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发展情况范文

银行业发展情况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银行业发展情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银行业发展情况

篇1

一、蒙古银行面临的竞争

由于银行产业快速发展,也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目前,蒙古商业银行共有16家,通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50家分支机构进行服务。由于近两年成长了两倍,16家银行的总资产值达到4800亿蒙币,各银行为扩张其业务,竞争激烈。因此,银行除了用宣传和调整利率的传统方式来吸纳客户外,引进各种新形式的服务成为各银行在竞争中运用的最显著手段之一。自2002年Capitron、Golomt等银行开始引进Internet与TelephoneBank等电子银行新服务,VISA、Master等信用卡服务用户也大幅增加。贸易发展银行与Golomt银行是最早引入国内与国际信用卡服务的银行,2001年底持卡总人数约为3000人,到2002年底贸易发展银行仅在乌兰巴托市的持卡客户就突破了l万个,另在鄂尔浑省也有6000个。一些商业银行也一改保守态度开始向牧区及中低收入客户提供特殊贷款服务。[1]蒙古银行制度除分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二级制外,也允许非银行金融机构(前身为信用合作社)从事信贷服务,因此,16家商业银行除了应付来自同业的竞争外,也要应付来自这类金融机构的压力,截至2005年8月,取得批准书的单位数量增长了17%。目前,蒙古国共有133家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资本额达300多亿蒙图,其中164亿蒙图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比去年增长了0.2%。

二、主要银行发展趋势

根据蒙古中央银行法规定,蒙古银行负责执行稳定该国货币图格里克的基本目标。该行系在该国国家大呼拉尔管辖下进行活动的国家机构。该行在自身基本目标范围内,通过稳定金融市场和银行结构支持本国发展经济。蒙古银行虽非盈利性商业机构,但在法律允许情况下,因自身业务的特点和性质而获得收入,并上交国家预算,从而为该国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银行过渡到两级结构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级,蒙古银行为该国中央银行,16家商业银行现已均为私有银行),蒙古银行近年所获收益和上交预算数额之高过去从未有过。2000—2002年,该行净收入达436亿图格里克(约3.3亿多元人民币),上交国家预算267亿图里克(约2亿元人民币)。蒙古银行根据中央银行法和国际会计统计标准预先建立了“防止不良贷款资产损失基金会”(社会发展基金会),对本国的国家外汇储备所换算的资产、贵金属和基金进行重新评估,并由该基金会平衡所产生的差额。根据国家大呼拉尔决议,蒙古银行建立之初的注册资金总额规模于2001年增加了40亿图格里克,现注册资金总额已达50亿图格里克(约3800多万元人民币)。蒙古银行在业务范围内产生的纯收入的计算和分配等事宜均根据蒙古国中央银行法和国家会计及统计标准协调,行长依法享有制定管理协调中央银行在执行国家货币政策范围内进行活动所需预算的权力。另外,1997年以来,蒙古银行的业务报告和统计报告均经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知名审计公司审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一)贸易发展银行蒙古贸易发展银行成立于1990年,是商业银行中的老字号,原系蒙古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资产在蒙古现有16家商业银行中高居首位。目前,该银行资本额的76%股权为瑞士的BancaCom-mercialeLugano和美国的GeraldMetalsInc联合持有,另外的24%股份则为银行员工及公众所有,资产总值1310亿蒙币。贸易发展银行以现代的经营手法投入蒙古财经市场多年,累积了丰富经验。在机构银行服务、黄金和外汇买卖、货币市场交易、银行卡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06年9月,该银行的总资产达到了38350万美元,自有资产4790万美元,共有18个分行开展业务。贸易开发银行财政活动的一大部分与贸易融资有关。贸易开发银行在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出口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行是国际银行注册的会员,目前与世界上140余家银行有往来关系,进行快速的收付服务,不仅是蒙古第一家从事国际通汇的银行,其开具的信用状也受到国际的认可与信任,而且也是蒙古首家单独投入国际外汇市场的银行。在汇兑服务方面,该行与蒙古邮政和Capitron两家银行合作开办MoneyGram国际汇兑服务,使其服务范围可涵盖全国,也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开办人民币汇兑服务,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中蒙经贸往来。为了对不动产、贵重物品交易提供保障,设置了保管账户与保管箱服务。该行自1991年起即引进了美国运通、VISA、Mastercard、JCB等信用卡付费服务,并设有ATM提款机提供现金提款服务。对该行在蒙古推广信用卡业务所取得的优异成绩,VISA国际机构在2001年给该行颁赠了优秀市场开拓者奖,并在2002年授予其优秀市场经营者奖。与其它商业银行比较,该行提供相对较低的放款利息,并有三种放款形式。一是为从事生产与服务的企业单位提供周转的贷款,蒙币贷款月息1.6∼2.7%,美元贷款月息1.0∼2.4%,采取固定利息制;二是来自世界银行的贷款,协助增强目前生产服务的能力,更新生产机器设备,改建与装潢工作场所等为目的的贷款,蒙币年息18.25%,美元为9.5%,还有来自德国KFW的援助中小企业低利贷款,年息7.75%,只接受美元贷款;三是提供给私人或公司生意上周转的小额贷款,月息2.1∼4%。此外,该行最近宣布,自今年开始将推出消费性及房屋贷款。目前该行在Orhon、Darhan—Uul、Domod、Selenge等省份设有分处,在Zamyn—Uud、Darhan、Altanbulag等县设有收付中心。

