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范文

课堂教学实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0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堂教学实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堂教学实践

篇1

翻转课堂经典模型教学实践一、研究背景

高等数学是我校仁济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和进行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等数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正常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能否就业,而就业率和考研率等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高等数学教学的成败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就成为我们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诸多研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两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教学模型之一。

二、何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

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它是学生在正式学习的过程中,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再回到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这和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所以我们称为“翻转课堂”,并迅速流传开来。有小学数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大学微积分,大学体育课等各种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三、经典模型

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践者越来越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出以下五类经典模型。

1.林地公园高中模型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K12(12年制基础教育的简称)学校率先创立了经典的翻转课堂模型,把观看在线教学视频或教学DVD作为家庭作业,把本该是家庭作业的练习题放在课堂完成,在课堂上,还加入了探究活动和实验室任务。

2.可汗学院模型

可汗学院与美国加州洛斯拉图斯学区合作,利用其广受欢迎的教学视频和其开发的课堂练习系统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课堂练习系统能快速捕捉到学生被问题卡住,教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还引用奖励机制。

3.河畔联合学期模型

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翻转课堂的亮点是采用了数字化互动教材。这套用于试验的代数I的互动教材,融合了丰富的媒体材料,如3D动画和视频等,还结合了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与传统的翻转课堂相比,互动教材更加节约教师的时间,吸引学生。

4.哈弗大学模型

在哈弗大学艾克里・马祖尔博士提出翻转学习和同伴互助教学方法的结合模型,其要点是:在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做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反映出所学的知识,组织问题并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接下去,学生登录社交网站,发表问题。然后,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整理,有针对性准备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材料,学生懂的内容就不重复。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相互质疑,并协作回答质疑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聆听对话或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

5.斯坦福大学模型

斯坦福大学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讲座视频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因此,大约每15分钟,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在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允许学生互相提问,快速回答。

四、教学实践优势

翻转课堂为什么流行,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近几年对高等数学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

1.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翻转课堂正好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翻转课堂解放了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出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质疑。而老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

2.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他们的兴趣大部分在社团,而社团活动有时候会与上课时间冲突,有些学生就会放弃上课,如何让这些课外活动丰富的学生随时抓紧时间学习呢?翻转课堂就做到了,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工具(智能手机,电脑),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同时也让学习有困难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翻转课堂承认了学生的不同,并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学习。

3.增加了课堂互动,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在课堂上,当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着力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无论翻转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适合是最好的。翻转课堂比较适合小班教学,人数越少越容易掌控,而大班(3~4个行政班)就比较合适用传统课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是翻转课堂的模式。在整个学年中,我们是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结合使用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规律 教师主导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的成败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

一、探索课堂教学方式,掌握教学规律。

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预习提纲,要求学生用心预习,为上课做好必要的物质与思想上的准备。有效课堂离不开教学细节的精心预设,细节预设是对教学环节、教学流程等所作的一系列展望。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的体验过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做数学不是指简单的数学操作活动,而是在数学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与自我创造,是一种有效的数学体验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体验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乐思、会思、善思,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在数学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帮助学生分析错因,科学而理性地加以解决。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例如在《质数和合数》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初步掌握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础。教学中,我着眼于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概念,揭示出质数与合数的内涵,对共性的问题集中讲解,研讨解决,让学生相互商讨,共同解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

根据培养目标和数学教学的具体教学任务,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制定一个最佳教学方案,然后灵活地执行这个方案,以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在知识内容方面完成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转化工作;在情感方面完成由要你学转化为我要学的具体工作。教师必须在全面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提高教育教学素质上狠下工夫。必须根据教学新形势的实际需要,认真钻研教材,组织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根据实际需要,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组织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起主导作用。

篇3

关键词:政治 教学 实践 情景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给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有更好的效果。下面列举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从初中开始接触政治课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与方法论。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果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养成了错误的习惯,不仅不利于政治课的学习,而且日后的纠正更是难上加难。

习惯是一点点培养成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好的习惯是受用终身的。如何学好政治,是一个新的概念。老师在向学生灌输新概念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在长期的教学中,老师难免出现程序化的重复,而不追求创新改变,变得墨守成规。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更要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意自身的积累与提高。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应注意提高,在教学中,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认识不透的地方,要虚心向其他人求教。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时候,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和同学们多多探讨。这样老师不仅学到了新鲜的观点,而且在不经意间,了解了学生的关注方向,也更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

