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电力电子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源技术;电力电子产业
电力电子技术,就是运用电力半导体器件以及电子技术对电气设备的电功率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它把电力半导体器件、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电力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是一门交叉学科。经过几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我国的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比较快速。自从第一个可控硅的出现,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已经持续了将近50年。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历经了不控器件和半控器件,电流、电压全控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等几个时期,器件的体积在不断地减小,而且,功率损耗较大的开关时间也大大降低,工作频率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电力电子技术上的新突破变为实际应用的时间也缩短。它涉足领域广泛,在电力、机械、通讯、交通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如今高新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
由于电力电子器件不断发展,电力电子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60年,在这一阶段,半导体器件中重要的技术得到了完善;第二个阶段从1970到1980年底,关键的电力电子器件包括场效应晶体管、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可关断晶闸管的发展,使功率变换的要求得以实现;第三个阶段是从1990年始一直到现在,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基本成熟,电压全控型的电力电子器件与智能型集成功率模块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电力电子器件的水平基本上稳定在109~1010W/Hz的水平。为了超越器件的极限,可以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更换更新的器件构造,二是应用宽能带间隙的半导体器件,如SiC器件和GaN器件。
2对电力电子产业现状的分析
毋庸置疑的是,电力电子的应用技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政府将电力电子技术列入国家“九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关键新技术发展计划。尽管电力电子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研究与调查表明当前我国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2.1有利因素。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在如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功:由于Si材料的发展与运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等,大功率相控晶闸管与大功率快速晶闸管在部分地区已经有较大地发展,市场份额在逐步加大;功耗很低的中功率可控硅在国外市场所占份额较大;电力电子的集成化与数字化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在东南部地区,成本较低的中低功率模块,价格相对低廉的普通二极管与晶闸管芯片在国内市场比重较大,因此可以不用进口,节约了成本。2.2不利因素。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还处于一个不发达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依然要面对一系列问题。在电力电子领域内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科技发展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再加上这个领域发展速度太快,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滞后于国际步伐;我国生产的大部分电力电子器件仍然局限于可控硅,很多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依然依赖于国外产品的组装集成;产品研发的效率还不是太高,新能源技术还不成熟。
3电力电子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建议
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紧迫的竞争形势,尽快改变我国电力电子技术的落后现状,应尽快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的发展战略:(1)朝着大容量、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尤其注重发展中小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高功率化、模块化、数字化、快速化,发展创新型科技。(2)着力提高电子产品的效率与电能,尽量消除或者降低电力公害,减少电磁干扰。因此研究的重点内容就是更好地提高电能变换效率,让待机损耗降到最低。(3)运用新型半导体材料制造新型功率器件,加强对新一代碳化硅、砷化镓功率器件的开发。(4)大力发展智能化的电路集成系统产品,把这个复杂系统模块化,从而可以达到标准化、生产自动化、批量化生产,降低成本。
4结论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为逐渐改造传统产业和开拓新的产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科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关键,在如今的高新技术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总而言之,电力电子产业在未来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必然会成为21世纪电子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姜雪菲 任宝森 单位:青岛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兆安,杨旭.王晓宝.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5):90-94.
【关键词】电力电子集成技术;集成技术的分类;分析现状;探讨发展趋势
电力电子技术在研发,以及装置的生产和维护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投入,导致电力电子装置的使用范围受到严重的限制,最终阻碍了电能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根据国际电力电子学界的分析研究发现,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受到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制约。因此解决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对于扩展电力电子技术使用范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概括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不同层次和形式,探讨集成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实现电力电子装置在设计和生产上的成本最小化,可靠性最大化的目的,达到电力电子模板将功率器件、电路元件以及控制器、动作开关等部件有机的集成起来,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模板。促进电能的高效、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条件。
一、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概念
(一)概念。电力电子集成概念的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在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随着这类计算机的发展,晶体管计算机问世并不断发展起来,出现了集成电路。集成电路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迅猛发展。同时出现了早期的单片集成,并且进一步证实了在同一块硅片上将主电路、驱动、保护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元件集成的片内系统(System On Chip—SOC)理念。但是单片集成存在高压隔离、传热、以及小电流电路元件制造工艺上的差距明显等问题。造成单片集成只能在小功率的范围内应用。随着电力电子集成化的明确,现在市场上广泛使用的电力电子功率模板在革新单片集成技术的基础上,对集成化的理念更为完善和创新。
(二)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研究机构。以美国电力电子研究中心(Center forPower Electronic System-CPES)为核心机构,德国赛米控公司,瑞士ABB公司以及西班牙国家微电子研究中心等权威性的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研究机构。
二、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分类
电力电子集成技术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和层次。第一种是单片集成,是片内系统(System On Chip—SOC)理念的具体表现,在同一块硅片上设计将主电路、驱动、保护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等元件集成起来。具有降低成本、减少体重的优势,但是其存在的高压隔热以及传热等问题突出。第二种是混合集成,利用封装技术,在同一个模块中将包括功率器件、驱动以及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的数块硅片封装,形成功能相较完整、独立的元件,更好的解决了不同工艺要求的高压隔热等问题。第三种是系统集成,这种集成方式在工程技术行业的应用最为普遍。
三、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重要意义
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改进关系着整个电力电子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复杂的电力电子应用系统研发,设计成本以及设计的人力物力成本的降低,促进电力电子行业的技术革命创新,影响着电力、能源以及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同时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改善电力电子领域的劳动以及技术密集的产业问题。
四、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现状
在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结构设计原理中,分析模块的可靠性能以及制造成品的成功概率等方面发现,制造成品的成功率随着模块中的集成元件的数量的增加而降低。电力电子装置的复杂性能随之增加。同时控制电路影响着装置的灵活性能,因此不同用途的集成模块不能随意更换控制电路。
集成模板内部的铝丝键合工艺存在很多问题,工艺的寄生电感大,造成元件的过高开关过电压问题,进而形成开关应力。铝丝过细,导致其传热性能不强。同时并联多根铝丝,造成电流分布不均匀,出现局部电流过于集中的问题。
单片集成的应用范围并不广泛,仅在小功率的范围内才有所应用,目前,混合集成重要是以中等级别的功率应用为主。系统集成在构成上是以分立的元件为主,在设计、制造上,过程复杂,成本高,集成的优点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五、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型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以及加工工艺的改善,单片集成必然朝着较大功率的范围推广、普及应用。混合集成在集成程度以及技术难度上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因此,在未来的电力电子集成技术上,仍旧有一定的市场前景。改善电力电子集成模块的电路技术和磁技术,使得电路的性能得到提高,损耗得到降低。未来的电力电子集成技术一定会朝着将功率元件、电路元件、控制器以及动作开关等有效集成,形成系列完整、智能的电力电子标准模块的方向发展,实现元件内部的高度集成,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适应自动化的生产需求。
六、结语
电能的利用方式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创新。同时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电能的使用观念。但是在实际的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电力电子装置在应用范围上受到限制等严重问题。探讨集成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电力电子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的技术水平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集成形式,促进集成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李永东,李敏.电力电子系统分析研究[J].电工技术杂志,2010(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关注热点之一了,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人们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在实际的生活生产中必须运用新的技术对相关资源进行节约利用以此来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新方式,其在具体的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电力电子技术在目前来看其发展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1电力电子技术简要介绍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电子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领域,其具体的原理就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相关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的技术。它可以对过高或者过低的电能进行合理的调节。电力电子技术所变换的“电力”功率可大到数百MW甚至GW,也可以小到数W甚至1W以下,它主要区别于以信息处理为主的信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主要是用于电力的变换这一领域。在目前来讲,电力电子技术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过程了,其在这一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科对相关的电力电子科技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使它投入到许多生产生活领域。比如说我们家庭生活中就有很多地方运用到电力电子技术。因此,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力领域的重要技术,其在实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优点
1)对电能的使用进行优化作用。
在实际的生活中可以通过对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其对电能进行相应的处理,通过这一处理过程可以使得电能达到最大化的节约利用,实现电能的最佳化。所以说,在节能方面,电力电子技术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相关调查中就可以看出,在现实的相关电力电子技术电器使用过程中,潜在的电力节能量相当于九十年电量的0.16倍。因此,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领域内的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其对电力节能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应该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积极推广相关应用项目。
2)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根据相关调查以及预测显示,在今后的电力使用过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电能需要经过电力电子技术的处理后投入使用。在相关的生产生活领域也将会有越来越多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产品出现。除此之外,电力电子技术作为一项使用弱电控制强电的媒体,它连接着机电设备以及计算机,这就为传统产业的转变创造了新的条件,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可能。
3)提高设备工作效率,优化设备功能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项不断优化的电子技术,它自身的高频技术以及变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使得传统的机电设备突破工频传统,不断向更高频化方向发展。也将使得传统的机电设备在外观,体积上有很大的改善,比如说体积可能缩小好多倍,但是功率不会降低。另外,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提高机电设备的工作效率,加强设备的响应速度,实现更加全新的功能以及用途。
4)优化处理方式变革新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其智能化的发展将会使得原有的信息处理与功率处理合二为一,使得微电子技术与原有的电力电子技术更加有效的结合。这样一来,传统的电子技术就会发生变革性的转变,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会有进一步的更加突出的贡献。
3 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发展现状
1)应用范围有限,普及率不高
虽然在现实中,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很快的发展,并且也得到了相应程度上的推广,但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说,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主要还是集中于电力领域,没有有效的向其他相关领域扩散推广,除此之外,电力电子技术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以及应用,使得其自身的优势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挥。综合来讲,目前的电力电子技术的普及度不高,应用范围不广,从而就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2)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应用体系
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以及推广离不开其他综合因素的辅助。换句话来讲,电力电子技术只有形成一个综合的应用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生活生产领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作用。目前,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旧比较单一,技术层面不够完善,而且自身的一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体系的形成,影响其综合的应用。技术的不完善,系统的不健全等综合方面不足使得电力电子技术很难被推广应用。
3)发展速度迅速,但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电力电子技术产生到现今,其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短短的几十年,其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领域,其具体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以及创新。可以说,在其发展的这个阶段,它为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但是,在目前来说,电力电子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具体技术不完善,有关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使得电力电子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不断创新、完善。
4 综合发展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的措施
1)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普及率
目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是其普及率却是非常有限的,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以及机构对电力电子技术的推广力度也是有限的。针对这类情况,就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电力电子技术进行推广,使其能够在很多方面的得到应用。尤其是在广大的电力领域,综合运用电力电子技术设备,对电能的使用进行控制和变换,使得电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效率,发挥最大化的效益。另外,在其他生活领域也应该普及现有的电力电子技术,使其在生活领域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健全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形成完整的综合应用体系
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体系不完备等现状,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完善。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只有结合其他综合应用程序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在电力领域,把电力电子技术加入到其他应用过程中,使得电力电能能够得到节约利用。电力电子技术不是单一就能够发挥效益的,其还受其他综合因素的影响制约,所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系统得到健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有这样,在电力领域才能更加彰显优势,发挥效益。
3)创新技术,完善相关设备
生产生活的发展以及进步离不开相关技术的创新。当然,在电力领域更是如此。当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有些领域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加快相关技术的创新,加快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使其能够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系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ar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dispatch automation system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e nee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to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use the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and actively explore a better electric power dispatching automation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power grid.
