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范文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一语文教学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一语文教学课程

篇1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堂教学

一、有效的研:关注发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实现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特别要研究高中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学力。 “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内涵上说,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情感态度、语言积累、知识视野)、语文能力(听力、阅读、写作、口语等交际能力)、语文智力(注意力、观察力、感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语文审美(感知美、理解美、u价美、欣赏美)、言语主体的思想道德及文化修养等方面内容。语文素养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就要求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应从传统的“知识能力”一维目标,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转化。

二、语文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私塾学校也是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背书。而我们也都知道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俗话说:打球要有球感,弹琴要有乐感,那么学习语文也要有个语感的问题,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典范作品来实现。读得多,对语文的感悟性,感受力就强;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有助培养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因此语文墩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课文。

三、拓展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

语文知识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宽广地域中,我们无处不受语文思维的潜在影响。所以,形成语文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广度,对于知识领域的延伸,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课外的素材,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对课外作品的认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例如,在讲解《将进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事先的做好预习,巩固李白的生平简介,对李白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了解,例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蜀道难》、《白头吟》等等。由于好些高中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没时间去查阅更多的书籍,所以,这些资料教师可以事先提供给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视野,增加了阅读量,这样自然就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再考虑问题时更全面,更顺畅,眼界也相应地变得高远,进而通过量的积累达到思维的质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

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

写作过程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的记录,是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和见解。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不同,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记的事情很多。观察的过程就是留心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获得具体、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观察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与人和事有关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将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形式,这样长期积累,就不但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提高写作的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先进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尽可能朝这个方向努力。

五、有效的主体互动

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教学关系,在课堂上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间良性互动的思维活动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语文的情感体验,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这是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的充要条件。 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实现主体间有效的合作互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宽容。 教学过程是主体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经验可以在同伴学习中得到互补。

六、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评价

课程改革,旧的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的标准了,在新的评价方式下,我们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改变那种分数论定制。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品质、课外自学。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必修课的评价参照课程标准执行,对选修课的评价,可用开卷笔试,也可用小论文测试,还可以用口试方式等进行评价。可以多采用鼓励的方法,找出学生作文的优点,进行鼓励,或者找学生来交流,找出不足之处,使之改进,偶尔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再者就是让学生自己“出书”,将学生修改好的作文,编辑成册,全班阅读交流,效果应该是很好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50—02

今年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第二年,经过近两年的新课改实践,在高一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遇到了许多困惑,并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就以人教A版《数学》必修教材谈谈个人的看法,供同行们在新课程实践中借鉴。

一、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1.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例如,必修1中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问题要用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却被后移到必修5,这造成学习过程中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问题无法解决。

2.知识的删减不科学。立体几何中常用几何体的性质被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清楚。

3.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进度平衡没有做好。我们在进行“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内容的引入教学时,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学过单摆运动、简谐振动等相关知识;而物理教师则向我们反映,高一第一学期“力学”内容的教学中已经要用到正弦、余弦定理,而这部分内容要到必修4才学,这造成学科间相关知识点脱节。

4.课程内容多,课时量严重不足。按照《数学课程标准》,高一第一学期要学完必修1和必修2,而必修1函数部分有三章内容,36课时;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与解析几何初步,有四章内容,36课时。72课时即使按照教参上的安排,一节不耽误,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上完,再除去节假日和两次考试,一学期最多只能勉强将课上完。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很难系统消化所学知识,对知识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学困生越来越多。

5.新教材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不紧密。高中数学中经常要用到的十字相乘法、韦达定理、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等内容,在初中教材中降低要求甚至没有,因此这些知识在初中时就未能真正地讲透和应用。到了高中,学生在运用相关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感到很吃力,从而出现了一些学生无法完成的练习题。

6.课本例题与课后习题的难度不一致。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到教材中介绍新知识、新方法时,内容较浅显,例题难度也不大,但后面配置的习题难度大,好多题目是历年来的高考题,或者把旧教材中的定理、性质等用习题的形式来展现。学完例题后,有不少学生表示不会做课后的习题。如,必修1习题2.2B组的第2题:若loga■<1(a>0,且a≠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此题时要用到分类讨论的思想、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化归的解题技巧。这样的作业难度较大又没有配套的例题,因此要求教师补充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7.课堂容量过大,致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难以改变。新课改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容量,教学内容膨胀,导致每节课的课堂容量都较大,学生每节课接收的信息量增加,课堂教学缺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仍然用传统讲授法,学生仍然以听讲为主。

二、新课程,新要求,新思考

新课程来了,我们怎么教?这是广大教师的困惑与呼声,也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新课程在新理念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等方面,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一线教师不能排斥与逃避,而要积极地进行探索和自我反思,将新理念、新教法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1.吃透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仅是达成课程目标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进行再加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应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练习,让课堂活起来。

2.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高中数学教材知识内容较初中剧增,知识的呈现更注重逻辑性、抽象性,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知识难度加大,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因此,在高一新生学习伊始,教师就要重视初高中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习过的概念、图形作一些整理工作,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和形象(衔接点)加以提升。比如,对函数定义的讲解,可从初中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具体函数进行回顾,再运用映射的思想给这些函数以新的解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函数重新定义,使新定义的出现水到渠成,易于理解。同时,通过比较新、旧定义,发现原有定义的局限性,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对新知得以掌握和巩固。