三、民主开放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情景的设置,将学生调动起来。尊重学生的发言与参与,特别是一些表现活跃的积极分子,不能简单粗暴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应该力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师生的互动,同学的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思维的火花只有经过碰撞,才能绽放出更大的能量。

四、理论联系实际

相对于课本枯燥的例子,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轰动事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引入正在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和分析热点事件的能力。

在课堂上,经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该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这样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变得便于理解,而且还得到了实际的应用。所以,学生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使得原本死记硬背的知识,得到融会贯通,变成了学生自己的知识。

五、多媒体切忌喧宾夺主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但是由于多媒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候造成了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注意到真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自身作为教学主体,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理念。对于多媒体的利用要恰到好处,而不是一味地盲目使用。

在使用多媒体资料的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人的课件,而不经过自己的认真学习与思考。如果这样,则是浪费了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互动能力。在声、画、影的交错应用中,应该寻找到良好的切合点。

此外,《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政治教学,不是一门应付考试的学科,而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的学科。政治老师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从而达到政治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德才.《论情感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簟孥,麓舅.《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3期.

篇4

学习感知:在探索中前行

高度决定视野。在课堂教学研究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学习课堂教学研究方面的著述,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开阔教学思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数学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课堂活动表现,关注展示课主要环节落实情况,关注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等。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笔者明显感到课堂教学改革后,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体验提炼:在借鉴中提高

笔者在学习和借鉴中探索出了“五步自主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确定目标、预习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提高。一是确定目标。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分类科学制订教学案。二是预习自学。只有预习得充分,展示才会更精彩。三是小组合作。教师可以将代表性问题、共性问题分解到各小组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交流展示。交流展示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清晰脉络,必须依据教材知识顺序展开,做到系统化。五是反馈提高。此环节是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测,让学生在综合训练中提高。

锤炼完善:在反思中升华

篇5

一、创设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授目标的达成,学生身心发展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堂气氛。创设开放的、民主的课堂氛围,首先要关注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渴求,以尊重学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宽容学生,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而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错,对学生的不足和过错给予春风拂面般的宽容,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波澜,从而敬佩教师、信服教师,并以努力学习来回报教师。再次,与学生民主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看待,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对话,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所想所学与所得,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二、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自从人文主义哲学家培根喊出那句改变世界面貌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后,知识的力量确实无与能比。近代以降,知识正以魔力般的力量改变着世界,让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当今时代被冠以“知识经济时代”,可见知识的巨大威力。知识对国家、民族的未来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对个体,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那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法宝,无论怎样强调甚至夸大知识对中学生的作用都不会过分。但是我们部分教师不懂得社会是一个多维结构体,人是知、情、意、行的复杂生物体,人没有知识是不行的,但仅有知识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人除知识外,还需要丰富的情感世界、坚定的意志品质、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人是注定要过丰富的精神生活的。虽然知识对人的情感形成、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又需要情感来引领,行为需要价值观来控制和调节。如果在教学中“片面发展知识,没有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跟进,学生可能会成为知识的怪兽”,造成人生的悲剧。和谐教育思想要求不以知识的发展损害学生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发展与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要相互和谐。

三、教与学的节奏和谐统一

节奏,原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规律性、反复性、间歇性等特征是世间万物固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世间万物的固有属性。 教态节奏指教与学双方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间节奏、语言节奏、教法节奏、进度节奏等方面的个性和风格特征,它是具体的、个别的。教与学的节奏具有个性特点,因而教与学双方的节奏时常表现出矛盾、对立的一面。教与学节奏相适应,和谐共进,教与学双方主体则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教的节奏主体的教师会觉得课讲得生动有趣,得心应手;作为学的节奏主体的学生会感到听老师上课如沐春风,知识内化快,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在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生成上会有质的飞跃。反之,如果教的节奏不与学的节奏和谐,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会导致师生双方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师生双方甚至产生对立、淡漠甚或产生麻木的情感,这是非常危险的。

