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研究论文范文

统计学研究论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研究论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研究论文

篇1

人们的印象里,统计学就是对数据进行简单的运算,然后通过图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这是长久以来人们对统计学的一些片面认识。统计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每种定义对统计学阐述的侧重点不同。其中维基百科是这样定义统计学的:“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简单来说,统计学就是数据的科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学研究必须要求明确统计学研究的客体是什么,即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中某种性质相同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叫总体。统计学就是研究客观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变动规律,或者说统计学是研究统计过程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客观现象统计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领域。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依赖性。

依赖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寄生性,依赖性是统计学独有的特点,统计学研究的数据是来自各领域的,是依靠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而存在和发展的。统计学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媒介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其他学科的逻辑和方法论。

(2)数量性。

数量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通过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表示的。数量性是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因为数字是统计的语言,统计是通过数量方面来认识事物的,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3)总体性。

总体性即统计学以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为研究对象。每一个个体都有自身的随机性,而这些研究对象的总体又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共同趋势,所以统计学研究是通过对大量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从而过渡到对总体普遍存在的事实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研究对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统计规律。只有掌握研究对象的总水平、总规模、总体特征和共同趋势才能体现统计学规律的作用。

(4)变异性。

变异性即构成统计学研究对象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除了在某一方面必须是同质的以外,在其他方面又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和变异。如果各个个体之间没有区别和差异,统计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统计学的这种变异既可以表现为数量上的,也可以表现为非数量上的,但是因为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所以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异才是统计学所要研究的对象。

(5)具体性。

具体性即统计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数量方面。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具体、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并且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要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确定具体年份的具体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量、收入构成、收入变化以及计算方法,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6)广泛性。广泛性即统计学研究数量方面的范围的很广泛。其广泛性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类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统计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是统计学成为媒介学科的必要特征。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统计学也不例外,统计学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一系列专门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描述法等。

(1)实验法。

统计学的实验法包括假设检验和实验设计。假设检验就是在对在总体参数提出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的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就是设计合理的实验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其中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是正交设计法。

(2)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全部或者足够数量的研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推理归纳出客观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对大量的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排除偶然因素造成的影响,揭示研究对象的统计规律和本质特征。

(3)统计分组法。

由于所研究现象具有差异性、复杂性及多样性,需要我们对研究现象进行分组研究,进而来区别研究现象的类型,研究不同组别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统计分组法包括传统分组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等。

(4)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法是利用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标志变异指标等对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来反映统计学研究现象的数量方面特征。综合指标法在统计学的经济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统计描述指对调查或实验得到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有价值的信息,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出来。统计推断指以一定的置信水平,根据样本数据资料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方法。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在统计学研究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统计学实际应用的范围扩大。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学开始被各行各业运用起来。统计学逐渐应用到企业管理、保险金融、政府决策、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统计学在企业管理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在保险金融方面可以监控分析金融风险和保险问题来保证金融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在政府决策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宏观调控,从而减少决策失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可以监控经济安全问题,预防经济危机。

(2)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统计学是一门媒介学科,统计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类学科的基础上的,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因此,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例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融合等,在融合中能不断完善统计学体系,创新统计学研究方法。

(3)统计学与网络、计算机的结合。

篇2

关键词:统计学;辩证统一;统计规律;思想

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统计学为探索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必须正确处理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总体中诸个体某种数量标志表现偶然,而诸标志值平均则为必然。重复测量某种同一客体出现不同的数值属偶然,而同一客体本身真实数值则为必然。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的数量差异为自己开辟道路。统计研究中经过综合平均,将大量偶然性所形成的数量差异,互相抵消,显露出平均则为必然。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在统计抽样调查问题上表现极为明显。客观事物极其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同一总体各单位的数量差异也非常大,从个别单位,往往因偶然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性。然而,通过大量观察,排除偶然性因素影响,就可暴露出事物的真象,显现其本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只有随机抽取的个体足够多,消除诸多偶然因素影响,才能通过抽样总体的数量特征正确地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

2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实践和科学都证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着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况且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对于每个事物或过程的矛盾也各有其个性。因此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统计学中存在着各种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点。在统计认识中,个体的差异性中蕴含着总体的同一性。统计方法就是运用科学的手段抽象掉各个个体的差异性,探求总体的同一性,并用差异性去标志同一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是统计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统计;而同一性则是统计的目的,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进行统计。因此,统计研究要运用大量观察法与个别观察法相结合使用的统计方法。

统计研究中运用大量观察法,实现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认识过程。同时,根据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统计研究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运用个别观察所搜集的资料来说明总体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使认识更深刻、更具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规律指导统计研究必须是将统计中的平均数与分组法结合,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用反映现象的离散趋势的变异指标与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平均数结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统计学的研究着眼于总体,着手于样本,立足于个体;同时从总体出发,分解剖析,认识局域(类、层、组)甚至个体,并对其进行调查研究,观察计量,搜集资料。接着对个体的调查所获得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或归纳演绎,用样本来推断总体,达到对总体的系统性认识。即为“统而计之”和“计而统之”的总和,以实现以统定计,以计达统的目的。所以,统计学的思维是一种系统思维,要求一切认识对象不仅它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且它还要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要素来认识。这种对系统客体的“主体”认识,是一种对研究对象进行整体性度量的系统思维方式。

因而,统计认识充分体现了整体和局部的有机统一,这是统计研究的一大优点,也是统计认识比较接近客观、真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认识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统而认识某一系统,忽略或没有充分重视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统环境对系统的制约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从统计认识过程而言,充分体现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立统一的关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统计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统计的定量分析不是纯粹数量意义的,即不是就数量论数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点,并且从所研究事物的有关联系或现实背景中,紧紧扣住认识所研究事物内在本质这一主题来展开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体含义和意义,这也正是统计学与数学的区别所在。那么统计研究怎样才能通过数量来体现其具体含义与现实意义?这就必须结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为起点,并以定性分析为终点。具体来说,统计研究总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认识——客观科学的定量认识——高级(理性)的定性认识”这一过程来进行的,即从定性开始,确定认识事物有关方面的指标,经过定量过程,搜集,整理,进而对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认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质,完成定性认识。统计认识活动遵循质与量对立统一规律,从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设计的科学的方案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按要求搜集有关数据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对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也就是说统计的定量分析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个飞跃的重要途径,是避免产生认识主观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统计研究最终是为人类定性认识服务的,是为了定性认识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讲的统计的方法性、应用性也正体现在这里。实际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统计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才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探求质与量变化的规律和界限,研究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的关系,将质与量同一与度中,即量的规定性定性于度中,质的规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实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统一。

5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在统计研究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统计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在各个局部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

所谓分析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从而认识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任何事物的整体都是有若干组成部分构成的,将客观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各组成部分,分别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以及在各种外界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之目的。可见,分析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关系为客观基础的。在统计研究中诸如分组分析、因素分析、因果分析、结构分析、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比例分析等等。这些分析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要把分析所得到的认识变为对整体的认识,揭示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性,就必须进行综合。

所谓综合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办法。与分析方法相比,综合方法认识过程的方向完全相反。它是将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结为整体,通过全面掌握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和上升。从事物各部分及其属性、关系的真实联系和本来面目,复现事物的整体,综合为多样性的统一体。在统计中,诸如人口统计的将分组、结构、比例分析化为对整个人口状况分析;商品销售总额分析时分解为价格和销售量变动的影响,进而从总体上分析其因素影响;社会总产值的变化,分解成各个部门行业的影响,进而综合研究其全貌等等。

分析与综合是对立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统领分析。没有具体的分析,就不能具体深入地把握事物的各部分、各侧面和各种属性与诸因素,从而也就无法综合;同时,分析也离不开综合,它在综合统领下,以综合为目的,达到确切地揭示事物的总体和本质和规律性,使认识升华。因此,没有分析的综合,其结论就只能是空洞的、无根据的,是一个混沌的、外在的、直观的整体。“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页)。”分析的结果,也就是综合的出发点。统计认识的发展总是沿着“分析——综合——新的分析——新的综合……”轨迹不断前进的,促使统计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6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给出新认识;但新认识是不确定的,可能是错的;特殊材料的组合不同,给出的认识也不同甚至矛盾;基于不完善甚至劣质信息作出决策。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前提(公理)到命题,不提供超越前提的新知识;容许选择多个前提,但前提可能是错的;大前提里的不同小前提(公理系统里的不同子集合)会给出不同甚至矛盾的结论。以观察为基础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主要属于归纳推理问题;但若已知各种事件发生的结果和发生的概率,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则可以转化为演绎推理问题。

统计认识是通过个别研究认识一般的,所以统计思维必然是一种归纳(即必须通过归纳才能实现)。统计不仅要根据所构建的原始信息通过统计推理获得一般的“知识”,而且还必须进行假设检验、机理检验等,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论证。所以说,统计思维是归纳与演绎的统一。归纳方法论强调了方法和外来信息的重要性,而演绎方法论则强调了问题和先存知识的重要性。实际上,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相互补充和协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在统计思维中的回归分析既是归纳,又是演绎。所以说,统计思维将归纳和演绎高度而有效地结合运用,收到了很好的认识效果。也只有通过归纳、演绎和实践的相互作用才能找到可靠的科学真理。

