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的财务工作是整体团队工作,财务部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团队,在团队中,各财务人员岗位的合理设置和财务人员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着财务部门的整体工作能否合理、高效地为公司提供最需要的财务数据:
(1)必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及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岗位分工,使“钱、物、证”分开管理,套用适于公司情况的岗位指导书明确划分各财务的责、权、利;按财务人员在整体财务部门中的级别层次和工作性质,对下属财务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强化横向沟通和请示汇报制度,使工作高效、有序、减少财务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
(2)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加剧了财经法规的修正及变更周期的缩短,财务负责人在统领部门保证财务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加强最新财经法规的深入解读、核算监督方法的学习应用。利用各种学习培训平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使之融会贯通,有利于新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转化,不断提升财务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
(3)在实际财务工作中,注意观察各财务人员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充分了解各财务人员对具体工作的把握程度和喜好,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因人而异地安排其承担的财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财务人员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整体财务工作效率。
二、财务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公司所处行业及公司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公司的财务制度的差异性。
(1)公司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情况,在充分发挥财务核算和监督职能之外,还要以财务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整体公司的财务行为。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任何经营情况,都能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财务管理也是企业整体的管理,贯穿企业的始终。
(2)完备的制度是基础,关键还是执行,公司财务人员需要在财务制度的规范下,约束和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规避财务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化内部控制管理,以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指导书等文件形式明确各财务人员的责、权、利;会计工作也是一项规律性很强的工作,财务负责人需按岗位设置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进度指导表》,并以时间为限定,指导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财务制度的执行最终体现了会计信息的披露,财务负责人必须按公司的要求,强化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适用性、有用性和参与决策性。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
预算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决策方法,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1)规范化的企业必须将预算列为基本和必要的财务工作,任何企业基本都有一个平稳的波动周期,财务必须对企业历年数据进行深入梳理,使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指标明显地列示出来,加之与实际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存在差异,深入分析差异原因,修正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达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2)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发展愿景、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体现企业的所有权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平衡,尤其在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能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和个人的最大潜能,使企业与个人达到共赢。
四、融资与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永远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进行必要的融资,以扩大企业的经营、提升盈利水平。
(1)各公司尤其是跨行业、多方面发展的集团公司,必须充分调动各公司的融资主体优势,找准融资银行的切入点,利用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以各公司的经营形式对口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范围,拓展集团整体资金链,优势融通资金,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2)融资后,必须加强对融资后资金的集中管理和使用,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报表类形式,随时关注公司流金流动情况,避免出现融资后资金随意流动等不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还需协助业务部门强化业务回款,使资金在公司中形成良性循环。
(3)密切关注担保单位和互保单位:在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单一企业经营模式也限定了融资的规模,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金需求程度往往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相互信任单位之间担保及互保的形式,相互间放大了各企业的融资规模,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及经济方向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也使各企业的经营存在些许风险及不可控因素,在“风险与收益共担”的前提下,担保单位和互保单位的经营情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充分了解担保和互保单位的生产经营及资金链情况,按自身可控风险标准,确定对外担保的规模,并以法律认可的合同约定互保系数,控制担保风险。
五、涉税筹划
涉税成本是任何公司必须承担的,中国税制改革一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着修正,在此纳税环境下,合理必要的筹划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既合理合法地照章纳税,规避了涉税风险,又合情合理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纳税,充分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合理支出。筹划业务必须立足公司经营情况、承载税种等情况,深入研究最新财经法规和税收制度,本着“照章纳税”的原则,强化新知识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最新最完整的税收动向,充分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地入库,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六、财务分析与参与公司决策
财务工作的最后阶段就是财务数据的呈报和财务分析,各项财务数据既能综合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又能体现公司的发展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用各类财务指标控制财务风险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公司进行预测、决策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必须整理财务数据,统计并分析各项财务系数,对照企业内部管理的指标、外部行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数据的作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并切入改革实际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以财务数据校正和指导生产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公司努力方向和需要强化的实际战略部署,深挖公司增收节支的潜力,提高公司盈利水平,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哈佛分析框架;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23.122
1 行业状况和发展战略
1.1 简介
S公司由L博士创办于1996年,是国内领先的以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工业分离纯化、膜法水处理和环境工程专业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水务投资运营商。在膜技术应用领域,S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在水务投资运营领域,S公司通过BOT和TOT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已投资和运营了25座市政污水处理厂,在建4座市政污水处理厂。
1.2 发展战略
S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是:秉承“致力蓝天碧水事业,追求伟业光大目标”的企业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己任,专注于膜技术研发,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情况向其提供包括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现场安装调试、运营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工业分离与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覆盖“膜材料一膜设备一膜软件一膜工程一膜应用”的膜工业全产业链,成为应用先进膜技术发展水质净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全球领先企业。
1.3 竞争优势
①技术优势。②研发优势和持续创新优势。③产业链完备优势。④项目经验优势。
2 会计质量和财务报表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由于S公司从事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的投资运营业务,该等业务具有初始投资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公司采用适当的财务杠杆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时,S公司实际负债结构中主要由经营性负债构成,整体偿债风险较小。目前,公司仍处于业务拓展阶段,管理层坚持执行稳健的财务政策,严格控制公司整体财务风险,主要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整体而言,S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而且在逐年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经营状况良好。同时,由于S公司经营政策稳健,财务风险可控,S公司偿债风险较低。
2.2 资产周转率能力分析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规模也呈一定幅度的增长。近年来,由于S公司水务投资运营部分政府客户财政预算紧张,导致相关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下降。②存货周转率分析。由于S公司的膜技术应用项目具有数量较少、单个合同金额较大的特点,存货余额受项目具体完成时间和期末完工状况影响而波动,因此,存货周转率体现出一定的变动。③总资产周转率分析。2012-2014年.S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较为稳定,也体现了公司可靠的盈利能力。在水务投资运营业务的扩张中,S公司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建设模式和富有效率的营运管理体系,相关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趋于完整和成熟,从而为业务和盈利水平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可知,S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情况符合公司的业务特点和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整体资产管理能力较强。
2.3 盈利能力分析
2012-2014年,S公司的毛利率及营业利润率较为稳定,但净利润率有所下降,主要是S公司下属联营公司T公司2013年和2014年亏损继续扩大(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剔除投资收益的影响,S公司2014年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2505.83万元,增长25.71%,主营业务业绩有所好转。同时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不断增加,公司净资产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有所下降。
整体而言,S公司盈利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2.4 发展能力分析
2012-2014年,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56%和12.58%。