Key words: power auto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 TM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电力系统是一个地域分布辽阔,由发电厂、变电站、输配电网络和用户组成的统一调度和运行的复杂大系统。按照电能的生产和分配过程,电力系统自动化包括电网调度自动化、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力发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自动传输系统、电力系统反事故自动装置、供电系统自动化、电力工业管理系统的自动化等7个方面,并形成一个分层分级的自动化系统。
1、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电力系统自动化是指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监测、保护等行为的自动化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自动化,充分显示了电力系统的信息技术特点。从我国来看的话,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有CC-2000,SD-6000,OPEN-2000。它们的基本功能都能达到国内外的同系统的水平。
1.1 CC-2000系统。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CC-2000系统提供两个种类的数据采集子系统,即为基于VME总线的工控机系统和基于终端服务器的系统。它们主要遵循两种不同的体系结构与技术思想,表现为系统的可靠性、适用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各有所侧重,而且在三十多个实际工程中有了应用,很好地适应了各类应用系统的需求。其主要运用开放式的系统结构设计,技术为面向对象,引用软件运用事件驱动和封装的思想为其提供透明的接口。由于应用面向对象技术,一个新的大对象的概念在自动化系统中得到了引用,与此同时,通用性和专有性的结合,使得支撑系统同时满足了电力系统一方的需求与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
1.2 SD-6000系统。SD-6000系统是电力自动化研究院为满足广东电网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一套新型能量管理系统,是我国电力部门的重点项目,主要集合了超大规模的调度投影屏、调度电话自动拨号、气象卫星云图等新型技术,开放式和分布式的支撑系统平台是其特点,具有较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电网元件模型,场站单线图等技术为关键技术。
1.3 OPEN-2000系统。PEN-2000系统在新型的能量管理系统中被运用,由于自身性能的完善、适用面广泛、可靠性高、成熟性好、等优势使其快速的在国内外发展,同时其双网机制的采用使它的流量和可靠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新技术应用
当今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正在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在控制策略上日益向最优化、适应化、智能化、协调化、区域化发展;在设计分析上日益要求面对多机系统模型来处理问题;在理论工具上越来越多地借助于现代控制理论;在控制手段上日益增多了微机、电力电子器件和远程通信的应用;在研究人员的构成上日益需要多“兵种”的联合作战。
2.1 电力系统的智能控制。电力系统的控制研究与应用在过去的40多年中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基于传递函数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阶段、线性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及多机系统协调控制阶段、智能控制阶段。智能控制是当今控制理论发展的新的阶段,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特别适于那些具有模型不确定性、具有强非线性、要求高度适应性的复杂系统。智能控制在电力系统工程应用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其具体应用有快关汽门的人工神经网络适应控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励磁、电掣动、快关综合控制系统结构,多机系统中的ASVG(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自学习功能等。
2.2 FACTS和DFACTS。FACTS(柔流输电系统),就是在输电系统的重要部位,采用具有单独或综合功能的电力电子装置,对输电系统的主要参数(如电压、相位差、电抗等)进行调整控制,使输电更加可靠,具有更大的可控性和更高的效率。这是一种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以提高系统可靠性、可控性、运行性能和电能质量,并可获取大量节电效益的新型综合技术。FACTS的核心装置是ASVC,基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快速开关作用和所组成逆变器的逆变作用。ASVC是包含了FACTS装置的各种核心技术且结构比较简单的一种新型静止无功发生器。ASVC由二相逆变器和并联电容器构成,其输出的三相交流电压与所接电网的三相电压同步。它不仅可校正稳态运行电压,而且可以在故障后的恢复期间稳定电压,因此对电网电压的控制能力很强。DFACTS是指应用于配电系统中的灵活交流技术,它是1988年针对配电网中供电质量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对供电质量的各种问题采用综合的解决办法,在配电网和大量商业用户的供电端使用新型电力电子控制器。
2.3 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和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统一时钟的新一代EMS目前应用的电力系统监测手段主要有侧重于记录电磁暂态过程的各种故障录波仪和侧重于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前者记录数据冗余,记录时间较短,不同记录仪之间缺乏通信,使得对于系统整体动态特性分析困难;后者数据刷新间隔较长,只能用于分析系统的稳态特性。两者还具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即不同地点之间缺乏准确的共同时间标记,记录数据只是局部有效,难以用于对全系统动态行为的分析。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基于GPS的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控系统,是新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与原有SCADA的结合。电力系统新一代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主要由同步定时系统,动态相量测量系统、通信系统和中央信号处理机四部分组成。采用GPS实现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为相量控制提供了实现的条件。GPS技术与相量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PMU(相量测量单元)设备,正逐步取代RTU设备实现电压、电流相量测量(相角和幅值)。
3、电力系统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分析
整个电力系统自动化趋向于多方面的发展,由开环监测向闭环控制发展,例如从系统功率总加到AGC(自动发电控制);由高电压等级向低电压扩展;由单个元件向部分区域及全系统发展;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发展;装置性能向数字化、快速化、灵活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向最优化、协调化、智能化发展。
3.1 市场化。在将来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电力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的发展,而这种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力企业为适应市场的改革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同时使用户自动作负荷管理,高峰负荷减少,装机容量减少,电力容量利用率和效益提高,更容易得到经济目标以促进系统的合理规划发展和电力工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良性发展,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
3.2 数字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数字化电网和数字化变电站的开发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主要指电网信息源的数字化发展,通过系统数字化使电网中的运行数据对电网的调度系统中的综合信息和通信进行分层分类和分区的采集和处理得到了实现。统一和规范了电网的整个监控过程,电力自身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调度得到了促进,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安全、经济。
3.3 智能化。智能调度是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调度技术采用先进的调度数据集成技术,进一步综合的利用电力系统的稳态、动态和暂态的运行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测和优化,实施必要的预警和动态预防控制,增加系统的事故辨识、故障处理和系统恢复,从而更加协调与优化电厂质量、职场运营还有电网的调整。与此同时,在紧急的情况下,系统还能够进行协调控制,以达到调度、运行和管理。此外,电网调度的应用功能具有可视化等。
4、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面临着空前的变革。多媒体技术、智能控制将迅速进入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会推动电力系统监测的发展,也会推动电力系统控制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锋.浅谈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及其发展方向[J].广东科技,2008(11).
[2]张扬.电力系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浙江电力,2011(3).
