方面的需求。

3 结语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我国应从现在开始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增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 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 1994,(4):165.

篇6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 财富 效用 消费 研究

一、前言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从罗宾斯开始便深陷理性人假设中,致使之后的经济学家对于幸福几乎是完全不知道,从而出现了“价值无涉”的错误判断。自从“伊斯特林悖论”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启蒙运动之后的社会对道德的丢弃,专注于功利,使自身陷入了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对此,伊斯特林直接将其研究方向定位于幸福,同时其他国家实行的将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并重的理念,都为经济学在幸福方面的研究做好基础,也开创出了经济学新的研究方向,即幸福经济学。

二、重新解读财富

自古希腊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财富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被丰富,经过了单一到多元、具体到抽象、物质化到非物质化的不断演变。幸福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幸福不仅仅是对财富的生产,还应该包括财富的分配、对人的欲望的满足,人口、环境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定性标准。因此,幸福经济学主张的是广义的财富论,在物质上,不单包括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劳动力以及商品,还包含愈发稀少却依然是无偿的自然资源,如空气、阳光等。在精神上,不但含有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还要包含人类灵魂所能感受的每个部分,诸如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等诸多主观价值。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财富思想,就是幸福经济学对财富的最好阐述。[1]

三、重新解读成本

幸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成本进行了一定的扩展。古典经济学通常讨论的是生产成本,而新制度的经济学则对交易成本进行主要的探讨。行为经济学通常是对心智成本的探讨,而人本经济学则主要对生命的成本进行探讨。这些成本理论从不同角度来对经济学中关于稀缺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幸福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物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人间的成本进行考察。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行为内部的人的行为和心理的考察,人本经济学主要是对人对经济终极目标的考察,表现的是人类行为所具有的终极性。[2]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成本理论也在不断地被丰富。这展现的是经济学对人类价值观的恢复,同样也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给幸福经济学作出了全新的微观解释。

四、重新解读消费

西方传统主流的消费观念,仅仅局限于在市场中交换和生产劳动力以及商品对人类需求方面的满足。事实上,人们的幸福需求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诸如大自然为人类所提供的白云蓝天、青山绿水、阳光等资源,以及感情、友爱、尊重还有对美的感受等,均是我们需要消费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说,人类在消费时不但有着市场行为,还有许许多多的非市场行为,实际上就是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不断转化的过程。古典经济学在消费上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不仅包括收入消费,还有满足道德的消费。幸福经济学使消费又恢复到注重社会结构等因素对消费行为的作用上,显示出经济学的核心转变为对人的最终目标的关注上。因此,幸福经济学认为要确立的是广义的消费观,可以实现快乐的消费,合理取舍生活,健全社会协调机制,提供重要而基础的原则。[3]

五、重新解读效用

传统经济学家以及早期哲学家确信,效用是可以进行度量的,含有精神和物质的内涵,人类的幸福可以通过对快乐的加总来获取。但是在其他一些理论以及学科面前,尤其是在心理学方面的探索下,效用的内涵有重新回到了本质,即效用可以从主观幸福感形式上从基数的角度进行衡量。这就处理了经济学所面临的效用的测量、计算以及物质化的问题,避免了经济学从个人到社会效用最佳化的艰难求证,也避免了效用对幸福水平有限的表现。因此,主流经济学始终在尝试将效用函数加以扩展,以对人们的幸福进行解释。实际上,效用与幸福有着诸多不同的含义,幸福比效用的内容更加丰富。幸福经济学要通过幸福而非效用来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幸福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其他的仅仅是手段。

六、重新解读方法

主流经济学历经了古典、边际、古典分析法过程,对于幸福的衡量也经过对快乐加总发展为对货币加总最后形成对幸福加总的过程,幸福经济学不是对福利基于收入理论的替代,而是对经济学中幸福更加丰富的测量方式的补充。幸福经济学以明示偏好为基础,对主观的幸福感进行分析和测量,从而解决幸福问题。仅仅是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表达,使结果更加接近实际的幸福水平。幸福经济学将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直接对准幸福,同时使用幸福指数来对以往的效用函数进行代替,对个人幸福水平与国民幸福水平进行衡量,并建立一套合理的体系来对人类的幸福进行研究。[4]

七、重新解读政策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看做是政府与政策实施的纲领,然而幸福经济学则从本质和内涵上对当前经济政策加以探索,并将幸福看做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唯一的、终极的目标。几乎全部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幸福对于人们的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幸福经济学是在对传统经济学进行挖掘和反思的基础上对经济学理论的突破,并且深刻地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幸福,幸福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因此,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不是政策制定的方向,幸福才是。[5]

八、结语

幸福经济学看起来是经济学所涉及的一个新的方向。但是,在经济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后,“幸福”始终是经济学中的主线,虽然经历了诸多的波折。幸福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将主流经济学中被舍弃的营养物质,也就是幸福进行复活,使其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使经济学恢复到原有的幸福之路。主流经济学不能再只注重对财富的追求,而要进行反思,反思自身的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的追求。经济学家要将目光变得宽容和开阔,用更有建设性的对话来有效解决经济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招商局)

参考文献

[1]廖永松.“小富即安”的农民:一个幸福经济学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4(09):4-16.