(二)Capitron银行Capitron为蒙古一家较新的银行,但却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02年度蒙古发展最迅速的优秀银行。Capitron银行最初是以30亿蒙币资本额成立,之后一年多资产总值就累积到190亿蒙币,以每年6倍或每月42%的速度成长,是所有银行成长速度最快的。目前,该行也提供客户网络银行信息服务,客户通过手机或上网而不必到银行即可享受转账、余额查询等服务。该行存款利息大致与其它对手相同,其政策是不以价格来竞争,而以其它各种奖励方式来吸引客户,如举行免费海外旅行、现金、房车等抽奖活动等。最近该行调整了经营方针,转向重视援助中小型企业的放款业务,并把利率平均下降0.3%∼0.5%。该银行的最大目标是以完全西方式的营销管理面貌在蒙古出现。

(三)Golomt银行以技术领先,引进最新服务著称的蒙古各银行竞争激烈,这种现象可从每天报纸上充斥的银行价格战广告中呈现出来。Golomt银行表示,目前银行间大多只以价格作为竞争手段,Golomt银行的政策则是希望能拿出质量与服务来吸引客户,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存款和放款为手段去赚取利润的企业,因此,要不断提供和引进新的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才是致胜之道。Golomt银行除从事一般的银行性业务外,向客户提供了GolomtMaster_am和VISA两款信用卡,以及WesternUnion的汇兑服务。最近,更进一步引进新系统,推出利用电话或国际网络的24小时Online服务。Mastercard和VISA卡的持卡人,可以享受利用手机进行查询余款等SMS525新服务,企业单位可直接将员工薪资打入员工的信用卡账户,免去以现金发放薪资的不便。此外,该行现也向客户提供国际标准的贵重财物保管箱服务。该银行提供四种贷款服务,例如,为企业单位而设的短期周转贷款月息2%∼3.5%,世界银行的私有化发展放款年息18%,亚洲发展银行的扶助就业机会贷款月息2.2%。目前该银行的资本总额约有800亿币,其中借款部份占312亿蒙币。除总行外,目前在乌兰巴托有8个收付中心,1个储蓄部门,在Darhan—Uul省和Orhon省各设有一个支行。Golomt银行目前与CreditSuisse,Dresdner,BankofNewYork等20余家国际知名银行有直接合作关系。

