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范文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化学中明矾的作用

篇1

摘要:化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同时也是一项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项科目,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化学知识运用、生活问题的解答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以及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的选择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什么加强化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素材,实现他们化学学习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初中化学生活教学联系策略

一、多用试验,加强生活素材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试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项目,通过试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课堂的素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的知识理解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通过试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创设试验场景,来让他们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同时在试验的过程中也尽量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以便能够加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验:大家注意观察过牵牛花吗?牵牛花在一天之中会变好几种颜色(导入相关的图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学习了化学之后,我们就能够很好的进行了解,甚至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天气状况、时节来预测牵牛花的颜色!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1、牵牛花中的色素(花青素)会随着外界酸碱度的变化而变色,一般情况下,牵牛花遇碱会变蓝。当然,不同的条件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在高浓度的酸碱作用下,花青素会发生水解。2、运用化学反应的角度讲,牵牛花有特殊的化学性质,和石蕊有点像,所以也会遇到酸变红,遇到碱变蓝。光照:花青素合成需要光诱导,强光下花青素合成旺盛;光质:对于牵牛之类的植物来说,紫外光有利于花青素合成;温度:低温有利于游离糖积累,促进花色素形成,会使花色变深;糖类:是合成花色素的能量来源,也有调节渗透压的左右。光合作用可能有利于糖积累;其它因素:如PH值较高时,花青素为蓝紫色,而PH较低时为紫红色,牵牛的花期大概就是一天,随着花的成熟PH会升高,颜色变深。通过这样的试验引导教学,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小的牵牛花也有这么多的化学原理啊!提升他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化学、运用化学的习惯。

二、设置问题,通过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带着目的进行学习,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常见的油条,只是一点面,丢进油锅里面就变得又粗又长,这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自己分析其中的可能性,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一个周后,学生就将各自的调查结果说了出来,有的说炸油条的面里面放的有碱,有的说里面放的有明矾,有的说放的有盐……在分析阶段,有些学生就说可能是热胀冷缩,面在油锅里受热,就膨胀了;有的学生说一般的面放进去也不会变的那么大啊,肯定是明矾和碱在发挥作用……看着学生的回答一步步接近正题,我也感觉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于是我就带领学生进行分析、学习:炸油条的生面里预先揉进了食碱和明矾,早点铺师傅说的“一碱二矾三盐”指的是,每七斤面配上一两食碱、二两明矾和三两盐,便成炸油条的生面了。这三种化学角色各有各的作用:盐使面有咸味并变得柔韧,明矾是硫酸铝钾,具有酸性,在滚烫的油锅里,它和食碱起化学反应,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气泡,气泡受热急剧膨胀,使油条迅速胀大。一两食碱和二两明矾可以生成约14升二氧化碳气!沸油二百多度的高温,又使它的体积膨胀一倍多,所以,新炸的油条疏松多孔。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分析,既能够提升他们的调查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更进一步拉近他们与化学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化学知识的丰富多彩,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案例,通过时事新闻来让学生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

在笔者看来,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来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学习。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往往就喜欢给学生讲一些时事案例,在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其中的化学原理与化学现象,再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内容的分析,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让学生在了解时事政治之余也更好的学习到了一些化学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相关的事故防范、灾难救急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一、开展化学实验导学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如,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火星四溅,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碘遇淀粉会变蓝,等等.这些现象无不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通过实验导学,引导学生开启思维,让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奇妙、体验快乐.

2.记忆基础知识.

传统记忆显得枯燥,学生也容易忘记.在实验导学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的过程能给大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思维加工能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让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牢记知识.

3.理解化学原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而灌输式教学中,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单一,因而效果较差.教师要通过实验导学,让学生从感性到理解,由现象到本质,然后借助于思维加工上升至理性认识.

4.培养多种能力.

实验导学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中能借助于现象把握本质,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

5.增强应用意识.

化学无处不在,早上洗脸水温度的选择、化妆品的应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无不与化学知识有关.以实验导学,可以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运用化学知识发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安排实验.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材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实验等内容,教师应根据操作的难易、安全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将一些简单、易于操作的实验由学生动手完成,而操作复杂、条件苛刻、细节多的实验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还有一些实验适合学生合作来完成.例如,在讲“氧气”时,教师展示一瓶无色气体,让学生来验证它是不是氧气.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口,发现木条燃烧起来.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表达、分析中获得知识,尝试探究带来的乐趣.

2.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初中化学实验主要包括制取实验、性质实验、生活实验、概念定律阐明实验、定量计算实验,教师要抓好典型实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以达到做一个实验会多个实验的目的.

3.注重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教师让学生向一个盛有河水的烧杯中加入明矾,并和另一个烧杯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和同伴交流加明矾的作用.教师让小组根据生活经验设计过滤装置,分工合作完成过滤操作,分析实验中滤液出现浑浊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对初中化学实验导学的思考

1.更新传统观念.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利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的化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勤于钻研的好老师.

2.合理设计内容.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水平、生活阅历,因材施教,合理设计内容,精心准备化学实验,预设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寻求最佳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强化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复习 误区 对策

一、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的现状与寻因

初中化学总复习教学中占绝对比例的两种常见现象:一种是一讲到底,即教师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按照事先梳理的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与结构,进行地毯式扫描讲解;另一种是以练代讲,即以习题训练为主要方式,以练习卷与讲义为主要载体,进行题海鏖战。在访谈中,教师也坦承:化学总复习教学已经成为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既安于现状,又囿于现状,且苦于现状,而质量与效益就悄悄流逝于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现状中。

那么,这种现状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将总复习课与新授课进行对比以了解其中的原因。(1)就课型而言,总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非常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非常详实的学习任务,而且也不如新授课般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案例以及比较深刻的认知;而且,总复习课位于单元、期中以及期末等各种复习课之后,此时,许多教师已有黔驴技穷之感,觉得讲无可讲、言无可言,因此便易采取简单处理的方法;(2)就学生而言,总复习课不如新授课般新奇、有趣,令人充满期待、意外与惊奇,也不如新授课般有众多的实验与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及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果再长时间浸泡于简单思考、机械操练的课堂更易使他们被枯燥、乏味、无聊的感觉吞噬了学习的热情与耐心,而显然,学生在这些感受之下的外显行为又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更导致应付性教学。(3)就教师而言,与新授课相比,总复习课更多、更激烈地挑战着教师的包括化学知识结构,对化学课程的理解与对化学教材的领悟,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的综合教学素养。而这些综合素养如果有所欠缺,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就会感觉手足无措、无所适丛,也就不可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有理性地去实践总复习教学。(4)就学生差异而言,总复习教学开始之前,学生的两极分化已经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学生素质本就参差不齐的一般初中校,学生群体差别壁垒分明,在统一的时间段,如何才能兼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呢?(5)就研究动力而言,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压力,学生的发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自我责任感给教师带来诸多的压力,这种压力如果不能很好转化为动力,就会破坏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愿望并制约和束缚教师实践改革的手脚,从而使得教师或安于现状,或导致教师关于总复习教学的研究不广泛、不深入、不细致、不系统。