四、优生与学困生各展其长和谐发展

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小班教学对当下的教育来说(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仍然是不可企及的乌托邦理想。目前大多数中学的班额都在60—80人之间,每班90—100个学生也是常有的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差异,这是规律。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个取舍问题,是照顾优生,还是学困生,抑或中等生?照顾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漠视甚至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是不人道、不正义的,也是不可取的。和谐教育思想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不能以促进一部分学生的发展而牺牲其他学生的发展。因而要求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都要考虑到各层次学生的情况,使自己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发展不同层次学生之所长,补不同层次学生之所短。避免学困生的日益边缘化,更要对其作好心理调适,预防学生成人后出现去“社会化”、边缘化的生存心态。

五、全面发展与天赋优势突出和谐发展

篇6

一、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人教版)在教学“9加几”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中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实物投影出示全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组内的同学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生们喝了一些饮料,还剩多少盒?”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计算方法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如果录制一段本校运动会的场面,动静画面结合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例如,在低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又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应该越开放。“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首先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从数学学科的特点看,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的结果。学习这些知识,不是简单地吸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把前人的思维结果转化为自己的思维结果。这个转化,认知学派称之为“建构”,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称之为“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建构”也好,“再创造”也好,其实质就是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付出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曾经付出的大体相同的智力代价,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

篇7

关键词:美术课堂 教学实践 综合素养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情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笔者认为,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多点整合,多层推进,能有效加强情感教育,长足促进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一、心灵沟通、交流情感

小学生的基础文化科学习是非常紧张的,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既然艺术课不是考核项目,学生对艺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情感,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拉近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

2.合理评价,获得信赖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包括大师作品、老师作品和学生作品等)过程中,或针对自己与他人的创作情况、参与美术活动的态度、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美术文化现象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鼓励学生讲出并不断更正自己的感受,加深学生对美术活动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及时梳理自己的情感,建构起新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时时增强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并长久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比如在手工制作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因为艺术是无规则的,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巧用资源、积蓄情感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这给师生的美术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广大小学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使用好原有的课程资源,还必须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并加以有效整合、灵活运用。

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人教版一上)时,恰巧外面下起了小雨。教师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教室外面去看雨、玩雨。由于教师能根据活动目标和学生需求,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了天气资源。在真实鲜活的活动情景中,学生与雨点们零距离亲密接触、真诚“对话”,所获得的情感体验真实、丰富、细腻。这是任何人为的高超手段创设的情境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我们还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不经意犯下的一些错误。只要我们多动脑子,这些“美丽”的错误就会变成更具影响力、更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的生动鲜活的可贵资源。这里面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精心创作、表达情感

创作出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创作活动、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而美术创作活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或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篇8

关键词:酶的特性 探究式课堂教学 实践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角色意识以及互动关系

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研究以及合作学习,体现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在这样的一个课堂上,教师已不是从前喋喋不休的教授者,而是转变成了学生研究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通过这样一个课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一个很好的互动,加强了学习活跃气氛,从而把课堂推向,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是教育对象,课程价值的体现就是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的一个和谐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探究式教学大大的促进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这一课堂教学中的案例首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的情景,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感知能力的提高,另外,这一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梯度式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其进行不断探索、分析以及交流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提升,进一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酶的特性”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一)在课程开始前有目的的向学生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对酶的特性学习的这一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大家吃过饭不久之后又会觉得肚子饿呢?是什么促使了食物的消化呢?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催化剂吗?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之后让学生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这堂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酶的特性。并简单的介绍一下酶并引入下一个问题:酶其实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自然而然就会具有化学催化剂的特点,那么,大家觉得出了催化作用之外,还会具有其它什么特点呢?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吃过早饭之后几个小时之内酶就能把食物分解?要是在一般的试管内借助其它催化剂来进行这些反应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的就是酶的催化效率一定很高。生物体内的反应其实是很温和的,如果在体外的话直接就能够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是在体内却十分缓慢,甚至需要几十步来完成。并且能够进行的有条不紊,那么,我们是不是又可以猜测酶具有专一性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正式进入课程: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探究竟,来对酶的特性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酶的特性学习

1、酶是具有高效性

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来说的,所以在设计师就要能把,酶和无机催化物进行比较。

学生对实验的预期以及结果进行讨论:如果上面的假设成立,结果会是什么样呢?怎么来对实验结构进行检验呢?