7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按照统计认识要运用材料来看,统计学的实际应用具有具体性,它是依据一定的数据和事实,使人们得到启发,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直接的理解,并对对象的总体状况作出判断。统计认识在取得统计数据之后,首先就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一定的数据整理手段(如分组、直方图、茎叶图、频率图等)和统计研究人员积累的统计认识经验,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获取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统计数据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典型剖析或抽样验证。所以说,在统计认识的数据收集、分析与所做结论需要具体化。同时,对统计理论方法研究时具有抽象性,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数理研究,是具有抽象思维的特点。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它舍弃具体向客体的规客规律性逼近。因此,统计学是具体和抽象的统一。

8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

统计认识过程不仅是通常所说的实证性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探索性研究活动。它自始至终都是理性认识和感性材料的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

按照统计认识属于实证性研究来说,它具有经验思维

的特点。经验思维就是运用实践经验、感性认识和感性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的功能主要是认识具体事物的外部状况、表面联系和现象,通过经验思维能够对丰富的大量材料初步加工,把握事物多种多样的具体状态,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描述性统计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经验思维。它依据的是客体的个体的实际状况或者是客体过去的、现在的状态,是事实的归纳、概括、整理。从推断性统计来看,它在描述性统计提供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依据严密的逻辑规则和推理过程进行假设检验、数理推断、悖论分析,对描述信息、经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使经验认识升华,这又是有理性思维的特点。它抽象掉具体个体数量上的差异,得出有关对象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认识;抽象掉所依据的经验材料的特殊,得出有关“类”的一般的认识。

实际上,描述性统计是推断性统计的重要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推断是另一种描述;有时候描述性统计与推断性统计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统计认识是经验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兼具有两种思维的成分,两种思维相互交叉,相互补充,使统计认识更系统、更具体和更深刻。

总之,统计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统计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是要研究探索和发现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方法。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它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和统计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对统计学起着指导作用,为统计科学研究和统计工作提供一般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统计学是哲学一般认识方法的具体化。所以,对统计思想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归纳,有利于推进统计理论研究,廓清人们对统计的认识,有助于更合理、广泛的运用统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陈福贵.统计思想雏议[J].北京统计,2004,(5).

篇3

摘要: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综合评价z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在6%~15%之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为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气象;灾害;苹果生产;甘肃天水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之一,年均灾害损失约510×108~640×108元。其中由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占85%左右,仅干旱、洪涝、风暴潮、冰雹、低温冷害这几种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97%左右,直接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76%以上[1]。天水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750~3120m之间,年均气温7.0~11.1℃,年降水量430~600mm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000~2400h,无霜期156~188d,极适宜优质苹果生产,是甘肃省主要苹果产业发展基地,所产苹果以个大、色艳、硬度强、糖分高、品质佳、耐储存而深受广大客商和消费者青睐,“花牛苹果”已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类注册证明商标,是支撑天水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现有苹果面积约6.5×104hm2,总产量约54×104t。但由于境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海拔高差大,气候差异显著,属全国气象灾害高发区域,干旱、洪涝、冰雹、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苹果产量、品质和优质率提高很慢,极大地限制了苹果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气象灾害评估技术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高度关注,但大多局限于单种气象灾害[2-5]的定性化研究。特别是针对多年生果树,在实况灾害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果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报道很少。为此,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该地苹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并将各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划分等级,进行天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果树作物量化评估影响研究,为有效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减轻或减免农业损失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苹果产量资料取自天水市统计年鉴1978—2007年;相关气象资料取自天水市关山区清水、渭北旱区秦安和河谷区麦积二县一区气象站1978—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代表点的选取根据天水气候区划,选取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苹果种植面积较大的秦安县、清水县和麦积区作为代表点。

1·2·2苹果产量资料的处理苹果气候产量资料分解的方法和准确性,会直接影响苹果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研究。

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天水市苹果总产量资料按3、5年滑动平均法、线性法、正交多项式法、指数法等多种函数分解方法[6]提取其趋势产量。统计分析表明:天水市苹果总产趋势产量的提取以指数法效果最佳(图1),趋势产量提取方程为y=8682·2e0·126t(y:趋势产量;t:时间序列,t=1,2,3,…;n=30;r=0·93)。用y′i=(Yi-yi)/yi×100%计算逐年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6-7](y′: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Yi:苹果实际产量;yi:逐年苹果趋势产量;i:年份)。

1·2·3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农业气象灾害对天水苹果生产的影响研究[8]中,通过分区统计分析,得出影响天水渭北旱区、关山区和河谷川区三区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均为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冬季12月至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和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春季低温晚霜冻出现频率和危害程度正在逐步减轻。

为了更进一步提取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将3个气候区主要灾害因子与天水市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进行逐步回归[9],建立如下影响苹果气候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提取方程:式中,y′i为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K′9秦安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燥度∑T≤0℃×Q12-2麦积为河谷区麦积冬季12—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TM4月下旬/U麦积为河谷区麦积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Tn4月下清水为关山区清水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低气温。12—2月暖冬高温虽然不属于气象学上定义的气象灾害因子,但随日益加剧的暖干气候[10],暖冬高温对苹果生长影响极大,仅次于前秋9月干旱灾害。

1·2·4气象灾情等级划分标准将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干旱(用大气干燥度表示)、河谷区麦积暖冬(用冬季12—月负积温的光照条件订正值表示)和花期高温危害(用苹果花期4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的大气相对湿度订正值表示)、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用4月下旬最低平均气温表示)4种标准化处理后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标准值作为成灾变异值。再将1978—2007年30年成灾变异值中大于或等于0·1以上的成灾变异值(春季低温为小于或等于-0·1以下的成灾变异值),按变异值的离散程度[11]分成相等的4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4个等级,并采用分级赋值和内插法依次赋以1~3、4~6、7~9、10~12。9月干燥度(秦安)、暖冬(麦积)和花期高温(麦积)成灾变异值小于0·1为无灾;春季低温(清水)成灾变异值Z大于0·1为无灾,无灾年份灾害等级分值ci按0分赋值(表1)。

1·2·5灾情指数的计算及综合评价方法式(1)得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渭北秦安上年秋季9月大气干旱、河谷区麦积12—2月暖冬和4月下旬花期高温干旱、关山区清水春季4月下旬苹果花期低温危害。

为此,本文将以上4种灾害作为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用式(1)计算得出的相应站点灾害因子的贡献率(方程中相应灾害因子系数/4种灾害因子系数绝对值之和×100%)作为相应站各类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wij:其中渭北秦安9月干旱w1=37%;河谷区麦积暖冬w2=27%,花期高温危害w3=22%;关山区清水春季低温危害w4=14%),并与其对应站点相应灾害类型的等级分值相乘,4种灾害类型进行累加[式(2)]就得到农业气象灾情的灾情指数(Pk),并以此作为农业气象灾害危害评估指标,与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分级进行对比分析(苹果气候产量增减率实况亦分为无、轻、中、大、重5级,分级方法同灾害成灾变异值分级)。

Pk=∑4j=1Cij×wij(2)式中,Pk为灾情指数;Cij为4种灾害等级分值(i:1978—2007年各年份,i=1,2,3,…,30;为4种农业气象灾害,j=1,2,3,4;下同);wij为相应灾害因子的影响权重。灾情指数(Pk)越大,表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大,灾情越重;反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灾情越轻。

2综合评价

2·1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表2是影响天水苹果生产的前秋9月干旱、冬季12—2月高温、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气候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发生频率统计。1978—2007年30年中,前秋9月旱灾最多,发生频率70%,主要以中—大灾为主,占旱灾年份的52%;轻灾年份次之,占38%;重灾年份最少,占10%。暖冬和花期高温灾害次之,发生频率分别为63%和67%,均以轻灾为主,分别占灾害年份的47%和45%;中—大灾次之,分别占47%和40%;重灾年份最少,分别占5%和15%。春季低温危害最少,发生频率53%,仍以轻灾居多,占灾害年份的50%;中—大灾次之,占44%;重灾年份最少,占6%。

2·2综合评价将式(2)计算的逐年农业气象灾害综合灾情指数(Pk)分成1、2、3、4、5相等的5个组从小到大将灾情等级依次划分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个等级与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实况分级(表3)进行对比分析。

天水市1978—2007年30年逐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实况(表4)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无灾11年,与实况相符10年,评估准确率91%。灾害年份中,评估轻灾9年,与实况相符8年,评估准确率89%。评估中灾5年,大灾5年,重灾1年,均与实况相符,评估准确率均为100%。灾害年份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特别是重灾的1991年、大灾的1984年、1987年、1989年、1992年和1997年,苹果均出现较大幅度减产,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结论与讨论

(1)分析得出影响天水苹果正常生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前秋9月大气干旱、冬季12—2月暖冬高温、苹果花期4月下旬高温干旱和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各灾害发生频率在53%~70%之间,以前秋9月干旱最多,春季4月下旬低温危害最少;前秋9月大气干旱以中—大灾为主;其他灾害均以轻、中灾最多,大灾居次;各种灾害因子重灾年份最少,仅占6%~15%。

(2)综合评估表明:影响天水市苹果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89%)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均达100%,灾害评估效果比较理想。

(3)由于苹果灾害实况调查观测资料极少,给苹果灾害的评估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

为此,本文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苹果产量资料,在参照仅有的农业气象灾害观测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将指数法分解后的苹果总产量动态相对偏差百分率,按其离散程度确定为无灾、轻灾、中灾、大灾和重灾5种灾害程度实况类型。影响天水市苹果总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的提取,也是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理论提取。研究结论除轻灾评估准确率略低外,中—重灾评估准确率较高,在缺乏农业气象灾害实况观测调查资料的情况下,可作为气象灾害评估的有效方法,对农业防灾减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因苹果灾害实况灾情资料极少,现实生产中仍有待更进一步研究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中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2]刘濂,王卫,刘东都,等.河北省3种农作物气象受灾程度分级与灾害损失率分区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7,5(4):

[3]徐良炎,高歌.近50年台风变化特征及灾害年景评估[J].气象,2005,31(3):41-45.

