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3: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精准课堂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立足全覆盖,着眼对学校课堂教学的全面评价
国内教育评价界认为:“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我们受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托,开展对准备实施综合督导学校的课堂教学全面评价,主要是为克服以往综合督导过程中专家听课量偏少、覆盖面过窄导致的课堂教学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现象。2016年,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时,我们强调了以下几点:①学科全覆盖。普通高中国家规定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13门学科;职业高中则涵盖语文、数学、外语、德育、体育与健康、财经商贸、电子电工、机电、土木水利、交通\输、旅游服务、艺术、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等更多学科及专业。我们的出发点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有教师听课并做出评价。②教师广覆盖。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因其规模比较大,要覆盖所有教师难度较大,我们根据课表及任课教师情况,力争最大限度安排专家广覆盖听课,一般不得临时调课,专家听课尽量少重复。③班级广覆盖。活动当天,力争使所有班级都有专家到班听课,让每个班级、每位学生都知道今天上课有教师和专家来听课,把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调动起来。
二、设计科学化,实现教育评价系统的完整构成
按照教育评价学的理论,教育评价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才能使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达到教育评价的预期效果。
我们在设计综合督导课堂教学前期评价时,进行了完整的系统构建。首先,明确价值目标和标准。我们的价值目标是对学校常态教学情况下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诊断,以促进教学的改进,正如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所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因此,我们希望得到的是对教学常态的评价,不要求学校过早通知教师。备课组可以案,但不提倡教师像公开课一样借班试上,活动当天一般不得临时调课。至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及进度,该上什么就上什么。同时,我们制定了“无锡市综合督导课堂教学评价表”,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去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其次,建立组织机构和专家库。市教育评估院根据无锡市管办评分离改革的要求,接受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托,专门从事教育评价方面的工作,由它来组织和实施学校综合督导的前期课堂教学评价是合适的。我们还与市教科院、各市(县)区教研部门协商,建立了一个覆盖所有学科的近400人的专家库,为开展此项评价活动做好了充分的人员准备。再次,思考评价方法和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评价,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聘请的专家全部来自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对日常的课堂教学评价十分熟悉,所以,让他们按照教学评价表去评价教师的课,是很合理的。我们要求运用等级评价法、评语鉴定法、写实分析法三种方法展开评价。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研发制作了扫描二维码进行评定的网络评价法,这样可以即时生成评价统计数据,既节省了时间,也避免了专家和上课教师之间因为人情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产生的“人情分”。最后,对评价对象和评价人员进行心理调控。我市开展了多轮综合督导,学校教师对综合督导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开展全面课堂教学评价没有什么心理抵触或不良情绪。而评价人员方面,因为人员素质高,又是来自本市同类学校,加上前期开展培训和严格的分工组合,主体和客体的心理调控已达到相互心平气和的程度。
三、指向精准化,在细化分工的基础上达到预定实效
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在听课活动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一是协商听课时间,主要是避开一些重大考试时间,避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一般是提前一周发文通知。二是索要学校听课活动当天课表、作息时间表及教室布局平面图,目的是弄清当天学校有多少节课,每门学科(专业)要安排多少名专家到校听课。三是在专家库中遴选专家,确定学科组长和总组长。四是制定评价方案,落实后勤保障等事项。
在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我们还遵循了这样几个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原则、互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对学校开展几年一轮的综合督导,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实施的一种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监督检查活动。而由教育评估院实施的前期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既是综合督导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别于教育督导室的综合督导,其不同体现在制定教育评价方案的原则上。第一是导向性原则。通过教育评价(听课活动),传达给广大教师一个信息导向,实际上是给他们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你的课达到了什么水平,一堂好课应该怎么上。第二是客观性原则。我们在培训中反复要求听课专家实事求是,尽量客观地去评价教师的每一堂课,避免受主观印象的影响或跟着感觉走。第三是公平性原则。我们在选择专家和分组时坚持做到本区域(县、区)的专家不担任学科评价组的组长,总组长必须是师德和专业水平为大家公认的知名专家。第四是互动性原则。听课评课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所以我们规定,专家听完课,要将评价的口头意见与上课教师交流,同时要听取上课教师的课堂设想、设计思路,避免各行其是,专家没有摸清上课教师的用意,上课教师对专家意见不服气。第五是发展性原则。我们要求专家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把课堂评价和学科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结合起来,不仅要让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还要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指明方向。
四、追求可持续,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并不是全新的课题,但是要做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往对课堂教学的评判不外乎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备课系统的开发,现代教学技能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经过多轮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我们发现,为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有的教师可能会无视学生最可贵的思维火花;又或者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恨不得像填鸭一样采用最原始的教学灌输法。所以,课堂教学又常常被称为遗憾的艺术。
有鉴于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①要真正落实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课堂评价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二是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一堂课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就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生活。教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礼物》这节课里,文章一开头就说道“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抓关键字。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没有邻居,一个人住。”
老师再三强调:“孤苦伶仃”就是没有邻居,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真是这样吗?相差甚远。
“孤苦伶仃”这个典故出自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读音ɡū。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孤,无父也。——《说文》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苦读音kǔ。(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苦,大苦苓也。——《说文》 伶读音línɡ。(形声。从人,令声。本义: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仃读音dīnɡ。伶仃:孤独。[伶仃]也作“零丁”。
综上所述,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能为一个人所依所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嫡亲,所以说老婆婆孤苦伶仃,也就是老婆婆无儿无女,甚至于无远房亲戚,怎样扯,都不会扯到老婆婆无邻居。你说是不是相差很远。
再者,文中写道,老婆婆讲将“微笑”的礼物送给“伤心的人”“愤怒的人”“劳累的人”等等。如果老婆婆没邻居的话,又哪来这么些各式各样的人呢?
