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业文化的作用及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产生于古代社会,其形成发展的生态环境也已经与现代城市社会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从历史渊源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源头与根脉。建立在现代城市基础上的现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类日趋走向科学文明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的方向。但是,现代城市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必须建立在具有丰厚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如果失去了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根基,现代城市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体自己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是产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会心理根据。因此,当一个城市迈出现代化步伐的时候,必须极为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精心地呵护、保养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才能使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真正体现出一个“人性城市”的鲜明特点。
从开拓创新方面来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一个城市藉以增强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原材料”。城市的现代化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形成不仅需要依靠一些像农业、工业、商业等等的传统产业,而且还需要依靠各种具有新型时代特点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在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大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是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局限在“传统”的范围内。它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具有现代文化产业理念的开发与创新以后,完全可以转换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来增强现代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现代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上海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蕴藏量极为丰富,它们主要表现在各种以民间口头文学艺术形态呈现的故事、传说、歌谣、曲艺、戏曲,各种以民间生产技艺与工艺美术形态呈现的雕刻、剪纸、绘画、塑艺、扎艺,以及各种以民间社会礼俗形态呈现的节庆、庙会、婚丧仪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政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号召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抢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50多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0多项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量的资源蕴藏,为当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当今上海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创新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综观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主要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区,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县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种悠久的区域发展历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十分深厚,它们大致可分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个阶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龙华庙会、乌泥泾棉纺技艺、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龙华庙会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垂拱三年时龙华寺就具有一定的规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带成为避乱的好去处之一,龙华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众,庙会也逐渐兴盛。从明代开始,龙华寺成为江南地区的名山道场,位列台宗十刹之一,龙华庙会活动更是极为兴盛起来。明清两代,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最多的年代,此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上海的民间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江南丝竹、昆曲、锣鼓书、顾绣、灯彩等都是在此段时期中形成产生的。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时期,其文化形态也快速地由原来的城镇型向都市型转型。适应着这一时代特点,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如码头号子、浦东说书、独脚戏、石库门生活习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艺等各种民间美术技艺和餐饮、首饰、制衣等各种手工技艺。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上海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也体现了鲜明的形式多样,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业文明与乡村文化的产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间故事、豫园元宵灯会、徐汇龙华庙会、南汇锣鼓书、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松江顾绣,以及各区都较为普及的丝竹清音、打莲湘等等。它们大都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农业文明色彩以及吴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工商文明与都市文化的产物,如码头号子、石库门弄堂习俗、叫卖喊摊习俗、文明结婚、集团婚礼、游园娱乐习俗、滩簧戏、沪剧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点,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会中民众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心态。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各种行业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钱万隆酱油酿造工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南翔小笼馒头制作工艺等等,它们反映了上海作为一个工商业大都市发达的手工业经济,与上海都市行业门类众多,行业分工细密有极大关系,因此这类遗产也应该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质文化资源中一个颇具特色的门类。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所谓海派风格,就是指在一种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种风格个性,它是上海作为一个大都市在文化个性上那种兼容并蓄、中西结合特点的典型体现。在上海各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中,有相当一大批资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点,如土山湾手工技艺、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灯彩等等。土山湾手工技艺是体现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点的一个典型项目。它的内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珂珞版、活铅字、石印工艺、铜锌玻璃版照相” 等多种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艺术作品。它们最早虽然是来自西方,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上海民间手工工艺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纸、海派黄杨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属于此类情况。剪纸艺术最早源于北方,这门工艺传到上海后,当地的一些剪纸艺人逐渐改变了原来北方剪纸那种豪放、粗犷的风格,在剪纸艺术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细婉约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纸艺术。“黄杨木雕”最先产生于乐清,明清时期被世人所重视。这项技艺传入上海后,当地民众结合自身之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海派风格的木雕技艺并流传下来。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设计作为体现创意的手段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目前还很少将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一般研究工艺美术和工艺设计等侧重对具体设计作品的描述、阐述和归类,而研究产业发展则是侧重探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走向。为了更好地发挥设计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作用,笔者觉得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设计需求
文化创意源于英国,之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提出了文化产业、体验经济、版权产业、注意力经济等相似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积淀、以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包含了音像、广播影视、动漫、传媒、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服装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创意群体。大家可以把这种经济模式简化为:文化+创意=财富。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起点,但是由于文化本身不是产品,也不能直接转化为财富,因此,文化必须经过创意的加工,使其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才能够市场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设计的路径来实现文化创意。设计就是通过视觉的方式把计划、规划和设想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和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传统设计侧重于产品功能的设计,而文化创意产业侧重满足人们文化需要、情感需要、心理需要等等。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设计需求也越来越多。正是出于这一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两者“多向交互融合”,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及各行业的发展。此前,我省曾于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大力倡导设计创新,推动更多“福建设计”和“福建创意”。
二、设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也越来越被重视,作用也愈加彰显出来。文化创意产业主要通过突出创造性和个性等,来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及审美等方面附加值,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些主要取决于创意和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增长,我们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却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品牌。在短期内难以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设计是带动国家向经济链上方攀登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要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道路,必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我国整体设计水平。
(一)设计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主体成长。英国人曾说,文化创意产业是穷人的产业,因为文化创意产业不需要很多资金的投入,只要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和对形式的设计即可。设计使得“小创意”短时间内能够快速发展,正好适应我国当前提倡的“众创”的需要。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就是如同画家、艺术家这样自由职业者的个体,他们通过“创意”设计迅速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例如,日本、韩国民间有很多动画工作室,通过设计动画卖给大公司去包装、营销和推广,这样就使得动画工作室成为文化创意的产业链之一,成就了日韩的动画产业如此发达的现状。再比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后舍男孩”,利用一台电脑和一部摄像头,通过借鉴国外网络流传的搞笑视频,设计和创作一些MV作品,之后他们又将版权卖给太合麦田音乐公司,名利双收。
(二)设计有助于激活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文化创意产业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传统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般会开始走下坡路,并留下大量资源,再利用难度大,推倒重来成本代价太大,而通过强调设计,激活传统资源和元素,可使之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比如,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旧建筑群、旧厂房,随着国家对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新建筑群新楼盘等不断出现,如何继承保留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旧建筑群、旧厂房是一个大问题。每个城市都需要有历史的积淀,这样才能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创意精心设计与规划值得保留的旧建筑群体,保留一些时代久远的建筑遗产,新老结合外加文化品味,融入一些现代的手法,继承与发扬并存,投入少成效大。例如,把旧厂房规划设计成一个商业区,一平方的租金翻了几十倍,这种经济价值提升空间大,或者把旧厂房发展为一个文化中心,在中心内可以容纳各种文化类产品,也可以给很多搞文化创意的工作者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