激烈讨论过后教师给予肯定答案。

进行第二个提示:给大家动物肝脏、过氧化氢溶液以及氯化铁溶液怎么来设计实验?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讨论:既然预期的结果是实现了,那么那么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

激烈讨论过后教师给予正确答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和氯化铁的催化效率比起来要高很多。也就是酶是具有高效性这一特征的。

其实在这样的一个提示下并讨论下,学生得出的结论和正确结论也就相差不多了。

2、酶具有专一性

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来证明酶具有专一性?怎样设计实验?怎样进行对照试验的设计?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专一性就是说酶只对特定的反应物有催化作用,所以大家要考虑的是反应物是什么?如何选取?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一定时间后,教师提出第二个讨论问题:如果给定大家淀粉酶、淀粉以及蔗糖,大家觉得该怎么进行试验?

教师给学生提示: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结果应该就是淀粉会被分解,而蔗糖不会被分解。

学生进行讨论:对教师提示的这一实验结果怎么才能来进行检验呢?是淀粉酶吗?那反应过后又会生成什么呢?

激烈讨论过后,教师给出答案:淀粉分解过后会产生麦芽糖和葡萄糖。

学生对鉴定的结果做出分析并讨论,在分析的基础上,整理出实验步骤。

在讲述完酶的特性后,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来对这一该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该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印象,起到一个巩固消化的作用。并给学生提供下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酶的活性受环境的影响程度。可以让学生在该堂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并把问题带到课后进行思考。

结语:

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实践来对酶的特性进行学习,不仅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强化,也使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在一个激烈的讨论环境中进行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变得异常活跃。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还使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强化,另外,因为这一学习过程需要分小组进行讨论,依靠的小组合作能力,因而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学生的帮助一定会是很大的,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需求。

参考文献:

篇9

Abstract: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effect is not desirable, and its function is not show.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we should use the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nstructivism theory to organize and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ractical issues of carrying out multimedia teaching from the level of practice to make multimedia teaching adaptive to actual teaching.

关键词: 多媒体课堂教学;交互;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境

Key words: multimedia class teaching; interactive;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model; circumstanc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01-02

作者简介:葛黎新(1971-),男,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学院医技系讲师,从事电子物理信息技术研究;蒋媛(1969-),女,陕西咸阳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0 引言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从实际的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甚至出现了学习效果还不如不用多媒体技术好的尴尬情况。本文将从实践层面分析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缺憾

1.1 教学观念跟不上教学手段的进步,虽然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但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学生仍然处于被支配被灌输的地位,只不过多媒体技术成了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实质上是将过去的“书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

1.2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没有板书,学生失去了接受教学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不利于他们去构建知识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堂课学下来,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或许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1.3 多媒体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包含在课件当中,教学过程中节省了板书所需的时间,加大了每节课的教学信息量,教学节奏快。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时间相对较少,往往是被动地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顺应着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无法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1.4 师生交互困难。多媒体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学习内容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教师通过计算机教,学生通过计算机学,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流。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它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呢?

2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实施

2.1 应注重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指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能够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的社会环境。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接近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便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根据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将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情境分为直观情境、知识情境和问题情境。

2.1.1 直观情境的创设 创设直观情境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那些些稍纵即逝的、抽象的现象或宏观的、微观的事物变成为具体的、可感知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多的创设直观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真正揭示知识的实质。如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交互技术,带领学生模拟实验操作过程,将实验过程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一步步的得出结论。

2.1.2 知识情境的创设 知识情境指的是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它包含两方面看的含义:一是知识发生的背景和历程,一是知识的组织和管理方式[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的获取知识发展的材料,并生动、细致、充分的展示出来;也可以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该知识应该以何种媒体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知识情境时,要反对书本搬家和形式主义两种倾向,如仅使用文字来呈现教学内容和满足于能熟练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现象和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两种现象。