总体而言,S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较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较快。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发展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中,将预算编制分为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为:上到下、下到上、上下结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企业预算进行管理,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力判断。上到下的预算方式是指,预算情况由总部根据市场情况及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来进行详细的制定,分公司的制定以总部的预算标准进行制定。这种预算制定方式是为了确保总部经济利益得到落实,并且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公司内部战略发展,但是存在着变相强制性的弱点,导致分公司无工作主动权,无法切实的进行人本化管理。下到上的预算管理是在预算制定时,通过分公司汇报的情况和编制来进行制定,总公司只进行认可和批示。这种预算编制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作用下可以适当降低总公司工作难度,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公司整体管理和运营,容易造成管理散乱、各自为政、问题隐瞒不上报等现象。上下结合预算编制方式,相比前两种编制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方式先由总部提出经营目标,然后进行细化,最后分配到分公司经营目标,分公司以总公司分配的目标,进行预算制定,并通过实际经营情况及时汇报反馈,总公司针对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修正、调整目标,最终完成预算制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分别对运营预算、财务预算、总体决策预算进行管理。保障预算的合理化科学化,使各项预算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对航空公司重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全面预算管理对去企业预算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到航空公司预算编制中意义重大。不仅仅是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更保障了航空公司经营活动的经济性的实现,并且有效的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下面分几点来对全面预算管理对航空公司的重要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推动航空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中,使得相关领导对航空公司总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保障了航空公司整体发展方向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确保了整个航空公司自身运营能力与整体企业价值紧密联系,保障了航空公司运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自身实力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航空公司对下属部门能力和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确保了航空公司整体运营的流畅。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保障了航空公司的资金合理分配,成本得到了控制和降低,提升了运营利润,推进了航空公司发展。并且企业资金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易引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是一种经过分析综合考虑的分配模式,这种平衡的方式,降低了财务风险。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日常经营和运营过程都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预算控制,预算合理化,根据情况编制,可以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修正,避免了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大的偏差,控制了企业资源浪费现象。确保了航空公司有效规避盲目经营行为。可以说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未来航空公司发展的基石。
三、结束语
关键词:整体上市;财务绩效;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绪论
整体上市,大体是指上市子公司或母公司作为主要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整个集团的所有资产或者主要经营资产及业务整体整合成为一体,实现整个集团的打包上市,将集团内外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行为。我国整体上市起源于2000年左右,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并不完善、经营效率不高,市场环境又需要企业扩大发展,在这种背景,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分拆公司部分资产来上市,随着国家的政策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将未注入证券市场的资产投入进去,实现资产保值、发展壮大。整体上市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先脱离原有企业控制,再进行整体上市,方式可以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换股重新IPO、反向收购母公司等。
一、整体上市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1.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大多数企业整体上市之前,都已经进行了分拆上市,有可能导致企业重视上市的部分资产,重点关注上市资产部分的相关业务,忽视集团其他相关业务。如果,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将整体内部、外部资源全注入资本市场,形成原先已上市业务与新业务的统一,增强统一配置与规模化管理的模式,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可以统一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单位经营成本,实现集团生产线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企业集团的销售网络与渠道也可以统一集团管理,层层分级,不会像整合前拆分管理,能够降低公司经营成本,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加强资源内部利用,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绩效。
2.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企业整体上市,集团内部一方如果有资金过剩,可以提供给需要资金的另一方,作为统一企业集团内部公司之间的财务利息往往低于外部融资方式;集团内部一方如果因扩大规模等急需融资,也可以在内部进行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规模增强了,降低了财务成本,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企业营业情况、扩宽了融资方式。同时,一些企业集团本身就成立了内部的财务公司,在实现整体上市后,更加有利于财务公司统一结算管理,加强管理经营效率,降低财务融资成本,提高集团财务绩效。
3.提高公司资产质量
公司整体上市之前,需要将母子公司之间股权关系简单化,那么往往会进行优化公司的资产的过程,比如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产权多样化,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资产质量。
公司整体上市之后,关联交易的不良情况将有所改变,从而影响公司资产质量优劣。这是因为,分拆上市的公司,往往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况,集团公司与上市子公司可能会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危害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通常有以下方式:一些分拆了上市的公司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上市,而集团剩下的资产盈利能力较低,控股股东将分拆上市的公司与集团其他子公司进行产品交易,价格完全有内部协商,以达到粉饰上市公司业绩的目的,虚增上市公司利润,表面上公司资产质量较优;一些分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了集团其他公司资金问题,通过已上市公司来间接融资,造成分拆上市公司负债程度过高,影响资产质量。一旦集团整w上市,对于控股股东而言,这些方式将没有任何利益而言,打消其关联交易的思维方式,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也不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更重要的是,企业集团资产较分拆上市之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整体上市后,如果大股东以增发形式实现整体上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和总资产都将有所增发,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将有所降低,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将不断增强。
二、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整体上市会产生股权结构的变化,而公司治理受股权结构的影响。如果分拆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控股股东股权份额较高,那么,整体上市后,由于新股发行或者引入机构投资者等等情况,股权结构或许会发生改变,可能不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控股股东由单一模式转换为多元化模式,股东之间互相制衡的关系将改善公司治理情况,特别是在我国特殊背景环境下,一些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之后,国有占股份额降低,股权结构多样化,能够得到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如果在整体上市后,产权实现了多样化,股权却过度分散,股东会的公司监管力度就会减弱,这样的治理结构也不完善,不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无法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所以,整体上市后对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影响较大,应当审慎进行分析,对变化后的股权结构进行预估,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案。
三、结语
摘要: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关键词:运营效益审计价值链成本运营链战略经营审计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分析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方法。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理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科学的方法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3.经营实施审计。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审计财务资源分配。审计人员报酬制度和激励措施。为避免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评估和报酬制度不应以短期经营利润为依据,而应建立在长期战略目标基础上。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等特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企业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它涉及企业内部权责关系的制度安排,不是某一部门的事,而需要上下配合、全员参与。对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结果的评价考核都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得到体现。预算管理活动一般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一经确定,一般不能轻易调整,具有较强的指令性。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企业战略制定得再好,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终不能将美好蓝图和愿景转变为现实。为了确保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首先需要在明确年度企业经营利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明确的有导向性的目标分解,将企业的年度目标分解的各个业务部门,明确各部门具体工作目标,并作为评价各部门业绩成果的依据。将根据发展战略制定的企业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可以使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紧密结合,从而实现“化战略为行动”,确保企业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预算管理具有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预算是企业成员行动的路线,它表明了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各成员怎样工作才能达成企业的总体目标,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之间预算信息的传递、协调可以引导企业的整体活动,能有效地避免无序的部门行为。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各单位均有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并且此目标也是根据企业整体年度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的。也就是说,经分解后的各部门工作目标具有向心力,是围绕着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进行落实的。因此,明确的各单位目标和职责分工,可减少具体业务过程中的隔阂和无效的内部沟通资源浪费,甚至内耗,并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进行业绩评价的重要工具