3.倡导集体备课,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解决出现的困惑与问题,集体备课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学科之间应分科不分家,精诚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合理定位,准确地把握新课程中每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得教学计划能顺利地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随时探究,互相交流、相互促进,用集体的智慧,加强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如何,严重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基本学习状况的优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第一,让学生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教育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专心听课,使学生做到“五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第四,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练习,善于质疑解难,善于进行自我反思。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精心备课

一、调整作文教学策略,整体把握作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使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都有相应的变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应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弄清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注意各学段作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以便从宏观上调整作文教学策略。这样做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从事作文教学,学生才能更好地在作文这块热土中自由洒脱地成长,展现自己五彩斑斓的童年生活。

教师应对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做到心中有数。第一学段只注重看图写话训练。第二学段让学生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把印象最深、感动最深的内容写具体。

第三学段的作文教学出现了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重的局面,要求学生在写好纪实作文的同时,也要写好想象作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恰如其分地想象出丰富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作文水平也不可能千人一律,万人一致。教师只有站在高处,从整体上把握作文教学,注意作文教学的连贯性,学生作文水平的差异,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的写作水平在不同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让每一个童稚的心灵不再有“作文难”的阴影。

二、扭转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体现作文的个性化

在作文教学中,时常有“程式化”的现象,把固定不变的作文模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千人一面,万篇不变”。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莫过于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个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教师应及时扭转“只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的陈旧的作文教学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化、个性化的作文发展空间。

个性化作文指学生在作文中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作文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世界、表情达意的综合训练过程,是学生认知世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的一种个性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的作文不能如实地反映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作文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意义。

俗话说“文如其为”,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自由自在的“倾吐”,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是个性的张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体验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三、转变“胸有成竹”的意识,倡导作文教学要精心备课

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不乏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他们往往以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对作文教学了如指掌。在进行作文教学活动之前,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备课。在这种“胸有成竹”的意识支配下,教师很难让学生如实地抒发自己所想,倾吐自己所见。这样的作文教学,怎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的目的呢?

俗话说:“学无定法,教无常法。”即使教材没有变动,教学经验异常丰富,也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同一方法对不同对象实施相同的教学。试想,每年的劳动对象在不断地改变,他们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写作水平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用同一模式对不同对象进行教学,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必须做到“两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在“备教材”时,要“吃透”作文要求,把握好作文的主题方向,理清学生写作的思路,明白在作文教学之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备学生”就是对全体学生的个性差异、写作水平的异同做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要深入领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搞好作文教学,让学生放飞丰富的想象,倾诉童稚的心声,描绘五彩的童年。

参考文献:

篇4

一、注重教学模式改革,以更优化的方式组织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模式对于整体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注重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还是按照满堂灌输这样的老一套开展语文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首先应当从自己的教学活动开始反思,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实现突破的着力点在哪里,应该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我在教学中,注重汲取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最前沿的经验,并立足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开展分析,创造出符合自身教学活动的模式,进行“123”教学模式探究,“1”就是坚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这样一个目标,“2”就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3”就是按照“提出学习目标―引导合作探究―点拨梳理提升”的程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我成功地实现了“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采用这样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并和同学一起研究,力争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点拨环节对学生进行难点的启发,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探究能力。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教学手段改进,以更强大的设备服务教学。

过去一段时期,因为受到教学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相对陈旧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难以走出口头说教的尴尬境地。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帮助,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成效最为显著的一种。我将这种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多媒体设备信息容量、演示方式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为了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极佳的服务。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文中介绍内容的了解,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我专门制作了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选取了介绍苏州园林美丽景观的图片以及视频作为载体,配上针对性的文字说明,向学生进行演示,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知,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强大功能。再比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因为文中介绍的克隆技术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没有什么经验积累,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对此,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相关知识的介绍,从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的出现,一直到当前科学界的争论,让学生对克隆技术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为课文教学活动扫清了障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注重教学氛围改善,以更和谐的环境开展教学。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流程设计这样的关键环节,而且要发挥情感因素等方面的作用,为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始终保持态度和蔼,语气温和,增强自己在课堂上的亲和力,让学生消除以往教学活动中对老师的敬畏心理。其次,对学生给予了更多的鼓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从不吝惜赞美之辞。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在青春期,学生对于成功、尊重等方面的心理追求更加强烈,一句批评的话语或许就会断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样,一句表扬的话语有可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我在多年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坚持发挥将心理因素的促进作用,通过各种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满足体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让学生在这样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顺利和有效深入。

四、注重教学资源改良,以更拓展的空间延伸教学。

篇5

一、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语文被人们视为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地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而这些人文性因素则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就是有规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它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未能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真正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还停留在原地,继续运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主要是灌输知识,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应付考试。另外,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就是使用新教材去教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时还套用旧的教学目标,对新教材的研读不够深入,没有建立以新教材来推动新课程实施的目标。

2.课堂上过于追求活跃的气氛,而不注重解读文本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些教师在讨论课、课外活动课等教学过程中渲染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表面看,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教师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的讲授法,这些似乎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常引用一些与课文内容无关的笑料,对课文内容的讲解粗略而过,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活跃课堂气氛。长期下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常常出现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片面化,在课堂上讲一些笑料,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肤浅的问题,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达到了,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表演者,学生是观看者,两者之间并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可采取的对策

