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程范文

三年级语文教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三年级语文教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三年级语文教程

篇1

一、教材分析

《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抒在情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意在把小城放在海滨这个大的背景下,使小城更加美丽。海天辽阔,小城玲珑,浑然一体,美不胜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生字词.会写本课生字。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本课分为两部分,感受海滨的美丽.

三、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滨的美丽

难点: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一座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板书课题)   板书时,教学滨字,前鼻音,形声字,表示水边,近水的地方。因此海滨指的就是海边。教读 海滨 ,所以其实这篇课文从海滨和小城两个地方展开了介绍。

2、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课文中欣赏这海滨小城的美景了,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读之前,老师有几点自读要求。请一位同学大声、清晰的读给大家听。下面开始自读课文吧。

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哪一部分写的是海滨,哪一部分是小城?

(二)

、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词语:

海滨  浩瀚  海鸥  胳臂

遍地   满载  栽树  理睬

每逢   榕树  石凳  咯吱

(1)

带拼音检查词语 提示最后一横行注意后鼻音读准确

(2)去拼音检查词语

(3)提示:第一行藏着一个多音字,出示 臂 的两种读音

(4)目光聚焦到第二横行 有两个形近字:载 和 栽

出示图片连线 区分两个生字的不同,再提及还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师板书生字,生描红、临写。

解决了生字词的难题,相信现在我们能顺利的浏览这海滨小城的风景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1、指名分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部分描写了海滨景色,哪一部分描写了小城景色?

指名回答,1-3段写的海滨  4-6写的小城

2、其实从课文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文章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句展开的,是哪一句呢?你找到了吗? 出示: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从这个句子中我们知道了这座海滨小城的两大特点:美丽、整洁。

3、下面请各位同学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体现了其美丽和整洁?

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4、这么美丽整洁的地方,你们愿意跟随老师一起细细游赏么?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轻松的心情,走到街道的尽头,欣赏美丽的海滨景色。播放海滨视频,请生说说感受。

5、请生自读1-3自然段,找一找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和同桌交流喜欢的理由。

6、指名说话,并指导读句。

7、带着喜欢、高兴的心情,再读1-3段,体会海滨的美丽。

(四)、总结

海滨绚丽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海滨的美丽与喧闹,下节课,让我们一起到小城里轻松漫步,感受另一番迷人的景色。

(五)、作业

请生画一画、写一写海滨景色,来表达对海滨的喜爱、赞美。

篇2

C:“请问对方辩友,撒谎有什么可以称颂的呢?让几位辩友把诚实的人看成‘傻子’一般?”

H:“我先举个例子:某个体饭店的下水道堵了,老板让两个服务员帮着通下水道。老板是个胖子,:蹲下一会儿就得起来喘口气儿,每次起来脸都通红。从下午1点到下午5点把水道通开,起来不知多少回,两个打工妹也很累。其中的一个很爱干净,把手洗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有异味让客人闻出来。她觉得差不多时,就拿毛巾擦手,擦完了就扔在水池子里。一个没注意,毛巾被水冲进下水道--下水道又堵住了。她失声喊道:‘毛巾掉进下水道里了!’老板的脸还那么红,喘着气说:‘回家!你给我回家!’对方辩友,如果这位打工妹不出声,老板问起时,就说不知道,然后再买一条放回原处,那么她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就不会丢了。”

C:“可事情不都像对方辩友说的那样,如果做一次错事就要说一回谎,那还谈什么‘诚实’可贵呀!”

H:“对方辩友请别忘了‘善意的谎言’啊!”

篇3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说谎,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人们又会以为他在撒谎。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

但如果在“谎言”前加上“善意的”,那么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言,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的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待孩子懂事,再以实情相告,他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人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篇4

关键词:九年级;散文阅读;讲评;参与度

一、背景与意义

九年级语文复习阶段,有相当部分的教学内容涉及练习和试卷的评讲。那么,如何提高评讲的有效性?如何使学生的答案呈现得更科学?呈现和评议学生的答案,指出其解答失误的根源,授予其正确规范的解答技巧,点拨其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这些都是教师评讲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本人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课中,发现学生散文语段阅读学习效率不高,很难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人经过回顾复习教学过程、反复仔细分析这一过程,发现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语文散文阅读的练习评讲过程中学生答案的呈现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不得当。

语文散文阅读练习评讲的过程中,呈现学生答案我们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仅限于对话而已。因此一节课下来,很是热闹,但热闹过后,紧接着的或许就是一片空白,最多也只是有一点雪泥鸿爪式的残存。

这种答案的呈现方式造成了学生对答题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操作层面的答题规范,答题术语等掌握得很差。再加上我们城郊初中的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的基础相对来说薄弱一点。特别是散文语段阅读题,答案的呈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我校第一次阶段性考试中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描写对象把握不准,复述内容较多;二是表述程式不清,不够严密;三是筛选辨别、概括能力薄弱,照抄原文、大量引用现象较普遍,未能对所截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四是阅读视野狭窄,速读能力不强,遗漏较多;五是分析角度把握不准,答题不够规范;六是没有原文意识,凭生活经验答题,对文句在文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我校的散文语段平均得分率只有7.8分(满分为16分),比城区其他学校得分率要低得多了。

二、基本概念

答案呈现策略:答案呈现策略倡导教师与阅读材料、学生与阅读材料、学生与教师之间多元的信息交互与思维的共振。从答案的呈现形式看,强调对照,如不同层次学生的答案呈现,正与误的对照、优与劣的相形、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或教师答案)的比较、不同角度的答案差异等等。从学生答案呈现的载体看,一是无形呈现,即让学生口述答案,以听觉为媒介。即口头呈现,可以让学生口述,讲清楚每个选项正确的原因和错误的原因,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改正;二是有形呈现,即让学生上板书写或用幻灯片或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以视觉为媒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本人认为,九年级散文阅读复习课上,学生答案的呈现以后者为主,采用合理编组,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恰当,选择时机,化整为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动力。而且教师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进行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并通过板书呈现、实物投影呈现、幻灯投影呈现、纸质呈现等途径,将学生在散文阅读练习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等策略来解决。