[2]陈阳.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J].科技经济导刊,2016(05):153-154.

[3]高启杰.理解发展与福利经济学:基于幸福的视角[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05):9-28.

篇7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

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

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篇8

【关键词】李斯特经济思想;来源;内容;影响

李斯特(List,F.1789-1846)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学家,保护贸易论倡导者,其经济思想直接影响了德国的统一和崛起。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对李斯特经济思想的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李斯特的经济思想中的保护贸易的思想,可以对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处理开放和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系起到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李斯特经济思想的来源

李斯特经济思想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德国当时的经济状况

英国古典经济学在李斯特生活的时代达到顶峰,在欧洲拥有众多的信奉者。德国经济学家将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当作是唯一的真理,深信自由贸易是使德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国状态的最优选择。而当时的真实情况却是:1815年欧洲恢复和平后,英国在欧洲大陆封锁政策期间积压的大量工业品开始向欧洲倾销。德国实际上处于内部分割的状态。由于缺乏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对内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对外无法实行统一的御外关税。李斯特“从自己祖国的实际需要,特别是1815年后德意志工场手工业的艰难处境出发”,指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教导人们“对某一特定国家来说,在特定的世界形势下,如何通过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来获得幸福和文明”。他指责斯密以及其后的经济学家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性,始终只是以整个人类社会利益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完全没有顾及各个国家的不同利益。他主张建立一种国民经济学,即“民族的立场出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

(二)美国的贸易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李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观点。美国经济生活的实际加强了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李斯特流亡美国其间正值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日益升级之时,他不但亲眼看到了美国新兴工业在保护政策庇佑下的蓬勃发展,而且亲身参与了关于美国是否应该实行保护关税制度的笔战。1827年,李斯特以致美国一个工业家联合会主席的十二封公开信的形式发表了《美国政治经济学大纲》,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亚当·斯密地自由贸易信条。

(三)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晚期正是欧洲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时期,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抵抗外国的竞争,普遍实行高额进口税率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对工业原料则不加限制,甚至以优惠税率鼓励输人。同时对那些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商品的厂商发放奖金或者补助金,以鼓励商品的扩大再生产和输出。这些措施都体现在李斯特的贸易保护思想中了,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作了补充和改进。

二、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内容

(一)国民经济学说

李斯特把经济学划分为“私人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而且又把后者分为“世界主义经济学”(或者“万民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或者“政治经济学”)。李斯特认为政治经济学首先应该是一种“国民经济学”,即教导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它自己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以及研究如何使某一国家在当前形势下凭农工商业取得富强、文明和力量的科学。它的任务是正确了解各国当前的利益和特有环境,指导他们摆脱落后状态。只有基于民族国家立场,根据本国的国情以及它所处的国际形势,通过适当的保护制度,使国家成长为一个工业强国,才能为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创造条件。国民经济学不脱离具体的国情抽象地谈论和教条地坚持某个原则,如国际贸易的自由和限制,是随着国家不同发展程度和时期而变化的。

(二)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认为只有两个国家在工业发展阶段上大致处于相等的水平时,才能从自由贸易中双赢。否则,自由贸易只对先进国家有利,落后国家必须采取保护关税政策才能发展“幼稚”的民族工业。如果国家在新兴工业创建初期不予以保护,脆弱的幼稚工业在强大的外国竞争压力下必然夭折,本国的民族工业将无法建立起来。李斯特主张贸易保护,但并不是反对任何的自由贸易,他认为保护政策是受本国具体情况决定的历史性政策,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

李斯特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农业、工业、社会、政治和内政上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而仍然以农产品与原料向国外交换工业品,那么它在这些方面发展程度越高,得到的利益将会越少。在比它先进的工业国对它的优势竞争中,它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大。而这类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可以把自己建成工业国家,从而在文化、物质、繁荣和政治力量各方面达到高度发展,只是由于还存在着一个比它们先进的工业国家的竞争力量,使它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碍。处于这样情况下的国家应当采取保护政策,这样有利于建立并发展本国工业,从而最终实现工业化。李斯特强调对工业的保护力度不应该一样,应当特别注意的只是那些最重要的部门,即生产最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部门和对国家独立自主有着重大意义的部门。其它的部门可以适当让其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三)生产力学说

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为个人或者社会生产力意义上的那种生产力,而是“国家生产力”,它是由一国的科一学技术、国民个人素养、社会状况、政治状况和制度、自然资源及现有的物质生产条件等因素综合构成的。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比财富重要得多:“国家力量是一种动力,新的生产资源可以由此获得开发,因为生产力是树之本,可以由此产生财富的果实,因为结果子的树比果实本身价值更大,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国家财富并不在于交换价值的占有,而是在于生产力的占有,正同一个渔夫的财富不再与占有了多少条鱼,而在于不断地捕鱼以满足他的需要的那种能力和手段”。李斯特用十分简洁的隐喻对比了交换价值与生产力,不仅用生产力代替了古典经济学的作为财富的交换价值,而且使生产力概念上升到国民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地位。

