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智慧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教师教育智慧 内涵 生成要素
教师教育智慧是近些年来教育界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智慧?教育智慧到底是以何种方式体现其神奇的魔力?教师又该如何生成教育智慧?这些将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智慧内涵的审视
1.教师教育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教育能力和诸要素的综合
已有的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界定有很多种阐述,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1]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的教育境界,包括教育理智、教育意识、教育能力、教育艺术、教育机智等要素,是教育感性与教育知性、教育理性与教育悟性的统一。[2]
前者把教师教育智慧归结为教师的一种能力,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混淆了智慧和能力的区别。能力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是自身素质的一种体现和外化。而智慧具有缄默性,即通常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它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面对复杂的场景时所展现的综合素养,具体可表现为敏捷的思维、明智的判断、正确的选择、机智的实践等方面,同时也是人追求真善美等生命价值的方式。换句话说,能力仅仅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不管是教育智慧的内涵还是外延都要比“教育能力”的范畴广。
后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多要素的综合体。这一解释揭示了教师教育智慧内涵中所包含的部分要素,但未能完全诠释教师教育智慧整合性特征。教师教育智慧不仅应包含教育能力、教育理智、教育艺术等诸多要素,并且应当是各种要素的有机整合及灵活性、创造性运用。
2.教师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落实两个“转化”
鉴于以上分析,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追求并践行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智慧型行动。教育的本体是教学成人。[3] 教学和成人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课堂情景下从“教学”到“成人”的智慧型行动,这种智慧型行动具体又体现在教师善于机智地实现两个“转化”。
(1)促进学生知识向智慧转化。莫兰曾说,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在充满知识的头脑里,知识被堆积,但不具有一个给它们以意义的选择和组织的原则……相对而言,构造得宜的头脑同时拥有比知识更重要得多的提出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连接知识和给予它们以意义的组织原则。[4] 涂尔干也曾说,教育的任务不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是在学生那里形成一种类似灵魂的聚焦的东西,使他不仅在童年而且要在今后的人生中朝着一个确定的方向前进。学会生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把获得的知识转变为智慧并把智慧融入生活之中,而教师教育智慧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促使学生智慧向健全人格转化。只有优质的教育才能促进智慧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智慧向健全人格的转化,也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基于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通过集教育科学和教育艺术的灵活性、创造性运用,最终促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智慧鲜明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在教学中替代并超越了学生父母的角色,对学生的整个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课堂只是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相对有限,但教师永远不能放弃提升教育智慧的努力。
二、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正因为教师教育智慧是实现从“教学”到“成人”转化的桥梁,滋养教师的智慧品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教师教育智慧又是一个内涵构成丰富、彼此和谐互补的完整系统,倘若把教师教育智慧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对学生的爱是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为大树的生长提供着丰富的养分;广博的知识是大树发达的根系,固持着整棵株体并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水和无机盐;宝贵的实践经验是智慧之树的干,支撑着大树巍峨的身躯;勤奋的教学反思则是那茂盛的绿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智慧之树提供生长的能量。
1.爱——教师教育智慧之树滋生的土壤
智慧既属于认识范畴,又属于情感范畴。倘若仅在认识范畴谈教师教育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就缺失了其和谐性与完整性。情感既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智慧生成的强大动力,是教师教育智慧发展的维持系统。古今中外,纵使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但“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无私的神圣的爱、在原则上是严慈相济的爱。罗森塔尔的教师期望效应也表明: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并对其抱以适度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转化成一种能量,不断激励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这种师生之间爱的相互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教育便默默地实现了它“育人”的根本功能。
关键词: 教育者 德育 班主任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在振兴民族、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战略作用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改革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新一代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班级教育管理能否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实施,对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我们批评教育学生所使用的方法来看,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批评、指责乃至训斥、嘲讽,仍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的首选之策,让人触目惊心的侮辱、体罚等非教育行为也不乏其例。这种“反教育”的教育行为严重摧损着学生的自尊、自信,也摧残着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作为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以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工作中。