二、应对策略

1.计划详实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划即将进行的总复习教学是常规而又极为重要的工作。但正是其所具有的常规性使得该项工作逐渐流于形式,所制定出来的计划亦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却忽视了教学的实际进程,忽略了教学的情景特征,更遗忘了“岁岁年年人不同”,因而其对总复习教学工作所具有的规划、指导、调整、提效等价值完全没有得到体现。究竟该制订一份怎样的复习计划呢?笔者认为:一份好的复习计划至少应该是“详实”的。具体而言,“详”是指总复习计划不仅必须列出复习的各阶段、时限与内容,而且应对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知识类型、知识特点、学习的重点与易错点、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以及辅助教学手段等作出适当的规划与建议。

2.情境日常化。

情境日常化包含2层意思:其一,应使创设学习情景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日常意识与行为;其二,应注重情境的生活性,使学生日常生活视线中的场景、事件与问题成为情景创设的重要来源。为此,教师应经常从以下方面审视与反思:本节课我创设了几个情境、几种情境?这些情境以前使用过吗?使用这些情境的方法恰当吗?学生对这些情境的反应是我所渴求的吗?

例如,在复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燃烧、爆炸与自行车生锈以及食物腐烂这些现象之间是否有有什么联系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请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阐述。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内容,但是却很少把其并列在一起进行比较与思考,但是要清晰地解释这个问题,必然要将这些分布在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综合考虑,从而加深了对以上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整合化(主题化)

为了适应目前中考试题改革的走向,提高学生阅读与分析、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避免学生过于熟悉的复习内容(章节知识)与复习方式(单元复习),能着眼于课程标准之中、凌驾于化学教材之上、跳出心智模式的限制、摆脱教学惯性的束缚,或按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相关性,或按照问题解决的模式,将复习内容打乱重整,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有效策略。

如以“食盐中的化学”为主题,可以复习与物质的微观组成、溶液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盐类的化学性质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与食盐的提纯相关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与简单设计。再如以“探究爆炸盐”为主题,可以复习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与要求、碳酸钠与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气体的制取方法等内容。

4.手段丰富化

课堂教学的活泼与有效自然也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设计与使用,丰富多采的手段任何时候对学生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1)巧用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实验也是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可是,笔者所观察到的总复习课有许多已经没有了实验的踪迹,甚至是关于化学实验的专题――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检验等都是看不到仪器与药品的影子的。而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实验,只要运用的时机与方法恰当,也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复习燃烧条件时,做个“海底火山”的小实验;在复习浓硫酸性质时,做个“魔棒点灯”的小实验;在复习干冰的性质与用途时,做个“云蒸霞蔚”与“干冰吹泡泡”的小实验无疑都能引爆课堂氛围。

篇4

关键词:拓展 化学 课外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课外实验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和拓展,所以我们教师在上好课堂实验的同时,还应重视和上好课外实验课。课外实验有其很多优点,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和教学进度的约束,拓展了教材资源,为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其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活跃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教学呢?下文笔者谈谈几点粗陋的见解。

一、开展课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过程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而且课外实验内容没有固定的教材,教师选择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它应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1)选择的内容与学生在课本学过的知识有紧密的联系,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指导实践,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选择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为素材。 (3)选择的内容为化学上的一些难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使命感。

化学课外实验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内容灵活地进行设计。例如,对一些趣味性的实验,可用魔术的形式进行,使学生的趣味和求知欲大大增强,效果会更好。另外,有的演示实验改换一下形势,既可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又能应用于课外实验。

课本上一些选做实验也可以安排为课外实验。例如,做"明矾净水的本质探究"实验,首先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明矾溶于水中会解离为K+、Al3+、SO42-。接着做出假设:可能是K+或Al3+或SO42-有净水功能。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做KCI、K2SO4、AICI3,、Al2(S04)3能否净水的对比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能明白明矾净水的本质,又能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用食醋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的PH值"等一系列实验。

二、拓展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

在进行课外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现象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演示实验,课后让学生探究在铁片与稀盐酸反应中出现的黑色物质成分。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些黑色物质是铁片与稀盐酸反应的生成物,或是过量的铁粉,或是炭粉......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过滤获得黑色物质,再用磁铁检验,或加入过量稀盐酸,或让其在空气中燃烧。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黑色物质不能被磁铁吸引,不是铁粉;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燃烧时发出红光,再用涂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黑色物质应是炭粉。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解决了实际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检验化学探究活动的结果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学会验证。对课堂教学中一些需要进行验证的结论或原理,可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验证。例如,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因此可用于灭火,但是不是所有燃烧都可用二氧化碳去熄灭,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可以补充镁可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实验。

问题情境:镁在空气中燃烧非常剧烈,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物质。

提出问题:镁在空气中燃烧如何熄灭?

进行猜想:A可用水熄灭;B可用二氧化碳熄灭;C可用沙土熄灭。

实验验证: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氢气是易燃易爆的气体镁可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2Mg+CO2 2MgO+C,二氧化碳不但 起不了阻燃的作用,二者反应还会生成可燃物C,继续燃烧,所以这时不能用CO2来熄灭燃着的镁;用沙土覆盖可使火熄灭。

实验结论:可用沙土盖灭,不可用水、二氧化碳来熄灭燃着的镁(从而得出:燃烧不一定要O2参加)。

这样的化学课外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学会验证,而且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对身边物质的认识,使学生建立将所学知识与运用到实践中的意识。

三、提倡家庭实验,扩充实验机会

家庭实验是一些小型的,易于学生动手操作的课外实验。例如,鉴别厨房里的食物,如食盐,白糖等白色固体,白酒、水等液体食物。鼓励学生综合分析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采用简单的方法去鉴别,并写出实验方案在班上交流。开展家庭实验,可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验机会。每次布置家庭小实验,都应启发学生按照"确定实验内容--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展开实验--结论与评价"的步骤去思考和进行实验。为了解决实验用品问题,教师可发动学生筹建"化学微型实验箱",收集(或购买)生活中可以用于化学实验的用品,如蜡烛、火柴、食盐、食醋、铁钉、铜丝、锌片、碳棒、磷肥、碳铵等:指导学生选择仪器、试剂的代用品,如用塑料小勺代替药匙,眼药水瓶代替胶头滴管,注射器代替反应器、量筒及暂时储存某些易挥发、易变质试剂的容器,医用青霉素小瓶替代试管、广口瓶,以点滴板充当微型实验的主要反应容器等;用食醋、土豆等代替酸、淀粉等化学试剂,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部分实验所需的难以筹集到的化学试剂可由实验室提供,如pH试纸。学生在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节约的意识,为了弥补个体思维的局限和力量的不足,可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讨,一起动手完成家庭小实验。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对好的及时肯定,对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实践证明,凡能坚持做家庭小实验的学生,其综合素质都有相当大的提高。