1.语文教学在继承中求改革。

目前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选修课纷呈,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一时间很多形式化的理论成果充斥着课堂。然而这些成果却没有对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语文学科从古发展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之上的。颠覆性的改革、过渡性的超越、矫枉过正的实践,必将使语文改革受挫乃至失败。语文教学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不忘在传统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寻求课堂模式的创新,要牢牢把握教学目的,不要盲目求新。另外,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要提高,这样才可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

2.利用自然优势发掘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资源。

在上语文课时,学生的学习资源短缺,常常令教师感到为难。其实,只要肯动脑筋,充分利用好身边的环境,就可以指导和带领学生根据季节和地域特征,就地取材来拓宽语文课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柯罗曾明确提出“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口号,唐志契提出了“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的要求,李可染也说:“人离开了自然将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身临其境,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大自然”的课程活动。比如,让学生采摘一些自己喜爱的鲜花野草和青青的枝条,随手编个花环,插只花篮,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好素材,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又能为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大自然打下基础。

3.积极探索教学考试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分层次评价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在进行评价时要按照学生本身的实际水平来制定不同的级别要求,并按照这样的级别来评价。我们可以制定各个等级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避免拔苗助长。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要给予表扬,在这种激励机制下,自身纵向比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他们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好语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综合能力评价

语文是语言的学习,最能体现语言能力的就是对这种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而这是以试卷为主要考查形式的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做到的,尤其是听、说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突破以试卷为主的考查形式,使考核形式多元化,这样才能全面、公正地评价语言能力。试卷中的写作部分要予以保留,这是考查写作比较好的形式,虽然它有诸如尺度不好把握等问题,但仍然不失为评价综合能力的一种适当形式。

在实行新课标的今天,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转变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就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不能培养出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只有每一位教师都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完善。

参考文献:

[1]解冰.关于高中语文评价改革的几点思考.科教文汇,2010.8,(中旬刊).

篇6

一、充分发挥、合理运用教育技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只要充分发挥、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就能使教师的“教”深入浅出、学生的“学”轻松愉快、课堂的气氛热烈和谐。如何充分发挥、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呢?

1、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激发兴趣,寓教于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便会自觉地、主动地去接触、探究。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资源则显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在大屏幕上,我们适时展示出动静结合、声像俱佳的视频,把课文中精美的文字用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一边赏园林实景(视频: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一边听课文范读,耳濡目染,如同跟随导游游览了苏州园林。特别是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的地方,像“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老师只需对相关内容进行回放、定格,学生再学课文就一目了然了。因此,老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只需传授相关语文知识,无需赘述课文内容,难点不攻自破,课堂上老师教学轻松自如,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且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如数家珍,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如教学《出师表》一课,老师用“同步课堂”中的资料让学生观看“三顾茅庐”的flas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使学生对诸葛亮临行之前分析当前的形势,追述创业的艰辛,激励刘禅广开言路、亲贤远佞、赏罚分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形象深深地烙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3、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突破难点,训练思维。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才能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根据课文开头的内容,我设计了一组反映四季季节特点的风景图,运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每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在此基础上,启发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景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与我们人类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那么,大自然究竟有哪些语言呢?这些语言到底有什么含义呢?我们又能从中读到哪些信息呢?了解这些信息有什么积极意义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对这些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抽象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关物候学的知识难点得到了突破。

4、合理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如:在教学《森林》时,老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文字资料、图片:世界各国的森林覆盖率、美丽的森林和珍禽异兽的图片、因环境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等等。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相互交流后,讨论“保护环境如何从自身做起”,呼唤人们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爱护生物,还地球一个美好的明天。这样,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搜集、理解、感悟、交流等实践活动,广泛浏览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多种表达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真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使用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不可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借用”,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1、师生交流为主,“远教”资源为辅。再先进的远程教育技术资源,也只是一种教具,不可任其“主宰”课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可亲可感的老师来适时引导,而不是需要呆板的课件来机械地写入。如果把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互,老师成了电脑的操作员,学生成了课件的阅览者,就会造成情感教育的缺失。因此,老师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以舞台,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课件永远代替不了老师。

2、适应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实效。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的热潮中,要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远程教育资源,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能讲清讲透的,就不用远程教育资源,不搞形式主义。我们应该“看清”语文教学中远程教育资源所能发挥的辅助作用,走出误区,不赶时髦,要以教学需要为准绳,适应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实效,恰到好处地选用远程教育资源。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介绍建筑物等内容,学生了解得不多,学起来困难较大,若利用相关远程教育资源就可以收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总之,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着实效性原则,灵活选用。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激活策略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育也染上了功利色彩。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学校领导,再到家长、学生、教师,无一不围绕着高考成绩。一切教学以高考为目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语文这一科目,灵活性较大,短时间内提分较慢,学生重视不足,再加上高中语文课堂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学习方式单一,甚至让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然而,短期内改变高考单一的招生方式是很难的,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活语文课堂,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课程意识淡薄,忽视情感教育。语文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科目。长期以来,教师按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新课程改革给了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指明了一个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考试大纲为语文教学的准则,吃透考纲,抓住各个语文知识点的讲解和突破,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课程意识淡薄必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活力,这也使得学生学语文只关注知识点,而忘了语文的人文性。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劳心费力准备教学内容,而学生却在上课后5分钟就昏昏欲睡。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很容易找到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甚至是教学相关的各种参考资料,这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依然用传统讲授模式,就很难让学生接受。这也就造成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二)学生方面