一、开展“无痕教育”做一个智慧的教育者
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教育者呢?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人。
一位来自偏远农村,家境贫寒的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购买了一罐健力宝,但却不知道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验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听到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贝贝,快把健力宝给妈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上,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一笑,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宝放在茶几上,显然,她并不口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十分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人性化的启示。
事件中的那位妇女具有极其浓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种情怀使得她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法教给那位青年学生,以避免青年学生的难为情。那位妇女的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应该给我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有益的启迪。”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的这种困惑和无助。如果我们能够如那位妇女一样,聪慧地给学生以情景暗示或者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走出困惑和无助的状态,教育的效果肯定是明显而持久的。那么怎样才能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呢?“要想具有人文情怀,读书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读书不是获得人文情怀的全部条件,但读书可以夯实我们做人的精神底蕴,为人文情怀的生根发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其次,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宽容心的人。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年轻人所犯的错误连上帝也会原谅”,但令人遗憾的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却往往没有了宽容的风度,更不用说宽恕的风范了。
我看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班主任在检查学生宿舍时发现了几个烟头,经查确系本班的几位学生所为。若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的是常见的处理程序。但这位班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之后,面对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们完成,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校园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时限为两周。”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版面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我们何尝不能够以宽容之心待之呢?当然,对学生错误的宽容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不要揪着错误不放,不要对其错误无限的上纲上线,或硬逼着其承认自己道德败坏或者不可救药。其实,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心理问题,而与道德境界无关。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将其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去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
我不敢断言这几位学生此后将会与吸烟诀别。但是我却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处理。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又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制作版面)切身体验和自觉自悟的过程。
二、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关键词:教育智慧校本教研
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入课堂。教师如何适应这个充满生机的课堂,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如何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释放,等等,都需要教师用智慧将教育理论的普遍性与实践经验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用智慧对具体的教学行为作出理性分析,用智慧实现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即需要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感悟,提升教育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与教学过程相伴的教育机智,是在长期实践和反思后的实践智慧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人格特征个性化的、主观化知识的综合体现,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它内化在教育的一切方面。“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1]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过程是与其对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研究相伴的。校本教研恰恰以教育反思、教育叙事、合作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走向明晰、走向科学、走向精致、走向睿智,促进教师教育智慧的提升。
一、实践反思:萌生教育智慧