三、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影响

(一)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奠定基础

李斯特认为个人力量与国家力量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正如国家离不开个人一样,个人也离不开国家的力量。如果没有诸如国家的独立、安全、政治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的支持,就决不会有个人力量的充分发挥的外部环境,也不会有国家的工商业的繁荣。同时,由于存在着私人力量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国防、治安以及其它公共品的提供,只有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才能完成。所以国家的作用是决不能忽视的。李斯特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想实际上也肯定了国家干预的重要作用。虽然他的保护主义只是当时德国实现工业化的权宜之计,最终的目的是抛掉保护主义这根拐杖,实现自由贸易。但是,在市场的力量不足以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时,或者说市场失灵时,他主张的还是国家干预。更何况,李斯特定义的生产力里还包括制度的因素,这更离不开国家的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为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奠定了基础。

(二)历史分析方法使李斯特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这种方法非常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据此来考察和检验经济学的前提,并且十分注意理论与历史经验,演绎与归纳,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说史的结合。他考察了英国成长为工业化强国的历程,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英国的强大与贸易保护的作用分不开。他还将经济按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分为五个阶段,并指出在相应阶段应该采取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历史性策略。这些成为李斯特采用的历史分析方法的鲜明例证。这与“李嘉图恶习”直接相对,成为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

(三)给制度学派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学说史上,他最先把国家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精神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来看待的,强调在其它各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政治修明、道德品质良好的国家和一个缺少开明政治、道德精神的国家,其生产力水平是截然不同的。这无疑为制度学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四)是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来源之一。

他是第一个站在弱势民族的立场上展开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的经济学家,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他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若干在当今仍然极具价值的途径。比如主张关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落后国家争取工业进步,国家统一和独立的利益,具有进步性,因而成为后来发展经济学的来源之一。

(五)生产力概念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视野。

李斯特第一次真正把生产力概念引人经济学,并且作为经济学的核心范畴。他认为在长期内提高生产力比短期内的财富的增长重要得多,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放弃短期的物质利益也是值得的。他用动态的生产力概念置换了静态的财富,把动态分析引人到了成本—收益分析模型之中。他的生产力理论包含了私人与社会的成本—收益、短期与长期的收益的区分的思想,从而大大扩大了古典经济学的视野。

李斯特的思想不仅影响力德国崛起,也影响了日本的崛起。深入研究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应该会对我国的崛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张乐.从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看李斯特的经济思想[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

[3]余章宝.李斯特的经济理论及其贡献[J].厦门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篇9

关键词新药研究与开发药物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2-0068-03

新药研究与开发是一项高技术、多学科、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又是制药公司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和主动力,若能成功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治疗新药,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及其股东带来巨额的利润。但近几年来,随着研发费用的不断上扬以及研发周期的延长,制药公司新药研发的步子已经明显开始放慢。据国际上的有关调查,以研发为主导的制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已为各行业之首,达到了航天工业和国防工业的5倍,几乎是计算机的软件及服务业的2倍,而且这种投入还在以每5年就增加1倍的趋势持续增长[1],飙升的研发费用使全球制药公司正面临着巨大的研发压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新药研发的现状,阐述在新药研发阶段引入药物经济学的必要性,同时结合目前各国应用药物经济学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当前在新药研发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所面临的难点以及前景。

1国内外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

根据美国研发制药企业协会的一项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美国,从新药的临床验证到FDA批准,平均每个品种要花13年左右的时间,研究开发的成本费用一般在2.5亿~3.5亿美元之间;就算研发成功,新药能够进入市场的成功率也非常低,一般从早期开发到上市销售的成功率,欧洲为1/4 317,美国仅为1/6 155;新药获准上市后也并不意味着商业上的成功,上市的新产品中只有1/5可以盈利。此外新药临床试验时间的延长和新药审评时间的增加,使新药上市后的有效专利期也在大大缩短。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制药产业就面临着创新成本不断攀高、新药上市数量连年减少的不利形势,目前全球范围内新活性物质的上市数量已持续下降到197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制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困境”。

我国新药研发自1985年实施《药品管理法》后,逐步开始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但我国新药研发的总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自主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至今不到100个,占我国批准新药的5%,仿制品种多达95%左右。在加入WTO后,国家虽然加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制,但力度太小,投入太少,短期内难见成效,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市的新药中,只有1种抗疟疾药蒿甲醚进入了国际市场和1种重金属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得到了美国FDA的认可,所占世界份额极低[2]。

2药物经济学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2.1新药研发中引入药物经济学的必要性

新药研发的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使新药研发决策的正确与否显得关系重大。决策正确,可以使企业获得巨额的利润,进而更好地发展;决策失误,其结果就很可能是最终开发出来的药品因经济性差而得不到广泛的使用,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无法继续生存。一个戏剧性的案例是2005年阿斯利康抗凝血新药Exanta(ximelagatran,希美加群)的治疗中风的疗效遭到FDA质疑,并认为该公司对药品的副作用管理计划有缺陷,该消息一经公布,其股票立马在纽约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下降了3%~4%,至今余波未平。而此前,Exanta是被业内人士一致看好将成为预防心肌梗死、肺栓塞和中风的标准疗法,一旦获得FDA的批准,它将成为60年来的首个抗凝血新药,由此可见新药研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性。