三、主要策略与实践

1.合理编组选择时机适度拓展

(1)对照组合多角度探究归纳解题思路

单一的答案呈现由于缺少关联性,从而使信息反馈过于单纯。因此,答案的呈现,应考虑它合理的编组策略。就当前语文中考模式下的主观类试题,学生的解答是一个纷繁的对话场景。这个对话过程的结果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必然地反映了解答者(读者)对阅读材料、命题者设问的理解程度与认知层次。编组时,我们可以采用对照组合,体现其优与劣的梯度,让平时保守的答案与创新具有挑战性趋向的答案组合呈现,让合乎情理的误读与不合情理的错读相对照,这样有利于澄明是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呈现学生多种关于开放性、探究性试题的合理答案,旨在明示解读的多种途径与鉴赏的多个角度,有利于学生归类整理,从而构建起相对清晰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案例1:《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第一小题是“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①这时一股无名的冲动牵引着我。第二小题是“下列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①一向沉默的父亲不止一次地对我唠叨:“这回哭鼻子的地方也没有了。”而一向爱唠叨的母亲却一反常态地少言寡语,默默帮我收拾行装,一样又一样地做我喜欢吃的菜。

这里,我把指代内容题和语言赏析题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练习,先请中等偏下的学生寻找解题规律,再请优秀生补充,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答这两类题都要回到原文中,联系上下文和主题查找。所不同的是指代题要先分析这个词的结构,答案基本可以从上下文中的词句中去寻找,而赏析题却要考虑怎么写(修辞和描写方法等)、写什么(句子表层意思)和为什么写(句子深层意思),答案就不仅仅是直接抄,还要联系文章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去探究、去感悟和归纳,从而提高阅读得分率。

运用这样的合理组编,通过“比较阅读”,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归纳概括、分析鉴别,逐步提高欣赏能力和思辨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思路,在今后的散文阅读中看到这一类题目时,能有据可循,而不是盲目答题。

(2)选择时机,讨论点评,提高解题能力

经过课前预设呈现,这有助于促进评讲课的教学内容集约和教学节奏明快,减少枝节,提高教学单位时间内的利用效率。课中随机生成的呈现更符合阅读鉴赏活动的真实状态,也更有利于教师直接地与学生对话(学生的现场解读结论往往是引爆多元对话的火线);当然也由于这样做的对话趋向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对教师课堂调控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多用于大的阶段性或单元性的测验之后的讲评,而后者则一般多用于日常的松散的、零碎的片断性质的习题或试题评讲。平日,我会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语段,并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及时发现解题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修改,使答题更规范从而提高得分率。

案例2:《温暖的记忆》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我规定时间叫学生当堂完成这个语段,当做了10分钟后,我根据巡视的情况,叫两位优秀生和两位中等生,分别上黑板板书第11题“第二段中写焰火和飞雪,其作用是什么?”和12题“请对‘蹬三轮车妇女’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时间到后,请其他学生点评并给出得分,然后说说你给出这个分数的理由,再进行全班交流、点评补充。其中有学生点评道:板演11题的同学没有考虑到环境描写这一点,她仅仅写了本段内容方面的作用,而12题在赏析时同学又出现了概括不全和没有结合材料去分析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讨论和修改,从而完善了答案,接着再请学生对照已修改过的板书点评自己的答案,是否也和他们一样漏写了内容,以此促进答题规范。

板书呈现,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其思维状态,从解答角度、文字书写、标点运用等各方面看,都更直观,更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检视与评判。通过这样的讲评和板书对照,及时地把握运用答案呈现的时机,同时让学生去尝试当批卷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这样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果,使他们在交流阅读体会中,在争鸣中思想得到升华。不但提高了解题正确率,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材料的主题,让阅读语段中的素材成为同学们讨论的话题。

(3)迁移拓展,提高尝试,自主解读

要提高语文复习讲评课教学的效率,就应该本着精讲精练的原则,有效地运用答案呈现的拓展策略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技能的熟练。就语文阅读鉴赏类的习题讲评而言,在呈现某一问题的答案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重读文本或者另外提供新的同类型的文本阅读,仿照着某一问题的命题角度(诸如散文标题的含义与表达效果、散文的线索等)仿设提问,来尝试训练自主解读。

案例3.《温暖的记忆》试卷讲评课上,我在讲完了这个语段时,让学生再重读文本,要求参照《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命题实施细则(语文)》来尝试提问觉得上文在哪些点上还可以命题,请尝试并作答,并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命题和答案,其他学生和教师点评。

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明白了现代文散文阅读的考点,是不是具备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的能力。同时采用适度拓展来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到较好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这样比老师自己概括总结、学生被动接受的效果会更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2.依托媒介,学生互助高效讲评

答案呈现需要依靠特定媒介,或者听觉,或者视觉(包括板演和幻灯投影)等。对于不同的题型,考虑到题目答案的长短,以及课堂时间的掌控,采用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更直观。

(1)纸质呈现典型错误以作警示

纸质呈现,这种呈现方式是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复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错误类型,剪贴到一张白纸上,然后印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可以让学生给每个答案打分,或评议。还可以让学生加以讨论,充分地交流思想。

每次在批阅练习后进行分类,找出一些带有普遍性错误的答卷,在讲解中呈现出来,如把这些试卷掩盖住学生的相关信息,然后把这些试卷分发到各个学习小组,要求他们进行同桌讨论或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这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怎样才能避免出错,提高得分率,并呈现完整参考答案及得分情况以帮助理解。

案例1:龙应台的《目送》这个语段,第一题是“阅读第10至第15段,分点简要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分值是3分。教师将得分为0至2分的答案记录下来,反馈给学生,并请学生分析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纸质呈现同桌讨论后,教师最后投影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

失分原因一:审题有失误,筛选辨别能力弱,用词不准确

现场答案:①“我”很落寞,很孤独。②“我”感到悲凉,舍不得离开父亲,父女分别的悲凉情景。③“我”悲伤痛苦,女儿告别父亲的悲伤情景。

答案得分:0分

增分指导:题目要求概括“我”目送父亲的情景,而答案却写成“我”的心理感受。

失分原因二:概括太抽象,照抄原文较多,截取信息未能进行整合加工

现场答案:①“我”静静地站在那。②“我”暮色沉沉地目送他。③“我”悲痛地目送着他。

答案得分:1分

增分指导:应具体答出“我”在哪里,怎样目送父亲的情景。

失分原因三:角度把握不准,要点不齐全,答案有遗漏不规范

现场答案:①父亲的小货车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②“我”拎起包看着轮椅的背影。③“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地凝望。

答案得分:2分

增分指导:缺少“特定场合”这一要点,且概括不全。

修正答案:先写在特定场合,再写“我”目送父亲的具体情景。

通过这样的纸质呈现,本人在练习评讲的过程中,把参考答案印发人手一份,且呈现出参考答案的采分点、给分点,让学生自己结合题目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考查的考点。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其中失分的错误之处,错在哪里,这样学生明白该怎样答题才能踩到得分点上,减少失误。而且课后,本人也问了一部分失分较多的学生,这样的练习讲解对你今后的散文语段阅读提高得分率有帮助吗?学生一致认为,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会再感到无从下手了。

