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课程目标 “听、说、读、写”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与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关系应当是理论指导实践下的相辅相成关系。“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是高中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理性目标,而“听、说、读、写”则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通过“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或具体实践,学生可以从量变逐步达到质变,“听”,可以进行积累、感受、领悟、拓展,可以培养“发现”的敏感性等;“说”,必须调动梳理、整合、体验、思考、应用、发现与创新等;“读”,既是积累、领悟和鉴赏,又是思考、拓展和创新,更是自我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自我塑造;“写”,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最重要的综合实践。“听、说、读、写”的日积月累,最后可以逐步实现积累、审美、思考、应用、有所发现和探索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其实就是语言课程工具性的体现,它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就是把语文课程简单化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把语文课程机械地理解成“语文课”,把语文课程这个有机整体给分割成几个肢块,只靠“知识”和“能力”概括语文水平,这是不够的。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这就是说,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这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也就是说,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并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要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即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有利于逐步形成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要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这些语文素养,不仅体现了我们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而且实现了“课标”提出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新的维度目标。而这两个维度目标不是仅靠我们日常进行的“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就能够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崇鑫,葛大汇主编.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研究的必要性
1.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对于学生繁重作业的解脱,从而体现了素质教育。其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可以大大节省师生的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开展素质教育。因为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动手能力,以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有效引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更好地提高
语文课堂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是一种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语文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它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素养。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思维分析语文情感以提高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关于人的教育。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教师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语文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全程讲授,过于强调教师的重大作用,所以课后有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没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更没有精力去钻研科研成果。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无形中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工作负担,教师可以趁机不断扩充知识视野,思考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研究其处理措施,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方向
(1)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计。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要注意分层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设计一个总体目标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精心设计导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其设计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
(2)多鼓励,善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他们的内心都渴望得到成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得到他人的肯定。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学中教师应多用赏识教育,多鼓励、表扬学生,从而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
3.灵活运用,适当拓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精讲,不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少讲,同时教师还可以从课外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文章作为例文来讲。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方法,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回答问题的规范。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吟诵方法、阅读方法、鉴赏方法、写作方法与评价方法等。
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做好“举一反三”训练。拓展时教师仍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出所提问题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理由何在。同时,教师应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引起联想,想到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入理解。
4.重视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过程,忽略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质疑、释疑的时间。这样通过质疑、释疑,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就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善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已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因为年龄比较小,阅历不多,对很多文章还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这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然而教师教学也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多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文章情境,使其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成功,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6.重视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心理优势,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也不易忘记,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
(2)培养学生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记忆规律的要求,帮助对所学新知识的及时巩固,及时复习,也是学生查漏补缺的良方。及时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解疑,才会将知识中的负积累减少,才会减少进一步学习的障碍。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日语精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97-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其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单独存在,因此学习外语就必然要学习该国的文化,而文化教育也必须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一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地理环境、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高职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类院校日语专业中的基础主干课程《日语精读》,是日语专业课程中课时比重最大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趋势下,众多的高职日语教师已经意识到了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一、高职《日语精读》的教学现状