事实证明,用创意来改造旧建筑群的做法是可取的。北京的“798”和上海的“红坊”都是成功案例。我省泉州利用废弃厂房,打造了“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集创意设计、文化展示、旅游休闲为一体,取得非常显著的效益,已成为激活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鲜活例子。实践证明,设计已逐渐融入人们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涉及的各个方面,设计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设计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培育。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互补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以现在流行的苹果手机为例,因产品设计比较时尚,多数人爽快地选择购买,这就是苹果手机设计的价值所在。如果产品设计得比较成功,人们一般不太考虑价格去买这种产品。全世界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因为我国企业缺少好的设计理念,没有属于我国自己的品牌。虽然我国的很多产品在品质和技术含量上, 并不比其他国家产品差, 但却竞争不过他们,归根结底就是我国国内大部分企业不够重视产品的造型设计和包装设计,产品出口到国外, 一直都是质量一流、包装二流、价格三流,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之又少。
在2004 年中韩设计论坛上, 韩国设计振兴院发表了为韩国设计进入中国市场所作的设计调查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商品的人性要素( 安全性、便利性、效用性、维持管理的容易性) 及产品要素(生产性、品质保证、经济性、完成度) 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造型要素( 产品外观的形状、独创性、色彩、流行感觉、革新性、高品质、高感觉) 上比较为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国内企业必须树立设计为先的理念,重视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要大力支持消费类产品提升新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创意和设计引领商贸流通业创新;加强广告营销策划,增加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健全品牌价值体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从而形成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自主品牌。
(四)设计有助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旅游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的舞台,也是通过设计来实现“内涵”增长的代表性领域。比如,可以通过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推进文化资源逐渐转向旅游产品,形成全新概念的文化旅游精品,从而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又如可以以旅游为主题,设计开发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等旅游演艺成品或商品,开发积极健康的特色旅游餐饮与主题酒店等题材,有效提高旅游质量,增加旅游的文化含量。
当前,应把设计理念融入到旅游景区的景点规划、市场推广、线路开发、旅游品牌、商品开发等领域,突出发展特色旅游,从而形成富有内涵和高质量的旅游产业。对于农村地区,要加强创意与设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集农耕体验、教育展示、田园观光、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健康旅游园。可以从多角度和多方位地去挖掘农村文化资源,不断创意设计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系列有特色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促进创意设计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比如,我省福州的角梳、纸伞,莆田的金银首饰、竹编,泉州的刻纸花灯、木偶头,厦门的漆线雕、珠拖鞋,漳州的棉花画、贝雕,三明的根艺、微雕,龙岩的锡雕,浦城的剪纸,建瓯的根雕,宁德的少数民族银饰品等都独具特色,享有盛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题材,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能迅速提升产业发展内涵。当前,我省正在研究起草《福建省旅游工艺品发展意见》,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与旅游产业的开发、推广工作,促进具有浓厚本省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品走向消费市场,争取进入收藏高端领域,促进旅游事业和工艺美术产业发展,遵循的也正是这一思路和理念。
关键词:消费社会商业购物中心设计发展趋势问题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nsumer society of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desig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umer society based on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of the defini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sig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consumer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umer societ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design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alysis three aspects, the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lained, and then demonstrates the shopping center of the deepening commercial design development in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stimulate the social areas shopping behavior, deepening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functions that play the vital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mmercial shopping center consumer society development trend desig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社会大众的发展历程角度上来说,社会大众对于物质的需求是导致购物行为产生并形成的最根本性因素。对于传统的购物行为而言,购物环境相对于社会大众购物心理的刺激性意义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与体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期所形成的超级市场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行为逐渐演变为了一种无限制、个人化以及风格化的消费“活动”。在这种消费“活动”的作用之下,社会大众开始逐步意识到了购物环境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物体需求以及刺激其对于物体需求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超级市场也为现代经济社会当中商业购物中心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我国而言,在改革开放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作用之下,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商业建筑成为了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的重点关注对象。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在现代经济社会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升,加之交通运输网络的发达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多元化,城市郊区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商业购物中心。与此同时,市区内既有的商业购物中心也开始向着多功能、集成化以及复合型方向完善。我们在肯定这类型商业购物中心带给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及购物需求一定程度的满足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一个方面的问题:受到经济市场建设发展体制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众多等问题的干扰,现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仅为初期发展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整个商业购物环境、购物特征以及购物形式同消费社会的基本属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笔者现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基于消费社会的商业购物中心设计的定义及基本特征分析
现阶段的商业购物中心可以按照设计性能以及性能属性的不同划分为①.工商综合体(Shopping Center)②.主力店融合大型建筑(Shopping Mall)③.量贩店与购物中心相结合(Power Center)。尽管以上三种商业购物中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更多的是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的统一性特征,这也正是商业购物中心能够引导消费,形成消费,刺激消费,从而为整个消费社会而服务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这种建筑设计特征的统一性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购物中心建筑环境的人工化分析。商业购物中心作为消费社会中的关键构成要去,其在建筑环境的设计当中充分体现了人工化的特征。可以说,商业购物中心,乃至商业购物中心外部环境设施的运行均是由人为控制的。身处于商业购物中心当中的消费者借由建筑环境实现与外部自然环境的暂时性隔离。
(二)商业购物中心建筑功能的复杂化分析。在商业购物中心迅猛发展的同时,认知、接受并参与到商业购物中心当中的消费主体以及由这部分消费主体所带来的消费需求日益升温。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之下,购物中心向着规模化与功能化方向发展。其并非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商品销售,包括影院、游乐场以及酒店在内的多种休闲娱乐设施同样成为了商业购物中心建筑设计中的一份子。
(三)商业购物中心文化定位的针对性分析。从消费社会的发展角度上来说,消费行为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一种“能指”。消费社会能够为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满足提供主体性的位置。换句话来说,消费这种行为所实现的并非是商品本身的销售,其更多的是消费者社会地位的销售。对于商业购物中心的建筑设计而言,其消费层次的定位将直接关系着购物中心所处的区位及规模大小,这也正是文化定位对于商业购物中心针对性的分析所在。
(四)商业购物中心内部景观的视觉性分析。形成于消费社会当中的消费文化有着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着重于强调商品在销售行为当中的展示与摆设,以良好的观赏效果达到对消费者商品视觉形象的冲击性。在这种状态作用之下,商品更多的倾向于一种独立自足的符号形式,最终形成一种艺术作品。在消费社会当中,商业购物中心也应当基于消费者观看整个购物环境以及商品的视觉过程着眼于为消费者提供仪的能够欣赏商品的整体性环境。商品陈列琳琅满目的橱窗式购物以及悬挂式展幅的指引性购物成为了商业购物中心的最显著特征,如图(见图1)所示。
图1:商业购物中心内部景观的视觉性分析
[关键词]电视艺术;电视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64-02
一、电视艺术对受众的引导作用
人类文化发展到今天,传统的文化形态在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借助电视艺术的表现方式扩大了各自的传播范围和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如今,电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已经从以前的面向精英转变成为面向大众化、通俗化发展。
(一)目前电视节目传播的一些现象
电视艺术审美是指观众对屏幕形象的感受、体验、领悟和理解,是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是一种经由观众积极投入、主客体交融,由感性到理性的审美活动。电视艺术审美活动始于对电视作品的直觉感知,经过选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作品中,作品引发受众的情感波动和审美喜悦,从而获得审美的种种感受,实现对美的认识和判断。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传媒行业中商业文化思潮对严肃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巨大冲击日趋激烈。如今的电视剧有相当一部分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内容重复、情节虚假、人物模式化。所谓的穿越剧、戏说剧一时成为当今电视剧的主流。而反映社会现实、百姓文化生活的电视剧作品却越来越少。在商业利益的催化下,电视艺术的表现内容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大众对电视文化审美的认知力和判断力。电视文化传播应该始终面向大众,通过电视文化传播具有的导向力和影响力,传承和弘扬人类优秀文化。
(二)电视节目中传统文化对大众思想意识的引导作用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是观众比较喜爱的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栏目宗旨是“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栏目特点是“聚集知识精英,共享教育资源,传播现代文化,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栏目的定位则是用最通俗的话“讲解历史、讲解人物”达到普及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从《百家讲坛》栏目的整体宗旨和定位来看,此档节目的出发点是通过电视来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受众起到引导作用。《百家讲坛》的制作目的是为了普及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过度商业化造成的急功近利和文化短视,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和领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百家讲坛》的出现,促进了传统文化和商业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融合,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审美鉴赏力。电视文化与印刷文化相比,电视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会阅读,学习阅读要花力气和时间,而看电视则不必去学,不需要花力气。如同一切现代传媒文化一样,电视文化也存在着一种“话语霸权”,掌握和操作这种“霸权”的人的文化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电视文化的品位和水准。电视节目要有商业性,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是电视文化产品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和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影响。所以说,在当今中国社会以电视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之一的现实来看,相当多的人的思想、情感、体验等都受到电视文化的影响,电视艺术在整个电视媒介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形象。