1.学习功利心强,缺乏学习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学而优则仕”的学习价值取向深深地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今天,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是抱有极大的功利心,这既有来自传统文化中读书功利性的遗留,也有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生功利学习心理的促成因素。

语文是个难提分的科目,需要长期的积累,不能像数理化那些科目,可以通过短期的题海训练,提高成绩。另外,语文教材只是特殊的例子,学生的考试内容在教材中难以找到,平时语文学得好的同学,考试不一定能拿高分,这就给学生造成了“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的表象。

基于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在他们看来,语文不能短期内提分,并且不学,成绩也不会很差,因此,语文学习就没有了动力来源。

2.习惯被动接受,缺乏主体意识。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单一传授为主,学生也习惯了被动接受。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发展思维的黄金阶段,但是由于他们经常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发言机会,他们也只能找参考书,不加思考的应付老师。这样就带来了,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自主参与的主体意识,学习是被动的,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二、激活高中语文课堂策略初探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课堂氛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交流的过程,并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活动来学习语文。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利教学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营造轻松课堂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尊重差异,平等对话。教育的对象的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可学生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认识到个体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并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价值。在交流中,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自由表达情感。

2.注重感情投入,拉近距离。高中生处于青春期,此时的他们需要他人的理解与引导。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生活中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多方位交流,课堂对话、眼神交流,课后谈心。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倡导小组合作交流,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这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在教学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往往能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动起来。当然,一个小组的确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三次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并在自己了解的学生性格基础上,组成语文学习能力相当的小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间要明确各自的任务。学习中,各成员找到了学习的兴趣点,唤醒了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单一的讲授模式,时间长了,学生容易疲倦。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它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变得非常重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高中人教版选修课的《中国的智慧之花――熟语》一课,讲述了熟语的类型、用法以及考试中出现的题型。如果照搬课本的内容,往往让学生厌学。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首先,用一段与熟语有关的相声,让学生认识到熟语不能乱用,接着看图猜成语,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了解成语的特点。最后,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成语,帮助学生做题。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只是,更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兴趣。

当然,多媒体教学,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呈现,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根据不同的课型,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作文竞赛,知识竞赛等等。这些课堂教学手段,激活了语文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活课堂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是激活课堂的学习方式,多媒体使用是激活课堂的重要手段。当然,激活课堂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策略也会随之调整。

参考文献:

[1] 郑淑贞、陈英德《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策略探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2] 王鉴、毛建梅《有效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每7卷,第8期

[3] 黄柏春.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论文关键词:高师,现代汉语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现代汉语作为高等师范院校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仿照苏联的“现代俄语”开设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以教材编写和修订为重点的阶段(1978—1985);(2)以教学内容调整为重点的阶段(1986—1992);(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阶段(1993—1995);(4)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阶段(1995至今)。总体来说,现代汉语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学质量也获得了长足的提高。[1]

但是,目前高校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仍是在应试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随着语言本身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出现了种种新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性课程,现代汉语在师范专业的课程中理应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它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现状。[2]但是多年来现代汉语教学界却颇有这样同感:学生普遍反映现代汉语课不如文学课生动活泼,考试及格率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为此,我们完全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审视与思考。

一、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简析

(一)课程定位欠科学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是五十年代确定下来的。我们模仿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的极富形态变化的现代俄语,把现代汉语分割成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五大板块。之后,又把这种语言分类的方法和语言研究的路子直接运用于语言教学。现代汉语作为一门社会的学科,跟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其他学科有复杂的联系。目前忽略了语言学是在与诸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发展的特点,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现代特点。

(二)教学内容缺乏领先性、全面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现行课程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部分的内容都比较陈旧,缺乏深度,有的内容跟中学教材简单重复,也比较保守,没有或很少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因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汉语应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可目前的现代汉语教材及课堂教学往往只讲共同语,不讲或很少讲到方言,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事实上,无论从教学还是从研究讲,共同语和方言都是相互促进的。

第三,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师范学校的现代汉语教学,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提高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与现实的需求错位,学生学了现代汉语课程后,语言素养并没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论文,尤其是作为教师运用语言的技能没有明显提高。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只重视书面语的教学,忽视了口语是未来教师传授知识时运用语言的主要形式。这就直接导致了高师现代汉语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的严重脱节,造成大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

目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只重课堂讲授,满足于一般知识的介绍,缺少课堂讨论和双边活动,没有着力启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而且不太注重语言实际和研究实践,不是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分析现代汉语共同语的种种事实,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由于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作为语言课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因而学的都是一些死的知识,并未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极易形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方式。