文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写老婆婆是如何如何的贫穷,后半部分写老婆婆如何面对自己的贫穷。在两部分的衔接上,老师设问:“老婆婆在非常孤单、非常贫穷的生活面前是自甘堕落吗?”老师话音刚落,听课的老师隐隐发笑。如此语言环境,能用“自甘堕落”吗?值得商榷。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中国成语更是变化莫测。这里涉及一个语言环境问题。特定的语言环境只能用特定的成语,一旦用错,就贻笑大方。在说懵懂少女,貌,爱慕虚荣又好吃懒做,人生观、价值观一偏斜,就会寻求直接、简洁的,也是被世人鄙夷的生活方式,自己还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这谓之“自甘堕落”,而说到文章中此种特定的生活状况,如何面对的时候,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应当更加妥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精准教学;实施措施
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利用精准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前精准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广泛利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初中教学质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概述精准教学
利用精准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会聚教学价值,深入把握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利用精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利用课堂案例等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精准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利用精准教学,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点确定教学流程。教师要评估学生的语文成绩和知识结构,判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根据等级分层次为学生留作业。
二、初中语文课堂精准教学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数学语言;现状;策略
一、数学语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我们的课堂上始终弥漫在语言的环境中。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师生们完全靠语言交换信息,平均有70%以上的时间是教师或学生在使用语言,当然也包括数学课。事实上,数学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例如讲授、解释、提问、问答、复述、阅读、书写、讨论等,语言始终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
二、现状
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能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此重要的技能在我们数学教学中实际如何呢?通过调查邻近学校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忽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要使学生会计算,会解答数学问题,至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那是语文老师的事”。长期以来,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老师对数学语言表达的教学地位存在片面性认识,认为语言表达教学应附属于识字、阅读、写作教学 ,并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三、策略
那么,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素材,数学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呢?
1.概念教学。首先,要引导好学生学会抓住概念、性质或公式中的关键词语,用数学语言描述,避免表述不全、分类错误甚至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于概念、性质中限定的话不能随意删减、添加。如积的变化规律不能说“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跟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漏掉了“一个因数不变”这样的首要前提。其次,引导好学生判断一个概念正说与反说的正误。如“自然数都是整怠庇搿罢数就是自然数”的区分判断;再如“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强调钝角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要大于90°;②要小于180°。当学生遇到“钝角小于180°”这样的判断时,大多认为是错的,因为他始终想着需要两个条件。诸如此类的概念正、反说法判别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更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2.计算题教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说算理”是一种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强有力手段。在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如老教师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道题的算理。就像4+5的思维顺序是:利用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因为4和5组成9,所以4+5=9,又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5=4,9-4=5。再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用“凑十法”来计算的:算7+9时,把7分成1和6,1加9等于10,10加6等于16。当然,也可以把9分成3和6,3加7等于10,10加6得16。按照以上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说算理”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条理清晰更加深刻地理解口算的原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口算方法的目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流畅,数学语言更为严谨有序,思维更为开阔。
3.文字题教学。小学数学中的文字题也是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手段之一。它是把式题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读题、译题,深刻理解文字题与式题的联系。比如除法式子:36÷9,简单的一步式题可以引导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表达:①名称读法:被除数是36,除数是9,商是多少?②直读法:36除以9得多少?9除36得多少?③意义读法:36里面有几个9?把36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多少?36是9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9倍是36,这个数是多少?而这些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式子就是36÷9。
又如(30+20)÷(30-20)我们在训练学生读算式时要求不读出“小括号”而读成“30与20的和除以30与20 的差,商是多少?”像这样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精心设计数学语言的阶梯,将“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再将“数学语言”抽象成为“数学式子”,以“说”促“思”,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更为丰富、巩固,思维过程更加明确、深刻。
4.应用题教学。应用题的教学是训练学生用语言有条理的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高说理能力,清楚表达解题思路,从而掌握综合思维能力。如:“某加工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2个工人3小时加工18个。照这样计算,4个工人9个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说理:由果索因叙述为:要求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知道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条件告诉了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所以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可求的。
由因导果叙述为:已知2人3小时加工18个零件,可以求出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已知每人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那么4个人9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就可以求了。
用假设的分析方法叙述为:根据每人每小时加工零件的个数是相同的,假设工作时间不变,本来是2个人种,现在是4个人种,人数增加了2倍,所做的零件数也应该增加2倍,工作时间本来是3小时,现在是9小时,时间增加了3倍,所做零件的个数也应该增加3倍,而问题是人数和工作时间都增加了,那所做的零件数应该是原来种的株数的2×3倍。
小学生的因其年龄问题,思维和应变能力较成人差,经常回问题形式的改变,就束手无策,这样我们可以从数学语言上多下功夫,扭转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可以经常性的开展数学阅读,让学生勤思多想,让学生逐步掌握严谨的数学语言。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鲍建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对数学学习的意义[J].中学教研(数学),200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理念 操作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很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和影响。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求效果,只是一种模糊的操作,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名无实。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和操作方面谈一下。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由于评价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人们公认的难题。就此,笔者认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论陈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论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归根到底,这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具有了积极的鉴赏态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也会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灵……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态、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操作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但不仅仅光有理念,还要更好地实施。
为了更好地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就笔者的教学感受来说有以下几点可尝试操作。