二、电视艺术的文化立场
电视艺术的传播是文化传播的革命性变革,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其他文化形态,电视已然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然而,电视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费文化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在商业利益的促使之下,电视文化传播的信息对社会发展的反馈作用发生了变化。面对屏幕上过多的商业气息,我们的主流文化该如何通过电视艺术来表现?如今电视文化信息的传播是商品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还是传统文化的沦丧?电视文化发展中商业文化表现的误区在于:把大众传媒在内的广义的文化市场看得过于简单、过于狭窄,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具有商业价值的庸俗文化(穿越剧、戏说剧)通过电视文化的传播来展现给广大受众。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电视艺术开始摒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传承。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契机传承和弘扬民族电视文化
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文化。当今全球一体化视角下的电视文化,是对世界多维度的把握;同时,它在脱离出传统美学范畴的前提下,以复制的合法性,将传统美学加以现代意义上的重建,其身份必然呈现出重构文化的姿态。现如今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电视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势必是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大课题。尽管电视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电视的普及率也已相当高,但由电视传播而引发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却始终存在。因此,抵制西方殖民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这不是个别现象,是国际现象,是一种政府行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政治的时代特点。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同其他精神产品一样,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的电视事业在为中国人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应当以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现代化的民族电视文化。
(二)以电视文化品质的提升净化大众的思想
电视节目应该专注于描绘人心向善、向上的人文情怀,展示人与社会、时代前行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体现作品先进的人文立场和文化立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展示人生或人性的暖意、发掘隐含在人物身上的真善美,不仅仅是生活本身力量的指引,也是艺术对于人生境界的提升,是文化艺术家对于社会运行的态度、立场和理想。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文化秩序遭遇危机、新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的恰是制度创新和传统文化的转化。近年电视所传达的文化立场还可以继续向前推进一步,在弘扬传统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积极探索表现现代中国大众新的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特别是要倡导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与世界普世化的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融合为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更为具体一些的表现,譬如伦理道德观而言,在继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同时,对具有当代内涵的生态道德观、人口道德观、职业道德观和“英雄”道德观等的确立和表现,就应当成为电视电影的一个趋向和目标。如果能够做到这些,中国的电视电影就会具有更多新的精神品质及更具时代意识的文化立场。
三、电视艺术的符号解析
罗兰・巴特指出:“符号的指意绝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高度灵活和流动的过程,会因语境以及我们所带入的预先概念的不同而不同。声音的指意式完全依赖文本的暗示,通过叙述它才能得到确切的指意。耳朵通常相信那些被引导去相信的东西,视觉形象是多义的,声音形象同样也是多义的,言辞则帮助我们固定漂流的所指链,以抵制符号的不确定性。”电视人物不只是个体人物的在线,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编码,是意识形态价值的化身。社会符号之间差异的物质性,是被用来保证意识形态的真实和自然地特性。电视符号的第一层就是现实层面,所谓客观的、经验主义的现实外在于我们,但我们总要通过我们的文化符号去感知现实,使现实有意义。电视中可以解读出来的意识形态比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要多得多,并且它们层面和线索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费斯克说:“这要让我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分析,不仅揭示了我通常所认为的前线表面的电视节目中被编了码,而且也预示了这种复杂微妙的意义对受众的强有力的影响。”意识形态是通过话语转换和行动主体的转换来发挥作用的。观众可能通过观看节目确认或者加强了他们原有的文化态度的立场,当然也有可能修正他们的立场。
(一)电视艺术符号的产生及其作用
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是通过看电视的行为来完成的,而人们看电视的行为是坐在电视机前用眼睛来解读,用耳朵来倾听。所以,电视艺术对社会的影响最根本的运作动力就是来自电视符号的组合。在电视的视觉符号中,最基本但却也是最复杂的视觉符号系统就是画面,即使在一个单一的画面中,它就包括了形体、表情、服饰、色彩、空间、图表、特技以及一些纯粹的符号概念,比如台标、片头、栏目标志、电脑动画、效果等,电视通过其文本形式传达意识形态。所以,霍尔由此进行分析,认为在电视话语的“意义”流通之前,先要将原始事件编码成电视符号,运用符号学及话语理论,从电视文化的受众角度分析各种符号概念的深层意义,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
(二)电视艺术符号的大众化意义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印刷文化。电视是特殊的文化表现形态,电视媒介的特点在于它消除了文字符号对大众的限制,使文化通过声像形式得以传播,无论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的声音、图像与文化接触。电视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形成了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情感和氛围。电视作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休闲娱乐和消遣的主要方式。”与阅读书籍的精神投入相比,影视文化是消费型的,集中地反映了弥漫于整个社会文化的消费倾向。
[参考文献]
[1]郑征予.电视文化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商名;语言特色;翻译
一、引言
商名是指商标(trademark)、商品(commodity)、商业组织(business entity)或商号(firm)等的名称。人们通过对商标、商品和商业组织(或称商号)等命名方式来赋予它们以意义,也借助这些命名来认识其所指称的事物。
商名是商标、商品、商业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它们来源于商业实务领域的语言艺术创造,而商业语言艺术的创造无不服从于和服务于商业目的的实现。因此,商名同时也成为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商名往往糅合了商业目的、商业文化、商业心理和商业艺术等多种因素,它们在商业实务中有重大功用:一个高度概况商业实体的名字,如“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能加深公众对它的认识与了解;富于艺术魅力的企业组织代码,如“白天鹅”能吸引千千万万公众的向往;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菜式雅名,如“江南白花鸡”,既可诱发公众食欲,又能让人在大饱口福后回味无穷;驰名商标“青岛啤酒”一亿一千多万(黎运汉,2005:281)因此,商名所负载的语言艺术及对受众的感召力所带来的是无限的经济价值。
二、商名的语言特色
商业命名必须服务于商业目的的实现,因而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商业命名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美好的寓意
美好的寓意是美好商名的灵魂,美好的商名是直接关系着商业企业组织兴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商名意美的语言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
1)以蕴涵高品味文化的词语命名
当今的时代是文化制胜的时代,商业竞争既是商品品质的竞争,又是文化品味的竞争。消费者购物不仅关注物值效用,更注重商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注重商品所展示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风尚、文化个性。如果商品名字不符合消费者的文化传统心理,消费者就不会认同,更不会喜欢。例如:风靡男人世界的“金利来”领带其 为“Goldlion”,该英文名最初被译为“金狮”,由于在粤语中“狮”与“输”谐音,以“金狮”命名的领带最初推向市场时效果十分糟糕。后来译者将该商名以意译“金”加上谐音“利来”,则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该汉语译名所含的意蕴迎合汉语消费者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消费心理,因而一叫即响,人见人爱。可见,商品名字只有蕴涵美好的文化成分,其意才美,才能博得公众的喜爱。(黎运汉,2005:282-283)
2)以具有褒美意义的词语命名
各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都有不少具有褒美意义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这类词语来命名就含有美好的意蕴,能为人们所喜爱。对此,我国商人和学者早已有所认识,清人朱彭寿以一首《字号诗》(黎运汉,2005:284)做了艺术概括。
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
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
聚义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
新春正和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
许多公司在命名时正是利用这些具有美好意义的词语来给自己命名。如广州昌利医药有限公司、万家乐炊具工业集团公司等。
3)以吉利的口彩语命名
口彩语是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的产物。趋吉求利,讨好口彩、好兆头,是常用的语用现象。尽管口彩的含义带有迷信色彩,但却是民间表达美好愿望的常见做法,对消费者也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选用表示美好健康祝愿等的口彩语来做企业、商标、商品的名称也不愧是意美的商名。
4)以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神兽、仙禽、花卉名称词来命名
在现代汉语中常常借用神兽、仙禽、花卉名称来给商品命名,所借用的这些词语大都含有美好的意义。神兽方面的词语如龙、凤、麒麟、龟四科动物自古都被称为“四灵”或“神物”,指代它们的词语都有吉祥幸福之象征义;被誉为中国国花的“牡丹”象征富贵、荣华、幸福;松柏四季常青,象征长寿;梅、兰、菊、竹被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象征高尚品格等。企业组织、商标等采用这类词语命名都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如北京的麒麟饭店,上海的凤凰自行车,红豆衬衣,鸳鸯枕,小白兔牙膏等都倍受中国人的欢迎。
2、新颖独特
商名,尤其是新近面世的产品的名字,必须新颖独特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新、求异心理,必须新颖独特才能吸引公众的兴趣与思考,产生对它进行了解与接近的欲望,从而采取接近它的行动。商名的新颖独特来自构思的巧妙,别出心裁和命名的独特性。例如,广州有一家调味食品店,取名为简洁凝练的“致美斋”三个字,由于该店名表示了“使用该店出售的调味品,能使您的菜肴更加增添美味”之意义,再加上店名意义美好,含蓄高雅,耐人寻味,引人遐想,因而具有很强的招徕购买者的吸引力。该店现闻名遐迩,久享盛誉。
对商名命名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最常见的方法有:
1)以动植物的象征词语命名
汉语中以动植物取义的象征词语具有形象而含蓄的特点,运用起来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令人有奥妙无穷之感,如:广州的万年青钢铁技术开发公司,白天鹅宾馆,金雀牌乐器等。
2)以数词命名
在企业组织和商品及商标命名中一般不太使用数字命名,但一旦使用数字命名,反而显得更为醒目,更为独特,给人以新奇的感觉,如:999感冒灵,三九胃泰,505神功元气袋,555电池等,都让人过目不忘。
3)以描绘类辞格命名
描绘类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夸张、象征等修辞方式,如:香海(踏花被),万家乐(热水器),亚细亚(商场)等。
4)以翻译外来词或仿造、自造洋名的方式命名
以翻译外来词等方式命名的情况既有音译法,也有音译兼译和夹用外来词缩写法,例如麦当劳(McDonald’s)、班尼路、(Baleno)柯达(Kodak)、摩托罗拉(Motorola)等企业或商品名都属于纯音译名;香格里拉(含世外桃源之意)、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雅戈尔含更年轻之意)、鳄鱼(Crocodile)恤等则是音意兼译的名字;小霸王VCD、卡拉OK等都是中外合璧的名字。
3、简洁明了
商业命名出于实现商业目的的需要,其言语还需简洁明了,简洁明了符合人们理解和记忆的规律及特点,让公众易认、易读、易记,从而快捷准确地把握信息。
三、商名汉英翻译原则及翻译方法
1、翻译原则
商品要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商品名称需要照顾到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在商标翻译中,译者所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但面对的却是不同的文化。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译出音意俱佳,有着广阔市场前景的商标名,翻译者需要遵循以下翻译原则:
1)尊重和把握民族心理差异,洞察译名联想意义。
民族心理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民族文化方面不断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由于各民族生态环境、演变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各民族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由此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联想意义和消费心理。例如:我国很多出口商品商标是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来命名。在翻译此类商标时,译者务必事先了解商品销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洞察译名有可能产生的联想意义。
