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范文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

篇1

一、教育载体创新——素质拓展计划必然要求

文章在上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提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计划中所应该贯彻的理念与原则,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素质拓展目标的充分实现,绝对不能够仅仅在传统、既有的教育模式之下进行,而是必须通过大量、丰富、科学、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来实现,才能够达成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让大学生在社会时间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从而感受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提高时间能力,同时通过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营造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为符合素质推展教育的要求,其对载体的要求必定是多元化,立体化的。笔者在此欲对高校素质拓展计划载体所用当具备的新特点做一下简单的概括:第一,载体形式的多元化:素质拓展计划是针对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引起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就要求要有不同丰富活动来完成其中不同的目标,如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志愿者活动的积极组织,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科创平台的提供。其次,在教育载体分层方面,要实现教育载体的多层次化,我们说,高等教育中,虽然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其目标的教育对象却是每一个立体的、丰富的个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要求我们做到对于高校个体的个性尊重,在此之下,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也正是试图向学生提供一种菜单式的教育选择模式,能够使每一个在校的个体,针对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或者不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更好地在大学生活中完善自己,以上海金融学院为例,我校提出的学发行这一创新模式,正是尝试为学生提供一种校园活动的个性化的菜单式选择,并在实现资助育人。因此,多层次立体教育的实现,对于教育载体是一种挑战式的尝试,对其所提供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教育载体的开放性,大学是半个社会,教育方式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我们需要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关注度与社会责任感,这是高等教育的共识,素质拓展计划也是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理念的深化与补充,为我们更好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与平台,因此,作为教育载体,势必对其有着开放性的要求,首先就活动范围而言,绝不能够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另外就活动的广度与高度来讲,更是要着眼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如我校会计学院全面推进co-op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拓展并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将之纳入到日常教学目标与计划之中,这正是应对教育载体创新所提出的方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要求的是教育方式与载体的变革,探索一条最适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道路,则是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任务,因此,笔者接下来要分析的则是第二课堂作为当今高等教育环境中,既有的比较成熟的课堂模式,对于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必要性。

二、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拓展载体的优势凸显

就教育载体的分类而言,现在比较公认的有两大课堂教育,一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第一课堂、二是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另外,现在教育界又有提出网络教育第三课堂,目前既有的这三大课堂涵盖了高等教育载体的全部。作为对本文题目的契合,对于素质拓展的要求的回应,在此,笔者主要对第二课堂的教育载体与模式加以分析,以期能够在这个分析过程中,能够明了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优势,以及其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的相契合之处。第二课堂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在传统第一课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至今,学术界未对其定义,但就这一概念的提出而言,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最早对其进行了论述,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结合朱先生对于第二课堂的描述以及我们日常的学生工作而言,高校的第二课堂可谓是包含了出传统教学任务之外的全部校园以及校外活动,涵盖有各类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那么,作为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第二课堂本身而言,我们可以明显总结出其有以下特点:首先,第二课堂内容丰富,组织形式多样,针对于教育而言的第二课堂包含有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各种层次平台的科创项目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学生对于自己不同发展需要的选择。其次,第二课堂组织者多为学生自己,第二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教授模式,不再是一种灌输式的学习理念,而更多地提供一个平台或者契机,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在其中,学生可以收获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第三,第二课堂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第二课堂打破了教室教育的时空局限性,甚至于打破了校园教育的局限性,当前社会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类爱国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都可以成为第二课堂的教育资源。第四,第二课堂对于专业要求并无明确界限,第二课堂所针对的是能力的培养与素养的提高,相对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而言,具有更强的通识性与社会适应性,这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可谓是相得益彰,首先第二课堂能够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有效的途径与资源,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提出则是补充和完善了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因此,就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必须充分依赖并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平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旨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以应对社会激烈竞争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正是因为其有着如此重要之意义,才必须对质平台与载体加以创新与完善,本文正式在此基础上,将第二课堂的理论研究纳入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充分分析其在素质拓展计划中所拥有的必要性与优势。然而,如何能够更好、更完善的实现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必定是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虽然第二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切不可认为第二课堂在此方面就是完美无缺,比如评价机制,资源拓展等方面,第二课堂依旧有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笔者会对这一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作者:丁琳 姜雅净 单位: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院

篇2

1.1、拓展训练的起源及发展

拓展训练首先出现在二战时期的英国,因为当时英国的运输船队受到德国战火的侵袭,不少的船员因此失去了生命。然而,人民却从那些船队生还者的身上发现一些共同点,就是其都具有非常强的意志力,最初的拓展训练便因此而展开了。等到二战结束后,拓展训练逐渐因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传播开来,并且不少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内容拓宽,其训练目标逐渐拓宽成包括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在内的多项训练。此项训练在1995年流入中国,然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受到我国各阶层的推崇,逐渐被国家机关、外企及现代化企业列为日常培训。在二十世纪末,体验式培训率先被清华大学引入到MBA、EMBA的教学体系中,其拓展训练主要是由场内、野外、水域三部分组成,各部分都会有不同的内容。现代拓展训练将体育活动作为载体,以拓展训练作为贯穿教学的主体线路,引导学生的心理认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开发潜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情绪调节能力有重要意义。

1.2、拓展训练的显著特点

拓展训练作为一项发展比较完善的项目,其主要具有综合性、挑战极限、开发潜能、培养合作精神以及提高自我认知和培养正面情绪的特点。拓展训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所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其项目大多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正是这些难度让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和心理。正是挑战和困难,是学生跨越自身的制约和“极限”,提高自信心。同时,部分训练更是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拓展训练充分强调学生作为主体,课程的内容、目的和要求,还有一些安全事项都会在事前交待清楚,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此实现提高自我认知的作用。通过拓展训练,学生克服心理惰性,挑战自我;开发潜能,增强自信;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简要分析

一般来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然后将外在的影响内化,最后形成一种稳定而具有衍生性的品质,其受到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自然也包含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表现在智力方面的是知识储备的程度,当然其中也有先天遗传而导致智力水平的不同,但其中更被注意的是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利用。然而,非智力方面的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水平的高低,个性的好坏,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水平以及个体行为习惯对社会的适应情况。当然,心理素质也有另一种说法,就是除智力之外的、所有的能影响个体行为的非智力因素。然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是对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表现的综合,其内容是包含了责任心、自信力、情绪调节水平、意志力、独立性、受挫能力、自我认知水平等方面。心理素质是个体的、稳定的、倾向性、能动性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而且这种表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改变。因此,这种所说的稳定性是一种相对的稳定性,而心理素质同时具备了可发展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3、体育拓展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3.1、可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品质

学生要想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取得一定的成功,离不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等优秀品质的帮助。然而,这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够获得的,需要经过后天不断的锻炼和学习才能培养而成。恰恰体育拓展教学就为这些品质的获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让大学生在训练中不断的挑战困难,经受考验,不断锻炼和学习,最终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3.2、拓展训练可以改善合作意识

拓展训练除了对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进行磨练和提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专门针对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而设计的。通过复杂而艰巨的活动,难以个人完成训练的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理解、配合,最终共同完成任务,并在任务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并学会在团队和集体之中敞开心扉、相互信任并逐渐建立其配合的意识。不仅如此,还能让大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相互帮助的乐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拉近彼此的距离。

3.3、拓展训练可以让人获得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通过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训练和提升,然而丰富的训练内容和复杂的训练模式会给受训者带来的挑战。在完成训练的过程中,大学生会时不时地遇到来自内心的各种心理挑战,例如紧张、失意、烦操等情绪,也会受到一些外在条件的挑战。然而,在这种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过程中会让受训者感觉到自我存在、发现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体验让人不断成长,最终产生一种质的改变与升华。而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成功的欣喜和失败的磨砺都会让每位大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能力,并且正视失败和成功,评价自身,挖掘强能,提升自信和受挫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17-01