没有对实践的反思,就没有教育智慧的生成。实践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再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对自己的专业及相关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反思实践还使教师的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成分,在反思批判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效果,同时反思先进的知识、观念、经验和技能并评价自己的教育行为。它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形成新的实践行为和实践智慧,获取教育智慧的有效手段。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概括和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反思需要回顾,但更需要思考,既要在回顾中思考,又要在思考中回顾,停留于回顾的反思是无价值的反思。教师对自己每一个教学行为,对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引发反思,可以发现不足,捕捉“精彩瞬间”,会使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能更好的了解学生,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使师生沟通更有效,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对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能更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这就都要求教师具有对新动态的敏锐感受和迅速判别,适时把握教育时机,选取适当方式应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实践反思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经验,用于指导教学,而且反思过程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真正沟通教师“倡导理论”与“运用理论”的桥梁。因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反思应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教育叙事:增长教育智慧
教育叙事主要是对事件展开描述、解释,让故事弥散出深层的教育意蕴。[2]即教师用具体的、描述的方式对自己教育生活整个过程作尽可能“客观”的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及具体人和事的叙述。教育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同时,它也是对教师的情感意识的最有效、最深度的唤醒,使教师树立起教育者的自信和自尊,使教育理论避免了面对教学实践的空泛和无奈,使教师更加敏感地面对每天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智慧走向睿智。
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叙事过程,它既是一种研究方式,更是教师动用并形成自已独特的叙事思维的过程。叙事的主要目的是以教师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个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动,从而提高教育质量[3]。因此,从教师这个视角来看,叙事不仅仅是教师讲述具体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和内在专业结构的发展过程,进而为能够更好地实行专业发展的自控和调节奠定基础。”[4]教育叙事是对具体鲜活的事件进行直接的描述,涉及对事件的开端、进展和结束等诸多环节重组,借助具体的事件以及具体的叙事过程而实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化。叙事并非简单地按照事件的进程而展开再现式的说明,还会受到情境的钳制,介入叙述者的主观意图、情感、立场,诱发叙事思维的情境性。它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释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所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遇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从中发展自己,塑造自己,完善自己。追述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故事,在讲述中不断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角色定位。在叙事的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教育智慧的增长。
三、合作共享:升华教育智慧
教师在动态的、生成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中,会不断地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他们希望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的有效途径,希望在专家和同伴互助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活动。通过合作发挥教师群体智慧,组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取长补短,互帮互学,互惠互利,形成整体合力,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合作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另一种是教师与研究机构专业人员合作。
合作共享的核心是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教师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交往与互动达成互助与合作,分享经验,促进共同的专业成长。在合作中教师将彼此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共享,从而扩大和丰富彼此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在经验交流中原有的静态经验被激活、被分享,从而不断地扩展和升值。教师一起就教学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门的讨论,提出各种看法和观点,进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甚至尖锐对立,在这种不同意见的申辩论争中,彼此之间才能启迪智慧、扩大理解,扩展和优化各自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丰富彼此的思想,促使个人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变更、丰富和扩张。
