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化学标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化学新课标 新增知识点 高考学生答题情况 高中化学教学
全日制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普通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工厂,对广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具有深刻的影响。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习惯、严谨的办事风格、独立自主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入高考后学生的适应状况,以及它给高中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化学新课标新增知识点加进高考后学生的答题情况
(一)对于“盖斯定律”的出错点的分析。
1.学生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不到位
以某地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有接近71%的学生没有答对试卷中考察“盖斯定理”的考题。在71%的学生中,近一半的人对热化学方程式的理解有偏差。
2.吸热和放热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以同年同地的理科高考综合试题为例,通过对试卷的抽样分析,发现上文提及的近71%的错答学生中有48%的学生只知道放热时H为负值就能够轻易得出答案,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对于吸热和放热反应的概念混淆不清。
(二)对于“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分析。
以某地的理科综合高考试题为例,题目的考点包含考生对于pH的基本认识、对溶度积常数概念的理解程度等。从题目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出题人没有就概念的理解给学生设过多的陷阱,是一个十分基本的计算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结果有些出人意料。题目的平均分甚至没有达到该题总分的1/4,超过75%的学生得了零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到位,还需要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强调该知识点的重要性,随时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化学老师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过程教学,教学生学习方法。
高考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将书本知识结合客观实际,并不是单一地将知识点孤立考查。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化学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老师要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课程用阶梯递进的方式层层推进,一步步加深课程难度,让学生慢慢适应。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树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化学中的探究性试题本身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解题模式,反而能客观反映学生平时的积累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积累,一部分从课堂上老师的授课中获得,还有一部分通过课堂之外的其他渠道获得。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所以胆大心细的学生在探究性试题的解答过程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因此,老师要致力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关注生活点滴,从生活中寻找化学知识,同时也灵活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三)放手让学生做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高考试题中化学实验研究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学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的常规化学实验,让他们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规范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结果。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成果,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这些自主探究性实验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深刻记住了实验中的细节,将来可以将实验成果运用于试题的解答中。
(四)严抓主干知识,突出学习中的主要矛盾。
高中化学学习的起点要低,不能开始就增加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得化学学习停滞不前。老师课上要着重强调基础主干知识,确保主干知识的得分率。在高考试题中,基础知识占了大部分,简而言之,基础知识是整张试卷的得分保障。老师要在保证学生都掌握了主干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课后习题的讲解,挖掘出新课程标准教材中考试的主要题型,逐个击破,提高学生的得分几率。
(五)增加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比例。
化学探究性试题的情景多是从生活实际中得来的。这就表示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要同时兼顾学术性和时代性。化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运用于生活中。化学学科与社会相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化学、社会和学生三个因素和谐相融,达到强化知识的整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化学新课标中新增加的部分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好,这为化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化学中新增知识点对高考学生的答题情况做出了分析,同时提出了帮助老师就此现象对教学活动的改进办法。化学这门基础性的学科只要掌握了方式方法,则学习起来并不像学生想象的那样困难。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化学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情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本文将以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为框架,简要分析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并就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提些建议。
二、Patrick R.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
Patrick R.Moran是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著名学者。Moran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文化的界定、语言与文化的关联及如何加强学习者的“文化体验”等提出了独到的理论见解。本文简要介绍如下。
(一)文化的“五要素说”。
Moran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说,即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这五个要素的关系是互动的,图示为:
Moran用“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表述文化五要素的不同:文化观念大部分是隐性的,只有少部分是显性的;而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则都是显性的。语言课程中的文化教学只能是对文化冰山显性部分的教学,但在跨文化交往中,我们更需要注意“文化冰山”下的隐性部分。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Moran认为语言是文化“五要素”的整合体,并用图表分析文化学习中语言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联
用于学习文化的语言
(三)文化教学中的“文化体验”。
Moran进一步提出“文化体验”(the cultural experience)的概念,他认为“文化体验就是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文化体验”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化内涵(the cultural content)、学生参与这一内容的活动(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预期或实现的结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参与文化体验的教师和学生(teacher and learners),以及师生关系的实质(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在文化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ings),还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循环”(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实现积极的“文化体验”。“文化体验”包括文化知识四个要素的互动:
理解内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cultural information)
理解方法:文化实践(knowing how――cultural practices)
理解原因:文化观念(knowing why――cultural perspectives)
自我意识: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self awareness)
三、高中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教学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状况分析如下。
(一)教师不够重视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对什么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技能的关系、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等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因此,教师对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教师不重视文化教学目标。
李丽洁(2009:67)的调查结果表明,“教材资源在使用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导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跨文化目标弱化现象严重”。文化教学目标的缺失,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种静态的语言知识的叠加,这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及其他语言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文化教学手段不够充分。
课堂是英语文化教学的主阵地。然而,课堂上,教师无法及时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充实文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师未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体验文化、反思文化。
(四)学生文化知识匮乏。
周秋琴(2009:119)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研究结果认为:学生在西方节日里盲目跟风的现象,反映了大多数人只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表面肤浅的东西,对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四、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策略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下文将结合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对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提出许建议。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深挖英语教材中的文化“五要素”(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指导学生对比、发现汉语和英语语言结构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汉词汇的内涵往往不同,其联想意义差异很大。
如:“阴”、“阳”、“寒”和“上火”等概念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理,然而,西方人对此是一头雾水。此外,一些颜色词汇也可体现中外文化的异同,例如:
2.在语法教学中了解文化。