【关键词】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现状;发展
1.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加快,使得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日益突出。车辆的不断增多,城市道路设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动态交通的严重阻塞,同时停车场地设置的不合理,出现了严重的占道停车,占用居住区绿地,造成静态交通混乱现象,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挤,破坏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交通瓶颈成为加速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老大难。要解决动态交通问题,首先要解决静态交通问题。相比于常规的大中型停车场,智能化立体车库以其节省占地面积、出入库管理方便、存取车省时省力、配置灵活等特点成为了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
目前,自动立体停车装备系统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德国开发最早,技术居于领先地位;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而应用最广,从技术特征上看,日本更重视竖式自动立体车库的发展。我国全自动立体停车设备的容车能力及其技术完备,经过数年的发展,先进程度已被世界广泛承认和接受。国内外的立体车库绝大多数是以PLC作为控制核心,通过PLC来对各种数字量进行检测和控制。PLC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发展而来的,它既不同于普通的计算机,又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控制系统,PLC具有许多优点,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
2.立体车库的主要类型
由于立体车库具有节省占地面积小、节省大量投资、出入车库管理方便、省时省力、可避免车辆的丢失和损坏、配置灵活等诸多优势特点,所以各国纷纷发展机械化停车设备――立体车库,将地面停车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停车模式,他们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垂直循环式。该类型车库采用了垂直方向做循环运动的停车系统存取车辆的停车设备。。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应用范围广,并且节省空间。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停车用的数个托运盘在垂直面内圆形配置,并通过大型循环链使其连续循环运转。
(2)多层循环式。该类停车库是采用了通过载车板作上下循环运动,而实现车辆多层存放的多层循环式停率设备。
(3)水平循环式。该车库外形狭长,遥过采用两层停车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狭长地段的土地利用率。
(4)升降横移式。此类机械式停车设备采用以载车板升降或横移达到存取车辆的目的,其特点是:由于型式比较多,规模可大可小,对地的适应性较强,因此使用十分普遍。不足点是:每组设备必须留有至少一个空车位;在链条牵动运行过程不具有防止倾斜坠落功能。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多为中、小型车库,停放车辆数目从几辆至几十辆不等,一般采用2―5层结构,也可称为两层升降横移式和多层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
(5)升降导轨式。中间是可沿轨道水平移动的升降装置,两侧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层停位。
(6)电梯提升式。车库中间是各升降机垂直运送汽车的通道,两侧是沿垂直方向设置的停车车位。它像电梯一样用升降机把汽车提升到指定车位旁,然后用横移装置将汽车平移到停车位。其特点是:整个存车库可多达20-25层,即可停放40-50辆车,占地面积不到50平米,空间利用率最高。适宜建筑在高度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域以及车辆集中停放的聚集点。
各类型机械式立体车库均有其他附属设备,如转盘用于汽车原地调头转向,停车位置检测、消防、通道、照明等安全装置及停电对的取车装置等。基本上所有的车库都可建成为地上、半地下、地下式,并可数套并列设置。
3.立体车库的优点
第一,节约空间。一般情况下,其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的1/2~1/25,机械式“立体”车库在地下和地面都可安装,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小面积向高空发展,尽量多存车辆,是土地资源紧缺、车辆容量大的场所最佳停车方式。
第二,自动化操控,使用方便。立体停车库自动化程度很高,可以进行旋转式升降。机械式立体车库采用电脑控制,存取车辆无须在车库内行驶,机械自动记忆调车,耗费时间少,效率高,存取车时间一般为12秒~35秒。例如,小区居民下班回来停车,只要按一下与车位号对应的号码,这个车位就会旋转着降落到地面,待车主停好车辆后,再按号码,车位又回旋上升、复位。安装了立体车库的大型地下停车场则配套安装停车场智能管理系统,由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值守调度。
第三,立体车库建设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停车场。据了解,传统停车场的占地和建设成本相当高昂。一般说来,普通地上停车位每个占地在15平方米左右,地下停车场每个车位的占地面积则至少在25平方米以上。如果使用立体停车库,在30平方米的空地上就可以停放一组8车位立体停车库,平均每个车位占地面积不到4平方米。
第四,安全可靠、美化环境。配备自动检测系统,各种安全机构,自动报警,消防系统及其他防范设施。汽车不会损坏,丢失。因地制宜,利用零星空地,配以外形美观的车库,美化城市环境。
4.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的未来走向
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虽然已逐步地趋于成熟化,但是目前在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车库的运行成本、运作效率、产品的可靠性等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技术瓶颈能否被打破成为了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针对所应用的关键技术的一些劣势,在这里进行讨论。
(1)作为控制核心,用DSP外扩CPLD比PLC更有优势。首先在运行速度方面,PLC的运算速度只能达到US级,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可以到ns级,因此能更好地满足电子高智能化立体车库对于控制芯片的要求;在生产成本方面,用DSP+CPLD实现的话会在生产成本上大大降低,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功能扩展方面,DSP在片内集成了各种工业上常用的各种模块,为立体车库功能的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
(2)相比于传统的通信方式,无线通信能解决有线通信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无线通信代替原来的有线通信方式,可有效增加采集信号的数量,提高立体车库的智能性,为进一步的技术升级打下基础,避免了布线的复杂性,有利于故障的迅速定位和设备维护,同时可以大大节省立体车库有线线缆的成本。
(3)采用最新的电磁兼容技术,使立体车库具有很强的抗干扰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电磁环境评价即通过实测或数字仿真等手段,对设备在运行时可能受到的电磁干扰水平进行估计。电磁环境评价是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干扰设计的基础。其次,电磁干扰耦合路径弄清干扰源产生的电磁搔扰通过何种路径到达扰的对象。抗于扰措施,电磁干扰的产生和藕合敏感设备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电磁搔扰的。因此,往往比较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在敏感设备上应用抗干扰措施。研究经济和适用的抗干扰措施也是未来电磁兼容领域的重要任务。
5.结论
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通信手段的不断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必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进步,逐渐地向高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付翠玉,关景泰.立体车库发展的现状与挑战[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5,(9):156-157.
关键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生产实习;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臧春艳(1978-),女,湖北宜昌人,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吴彤(1971-),男,湖北荆州人,华中科技大学强电磁工程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2010年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053)、华中科技大学第四批教改项目“电气工程专业优才优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66-01
生产实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生产现场以工人、技术员、管理员等身份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1]这一实践活动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是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生产实习内容、方式、次数、时间不尽相同,但目的、要求大体相近,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的基本情况,验证所学理论,并学习一定的操作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工学科的传统专业。结合华中科技大学的特点,该专业方向是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信号变换与处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对生产实践熟悉程度高,这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生产实习就是一个关键阶段。
一、生产实习的意义与要求
高等学校工科专业的实践环节(或者说广义上的“生产实习”)历经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一套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其中生产实习也常被人冠以“专业实习”之名。第一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二时完成,主要是参观一些科研和生产单位,为学生后期的专业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三时完成,此时学生已修过专业基础课,即将学习专业选修课,是他们巩固加深专业知识的最好时机。第三阶段通常在本科生大四时完成,此时主要通过一个具体的研究选题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大学四年所学,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指导教师及校学位委员会审查。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团队合作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生产实习计划一般由系或教研室征求实习单位的意见以后制订,通常包括如下内容:实习的目的和任务;实习的地点和时间;实习期间各类上课、听报告、参观活动等流程安排;实习期间的纪律;实习经费预算;住宿及参观车辆的联系;其他注意事项等。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需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同时认真撰写实习日记,逐日记录实习内容、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各种重要的资料与数据、实习的收获和心得、待解决的问题等,为写实习报告积累材料。实习结束时,每个学生都要独立地写实习报告。部分高校还要求在实习临结束前,由带队教师总结本次实习的内容并出一份实习试卷,由参加实习的学生统一作答,考试分数作为本次实习综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二、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
笔者多次带学生赴外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故以在某国有大型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习为例,来说明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的现状。赴该企业实习的目的是获得与高电压技术及输变电设备有关的生产、科研与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及技能,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总的要求包括:第一,熟悉高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规则、制造工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产品研制和开发的情况。第二,熟悉和了解生产过程的检验与测试方法(包括产品的型式试验),试验设备的原理、参数及特点;了解各种高压试验与测量方法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第三,学会工程观点、工艺思想,培养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具体实习内容参见表1。
表1 赴某电力制造企业生产实习内容列表
实习子单位 实习要点 实习时间
高压开关厂 了解少油断路器;了解SF6(包括GIS)断路器;了解真空断路器;了解成套配电设备及装置 1~3天
变压器厂 了解变压器厂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了解各类变压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变压器的生产工艺;了解变压器的设计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出厂试验的内容和程序;了解变压器产品的发展方向 1~3天
电瓷厂及电瓷研究所 了解电瓷厂的规模和产品类型;了解绝缘子的有关内容;了解套管的有关内容;了解避雷器生产的有关内容;了解电瓷厂的高压试验室;了解电瓷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了解国内外避雷器的技术水平及研究动态;了解避雷器参数的测试原理和方法;了解绝缘子的研究动态 1~3天
电力电容器厂 了解电力电容器厂的产品分类;了解各种电容器的结构特点;了解各种电容器制造工艺;了解各种电容器设计方法;了解电容器的出厂试验;了解电容器的新材料、新工艺和发展方向 1~3天
高压电器研究所 了解高压电器研究所各室的研究方向;了解高压试验大厅的设备;室外高压试验场的设备;大容量试验室的设备;了解计量室的设备;了解国内外高压研究发展动态 1~3天
在实习前几个月,教师就着手与实习单位联系学生实习事宜,由对方初步定下实习的总体计划及住宿生活上的安排。各实习子单位也非常重视接待工作,提前制定了专题讲座的计划、人员的安排、参观的路线,有专人全程陪同,使得在每个单位的参观学习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当然,暑期期间企业的生产任务繁重,工作人员繁忙,加上生产车间里噪声较大,也会有个别同学认为学习效果不好。
从学生的考试情况来看,以某次实习队为例,总人数为68人,其中综合评定的成绩达到“优”的10人,成绩为“良”的有48人,成绩为“中”的有9人,成绩为“及格”的只有1人。绝大部分同学反映,看到了许多电气设备的实物及其生产过程,对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工程实际有很大帮助,收获很大,不少同学向专家们提出很多问题,请专家解答。还有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与专家们一起讨论。除此之外,也有同学针对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情况向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了解。总体来说,在该单位的生产实习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三、提高本科生生产实习质量的建议
同学们在实习报告中表现出对生产实习的整体肯定,认为学到不少东西,但同时也认为在每个单位的实习时间较短,了解得不够深入。他们希望能够在每个单位的时间适当延长,最好能动手参与一些工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电气设备的原理、结构和生产过程。这一情况与工厂的允许实习时间及实习经费支持有一定关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安排学生分组下到不同实习子单位的生产车间,由工人师傅指导完成一些基本的生产活动,掌握一些基础的劳动技能,也更能培养学生朴素的劳动观念。
另外,要严格管理学生。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较强,对活动及人、事、物常常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生产实习是一项集体活动,不能完全依照个人意志来左右。在笔者所带的生产实习中,就曾出现过个别同学迟到、早退或轻微的违纪现象,这都说明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还有待加强。对于在外地实习的学生队伍来说,带队教师必须要坚持晚点名制度,并和几位主要学生干部经常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造成大的问题。对于实习带队教师来说,应对突发状况必须冷静思考,必要时借助实习单位的力量进行处理。因对实习地点周围环境不熟悉,学生人数又多,各类突发事件也偶有发生。如能在实习开始前考虑充分,提前做好思想准备,则事情发生时教师会有较优的处理方案应对,避免造成慌乱。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生产实习环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本文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生产实习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建议,但难免有所遗漏。这一环节的落实和取得的成效,尚需学校、教师、学生和实习单位四方的圆满配合,特别是学生作为实践环节的主体,还要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践过程中将书本知识真正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应用;现状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电能发、变、送、配中最后一个向用户供电的环节。配电网设备繁杂,用户众多,覆盖面广,地理情况变化多样,且受用户增容等外界条件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管理难度大,工作繁重,再加上长期以来的“重发、轻供”的思想,致使配电网的建设一直比较落后。随着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电负荷增加,广大用户对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配电网方式已不适合电网增长的需求,配电网与用户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加强配电网的建设,提高配电网的管理水平,全面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迫在眉睫。