而从过去和现在的实践来看,新药不能获准上市的主要原因都是安全性或有效性不能满足有关要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即使新药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符合有关要求而获得批准上市,也不等于该药物的市场前景就好,而且很可能因该药物的经济性差而销路不好。因此,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对药物研发全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完成药物研发的每个阶段性工作之后,在考虑安全性、有效性的同时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的结论,做出是否继续下一个阶段研究的选择。也就是说,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可以帮助人们及早获悉所研发药物的经济性,并为有关人员在药物研发的每一个阶段适时做出继续或退出研发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追加投入,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把新药研发失败的损失减到最小程度。

2.2在新药研发阶段引入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可行性及难点

新药研发过程中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最好时期是临床试验时期,这一时期可以搜集到相关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所需的结果评价资料。在新药临床研发阶段,有关经济学的资料可从研究记录、病例记录以及医院公布的药品、治疗价格目录中获得,还可以直接向病人询问、调查获得。获得的资料可以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常规分析方法如最小成本法、成本-效果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用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分析。

新药临床研究中,Ⅰ期临床试验阶段由于参与试验的患者很少,药物经济学数据的搜集代表性差,在此期进行临床研究只能作为探索性研究或正式研究的准备。Ⅱ期临床研究要求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试验条件与药物实际应用环境有较大差距,因此对治疗效果的评价可能会受到试验因素的影响,但此期搜集的药物经济学数据对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具有参考价值。由于研究设计的严密性和病例数的充分性,Ⅲ期和Ⅳ期临床研究阶段比较适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是临床研究的一部分,也可以配合临床研究的进展以及并行或追溯性地研究[3]。按照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案设计的临床研究,数据具有统计意义,比起在新药上市后采取所谓随机方式获得的经济学信息更具准确性,更可信。

与传统的临床研究相比,临床研究搜集资料的目标有很大的差异,药物经济学研究要搜集的资料并不完全是临床研究过程的副产品,而是要经过严密设计的主动搜索过程。这一搜集资料的过程,受到临床试验本身的限制,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它已脱离了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隐含前提即必须在现实药物使用环境中研究,临床试验中加入了人为激发因素,病例的选择受到限制,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种种因素可影响测量结果的信度。另外,药物经济学所需的结果评价指标在临床试验中搜集的难度也应得到关注,如效用、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指标及单位转换等[4]。

2.3药物经济学在各国的应用情况

国外药物经济学的应用起步比较早,在研发中获得的经济学数据主要作为新药申请、药品定价和医保报销目录的遴选参考,而且这种方式已逐渐被世界范围内药品监督管理及审批机构采用,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新药评价的一项最新发展就是要求对新药进行经济学研究。当一种新药上市时,要求对市场中的同类老药或疗效相近的非同类药物进行经济学评价,以决定该新药如何能得到社会保险补偿或补偿多少。英国政府鼓励对新药进行经济学评价,肯定了英国制药工业协会提出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作用,但没有要求制药企业在申请生产、上市和进入报销目录时必须提交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美国FDA颁布了临床研究中已经制定了衡量药品的成本-效果的推荐性指南,同时政府在决定医疗照顾计划药品报销目录时,同样采用了成本-效果分析标准。同样,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也有类似的政策出台。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虽然不是新药申报资料的必备条件,但是该结果的加入将有助于新药审评的通过。

另据报道,全球最大的40家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均设有药物经济学部门,国际上主要制药公司的75%已经采用药物经济学研究来制定药品价格,美国制药公司的50%及欧洲制药公司的38%在美国申请新药上市时提供了药物经济学研究资料,大约有16%的公司在新药临床前研究和Ⅱ期临床期间就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研究,38%的公司在新药Ⅲ期临床和Ⅳ期临床期间开展了药物经济学研究[5]。目前在新药研发中,药物经济学主要应用于新药的申报、临床实验的设计和继续/终止研发决策。

3药物经济学在我国新药研发应用的前景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起步比较晚,随着最近几年对药物经济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我国药物经济学研究步伐也在日益加快。在药物的使用环节已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尝试性地对各种预防、诊治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各大高校也开始开设药物经济学的相关课程和研究中心;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开始将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价用于指导药品的研究开发;有关政府部门也开始陆续制定相应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规范或指南,并逐步开始要求制药企业在进行新药申请时提供相关药物经济学评价的资料。

目前我国制药企业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缺乏自主创新的新药产品,不断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药品不间断地强制降价。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制药巨头纷纷进驻中国,与外企雄厚的资金、强势的研发能力以及严密的专利保护相比,我国药企的低价优势将不复存在,而成功研发出一个新药需要巨额资金和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这也正是我国制药企业的软肋所在。因此,在我国制药企业资金短缺、研发能力落后的情况下,在新药的研发阶段引入药物经济学研究作为指导,将有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一条蹊径。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为企业节约成本和时间,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研制出物美价廉的创新药品,从而使企业有望在竞争激烈的医药界驻守一席之地。