(2)幻灯投影呈现优劣答案以作对照

幻灯投影呈现,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学生作业当中的答案分类,打到电脑上,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各类型性质的答案,还可给出“解题思路”“知识点、能力点说明”“误区提醒”“评分细则”等与答案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的知识巩固与技能的生成。

在讲解中,还可以将两份不同类别的(往往是较优秀的与较差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同时呈现,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在讨论和对比中有所取舍。

案例2:《指尖上的温柔》试卷练习讲评课上,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第11题第六段中“我哭了,我清楚地感到泪水的沉重,开始是那么热,后来竟那么凉。”“泪水”为什么会“沉重”?又为什么会先“热”后“凉”?这个题目的答案(较优秀的与较差的),学生核对答案。核对完,请学生自行思考错答的原因,特别是得分较低,为何会失分,今后回答此类题目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先和同桌讨论交流,然后请小组得分最高的学生代表,谈谈自己在做题时是如何组织答案的,最后请得分较低的学生说说回答题目中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思维障碍有哪些。教师顺势进行点拨,指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无论怎样的出题,回答题目时,一定要从题目要求出发,力求丝丝入扣,特别是第11题一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教师而且把典型错误答案以无记名的方式摘录投影出来,师生一起归纳出错原因:知识的缺漏、审题不仔细、文章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完整规范、没有规范书写等。重温有关的知识。

常见的习题讲评课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按顺序逐题进行讲解,每题都一样,没有侧重点,没有学生参与,只要求学生认真对答案、记笔记。这样教师讲得很累、很辛苦,但收效甚微。而本节课学生自行思考答题错误原因、分组进行发言、教师给予点拨,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的答案和正确答案之间的差异,去发现解题时的思维障碍。事实也证明,只要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有主动性、创造性、可发展的人,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实物投影呈现优秀答案以作示范

实物投影呈现,对于作业的讲评,采用实物投影呈现答案会更快捷。不管是当堂练习还是作业讲评,实物投影更能给人一种视觉冲击,有的同学字写得不清楚,答案组织得不规范,都会在实物投影中被放大好几倍,让其他同学对错误点一目了然。

批阅试卷和练习的同时,找出一些相对优秀学生的答卷,把这些试卷练习的答案直接用实物投影呈现,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试卷中的优点、突出点,让学生自己对照优秀答案,查找自己失分原因,通过分析,以作示范。

案例3:第一次阶段性考中龙应台的《目送》试卷分析讲解课。第9~12题的得分率我校很低,平均分为7.8分。于是我将现代文阅读(包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学作品类)考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考查内容心中有数。并结合这次考试,请学生具体分析9~12题题干中的“考点信息”和“限制信息”。再根据实物投影上优秀学生的答案,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讨论评价答案:

列举《目送》第11题的题目:第(2)(3)段具体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审题考点信息:叙写“我”目送华安上学的情景的作用。

限制信息:第2、3自然段中

优秀答案:①写出了一个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担忧之情;②写出了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和对母亲的依恋;③为下文他长大后内心锁闭、渐行渐远作铺垫。

《目送》12题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的理解。(6分)

审题:①必须结合作品全文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关键词是“不必追”。

这是一堂目的性阅读训练试卷讲评课,教学目的指向明确――根据学生的优秀答案,学会审题。因前不久刚考过的第12题,有的小组学生几乎“全军覆没”,而看到这些学生能拿满分,让他们意识到审题的重要性;接着,请学生从审题角度评价这些优秀学生的阅读题的答案,和自己为何得不到满分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使他们更加有了评价的依据,因此积极性也更高,参与面更广,从而提高了他们回答的正确率。而教师却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气,学生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这个环节也是由正确审题到规范答题的过渡。它启示我们:训练不能只有学生做、教师评这样的一种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来当老师,评点并修正答案。而且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面,学生的评价活动比教师的讲解更加有效果。如果教师能从原有的训练课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围绕问题,设计一些能让学生展示才能的活动,这将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持久和集中,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收获与反思

1.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定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如何使教师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呈现学生答案方式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现有水平,抓住错误点,解决增分点。然后课堂中通过学生讨论、探索答案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就真正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通过有形呈现学生答案,暴露错误;再通过呈现参考答案,让学生评一评,归纳错误原因。由老师概括答题步骤转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步骤。在九年级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教学中由老师提出课堂教学新范式。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在练习中掌握解题,在呈现答案中纠错,在纠错中进步。呈现答案策略的实践,能够更好地贯彻“先学后教”的新课程理念。

3.有效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师生共进

参与式教学强调要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而不是靠教师教给他现成的知识。通过对学生答案呈现策略的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更科学地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己构建新的知识。比如学生对同学答案中错误点的认识,是解题思路出错还是答题不规范,有了一定的思维参与,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答案的呈现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优秀的学生不妨放大其优点,张扬其名,满足其成就感;差的学生则对事不对人,保护其自尊心。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这种答案的“有形呈现”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和手段来提高语文散文阅读复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解答语文主观题的实际能力,规范学生语文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模式,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更好地应对新课改下的中考。

城郊初中九年级学生散文阅读讲评课答案呈现策略与实践,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摸索和总结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改变复习课重负低效的现象,构建有效的复习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

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30%~37%。

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

三峡工程巨大的建筑规模,给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一个不小的市场机会,也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

三峡工程需要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也将为国际工程界、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界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

关于水库移民。水库移民搬迁约达100万人口,需要重建家园。水库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发性移民”的移民方针将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动迁库区100万人口换得下游尤其是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保障,从政治、社会、经济等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兴建三峡工程能得到库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原因。

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岸稳定

诱发地震研究对三峡水库分段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是:从坝址至庙河长16公里的结晶岩低山丘陵库段,岩体完整性好,历史和现今有感地震活动稀少,蓄水后不排除发生浅源小震,最大震级预计不大于里氏4级;自庙河至白帝城长142公里的碳酸盐岩峡谷库段,可能发生岩溶性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也不超过里氏4级;白帝城以上以砂岩、泥岩为主的库段,无大断裂通过,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

篇6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28分)

1.

(6分)读拼音,写词语。

cānɡ

bái

nónɡ

shè

bēi

cǎ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hán

fēnɡ

zhàn

yuán

liàn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4分)我会看拼音写汉字。

lǒng

zhào

qiū

cháo

fèi

téng

ji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誉

②莫

4.