2.1.3 问题情境的创设 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经过努力获取知识的学习情境,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需要。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方法、年龄特征等因素,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根本无法解决的现象;要做学习内容分析,所设计的问题应该和学生原有的领域知识密切相关,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贴切的、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2 不可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必要条件。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主要包括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颖的课件所吸引,老师则容易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全部用课件展示出来。由于多了计算机这个环节,师生交流方式由原来的直接对话变成了通过计算机对话,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降低了师生交流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这种情况使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3]。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2.2.1 反对以展示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学全部教学活动的做法

多媒体教学发展初期,以展示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学活动是很常见的,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这样做。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的在看大屏幕,教师聚精会神的在操作计算机,师生间关于教学内容的交流基本上被计算机代替了,那么这种教学就是标准的“电灌”。

2.2.2 加强教师的引导和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让计算机当老师,如果由于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可有可无、不知道该干什么,那么这堂课是要失败的。多媒体课件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它的作用是将抽象的知识点和过程或者是难以在实验室中实现的现象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力图将教师的语言、文字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手段有机的组织起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以教师讲解、板书为主,个别知识点辅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提倡的,其实质是减少了人机互动,加强了师生互动。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了师生间的缺少互动的问题。

2.3 把握多媒体课堂教学节奏 多媒体课堂教学节省了板书和部分讲解的时间,所以有着信息量大、节奏快,效率高的特点。这一方面是优点,另一方面也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信息量大和节奏快让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下,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多媒体课堂教学在课前设计课件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如何控制节奏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宜过多,可以充分的挖掘每个知识点的内涵、扩展其外延,可以安排大量的例子来开展针对具体问题的案例教学,还可以在知识发展的人文背景、社会环境上多下功夫,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美学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组织,应该注意去营造一个适合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境,这是调控教学节奏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多媒体教学的节奏问题突出的表现为一个快字,快的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教学内容的多少,而在于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与教学中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2.4 幻灯片与黑板的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依靠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已经取代了板书,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意继承和发扬板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的认识的优势,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多媒体课件的版面内容应该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内容为主,在个别知识点的讲授中适当的插入动画和声音等。在安排板书内容时应该注意每个版面内容不宜过多,尽量保持其整洁和条理性,不能把多媒体课件当成电子讲稿。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应该是有序的,各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依次展现给学生,犹如我们在黑板上一行一行的写字一样。有条件的话应多使用手写屏幕、白板或黑板。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始终盯着计算机屏幕,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2.5 多媒体课件的取舍问题 一直以来,在教学实践中对多媒体教学就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两种态度,前者将多媒体教学说成是万能的,是灵丹妙药,后者又将其看成是哗众取宠,可有可无。其实,在评价多媒体课堂教学时还是应该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即看其教学效果是否是好的,是否的确有利于教学。从认知的心理学原理来看,使用多种媒体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这也就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初衷,这点是要肯定的。只不过是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受到了计算机的干扰,过多地集中在了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展现教学内容上,忽略了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如果能注意避免这个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是应该的。但是,不是说所有的课程、知识点和教学对象在任何时候都适合多媒体教学,一般说来,如果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容量也不大,演算推导过程多,也没有什么过程需要计算机来模拟,可以考虑不要用多媒体课件。

3 结束语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内容多、节奏快,教室光线昏暗,学生很难有时间去记笔记,这对于学生的复习和进一步学习是不利的。为了给学生留下来一些参考资料,建议将课件复制给学生,还可以将课件到网上。另外教师也应该抽出时间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可通过谈话、问卷、测验等方式进行。为此最好能建立起配套的、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站,使学生能够方便的获得课堂教学的资料,使教师能够方便的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目前的网络课程已经包括了学习指导、教学内容、学习交流、实时交流、在线测试等,可以弥补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不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改变着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如何改变传统的以听讲与接受,记忆与模仿、书本知识与间接经验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环节,无疑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突破口,争取把学生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收集、处理、创造知识的能人确实已迫在眉睫。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

1 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入手,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

1.1 把握好讲读篇目。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实验教材”,选编者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并非篇篇皆上品,面对广大师生的不同口味,教学篇目只能成为一定范围的参考目录。我们可以采取自主灵活的办法.由学生自由取舍,老师根据学生的喜好与意愿教读,做到去粗取精(文字美);去难取简(内容易);去远取近(年代近),最大限度保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都是谈论“人生与理想”这个主题,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偏小,对理想、对人生大问题的理解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我们重点教读第一单元的课文时,只联系学生自己的体会谈认识,让理想之花悄悄开放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第二单元的《理想》、《我的信念》两篇文章则作略读处理。关于理想的大问题会随着以后的人生教育不断灌输。同样是文言文,《山市》就较《〈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难度大,信息量繁杂,我们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弱化前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探讨课文中,课堂气氛热烈,情绪高涨,效果显著。