2)结合商品特征,反映商品信息。
译名必须符合商品本身的性质,体现原文中的定位概念。如:Procter & Gamble公司的原译名“宝碱”就不如现在的译名“宝洁”好,后者充分体现了公司所生产的洗涤、护肤、口腔保健品等属性。又如:美国生产橡胶轮胎的公司Goodyear和Goodrich分别译为“固特异”和“固特立”,译者将原来的人名改译为能表明产品经久耐用特点的名称,非常新颖且极有吸引力。此外,由于销售商在生产某种产品时都有比较明确的消费层次和销售对象,因此商标翻译还要瞄准其消费群体,译名的发音和用字应尽可能与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其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相结合。例如:AVON(雅芳),Italina(伊泰莲娜),Vichy(薇姿),Maybeline(美宝莲)等译名都是针对女性及其爱美心理的,选用了“芳”、“莲”、“娜”、“姿”等女性喜爱的字眼。
3)语言朴实规范,节奏简练明快。
商标翻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消费者通过译名来记住所代表的产品,建立长久深远的销售网络。为此,商标译名必须朴实规范,简单易记,形象生动。例如:Head & Shoulder愿译为“海伦仙度丝”,译名很长又让人不知所云,远没有现译名“海飞丝”生动。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仪器与小型电脑制造商Hewlett Packard Co.在大陆长期音译为“休利特―帕卡德”公司,后来逐渐被港台的另一个译名“惠普”所取代,既简明又给人积极的联想意义,成为该行业的著名品牌。此外,快餐店McDonald’s用“麦当劳”代替“麦克唐纳”,英国名车Rolls Royce用“劳斯莱斯”代替“罗尔斯―罗伊斯”等,都是使用更好的译名来促进产品的销售。
2、翻译方法
1)音译法
音译法是商标翻译中常见的翻译方法,根据商标原文的发音特点,直接选用译入语中发音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文字来将其描述出来。汉译英的例子如:美加净――Maxam(化妆品),“西冷”电器――Serene,“回力”牌运动鞋――Warrior,“乐凯”胶卷――Lucky等。英译汉的例子如:Motorola――摩托罗拉(电讯产品),Hilton――希尔顿(香烟),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根据商标原文的含义,直接选用目的语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表达出来的翻译方法。汉译英的例子如:熊猫(电子产品)――Panda,骆驼(香烟)――Camel,皇冠(轿车)――Crown,猴王(茶)――Monkey King,玉兔(电池)――Moon Rabit等;英译汉的例子如:Skinice ―― 肤美灵(化妆品),Elegance ―― 雅致(羊绒衫),Transformer变形金刚(玩具)等。意译法能够很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用意,并与商标图案保持一致,是商标翻译的重要方法之一。
3)音义双关
音义双关即音义兼译,属补偿式翻译手法,指把与燕文相近的谐音变成有意义的译名,用译语的多义信息来补偿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损失,激发读者做出有益联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顾维勇,2005:80)。汉译英的例子如:美乐(电视)―― Melody,飘柔(洗发液)―― Rejoice,雅戈尔(服装)―― Younger,英译汉的例子如:Benz ―― 奔驰(轿车),Pentium―― 奔腾(芯片),Crest―― 佳洁士(牙膏),Coca Cola―― 可口可乐(饮料)等。
参考文献:
[1].黎运汉,商务语言教程 [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06
[2].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
[3].梅德明,新编商务英语翻译[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4].王春芝,汉英商标翻译原则的探析[J ] 经营管理者,2011.10
[5].冯涛,论商品名称的翻译[J ]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6].王金安,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翻译[J ] 商场现代化,2008.16
[7].虞莉,商品品牌名称的语义分析与翻译[J ] 鄂州大学学报,2007.01
通过对荆楚文化元素在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应用研究,明确了荆楚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与艺术性以及在装饰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效果,特别是针对武汉楚河汉街、万达广场部分装饰设计方案设计与制作。同时根据武汉轨道交通装饰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运用荆楚文化的设计思路与创作灵感进行了艺术处理,展现了荆楚文化的内涵。
针对荆楚文化中商业空间装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研究了荆楚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结合了地理、人文、科技,能有效地将荆楚文化所独有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之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并通过营造简洁美观而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文化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并在其中展示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不仅是城市精神的物化体现,同时也是城市魅力与历史的一种展现,其次关于构建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城市品牌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
装饰图案
装饰图案设计是一种在商业空间环境里自身独特的构成原则的图案,主要有:抽象图案、
肌理、几何图形、现代文字,它强调引导的信息功能性,强调形态的规范性和通用型。图案设计一般呈高度概括荆楚文化特色的简约设计风格在实际生活中起到美化空间环境的作用。
荆楚文化的装饰主要有凤乌纹、龙纹、云纹、几何纹、滑板纹、变形龙凤纹、兽面纹,以及以此为基础抽象而来的各种纹样。
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纹样设计和组合为现代商业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在消费者日趋人性化、个性化的时代,荆楚文化中的图形组织方法可以在设计中进行再创造,细腻的荆楚文化图案的描述对主体事物的烘托,为现代商业装饰设计提供了典范。
装饰色彩
在荆楚文化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崇尚自然、浪漫奔放、兼容并蓄和趋
时拓新的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商业空间装饰设计中色彩设计对受众的视觉感受具有更强的刺激性,能促使装饰内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合理科学的颜色搭配可以起到增强对比的作用。地域文化色彩这重要的要素除了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不同的感受,还能在心理上给人不同的感觉,强化地域文化的特征。在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设计研究中,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体现城市不同的情感。色彩由于其非语言性的特点,色彩成为地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色彩能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品昧,同时也可以带给乘客不同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色彩的象征性和识别性都可以人性化运用地铁设之中。
材质构成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利用结构和材质来进行装饰风格的处理,形成特有的装饰特征,来体现一定的装饰含义,这既有效地完成了功能需要又体现了出装饰所表达的精神功能。运用材质将武汉本土地域文化的内涵较好融人其中丰富了商业空间装饰设计。如武汉楚河汉街装饰设计运用代表荆楚文化特色的图形符号和装饰色彩进行导视系统设计处理,将多元化的荆楚文化特色进行氛围营造。
空间展示
在现代商业空间中利用展示作为基本手段来装点空间,这在后现代时期的商业空间环境中较为常见,它即可作为装饰来美化空间,同时又具有信息传达功能。其精神功能与实用功能发挥的可谓“淋漓尽致”,最大化的发挥了装饰的“效能”。对于这种充分的利用,如实的表达,恰如其分的展现了空间装饰的魅力,给人以“融洽”之感,大大丰富了商业空间的装饰手段。
特色打造
以荆楚文化为底蕴,打造汉味地域装饰艺术。武汉城市轨道交通装饰空间方案设计中充分利用和发挥湖北楚文化大背景下的独特优势,从楚文学、歌舞、音乐、神话、绘画、雕刻中吸取营养,特别是具有荆楚艺术代表特点的编钟、漆画中的器物造型、装饰纹样、色形构成,从中提取设计创作元素,运用现代材料和艺术语言表现武汉商业空间装饰艺术主题。在武汉地铁2号线的地铁洪山广场车站壁画《楚风古韵》,就是以楚装饰图型为元素,借鉴楚漆器色彩表现艺术,展示了楚文化特色的艺术魅力。
总之,荆楚文化元素是现代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变化而不断形成特色。在打造地域个性及文化的现代化城市商业街区时,不仅是遵循了“随波逐流”的大众化,更是对一个城市性格及文化的折射。现代商业空间设计形式和视觉语言是多种多样的,面对各种设计元素和理念的冲击,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尊重商业空间设计中,才能通过图形、文字符号、色彩和材质等元素进行整合,展现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摄影技术;当代社会;分析研究
0 引言
在21世纪,摄影是人们十分熟悉的技术,它不仅可以真实地记录人的生命历程,同时还能够伴随人的一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也随之不断进步,并且其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比如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群众摄影等。并且,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摄影技术不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技能,而是不断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1 摄影技术的发展
1838年,摄影技术诞生,其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响。当时,人们对这个新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完善和改进摄影方法。就摄影技术的诞生过程而言,达盖尔创立的银版摄影法对于摄影技术的诞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摄影技术进一步发展后,达盖尔的摄影模式就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究其原因就是该摄影模式的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复制困难。
在摄影技术诞生一个月之后,该技术就传入了美国,到了1838年底,摄影技术风靡欧洲,成了人们新的宠儿。由此可见,摄影技术在诞生伊始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性。1840年,爆发,摄影技术随着英国的战舰来到了中国,并迅速传播,使得当时发展相对落后的亚洲国家也开始使用摄影技术。此后,1842年,光学玻璃在法国问世,从而解决了摄影镜头精准度的问题,并且成为摄影技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1]
2 摄影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2.1 新闻摄影技术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1)数字化技术的摄影设备对各种新闻题材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新闻媒体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事件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摄影技术的应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由于数字化摄影技术的不同,在新闻中的作用也不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应用新闻摄影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贤交流搭建平台,从而间接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在数字化技术的摄影设备中,镜头对于相机的拍摄效果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因为通光量、焦距或者是取景范围都需要依赖于镜头焦距的长短。比如广角镜头适用于大场面的拍摄;鱼眼镜头适用于戏剧性事件的拍摄;中距离镜头适用于人像的拍摄等等。
(2)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摄影技术是记者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记者拍摄的影像就像是一把枪,可以直指人心。新闻图片是一种最直接、最形象、最客观的报道形式,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闻图片这种报道形式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喜爱。同时,视觉文化逐渐兴起,读图时代来临,一张新闻图片可以引起无数的讨论,为此,新闻工作者就需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从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2]
2.2 商业摄影技术对商品的推广作用
(1)商业摄影技术传递商品信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商品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广告已经成为传递商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为了不断增加商品的销售量,摄影师开始不断创新拍摄手法,利用摄影技术将商品的细节充分展示在人们面前,以此来实现传递商品信息的目的。在拍摄商品的时候,摄影师通常会选用三种相机,分别是大画幅相机、中画幅相机以及小画幅相机,摄影师需要根据拍摄商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相机,从而突出商品的细节信息,提高商品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3]
(2)商业摄影技术扩大产品销售。在商业摄影中,为了提高商品的核心竞争力,摄影师通常运用一系列的摄影技术,表现商品的特点,以此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从而扩大产品的销售。首先,摄影师可以利用光线的明暗,突出商品主题,利用人们的视觉差异,刻画出商品的质感;其次,控制好曝光以及景深,为人们带来一幅意境悠长的图像。商业摄影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人们对商品的认知,因此摄影师不应只专注于商品的拍摄,还要分析人们的心理,从而使拍摄的商品拥有灵魂,这对于促进商品的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群众摄影技术对文化的传播作用
(1)群众摄影技术丰富了大众生活。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终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普及,同时群众摄影技术也不断更新,利用互联网分享图片信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我国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智能手机中的相机功能基本满足了人们日常的摄影要求,比如人们可以在旅游、聚餐等活动中,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进行拍照留念,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分享。此外,还有自拍这种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充分地表现自我,从而充实人们的生活。由此可见,群众摄影技术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能够丰富大众生活。[4]