四、结合社会调查,延续课外实验

篇5

关键词:医学与初中化学 物质用途 生活常见事故

我校开展医学进校园活动一年了,为了提高学生热爱生命,增强安全意识,学习一些医学简单知识,各门学科都与医学相结合,我们化学也积极进行了探索。化学是医学的基础,医学的发展也促进化学的发展,二者关系密切。A.kornberg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把生命理解成化学”。精辟论述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耙桓龆际俏奘个生化反应的体现。通过教学活动的贯穿,我认识到:

一、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提高热爱生命、促进健康意识太重要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谁都希望健康,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人离不开物质,物质的用途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与医学有关。在第一单元教学时,我不仅讲中国古代化学成就,结合医学家葛洪、孙思邈等炼丹术士研究药物,治病救人。医学的望闻问切四诊要与初中化学实验相结合,望即学会观察,闻即掌握操作要领,问即解开不明之处,切即培养动手能力。部分学生的理想是当医生,更应该学好化学,打下基础。人离不开氧气和水,为什么呢?他们有什么性质呢?如何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了解一些元素对人体的重要性,缺铁会得贫血,缺钙骨质疏松或得佝偻病,缺碘会得甲状腺肿大,缺硒易患癌症,氟元素过多易患氟斑牙氟骨病,铝元素进入人体过多易患老年痴呆症。了解营养素的重要作用,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缺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缺维生素C患败血症等等。

二、化学教学中结合物质的医疗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讲到胆矾时,补充它可以与石灰配制波尔多液农药,也可以用在游泳池消毒。活性炭不仅有强烈的吸附性,而且可以解毒,常加在洗胃液中。中和胃酸过多,可以用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也可以用小苏打,但是胃将穿孔的不能用,因为小苏打与胃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是钙片的主要成分,如果同学们晚上睡觉中抽筋,很可能就是成长过程中缺钙,可以吃几片,一天一片,吃一周就行了,钙片不能吃的太多,过多有危害,可能会使软骨硬化。氧化钙常作干燥剂,但是食品干燥剂最好不用它,因为它有强烈的腐蚀性,小孩易发生事故。医疗常用75%酒精乙醇消毒,还有“灰锰氧”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碘酒等。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的硫酸钡可作钡餐,帮助治疗胃肠病,不能用碳酸钡,因为碳酸钡与胃酸即盐酸反应生成有毒的钡离子。输液常用5%的葡萄糖溶液和0.09%的氯化钠溶液及生理盐水等等。

三、利用化学知识正确处理生活常见事故,意义重大

一氧化碳中毒即煤气中毒,轻者放于通风处,重者输氧治疗。喝酒太多,酒精中毒可以喝葡萄糖溶液,吃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促进乙醇氧化为乙酸。亚硝酸中毒用亚甲蓝解毒,催眠药、中毒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误喝强酸等腐蚀性强的毒物立即用牛奶、蛋清来中和,有机磷杀虫药、苯、汞中毒可用2%的小苏打溶液。中暑可喝葡萄糖食盐水。石灰进眼中,大量水洗。狗咬伤用肥皂水洗。蜜蜂、黑蜘蛛、蝎子、蜈蚣等刺后可用肥皂水或5%小苏打溶液或3%氨水洗。黄蜂则要用醋酸洗。疥疮皮肤病用硫磺软膏,效果非常好。吸烟有害健康,缩短寿命,易得肺癌,建议同W们今后尽量不吸烟。家庭炒菜时一定记住最后放盐,每个人一天吃食盐不要超过6克。排骨汤放点醋,可使骨头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清洗猪内脏可用醋、明矾、食盐、纯碱等;醋泡花生吃,对高血压有利;醋蛋液对软化血管,避免脑溢血等有利;预防龋齿可用茶水、盐水漱口;咽喉肿痛可用食醋漱口,炒盐治疗;淡盐水洗眼可治沙眼;流鼻血时可用药棉蘸醋塞入鼻孔,即可止血等等。

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同学们一定要学习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多读书,多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用途与疾病预防等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身体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篇6

关键词:水的净化;视频素材;设计意图;教学感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7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25

2015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初中化学优质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为了上好“水的净化”这节课,市区教研员及同仁给了我很大帮助,教学设计几经易稿,一次磨课中,市区教研员提议从野外求生引入,这就让我想到了目前风靡全球的一档真人秀节目“荒野求生”,主人公贝尔在野外求生的过程中,利用了各种净水方法获得饮用水,而这些视频素材正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我从实际出发,将贝尔的净水视频进行了编辑,巧妙地用其将这节课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实授效果也非常好。以下是我对“水的净化”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感悟。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突出科学课程的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充分挖掘贝尔“荒野求生”的视频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课堂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学生由课本知识引向生活实际。围绕水的净化,创设系列“水” 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健康的生活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设计及过程

1. 环节一: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沉降

[如何生存]

师:展示贝尔图片,引出 “荒野求生”视频:贝尔野外求生的片段。

生:学生观看视频,引发置身野外如何生存?

经过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水对人的生存最为重要!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让学生观看“荒野求生”视频,引出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样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如何得到干净的饮用水。

[解决水源]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哪些水源呢?

生:河水、露水、海水、雨水等等。

师:我们在野外能找到的水源很多,荒野求生主人翁贝尔,他又为我们找到什么样的水源?引出视频:贝尔收集山上流下来的浑浊的水。

[简易处理]

师:从山上流下来的这杯泥沙水,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直接饮用,所以我们就要对它进行净化。你能否找到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对它进行净化呢?

生:找出很多方法,讨论得出“静置”是最简单的方法。

师:静置一段时间的泥沙水,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澄清呢?

生:只能沉降一些大颗粒,水中还有很多小颗粒。

师:如何加快小颗粒的沉降呢?

[源于生活]

师:以前,没有自来水的农村,暴雨过后的河水很浑浊,老百姓急需饮用水,怎么办呢?引出视频:祖辈、父辈用明矾净水。

[沉降净水]

师:水中看到了什么?