1.2 还课堂时间给学生,改变课堂由老师一人唱戏的局面。实施点拨、辅导、落实,使知识在学生主动求索中完成,具体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之间。例如,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第五单元《羚羊木雕》只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课堂教学的时间基本在学生们手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志,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培养了生们的辩证思维。

1.3 学会倾听,尊重不同同学的不同信息。对有疑义的理解要鼓励并真诚地探讨,不要一棍子打死。倾听实际上是平等对待学生;是在潜意识鼓励学生;倾听更能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把倾听学生当作一门教学艺术,就会让学生智慧之花满堂开放。

2 从授课方式入手,加强师生互动关系,保持动态的良流

2.1 变常规教学自读、讲读课为讨论课、辩论课,组成师与生、生与生双方的对垒,进行研讨性学习,讨论的问题根据课型的不同而设置。大胆开放课堂阵地,变化教学方式,不要把自己只当老师,而是当做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平等伙伴。

2.2 常规教材中辅以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中借助校院网络教室的方便快捷的优势资源,尽量把常规化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把枯燥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泼的乐园。加宽加深知识范畴,极大地丰富教学信息。

2.3 社会实践课的展开,也极大丰富教学的多样性,具体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合作精神。如周末收集资料、与父母讨论《羚羊木雕》中的该送与不该送,该还与不还;如何处理得当等问题;学-生看秋景后的作文,有城市美景;有效外秋色;有故乡秋天的回忆。篇篇精彩,段段传情。实践出激情,文章自然充实有趣。

3 从作文训练手段、方式入手,使知识落实并升华,真正成为一种技能――识辨生活,介入社会,并能获取知识的技能

3.1 变死读课本为活用课本:延伸课外知识。这样使阅读面大大拓宽;使阅读层加深;使知识点变杂(纵横交错);使学生心智得到进一步陶冶。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社会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又无时不有。除了教科书外,还应更多地接触大量的课外报刊、杂志、文学名著以及实践类型的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班级自己可以办起“阅读角”,提出“每人捐出一本书,我就拥有60本书”的口号,同学们相互交流读书心得,老师组织图书评比活动,极大凋动学生读书热情。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一、重视情趣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情趣教育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精神,应给予尊重和引导,使学习成为富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因此,我们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应十分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英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并保持其稳定性和持久性。为了解学生在英语课上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英语课的要求是教师授课幽默,课堂气氛轻松,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另外学生对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快速反应和竞赛评奖也很感兴趣。因此笔者利用一切机会去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来达到教学效果。

二、创造新奇情境,提高教学实效

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把知识材料放入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境中去。在宽松愉快的听、说、看以及表演的情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针对接受较快的学生,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既扩大了知识面,同时给学生增加了口头表达机会,激励学生乐学、善学、多学。

为了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笔者在上课时经常将竞争引入课堂。例如:分组组词,分组找出单词含有某个音素以及构词法,看谁找对,找得多;开展擂台赛,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设计问题。除开展课本中提供的游戏外,可改编相似内容的游戏,让学生反复温习知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教师在情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激发和培养初中学生的情趣,提高他们英语学习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其中,教师又是情趣教育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情趣教育中要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在不同的课程类型上充当不同的角色。例如,在“购物”表演前,教师应先作示范表演;在学生操练时,要做好指挥和讲解员,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保证全班能充分理解;在游戏环节中,一定要当好公正的裁判员。此外,教师还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会画、会唱、会表演的全能人才,以最佳的形象展示每节课的内容。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和情趣因素,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制作不同的教具,创设最佳的情境,多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在英语课堂实施情趣教学

长期以来,笔者一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但多数是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如何改变这种模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实践证明,情趣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高涨且持久。情趣教育带来了丰厚的教学成果,也带来了良好的辐射效应。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条件。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学生生活中缺乏适当的语言氛围,课堂教学是进行话语训练的主要途径,只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话语训练。同时,组织大班教学,每个学生口头练习的机会不多。只有在课堂上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组织学生自主操练,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

