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范文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

篇1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管理;城市竞争力

一、前言

文化体现的是城市的记忆。不论城市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老城区的历史街道、文物古迹、老居民区,亦或是这城市传统的技能、习俗,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形式都是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而这些也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因此,历史脉络和文化脉络作为城市的独有标签应该被世人所重视。

城市文化是一种付诸于城市的文化形态。比如我国的潍坊风筝文化、成都巴蜀文化、南京金陵文化、郑州殷商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的经济投资环境与文化传承环境,在各方面均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城市的文化对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文化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此,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城市社会的变迁本身是一个文化的大题目。它的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城市的规划、布局、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建筑艺术等所构成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城市的困惑和失落。

(二)城市文化反映城市的制度组织和社会结构

城市的权力结构、自主程度、决策和管理、城市的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社会分工和专业分化、社会团体和组织程度等,反映出城市是充满活力、高效和有机的、以人为中心的,还是僵硬而低效、非理性的,两种不同的管理和制度。

(三)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成果的反映

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包括学校、学术机构、体育场、图书馆、公园等文化设施的建设;还表现为广播电视、文化团体的建设以及各类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价值和功能、风格和特色、品味和层次等等。这是狭义的文化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状态。

(四)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的人口构成及其文化素质

城市人口在民族、年龄、职业、信仰、健康的动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指标。

总的来说,城市文化的本质是人文精神的状态和追求,是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和品味,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城市文化是城市的一种无形的资源,能否对城市文化进行合理经营直接决定着城市品牌能否建立。因此,对城市文化进行有效地管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三、城市文化的结构

城市文化有其特定的文化系统或体系,它由众多子系统组成,城市文化系统或体系所表现出的不同层次,就是城市文化的结构。一般可以将城市文化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城市的物质文化

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层。它由城市的可感知的、有形的各类基础设施构成,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通讯设施、公共住宅、水源及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以及市场上流通的各色商品以及行道树、草地、花卉等人工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城市物质文化的外壳。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不仅城市中的那些有形的物质实体,鲜明地呈示了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一个城市的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也形象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比如,广场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广场是城市结构中最明确的因素,从古到今,广场向来都是城市的心脏,只有来到城市的主要广场才算真正抵达城市。 城市广场不仅仅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场所,它还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场所之一,既是城市社会文化形态的建构,同时也在建构城市的社会文化形态,不仅可以展示一座城市的性格,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精神特征

(二)城市的制度文化

城市的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中层结构,是城市文化的制度化、规范化的表现形式。城市文化的变迁必然通过各种制度的变迁表现出来。城市的制度文化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但主要满足于城市居民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即由于人的交往需求而产生的合理地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在城市的制度文化的诸设施中,最主要的有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篇2

关键词:规划 ,城市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should start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its unique c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city a few, that is, ecological, human nature, and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thus make the designers in the city i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itable design concept grasp, have unique solutions.

Keywords: plan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生态型的城市

生态城市的规划主要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和发展生态经济、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等。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必须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按照上述指标科学规划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生态活动,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必须考虑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目标,并且要体现城市特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要用生态建筑原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城市居住区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是要合理布局;然后是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最后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

绝大多数城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就是保护和提升。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从实践经验看,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是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可行之路。

2 人性化的城市

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改造环境,享受自然。在规划与设计城市总体布局时,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要求无论规模大小、无论位于何地,都要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均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出发,人性化设计理念要求对周围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为人类服务时更加完善、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产物,在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首先应该体现对他们的关怀。在交通、建筑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特别体现城市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与帮助是现代城市对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

地域特色是指相当规模地理区域内所拥有与其它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特征,是高度复合文化地图的表征。其中,自然环境的特色包括与众不同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量、地形、地貌、土质及生物等自然现象;社会文化特征包括与众不同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而社会文化特征也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泉州为例说明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如何进行规划。茶文化是泉州文化特色的代表。泉州的茶文化,也是一面反应寻常百姓生活方式的镜子。茶文化是应交往需要而产生的活动,喝茶活动几乎渗透到泉州人民生括的各个空间:家庭、办公室、酒店、茶室等等,已经成为泉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艺居”的设置与布局成为泉州市的规划与设计其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考