引言: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需要其拥有优异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改善心理素质、增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具有显著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素质拓展训练发挥的重要作用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教育思维和教学模式要求的全新学习理念,以身体为活动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设定的陌生情境或特定的情境下,以游戏为活动主体内容,全面性的提高W生的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进而发展成为全面塑造学生个体和提高团体素质的一种体验性学习模式。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素质拓展训练的现状及应用效果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相关的研究项目较多,大学生素质拓展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1],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问题,比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内容方面都过于理论化其次是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研究,基于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将素质拓展教育延伸至学生的思想品格、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

2.1 素质拓展教育提高个人乃至整体素质能力

素质拓展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学习概念,其在多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以及身心发展社会工作等方面。拓展训练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们的个人素质通过实践的体验和感悟领会训练精髓,从而目标性的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3]。通过相互学习与分享培养乐观的心态,提高沟通协作交流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体能、沟通、心理、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的目标。

2.2 融入素质拓展训练,拓宽思政教学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比如明显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活动项目也激发了大学生的潜能,提升强化了个人心理素质,更容易得超越自我极限,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跟随“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途径,综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素质拓展训练为载体,创新性的开展思政教育,更好的拓宽思政教学途径[2]。

2.3 素质拓展训练提高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

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的培训方式与传统的技能培训相比更容易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中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沟通交流的主动性,以及当团队完成既定任务时,更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团队的归属力。因此,这种素质拓展培训方式正是大学生体验社会教育和教育目标的途径。与团队真诚的沟通合作,大幅度的增强了团队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拓展训练从中更全面的助于大学生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又与团队相互合作、学习与借鉴,感受共同努力朝向既定目标的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推广素质拓展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于当代现实问题还不够关注,对于一些大学生所关注和热衷的新事物,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难以解决学生心理以及思想上的困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偏向于课堂教学。然而在当代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都尚未形成一个通力合作的局面,那么此刻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来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社会,以及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能。

3.1 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的问题

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明显。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一直相对被动的接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们普遍心理素质能力不足,不善与人沟通,面对困难很容易产生强大的挫败感。安逸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环境,很少经历磨难,很难独立成功。很多时候,不善于与人沟通,不善于积极主动的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非常需要将适量的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弥补我们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使学生更健康的成长,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快更好地使用社会。

3.2 提高对素质拓展训练的思想认识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当代形势下,教育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效性,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许多高校未开设素质拓展活动一方面是固始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认为可以通过简单说教把思想贯彻在学生脑海里;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拓展训练认识不够,把素质拓展教育等同于游戏化,忽略其对人的教育能力。对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方面认知不足。

3.3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素质拓展教育总体上是一种修炼课程,训练形式内容多样化。对于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心理素质训练方面,适当增加与心理素质相关的活动内容。也可增加室外拓展项目,以此来锻炼毅力,坚定意志及培养团队意识。大学生的拓展训练与社会企业训练方面内容相较起来也存在有所不同,引入拓展训练时应当主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来进行合适的内容安排,达到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素质拓展训练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内容及形式的多样统一化,达到通力合作。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项目体验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以及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感悟总结和提升才是我们在思政教育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初衷。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们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结合,懂得与人沟通合作重要性,每个人都能正确的认知自我,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东北大学本科生能力拓展训练开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学周刊 2015.10

[2] 董亮.武汉高校拓展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专业教学;自学能力

作者简介:王倩(1973-),女,江西南昌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徐娓(1972-),女,四川崇州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广东 茂名 525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31-02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活动和项目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体艺术、实践技能等多方面帮助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全面成长。目前,各高校都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明显感觉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重要内容,在知识更新很快的当今社会,大学里所学习的知识完全不能满足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工作之后的再学习必要且重要,大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学习才能不断更新充实自己,适应今后激烈的竞争环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差,不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只是习惯被动地接受,很少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列入考试的内容就不去了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怎样读书,学会积累、整理和分析资料,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和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工具,但这些要求如果不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形式和任务来引导和培养,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笔者就如何将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

艾默生杯冷冻与空调设计应用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空调设计大赛,设有设计院组、经销商组、院校学生组等多个组别,2007年我校热动专业学生首次参加这一比赛就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全国仅有10名同学获得优秀奖),此后报名参赛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在指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设计热情很高,会积极主动地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理解设计规范,看懂标准图集,在网上搜索相关设计资料、图纸以及历年的优秀作品等,并经常会有问题问老师,参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是参加比赛的学生人数占全体学生人数的百分比并不太高。由于设计竞赛的要求与空气调节课程设计的要求很接近,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比赛,从2011年起本专业进行了将设计竞赛与空调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实践,课程设计的题目即设计竞赛所给出的题目,递交的参赛作品同时也是课程设计的成果。当学生所做设计不但是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设计成果还要作为作品递交参加全国空调设计大赛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变。从原来的“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在方案选择、系统划分、管路布置等方面都考虑得非常细致,甚至在施工方面的一些问题也有所考虑。有些建筑楼层较多,面积较大,一个人完成整套空调图纸的设计较为困难,所以,有的项目是由2~3个同学共同完成的,学生自己挑选合作伙伴。因为合作完成的设计要作为一个作品递交,所以学生对合作非常重视,不但在设计过程中会经常商量和讨论,确保设计方案的一致性和图纸的完整性,在图层、线型、字体、字号等绘图细节上也做到统一,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上交的作品要由行业专家来进行评审,学生都希望能有自己的设计亮点,不会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设计,以往课程设计中抄袭严重的现象得以杜绝。

以专业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手段,现在面向大学生的各类竞赛很多,除了挑战杯、节能减排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外,很多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竞赛,学校应进一步扩大竞赛的专业覆盖面,与各专业教研室沟通配合,逐步实现一个专业一项竞赛,通过加大宣传、完善奖励机制、与专业教学的某些实践环节相结合等途径扩大参赛学生的覆盖面,力争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专业竞赛,这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二、举办专业研讨会

一些同学对专业很感兴趣,也很想多学一些专业知识,但又感觉内容太多,不知如何开始。虽然学生经常上网,但很少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专业资讯,甚至有些同学直到毕业也从未使用过学校图书馆中的中国知网等电子资源数据库。举办专业研讨会是倡导探究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1]具体做法是: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先查阅一些资料,找到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老师确认课题后,同学们开始收集资料,阅读思考及论文撰写,并要求做成PPT进行汇报。在学期后半段,组织一次专业研讨会,要求各组进行汇报和讨论。每组代表将本课题的内容先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之后其他同学就课题内容进行提问,该组同学予以解答。有些问题无法回答的可以由老师进行讲解或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根据论文撰写情况及研讨会上的表现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在论文撰写及汇报准备过程中,同学们查阅很多专业书籍,搜索很多资料,学会利用CNKI、维普等电子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充分发挥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中的作用,[2]而以前,同学们是很少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此外,由于每个组有数名同学,在活动中需要团结协调与分工配合以完成资料收集、理论分析、PPT制作、PPT讲解等工作,因此,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锻炼。专业研讨会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因为在听汇报的过程中,教师会了解到一些平时不太关注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也会看到同学们做的PPT中有很多很好的专业图片,这些图片可以作为教师改进课件的素材,这不但可以节省为完善课件在网上找图片的时间,对提高课件质量也很有帮助。专业研讨会可作为第二课堂活动单独开展,也可以作为某一门专业课程的大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学生通过准备课题的过程和参加专业研讨会,对专业的理解更广泛深刻,这对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展教改工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讲授的内容与教材顺序一致,考试方式大多为闭卷考试,但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去解决专业问题,而不是继续传授知识。[3]专业课中需要教的新知识并不是很多,教学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综合利用专业基础课的理论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学生都学过专业基础课,但教学中会发现,当提出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时,学生们一般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但当老师说出答案时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这说明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应一步步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课时要注意强调原理运用与技术分析,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掌握新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制冷空调工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在前期课程中几乎都已学习过,笔者在承担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时,先将相关工程设计问题在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同学进行预习和准备,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课堂上请同学来进行讲解,必要时由老师联系工程案例进行进一步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和使用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的考试方式是教师命题的闭卷考试。在考试方式上,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空气调节”课程中布置一项大作业是要求学生出一份“空气调节”科目期末考试卷,题型、分值等由学生自定,只要覆盖主要的知识点即可,大作业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学生出的试卷质量比较好的题目直接作为正式的期末考试试题。实践发现,学生所出的试卷覆盖了大多数知识点,较好地考核了课程重点,这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较好,也有利于学生考前对所学课程知识的梳理,并且学生所出的试卷对丰富课程试题库也很有帮助。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加思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根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组织,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体会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如果老师本人不能言行一致,那这样的教育是没有说服力的。专业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研究动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对所授课程的知识要融会贯通,而且要及时掌握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与信息。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只有以自己的能力与业绩取信学生、感召学生,才能最终培养好学生。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主要是由学工部门组织开展的,目前专业教师参与还较少,但实际上素质拓展强调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不能脱离专业教师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4]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能使活动有合适的选题和具体的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结果评定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教师们除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参与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为切实开展好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学校应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如与职称评定挂钩、计算教学工作量、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作为评先评优的条件等,以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和单位满意的大学生,如何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值得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学校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系列老师的工作,专业教师也有责任积极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去,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不断丰富与完善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倩,徐娓.利用专业研讨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探索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