在介绍某些句法结构时,要同时介绍其使用的意境和交际功能。如:
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这是无疑而问,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问句形式提出的请求,表示有礼貌的请求。
3.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文化。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文化教学目标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语言―文化教学理论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从文化认知内容层面看,阅读前,教师可以运用提问、“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介绍马克?吐温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轶闻趣事,让学生了解有关美国人民的历史、社会状况和道德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戏剧中的舞台说明,让学生获取有关文化“五要素”的语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样可以营造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展开。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解读人物台词、动作、神态及情节等,从而让学生能够体悟剧中人物对亨利的态度变化,学会描述体会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从文化认知方式层面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万英镑》的视频,模仿剧中人物语言,小组表演戏剧及改写剧本,让学生感知剧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体悟戏剧折射出的社会百态。
从文化认知原因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对亨利态度变化的原因,深挖剧中人物的态度、信仰与价值观,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残酷现实,透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哀。
从文化认知自我层面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这一话题进行辩论,激励学生积极反思自我,丰富自己情感世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二)明确文化教学中师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与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参与阶段:学生活动是操作、仪式、对话、角色扮演、表演、戏剧、模拟及实地体验;教师是示范者和教练。
2.描述阶段:学生活动是真实材料、教学材料、体验及个人记录;教师是资料来源、信息资料提供者、判断者和启发者。
3.阐释阶段:学生活动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实践活动及实地体验;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应阶段:学生活动是反思、聚焦交谈及聚焦写作;教师是倾听者、目击者和合作学习者。
(三)丰富学生体验文化的方式与途径。
1.拓宽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导学生订阅英语报刊,阅读富含英美文化的新闻、文章和各类文化小故事,积累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自觉性。组织学生观看英语影视节目,了解西方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导学生利用英语教学网站拓宽英语素材,感受英语文化。
2.搭建学生体验文化的舞台。
指导学生在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等)组织英语晚会,举办英语知识讲座、英语知识竞赛、英语知识宣传廊、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文化,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3.创设学生探究文化的平台。
教师可开设校本课程,利用《语言与文化》、《英语学习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等材料,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概貌,让学生理解中外文化总体的异同。组织学生开展有关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选择课题,如:“英汉语在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中外文化中的时间观念”等,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并展示研究成果。这种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有很大部分,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质量一直处在较低状态。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
一、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性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使国际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大,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际竞争中成了热议话题。新背景课程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为了改变当前陈旧和老套的教学方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化学人才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也是为了扭转和改变自古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的独白和填鸭式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下,总是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学习主体变得很被动,从而使学生无法将其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发挥出来,所以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点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新型教学体制下更好地学习,不断提高和发现自己,增强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和自觉地学习,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达到教师和学生双向沟通的理想状态。
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1.合理有效地备课。
备课是授课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备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教师课堂进度及教学效率高低,良好的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想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效备课。首先,教师要明白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并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再结合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完整流畅的教学流程等,怎样导入新课题,怎样讲解重点等都是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还应该准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练习题,注意设计与学生互动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另外教师还应该领导学生对上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并对该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做到温故而知新。同时,教师还应该针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况准备解决方案,例如:个别学生提出的较尖锐的问题等;备课工作完成之后,教师还应该进行课前模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完善。有效的备课是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首要条件,不仅保证课堂稳定进度,而且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学生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关键还是学习方式。正如物理学上功的消耗,不同运动模式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功是不同的,化学学习同样如此。因此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应转变传统教学思维,以学生为主,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将有效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一方面不仅需要高中化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思维。首先,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基础,很难探索出大部分学生学习规律及化学知识规律,很多缺乏经验的教师就是照本宣科,甚至有的教师基本依靠教辅资料,一旦没有教辅完全无法讲完一堂课。其次,创新思维是必不可少的,高中化学知识是许多优秀化学家实践得出的理论,其科学性是经得住现实考验的,如果将这些既定且晦涩的知识使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
3.挖掘化学课程特点,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每节化学课都离不开实验,有的时候我们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通过展示实验代替。其实这样做大大抹杀了化学实验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化学学科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更多地挖掘化学课程的特点――实验性强,并由此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注意力。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各学科学习压力比较大,如何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上有个饱满的精神状态、注意力集中起来?是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用较难的问题促进他们思考,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用难度系数低的问题引导他们逐步深入学习,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4.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课程的探究性。
目前,各学科教学存在同一个缺点就是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学生不知道学这门课程的实用价值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考试或得高分吗”?这是好多高中生共同的疑问。其实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多应用,只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将化学知识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有教育学家指出:学生要想学好一门课程,必须经过整合、分析、运用、总结这些过程,才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化学教学中最缺乏的就是“运用”的过程。专家所指的“运用”不是单纯的习题训练,更多的是指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在实践中正确合理地运用化学知识。要想做到这点,对于化学来说并不难。化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讲解化学知识,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是十分实用的知识技能。这样一来便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精神,促进他们积极地思考、学习。
时展催生着教育制度和教学理念改革,我们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要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将新课程改革理念融入教学中,将有效教育理念真正落实于教学实践中,积极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高效课堂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保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兴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学周刊,2016.10.