分解后的各部门预算,不仅是确保实现企业整体年度预算的重要保障,而且可以作为评价各部门工作业绩的考核依据。企业可以将各部门实际业务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并进行详细和明确、透彻的预算差异分析,对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划清责任、评定业绩、实行奖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各部门为完成预算目标更加积极的工作。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公司经营中的实际运用
针对2013年生产经营环境的严峻形势,某氧化铝企业为了顺利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成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下设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遵循“统一规划,逐级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原则,定期审议公司预算编制草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根据公司整体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利润目标控制,并行使以下职责:
(一)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与月度预算的编制
根据公司管理层要求,考虑市场、设备和生产状况,编制公司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将年度预算指标进行分割,分割成月度预算指标,使执行的目标更加明晰。每月底将分解后的下月度预算指标下达至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再将预算指标下达至各车间、业务部门,把全面预算目标层层细分,形成科学的以制度安排工作人员的管理机制,使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做到任务清楚,各个岗位权责明确,在出现问题与故障时,便可第一时间找到相应部门进行问责,使每个员工都能紧紧围绕预算目标各司其职,为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而努力。
(二)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办公室将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并根据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采取不同的纠偏措施进行改进,发挥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和纠偏作用。还建立了完善的业绩考评体系,明确考核部门,具体考核内容,保证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预算考核的全面实施,将预算与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月初根据预算完成情况确定绩效考核结果,使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不得不对预算的整个过程给予重视和配合,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业绩评价
公司业绩评价遵循业绩相关性原则、均衡互补原则、目标一致性原则和可控性原则,业绩评价标准包括:历史标准、预算标准以及外部标准。每月初召开由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主要成员组织和参加的业绩对话会,要求各分厂、二级单位和自主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均须参加,财务部就分公司整体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各有关部门就其月度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进行重点分析,预算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对超额完成的进行奖励,对未达标者进行惩罚,鼓励各预算执行单位超额完成预算目标,认真对待考核结果,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促进创造更大的价值。
四、结论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不但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等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传播发展着。不过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太普遍,还存在很多认识和管理上的问题,在一些方面有待改进。加强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加大对预算监督和执行的力度,建立完善的预算考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优化配置企业的资源, 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国外竞争者不断涌入,市场上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同时,国家产业政策根据本国经济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市场价格根据市场供需实时变动,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较大,上市公司面临着政策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内控风险等多种形式的风险。面对以上种种挑战,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公司制度的典型,应及时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根据时代需求调整其财务管理模式,实行集团化运作、集约化管理,在中长期内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财务核算模式已难以适应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的管理需求,也不能满足集团内母子公司进行及时信息交流的需求,集团内部母子公司各自独立设置会计账簿,进行独立的账务核算,在进行账务信息交流时存在信息的严重滞后。各分、子公司进行账务处理的核算口径存在差异,这就导致账务信息的不一致性,难以保证集团整体账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集团整体财务信息是通过合并各分、子公司的财务报表,难以反映其中具体的经营信息,降低了企业信息的完整性。相较之下,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的准确核算,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及时、可靠的核算信息,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
二、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实现财务统一核算的前提条件主要有:(1)统一的账务管理制度。集中的账务处理应集中在报表、凭证、交易三方面内容,一项经济活动发生时,确保相关信息直接传输至公司财务总部。该笔业务的凭证经分、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审核并通过集中统一的账务信息平台录入,经授权后交由总部进行账务处理;(2)完善的集团组织机构,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公司组织框架方面,施行事业部制和矩阵制,实现总部统一领导管理下,各事业部作为利润单位,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3)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软件的普及及应用。统一、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能够实现对一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的账务处理,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同时,实现会计核算信息的及时传递、交流,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完整、及时的财务信息。
三、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财务统一核算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一)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规模经济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集团母公司以发展战略的角度,宏观上对集团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由于上市公司存在较多的子、分公司,如何统筹优化其资源配置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资源在其母子公司的分配也将影响其战略目标的实施,并最终影响其长期竞争力的培养与形成。实行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使得母公司站在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充分了解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生产资源,提高公司要素回报率,从而实现公司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中、长期经营成本。
(二)财务统一核算带来公司管理协同效益
财务统一核算能够实现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管理协同优势。统一的财务核算,首先能够反应集团内部各部门、各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优势、技术水平差异等。在充分了解集团内部经营情况的前提下,集团总部可对成员企业的产品、技术、管理、市场、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通过技术、组织、市场、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协同管理,获得公司管理的协同效益。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为集团制定经营策略提供信息支撑,提高集团决策的科学性
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将确保集团整体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信息基础,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账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实时性,核算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核算信息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集团总部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各成员企业的财务状况,为其做出经营决策提供信息保障。同时,针对成员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可进行及时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通过集中式的账务处理平台,可将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传达至目标企业,便于分、子公司及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的基础上,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风险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账务统一核算,集团总部能够及时了解并检测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指标,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实现实时监督,一旦发现某项指标存在异常,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在源头。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本周转率等,通过集团统一账务核算,集团母公司可第一时间获取该类财务指标,实现母公司对分、子公司财务状况的实时、全面了解,及时化解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上市公司集团化运作账务统一核算在经营成本的控制方面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账务的统一核算,使得企业采购更加合理,避免了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集团母公司将根据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对采购资金进行合理配置;2)账务的统一核算将提升各成员企业库存管理水平,对各成员企业的库存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统一核算账务将对各成员企业形成有效约束,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与水平;3)统一的账务核算使得各成员企业间的资产流动成为可能。集团母公司可根据各分、子公司资产使用情况,将某公司闲置的固定资产转移至另一需要该资产的公司,这样就提高了集团内部固定资产使用率,避免了固定资产闲置导致的资产浪费,并降低了集团整体资产购置成本;4)账务统一核算,实现了集团母公司对各成员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动态监控,通过横向对比分析,发现成本费用较高的企业或生产环节,通过制度或技术优化,有针对性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五)强化资金控制,降低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
上市公司实行账务统一核算,能够提高集团整体信用状况,从而有效降低集团融资成本。财务统一核算能够保证集团对各成员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实现对分、子公司资金的有力控制,从而达到对集团各分、子公司存量资金的有效使用。盘活集团内部各分、子公司的存量资金,打通内部融资渠道,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通过对内部资金的合理配置,提升了集团整体的资金实力,强化了集团整体偿债能力,集团信用度得到有效提高。凭借较高的信用等级,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融入所需资金,降低集团资金成本。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融资成本的有效控制,再加上集团内部资金配置的优化,能够降低集团总体财务风险,提升集团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满足企业正常经营所需的运营资金。
