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篇1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绩效审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科科研项目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已经成为科研项目提出的主力军。伴随着科研项目的提出,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科研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庞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科研经费不仅值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相应的项目所在院校也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仅从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支配,报销上,更应该注重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的提出不单是学术的大讨论,更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实用性。所以本文作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秉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申报动机缺少学术性

目前,不少高校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将科研项目与教师竞聘重要岗位、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很多高校的教师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等是为了评职称或评奖。一项目在手,高枕无忧。在最初阶段,课题申报人员通常会非常仔细,谨慎,至课题申报审核通过及申请到科研经费之后便松懈了课题的研究。更有课题申报者在申报时添加了很多没有参加课题的人员名额,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搭顺风车的行为亵渎了课题研究的原始初衷。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更是另当别论了。

(2)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

高校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与结题决算不相配。科研项目申报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经验制定预算表,或估算或按科研项目的开展时间而定,很少做科学,合理的研究。尤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这块,预算往往与实际使用口径大相径庭。财务预算不能完全,真实,合理地反应实际的使用。另外,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也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实际上科研项目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制约力。

(3)科研人员设置缺乏合理性

科研项目中,科研经费数额巨大,对其预算,使用,核算,报销等环节并非小事,科研人员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氛围浓郁,但是很多时候会忽略项目研究的实用性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在科研人员设置时是否考虑设置相应课题的预算人员,不仅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核算上做科学的规划,更可以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时做相应的经济效益预算。对该项科研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所相应的预测。

(4)科研经费缺乏绩效审计机制

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第1号审计公告中科研经费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则根本没有涉及。然而,任何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果只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则这项科研项目只能算做学术探讨。知识应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当科研项目应用到实务中,创造出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科技成果时,这项科研项目才有实质性作用。也就是说科技资金投资的社会效益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科研资金审计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简单层次上,开展科研资金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必然选择。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对策

(1)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的学术精神

科研项目人员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谨慎态度。一旦成为科研项目的成员,就应该秉承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负责,也对自己的负责。在对学术的讨论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时要落到实处。科研经费是否与预算支出匹配,是否恰到好处地用到了科研的关键之处。有无纰漏,挤兑,虚报等现象。对科研经费是否诚实对待,也是科研人员对待科研态度的一方面。所以国家,省市级,教育部,学校都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严谨态度。秉着对学术的谨慎之风对待科研。

(2)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时不免会缺少对科研经费完全成本的预算,核算和使用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审批程序。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及编制审批的程序是否符合上级主管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体现了“统一规划、分门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其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人员配置。学校财务部在与科研处人员做充分地沟通后,可以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核算,报销过程。最后,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审计过程中应该做跟踪管理,跟踪审计,从开题——调研——撰写——结题,学校科研处,审计处,项目负责人应该充分参与其中,互相合作,信息充分对称。将科研经费落到实处,保障科研项目有效地完成。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制度

科研项目的最用目的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关效益。所以,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往往是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点出发。(1)科研项目期初即考虑该课题能带来的相关影响。科研项目人员在课题申报之前应该对该课题在完成时能带来的相关效益做预测和权衡。好比在做一份创业计划书时先编制一份可行性计划书。(2)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任何一项活动,有章可循便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绩效考评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进行考评,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当然绩效审计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3)充实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科研项目审计并不只是涉及经济范畴,其内容包罗万象。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协助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柴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6,2.

[2]李建勇.解析困扰科研经费审计的几大因素[J].审计月刊,2006,12.

[3]胡明友.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1,10.

[4]胥胜利,吴盂珠,谢小红.科研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和审计方法的改进[J].审计月刊,2006,10.

[5]范忠茂.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若干问题与制度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6]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

篇2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科研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它在高校乃至国家创新事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情况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的监管是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保障,其中审计担当着独特的角色。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国家反腐败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违纪违规问题出现的频率及其危害程度都会进一步降低,合规性审查的价值随之变小,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将不可持续,但早期财务收支审计暴露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案件多发本身就说明以往的内部控制并不奏效,对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形式审查虽容易取得成效,但实质性审查却难以实施,科研业务相关性不好判断、效益情况尚未触及等等,下一步科研经费怎么审、审什么、审计胜任能力问题该如何解决等都将摆上桌面。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思路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实际上是反映了审计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的高校已经进入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有两大难题浮出水面:一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如何增加办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学校规模扩大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依赖教育资源的支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审计部门应该适应高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启动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COSO报告中的监控本就是为组织内部风险管理设计的自检功能,是为了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监控活动的执行者都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他们虽然熟悉自己的岗位,却对内部控制知之较少,加之每天面对重复的劳动,容易熟视无睹。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相对更高,它能跳出科研业务展开监督,从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到促进问题整改都比较超脱,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作为监控活动的必要补充。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属于专项审计,应坚持风险导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1、内部环境。重点关注学校科研组织架构是否符合控制需要;部门、院(系)、课题组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各项科研业务流程是否清晰;相关人员精神面貌是否积极向上,业务素质是否具备内部控制胜任能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建立;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是否形成,等等。

