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1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的财务工作是整体团队工作,财务部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团队,在团队中,各财务人员岗位的合理设置和财务人员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着财务部门的整体工作能否合理、高效地为公司提供最需要的财务数据:
(1)必须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及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明确岗位分工,使“钱、物、证”分开管理,套用适于公司情况的岗位指导书明确划分各财务的责、权、利;按财务人员在整体财务部门中的级别层次和工作性质,对下属财务人员进行差异化管理,强化横向沟通和请示汇报制度,使工作高效、有序、减少财务无效劳动和重复劳动。
(2)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加剧了财经法规的修正及变更周期的缩短,财务负责人在统领部门保证财务日常工作的同时,需加强最新财经法规的深入解读、核算监督方法的学习应用。利用各种学习培训平台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使之融会贯通,有利于新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转化,不断提升财务工作水平和办事效率。
(3)在实际财务工作中,注意观察各财务人员的行为习惯和做事方式,充分了解各财务人员对具体工作的把握程度和喜好,在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因人而异地安排其承担的财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财务人员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整体财务工作效率。
二、财务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公司所处行业及公司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公司的财务制度的差异性。
(1)公司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情况,在充分发挥财务核算和监督职能之外,还要以财务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约束整体公司的财务行为。在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的任何经营情况,都能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财务管理也是企业整体的管理,贯穿企业的始终。
(2)完备的制度是基础,关键还是执行,公司财务人员需要在财务制度的规范下,约束和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规避财务人员徇私舞弊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化内部控制管理,以财务人员岗位职责指导书等文件形式明确各财务人员的责、权、利;会计工作也是一项规律性很强的工作,财务负责人需按岗位设置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进度指导表》,并以时间为限定,指导财务人员按部就班地进行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财务制度的执行最终体现了会计信息的披露,财务负责人必须按公司的要求,强化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适用性、有用性和参与决策性。
三、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与考核
预算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管理决策方法,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
(1)规范化的企业必须将预算列为基本和必要的财务工作,任何企业基本都有一个平稳的波动周期,财务必须对企业历年数据进行深入梳理,使收入、成本、费用等各项指标明显地列示出来,加之与实际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存在差异,深入分析差异原因,修正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达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2)预算的执行与考核,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发展愿景、努力方向,同时也是体现企业的所有权人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平衡,尤其在绩效考核的前提下,能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和个人的最大潜能,使企业与个人达到共赢。
四、融资与资金集中管理
资金永远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现有条件下,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进行必要的融资,以扩大企业的经营、提升盈利水平。
(1)各公司尤其是跨行业、多方面发展的集团公司,必须充分调动各公司的融资主体优势,找准融资银行的切入点,利用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方式,以各公司的经营形式对口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范围,拓展集团整体资金链,优势融通资金,促进企业整体发展。
(2)融资后,必须加强对融资后资金的集中管理和使用,通过一系列的融资报表类形式,随时关注公司流金流动情况,避免出现融资后资金随意流动等不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还需协助业务部门强化业务回款,使资金在公司中形成良性循环。
(3)密切关注担保单位和互保单位:在经济一体化形势下,单一企业经营模式也限定了融资的规模,企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金需求程度往往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相互信任单位之间担保及互保的形式,相互间放大了各企业的融资规模,提供了充足的资金;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及经济方向的不断变化和调整,也使各企业的经营存在些许风险及不可控因素,在“风险与收益共担”的前提下,担保单位和互保单位的经营情况,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充分了解担保和互保单位的生产经营及资金链情况,按自身可控风险标准,确定对外担保的规模,并以法律认可的合同约定互保系数,控制担保风险。
五、涉税筹划
涉税成本是任何公司必须承担的,中国税制改革一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着修正,在此纳税环境下,合理必要的筹划是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既合理合法地照章纳税,规避了涉税风险,又合情合理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纳税,充分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合理支出。筹划业务必须立足公司经营情况、承载税种等情况,深入研究最新财经法规和税收制度,本着“照章纳税”的原则,强化新知识的认知和学习,掌握最新最完整的税收动向,充分保证国家税收及时足额地入库,实现公司利润的最大化。
六、财务分析与参与公司决策