(四)Haan银行Haan银行的全称为牧区产业银行,英译为AgriculturalBank,成立于1991年,自始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并曾面临倒闭,直到2000年8月由美国外援署一组美国银行管理专家接管后,经营才获得改善。2001年第一季开始转亏为盈,至2002年底,税前盈利达到20亿蒙币,获利高居同业中的第二位。同时,该银行也是蒙古服务区域最广、客户人数最多的银行,现在更以管理完善、制度健全著称。该行另一特色是服务对象面向全国广大牧民,对帮助偏远传统牧业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大环境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该银行在国有资产私有化的过程中,2002年年初被日本的H.S.Securities公司以高出底价近一倍的685万美元收购。该银行目前资产总额为500亿蒙币,在全国有355个分支机构,工作人员1500多名。银行新主人表示,将继续与国际货币基金会和亚洲发展银行保持合作,力争在2—3年之后在日本设立分支机构。

(五)邮电银行1993年蒙古邮政银行向蒙古中央银行取得许可,当时以5000万蒙币的资本额与11名行员的基础开展了业务。到2002年第三季,该银行的资产已达21亿蒙币,另外在全国21省开设了48所服务中心,员工350人,累积利润4.77亿蒙币。2001年,邮电银行以引进新技术,服务可靠、迅速等受到好评,被蒙古商工总会评选为2001年度优秀企业。

(六)Capital银行Capital银行的前身为Innovation银行,成立于1991年,亦为蒙古在改制后第一家成立的商业银行。目前,该行资产总额达140亿蒙币,其中国家占股14%,其余股份为大众所持有,存款客户约四千户,除乌兰巴托有四个服务中心外,在其它省市已开设了两个分支部门。最近该行正式把Innovation旧名改为现在的名称,并在经营政策上表现得较前积极,如对个人推出长期房屋贷款,以及对企业界推出以减少进口为目的的长期工商贷款等服务。

(七)Erel银行Erel银行于1997年依据蒙古国银行法相关法律成立,目前资产额达26亿蒙币。Erel银行业务除一般往来及存款户外,主要还有对矿业、农业、电力、建筑、科技等事业部门发展提供贷款。1998年至2002年通过亚洲发展银行的“增加就业机会”扶助中小型企业发展计划,共向客户借出了189.04亿蒙币。Erel银行在乌兰巴托市有一家总行和分行,在达尔汗市有两家分行。自1997年成立至2002年,金额往来为8089亿蒙币,获利12.27亿蒙币,缴付国家所得税高达4.06亿蒙币。

篇2

关键词:非利息业务 国际比较 非利息收入占比 多元化经营

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为了应对新的经营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不断地拓展其业务范围,这使得非利息业务收入在银行的经营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2008年末,我国非利息业务收入在营运收入中的比重已达到13%,在1999年,非利息业务收入占比不到6%。非利息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而在国际银行业发展史上,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为银行业注入了活力,成为新的竞争核心。通过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银行这方面的差距,并对国外该类业务的发展方式与路径进行借鉴。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非利息业务的定义

非利息收入(Non-interest Income)是西方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用来与传统的利息收入做分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非利息收入在西方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一概念遂被写入教科书,并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关注。通过损益表上收入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而与这两类收入对应的业务即为利息收入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业务。

在我国,非利息收入业务这一表达方式并不多见,而按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界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其他业务等九大类。

2、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非利息业务的文献还较少,主要研究集中在非利息业务发展的问题以及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方面。赫国胜(2003)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产品拓宽,改善收入结构不仅能够增加收入来源,而且能有效降低经营风险;邹江等(2004)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的差异,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非利息业务重视不够,应当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确立其与利息业务相当的战略地位;王勇等(2006)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业务品种少且深度不够,二是总量不大利润贡献小,他认为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积极进行非利息业务的创新,在收入结构中增加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薛鸿健(2006)从发展动因、收入构成、银行类型、综合影响方面分析了过去20年间美国商业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的发展变化, 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阶段性目标与路径参考,他认为增加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的占比能够使商业银行稳定收入和增加利润,并降低经营风险。另外,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收入结构对我国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从定量角度也进行了分析。迟国泰等(2006)利用随机前沿法和数据包络法,检验了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的相关关系,提出提高非利息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业总收入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向影响的论断。