2、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可行性论证、经费预决算、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划转、合同签订等重大业务事项的主要风险点是否清楚;是否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评价,动态调险目录,并根据风险承受度,合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无风险预警机制,执行效果如何等。

3、控制活动。重点关注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报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设备物资采购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和分析考核等控制措施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等。

4、信息与沟通。重点关注科研信息系统的建立及运行情况、信息收集与传递情况、科研信息公开情况等。

5、内部监督。重点关注是否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符合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否有效;监管机构的运行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被检查对象是否根据检查结果对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改进等。

(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与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对象是科研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学校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科研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等;二是院(系)层面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院(系)管理人员,负责执行学校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本单位科研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监督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等;三是课题组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科研工作人员,负责执行学校及院(系)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项目的研究目标、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协调课题组内外相关方面的关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承担直接责任。科研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是指科研经费使用是否节约,有无花钱大手大脚、损失浪费等情况。科研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是指科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通过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关系来判断效率的高低。科研管理活动的效果性是指科研目标的实现程度。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同样属于专项审计,应首先审查和评价有关科研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目的是判断被审材料的可信赖程度;其次是审查和评价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有效性,以便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最后是对具体业务活动的审查。审计可以分学校、院(系)和课题组依次推进。学校层面重点关注科研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国家科研政策;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是否高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是否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院(系)层面重点关注学校规章制度在该单位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监管职责的履行情况、院(系)科研目标是否与学校的科研目标相统一、是否重视并定期研究科研工作等等。课题组层面重点关注学校及院(系)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与科研业务的相关情况,经费预决算的编制情况,设备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情况,设备购置及利用情况,科研耗材的管理使用情况等。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建议

(一)完善科研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完成高校科研任务的关键在科研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可以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以往激励不足、科研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矛盾,进而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可以逐步推进,首先完善岗位责任制,分清责任主体,明确职责权限,尤其加大院(系)和课题组的监管责任,让内行和知情人发挥更大地作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其次是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将守信情况与科研项目申报、职称任期考核挂起钩来;再次是以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契机,梳理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科研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和审计专家库。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是判断效益高低的准绳,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性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科研成果、科研奖项、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分层分类建设入库。层次可以围绕课题目标、院(系)目标和学校目标来设计,类型可以围绕科研项目类型来设计,项目分类要尽可能细一些,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困境。由于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在仅靠内部审计人员难以承担的情况下,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专家库建设能为审计部门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实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受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限制,高校未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由此带来三个方面弊端:一是费开支随意性大,没有成本的刚性约束,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不强,损失浪费现象普遍;二是难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益情况做出评价;三是科研成本与教学成本混淆不清,科研挤占教学资源现象比较严重。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已经预留了空间,如果高校借此推动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将会对科研经费审计乃至科研管理工作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

[2]马尚敏,李卫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重点研究――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2013.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时有院士、大学教授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发生,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家监管重点,而且成为社会热点。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连续发文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重要意见。主要文件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在这三个文件中,就高校科研行为的总体要求、具体规范以及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行为管理机制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对科研经费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即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此之前,科研经费一直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所属院系部门不干涉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而代表学校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又难以对全校庞大的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实际运行中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流于形式,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以上述三个文件出台为节点,在之前的科研经费审计中,主要是根据科研经费拨款单位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为本校的管理服务,在独立性方面与社会审计组织相比稍差,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也稍差,一般仅有几个人,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等任务,对于广泛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力不从心。

新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三级管理体制,而且明确要求“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此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想办法扬长避短,既要发挥自己对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又要避免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挥内审优势,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

相对于社会审计组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内审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管理入手,贯穿科研立项、预算编制及调整、合同管理、经费使用及审批、资产管理、绩效及责任追究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以求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在合规性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经费拨出单位以及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我们进行审计的依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逐级梳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在本校的执行落实情况,从而对本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的控制,除了学校在财经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科研业务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之外,还需要院系单位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重复立项问题、科研业务的真实性、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问题,学校一级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不了解具体业务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院系一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如何等。

2.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追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限于发现有多少经费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或者是发现多少不合法的票据,而更要进一步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改进管理、防范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我们不但要审核预算编制的结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检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并不熟悉财务管理,更不了解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往往为了应付差事,随意编制预算。可想而知,这样的预算必然存在缺项、漏项、以及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指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预算编制的控制流程入手,揭示其风险,建议学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学校的预算编制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消除大量的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3.以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结项审计,而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既可以开展全校范围的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审计,又可以针对某些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可以将科研经费审计融入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于某一阶段反映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于风险较小、资金量不大的审计项目则可以以审签方式进行。以多种方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又可以将对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4.提高被审计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抵抗情绪