(2分)解释加横线的词。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

②物莫能陷也。________

5.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3分)解释句中“之”的用法。

①“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________②“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________③“吾盾之坚”的之:同上。________

7.

(3分)写出反义词。

卖—________

利—________

—________

8.

(11分)读下列句子,先解释划线字的意思,再解释句子的意思。

①楚人有鬻________盾与矛者,誉________之曰:“吾盾之坚,物莫________能陷________也。”

________

②蛇固________无足,子安________能为之足?

________

③其人弗________能应________也。

________

9.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自相________

无坚________

哄堂________

10.

(8分)比一比,再组词。

刀________

小________

木________

五________

力________

少________

本________

正________

11.

(4分)多音字组词。

应yīng________

yìng________

难nán________

nàn________

12.

(2分)根据课文《自相矛盾》填空。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________。”又誉其矛曰:“________。”

13.

(6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蕴含________

崇高________

闪耀________

祝愿________

塑造________

依偎________

14.

(2分)文学常识填空。

韩非________公子,________期韩国人,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15.

(6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zhuāng

bàn

xióng

wěi

shǎn

shuò

huī

huáng

guāng

shù

gōu

huà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2分)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_______

②誉之曰________

17.

(12分)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例:自(言)自(语)

自________自________

自________自________

自________自________

自________自________

自________自________

自________自________

18.

(16分)辨字组词

扭________

胯________

猬________

搞________

纽________

垮________

谓________

稿________

恍________

详________

逝________

咳________

咣________

样________

浙________

刻________

19.

(3分)按拼音写汉字。

dùn

máo

dù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0.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河水在流淌。(改成拟人句)

②这是一种巧合。(改为反问句)

③橡树挺立着。(扩句,至少扩写一处)

④母亲把水罐递给了小姑娘。(改为被字句)

21.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那只大虫被武松使尽气力按定。

②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22.

(5分)扩句。

①楚国有人。

②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矛。

23.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楚王尊重晏子了。

②我班被评为先进集体,全班同学都感到自豪。

24.

(6分)形近字组词。

矛________

佛________

馅________

予________

弗________

陷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1题;共9分)

25.

(9分)阅读理解

失败者对于成功,一方面是羡慕不已,另一方面是急躁不安,巴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殊不知成功是由“成”和“功”两字组成的,成是功的积累,叫做“功到自然成。”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余年临池学书,因为洗笔池水成了黑色,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功是成的基础,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这个过程也就是功的积累过程。

一滴水从屋檐上掉下来,重重地落在地上,“啪”的一声炸出一朵水花,可是石头上看不到丝毫的痕迹。然而,经过一年,两年……坚硬的石头终于被水滴滴穿。

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博览经典秘籍,受宫刑,忍辱负重,笔耕不辍,才有《史记》的诞生。

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既无捷径,也没有宝葫芦,所以与其坐着羡慕别人“成”,倒不如站起来积累自己的“功”。成功是公正的,它绝不会将辉煌施舍给懒汉;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保留地将满天的灿烂星光照在坚持不懈的奋斗者身上。

(1)“成”和“功”有着密切的关系,成是功的________。功是成的________。成功对于懒汉来说是________的,对于奋斗者来说又是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水滴石穿:

②炉火纯青: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2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9分)

篇7

关键词:学生;个性;见解;主动;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60-01

小学语文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语言表达、观察能力、基本词汇掌握、语文素养等责任。其间重要环节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与表达,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切合学情,更好把握学生表达的见解并加以不断引导深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入每个问题的思考和初步考量,那么就能实现语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本文就“小学语文课堂抓住学生个性见解更好培养主动思维”作初步探究,以期更好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例如,小学生在学习近义词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往往出现“一词”对应“多个近义词”的情况,在学习古代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诗文中字词的意思。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如何把捏好哪些答案是对的,哪些答案是标准的,哪些答案是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都需要教师在其中给予培养和鼓励。笔者认为,不论是“对的”、“标准的”还是“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以学生的“答案”寻找鼓励的起点、理由,特别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阅读情况给予的解读或者词语意思解释,教师抓住这个“点”进行挖掘并加以肯定,继而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图书、网络等进行综合和鉴别,之后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给出诸多“个性的解释”,此份师生努力持之以恒,那么语文教学必将迎来不一样的学习效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6页,《春日》,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作品。

全诗文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年级学生学习本诗,需要掌握的首先应该是字词、熟读以及掌握诗文意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时已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在学习第一句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时,学生对“胜日”、“寻芳”、“泗水”和“滨”的理解可看法不尽相同。诗句理解的节点或曰“疑点”主要体现在对“滨”的意思解读上。

学生1认为:“滨”的意思是“河提”。进一步挖掘时,她说:泗水既然是一条河,就会有和两岸,如果诗人不在河堤上,那就会有被河水冲走的危险。

学生2认为:“滨”的意思是“流域”。进一步挖掘时,他的理由是:泗水流经山东曲阜一带,古代的泗河为淮河的大支流,流经山东、安徽、江苏三省,河长40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流向是由东往西,是全国最大的倒流河。作者诗文中的“滨”具体指“泗水滨”,那么,“滨”应当是“流域”。

学生3认为,“滨”的意思是“河边”,他的看法和“学生1”的观点相近,究其理由,是他说:“南宋时期战乱不断,国家有那么多的钱去修河堤吗,所以他认为解释为‘河边’科学。”

作为教师,此时需加以挖掘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适时肯定和引申乃至教师适当补充。对3位学生对“滨”的意思解读都不能直接点出谁更好,谁的“解释”一般。因为作为山区的孩子,他们日常看到的河流主要是从黔南州首府都匀流经银盘大桥的剑江河,之外,就是家乡丰水期时的“奉合河”以及“合心河”。而且因为家庭经济、父母文化情况以及父母居家创业看护孩子等诸多情况不同,学生的回答大体意思是对的,教师不能马上给予“答案”高低水平的言语判断。所以,笔者让全体同学发表看法,看看大家对三个解释的认同情况。有五分之一的同学认可“学生1”的理解重在“安全”的关注,五分之二的同学认可“学生3”,五分之二的同学认可“同学2”.通过他们的看法和支持情况,笔者提出建议:首先,认为这三位同学给出的解释是对的,并说出对的理由,然后进一步提到“河边”看法的分析的合理性以及对“河畔”分析的合理性,于是建议,根据大家的建议,我们可以在“河边”或者“河畔”这两个解释中选择其一。

挖掘和探讨的过程,三个学生的看法得到合理的肯定,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不断滋生互相学习和提高的空间和更好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对“滨”理解也不尽相同。