虑的重点。规划以组团为单元,在组团中心结合住宅底层设置茶艺居,使之成为大合院的公共会客厅。结合住宅单体以及户外空间,形成多层次规模不等的交往场所。城市会因为创造者的差别而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自身条件优势来发展个性,是对规划与设计者在对城市进行总体布局时提出的要求。科学分析的城市的历史、规模、经济、地理等条件,区分优劣,取长补短。

因此,博采众长,重点发展与自身优势条件相适应的特色城市是参与竞争的出路,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出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总体布局时寻找城市自身的优势,发展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4 历史文化古城

城市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的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应该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必须落实古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对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具体的保护措施。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应该在整个城市范围内,非常明确的指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区域、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范围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管理。最后,协调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的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着眼全局,在整体范围内进行部署和安排,在空上和时间上对整体进行协调,以期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必须设计一个全局性、综合性的规划。要想协调好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显得非常必要。

第二,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为主要依据。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的目标,以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以城市定位与发展为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

第三,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古城都经历了丰富的历史积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有时也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

的规划和设计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就位。因此,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时应该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给子孙后代留下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导报,2008,5:47.

篇3

湛江是广东省省辖市,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国家一类大市,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广东省西部和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中心,地处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所形成的品字形中心位置,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当前湛江城市建设正面临历史性的转折,随着产业、资源的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已迫在眉睫。湛江市城市品牌形象的确立对凸显湛江海洋城市特征、拓展城市空间、改变城市面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MI的实现

城市CIS中的MI(理念识别)是城市形象设计中的灵魂和原动力,要进行城市品牌形象设计,首先要重视城市的定位,这是城市品牌形象定位的指路标,成功的城市品牌形象定位能为城市未来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湛江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粤西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是海滨风景旅游城市,这样的城市性质是颇为“特殊”的,它不同于一般的中心城市,也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城,又不同于一般的风景旅游城市,三者兼而有之的,湛江的城市形象,不是向一般的大城市学习看齐就可以了,而是要按“湛江”的“特性”来定位,力求比一般城市高出一筹,以求突出湛江独特的城市性质。围绕彰现城市“特性”导入城市设计的理念,着力构建和谐精致的宜居城市,当今,新型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日益推进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谋求区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发展步伐,离不开高起点的城市形象设计。

(1)规划性。湛江市政府应该重视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首先是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全市按照“一海三岸”的城市格局,形成了市域和片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完整统一的规划体系,完成了对城市绿地、水系环境、旅游发展、综合交通、环境卫生及排水、消防、燃气等专业规划,为城市目前和未来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分步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建设,坚持用城市设计的理念来精心打造和谐精致的现代都市。

(2)个性化。近年来,湛江市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海”、“绿”、做好文章,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形成了“海岸、文明、生态”的城市性格和特征,“特色城市”的发展理念将为湛江市赢得了新的竞争优势。在2014湛江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海湾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从湛江港沿海往北,经保利城市原点广场、西澜湾渔人码头、法式风情街、南珠广场、渔港公园海滨浴场,沿中央商务区、海上运动中心、金沙湾海滨浴场、湛江文化中心,再到滨湖公园,是宝贵的33公里黄金岸线。”还海于城、还岸于民、还景于自然的现实需要,也是湛江城市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的现实需要。这样的规划很好的彰显了城市的个性,黄金海岸线就是湛江市的独特的城市名片。

(3)细节度。地域条件和城市群定位决定了湛江市不贪大不求高、潜心建设精致城区的总体发展思路,湛江应该突出“精致城区、舒适生活”的城市特色。要注重人性化在城市设计建设中的作用,对雕塑、路灯、标志牌、铺地、店招等城市设计要素均注入精品意识实施建设,要使得使湛江市能成为精致耐看、意趣丰富的城市。

