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范文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篇1

摘要 舞蹈不仅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而且还是原始人类生命展现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也是随着人类肢体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舞蹈是在人民群众中被广泛流传的,并且民族舞蹈都是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及地方特色的,我们所指的中国民族舞蹈大多是指中国近代的舞蹈。中国民族舞蹈作为审美对象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对于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就是通过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特有的韵味来体会其内在的美和外在的美,以便能使欣赏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关键词:中国民族舞蹈 审美特性 欣赏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民族舞蹈的溯源

各国的学者对于民族舞蹈这一概念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书籍、著作及论文当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给民族舞蹈做出了诸多不同的解释。虽然这样的状况让人难以给民族舞蹈下准确的定义,但是这样的情况却大大拓宽了人们对民族舞蹈的了解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民族舞蹈的理论知识。

虽然四五万年以前的中国就渐步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但是在母系公社时期和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就出现了随葬的装饰品,这些随葬品证明了中国早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及宗教意识。并且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们宗教意识的增强就产生了非常多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宗教祭祀活动基本都是通过舞蹈的形式来进行的。这些最原始的祭祀舞蹈虽然没有留下后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具体形象,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存的古老民间舞蹈遗迹来想象出那些富有神秘色彩且具有无限魅力的原始舞蹈艺术。就是这样中国古老民族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通过人体动作创造出了富有节奏美和律动美的舞蹈,因此可以说中国民族舞蹈是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及日常生活的。

二 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解读

1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舞蹈最为重要的审美特性就是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不同民族都有其独到、特有的舞蹈形象。这些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目前已经成为了不同民族风格的特有标记。可以说只要是艺术,都是要用形象来直接或间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具体形象来对人们具体的情感和思想进行展示,一切艺术都不能脱离根本性的要求和规律。因为艺术如果完全脱离了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就很难给人带来真实的美感,缺少了美感当然也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而作为一种艺术的舞蹈也必然会受到这个艺术特有的基本规律的制约。但是作为舞蹈艺术来说,她又有着自己本身的形象美,很多地方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形象美的,因为舞蹈艺术是通过人的具体动作姿势的形象性及连贯性去展示自我内心美和外在美的。如果对过去舞蹈素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古代的舞蹈艺术素材基本都是对劳动的模仿,或者是对禽兽动作的模仿,模仿的同时还会加入部落图腾和氏族祭祀等活动元素,古人就是通过这样的模仿舞蹈艺术来加强人们之间的团结或者来活跃生活的气氛。最为典型的丹寨苗族的锦鸡舞就是舞蹈艺术形象性的最佳展现。

2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不同的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产生的民族舞蹈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民族地域特色。不同民族的舞蹈艺术因为产生的基础不同,再加上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所以对于中国民族舞蹈审美特性来说,风格各异的民族地域性也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特性。例如,中国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就因为最初是来自中国的北方草原,随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又逐步迁徙到了西域地区,在这个迁徙期间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过去草原游牧式生活发展成为了正式定居式的农业生活的原因。所以她们的民族舞蹈《赛乃姆》就有着自己特有的风格艺术特性:节奏非常明朗,舞姿也非常明快活泼,手腕及肢体变化也异常丰富。再如,优美的傣族舞蹈,就以表达感情含蓄,舞蹈动作丰富及舞姿也富于雕塑性而出名的,傣族舞蹈中的四肢身体各躯干基本都需要弯曲,这样的艺术特色就同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傣族基本都是生活在水边,他们爱水和赞美水的内心情感注定了傣族人及傣族舞蹈就像水一样的纯净和柔美。又如,以豪放彪悍为特性的蒙族舞蹈,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舞蹈特性,这和他们的生活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方辽阔无垠的蒙古草原使得蒙族人不但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而且还在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出了这种粗狂豪放的民族舞蹈形象。蒙族舞蹈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舞蹈的民族地域性。