[4]山义昌.冬小麦风雹灾害的等级划分与灾情评估[J].气象,1998,24(2):49-51.

[5]魏丽,王保生.江西省区域性洪涝灾害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998,19

篇4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在证券期货市场中的应用,其中包括作者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证券期货市场指标体系的研究;新华财经指数的编制;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与应用等。

关键词:统计学证券市场期货市场

分类号:O212C8F8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66(2000)01-0054-04

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sonSecuritiesandFuturesMarkets

LICong-zhu,DINGShao-fang,WANGLing-hua,SUNDa-ning

(Nor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100041)

Abstract:Inthispaper,theApplicationofStatisticsonSecuritiesandFuturesMarketsisintroduced,author''''smanynewachievementsareincludedinit,suchasstudyofindexsystemonSecuritiesandfuturemarkets;studyofXinHuaindexnumberofsecurities;studyandapplicationofinvestmentinbondandsoon.

KeyWords:statisticssecuritiesmarketsfuturesmarkets

一、序言

我国自九十年代初建立证券期货市场以来,短短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仅拿股市来看(截至1999年07月13日),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境内公司已达900家,沪深市场的A,B股股数是981只,上市公司900家,其中沪市501只(461家),深市480只(439家),沪深A股股数874只,B股股数107只。这与1991年沪市8家深市6家上市公司相比,可见发展速度之快。市价总值21083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开办证券90家,兼营证券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237家,下属证券营业部2400多家;现有43家境内企业海外上市,累计筹集资金100多亿美元;已有107家公司成功发行了B股,筹集资金近50亿美元;股民已达4000多万。自1999年五月十九日井喷式行情以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猛增,至六月二十五日高达800多亿(1998年8月18日香港股市一天的成交量为790亿港元),创下空前的天量。证券市场的作用愈来愈大,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统计学及其相关学科在证券期货交易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从世界范围谈起。

据有关报道,当今华尔街最抢手的不再是传统的MBA,而是有统计背景、数理能力强的人才。一些在美国获得统计或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被华尔街录用,转眼间便当上了年薪百万美元的“白领”贵族。如,1984年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黄沁于1988年提前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研究生,毕业后受聘到华尔街某大型证券公司工作。在这个世界上金融证券业最发达的地方,他以统计和数学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理论,现已升任该公司副总裁,主管对外投资工作。年仅27岁的黄沁是进入华尔街金融界高层领导的少数华人之一。

华尔街取才原则的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证券期货等金融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潮流。证券金融交易是信息量最大,信息敏感度最强、信息变化频度最高的领域。随着市场日趋复杂,数字已成为传递信息最直接的裁体,加上未来的经济是被网络覆盖与笼罩的数字化经济,大量的数学与统计工具将在分析研究中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能否把握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所隐含的精微变化,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在期权定价方面做出开拓性贡献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们在二十多年前就探索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定价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期定价公式。本世纪20年代开设了股票期权品种,由于采用柜台交易方式和缺乏标准化的设计合约,很难转让对冲,交易量不足称道。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布莱克和斯科尔斯,引进概率统计上随机变量函数的一些定理和积分求值,推导出不支付红利的股票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期权有了明确科学的价格定位依据,很快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并迅速推广到全世界,直至现在,期权占据着金融王国的重要位置。定价公式成为整个市场运转的基础。这个期权公式的定价思想所引发的金融革命表现在,预测远期价格成为可能,不仅使期权为指数、货币、利率、期货交易提供了全新的保值,投资手段,极大地丰富了金融市场,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对各种金融产品的价值研究,提高了操作的理论水平。由此可以推断,没有布莱克.斯科尔斯定价模型,期权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高度发达,如今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在总结金融交易失利原因时,总是首先追究最初的定价是否存在漏洞和错误

建立一个模型就摘取经济领域的桂冠这一事实,体现了经济与统计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自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40多位获奖者中,著名的计量经济学家有23位,10位担任过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长,有六位直接靠计量经济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获奖。借用统计数学,将经济理论数学公式化,将经济行为定量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热门课题。

有关专家指出,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数学给经济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抽象的数学工具一旦准确地切入金融市场,就显得非常实用和有价值。二十多年来,指导期权交易的理论—定价模型得到广大投资者的一贯遵循。没有统计基础、不懂定价公式含义的人要想在市场有出色表现将是十分困难的。

证券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投资者都想寻求收益回报,但又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损失可能。市场到底存在哪些风险,如何确定风险的大小,如何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历来都是受人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自从1952年美国学者马柯威茨运用数量方法创立证券组合理论以来,市场风险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不再变得那么可怕和不可驾驭。

马柯威茨组合理论的立足点是全面考虑“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确定性(即风险)最小”。它通过总结投资损失的概率分布和可能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即我们统计学上的方差),发现投资者应该同时按适当比例购买各种证券而不是一种证券,进行分散化投资,其收益才尽可能是确定的。通过数量分析得出的这种结论,迎合了投资者避风险的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基金的蓬勃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随着量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组合理论及其实际运用方法越来越完善,成为现资学中的主流工具。由于马哥威茨证券组合选择理论给金融投资和管理思想带来革新,199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众所周知,量变引起质变。数量关系的背后,牵扯着市场的稳定与发展。金融业的现代化推动了统计与数理方法的应用研究,反过来,当今世界的金融管理特别是防范金融风险,也越来越要量化研究。早在1995年9月,美国斯但福大学经济学教授刘遵义就通过实证比较,数量分析和模糊评价等方兴,预测出菲律宾、韩国、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有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这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没有完整、科学的分析预测工具,就可能在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重大损失。只有加强对作为金融信息的各种变量的研究,才能提高对金融运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握市场的发展动向。

经济理论的数学化和统计分析,使各种经济行为也越来越数量化。在金融领域也不例外。定价公式和组合理论地位的确立,就证明数量工具已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统计显示,在西方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人运用组合理论来投资,三分之一的人靠技术分析管理头寸,另外三分之一的人仍在坚守基础分析。虽然运用何种手段来指导决策是投资者个人偏好、观念的问题,但组合理论和技术分析所运用的统计工具逐渐被认同,说明理性投资将成为市场的宠儿。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华尔街选才的动机。

主观意见和直觉判断有很大的随意性,显然与现资决策的要求相去甚远。对市场和价格进行定量研究,从而揭示客观存在的数量依存关系,成为投资和管理决策的一项基础工作。用统计工具处理各种证券金融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地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力度。其主要表现在:

1结构分析:证券市场与汇率、利率变动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多大的关联度;单一证券与整个市场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市场指数设计是否合理;证券与期货价格走势是否相互制约;同一类证券有没有一定的连动关系。

2价值预测:分析未来证券发行和上市价格的理论定位,确定金融衍生证券的价格,分析预测证券期货的价格走势,进行投资决策等。

3政策评价:研究市场系统风险的预警及控制,探讨不同的组合投资效果。

4理论检验:证券价格能否反映所有的信息,市场的有效性实证检验;各种技术指标的适用性和优化处理,周期效应的对比分析。

从以上可看出,量化研究有助于搞好风验管理,设计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时机,评估市场特性。统计工具在证券金融市场的大量应用,对交易技术的升级换代,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特殊贡献。现在,电脑交易系统在国外大行其道,依据不同要求设计的模型软件层出不穷,只要把数据输入电脑中,投资者根据分析结果随时制订和调整投资计划。

投资者竞争的优势不再停留在信息的收集上,而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谁的模型从总量上与趋势上能更合理、科学地分析市场,谁就能掌握主动。

篇5

关键词: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方法论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0)01-0111-0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brary Science Papers Research Methods

Jia ErpengYi Jinghan(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1)

