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范文

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措施

案例教学法具有情境性、典型性、针对性、内容丰富性、可读性强等特点。教师引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给学生听,以案例为媒介向学生传输知识点,而不是将知识生搬硬套的教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听课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案例教学以一件实际存在的事情为起点,以问题为向导从中延伸出知识点的教学,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模式提出了相关措施。

一、创设情景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张,基本上是学校、家两点一线的路程,没有丰富的课外活动,因此很多学生对地理位置都没有什么概念,面对充满专业词汇的地理课堂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不耐烦和兴趣低。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大挑战。为了解决当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课文的时候,我国的人口呈现从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大体趋势。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和广度,教师可以利用孔雀南飞这一实例创设一个情景出来,给人口迁移创建出一个合适的背景,让学生通过了解日常生活中孔雀的生活习性联想到人类迁移的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类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意义。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展学生知识面

案例教学研究具有针对性强、典型性的特点,教师必须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择符合本节课知识点的案例,这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研究的作用。反而言之,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教学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全不同,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真正作用,而且容易混乱学生的思路产生知识点的混淆。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准备合适的案例,为了让案例更加与时俱进、符合时展的潮流,教师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宽的广度寻找更加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例。在此过程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也许有些新闻报道、现象等没有直接显示是有关地理学科的,但是其中也许也暗藏了深刻的地理知识完全可以作为素材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综合发展的教学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向学生展示学习之外无法触及到的景色或者高科技。

例如:在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学生的阅历有限而无法到达世界各地亲身体验各式各样的地表形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搜索不同地表形态的照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视频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点,有利于打破枯燥乏味的课堂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然而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向学生讲解网络的弊端,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让家长一同协助监督学生不能利用网络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三、设置小组讨论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案例教学研究是以一个实际事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通过讨论寻找到案例中的知识点。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讨论出来的结论才能让自己印象深刻,才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忘记。同时,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益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教师还可以针对分组进行小组竞赛、话剧表演、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检验,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小组讨论的积极意义。例如: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由于这个知识点不仅比较难理解而且需要记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帮助而且可以抽查背诵情况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实践中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提出了三点措施,以期案例教学法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主要有创设情景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地展示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案例教学中设置小组讨论的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还有诸多细节有待思考和完善,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把案例教学研究的优越性发挥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学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证研究[J].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10:40-45.

篇2

    一、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是确立和更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在逻辑结构的依据。20世纪五十年代是一种单纯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发展观;七十年代则将发展看作是以变革为主的经济进程;八十年代开始强调社会和谐平衡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则将着眼点放在发展的公平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上;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倡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可以从高中地理教材的演变中得到说明:它逐步从伦理的角度既强调代内和代际间的公平和社会平等,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公平、协调、平衡。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充满了人文关怀的亮点,实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诸分支学科的和谐与统一。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在逻辑结构需要教师从微观上系统把握。从理论的重要性来分析,只有理清教材内在逻辑结构脉络,理解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和意图,教学中方能做到前后照应,避免各课各单元相互割裂。从实践的重要性来看,地理科学的实证性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社会现实。新教材体系中既有最新科技成果介绍,又有大量与人类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问题。如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温室气体、酸雨、东南亚森林大火、信息高速公路、旅游景观与欣赏等。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日常知识积累,通过各种媒体有意识地积累相关信息,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与认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从知识点的学科关联性上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常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一是与当今生产、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缺乏学生的社会实践空间;二是地理科学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导致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存在不足。因此,以知识的学科关联属性为突破口,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理论融人社会实践中去认识、解读、评价,从而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一是在假期中安排学生以《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等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自行确定活动方案、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等。学生在活动中既灵活运用了课本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合作意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还深层次地接近和了解了社会。二是注重边缘知识和交叉知识的补充,突出综合性和创新性。如在讲授地理在宇宙中的相关知识点时,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用牛顿第一定律来讲解是比较轻松的,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年变化与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密切相关的,在讲授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时,生物与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均与生物学知识密切相关等。教学实践表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通,不但有利于知识迁移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克服了偏科的现象。学生在设计和撰写调查报告时,敢于并善于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创新能力。

    三、从环保教育的趋向性上去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继续恶化,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间题也相当严重,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将环境教育列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进行环保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从环保教育的世界趋向性和形势紧迫性上去揭示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一个侧重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涉及环境教育内容,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同时还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环境间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环保教育已成为高中地理教材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环保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将所有涉及环保教育内容的单元中各节分为两大类课型:典型环保教育课和渗透型环保教育课。凡教材中涉及专题环境教学内容的为典型环保教育课,如“大气的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世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章节;凡教材各节中某一方面涉及或能延伸到环保教育内容的为渗透型环保教育课,如“空间资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等教学内容。