高职《日语精读》教学是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从课程要求而言,这门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的课程。
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一直影响着日语教学的发展,特别在《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运用单调的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并认为只有扎实的基本功,能灵活运用语法结构,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从而忽视了对中日文化差异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却未能把自己的意图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会犯下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日文化差异以及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足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在背诵教科书上的语句,十分完整,却说不出感情和韵味。还有的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很流利但说得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
以上说明了高职《日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这些都与高职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学到的纯语言知识不能“学以致用”,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丧失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
二、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中日文化差异主要体现的三大方面
(1)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方式。
(2)行为方式的差异。若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想法。
(3)逻辑思维方式的差异。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
2.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日文化差异导入的重要性
(1)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把文化导入日语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只掌握语言符号系统或语法结构,而不学习其底蕴文化,就会造成虽能说一口流利日语,却犯下严重语用错误的现象。所以,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必须在进行日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教学的导入,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认知的能力。
(2)近年来,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来华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来华投资的日企数量大幅攀升,随着中日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流也随之日益增多。从而,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在交往中引发的误解也时有发生,这些事实使更多的日语教师认识到“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中日文化差异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满足语言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日语教学,特别是《日语精读》课程的教学。这会对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语言的同时结合语境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可以将中日文化常识融入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点。
三、结束语
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截然不同,日本文化是日本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吸纳了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又将其巧妙地移植在本民族精神土壤上的产物。如果传统的语言技能教学完全将语言和文化分割开来,只注重教授语法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而忽视中日文化差异教学,将导致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日语。因此,将中日文化差异的教学融入高职《日语精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微观审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2-0029-01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语文课程结构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化,选择更加符合教学目标,并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按照普遍性的课纲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在以往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喜欢从大的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课程结构,这种没有重视微观意义上的语文课程结构教学,也就导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随时根据教学目标的转化或者教学效果的不同而进行转变。
一、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微观审视的内涵理解
(1)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涵。“课程结构”一词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到,它是指课程的各种组成部分或者组成要素以一定的规则建立起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联系。从大的层面课程内容来划分,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物、生、化、音、体、美等具体的学科。在宏观课程结构上,还可以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一些篇目要求必修,有些篇目要求选修。现在一些高中学校已经在试点实行选课制度,就像大学里进行的学分选课制一样。此外,从宏观的纵向角度来看,课程结构呈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的层次形式,这是从不同层面上的课程结构划分的。而从微观方面来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实际上是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内容来看,教材的实质结构与形式结构是其两个重要的体现。
(2)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微观就是指具体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小的方面的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以教材、教学中的内容结构为主;而审视,就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探究。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是以教材为主的,在实质结构上,可以探究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古文、外国作品等各自所占的比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探究的是教材中教学内容与练习题、教辅资料与课外资料等。对于教学来说,微观审视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重要的,甚至比宏观层次还要重要,因为这直接与课堂教学相关联,关乎到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形式等。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微观审视的核心是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因为教材集中体现了这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即教学的内容结构。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
(1)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工具性。语文的学习既可以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包括掌握一些语文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等。语文课程结构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还是一种学习理解其他科目的重要工具。例如,高中语文中的字词句的积累、阅读能力的提高,都会为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提供帮助。
(2)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具有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以发现,必修一至必修五中每个单元后都有写作教学,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把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行联结,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或者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结合一些现实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讲解,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在语文课程结构中,必定就会有相应的教学内容。
(3)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核心体现在语文教材上。高中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主要体现在教材上,因为随着新课改的推动,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不仅在课文的编选中更加科学合理,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活动主题章节,这些教学活动就是微观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内容。