作者:徐利玲 单位: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欧阳荣启.关于企业集中财务管理的多维思考[J].中国外资,2011(02).
[2]冯文娟.集约化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体系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
[3]佟彦.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5(28).
【关键词】煤炭企业 母子公司 财务管理
近几年来,煤炭销售形势持续走好,行业整体经济形势得到了根本转变,再加上国家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关井破产,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等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煤炭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合资、资源整合等形式,在集团内部通过对分公司主辅分离、改制重组等方式,相继成立了许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与原有的内部核算单位(分公司)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区别。在人事、财务、生产经营、内部制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对子公司的管理上,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煤炭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子公司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财务人员对子公司的人事、工资等方面的依赖,使集团母公司诸多的制度规定等在子公司内部难以得到有力的实施,财务人员不能依法行使核算和监督的职能,只能按照本企业领导的意图办事。更甚者既不按会计制度办事,还钻财经制度的空子。
在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整体性的监管,造成目前多数子公司在财务上各自为政,各子公司只顾自己生产、销售、利润等任务的完成,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影响了集团的整体利益。
2.在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账务处理方面,内部核算单位(分公司)的核算方式不能适用于子公司。母子公司间、子公司之间的内部销售、往来、划拔资产、借用资金等业务已成为两个独立法人间的经济业务,不能通过内部结算来实现,必须按正规的业务处理程序来完成。很多会计处理方法要做相应的改变。各子公司从自身角度考虑,采用并制定适合本公司的核算方法,从而造成与其他子公司以及与母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
在编制报表方面,子公司越多,编制报表的过程就越复杂,为正确反映集团公司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内部的有关业务要作相应的抵消,这需要平时收集大量的附加材料,原有的报表体系提供不了这些信息,报表结构与逻辑关系也与目前的财务管理要求很不适应,需要做相应地调整。
3.财务目标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各子公司在制定经营目标时,只考虑本公司的情况,很难考虑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因此,子公司在制定财务目标时有时与母公司不一致,甚至相背离。虽然,目前多数煤炭企业对各分、子公司的年度生产经营都做有预算,但缺乏动态地、及时地预算控制。预算与经营业绩的比较也无法进行,事中控制无法实现,集团公司年度整体目标的实现有时也难以保证。
4.财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子公司单一追求自身指标的完成和领导的意图,造成财务人员通过一些方式对会计信息进行合法和非合法的操作,从而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子公司在向母公司报送财务数据时,如有领导的干预则无法及时报送,造成无法按时汇总数据,时效性无法保证,使得母公司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企业经营风险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5.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筹资和投资等资金运作。大多煤炭企业在资金收支方面缺少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有的企业尚未建立健全资金收支计划,计划不切合实际,计划的监控力度薄弱,缺少严密的考核依据。在投资方面,使整个集团的投资规模失控,投资结构欠佳,投资收益下降,经营风险加大;在筹资上,使整个集团缺乏内部资金的融通,对外举债规模失控,资本结构欠合理,利息支出增大,财务风险加大。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煤炭企业集团内,子公司长期占用母公司流动资金的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建立强有力的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1.建立财务、审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已逐渐被多数煤炭企业集团认可,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必须实行委派制,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2.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母公司应根据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监控,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应依据会计准则,全面细致地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债权债务、收入分配等会计核算方法。在电算化方面,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版本的财务核算软件,以方便母公司查询、调用、汇总子公司的电子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财务软件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核算。
3.建立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应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落实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同时,应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相应的奖罚。
4.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母公司及时准确地把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脉搏,企业进行有效地财务控制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可靠的信息。
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在资金管理方面要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以保证资金的安全,降低财务风险。子公司分月度或季度向母公司报关资金收支计划。按资金的收入渠道和支出的用途,逐项分别列示。
需要强调的是子公司在生产经营、资金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与母公司平等地位的自主权,因此,在处理母子公司财务关系时,一定要把握尺度,既要在各方面严格控制,防范风险,又要给予其较高的自主管理权,充分发挥自主经营的优势,只有各个组成部分的效益得到增长,才会使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得到更大幅度地提升。
二、建立强有力的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1.建立财务、审计人员委派制
财务人员委派制已逐渐被多数煤炭企业集团认可,作为集团财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必须受制于母公司财务管理系统。为更好地确保集团总体财务目标的实现,规范和约束子公司的财务行为,母公司应对子公司财务人员实施统一管理,尤其是财务负责人,必须实行委派制,对子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的监控。
2.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母公司应根据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制定统一的、操作性较强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账务处理程序,实现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监控,保证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时应依据会计准则,全面细致地制定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成本费用、债权债务、收入分配等会计核算方法。在电算化方面,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应使用同一品牌、同一版本的财务核算软件,以方便母公司查询、调用、汇总子公司的电子数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财务软件规范子公司的财务核算。
3.建立财务预算控制体系
集团公司应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细化落实集团公司的财务目标,对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有效控制。预算的编制要以企业的方针、目标、利润为前提,以“先急后缓,统筹兼顾,量入为出”为原则,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母公司根据集团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财务预算,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子公司根据母公司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本单位具体情况编制年度预算,上报母公司审批。同时,应建立预算监控系统,建立预算分析、考核制度。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及时把握子公司的经营态势,根据当前形势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以确保整个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分析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有关管理者作相应的奖罚。
4.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与关键,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均要通过资金流来体现,都要通过财务信息系统来完成。因而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使母公司及时准确地把握子公司以及整个集团公司的脉搏,企业进行有效地财务控制需要财务信息系统提供迅速可靠的信息。
5.制定细致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以解决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具体认定层次的错报,发现经济交易和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发现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知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如果您需写作论文,可以咨询:qq:357500023报。从而将审计风险(此时体现为检查风险)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但如果存在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也就是战略和宏观层面的风险,运用该模型便会捉襟见肘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或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wWW.133229.Com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其中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misstatement)包括两个层次:会计报表整体层次(overall financial statementlevel)和认定层次(assertionlevel)。
(一)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
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 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
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 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
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
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一、集团公司的有关情况
1、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于1999年3月由信阳地、市、县九家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资产重组后组建成立,注册资本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中型医药商业企业,下设子公司1个、分公司5个、门店72个,延伸到浉河、平桥两区的各乡镇,隶属于市国资委。
截止2008年10月底,集团公司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1046人,其中在岗人员720人(含集团公司行政管理人员22人),离退休人员269人,停薪留职57人。固定资产原值2394万元,占地107.1亩,其中房屋53栋。房屋面积33659.6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8153.2平方米。门面房面积6705.3平方米。仓库35栋,面积13801.10平方米。集团公司总资产原值为8841万元,总负债为8811万元,净资产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99.66%。
2、经营范围
集团公司是全市最大的国有医药批发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冷冻设备、毒麻药品、卫生材料、化学原料药销售(国家规定专营项目除外)共十五类8000多个品种,近万个品规。