一、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显现的不足
(一)学生在化学实验课没有明确的目标。在上化学实验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观察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一味地跟随着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是否观察或观察的结果,当存在自己不感兴趣的实验时就置之不理,最终就没有达到提升实验观察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片面性情况严重。有些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对于观察到的现象通常都是浅尝辄止,过早放弃或是观察的不全面,细节方面的问题忽略的太多,最终导致重点问题不被注意,学科知识只懂皮毛,得出结论片面性严重等问题。
(三)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不能讲观察和思考进行有机结合。有些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老师对于课堂的要求,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也只是在单纯地看并没有将自身原有的知识和所看的现象相联系,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也不会积极地进行差异性比较,最终高中很多重要的知识还是没能从实验课中获得。
二、利用高中化学实验课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明确。在进行化学实验课时,应对每个学生提出本节实验课学生需要观察到的任务以及在细节中也要具体的要求。学生只有在明确了目标,知道本节课的重点,才能在将精力都放在实验中,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学会知识。
(二)突出客观性。在进行化学实验观察时需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将看到的化学实验结果如实的反映,必须是客观实际的现象,在此之后依据此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二是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必须一丝不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同时也要将每一步的结果与最终结果相联系,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学生依据观察到的结果同时与部分相互联系得出客观的规律结果。
(三)加强观察能力的灵敏度。化学的实验现象很多时候都是一瞬间的,多以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观察实验现象就必须提高自身观察能力的灵敏度,快速把握有效信息和实验结果。不仅如此,对于化学实验需要多次、多角度的观察,在实验前就将提纲准备好,分清主次,最终有效把握信息得出结论。
三、利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搭建学生观察力培养平台的方法
(一)将提高学生基本实验观察能力的工作落实到位。将提高学生基本实验观察能力的工作落实到位,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学生应积极根据国家对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的要求自主设计化学实验课,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明确观察对象以及实验的侧重点。其次,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可能不会一击即中或是发生一些意外突况,但是学生应冷静对待,思考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同时坚持不懈的继续,最终得出结果。最后,学生对于实验结果应诚实客观,不能为了追求规律而弄虚作假。
(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技能。在日常的化学课中多安排学生自主摸索和观察相关设备仪器,了解其基本的性能,同时规范学生在使用仪器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多看、多摸、多做,增强学生和仪器之间的默契度和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进行一些不易观察或是信息不容易把握的实验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来辅助,放大图像,方便观察。按照教学要求,保证学生准确客观的做好实验观察记录,同时也要保证仪器的正常和使用记录。在实验过后认真思考实验内容,根据实验观察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规律。
(三)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首先,教师应提前进行相应的课堂演示性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可以规范自身的操作手法,对于学生能够起到示范作用,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实验观察的目标、方法和侧重点。其次,可以将学生划分小组,在实验开始之前每个小组起草实验目的和要求的提纲,经由教师通过之后方可开始实验。在实验之后教师在针对个别问题进行纠错或是重做。最后,留有课后的实验课题,当学生对于实验具备的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就应该指引学生不再依靠提纲的进行实验观察,这样独立、自主的操作和观察能够很大程度的巩固其操作和观察能力,促进学生实验观察能力的提高。
高中的化学实验课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上是有重要地位的。所以,高中化学应将实验课程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最终达到促进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发展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自主研究性学习 高中化学 探究和实践
引言
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高中生对化学中的变化充满好奇与探索欲望,他们具有很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但是,这些对于学好高中化学远远不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自主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学习,并轻松掌握化学知识。自主研究性学习,把“课题研究”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它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同化学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发展和提高。因此,自主研究性学习方法值得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推广应用。
一、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自主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活动形式,其基本特征为探究性学习。此方法尤为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2]。自主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性,并由教师全程指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自主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满足新课程改要求的。该模式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提出问题。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激励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的欲望、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情境中[3]。一方面,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感同身受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班里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合理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通过讨论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每一个小组根据教师分给本组的任务,制订学习计划,查阅资料,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相关信息,经过思考、分析,小组内讨论,确定最终结果。这一环节是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确保每一个小组都按时完成任务,并确保组内每一位学生都参与问题的解答过程,并以组为单位各交一份讨论结果报告。
(三)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学习。收到各小组结果报告后,教师应当留出一定时间,让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互相提问。同时,教师也应当全程从旁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当客观点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果,指导学生得出更完美的答案。
(四)实践应用。在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后,应该教会他们独立运用。教师可以针对相关知识设计练习题目,并提炼出解题中运用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欲望。