生:白色胶状物。

师:这种白色胶状物就是明矾溶到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物质,吸附了水中小颗粒形成大颗粒而沉降,这种净水方法称为吸附沉降。

设计意图:在明矾净水的教学中,现成的教学视频素材和演示实验效果都不是太好,我尝试拍一段过去我们祖辈父辈的明矾净水视频,用大块的明矾在盛有浑浊水的大水缸内壁摩擦,再静置一段时间后,水清澈了许多。视频效果非常好!这段视频,可以直接明了的让学生较好的了解明矾净水的全过程,能够清楚地比较明矾净水前后的差异,让学生在思考和争议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 环节二: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过滤

[随身布袋]

师:刚才我们通过沉降的方法将浑浊的泥沙水进行了净化,贝尔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净化水的呢?引出视频:贝尔利用布袋净水。

生:过滤。

师:贝尔用什么过滤的,布袋在过滤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总结出过滤的定义。

[生活联想]

师:日常生活中的过滤器有哪些?

生: 同学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筛子、纱布、渔网、茶叶漏、漏勺等生活中的过滤器。

师: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有小孔。

师:孔径越小,分离出的固体越小,实验室中的滤纸(展示滤纸),它也具有像贝尔布袋一样的功能,它表面的孔径更小,只有几十微米。

设计意图:过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教学和突破,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最后我通过贝尔用布袋净水视频,引出过滤,从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过滤操作。通过贝尔的过滤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过滤,从而能够顺理成章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过滤,为后面实验室过滤操作的引入埋下良好的伏笔。

[规范操作]

师:那如何利用滤纸来过滤呢?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像漏勺一样的过滤器。

生:同学们尝试着利用桌面上的滤纸和漏斗等材料制作一个过滤器。

师:过滤器制作好了,下面就看如何操作?

如何利用刚制作好的过滤器来对桌面上的这杯经过静置的泥沙水进行过滤呢?过滤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过滤微视频。

生:同学们观看视频,思考“你会这样过滤吗?”

学生总结,说出视频中的错误,整理总结过滤的注意点。

同学们动手操作,分工合作,兴致勃勃,忙得不亦乐乎!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段视频,通过观看其他初三学生过滤操作的视频(这些操作是在教师没有正确示范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让学生进行反思、评价和交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警示自己在过滤操作的过程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较以前先示范或讲解后再动手练习的方式相比,更易唤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兴趣。

学生在实际操作时,遇到困难,相互探讨,合作探究,实现了“做中学”。

在探究遇到阻碍时,老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了“做中教”。

3. 环节三: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吸附、煮沸

[异味有色]

生:每一组将过滤后的液体与原来比较,进行展示。学生发现都澄清透明了,但过滤下来的水有的还有颜色、气味。

师:不溶物到哪儿了?

生:同学们找出不溶物的去向,都留在了滤纸上。

师: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而颜色、气味却没有除去,为什么?

生:总结得出过滤是不能过滤掉像颜色、气味这些可溶性杂质。

[吸附净化]

师:贝尔在野外生存时,也经常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处理的。引出视频:贝尔是如何除去水中的颜色和气味?

师:演示实验,仿照贝尔自制一套装置,颜色和气味真的能除去吗?

生:学生参与到我的实验中,将有颜色、有气味的水倒入到我自制的装置中。

师:装置的夹层中放的是黑色的木炭,木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常用来除去色素和异味等。生活中也常用吸附效果更好的活性炭,防毒面具、净水器也都用到了活性炭。

设计意图:通过贝尔利用木炭去除颜色,引入吸附净水法。在这里我利用注射器设计了一套简易活性炭净水装置,具有现象明显便于控制、时间短等优点,通过演示实验进而让学生认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深度净化]

师:吸附过的水,聪明的贝尔会去直接喝吗?

生:不会,还有很多细菌病毒。

师: 他会怎么做?

生:煮沸。

师:今天我带来了类似贝尔烧水的水壶。

生:学生摸水壶的内壁。

师:内壁有什么?这些水垢哪来的?

那是因为贝尔烧的天然水中,很多都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物质,经过煮沸,会产生难溶的钙镁物质(沉淀),从而形成水垢。

[认识硬水]

生:总结硬水、软水的定义。

师:锅炉用水如果硬度高,结垢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生活中我们也不能长期饮用硬水,不然会对健康不利。

师:既然硬水有这么多的害处,那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呢?

生:煮沸(引导学生,软化方法也就是减少水中的钙镁物质含量)。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瓶井水,它是硬水吗?我们该如何简单地检验呢?

生: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使用肥皂水。

师:演示实验,等量的井水和蒸馏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

生:观察现象,得出软、硬水的简单区别方法。

师:平时洗衣服时,用硬水好,还是用软水好?

生:软水,这样不仅浪费肥皂,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发硬。

4. 环节四:视频中感悟水的净化:蒸馏(蒸发)

[海水应用]

师:前面,贝尔为我们找到的都是淡水,如果野外生存是在一个孤僻的海岛上,又如何得到饮用的淡水呢?

生:蒸发海水等,引出视频:贝尔如何将海水净化为淡水。

设计意图:实验室的蒸馏操作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用的很少,耗时且耗能,这里我通过贝尔的海水蒸发引出蒸馏,让学生从贝尔蒸发海水的操作中感悟蒸馏的原理。

[自然界水循环]

师:除了蒸发海水,我们还有哪些途径得到淡水呢?

生:收集雨水。

设计意图:收集雨水,让学生从自然界的水循环角度,认识物质的守恒观。

[规模生产]

师:不一样的水源,采用的净水方法也不一样,那同学们能不能依据本节课所学的净水方法,当一次水厂技术员,完善一下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呢?

生: 分组完善某地区自来水水厂的净水过程,并展示。

师:自来水的生产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活动,进行展示,说明理由,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本节课已学的净水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从中让学生明白洁净的水来之不易,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树立环保意识。

5. 环节五: 升华主题

水的净化

沉降需要静置

过滤面对分离

人生其实也是一场净化

沉淀阅历

过滤浮华

6. 环节六: 课外实践

课后请同学们自制一套净水装置,为下一次的野外探险做好准备。

三、教学感悟

1.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有逻辑性

好的课堂设计要有逻辑性,分暗线和明线,暗线包括知识内在关系(知识线)以及学生思维碰撞(自构线),而明线包括教师主导意识(问题线)以及学生认知途径(活动线)。

本节课打破常规新授课的模式,精心设计情境,通过贝尔野外净水的视频素材,将教师的主导意识(问题线)和学生的认知途径(活动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让学生真正感悟水的净化。

本节课的问题线的设计是这样的:

而本节课的活动线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线1―沉降:如何生存解决水源简易处理源于生活沉降净水

活动线2―过滤:随身布包生活联想规范操作

活动线3―吸附、煮沸:异味有色吸附净化深度净化认识硬水

活动线4―蒸馏(蒸发)循环:海水应用自然界水循环规模生产

2.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

课堂设计的角度要有目的性,本节课通过视频素材的巧妙串联,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为何学、何学之、学何为?