1.配电网自动化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部门重发电,轻用电的现象比较严重,将主要精力放在大电网、大机组上,对配电网用电质量及可靠性关心不够,造成了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差、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我国输电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地、县调系统及无人值守变电站的综合自动化程度也随之迅速发展与提高,大家对配电网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2.智能电网背景下配电自动化概述
《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中对配电自动化的定义如下:以一次网架和设备为基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综合利用多种通信方式,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配电系统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与控制的自动化系统,具备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子站(可选)和通信通道等部分组成。
配电自动化实现方式有五种,分别为简易型、实用型、标准型、集成型和智能型,其适用范围如下:
(1)简易型方式适用于单辐射或单联络的配电一次网架或仅需故障指示功能的配电线路,对配电主站和通信通道没有明确的要求。
(2)实用型方式适用于通信通道具备基本条件,配电一次设备具备遥信和遥测(部分设备具备遥控)条件,但不具备实现集中型馈线自动化功能条件的地区,以配电SCADA 监控为主要实现功能。
(3)标准型方式适用于配电一次网架和设备比较完善,配电网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较好,具备实施集中型馈线自动化相应条件的地区。
(4)集成型方式适用于配电一次网架和设备条件比较成熟,配电自动化系统初具规模,各种相关应用系统运行经验较为丰富的地区。
(5)智能型方式适用于已开展或拟开展分布式发电/储能与微电网建设,或配电网的安全控制和经济运行辅助决策有实际需求,且配电自动化系统和相关基础条件较为成熟完善的地区。
3.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主要针对的是供电系统对使用者能否持续供电的能力,它是电力系统实现可靠性和安全性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对电网供电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网供电的相关部门必须极大限度地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下是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1)配电网的闪络。闪络是由于电网长时间的高压作用,导致气体或者液体介质绝缘表面发生破坏性的放电过程,发生闪络以后,电极与电极之间的电压迅速下降到最低,闪络过程中喷射的火花或电流使得绝缘体表面温度过高而造成炭化,损坏绝缘体表面,最终影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2)配电网的过电压。过电压主要是指超过设备最高电压的相应的峰值电压,过电压一般会给电网系统造成负荷,如果长时间的过电压超过了电网的承载量就会造成电网设备的损害,发生事故,严重影响供电的可靠性。(3)线路故障。在电网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和迫害,比如天气气候的变化和人为操作失误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线路出现故障和设备的非正常运行,最终影响电网系统的正常供电。(4)线路缺乏维修。对于电网系统来说,如果要保证其正常运行,就必须保证每个设备和电路的完整和安全,所以要做到对设备和电路的及时维修和保养,对于已经损坏的部件和零件要及时更换,这样才能使得电网系统正常供电。(5)自动化系统的不健全。对于电网系统来说,要使其安全运行,就必须设置自动化监控和报警系统,对于电网供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发出及时的救助信号。而根据目前电网供电系统的实际情况来看,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动化,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完善这一方面,争取做到系统自动化,保证供电的可靠性。
4.配电自动化的应用
4.1 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馈线自动化,需要合理的配电网结构,具备环网供电的条件;各环网开关、负荷开关和街道配电站内开关的操作机构必须具有远方操作功能;环网开关柜内必须具备可靠的开关操作电源和供FTU、通信设备用的工作电源;具备可靠的、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通信系统。
馈线自动化的实现原则是,故障后的网络重构应采用集中控制与分布控制相结合,优先采用分布式控制的原则,以提高反应速度;实现配电网的闭环运行,故障情况下,瞬时切断故障段并保持对非故障区的不间断供电;兼容开环运行模式。
4.2 变电站自动化
变电站自动化指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通过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或自动装置代替人工对变电站进行监控、测量和运行操作的一种自动化系统。变电站自动化以信号数字化和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标志,进入传统的变电站二次设备领域,使变电站运行和监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显著的效益。变电站自动化的基本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和处理、越限和状态监视、开关操作控制和闭锁、与继电保护交换信息、自动控制的协调和配合、与变电站其他自动化装置交换信息和与调度控制中心或集控中心通信等项功能。
4.3 配电管理系统
配电管理系统(DMS)是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处理及通信等技术和相关设备对配电网的运行进行监视、管理和控制。它是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神经中枢,整个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监视、控制和管理中心。主要功能有: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配电网运行管理、用户管理和控制、自动绘图/设备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等。
4.4 需求侧管理
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技术措施,由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供用电管理。包含负荷管理、用电管理及需方发电管理等。需求侧管理的几个内容涉及电力供需双方,甚至与电力管理体制有关,必须通过立法和制订相应的规则,并最终由电力市场来调节。可以看到,电力的供需双方不仅仅是一种电力买卖关系,也是以双方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需求侧管理必将被重视。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迫使电力企业以效益为目标,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效率管理、降低成本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这使得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地分析电网的运行性能,积极的应用配电自动化控制系统,确保电力运行的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彭松涛.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运行方案.科技论坛,2011,12.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子档案;解决对策;发展方向
电子档案可以在数字化设备和环境中生成,以数字代码的形式存储于磁带、光盘等载体中,依赖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文件,因此电子档案克服了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效率低以及不可避免的人为失误等缺点,具有传统纸质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然而,电子档案作为一项正在发展中的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点。文章通过研究分析现行电力系统中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法,总结出现的不足和弊端,最终给出提升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思路。
一、当前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电力系统的行业特征与笔者的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从业经历,笔者认为,当前电力系统中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责任分工不明确,档案归档不完整。
档案工作是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然而现如今仍然有许多电力企业不重视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责任分工,例如在日常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归档责任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归档责任部门对电子档案的归档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而档案管理人员不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对所产生的电子档案了解不全面,往往造成归档不及时,归档不完整,归档遗漏等问题。近些年,电力企业存在着的产权过户,项目招标,资产重组等企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形式各异的新型档案资料,而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相应知识,导致各类档案资料遗漏,缺失,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电子档案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最终是由组织和人来决定的,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影响电子档案工作的实施效果。目前电力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人才匮乏,身兼数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电力系统的各分、子公司中较为普遍。其次,档案管理人员本身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认识的缺乏也制约了其对于电子档案工作的把控能力。除此之外,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的培训及业务指导落后,大多数电力企业缺乏有效的电子档案管理培训体系,将业务培训与业务能力的因果关系分离开,导致企业内电子档案管理者的业务能力滞后。
(三)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投入不够。
伴随着电力企业发展脚步的加快,用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已不能满足工作要求,是从设备,房间,环境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升级。从电力企业中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全方位的投入不足,软硬件条件严重滞后的问题。有的企业没有设置单独的档案室,有的企业虽然有单独的档案资料室,但却缺乏安全防护的措施,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企业管理工作中缺乏对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导致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做到实处。
(四)缺乏统一的电子档案建档规范和标准。
电力系统内各企业之间的电子档案建档工作往往采用不同的规范和标准,同一个工程项目在不同的企业建档过程可能采用不同的编号信息,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之间在电子档案资料共享方面存在着障碍,更不能体现出电子档案信息的高效性和检索的便捷性。许多电力企业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建档规范和标准,这为档案资料的后续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
二、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及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电力系统电子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电力系统中电子档案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
电子档案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它的应运而生也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因此,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建立明确的管理工作责任制。首先,电子档案的建立,归档及修改拷贝都应由专人负责,并且进行操作权限的限制,这样既可以保证责任落实到个人,又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其次,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要依据管理人员的级别和职务,明确个人管理任务分工,避免出现越权操作,工作无人负责的乱象。要严格控制档案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责任划分,档案部门在接受,归档过程中制定文件真实性,完整性的工作责任制,在电子档案信息的共享方面,要制定流转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的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电力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责任界面,各司其职,完善电子档案工作责任制度。
(二)增强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化技术,传统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求。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培训制度,强化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当前社会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需要我们结合利用不断创新的电子技术,结合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理念,强化企业档案管理队伍的力量,电力企业可以通过培养档案管理的综合人才,使企业逐渐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以此提升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要提高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职业道德,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的工作基础,涉及企业信息安全问题,因此,要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防范利用档案信息进行交易等现象,确保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电力系统内部要强化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寻找更多的途径和层次培养专业化、知识化的档案管理人才。
(三)加大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的工作投入。
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较虽然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但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软硬件均需要升级才可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例如:打印机,高速扫描仪,光盘刻录机的更新升级。其次,电力企业领导层要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激发各部门档案工作的工作热情,管理层要提高电力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要求,确保电子档案资金的投入和有效落实。除此之外,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关注重点,一旦黑客及病毒入侵,档案管理系统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应该在如何保证数据库安全方面加大投入,使电子档案数据系统固若金汤。要加强网络信息化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的交流合作,通过利用网络部门的信息化技术,加快档案部门的数据库建设,以此进一步提升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
(四)规范建档标准,加强电子档案的共享和利用。
电力系统内部各部门要制定统一的电子档案归档标准,建立严格的编码格式,便于各部门之间档案文件的检索和传输,同时也可以切实提高档案信息的实效性。其次,在电子档案建档标准统一的基础上,电力系统可以建立统一的电子数字化档案馆,其可以整合系统内部的档案信息和数据资源,加强各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流,利用电子档案共享的资源平台,电力系统各企业之间可以加强信息交换,以此增强档案工作方法的研究意识,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贡献及时、准确、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电力系统内部要实行档案工作统一控制,以此确保从电子档案的建立到分享等环节在同一的制度和条件下运行。电力系统内部各企业之间要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权限制度,实行由上而下垂直的使用权限制度,这样有利于各部分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管理人员的业务交流。