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重视科学探究,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将科学探究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将自主研究性学习方式真正落实到研究内容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场景,例如“对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尽心调查和应急处理”,引导学生自主了解Cl■、NH■的性质,并知道CL■、NH■泄漏分别用碱液、水喷洒。当遇到有毒气体泄漏时,要根据气体的密度,确定是往低处跑,还是往高处跑,不仅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还掌握遇到突况时求生的本领,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强烈欲望。
(二)围绕大纲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应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致力于让学生掌握除课本内容以外更多的知识。例如,选题“金属铝与稀盐酸及稀硫酸反应的差异”,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铝和酸的反应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由理论学习上升到实验研究的高度。首先,发现问题,通过课本学习,铝和酸起反应生成气体,但通过化学实验观察,铝和稀盐酸的反应现象明显,和稀硫酸几乎不反应。其次,分析问题,这两种相同浓度、不同种类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反应现象不同,可能是由于H■所处环境不同。再次,提出假设,假设Cl■能促进金属铝与H■反应;SO■阻碍金属铝与H■反应。分别在两种反应的试管中加入NaCl、Na■SO■晶体,反应现象不变。最后,做出结论,假设正确。通过自主对比研究性学习,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
(三)开拓网络学习途径。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化学知识是丰富多彩,而又贴近生活的。因此,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走进生活,开展调查、访问活动,或利用图书馆、网络途径搜索资料。教师应当在学生中组建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为学生推荐可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方法。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海量网络资料中快速搜索到自身所需的知识。
结语
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当积极利用各种背景资料为学生创造逼真的学习环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章延玲.浅谈如何构建高中化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4(26):68.
一、“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步骤
1.前概念测查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接触新知识之前,从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概念看法和印象;或者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记住了概念的定义,却没能弄清概念实质.通过对学生前概念的测查,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学生在思维和看法上的误区,有利于下一步化学教学的开展.在“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设置了几个问题来调查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前概念.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打鸡蛋”、“一盒香烟”、“一令纸”等描述,那么你们知道其中的“一打”、“一盒”、“一令”具体代表多少呢?如果用“个”、“根”、“张”等量词来代替会有怎样的影响?
(2)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每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呢?有以下几个数量级选项:105、1012、1023,同学们猜测是哪个呢?
(3)虽说我们还没有学过“物质的量”的概念,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猜测一下它的含义呢?
提问显示,很多学生对“一打”、“一令”等量词的具体数值表示未知,学生们表示利用“个”、“张”等量词来代替会面临表述数值过大的现象.在第二问中,很多学生们选择了1012的选项,其实正确的答案是1023这个选项.对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上,很多学生就认为它是和令、打等量词差不多的意思,只是它的数量级要远比别的大.如此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概念理[JP3]解就有了一个模糊性的认识,可以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概念教学.[JP]
2.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
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了相对原子质量、质量等化学概念,于是教师可以提问:一个原子或是分子的质量可以测出来么?虽说他们都是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但却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质量的特殊物质.“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微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物质的量”与其单位“摩尔”的概念.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物质所含微粒数量的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A的比值,常用n来表示,其单位是摩尔,每1 mol的粒子集体所含的微粒数与
0.012 kg的碳12所含的分子数相同(这里的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即是12 g 碳所含的微粒数6.02×1023).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已经可以被测出来了,实践证明,其质[JP3]量与理论推算相差无几,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可靠性.[JP]
3.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拓展教学
“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和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物理单位一样是七个国际物理单位之一.它是用来描述微粒的数量的物理量,因此,它的对象就必须是微粒,例如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对此,我们可以讲1 mol的铁原子,1 mol的钠离子,而不能说1 mol的苹果、1 mol的粉尘.物质的量n=N/NA,这是从物质所含微粒数的角度出发,对物质的量的诠释.同时,结合相对分子质量,还有n=m/M.例如,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一摩尔碳所含原子的微粒数就是6.02×1023.于是,也就实现了将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和微粒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如此一来,学生们必然可以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得到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因此,任意原子的原子量都可以利用碳原子的质量作[JP3]为依据,于是可知原子量的比同样可以利用原子质量的比来代替.[JP]
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高中化学概念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给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带来了阻碍.利用训练,将概念与习题联系起来,学生们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化学概念的学习.要想帮助高中生进一步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教师必须进行适当针对性训练,进行“物质的量”的应用教学.
1.纯概念应用
例题已知1 mol O2,其中含有
个O2,mol O,约含有个O.
分析该题属于基础型概念应用题,只要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对分子和原子、物质的量和质量、物质的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解,便可以顺利求出该题.首先,1 mol的氧气分子,由于氧气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故其氧原子含量为2 mol.1 mol的氧气分子即含有6.02×1023个的氧分子,这在我们进行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教学中就予以说明.同样的可知,1 mol的氧气分子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在新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利用这些简单基础的纯概念应用案例,来帮助学生认清“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这些概念后,在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和拓展训练.