(一)着重朗读教学
古人常说“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而朗读正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诗歌《秋》和梁衡的《夏感》,这个单元以自然四季为内容,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典雅的人文修养。
这个单元的朗读更尤为重要,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注重了朗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二)情景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辅助手段,如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来设计某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小分歧,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再比如,拿说明文这一类体裁来说,说明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故事情节,似乎说明文就毫无情感可言。其实,有许多说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如《中国石拱桥》,如果展示其中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一些图片,尤其是卢沟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见证的实况图片或电影,学生在这些营造出来的情景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它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景》、《台阶》、《老王》等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让多媒体的真实再现为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注弱势体的心灵。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科学方法 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怎样更好地转变这一侧重点,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系之一,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其途径是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好的课堂教学可使学生对本门学科产生较大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门新学科,学生拿到教材后有一种新奇感和迫切求知的欲望,但这种新奇感和欲望是短暂的。如不及时深化,“热”会马上消失。所以第一节科学之旅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节课。比如通过演示“纸盒烧开水”,“三棱镜分解白光”,“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又重新沸腾”等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物理是有趣的,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科学研究来源于好奇心,对某现象有了好奇心,就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科研的动力。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声现象”后问: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雪”,“霜”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家庭电路是并联的?小鸟站在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触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
二、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土电话”,自制“乳牛自动饮水器”,自制“电铃”,制作量筒,制作潜望镜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用结合,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三、加强科学方法的指导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学习过程和方法,着重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是手段,而学生潜能的开发,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才是目的。
科学方法可以促进知识的转换,变通,加速知识的迁移。比如物理学中关于密度,电阻的定义式 P=m/v,R=u/I等问题,都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它们的有相似之处。式子本身只是个定义式而不是决定式,故不能说密度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物体的体积成反比。其它式子也是如此。首先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类的知识的共同特点,分清楚它们的类型,这就是科学的分析,归纳,推理的方法。其次帮助学生克服:只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死记硬背,不动脑筋;只知听讲,不善思考的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最大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主编:《新课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们付出创造性的努力。今天,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这一年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
1.强调自主、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些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自主的个性化的语文学习行为的高度重视。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具有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不应仅仅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中和教室里,而应把他们引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比如在教学《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时,课文中讲到,冬天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够使有些动物冬眠湖面变成大玻璃、街上的人都变胖等等。我就问学生:“你还知道冬天能变出什么吗?”结果,当时没一个学生回答,我就提醒学生说:“现在正是冬天,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一下,明天再回答,行吗?”第二天一上课,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我从我家窗户上发现冬天还能变出冰花。”另一位学生接过话茬说:“你们看,校园的松树上不是挂着树挂吗?”看,这就是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实践学习的效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通俗地说,语感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凭借直觉把握语言的能力。可以说,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12年的5月8日至18日,我区教育局组织部分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赴山西太谷、山东杜郎口考察学习,值得庆幸的是我就是其中的一名受益者!此次太谷、杜郎口之行,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使我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讲解少,学生活动多,预习、展示直至解题反馈,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在任何时候,走进任何一个教室,教室里学习气氛极为浓厚,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台上”小组多种展示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坐、或跪,地上、课桌上、凳子上挤成一团,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表面上课堂看似很乱,仔细观察,他们是在乱中学,而不是在乱中玩。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老师混杂于学生中间,常常很难辨认。“学生是课堂的主宰,是学习的主体”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其次,小组合作真正体现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他们的小组合作落实到位,二人或四人一组,或校对答案,或交流方法,或帮助后进生,小组学习讨论一直是课堂的核心组织单元,虽然其间有分有合,有个人的小黑板展示,有在全班师生面前的解题分析,但小组学习依然是隐性、潜在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更让每个参观者叫绝的是,学生每个环节的汇报语言流利,归纳总结条理清楚,叙述完整,小组汇报的形式五花八门。我想,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坚持下去,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领导才能的有用人才。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形式,完成探究性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自己在教材中发现的未知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要探究对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我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落实这一理念,比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除了给瓶子里衔石子以外,还有其它的办法吗?”同学们议论纷纷,不一会儿,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有了。有的说:“可以用吸管呀!”有的说:“因为瓶口小,瓶里的水少,可以把瓶子放倒去喝。”还有的说:“乌鸦可以用自己的尖嘴从水面处把瓶子打一个小洞,不就喝到水了吗?”同学们独特的想法可能在老师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要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保护学生思维的灵气、批判的锐气。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6-01