3 中国民族舞蹈具有超越现实的动态性。舞蹈可以通过人体舞蹈的动态美来表现人类复杂的情感,可以对人类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的人体美进行有秩序和有规律的加工整合,然后创造出一种能够超越现实的人体舞蹈动态之美。还有就是舞蹈是需要动作的,而舞蹈动作恰恰是可以通过有节奏的变化来展示人内心情感的波动状态,例如,在傣族舞蹈中最著名的孔雀舞就是能够超越现实动态性特点的表演性舞蹈,虽然傣族的孔雀舞因为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风格各异的跳法,但是不管哪种跳法都实现了用丰富的舞步来展现孔雀静态及动态的娴雅优美,也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舞蹈具有的超越现实的动态性特征。

三 中国民族舞蹈的欣赏艺术

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舞蹈可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观众通过欣赏舞蹈中的舞蹈形象就可以从内心产生出一种精神感应,就可以对舞蹈反映的现实生活及其内含思想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舞蹈还可以通过其美的动态和美的韵律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说舞蹈欣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并且能把人类感觉、知觉实现完美统一的内心精神活动过程。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需要观众的感受、理解、联想及想象等诸多积极心理活动来参与对所观察到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对舞蹈作品真实内涵的具体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舞蹈艺术的欣赏。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欣赏过程必须要同舞蹈形象思维紧密联系,观众对舞蹈艺术的美的欣赏首先要对舞蹈展示的形象有明确的感知,然后从内心产生对舞蹈形象的感情反应,最后才是从认识和感悟到的舞蹈艺术作品中理会到其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及舞蹈的主题思想。另外就是在舞蹈欣赏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想象和体验等心理因素进行融合,然后对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后产生出适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形象,这样一来欣赏者就能对舞蹈艺术形象有更为深刻地感受,从而对舞蹈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及形式美产生出强烈的感情共鸣。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欣赏来说,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真实魅力。

首先,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情感之美。舞蹈艺术具有自己的情感特点,那就是特别擅长抒情,对于叙事却不怎么注重。舞蹈艺术就是通过借助动物或植物的自然形态特征来用人类自身的肢体语言表达和传递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变化,以便达到借物比兴和托物寄情的效果,最终能用舞蹈的外在形式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波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但是不管什么民族的舞蹈,我们都可以从中分析出人们想要表达和体现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美也许是人性之美,也许是人情之美,也有可能是人类道德品质之美。中国民族舞蹈可以说在各个方面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还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进行了折射。例如,最为著名的当代舞蹈家杨丽萍的双人舞《两棵树》就充分表现出了青年异性之间对真挚爱情的追求魅力,该舞蹈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相思树或夫妻树,然后舞蹈家就借助了这种自然界的植物来展示了人间的深情,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人体情绪,然后观众就会从内心产生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这就是受到了舞蹈艺术家情感艺术感染的结果。再如,探戈舞及恰恰舞,这两种舞蹈都是通过借助其自身优美的动作旋律来展现彼此间强烈的感情交流,观众通过欣赏这些舞蹈的时候就会收到舞蹈本身的感染,就会从脑海里想像出每个动作组合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及生命意义。总之,中国民族舞蹈就是通过那如诗如画和含意隽永的舞姿及动作展现出了独有的情感美,舞蹈的这种情感美能给观众带来发自肺腑的情感呼应。

其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韵律之美。不管哪个民族的舞蹈都会有令人折服的人体旋律,也可以说人体的旋律美是舞蹈艺术最为基本的特点之一。舞蹈通过和谐的音乐节奏及肢体的规律动作给观众以视觉上的愉悦美。舞蹈艺术作品能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舞蹈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国古代的敦煌壁画就是以其绝妙的想像来表现中国古典舞蹈的人体动律美。舞剧《丝路花雨》就是以敦煌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该舞蹈作品以其绝美的艺术特性及独特的东方韵律和造型让整个世界都为其喟叹。再如,作为宁夏歌舞团演出的《羌笛舞》更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感染了人们,以其流畅的舞蹈韵律感动了中外友人,更是通过把舞蹈的艺术韵律同历史的真实性实现了完美融合,再现古老党项族的古朴民族风貌。还有就是如果你欣赏陕北的《安塞腰鼓》,仿佛就能看到古代边塞沙场上两军激战,看到武士们的威武雄壮,这些场景都能把观众内心的畏惧洗涤掉,振奋人们的精神。