[2]魏晓敏.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0,(31):593,60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

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 

[5]张秀春,姜玲.对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11期 

篇6

[关键词] 拓展训练;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059-1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在大学教育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拓展就是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之一。进行拓展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不仅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下面我们就对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属于户外活动,主要是帮助训练参与者进行训练,进而从中得到一些感悟,通过自身的认知,对自身的行为、理念等进行改变,在大学中进行拓展训练教学,是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活动。在拓展训练中可以将拓展训练的项目分成三个类别:第一个类别是热身项目。这类训练项目是为了将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消除,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提高活动的参与性。通过拓展训练增加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就是增加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通过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相互配合完成任务。第二个类别是低风险、低地要素的户外训练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没有过多要求和条件限制,这类训练项目通常是在2米以下高度中进行,所以不需要进行专业的保护措施。这些项目是培养学生自身的灵活性、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类别的训练项目是高危险、高要素的户外训练项目。这类的拓展训练一般是在2米以上的高度上进行,有很高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不仅锻炼学生的灵活性,还锻炼学生的心理能力,同时对学生面对危险、困难时的情绪、心理等进行培养,这些项目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需要一些保护措施。

二、拓展心理特点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的作用

(一)心理拓展心理的特点。心理拓展训练是在拓展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将拓展训练的先进性进行继承,同时将其内容、特点进行丰富,更加符合大学的条件和学生自身的特点。1.心理拓展训练的环境真实。在大学中设置的心理拓展训练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项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活动规则,通过模拟特殊环境,并保证设置环境的真实性,让学生在真实又不熟悉的角色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适应新的环境,找到自己的团队中的新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深刻的体验生活;2.心理拓展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在大学中进行的心理拓展训练采用的项目训练和体验,是3:2的时间关系。学生的身体素质、生活经历等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训练体验,在进行完心理拓展训练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彼此了解、学习。在开始心理拓展训练之前,老师将相关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讲清楚,在活动中不进行讲述,而且不参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训练项目体验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学生团队合作以及个性发展同时进行。在心理拓展训练中没有个人训练项目,全部是集体项目,这些训练项目本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团队合作、相互鼓励,才可以顺利的完成。在这些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个性也可以得到发展,在一个团队中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和作用,在团队中可以进行个性展示。也可以对自己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反思,正确的认识自己。

(二)校内心理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大学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心理挑战为重点,对学生的品格、意志等进行拓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意志。1.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挖掘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的每一个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这是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考验,在训练中学生通过努力,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在顺利完成任务时,学生会有满足感,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将学生的创造性、协作性等进行发挥,让学生重新的认识自己,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2.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讲到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人或者团队通过调整行为适应所处环境的过程,这个适应的过程,个体会不断地发生变化。让学生参与到体验训练中,学会沟通、协调,同时让学生将学习压力释放,调整自己的心态,增强自己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挑战能力,同时将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三、小结

在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教育途径,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将学生的挑战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拓展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J].文教资料,2010,(03):77-78.

[2]丁琳萱,高玲.素质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影响的探究[J].才智,2012,(01):25-26.

篇7

关键词:素质拓展;拓展训练;教学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应成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实证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学生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并有效地为社会服务。从这一个意义上讲,着重与人的精神体能的提高的素质拓展训练,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新的“希望工程”,这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训练的概念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素质拓展训练是传统拓展训练的一种演变,以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被推广开来。素质拓展训练的价值所在,就是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融入其中,以拓展训练的培训模式为载体,研发出一套是适应于企业规范管理和团队建设的课程——拓展训练课程。随着拓展训练的发展,拓展训练进入本科甚至是高职的课程设置中,其中有相当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素质拓展注重于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1]现代素质拓展是将传统场地拓展训练与生存体验相结合,以在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它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达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2]

二、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联发(2002)14号《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指出,素质拓展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适应当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各个学科中,是时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

可提升心理素质。借助素质拓展训练的体验性和情景性,学习者可以在设置的项目情景中扮演某种角色,全心投入到训练当中,这对于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相当有利。真正达到知情意合一。

促进专业技能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通过形式多样、变幻莫测的情景对青少年学生予以磨练,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以积极开拓的姿态去战胜困难,提高解决问题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迁移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

提升综合职业素质。在整个培训中通过每个人的发挥与自我的全面展现,从中更全面地认识到每个人的特长、优点及潜质所在,有助于帮助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与潜质及相互配合与协作、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提升综合职业素质。

(三)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以突出职业性为原则,将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纳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职业教学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缓解压力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控制情绪的能力、自我监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养。以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责任心差、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等精神体能问题。

以拓展训练为落脚点,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载体。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仅靠理论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是远远不够的,应拓宽心理教育的实施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优势,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对学生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论坛、QQ群、博客等交流平台,以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话与互动中分析素质拓展训练的心得,实现自我教育。

三、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项目化实践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思路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训练中,关注学生心理成长、人格发展和心理素养。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将更强调四有“有目标、有专题、有项目、有模块”,来达到总体成效。

(二)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的现代视野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系统的成分包括确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拓展项目、编写具体教学实施措施、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具体的见列表1

课程总课时是2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部分占10个学时,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占14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把重心放在拓展项目的设计上。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象差异性设计和开发出更多的训练项目。

三、素质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素质拓展训练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各项具体的任务。在这种集仿真与游戏与一身的训练中,学生主动积极去迎接困难,克服训练过程的诸如紧张、恐惧等心理难关。随之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胜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视感,这种感觉称之为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剂,心理学家Maslow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3]这对于挖掘个人发展潜能、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传统教育无法带来的推动作用。以人际关系与交往能力这章内容进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训练为例,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如下步骤:第一,首先进行热身运动,破冰之旅可以让学生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第二,培训老师先进行情景设置,并示范背摔标准动作和注意事项、人床搭建、辅助等动作,学生跟做动作。第三,根据男女比例进行分组,每15人一组,分为三或四组。10人组成人床,4人辅助,1人轮流进行背摔体验,培训老师做保护。第四,体验共享。在培训老师带领下,全体成员进行分享体验,通过反思、自省、领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正性和负性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实现理论学习向实际应用所做的知识迁移。

另外,在素质拓展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把安全作为第一项重要责任。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训练项目队参训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同时一些高空项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教学时,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项目安全措施,组织合理,操作得当,以保证拓展项目的顺利开展,并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

参考文献:

[1]郭洪芹.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1).