3、经营方式和效益
目前主要是采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分公司对门店等进行承包经营的形式,年收承包费一百多万元。年上缴税金一百多万元。
4、年需支出经费
集团公司机关每年需支出职工工资、上缴两险金及办公经费约200万元。
二、集团公司的优势
1、GSP认证资格优势:2003年12月,集团公司顺利通过GSP认证,成为信阳市首家通过GSP认证的中型医药批发企业。目前,集团公司基础设施完善,软件体系健全,拥有完备的药品经营资格。
尤为突出的是,集团公司为信阳市独家精麻药品定点经营单位。精麻药品是特种经营,效益可观。
2、区位优势:信阳市现有人口780万,辖8县二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邻湖北省,西北分别与本省南阳市、驻马店市接壤。京广、京九铁路和国道106、107线及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大别山、桐柏山绵亘其南,淮河蜿蜒其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之间最具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
3、经营组织结构及经营网络优势:集团公司地处市中心,经营幅射半径大,在市区各主要街道及浉河区、平桥区35个乡镇和管理区均设有经营网点。通过九年的经营和建设已成为覆盖信阳市8个县2个区医药公司、市县级人民医院、个体医疗诊所及周边地市医药公司的龙头企业。营销网络遍及河南、湖北、安徽、内蒙古及全国500多个厂家,100多个医疗单位,400多个医疗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已形成区域性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优势。
4、资源优势:信阳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地处大别山区,淮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中药材资源丰富,产藏量大,品种达1649个。其中,常用中药材300余种。在全国356个重点药材品种中,信阳就占237种。如半夏、猫爪草、桔梗、茯苓、苍术、二花、槐米、半枝莲等传统地道药材,誉满全球,畅销国内外,从而为药农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基础设施优势:集团公司成立9年来,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企业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其中投资500余万元建造了一座3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药品综合仓库。按照GSP认证要求设计有冷藏库、阴凉库、常温库,库内购置了100余万元的温湿度调控设备、货运电梯、货架、底垫和其它先进的配套设备。同时集团公司开设了内部局域网络,对财务、业务、储运、质管全部实行网络一体化管理。目前,公司的基础设施步入全省一流水平。
三、集团公司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老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集团公司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人员多、债务包袱重(银行贷款本息合计5955万元),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集资款金额大、时间长。
二是缺乏流动资金,靠职工个人融资勉强维持经营,资金周转困难。
三是经营体制机制不活,缺乏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内部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够,存在以包代管现象,集团公司的许多工作安排难以落实。
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债务缠身,官司不断,影响经营。
六是经营环境不宽松。各种检查项目多、频繁,干扰了正常经营。
七是职工收入低,物价上涨快,职工生活困难。
八是职工思想观念陈旧,自我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依赖思想较重。
九是闲置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思路
经多次座谈讨论和研究,公司领导班子在综合中层干部和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集团公司作为一家国有医药商业独资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内部管理机制不活之外,主要是缺乏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各子公司、分公司的各项优势资源,造成内部之间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影响利润提升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该公司的改革发展应着力于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企业进行重组或整体改制,进而盘活资产,发挥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1、投资控股。引进资金雄厚,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投大资控股(股本占51%以上),公司管理层、业务骨干以及职工自愿参股,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2、整体改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实施全额并购,整体改制,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先行改革、加快局部发展的思路
鉴于集团公司整体上人员、债务负担较重,各子公司、分公司情况不一,短期内整体上改制重组的困难较大,因此,可先对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强化管理,挖潜增效,同时创造条件让有优势的分公司先行改革、加快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集团公司优势,整合资源,强化管理,解决小、散现状,克服各分公司间的无序竞争,形成规模,使之做大、做强、做优。
2、盘活闲置资产,处置债务,解决经营中资金困难。
3、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团队意识、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提高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分公司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企业管理层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4、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引导职工转变从业观念,以适应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
5、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局部招商改革,分块盘活,做到改革一块、盘活一块、发展一块,以点带面,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改革。
为既要搞好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又要注重稳定,我对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以供再作讨论:
一是机遇意识要强。要有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的发展观念。
二是信心要足。要增强改革改制的观念,浓厚改革改制的意识,营造改革改制的氛围。
三是目标要明。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把做优做强、不被金融海啸浪潮淹没、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把提高全体职工经济收入作为目的,积极探索符合发展目标的改革形式。
四是认识要清。要认清当前企业在困难中积极改革、竞相发展的大势,把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合作作为应对当前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
五是工作要细。既要求质量,又要求速度,质量与速度同行;既要稳妥,又要尽责,稳妥与责任相连,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六是分析要到位。要把国家的政策调整、市场的变化、各分公司的情况和职工情况等进行统筹分析,周全考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拧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七是思想要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不打开就什么事也办不了,一定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利益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寻求最适合的改制形式。
八是管理要加强。不能因改制放松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经营。
关键词:企业合并 合并财务报表 母公司
现代大公司的形成和扩展往往借助于联营与合并。一家公司可能基于种种目的,如,为了建立原料供应基地,开辟或占领产品市场,实行多样化经营,获取税收优惠等,而去兼并或控制其他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一套综合反映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未来前景的合并报表对集团的各类信息使用者来说不仅相关而且必要。
一、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
企业合并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通过兼并、控股等形式控制和操纵其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企业合并主要包括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三种形式。
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法人资格仍然存在,均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各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分别编制自身的财务报表。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控股关系,在生产经营和财务决策上控股企业可以对被控股企业实施有效控制,因此,从经济意义上看,控股企业与被控股企业事实上已成为一个整体,为了反映这一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需要编制一套合并财务报表。
总之,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并不是必然的关系。企业合并可能导致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出现,但并非任何企业合并都需要编制合并报表。只有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才存在合并财务报表问题,才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为核心,将整体企业集团视为一个经济实体,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综合反映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报表。
在控股经营情况下,由于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分别编制自身的财务报表,集团的最高管理当局为了解公司的整体经营情况,就需要将控股公司(或称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综合信息。同样,就集团外部信息者(如投资者、债权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而言,为了避免企业集团利用对子公司的控制关系,通过内部交易、转移价格等手段人为操纵集团利润,也要求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在计算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成果时,不按照合并基础提供的信息将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虽然合并报表可以向集团内部及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但亦有其局限性,包括:
第一,合并报表提供的是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信息,对于个别公司则缺乏详细资料。某些报表使用者如比较关心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短期债权人,便无法从合并报表中取得所需的相关信息。
第二,若组成集团的各家企业从事不同的行业,则合并报表所提供的财务比率在用途上会有所限制。因此,报表使用者在评估集团经营业绩时,首先需注意据以比较的对象是否处在同一行业。
第三,子公司的债权人或股东对母公司的财产或利润不具有要求偿还或共同分享的权利,合并报表对这些人而言意义不大。
鉴于上述缺陷,某些报表使用者往往要求企业提供个别公司的财务报表或提供按行业特点、地区分布编制的分部报告,以便评估集团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二、合并理论的比较
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把企业集团假设为单一的会计主体。在确定这种主体的界限时,有必要提出下列问题:关于该主体的信息向谁提供?提供这种信息的目的何在?哪些被投资企业应当纳入合并范围?采用的合并方法是否恰当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合并理论,其确定的合并范围和选择的合并方法将各不相同。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合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报表的扩展,其基本编报目的是从母公司股东的角度出发,为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服务。
根据这个观点,合并净收益应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利益,少数股东收益视作一项费用予以扣除。至于少数股权,则是按照少数股东持有子公司权益的份额计算并作为负债列示。母公司占子公司净资产的份额用公允市价计算,而少数股权拥有的子公司净资产部分则延用子公司的账面价值。商誉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属于少数股权部分则不予以列示。公司集团内部销售形成的未实现利润仅按母公司持有股权的百分比抵销,属于少数股东的部分,则认为已实现,不予抵销。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合并财务报表应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并为全体股东(包括控股股东和少数股东)的利益服务。因此,合并净收益应属于企业集团全部股东的收益,要在多数股权和少数股权之间加以分配。同理,少数股权是整体企业集团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应与多数股权同样列示。子公司所有净资产均按公允市价计量。商誉按子公司全部公允价值计算列示。另外,所有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利润都应100%在合并时抵销。