(1) 知识价值的角度:为何学?

为什么要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从生存底线、生活质量、生产需要入手,让学生掌握净水方法到合理使用净水方法,从而认识水资源循环的价值。

(2) 学习方式的角度:何学之?

怎样学习“水的净化”本节课以贝尔作为学生的兴趣点,学生活动作为生长点,学生需求作为认知点,从知识主线、问题引线、活动串线、认知结线四个角度构建了整节课堂,让学生知道如何便捷简易地进行水的净化,以及如何大规模地净化水(自来水的生产)。

(3)学习发展的角度:学何为?

学习“水的净化”有什么价值呢?本节课通过合理选择净水方法,理解水的不同需要,让学生养成资源开发意识,科学耗能观念,激发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从而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懂得水的净化、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ARCS动机模型;微课设计;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3C0040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关于“微课”问题的提出

2012年以来,“微课”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所谓“微课”,即“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越来越普及,微课程教学法也悄然出现。微课程教学法认为,在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把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学习资源(通常以“微课”为显著特征)、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这三大模块划分为课前、课内两个不同的教学阶段。在课前学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任务单”的指导和“微课”的帮助开展自主学习[1]。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型,一般都倡导学生在家里自主学习,到课堂里内化知识、拓展能力[2]。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学生手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教师无法面对面调控。因此,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成为微课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保证微课教学资源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呢?在关于微课的“自主学习”调查中显示:超过50%的学生表示“自律性不强,没有时间或不想学习”。因此,在微课课程资源设计的时候,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乐于自主W习,是判断数字教学资源是否有效和可用的关键因素[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凯勒综合众多的动机理论,开发出了ARCS动机模型,关注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该模型提出了动机设计的4个要素和激励策略[4],在国外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在初中化学微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ARCS模型进行微课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 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微课设计理论研究

2.1 ARCS动机模型

ARCS动机模型是由凯勒[5]于1987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关于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分别是:注意(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感(Satisfaction)。动机激励策略的设计过程主要是围绕这四个因素进行,取四个要素的首写字母,简称为ARCS动机模型。注意,即要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和兴趣,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任务;相关,即要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与自己密切相关,学习内容或任务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价值取向相关联;信心,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即学习任务要控制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满足,要使学生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满足感或成就感,即评价结果要具有一定的激励性和启发性,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在这4个要素的基础上,ARCS模型给出了指导性的设计策略,笔者将ARCS动机模型的设计策略应用到初中化学微课的设计中,如表1所示。

动机模型与微课设计的质量紧密相关,微课设计的质量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密切相关。因而对于教师如何在微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如果能综合运用ARCS动机模型进行设计,以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注意、让学生发觉学习与他的生活切身相关、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建立自信、最后让学生获得成就与满足。通过这样的微视频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6]。

3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化学微课设计中的应用案例研究

3.1 ARCS动机模型下的知识传授型微课设计――“溶解度”案例分析

依据ARCS模型的四要素和对应的微课设计策略,笔者设计了“溶解度”第二课时的课前学习微视频内容:极限挑战-溶解度(如表2所示);溶解度的曲线美(如表3所示)。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化学教学;反思与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28-02

又投入了新一轮高中化学的教学,也正赶上新课改第一轮。新课改需要我们用新理念认真地去学习、理解、接受并实施。高一化学是初高中衔接的关键时期,本文从新旧课程的不同点、对新课改的困惑、反思、新课改的实施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交流。

一、新旧课程的不同点

高中化学新教材在编排上作了大幅度地调整,高中化学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在内容上也作了不少增减,很多一章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变成一节的内容。如,高一化学,将所有初中化学实验与有关高中化学实验的提升放在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一节来完成,将原来物质的量一章的内容放在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来完成。选三内容增加了能层、能级、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图等;另外,教材的形式变了,新教材是图文并茂,如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溶解”、“过滤”、“分液”、“萃取”等基本操作都有装置图;再就是学生活动多了,如“思考与交流”、“学与问”、“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等。

二、对新课改的困惑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自己面前时,我感到惘然、困惑,不知如何面对、如何实施。而开始时我所担任的班级一个实验班两个平行班,平行班相当部分及实验班一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及抽象思维能力不好。第一章的教学后,感到新教材看似简单,实则知识容量超大,需要补充的内容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要查阅很多参考资料,上课时要充实一些很必要的知识,总觉得时间不够,进度跟不上,只是不系统,学习也是走马观花不扎实,而且检测效果不理想,学生该掌握的内容还有很多欠缺,如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的使用,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还没有过关。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由慢向快节过渡,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掌握应用的水平。还有,一节课若设计成探究讨论交流的形式总感觉时间不够等。

三、对新课改的反思

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改育理念,我认识到:(1)教学必须理解新课改,多研究新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2)正确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即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合作者、检查者,是导演者。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不要对学生不放心,只要我们引导的好,只要我们课设计的好,学生就不会使我们失望。比如:我曾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时,尝试了事先通知学生很好预习,并由学生自愿来承担设计并组织本节课的实施,我只是参与设计和辅助课堂管理等,这节课效果很好,参与率100%,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四、新课改的实施――上好绪言课

不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上好绪言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最重要的一课。我是这样做的,把趣味实验的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如:魔棒点灯、吹起生火等;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如:糖尿病的检测、碘盐的真伪辨别等。之后,我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有关调查问卷(发183分,收回183分),180人都对化学有很浓很浓的兴趣。只有3人说“基础不好,尽力学好吧”,也认为化学有用。

五、创新新课改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应用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化学可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象,也可以用化学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化学不再是偶尔能与生活联系,而是常常出现在生活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也不再是化学课上的、化学课本里的、化学试卷上的,而是学以致用的――解释生活现象,指导工业生产,进行化学研究。例如,在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中,学习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时,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早晨树林里的丁达尔效应,并由此得出空气中含有气溶胶的结论。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空气中没有气溶胶,我们所处的环境将会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光照下无丁达尔效应,空间将变得一团漆黑,人类难以生存。再通过土壤的保肥作用、血清透析、食品工业中制豆浆、工业废水的净化、明矾的净水、静电除尘、江河入海处沙洲三角洲的形成、有色玻璃的制备等,使学生认识到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与胶体有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初中化学教学 有效性