三、如何正确微观审视与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1)正确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的价值观。在编订教材的时候,编教人员都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内容选编,课程结构也包含价值观培养相关的内容。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教学形式的运用,都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2)要充分利用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结构的设置与改变都是为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具有核心竞争力,能满足社会上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语文课程结构的作用,在不同的结构内容教学中,要有效地创新教学形式,如在教授古文时,一般都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而积极性不高,这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播放一下古时人物的动画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在教授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写,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提高对写作的认识。
四、结束语
总之,微观审视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结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的体现,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领会宏大目标的前提下,更应做好微观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是指一改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近些年来,许多教师都试图在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这种改变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的形式,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而提高,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变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较多。所以说,这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2.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创新,是指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角色进行了转变,由原来的课程教授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新颖,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二、阻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语文课程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对教学评价的作用,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因素很难让课程进行创新。另外,语文课程本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等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这一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将时间用在课程形式的创新上。所以说,传统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创新。
2.教师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也是阻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深、年龄较大,这些教师虽然对知识的教学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还有限,不能根据课程改革很好地与时俱进,并且在语文课程教授过程中掌握一些多媒体的能力还较差,这也是阻碍我国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相关能力。
3.相P的教学设备投入力度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等,这些设备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先进设备,对于教学效果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才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目前现阶段,许多高中对于相关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整堂课都较为老套陈旧。这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创新性。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分析
1.克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创新教育形式
针对这一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突破原有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学校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改变用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现状,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针对语文本身这一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挥作用。
2.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职业水平
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是一个长期不断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另外,教师必须要多参加有关的职业培训,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创新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语文教师还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多媒体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多媒体等辅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的投入力度
加强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府必须密切关注本地高中的教学设备水平,及时进行财政拨款,为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学校也要不断重视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完善,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课程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杜世平,徐晓丽.关于职业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便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增设更是启发着高中语文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然而,就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价,社会各界持不同的看法。另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际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尚待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予以纠正,以充分发挥高中语文选修课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而本章节着重从下列几方面展开论述。
1.高中语文选修课赋予学生及教师的选课权利过于形式化,由此导致预设为选修课的课程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必修课,而教师也是严格按教育行政部门编制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应设《〈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与《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各学校应按学生及教师的兴趣挑选一种教学。然而,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皆认为选修教材仅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而不具备科学性的要求,因此多数学校仅挑选更接近高考内容的文学性质的选修教材,使非文学性质的社会应用语文课程被直接忽略,如此单一化的教育倾向定会造成严重的教学资源浪费。
2.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低。高中生本就承受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因此日常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及教师皆会把对重点知识的学习当作教学的重点,如此便使选修教材的教学及学习时间被挤压,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及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多数语文教师会重点讲解《古代诗歌鉴赏》,而《现代诗歌散文》课程仅安排学生自学或一语带过。
3.多数高中学校未就语文选修课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学校未就选修课制订科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未就学生选修课程配发必要的选课手册或提供具体的指导,更有甚者直接取消选课指导活动的开设。可见,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全面落实任重而道远。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进策略