二、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内容

(一)转变观念,构建适合高师专业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现代汉语的很多分支学科发展极不平衡,如现汉语的结构学研究和教学相对要强,其中的语音结构和法结构的教学研究则更为成熟,语义、语汇的教学研究近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在的现代汉语教材(包括使面最广的胡裕树先生、黄伯荣与廖序东先生主编的两个本),都是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五大板块组成。内容大大超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后新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结果往往因课时不够而匆匆结束语法教学,修辞部分几个常见辞格了事。我们认为,针对现代汉语学科系统性特点,应调整教内容,形成“一主多选”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模式。即把语音、词汇、语法这一构成语言本体的三要素作为现代汉的主干课程(“一主”);而将语言本体以外的文字、修辞、用这些又十分必要的知识逐一剥离,系统配套,形成“汉字通论、语用学、方言学”三门选修课。在保证现代汉语基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总量的前提下,增设“演讲与口才”“朗诵学”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强化口语表达和口才技巧训练,使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专业能力的延伸方面,开设“中外语言学史”“语言和文化”“语法研究专题”等选修课,促进师范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

(二)创新课程内容,构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汉语课应反映出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在语法教学中引进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增加语用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如广告用语、校园用语等。现有现代汉语教材将语言当成一种游离于社会和人文世界的纯形式系统,把语言各要素的分类、特征、构成和关系等作了详尽的形式化描写,学生从中感受到的只是一个零件和部件组成的机械的语言世界论文格式范文。因此,要把语言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次的认识和阐释。在教学中加进文化语言学的有关内容,加进社会语言学的有关内容,会使学生充分考虑到语言的动态因素。

课程内容应该贯穿两条线索:一条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主线,一条是现代汉语方言的副线。一主一副,相互配合。我们认为,作为主线的共同语固然是主要的讲授对象,但作为副线的方言也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之所以在教学内容中穿进副线,是因为汉语方言复杂丰富,是发展我国语言学的一大宝库,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加强方言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共同语的认识,对于学习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也有好处。

(三)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师范教育的特色

现代汉语属于语言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师范大学生教学技能至关重要。为了调动师范大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他们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语言现象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形式。

以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为例,由于地域的影响,贵州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自身较固定的语言模式,所说的普通话与实际的普通话存在较大的偏差,给普通话学习带来了严重障碍。[3]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校园流行语调查”“某某城市街头店名调查”“互联网络用语”等社会用语调查,使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增强语言规范意识,自觉使用规范语言。或组织学生开展方言调查,使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或组织学生广泛开展正字、正音比赛,开展辩论大赛、诗词吟诵大赛、新生普通话大赛、名话剧表演大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切身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语言能力和水平。

(四)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信息交互平台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论文,教师和教材好比导演和剧本,教师组织教学就是在导学,导学艺术水平的高低与教学效果有密切联系。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引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尽量少讲、精讲,讲关键内容,尽量多提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发,指导学生去观察研究,形成“精讲-多问-生发-研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在制作生动活泼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本项目研究还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建立了适合他们实际的习题库,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把只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态度的考核。

三、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我们的课程改革拟以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师为主,组合教学与科研成团队展开研究。具体实施步骤是:调查研究→优化现代汉语教学体系,构建“一主多选”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阶段→跟踪反馈,理论总结。

首先,研究需要具体展开进行几个方面的调查:一是深入中学校园,了解中学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知识结构,了解当今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有哪些;深入调查中学课本中现代汉语知识的分布及讲解方式。二是调查了解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时最主要的语言技能需求;三是深入了解高师现代汉语教学和研究的现状,进而分析其与中学语文教学脱节和重复的地方。

第二,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学课程改革实际的大学现代汉语课程体系;改革和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正确处理“普通话”和“方言”的矛盾,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充分运用自然语言资源———方言,进行语言对比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贵州的区域特点,探索适宜发展学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

第三,对新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对改革的内容进行修正。

最后,确定汉语文学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班的一部分同学作为跟踪调查的对象,检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

通过研究主要打算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能否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与贵州省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相切合的有针对性的高师现代汉语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对于现代汉语教学来说,构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高师学生一下四个方面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服务:

(1)合格的教学、教育口语能力;

(2)合格的书面表达能力;

(3)合格的社交口语能力;

(4)语言运用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

3.对于较之文学显得枯燥乏味的语言类课程,对学生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建设.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初探[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2]李宇明.师范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状况及其教学问题[J]. 语言文字运用,1994,2.

[3]周艳.民族杂居地区布依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2010,5.

篇9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60-01

为了对当今新课程理念进行适应,加强对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自身效率提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中,要求教师必须要重视应用教学艺术,使小学生能够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引导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增加小学生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感知,小学语文课程自身的内容含量十分大,也比较枯燥,再加上其教育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性很强的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的生动有效,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一直都在面临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追求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品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小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来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小学生就会真切的感受到学习语文所具有的乐趣,小学语文学习才能够真正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顺应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来对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创新。

在笔者的长久教育教学过程中发觉,如果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顾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那么,小学生会感受到十分痛苦,并且学习效率很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变通,把小学知识融入到情节里面,使小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故事中的主人,这个时候,小学生就会对学习十分感兴趣,同时加深了小学生对于语文教材的探索和理解,进而能够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以及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提升举例频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举例频率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小学语文知识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怎么样才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举例子就变得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在举例子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文学的热点问题,并且要引出其他学科内容,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热情,更加能够对小学生所特有的好奇心进行满足。在小学语文教师举例子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将其和地理以及历史等等知识进行结合,使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增加自身其他学科的知识,再通过其他学科知识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样不仅仅符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要求,而且能够使小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课程所具有的有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举例子是语文教师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挑选一些具有启发性以及精致的例子,这样才能够做到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维,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同时,要使小学生能够明白所举例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备课