Si Miaomiao(Library,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elevant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support the completion of the science research. So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library science system. Through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academic articles published in 11 library journals,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ethod application in library science in our country,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methodology; survey analysis

CLC number: G250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0)01-0111-0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研究是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途径,图书馆学研究过程也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可分离。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在继承一般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而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体系。随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范围的扩大、研究对象的复杂,其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既促进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本文以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2006~2008年所刊载论文为数据源,分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图总结出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方法,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使得图书馆学研究能够准确、充分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保障;另一方面,整个图书馆学的研究中对方法的研究不能偏废,方法研究是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1 ]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刘迅先生在《图书馆学通讯》上发表了《要重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一文。紧接着乔好勤先生在该刊1983年第一期上刊登了《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2 ]运用统计方法对《图书馆学通讯》等三种专业刊物1980~198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层次说法,即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科学方法。随后出现了有关图书馆学方法的大量学术论文,还有一些著作,如王崇德的《图书情报方法论》。[3 ]

从宏观上看,图书馆学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基本得到认同。对一般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探讨,也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具体的技术层次,中间层是一般的研究方法层次,最高层则是哲学层次。[4 ]图书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引进和移植相关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图书馆研究,可分为:信息获取方法(主要指调查法、统计法、试验法和历史法等),信息加工方法(主要指老三论、新三论等)。[5 ]对图书馆学专门方法探讨的文章很多,虽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普遍认为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分析法是典型的图书馆学专门方法。另外从研究的性质来分,图书馆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会不断地得到完善。

3数据来源

在数据收集中,笔者选取了11种图书馆学专业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杂志》、《图书情报知识》、《图书馆》、《图书馆论坛》、《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作为调查对象,具体统计了2006年~2008年间各期刊学术论文使用研究方法的情况。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小部分数据来源于各期刊主页。在数据统计中,去除了一些信息资料类文章,如征文通知、会议通知等(见表1)。

4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总共统计了8159篇学术论文,通过对所选的各篇学术论文,逐篇分析其篇名,个别文章查阅了摘要、正文等详细信息,根据各科学研究方法的含义,归纳每篇论文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方法归纳为15小类(见表2)。由于每篇文章采用方法很难准确判断,有的文章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所以从表2中可以看出,最后的论文合计总数(8273篇)大于调查的论文总数(8159篇)。在计算各类研究方法的论文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数时,是除以调查总数(8159篇),所以百分数之和是(101.3997%)而不是100%。

(1)理论分析法

运用理论分析法的主要是一些分析归纳与概念推理类研究,以及思辨类的学术论文。从表2中可以看出,采用理论分析法的学术论文共29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5.593%,理论分析法是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的运用主要受到学科性质和研究任务影响,图书馆学从目前来看应该属于社会科学,而且人文色彩比较浓厚;我国图书馆界也有重理论的现象,这与国外主要以定量方法为主、重应用有很大不同。随着其它学科背景研究者的加入,看问题的视角会有所变化,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多样化。社会科学的发展是由定性方法向定量研究过渡的过程,图书馆学科也要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2)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

在调查的学术论文中,运用操作实验法的共有830篇,占到总数的10.173%。这类论文主要研究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系统开发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组织等。随着图书情报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的变化,图书馆学研究关于技术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调查研究法是社会科学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调查是获取原始数据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图书馆学研究中主要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网络来收集数据资料。采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一共745篇,占总数的9.131%,调查方法的运用在调查数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说明研究更贴近实际问题。

(3)实例分析法、历史方法

实例分析法通常是以具体的实例来介绍经验或说明问题,论文中主要是以国内比较著名的大学或科研院所图书馆、国外有名的图书馆等为例子进行分析,对于其它图书馆的建设、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起到了借鉴作用。

历史方法主要用于论述关于图书馆事业史、人物评价、文献学、目录学等内容的论文,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有的期刊专门开辟了关于图书馆事业史、文献学的专栏,历史方法的论文在调查论文中占到了7.501%。

(4)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

系统方法主要是用系统的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观察问题,这种方法对我们认识研究起到很大作用。虽然有的文章不能明显地看出是运用了系统方法,但是系统方法贯穿于观察问题的整个过程。管理学方法是将管理学的方法移植在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中,图书馆在机构建设、运营方面都要运用到管理学的知识方法。

(5)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

数理方法主要是数学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法。采用数理方法的学术论文有304篇,占调查论文总数的3.726%。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说明图书馆学研究者正在试图定量地揭示研究对象,随着本学科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方法将继续普遍化。

文献计量学方法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文献量、作者数、词汇数等的定量化研究。调查的论文中运用此方法的占到3.199%,在调查论文中占到的比例比较低。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应用于其它学科研究,从CNKI数据库中我们以“文献计量”为题名,可以粗略地检索到6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很多其它学科研究。

比较方法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多个相关事物或事物的各部分之间进行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差异点。

经济分析法是将经济学的方法运用到图书馆学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包括图书馆营销、资源共享效率评价、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经费问题、资源服务的经营模式等等。

(6)控制论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

明显运用控制论方法的论文很少,调查中只有79篇。占到总数的0.968%。但是控制论的思想在很多论文中都有所体现。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的引用和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在所调查的论文中,明确使用引文分析法的有23篇,占总数的0.282%。引文分析法作为图书情报学科的一种专门方法,运用也很广泛。在CNKI中用“引文分析”作为题名可以检索到1200多篇论文。

内容分析法产生于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客观的量化方法,是从大量样本进行特征识别的系统方法,具有统计性,是一种从公开资料中萃取情报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是新方法,统计中只有6篇。

(7)其它

其它中包括有专利分析方法、社会网络方法、SWOT分析法、法律分析方法、心理学方法、美学方法、传播学方法、医学理论方法等等。

5我国图书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5.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定性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实例析法、历史方法、系统方法、管理学方法、比较法、经济分析法、控制论方法,百分比总共占到61.62%;第二类是定量方法,包括操作实验法、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百分比总共占到26.584%。从数量来看,定量研究方法所占比例比起定性方法还很小,这是由于理论分析法的比例太大。对于图书馆学的科学研究,目前来看定性方法用的多一些。但对于具体问题,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各有特点,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理论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在学科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定性方法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其理论分析就显得没有深度和广度。随着学科的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发展的趋势。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已经大量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数理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等。定量方法的运用使研究更精细、更科学,站在定量的角度解释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内在规律,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推动学科的发展。[6 ]

5.2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产生了巨大变化,与网络信息、信息系统等有关的技术性研究论文数量会不断增多。在表2中,操作实验法所占比例为10.17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新技术的发展还为经典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实现工具。[7 ]研究这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以网页形式的网络调查、用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软件(如QQ)的调查、[8 ]电子邮件调查等,这些都为更好地完成调查提供了多种途径。随着搜索引擎的运用普及,搜索引擎的服务器记录和保存了用户与搜索引擎的交互过程,这种数据称为使用记录(transaction log),使用记录分析(transaction log analysis)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另外,计算机还可以辅助研究者进行定性数据分析等。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网络信息计量学方法,在引文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出现了链接分析方法,这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研究方法的影响。

5.3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表2中的管理学方法、数理方法、经济学方法、内容分析法等都属于移植其它学科的方法,占10.85%。“其它”占7.185%。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学研究中移植了许多其它学科的理论或方法。

在学科的发展中,一方面要具有从其它学科吸收养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能为其它学科提供养分。随着图书馆学科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者会大量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会产生新的研究方法,如内容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移植新的研究方法,而要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本学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其融入本学科研究之中,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来为研究服务。

5.4实证方法的应用

调查研究法、实例分析法就属于实证性研究方法,从表2中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共占到17.061%。近些年来研究者也开始注重实证研究(evident-based studies)方法,[9]它是在获取研究对象客观数据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考察研究对象各有关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方式,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是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的综合运用。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分析,连接了理论与实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图书馆学研究水平、学术地位的提升。

总之,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各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或者是有适用的条件。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将成为图书馆学方法的主流,新的方法与新的技术将得到更多的应用。利用多种先进技术手段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复杂的研究问题将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方法的运用将是多元化发展,合理的研究方法体系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邓小昭.信息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33.

[2]乔好勤.试论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J].图书馆学通讯,1983,(1):54-62.

[3]王崇德.图书情报方法论[J].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杨建军.科学研究方法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24,395-409.

[5]罗方等.我国图书馆学方法论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图书馆建设,2006,(2):19-20.

[6]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0-283.

[7]华薇娜.我国80年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状况的定量分析[J].情报学报,1995,14(3):218-225.

[8]金武刚等.图书馆员网络社区信息交流行为实证研究――“大旗底下”QQ群个案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5).