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下列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语文选修课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在语文备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选修课的具体类型,确定出教学的重难点,同时采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成效。例如,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采用传统教学与创设教学情境相结合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如,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事先播放系列经典的朗读,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选修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开设选修课的目的及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必须结合选修教材的实际内容及编者的真实意图,创新语文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抑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改变对选修课的认识。总体而言,就选修课教学而言,教师切不可当作必修课来教,亦不可当作课外读物来教。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角色,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合作性及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例如,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立足课本文言文的讲解,结合历史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历史观。
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与高考内容衔接好。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切不可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及选拔的功能,但高考体制的存在使得社会各界依然十分重视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选修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务必要兼顾到学生对必修课的学习。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以实现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有效对接。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社会各界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改革表现出相当大的关注,但推进此项改革却遭受到较大的阻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及高中生均应认识到开设选修课的重要性,并找到选修课与必修课间的联系,以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海婷.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A版,2013(12):82-83.
[2]朱丹.浅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Z1):63.
[3]丁芳.高中语文选修课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02).
自近代以来,相对于内地来讲,香港地区的教育发达不少。香港地区的高中课程改革也在持续不断的进行,进入新世纪以来,香港地区开展以“学会学习”为主题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基于此香港新高中学制于2009年9月开始推行。这次新高中课程改革旨在帮助学生作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新学制下,所有学生均有机会修读中六,透过均衡而宽广的高中课程,让不同能力、兴趣的学生能够尽展所长[1]。
一、内地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高中新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我国内地的此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体现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改革的要求,此次普通高中课改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相近的科目构成,包括八个方面: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12―13个科目: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3]。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二)高中新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根据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的模块设置,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也有所改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这样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必修部分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这五个部分是依年级而递进的,必修部分包括10学分;选修部分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与专题[4]。其中选修部分和其他科目一样,分为选修1和选修2,不同地区和学校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开设相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高中语文的课程标准来看,此次改革所倡导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
必修课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科目,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部分作为共同基础,是每个高中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的基本保证。同时,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对语言文学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
2.注重语文的实际应用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高中新课程倡导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就要求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3.注重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5.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显然,传统的整体划一的语文课程结构及实施机制已不能满足全体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以满足高中学生“多样选择”的要求。
二、解读香港新高中课程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香港新高中课程改革
在香港地区,自2000年9月教育统筹委员会向香港政府提交《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之后,针对各个阶段的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香港的课程改革采用开放的课程架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弹性地使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式,确保学生在不同程度都能持续学习。香港的课程架构包括五种学习经历、学习领域、九种共通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四个方面。关于高中阶段的改革,定于2009年9月实施。在香港地区的新高中课程改革中,三年制的高中兼顾全人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理念,在拓宽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专门化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升读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服务。
香港地区此次改革的新高中课程的整体架构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核心科目,也即是共同基础课程,供所有学生必修,共设4门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通识教育,共占课时比重约为45%~50%。第二板块为选修科目,也即专门分化课程,学生可从20个科目中选择2~3个科目,也可选择应用学习科目及其他语言。这些选修科目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或者职业导向性,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微积分和统计、代数和微积分、中国历史、物理、旅游与款待等,可供以升学和就业为目标的学生有针对性地选修;每门科目计270小时,约占高中总学时的20%~30%。学生可以选修选考2~3门,共占总课时比重的20%~30%。第三板块为其他学习经历,包括德育及公民教育、社会服务、体艺、就业见习等与工作有关的经验,也即包括学生在艺术、体育、德育、公民教育、社会服务及与工作有关的实践等领域的学习和活动,占一总课时的15%~35%左右,为所有学生所修读。
(二)香港新高中课程中的语文课程标准
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共有两科,一科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中国语文,另一科是中国文学,供对文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习。这两科都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中国语文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选修部分的内容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中国语文科有十个选修单元,学生可以选择三到四个。中国文学科必修部分为学生打好文学基础,有八个选修单元,学生也可以选修三到四个。从整个课程架构来看,中国语文为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将来在各大专院校学习小同学科奠下良好的语文基础”。中国文学为有志于在语文领域作深造或其意图深造的专业与语文领域密切相关者的考生的专业定向课程。“中国文学科为部分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而有系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就个人性向,发挥所长,以规划末来升学,或从事与创作、评论或研究有关的工作”,“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奠定学生在各专上学院从事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基础” [5]。