二、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所上升。而且,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构成也愈加丰富,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创造了空间和提供了动力。

1、非利息收入占比情况

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非利息业务的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加强了人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通过扩大收入来源,增加产品创新等方式来发展非利息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2000―2008年间,非利息收入的规模及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非利息收入总体规模从1999年的不足100亿元,增长至2008年1800亿元,增长了近20倍。而占比水平从不足2%,到目前围绕着15%上下波动。另外,虽然非利息收入的总量提高较快,但是占比在2002年以后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非利息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增长是同步的,只是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张而扩张,其仍处于附属地位,对商业银行收益水平的贡献程度仍十分有限。

2、非利息业务构成分析

在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占比最高,基本在50%以上,从2004―2008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投资净收益随年度不断波动,但是没有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商业银行在投资管理方面存在水平不足或者重视程度低等现状,原因可能在于商业银行曾经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经营,投资经验有限,而且在投资对象方面受到的限制虽然逐步减少但是仍然繁多,所以银行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动力不足,该项业务增量较小。同样的,其他业务净收益随着各家银行不同差异较大,但是总体而言,虽然逐年上升,但是上升速度较慢。所以,上市商业银行的各类非利息收入发展极为不均衡,除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外,其他类非利息业务发展有限。

三、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开展情况的比较

1、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比较

这里,主要选用2006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原因是2007年到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国外的大型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不能代表其经营水平的常态,所以选用了相对正常的最近年份2006年。

国外四大银行集团的非利息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超过50% ,而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明显落后于国际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开展种类繁多,如托管类、做市商类、衍生产品交易和投资银行业务等都有涉及且发展相对成熟。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开展上仍然受到政策限制。另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商业银行开展衍生品交易和投行等业务受阻,这也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业务以及风险控制方面严谨、审慎的态度也是制约国内商业银行收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非利息收入构成比较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通常采用金融集团的形式,经营方式则多数采取混业之中的分业经营,其经营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而且还从事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保险业务甚至股权投资业务。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结算运营类业务;二是交易、投资及保险业务;三是信用卡类业务;四是数据处理服务和ATM等其他业务。大型银行集团的非利息业务收入中,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证券经纪收入占比70%左右,与传统银行业务相关的账户收费、信用卡以及结算业务等收费业务占比30%左右。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且长期受银行业分业经营限制,除目前实际上已有混业经营迹象的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少数金融集团设有专门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来从事具体的业务外,其他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即使涉足其他金融领域也基本上是采取通过的方式来进行。下面就我国商业银行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作个简要的比较: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涉及到了各个领域,但是业务范围仍受限制。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混业经营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逐渐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趋同。

四、政策建议

从前两部分的现状描述与比较发现,虽然非利息业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从业务构成来看,非利息业务主要构成仍为手续费与佣金收入,而投资收益、汇兑收益仍处于边缘位置,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根据本文的比较,可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合理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增加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目前的商业银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中介机构,更是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超市”,而非利息业务愈加重要,与资产、负债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因此,完善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品种,是目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主流。特别是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冲击之一就是对中间业务市场的争夺。而且国内外的经验证据和本文的结论也表明:一定程度上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不仅能够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地降低经营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稳健性。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提高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未来利润增长的突破点,积极向国外成熟的银行学习,扩大其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积极开展多元化经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2. 发展非利息业务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