财务工作的最后阶段就是财务数据的呈报和财务分析,各项财务数据既能综合体现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又能体现公司的发展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运用各类财务指标控制财务风险和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公司进行预测、决策和实施战略管理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必须整理财务数据,统计并分析各项财务系数,对照企业内部管理的指标、外部行业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财务数据的作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并切入改革实际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以财务数据校正和指导生产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公司努力方向和需要强化的实际战略部署,深挖公司增收节支的潜力,提高公司盈利水平,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哈佛分析框架;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5.23.122
1 行业状况和发展战略
1.1 简介
S公司由L博士创办于1996年,是国内领先的以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工业分离纯化、膜法水处理和环境工程专业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水务投资运营商。在膜技术应用领域,S公司能够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在水务投资运营领域,S公司通过BOT和TOT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地区已投资和运营了25座市政污水处理厂,在建4座市政污水处理厂。
1.2 发展战略
S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是:秉承“致力蓝天碧水事业,追求伟业光大目标”的企业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为己任,专注于膜技术研发,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情况向其提供包括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现场安装调试、运营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等在内的工业分离与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打造覆盖“膜材料一膜设备一膜软件一膜工程一膜应用”的膜工业全产业链,成为应用先进膜技术发展水质净化、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全球领先企业。
1.3 竞争优势
①技术优势。②研发优势和持续创新优势。③产业链完备优势。④项目经验优势。
2 会计质量和财务报表分析
2.1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如表1所示。
由于S公司从事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的投资运营业务,该等业务具有初始投资大、经营周期长的特点,公司采用适当的财务杠杆以提高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水平。同时,S公司实际负债结构中主要由经营性负债构成,整体偿债风险较小。目前,公司仍处于业务拓展阶段,管理层坚持执行稳健的财务政策,严格控制公司整体财务风险,主要采取短期借款的方式筹集发展所需资金。
整体而言,S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而且在逐年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经营状况良好。同时,由于S公司经营政策稳健,财务风险可控,S公司偿债风险较低。
2.2 资产周转率能力分析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的规模也呈一定幅度的增长。近年来,由于S公司水务投资运营部分政府客户财政预算紧张,导致相关应收账款回款速度下降,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所下降。②存货周转率分析。由于S公司的膜技术应用项目具有数量较少、单个合同金额较大的特点,存货余额受项目具体完成时间和期末完工状况影响而波动,因此,存货周转率体现出一定的变动。③总资产周转率分析。2012-2014年.S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较为稳定,也体现了公司可靠的盈利能力。在水务投资运营业务的扩张中,S公司逐渐形成了标准化的BOT、TOT特许经营权项目建设模式和富有效率的营运管理体系,相关业务经营管理模式趋于完整和成熟,从而为业务和盈利水平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述分析可知,S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情况符合公司的业务特点和公司所处发展阶段的特征,整体资产管理能力较强。
2.3 盈利能力分析
2012-2014年,S公司的毛利率及营业利润率较为稳定,但净利润率有所下降,主要是S公司下属联营公司T公司2013年和2014年亏损继续扩大(受行业不景气影响);剔除投资收益的影响,S公司2014年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2505.83万元,增长25.71%,主营业务业绩有所好转。同时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不断增加,公司净资产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净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有所下降。
整体而言,S公司盈利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2.4 发展能力分析
2012-2014年,公司投资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张,留存收益和总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2.56%和12.58%。
总体而言,S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较为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资产保值增值的状况较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较快。说明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和发展能力。
全面预算管理中,将预算编制分为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为:上到下、下到上、上下结合。具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企业预算进行管理,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力判断。上到下的预算方式是指,预算情况由总部根据市场情况及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来进行详细的制定,分公司的制定以总部的预算标准进行制定。这种预算制定方式是为了确保总部经济利益得到落实,并且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公司内部战略发展,但是存在着变相强制性的弱点,导致分公司无工作主动权,无法切实的进行人本化管理。下到上的预算管理是在预算制定时,通过分公司汇报的情况和编制来进行制定,总公司只进行认可和批示。这种预算编制方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积极的作用下可以适当降低总公司工作难度,但经过实践证明这种预算编制方法不利于公司整体管理和运营,容易造成管理散乱、各自为政、问题隐瞒不上报等现象。上下结合预算编制方式,相比前两种编制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这种方式先由总部提出经营目标,然后进行细化,最后分配到分公司经营目标,分公司以总公司分配的目标,进行预算制定,并通过实际经营情况及时汇报反馈,总公司针对其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修正、调整目标,最终完成预算制定。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分别对运营预算、财务预算、总体决策预算进行管理。保障预算的合理化科学化,使各项预算之间能够形成统一的整体。