《新华字典》第11版33页对“滨”的解释为:①水边;②靠近

网友解释:“滨”水边,全句释义是“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对“滨”的解释也是“水边”,本句的意思是“――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但是在诗句的翻译中《教师教学用书》对滨的解释为“流域”。水边与流域的解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0页,有认同情况。

武汉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英才教程》对“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滨”解释是:“水边”,本句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篇8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

创设教学情境与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息息相关,教师要想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在授课之前必须对教材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整体把握,并根据本地区的实际,针对具体问题,打破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精心设计,对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言外之意,要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必须调整教材的格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每个学期的开始,教师都应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做初想。当今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特别强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加强课程和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目标也从过去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重视学生的技能、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来。在教材编写时,专家组也正是牢牢地把握这些方面。例如: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从新生入学着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生活方式的变化编写课程,目的是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自然做到角色转换。只要教师留心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也是让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由于受时空所限,就必须对其做较大的处理。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我初读发现,刚开学就按教程编排,对于南方的同学来说,正适合当时的气候特征,正是“柳绿花红、草长莺飞、纸鸢满天”的季节,毋庸置疑,学生能观察、感受、体验、理解,尤其有教师的精心指导。而对于北方地区就大不一样了,这时还是水瘦山寒、沙尘肆虐的时候,根本就找不到半点春的足迹。我们的教师如果按部就班地上,或让学生努力想象、回忆,造成的后果必然是:1.曲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2.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教学很难设置;3.即便学生背得滚瓜烂熟,其效果也只停留在顺口溜上,根本不会产生真情实感,更谈不上对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等的培养。这样就只能事倍功半。

反之,如果我们先教学生其它的知识,等到真正春天到来时,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一边感受“春雨给柳树洗澡”之后“小柳枝软了”,“春雨给柳树梳头”接着“小柳树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藏着藏着,小柳絮飞了”,一边让学生各自对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春天用口头表达出来,共同查漏补缺。

三、充分挖掘当地现有资源,运用相关链接创设教学情境

我们的教材有许多内容与当地的资源有关,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当地现有的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曾经有位教师对《滕王阁序》的讲解,情境教学的设计给我们做了成功的尝试,在这儿做引玉之石,供大家参考。在上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滕王阁上,亲眼目睹“层叶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壮美,以及“落霞与弧鹜齐飞,长天共山水一色”的美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体会、品味其中的一些抒情性的词句……像这样无疑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构建起知识和实际的桥梁,大大提高并实践了知识和能力。固然这种情境教学的设置在某地方面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充分利用乡土教材的优势,尽最大可能贴近学生生活。

四、突破年级教材界限,借助其它学科充实课堂教学

纵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其课文内容与季节联系得都非常紧密,在此基础上穿插与季节相关的一些知识,因此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可以借助二三年级的教材。比如:二年级语文下册是从《找春天》《草》《宿新市徐公店》开始的,都是在围绕春天告诉孩子们,或孩子们渴望知道的内容,既然“教材无非是传承文化的载体”,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春天、描绘春天是最终目标。不妨让学生走出教室,奔向大自然寻找春天的感觉,找春天、画春天、讲春天……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

教一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师,对于《柳树醒了》《春雨的色彩》《村居》这些课文,如果只局限在课堂上的学习,学生未免感觉到单调和乏味。如果把他们和《找春天》《草》《宿新市徐公店》配合使用,既丰富了学生认识春天内涵的趣味性,又开阔了学生认识春天的视野,虽然只是把它们作为欣赏的对象。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同是写春,却各具特色,无形中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离不开思想品德的培养,要通过各门课程进行渗透。任课教师之间加强联系,大力提倡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其它学科教育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教师之间不耻下问,互通有无,形成教育合力。

五、加强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展示同一个对象不同体载、不同风格的作品并加以比较

学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就应该和郦道元的《三峡》、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做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长处,加深理解。打破科目壁垒,消除明显的界限,增加综合课的比重;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备好每一节课,应用多媒体技术,做好课件。

篇9

    理论话语为主,案例分析也多以中国文学为主;有的篇章则侧重于西方话语系统和西方文学案例,缺少前后话语的统一性。从整体上看,童本教材还是以西方话语系统为主,密集的西方话语体系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时会感到困惑,更别提大学一年级未经过任何学术锻炼的学生了。通过调查发现,有的教师为了避免照本宣科,会按照其它版本的教材进行授课,而其它版本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童本教材存在很大差异,这会让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认知不统一,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产生质疑。所以,我们认为,虽然童本教材的“宏大叙事”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但还是要以其作为基础,适当地加以开拓,融入其它教材的观点和思想。针对童本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童本教材的修订不仅是补充文学理论的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教材的内涵和品质进行修订。首先,要注重对教材内涵的挖掘。

    杨明琪的《关于〈文学理论教程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及徐可超《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中纰缪示例》等文中指出了童本教材存在的问题和失误,当然有些问题可能是因为学术背景的差异造成的误解,但这充分说明了童本教材在内涵的挖掘上存在不足。其次,要在概念命题和基本原理的阐释上多下功夫,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人们一般认为只有文学作品才有可读性,理论教材不必考虑可读性问题,语言越是艰涩、难懂似乎才能体现作者的水平。事实上,可读性是一切阅读接受的必要条件,具备这样的条件才能实现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建议教材少一些长句,尽可能多用一些通用易懂的概念,案例分析尽量选择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

    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误区

    到了大学,学生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在中学阶段,学生形成了个案接受思维。进入大学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只有文学理论课程接触到的是一系列的概念和原理。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认知概念和原理,掌握概念和理论体系的能力,从而能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在教学目标的层层推进中离不开概念的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所以说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更注重抽象的理论思维。

    事实上是大多数学生没能认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他们依然从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学科的特征来认识文学理论课程,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应该是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分析,所以学生总是倾向于用生动形象的标准来要求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他们希望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能像文学课程那样生动活泼,充满新鲜和情趣。正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思维上的误区,当面对没有生动形象案例的教学时在情感上就否定了文学理论课程,在学习中产生了逃避情绪和消极的抵御情绪,在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学理论之前就认为文学理论的学习是抽象难懂的。一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就判定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学理论课程的抽象性。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机械消极的学习方式,而缺少了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中补充了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有时候案例使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要知道,案例是寄生的,是为了让概念和理论更容易接受,案例绝对不能喧宾夺主,过度地强调案例的作用实际上是异化了文学理论课程的本质特征,偏离了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而且,有些理论无法用案例分析来进行说明,过分强调案例的作用会影响到理论的纯粹性。从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看,理论阐释和推导的方式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论思维的养成。