(2)群众摄影技术提升了大众的品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逐渐朝着“傻瓜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摄影技术已经不再是只有少数人可以掌握的技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时代精神,还是民族精神,都可以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因此摄影师就需要尊重人们。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摄影艺术作为载体,同时摄影艺术的提升也离不开群众的衬托。但是随着群众摄影技术的普及,摄影作品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并且有些人过于重视摄影器材的使用,而忽略了摄影内容的选取,这对我国群众摄影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摄影技术就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统一,将“通俗”与“高雅”紧密结合,以此来不断提升大众品位,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摄影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商业领域、新闻领域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就应明确摄影技术的重要性,以此来丰富大众生活、提升大众品位,从而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邹京姝.中国当代油画中摄影图像元素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2] 吕珍.论纪实摄影的主观性与客观性[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3.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 文化导入
一、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文化与语言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中国人和英国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句义、联想定义、比喻意义等语言观念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单体现在日常交际中,在商业文化中尤为突出。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语言教学既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
2.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导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商业文化适应能力。进行适时适度地文化导入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的交际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没能把文化教学与文化导入结合起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受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受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现代英语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会通中西。然而,现任英语教师中大多数文化功底比较薄弱。第三,应试教育使学生很少利用课余时间读有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书籍,大部分时间用于记单词、做练习上。
二、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内容
1.商业文化导入的原则。
(1)相互尊重原则。中英两种商业文化都深深地带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吸收另一个民族商业文化的精华。这种态度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比较客观地以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商业文化差异。相互尊重原则是文化导入的基础。
(2)相关性原则。这就要求所导入的文商业化内容应该与当前国际化的内容有关,或者是商业交际的拓宽及延伸。文化导入教学以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尽可能在与语言教学同行之时超越教材。
(3)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商业文化导入要注重与商业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交流中做到学以致用。
(4)循序渐进原则。语言学习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商业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2.商业文化导入的内容。
(1)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商业伦理、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2)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3)干扰日常生活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4)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三、英语教学的文商业化导入策略
1.揭示商业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传授商业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把这些词汇所蕴涵的商业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引导他们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词汇的深层含义,恰当地使用词汇。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在商业交际中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2.要创设对话的商业文化语境。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商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制约。因此,在上对话课时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商业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设置特定的商业交际环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3.挖掘语篇的商业文化信息。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商业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商业意识,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4.教师的素质和角色转换。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首先应丰富自己在商业方面的知识,使自己具备较高的商业意识和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仅要刻苦钻研语言知识,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本国和英语国家的商业文化知识,扩大知识面,使商业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得以真正实施。
5.注意商业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选择合适的文化导入方法往往可以做到事半功倍。通常文化导入方法有下几种:第一,注解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第二,融合法,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第三,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第四,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第五,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第六,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
参考文献:
1. 艺术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图形符号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语言,是为了传达事物信息的载体,能代表某种事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艺术图形符号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传统图形符号、自然图形符号及抽象图形符号,不同类型的图形符号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1.1.传统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种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驱祸、祈求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兽纹具有等级和尊卑的含义、龙是帝王的象征等。其象征性具有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时间性表示过去古老的、历史的、沧桑的;地域性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1.2.自然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自然图形符号通常来源于自然界,并非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这种类型图形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和特性象征和其类似的概念或者意图,如树的年轮文理象征时间、蜂窝象征结构、建筑等。
1.3.抽象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抽象图形符号分为规则和不规则,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象征人们的某种视觉心理,如正方形象征可信、坚实等;三角形象征层次、锐利;不规则几何图像象征波动、扭曲、激动及噪音等。
2. 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2.1.能有效传播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艺术图形符号应用到商业广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载信息内容,又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在商业广告中,不论是影视广告制作还是平面设计,使用艺术图形符号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文字相比,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与象共生,与意同行”的特征,既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并美化广告商品的造型,并能带给消费者明确的视觉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征意义而言,艺术图形符号更容易和消费者的视觉认知产生共鸣,通过商业广告中的艺术图形符号,消费者不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大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效果。
2.2.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
艺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能够有效的将图形符号的象征性和企业产品的形象实现完美对接,这样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历史产生回忆,又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进而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如民族传统食品广告,设计师设计时既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又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更关键的是通过图形符号将传统文化优美的展现出来。如中秋节的月饼广告,其中有两大图形符号:月宫仙子和月饼,前者表示嫦娥,后者表示食品。这种巧妙的图形符号组合,即传统了民俗文化,也宣传了月饼的美味。
2.3.能促进销售
现代商业的广告设计,对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和观念、传播消费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将商品的功能、审美与消费理念进行对接,通常借助丰富的意向图像符号塑造美好的观念形态,以获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艺术图形符号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观念形态。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时,能从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房地产广告中,设计时将住宅区优美的环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艺术图形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消费者的需求近乎一致,这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的冲动。
2.4.具有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消费者对于艺术图形的审美,是从视觉冲击再到情绪变化,最终反应到行为中。就商业广告的传播意图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商品信息通过艺术图形的方式传达出去,采用这种艺术性传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审美情绪,激发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就消费者视觉感知来说,对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的审美体验是从视觉愉悦再到情感共鸣,最终到心灵升华的一个过程。
消费者审美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类似于“连体婴儿”,一旦满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满足。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日益重视审美和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产品的功能、品质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认同艺术图形符号所展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时,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企业通常会注重品牌的塑造,那就是他们很自然地在商品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由此,译介的传播任务便在很大程度上是宣传介绍某企业的文化内容。这种宣传过程便携带有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社会责任、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等。譬如“:凝聚典雅”“、理解就是沟通”,它们就是国际商务活动在中文译语中体现译介的成功。中文读者或受众便能意识到对应商品促销过程所负载的企业文化精神。因此,相应的企业形象或其他文化因素就能在译语市场渐渐地为人知晓熟悉。同时,这样的宣传文字还包含了关于先进的科技技术、信息材料、消费意识和价值引导等文化内容。国际商务译介就是帮助实现原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帮助国际商务活动主体实现营销目的,译者综合对比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把译文受众视为接受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技巧与策略,最终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的创造性过程。