篇8

关键词 素质拓展训练 河南工业大学 职业发展教育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鉴于大学生自我认知不清,对自身兴趣、性格、价值观等不够了解,以及求职观念、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知识的匮乏,造成了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模糊以及就业难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充分表明了在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必要性,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21世纪新型全面人才的需求,因为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亟待根据现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改革,制定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在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素质拓展训练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因为这种“寓教于乐的先行后知”教学方式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体验学习为主,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心理测试、素质拓展小游戏、分享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给予及时的启迪、引导与帮助。

2011年《河南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工程、健康成长工程、就业工作六个一工程以及辅导员素质提升工程等在内的战略措施。为了更好地提高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以河南工业大学职业发展教育实施过程为例,将素质拓展训练相关内容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1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开展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大学新生怀揣着对生活美好的愿望步入象牙塔,但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理念教育,往往会处于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他们职业目标模糊,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所学专业合理结合,普遍表现为随波逐流,漫无目的地参加社会活动,盲目地培养知识与技能,甚至有些学生颓废地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耗费青春。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至关重要。

1.1 职业发展教育通过“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做人做事能力,但是存在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不足;而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理论加实践,四年不断线”的方式,结合市场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以通过教育的身份弥补专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使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提高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1.2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和职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首先,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其次,引导学生跳出就业误区,培养其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动态就业观。再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强化学生的就业自主意识,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增强自己在就业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2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的优势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通过对完成一些特定任务或活动的实施,并随参与者对完成项目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考察,同时提出问题、反思、再制定方案,最终归纳提炼的体验式培训。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2.1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是一种互动式的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了师生距离,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教学效果。互动式课堂采用“寓教于乐、先行后知”的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人生的启迪,很好地将职业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中。这不仅丰富了职业发展教育课的内容、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还拓宽了该课程的功能,利于他们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2.2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立足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合理运用已有资源与环境,采用专业且有针对性的素质拓展项目,对入校新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唤醒教育,因人制宜、与时俱进地帮助更多学生提升心理素质。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使大学生了解健康的职业心理知识,积极开发心理潜能意识,提升职业规划能力和职场应对技巧,健全大学生的心智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2.3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更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体验―反思―交流―分享―提升”过程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起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它贯穿于整个职业发展教育课堂,通过设计与教学理论内容密切联系的各种情景与游戏创造愉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模拟情境中,真正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体验、反思、交流、分享与提升”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素质拓展训练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亲自参与的热情,让课堂不再枯燥,更加激发了学生对自我认知、职业认知以及人职匹配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探索。

3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共设计1份调查问卷,经过专家咨询以及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验证后发放给相应的调查对象,首先获取专家和相关人员对问卷设计合理性的建议,通过专家调查法和有效回收率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本研究方法的适用对象:一是接受将素质拓展训练融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近三年的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35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13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50份;二是全校不同院系抽样调查曾参加过拓展训练的2100名学生,其中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0份。

3.1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课堂设施的要求

素质拓展训练培训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方式。高校的教室、体育场和活动室均能作为培训场地。高校优美的校园环境拓宽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2 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这种综合型教学模式对任课教师要求更高,不仅是停留在纯理论教学上,还需要多与师生沟通,依据心理学、社会学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大胆合理的探索与创新,设计出更适合大学生需求且令学生感兴趣的模式;同时也在对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及推动教学进程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4 课程效果与反馈

由训练的大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自编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体验调查表。该问卷共有15个问题,主要包括参加大学生经过素质拓展训练后的收获和体会、心理素质提升、对未来职业指导以及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效果的改善状况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对训练效果的总体感觉调查结果:非常好、好、有些作用、一般和没有作用所占比例分别为88%、7%、5%、0%和0%,得出大学生对训练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5%,这种体验式教学展现了师生积极的参与性,更好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训练中,大部分大学生将“分享交流”作为自己最喜欢的环节,分享交流、热身游戏、心理测评、理论授课和其它分别所占比例为42%、28%、26%、4%和0%,这也充分说明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达到了课程的预期目的,使大学生通过体验、反思、分享以及交流得到了身心素质的提高。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素质拓展训练以及相关的心理测试等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剖析与认知,更好地明确“我是谁”、“我需要什么”以及“我能做什么”等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理性的生涯决策。素质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事物引入到职业发展教育课教学环节中,实现了以热身游戏为导引,以分享交流为重点,以完善人格为目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学校应重视素质拓展训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支持其在学生中的实施。

将近三年的教学模式探索,让我亲自感受到了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的魅力,因为师生零距离的沟通、更加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及教学相长的优势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下,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思考、整合、反思、交流与分享,这让师生之间更好地产生共鸣,拉近了师生间心灵的距离,建立了和谐、轻松、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根据现代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现状,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职业发展教育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败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佳瑶,葛利云.浅论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12(14).

[2]尧国靖,刘桂芬,农乐颁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放式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校园心理,2011(4).

[3]郭志峰,谷力群.对高校开设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实效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4).

篇9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参与式 素质拓展

一、高校贫困生和“参与式”概念解读

“高校贫困生”是我国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绝大部分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无力支付所需的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他们物质生活窘迫、心理压力沉重,且缺乏社会的支持,计算机和英语等工具性知识较为欠缺,综合素质亟需提高,生活在经济、精神以及社会资源等交织成的贫困网之中。

“参与式”概念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最初是用于西方社区发展的一种理论,在其后20年间逐渐发展成具有实践意义的“参与式”方法,被引入到西方政府的管理决策、发展援助、社区建设等多个层面,后在20世纪80年代被西方教育界引入课堂教学。我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面展开“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于“参与式”的定义综合起来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增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提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形式。

二、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素质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高校贫困生的绝对数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以升学为目标导向的“应试”教育(教学形式主要是“填鸭式”)仍是主流,导致高校贫困生在素质拓展方面比普通学生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不但缺乏针对贫困生素质拓展困难的应对之策,且自身也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1.高校素质拓展教育的过程和形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具体到教育层面,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且高校素质拓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也取决于主体素质及其作用的发挥程度。事实上,在现代教育的语境里,每一个大学生都是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人,他们拥有独特的个性,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都具有成长为社会优秀人才的潜能。但是,传统的高校素质拓展教育教学在有意无意中抹煞了高校学生的主动性、多样性和主体意识。

2.高校素质拓展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实际。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具体工作实践中,一方面,精英化的模式在教育教学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后实际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现实又无情地横亘在大学生面前,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的、现实的、契约化的价值规则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很大。高校素质拓展教育不仅内容抽象、标准单一,而且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缺乏生机和活力,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

3.“通识选修课”等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未能充分吸引大学生。

“通识选修课”是大学校园里的选修课,开设目的就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文明素质。但是,当前教学却和其应有的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表现在学校管理层上是务虚的课程、务虚的重视,教师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和巨大的教学压力,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充分反映学生的需求,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下,反思传统的素质拓展教育,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势在必行,而“参与式”的高校素质拓展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参与式”教学的特点解析

“参与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符合高校贫困生的学习动机与特点。

贫困大学生已经属于成年人群体,他们有着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追求,加之社会对知识的实用性要求,使得他们在学习上具有以下的动机和特点: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即要求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人生目标的实现等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在学习特点上,体现很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贫困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均有其自主性和个性化选择的权利和要求,在课程的选择上体现为所选课程要符合其兴趣和实用性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愿望更为强烈。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考虑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求,并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

2.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实践性。

“参与式”教育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突现学生在教育中的“参与”角色,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实现教育主、客体层面间的和谐;其次是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育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最后是强调提高各参与要素的主体意识。“参与式”教育坚持以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为目标,充分尊重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调动各方面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这种主体意识是参与者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实践是“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重要手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自我主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巩固。

3.符合大脑信息记忆规律。

同样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所产生的效果是有区别的,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发现,采用演讲式教学,两周后学生记忆力平均保持率为5%;采用其他办法,学生的记忆力平均保持率相应地会出现变化,阅读式教学为10%、影视教学为20%、示范教学为30%、小组讨论教学为50%、带入实习教学为75%、讲授并应用的教学达90%。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随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变化,形成一种“学习金字塔”。“学习金字塔”表明参与式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4.体现了开放性。