三、内地与香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
(一)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必修课的学习掌握所需要的语文基础的同时,加以选修课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是两地区新课程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同之处。
2.两地区的课程标准均体现了对学生的差异性的考虑
两地区的高中语文课程都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对于高中生对学习的差异性和语文学习的专业分化,两个地区都有所考虑,必修与选修的结合,是对传统的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大改革和进步。
(二)两地区此次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同之处
1.内地的课程设计区分定位相对模糊
香港地区对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学科的区分有明确的权重和清晰的定位。相比而言,内地的课程标准就有点模糊。对于必修内容的设定来讲还相对明确,但是对于选修部分的界定,除了六个方面的说明外,没有做出具体的标准和权重,这也就给选修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当然这也是由于内地本身的教育情况决定的,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对课程标准的界定来讲,难免有些难以把握。
2.内地语文课程标准与高考招生制度切合不强
香港地区的高考,就语文科目而言,中国语文是学生的必考科目,考核侧重于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中国文学则是中文系学生专业导向课程的核心,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均需选考,体现课程的专业化。这是香港高校参与课程改革的结果。在内地,高考与课程的改革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可是对于高考和课程的结合方面,却一直是改革的问题所在之处。选修部分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差异性,可是在高考与高校的招生中,依然没有明确的比重和专业的对应性。
关键词:课型化 教学 思考
当今,各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教材都把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作为与阅读鉴赏并列的几大块学习内容列入教材。这种编写理念,贯彻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落实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但现行的语文学习模式却依然是“删繁就简”,无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等学习方式对全面实现课程标准的独立价值,语文教学等同于“讲课文”的局面仍然是一统天下。基于上述尴尬现状,建构诵读、教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种课型并行的全新的语文“课型化”学习方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克服“少慢差费”,走出高耗低效困境的突围之路。
一.课型及课时设置方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对语文课的课型设置及各种课型的课时分配作如下设想:
高中学段(5天制,周课时5节+2节早自习)
1、诵读课 2节/周,将每周的2节早自习改为诵读课。
2、教读课(包括自读课)3节/周
3、阅读课 2节/隔周 连上
4、写作课 2节/隔周 连上
5、口语交际课 每节教读课前3分钟安排开放式口语训练
6、综合性学习课,1节/每周
二.各类课型实施思想
1、诵读课:①以课外篇目为主,课内篇目为辅,依据学段特点按学期作出推荐规划。②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提高感悟能力,丰富语文积淀,提升语文素养,以亲近文字,形成语感为目标。③采用朗诵比赛等形式培养、检测、巩固诵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2、教读课。整体构划五个模块阅读与鉴赏选文的教读目标。对同类文体的教读目标,各有侧重,不面面俱到,互为补充,形成体系,使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形成和发展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3、阅读课。①篇目为课外内容,依据学段特点,按学期、学年做出规划。②自由阅读,以拓展阅读视野为宗旨。③阅读成果为读书笔记和“读书论坛”等各类阅读交流活动。
4、写作课。①写作课应结合学期、学年作出系统、科学规划,遵循“有话可说—把话说充实---把话说精彩——把话说深刻”的语言表达发展之路。②写作训练课应充分勾连学生的阅读成果,采用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的方式,强化修正功能,“一文多改”,“一题多练”,在不断地修正中使学生明确表达要领,提升写作质量。③训练点应遵循学期、学年规划,明确具体,形成科学体系。
5、口语交际课:①课前三分钟是口语交际时空,交际内容呈现时代性、生活化和开放性。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感受、思考生活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②口语交际全员参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6、综合性学习课。(1)综合性学习课之“综合”表现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着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2)综合性学习课之“综合”表现为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互动发展。(3)综合性学习课主要由语文活动、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等主体内容组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走进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我们――特别是一线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们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是一个常论不衰的话题,我们每天都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新的思想和方法。即使是常教语文有经验的教师,也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文学基础的学生,而用不同的方法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因此用同一方法去教学,是不能把语文课堂教学搞得很好的,我们呼吁:语文课堂教学要有“创新”。以下是笔者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学习新课程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思想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定位语文课程的性质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标准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基本理念有:(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思想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想要实现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就要实现其社会作用和文化交流作用的结合,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基础的同时,强化语文内容的情感熏陶作用。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掌握语文课程在社会交流中的工具性作用,另外也以此感受到不同情感文化的交流熏陶作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确做人准则,另外还要强化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学、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的新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高中语文教学想要实现高效的发展,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学习的新特点,总结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展开探究式学习,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教学效果。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总结教学方法,提高评价水平,以此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引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更是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根本,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新的教学知识,总结新的学习技能,感受新的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
二、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方向
1.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更传统的知识讲授到成为学生教学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想要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要引导学生构建探究式学习的形式。要转换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构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思想,改变之前作为教学控制者和支配者的地位,要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为其主动学习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心理支持,提高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支持。
2.鼓励学生的质疑习惯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良好习惯是实现探究式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带领学生展开探索积极探究,总结认识并发言,教师可以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进行点拨或补充,这样会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的思维方法