2015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贵州省首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观摩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来自全省各州、市的20名青年教师通过板书设计、即兴演讲、说课、评课等环节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即兴演讲和说课两个环节,因这两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如何融入实际教学中进行展开的。如即兴演讲中各参赛选手围绕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有趣"、"数学好玩"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阐述,说课环节每一位赛手的每一个说课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进行,将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体现得活灵活现。下面我就以本次活动的观摩感受,同时结合我个人在教学实际情况就"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实际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要转变教师思想方面的认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标准,并且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参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践。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可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这些好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去理解和认识课标的精髓,没有理解就不能将课标中提出的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因此这就要求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特别农村教师的思想认识,除了加大培训力度,让大多数一线教师都能走出去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树立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全体教师自愿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同时从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方面去学习。这样我们的老师都拥有专业化的理论和素养后,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将《新课标》中提出的适应时展的新型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2.要转变教师角色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思想要改变,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与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2.1 教师应改变为平等者的角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课堂中要"师生平等",教师在对学生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仰的基础上合作互动,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学生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者的角色,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感染学生,只有平等的对侍,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启迪和理性的升华。为此,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深入学习小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做到了,允许学生错,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2.2 教师应改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这里的引导与以往引导不同,以往引导主要是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和既定思路上来,说白了,就是老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
2.3 教师应改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角色。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必须是研究者角色,教学的研究者与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任务。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研究: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争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疑点;如何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还要研究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同时还要研究本课程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探索指导学生的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切实实的转变角色,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3.要转变教师教学评价方面的认识
《新课标》别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作了强调,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正确客观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也是新课标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部分。
3.1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全面、客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
3.2 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因此,评价方式必须服从评价目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
3.3 教师评价要注重主体。教学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应为还应参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应适当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及时的鼓掌,使他们被重视的感觉。有时,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可能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彻底更透彻,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想方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来评价他人,或作自我评价,要将这三种如果能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3.4 教师评价要有发展性。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现在的丑小鸭都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相反,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就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忌用僵化、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每点的进步和变化,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在评价标准掌握上,要有一定的相对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不是单方面处理一个问题就能达到目的的问题。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全新的转变自己的思想,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使《新课程标准》与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更好的有机结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Steinberg&Horwitz认为焦虑是影响二语学习者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对于焦虑是如何影响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中用英语发言时会出现更多的焦虑。但是几乎还没有研究将焦虑和二语学习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还没有一项研究曾经调查过在两种环境中发音准确性的问题,焦虑在两种环境中对于发音准确性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更没人进行过研究。
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经常提到两种类型的焦虑:气质性焦虑和情景性焦虑。情景性焦虑是在具体的事件和情景中学习者所出现的焦虑,而气质性焦虑指的是学习者的一种容易焦虑的性格,这种形式的焦虑可以在许多的环境中出现(MacIntyre&Gardner,1991)。有关焦虑的研究表明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的焦虑是情景性焦虑而不是气质性焦虑(MacIntyre&Gardner,1989MacIntyre&Gardner,1991)。
Daly认为情景性焦虑或者叫做状态焦虑可以在很多环境中被激活,在外语课堂上这些激活场景可以包括评价等教学活动。
语言课堂是一个能够受到很多评价的场所。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对于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进行评价,教师的纠错行为也可以激发学生受到评价的感觉。语言课堂不仅可以激发焦虑感而且还可以加强交流恐惧。
为了研究焦虑与在两种环境中对于学习者的发音的影响这个问题,研究者进行了调查,并据研究的目的做了以下的假设:
假设1:在集体活动过程中,二语发音会更加准确些。假设2:焦虑程度比较高的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都较低。假设3:焦虑高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发音准确度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的准确度好。假设4:语言熟练程度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发音的熟练程度要比以教师为中心环境中的准确度低。
实验对象是来自南阳理工学院的大二和大三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研究工具:《1)问卷。问卷要解决(a)学生的背景资料以及他们对于语言学习的态度;(b)学生的英语的熟练程度;(c)学生的语言焦虑。(2)Horwitz等人所设计的外语学习焦虑量表(FLCAS)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语音准确度的差异
对于假设1的检验结果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发音准确度的平均数为3.332,要高于集体活动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平均数(3.223),但是经对t检验在比较了两种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的平均数之后,发现这种差异不明显(t=0.78,p=0.446)。这就说明发音准确度是一个在两种环境中不受到影响的二语语言的一个方面,这样的结果不支持假设1。
假设3预言焦虑程度高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语音准确程度要好于在以教师为中心时的语音的准确程度,但是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高焦虑的学生(z=0.714,p=0.475)和低焦虑(z=1.012,p=0.311)的学生在两种环境中发音分数的平均数没有明显的不同。
以前的研究表明所感应到的焦虑对于二语输出有不好的影响,这样结果说明假设3是受到支持的。但是,在本次的研究中,高焦虑的学生和低焦虑的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发音分数的平均分数的差异不明显,说明焦虑在两种环境中不是影响学生发音差异的一个因素。
假设4预言语言熟练程度较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要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的语音准确性好。但是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语言熟练程度低的学生(z=1.069,p=0.285)和语言熟练程度高的学生(z=0.358,p=0.720)在两种环境中的发音准确度分数的平均数没有差别。