篇10

关键词:建筑安全 经济学 分析

施工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而且其产生的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所以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建筑安全的原因。建筑安全保障是一门科学, 有其特有规律性,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和决策的角度研究和剖析了建筑安全保障的不同动机。

一、建筑安全事故

总结各种事故的教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对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主观上不重视。而这种不重视又可以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的项目经理对安全生产的重视不足,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差,一味追求质量、进度和效益,忽视了安全工作,对安全生产抱有侥幸心理;项目部与专职安全人员技术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没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加上当前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迅猛,安全管理措施跟不是新技术的发展要求;部分项目部甚至没有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由施工员兼职当安全员;技术人员只管质量不管安全,选择施工方案时不考虑安全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另外,普遍存在的挂靠现象使安全管理陷入困境,往往使项目部的安全管理处于真空状态,安全事故的发生也就变成必然。

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落实

有些企业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责任感;有些企业为了应付检查,虽然有安全生产责任制,但各项规章制度跟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也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较全面、符合实际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没有认真执行,起不到实质性作用。通过对部分施工企业的检查,发现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内容基本都是大同小异,没有跟上新施工技术的发展步伐,有些甚至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的条款。而仅仅是这些内容,往往还不能认真的执行。因此,从公司领导层到项目部再到施工班组没有一个严格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责任制成为一个摆设。

(3)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目前,建筑行业中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农民工。农民工的流动性非常大,往往一个工程做完就要到另一个工程去,他们的基本没有安全意识,造成项目部安全培训教育的难度较大。重点是,多数施工企业不能真正落实对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往往只是流于形式,工人学不到什么安全防护知识。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都很紧,这样,施工企业更不愿投入时间在安全培训教育上,很多工人未经培训就上岗,使得民工缺乏安全知识、基本的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是引发安全事故重要原因之一。

(4)安全投入太少

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如今的建筑市场恶性竞争到处可见,还有许多不规范的地方。有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想尽一切办法来压低价格,而这被压缩的部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安全资金。安全生产的投入是不容易立刻看到产出效果的,所以很多施工企业刻意削减安全投入经费,使安全保障设施得不到添置和更新。

二、经济学对策论对建筑安全理论的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的安全问题,应用经济学的角度如何进行分析?对策论是经济学的概念,它将经济学的发展又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对策论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融入了新的活跃元素, 也是进入主流经济学的捷径和必由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克雷普斯曾说过: 没有掌握对策论的经济学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经济学家,就不能真正的进入当代经济学殿堂的大门。建筑施工企业最关心的效益、利润等问题就是经济学的范畴,要考虑建筑工程的经济学,就需要统筹研究建筑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当然安全生产的问题是建筑工程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经济学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 因对策论对经济行为从效用最大化拓展到效用均衡化, 经济对策论在描绘人的行为方面所提供的方法的精准性,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这恰好掌握了经济系统研究最关键问题的本质,该学科运用于研究经济问题的合理性及优越性也就顺理成章。

从调查研究发现,发生安全事故后大部分的事故损失并非由企业承担,而是雇员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共同承担。这种偶然事故损失的转移,使事故的成本不完全进入企业的利润核算体系之中。这样也就导致企业决策者对建筑安全保障投资的决策, 仅仅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进行,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和影响,则建筑企业建筑安全投入的积极性是有限的。

三、建筑企业作为安全管理的主体应采取的对策

(1)从思想根源上提高领导者对建筑安全生产的认识。领导者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是强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入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二是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权,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格、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2)从管理制度上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 循环。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把PDCA 循环运用到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即计划是根据建筑安全需要,结合本企业、本建设项目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方针、安全目标和安全计划;实施是按照安全计划进行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执行等各项工作;检查是按照建筑安全计划的要求检查验收安全工作的进展情况;处理是根据安全计划的实施、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处理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保证安全计划的实现。把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工作方式运用于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可以解决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安全工作质量水平,使企业的安全工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3)安全生产管理费专款专用。工程总造价中,施工方获取的利润水平应与其所承担的安全风险大致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应提高安全生产费用定额。应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根据国家、行业安全技术规范、规程,通过对各地、各类有代表性的工程,进行安全生产费用的核算,确定安全生产费用在建设工程总造价中的合理比例。应将“安全生产管理费”单独列在工程量表中,并要求承包商在报价时列出用于安全生产管理费用的细目。在施工过程中,应由监理工程师检查这笔费用的使用情况,再批准支付,以保证承包商安全生产管理的专款专用。

结论

建筑安全生产工作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建筑安全, 其不再仅仅是死不死人、伤不伤人的问题, 而是转变为真正的以人为本、全面关注每个劳动者的职业建筑安全健康上来. 劳动者不但要求生命的保障, 还对舒适的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职业病防治等方面提出了需求, 这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安全生产是一门科学, 有其特有规律性,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使其市场与现场的关系更加紧密, 从决策的角度研究建筑安全理论。

参考文献:

[1]罗云. 建筑安全经济学[M]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篇11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费用,药品

控制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and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drug costs He Zhigao,Chen Jie,Dept.

of Research on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200032

Abstract Controlling the rise of drug costs has become a problem which is in dire need of solution.