第一,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引导学生形成反向思维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不足,掌握新的思维模式。
第二,构建情景,发散学生思维,形成开放思维。教师要善于构建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构建问题情景的过程中,要保证开放性思维的融入,要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思维水平的发展。
第三,突出难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掌握教学重点,要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积极探究所学知识,能够凭借自身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4.提高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展开评价,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到学习当中,以此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
1.把课堂的一部分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下放导语权。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几分钟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引导学生设计课前导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始学习。
第二,下放教学词字权。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布置学生预习新的文章,让学生凭借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之前理解生僻的字词。在新的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教授新的字词,重视多音字和形近字的理解,这也是加强并巩固学生记忆的时刻,另外还可以通过字词听写和竞赛强化字词理解。
第三,下方提问权。教师可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这样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悉并理解教材内容,让学生提问课文知识,这就能让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2.把整堂课交给学生,强化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他们理解透彻的文章。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对讲课学生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带领学生备课,搜集教学资料,还要向学生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学生也可以就自己理解不到的知识点向教师提问。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随意使用教具展开教学。学生要将自己所讲的内容整理成提纲,强化自身的教学热情,提高自身教学的积极性。要保证学生能够自然大方的讲课,形成自己小老师的教学状态,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发展,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当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改善不足,实现学生整体语文成绩的提升。
从“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用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习内容的平均保持率差异很大。教师和学生最习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最常见、时至今日仍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奉为圭臬的讲授法,其保持率也就是教学效率居然是最低的。而阅读的保持率是10%,是讲授法的两倍,难怪有人说,听某某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比讲授和阅读保持率更高的学习方式是视听结合和示范法,保持率分别为20%、30%。但以上四种学习方式的保持率普遍较低,在以上四种方式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及学习知识的记忆和领会不是主动的,教学效果必然低下,而这四种学习方式恰恰是眼下高中语文课堂最主要、教师选择最多的方式。由此可知,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普遍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方式,大多置学习对象于被动地位,没有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的课堂甚至罔顾学生,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知识、灌输知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课堂实现高效,必须从选择高效的学习方式入手。
“学习金字塔”显示,讨论组的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率为50%,实践练习的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率为75%,而向他人传授(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的学习方式的平均保持率高达90%,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平均保持率之所以高,是因为在这三种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学习,学生均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必然高效。这就告诉我们,讨论、实践、教会别人(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的方式,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先选择,合理运用。
毋庸讳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创设高效课堂务必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有直接关联。部分教师一味地抱残守缺,以提高升学率和应对高考为借口,拒绝选择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的高效学习方式,明知满堂讲授效率低下、效果很差,仍然不舍得摒弃,原因之一是,接受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简单统一,教师备课简单,课堂操作简便,因为没有生成,也就没有碰撞,教师根本不用担心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意外,不会被问倒,更不会被挂住,练好讲功,万事大吉,还时常落个精彩的评价。学生也不排斥此类课堂,一是早已习惯,二是省力清闲。上课时,拿出两只耳朵去听一听,高兴时记一记,最好含情脉脉地看着老师,时而点点头,再伴以微笑,顿然让老师自信满满,便以为自己所讲内容定然是学生已懂已会的东西,哪怕是在课堂上神游万仞,心骛八极,也无碍于教师的讲授。一堂课下来,学生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感悟,不需要交流,不需要合作,不需要探究,收起学习的个性,送走所有的灵动,坐稳了身子,等待下一位讲师登场,至于记住多少、掌握多少、消化多少,就看你的造化了。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育 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教学,是全面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人文性主要包含人们的普世价值、道德品质、精神信念等,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应在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情感;通过阅读和鉴赏,能够陶冶情操,深化热爱祖国、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这些都说明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落实教育目标的需要。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时期,是他们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而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他们在面对许多问题时,往往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自己的情感世界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影响,有时情绪会难以控制,比如,可能因为自己上课时回答对了问题,教师进行了表扬,往往会表现的兴奋不已,内心充满无限喜悦;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而使学习自信心大幅下降,甚至长时间闷闷不乐,一蹶不振,从而彻底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二是由于他们年纪小、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往往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和外界的诱惑时,自制能力很差,通常辨别不清事物的好坏、真伪。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这些情感状况让我们意识到,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修养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弥补其不足。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情感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知识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好的教师人格魅力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学生,能够无声无息地感染自己的学生,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崇高的人格品质,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把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一种自觉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课堂要想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尊重,教师应当具备丰富渊博文化知识,一个不善于沟通交流、文化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是很难胜任教授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接受和消化新知识、新观念,认真钻研语文知识、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应当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当孜孜不倦、勤奋好学,努力做到既有精良的教学业务能力、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才能深入浅出、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各种教育和指导,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