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违规并不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与科研人员探讨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避免由于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较少、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家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14.3:81―82

[2] 裴华,何学,黄显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4.3(上):76―77

[3] 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会计之友,2014.16:104―105

篇4

科学技术一直以来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对科研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并把国家各高校作为出卓越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使国家对高校支出的科研经费得到有效利用,就有必要对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进行细化和标准化。本文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出发,通过对高校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具体的审计策略,以期达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助推剂。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大型科研战略计划。十以来,国家提高了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收入来源,科研经费总额已占到学校收入总额的4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347.2亿元,比2012年增长26%。伴随着科研经费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滥用、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下,如何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规范科研经费的路径和细化科研预算及标准化是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克服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过程面对的难题

(一)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复杂,造成监管困难

高校科研经费的获取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国家、省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主管部门以及通过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而形成的横向科研经费;高校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自筹的配套设施科研经费。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科研经费项目和资金的来源都需要分别设账管理,而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单一项目管理和核算审计模式向冲突,这势必加大了经费的监管难度。

(二)立项预算不科学,结算偏差大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课题预算编制不细化、不科学等问题。一方面,项目负责人由于不熟悉有关的财务制度,没有专业的、前卫的财务知识,不重视预算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预算效果不好,偏差很大。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者也没有对预算的实施严格的考察和审核,造成预算效果不理想。

(三)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

具体表现为:在各项科研项目结题后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所有资产的登记、保护、验收等手续,最终出现复杂混乱的状态以及人员的流动没有及时的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加剧了混乱的局面。二是设备购置执行没有预算性,导致重复购置和质量问题,固定资产资源难以共享。三是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专利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四是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仍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得不到及时清理。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四)科研效益不高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经费申请与为重点开展工作,成果产业化比重较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平均为20%,就目前情况看,实现产业化的低于5%,并且专利技术的交易率只达到5%。目前多数高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进考核评价体第,科研效益很低。

二、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于传统事后审计具有明显优势全过程跟踪审跟以前的审计方式不同,将监督职能提前执行,也就是在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效益等审计过程中都实行到位的监督,以便于在任何一个阶段出现为题时及时解决,以免问题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具有的预见性、前瞻性,实现科研经费得到规范管理且发挥较大的效益。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确认”与“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职能,确认是组织合理化运行的基础,咨询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统的科研经费审计重确认、轻咨询,并且咨询服务滞后、不及时。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确认职能,及时发现项目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为项目组提供服务性的补救方案,达到科学管理、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的效果。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涉及到整个科研

项目全过程的很多内容及细节,即项目的预算、资金的收支、资产管理、项目效益、项目进程等。审计时间长,内容复杂,审计风险大,审计质量控制难,但这并不代表全过程跟踪审计不讲成本。审计部门自身也是内部资源的消耗者,在不影响项目研究进度的前提下,审计工作要抓重点,讲方法。审计人员抓住预算编制与执行、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经济合同审计等几个重要风险控制点,以点带面来把握事前、事中两个阶段审计内容,既节约了成本,也取得很好的审计效果。

三、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审计的具体策略

当前,很多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方案通常是在可以项目结题时才统一各项事物的审计,这是一种事后审计。相比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介入时间太晚,等问题发现时已错失了纠正的时机,经费管理使用控制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遏制科研经费滥用现象。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应该在申报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审计及早介入,审计人员及时地、动态地掌握科研项目的各种信息,实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一整套贯穿全过程的科学监管体系。

(一)事前审计——立项及预算编制阶段

项目立项阶段,审计人员在查阅、了解和学习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审核立项申请资料论证的充分性和可行性。确实关注纵向科研经费申报的具体内容是否与相关部门批复的范围及比例和内容相符合,横向方面核实合同约定科研经费的用途、范围、具体数额与之是否相符合及合法、有效、科学。预算编制阶段,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预算编制合理性、科学性。重点审查方面涉及项目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科学,且在经费范围内是否有效;2.资金的来源出处、可利用是否清楚,使用权是否合法;3.外拨经费有没有明细的预算,分散到各课题承担的经费汇总是否与批复预算相一致。