篇6

【关键词】应用数理统计;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是对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进行演绎和归纳的科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掌握这门课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概念难以理解,思维难以展开,问题难以入手,方法难以掌握,习题难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以概括成以下几种方法。

1引经据典,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应用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门有特色的分支学科,所以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对该门课都有畏惧心理,因此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首先可以向学生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然后还可以介绍应用数理统计的一些热门运用。

概率论起源于博弈问题。15~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塔塔利亚和卡尔丹的著作中曾讨论过"如果两人赌博提前结束,该如何分配赌金"等概率问题。而数理统计的发展史相对简单一些,在19世纪20、30年代,费希尔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统计方法,开辟了一系列统计学的分支领域,如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多元正态总体的统计分析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这些知识背景的补充介绍,一方面让学生了角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向他们灌输了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的时候不再孤立地看待这些知识点。

2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知识传授型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只重视教的过程,忽视了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为追求目标。因此,在应用数理统计教学中,教师在注重传授课程内容思想方法和应用背景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一些灵活的题目,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小问题。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案例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师生间交流,加强启发教学

应用数理统计的传统教学是学生忙于应付大量公式的记忆和复杂的计算,没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这种教法也不可能让人有所创新。要想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师生间的交流是必须的。教学不是你教我学,更不是你讲我听,而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结果,师生双方都给对方提供信息。教师的输出对学生来说是信息的输入,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归纳、记忆等活动,接受、处理储存信息;学生的反馈作为信息输出对教师和其他同学来说又是信息输入。教学活动就是为促进这种交流,让这种交流更有意义。

在课堂交流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了解问题的直观和背景,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去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此外,还有课前交流、课间交流和课后交流。通过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密切了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带来积极的教学效果。

4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应用数理统计这门课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仅仅会做几道题,而是为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不是用一两个公式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所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实践表明,通过一题多解的锻炼,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样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讲题时,可以鼓励学生试着用多种思路去分析题,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要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配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具体的实例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应用数理统计的学习变得容易起来。

【参考文献】

篇7

本次评价活动由学校人事处统一组织,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讲解评价意义和要求,每名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本班级的每名任课老师作一次评价,现场发评价表,现场填答,现场回收。参与评价的学生10423人,回收有效评价表9986份,有效回收率95.8%。采集有效记录104883条,平均每名学生评价了10多名教师。4.评价对象2010年度给普通班上课的在编教师(4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极少数只上了公选课的教师未被评价),共581人。其中有6名教师被12~25名学生评价,164名教师被26~99名学生评价,411名教师被100名以上的学生评价。5.分析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评价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将每名学生对每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打分的和记为该学生对相应教师师德的“综合评分”;学生对每名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记为该教师师德的“得分”。经描述统计,全体学生对所有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为90.14分,此即为581名教师师德的平均分,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表现整体评价较高。这也说明,近几年该校党委通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81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分别为18.56分、26.81分、17.77分、13.54分、13.50分,折算为百分制后,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是维度1、维度4、维度5、维度2、维度3,这意味学生评价较高的是教师在政治立场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表现,评价较低的是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的表现。维度3的评价结果,反映出了学生希望能与老师多沟通交流,更多地得到老师帮助指导的愿望,同时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及所有教师在今后的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关爱学生”。

将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4个二分变量赋予0和1两个值后视为定距变量,并把学生年级、教师职称、教师学位3个定序变量适当赋值后也视为定距变量。[2]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教师学位、教师年龄、评价人数等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及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P。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六个变量显著相关,与教师学位和教师年龄两个变量无显著相关。同时,经双变量相关分析,还易知教师师德得分与评价人数之间也无显著相关(r=0.063,P=0.127)。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因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的不同以及教师是否属于本学院而有所差别,与教师学位、教师年龄以及评价人数的多少无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评价教师师德的差异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综合评分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显著。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二、三年级学生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学生的评价分别高于二、三年级1.82分和1.25分,虽然二、三年级学生的评价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百分制的情况下,不足一分的差距算不上明显的差异,因此并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理和对大学教师的崇拜心理,同时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许多内容与高中课程衔接,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自我感觉较好,因此给教师的评价普遍偏高。而高年级学生思想更为成熟,对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因而评价分数较低。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随着对大学教育的了解和思想的成熟,更渴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合评分在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显著,出现了教师的职称越高,学生对其评价越高的趋势。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教授与讲师和助教的综合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教授的综合评分分别高于讲师1.52分、助教2.02分;副教授与助教的综合评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副教授的综合评分高于助教1.15分;虽然其他不同职称教师的综合评分差异也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也由于均值差距不足一分,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职称反映了专业知识及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地高职称教师对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充足,能够比其他教师带给学生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学生对高职称教师的崇拜心理。表2的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讲师和助教的师德师风不满意。由于该校近六成的讲师和助教在35岁以下,并且35岁以下教师的综合评分在各年龄组中是最低的,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将是该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点。1)综合评分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评价高于理工科学生1.66分。

篇8

【关键词】大学新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为准确把握学生实际,从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出发,依托科学理论与方法,深刻分析大学新生的特点,找准新生问题的症结,帮助新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进入新角色,我们在我校2009级新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班为群,按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6个班进行全面调查,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有效问卷740份(占新生总数约12.5%)。按照调查设计,样本容量、样本的代表性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都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一、新生基本信息

1.1新生个人基本信息

从新生来源看,46.9%的新生来自农村,25.3%来自乡镇,来自城市的新生占27.8%。调查表明,52%的新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统计检验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显著。具体看,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城市家庭为66%,乡镇家庭为53.5%,而农村家庭仅占34.2%。

观察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打工收入、经营收入、工资、出售农产品,依次成为新生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本题为多选题,740名新生共选了1388次,说明平均来看,每个学生的家庭收入来源有1.87即接近2种渠道。

家庭环境无疑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也对父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状况作考察,结果发现,报考我校的新生,其父母亲多为中等文化程度,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者占比较低。另外,企业主、教师、公务员家庭的子女,占我校新生比例很低。

1.2新生高中阶段基本情况

新生的高中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高中表现,有助于新生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各方面表现的分布状况看,我校新生总体上在高中阶段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学习成绩优秀,有学生干部经历,有雄心壮志;他们还有自己的理想信念。

对“认为对自己有激励作用或感染力的各类人物”的调查结果显示,受父母亲、老师、同学激励和影响的同学最多,可见这三类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受学者影响的学生比例仅为8%,这一情况应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面对紧张的高中生活,他们也有各式各样的困惑或烦恼。在这些诸多困扰因素中,个人情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的影响面分列前三位。个人情感的影响如此之大,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看来新生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在大学生活中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之前和大学之初

2.1对大学和专业的选择

学生对就读学校、专业的不同态度,往往长时间地影响他们的大学生活。从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对相关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比率不难看出,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更注重现实,他人建议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体现了严峻就业形势左右了新生的志愿填报,也凸显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趋向张扬的特点,同样的结论也体现在专业志愿的填报中。

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的了解程度,有2.7%的新生表示十分了解,18.1%的新生表示比较了解,表示很少了解的新生占71.5%,有7.7%的新生表示一无所知。相关调查数据还显示,98%以上的新生表示有信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2.2初入大学之感觉

新生进校后,对入读学院和专业的态度,调查资料显示,学生对学院的满意程度高于对专业的满意程度,但调查数据还显示,面对自己不太喜爱的专业,56.8%的新生表示会积极应对,并通过选修或辅修获得喜爱专业的知识;32.2%的新生表示接受现实,并努力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消极对待、被动接受的占2.2%,有8.9%的新生申请转专业的想法。

对比分析发现,新生进入大学前受情感困扰较多,而进入大学后担心更多的是学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变得更加理性、更为实际。

分析得知,老师、同学、家长或亲友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解除心中疑虑、倾吐不快等方面具有首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努力营造校园和谐氛围,增加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老师对新生的帮助和引导。

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对自己所作的评判,前三项是正向陈述,后四项是负向陈述(为尽可能得到真实答案,问卷中正负向陈述是交错布局的,这里作了归并处理)。由此表不难看出,当今大学新生总体上讲,自信心强、办事目的明确,具备一定的行为调适、情绪控制能力,但在具体行为活动、计划实施、时间安排等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明显感到欠缺。

三、大学生活规划

3.1大学教育与人生目标

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影响着对人生目标的评判。表3告诉我们一些“意外”的信息:上大学最重要的作用竟然是“建立人脉网络”,这应该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认知;价值体现和追求却排位靠后,这或许是由于大学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的结果;由于我校是一所升本时间不长的教学型院校,进入我校的学生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比较中肯、现实。

那么,新生在进校伊始,在大学学习和职业方面是否有目标或计划呢?据我们调查,29.6%的新生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或计划,59.1%的新生表示有目标或计划,但不太明确,11.4%的人没考虑过。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目标的新生占27.2%,表示目标不够明确者占51.1%,另有21.8%的新生表示没想过职业目标问题。

经验及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在大学期间如果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计划,以及一定的职业规划,那么他的大学生活将是充实的,学习成绩会更优秀,综合表现也会更加出色。因此,引导新生制定合理的大学生活计划和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显得非常重要。