    四、从重点难点问题的典型性上去掌握学习的规律

    重点难点问题是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产生的。理论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叙述性知识两类。一般来说理论性知识是指那些概念、成因、规律、特点等,这些都是每课的重点或难点,理所当然要向学生讲明说透,使他们牢牢地掌握。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就必须满足“直接来自于自然界”和“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两个条件,指出这两点后再分别举例让学生加以判断。如要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可从实例中指出其历史性,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向科学进军。叙述性知识主要是对理论性知识的说明,往往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说明是怎么一回事即可,除了强调要记住其中某些重要的例子、数据、地名等之外,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由此,学习方法的运用显得至关重要,重点难点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要注重典型性和规律性。例如:在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记混淆。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记住,我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男左女右”,谐音为“南左北右”。又例如:在“1月、7月气温的水平分布图”上,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突出;7月份正好相反。这一问题是历届高中生掌握的难点。在教会学生如何推理出规律后,仍然有很多学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方向上的错误。我在上课时使用了比较易懂的比喻: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每到冬季,大陆气温总比同纬度的海洋低,那里的等温线就会向赤道方向靠近,好像是“取暖”;而此时的海洋,略比大陆温暖些,因此,等温线会向极地靠近,好像是“乘凉”(无论南、北半球均可用)。这正好符合了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突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同样,夏季的大陆气温比同纬度的海洋高,大陆上的等温线向极地凸出,好像去“乘凉”,而海洋的等温线则向赤道凸出,好像去“取暖”。自从用了这个比喻以后,无论在考试多么紧张的情况下,一般都没有错误出现。

    五、从学习阶段的整体性上去提商教学的质,

    高中地理的学习必须实现阶段教学环环相扣,必须通过步步引导、层层深人形成统一的整体。首先,引导和自学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学习的基础;讨论与总结阶段着重揭示了教材的内部联系,是教学的关键。其次,根据实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阶段教学,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各科知识,从而建立学科的开放体系。最后,在上述两个知识系统过程中,实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项功能。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多种感官并用,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到了课堂学习、消化、反馈的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课外学习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在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在具体的课堂讲授式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长期占据着基于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呈现结构,以及课堂教学活动时间进程层面的绝对控制地位,因而导致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动性接受地位,无法获取到数量充足的时间资源进行自主性思维体验过程,给学生实际获取的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效果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在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开展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往往过分侧重于针对地理学科理论性知识内容展开教学讲授,在未能充分关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背景之下,给高中阶段学生群体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效果的改善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在新课标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背景之下,高中阶段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体验过程中的知识应用能力水平引起了广泛关注,而研究性学习策略在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引入运用,为有效改善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应用能力,发挥了程度显著的支持和助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

(一)针对实际设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已经设定形成的学习目标展开细节分化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还能显著改善提升针对特定课题展开教学呈现过程中的效率水平。比如在围绕《河流环境的污染及治理》课题组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具体开展课题教学环节之前,优先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围绕如下细节分化性学习项目完成预习探究学习体验过程:(1)被污染河流的种类、引致因素以及污染来源;(2)实地获取的水样样本在实施化验处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础技术条件,以及需要运用的技术方法;(3)河流污染治理职能部门对河流污染问题所表现的态度;(4)河流污染问题的发生对普通居民生活状态的影响;(5)河流污染治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策略。

(二)切实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高中地理学科任课教师作为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主要指导者,应当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课题研究式学习活动组织开展之前,优先为学生设定和提出明确且系统的学习要求。要切实督导学生借由对具体课题活动的参与,明确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体验活动本身具备的综合性实践价值;要督导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实施实地性考察活动,测量活动,以及实验探究检验活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并且在此基础上确保实际获取的数据信息要素,能够具备稳定且充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在具体形成课题研究性学习结论过程中,应当指导相关学生尽可能保障和促进实际形成的学习成果具备充分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三)切实保障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过程中具备充分实际性

为切实保障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在参与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顺利实现自身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的充分改善提升,应当督导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设定研究研究新学习课题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和把握研究性学习课题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具体组织开展的研究是学习活动,能够保证和支持高中阶段学生群体的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学习掌握水平不断改善优化。

二、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

以研究性学习方法组织开展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实践工作,不仅应当注重于培养和提升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对基础性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地理学科实践应用性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还能切实保障和支持高中阶段在校学生群体,能够切实全面感知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性学习内容,在日常化生活体验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确保高中学生在具体参与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写学习体验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综合性素质水平的显著改善优化。在具体组织开展的高中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借由对适当表现类型的教学场景的设计及和呈现,督导高中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之中,具体完成针对特定地理学科知识内容要素的研究性学习体验过程,并且在结合生活实践体验感知基础性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应用价值背景之下,不断诱导和激发高中学生群体参与地理学科基础性知识内容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主观愿望,切实改善提升我国高中阶段地理学科教学工作的综合效能获取水平。

三、结语

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本文选取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及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指导策略,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全科.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4:115-118.