在发展非利息业务时,应当坚持审慎的原则,不应当盲目的扩大非利息收入,追求比例的提高,这反而会削弱主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欧美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长,相对比较成熟,对非利息业务(如服务类和交易类业务)的掌控能力较好,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配套的机制还不完善,贸然扩大非利息业务会造成净利息业务不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而面临萎缩的风险;另外,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欧美银行的一些非利息业务类型在我国并不可行,所以盲目地以欧美银行营业收入中40%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向欧美成熟的商业银行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不应当照搬欧美经验,而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衡量自身的实力水平,为非利息业务的发展制定长期的策略,在保证经营稳健的同时追求多元化收益。

3. 增强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控制

银行在开展非利息业务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该类业务风险的控制,使其变化保持在掌控范围之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强化对非利息业务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地设计开发各类能够发挥自由资源优势、易被客户接受的创新型新产品、新业务,以应对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维持客户忠诚度;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健全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完善各类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迟国泰,孙秀峰,郑杏果. 商业银行收入结构与收入效率关系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6,21;6

[2]薛鸿健. 解析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J] 国际金融研究,2006;8

[3]王勇,张艳,童菲.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困境与对策[J].金融研究,2006;10

篇3

[关键词]网上银行营销策略对策

网上银行(internetbanking)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型银行服务手段。1995年10月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SFBN)在美国诞生。1997年初,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尝试网上银行业务,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先后开展了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的技术基础,使其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不仅可以延伸、改良传统的银行业务,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还产生了诸如银证合一、存折炒股、在线支付等新业务,并且其创新的空间还很巨大。同时,网上银行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银行业无法或不便涉及的领域,其信息容量惊人,且灵活、便捷,正被人们迅速接受。可以预料,传统银行业支撑着网上银行业务的快速成长,网上银行也将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否及时、有效地在网上银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关系到能否保持商业银行现有的市场份额,也将决定其未来的市场结构。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找准网上银行的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效益,已经成为我国银行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半年新增4300万,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305万人。但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只有19.1%,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并持续高速发展,为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年,我国网上银行用户只有200多万户,年已发展到3460万户。年上半年已获准开放的外国银行开设网上银行的有48家,农村信用社约有5家也开设了网上银行,07年上半年的网上银行客户数达6900万左右,网银交易额约140多万亿。其中工商银行个人网上银行集银行、投资、理财于一体,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账户查询、转账、7×24小时汇款、缴费站、网上外汇、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黄金、网上期货、在线支付等多种服务,是目前国内功能比较齐全的个人网上银行。截至年11月,工商银行个人客户数已达3844万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达到94.9万户,电子银行交易额达到92.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7%。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建清曾经在05年12月12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要在未来四年内,把工行40%的业务转移到网上银行,十年内可能将把70%的银行业务转移到网络渠道。

二、我国网上银行市场营销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品匮乏。目前中国网上银行的业务匮乏,没有发挥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账务查询、转账服务、交费、银证转账,还是为企业销售网络办理结算、为集团客户进行内部资金调拨,除业务品种少的问题比较突出外,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这些产品只是传统业务在网络银行的实现,也就是说目前网络银行只起到了一个传统银行业务渠道的作用。在产品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业务功能的限制,没有推出利用网络银行直接面对客户的特性重组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的新产品和新应用,在操作界面上没有体现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只是传统业务处理系统界面的简单模仿,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

2.安全问题。自年,社会上开始出现假冒银行网站,利用木马病毒或者通过欺诈手段盗取客户资金的情况。根据对网上银行的调查,以全国10个经济发达城市为样本空间,对现有客户、潜在客户和不可能客户均进行统计,有50%~70%的用户认为网上银行不安全,这与互联网的一些调查结果相吻合。互联网网民最反感的问题也集中在安全问题,选择比例最高的十个问题中涉及安全的有五条,网络病毒、入侵、网络陷阱、隐私泄漏等。所有统计数据表明,安全成为网上银行各方最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网上银行就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