3.2大学期间课外生活打算

上大学做什么?这个看似无谓的问题,其实是大学生个体价值取向、理想与追求、兴趣爱好、自身素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根据填答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指导,必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问卷分析显示,在各类学生组织中,新生选择比率最高的是团学组织(74.5%),其次是学术类组织(57.3%),第三位是服务类组织(51.9%)。说明我校新生在希望加入学生组织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具有较浓的学术意识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同时也反映我校新生勇于面对现实,希望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考证等获得更充分的就业准备。

3.3职业发展需求

大学期间希望获得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发展能力?表4的调查结果确实让我们多少感到一些“意外”:沟通协调能力排位最前,而决定个人发展潜能方面的能力却排到后面,这个结果与表3类似。

新生对大学教育的“理解”带有某种明显的“功利”性,这应当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自然结果。正如表2所示,学生在选择大学志愿时,就业前景、职业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那么,在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方面,新生们最想得到学校哪些支持呢?调查表明,对于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新生们普遍有心理准备,而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新生(占比95.9%)希望得到学校在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

四、几点结论

从以上数据分布情况及其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⑴我校新生生源质量较优,多数学生对入读我校相当满意,普遍接受所录取专业。从我校09级新生在高中阶段的表现看,70%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位居中上等水平,担任校级或班级干部者占68%,94%的学生想上重点或较好本科院校。对于入读广东金融学院,88%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不满意率低于5%。至于对所录取的专业,72%的学生也是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的。90%以上的学生表示,即便对入学时的专业兴趣不大或不了解,也会采取积极态度,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当然也有少量新生有转专业的想法。

⑵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多为自主分析选择,更注重现实。就业前景、学校师资及学校招生分数段等直接影响录取、学业和就业的现实因素是考生重点考虑的问题,而其他一些相对较“虚”的因素考虑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的他人建议,对考生的影响不大。可见,现阶段,抓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乃高校吸引高考考生的主要举措。

⑶当今学生独立倾向明显,做事目的性较强。根据当今大学生性格构成状况,大学教育宜应当抓大放小、因势利导。具体讲,就是要在宏观方面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制定职业发展规划,而不必过多地拘泥于一些细小环节。有了恰当的宏观目标,并将之分解为阶段性计划,学生的成功成才也就有了希望。事实上,据调查,约80%的大学新生对于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是有所考虑的,其中一些人甚至有相当明确的计划。

⑷大学新生有较强的心理调适信心和能力。现今大学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扰,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严重心理障碍。但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能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68%的新生表示信心十足,30%的新生觉得信心不是很大,表示无信心的仅占2%。根据新生在行为动机方面的自我评判结果得知,90%以上的新生表示了解自我、懂得责任、信心饱满、能够调适情绪。因此,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既不能忽视也不必过分渲染,必须恰当掌握和分析,并加强个性化辅导。

⑸寻求多元化发展是多数大学新生的心愿。调查表明,团学、学术类、服务类、文体类学生组织对新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仅有2%的新生不想参加任何学生组织。许多新生想通过参加各类学生组织获得锻炼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现在高校中各类学生组织繁多,良莠不齐。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组织的育人育才作用,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

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新生的重要人生目标。在对大学教育作用的认识上,90%的新生认为其作用主要是建立人脉网络,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生目标。而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在对各种能力培养需求的调查中,沟通协调能力牌位第一,而学习研究能力排末位。这些调查结果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也向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如何与青年学生的想法和社会环境相衔接的沉重课题。

篇9

【关键词】统计质量管理

如何体现血站质量管理水平?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统计。统计工作存在于采供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其反映的不只是事件的表象,而是反映一般不为人们所感知的、深层的,并且已经存在的或已经形成结果的事件。统计能够切切实实反映工作实际,是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它帮助管理者准确分析事件,及时总结经验,对影响血液质量安全的潜在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影响采供血生产过程及血液质量的事件产生。

2001年12月,我站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各项工作的统计分析成为改进体系,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下的统计管理体系

血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主要由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建立的统计管理体系一整套数据进行反映。因此,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采供血工作各环节、各质量控制点,作为统计工作观测点,并确定各观测点准确的参照值作为标准测量值,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监视、测量。

1.1组织体系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尤其是质量管理主管的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由站长领导,质量主管直接负责的统计工作队伍,由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专人负责,各采供血关键点指定业务能力较强的工作人员监控。统计工作的组织体系选择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人员重合,一般由科室管理者兼任,以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1.2指标体系采供血工作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指标只能反映某项工作的一个基本面,要充分了解工作情况,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能够说明该工作及其影响该因素的数量表现,另一方面还要能够说明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体现出对工作认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包括人员、设备、材料、任务和信息五个方面,其中任务包含工作项目及完成工作项目的方法和环境要求等。评价工作时,根据不同目的要求选择适宜的指标进行评价。

1.3数据来源

1.3.1采供血信息数据参比数据来源于对采供血过程所设定不同观测点,主要由血站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提供,包括采供血、成分制备、检验等过程的血液信息、设备信息、工作人员信息、材料信息,以及受血者信息等。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因特定统计工作需要而针对特殊点进行的统计数据。

1.3.2其他相关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人、机、料、法、环,以及信息六个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建立在这六个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围绕采供血工作的质量管理数据链条。

1.4观测点分布关键控制点都应作为统计工作的观测点,并建立统计观测值,分为站级观测点和科级观测点,并由测量值说明一个单位时间内该关键控制点的运行或操作是否发生了偏离。除了常规的站级观测点,作为非站级观测点的某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也应该纳入站级观测点。

1.5标准测量值的确定计算单位时间内同一监测点的某一统计要素的平均值,作为该观测点的标准测量值,并围绕测量值确定上下限,根据实际测量值对于所测量工作的实际意义进行反馈,指导工作继续保持或改进提高。

2统计分析

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发展,加强血液工作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是每个血站面临的新课题。

优质的服务和科学的管理离不开数据分析、指标预测,以及可行性论证等。因此,统计分析在血站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统计人员要做好日常统计工作,并对观测点数据进行分析。

2.1综合分析定期对全站质量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测量,综合分析、评价,并建立统计分析信息台账。通过纵向、横向数据对比,反映各项指标、各观测点,乃至相关工作的成绩和问题,及时反馈到科室,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改进。

2.2目标测量按照目标所规定的期限测量工作和血液质量的符合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了若干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其目标的完成情况如何?采供血过程是否遵循质量管理规定?统计人员按照目标管理进程,定期测量,督促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管理目标。

2.3专题分析针对统计工作中发现偏离标准测量值的异常现象,统计人员及时向质量管理部门和相关科室通报,并提交数据分析报告。

2009年脂肪血报废分析: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为0.78。较去年脂肪血报废率均值0.63,增长了0.15。受饮食习惯和季节影响,分别在春节后和夏季呈现两个脂肪血报废高峰。2008年和2009年春节分别在2月7日和1月26日,由于人们油腻性饮食较普遍,节后采血脂肪血报废率明显增加。夏季,人们习惯于夜晚饮酒纳凉、消夏解暑,摄入脂肪较多,影响血液质量。2009年2月份和6月份,对于由数据分析产生的脂肪血报废率增高的结果,我站及时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并采取了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较2008年降低了3月和7月、8月脂肪血报废率(见2009年脂肪血报废率统计)。由脂肪血报废数据统计分析,提示脂肪血报废高峰的月份或季节,采血前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传工作,引导献血者正确认识献血的意义,有高脂饮食后不要献血,以保护珍贵的血液资源,减少浪费。

3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3.1职业道德素质统计人员不只是提供简单的统计数据,而是通过统计数据真实的反映出采供血工作的实际,是通过数据信息对采供血工作的综合评价。因此,统计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认真负责,实事求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敢于发现问题和揭示问题,力求数据的真实可靠。

3.2统计专业技能统计人员具备一定水平的统计专业技能是统计工作质量的保证。统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水平,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统计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计算机统计技术,提高处理统计信息的能力。

3.3综合业务能力采供血质量的综合评价,不仅要提供相关质量活动的统计数据,还要从数据分析中归纳出各项工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采供血质量活动进行监测、控制和预测。因此,要求统计人员除了具备统计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管理知识、财会知识,要熟知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业务工作流程,具有熟练的统计分析技能和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超级秘书网

4讨论和反馈

4.1组织和实施血站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讨论和反馈会议。

4.2讨论和反馈只有统计人员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没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办法,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极有可能被棚架或搁浅,会对工作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讨论各监测点数据分析结果,理解数据对采供血工作表达的实际意义,使各科室工作得到真实的反馈,从而指导相关工作得到保持或改进。这是统计工作的延伸,也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

篇10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篇11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理论介绍 不同年龄阶段 应用研究

一、引言

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机遇,这个时代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我国的各阶段教学在此大环境中同样需要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时代的呼唤。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应用能力,而且需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模式,对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当然,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能力选择和确定。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介绍

(一)问题教学法的提出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的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他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的过程。到了20世纪中期,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始于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等人。他们系统地探究了问题教学的本质、认识论基础、心理学基础及方法体系后形成的系统的理论。后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问题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问题教学也被广泛使用,促进了其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在中国,问题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学家孔子就要求学生“每事问”,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到了南宋,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由此可见疑问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定义与特点