2.综合性应用
在新授课阶段,教师必须利用一定量的概念训练题来加深学生的认识,检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但是,教师必须注意训练题的难度,在起始阶段应当选取一些纯概念训练,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易混点和难点.
例题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中所含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4NA
B:标准状况下,11.2 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为1.5 NA
C.常温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 NA
D.标准状况下,22.4 L的氦气与22.4 L氯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A
关键词:高中化学;守恒法;解题
在自然界中,无论是化学还是物理反应的过程,都存在这样一种规律。一些参量在反应前后会保持不变,如目前熟知的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等。因此,通过这类参量的守恒关系来求解试题的方法就是本文所说的守恒法。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某一参量的守恒规律,规避掉反应中间的复杂过程,从而可以快捷准确地求解试题。
本文将针对不同守恒定律在高中化学试题中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利用守恒法解题的方法,提高应对高中化学的解题能力。
一、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者某一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应用的方面主要包括:反应物质量不变,反应元素质量不变或者整个反应过程中总质量守恒,结晶反应中溶液质量不变。
例1.在某化学反应中A+2B=C+2D,已知C和D的摩尔质量比值为9∶22.当16质量单位的A和B充分反应,产生44质量单位的C,那么参与化学反应的B和D的质量比值为( )
A.32∶9 B.23∶9 C.16∶9 D.46∶9
解:由题意可知:A + 2B = C + 2D
22 18
16 m(B) 36 44
根据质量不变定律,反应物B的质量应为36+44-16=64,那么参与化学反应的B和D的质量比值为64∶36=16∶9,所以答案为C。
例2.在某容器内,足量的浓硝酸和1.28g的Cu粉发生化学反应,那么当Cu粉完全反应完时,能够得到标况下的2.24L气体,那么该过程中参与反应的硝酸为( )
A.0.12mol B.0.11mol C.0.03mol D.0.08mol
解:由于参与反应的浓硝酸最终生成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硝酸铜,另外一部分变为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N原子必定不变,不管最终生成的是何种类型的气体。因此,最终参与反应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N(Hno3)=n(气体)+2n(Cu(NO3)2)
=1.92g/64g・mol-1+1.12L/22.4Lmol-1
=0.03mol
二、原子守恒定律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原子守恒定律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其中元素的种类和个数不变。这是从化学反应的本质中引申推理出来的。化学反应本质上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恒定的,变化中它们按照新的组合方式组成新的微粒。
例1.在氧气中灼烧0.44g由硫、铁组成的化合物,使其中的硫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用20mL 0.5mol/L的烧碱
溶液恰好能完全中和这些硫酸。则原化合物中硫的质量分数约为
( )
A.36.4% B.46.2% C.53.1% D.22.8%
解法一:普通方法
先书写方程式,再列式计算。而本题Fe、S化合物的化学式不定,因此,第一步Fe、S化合物燃烧方程式还需写不定的化学方程式,这给计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即使不考虑铁,只从S元素考虑,也有如下四个反应:
S+O2=SO2;2SO2+O2=2SO3;
SO3+H2O=H2SO4;H2SO4+2NaOH=Na2SO4+2H2O
根据已知NaOH的量,逆推H2SO4,再由H2SO4推SO3,再由SO3推SO2,再由SO2推S元素。这里面所蕴含的关系式如下:
2NaOH―H2SO4―SO3―SO2―S
2mol 32g
20×10-3L×0.5mol/L m(S)
=0.01mol
列比例式:解得m(S)=0.16g
则原化合物中S元素的质量分数=■×100%=■×100%≈36.4%
所以答案为A。
参考文献:
[1]于荣华.运用守恒法巧解化学题[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0).