[2]刘飞.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与指导策略分析[J].中国培训,2015,08:148.

[3]刘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283.

[4]孔祥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策略———以甘肃省靖远县第三中学学生例谈[J].学周刊,2017,15:98-99.

篇4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91—01

一、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地理教学条件分析

1.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新课改背景之下,旧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峻地挑战,进行向着新的教学模式转变。高中地理教学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进行了不断的教育探索,持续革新地理教育方法体系与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改变传统教师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自身做到对知识的深入探索,根本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课本为中心,由教师一味地说教,而不关注学生是否做到内容理解,这种“倾灌式”的教学模式,必然使学生主体接受知识过程中变得茫然,机械的死记硬背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显著。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当前所存在的传统教学模式亟待革新,并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技能、心理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接班人。地理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引进新的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具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速度不断加快。其中包括网络、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这便要求了地理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决不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之上,要不断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新的知识,以达到提高和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在孜孜不倦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当今的教学要求相结合,善于抓住地域性本土教材,通过对课程资源的不断优化,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方法的探析

1.基础性工作——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位学生,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针对多元化的学生性格特征及其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要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促使学生健康良好的发展。高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使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实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主题思想,任何形式的课程传授,都要紧紧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全面遵循教学目标,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效,是因为教师能够对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把握。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合理把握可以避免很多盲目性和随意性,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方向性。

3.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精简: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复杂繁多,针对此问题,教师应当对课程的内容有效地进行整合与精简,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够促使良好教学效果得以实现。地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与精简工作对于地理老师来讲,要花费其大量的精力,但同时对其自身业务能力也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考核。而且,应当注意的是在精挑细选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性把握,决不可因为内容多、任务重,而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对内容进行大量删减。应通过科学的分析来进行内容的合理整合,达到强化主干知识之目的。

4.引入初中内容,强化知识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对初中地理的一种深化与拓展,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的衔接,才能更加有效的学习高中地理。从高中地理课程本身而言,应当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加以继承和发展。初中地理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以区域比较法、区域分析法为主,而高中地理中的典型案例分析也应该遵循初中地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分析各种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逐步形成严密的地理知识结构。

篇5

在地理学科特殊性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对这些复杂的知识感兴趣,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新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新奇中对知识进行探索吸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实施以来,地理学科的教材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专业知识,而是图文并茂。让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结合地图来理解知识,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为了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除了利用地理教材中给出的教学活动外,还可以创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析这些场景中包含的地理现象。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使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运用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师的发展性

1.进行教学观念的调整。

新课改实施以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摆脱在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这与以素质为主的教育中,要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矛盾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体会里面蕴涵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向,努力把握新课改的正确方向,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好的部分,逐渐探索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由过去课堂的主角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的学习方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但是不能让他们漫无目的地进行学习。教师在上课前要把课堂进行学习的计划制定出来,让学生按照课堂计划进行自主探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积极思考,又能保证他们的学习行为行之有效,偏离不了教学要求的方向。

2.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应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运用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讲授时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融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一个记忆的阶段,而是通过对知识消化吸收后形成自己的一个地理知识体系,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从这个地理知识体系中快速准确地调出有用的信息。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强化,让他们能具备地理思维的敏感性,能从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影子,能用地理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三圈环流这一课时,教师先是提出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力环流状况,接着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自主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对副热带高压带及副极低压带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疑惑,此时,教师要找准时机解释这个问题,使学生能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教学过程的创造性

1.课堂导入的趣味性、科学性。

教师在每次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有新鲜感及对知识的渴望心理,这样的一节课学生才能抓住主次进行选择性听课,而教师也可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2.重视实践教学。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它在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将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增长了社会见识。

3.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而不关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状况,甚至对于在课堂上经常提问的学生表示不满,认为这些学生浪费了自己的教学时间,可能会使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懒惰,最后只是等待教师对自己进行知识灌输,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兴趣的同时,加强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校外开展一些地理小活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