二、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对航空公司重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不难看出全面预算管理对去企业预算管理起着很大的作用,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到航空公司预算编制中意义重大。不仅仅是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更保障了航空公司经营活动的经济性的实现,并且有效的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下面分几点来对全面预算管理对航空公司的重要性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实践证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能够推动航空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中,使得相关领导对航空公司总体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保障了航空公司整体发展方向能够针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确保了整个航空公司自身运营能力与整体企业价值紧密联系,保障了航空公司运营目标的实现,使企业自身实力得到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航空公司对下属部门能力和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确保了航空公司整体运营的流畅。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是企业生存的关键,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保障了航空公司的资金合理分配,成本得到了控制和降低,提升了运营利润,推进了航空公司发展。并且企业资金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易引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管理方式是一种经过分析综合考虑的分配模式,这种平衡的方式,降低了财务风险。最后,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综合管理水平,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日常经营和运营过程都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预算控制,预算合理化,根据情况编制,可以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做出修正,避免了航空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出现大的偏差,控制了企业资源浪费现象。确保了航空公司有效规避盲目经营行为。可以说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未来航空公司发展的基石。
三、结束语
关键词:整体上市;财务绩效;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绪论
整体上市,大体是指上市子公司或母公司作为主要部分,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整个集团的所有资产或者主要经营资产及业务整体整合成为一体,实现整个集团的打包上市,将集团内外资源有效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行为。我国整体上市起源于2000年左右,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并不完善、经营效率不高,市场环境又需要企业扩大发展,在这种背景,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分拆公司部分资产来上市,随着国家的政策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一些企业将未注入证券市场的资产投入进去,实现资产保值、发展壮大。整体上市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先脱离原有企业控制,再进行整体上市,方式可以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换股重新IPO、反向收购母公司等。
一、整体上市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1.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大多数企业整体上市之前,都已经进行了分拆上市,有可能导致企业重视上市的部分资产,重点关注上市资产部分的相关业务,忽视集团其他相关业务。如果,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将整体内部、外部资源全注入资本市场,形成原先已上市业务与新业务的统一,增强统一配置与规模化管理的模式,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可以统一进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集团整体的单位经营成本,实现集团生产线合理安排;另一方面,企业集团的销售网络与渠道也可以统一集团管理,层层分级,不会像整合前拆分管理,能够降低公司经营成本,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加强资源内部利用,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影响公司财务绩效。
2.降低公司财务成本
企业整体上市,集团内部一方如果有资金过剩,可以提供给需要资金的另一方,作为统一企业集团内部公司之间的财务利息往往低于外部融资方式;集团内部一方如果因扩大规模等急需融资,也可以在内部进行资金合理配置,资金规模增强了,降低了财务成本,有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企业营业情况、扩宽了融资方式。同时,一些企业集团本身就成立了内部的财务公司,在实现整体上市后,更加有利于财务公司统一结算管理,加强管理经营效率,降低财务融资成本,提高集团财务绩效。
3.提高公司资产质量
公司整体上市之前,需要将母子公司之间股权关系简单化,那么往往会进行优化公司的资产的过程,比如引进机构投资者、实现产权多样化,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资产质量。
公司整体上市之后,关联交易的不良情况将有所改变,从而影响公司资产质量优劣。这是因为,分拆上市的公司,往往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况,集团公司与上市子公司可能会通过利益输送的方式,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危害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通常有以下方式:一些分拆了上市的公司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上市,而集团剩下的资产盈利能力较低,控股股东将分拆上市的公司与集团其他子公司进行产品交易,价格完全有内部协商,以达到粉饰上市公司业绩的目的,虚增上市公司利润,表面上公司资产质量较优;一些分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为了集团其他公司资金问题,通过已上市公司来间接融资,造成分拆上市公司负债程度过高,影响资产质量。一旦集团整w上市,对于控股股东而言,这些方式将没有任何利益而言,打消其关联交易的思维方式,从集团整体利益出发,也不会损害中小股东利益,更重要的是,企业集团资产较分拆上市之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同时,整体上市后,如果大股东以增发形式实现整体上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和总资产都将有所增发,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将有所降低,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其未来的融资能力将不断增强。