关键词:高中化学;作业有效性;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1-045-1
本文将从高中化学作业的细节处理、环节处理方面出发对作业有效性进行思考探索,还会具体设置三个不同的案例:学生在课堂上的限时作业模式、晚上自习时间的限时作业模式还有双休日期间的限时作业模式进行分析说明,旨在全力避免传统化学作业中存在的诸如:作业量大、针对性不强、形式单调、过于形式化且粗放无序等问题的出现。
一、针对高中化学作业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1.细节着眼 有效策略
作业的细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要求能够在作业布置之前端正对作业的态度,以便形成后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明确作业对于学业任务完成效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作业不能三心二意模棱两可;争取在安静无扰的氛围内完成;按照作业要求完成作业任务且在规定的时间之内争取全部做完。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作业,根据作业中的题号顺序作答,遇到难题先放下,做完全部再回来逐一思考难题,这样对考试答题也有一定积极的影响。做题还要讲究速度与质量并行,这样才能不浪费时间。
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做到字迹端正、表达规范化,尽量避免写连体字和潦草的狂草字体,养成好习惯有助于在考试时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争取避免写错别字,例如加成反应写成加层反应,脂写成酯,苯写成笨,氨写成铵,甚至蒸馏写成蒸流等情况。注意在表达那些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时不要忘记写上条件、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生成符号、配平还有连接符号等等。另外规范表达还包括了不能答非所问,注意电子式、化学式、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区别。对于化学计算题要写明完整的答题过程、已知条件、数据呈现、列式计算、单位名称等。
第三部分要求审题要通透仔细,答题要规范准确。审题是做好题目的首要前提,注意题眼出现的“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不同,以及“由强到弱”和“由高到低”等。注意化学方程式中的“=”,弱酸弱碱的电离,以及题干中的“混合物”、“化合物”、“单质”等限制性条件,还有其余一些单位和名称的具体问题,273℃和273K没有区分开来,标况与非标况,气态液态还是固态有无明确概念等。
2.环节处理 规范策略
从作业的设计必须规范科学开始,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作业的数量要实际根据教材内容,合理适当即可,做完要指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做法和思路。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候要讲求公正公平,及时反馈学生的错误,经常对改完的作业进行二次批改。在对作业进行评讲时候要能够带给学生思考和感悟,重视学生对化学情景的感悟。在作业中给学生的评价要讲求中肯得当,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二、高中化学作业有效性具体案例
1.案例一之课堂限时作业
离子共存:解决离子共存题的方法归结为“四找”,一找颜色、二找H+、三找OH-、四找盐的离子: SO2-4 、CI-、CO2 - 3 ,再结合知识点解答,注意看清题目要求是能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2.案例二之晚自修限时作业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高中化学中的重要数据,属于高二水平测试和高考化学的热点考试项目。晚自修适合做一些考点的专题练习。应对这种题,实行“二看清三找”的方法:二看清指的是一看清物理量名称和单位;二应看清物质的组成和微粒的名称。三找要求我们找出可以简化为g、L的溶液。一找单位g,可以直接利用公式②来求出物质的量,然后根据物质的相关组成计算出微粒的数目,先不需要考虑状态还有条件;二找溶液,如果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具体数据皆有,就根据公式④求出溶质的相关物质的量、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如果数据二者缺其一则该选项必定会错;三找单位L,若要利用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摩尔体积,就依据公式③来求算出物质的量,但必须注意两点:条件是其标准状况、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气态、不满足其中的一点,该选项就必错。
作业要求用十分钟时间温习课本上的具体知识内容,之后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相对应的题量,做作业期间要保持安静,出现疑问就等到课后解决。
3.案例三之双休日限时作业
双休日的作业可以选用这一星期所有学的单位系统内容或者期中期末练习,这类题目的应对方法主要是一定要按照具体作业要求完成,做作业前要有一个回顾和思考的总体过程,为解答作业题作铺垫。做作业一定要全神贯注去做,按顺序做,遇到不会的问题暂时放下去解答下面的其他问题,做作业时不要讨论,也不要随便翻书,这些都不是好习惯,讨论和翻书要在答案公布之后。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黄色的。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谭月辉;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的课件或讲义,其中包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内容,体现着一个老师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新形势下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针对每节课做出良好的设计,以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估摸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测可能会取得的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
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
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
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
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
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应变技巧之外,教师要灵活驾驭教学进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反馈教学信息的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勇于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思路,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具体某节课的教学信息反馈。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此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一定要认真留意和加强重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一定的课堂练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改变或者调节教学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四、结语
关键词:高中化学;高效教学;课堂形式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自身的发展,就是使所有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是课程改革工作的关键,而课堂则是主要
阵地。
一、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学科特点
(1)化学内容多而杂、教学要求浅而泛、知识主线散而空。(2)教材中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学知识还零碎地淹没在不明显的画面、表格、实验步骤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很难系统掌握;课本习题少而窄,造成书本与考试脱节。(3)辅导材料的内容实而精、试题难而全。
2.教学设置
(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制约着这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2)教学中要实现四种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探究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有限的课时、有限的内容、有限的机会在达成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确实有限。
3.教学时间
高中课程多,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极其有限,而且没有专门的习题课时间,学生综合化学素质的训练难上加难。
4.学生自身
优生吃不饱,困难生还吃不了,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中化学高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全面理解教材结构,抓住主线知识
全面理解教材的结构,才能从宏观角度设计合理合适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化学素养,以基础知识为主;从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分析、归纳出化学知识。这对于活跃课堂形式,实现对学生的针对性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2.以科学研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科学研究”“探究式教学”都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亲身体验,在“做中学”,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和成功欲望,从而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内涵。但不得不说明的是,这样的学习方法要在充分考虑到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学生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避免本末倒置。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
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学会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获得知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目的。实验教学中的启迪思维功能很容易被其获知功能掩盖,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实验教学中的思维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教师要对实验课堂有掌控能力,特别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并且能够在发生突况时及时处理。
三、改革教学,从转变教师角色开始
1.从书本的复读机到放映机
在新课程中,教材仅是学习的一个范例和文本,教师应改变原有的“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的教学方式,发挥自身教学的主动性,学会在教学中如何选取知识,知识如何呈现,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处理教材。
2.从课堂的主角到导演
传统课堂上常见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教师成为课堂上“表演”的主角,学生则成了看客,甚至局外人,很难实现教学目的。事实上,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导演,学生应该是主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导演”的职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编排好课堂的“剧本”,也就是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通过实验、影响资料等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3)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3.从教师到朋友
化学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习上的好朋友,更要做他们心理上的朋友,要能够及时从学生中感知自己教学的反馈,以调整教学设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机智;高效课堂;教学系统;应变技巧
在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当中,偶尔会出现实验失败的现象,学生就会突发奇想,问一些令教师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的问题。这样,教师的教学就不能再按照教师课前准备的计划来执行。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注意培养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这样才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教师要激发教学机智,洞察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很好地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最近几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总结,对于如何激发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而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有效地利用教学信息反馈调整课堂教学