五、精心设计英语课堂导入

教师要充分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方法,要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永葆英语课的新鲜、趣味,切忌“为法所缚”“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本着用爱心、热心、耐心、同情心,求新、求活的原则,不光要教语言,还要教学习方法。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操练,其中包括话语训练和书写训练。中学生学习英语,与婴儿学母语有相似之处。如:对声音的反应比成年人敏感,模仿声音的能力强等。因此,教师要抓紧在这一时期进行话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篇12

关键词:一体化;PLC;职业教育

一、PLC一体化课堂教学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PLC在家庭、建筑、电力、交通、商业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社会需要大量的懂PLC控制的从业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PLC这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类专业的重点课程。PLC一体化课堂教学是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与学生的操作和练习融为一体,不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在教室里对着黑板讲课,而是把课堂搬到专门的实训教室或者实训场地,对着教学设备进行讲解和示范。

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将PLC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但在教学实践中,PLC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对PLC只有抽象的认识而无具体的操作。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者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仍未脱离传统教学窠臼,不能根据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达到社会的基本要求。

对于PLC这门课程而言,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迫在眉睫。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适用于PLC这门课程,要大力加以推广才能使高职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二、PLC一体化课堂研究的主要内容

高职学校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PLC一体化课堂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1.可行性

目前,社会职业技术发展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PLC一体化课堂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实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

2.具体实施

如何具体实施,可以通过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电机的连续控制设计。采用PLC控制电路,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连续运行。

(1)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知识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电力拖动的理论知识,二是PLC的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对于电力拖动的相关知识,教师通过实物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操作具体的电机回路;对于PLC基础知识,教师进行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的讲解。

(2)学生动手操作。理论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教师将控制过程分解,并在PLC设备上进行演示,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继电器控制线路;另一部分是完成PLC设计。两部分完成之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找出设计的优缺点,深刻了解PLC控制的优越性。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提高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PLC基本指令的使用方法。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若将一体化课堂规范化,还必须建立专门的课程体系,并编写独立的教学大纲。同时,一体化教学需要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因为校企合作的方式更有助于这一课堂的实现。比如,若企业给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会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从而有助于掌握PLC的精髓。

3.学生对一体化教学方式的需求

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大专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有着其自身显著的特点。例如,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情绪化,对实践课程较感兴趣,积极性较高,而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则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如果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只是在教室里宣讲理论,显然无法收到预期的成效,所以要增加教学的互动环节,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特色,但没有理论的实践是肤浅的、没有根基的,同时也是不长久的。所以,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的内涵,在理论中明白实践的精髓,从而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更适合这一需求。

PLC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而且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体化课堂如何在高职院校中推广是任重而道远的,这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本;教学实践

初中地理是初中学生文化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基础教育重要的教学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初中地理在初中各学科中的地位不高,学生对地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比较懈怠,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这种认识在传统教学中比较普遍,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以学生为本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经验,谈一谈以生为本的初中地理教学的研究。

1.以生为本,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教学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之下。正是因为这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方式,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没有兴趣,因此教学的效果十分低下。新课程改革扭转了这种局面,强调以生为本开展教学的重要性,促进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学生的发展。例如,过去对于初中地理课的教学是这样的:教师在讲台上“一言堂”,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是这样的:教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或是创造一种奇妙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所描述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是地理知识点,然后开展相关的教学,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针对教学问题开展讨论和研究,鼓励学生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展示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地理知识,更锻炼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交流互动、自我展示的能力。可见,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所以,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

2.优化教学,用兴趣激活地理课堂

以生为本的教学,必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东方之珠——香港——澳门”这一课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播放歌曲《东方之珠》和香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们感受独特的教学魅力,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课堂。

3.借助课堂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看的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得到了什么。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只有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比如,在八年级地理第三章关于“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然资源,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多种物体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类,并要求小组成员说出分类的依据。通过小组活动,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可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值得我们借鉴。