3.品牌形象问题。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竞争,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先拥有占市场优势的品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各个分行、支行各自为政,纷纷设立自己的网站,各网站是孤立的,彼此互不相连,各自推广自己的网站,忽略了整体的品牌形象的建立。银行系统内的网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不能达到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的最佳效果。

4.网上支付信用体制不健全。银行对于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主要是支持和服务。网上支付可以减少银行成本,加快处理速度,方便客户、扩展业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使消费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获得银行的支持服务,而无需再到银行传统的营业柜台。在电子银行交易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支付手段,电子银行交易双方通过Internet进行交流,洽谈确认,最终通过支付手段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网上银行的网上支付手段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通过互联网提供网上支付的时间不长,业务量也较少。目前,已经开展的电子商务,使用了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储蓄卡、邮政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方式,然而在多种方式中,货到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相比,我国许多人宁愿采取成本较高的货到付款方式,也不愿采取信用卡网上支行的方式。

三、我国网上银行的营销策略

1.建立和完善网上银行产品的新体系。

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产品创新规划体系。客户是银行业竞争的主体,也是我们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做到想客户之所想,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是我们产品创新的宗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产品创新前做好系统而科学的市场调研、论证,分析工作,了解客户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产品、怎样的功能,了解客户心目中喜欢的电子银行模式和使用方式。同时,细分客户,针对不同的客户群进行相应的客户需求调查,再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开发不同的产品。对于已经投产的创新产品要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和反馈意见,高度重视收集客户信息,了解新产品对客户的适应性,并计算出该产品所占的市场价额,实现的经济效益等,从而提出修改意见,使产品的可行性和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并不断地完善,从而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其次,实行项目的量化管理,提高产品的创新效率。明确各部门在产品创新中的关系,严格规定产品的研发流程和开发时间,将每一产品的开发进行量化管理。并且,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创新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将所负责的产品创新工作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于工作效率高、完成任务出色、工作中有创新思路且收效显着的部门和个人给予重奖,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最后,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优势,确保电子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和电子银行新产品的成功推广。

2.切实解决电子银行的安全技术问题。

实际上,技术问题早已不是发展电子银行的关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技术,我国信息应用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有些方面还比较领先,所需的是进一步加强。为此,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信息产业、工商企业、银行及公安等部门的协商配合,完善安全技术和硬件设施,把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密码技术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客户终端浏览器码处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保护交易中枢不被入侵的三重安全防护措施。在充分分析网络脆弱性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构筑防火墙、安全接口、数字签名等高新网络技术的拓展来实现网络系统的事前防护。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并且,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实现统一授信的监控。同时,建立一整套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电子银行重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具体重大事件内容,处理程序,着力解决好安全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业务发展时,要时刻注意风险防范,努力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一个安全的服务平台。

3.加强品牌塑造和推广,形成网上银行品牌优势。

据调查,购买网上银行服务的顾客消费心理多属理智型,只有消费者认同的网上银行品牌,才有可能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同时,品牌的知名度和忠诚度不仅是可观的无形资产,更是网上银行持续创造利润的来源。国内网上银行发展较早的招商银行拥有“金葵花个人理财”、“点金企业理财”、“一网通”等知名网上银行服务品牌,工商银行则拥有“理财e站”企业网上现金服务平台、金融家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平台等知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其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网上银行客户和业务量。与之比较,其他银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网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明显落于下风。因此,我国网上银行应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塑造卓着的网银品牌形象,以此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并吸引潜在顾客,不断开拓市场。

4.对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

据调查,网上银行也存在明显的“二八定律”,即20%的客户带来80%的网上银行业务和利润。因此,网上银行目标市场定位应有针对性。从目前网上银行发展情况来看,对目标市场缺乏了解,对各类客户提供的网上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有效扩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空间,也分散了营销力量,难以形成网上银行的业务发展重心和增长点。因此,建议对国内网上银行市场进行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对高创利的客户加强宣传和营销,并进行特别照顾,努力建立和维护他们的忠诚度。在公司网银业务(B2B)方面,建议定位于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优质上市公司及金融同业客户;在零售网银业务(B2C)方面,则定位于高端个人客户(白领、高收入、高学历群体)。