在以前所研究的有关集体活动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研究中,研究者没有关注语言熟练程度对于学生的输出的影响。但是语言熟练程度较高的学生对于语言的控制能力较好,据此可以预言,既然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受到较少的来自听众效应的压力,那么熟练程度较低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发音准确度会好一些。但是结果表明学生在两种环境中语音的准确度却不受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的影响。
(二)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环境中的焦虑和发音的准确度的关系
假设2预言在两种环境中高焦虑的学生的语音的准确度都低。这个假设涉及到两方面,所以对此假设使用了两次皮尔逊相关性检验。
结果表明,涉及到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焦虑和发音准确度之间的关系的这一部分的检验结果表现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意义(r=-0.562,p=0.012)。这个结果与Barnes(1973)的听众效应相一致,与以前的结论“在教师和同伴面前发言时会激发焦虑并且对于学生的语言有不好的影响”的研究也是相一致的。
假设2的第二部分预言高焦虑的学生在集体活动的学习中语言准确度低。但是调查结果没有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关系(r=-0.348,p=0.144)。
这就说明假设2的一部分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学生的发音准确度与他们的焦虑的分数是负相关的,但是这种负相关的关系在集体活动的环境中却是不存在的。这就说明了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情况下用英语讲话时,他们受到了焦虑的影响,这样的焦虑对于二语语言学习是有妨碍的,但是学生在结对的集体活动中却没有受到这种妨碍性焦虑的影响。
(三)态度对于外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者运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发音准确度的分数的关系。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正相关。这就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语言学习态度的学生发音的准确性总是较好的。
研究者也运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集体活动的环境中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发音的分数的关系。但是在这种场合中,结果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显(r=0.327,p=0.172)。
为了更进一步地检验态度在学习者的语音的准确度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来看在对于态度进行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在说英语时,我努力地使自己的发音像一个英语国家的人)。研究者使用了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来确定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数和以教师为中心时他们的发音准确度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是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r=0.479,p=0.038)。这表明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关注语音准确度的学生的英语发音就较为准确。但是运用皮尔逊相关度检验检验在以教师为中心与集体活动中的学生的发音的分数时,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明显关系(r=0.294,p=0.222)。
所以可以说,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学生对于语言学习
的积极态度和语音的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明显的正相关,学生努力准确地进行发音的态度和学生的发音准确度之间的关系也是正相关的。这个结果说明学生越对于学习英语感兴趣,越关注英语语音发音的准确度,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语音就越准确。但是,在集体活动环境中,这些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说,在结对式的集体活动中学生语言准确度不受他们的态度(努力发音准确的态度)的影响。研究者会想到是否也是因为听众效应的原因,使得学生感到了压力,但是在结对集体活动中,这种压力不存在,学生就不受到态度这样的因素的影响。
以上给出了对于这次研究结果的解释。4个假设均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与质量相关的语言方面(比如发音准确度)在以教师为中心和集体活动的情况下效果是一样的。还发现听众效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环境中会诱导妨碍性焦虑。
二、结论
研究发现在两种情况下英语发音没有明显的不同,语言的熟练程度和焦虑程度在两种环境中都对于学生的发音没有造成不同。因此在两种环境中焦虑和熟练程度对于英语的发音的准确度都没有影响。尽管4个假设都没有得到支持,但是这些发现支持了在英语课堂上使用集体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因为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音不会受到他所听到的其他同学的不好发音的影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用于语义的商讨,有更多的机会来讲英语,集体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英语学习是有好处的。
精准教学既要关注教学目标,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又要精准到人,针对教育对象做出精准的研究,从而找到某个具体知识点对于某个学生更适合的做法。在精准教学下,云和中学高二历史备课组提出并实施精准备课、精准教研、精准作业、精准周测、精准培优等步骤,每一步骤都要列出详细的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因材施教,从而真正实现精准帮扶。
首先是关于精准备课,高二历史组的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会共同研读课标、考纲,对其要求熟记于心,另外会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本课教学中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弄清楚课程标准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可能的优化我们的教学目标。另外,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好,比如在近期的备课组会议上高二历史组的任务着眼于地图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平时课堂里对于地图的运用非常被动,一般题目遇到才会回归地图册寻找答案,因此就引发了我们讨论的问题:如何在备课中合理利用地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我们所教的东西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积极主动的探究时,我们所教的知识才会有效地被学生所同化。因此,在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乐于实践和创新。只有我们甘当配角了,学生才能成为主角,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操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上好课,提高课堂的效率,除了备准教材、教法,还有把握住学生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备课中高二历史备课组老师们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教学目标,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保证他们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比如在2018年市优质课准备中,如何使用材料,如何让学生能接受本课都是备课组教师们重点商量的内容。另外在备课中,青蓝结对帮扶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老教师会根据自身经验帮助组里年轻教师梳理教材,分析学情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精准教学。
其次是基于精准备课而实施的精准课堂教学。高二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十月份的选考,一轮复习如何高效,备好的一堂课如何让学生吸收,都可以通过课堂直观地体现出了。备课组教师们制定了授课总原则:的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援者。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任务一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他们遇到问题需要帮助时,及时的给予援助,历史的材料繁复,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阅读材料,如何去分析材料,如何去表达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确立起三步走战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复习、考察学生知识运用的两套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的默写卷,以期高效课堂。另外备课组还提出历史学科一定要注重和谐的人文化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打开思想,激发创造力才,从而实现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比如针对学生不爱问问题或者上课易走神等现象,制定对策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周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综上,精准教学对于云和中学的学生来说,是课堂上具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讲解,包括地图运用、问题设计等,对于老师来说,是课前有计划、有目的的备课,做到因材施教,不落潮流,以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新课程 教材教法 精准课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中的政治课在教材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教师感觉到原有的教学方式、原有的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在现阶段已经行不通了。新课改让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采取更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常常会有一些诸如新闻视频、小品之类的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课后不少政治教师会有意识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些充分显示了政治教师为政治课的良性发展作了更充分更努力的准备。
余文森教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这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精良、精准是指非常准确、精确,有一定的时间上的感念、位置上的准确。宋・洪迈《容斋四笔・用奈花事》:“其对偶精确如此。”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打造精准的政治课堂更要求教师定位准确、语言精确、条理精晰、教学效果显著。那么,怎么用好教材教法,使政治课堂更精准呢?