三、结束语
总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门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学问,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以及不断探究的过程。作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同时作为电力企业,要不断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加强管理投入,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促进电力系统中电子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艳芳,安丽娟.高校电子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文杰.论新形势下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0).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 问题 方法
我国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供电企业是电力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供电企业的地位日渐重要,因此做好电力人力资源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供电企业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时间比较长,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比较落后,对市场经济适应比较慢。另外人员比较多,员工比较复杂,而且流动性小,用工渠道单一,工资福利的市场竞争力较大。人力资源的市场化程度小,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人员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存在问题。
为了供电企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改革。现在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人员、工资方面的变动非常大,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用工方面,工人的数量在不断下降,工人的身份不受限制,并且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在录用人员时,外部以校园招聘为主,内部实行竞争上岗,建立内部人力资源市场的用工模式。另外取消干部的终身制,让聘任制或交流任职发挥作用。在工资方面,实行分配多样化的制度,如年薪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并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行政性和事物性在逐渐减弱,决策在增加,由传统模式向战略型转变。
二、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管理模式落后,员工积极性降低,高素质人员减少。我国的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小,收益比较稳定。因此员工的待遇比较好,工资差距小。而且它的管理者拥有人员安排的权利,他们从内部选择员工,这让工人工作的积极性严重降低。并且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奖惩制度不完善,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有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纷纷转行,从事其它职业。
2.员工的构成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大。供电企业的部门较多、人力资源丰富、规模比较大,员工的构成相对复杂。而且很多部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水平各不相同,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状况很难发挥技术人员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做到人尽其才,这对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
3.市场化程度低,人员配置机制不完善。我国现在是一个市场化的国家,而在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市场化的程度比较低,机制不完善。供电企业的员工来源比较窄,大多来源于企业内部。而且选用人才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市场上的许多高素质的人员得不到重用,使落后的队伍不能得到改变。人员的配置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
4.员工的创新性低。由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发挥电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部分单位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够重视,这对技术人员来说不利于他们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很多员工不够重视技能的更新,没有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供电企业的发展步伐,降低了工作效率。
5.绩效考核制度落实不到位。首先,绩效考核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很多部门对绩效考核工作不够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建立了全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但没有做到实处。其次,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很多电力企业在绩效考核工作中,盲目照搬其它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办法是电力企业常用的考核办法,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却忽视了自身企业的特点,没有考虑到这些考核方法的优劣势。尤其是对一线员工的考核,可比性差,这很容易造成考核方法失当,在测评工作中造成不必要的问题。
三、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改变管理模式,提高员工积极性和专业性。面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关部门应该学习先进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革。减小管理者安排员工的权利,根据员工的能力进行考核,让员工竞争上岗。要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奖惩力度,增加奖惩方法,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在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同时,要重用高素质人才,让他们的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也可以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不同的分配制度,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完善管理系统,降低管理难度。面对丰富的人力资源,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让不同的部门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管理。要及时对员工进行了解,对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行考核,让他们发挥真正的才能。要对管理进行优化,及时裁剪多余的工作人员。相关工作人员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使用先进的技术或借鉴先进的经验,让管理工作系统化、简单化,从而降低人员的管理难度。
3.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人员配置机制。市场化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供电企业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及时进行人员管理的变革,让挑战变成发展的基石。供电企业可以借鉴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改变原先聘用人才的方式。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及时招聘市场上的高素质人员,要选择那些技术水平高、文化素质高的人才,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为落后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完善人员配置机制,要及时发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有利于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4.加大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员工创新性。供电企业应该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通过培训,技术人员可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可以举办一些专业活动,比如技术创新活动或者技能竞赛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对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提高整体技术水平的目的。
5.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的措施。首先,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要细化绩效考核的具体细节,人力资源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考核办法,经过上级同意才能实行。电力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绩效考核工作重视程度,可以在人力资源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绩效考核委员会,提高企业的绩效考核水平。绩效考核委员会应该切合实际情况,认真作出考核评价,做好绩效考核的落实工作。其次,要对绩效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做好监督工作。在落实绩效工作时,考核人要加强与绩效被考核人员沟通,了解被考核任务的完成情况,督促其完成任务,促进被考核人绩效的提升。在考核过程中,要认真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绩效考核组应该认真分析每一位被考核人的优劣势,积极为被考核人提供指导,督促其改正,达到提高被考核人工作水平的目的,做好绩效反馈工作。
总而言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变得十分重要,因此要认真分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正确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要完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改善管理模式、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健康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少.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13
【关键词】电子电气 产品 环境管理物质 控制现状 对策
电子产品的种类非常的多和广泛,然而大部分的电子穿品中都会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铅、镉、汞等,电子产品中这些有毒物质,不仅会对水源产生污染,还会对土壤产生一定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对这些介质的污染都会间接的污染到人类的身体健康。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已经逐渐成为人类污染物中最大的污染源。所以对电子垃圾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有相关的法律对此进行规定。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一)国内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国内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经达到几亿台,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的拥有量也分别破亿,并且正处长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如果说这些电器的使用寿命平均在十年内,那么,从两千年开始,国内每年都会有接近千万台的报废洗衣机,报废冰箱,报废电视机,等待着处理。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和手机这种软件更新较快的电子产品,其更换的速度更会远远大于家用电器的更换速度。这些电子电气产品的淘汰都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污染,所以对这些电子垃圾的回收工作一定要得到妥善的处理,才能避免这些电子垃圾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二)国外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我国国内面临的这些电子垃圾危害的问题比较严峻,但在国外也依然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和烦恼,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所以电子产品的生产数量也会比较多,对于电子产品的消费量也会比较大。所以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电子垃圾产生量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都不会存在其本国的国土上,更多的是运往亚洲的一些国家进行处理。这样会对亚洲的一些国家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在这一方方面欧洲的一些国家做的就比较好,欧洲地区对电子垃圾的处理有着明确的规定,电子产品的生产地要负责这些电子产品所产生的电子垃圾。这些相关规定可以很明确的支出电子垃圾的去向,为解决电子垃圾的工作减轻的负担。
(三)国外对电子电气产品实行管理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其发展的速度会比较快,对各方面的进展速度也会快于发展中的国家,所以当发达国家率先掌握了一些,环境方面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就会对进入本国的电子商品潜移默化的提高标准和要求。这就会在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造成一定的贸易壁垒,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处在发展中的我国,也会面临着相同的贸易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要求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概念
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就是指电子设备中,电气设备中,或者一些电子电气的配件中会存在着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还会污染周围的水源,并对一定地区的空气造成一定的污染。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会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这些电子垃圾具体的就是指,一些废弃的电子产品会被随意的丢弃或者是随意的被摆放在空气之中,这些电子电气中的有毒物质会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被泄漏,进而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二)相关的法律条款
由于电子垃圾问题越来越严峻,所以有关部门也针对不同的电子垃圾做出了一些相关的处理规定,这些法律的规定是根据电子电气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的不同而进行制定的。电子电气中含有最多的化学物质时镉化合物,所以对于这类电子垃圾处理的先关规定也比较多,其次就是含有汞化合物的电子垃圾,也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还有一部分含铅化合物的电子垃圾,对其的处理也是先关部门进行工作的重点,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处理也有相关规定,但其他化学物质在电子垃圾中所占的比例较小,所以只要在处理的工作中分清类别再进行处理就好。但对于含化学物质较多的电子垃圾进行处理工作时,一定要非常小心和认真。
三、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为了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电子垃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变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所以国内的很多工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都已经开始采用无铅工业,并且在不断的提高无铅工艺的技术水平,并且在不断的创新工作中,借鉴国外优秀的技术经验,不但的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我国电子电气产品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增加我国贸易效益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电子产品所带来的电子垃圾也会随之增加,电子垃圾的增加会危害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就要对电子垃圾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解决电子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发展科技的同时,还能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唐式金.电子电气产品RoHS认证简介――限制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J].江苏电器,2007,(03).