问题教学法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特点是首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出问题是进行思考的前提,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通过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另外还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性思维的效果。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新兴的“问题教学法”还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为特征。

三、不同年龄阶段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一)问题教学法在小学的应用

传统的小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面临的改革,新课标提出改变这一现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问题教学法是贯彻启发教学的重要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用生动活泼又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小学生把精力集中于课堂,再辅之以活动和游戏,并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时应优先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也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自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

(二)问题教学法在初、高中的应用

初、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学习能力与小学生有显著差异。他们的身心发展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这一阶段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表现出的特点是:对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一些重要内容不能高效率地掌握。事实是,初、高中的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当然,他们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需对其思考方向稍加引导,同时要考虑如何应用问题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师不仅自身要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而且必须明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讨论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最终结果。

(三)问题教学法在大学的应用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而且逐渐形成世界观、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专业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自主性是大学生活动的核心。与中学学习不同的是,他们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

教师应该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课堂讲授要求做到少而精,提出的问题要清楚明了,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势必要求大学生在课外通过自学掌握的内容多;老师提出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开展多方面的学习。例如,参加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和教辅活动为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问题本身要有探讨价值和充满趣味性、刺激性,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或具有现实意义;老师提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生活阅历,在学生的探究能力范围之内,这样学生才能有自信继续探索;老师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与大家一同探究与讨论;老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还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求理解、巩固知识,而且要培养他们树立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培养创造性。在大学这种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中,老师要激励学生萌发一种重新组合各种知识,从新的角度解释已有现象的创新愿望,从而产生探索和创新的需求。

四、结语

对学生来说,问题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习惯,同时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对老师来说,问题教学法对老师提出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推动老师知识的更新。问题是老师知识更新的推动力,让老师及时查漏补缺,更好地站在时展的前沿,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其实,问题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课堂上学生不敢提出问题或者是没有问题可提,二是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三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参考书;四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困难、单调,或者模糊,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样下去,中国教育所培养出的将会是一批又一批的不假思索便接受新知识的“书呆子”。由此可见,尽管问题教学法有许多优势,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Schw arts, P. et a.l W ebb. Problem-Based L earning:Case studies,Experience and Pac tice[M].Kogan Page Limited,2001.

[2]卢钦萍.问题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2013.

[3]崔玉文.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2013.

[4]王艳.问题教学法在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2013.

[5]袁蕊.浅议“问题教学法”在大学思政课中的运用,2013.

篇12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篇13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

 

供应链是一个由多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动态系统,它包含了不同节点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这些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非常复杂。供应链运作希望能够藉由这些相互作用实现更低的成本、更短的生产时间、更小的库存、更多的产品品类、更好的产品质量、更准确的送货时间、更高的顾客水平和更有效的合作。这就需要一种更有效的建模技术来表达供应链中跨组织的复杂关系。特别地,供应链系统各节点企业间的交互存在着诸多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对于这种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够很好地对其进行描述和研究。而系统动力学研究系统如何随着时间而动态地改变,讲究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研究的系统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其对系统的影响。不仅如此,系统动力学仿真更提供了一种分析系统的直观方式[1]。系统动力学是一种有效地分析供应链结构和行为的方法。在所有的研究方法中,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复杂和多变量非线性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的理想方法[2]。

实际上毕业论文ppt,在理论研究领域,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最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Forrester教授于1961年在其《工业动力学》中提出。Forrester[3]最先观察到了结构、策略和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需求沿着供应链下游向上游逐渐放大,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Sterman[4]最先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供应链系统,并建立了简单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Ovalle O.R.[5]完善了这一供应链节点企业模型,分析了共享不同信息对供应链系统的影响,但并没有给出完整的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国内学者黄丽珍[6]和张立菠[7]都从不同角度建立了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尝试从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推广到多级供应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研究。

1、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建模

供应链上贯穿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决策流和商流等流程,本文的建模重点研究物流和信息流两种流程。这是因为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表达供应链上的物流和信息流。本文一方面对所研究的供应链系统链环节进行了简化,主要讨论订货、库存和发货三个环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另一方面对其决策进行简化,以牛鞭效应(订货量波动比)作为重要的对比指标[6]。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通过订货和发货分别实现与上下游节点企业联系,从而使得系统的有效地运作。供应链节点企业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的基础上,因此建模前须分析得出其因果回路图和反馈环。

1.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的因果回路图(Casual Loop Diagram, CLD)

本文所研究的供应链是一种没有信息共享的运作模式,MIT的啤酒游戏很好地再现了这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各节点企业最重要的流程是对上游的订货流程和对下游的发货流程。对上游的订货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销售预测和库存控制策略的基础之上,即各节点企业根据过往的数据,运用简单移动平均或指数平滑等方法来预测t期的销售率,并同时考虑t期初企业的渠道存量和库存状况来进行订货决策。对下游的发货决策则是权衡下游的订货量和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量来进行的。图1给出了供应链节点企业(用k节点表示)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其中包含了九个反馈回路,即两个正反馈回路和七个负反馈回路。其中第七和第八个回路是正反馈回路,除此之外都是趋于平衡的负反馈回路。

图1 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回路图

1.2 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根据供应链节点企业运作过程的因果

回路图,可以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如图2所示。将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运作流程分为物流和信息流。物流始于进货(即上游节点的发货),从而形成渠道存量毕业论文ppt,渠道存量(Pipeline)指的是因为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过程中引起的库存。对于生产商来说,进货指的是进原材料,渠道存量包括运输延迟和生产延迟引起的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进货都是成品,渠道存量指的是运输延迟引起的库存。收货后渠道存量减少,同时库存增加。对于生产商来说,收货指的是原材料经生产加工后变为成品,进入成品库存;对于其他节点企业来说,收货指的是成品到达该节点企业仓库。对下游的发货取决于下游节点企业的订货和该节点企业的最大发货率。发货使得各节点企业的库存减少。此外,模型还受到其他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影响,受研究问题所限,在此不多作分析。

篇14

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确使用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用,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反而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医学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统计分析结果表达已成为医学论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不少作者对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熟悉,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滥用、错用和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1]。据国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不同医学期刊的调查,有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比例最高者达66%,最低者也有20%[2-4]。国内有学者对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85年统计错误的论文比例为24%,1995年为36%[5]。这些调查研究均说明统计方法误用的严重性以及正确应用的紧迫性。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针对医学论文的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这种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科研工作者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 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文对照组设计不合理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有些作者对某种新药或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观察研究中,不设对照组,缺乏对照观察,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令人怀疑。有的文章虽然设立了对照组,但在分析结果时,却没有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而仅将各组间的自身前后进行比较,从而使该研究失去对照意义。对照组选择不当,还表现在两组间重要的临床特征和基线情况相差太大,无可比性,如性别、年龄、病情、经济情况和文化程度等不一致,如有些论文将健康人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结果受到非处理因素的影响,产生偏倚或系统误差,使结论不可信[7]。

1.3均衡性原则掌握不够

均衡性原则要求实验中的各组之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要尽可能保持一致。特别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临床特性一定要在组间分布均衡。各组间越均衡,可比性越强。有些作者在对病例进行分组时,忽视了均衡性原则,两组之间没有可比性,结论自然是错误的。具体表现在:有的文章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相应统一指标没有设在均衡的水平上。对治疗组情况交代的比较详细,而对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不予交代,或所选对照组的年龄与治疗组不在一个年龄段,影响了作者对指标的观察[7]。

1.4重复的原则掌握不好

所谓重复,一是指重复试验或平行试验,二是指各样本组的例数要有一定的数量,即样本的例数要足够大。虽然随机化是增强非处理因素均衡性的重要方法,但当各组内例数过少时,尽管采用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也难以保证非处理因素的均衡一致。在随机化分组的基础上,只有样本例数足够大,才能使非处理因素均衡一致,同时也才能使抽样误差减小,增强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一般来说,在随机分组的前提下,样本例数越大,各组之间非处理因素的均衡性越好;但当样本量太大时,往往又会给整个实验和质量控制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同时也会造成浪费。为此,在实验设计时,还应保证在实验结果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确定最少的样本例数。一般说来,计数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20~30例,计量指标每组样本不得少于5~10例。在多因素分析时,一般认为样本例数至少为观察指标的5~10倍[8]。

1.5样本的含量

样本的含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论的可靠性。样本量过少,则抽样误差大,结果可靠性差,且经不起重复验证;反之,盲目加大样本量也会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也造成非抽样误差增大。故应在保证研究结果精确可靠的前提下,确定最小的样本量。如某篇论文报道某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实际总例数为10例,其中6例有效,于是作者得出有效率为60%。显然,有限的病例数不能充分说明该药是否有效,作者贸然得出结论,容易给他人造成假象甚至误导[9]。