    基于此,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养成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文学理论教师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不能只是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概念的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授课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的认识和评价。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认为某教师的课程讲得精彩,并不是因为理论阐释得透彻,而是因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而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文学理论教学的感性色彩。大多数学生反应学习之后只是记住了案例,而对概念和理论本身并没深刻的理解。可见,学生思维中的误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授课教师的影响。

    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和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如何上好文学理论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评价。

    目前大部分高师院校都把文学理论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有些教师认为文学理论课程的开课时间不妥,应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因为文学理论的学习要求一定的文学、美学等知识储备。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归结为外部原因,认为是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了文学理论教学的困境。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及之前已接触到不少文学作品,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经验和审美经验。学生的知识储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但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要了解学生情况,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去授课,把概念和理论转换成学生熟知的方式,而不是一味以自己的学术语言去授课。

    其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文学理论教学已将理论体系化,把文学理论重点放在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上,着重对文学本质论、创作论和发展论的讲解,而对文学接受及鉴赏的讲解则比较粗略。理论和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文本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认为文学理论课程应注重对文学接受和鉴赏的教学。通过接受理论和鉴赏理论的讲解,结合具体文本的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解读具体文本的能力。当学生能领略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才会自觉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而对文学作品的自觉接受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兴趣。

    最后,我们发现,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很少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不了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而使高师院校开设文学理论课程的初衷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师如果不了解中学语文教育,在文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无疑是抓不到重点,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将来学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是不利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能适当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文本例证,并从文论分析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文本例证解读,培养学生分析、审美能力,为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感受不到文学理论的魅力,认为文学理论的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手段;高效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高校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

一、深入钻研课本 把握教学重难点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过度重视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未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研究,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备教材

进行仔细的备课是教师开展有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阶段,先通读课文,对文章中教难理解的句子作标记,再根据相关的教学资料,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读文中的中心思想。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备课。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对小学二年级《金色的草地》进行备课时,对较难的字、词、句作好标记,并将其具体的教学方式写入教案中。此外,蒲公英变化的相关语句标记出来。将文中重点含义的语句的解释标记在句子旁边,避免了漏讲的现象。

(二)备学生

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备课。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中的《白鹅》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备课阶段,对白鹅“左顾右盼”“一丝不苟”等形态标记出来,上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描写白鹅的形态、动作的句子,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上课期间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增加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开展有效课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优化课堂提问

由于语文课堂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的特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基于课本进行适当提问,保证问题的价值性。此外,还应将提问的次数要适量,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同时,教师还应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情境,把握问题难易程度,让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通过创设游戏场景、对比观察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的模式解决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巧用电教媒体, 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步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语文课本中的人物、事件等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无法融入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集声音、图片、文字等为一体,通过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减少板书时间,让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加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小学四年级《鸟的天堂》,很多学生无法根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想象出榕树之大、鸟数量之多,从而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针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以及群鸟飞翔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与喜爱。课堂结束前,向学生展示目前“鸟的天堂”中鸟的数量、种类大幅减少的画面,号召学生保护环境。

四、开展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合作教学的实质是教师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技能。但是很多教师并未认识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常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这一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无法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开展合作教学:第一,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任务开展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的目的。第二,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学生看待问题时,存在极大的片面性。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五、结束语

现阶段,高效课堂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师应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静茹,赵国林.浅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中存在的障碍及解决策略[J].神州,2012(2).

[2]张淑玲.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J].教程教育研究呢,2013(22).

篇11

【关键词】调查报告 写作教学 目标体系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将调查所得到的材料和结果,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报告。[1]目前,对于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研究较少,需要通过学习借鉴和实践研究予以明确。

一、现状:教学实际与课程标准脱节

调查报告属应用类文本,在语文教学历史上有着比较高的关注度。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语文学习经典之作《国文百八课》中,将报告书作为重要内容专门编写了一课,选两篇调查报告作为例文,还指出:“报告书的阅读和写作已和现代生活分离不开,所以应当加以详切的注意。”[2]在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或大纲)中也能发现它的踪迹。1941年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第五学年”有“书信、报告等实用文的分析写作”[3]这一要求;1963年、1988年及以后的教学大纲中有“小学五年级:写简单的计划、报告等应用文”的要求。由此可见,小学生能写报告是语文课程设计者的共识。

但调查报告在现实教学中的处境却是尴尬的。笔者在日常调研中,对区域内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问,语文课中进行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的几乎为“0”,对130名左右的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是:调查报告的写作是“写得最少”和“最怕写的”。调查报告在实际教学中形同虚设。

二、追因:写作教学目标的缺失

调查报告为何在实际写作教学中被搁置、被放逐?为何普遍达不到课程标准的“合格线”?这无外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原因如写作测评标准“文学化”的导向,“应用文只是个格式问题,没啥可教的”的观念影响。内部的原因更为关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类不清。教师对文体本身感到陌生,不清楚调查报告究竟有哪些样式,该如何分类;二是指向不明。教师对调查报告这个写作样式归属的教学板块感到疑惑,教材中它出现在“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三个部分,那写作教学究竟要教什么?写作之前的调查活动要不要纳入教学范畴?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作为基础。

三、借鉴:国外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

日本、美国、前苏联、德国、印度等国在语文教材中都编排了调查报告的写作内容,其编排的形式和呈现的内容各具特色,日本和美国教材尤其突出。

1.日本:目标清晰、策略具体。

日本课程中,与“调查报告”高度相关的研究是以教育学者和实践者野村芳兵卫为代表的“生活调查作文”。这项历时八十年的研究,有“定位准、分类清”和“方法和程序明确”两大特色(见表1)。其中,社会调查部分还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把“语言课题”作为必选内容。[4]

表1:日本小学生活调查作文教材内容分类及举例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调查报告”的内容也覆盖了自然与社会两大领域,但是内容的序列性不强,对难度的把握不准,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出现的调查报告例文《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难度过高,不好操作。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三年级下册有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六年级上册有访问家乡名人这些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当成状物文或写人文的写作内容了。

2.美国:学生主体、综合开放。

美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调查内容充满趣味,他们强调将学生置于生活大背景中,启发多元化思维,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调查”专题[5]

认知测试 通常一个月你收到或挣多少钱?你是怎样花的?制作一个如下图所示的饼图。

知识拓展 (略。主要讲许多邮购销售的产品作了虚假广告。)

深层阅读 读《花和雀斑膏》(小说),把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与你自己的体会进行联想。

阅读反馈 (略。要求学生回答从概括内容、推想观点与评价文本三个维度提出的问题)