和其他功能系统相似,化学教学系统也需要利用教学信息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时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课前设计的教学安排之间的差距,有助于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提问时学生的回答情况,以及学生的一些面部表情来调整教学方案。教师要让学生尽可能快地反馈教学情况,根据学生提供的有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安排,保证教与学有效地进行,获得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旦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就要在原来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及时地做出调整,从而控制课堂教学,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二、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任务,并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完备的教学系统,并设想学生接受学习的行为和自己的教学行为,推测可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样,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熟练掌握。教材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是本,教师要做到对教材熟烂于心,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冷场,教师要换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进行设问。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熟练掌握。其次,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期间,了解学生的基本爱好,对化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前面讲过的知识的接受情况。在课堂上时刻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最后,教师要在课下做好备课工作。实际上,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脑海设想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仔细推敲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在脑海中把课堂教学进行一遍。对于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思考相应的答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会增强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三、掌握常见的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技巧
随机应变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稳重处理问题的一个标准。教师除了要具有以上的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要具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以及控制自己脾气的能力等。对于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能够做到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化学课堂中的偶然性因素确实很多,其中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大致会有以下几种: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高,对于问题的设置难度比较大,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就比较容易陷入被动。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估计过低,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挑战,整个课堂可能会很活跃,但是学到的知识不多,或者学生懒得回答教师太过简单的问题,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第三,对于班级里那些学习很是差劲的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和教学内容不太相关的问题,对于教学进行有害无益。
第四,缺乏教学的有效设备,不利于课堂实验的展开。
第五,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提出一些超出教学内容的问题,或者提出的教学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才涉及。
面对这样的一些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下是几种应变技巧:
适当调节问题的难度,采用迂回的策略。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现备课中设计的问题难度较大时,要及时地调整。要变换一下设问的角度,从其他各个方面做好铺垫工作,把思维的梯度适当放小一些。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教师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添加问题,增加难度,从而实现设定的教学效果。
顺势指导,注意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出现突发的情况,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很尴尬。这时候,教师可以设法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指导,把突况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角度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例如,在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如果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导致实验失败,这时课堂可能会陷入混乱的场面,教师可以顺势而来,问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是什么。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原理,从实验的环境和实验的器材等角度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完成教学目标。
化学的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化学课堂当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事件,所以对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要求比较高。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加固自己的教学功力,扩展教学知识,总结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教材,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动向有了把握。不能在自己应对不了突发事件时,对学生的问题敷衍了事,不负责任,这样对于以后的教学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自身,做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构建高中化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教育:基础教育,2007(03).
2.顾雪莲.教学机智让课堂异彩纷呈[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关键词:延迟判断;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然而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忽视问题的分析过程,将教学内容和盘托出强行灌输给学生,以节约时间进行“题海战术”。这种强加于学生身上的知识,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运用和迁移。这样的教学,学生累、教师累、教学效果不佳,且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
如何改变化学教学中这种低效现象,更好地达成新课程的目标呢?实践表明,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延迟判断”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分析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从而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知识深刻理解,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一、“延迟判断”的内涵
“延迟判断”的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认知的建构过程。即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呈现现成的知识或结论,而是通过延长知识形成或结论推理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促进深刻理解知识,提高思维品质,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延迟判断”的教学功能
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主动参与意识
“延迟判断”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不再直接呈现知识或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分析、判断等在探索中学习,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实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关注知识的建构过程,促进知识深刻理解
在“延迟判断”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更加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原理的内涵,重视规律、结论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加工过程之后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3. 重视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延迟判断”注重问题的分析、思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三、“延迟判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重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深刻理解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对化学概念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水平,进而影响整体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因此学好化学概念至关重要。传统化学概念教学中往往将概念直接呈现,着重概念的讲解、剖析和习题训练,这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虽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但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记忆的水平,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
因此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延迟判断”策略,不直接抛出化学概念,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与新的概念联系起来,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起对概念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使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理性分析之后,不仅打破“二八”错位[2],实现对概念的深刻理解,而且能够把思维过程还原,帮助学生认识本质、训练思维、掌握学习方法[3]。
[案例]“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
“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在之前没有接触,初学者往往感觉这一概念来得突然,很难理解。笔者应用“延迟判断”策略进行以下的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
[思考交流]一滴水中约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让一个人去数,一辈子也数不完,我们应该如何计量这大量的粒子呢?