除了要将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并且采取举例子的措施之外,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备好课,做好开展小学语文课堂之前以及小学语文课堂之后的工作。教师实施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通常情况下,备课都要按照语文教师进行备课课程的标准以及备教材这两个基本环节来实施,每一个课程标准都能够从本质上帮助小学教师对语文教材深广度、教材体系以及教材知识层次进行了解。语文教师备教材的目标就是要找到语文教材与各个单元、每个知识重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结构体系以及教材编写意图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选择一些时事,或者在自身备课过程中多找一些小学生比较关心和注意的话题,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还必须要课后的作业,小学生在学校小学习到的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语文知识变得十分鲜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些全新的作业形式,如果说通过对学生邻居或者居民小区实施调查,进行调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小学生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开展辩论赛等等作业,这些作业锻炼了小学生行动、思考、分析以及设计等等方面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至关重要,并且成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和优先考虑最为基本的问题之一,兴趣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最好的教师,因此,快乐教学和愉悦教学是教师们一直在不断深入探讨以及研究的话题。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中传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那么,小学生一定会积极主动地学好语文知识,并且在情不自禁中取得好成绩,优化导语设计、实施情景教学以及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等措施都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培养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而,笔者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祝福》(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标题或段落的品读上来。如"祝福"它是一般的祝福语,还是另含更深刻的内容?都需要去质疑。

二、对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比如《祝福》里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对她的眼睛的描写有什么变化?了解这一点对于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就完全把握了。

三、就文章反复处提问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在文章多次反复处提问往往能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之处,需要质疑而问。穆旦的《赞美》(人教版普高必修本第一册第一单元)一诗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技巧,用深沉而充满激情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真切的感受和呼喊。理解难度很大。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作者的情感:一是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二是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三是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的赞美。诗歌在每一个小节的末尾反复吟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种手法强化了诗人对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细心品味,不难读出诗人表达的深意。

四、就文章反常处提问

所谓反常是指和常规常情相悖离之处。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进而产生疑问。课文中不同寻常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无须写出的却偏要写出。有些文章的某些内容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而这些往往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有着深刻的含义。②似应写出的却有意略去不写。文章的某些内容如果写出来,文章会显得更完整,更连贯,但作者却把它略去不了,这也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③一般应这样写却那样写。④使用特殊语言顺序之处等。

按照常理,面对"一沟绝望的死水",人们不会产生美感,但是诗人闻一多却在这种审美反常中写出了抒发其强烈爱国情感的《死水》一诗。充分展示了诗人独具的匠心。

五、就文章矛盾处提问

矛盾是指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事物。如果认真阅读课文,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也是有意识的安排,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想。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祝福》从鲁镇上一个知识分子"我"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祥林嫂的大半生经历,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黑暗现实。但是文章的题目却和内容相矛盾。能不能就用主人公的姓名"祥林嫂"作为小说的标题?教学中我抛出了这个疑问,进一步又引导学生探讨主人公的姓名究竟应不应该是"祥林嫂"?由于抓住了这个大矛盾,整个文章主题的解读进行得十分轻松,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祝福》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叙述过程中,如《孔乙己》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解释,破译统外之窗。

六、对文章的空白处提问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笔墨未染处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发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装在套子里的人》(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收尾,开始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的事",之后又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神情""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

总之,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本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问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表象追问本质,即思考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表现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又如从课本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合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限于篇幅不在此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文化经典研读 研读重点 兴趣 沟通古今 出入法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福建高中语文课程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必修课程以外,新增了不少选修课程。其中,人教版的古代文化经典《先秦诸子选读》格外引人注目。这门课程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开展文化经典阅读的建议”而开设的。从2007年至今,福建高考命题组就把它作为语文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分值达10分。可见,学好这门选修课程十分重要。

但是,作为高中语文的选修模块之一,这门课程课时非常紧,实际教学课时一般不超过8周;而这些经典文章却离我们有两千多年,古人的生活背景、古人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我们相差甚远;同时现在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相对比较低,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只是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因此要让学生能真正走进古代文化经典困难不小。

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一、尊重实际,理性确定研读重点

首先,高中三年时间有限,除去必修课程外,能留给《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修习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全书中选编的《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七部经典著作选读都作较为深入地探讨。

其次从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来看,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而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的《论语》、《孟子》,无疑分量最重;《庄子》虽然文学价值较高,但许多篇目文字艰深,对高中生来说,难度偏大。同时,近几年的福建语文高考,对文化经典阅读考查也基本限于《论语》《孟子》。

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选修课程的教学也不能照搬必修课程的教学模式。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研读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应该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轻字词教学。如果把文化经典阅读课上成必修课程中的文言文阅读课那样,既浪费宝贵时间,也忽略了文化经典本身最重要的思想价值。

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实际,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研读学习重点放在理解《论语》、《孟子》思想并能进行简单分析评价。

二、激发兴趣,发挥学生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文化经典,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兴趣,那就能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动力。而选修课程本来就应当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方向,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激发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

(一)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向学生阐明学习古代文化经典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是,当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美好的生活的时候,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看法。首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陷于越来越恶化的境地:气侯变暖,物种灭绝,环境污染,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出现??更为让人忧心忡忡地是,功利的社会让人异化为工具,道德沦丧,人文精神缺失。