在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中,仍存着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通过学生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初中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因此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意义重大。

下面我就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学习。我要学和要我学,则是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一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倍功半。相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因此,只有当学生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机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目的性教育、学习方法的指导,更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驱力,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自然、对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乐学化学。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唤起学习的热情

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的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除了特殊情况,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建人道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创造一种让学生能体验到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励、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的教学氛围。积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挖掘学习的潜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着独特的个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倾向也是不同的。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恰当处理好教材内容的难度,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尽可能根据学生已习得的知识经验组织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注重对话、互动,重视合作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探究经验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终达到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完整建构。

四、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强化学习的感受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常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不如亲身体验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实际参与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如学习“燃烧”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清明、除夕,人们为了祭祖,如何才能使冥票快些烧完”、“液化气灶、煤炉等燃具都留有空气进口,且空气进口大小可以调节”、“学校、工厂等单位使用的锅炉要用风机鼓风”等生活体验,让学生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在讨论“水的净化”内容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自来水厂。回家以后,让学生观察长期使用的热水瓶内壁的状况,亲自动手做“用明矾净化水”、“用井水洗衣服”、“利用一些木炭、黄沙、小石子、布条、雪碧瓶等制作一个简易的净化水的装置,并取一定量的臭水塘中的水进行净化”等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理解净化水的方法。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更要强调学生身体性的参与,强化活动、强化操作、强化实践、强化探究,努力地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感悟,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感受,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五、注重问题的整体性,激活学生的思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进行恰当的定位,不能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学生发现了多少,是否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下面将根据“燃烧与灭火”这一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在“燃烧”这一节教学中,我们按照教材设计实验去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到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接着我就提出问题:“物质要发生燃烧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吗?”从而顺利引出如下图的补充实验:演示白磷和红磷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原本正常的实验现象是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但是在我演示的时候,铜片上的白磷剧烈燃烧的过程中火花四溅,落在红磷上,引燃了红磷。怎么办?是指鹿为马,掩饰实验的失误,或是直面实验的失误,探究失误的原因?我选择了后者,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并检讨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组织学生探究失误的原因。对于老师所犯的错误,学生总是热情很高,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有的说,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罩上;有的说,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放得远一些,课堂的气氛达到了。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地激发学习的热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所以在教学中,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尽可能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置台阶、师生共同探讨等方法,不仅能提高问题的整体解决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上述五点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九俊,吴永军主编.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通过对我区20所农村初中的教学调研和对74名化学教师的走访与问卷调查,发现学校、教师在意识上和行动上对实验教学仍不够重视,实验教学显得苍白,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更无从谈起。笔者以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实验完成率

1.1现状

部分学校某些实验的完成率不高。在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下同)设置的58个[实验]中,完成率较低的[实验]依次为(按完成率由低到高排列,下同):

一些[活动与探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演变成“演示实验”,甚至由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与探究”沦落为纸上谈兵。教科书中设置的32个[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率较低的依次为:

1.2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认为“有些[实验]太简单,学生看看就知道了”,“做与不做,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没有影响”;而对较为复杂的实验又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做,认为“用课件演示现象明显,方便”,“讲实验实用,同样能达到做实验的效果”;“有些实验经常不成功”从而被“讲实验”取代;有些实验“缺少器材”和“耗时过长”,因此不做。

1.3对策

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初中化学教学是启蒙教学,不仅知识内容是启蒙的,处理方式也是启蒙的,思维模式更是如此。要通过加强实验教学,丰富学生化学表象[1]。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重要的、独特的作用,深刻理解、准确领会教科书中设置这些实验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科书中[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栏目的功能。

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实验。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 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2]。如让学生从家中带少许磷肥、碳铵,包括复合肥料到校就可以完成“探究初步区分几种常用化肥的方法”。

对实验个体逐一研究。一是研究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即实现实验装置从无到有的设计。二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即在原有实验装置基础上进行局部或整体的改进,使之更加完善。如用圆珠笔中的弹簧代替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非常好。三是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指导与改善自己的教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专业杂志每期都有实验改进方面的文章,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加以消化吸收。

扎扎实实开展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与探究】,以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主要步骤和科学方法。一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是初中探究活动的开篇,教材编排的意图也很明确,它的起点非常低,来源于学生身边熟知的生活现象。二是“实验室制氧气及性质的探究”,这是第一个物质制备的探究实验,涉及化学的许多实质性内容,是培养和巩固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阶段。三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这个实验的综合性很强,是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提高升华的重要阶段[3]。对一些较为简单的[活动与探究],可以在老师的有效监控下,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通过分析、交流,得出结论,进而拓展延伸。如“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活动与探究】,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进行,在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如“粗盐提纯”。

2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

2.1现状

实验教学开展形式单一。以教师在教室里进行演示为主,占实验已开总量(下同)的81.55 %;一些教师能在教室里让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操作(学生演示),占14.96 %;“边讲边实验”仅占3.49 %,只是在公开教学或有人听课时才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每学年进行1-2次的学校占22.22 %,进行3~4次的占66.67 %,进行5次及以上的为零,还有2所学校整个学年没有做一次学生实验。

唯实验而实验。一些课堂中实验与教学内容脱节,不重视实验过程,为验证而验证;学生分组实验成为“纯粹”实验。一些学校为“节省时间”,将一些实验集中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变成“验证后的验证”。

对实验教学缺少研究。教研活动中几乎看不到对实验教学,特别是对具体实验的研讨。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也只是研究中考命题走向、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学校、教师很少订化学专业杂志,绝大多数农村初中没有阅览室,教师很难利用专业杂志、互联网获取有关化学实验的研究成果。

2.2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认为教科书中没有了“学生实验”这一栏目,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对边讲边实验的研究还仅限于感性的实践探索阶段,缺少对其性质、特征和价值取向的理性反思,不能准确把握边讲边实验课的特征,因而实际教学中失之偏颇:要么像课堂教学那样滔滔不绝、娓娓道来;要么像学生实验课那样完全放开,失去主导作用。

2.3对策

充分挖掘验证性实验内涵,提升验证性实验功能。验证性实验不仅在于获得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或体验获得结果的过程。因为结果已知,若不再重视过程,就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也就没有发现的快乐,也就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

加强对“边讲边实验”的研究。边讲边实验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于一体,凸显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顺应了化学教学由教室向实验室转移的趋势。一要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再思考和再创造,从学生的角度对实验内容、仪器、试剂及其用量、实验操作步骤表述方法重新选择和设计,前瞻性地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实验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把“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边讲边实验,改成在白色点滴板中进行,快捷简便,现象显著,还可节约试剂用量,符合当今实验微型化的倡导。二是切实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请教学骨干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着力研究“边讲边实验”,在实践和交流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 提高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