2 统计方法选择与使用不当

在选择统计方法之前,首先应确定研究资料是计数资料还是计量资料。只划分其类别而得到的资料为计数资料,也叫定性资料,如根据治疗结果计算出的治愈率、阴性率、阳性率等。测定某个具体数值而得到的资料为计量资料,如血压值、血细胞计数、血氧分压测定等许多物理诊断和化验检查的结果。目前,医学论文中计数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χ2检验,计量资料最常用的统计方法为t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假设检验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应根据资料特点来选用最适当的方法。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和离散趋势的指标。能否选用“均数±标准差”来描述某一资料的分布特征,关键看该资料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当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应将资料转换使之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性后再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否则用秩和检验。有些作者在使用t检验时,未考虑到上述适用条件而盲目使用,造成统计学处理不当或统计学计算错误[10]。#p#分页标题#e#

2.1统计指标应用不当

2.1.1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量资料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数指标(算术均数、中位数M等)和变异指标(标准差s和四分位数间距Q等),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对于非对称分布资料,算术均数不能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采用中位数描述。一般地,正态资料或对称资料用描述,偏态资料用M和Q来描述。在不能确定数据的分布类型时,应选用M和Q进行统计描述。四分位数间距Q是75%分位数P75和25%分位数P25之差,即Q=P75-P25,所谓百分位数Px是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部分,理论上x%的观察值比它小,(100-x)%的观察值比它大,中位数M是50%分位数P50。、s、M、Px与Q可通过统计软件直接输出[9]。

2.1.2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描述计数资料的统计指标有绝对数和相对数。绝对数是原始资料经汇总得到的小计或总计数。相对数是两个有关的绝对数之比,主要包括率和构成比(百分比)。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分母较小。分母较小时,相对数的可靠性不能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宜直接用绝对数进行描述而不宜计算相对数。医学论文中相对数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将构成比误用来说明事物发生的强度。构成比只能反映事物的内部构成,不能说明事物的发生强度。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以及与人体有关的各种因素。由于生物现象的变异较大,各种影响因素又错综复杂,研究常是抽样观察,使事物本质差异与抽样误差混杂,故需用统计方法透过偶然现象来探测其规律性。如果不能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造成统计学上的偏差或失误,就很容易把本来成功的结果当成失败而放弃,或把失败的教训误认为成功的结论而加以宣传。在进行科研设计时要严格遵循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不能留下隐患,否则,再高明的统计学专家和统计学软件也无法弥补科研设计缺陷造成的损失。总之,统计学分析在医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意义重大。作者在撰写论文时,应注意识别、总结有代表性的、有借鉴意义的统计学领域的缺陷、失误或错误的多发点,特别留心易出现统计错误的险区,从而使论文中的统计学问题减到最低限度。认真检查、仔细核验,尽量避免上述错误,必要时还可以请统计学专家帮助把关[12]。

2.2统计方法描述或选择不当

统计方法选择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结论的可靠性[12]。临床资料的结果变量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计数资料指将观察对象按两种属性分类,如生存、死亡,治愈、未治愈,有效、无效等,通常转化为率。如果是两组间的比较,则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或其校正公式,如果是多组间率的比较,则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计量资料指对某一个研究对象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得到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通常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当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也可用秩和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法。

2.2.1统计方法描述不清

医学论文中常可发现作者未交代所用的统计方法,如是配对设计的t检验还是成组设计的t检验,是Ridit分析还是χ2检验,是作相关分析还是作回归推断。统计方法交代不清或根本不予交代,使读者对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无法判断。有的作者只提一句“经统计学处理”后,就写出结论。有的甚至直接用P值说明问题,笼统地以P<0.05或0.01、P>0.05便称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P值的大小不说明差值的大小,它还与抽样误差大小有关[13]。因此,还应写明具体的统计方法,如有特殊情况,还应说明是否采用了校正,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的可信区间,注明精确的统计量值和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

2.2.2假设检验方法交代不清不交

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不清楚是医学科研论文中常见的错误。如果不交代假设检验方法或假设检验方法交代的不具体,读者就无法考察论文的统计学方法选择的是否正确,无法核对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每一种假设检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条件和严格的适用范围。对于同一组资料,采用不同的假设检验方法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将配对设计的资料按成组设计资料的方法处理,将会损失样本提供的信息、降低检验效率,可能使原本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14]。在论文写作时,不但要交代选用的是什么统计学方法,而且统计学方法要尽可能具体。如选择t检验,要说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选择方差分析时,要说明是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还是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对于四格表资料,应说明是一般四格表χ2检验、配对四格表χ2检验及四格表资料的精确概率法等。

2.2.3统计方法选择常见错误

①误用χ2检验。χ2检验有一定的适用条件,n>40且理论数(T)>5时,可用一般χ2检验;n>40,但至少有1个T>1且T<5时,可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χ2检验的确切概率法[15]。②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在医学期刊中常会出现将t检验误用于多组资料的比较。多组资料的比较应该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一步作两两比较。当各组均与一个对照组比较时采用Dunnettt检验;当各组相互循环比较时,则常采用Student-Newman-keuls(SNK)检验,又称q检验[16]。③配对t检验与成组t检验误用。大部分论文只注明采用t检验,而未注明是配对t检验还是成组t检验。配对t检验常用于处理前后的自身对照,即差值均数与总体均数“0”的比较;成组t检验适用于成正态分布的两个小样本均数间的比较。④资料不呈正态分布时未用非参数检验。t检验F检验等适用于呈正态分布、方差齐且有确切的测量数值的资料,而非参数检验(如符号检验、秩和检验Wilcoxon法、秩检验-KruskalWallis法、Friedman法、Ridit分析、Seperman相关等)对资料无特殊要求,对按大小顺序、评分、等级、反应程度甚至色调深浅等资料都可进行分析比较[17-18]。因此,对于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用F检验,方差不齐时可用变量变换,或采用秩和检验;对于两个小样本均数的比较或处理前后的比较,方差齐时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19]。

3结果解释时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的结果是无效假设或是不能无效假设。无效假设在一般的统计检验为两组总体参数相等。无效假设只能说两组总体参数不相等而并不能说两组相差很大。两组相差如何要对可信区间进行研究观察后得出。由于统计检验不能得出差别的大小,因而结论不能说“有明显差异”或“有显著差异”,也不能说“差异非常显著”,更不能说“差异明显”。在国外的统计书籍上的英语表达为“significant”,它的正确意义应当是“有意义的、有重要性的”。俄语为“Значмый”和日语中的“有意”也是这个意思。国内只有极个别的英汉词典把“significant”误译为“显著的”。正确的说法应当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等[20]。在解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有些人常常根据P值的大小作出对实验效应差别程度不同的专业结论[21]。例如某实验研究,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对某病的治疗效果(假定甲法的疗效优于乙法),若得到“P<0.001”,则认为甲法极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1”,则认为甲法非常显著优于乙法;若得到“P<0.05”,则认为甲法显著优于乙法。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错误的理解了统计学中P值的概念[7]。统计学上根据假设检验原理推算出来的P值表示拒绝特定的无效假设可能犯假阳性错误的概率。P值的大小并非指差异的太小,只能反映两者相同或不相同。P值越小,说明越有理由认为两种处理方法效果不同,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大小只能根据专业知识来确定。此外,甚至在部分投稿文章中未交代所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也未见应用统计学的迹象,仅从各组数据的均数大小做出了统计推断。医学期刊论文中暴露出来的统计学错误,从表面上看是编辑部和审稿者把关不严所致。事实上,即使审稿时发现了上述错误,也无法改正。因为实验设计的错误只有在科研工作开始之前才有可能得到纠正。即使编辑工作者能够阻止有严重统计学问题的,也仅仅是治标而已。如何使广大医学论文作者在医学研究中正确应用统计学,提高科研质量才是治本[7]。#p#分页标题#e#

4对策与建议

众所周知,统计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试验设计、资料收集与表达、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应起的作用。然而,在已出版和发表的一些学术专著和论文中、通过评审的科研成果和答辩的学位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忽视、轻视和误用统计学的现象[22]。

知识应完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保证统计学应用的准确性。为此,可定期聘请统计学专家对审稿人员进行统计学知识培训。科技期刊的群体效应理论[23]认为,期刊编辑的专业结构应多元化,以利于编辑互相学习,实现知识互补。医学期刊编辑部可考虑聘用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作为编辑。编辑应将医学统计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通过多种方式,如自学自修,参加讲座或培训班学习统计学知识,有条件的编辑部,如医学院校学报编辑部,可以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参加本科生或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也可鼓励编辑人员在职攻读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这样,可以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统计学水平,最终使编辑和审稿人都能够发现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错误,并指导作者修改,正确进行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24]。另外,有关职能部门或学会可组织与医学统计学相关的培训班,聘请统计学专家讲课,对编辑人员进行定期统计学知识培训,加强科研设计、统计学知识的学习[19]。

4.2加强医学统计学专家审稿

医学研究论文专业性强,经常涉及统计学处理问题,有时会遇到统计方法复杂的稿件,这不仅需要本学科专家审稿,而且需要医学统计专家把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论文所报道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学期刊编委会中应有统计学专家,专门负责稿件统计学方面的审查工作。

4.3强化作者的统计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