一、精准课堂要甩掉“大而空”,让学生“动起来”。
2015年江苏省的政治高考试卷中最后一题是这样一种类型: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显示了一种信息:政治教学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背了,也不能仅是为了气氛而营造所谓的活跃气氛,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关心、参与身边的社会生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培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好的课堂、精准的课堂。
精准课堂并不一定是学术型老师进行灌输性授课。中学生上课的主战场在教室,教师所要传达的许多内容和信息一般都在课堂完成。但是,如果一成不变的只是学习理论,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学生完全是敷衍了事,学得也很累,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经常转变教学形式,时常给学生一种惊喜,更让学生期待下一个惊喜。时常有惊喜的课堂必定是生动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引导得当,就可以称之为精准的课堂。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可行性,可以适当改变教室的座位,甚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营造一种宽松而有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课有所值、课有所得。
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显著区别就是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如《经济生活》约110多个,第一个框题就有7个)。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要给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路径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分组、各种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如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学习型社会”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藏书多的人家中参观、学习、采访,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爱看书、爱学习、爱研究的观念。这样的课堂必定很受学生的欢迎,是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的课堂。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一味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而讲的,并不是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一般概念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使用传统的方式就可以了,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实现最低学习学习目标,更有必要用传统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需的基础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练功”,“炼制”更适合学生的精准课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应该优选资源,创造资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只有比学生更深入钻研政治课本,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①。因此,教师应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走在高考的前面,关注时事。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还不能脱离高考,因此,教师不得不按照高考的指挥棒进行教学。敬业的教师会不断分析研究高考卷,从高考卷中揣摩高考的重点,甚至猜题、压题,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然而,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不可能猜到所有高考的题目,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应该被高考牵扯着鼻子走,而应该走在高考的前面。从高考反映的情况来看,政治教学更侧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三观”,更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有创新意识,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并把它引入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2.教师应该依靠集体的力量,主动积极参与“组内大备课”,集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到每一个环节,打造一个精准的政治课堂。例如每逢学校对外公开课或者外出赛课,一般都是学校里同教研组的教师通力合作、集体备课,这样的课通常比较出彩。
3.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材料(包括导学案、课件、复习资料、试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寻找一些适合的背景材料。例如主席的“中国梦”和总理的“城镇化”等,都是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新颖时政材料,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思辨的能力。
4.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保证自己所说的话精准、生动、深入浅出。有的教师是个“话唠”,总以为自己说的学生不能记住,经常要重复;有的教师话出口很随意,口头语言较多,很不规范;有的教师语言不带感彩,呆板僵硬,不苟言笑……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唠叨、无趣、没有吸引力。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包括语言也要生动精确,令人回味无穷。
三、向“快乐”要“效益”,使精准课堂落到实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②那么,教师应该怎样使他的教育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园地呢?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才是自由快乐的。精准课堂并不是很严肃很沉闷的课堂,不是灌输填鸭式课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③
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值得探究的有效问题,张弛有致,注意节奏,难易适中,注意“愤”启“悱”发,呈现梯度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令学生因感到太难而失去求知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样东西得到的越容易,就越不珍惜;而得到的越困难,一旦取得,就越感到珍贵无比,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如此。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④因此,课堂上,教师提问不能随意性,备课时就要预先做好精心的准备,提出的问题要精准,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甚至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并一同钻研,获取答案。例如《经济生活》中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也没有切身体会。此时可以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如“双十一”引起网上购物狂潮,有很多学生也曾参与其中。此时可以利用马云的成长经历,从他从事的不同职业来分析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例如可以设问:马云大学毕业后担任英语老师的收入为什么比其他同事多一点?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马云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的1000元奖金怎么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什么阿里巴巴盈利后马云的收入比别人高?……这部分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熟悉。通过讨论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从而明显地强化了教学效果。
一个高效精准的课堂不仅仅是一节课,还包括“课外课”。老师在一节课后还可以留点悬念,设点问题,或者安排些任务,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新知,培养他们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格。这样的课堂才是快乐的,才是高效精准的,才是被学生期待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这样写道:“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⑤因此,教师如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兴趣、能力的提高、未来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将会发现课堂教学如此富有魅力、充满创造性和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必将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也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注释:
①苏惠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所案例研究,2007-10-20.