(二)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尊严和价值,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积极美好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他们才能主动地接受教育,才能使他们中懦夫变为强者,才能使他们中的落伍者变为进步者,才能使他们中的失败者变为成功者,才能使他们变得自尊、自爱、自强、自信。
三、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具体实施策略
(一)创造平等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气氛
一堂高效的语文情感教育课堂,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体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才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促进他们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将学生情感、自己的情感溶于教学内容之中,增强他们对教材的情感感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思考力。课堂上,教师组织管理学生,应坚决避免高高在上的“教师为中心”式的管理模式或手段。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具有作者特定的写作目的、写作背景,都包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把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当然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由于中学生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思维不是完全成熟,有时学生难以辨别清楚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容易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坏评价,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变为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效地让学生体验、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进行教学,而且要求学生要对精彩的课文、精彩的片段进行深情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连接学生和作者真实情感的桥梁,让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科技的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完全走进了课堂。教师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教师都能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这样可以让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逼真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具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总之,为了继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我们要按照普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增强他们各方面的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内涵;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23-01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有这样一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新《课程标准》“新”在何处?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现实指导意义究竟如何体现出来?必修教材中的“阅读鉴赏”课文篇数增多,教材的练习与训练题减少,学生不多做题,考不好怎么办?三年下来能应对高考?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一)新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课程的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三)新课程的目标
(1)积累、整合(2)感受、鉴赏(3)思考、领悟(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二、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认识
(一)新课改的变化
1、“走班制”让高中“大学化”
变化:实施新课改后,高中学生将根据需要,选修自己喜欢的课程,夹着椅垫、背着书包每天穿梭在不同教室里“走读”,像大学生一样,与不同的同学去不同的教室上课,将成为今后高中生学习生活的一道奇特风景。
2、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课表
变化:以往高中实行了几十年的“统一”课程表将结束使命,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课程表,两个完全相同的课表将很难看到。
(二)新课改面临的问题
1、教师压力大怕与高考对接不上
高中新课改给高中教师们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当年参与初中新课改的教师相比,他们可能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教学理念、课堂内容虽然变了,但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指挥棒”仍未变,因此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2、家长怕孩子吃亏顾虑多
采访中发现,即将到来的高中新课改,令大部分学生家长心里都“七上八下”的,非常矛盾。许多家长表示,一方面,希望新课改能真正让孩子提高综合素质,扭转以往高中课程“死读书”、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孩子减负。另一方面,国家现行的高考选拔制度还是以分数为重要衡量标准,这些选课、“走班”、研究性学习是否会耽误了孩子的学业,现在还未可知。
(二)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新课程改革
1、教师关注“学”,学生互相“交”
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师必须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课堂上多向交流的渠道。
2、撞破“铁屋子”,多开几扇“门”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因为开放可使学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生发出奇思妙想,生成新的学习内容,使生命个体得到发展。教师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3、教材选定:“新面孔”教材已初步审定
高中新课改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教材将全部换成“新面孔”。据介绍,改革之后的课程与教材将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培养,突出“选择性”、“探究式”和“多样化”。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观念,教材内容和知识需要进一步的认知,保证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来强调联系和概括归纳,从个体至整体、从具体至系统。作为人民教师的教育职责,应本着立足现实,立足“学以致用”的观念,饱含提高学生综合的素质的愿望,以身作则,积极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趣味性及人文性),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完成基础知识(以课为单位)的教学之外,花少量时间、跨时空、跨学科地广泛联系、引导和点拨,以拓展学生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切实增强学生的认识、思辨、审美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取得画龙点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现已正式颁布实施。它是在两省一市试验本的基础上,根据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又作了比较大的修订。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体现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为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分,’(读写分编),二“合,’(课内外结合),三个“转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1.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
2.理想的阅读教材,应该做到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使它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3.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和划分单元,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章与文字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一直是高中的主课,一般占总课时的1/5左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与高考的交易―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利益旋涡中的高中语文教育,千疮百孔,沦落为一块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2.语文与生活的隔绝―失却活水的涸辙之鳍。现在的语文教育严重脱离生活现实,教材滞后,教法机械,语言苍白,思维狭隘,这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是语文共性语言泛滥,而个性语言缺失。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共性,却对语文丰富的个性弃而不顾。对语文共性的偏执,导致语文的课堂形式日益成为一种程式,这种程式阻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致语文的空间日趋狭小,沦落为声嘶力竭的娇情或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