4.开展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的能力

以生为本的教学不能漠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开展好第一课堂教学,更要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地理的第二课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所开设的兴趣小组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动手参与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课外活动,并把这些活动的成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的时候,我让兴趣小组做了不同地形的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制作,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如此,我还把第二课堂的模型制作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把制作的模型搬到课堂中进行展示,让学生眼前一亮,这对全班学生都是一个激励和触动,更是对兴趣小组成员的一次激励。

篇14

关键词:初中美术;创新教学

1 开放教材隐性内容,挖掘 新课程资源

要想提高中学的美术教学质量,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也有差距,传统的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教会学生“画画”,要突破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入挖掘教材资源,让教科书隐性内容得以开放。

2 开放教学环境,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美术课不能只局限于班级,学习环境的开放,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一个好方法。我认为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环境资源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于是我将课堂搬到了室外,尝试开放式美术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放开学生视野,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如上《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一课时,正是金秋时节,校园里整齐排列的白杨树、榆树树叶已经变黄,并偶有飘然落下,此时此景是何等美丽,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它记忆下来呢,于是带着学生置身于这片熟悉的环境中,一边呼吸着校园的秋色气息,一边有意识地进行着写生练习,记忆着他们眼中的美丽校园。教师有目的的选择室外教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使创造美变的更为直接。

另外,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历史、地理风物、自然景观等资源,让美术课堂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内容,也是不错的选择。

3 开放美术媒材,走美术创新之路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废品,如:各种空酒瓶、饮料瓶,废弃的彩色包装纸、宣传单,用空的药瓶,没油的记号笔、水彩笔及各种笔芯,没用的包装盒,报废的光盘、磁卡、硬盘等等,这些废旧物品都是可再加工利用的,都是美术课上的好材料。有的学校就用酒瓶子作为原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瓶子造型。我在课堂中尝试过让学生用一次性餐盘设计制作挂件、摆件,学生们收集了一些生日蛋糕配备的纸餐盘,制作出很多新颖的摆件。又如:七年级上册有一课《大家动手做条龙》,在这节课之前,我就让学生收集一些旧纸杯,他们收集了不少冷饮纸杯,通过讲解一些简单的穿插技巧,再利用旧铁丝和一些废旧线绳将龙身(旧纸杯或冷饮杯)连起来,完成龙的制作。有的小组没收集到纸杯,他们用胡萝卜和牙签组合也制作出龙的造型,还有的小组的龙是用高粱杆制作的,无论材料怎样不同每个小组都能合理分工,最终都能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中国龙。凸显了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低碳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常见媒材完成教材中的一些课程。在教学七年级《生肖的联想》一课时正是秋季,我安排学生准备萝卜、土豆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雕刻练习,利用葡萄、蘑菇、山上野果做立体造型练习。七年级上册《面具设计制作》一课,学生们倾尽所能找来

家庭里一切可用之物来制作面具,有用来装粮食的麻袋、塑料绳,家禽鸡鸭鹅毛,铁丝,旧毛衣拆下的毛线,各种粮食的种子,还有特意从山上采集来的一些树叶、树枝、野花等,并用他们的巧手把大树叶、麻袋片做成面具,把塑料绳、家禽毛、毛线等做成毛发,用各种粮食的种子进行装饰点缀,制成比较原始的面具,我也不失时机的为他们放一曲原始音乐,让他们带上面具尽情表现自己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乐趣。

在讲到七年级下册《单色版画》一课时,这个课目是一个典型的版画技法训练课,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因此,这个课目必须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发现单色版画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版画、掌握制作版画技法。吹塑纸版画取材方便、简单易学。我觉得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具体制作过程简单易学:取一张吹塑纸,要求平整,无断裂,无折皱,然后用笔头粗的铅笔或圆珠笔(不下水也行)在上面即兴刻画,把吹塑纸的软面划出槽沟来,要做到执笔稍垂直一些,行笔略慢一点,不要划破吹塑纸。如果需要粗的线条,可以在上面反复刻画加深,直到满意为止。以此做好底版,用毛笔代替滚筒均匀地涂上水粉,然后,再将白纸覆盖在上面,用铁夹把底版和白纸固定,用手掌轻轻地、均匀地在白纸上按压。最后揭开白纸,一幅单色纸版画就完成了。实现媒材的开放,给学生自由发挥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是美术课教学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