再次,欣赏中国民族舞蹈具有景情交融的意境之美。如果能把景与情实现完美融合,也就是实现了客观的境同主观的意相结合,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舞蹈的意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好比一首诗的“意”;第二,是好比一幅画的“境”。其中的“意”主要是指艺术家在创造舞蹈形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主观上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非常讲究意境的艺术,舞蹈必须要做到通过直观、可感及动态的人体律动来传情达意,这就要求这些律动必须要生动、多变和新颖,如果不能做到这些基本的要求就不能创造出“情”与“景”有机统一的舞蹈美的意境,舞蹈艺术也就等于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例如,傣族舞蹈《邵多丽》就用那美妙的舞姿和优美的旋律充分表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尽显了傣族神秘的特有文化;舞蹈《荷花赋》更是表现出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舞蹈《黄土黄》充分展现了黄土高坡人的粗犷和奔放的情调意境;舞蹈《小溪、江河、大海》则运用了各类线条上的变化表现出涓涓细流奔向江河大海的一种美妙意境。

最后,欣赏中国民族舞蹈的雕塑之美。同音乐艺术不同,舞蹈是一种空间艺术,因为舞蹈动作之间的间歇及停顿能够在观众的视觉中形成相对稳定停留的映像,这些影像能够给观众以视觉的冲击,可以给观众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原型,所以说舞蹈在造型上是非常富于雕塑性的。观众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时候,不仅可以欣赏到民族舞蹈的韵律美,还可以欣赏到其特有的雕塑美。舞蹈艺术家创作舞蹈作品的时候非常注重将每个瞬间都给观众造成一个个美的形象,然后观众就可以将这些富有节奏性和动律性的雕塑串接成完整的舞蹈画面,这种艺术形象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巨大的。例如,敦煌系列舞蹈就是取材于敦煌壁画,或者取材于雕塑中的造型,古代的雕塑家把这些舞蹈造型凝固化,今天的舞蹈家就是把这些凝固了的造型和雕塑进行活化性的艺术再造,然后融入到现代的舞台艺术中,观众就可以在欣赏这些舞蹈艺术美时达到陶冶自己情操以及升华自己精神境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文化模式转型中的几个问题》,《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肃容:《民族舞蹈基本动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铮:《谈中国民族舞蹈的人物塑造》,《艺术教育》,2011年第2期。

[4] 孙晓燕:《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 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青春岁月》,2010年第24期。

篇2

关键词:敦煌舞蹈;造型艺术;审美特征;《闻法飞天》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123-01

一、敦煌舞的起源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古代舞蹈姿态,就是敦煌舞蹈的源头。敦煌舞蹈属于对整个敦煌莫高窟内壁画舞姿进行提炼和发展的结果。以“敦煌”进行舞蹈命名,表明了舞蹈是根据敦煌莫高窟内大量的舞蹈姿态进行研究并与现代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的。我国舞蹈工作者,对敦煌壁画艺术进行了研究分析,创造性的获得了敦煌壁舞蹈中“腾踏旋转”、“弹指移项”、“扬眉动”、“扭胯蹶臂”等动人舞姿,并通过与现代舞蹈的融合,创造出敦煌舞这一种新的舞种。

二、敦煌舞的重要性

敦煌舞在探寻并重现中国古典舞蹈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从戏曲、武术、民间舞蹈等方面进行探寻,还可以利用莫高窟内十分丰富的壁画、雕塑,文物、文献等。敦煌舞的出现,综合了壁画中存在的各种舞姿,提炼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动作并形成体系,推动敦煌舞蹈的进步。

三、敦煌舞的发展

戴爱莲先生《飞天》《丝路花雨》作为我国首部直接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的民族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巨大成功,开启了敦煌舞借鉴敦煌壁画与创新结合的时代。

四、敦煌艺术特征的分析

(一)敦煌艺术的丰富象征性内涵

在敦煌艺术中,丰富的象征性内涵可谓是最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敦煌艺术图案设计中,出现了单纯整一却又复杂规整的现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宗教的内涵十分的鲜明。在研究敦煌艺术的时候,需要将敦煌艺术的内涵作为出发点去分析敦煌艺术的魅力。