3.1现状

一些教师对实验操作步骤不熟悉,操作细节不规范,实验后处理不到位。2009 年江苏省“四配套工程”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盐都区初赛中,在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有19位老师(共有28位教师参赛)认为铁丝须用砂纸打磨,有4位参赛教师将铁丝向瓶中伸得太快,3位老师将铁丝向瓶中伸得偏浅,导致现象都不好。在制取氧气、二氧化硫时试剂用量普遍偏多。一位教师制氧气时,所取高锰酸钾竞占大试管的一半,而实际上氧气的量只需收集二瓶即可。有9位教师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其水槽中的水都变成了紫红色。实验过程中,不少教师随手放置用过的仪器、试剂瓶,实验台面凌乱。实验结束后,一些教师对实验台面只是用抹布草草一抹,台面上水迹斑斑。

3.2原因分析

一些教师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很少学习,缺乏专业追求,专业规范有所淡化。平常教学中以“讲实验”为主,很少进行实验操作,直接导致教师实验技能下降。实验操作时图方便、省事,养成一些不良的操作习惯,如分液漏斗的活塞随手就开,用手直接取砝码等。

3.3对策

教师亲自准备实验,动手做实验。通过做实验,熟悉实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教师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究出确保实验成功并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包括实验目标、策略、步骤、指导用语、注意事项、成功关键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到实验室上化学课

4.1现状

教师很少到实验室去上化学课。每学年到实验室进行课堂教学(剔除学生分组实验)1~2次的为7人,占总人数的9.46 %,3~4次为2人,占总人数的2.70 %,进行5次及以上的为零。

4.2原因分析

一是教师认为课堂演示实验较多,没有必要去实验室上课;二是农村初中几乎都没有专职实验员,实验准备的工作量较大,还要组织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三是一些教师感到学校在实验室没有配备多媒体设备,上课不方便(或许学校领导认为多媒体设备安装在化学实验室易被腐蚀)。

4.3对策

到实验室上化学课。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化学教学的主教室,就像信息技术课的微机房、体育课的操场一样去利用。目前我区农村初中都有1个标准的化学实验室(24组),能达到2人一组的实验分组,可以开展随堂实验课,组织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使学生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校要加强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和投入。配备专职化学实验员,组织专业培训,落实相关管理要求和相应待遇。克服资金等方面的困难,确保化学实验的低值易耗品得到及时、足量的补充,为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物质保障。配备移动投影仪小车,方便一些教师在实验室课上使用课件问题,为把实验室成为化学教学主战场铺平道路。

学科教师构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全员参与,共同准备实验, 分工协作。上课教师可邀请实验教师或其他教师(听课老师)参与教学,配合自己指导学生实验。

到实验室上化学课,不仅仅是个形式,关键是要从心底里、行动上去重视实验教学,去改善、完善我们的工作。

5开放实验室,推动课外活动的开展

5.1现状

学生在课外从来不到实验室去。18所学校没有“化学课外兴趣小组”,2所学校的“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也只是建立在纸上,没有实质性的活动。教科书中设置的10个[家庭小实验]完成率都比较低。多数教师对其不作要求,少数教师布置学生回家做,但不作检查与交流,学生做与不做不知道,从而流于形式。

5.2原因分析

一是实验室对学生不开放,二是学生课外也没有时间去实验室。为了挤点时间复习迎考,一学年的教学内容要在一学期多一点的时间内教完,学生都在忙于中考中的“重点内容”的学习,哪还有精力与时间去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做家庭小实验。

5.3对策

开放实验室,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完成教科书中的[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部分,针对教科书中没有明确实验步骤,教师要作必要的实验指导,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成功率。要及时进行交流、展示和汇报[家庭小实验]进行情况,对实验装置(如自制的简易净水器)、 实验成果(如制得的明矾晶体、 叶脉书签)进行展示, 对实验过程进行现场演示(如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进行水处理、 石墨导电、制炭黑), 对实验过程中的疑问、经验、技巧等进行交流与研讨,进行实验报告展评等。

建立化学兴趣小组,以点带面,推动化学课外活动。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对化学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以实验室为基地定期开展活动。如对“制取明矾晶体”、 “制作叶脉书签”难度较高的[家庭小实验]进行专题攻关,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

参考文献:

[1]柏品良.初三化学启蒙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5):1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6.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建 生活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73-01

化学是一门源于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并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选择身边的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无处不在。让学生用化学知识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地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简单的身边问题,让化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现行初中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卡片]、[课外实验]、[调查与研究]等许多栏目,都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并学会促进个性发展。现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创建生活化课堂提出几点建议。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食醋中含有醋酸,山楂、柠檬、苹果、柠檬、柑橘等水果中含有柠檬酸等物质让学生体会酸,从肥皂和洗衣粉的使用中让学生体会碱,从而引起学生学习识别它们的欲望。在学习金属材料时,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锅、壶、刀、锄、水龙头等,它们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二、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但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体会到化学有用性,让学生从心理想学化学,进一步了解并尝试解释身边化学的动机,能促使他积极的、有目的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化学知识,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油条面团中常常加入纯碱、明矾,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原理。Al(OH)3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能中和胃酸过多,保护胃粘膜,患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铝元素摄入过多对人体健康也有害。

这样,教师模拟了一个真真切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到这生活化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补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计论,课堂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生活中的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化学,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功能。

三、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必要的。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会到化学的真实。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能源、环境,其中环境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中我们要重点突破,可以就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的某些内容设计案例,重点探究展开分析。

在学习钢铁锈蚀及其防护时,让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钢铁锈蚀的事实,并根据自已的经验猜想钢铁锈蚀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从而更全面的了解钢铁锈蚀的原因,并从中认识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钢铁生锈。通过这样的设计,较好地利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来达到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目的。

这样以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倍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实践证明,一旦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学生求知的欲望会更大,这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学习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后,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测定雨水PH的家庭小实验,开展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和危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调查;学习了常见的盐后,提出:请你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区分厨房中用的食盐和碳酸钠;学习了化学肥料后,让学生回家了解为什么碳铵等化肥要在早晚施用?铵盐为什么不能与草木灰、熟石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使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后,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天的营养食谱等。这样,从实际生活应用引导学生进课外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随着科学的进步,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大大改善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和卫生健康等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社会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巨增,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化学知识来解决。试想,如果我们化学知识普及宣传到位,国民素质不就大大提高?脱离生活的化学是空洞的,化学教学一定要竭力提高公民素养,回归现实生活。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能消除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它可以激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树雄.让化学教学贴近生活学以致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2]张爱玲.化学与生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1)