“参与式”教育能在开放状态下将课堂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的广阔空间,为师生之间的参与、互动、交流、对话等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能主动吸收各种有利因素,凝聚各种推动力量,打破原有封闭的教育体系,实现各方面因素积极参与。它还能促进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参与到制度设计、考核评估等教育实践中,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参与式”主张在形式上、内容上、理念上给学校和教师有更多的自,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

四、“参与式”在高校素质拓展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针对我国素质拓展教育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参与式”教育能达到传统教学很难达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1.能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是普遍现象,贫困生更是如此。在许多高校,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学生动手机会少,导致动手能力差。而当来之不易的实践机会来到时,部分同学缺乏实践素养,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也是造成贫困生动手能力差的一个原因。参与式的教育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出更多的机会来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贫困生多来自农村,相对比较内向和自卑,习惯于被动听课,尤其不善于在课堂上表现,课堂发言和回答问题时往往会紧张。如将教育戏剧等参与式手段引入教学,首先可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大学英语课上让学生以排演英语短剧的方式来提升英语口语能力。其实,参与式的教育形式除了能够广泛有效地运用于语言课程,其教学法还能为各种案例性的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较具弹性和活泼的教学环境。最后,参与式的教育形式还有助于老师在课前做好详细的课前动员,培训学生的实践素养,列出实践目标,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和方案,并创造机会,适时鼓励。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会在严格要求学生给学生加压力的同时,适时对学生予以鼓励,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大量的实践中能有效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能营造互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和协作下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已从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由单纯听课、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教与学之间有着充分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学互动也能营造一种和谐互动的氛围。此外,互动主体虽然只有教师和学生,但互动形式却多种多样,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既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有教师与学生集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互动。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式多样的教学与互动手段也能深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提升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某一个教育活动的事,需要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来培养。这就促使我们在所有专业课教学中都要融入上述素质的培养,课堂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毫无疑问,参与式能在这一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参与式教育形式中的教育戏剧,以戏剧艺术功能为依托,发挥戏剧特有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由“智”到“心”的全面发展。人类通过观察、探究、模仿、游戏和体验等方式学习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而通过经历或练习的学习可以让身心发生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与结果。通过教育戏剧,学生在鉴赏、表演活动中可以认识各个时代的面貌和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借用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进而学会理解别人和关怀别人,反思自我的存在,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从而获得丰富感知的认识价值、开拓创新的启迪价值、陶冶性情的净化价值、完善人格的教化价值、提升审美的娱乐价值及互动合作的社会化价值,使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调动和激发,最终达到活跃思维、启迪智慧的目的。

4.能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反馈。

参与式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首先,有效的问题组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让他们积极发表见解。其次,参与式教学中一些具有方向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与教学目标靠拢,知道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再次,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组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能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层层深入,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实现学有所用。这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探讨,就把所有内容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仅能激发同学的探究热情,引发同学积极参与的愿望和需要,而且一步一步的探究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把握知识层次,把书本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参与式还十分重视互动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这样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调节和控制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贫困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一个亟待解决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问题,它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找出更多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适应社会需要。参与式是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易受到场地和人数的限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实施有目的的参与式互动教学,积极开展参与式教育形式的创新探索,是参与式素质拓展教育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单颖.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皖西学院学报,2006,(4).

[2]廖爱华.试论高校“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

[4]许建领.大学参与式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纵观大学生就业群体目前面临的各种矛盾,破开种种不和谐的迷雾,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由于缺乏对职业问题的探索,在忙忙碌碌的几年大学生涯中,他们对自己、专业、职业、社会发展的认识都远远不足,成为忙于、盲于、茫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的人。纵观目前高校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各种矛盾,破开种种不和谐的迷雾,我们会发现就业工作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诸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帮助大学生从根本上解决求职困惑,不断扩大和延伸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开始立足“大学生职业发展”开展教育与培训,包括借鉴先进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来完善教学改革,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推进大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服务,等等。其中,“培训”的模式由于互动性和针对性较强,受到就业工作者和学生就业群体的欢迎。在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评价反馈中,各种就业培训活动得到的满意度反馈居高,同时在对就业服务项目建议方面,广大毕业生也积极希望就业培训项目能够得到丰富和完善;在对高校就业工作队伍的调研中也显示出许多增设就业培训项目、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建构立体化的就业培训体系,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服务。

培训阶梯第一层: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队伍培训

职业发展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所有在校大学生,这是一个数量庞大、因素复杂的群体,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培训体系的最基础部分就应该是队伍建设。只有建立了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职业化专业队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才可能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职业发展教育队伍的培训无疑是培训体系金字塔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对职业发展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可以通过建立培训制度、开展定期培训、建设培训基地等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和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职业发展教育工作定位。包括职业发展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与求职就业指导,等等。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定位。包括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与当前职业,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与个人发展,职业发展教育工作者道德规范,等等。

3.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演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方法,等等。

4.职业发展教育核心理论应用。包括生涯匹配理论的应用,生涯发展理论的应用,生涯决策理论的应用。

5.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体系设计。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教学体系分析、教学模式探讨、教学办法演练。

6.职业发展教育训练项目设计。包括职业咨询活动、团队拓展活动、模拟招聘活动等项目。

培训阶梯第二层: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培训

职业发展教育的培训是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的全程化的教育,一方面,职业发展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成为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效联接,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实施职业发展普及教育培训,主要单元为:

1.职业规划理念培训。包括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基本步骤、大学期间职业规划的模版设计和管理策略、自我探索与职业发展、专业方向与职业发展等。

2.职业素质养成培训。包括职业素质与职业发展、职业道德与职业品质、职业人士访谈、职业观察体验等。

3.职业能力拓展培训。包括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职业目标与就业定位、职业经历探索与实践等。

培训阶梯第三层:求职能力专项培训

本层次是给予第二层次的补充和拔高,主要是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性的培训,帮助大学生了解求职择业的途径和模式,规划地进行求职设计,有效地掌握求职应聘技能,增强求职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成功适应职业。

培训以大学生求职能力训练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活动、拓展练习、专题实践等形式分专题开展培训,突出设计技能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同时在培训期间,派专业教师跟踪咨询与辅导。

该层次培训内容相对灵活,包括职业信息搜索、求职信有效设计、简历实用策略、求职面试礼仪、成功面试策略、专业实习探索、就业协议签订等常规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公务员考试、参军、考研、出国等其他培训。

培训阶梯第四层:实习就业岗位培训

在职业发展通识教育和职业能力专项培训后,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和社会岗位接轨的就业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主要通过联络实习基地、探索岗位对接、开展岗前培训等形式完成。

“培训”作为一种探索中的就业教育模式和就业服务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的困惑。比如对队伍的培训缺乏专业的专家师资,对课程的改革缺乏专业的研究队伍,有关求职能力的培训比较凌乱,缺乏规划和社会岗位结合的实习就业培训推进缓慢,等等。与此同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刺激和推进了高校的“大就业”工作体制改革;“培训”正在不断完善、渐成体系,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发展观念和创新观念不断地丰富到就业培训体系规划工作来,队伍建设、课程建设、项目建设、资料建设、网络建设、基地建设等不断地引进到就业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来,相信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培训体系将覆盖更多的层面,提供更多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第1版).