(二)敦煌艺术中结合了简约美与繁复美

无论是敦煌壁画,还是敦煌塑像,都可以发现众多的敦煌艺术品的原型是提取于生活之中,通过简约与抽象的艺术手法,依靠一定的形式美方式,勾勒出繁复装饰图案。这点在敦煌壁画中人物的造型上可以很鲜明的体现出来。如在北朝壁画中出现的纹饰忍冬纹,其造型设计自由活泼,变化多姿,简洁朴实,并通过忍冬纹组成单叶波状、四叶边琐样式等,叶状上结构脉络完整而清晰,做到了简约美与繁复美的结合。

(三)敦煌艺术中蕴含音乐美

敦煌雕塑或壁画中,都可以看出一些关于韵律的音乐美之处。表达着艺术家的丰富精神世界。其中壁画中的图案装饰最可以体现音乐美,如忍冬纹修长舒展的枝叶,随风飘动的云纹,仿佛燃烧跳动的火纹,还有长袖飘然,舞动长天的飞天,自由的状态,舒展的情怀,洒脱的张扬,让整个的艺术具有着深深的音乐美的存在,让人感觉到了律动。

(四)敦煌艺术融合了人间美与天国美

敦煌艺术,是包含着浓重宗教色彩的艺术。在敦煌艺术进行创造神或佛世界的同时,还将人的因素融入到其中,做到了人间美与天国美的融合,营造了人神共存的意境。由于敦煌艺术受佛教文化影响很大,其壁画或雕塑美术艺术方面,都可以看出世俗观念与佛教观念的融合,如莲荷纹在佛教之中代表着净土,蕴含了清净的意义。

五、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审美趋向分析

(一)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内在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表现形式中,选择由三人化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意境,隐隐中透出大道无形,若隐若现,让观众在虚实之中,感受《闻法飞天》独特的内涵魅力。

(二)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存在的形式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选择长绸作为艺术表达的道具,可谓是《闻法飞天》中最具灵魂感的道具,与舞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长袖善舞,通过这种抛收动作,将观众引入虚幻而飘渺的意境之中。

(三)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风格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也充分的利用S型体态来完善整体舞蹈的风格。S型曲线的营造,需要舞者将自身的气、力连贯于一体,使之看起来十分的娇媚动人且不失流畅感,有些S型曲线更是表达出了西域之中飞天的活跃之感,豪放而干脆,让人感觉刚柔并济、紧慢相宜的风格之美。

(四)敦煌舞蹈《闻法飞天》存在的手势美

在敦煌舞蹈《闻法飞天》中,手势的运用,让众多的观众惊讶不已。《闻法飞天》中手势是根据佛的手印演化而来,寓意与佛祖想通,不同的手势,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及内涵。如六壁风动的目的是拯救世人,消灾并祈福的含义。

六、结语

本文对敦煌舞蹈《闻法飞天》的造型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希望敦煌舞蹈可以在敦煌艺术的基础上,可以获得更巨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经典作品并流传于世。

篇3

关键词 舞蹈艺术 审美特征 艺术欣赏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舞蹈是人类生命中最为重要、最活跃、最充分直接的情绪表现形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基本古老的艺术,它表现了人的肢体运动的艺象美,所谓艺象是艺术作品中的或由视觉形象或由听觉形象,或由视、听觉形象和想象的审美意象多层次整合的包括形象、情境、氛围等在内的总体,即西方文论所说的艺术本体。有人说,舞蹈是人类整个生命周期的浓缩,这一点从我国的舞蹈历史就可以考证。在众多的艺术类型中,舞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我们的一切情绪如喜怒哀乐都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只要是我们心中有对美的感性,我们都能感觉到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魅力:总能给人一种奇特的体验, 令人身心欢愉,超凡脱俗。

所谓的舞蹈艺术是以审美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来创造艺术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规范化了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表现形式的总结, 因为它把审美当中最值得肯定的节奏动作保留下来程式化, 使表演者在表演中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美学价值。舞蹈通常以含蓄蕴藉, 追求神似, 注重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 注重整体效果的传神写意, 创造出一种超脱、空灵、古朴、高雅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动作性、抒情性、节奏性是舞蹈艺术的三个突出特质。