篇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教学为主的学科,实验是化学课程的灵魂,唯有进行实验,相关知识点和内涵才能得到展现,初中化学尤其如此。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并且在新课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实验趣味性和吸引性,优化课堂气氛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效果增强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当科学设计相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授课前可以提前在一张白纸上用酚酞试剂写上一位同学的名字,而后在课堂上展示,并且让被写名的同学上台,检查这张白纸是否有异常。而后请这位同?W用氢氧化钠溶剂喷洒这张白纸,纸上立刻显现出这位学生的名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而后,趁着学生积极性得以调动,教师向学生讲解这一措施还可以作为谍报人员传递情报之用,渲染其神秘色彩,而后以“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主动地想要学习其中的知识和原理,为课程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卫生球舞蹈”实验,将卫生球浸润到水中(其中已经溶解了醋和小苏打),让学生注意观察。不长时间,卫生球就从静止状态进入活动状态,在水中上下浮动,且幅度极大,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教学中,这一实验选取的是鸡蛋,但是以卫生球为实验物,效果更明显。进行“燃烧的条件”这一课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火去头”的现象,即选取一张细眼铜丝网,将其置于已经被点燃的酒精灯之上,此时,铜网上并无明火,如果以引火物靠近,存在于铜丝网上的酒精蒸气就会立刻燃烧,而且是彼此不相连接的两段,这一神奇现象无疑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迫切想要搞懂其原理,激发学习兴趣。

二、组建兴趣小组,延伸学习时空

指导学生自发组织相应的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或者家中进行相应的化学试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包括动手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识性的实验。例如,可以让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中的脱氧剂,向其中加入适量醋产生大量气泡,而后加入一点明矾或小苏打使溶液浑浊。这一实验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可借此向学生讲解酸的化学性质,以身边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教学亦不再枯燥、无味。笔者长期实践表明,化学实验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越常见越好,从而带给学生和平时对此材料认知“不一样”的感受,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此外,小组实验方式更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观察和总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三、科学设计问题,加强师生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化学实验虽然可以向学生展现较为少见、新奇的现象,但绝非是魔术表演,不单纯以趣味性为目的,而是以神奇现象引导学生思维和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因此,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的的达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例如,讲授有关空气中成分组成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红磷燃烧后消耗的是什么气体?红磷是否完全燃烧?原因是什么?集气瓶中还剩下什么气体?为什么水夹打开后,水进入后只能占据集气瓶五分之一的容积?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对答案抱有浓厚求知欲,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讲授反应点知识时,组织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亦应当进行比较试验,并且红色会随着盐酸的进入而消失。实验前,教师应当设计好问题,如碱性发生怎样的变化?以何种仪器检测?为何溶剂会没有颜色?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白色晶体为何会随着溶液加热和蒸发而出现?这些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实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实验时更有针对性,主动寻找答案,增强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四、保证学生自我动手实践

篇13

一、学生做演示实验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提出问题,整个学习过程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在常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后,学生只是看到教师的熟练操作和实验现象,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验证知识、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就不会发现和重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不会有真正的探究。而由学生做演示实验,就会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发现一些操作错误并产生新的问题,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

案例:水怎样净化?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由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出现的问题有:

1、实验室的明矾是块状的,用块状的好还是粉末状的好,制成粉末状需要那些仪器,怎样操作;

2、滤纸怎样叠;

3、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为什么不要有气泡;

4、玻璃棒抵在那侧滤纸上;

5、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与滴下有什么区别;

6、玻璃棒引流比直接倒有什么好处;

7、为什么强调“二低”等。

出现的错误有:

1、铁架台面向听讲的同学或侧面;

2、滴管使用时候直接将空气挤入液体中;

3、润湿的时候没用废液桶接着;

4、直接用手赶气泡;

5、用手将滤纸取出等。

教师因地制宜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从错误中反思,并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现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动手实验和组装仪器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解决的问题

越多,积极性越高,掌握的知识也会得到升华。

二、学生做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参与积极性,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每个人都会出错,问题越多,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就多,积极性就越高,尤其是学生站在讲台上,更容易被大家关注,台下的学生更敢于指出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同时我在教学中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这盏“绿灯”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做演示实验可以将错就错,正反对比,印象深刻。

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对于一些错误,笔者会让学生将错就错的做下去,然后进行对比。因为人们在摔倒,摔疼的地方记忆更深刻。

案例:

1、滴管使用时平放、倒放,观察结果

2、量筒读数,三人分别仰视、平视、俯视,对比结果

3、铁架台背向操作者(选用身高比铁架台上端略高的同学更好)

4、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过多,夹在试管的中部等。

5、蒸馏水的制取。用于冷却的水上进下出。

为此,将初中化学中的一些授课内容尤其是演示实验大胆的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产生错误,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加以适当的指导,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

篇14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部分化学教师甚至认为课本中记载着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而且书本中记载的知识更详细、更系统。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化学知识与课本中化学知识的区别。以《爱护水资源》这一节课为例,很多教师会告诉学生:虽然地球上水的覆盖率为70%,但是只有不到1%的水资源可被人们利用,中国是严重的缺水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仅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这些教师并未思考过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不能让学生产生太大的触动。如果教师能够应用开展化学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关注水资源,学生的感受就会不同。比如有一名化学教师就曾给学生布置调查身边水资源污染的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才发现,他们周围的水资源不多,并且70%的水资源已被污染,国家目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净化水资源。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的全身感官被调动,他们能亲身体验化学情境,感受化学现象,化学活动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从此,学生愿意以优化生活为目的学好化学知识。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就要应用各类化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科学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索课本中的化学知识

当学生愿意从化学科学的角度学习化学知识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例如,当教师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引导学生调查水资源,让学生对周围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有所了解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净化水资源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净化水资源的基础。在开展化学实验以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被污染过后的水资源与澄静的水资源之间区别,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被污染过后的水资源颜色混浊,含有各类杂质,闻之有异味;澄清的水资源则是颜色澄澈,没有肉眼可见的杂质,没有异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已受污染的水资源和未受污染的水资源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开展化学实验的目的。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净化水资源的关键问题就是去除水中的杂质。为了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学生自制了污水过滤包,这个过滤包中有细砂、活性炭等。当污水通过过滤包,物理杂质就能被过滤掉。为了去除水中的化学杂质,学生在物理过滤后的水中投入明矾,然后再次过滤污水,这时被化学处理后的污水从肉眼看上去已经变得澄清了。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即让学生学会有目的地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了解化学问题,让学生学会比较、提炼、总结化学问题。教师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让学生能够以科学思维的工具理解化学课本中的问题,彻底理解化学课本中记载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化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