语言系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且又系文化之载体。同时,语言反作用于文化,丰富着文化的内容。通过国际商务译介,商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自然就传播给目的语受众(消费者)。也就是说,它们向目的语市场传播先进的文化理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商务译介也会影响冲击译入语文化。国际商务译介一定要瞄准译语受众对某商品的认可,一定要尽显劝说消费群体购买的力量。那么译介就须完成对原文的内涵的诠释,以目的语受众为主体,使目的语受众能像原语受众(消费者)一样能为某商品的推荐言辞而心动。谭载喜认为:翻译远不止局限于原文的语言层面的理解,而是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要深刻了解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译介要有助于与目的语市场文化的协调,符合其消费受众的心理预期,避免文化冲突。奈达(Ni-da,116-118)指出:译文受众和译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受众和原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基本一致。商务译介积极地采取综合文化要素来帮助实现有效的营销目的。通过译介,商品的推荐便包含了多样的文化要义,迅速而广泛地在目的语市场传播,逐步地影响着译语受众的文化,实现着跨文化的语言文化传播意义。译介活动在进行商品宣传过程中,改变着译语受众,具体体现就是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譬如现代生活中我们购买世界知名品牌的服装、首饰、汽车等。从语言上看,译介活动引入了许多外来词,即是跨文化活动的结果。外来词正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结晶,在形式上被固有语言文化所改造,发生内容上的嬗变,实现的是文化融合(史有为,2004:18-20)。译介帮助传送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描绘理想的生活蓝图,介绍消费时尚。它们的文化意义所指向的是品牌价值,以及极具诱惑力的诉求如“现代生活”“、贵族风范”“、成功标志”、“个性风格”等。各种各样的诉求则帮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事业、生活、健康等主题。
文化意义之强大,就是在于它可以通过渗透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服务中去,从而使其变得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义,并能引人瞩目。例如,德国生产的BMW汽车,在德语中它除了携带品牌信息外,并无其他的文化涵义。但是巧妙的译介却创造性地让这一异域品牌形象转化为目的语中积极正面的文化意象,深刻而丰富。从文字选择搭配来看,“宝马”凝聚了汉字象形和会意之特点;从文化传统来看,它负载了中文里积极意义的典故,使中文受众迅速地联想到“汗血宝马”这一美好的文化意象。译者把原文的BMW转换为“宝马”,这是成功的文化的嫁接,是创译。“宝马”具有意义积极、联想丰富的特点,它给消费者“成功”、“气派”、“尊贵”之意象。所以创造性的译介,一方面能积极地帮助商品促销,另一方面能创造文化产品。国际商务译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可以理解为新的文化潮流运动,它负载新的理念和新的技术,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国内,人们已经学会尊重隐私,学会行动前的预约。商业活动中,我国各大中城市可以看到超市、连锁店及各种各样的专卖店。高档商场的奢华商品正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生活中、工作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洋气的金融术语,或股票、或期货、或外汇。语言上的变化还可以以电脑技术术语为例,电脑技术本身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中高档消费群体谈论的主要话题常常是某某汽车、服装、化妆品等。从产业上看,以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技术也正改变着中国的产业面貌。从外来词看,通过译介引入的外来词频频出现在商业文件、报刊文章及学术活动中,涉及科技、生活、教育、广告等诸多方面。无论是言辞翻新,还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变化,它们均蕴含着多样的文化意义,代表了新的事物或观念,而且渗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领域,最终产生对汉语文化的影响。
我们注意到,这种影响是普遍而深刻的。试看一经典的译例:原文: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美国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的翻译例子。译文行文流畅,意义积极,形式地道,它的营销和劝说功能读起来却胜原文几分。本例实乃又一成功的商务翻译典范,它帮助实现的是商业营销目的,还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更让中文受众在自己的消费内容、消费意识上发生了改变,人们日渐学会了理解生活、享受生活、品味人生。从译介技巧上看,它兼顾了汉语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审美情趣等要素,创设了优美的意境,为中文消费受众描绘出美好的感受,从而帮助实现商品促销的根本目的。整体上看,我们认为,只要通过译介的交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促进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传播和影响也正是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的主张,就是要重视在目的语环境下的功能和影响,突出目的语受众的需求。这种翻译就是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环境,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等,它弘扬的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制约和影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如今国人消费国际品牌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产品的品牌文化的培育,抑制了民族性的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看,结果就是一种对译语文化的冲击。不过,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或品牌名称对西方影响也日益增强,如格力电器(Green)、吉利汽车(Geely)、北方绿色食品(NorthGreen)等,彰显了中国国力强盛以及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可,它也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反映。结语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在译语市场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活动,而译介则承担至关重要的媒体作用。因为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译者研究原文和译文文化环境下的传统习俗、消费意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通过译介来激发译语受众的接受心理并唤起购买欲望,从而帮助实现商品的市场份额的积极响应。更要看到,国际商务译介在译语文化中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可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归纳起来,译介的跨文化意义就是:科学技术革新和新的理念已经影响和改变着译语受众消费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并部分地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
关键词:开埠;丝绸业;经济
1904年的周村开埠,是山东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既有维护利权的政治意义,也有发展经济的现实意义。今天山东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布局,都深受开埠的影响。长期以来,丝绸业一直在周村经济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周村经济以丝绸业而兴,不得不说商埠的自主开放,不仅是中国商埠史上的创举, 也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举措。它必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对地区经济近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一、自开商埠促进了当地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兴盛
周村之所以在清展为“天下之货聚焉”的旱码头,要得意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其居于横贯山东东西大道的要冲地位,而原本周村处于泰沂山区与华北平原南北线的交界处,这使得周村成为鲁中陆路交通必经的重要枢纽,从而为周村的工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早在乾隆之际, 周村即为鲁东商业重镇, 开埠前该地手工业的门类和规模就已相当可观。1904年周村开埠后, 由于地理位置的适中和交通条件的便利,周村很自然地成了远近蚕丝及丝绸产品的集散地。周村丝最盛时,销路远及法、美、瑞典、瑞士等国。河南、陕西等省的商人也争相竞购周村的丝绸及其丝织品。丝绸手工业的大量外销,对周村丝织业的发展起了刺激作用,也带来了商业、服务业的繁荣。随之出现了百业俱全的大街及产业集中的丝市街、绸市街、油店街、鱼店街、棉花市、银子市、兴隆街……,文化娱乐场所相继产生;一些丝织商、银钱商、杂货商纷纷向丝织业投资, 原有的作坊也增加了设备或设立了分厂。
周村丝织业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 但不能否认1904年周村的开埠对所在地手工业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自开商埠带动了商埠城市的繁荣, 加快了城市近代化的步伐
对近代中国而言,城市的发展则是以商业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前提,因为商业贸易的发展,必然带动交通运输、电讯、金融保险等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城市近代化的条件。同时,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为商贸服务的行业也逐步兴盛起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清末民初自开商埠后,开埠地的口岸城市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城市近代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城市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市的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条件, 是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载体, 是发挥城市诸功能和中心作用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它包括邮政、电讯等近代化的通讯设备,道路、桥梁、沟渠、车站、码头等基本的市政设施, 水电等能源系统,以及餐馆、旅舍服务设施。这些近代化城市必备的基础设施,同开埠前或尚未开埠的其它内陆城市相比,其基础设施可谓完善得多。
(二) 商品化程度高、经济重心地位逐渐加强
周村的传统工业是发达而繁荣的,不仅行业多,规模大,而且商品生产的程度高,专业化水平强。随着开埠和近代交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周村传统工业从生产规模的扩大到生产工具的改进,都在强化这一优势。丝织业是周村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一直在周村的各行业中遥遥领先。由于开埠所带来的商业繁荣,周村丝绸商的活动也越来越活跃,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且与国际市场相联系。市场的扩大,利润的提高,不仅使丝绸商积累资本,继续扩大规模,而且即使是银钱商、杂货商也纷纷向丝织业投资。原有的机坊或增加设备,或设立分场,新的机坊如雨后春笋,至1910年,丝织机迅速发展到1500余台,有技工、学徒七、八千人。
三、 自开商埠提高了商业文化兴趣,丰富了该地区的商业意识和商业生活。
周村作为一个活跃的商业重镇, 文化氛围的浓厚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历史上形成周村商埠的文化因素很多,而且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一) 周村有独具特色的庙会文化。
庙会在中国可以说是不论东西南北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庙为中心, 是一定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道德伦理和各种信仰观念的具体产物,所以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周村,庙宇繁多,种类驳杂,有规模宏大的玉皇阁庙群、明教寺,远近闻名的准堤庵、妈神庙、三星庙、龙王庙、奎星阁、天后阁。可以说, 在天津至南京, 济南至青岛的广大地区内, 除了曲阜外, 庙宇建筑规模之大,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类之多, 尚没有超过周村者。
(二) 周村有赏心悦目的民俗文化。
古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周村地方因其地的富庶殷实, 工商发达而比周围其他地方文化活动活跃。以其最负盛名的元宵节玩灯的习俗来说, 即使青岛、济南也无法与其壮观独特相媲美。每逢灯期,周村大街上空都是花布彩绸交错盘络,遮天蔽日,其各主要街道,都有规模宏大的彩棚。周村几百年来形成的高跷队、狮子舞、龙灯、芯子及元宵灯会等民俗文化长盛不衰,逢年过节都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涌入周村,或观灯、或会友、或走亲戚、或作生意,这些因素也大大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集工业、商业、农业于一炉的集市文化。
自明末清初, 周村工商业在战争的创痛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相传长山境内及四邻各县逐渐发展起来的农副产品就在周村交换、集散,“市面活跃,交易颇盛”。自此周村设义集, 以四、九为大集,三、八为小集,二、七为粮食集。每逢集日,四方农民邻县商贩,大江南北商贾手工业者云集于此, 丰富了周村地区的商品意识和商业生活,为通商开埠创造了条件。
总之,周村商埠在中国北方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近代我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和封建社会末期农业经济开始转化的结果。
结语
周村近代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周村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比较多,地理因素、交通因素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而经济近代化、技术进步等则始终是推动周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40多年来,这座商业古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周村地区的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教育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代在前进,形式在发展,珍惜并发挥周村的传统优势,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柳凡.清末民初自开商埠简论[J]. 历史教学, 1995,(3): 8—12.