[2]何茜.电子电气产品环境意识设计标准综述[J].标准科学,2010,(01).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外汇管理
[DOI]10.13939/ki.zgsc.2016.41.112
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于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进出口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电子化,并通过跨境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从业务模式角度,跨境电商可分为B2B(企业对企业销售)、B2C(企业对个人销售)及C2C(个人对个人销售),其中跨境B2B电商不仅包括通过跨境交易平台实现的线上交易部分,还包括通过线上进行撮合实现线下交易的部分;根据关境分类,跨境电商可分为出口跨境电商及进口跨境电商。跨境电商缩短了传统外贸的供应链,省去买卖双方多个中间环节成本,拓宽了海外营销渠道,在资源配置和效率提升方面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
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交易规模
《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5.4万亿元,同比增长28.6%,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入跨境电商行列,预计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比例中出口电商占比83.2%,进口电商占比16.8%。从结构上看,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以出口为主,进口为辅。
1.2 交易对象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的交易对象结构中B2B交易占比达到88.5%,占绝对优势,并将长期占据主流格局;其他如B2C交易模式因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强劲,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物流支付环节的支持,近年来迎来较大成长空间,在未来占比也将逐步提升。
1.3 管理现状2014年到2015年,政策层面一直在释放跨境贸易利好,监管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法规都表现出对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积极支持。2014年,海关总署连续“56号公告”和“57号公告”,明确了跨境进出口物品、货物的监管流程和监管范围,并启用了新的监管代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9610)和“保税电商”(1210)。同年3月,福建、浙江省率先试行个人跨境贸易外汇管理便利化措施,经总局批准通过了《福建省个人对外贸易外汇管理暂行规定》,有效解决了个人跨境电子商务结汇难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便利化水平。2015年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汇发〔2015〕7号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并对业务试点的申请、业务管理、账户管理、信息采集及监督检查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2 跨境电子商务外汇资金运作模式
目前,第三方支付模式是较为普遍的跨境电商外汇资金收付方式,也是未来的主流发展方向。以第三方支付为核心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资金收付业务模式如下。
2.1 进口支付业务境外商户与跨境电商签订合作协议,境内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购买商品,将人民币或外汇款项汇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进行购汇和付汇的操作。具体流程如下:境内消费者登录电商平台选购商品,跨境电商将商品信息发送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境内消费者确认订单信息并获取认证,境内消费者向第三方支付机构确认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合作银行购付汇,合作银行反馈购付汇信息,第三方支付机构再向跨境电商反馈支付结果,最后跨境电商向境内消费者发送货物。
2.2 出口收汇业务境内商户与跨境电商签订合作协议,境外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商品,确认订单信息后,将货款汇至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银行合作收取外汇,或根据境内商户的选择进行结汇的操作。具体流程如下:境外消费者登录电商平台选购商品,跨境电商将商品信息发送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境外消费者确认订单信息并获取认证,境外消费者确认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合作银行购付汇并将支付结果反馈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再向境外消费者发送货物。
3 跨境电商外汇管理难点及原因分析
3.1 真实性审核困难,代位监管效果有限
相比于传统的进出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真实性更加难以把握,成为洗钱等违规资金流动风险的易发、高发领域。如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通过某跨境电商平台将人民币资金转移出境实际用于归还内保外贷境外融资款,即将资本项目混入经常项目办理网上跨境收支以规避监管。跨境电商真实性审核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就跨境电商交易本身而言,交易商品多样化加上网络的虚拟性和商务模式的开放性,交易对手相互分离,使得跨境电商交易的贸易性质难以界定;二是就支付机构而言,由于对外汇法规了解不足,且本身属于盈利性质的企业,代位监管效果有限,如某支付机构的宣传资料表明通过该渠道付汇一定要提供贸易合同,而关单和发票则可有可无,明显违反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的规定;三是就银行而言,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代办业务,银行对境内外交易双方的情况并不了解,无法直接进行单据的审核。
3.2 国际收支申报不规范且准确性差
汇发〔2015〕7号文中关于国际收支申报和结售汇信息报送的相关规定虽在表面上解决了前期支付机构集中申报掩盖每笔真实交易情况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申报规定和流程烦琐复杂,导致数据准确性出现偏差。一方面,支付机构作为中介清算机构,除了中小企业客户外还要面对广大个人消费者,金额小且笔数多,逐笔核对和录入信息成本高且工作量大,且受人员业务素质等因素影响,漏报和迟报现象时有发生;支付机构先将基础信息提供给银行,再由银行完成信息报送工作,数据的转手客观上增加错误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外汇法规并未对跨境电商交易逐笔申报的交易编码进行明确规定,银行在难以把握交易真实性的情况下,交易编码申报随意性较大,如同一性质交易,不同银行可能在申报时,统计在“122030”(未纳入海关统计的网络购物)项下,或是按照申报习惯统计在“121010”(一般贸易)项下。
3.3 用户管理问题与现行外汇管理政策冲突,影响后续监管
一是非名录企业用户。目前外汇局对支付机构的企业用户仅采取实名认证管理,认证后这些用户名单并没有直接进入外汇监管系统,而现行外汇法规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不在名录企业直接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业务”,从而可能导致某些未办理贸易外汇收支名录登记的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在发生货物贸易项下交易时,由于相应的国际收支申报数据被导入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系统将自动产生预警的情况。二是企业和个人货物贸易外汇收支混淆。跨境电子商务的客户包括企业和个人,我国现行海关、外汇等法规对于企业和个人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收付汇管理政策存在差异,对于个人储蓄账户和结算账户的结售汇管理也有区别。现行法规规定,个人项下储蓄账户在年度5万额度内的购付汇无须额外单证,办理较为便利,而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或个体工商户参照机构管理,应通过开立个人结算账户办理经营性外汇收支。政策差异导致目前跨境电子商务经常绕道个人非经营性渠道进行收付结售汇,规避外汇监管。企业出于避税或规避现行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监管的目的,将货物销售的收结汇以“旅游”或“职工报酬和赡家款”等名义计入个人名下,金额大的甚至借用亲属和公司员工个人外汇储蓄账户进行分拆结汇。个人对外贸易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不按规定以个人身份通过储蓄账户而非结算账户进行货物贸易收支。
3.4 企业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现象普遍
在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主体的监测中发现,总量核查机制下的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现象较为普遍,对传统货物贸易外汇监管机制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由于销售渠道多样,货物在不同境内外主体之间调拨、运转频繁,且往往处于保税状态,其货物与资金流转常现时点上的不匹配。二是海关对电商企业进出易采取每月定期集中报关,与交易资金逐笔结算存在时间差。三是B2C和C2C模式下的跨境电子商务多以邮递物品和快件形式申报出入境,不纳入海关统计。四是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目前尚未采集海关赋予特殊监管区域的跨境电商交易的专门监管方式代码――“保税电商”(1210)。如某电商企业货物出口均由物流公司,但收汇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企业自身名义完成,这与现行的外汇管理规定中“谁出口谁收汇”的原则相冲突,同时导致收汇后在系统中无法查询到相应的货物流进行匹配,与现行总量核查机制冲突。
3.5 外汇局对主体监管难度加大
一是主体监管对象增加。外汇局主体监管对象增加了含跨境电商的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由于跨境电商交易形式多样且相关管理政策也正在试行中,按照主体监管的思路对新增的主体施行有效管理的法规依据有待完善。二是对于备付金账户的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备用金账户中的沉淀资金存在被挪用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网上交易双方提供担保,但其自身交易却缺乏监管,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本身的信用风险和对其监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4 政策建议
4.1 提升支付机构和银行代位监管能力,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真实性审核
一是明确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要求。要求支付机构参照银行制定“展业三原则”,强化业务人员素质培训,增强自我约束。二是明确对银行的监管要求。要求银行在现行“展业三原则”的基础上加入对跨境电商交易方面的审核要求,加强与支付机构的交易真实性管理协作。
4.2 规范跨境电子收支的申报和数据统计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收支的申报法规,规范同一类型业务所应申报的交易编码,并在交易附言中注明“跨境互联网交易”等信息,以提高申报信息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支付机构对于集中收付款和逐笔还原数据申报培训,规范报送明细类别,提高数据质量;开发数据接口将第三方机构的逐笔信息报送直接接入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的采集系统,降低数据转申报发生错误的概率。
4.3 完善针对跨境电商业务的非现场监测体系
一是在外汇局货物贸易监测系统中对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或第三方支付机构打上特殊标识标签,或增加跨境电子交易的监测模块,参考现行差异化管理模式,对这些企业各自的资金结算和物流模式进行大致分类,并就各分类适当提高货物流和资金流不匹配程度的容忍度,对于系统筛查出的异常信息进行人工介入以及时确认或排除异常。二是可借鉴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分类监管的原则,结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评定考核,建议对支付机构也采用A、B、C类管理的办法,对A类机构可实行便利化措施,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B、C类机构实行限额控制或逐笔审核或停业整顿等措施,以积极防控跨境电子交易的风险。
4.4 加大监测和现场核查力度,加强部门联合监管
外汇局定期开展针对支付机构的专项核查,密切关注可疑交易信息,必要时可对支付机构和相关合作银行展开约谈和窗口指导。同时,并联合工商、海关、税务、商务等多个部门制定监管措施,包括跨地区之间的合作,积极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 题】文件学
【关 键 词】电子文件管理/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热点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着电子文件的共同挑战,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上的电子文件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模式等更具趋同性。因此,聚焦电子文件管理前沿,借鉴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推进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进程。
国际上有关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相关机构的代表性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这些电子文件项目研究周期长、涉及问题多、参与机构广,形成的研究报告、相关标准、工作手册往往多达数十页乃至百余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电子文件的管理思想与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与技术、管理标准及其应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项目包括: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手册》、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的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澳大利亚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及元数据标准(vers)、欧盟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电子信息系统中文件真实性的永久保护国际研究项目(interpares)以及iso关于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等。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的研究热点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文件管理的顶层设计——国家战略的提出
西方发达国家在多年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问题,认为战略研究是解决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前提条件。国际档案理事会2005年出版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手册》中明确提出要“从战略角度影响电子文件管理实践”;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于2006年提出了“加拿大数字信息战略”;2005年美国的era项目负责人在向国家数字战略咨询部汇报时,指出该项目正是基于“要为联邦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提供政策、战略、指导和工具”;澳大利亚、英国、丹麦等国家也先后将电子文件管理作为信息时代政府治理与政府责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之中,并开展了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研究项目。由此可见,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发生了战略转型,开始由机构层面向国家层面转变。以顶层设计带动整体规划,以国家战略带动全面发展,将是今后电子文件管理的趋势。