(二)事中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因为项目是谁阶段是没有预见性的难控制阶段,所以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中最为重要,据调查,审计人员称该阶段以是以预算批复为依据来把握支持掌控为重点。1.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重点为:①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②操作程序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有随意调整且调整操作是否得以批复③财务决算编制结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相关报表数的真实、准确、完整性。2.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收入审计的关键在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科研经费收入的真实性和调查实用性;学校财务是否对该项目的课题经费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且单独核算;而科研经费支出审计的关键在于:①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相关科研管理制度的规定;②各项资金的支出情况是否得到确实的落实,有无出现超出、不够、挪用等情况;③对分有专项和自筹两项经费是否单独审计核算;④项目资金支出签字权限及相关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⑤各项科研项目结题后,对办理结账手续是否清楚且安规定执行。3.资产管理审计。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①购置科研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的(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入库)程序办事,②资产台账的基本状况,保证内容清楚、完整;③随时关注科研人员的流动,合法有效规范的处理好人员去留以及相关相关项目结题后变更登记、资产变更登记等变更手续;④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等是否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4.科研经济合同审计。审计重点为:①物资采购是否编制预算、是否采用恰当的招标方式、采购验收不规范;②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对合同方主体资质进行审核,合同条款是否合理。③临时用工合同是否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签定,合同要件是否齐全,条款是否清楚。

(三)事后审计——项目结题阶段

项目结题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①结题项目是否及时结账,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分配;②对科研成果的资产是否按所有权归属进行登记保护和检验入库等问题的核实、明确;③项目是否按有关程序进行验收评估;④根据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结合任务合同约定的要求和目标,审核计算成果是否达标;⑤通过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成果应用率、成本效益率等指标的权衡和计算,综合分析评估出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报告。四、结语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的要求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科研审计不仅要使它达到使用的规范化、合理化,还要使它规范化的同时实现最大效益并且与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合理有效统一,这才是高校内部科研经费审计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审计模式的创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高校可以将全过程跟踪审计引入到对重大科研项的监管之中,以点带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篇5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每年科研经费以20%增长,年投入额达4600亿,科研成果达3万,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低的情况依然严重.[3]虽然高校都制定相应的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但研究到应用这个经济链条,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信息也不是很畅通,许多项目是依靠自己联系,导致一旦获奖,就一好百好,缺少持续性,对短时间没有出成果的研究没有理性的扶持,有时出现夭折现象.对科研项目的远期规划和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状态.

2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过程简单化,实际也投射出我国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其中主要起作用的多为“利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成本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可能是最低的,往往一个科研项目经费构成比例,人员投入的经费最少,而恰恰是人在创造科技生产力,敬职敬业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的智力投入无法在价值和贡献上得到公正的评判,这对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的核心问题.另外,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也难以跟上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实际状况.在课题经费的编制、使用、结算的环节多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这样的预算审核使财务审核基本就是走个形式,导致对课题的经费使用效益和整体完成情况无法有效控制.许多学校存在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又和财务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甚至有少数科研人员觉得项目是自己跑来的,资金想怎么用自己说了算,缺少财经法制意识,另外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具体的内容缺少经验和判断,在审计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上述种种原因都影响着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质量.产生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方式有弊端.职称评定没有要求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只是追求出了多少专著、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研究,也就没有产品转化到市场的经济思想,整个科研还停留在低水平的运作模式上.二是,科技中介平台缺失.通常来说,科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如何把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笔者认为科技中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科研开发阶段因为对成果的保护,产生一种有意与外界切断联系的保密功能,这样又势必导致外界对科技活动不知情,导致信息不对称.但后期开发市场阶段,又要保障创新的成果顺利市场产品化,防止仿冒产品挤占原有的利润空间,同样需要保密的措施.这就需要一个能把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促进双方信息交流.

3实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3.1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树立绩效管理的概念,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科研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都很熟悉.[4]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改变固有的观念,树立绩效管理的思想,对财经法规要知晓,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的管理,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杜绝浪费的基本原则,力求做到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性质相符,与成果相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精神,让科研人员的才华得到施展,科研人员的智慧得到利益保护,科技产品得到社会认同并推进社会科技进步.

3.2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体系

效益性评价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实践中要利用当前效益审计研究的成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效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体系.可以设计一些定性分析指标和定量分析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点.对于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前景规划、总体对社会的贡献目标、投放市场的实用性及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对于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从完成率、成果应用率、经费结余率、成本效益率等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如:一是科研项目完成率,反映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课题完成率=按期课题完成数/到期应完成课题总数×100%.二是成果应用率,反映一定时期科研推广程度的比率,在社会上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公式为: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三是成本效益率,计算公式:成本效益率=成本总效益/科研总成本×100%.四是科研成果获奖率,反映项目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计算公式:科研成果获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5]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量化指标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促进效益审计科学化.

3.3提高内部审计队伍能力

首先,加强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和计算机业务,而且熟识法律、工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实施科研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效益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弥补学院普遍存在的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短缺现象.

3.4搭建科技中介平台信息

随着科研经费加大及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科学的科技中介平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科技中介应该定位在高端产业,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员素质很高,不仅仅是需要具备基本的学历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需要的是高端的复合性人才库.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为成果转化提供一个科学的信息对接平台.减少中间过程,缩短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3.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