②赵国忠,主编.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第1版).
③赵国忠,主编.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第1版).
④高志明.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5).
⑤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参考文献:
[1]苏惠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所案例研究,2007-10-20.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媒体应用 简约高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化学教师积极领会和实践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提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丰富多彩,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热热闹闹,多媒体的应用生动形象,教学环节愈发精致,教学形式异彩纷呈,课堂变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如果把握不好,没有注重课堂教学的简约性,很容易使教学形式化和盲目化,学生被激发的只是表层的兴致,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未能得到内化提升,情境创设容易出现牵强附会,合作探究容易停留在表面,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会让学生抓不注重难点,产生迷茫,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说没有简约就没有高效。如果能突出课堂教学的简约性,在教学中还原课堂质朴的内在美,让学生在简约宽松的环境下获取新知,激感,产生兴趣,主动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将使课堂变得简约灵动,让课堂教学达到简约高效。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绽放简约灵动之美。
一、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着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学目标的精准确立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简约灵动的基础和前提。为了使教学目标尽可能的精准简约,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把握整体性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核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方法与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是关键,科学的方法与过程对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获得学习能力非常重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中产生兴趣并获得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出发,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目标高度整合,进而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注重层次性
三维目标之间紧密联系、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求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章节的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体验水平,做到具体明确,相互关联照应,逐渐递进,进而确立灵动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确立,有助于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获取新知,激感,产生兴趣,主动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3.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做到语言表述的精准性
三维目标的语言表述在考虑目标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简洁明晰,要注意避免“知识与技能”的僵化,“过程与方法”的形式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虚化,建立精准的教学目标。
例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简明的教学流程的开展
教学流程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学流程的简明开展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简约灵动的核心。只有教学流程中每个教学环节的简明,才有整个教学流程的简明。下面谈谈高中化学课堂中几个重要环节的简明开展。
1.简明的新课导入情境创设
导入情境简洁、真实、自然,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聚敛思维,把学生快速带入课堂场景中。
【案例1】 《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新课引入:
现场展示红酒瓶,让学生观察红酒瓶上的标签,找到红酒的成分。学生发现红酒中含有二氧化硫。教师提问:为什么 有毒 的二氧化硫可以出现在红酒中呢?就让我们走进二氧化硫,解开大家的疑问。
【案例2】 《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新课引入:
用PPT展示一副关于“魔鬼谷”的照片,简要描述相关故事。教师提问:在闪电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这些反应与产物对人类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课――“氮的循环”。
2.简明的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的设置在简明的前提下,更应注重灵动性,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富有趣味,难度适合,层层深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案例3】 《氮的循环》(第二课时)之“氨气的喷泉实验”的问题情境创设:
(1)实验装置中胶头滴管里面装的是什么物质?操作的时候先挤一下胶头滴管是什么目的?为什么可以形成喷泉?(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上升到原理的高度,可以提升学生思维深度,让课堂教学富有灵性)
(2)如果将烧瓶里的气体换成氯气或二氧化碳,可以产生喷泉吗?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可以引发喷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成喷泉实验的原理)
(3)如果用氯气或二氧化碳来完成喷泉实验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
(4)如果胶头滴管忘记装水了,能不能想个办法完成喷泉实验呢?(问题切合实际又充满悬念,让学生有强烈的回答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5)根据喷泉实验完成的原理,你如何理解导管内空气存在对喷泉实验的影响?(从原理出发,结合实验装置实际,突破关键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性)
3.简明的实验演示
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演示简明的实验,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引起实验演示出现意外或时间拖长的因素有相关的准备对策,对一些操作较复杂、时间相对较长或污染严重的实验,可以提前在实验室做好实验,用手机录像后编辑播放。这样可以使实验过程简洁化,现象明显,不污染教室又不失真实,还可以多次使用。
4.简明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设置从教学目标出发,简明、难度适宜又有层次性,达到对新课学习内容及时巩固提高的目的。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中可设置如下练习:
(1)有关氮气性质描述的选择题。
(2)有关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的性质描述的选择题。
(3)判断氮气与氧气、氢气、镁条反应中体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的选择题。
(4)判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中二氧化氮做氧化剂或是还原剂的选择题。
(5)有关“氮的固定”概念的选择题。
(6)“雷雨发庄稼”中有关含氮物质的转化,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简明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应简洁清晰、重点突出,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两个角度进行小结。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课堂小结。
本节的学习目标:
(1)氮的固定;
(2)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转化关系。
本节的学习方法:
(1)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2)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
(3)比较法;
(4)知识网络化。
6.精炼的语言表述
语言表述要简洁明了,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概念原理时要尽量做到精炼。质疑问题要“点穴”到点,解析疑惑要“点拨”到位。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分析可逆反应概念,重点强调可逆反应的特征是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也就是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三、简练的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虽然有很强大的教学功能,但其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学,应特别注意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及学生化学学科观念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趣激情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创设实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化学概念教学的整合,通过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简约高效。
同时只有简练使用多媒体教学,才能更加完美地发挥传统教学方式的作用,使用时首先要找准切入点,要从教学目标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要注重精炼使用,要适度、适量,一般只在导入情境、问题创设、课堂练习、课堂小结等环节使用,要制作精致简练的课件,课件的制作要融合简约高效理念。