二、整体上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整体上市会产生股权结构的变化,而公司治理受股权结构的影响。如果分拆上市公司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控股股东股权份额较高,那么,整体上市后,由于新股发行或者引入机构投资者等等情况,股权结构或许会发生改变,可能不存在“一股独大”的情况,控股股东由单一模式转换为多元化模式,股东之间互相制衡的关系将改善公司治理情况,特别是在我国特殊背景环境下,一些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之后,国有占股份额降低,股权结构多样化,能够得到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如果在整体上市后,产权实现了多样化,股权却过度分散,股东会的公司监管力度就会减弱,这样的治理结构也不完善,不能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也无法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所以,整体上市后对企业集团的股权结构影响较大,应当审慎进行分析,对变化后的股权结构进行预估,作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案。
三、结语
摘要: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关键词:运营效益审计价值链成本运营链战略经营审计
一、运营效益审计概念的提出
运营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运用价值链分析来评估公司经营战略,对流程重组和战略层、管理控制层、作业层实施价值监控措施的一种综合审计方法。
二、运营效益审计产生的背景
在新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单个组织,无论是虚拟公司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公司联盟,都已扩展到公司外部整个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客户。影响公司经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成本、质量、时间、服务、经营环境。运营效益审计通过对影响公司经营的各种因素予以量化整合,实现对公司整体效益的评估。运营效益审计是以价值视角对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审计,是一种战略意义的审计理念,它强调的是一种视角和观念。
三、构建独立的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意义
运营效益审计从性质上看,属于公司运营管理的范畴,同时涉及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经营管理三大领域,是公司具有战略性质的高层次审计。它既区别于公司的财务审计,也不同于公司基于内部控制的常规经营审计。因此,构建其独立的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
1.运营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目标不同。财务审计的目标是财务成果的确认符合公认财务准则框架内的公允性,是财务成果的评价阶段。而运营效益审计的目标是使财务成果最优化,是财务成果的优化阶段。
2.运营效益审计与常规经营审计的内涵不同。常规经营审计,以完善公司内部控制为手段,达到防止经营舞弊,控制经营风险的目的。而运营效益审计则以评估关乎公司运营的价值链为手段,改造公司整体业务流程,达到公司价值增值的目的。
3.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对审计行为的特殊指导意义。在公司运营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和努力方向。如营销部门为开拓市场要求开发新产品,生产部门为避免过多存货强调要有一个准确的销售量估计,而财务部门则大谈资金调度方面的难题。其结果从总体上抵消了公司运营效率。运营效益审计框架有利于指导审计行为从价值视角评估整个公司运营,整合生产、营销等活动,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四、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和方向
1.以增加客户价值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侧重点。没有客户,公司就没有真正价值。客户对公司产品的认可、购买是公司实现价值的惟一源泉,也是判断公司存在必要性的关键因素。
2.以营销活动审计作为运营效益审计的方向。因为公司的生产性投资一旦建立,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营销活动便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风险和收益的最终承担者,生产和财务管理均是围绕实现营销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五、运营效益审计框架的构建
1.经营环境审计框架。
(1)公司经营目标和财务目标是否明确和切实可行,经营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2)公司形象与品牌定位是否合适,公司战略定位是否恰当。(3)公司的财务政策是否稳健,财务原则运用是否有利于实现经营目标。(4)解决实现经营目标过程中的具体财务支持方案是否高效。包括: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营运资金管理方案;财务资源有效利用方案;成本降低方案;纳税筹划方案。
2.实务审计框架。
(1)公司运营管理审计框架。战略管理层面。需要进行战略经营的审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公司核心竞争力,判断竞争对手状况、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等因素,进行公司各种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管理控制层面。这是对战略管理层面的适时审计监控,针对经营状况不断地进行价值增值分析,进行预算平衡和资金管理,对具体经营目标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估。交易作业层面。这是基本审计层面,管理控制层面审计的基础工作。包括账目、日常财务决策、税收支持、资产评估、应收账款审计等。
(2)成本运营审计框架。根据价值管理理论,在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一条与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运营链”,它从产品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投入开始,到售后服务开支,表现为一种用成本计量的“负增值”形式。
成本运营审计是对公司价值活动相对应的“成本链”进行审计,剔除不增值或低效益活动,使公司的相对成本优于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
六、公司运营效益审计框架内的具体审计实施指南
1.经营计划审计。确定公司的目标,是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应建立两种目标并对其审计:(1)财务目标。即审计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的财务报酬目标,包括投资报酬率、利润率、现金回收率等指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风险和机会。(2)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必须转化为经营目标,即对销售收入、销售增长率、销售量、市场份额、品牌知名度、分销范围等进行审计。
2.经营预算审计。审计为执行各种经营战略所必须的经营费用,并且要以科学的方法控制支出,预算灵活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定价不但要补偿成本,而且要促进市场开发。
3.经营实施审计。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审计财务资源分配。审计人员报酬制度和激励措施。为避免经理人员行为短期化,评估和报酬制度不应以短期经营利润为依据,而应建立在长期战略目标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