有人这样呼告:“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生存的智慧。”①

《先秦诸子选读》这门选修课程将引领大家走近这些智慧的先贤圣人,通过与文本对话,领略他们的不朽思想,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这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这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课程。

学生一旦明了这一课程的真正意义所在,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好这门课程。

(二)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课堂来

如今,一股国学热潮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尤为可喜的是,一些名家教授,走出象牙塔,走上讲坛,向平民百姓讲解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如“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讲论语”,“鲍鹏山讲孟子”等。他们通俗个性地解读,常常让听者获得许多新鲜的教益。教学之余,我常常有意识地布置学生观看,写读后感,带进语文课堂讨论,学生兴趣很高,效果很好。

语文学习的天地绝不仅仅是区区的课本、课堂,而是整个社会生活,一旦我们的学习内容能跟社会热点相连结起来,学生的兴趣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三)激发学生兴趣,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文化经典的学习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宰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他们才有真正持久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课前带问题去探究,课堂上给学生讲台以发表自己见解,课后让学生写随笔以记录自己的感想。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不同的心灵去体悟,用各自的思维去思考,用个性的观点去解读,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学习也就乐此不疲了。

三、沟通古今,让学生学有所悟。

学习古代文化经典如果不能以古证今,沟通古今,那么,这样的阅读学习,充其量只能是“一头钻进故纸堆”,这样的经典也就没有多大意义。学习《先秦诸子选读》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我们能理解他们的生存智慧,并用以观照现实的困境。因此,我们在研读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悟。

如研读《论语选读》中“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浮云”章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下列语句的内涵:

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这三则语录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孔子的“义利观”:孔子并不放对求利,“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是,求利又必须合乎道义。

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不正生活在一个求利的年代里吗?孔子的义利观还有其存在的意义吗?

两千年前的孔子告诉我们,求利是值得鼓励的,但求利必须符合道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不法奸商为了追求暴利置国家法律人民生命安全于不顾,充斥我们周围的有毒米、毒酒、毒鱼?;有多少红男绿女为了谋求利,放弃了自己的人格信仰名誉尊严,坊间甚至把“笑贫不笑”奉为至理名言??是孔子说得不对,还是我们这个社会病了?

沟通古今,不但撞击着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古代圣人的智慧思想在现实复活了,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四、能出能入,整体把握与具体实战相结合。

南宋罗源名人陈善先生曾提出的读书“出入法”,被先生推崇备至。阅读古代文化经典,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能出能入”。毕竟,这是一门在高考中要进行阅读考查的选修课。

首先要让他们能出。古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阅读文化经典题目,如果不能跳“出”,而是深陷题海中,那就会落得“高低迷离,不知西东”,最终只能迷惑而无所得。当然,这里地“出”不是一无所知地盲目地跳“出”,而是“胸有成竹”地跳出。“成竹”,指的是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我们要先让学生能基本整体把握孔孟的思想体系。只有这样,我们地跳“出”,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视野一览无遗,就像孔子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

其次,要学会“入”。这个入指的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做适量的题目。

为什么要“入”呢?如果说“出”是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入“,那么“入”就是通过实战来检验学生的理解深度。在“入”中归结做题技巧、把握实战规律,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上,是本人教读《先秦诸子选读》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还请方家不吝赐教。

注释:

①《走向世界》1989年第5期《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耀;

参考书目:

篇12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必修课模块 选修课模块 整合意识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要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语文学习的内容,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较之以往的单元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相对独立性,使语文学科内部的结构有了重大突破,这就要求建立综合性的内容体系,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一、对必修与选修教学的困惑

实施必修和选修教学,教师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教学究竟有什么不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是基础,要普及;选修是发展和提高。选修课的学习要求更高一些,课堂教学的容量应更大一些。然而由于高中必修课的教学时间太少,因此很多教学目标尚未落到实处,学生的基础还比较薄弱,而选修教材的课文事实上难度太大,数量太多,学生连基本的理解都未解决,何谈实现选修课鉴赏和探究的目标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费时太多,所以在选修教学的实践中不少老师难以舍弃传统的必修课讲授式教学。

由于当前教学的实际困难,绝大部分学校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选择性已经打了折。不少选修课的内容学生不喜欢,然而却必须学。对此最有力的观点是,学生总是不成熟的,他说不喜欢不代表他真的不喜欢,而是需要老师的引导,因此限定选修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不成熟,需要老师为他们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是符合目前学生的学情的。

从理论上讲,选修课不能上成高三的复习训练课、语文知识专题课、语文学术研究课,也不能上成架空的人文课,它应该在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教师既不能把课上得太传统、太死板,又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不能以知识为本位,又不能抛开基础引申和发挥。总之,选修课的教学尤其需要在基础性与选择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种关系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二、必修课教学中“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整合使用

新教材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另一方面“聚零为整”,在教学及学生使用学习中,各个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以下我结合课文实例就“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部分的结合使用作论述。