1舞蹈艺术的动作性

舞蹈是以人的躯干和四肢为物质材料, 其表演手段只能是用人的动作和姿态, 通过动作表现舞蹈美。而动作和姿态的审美特色的发挥是舞蹈成败的关键。舞蹈的很多动作和姿态是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自然动作和姿态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如劳动中的割稻、打场、洗衣、骑马、划船等,这些动作和姿态是被赋予美感的,予人以更强烈的感受。另外舞蹈动作还可以利用模拟自然景物来表达舞蹈艺术效果,如鹰的飞翔、抖翅、鱼的游水、蚕的蠕动。表现身体灵活用鹞子翻身,表现反应快用鲤鱼打挺,表现腰枝纤细用柳条摆动,表现手指秀美就用兰花开放,表现火的蔓延用袖子飞舞等。这种模拟动作和姿态同样用的是夸张变形和按节奏组织起来的,因此,舞蹈动作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状态,而是被审美形式升华了的有节奏、夸张变形,走向规范化、程式化的艺术,比自然状态的东西更美更具观赏性。舞蹈的姿态和动作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不断的变换,必须由节奏来制约和规范,没有节奏的舞蹈是杂乱的舞蹈,不可能予人以美感。舞蹈的动作和姿态经过规范化、程式化才显示出最值得欣赏的美学价值,如我国的戏曲舞蹈和欧洲的芭蕾舞就都由规范化走上了程式化,程式化突出了某些动作和姿态的典型特征。由美国舞蹈家邓肯所创始的现代舞,就是以摆脱古典芭蕾程式束缚为特征的。它们以即兴的、自然的、不受拘束的动作和姿态,表达着人的各种思想感情和审美态度。因此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突出特质。

2 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舞蹈是情感激越的表现, 舞蹈中情感因素是最强的,也说明用舞蹈情感表达的内容更充分、更逼真。舞者的情感一时必须投入到动作之中, 使之成为抒情言志的物质外化。舞蹈通过动作, 目的是为了抒发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人的审美态度。舞蹈是视觉艺术, 必须通过动作、姿态及表情来让欣赏者观赏到其情感的变化。其情感表达得是否准确, 完全看其动作姿态、表情设计得是否合理。尤其是动作, 设计表演得好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双人舞《追鱼》,以形象的人体动作描绘出老者和小鱼之间顽皮与逗趣, 衬托出老者对生活热爱的情感特征。舞蹈《快乐的嗦》编导为了表现彝族人民砸碎了沉重的镣铐, 奴隶当家做了主人的激动心情。舞者随着音乐的情绪, 用小手腕的前后摆动, 脚腕的连续划圈的动作, 成功地塑造出快乐的青春, 快乐的今朝, 快乐的火焰, 在我们心上熊熊燃烧的艺术意境,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担鲜藕》中主人公用甩手扭动臂部等动作表达了她急切向前走的心情, 也更是其愉快心情的充分表现。抒情依靠舞蹈动作的合理设计和表现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

3 舞蹈艺术的节奏性

篇4

关键词:舞蹈艺术; 美学特征; 动作美;抒情美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94-1

引言

“美”是舞蹈艺术的第一要素,人们凭借舞蹈艺术形象不断发展并传承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并且形成了自己多元且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形态。作为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将融合于舞蹈中的各元素融会贯通,才能将其蕴含的艺术美感和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并促使其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凸显舞蹈作品特有的艺术价值,实现舞蹈的审美性。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交流与传播,非常有必要对舞蹈艺术的内涵及其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

一、舞蹈艺术的动作美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来进行表现的,通过特定的动作才能表达出作品的价值与思想内涵,表现出舞者的内在情感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评价一部舞蹈作品是否能够取得成功,主要就是看其动作展现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说,舞蹈动作在舞蹈艺术构成要素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舞蹈艺术中对舞蹈情绪的表达、对人物的塑造和对舞蹈意境的展现等都要通过动作来实现。而动作都是编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选择和提炼出来的,并且赋予了其鲜明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因素,所以这些舞蹈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舞蹈的动作美感从视觉艺术上来讲,更多的是来自于舞蹈艺术动作的“神”与“形”相结合产生的丰富的美感和雕塑感,尤其是其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空间感更能给观众带来广阔且深刻的艺术想象,进而产生奇妙、新颖、独特的美的享受。