2006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的冯惠玲教授在“2006中国信息资源管理论坛”上首次提出“全面制定和实施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走上了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和集中控制的轨道。2006年9月,国信办推广应用组副组长赵小凡在谈到未来15年国家信息化战略时说:“十一五是一个信息化发展的转折点,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已经从战术转为战略。”可见“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提出与我国信息化战略转型也是完全一致的。实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就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集中管理,从方针政策、体制、管理制度体系、项目保障措施等各个层次制定电子文件管理战略的基本框架,从根本上提高国家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实际控制力和对电子文件管理的调控能力,从而确保这部分国家信息资源的现实安全和长久真实。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与国际接轨,对于避免现行分散管理状态下潜在的风险,从根本上控制各机构(地区)电子文件管理低水平重复现象,大幅提高研发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二、电子文件管理理念——集成管理
多年来,在国际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档案界与各方面专家在电子文件的管理理念上已达成了共识:信息时代电子文件的最优化管理就是集成管理。在iso档案文件管理分技术委员会(iso/tc46/sc11)2006年5月召开的第十六次年会中,来自15个国家的40多位代表在研究文件管理标准(iso 15489)的修订草案时,特别提及了文件管理要贯穿文件整个生命周期、嵌入机构职能及业务流程之中的集成管理思想。在欧美文档管理软件市场上,一种融合电子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文件管理、档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集成的文档管理解决方案崭露头角,势不可挡。可见“集成管理”逐渐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最新理念。
“集成管理”是一种将电子文件管理集成于电子文件生命连续体之中的全程管理。它要求利用文件连续体模式设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采用“从文件形成(包括形成前,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到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和利用的管理全过程中连贯一致的管理方式”,实现一种比文档一体化管理要求更高的一体化。这种理念在国际电子文件研究项目中已不断得到肯定,正如interpares项目的主持人露西娅娜·杜兰蒂教授所言:“随着interpares研究的深入,将继续证明这样一种观点:不采取全程管理的眼光,就不可能保管电子文件”。①这种始于电子文件形成源头的全程管理理念,要求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设计进行前端控制。它要求文档管理人员了解和熟悉机构的主要职能及业务工作流程,对流程中各个节点产生的电子文件的情况有预期把握,能从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等角度干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从而成为“文件保管政策的制定者、标准的制定者、文件保管系统和执行政策的设计者”②。同时,集成化管理还强调了资源的整合,它要求在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中,综合应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工具,将各方资源和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效用共享,最大限度地放大系统功能,提高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整体功效。“集成管理”已成为国际电子文件最优化管理的理念,也将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必然选择。
三、电子文件保管模式——集中管理
针对电子文件的保管模式,国际上曾存在着“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之争。在近几年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研究中,各国的认识逐步趋于一致,集中管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集中式保管模式是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方案,这一方案的代表人物是interpares项目的负责人露西娅娜·杜兰蒂以及美国的戴维·比尔曼。他们认为电子文件的保管与纸质文件相似,也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文件生成机构使用文件,并通过一些方法来保护电子文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文件生成者将失去现行价值的文件移交档案馆,由档案馆集中整理、编目和长期保管。
美国、加拿大、英国和北欧等国家原则上赞成这种方案,并已付诸实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这项由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组织的、经过6年前期基础研究、耗资3亿美元、并将进行为期6年的系统研发的大型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未来的档案馆”,以“保存联邦政府任何部门产生的任何形式的电子文件并提供利用”③,还将对各州政府电子文件的管理产生全面的示范效应。此外,英国国家档案馆以电子文件从形成机构生成到通过网络接收进馆的全程无缝管理为目标,牵头制定了《基于互联网的无缝连接数字档案在线服务计划》,以促进全国范围电子文件信息的共建共享。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丹麦、新加坡等国家档案馆也都已开始接收或决定接收政府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可见,以国家档案馆为中心形成电子文件管理和服务网络的集中保管模式,已成为电子文件管理的主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档案馆作为集中永久保管政府文件的专门机构,在电子文件管理链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协调全国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核心和枢纽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制管理的优势,注重国家级档案馆在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国家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利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四、保证电子文件证据价值的关键——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电子文件的管理势必采用以软件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法,软件功能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关系到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可用性。近年来的电子文件管理研究项目显示:规范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将成为保证电子文件证据价值的关键。为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并大力推行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标准。
2006年4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的《信息和文献——描述文件管理需求标准指南》(iso22310:2005),是应用于开发文件管理需求的任何机构组织的最高层次标准,以满足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需求。此外,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欧盟于2001年5月推出的《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moreq,将于2007年推出新版),详细规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的需求及管理元数据,具有鲜明的通用性、开放性和丰富性,被称作第一部ed/rms(电子文档/文件管理系统)需求报告。之后,“国际信息和影像管理联合会”(aiim)在2002年5月启动了“电子文档、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系统功能需求”项目,更加全面而透彻地分析了集成系统的功能需求;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适用于国防系统或政府机构的《电子文件管理应用软件设计评价需求报告》(dod5015.2-std,2007年正在修订);英国颁布了《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澳大利亚也于2006年2月了《电子文件管理软件功能规范指南》……这些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制定并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规范,是解决电子文件证据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确保各类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性能和质量的有效举措。为避免低水平重复研发现象,我国也应当尽快出台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功能需求规范,尤其是适用于国家机关的系统功能通用需求规范,并通过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质量认证、推介示范产品等措施推动实施,为电子文件管理软件供应商制定规则,为机关文件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提供标准,从而保证文件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真实性。
五、电子文件管理走向——国际化与标准化
分析电子文件管理几十年来的研究之路,可以发现早期研究项目主要是某一类机构从自身需求出发研究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问题,得出的结论或解决之道往往也因研究主体的局限性而不具有普遍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寻求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共同框架、统一标准和理论依托,使电子文件管理不断地走向国际化与标准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档案/文件管理分技术委员会(iso tc46/sc11)的标准化工作,它反映出国际社会在文件管理领域取得的共识,其关于文件管理的系列标准有助于明确电子文件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则,为各国各领域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提供了基础和框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正是基于《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is015489)和《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oais)》(iso14721)而形成的。同时,这些国家的电子文件管理项目都以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等为支撑,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际经验,吸纳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的研究成果,如interpares、moreq等项目报告,从而使其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拥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托。
立足于国际标准和基础研究成果的电子文件管理,通过共同框架、统一标准实现文件信息的互联互通,对于实现基于信息共享的公众信息服务有重要意义。美国制定的适用于电子文件的《政府信息资源定位服务系统》(gils)框架与标准、澳大利亚基于国际元数据标准dublin core制定的《澳大利亚政府资源定位服务》(agls)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文件与档案信息管理的国际标准也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质量检验与国际认可提供了最优化评估的准则,是机构电子文件管理是否采用国际先进经验、管理是否高效、服务是否满意的重要标志。
六、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联合协作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不是档案管理人员、文件工作人员需要独自面对的问题,也绝不是某一国家、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员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联合协作才是电子文件管理问题的解决之道。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都在为解决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并致力于形成通用的文件与档案管理国际规范。iso信息与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iso/tc46)与iso的其他技术委员会(如tc42、tc10、tc171、tc176等)及国际研究机构(如国际档案理事会、国际图联、国际文件管理基金会、世界银行档案馆等)都有紧密的联系,以协调相关标准、采纳相关成果。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署(nara)也在不断加强与其他联邦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以及公司企业的合作,其era项目的合作伙伴达20个之多。在欧洲,负责起草moreq需求报告的康维尔管理咨询公司是一个专门提供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管理咨询的公司,它的介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档案专业的封闭性,使得报告能够用一种更开放、更客观、与相关技术集成、更容易被市场接纳的方式诠释电子文件管理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文件管理、档案管理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作为知识管理有机组成的各类信息资源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及管理技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这一切使档案工作者与相关各方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可能,也成为必然。这种联合协作不仅意味着其他机构会优先向我们提供研究技术和成果,还意味着我们反过来也能够影响那些机构的研究进度和发展规划,从而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电子文件管理研究的进展。
3.在战略管理层次上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完善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应该包括晋升规划、培训发展规划和补充规划等。规划中既要有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政策,也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中国电信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应主要侧重以下三点。