选择练笔 为杂志写一则邮购雀斑膏的广告;看自己制作的消费饼图,写下自己新预算的概要。

日本和美国“调查报告”教材的呈现方式,都力求用案例作为调查报告的内容目标;用身边事反映社会现象的方式设计思维发展目标;用结构化的问题明示写作的过程目标。这些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经验。

四、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目标体系设计

建构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缘于一线教学的需求。以下是我们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和相关文献,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整理出的各学段调查报告类型、部分写作内容和写作教学总目标,以期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见表2)。

表2:小学调查报告写作教学参考标准·总目标

上表是教师在教学调查报告之前,选择“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的一种参照,至于“怎么教”的实践问题,我们还进行了操作化的建构,即借鉴SOLO分类理论①,开发写作层级表体系(包括相关的写作知识、层级表、案例和学生写作升级策略)。课前,教师基于学情,预先制定A、B、C三个层级的评价表,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多个案例。课上,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知识;再学习案例,通过比较和综合,共同讨论确定A、B、C层级的评价标准,给案例定级;而后模仿、内化,练写片段。下一节课依据升级策略进行修改升级。教学中,我们不求“面面俱到”,坚持“一课一得”,下面以小学五年级的社会调查类型的报告写作为例,介绍其总目标下“格式与规范”专项的层级表(见表3)和配套的案例。

表3:小学生调查报告“格式与规范”专项目标层级表

小学生语言调查报告(等级案例)

为了解小学生的写作情况,我于2013年4月8日采用了网上问卷的形式,对常州市虹景小学五年级某班48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1.20.9%的同学非常喜欢写作文,60.5%的同学比较喜欢,16.3%的同学不太喜欢,2.3%的同学不喜欢。

2.有51.2%的同学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见闻与感想,58.1%的同学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65.1%的同学写作前会先构思、列提纲,55.8%的同学写作后会主动修改。

3.小学常用文体中同学写得最多的:新闻稿占1.6%,倡议书占1.6%,看图写话占3.1%,书信占3.1%,写人记事文占27.1%,儿童诗占0.8%,童话占2.3%,剧本占3.9%,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16.2%,演讲稿是0,日记占29.5%,读(观)后感占7.8%,调查报告是0。

4.同学认为写得最少,甚至没有写过的:新闻稿占21.7%,倡议书占8.5%,看图写话占4.7%,书信占4.7%,写人记事文是0,儿童诗占12.4%,童话占7.0%,剧本占14.0%,解说词占3.1%,写景状物文占0.8%,演讲稿占7.0%,日记是0,读(观)后感占0.8%,调查报告占15.5%。

分析及升级策略:这篇报告按照调查问卷的先后顺序罗列了所有的统计数据,但缺少结论,对照层级表,此案例为C级。可以通过两条策略进行升级: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合并,对数据集中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形成结论。

(调查概述略)

1.喜欢写作文的同学人数达到了调查总人数的81.4%。

2.通过问卷,可以知道有一半以上同学的良好习作习惯正在养成。其中,养成“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和“能经常积累好词好句”这两项习惯的人数最多。

3.日记是同学们写得最多的一种文体,占29.5%;其次是写人记事文,占27.1%;写景状物文写得也比较多,占16.2%。这三种文体老师经常布置,所以写得比较多。

4.同学们写得比较少的文体依次是:新闻稿、调查报告和剧本,分别占21.7%、15.5%、14.0%。

通过调查,我知道因为老师经常布置写日记、写人记事文和写景状物文,所以这三种文体同学写得比较多。

再分析:经过修改,这篇报告在运用数据时有了“加工”的意识,突显了调查反映的问题,但结论部分过于草率,此案例为B级。

(调查概述略)

1.同学的写作兴趣较浓。调查中,81.4%的同学表示喜欢写作,可见,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写作的。

2.能形成部分写作习惯。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发现所列四项写作习惯,每一项都有过半的同学养成。其中,“写作前先构思、列提纲”的习惯养成人数最多,因为平时训练得比较多。

3.记叙类文章写得多,而议论、应用类文章写得比较少。通过调查,我发现近三成的同学认为日记、写人记事类文章是写得比较多的。而写得最少的文体调查中,选择新闻稿的最多,占21.7%。

基于以上调查,我认为我们平时的写作,有些“偏食”了,偏向于写人记事类,可能因为考试检测中,这类文体比较多,所以老师反复训练、教学。而对于议论类、应用类的文体我们写得太少,甚至还没有。我建议老师让我们写一些议论类和应用类的文章,让我们多接触一些不一样的文体,锻炼不同的写作能力。

再分析:这篇报告在分析问题时采用了总起的结构,使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为清晰。结论部分有原因分析和建议,逻辑严密,为A级案例。

调查报告写作教学目标的建构,始终追求三性:①序列性:即总目标与专项目标之间,不同的专项目标之间,体现相互照应式的序列。②生活性:即内容设计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综合和社会发展需求。③指导性:即知识、层级表、案例与策略四者与学生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每个材料可以让学生多次学习和对照,实现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410.

[3]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21-27.

[4]张荣华,方明生.调查作文的比较、分析与反思——小学语文教材的中日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5):40-46.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思考

语感指的是阅读者对阅读的文字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小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小学阶段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语感。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能有效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以及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特的个人写作能力。然而,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因此,加强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来说非常重要。

一、语感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文字所蕴涵的内涵非常丰富,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语感是心里上的一种感觉,加强语感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境界,还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语言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而语感的加强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灵敏度和感知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非常重要。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一)反复朗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比较简单,在学习中,学生非常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机械化对学生进行教学讲解,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理解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学习时应反复朗读课文,并结合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例如:对三年级语文教材中《走进大自然》一课进行教授时,教师先播放大自然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自己认识中的大自然;进而让学生深感体会,掌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后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文中的词汇进行思考。等学生朗读完之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什么是大自然,我们应该怎么走进大自然?”带着问题,教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朗读与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告诉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的美。而学习完课本知识后,教师应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知识,这对小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朗读和阅读是培养小学生语感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朗读和阅读的教学,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想象力是小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的能力之一,他们需要根据教师的描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需要主动练习,通过学习和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2]。小学生想象力的丰富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语感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

例如:在进行《小摄影师》的教授r,教师可先用“你知道怎么照相吗”这样的提问引入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围绕“小男孩为什么哭了”“小男孩为什么给高尔基照相”等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PPT,后由老师描述 ,让学生闭眼想象课中场景。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教师可以在结束课程教学后,让学生续写小摄影师的故事,发散其思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感性的认知,他们自由的想象,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时的语感能力。

(三)词汇量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词汇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让学生养成好词好句积累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到《难忘的八个字》一课中,在课前,教师可播放爱的奉献歌曲,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后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运用好的词语和句子,并加以抄写,教师在学生进行寻找时要适当的指导。最后,教师针对学生找出的词语句子进行总结,如“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气恼”等等。于课中,老师让学生说出有关于爱的词语;课后可要求学生以书信的方式说出想要对老师说的话,以能积累学生词语,培养其语感。

词汇是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而词汇量的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积累,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中,是树立他们良好人生价值观的最好时期,语感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语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也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效运用文字来提高小学生的语感能力。

参考文献:

[1]芦金肖.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5,(15).