[联想]生活中用“打”来计量铅笔,一打铅笔是十二支;用“令”来计算纸张,一令纸是五百张……化学中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引出概念]运用迁移,提出以“物质的量”这一“集体”的概念来计量大量的粒子,并提出“摩尔”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概念。
[巩固]重温科学家的探索之旅,再现“物质的量”概念形成的过程;与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相对比,加深“摩尔”单位的认识。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物质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认识到建立概念的必要性,并通过生活中熟悉的“打”、“令”等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集合”的优势,为“物质的量”的建构提供固着点。同时,引导学生回忆 “相对原子质量”,利用迁移自然地引入概念,实现概念的自主建构。最后再从化学史的角度,还原概念形成的过程,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
2. 重视化学实验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出于“高考分值少”、“节约时间”等原因,往往只是“讲实验”、“画实验”、“看实验”,即使让学生参与实验也是按照教师事先做好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式地操作,重视实验步骤的讲解、现象的描述、结论的强调,而忽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的体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
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延迟判断”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学生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发挥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案例]过氧化钠化学性质的教学
[实验引入]将一小团脱脂棉放入一只盛有可乐的小烧杯中,没有特殊的现象;将包有少量固体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放入另一只小烧杯中,脱脂棉立即燃烧起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过氧化钠都与哪些物质发生了反应?
[猜想假设]1.过氧化钠可能与水发生了反应,也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2.脱脂棉能够燃烧,说明反应放热、有助燃剂O2生成。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一: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探究]实验中我们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这是为什么呢?
[猜想假设]从反应的产物做出猜想:1.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2.过氧化氢使溶液褪色;3.氧气使溶液褪色。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验1:不同浓度氢氧化钠溶液对酚酞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实验2:过氧化氢溶液对酚酞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实验3:氧气对酚酞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
[形成解释]溶液先变红又褪色的原因;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实验二:Na2O2与CO2的反应……
[形成解释]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时都放热且都生成氧气,使脱脂棉剧烈燃烧。
[反思评价]……
在以上教学中,利用实验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多变的、不确定的实验探究中感受知识的形成,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 重视化学习题的分析过程,促进思维纵深发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习题的讲解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却出现诸多不顺,教学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讲解不重思维”,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只会生搬硬套固化的解题套路,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习题教学中,应用“延迟判断”策略,注重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体验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5]。
[案例](2014上海,54)硫铁矿是工业上制作硫酸的主要原料,硫铁矿氧化焙烧的化学反应如下:
若48molFeS2完全反应耗用氧气2934.4L(标准状况),计算反应产物中Fe3O4与Fe2O3物质的量之比。
(1)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本题已知信息是FeS2的物质的量和氧气在标况下的体积,求解反应后产物物质的量之比。
(2)分析题目考察了哪些知识。主要考察FeS2与氧气的反应、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换算、过量计算等问题。
(3)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这类题有两种解法,方程式法和十字交叉法;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归类,总结此类问题的解法及规律。
(4)思考题目的变式。引导学生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题目的变化,鼓励学生改编试题并作答,从而达到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变式1:576g FeS2和419g氧气完全发生反应,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各为多少?
变式2:将1mol红磷在2mol氯气中燃烧,最终产物中PCl3与PCl5的分子个数的比值是多少?
在以上习题教学中,没有急于给出答案附加以讲解了事,而是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及解题后的再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解,活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敏捷性;一题多变,深化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6]。
四、“延迟判断”对教师的要求
“延迟判断”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积极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积极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其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7],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锻炼能力;再次,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信念,在过程教学中敢花时间、肯花时间。
2. 有效的启发引导
“延迟判断”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首先,教师要能够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深化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考由“浅表化”向“深层化”发展,促进知识深刻理解。再次,教师要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实现思维的拓展与延伸,提高思维品质。
3. 良好的教学机智
“延迟判断”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平稳进行,课堂存在很大的“生成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具备较高的教育预测和调控能力。教师要能够预测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建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适时、恰当的启发引导。另外,教师能够灵活地驾驭课堂,把握好时间,掌握好尺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延迟判断”,也要遵循适当性、适时性、适度性原则,不能一味地“延迟”、“为了延迟而延迟”,总之要把握好尺度,做到有快有慢,张弛有度,充分发挥“延迟判断”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曹安乐.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J]. 化学教与学,2010,(2):43
[3] 李汉清.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现状及对策 [J]. 化学教学,2013,(2):7
[4] 刘玉荣,王后雄. 关注过程的化学教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52
[5] 毕于双. 化学习题精做五步反思策略研究[J]. 化学教学,2013,(8):58
三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易升华的固体,有三种物相:高中化学一般认为其在通常情况下是液体,标准状况下是固体,加热后是气体。溶于水,并跟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又称硫酸酐。溶于浓硫酸而成发烟硫酸,它是酸性氧化物,可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三氧化硫是强的氧化剂,只能在高温时氧化硫、磷、铁、锌以及溴化物、碘化物等。
三氧化硫是非极性分子。它的气体形式是一种严重的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或固体,标况为固体,具有强刺激性臭味。强氧化剂,能被硫、磷、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