首先是通过外部吸引、招聘和内部培养发展等方法,有计划地为企业提供一批公司化和国际化运营所需的各类人才,这是当前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关键。其次是在企业内部建设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营销人才三支队伍,收入分配等各项政策要向这三类人才倾斜。他们是企业今后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最后是集团公司和省公司要有针对性地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技术和管理双重背景的复合性战略后备人才,这些人将成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最核心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使中国电信迅速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有别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它具有时效性、能动性和可增值性。因此在使用之前要开发,在使用过程中还要不断开发,把开发人的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贯穿于整个人力资源开发过程。随着观念的不断转变,电信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对员工进行开发,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员工培训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培训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中国电信应该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促使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1.随着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入,培训的内容应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当前,企业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向实用性方向转变,即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不再是纯理论的教育。随着中国电信内部改革的深入,一批员工转岗已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培训。此外,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也需要对员工开展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有岗位的工作。
2.对现有员工开展有计划的全员轮训。过去,电信企业在开展培训时,往往优先考虑骨干和管理人员,对一线员工考虑较少。今后,在重点培训的基础上,要进行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业务、技术、服务规范、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等,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3.对于关键岗位的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深造。中国电信的发展需要一批高层次的人才,仅仅依赖引进还不够,从企业内部选拔合格人才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也十分重要。这对员工来说是一种最好的奖励,是一种具有高回报的投资。
4.要建立培训开发的激励机制。培训工作应与员工今后的考核、晋升、调动等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培训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为。
(三)改革现有用人制度,建立完善的用人新机制
1.建立专业人才招聘制度。即拓展公司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过去单一接收应届毕业生和转业军人的做法,将市场竞争引入到企业用人制度中,面向全社会招聘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有实践经验、专业知识丰富,进来以后可以迅速地进入角色,成为各级骨干,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招聘的专业人才要实行同工同酬的政策,降低他们因跳槽而带来的风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建立员工竞争上岗制度。所谓竞争上岗是指企业把一定的岗位空出来,明确每个岗位的责、权、利,鼓励员工竞聘上岗,择优录取。其目的是支持优秀人才通过竞争进入关键岗位,真正实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电信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竞争上岗适用于新编、缺编岗位和部门的副职。
3.建立内部待岗与离岗退养制度。如果员工不能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在竞争上岗中落岗,或者绩效考核不合格,那么要实行内部待岗。对于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现有岗位不能胜任的员工,应鼓励其离岗退养。退出机制的产生是通信业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4.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一部分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经过职业培训后进入企业内部的人才市场。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收集和企业下属部门缺编的岗位信息,鼓励转岗人员参与竞争。供需双方实行双向选择,竞聘成功的员工进入新的岗位;对于在一定期限内无法竞聘上岗的员工,企业将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四)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电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坚持分类激励的原则,即根据通信业的特点、本企业所属的成长周期阶段和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在一个基本激励约束的框架内建立各有侧重的激励制度。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要充分放权。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辅之以与其业绩相联系的长期奖励,以优厚的薪金和福利为基础,重在精神激励。二是对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尊重、听取其意见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主,精神与物质激励并重。三是对普通员工,以薪金、奖励为主,重在物质激励。
企业内这三类人员的追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都不同,中、高层管理者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普通管理者追求的是得到尊重、安全和稳定收入,普通员工追求的是较高的收入,以便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有效的激励必须有针对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五)创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电信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电信近年来也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目前还处于浅层次阶段,在文体活动等表面形式上做文章的多,在培育企业价值观念、灌输先进理念等方面下的功夫少,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企业就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难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以致于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培养企业精神是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培养有特色的企业精神,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包括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其中管理创新是核心。其次要倡导团队精神。电信生产的特点就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光靠一个节点不够,必须多个节点协作配合才能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团队精神在中国电信的企业精神中要有突出体现。
关键词: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现状;改进方法
在电力企业中,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决定着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它衡量着电力企业的各种决定性因素,比如:企业的资质、电力企业的信誉等等。电力计量和用户能够实现零距离接触,因此,提升电力计量资产管理,也是提升电力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电力计量的科学化、高智能化、标准化是提高电力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只有达到这3个标准,电力计量资产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随着我国电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不断推行改革,“大营销”和“三集五大”管理体系是其改革的突出表现。其中,“三集五大”的改革深化,对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扁平化为主要特点的“大营销”管理体系,为营销管理塑造了一个新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新的时期,我国电网公司提出了四项主要工作要求,即:电力企业精细化发展、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电力企业集团化运作。在这四项要求下,企业的营销组织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逐渐实现“管理规范化、管理统一化、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
一、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电力资产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传统落后的管理方法在很多电力企业中依然获得应用,计量资产管理依然以人工管理为主,一些人工的方法,比如:纸质卡片,错误率偏高、信息更新慢,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电力计量器具资产数量不断增加,进而增加了计量资产的难度和工作量。除此之外,由于电力计量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阻碍了电力计量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购置计量资产设备前缺乏合理的分析在购买计量资产前,由于电力企业的业务管理部门没有和相应单位进行及时有效地沟通,再加上没有开展实地的市场调查而盲目购买,最终导致购买的计量资产设备的的技术含量过低,既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很容易被其他电能计量资产设备所取代。被取代的计量资产设备技术,很容易被闲置,一方面,浪费了另一方面,占用了大量的空间。(2)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①计量资产管理对象不统一,业务语言差距较大,不利于工作沟通。②电力计量管理手段不系统、不规范,而且,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缺乏整体的管理目标。③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门是电能,只有获得多项营销工作的支持,计量资产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开展。④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也没有形成具有生命周期的计量资产闭环管理模式。(3)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我国电力企业中,电力计量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普遍存在着学历低、专业技能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等问题,阻碍了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提升电力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创建完善的计量资产管理制度电力计量资产的准确性与公平性与电力计量资产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供电企业要高度重视电能计量资产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坚持责任到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努力使电力计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不断完善电力计量的监督体制,完善监督网络,使每一项工作流程都在监督和控制之下,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2)实现标准化管理电力企业计量资产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法性,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遵守法律法规,是电力计量资产管理标准化的前提。与此同时,不断提升领导对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的重视意识,不断完善管理部门,制定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实行责任负责制,实现利、权、责的统一,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增加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共同打造一个有效、合理、标准及规范化的电力计量资产管理。(3)提升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的技术水平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计量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管理设备落后、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等。想要提升电力计量资产的管理水平,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电力计量资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领导层要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不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4)改进计量资产管理绩效标准改进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绩效标准,电力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采取措施,使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的绩效指标体系更加的合理、完善;二是应用和优化计量资产报表,并不断对其进行审视和梳理,保障其内容的全面性,进而为计量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5)提升电能计量资产日常管理水平数量大、种类多是电力企业计量资产管理的主要特点,因此,做好电力计量资产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创建好设备档案,做好对日常工作的规划,使收货和发货都能快速、准确。其次,为了保障电能计量资产的账务与领用向统一,电力企业工作人员要做好领表工作计划。最后,为了妥善处理电力企业中的报废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制定和完善资产的报废制度,制定明确清晰的设备报废标准,电力企业的任何设备,只有达到相关标准,才可报废。除此之外,为了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管理人员要妥善处理报废设备[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计量资产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面对电力资产计量管理中的众多问题,比如:购置计量资产设备前缺乏合理的分析、计量资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等等。因此,为了提高电力资产的管理水平,电力企业应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改革计量资产管理绩效标准,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作者:宋荣 单位:国网太原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周瑞萍,刘锦华.电能计量资产定位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8):111-113.
[2]杨铭海.论电力企业计量资产的管理与应用[J].电源技术应用,2012(10):165-166.
[3]征.电力企业计量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3,32(Z3):132-133.
[4]杨夕娟,杨晓宏,刘丽红,等.电能计量资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12):103-103.
[5]陈蔚文,吴冲.电能计量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初探[J].广西电业,2011(11):26-30.
[6]彭清清,邓黎明.电能计量资产管理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2(24):19-23.
[7]梁军.浅析如何做好电能计量资产管理[J].消费电子,2014(20):86.
[8]孙笠文.浅谈电能计量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