[2]陈如. 大兴商埠说. 皇朝经世文编卷10 [M]. 台北: 台北文海出版社, 1971. 686.
[4]东方杂志(10卷) [Z]. 第8号.
[5]姚贤镐. 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 M]. 北京:中华书局, 1962.
[6]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及淄博市周村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周村商埠[Z].
[7]彭泽益.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第3卷[M].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关键词】晋商文化 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 再构建
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共存,对于其内涵的定义,涉及到了文化内容、文化传承、文化效用、文化差异等多个方面,得到公认的是,文化不单单是上层建筑的某一方面,它包括“规范的、认知的、艺术的、器用的各方面”。[1]用最广泛的定义来讲“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杂丛结的全体。这种复杂丛结的群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任何的其他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2]从功能上看,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认知的功能、规范的功能、凝聚的功能、调控的功能,而首要功能是教化人的功能。因此,将本土文化融合于高职教育培养本土化的导游人才是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
1 晋商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
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颇具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晋商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超出商业的范畴。兴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朝中期,已在“商路舞台、商业财富、商业伦理、商业组织、经营艺术、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商业教育、城乡建设、庙宇奉祀、社会习俗以及商业精神等整个商业文明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伴随着晋商的发展与辉煌,一种明晰、独特的文化体系——晋商文化也逐步形成。基本特征如下:
1.1 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晋商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对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在思想道德(信义观念)、经商立业、人生信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种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诚信为本,以义制利。在晋商看来,商人虽以获利为目的,但时时处处“义”字当先,义中取利,注重以“诚信”为本,讲求货真价实,信誉至上,用户至上,童叟无欺。义利关系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义”在儒家主要解释为道德规范,而“利”则被解释为“利益、功效”。在儒家的价值判断中,人的社会活动要特别重视“见利思义”。晋商正是用行动践行了义大于利的儒家法则。
——艰苦创业,谦恭勤勉。艰苦创业后的晋商一直保持着勤勉、谦恭的为人处事态度。勤奋刻苦与谨慎稳健成为晋商的重要敬业精神。也因此晋商能够父子相继数代,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的俗话。
——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晋商在凭借贩茶、贩盐起家之后,建立了具有首创意义的票号。在国力衰微,清朝政府急需合作者来挽救经济危机之时,晋商顺势而谋,达成了与清廷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作为一种已经成型的文化体系,其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严谨勤奋的实践精神都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品质对于现代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选择。对于山西而言,“晋商文化”——无疑是旅游业发展最大的一张王牌,彰显着丰富内涵的晋商文化是旅游教育的重要资源。
1.2 晋商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文化的要素构成了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优秀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晋商文化得以创造辉煌的原因,在于它不仅关注传承更关注创新,重视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意识。因此晋商文化作为含蕴丰富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产生出了很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晋商采取“择优保荐”的措施;在激励机制上,晋商采用了“顶身股制”的激励制度。“顶身股制是对商号内业绩出色的职员的褒奖,凡是勤奋工作、才华出众的人,均有平等的机会顶上身股。”[3]这些理念、措施和制度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竞争力,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晋商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从内容上为教育提供了众多的可挖掘点,选择晋商文化作为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突破口,是对晋商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晋商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文化的能力。
1.3 晋商文化具有支撑内涵的物化载体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长期交往中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晋商文化是基于晋商发展史之上的文化体系,不仅有丰富的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且凝结在票号、大院、古城关隘、彩塑壁画、雕刻造像等古老建筑上的传统文化随着晋商文化“显学”地位的日益凸显,而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不同领域的文化生长点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为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舞台。当然由于导游专业的区域化特征,晋商文化更是培养职业人的重要内容。
2 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
2.1 人才培养模式再构建的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多层面有机结合的产物,涉及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过程环节,其基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支持培养目标并完成培养目标的功能,它的内涵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应该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整合企业、社会的硬件资源,还应该整合环境文化资源。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能型人才,而应该是适应现代旅游经济结构调整的技能型创新人才。
因此,基于晋商文化山西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再构建理念应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晋商伦理、晋商精神为素质教育基础;以晋商的管理制度、商业技术、城乡建筑、庙宇奉祀、社会习俗等为专业学习抓手;以区域的旅游资源为教学实训基地,以非连续型学程、工学交替、往复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工学结合的、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人才培养模式
采取学年四段式的培养方案:
第一学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晋商文化调研——古城、大院专业体验——专业实践
第二学年:专业技能学习和培训——古城、大院专业体验——导游资格考试——专业实践
第三学年: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拓宽性学习——导游资格考试——顶岗实习
其中“专业体验”、“职业能力培训”是学院集中安排的一个学段,利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不包含寒暑假),在本省区域内的具有晋商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旅行社,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从专业基本素养(如参观企业、学习企业文化)到专项技能(如讲解)再到职业能力要求(如带团)逐渐层层递进完成,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学年要有25-28天的时间用于此学段。“晋商文化调研”、“专业实践”两个学段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院采取分散式的按照学生兴趣特长组织定点式的专项实践。
3 再构建模式的原则
3.1 学生主体原则
在上述构建的模式中,学生、文化和行业的关系是主体、中介和客体的关系。在哲学中,人被当作主体,“因为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现实有形的物质实体,另一方面,人来自自然界,从自然界中索取生活资料,并在征服自然中体现了主体地位。”[4]尽管对于客体有着不同的理解:“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对象。”[5]“是人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但是,“客体是人实践活动的对象”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指向将是旅游行业,旅游行业在此构建中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需要通过路径建立连接,文化在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桥梁。在模式的构建中学生、行业、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学生是促进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力,行业是促进学生在业务上成长的主导因素,文化则是使二者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只有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构建对晋商文化的新的理解,已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3.2 晋商文化渗透原则
导游专业的区域性特征,教学内容的本土化成为必然。要有意识以晋商文化为重点,编制乡土教材为抓手,以实训基地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晋商对于中国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内涵和勇于创新、顺势而谋,适势而为的创新气魄等,感受晋商文化的魅力。
晋商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样可以将其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大院的建筑风格、晋商的经营理念、发迹历史等内容都可以充实在基础课程当中,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加强与晋商文化相关的景点、景区以及企业的合作,为学生亲赴一线体验实践创造条件;聘请晋商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办讲座,举办和晋商文化相关的读书节、影视展播活动,营造有晋商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3.3 理实一体化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等育人理念为高等职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上述模式中,课程设置要有颠覆性的突破,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与学双边在真实的岗位上,往复式的工学交替,教学做合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学为了做。由于学生几乎要有一半时间在行业的真实环境中,接受着职业人的引领、企业文化的浸染,接受着晋商文化的熏陶、历史文明的启迪,因此不论学生的学识背景如何,真实的环境总能让他们找到兴奋点,促使学生在边学边干的过程中逐渐将就业手段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生活方式,更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3.4 双证书原则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才市场对导游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导游员素质高、职业能力强、上岗快。所以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备独立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行业对导游员有清晰的标准,一年一度的导游员资格证考试,就是行业对导游员的基本要求和录用标准,教学要围绕着资格证书的标准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晋商的文化的资源,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坚持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学院的考试要主动与行业考证对接,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以证代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涉及教育资源的利用,且涉及到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监控和评价的诸多方面,只有全方位的落实高职的教育规律学生的培养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2]韦政通著.中国文化概论[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3页、第2页.