篇11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ering mission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first, the abilit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standpoint of all the work of the schoo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build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o exp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power, mobilize resources to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o expand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aking the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system is summarized, and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1 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

(1)明确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需要整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学生拓展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这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的基本内涵。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水平的实际和本校学生特点,紧扣这六个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2)整合素质拓展的教育力量。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程。学校决策层要把素质拓展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规划。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学生拓展素质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进行统一领导,整体推进。二是理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落实二级管理体制要求,理顺各层级间的职责和任务。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政策制度等方面提供保障,保证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有效运行。

(3)做好素质拓展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作为系统工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其实施途径、方式方法、过程环节、跟踪监控等都需要精心规划。必须明确统一的行动目标,明确各子系统的功能作用和任务分工,明确环节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综合推进的有效运行机制。

(4)建设素质拓展的信息平台。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建设基于素质教育过程记录的学生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十分重要。只有有了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才能通过记录化、数字化方式,整合和汇集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过程信息,用学生行为表现说话,用活动时间说话,用活动效果说话,并完整描述学生的成长轨迹,量化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将抽象的素质变成具体的、可考察的指标。

(5)建立素质拓展的联动考核。素质拓展教育过程是学生成长过程,与教育工作者绩效存在关联。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支撑,学生可以实时查询自己的素质拓展统计和分析数据,帮助学生自警、自省、自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愿。借助信息化平台支撑,院系和班主任也可以查看和跟踪自己的院系或班级素质拓展进程,平均水平,从而加强过程监控,推动工作开展。有了信息化平台支撑,可以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的三级(院系、班级、学生)联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从而形成聚焦效应。

2 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构建

(1)确立“ ”育人理念。理念决定实践。“ ”型育人理念的核心,是将学生素质构成归并为专业素质和拓展素质两个方面。“ ”型育人理念要求在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把专业素质和素质拓展教育同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反映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量化考核中,就是让专业素质分占比50%,拓展素质分占50%。

(2)完善素质拓展教育组织架构。立德树人,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学校明确由党委学生工作部牵头组织协调,以学生工作处、团委、院系学工组为核心成员单位,以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校企合作办公室、思政部、基础部、图书馆、继续教育中心、后勤服务保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协作委员会。明确责任分工,把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常规管理和教育、共青团工作、安全教育与稳定工作、学生党员发展、思政教学、体育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整合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

(3)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的整体规划。素质拓展教育内容十分丰富,需要进行整合,搭建好平台,使其条理更加清晰。在国家骨干校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两大系列活动为两翼,两大讲堂为补充,四类20项素质拓展项目为主体,鼓励和支持“一系一品”特色创新的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

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为统领。就是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每年举办一个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我们开展了“美丽校园我的家”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了校园十大景点、十佳班主任、十佳学习标兵、十佳自强标兵等10个“十佳”评选,发掘学校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2016年启动了“美丽校园我的家――诚信篇”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落地生根。

10个专题教育为支撑。即把入学专业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十个教育专题作为必选项,进入每月一次主题班会常规教育,并通过建设网上专题教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各项常规教育活动的开展。

两大系统活动为两翼。一是“体育文化节”系列活动,每年举办全校性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操比赛等8项全校性体育竞赛活动,推动体育运动开展,促进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二是“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举办校园十佳歌手、金话筒大赛、中华经典诵读、社团成果展演等系列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两大系统活动中的子项目分别以院系冠名承办、学校统一表彰的方式举行。

两大讲堂为补充。即除专业素质的“学术大讲堂”之外,学校设立了“道德大讲堂”和“艺术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文学家、艺术家来校举行讲座会、报告会,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带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化传统文明教育、人文科普教育的开展。

我们把素质拓展教育整w规划下的所有教育活动,梳理归并为四大类20个拓展项目。一是思想素质类教育:道德修养、党团活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诚信记录等。二是人文素质类教育:艺术教育、社会调查、违纪处理、公寓文明、出勤考核等。三是身心发展教育:社会工作、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社团活动、身心发展等。四是社会实践教育:学术创新、技能训练、实习创业、军事训练、交换研修等。学生每参加一项目活动,产生一条数字记录,包括学期、日期、项目类型、活动名称、积分等信息。数字化记录完整描述了学生成长经历,作为学生电子档案永久保存,也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提供基础数据,学生毕业时可以作为记录他们青春成长历程的珍贵纪念。

鼓励“一系一品”特色创新。即发挥二级院系在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院系在整体框架下,结合本院系的专业背景和自己的实际,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前提下,整合各项素质拓展教育活动,建立自己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促进院系凝练和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和活动品牌,形成文化育人小环境。

(4)拓展素质采用过程考核进行评价。受应试教育影响,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严重不足,需要帮助学生重拾自信。传统的测评、评议是结果考核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意愿和付出的努力。教育过程即学生发展过程,立足“发展”观点,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有助于让高职学生重拾自信,重塑自我发展意识。这就如同一群不同身体素质的人在同一起跑线起跑,如果不以终点成绩论英雄,而是以付出努力论英雄,则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愿。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后,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实时反馈作用,我们实现了“要学生发展”向“学生要发展”的转变。

(5)构建学工OFFICE信息平台。为支撑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我们自主开发了基于学生素质综合素质评价的《学工OFFICE信息管理平台》。平台整合和汇集了学习成绩信息和江苏省大学生成长服务平台(PU)上的素质拓展信息。能够自动生成基于常规管理而产生的学生素质拓展信息,能够通过批量导入、学生申报审核方式将非PU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信息和学生自主发展记录汇集到系统中。系统集成了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智能处理功能,学生能够实时查询自己素质拓展记录和统计分析,从而发挥了自我预警,自我激励作用,形成了“我的成长记录我来书写”的良性局面。同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直接映射到院系、班级工作的绩效评价上,形成学校对院系、院系对班级、班级对学生三级考核评价的联动,形成了“共振”效应。

3 结束语

随着高中应届毕业生数量的急骤减少和高职分类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生源构成将越来越多样化,在高职院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课堂之外,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摘 要 拓展训练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外都很流行的体验式训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实现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拓展训练从1994年―1995年开始在我国发展,并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大学生坚强意志,树立大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扩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并着力探讨了大学体育教学中扩展训练的应用策略。最后,就大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趋势做出论述。希望能为广大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浅见。

关键词 大学体育 拓展训练 应用

一、前言

目前,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而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大学更多的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活动,而这样却间接的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所以导致现在大学生缺乏运动,无锻炼意识,体质越来越差。所以,不仅要重视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更非常有必要加强体育训练。由于对体育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已经开始推行拓展训练。而随着拓展训练的成熟推行,其逐渐走进了学生的体育课堂,特别是大学的体育课堂。加强对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的探讨,是激发大学生对体育运用兴趣,提升拓展训练应用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方式。

二、拓展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意义

(一)拓展教育适应了新时期的教育模式

摆脱了繁重的高中学习生活,进入大学的学生急切的需要一种适合素质教育的方式来进行大学体育学习。由于之前在高中时候的体育教学都是走马观花,并没有实际的体育运动方法和体育知识,所以大多数人都对体育认知不够,认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并不会有意识的进行体育锻炼。当然,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趋势,在高中时进行的素质教育是有必要的。而目前来看,拓展训练正好契合了整体发展的思维,其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提高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从中领会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培养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了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运动,更是一种培养多种能力的好的方式。

(二)拓展教育的推广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以体能训练为主,几乎触及不到学生的精神层面,且尚未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进行培养。这种局限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不加以重视起来,会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所谓“德才兼备”这才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当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拓展训练,把拓展训练加入了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一。当然,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挖掘学生潜能,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封闭教学氛围,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求,也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所以,把拓展训练加入到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中去,是符合当今体育教育发展的要求的。

(三)拓展教育的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新时期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必须拥有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所以,全面发展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大学里学到的宝贵内容。而拓展训练正好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设置,将趣味体育和人文体育很好的融入到课堂内,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加快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好的生活方式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拓展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能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团体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快乐,进而激发每个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态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关键,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促进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养成了团队意识,对以后的生活工作都有极大的好处的,而且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对个人来说也是非常有有用的。

(五)拓展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是对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颠覆。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更多的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学生和社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很不利。而拓展训练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只是为了辅助学生完成拓展训练任务。学生通过拓展训练,不仅能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其在训练中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满足了高校素质教学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更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一个冲击力,使其看到拓展训练的好处,更新教学模式。

三、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一)设置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理和心理特点拓展训练