实体理论对多数股东与少数股东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做法,能够较好地满足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人员对财务报表的需要,满足对整个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需要。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实务仍以历史成本入账,而实体理论则主张对子公司的净资产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大为实务界接受。当前,我国CAS采用实体理论。
(三)当论
当论的实质是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两者的综合。对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采用母公司理论,即子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属于母公司持有股权的部分按公允价值计算,属于少数股权的资产和负债仍以原账面价值列示。商誉也仅列示属于母公司的部分,不列示少数股权部分。子公司的少数股权按子公司账面价值计算。对于母子公司之间的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的处理则采用实体观,全部予以抵销。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有的公司将少数股权列示于负债项下或列示于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也有列示于股东权益项下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一、集团公司的有关情况
1、基本情况
集团公司于1999年3月由信阳地、市、县九家国有医药商业企业资产重组后组建成立,注册资本资金1000万元,是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中型医药商业企业,下设子公司1个、分公司5个、门店72个,延伸到浉河、平桥两区的各乡镇,隶属于市国资委。
截止20*年10月底,集团公司现有干部职工总人数1046人,其中在岗人员720人(含集团公司行政管理人员22人),离退休人员269人,停薪留职57人。固定资产原值2394万元,占地107.1亩,其中房屋53栋。房屋面积33659.6平方米,其中办公面积8153.2平方米。门面房面积6705.3平方米。仓库35栋,面积13801.10平方米。集团公司总资产原值为8841万元,总负债为8811万元,净资产30万元,资产负债率达99.66%。
2、经营范围
集团公司是全市最大的国有医药批发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中药材、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玻璃仪器、化学试剂、冷冻设备、毒麻药品、卫生材料、化学原料药销售(国家规定专营项目除外)共十五类8000多个品种,近万个品规。
3、经营方式和效益
目前主要是采取集团公司、各子公司、分公司对门店等进行承包经营的形式,年收承包费一百多万元。年上缴税金一百多万元。
4、年需支出经费
集团公司机关每年需支出职工工资、上缴两险金及办公经费约200万元。
二、集团公司的优势
1、GSP认证资格优势:2003年12月,集团公司顺利通过GSP认证,成为信阳市首家通过GSP认证的中型医药批发企业。目前,集团公司基础设施完善,软件体系健全,拥有完备的药品经营资格。
尤为突出的是,集团公司为信阳市独家精麻药品定点经营单位。精麻药品是特种经营,效益可观。
2、区位优势:信阳市现有人口780万,辖8县二区,位于河南省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邻湖北省,西北分别与本省南阳市、驻马店市接壤。京广、京九铁路和国道1*、107线及京港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沪陕高速和国道312线横穿东西。大别山、桐柏山绵亘其南,淮河蜿蜒其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信阳成为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之间最具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潜力的地区。
3、经营组织结构及经营网络优势:集团公司地处市中心,经营幅射半径大,在市区各主要街道及浉河区、平桥区35个乡镇和管理区均设有经营网点。通过九年的经营和建设已成为覆盖信阳市8个县2个区医药公司、市县级人民医院、个体医疗诊所及周边地市医药公司的龙头企业。营销网络遍及河南、湖北、安徽、内蒙古及全国500多个厂家,100多个医疗单位,400多个医疗社区个体医疗诊所,已形成区域性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发展优势。
4、资源优势:信阳是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之一。地处大别山区,淮河流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中药材资源丰富,产藏量大,品种达1649个。其中,常用中药材300余种。在全国356个重点药材品种中,信阳就占237种。如半夏、猫爪草、桔梗、茯苓、苍术、二花、槐米、半枝莲等传统地道药材,誉满全球,畅销国内外,从而为药农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基础设施优势:集团公司成立9年来,先后投资700余万元对企业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其中投资500余万元建造了一座3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型药品综合仓库。按照GSP认证要求设计有冷藏库、阴凉库、常温库,库内购置了100余万元的温湿度调控设备、货运电梯、货架、底垫和其它先进的配套设备。同时集团公司开设了内部局域网络,对财务、业务、储运、质管全部实行网络一体化管理。目前,公司的基础设施步入全省一流水平。
三、集团公司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和老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集团公司目前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人员多、债务包袱重(银行贷款本息合计5955万元),拖欠职工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和集资款金额大、时间长。
二是缺乏流动资金,靠职工个人融资勉强维持经营,资金周转困难。
三是经营体制机制不活,缺乏适应当前市场竞争形势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四是内部管理粗放,执行力不够,存在以包代管现象,集团公司的许多工作安排难以落实。
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多,债务缠身,官司不断,影响经营。
六是经营环境不宽松。各种检查项目多、频繁,干扰了正常经营。
七是职工收入低,物价上涨快,职工生活困难。
八是职工思想观念陈旧,自我创新意识不强,等、靠、要依赖思想较重。
九是闲置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思路
经多次座谈讨论和研究,公司领导班子在综合中层干部和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以下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
集团公司作为一家国有医药商业独资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内部管理机制不活之外,主要是缺乏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各子公司、分公司的各项优势资源,造成内部之间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影响利润提升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使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该公司的改革发展应着力于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企业进行重组或整体改制,进而盘活资产,发挥优势,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可采取以下两种形式进行改制重组:1、投资控股。引进资金雄厚,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投大资控股(股本占51%以上),公司管理层、业务骨干以及职工自愿参股,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2、整体改制。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或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实施全额并购,整体改制,按照《公司法》要求注册成立新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先行改革、加快局部发展的思路
鉴于集团公司整体上人员、债务负担较重,各子公司、分公司情况不一,短期内整体上改制重组的困难较大,因此,可先对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强化管理,挖潜增效,同时创造条件让有优势的分公司先行改革、加快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发挥集团公司优势,整合资源,强化管理,解决小、散现状,克服各分公司间的无序竞争,形成规模,使之做大、做强、做优。
2、盘活闲置资产,处置债务,解决经营中资金困难。
3、加强班子建设,增强团队意识、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提高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分公司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企业管理层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4、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引导职工转变从业观念,以适应市场形势发展的需要。
5、积极寻求战略投资者,对集团公司局部招商改革,分块盘活,做到改革一块、盘活一块、发展一块,以点带面,以局部发展带动整体改革。
为既要搞好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又要注重稳定,我对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以供再作讨论:
一是机遇意识要强。要有抢占先机、争取主动的发展观念。
二是信心要足。要增强改革改制的观念,浓厚改革改制的意识,营造改革改制的氛围。
三是目标要明。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把做优做强、不被金融海啸浪潮淹没、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目标,把提高全体职工经济收入作为目的,积极探索符合发展目标的改革形式。
四是认识要清。要认清当前企业在困难中积极改革、竞相发展的大势,把推进企业战略重组合作作为应对当前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麻木不仁、无所作为。
五是工作要细。既要求质量,又要求速度,质量与速度同行;既要稳妥,又要尽责,稳妥与责任相连,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六是分析要到位。要把国家的政策调整、市场的变化、各分公司的情况和职工情况等进行统筹分析,周全考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拧成推进改革的合力。
七是思想要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不打开就什么事也办不了,一定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个企业的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利益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寻求最适合的改制形式。
八是管理要加强。不能因改制放松管理,要加强内部管理,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经营。
【关键词】财务分析 经营业绩 财务状况 建立 完善 考核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文书。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资金的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二)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分析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了解企业现金流量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利于管理者及其相关人员客观评价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通过分析比较将可能影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加以区分,划清责任界限,客观评价经营者的业绩,促进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更好提高;财务分析是为债权人、投资者提供正确信息以及实施决策的工具。企业的投资者可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获利和偿债能力,预测投资风险程度及收益水平,从而做出正确决策;财务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了解经营情况及方向、挖掘潜力、找出薄弱环节提供了依据。企业的管理人员通过对其成本利润的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对应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模式,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财务分析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它是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
对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比较,可以有两种方法:
(1)定基动态比率。它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
(2)环比动态比率。它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
(二)会计报表的比较
会计报表的比较是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三)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这是在会计报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其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来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但在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用于进行对比的各个时期的指标,在计算口径上必须一致。