1.“表达交流”对“阅读鉴赏”内容的拓展应用

“话题探讨”——以简括的语言归纳及总结出有关的写作规律。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的话题探讨,其中所点拨的“从生活中感受到那些令人心动的东西”,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中课文选材的规律性的简述。“写法借鉴”——这是“话题探讨”的延续,是对其知识的拓宽。如1册“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写法借鉴”中,对“话题探讨”中的“令人心动”的提法从几方面做了进一步阐述。“写作练习”——这是对前两个板块中论述的写作知识的延续,是对其的应用操作。这部分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形式,便于学生发挥。从以上不难看出,“表达交流”部分中的三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密切,形成一条龙的写作训练模式,而且与“阅读鉴赏”部分吻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联系点。

2.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密切联系

把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从范文中探究写法,从中学习“应该怎样写”。这些范文,阅读教材文本也是写作的范本,如1册“表达交流”中的专题“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人要凸显个性”“写事要有点波澜”可以与“阅读鉴赏”第三单元范文对应。

三、选修教学中对单元整合教学的再思考

1.研读教材要有整体意识

选修教材的难度大,容量大,若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则必然教不完教材。上选修首先要以整体意识研读教材,通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如可以由课后“导读”、“思考与探究”及单元总结得到对单元的深入认识,明确本单元教学重点。高考并不依据某一种版本的教材,只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他们才能举一反三地应对考试。教师应该思考用什么方式教完教材,通过教学,学生是否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是否懂得用什么方式思考问题,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解决问题。在某个领域的学习中,学生只要有了一些涉猎,能突破一些重点内容即可。如果不顾学生语文基础的实际,不顾及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必修课的形式赶进度,以教完教材为目的,又或者好高骛远,就只会成倍地加重学生负担,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必然不佳。

2.科学有效地用好教参

“教参”即教师教学用书,它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且仔细读它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中明确教学的重点,也能得到探究的启发。但是教参的资料太多,教师在使用教参上的资料时,必须进行筛选和整合,将相似的观点归类,将精华之处凸显出来加以吸收。一些“相关资料”是值得细读的,也许能启示教师引导学生做相关的探究。另外,教参上的资料多半是摘自专业的学术研究书刊,其设定的读者对象是学术研究者,其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并且有些表述是云里雾里的。教师要将其重新措辞加以呈现,使之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使学生好读易记。

3.因材施教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选修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总的来说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不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取舍,不要为了实现“探究”的目标,勉为其难。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这样读懂字词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读懂而读懂,这样比较不容易使学生厌学。对于难度较大的课文,教师不妨串讲文章大意,学生集中探讨重点的句段即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题深入探究,如可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课文探究写作方法等。探究的课题可以小些。

篇13

关键词: 实用翻译 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高职涉外文秘专业

一、引言

涉外文秘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行政助理能力、拥有良好英语语言功底、具备良好沟通和协调技巧的高素质毕业生。其中,语言功底是行政助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而翻译能力是语言功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是打好学生良好英语语言功底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满足涉外文秘岗位要求的必要保障,《实用翻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涉外文秘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经济需求为出发点,探讨高职涉外文秘专业《实用翻译》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施效果。

二、课程定位

(一)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对秘书的定义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1]涉外文秘从业人员除了需要能够完成中文秘书的工作之外,还要具备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涉外文秘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三资企业、国家企事业单位、民营中小企业内秘书相关岗位,力求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身体健康灵活、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能够从事与行政助理、办公室文员、涉外秘书、外事接待等相关职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涉外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如下表。

(二)课程定位

实用翻译课程是涉外文秘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该课程对该专业学生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打下坚实全面的基础,本课程与涉外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胜任涉外秘书岗位的需要。

本课程是在高职学生具有了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设的。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则

1.课程依据就业市场对高职应用英语专业涉外文秘方向毕业生相关岗位翻译能力的要求而设置。

2.教学内容的确定结合新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点,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就业岗位需求而调整,体现时效性。

4.课程的设计以完成本职业未来相关岗位可能面临的工作任务为导向,体现职业性。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项目为基础,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具体任务如下表:

(三)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和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岗位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具体教学活动步骤如下:

1.导入活动:老师导入活动背景,提出教学目的和要求。

2.布置任务:老师提出工作任务及工作要求。

3.任务分析: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2~4人,就相关话题开展小组讨论,找出完成任务的难点。

4.理论知识与技能准备:老师借助PPT,案例分析讲解相关理论及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

5.完成任务: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完成任务。

6.任务评估:课堂分析和讨论,学生展示任务成果,由学生对译文的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并给出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提出提高能力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法与启发性教学法的结合。课堂讲授法作为基本翻译理论知识、翻译技能的传授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的讲授比较注重利用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老师在讲授中更多地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展示每个项目的基本流程,讲解重要的知识点,分析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完成任务。比如企业简介翻译项目,通过示范演示和讲授,使学生把握企业简介翻译原则与语言特点部分。通过课堂讲授,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每个教学项目的整体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掌握完成任务的关键。

2.案例引导分析法。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案例包括每个翻译项目中经典的翻译例子和翻译不当的例子。通过文字、图片等案例的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各个翻译项目技巧的理解。

(五)课程考核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设定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平时翻译职业素养及翻译能力的培养。考核把平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堂参与、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小论文、课后反思等)与考试成绩紧密结合起来,最后以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水平,其中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占60%。

四、结语

《实用翻译》课程的设计要依据社会对涉外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互脱节,学校学习与岗位实践相背离。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掌握行业的新动向,不断完善和修改核心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涉外文秘人才。

篇14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时刻,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