舞蹈艺术要讲究动态美,这是由舞蹈艺术的动作性要求决定的,这虽然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舞者的律动,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舞蹈的主题内容和内在情感。富有丰富美感的舞蹈动作才能充实舞蹈的审美特色,有了动作的牵引,也才能更加自然而然地舒张开舞蹈情节,进而使其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如舞蹈作品《水》,通过傣族人民脱去劳动服装,然后集体去溪边沐浴、汲水等动作表演来展现作品丰富的动作美和鲜明的生活场景,这样非常容易让人们感受到其具体的舞蹈形象和美感。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美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的主要美学艺术特征之一。情感表达是艺术的基础,任何脱离情感表达的作品都构不成艺术。舞蹈是以经过组织、提炼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生产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人们浓厚的情感因素,在某种角度上说,在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几大艺术形式当中,舞蹈抒感的效果是最理想的。因为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的情感都可以用舞蹈来抒发,这不仅可以表达人们丰富的感情,还可以给人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触发更强烈更丰富的情感共鸣。感情具有丰富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可以很直观,能够被感知,因为舞蹈是人们心里活动的感性形态和外化,与人们的表情、动作紧密相连。此外,感情还具有互融、互通性,这也是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心理基础,可以在舞蹈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动作与感情之间搭建一道审美感情的桥梁。而表情、动作与人们的感情表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人体动作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把人们的感情体验和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三、舞蹈艺术的韵律与节奏美

节奏与韵律美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大表现,其中节奏美是韵律美的前提。节奏美主要是指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所呈现出的美感。只有完美整合、协调舞蹈动作的跨越、舒张和旋转等节奏,才能实现舞蹈艺术对气氛的渲染和对情感的表达、宣泄,进而在舞蹈和音乐的配合作用下完美地展现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呈现舞蹈艺术不同的审美风格特征。舞蹈艺术的韵律美是通过其表现节奏实现的。韵律、动作与表情是舞蹈艺术美学特征的基础,三者是相互依靠、不可或缺的,舞蹈的表情和动作不可能离开韵律而单独存在。舞蹈艺术只有通过表情与动作的变化,同时配以具有起伏动感的节奏才能形成其韵律美。

四、结语

对美的欣赏与传递是舞蹈艺术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通过生活化的形象和精妙的动作性,使舞蹈自然地萌发出来,同时舞蹈还能推动情节向前发展,逐渐全面、充分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和自然特性,将其中具有的美的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观众,并给予观众广阔的想象美的空间,促使观者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和深刻且独特的身心感受。

参考文献:

[1]曲超.舞韵意象――浅谈舞蹈艺术中的“意境”构成[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3).

[2]马亮.论中国古典舞“圆”的运动路线及审美特征[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3]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篇5

关键词:舞蹈审美;地域文化;融合;东方;西方

世界上地域的文化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民族的心理、审美情趣和风俗文化是不同的,可以说每一个民族都会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设反映他们民族生活和情感的文化,这对艺术审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舞蹈是民族创造时间最早、历史最悠长、影响范围最大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门能够直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而每一种舞蹈对于美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和情趣,这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从具有代表性的东方文化及西方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行探究。