The study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olution of the

problem.The paper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finition,research methods,application

steps and functions of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Cost,Drug 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转贴于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转贴于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1 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 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篇12

关键词药物经济学费用,药品控制

PharmaceuticaleconomicsanditsroleincontrollingdrugcostsHeZhigao,ChenJie,Dept.ofResearchonHospitalAdministrationofShanghaiUniversityofMedicalSciences,200032

AbstractControllingtheriseofdrugcostshasbecomeaproblemwhichisindireneedofsolution.Thestudy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providesanewapproachtothesolutionoftheproblem.Thepaperoffersanintroductiontothedefinition,researchmethods,applicationstepsandfunctionsofpharmaceuticaleconomics.

KeyWordsPharmaceuticaleconomicsCost,DrugControl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左右来源于药品,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二是不合理因素,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医院补偿机制不完善,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如药物利用评价[1],药品价格控制,风险共担合同[2],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定义: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最小成本分析(CostMinimizationAnalysis,CMA),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Analysis,CUA)和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

1.最小成本分析: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何种药物治疗,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应用范围较局限。

2.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而采用临床指标,如: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成本与效果比值,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3.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采用效用函数变化,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QALY),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因此,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还具有普遍性,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实施步骤: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个步骤来完成[4]:(1)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2)确立研究的观点;(3)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4)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5)结果的货币价值;(6)资源的区分;(7)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8)决策分析;(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10)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越大,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用于制定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进行的。用药报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因而其针对性较强,目的比较明确。

(五)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尤其是药品服务,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知之甚少,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医科大学医院管理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查仲玲.药物利用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96,2:112.

2郑淑鹏.美国受控医疗计划的药品政策.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65.

篇13

[关键词] 急性阑尾炎;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34-02

阑尾炎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普通腹部外科手术,一般非化脓性阑尾炎的切除手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在围术期给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细菌感染,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临床用药的原则应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与合理,在现代的医疗环境与体系下,经济往往会被忽略,从而影响到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1]。腹部手术感染病原菌主要是肠道杆菌、厌氧菌等。预防用药应覆盖肠道杆菌和厌氧菌,一般采用的方案是一种不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抗菌药加针对厌氧菌的抗菌药加甲硝唑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非化脓性阑尾炎手术的成本和效果,以期为医疗机构在预防非化脓性急性阑尾炎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案提供合理的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6年6月~2012年5月,诊断为非化脓性急性阑尾炎并进行手术的106例住院患者,排除有药物过敏史及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并根据治疗方案进行分组:A组(注射用头孢替唑+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69例,其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18~58岁,平均(38.5±12.7)岁;B组(注射用头孢西丁钠)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20~59岁,平均(36.2±1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情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A组患者在术前30 min给予头孢替唑2.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术后给予头孢替唑2.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点滴,加甲硝唑0.5 g,2次/d,静脉点滴;B组患者术前30 min给予头孢西丁2.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术后给予头孢西丁2.0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点滴。术后均连续用药4 d。

1.3 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标准以手术后是否有感染以及其愈合情况作为判断的依据。显效:手术达到预期的目的且手术后无感染发生,伤口的愈合情况判断为甲级;有效:达到预期目的,术后无感染,伤口愈合情况判断为乙级;无效:术后感染或伤口愈合情况判断为丙级。

1.4 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成本-效果的评价方法,以预期的治疗目的作为研究的评价指标,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需要的费用多少。药物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指的是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中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价值总和,其中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由于住院患者的收入、误工费以及职业等性质不同,间接成本与隐性成本无法统计得出,本研究中只考虑患者住院期间的直接成本,其中包括药物成本、床位成本、检验成本、处置成本、医用耗材等费用。本研究中作为衡量分析结果的重要指标成本-效果比即医疗成本(C)元/显效率(E)%[2]。评价指标的比值越低,说明获得单位治疗效果所需花费的费用越低,该种治疗方案的经济性就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Foxpro 9.0建库,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治疗,A组患者显效62例,有效7例,无效0例,显效率为89.86%;B组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78.3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成本-效果分析

A组的治疗成本-效果比值较低,单纯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分析,A方案可成为较优的治疗方案。每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即增加的成本-效果比(ΔC/ΔE),ΔC/ΔE越大说明增加一个效果单位所需要增加的费用就越多(表1)。

2.3 敏感度分析

在进行药物经济学分析时,由于多种变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时需要进行敏感度分析,同时鉴于现代医改政策及国家各项制度的推行,考虑到药品价格等的变化有总体下降趋势,根据以往政策的制定情况,结合本院实际,本研究假定药物成本均下降12%,进行敏感度分析,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药品价格下降在12%范围内时,A组别仍然为较为经济的治疗方案,药品降价亦不会对分析结果造成影响(表2)。