对大学生的训练,不管是从精力上还是身体上都正处于个人最旺盛的阶段,而此时没有中学时繁重的学习压力,大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使得大学生也能承受一定的运动极限。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加上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清楚,使得大学体育教学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而拓展训练的引入往往能够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安排的大运动量的训练,这对大学体育教学不失为一种“讨巧”的方法。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堂以训练游泳能力、跑步能力、跳跃能力和臂力能力的体育拓展训练课。课上教师将学生分为红、蓝两队,要求每队30分钟内明确或建立各自的队名、队旗、队徽、队训、队歌。活动中两个小组根据成员特点,分工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合作完成规定的各项内容。在此过程中,同学间从不熟悉到互相信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交流,每个人都发挥出团队合作精神,相信团队、相信队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拓展训练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具有实际操作性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进行拓展训练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游戏项目是提升训练效果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体育教学的练习环境、参与对象、参与人数,充分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因地适宜地制定活动或游戏。对于条件较好拥有攀岩墙、求生墙、高空抓杆等拓展训练设施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训练设施开展丰富多样的训练活动,而对于缺乏用于拓展活动设施的高校来说,就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活动环节,多开展对设施要求不高的拓展训练。

例如可以开展名为“我们在一起”的拓展训练。训练方法为,参与的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大圆圈,由裁判员发出开始口令,所有成员沿着固定好的大圆转圈,裁判员发出停止口令后,所有成员在不借助椅子的前提下,全体坐下来(不接触地面),即前面一位同学坐在后一位的腿上,共同达成一个大团队的平衡。然后裁判员根据各组表现打分,评出表现较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对未完成任务的同学进行惩罚。这种既简单又有趣的拓展训练,不仅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又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要与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相辅相成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体育方面的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体育课堂上来看,除了完成要求的教学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体育游戏来增加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增加其对体育学科的关注度。比如说,在教师讲授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会首先有个热身运动,而我们在热身运动中如何进行呼吸,这个就需要体育教师通过利用自身的亲自示范,讲解来介绍了;当学生掌握了相关技巧之后,教师就能够让学生以分组形式来展开呼吸操作训练;并且在教师指导下,所有学生彼此间都进行学习监督;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领悟到呼吸的重要,同时还提升了课堂的教学乐趣。

(四)拓展训练要对个体效果和团队效果统一兼顾

首先,要对团体效果进行综合把控,保证全体学生在进行任务时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在拓展训练中对个人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拓展训练大多实行分组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全力拼搏,为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同时,从集体中汲取信心和鼓励,彰显自己独有的个性。作为学生,在扩展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质进行分工,按照自己承担的角色调整心态,全力配合、全身心投入。作为教师,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细致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缺点和训练中的表现,并及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从而塑造一个配合良好、分工合理的团队。

四、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趋势

(一)加强与传统课程结合

尽管拓展训练有着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和重大作用,但是传统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还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发展应当不断与传统课程进行结合,使得二者能够顺利实现融合,共同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体育与拓展训练的结合,尽量结合起体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发展状况,构建一种传统课程和拓展训练的结合分为。同时,在加强拓展训练与传统课堂结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以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为切入,切入一些风险低、要素少的拓展训练。另一方面,在进行结合的过程中还应当避免教学活动和拓展训练的形式化,积极进行疏导。

(二)加强传统体育项目改造

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实际上是为了拓展训练理念能够充分融入,这样既满足了传统体育教学需求,也完成了拓展训练的多元化目标。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攀爬,一人为组长,负责总体调控,剩下一人为安全保障,大家相互协作。最后,记录团队总体攀爬时间。这样,传统攀爬的体育项目就能充分发挥出锻炼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传统体育项目也就能够同时实现训练体能和意志品质培养的效果。

五、结束语

在大学扩展训练教学活动中进行有质量的拓展训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游戏内容来辅助体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当大力提倡并合理有效引入拓展训练,使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环节充分结合,用这来提升高校里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将其当作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性素质以及适应能力的动力,为体育教学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拓展训练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 杨子.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应用策略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4(10).

[3] 马定国.高校公共体育管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篇13

[关键词]大学生 素质教育 素质拓展 就业

一、拓展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大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人们在不断探讨和实践的时代课题。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大学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包括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学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这种需求强化了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要求,这说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素质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显现的素质拓展需求

我国人才市场化的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完全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人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以及大学生对拓展自身素质的自觉需求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1.人才市场中供求结构性矛盾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每年净增70万~100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已经供大于求,实际上,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1400万人左右,市场对毕业生有效需求增长却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其原因是我国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校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用人单位招聘需求导向的转变

在大多数行业中,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不仅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还必然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成熟企业,特别是在市场上占优势地位的企业,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企业对基层岗位员工的招聘,更看重应聘者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可见,用人单位不仅看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3.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暴露的素质弱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素质。然而,通过通市场对毕业生的考验。目前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表现出的弱点颇多,主要概括为:

(1)专业知识专而不博,职业发展后劲不足。许多高校只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渊博的学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我们的培养目标其实是让学生“专而不博”。近几年来,迫于就业压力,学生片面追求专业学历提升,导致知识面较窄,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不强。

(2)能力水平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对知识运用及创新的能力培养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导致了学生既没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技能的训练。

(3)职业素养教育欠缺。部分大学生上岗后表现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很好地发挥专业优势,其原因在于大学阶段缺乏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知识的转化。

三、拓展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水平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在以大学生为主体对象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必须积极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要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1.调整高校专业设置,符合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需求

首先,要调整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其次,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最后,在学科设置上,应该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锻炼其动脑、动手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来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社会实践经验能有效弥补用人单位所认为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社会实践还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也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同时,企业对创新人才求之若渴,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最重要、最看中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需要创新的能力。所以,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与积累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培养良好的基本素质,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

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基本素质。一是培养学生树立讲求诚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商业道德的核心,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其首要标准往往是是否诚信。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之形成稳固的诚信道德。二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把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传授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给大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进行相互协作的锻炼,使其明确树立起团队意识。三是训练学生的求职技能。求职技能是指面试技巧、日常礼仪等方面的要求。学校可以建立就业面试辅导中心,组织模拟招聘面试,开展岗前技能培训,组织参加招聘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4.加强创业教育,培训大学生创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不应该仅仅是求职者,更是社会职位的创造者;不仅可以通过创业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给别人提供更多的职位。因此,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二是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学校为毕业生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三是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创业知识。

良好的综合能力与优秀品质的形成可以迁移到工作业务中,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也是大学生日后成就事业的宝贵资本。相信大学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和能力,就业竞争力就会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7.

[2]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篇14

关键词:“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0-0158-03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开始于2001年,现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2007年,“六求”被正式写入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六求”被教育部评估专家认定为学校重大办学特色;2011年,“六求”正式写入《湖南农业大学章程》和《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正式明确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在学校本(专)科教学中基础性地位。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由“求真”学术科技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教育六个部分组成,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现已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和学分化的活动育人体系,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持续、和谐、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施“六求”素质拓展活动的满意度调查,旨在进一步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服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召开座谈会5场,进行深入访谈30人,发放问卷1660份,回收问卷1607份,问卷回收率96.81%,其中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率为94.90%。调查的对象主要为2008级、2009级和2010级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对象包括各学院普通学生、学院学生干部,各校级组织学生干部代表等。

2 数据结果及分析

2.1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知度

2.1.1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对152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8.90%的学生了解“六求”,仅有1.05%的表示不了解,而且全是2010级低年级学生;在对“六求”活动教育的具体认知上,76.52%的学生知道“六求”包括的内涵,22.49%的表示基本知道或只知道一部分,表示不知道的为0.98%。此外,学生知道“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但少部分学生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中所包含的内涵了解还不够清楚。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虽覆盖面广,但对大学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1.2 学生了解“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了解“六求”的主要途径依次为:通过参加活动(81.25%)、宣传栏和展板(71.41%)、学生手册(49,25%)、广播,报纸(49.05%)、学校下发的相关文件(24.00%)、其他(15.21%)。由此可见,“六求”活动教育更多的是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宣传发动,对于运用新媒体、新途径、新手段方面还有待改进。