篇1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语文课堂;提高效率

正文:

教育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陈至立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目前农村中小学正积极响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这一新鲜课题开展讨论和探索实践。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方式是教师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展课本以外的知识,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的需求,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生来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堂新课对学生来说更是充满着无比的好奇,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会带给学生绘声绘色、变化多端的画面,配上特殊的音响效果,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兴趣盎然、触景生情,对未知的事物去思考、去探究。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找骆驼》一课时,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逼真形象的动态图画,首先演示一幅风景优美的画面:在图的中间,有一条弯曲的小径,小径的两边分别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小径的左边还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最后,画面的右上角出现一棵树,其中一片苍翠的叶子上,还有被骆驼啃过的痕迹,上面还隐隐约约呈现出骆驼的牙齿印。我引导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从这些发现中你又知道了什么?你的推理或理由是什么?……此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小学生那极强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感悟到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的功能,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用不同的字体、颜色、声音和出现方式等多种不同的设置展现出来,从而在视觉、听觉、感觉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加深学生脑海中的记忆力。这样,重难点就裸地暴露于学生的面前。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更好地解决知识重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予学生最清晰、最生动的形象概念。在电脑屏幕上出现重点段落,安静拢住蝴蝶那一段,并用红点把这部分重点词语标记上,学生一看:不仅一目了然,还懂得加点词语要重读。这时,我们教师再抓住时机,出示动画,让学生自己去细细体会安静的心情。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而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高度,自然地突破了重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如同一个庞大的知识汇聚点,汇聚并贯穿了众多人们的智慧与结晶,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语文教学,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着学生的视野。

比如:在语文网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查阅古今中外著名的诗人及作家,包括他们的生平简介,趣闻逸事,以及踏出这条辉煌之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学生可以挑战一些语文闯关游戏,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他们所喜欢的童话片、故事片如《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兵张嘎》、《鸡毛信》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专题教育片如《珍惜生命》、《红色革命英雄》系列、《探索与发现》系列等。通过观看综合资源片不仅教育了学生崇尚科学,珍惜生命,而且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教学,对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育教程》杨全玮主编青海电化教育馆编

[2]《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何克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青海教育》郭风波主编青海教育杂志社

篇14

【关键词】语言 ; 汉字;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言的艺术是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艺术就是可以把是说成不是,把不是说成是;把美的说成丑的,把丑的说成美的。即使说的是自己都不认同的谬论,就是有很多人点头称是,甚至拍掌叫好。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公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汉字是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汉语,字正腔圆;汉字,方方正正。余光中先生说过:“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每次想到这句话,想到自己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想到自己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可以传承和享受这不灭的灵感不老的中文,就深感欣慰。因为在我的心中,没有哪一种语言可以和中国话相媲美,没有哪一种文字,可以和汉字相提并论。因为汉字本身不只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是最伟大的创造、最有感染力的艺术。

一、最好的传承是运用

语言和文字最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功用。中文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创造更多更广的途径,找不到哪一种内心的感触是用中文不能表达的。它的细腻和广博是其他种类的语言所不能匹敌的。不管如何星移斗转,不管多少铅华洗尽,都洗不掉它的辉煌底色,褪不了它的恢弘神韵。那是中华的底色,那是华夏的神韵,那是5000年中华文明的最初记忆和写真。

二、创新的前提是传承

说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很多199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会很骄傲地说,他们非常有创新能力,他们创造出了极具“新鲜感”的新型字符。他们的这种所谓个性创新,被其他的国人戏称为“脑残体”。经常看到他们这样的文字或者离奇的语言,却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和沟通。脑残体以自以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危害了正常的文化教育,影响年轻人对正确、标准汉字的认识,造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困难和危机。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像哪个字就读什么音,谁都随便地改变汉字的读音,改变汉字的正确写法,看见不认识的字就想当然地乱读,写不明白的字就自己瞎写,甚至有很多无知的青少年以为自己用的脑残体就是繁体字!虽然这和大陆学校教育缺乏繁体字教程有一定关系,但无疑脑残体的流行才是直接的祸根。如果把这也作为一种创新进行发扬光大的话,语文教师再不必纠正错别字,不必研究形近字、近义词,而且,相信在若干年后,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一塌糊涂,说不定比未统一语言和文字的先秦时代更糟!我们的母语和母语文化也将沦丧到无可挽救的地步了。

我不认为一种语言和文字必须从古至今不容改变,我们现在所运用的中文,相对古时,甚至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太大的变化。从甲骨文到现代的简体文字,这中间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纷繁的历史、无数人的努力和实践。语言和文字是为交流和沟通而生,也必将为交流和沟通的需要而变。而这种变,不是,不是盲目地以所谓网络语言、随意编出的几个符号来取代。语言的丰富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生活和实践的内容和方式都在丰富,它们所承载的语言形式也必将改变。

但是,创新的前提是传承,只有当对一种语言和文字驾轻就熟,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这就像是历史上每一种名车的创造和改进,都是驾驶者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来验证优缺点。而且,这种创新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需要的是集体的智慧和足够的实践经验和时间。

同时必须明确,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功用是沟通,失去了这一功能,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只有站在中文这一高大和美丽的丰碑上,我们的丰富和创新,才会更有实际意义,更有成效。

作为一个教学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已经用过好几种版本的教科书,当然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编排特点。个人认为,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更注重选文的优美,更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让我喜欢的是对写字这一环节的重视,不仅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硬笔字的描红,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练习里都有毛笔字基本笔画的图示指导。让孩子们去感受和体会汉字不仅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这是一种多么好的文化传承方式?我认真研习,为自己可以有再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而欣喜,我想,这就是享受这一过程吧。

通过书法字画,通过诗词歌赋,我们的孩子不只是在学习一种语言和文字,更是在继承一种文化和文明,更是在传承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和认知。而这一过程,正是享受的过程。享受生活,享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