总之,只有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进行简明的教学流程,加上简练的多媒体使用,才能还原课堂质朴的美。学生可以在简约宽松的环境下获取新知,激感,产生兴趣,主动合作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绽放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灵动之美,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变得简约、灵动、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一、通过精准备课,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通过备课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预设掌控学生的方法,这样的教师一定能导演好一节课。
比如,在九年级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节的教学中,有关“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等知识,学生在八年级物理课中已经学习过,教师如果不加区别地把这些知识当做新授课来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注意到这一情况,把这些其它学科中学过的内容设计成化学复习课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不厌烦,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再比如,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一课的教学,学生在七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课上,已经练习过很多类似的应用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把这些内容的教学,尽量靠近数学学习过的解题方法,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奠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重要性。
二、通过精准提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互动,需要激情,教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引爆剂。恰当合理的提问,能引爆课堂的激情,不合理的提问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安排哪些类别的学生回答?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属于探究新知的问题,就要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其它学生通过优生的回答,感觉这样的问题他们也是可以学会的,增强其自信心;属于巩固记忆性的知识要找那些学习不够主动的学生回答,如果答对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慢慢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答错了,一方面通过讲评让他们知道自己e误的原因,尽快补齐知识的短板,另一方面为下一步教师的精准辅导,作好储备。当然,还可以通过其它学生的补答,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有时要用到过去学习的知识,此时的提问,就要找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通过此次提问,警示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他明白,把学过的知识永远装进自己的大脑中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如果学生答对了,通过教师的肯定,让这部分学生认识到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知识。
比如,学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在进行归类复习时,可以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有哪些?这个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可以让平时学习努力不够的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是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写出C6H6等化合物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则要求分析问题能力、理解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并完成。
三、通过精准批改。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也就是5min-10min,45min的一节课,几十个学生的班级,他们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又不是固定的,因此一节课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学生都能学会。化学学科又是一门理科,这一节课的内容没有掌握好,会影响到他们下一节课的学习,自觉一点的学生可以通过做作业把没有学会或者是没有掌握牢固的知识弥补起来;但对于学习不自觉不主动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然后进行精准辅导)补救课堂教学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作业的精准批改。一是“面批”,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通过面批,了解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掌握学生没有学会的原因,为精准备课、精准提问积累第一手材料。二是,让学生讲作业做错的原因,如果学生已经改正了,让他们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改正?还有哪些改正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然也会遇到学生依然不会做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通过精准辅导。补齐最短一块板
一个水桶能装多少水,其决定因素是最短一块板的高度。学生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也取决于弱的一门学科,每一科的知识水平,同样取决于最差的知识点。通过精准辅导,可以补齐最短的一块板。
首先,管理者对补差对象需要精准定位。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教师之间也存有差异性。较之高素养教师来说,所谓的“差师”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有时管理者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决不能凭着道听途说,或者因其“成绩差”“不服从管教”等,便武断地给教师贴上“差”的标签,处处给“小鞋穿”,给脸色看,形成一种“一时差”而永远差的错误认知。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给教师精准定位,不断促其发展。一要主动走进教师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并通过不同途径,如多和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交流。从而寻找差师“差”的原因,找到教师成长的途径。二要在找到“差”的病因后,学校要量身定做差师的专业成长方案,通过校本培训,师徒结对,N+1等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在不断指导、引领中进一步促进他们成长。
其次,管理者对补差的方法需要精准导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成长也一样,学校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忌采取“大锅饭”“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方式方法,只有“按需所求”的培训才能激发教师的成长欲望,促进他们的成长速度,从而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我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有一部分教师是“民转正”的,他们都是“初中”的底子,年龄也偏大,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普遍存有“船到a头车到站”的思想。学校针对这一现状,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可教师就是不买账,成长也较为缓慢。如何让他们洞晓自身的劣势,在无声的感召中自觉自动地发展呢?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适时开展了“照镜式”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制下来,输入相应教师的电脑。通过课堂教学“二看一验”的教研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积极性。二看:一是自己先看。教师先自己看课堂教学录像,从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完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完善表。二是教研组集体看。教师把课堂教学行为完善表提交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再次集体观看录像,并集体会诊探寻改进方法,形成教师成长发展表。最后学校验收达标提高素质。在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宛如一面镜子,教师既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欣赏到了别人的精彩之处,内心也在一次次纠结中有了“自奋蹄”的念想。学校通过近3年的“照镜”研讨活动,教师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改观,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大面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最后,管理者的补差管理需要精准到位。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学校要对教师性格、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不同情况加以精准定位,从而展开科学合理的“导航”指引。同时建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明白何时补什么?补到什么程度?谁去监管指导验收等,杜绝那种成长“简单化”,发展“模糊化”的管理,让教师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成长”,避免教师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瞎闯。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有成长的欲望,学校管理着只有做到管理精准到位,教师才会心有目标,行有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