合作共享的最基本形式是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相互协作。教师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专业研究人员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形成研究共同体。通过双方智慧的交流、碰撞,升华各自的智慧境界,形成两者间的互促,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进行坦诚合作、平等对话、教研相长,使研究成为一种民主开放的过程,促使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理性智慧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的融合。专业研究人员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其理论和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深化;对教师而言则直接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合作中发现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智慧之光和尚未系统化的闪光点,并经过其相应的理论滋养和系统整合完善,使那些转瞬即逝的教育智慧不断地得到强化,形成教师个人系统化的、常识性的教育行为。
在合作共享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变成了一种研究方式,尊重、理解、沟通成了维系合作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彼此,都需要“学会静下心来,抱着关切的心态聆听彼此”,“学会敞开心扉,向他人倾诉深埋的心结”,“学会把眼光投向他人,关怀那些平凡生命的脉动”;有的只是一群志同道合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在一起开展的合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成果分享:分享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思想、分享智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校本教研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校本教研的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谢登斌.教育叙事的价值向度[J].教育导刊.2006.3.
明天就要进行二模考试了,我照例来到考务室做准备工作。忽然三本《时事政治》映入眼帘,拿起来一看,是晓魁的。可能没用了,扔掉吧?不行,万一有用怎么办呢?我顺手拿回了办公室,问政治老师:“赵老师,《时事政治》还有用吗?”“中考还要考呢。”
上课前,我提前来到教室。“晓魁,你来一下。”我轻声叫道。他满脸疑惑地来到我面前。我亲切地问:“晓魁,以前的《时事政治》还有用吗?”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不知道,老师没说。”“卫咪,你来一下。以前的《时事政治》还有用吗?你保留了吗?”“不知道,我想可能有用,我没有扔掉。”“李松,你来一下。以前的《时事政治》还有用吗?你保留了吗?”他确定地回答:“有用,老师已经说过了,中考还要考呢。”我趁机引导他们说:“老师同样的要求,你们三位注意的程度截然不同。李松记得准确,学习最好;卫咪没记住,但自我感觉不能扔掉,保留了下来,学习比较好;晓魁,你没记住老师的话,书也丢掉了,学得效果差一些,你说对不对?”晓魁的脸一下子红了。我趁机引导:“书在我办公室里,你经过时顺道来拿吧?行不行?”“行。”腼腆的他怯怯地答道。“说到能做到吗?”“能!”“老师相信你能做到!”我边说边拍了拍他的肩膀。
时间在平淡中悄然而过,两天了,书仍然静悄悄地躺在办公桌上。上课前,我又提前来到教室:“晓魁,你来一下。”他扭扭捏捏地来到我面前。“晓魁,到办公室拿书了吗?”“老师,我去了,你――没在――”他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温和地说:“我没在,对不起,我相信你会再找时间去拿的,我等你啊。”
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备课,他悄悄来到我面前:“老师……”话未说完,脸先红了。“晓魁,来了――”我快速拿起书,“你的书,拿回去好好保管啊!”“嗯!”他腼腆的一笑,羞答答地转身走了。我随他走出了办公室:“晓魁,等一下。”他满脸疑问地看着我:“老师,还有事吗?”“对呀。”我亲切地说,“你想过吗?我一再启发你到办公室拿书,是想引导你养成主动做事的习惯。你看,其实做这事是很简单的,是吗?”“是。”“以后,学习、生活中遇到事情都要积极主动啊!行吗?”“行!”“我相信你。回吧。”他高兴地上楼去了。
书,拿走了;心,放下了。
日子在匆忙中悄然而过。一天,我批改学生的作文《被温暖照亮》,晓魁写道:“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的人,我没想到老师会想尽办法引导我主动做事。她让我经历了‘心动――搪塞――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做事,自己向这个方面想了,做起来就主动了。我一定不辜负老师,让老师看到一个全新的我。”
(山东省邹平一中初中部 贾淑艳)
教无定法,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教书育人中,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如果我们总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劳力伤神,力不从心。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也早已产生了很强的免疫力,效果似乎微乎其微。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和体会,教育也可以无需讲大道理,润物细无声,处处都是美的乐章――
军训前一天晚上,我向学生强调了军训的意义:“军训,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希望大家用顽强的意志,敢于吃苦、勇于拼搏!”大道理讲了不少,学生似懂非懂地点头。
没想到军训开始的第一天,我们班头晕、肚子痛、中暑的同学陆续退出队伍,一共有8人,几乎占了班级人数的四分之一。我一边照顾体质弱的学生,一边耐心鼓励他们,心里暗暗着急,究竟该怎样激励这群娇弱的孩子呢?
我知道军训的确需要好的体质,但更重要的还是意志力,说到底学生们还是意志薄弱。当务之急,是要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昨天学生初来陌生的新学校,面对新老师,而我只顾大谈军训纪律、军训意志,忽略沟通的方式,结果教育效果不佳。我想,我应该换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应该在新生和老师之间搭建一座促进心灵沟通的桥梁,而什么能够充当这座桥梁?我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曲。
军训的第一天晚上,我走进教室,发现学生像晒蔫的叶子一样无精打采,趴在桌上。我接好电脑线,播放任贤齐的《永不退缩》,教室里响起铿锵有力、斗志昂扬的歌声:“就算我现在什么都没有,擦掉了眼泪还是抬头要挺胸,面带笑容不气馁往前冲,我越挫越勇我永远不退缩……”有几个学生开始坐直身子,渐渐地,越来越多学生抬起头,看着屏幕的歌词。播完一遍后,我把歌又放了一遍。有几个活泼的男生已经开始跟着歌词学唱了。听完歌曲后,我带着学生一起观赏了一组名为《可爱的子弟兵》的图片,感受军人训练、战争、抗洪时吃苦耐劳、意志顽强的精神。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可能想起自己白天的表现,暗暗惭愧。这时,我才小结:“和军人的生活相比,我们的军训不值一提。我们应该向军人学习,学习他们‘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以铁的纪律和铁的意志,全力以赴,超越自我,完成军训!”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的军训,大家表现好多了,只有一位同学提出身体不适要休息,但很快又归队了。晚修前,我给学生播放了另一首励志歌曲,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到了第三天军训,已经没有学生退出队伍了。第三天晚修前,我播放了张杰的《年轻的战场》:“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给我一束爱的光芒;今天我将要走向这胜利的远方,我要把这世界为你点亮……”到了第四天晚上,学生主动说要学唱这几首歌曲。于是,教室里回荡起欢乐的歌声,其乐融融。
(华师中山附中 梁 维)
那些不善言语、默默无闻的学生,他们就像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既没有花香,也没有树高,但他们需要“春风”去吹绿,需要“阳光”去照耀,需要“河流山川”的哺育,需要“大地母亲”的拥抱――