篇4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袁外融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72-02

自去年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表外融资业务,满足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但在表外融资业务量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中小企业表外融资门槛,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监控。引导银行防控潜在风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10月末,运城市12县(市)(以下简称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开办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信用证、保理保函、贷款承诺等表外融资业务165.6亿元,表外融资余额达到137.7亿元,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16.43%,同比增加19.9亿元,增长15.92%。

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委托贷款余额为69.3924亿元,同比增长5.3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2.58亿元,同比增长27.33%;对公理财产品余额为11.587亿元,同比增长1.03%;信用证余额为9.9424亿元,同比增长43.7%;保理保函余额为0.4215亿元,同比下降63.47%;贷款承诺余额为3.8亿元,同比增长3.8亿元。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特点及原因

(一)表外融资总体增长迅速,增幅高于同期贷款

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10月末、2010年10月末、2011年10月末、2012年10月末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分别为90.7074亿元、95.6856亿元、118.8017亿元、137.7233亿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2年10月末余额较2009年10月末余额增长51.83%。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4.53个百分点。

从累计发生额来看,表外融资业务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累计发生额为165.6亿元,较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累计发生额增长了49.5%,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2.1个百分点。

(二)表外融资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信托贷款、贷款承诺等发展缓慢

从调查情况来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和信用证四项。保理保函和贷款承诺业务发展十分缓慢,信托贷款尚未开办。

(三)全国性大型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较快

从调查数据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10月末,12县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余额达到120.5409亿元,占总余额的87.52%。

(四)地方法人机构发展相对缓慢

据调查,运城市地方法人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相对缓慢。2012年10月末,12县15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中仅有5家开办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业务余额仅占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余额的4.72%,而且98.43%的业务量集中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信用总量的比重上升缓慢,银行贷款仍为企业融资主渠道

2009年-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02%、15.77%、12.9%和16.43%,比重上升十分缓慢,显示银行贷款仍为运城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贴现规模不足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偏高、贴现资金纳入贷款规模进行监测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贴现规模不足,企业在资金紧张时,通过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的难度加大,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二)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潜在风险增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表外化”趋势持续加剧,表外融资持续膨胀。表外融资的快速增长,是银行信用的快速扩张,对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会大大增加银行经营潜在风险,也不利于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调控作用。

(三)贴现利率大幅上升。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普遍偏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考虑资金成本因素,不得不放弃了以往通过票据贴现来融通资金的办法。转而通过企业职工集资、短期民间借贷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等手持票据到期兑付后再予偿还。

四、进一步规范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加贴现规模。助力企业资金周转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贴现规模,适当降低企业贴现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和经营者。落实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对信用记录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地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增加中小信贷投入。

(二)加大对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监控力度,防止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行业

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监督管理,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每笔贷款“三查”工作,防止重“放”轻“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进行有效跟踪检查。防止信贷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防止其流入房地产行业。

(三)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监控,引导银行关注、防控潜在风险

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通过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不断完善融资法规与制度。规范表外融资业务,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合规问题。制定相应监管制度引导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制定风险监管指标,表外融资参照表内贷款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同时要求表外融资业务遵守信贷监管政策纳入银行授信体系管理,整体风险控制范畴,杜绝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存在监管空白地带的情况,防止潜在金融风险。同时,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适时发展表外融资业务品种,适度控制表外业务规模,促使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能够实现稳步发展,降低经营风险、更好地促进企业增效和银行增收。

篇5

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与投资组合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向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产品。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

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分层次服务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的优质客户层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现在已经涌现出很大的一批人,他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有较先进的理财理念,对资产安全的保值、增值有着尤为迫切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户评价标准,采取分级别服务的形式,不同等级的客户由相应级别的理财机构和理财师提供服务,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