(2)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使作为分析的数据能反映正常的经营状况。
(3)应用例外原则,应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作重点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对策,趋利避害。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利用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分析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比率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
(1)构成比率。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个经济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总体的比率,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其计算公式为:构成比率=某个组成部分数额/总体数额
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
(2)效率比率。它是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3)相关比率。它是根据经济活动客观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如流动比率。
比率分析法的优点是计算简便,计算结果容易判断,而且可以使某些指标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甚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行业间的差别进行比较。但采用这一方法时对比率指标的使用该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项自的相关性。计算比率的子项和母项必须具有相关性,把不相关的项目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2)对比口径的一致性。计算比率的子项和母项必须在计算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口径一致。
(3)衡量标准的科学性。运用比率分析,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与之对比,以便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评价。通常而言,科学合理的对比标准有:①预定目标,②历史标准;③行业标准;④公认标准。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称因素替换法、连环替代法,它是用来确定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分析对象一一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对象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
(一)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表现如下:首先: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稳健准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其次:报表真实性的问题。只有根据真实的财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财务分析通常假设报表是真实的。报表的真实性问题,要靠审计来解决。再次:企业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影响可比性。最后:财务分析中使用的指标多限于财务数据,分析主要为财务人员,相对与企业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这个整体情况而言,有一定局限性。
(二)财务分析的改进建议
那么如何将财务分析进行改进,下面便是改进措施。首先:在财务分析中要引入公允价值和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其次:通过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等措施提高财务分析依据资料的质量。再次:努力完善健全财务指标体系。在财务分析指标和方法确定后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外部环境变化定期改善分析指标及方法。最后:在财务分析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既考虑财务指标又要考虑非财务指标;进一步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求财务分析人员在具备专业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当掌握其他行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财务分析的效果;二是要提高财务队伍的道德素质水平,确保财务分析人员在工作中公正和客观的立场;三是要加强对财务分析人员的监督监管,保证财务分析结果公正和客观及准确。
四、如何完善财务分析体系
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了解到财务分析的内涵及重要性、财务分析的方法、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及改进建议,但企业往往会面对这样一个难题,虽然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及员工都认识到财务分析对企业的重要性,甚至建立了科学的财务分析指标及方法,但财务分析的结果却很不理想,往往拿到管理者或决策者手中的分析存在如只有数字堆砌罗列,没有详细情况说明且对异常变动指标分析浅尝辄止,停留表面现象的情况发生,这样的财务分析就起不到观察企业运行状况“显微镜”的功能,而沦为利了应付差事的表面功夫。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这里就要讲到我们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工具“考核”。
笔者认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才是使企业分析报告重点突出、说明清楚、报送及时、预测准确、措施得力的长效机制。那么,什么样的“考核”制度才是公平合理的,这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拿笔者所在的企业为例,笔者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属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一个下属单位。该国有企业主要构成情况为公司本部(业务以营业收入统计占该国有企业业务的60%以上),4家分公司、5家子公司,笔者所在的单位是该国有企业的本部,每月需写公司本部的财务分析,并要汇各分子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根据报表合并汇总情况写该国有企业的总体财务分析,并上报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及该企业的决策者。根据2013年上半年财务分析的实际情况来看,情况并不理想。
除了本文第三大点提到的受财务分析本身的局限性以外,据统计各分子公司对财务分析上交率在50%以内,公司本部各主管会计的财务分析上交率在40%以内。那么这些上交财务分析的质量又如何呢?从2013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写汇总分析时可以从这些上交的分析中提取的东西很少,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上报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及该企业的决策者的财务分析基本是靠一人之力完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写出来的分析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从前面三点的论述中我们知道财务分析是个多员参与的过程,没有多员的参与特别是没有主管财务人员的参与,不管你的分析指标和方法制定的有多么科学合理,最后只能沦为应付差事的表面功夫。下面,将根据这一情况,从分子公司及公司本部这两个方面来建议针对财务分析这一块如何制定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
(一)对分子公司财务分析“考核”制度的建议
据笔者了解,该国有企业在2011年针对财务报表及分析制度专门发过一个文件,在文件中对分子公司报表及分析的质量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但从2013年上半年情况来说,该文件执行情况并不理想。根据进一步的情况了解,公司本部对各分公司可以实施扣分及奖励的考核,对子公司不能实施扣分及奖励的考核;从上交的财务分析情况来说,分析指标及内容不统一,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上述情况,拟定以下措施:
(1)根据集团公司分析报告要求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统一的分析模板。其中结合本企业具体情况可以考虑:营业收入、利润、EVA、存货、应收款项这五个基本指标当月预算与当月快报差异率超过5%情况说明;以上五项基本指标上月快报与正式报表差异率超过5%情况说明;根据上月或以前月份分析内容是否改进了本单位的相关工作;为达到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及预算水平在以后月份采取的措施情况说明等内容。
(2)制定统计表格对各分子公司分析从时间、内容、质量、改善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客观评估,总得分为5分。
这样制定的考核制度原因为:
按企业整体要求统一制定模板,有利于全面了解各个分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使各公司之间的经营业绩比较有了统一的平台。
在扣分及奖励考核不能覆盖到每个单位时,就要另辟蹊径,通过局域网、传真等方式公开公布考评结果,可视同是一种“精神”考核,这样的考核可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从而达到促进各分子公司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及水平,进而达到通过财务分析监控及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的目标。
(二)对公司本部各主管会计财务分析“考核”制度的建议
前文提到了,根据2013年上半年统计,公司本部各主管会计的财务分析上交率在40%以内,按照公司内部管理文件规定,主管会计每月都要对自己主管的业务进行分析并把分析内容按时间节点上交给总账会计,但为什么只有不到40%的会计执行了这一规定呢?答案只有一个:缺乏行之有效,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对“考核”存在一个误区,只要提到“考核”就等同于“扣钱”,但根据公司本部会计人员构成及分工情况,这样一味“扣钱”的考核并不合理,会计人员由于分工的不同,处在不同的会计岗位,就相对而言,有些会计岗位核算复杂、管理效果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来说是重要、关键。有些会计岗位核算简单、管理效果对企业整体经营情况来说是一般、非关键控制点。而受企业的目前工资制度重职称、重工作年限,而轻岗位重要程度的局限。如果不能从部门“考核”中进行正确引导,那么就难以改变部门这种“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具体到部门的情况,由于岗位分工的不同,对财务分析的考核不能像“是否按时上下班,是否穿工作服”这样有统一标准的项目进行传统考核,也就是“扣钱”考核,而应该换一种思路,进行“奖励”考核。拟定措施如下:
(1)根据会计岗位设置的不同制定各岗位财务分析模板。其中,分析模板涉及内容可考虑但不限于: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财务分析的涉及到本岗位的内容、公司承接KPI指标涉及到本岗位的内容、预算的制定及执行涉及本岗位的内容、部门承接公司课题涉及到本岗位的内容、本岗位工作改进及改善方向、本岗位涉及公司经济运行其他情况等。分析模板制定的方式可采取自我分解、处室讨论、部门整体权衡等多种形式。
(2)制定统计表格对各主管会计的财务分析从时间、内容、质量、改善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客观评估,总得分为5分,表格格式初步拟定为表2。
(3)每月定期由部门领导在部门内部RTX上公开公布根据考评奖励人员名单及奖励金额。
这样制定的考核制度原因为:可以建立部门所有员工从事岗位与企业经营业绩及承接各项指标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领导全面、客观的了解部门每一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通过内部RTX上公布“奖励”考评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部门领导的威信,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采用“奖励”考核并在内部公开的方式,一方面是对没有得到“奖励”员工一种隐性的“扣钱”考核,但方式隐蔽,有利于部门团结;另一方面是对工作态度好、工作质量高的员工的肯定和支持,可以在全员中形成一种责任和竞争机制,促进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沙洁.企业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研究,2010,(9).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二)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执行审计,一是将审计的视角从会计系统扩展到更广泛的经营管理领域;二是确定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与分布;三是优化配置审计资源,避免在某些领域审计过度或不足。其分析框架可考虑如下:
(一)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很高,独立审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消除会计报表的错误和不确定性;缩小或消除社会公众合理的期望差距(TomLee,1993)。独立性原则的要旨是使注册会计师免于利益冲突,从而奠定正直与客观的执业基础,但独立性最终体现在注册会计师独立承担审计风险责任方面,因而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审计风险就是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它只能控制在极小可能程度以下,用数学概率表示应不超过5%。“一般来说,社会公众认为这个比率应低于5%,审计保证水平为95%”。
(二)分析战略风险
在确立了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应该控制在5%以下之后,应全面分析战略风险。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营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企业经营有效性和会计报表的关键认定是否合理、合法。新的国际审计准则列举了28种可能暗示存在舞弊风险的环境和事项(IAASB,2003)。结合审计实践,我们提出如下要点:
1.分析经营环境。主要分析客户主营产品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了解客户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2.分析经营产品。对客户的主营产品进行分析,了解客户的产品是什么;其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如何;盈利情况如何;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比较其利润率是否合理;如无同行业比较,与社会一般平均利润率相比,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3.分析经营模式。分析客户经营模式就是分析其产品的供、产、销过程是如何组织实施的;其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是什么;重要购买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购买商;重要供应商与客户的实质关系;客户是否严重依赖少数或某些重要供应商;是否存在既是客户购买商又是供应商的单位(有无存在自卖自买的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建立战略风险评估决策框架,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对会计报表层次的整体认定进行预计并与管理当局报告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管理当局在相关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下的整体认定是否恰当进行职业判断,对企业是否存在从生产经营发生交易和事项的开始就通同舞弊、虚构交易和事项以粉饰报表作出职业判断。
战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否定。评估战略风险是注册会计师自始至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调查期间,如果判断得当、评估准确,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如分析得出战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为可能、很可能或基本确定,也就是其战略风险概率大于5%,则此项目不能承接;如已在审计过程中,可在没有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及早退出项目,以避免由于战略风险带来的审计失败;如果该项目战略风险概率小于等于5%,则该项目初步可接受,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审计,其失败的可能性必然可大为降低。
(三)分配剩余审计风险
评估完战略风险概率后,可按照传统的方法分析认定层次的风险概率,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就是重大错报风险概率。最后根据确定的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和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概率,得出关于剩余审计风险也就是检查风险的概率,据此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和范围,即可将审计风险减少到满意程度。上述分析过程可用图一表示。
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XY公司为国内一家拟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的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天然彩棉的研究和开发。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以天然彩棉为核心的初级产品及终端产品,初级产品为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服装等。公司重要财务数据(未审数)见表一。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按照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初审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判定为高水平,相关实质性测试较为详细。重要审计程序和结论如下:
1.存货及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首先审核存货的存在性。审核时要求公司对存货全面盘点并全程由审计人员盘,盘点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种子盘点比例为100%。盘点结果,存货数量账实基本相符略有盈余。其次审核产品成本计算和结转方法。对联产品成本的计量,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定各产品入账成本,符合有关规定;存货的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每类重要产品按其明细分类,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按月进行重新计算测试,测试结果差异不大。对于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进行验证,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2.收入及应收账款的审计。获取所有种子销售合同,检查销售发票、出库单等,并对其应收账款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合同显示,2002年以前公司提供种植单位种子,按照合同的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并保证种植单位每亩收益不低于1000元,不足部分由公司补足,此时种子向种植单位的转移未做销售处理。2001年12月5日公司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后,2002年度开始将种子向种植单位转移作为销售处理。此时合同明确种子销售给种植单位以后,有关种子的风险不再由公司承担,不再保证种植单位最低收益,公司仅按合同约定价格收购籽棉。公司具体确认种子收入的时点为棉种销售合同已签订、棉种已出库转移给对方、销售种子的发票已开出或价款已收到,符合有关制度的规定。应收账款相对于公司总收入数额较小,期末仅为4573万元,但也全部函证,回函率为100%,差异率为零。
对于会计报表的其他项目,注册会计师也进行了详细审计,未发现重大问题,据此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报告。可以说,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为准绳衡量对该公司的审计,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应属充分,审计结论也并无不当。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下的审计过程及结论
初审材料上报后,证监会要求重新核查。注册会计师尝试按照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施测试,首先分析重大错报风险中的战略风险。
1.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产品为高科技项目,在开发初期,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开发应用也处在尚未成熟、未大规模推广的阶段。该阶段特点为: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虽然产品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能否成为传统白色棉花的替代品或以后棉纺织品的主流无法定论,经营前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
2.经营产品的分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彩色棉花的研究开发和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该产品的特点为天然彩色,符合人们对天然环保概念潮流的追求,但与传统的白色棉花相比,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上的比较优势不明显。不过,会计报表显示,其主要产品的毛利率达50%左右,远远超过传统白色棉花产业。根据经营环境的分析,公司是国内较早推出该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且经营规模是国内最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存在着超额垄断利润,其产品又处在前期科研开发费用高昂、规模经济效益尚未形成的阶段。没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意味着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尚难确定,其经营前景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高额的利润率显然有质疑的理由。
3.经营模式的分析。公司的初级产品是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采取销棉种子给各种植单位,一收购籽棉,然后加工成彩色皮棉、棉种等系列产品再进行销售的方式;终端产品为彩色棉纱、彩棉内衣等,取向加工单位提供彩色皮棉等原材料,加工成各种终端产品后,由公司统一对外销售的方式。显然,公司的主经营模式为委托加工。此经营状态下的收入确认与计量分析:根据委托加工的经营模式,公司所生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的对外转移,在实质上构不成销售,在此阶段不能确认相关收入。但公司对同一模式的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核算方法,即使同一产品在不同的会计期间所用的核算方法也不一样。如同为委托加工,种子向委托加工方的转移就确认为收入,而皮棉、彩色面纱向委托加工方转移就不确认收入;同样是彩色棉种向种植单位转移,2002年以前不确认收入,2002年以后确认收入。这种对交易确认和计量方法横向、纵向的不一致,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再从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来看,确认方法存在问题的种子的销售利润分别占2002、2003年度主营业务利润的84.19%、57.46%,占公司净利润的167%、107%。公司从形式上变更经营模式、变更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操纵利润的嫌疑进一步加剧,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和整体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此经营状态下的成本确认与计量分析:公司按联产品销售市价比例法确认计算联产品成本,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计价和成本结转,表面上产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符合有关规定。但从战略的角度看,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产业尚未形成气候,销售的彩棉种子、彩色皮棉等产品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销售价格实际上完全由公司自行确定,其相关产品的售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公允性,在此价格基础上确定的联产品成本失去了可靠的基础。再结合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形成公司主要利润的彩色棉种由于要对其全部衍生产品进行回购,如果定价大大高出其实际价格,成本就会高估,其他产品的成本就会低估,真正外销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利润就会很高,而彩色棉种由于是高价格高成本,销售利润自然也会很高。
但彩色棉种的外移实际是委托加工,不能作为销售,如作为销售实际上就成了自卖自买,高价格高成本的结果造成了公司巨额未实现利润隐藏在期末未销色棉种之中。虽然存货期末价值根据报告日前后公司的销售发票验证,表明存货的期末市价均高于成本价,但由于此市价实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公允价格,低估销售成本高估存货价值虚增利润是确定的。
通过上述以经营模式为核心的战略风险分析,可以得出两种结论:或者公司高层通过系统手段精心构置并不存在的交易,并在形式上合规,以粉饰报表取得上市资格(事实证明如此);或者公司管理层根本不了解经营的有效性和经营风险,不掌握会计报表失实的具体情况。错误的会计核算导致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经营决策,如真正外销的产品的定价很可能低于其实际成本,终将导致经营失败。
(四)两种模型的比较
以上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受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指引,以企业的经营模式为核心进行战略风险分析,不仅可以克服缺乏全面性的观点而导致的审计风险,而且有利于节省审计成本。就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注册会计师初次审计时首先进行战略风险分析,得出该公司战略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很可能,一则会把握重点审计领域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二则会在未发生大量审计成本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上述案例还证明,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必须时刻把握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我们在审计时不能为了审计而审计,不能单纯追求审计底稿做得有板有眼工整而全面,形式上的合规实质上可能存在着对重大问题领域的忽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实务的有效工具。运用该模型执行审计,既能挖掘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功效,发现并消除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又能够从整体上发现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而导致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从而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审计失败。国内事务所客户的次优级状况决定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修订中国相关独立审计准则更显得尤为迫切。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意义在于:“不是否定国际审计准则以及其他国家审计准则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向,也不是无视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已经体现的风险导向审计的精神,另搞一套审计准则,而是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并严格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