一、东方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融合――以中国为例

要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形成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和发展的,在形成的过程中文化带有地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对民族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民族艺术的表现方式,成为了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东方舞”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东方国家的舞蹈,甚至包括了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舞蹈;而狭义则是中东地区的舞蹈。由于中国位于地域的中心位置,而且舞蹈具有典范性,下面就以中国为例来分析舞蹈审美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边面临太平洋,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地缘辽阔,海岸线屈曲盘旋。中国处于半开放性的地理环境中,气候相对温和,各种资源和生物种类繁多,具备良好的自然生存环境,可以说中国地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其他东方国家不能比拟的。然而在这种半开放性的地域环境中,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趋于安逸闲适、自尊,同时又有偏执保守的方向发展,从而构造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都在影响着中国舞蹈审美取向,形成了“拧、倾、圆、曲”的舞蹈审美特点。实际上中国各种舞蹈艺术都是线的艺术,而线最大的特点就是“曲”,曲线是所有线中的至美,也是舞蹈审美的核心。“拧”则是舞蹈形态上的特性。“圆”则将就了“形圆”、“线圆”,舞蹈姿势通过腰为轴形成平圆、立圆或者是八字圆等,一发而牵全动,动作姿势瞬息万变。

具体来讲。中国地域风貌多样复杂,各种各样的地形地势,使舞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更加多样;屈曲盘旋的海岸线,造就了中国舞蹈姿势从“平圆”、“立圆”、“八字圆”方向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东方舞蹈以“曲”、“圆”为美的审美观念。另外中国地域文化中崇尚“中和为美”的观念,促使了舞蹈以“平衡”为美的审美倾向。例如中国文化中非常崇尚“龙”,“龙”相关的图腾所显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对象,如今的中国人仍然自称是“龙的传人”,而“龙”的形态是蜿蜒曲折的,从而在无形中早就了“拧、倾、圆、曲”的舞蹈审美特点,体现了内倾含蓄的地域文化。

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组成,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每个民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民族舞蹈更是丰富多样,使其早就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地域文化决定了舞蹈审美的情趣和特点,而舞蹈审美情趣又充分反映了地域文化,二者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西方地域文化与舞蹈审美的融合――以古希腊为例

古希腊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其位于地中海,南临爱情海,古希腊的文明实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历史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伴随着各种文明的碰撞和混合,使得西方文化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有利于思想的发展。加上古希腊地域是面向大海的,居住的种族繁多,主要是由海外的移民组成的,因此人们的思想是开放和积极额,自觉地产生对自然的思考和探索,不断激励西方人民奋发向上,追求着民主和自由,这些为西方艺术审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古希腊这块土地上,古代频繁的战争使得人们对强健的人体产生了强烈的尊重,肌肉发达在西方是让人羡慕不已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体美的崇拜,使得他们在审美舞蹈时,更加趋于“开”、“绷”、“直”、“立”等美学方向发展。

具体来说,“开”是西方舞蹈最重要的特点,同时也是舞蹈的精髓,需要舞者在肩膀、胸部、跨、膝盖、脚踝五个关节部位向外张开,首先是将身体的线条进行延伸,最大程度地扩大肢体动作的范围,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力,这种张力使得整个舞蹈变得饱满,体现了西方文化“开放”的特点,这是一切西方舞蹈动作的倾向性特点。“绷”则是需要舞者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绷紧”,丰润挺直,使得整个舞蹈动作是美丽饱满的,形成了形体美与肌肉美的审美情趣,更加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生命和活力的向往。“直”则是要求舞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展现挺拔直立的审美感觉,这种保持挺直的审美原则,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优势心理”,充满高贵与正直、无畏与骄傲。“立”与“直”相比区别在于要求舞者在静态时展现的傲然挺立的感觉,给人一种稳重的气势,结合“开”、“绷”、“直”的审美特点,使得舞者在舞动的过程中体现了风度和举止,洋溢着清雅和高洁,是西方艺术中的高贵典范。

西方舞蹈中的“开”、“绷”、“直”、“立”审美原则的形成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在长期的西方文化发展中,人们征服困难的竞争意识和勇敢精神在不断强化和发展,形成了奋发向上的地域文化,从而造就了“向上”、“外倾”的审美情趣。

三、结束语

舞蹈审美的特点和原则是来源于地域文化根源,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甚至是,造就了各地区的舞蹈文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特点和风格。世界上各种舞蹈艺术的发展,都是由于它们能够扎根于自身的地域文化,并且不断传承自己的舞蹈。对于我们所表演的舞蹈,其蕴含的民族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我们的理论,提高艺术素养,在舞蹈表演中抓住舞蹈的精髓,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从而使舞蹈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冷英嘉.族群文化与舞蹈审美的探索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