2.2 “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施效果

2.2.1 “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1.27%。学生参加“求真”学术科技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1.70%)、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34%)、科创之星大比拼(64.59%)、其他竞赛活动(54.03%)、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7.4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竞赛(86.36%)、科创之星大比拼(74.82%)、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61.57%)、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8.07%)、其他竞赛活动(41.31%);学生最满意的“求真”学术科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科技之星知识竞赛(82.36%)、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75.61%)、科创之星大比拼(60.85%)、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46.75%)其他竞赛活动(34.48%)。

学生认为在“求真”学术科技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培养(89.64%)、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精神培养(84.79%)、解决问题能力提升(65.77%)、其他素质(13.84%)。

2.2.2 “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27%。学生参加“求善”文明道德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4.85%)、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215%)、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8.52%)、爱国主义活动(61.05%);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7.61%)、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75.48%)、创建文明校园活动(66.49%)、爱国/社会主义教育(53.25%)、榜样/警示教育(51.41%);学生最满意的“求善”文明道德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校领导接待日(86.52%)、创建文明校园活动(73.87%)、助老助残等义务活动(61.05%)、创建文明班级(56.98%)、爱国主义教育(53.70%)。

学生认为在“求善”文明道德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身仁爱精神(81.51%),丰富了道德知识,规范了自身的道德行为(74.85%)、提高了自身认识和判断道德问题的能力(67.48%)、其他方面素质(55.80%)。

2.2.3 “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6.45%。学生参加“求美”文化艺术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人文讲坛(84.98%)、团支部展板秀(75.08%)、各种文化艺术节(67.61%)、支部才艺展(63.01%)、各院的讲座或论坛(6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美”文化艺术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文化艺术节等(85.84%)、人文讲坛(81.38%)、团支部展板秀(78.5%)、支部才艺展(58.03%)、普通话推广月(50.03%);学生最满意的“求美”文化艺术学活动前五项依次是:人文讲坛(83.34%)、团支部展板秀(80.98%)、支部才艺秀(73.77%)、普通话推广月(67.74%)、各种文化艺术活动(63.67%)。

学生认为在“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88.46%)、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71.47%)、丰富了文化艺术知识(79.28%)、其他素质(55.67%)。

2.2.4 “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5.33%。学生参加“求实”社会实践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社会调查(87.20%)、支教、三下乡(79.45%)、志愿者、公益活动(74.09%)、学习参观(65.80%)、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54.07%);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支教、三下乡(86.01%)、学习参观(84.22%)、志愿者、公益活动(76.15%)、勤工俭学(70.23%)、社会调查(64.27%);学生最满意的“求实”社会实践活动前五项依次是:学习参观(85.63%)、支教、三下乡(80.22%)、志愿者、公益活动(77.47%)、社会调查(76.09%)、其他活动(64.45%)。

学生认为在“求实”社会实践活动教育项目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务实精神(88.55%)、实践能力得到提升(84.19%)、增加了阅历(76.77%)、开拓了视野(73.49%)、其他素质(67.10%)。

2.2.5 “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4.30%。学生参加“求特”个性发展活动频率较高的前五项活动依次是:学习活动(92.33%)、社团活动(89.70%)、心理健康活动(77.59%)、素质拓展培训(74.18%)、其他活动(64.03%);学生最乐意参加的社团类型依次是:社会公益类(86.40%)、文化艺术类(84.71%)、学术科技类(79.33%)、体育竞技类(73.02%)、其他活动(51.60%);学生最满意的“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为戏剧文化周(88.30%)、校园原创歌曲大赛(80.34%)、曲艺专场晚会(77.48%)、户外活动(70.44%);。

学生认为在“求特”个性发展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重精神(87.66%)、学习能力得到增强(84.20%)、才智得到了发挥(77.58%)、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73.60)、其他素质(53.48%)。

2.2.6 “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实施满意度92.34%。学生参加“求强”就业创业活动频率较高的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85%)、其他各院创业就业论坛或讲座(81.15%)、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9.97%)、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71.31%);学生最乐意参加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企业校园行或高校名企行(89.51%)、创业论坛(82.87%)、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74.39%)、就业创业培训(65.72%)、其他竞赛活动(53.11%);学生最满意的“求强”就业创业活动依次是:创业论坛(86.77%)、企业高校行或高校名企行(80.21%)、大学生职业规划(76.39%)、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60.66%)、各院就业创业论坛或讲座(53.57%)。

学生认为在“求强”就业创业活动教育项目中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培养了自强精神(89.64%)、就业创业意识得到了培养(84.79%)、就业创业知识得到了丰富(79.03%)、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63.74%)。

2.3 “六求”活动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2.3.1 学生参与“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倾向度。结果显示,学生参加“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主要原因依次是拓展自身素质、锻炼能力(84.52%),兴趣爱好(71.02%),丰富课余生活(62.30%),获取学分(28.5%),学院和班级的安排(13.31%)、其他(1.11%)。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都是好的,但小部分同学是由于班级和学院的安排或为了获取学分才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参与活动可能怀着应付的心态,对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应注重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教育,端正其参加活动的

动机。

2.3.2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化支持度。学校将学分与素质活动挂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参与素质拓展活动的积极性,调查显示48.39%的学生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大作用,40.13%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大,10.59%的人认为所起作用一般,而也有0.53%的人认为这一措施对促进学生参与活动没有促进作用或是起相反作用,而对学分制实施各项措施表示满意的学生为90%,说明学校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还有一些地方亟需完善。

2.3.3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知晓度。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是学校“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定每个在校生必须修满4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调查显示约95%的学生表示知晓这一政策,而对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的认证流程,选择“不熟悉”有5.18%,所以在学分制认证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学生手册以及其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指导。

2.3.4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制认证满意度。据调查,90.03%的学生认为参加素质拓展项目学分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认为学校对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行学分制管理非常有必要。认为学分认证体系项目体系设置合理性为90.83%,认为认证流程设置科学性为92.41%,认为认证系统操作简捷性为83.09%,认证结果输出可得性为80.68%。

2.3.5 学生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认可度与育人成效评价。学校实行“低年级基础教育+高年级专业教育+四年素质教育”教育模式,结果表明,89.31%的学生认为这一教育模式非常符合或是基本符合大学生的发展要求;超过九成(90.75%)的学生表示对“六求”活动教育体系非常认可或是比较认可;31.67%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成效非常显著,57.64%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育人效果比较显著,仅有0.46%的学生认为“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没有育人成效。

3 结语与建议

湖南农业大学“六求”活动教育体系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活动体系科学、制度体系完善、项目体系全面、认证体系简便,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活动项目知晓度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强、学分认证满意度好、项目实施育人成效满意,实现了多种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形式的相互融通、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仁爱精神、人文精神、务实精神、自重精神和自强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和热情支持,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为进一步推进“六求”活动教育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第一,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大学生“六求”活动教育作为一个专门板块纳入《湖南农业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大学期间必须获得4个学分才能毕业,规定“六求”活动教育学分可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实现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活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修订和完善“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以“运作成熟、操作规范、效果显著”为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通过层层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扩充“六求”活动教育学分认证体系的活动项目,确保实现“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对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有效整合和系统管理。

第三,进一步丰富“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进一步挖掘“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理论内涵,进一步理清活动教育中“六求”目标之间的深层关系,探讨从目标体系到内容体系、认证体系的实现机理,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加强“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不断总结“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模式特征;加强对“六求”活动教育效果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收集和提炼“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加大对“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宣传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焱良,罗薇.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体系的构

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7-10.

[2] 谭焱良.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4-133.

[3] 李毅,周妮笛,何伟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大学生

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9):75-78.

[4] 刘海涛,徐磊.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研究与实

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2):73-77.

[5] 王祚桥,张加明.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构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