2.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耐受,未进行特殊处理。

3 讨论

阑尾炎位于下腹部,其绝大多数为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混合感染,术前、术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常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发生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比例均越高[3]。急性阑尾炎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本研究中急性阑尾炎患者围术期治疗方案头孢替唑联合甲硝唑与头孢西丁治疗的临床疗效、药物耐受性均无明显差异,但药物经济学分析注重疗效方案的社会效益,医院治疗方案应从成本、治疗效果、安全性及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成本最合理、疗效最好、安全性最佳的方案才是基层医院临床医师选择的方案。

阑尾炎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发生率为2.8%~20%,积极预防感染,降低患者的负担是临床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4],何卫[5]研究表明,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肥胖、年龄较大、手术出血量多、切口化脓、手术时间长、穿孔及坏疽均会使术后感染的概率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较差、病理类型、局部组织血供较差、切口受细菌污染等[6]也可引起切口感染,术前应用抗生素有利于预防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愈合,从而缩短切口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7]。

药物经济学术语应用经济学的学科范畴,应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医药领域中药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情况,将会提高药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果,使得有效的药物资源最大限度的改善健康状况[8]。同时研究结果亦可以为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方案A头孢替唑联合甲硝唑为本院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最佳防治方案,由于本研究只选择了预防用药来探讨,忽略了进一步的治疗用药,且本研究所选择的样本量较小可能造成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同时,由于各个地区药品价格及各项医疗费用的差别,研究结果也会造成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 黎沾良.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3,10(1):14-15.

[2] 陈洁.药物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7-89.

[3] 刘春林,徐红云,李红,等.540株铜绿假单胞菌12年耐药情况分析[J].大理学校学报,2008,7(8):7-9.

[4] 金文标.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12-6612.

[5] 何卫.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 3(上):1120-1121.

[6] 玉爱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分析[J].医药前沿,2012,17(12):138-139.

[7] 王宇.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3,18(4):168.

篇14

关键词 药物经济学 药品费用 控制

近年来, 我国的医疗费用每年以30% 的速度增长, 远远地超出了国内生产总值10% 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大家所关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药品费用是医疗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医疗费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是影响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医院的业务收入中有50% 左右来源于药品, 因而医疗费用的控制焦点之一就是如何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增长。

控制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关键是弄清楚药品费用上涨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造成药品费用迅速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合理因素即不可控因素, 如人口增加和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增加、居民保健意识增加、药品成本提高等; 二是不合理因素, 如价格管理存在漏洞, 医疗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养医、用药管理松懈, 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弊端和不合理用药等。

药品费用控制要从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即医院, 付费方、需求方即病人等方面着手, 重点是在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的基础上控制费用上涨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 核心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 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特需性。

目前国内外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 如药物利用评价[1 ] , 药品价格控制, 风险共担合同[2 ] , 制定基本医疗目录和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制度即费用共担[3 ] , 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对控制药品费用的上涨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一是它更多地考虑药品的价格, 而忽视了药品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在控制药品费用短期上涨的同时,可能带来药品费用的长期上涨; 二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和需求方的控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药物的经济学评价可弥补这一缺陷, 它从药物的成本和治疗效果两个角度出发, 综合评价药物治疗的成本效益。

一、药物经济学。

(一) 定义: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 ics) 是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 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 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 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 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 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 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 研究方法: 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4种: 最小成本分析(co stm in im izat ion analysis, CMA ) ,成本效果分析(co st effect iveness analysis, CEA ) , 成本效用分析(co st u t ility analysis, CUA ) 和成本效益分析(co st benef it analysis, CBA )。

1. 最小成本分析: 最小成本分析是在临床效果完全相同的情况下, 比较何种药物治疗, 包括其它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最小。它首先必须证明两个或多个药物治疗方案所得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然后通过分析找出成本最小者。由于它要求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 包括疗效、副作用、持续时间完全相同, 应用范围较局限。

(h t tp: ??w ww 1hi1381net)2. 成本效果分析: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经济评价形式之一, 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以单位健康效果增加所需成本值即成本效果比值表示。其特点是治疗结果不用货币单位来表示, 而采用临床指标, 如: 抢救病人数、延长的生命年、治愈率等。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通常采用两种表示方法: (1)成本与效果比值法: 成本与效果比值, 即每产生一个效果所需的成本。(2) 额外成本与额外效果比值法: 是指如果给予一额外成本, 是否能产生额外效果, 成本效果分析虽然受到其效果单位的限制, 不能进行不同临床效果之间的比较, 但其结果易于为临床医务人员和公众接受, 是药物经济学研究的常用手段。[ ]

3.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效用分析是成本效果的发展, 与成本效果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讲, 两者均用货币来衡量成本, 并且测量结果也都采用临床指标作为最终结果的衡量参数。所不同的是成本—效果为一种单纯的生物指标, 如延长寿命时间、增加体重、降低的血压数等。相反, 成本效用分析中的结果却与质量密切相关, 注意到病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采用效用函数变化, 即常用单位是生活质量调整年(qualityadju sted life years,QAL Y) , 而非健康结果变化。可以进行不同疾病药物治疗措施的比较, 是近年来受到推崇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然而, 不同疾病影响病人生活的不同方面, 通用的生活质量指标不能反映疾病的特殊性, 因此, 药物经济学研究界对于成本效用分析的合理性尚有争议。