[3] 东北财经大学.何宏.硕士论文.明清时期晋商经营机制的分析及启示[A].
征集启事是在特定范围内征求创意、方案、设计稿、资料、商标、广告词、歌曲、徽记时所用的一种启事。
一个大型活动筹备期间,组织者为了集思广益,可征集开展活动的各种构思、创意。一个学校要确定自己的校歌、校旗、校徽、校训,可征集各种作品和设计方案从中选择。一个企业要宣传自己,可征集商标和广告词。举办一次展览,可征集大量相关实物和资料进行展出。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征集启事在实际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征集启事的的类型
征集启事的类型主要决定于征集活动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
1.文化活动征集启事
凡属于纪念伟人、纪念校庆厂庆的征集活动,以及征集校徽校歌校训,征集文学、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之类的征集活动,都属于文化活动征集启事,它的特点是不以赢利为目的。
2.展览会征集启事
为筹办校史、厂史、伟人生平事迹展览,在全社会或特定范围内征集相关实物和图片、文稿的征集活动,所用的征集启事都属于展览会征集启事,它的特点在于宣传性和纪念性。
3.商业活动征集启事
凡征集商标、广告词、经营创意、工程设计方案的,都属于商业活动征集启事,它的特点在于商业价值和赢利目的。
(三)征集启事的写作
1.标题
三种写法。第一种是只有“征集启事”四字。第二种是活动名称加文种名称的写法,如《20__年世界知识产权日主题词有奖征集》。第三种是征集对象加文种名称的写法,如《校徽校训征集启事》。
2.正文
首先是征集缘由或背景介绍。如果征集校徽校训,可介绍学校的历史、成就和地位。如果是征集商标和广告词,可介绍企业的规模、主要产品、经营状况。如果是纯粹的文化活动征集启事,可介绍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
其次是征集项目和基本要求。要写明征集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标准。例如,如果是征集会徽,要求多大尺寸,是交实物还是交设计稿等,都要明确提出。
再次是选用的程序、评奖的方法、采用的报酬等。
最后是交稿的方法和征集截止时间及联系方式等。
3.征集单位署名及日期
末尾是征集单位的落款和日期。
【 例 文 】
征集启事
为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的创业与发展,展望新世纪的进步与前程,我们拟布置一座展示厅,编印出版纪念画册、文集及录像片,举办书画展览。为使展厅、画册和文集能臻于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特向所内外各方面的同志广泛征集我所能反映各时期人物、事件、成就的文字、图片、录像和实物资料,以及回忆文稿、书法、绘画及摄影作品,同时征集所庆活动的主题词。
现将有关事项通报如下:
一、征集要求
1.主题词:言简意赅, 琅琅上口, 字数在16字以内。
2.文字资料:上级和领导同志的批示、指示、题词、书函等,印件和手稿均可,原件及复印件均可,如为抄件请提供出处。
3.图片及影像资料:能突出反映我所历史及现状的人物或工作照片,黑白及彩色均可,大小不限。
4.实物:有历史意义的物件,如模型、奖旗、奖牌、奖杯、奖章及国内外交换的图书、礼品等。
5.文稿:以纪实为主,也可以抒情、赞颂,篇幅以20__字以内为度,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3000字。
6.诗词:新体、旧体均可,不严格要求格律,长短不限。
7.书法、绘画:大小字、国画、西洋画均可,大小幅不限。
二、征集截止时间
20__年5月31日。
三、说明
1.所有应征的文字、图片资料和实物,无论选用与否,均负责登记保管并保证原物奉还,确需长期留用者,当与应征人商洽。
2.应征文稿、诗词、书法、绘画作品经遴选后,备展示或复制编印出版。
3.各应征件经选用后,酌付酬金或纪念品。
4.应征件请交送:
七o二所所庆50周年活动筹备秘书组:
康伯霖(电话:5555317)
金培玉(电话:5555327)
地点在无锡所区办公楼四楼412室。
一、研究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家园”,是一种容易随时代变迁而被湮没的文化记忆。非遗的无形性使得它的传播需要借助于物化的载体,即空间载体、物质载体、人员载体。寻求合适平台,激发大众参与,对非遗的传播十分重要。城市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缩写为RBD)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间形态之一,在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RBD面临着文化特色不突出,满足不了游憩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困境。那么将非遗文化引入游憩商业区,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就有可能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双赢,保护与开发的共生。
民众既是非遗的创造者,又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所以在非遗的保护中应该居于主体地位。民众的文化自省、自觉并主动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对于非遗保护效果影响极大。所以,在将非遗引入游憩商业区中,需要调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维护他们的利益,并激发游憩者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推动RBD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二、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一词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的学者提出,该理论最初应用于公司治理。1984年Freeman给“利益相关者”下的定义为人们广泛接受:“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被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在这个定义中Freeman强调企业与个体或群体间“影响”的双向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对传统企业“股东至上”逻辑的反叛。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利益相关者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旅游研究领域。
在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游憩商业区活动发展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既包括商业经营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包括游憩者。因而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RBD更好的传播,需要照顾到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发挥他们的主体参与作用.
三、实现路径
(一)提升传承者的文化自信及对非遗的解说能力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就明确强调:“要努力确保创造、保养和承传这种遗产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在游憩商业区内的传承者,既包括国家认定的传承人,还包括RBD内专业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手工艺品体验馆的工艺师,非遗商品店的商户,非遗饮食的制作者等。文化自信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传承者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才会更好的将他所传承的文化向大众进行传播。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传承者是否热爱自己所传承,传播的文化,以及是否具备将这种文化解读,传播,甚至营销给游憩商业区内的游憩者的能力,对于非遗的传播效果影响很大。
所以,应该提升传承者的文化自信及对非遗的解说能力。其实,对于非遗文化产品开发的过程,就是提升传承者文化自信的过程。在传统生存环境中,许多非遗文化传承者无法靠非遗维持生存,非遗文化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而通过对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非遗得到了市场认可和许多游憩者的喜欢与认同,传承者的文化自信也就得到了提升。所以,提升传承者的文化自信,就是要合理和深入开发非遗文化产品。
(二)深化游憩者的文化体验与文化自觉
游憩者既是非遗文化传播的接受者,同时也可能转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甚至是传承者,他们是非遗保护的主体。对于外地旅游者而言,他们可能首先是非遗文化传播的受众,但通过参与非遗活动项目,可以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认知,进而发展为主动进行传播,如果兴趣足够浓厚,也有可能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对于本地游憩者而言,非遗文化的生存土壤本身就在他们中间,非遗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本地游憩者通过非遗游憩活动项目的参与,可以深化他们最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有可能进行传播,传承非遗文化。
然而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游憩者是否会传播,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憩者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了非遗活动项目,他们获得的体验感受如何。如果感知深刻,感受美好,那么就极有可能推动其对非遗的传播,传承。如果体验肤浅,那么就不会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就目前游憩商业区内游憩者的活动而言,根据游憩者融入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体验分为三种,也就是表层体验、中度体验和深度体验。表层体验主要存在于传统的观光中。游憩者往往是走马观花地观光,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没有真正近距离地参与到游憩项目去,也就难以获得独特而难忘的体验感受。
其中,加强对非遗的媒体的宣传,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的引导,对提升游憩者的文化自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同时,对游憩环境等客观因素来讲,游憩项目是否具有参与性,游憩项目是否注重创新,满足游憩者的需求,是游憩者能否更好融入到游憩环境的重要外部影响因子。就游憩商业区内的非物质文化游憩项目而言,主要包括饮食,商品,手工艺体验,节庆活动,游乐项目等。对饮食项目,游客通过闻香、品尝等方式来体验,其体验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让游客感知其背后的精深的非遗文化,就需要通过让服务人员介绍,演示等方式来将非遗呈现给客人。有些饮食环节的制作,可以在客人中间来进行,边做边讲,有可能的话,让客人自己去尝试一下制作方法。比如花生糕制作的捶打环节。一定会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