一天下午放学时,我到教室检查卫生,走近教室后门,便听见了甜美的歌声,再走近一看,令我大吃一惊,原来是平时胆小害羞、不善言语的小雯。课堂上,我曾经努力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的声音总是小得不能再小,连周围的同学也听不见,我试着贴近耳朵听她回答,但越是这样,她就把音量调得越小,我几乎对她失去了信心。若不是耳闻目睹,我简直不敢相信这甜美的歌声出自小雯之口。听得入神时,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好主意,我马上打开手机,把小雯扫地唱歌的情景录了下来。经过整理后,第二天,我把小雯的歌声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让同学们猜猜这是谁,可是没有一个同学能猜对。我说出答案后,同学们口瞪目呆,感到非常意外。于是,有个学生提出让小雯参加马上要举办的校园小歌手比赛,同学们一致赞成,小雯却极力推辞。她越是推辞,响应的呼声越高,小雯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小雯是勉强答应的,她比较胆小害羞,不敢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她担心临场发挥不好而出丑,因此,必须先帮她树立信心。我让班上的广播员把这段录音拿到学校广播室里播放,并做了宣传,使全校师生重新认识小雯。为了消除她在比赛时可能出现的紧张状态,我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请她唱歌给全班同学听。起初,由于紧张和害羞,她好几次张嘴都发不出声音来。眼看她就要掉眼泪了,我鼓起掌来,全班同学的掌声更响亮。终于,她发出了声音,尽管还是那么小,可在静极了的教室里却是可以听到的。我们一次次的期待和鼓励,使她放松了心情,放开了歌喉,脸上终于流露出自信的神采。我还请音乐老师来辅导她,一段时间后,她唱得越来越动听了。在校园小歌手比赛时,她唱的《小草》获得了一等奖。这次的成功使小雯找到了自信心,她终于敢在课堂上大声地发言,课后主动与同学玩耍、与老师沟通了。
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知识更系统 语文知识琐碎庞杂,丰富多样,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逻辑上升的学科体系,专题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聚合相似文章的专题形式,使知识更系统集中地体现。例如在学习《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时候,如果把《蒹葭》《关雎》《氓》《采薇》《无衣》等放在一起,形成专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诗经》的认识也会更深入。
思维更深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曾经说过:“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专题式教学给了学生阅读的挑战、成功的喜悦和难以忘怀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磨砺了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例如,吴泓老师的王安石专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王安石的背景材料后,对王安石的个性感悟仍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把心理学家岳晓东的文章引入进来,由此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心理健康的思考,学生从中感悟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偏执的个性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些都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实施步骤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精读――泛读――活动――写作。第一步,精读。由师生共同研读同一专题下的不同篇目,深入地探究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第二步,泛读。学生自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地探讨、研究,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三步,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悟。第四步:写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的所感所得,书写成文,形成文字的积累,并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将阅读的效果落在实处。
具体案例
为了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特聘专家梁恕俭的“学科建模指导”讲座;在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中,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陶彦睿做了“专题教学初探”的代表发言;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峥还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建模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精心指导。在通州区视导活动中,全组老师集体备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好评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展开专题教学。例如,学校开展了以作家为组材的专题,有鲁迅专题、李杜专题、苏轼专题等;开展了以体裁组材的专题,如骈文辞赋、唐宋诗词、唐宋散文等;开展了以教材选篇为主的专题,如京味文化、诸子百家、品味秋天等专题。
例如“鲁迅诗文专题”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鲁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吗?要求学生选择五个年龄段对象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谈谈个人眼中的鲁迅形象。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们基本上认同,经典作品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该读。然后,师生共读《自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呐喊》等小说集中重点篇目。推荐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起死》《出关》《铸剑》等篇。最后是发散写作:“我眼中的鲁迅”“鲁迅启迪我们做怎样的(或怎么做)社会人”“我画鲁迅”通过读其文,为你心中的鲁迅画像一幅;或者自选角度评论鲁迅在你心中的形象(可以绘画、也可用诗文,还可图文并茂)。
效果和体会
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发现,专题式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阅读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看问题更全面,认识更深刻,更富有哲理,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写作环节的设置,也促使学生写作形式多样,手法多样,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