4. 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成本和结果均以货币单位测量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与成本效果分析所不同的是结果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它不仅具有直观易懂的优点, 还具有普遍性, 既可以比较不同药物对同一疾病的治疗效益, 还可以进行不同疾病治疗措施间的比较, 甚至疾病治疗与其它公共投资项目, 例如公共教育投资的比较, 适用于全面的卫生以及公共投资决策。然而, 许多中、短期临床效果变化, 例如患病率、死亡率、残疾状态难以用货币单位衡量, 有关长期效果的数据资料很少或者很不全面, 而且经济学家以外的临床医疗人员和公众很难接受以货币单位衡量的生命、健康的货币价值。所以, 成本效益分析在卫生经济学以及药物经济学研究上的应用远远少于成本效果分析。

(三) 实施步骤: 药物经济学分析的实施需要10 个步骤来完成: (1) 明确药物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 确立研究的观点; (3) 治疗方案和结果的确立; (4) 选择恰当的药物经济学方法; (5) 结果的货币价值; (6) 资源的区分; (7) 确立结果事件的概率; (8) 决策分析; (9)进行成本兑现或敏感性或增量成本分析; (10) 结果表示。

必须明确药物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观点。

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可来自于社会、付费方、机构、部门、病人、任何或所有这些方的一个结合。其次, 必须区分治疗方案和与它们相关的积极或消积的后果。选择药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将其治疗结果用货币价值来表示。药物获得成本与医疗成本包含在与临床效果直接相关的成本之中, 也可来源于文献或者历史记载, 也可以将其建立在合理的假设基础之上。

二、药物经济学研究在控制药品费用上涨方面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不仅注重药物治疗的成本, 同时也关注药物治疗的结果, 因而在控制药品费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药物经济学的作用主要通过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 指导新药的研制生产: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质量。药品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 但其仍具有一般商品的特征, 其需求同样的取决于药品的价值和质量(效果)。药品的成本效果(效益) 越大, 其需求量也越大。因此, 对研制生产药品的厂商来说, 必须尽可能研制生产出成本—效果好的药品, 从而获取所需的利润。药品生产厂商可根据药物经济学研究结果, 作出是否生产某种药品或在遵循药品价格制定原则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药品的价格以提高药品的成本效果。

(二) 用于制定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用药报销范围: 目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主要是根据临床医疗需要来考虑的, 即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济因素、价格因素考虑较少。该药物名录适用于全民, 主要是指导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基本医保医疗用药核销范围的药物遴选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基础形成的。用药核销范围既考虑临床需要, 又考虑经济等综合因素。其经济因素主要指药物的疗程价格, 它没有考虑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其它费用, 如检查化验费、住院费等; 它也不考虑药物的成本—效果比或成本效益比,因而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目前国外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在确定药品报销范围时, 除了要求厂商提供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外, 还要求厂商提供该药与国内治疗同样疾病的最常用药物或以适当的非药物治疗措施作为对照比较物的药物经济学结果, 国家指导委员会将参考药物经济学的结果来作出是否给予报销的决定。

(三) 帮助医院制订医院用药目录、规范医生用药:

目前我国许多省市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 开始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其基本思想是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 降低医院的药品收入, 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一政策的推行,对医院的药品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医院尽可能使用疗效好、价格低的药物, 即成本效果好的药物,将成本效果好的药物纳入医院的用药目录中, 以便药物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医院将那些成本效果好的药物选进医院用药目录中。同时, 医院用药目录的制订可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 阻止不合理用药。

(四) 确定药物的适用范围: 任何药物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对患某种疾病的某一人群有效的药物对另一人群不一定有效, 其成本效果也是低的。例如, 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具有一定危险因素的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是公认成本效果好的治疗措施, 而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成本效果不佳。若将降胆固醇药物用于治疗许多没有危险因素的单纯高胆固醇血症病人, 则不但不能降低医疗费用, 相反将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是特定人群特定疾病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 因而其针对性较强, 目的比较明确。

(五) 帮助病人正确选择药物: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将逐步增强, 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也将因此有所改变, 不会纯粹是医疗服务的供方市场, 尤其是药品服务, 越来越多的病人将会自己到医药商店选择和购买药品。因此, 病人对有关药品信息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药品的价格、效果和成本效果。

病人希望得到成本效果比较好的药品, 药物经济学研究可满足病人这方面的需求。

药物经济学可从多方面来控制药品费用的迅速上涨, 在我国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给药物经济学在控制药品费用中的作用以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人对其还不了解, 知之甚少, 国家在制订《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没有完全考虑药品的药物经济学特性。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大力开展药物经济学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并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国家一样将药物经济学研究纳入有关的规定中, 充分发挥药物经济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查仲玲1 药物利用研究1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1996, 2: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