2 BI的实现

BI(行为识别)是城市中各种制度、行为的体现。它增强了公众对城市的了解、支持、认同与合作。BI的实现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湛江市政府的执政水平。政府的管理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要干预和导向,是政府与社会共建城市的前提和保证。其次,要提高城市教育水平,以求提高湛江市民的行为素质。第三,要大力发展经济,经济是基础,城市经济有实力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在众多的城市行为形象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的形象,因为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城市,规范和约束市民的行为,策划和组织城市的日常活动。湛江城市的BI设计,必须根据湛江市民的需求和现代生活特征进行整体策划。

(1)社会文化。在城市的社会文化建设中,首先要发掘城市历史及地理人文,保护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地处西南,历史遗留建筑,戏曲、民俗独特而丰富,需要政府在规划时将这些融入其中,弘扬和保护其独特的社会文化。其次需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根据湛江市的需要,可考虑在湛江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馆和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展览馆等,多增设几处文化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建设不仅是城市形象的呈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经济文化。经济文化活动往往是城市形象的主要传播手段和形式之一。例如,一个博鳌论坛,使原本默默无闻的海南博鳌家喻户晓,而东盟文化博览会使得的原来落后的广西南宁名声大增,这些城市建设也实现了大的跨越,只有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塑造湛江城市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升湛江城市的竞争力。所以湛江市应该引进或承办定期性的大型文化、经贸或其他活动,或举行国际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尽力打造经济文化航母,进而影响周边城市乃至全国。

(3)语言环境。作为行为识别形象,语言行为是很重要的识别形式,湛江地处粤西,方言多,外地人到湛江往往在语言上屡屡为难。一座优秀的城市必须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是要做到语言美。其次是要积极创造的外语环境,尽量在湛江市民中普及普通话,避免因本土方言难懂而带来沟通障碍。

3 VI的实现

VI(视觉识别),是城市理念识别(MI)和行为识别(BI)的外在表现,包括城市的地理、风貌、格局、建筑、环境、卫生乃至市民行为举止等呈现在世人眼前看到的城市内容,是城市CIS中最直观的部分。

(1)市徽、市树和市花。要建立完善的VI系统,首先要设计城市的徽标,城市的徽标体现了城市的气质,是外来人对城市的最初印象,是城市品牌形象的缩影,城市徽标能够团结市民,加强市民的荣誉感,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城市品牌形象设计视觉识别的核心内容。市树市花则是湛江地域特征的体现,而且还蕴涵一定的人文意义,甚至还可以将其提升到精神文明的层次。例如,提起牡丹,人们就会想到洛阳,进而想到这座城市的深厚历史人文。湛江市的市花是民间民众评选的紫荆花,但人们一提到紫荆花,只知道是香港的代表,这对湛江来说是不利的,辨识度上模糊了,不利于城市形象的建设,任何有代表性的东西都应该有独特性,这样才能便于识别,市树也是如此。湛江的管理层应该注意到市徽、市花、市树的重要性,尽早由政府主导确立属于湛江市自己的市徽、市花和市树。

(2)城市主色调。城市的的主色调是一个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每个城市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人文都不同,所形成的城市性格也不同,这些都可以通过色彩来表达。例如,山城重庆,热情,开朗是重庆人的性格,所以它的城市主色调是红色,而他的城市徽标也是红色的。一个明确的城市主色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是形成城市特色的重要一环,广州就曾经邀请专家专门对广州的城市主色调进行调研设计,结果发现土黄色最适合广州。美丽的希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该城市的统一色调――白色,这个城市不管建筑的风格、类别是否各异,但是外墙主色都是白色的,美丽的海洋的蓝与希腊建筑的白巧妙融合,希腊成为了人人向往的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湛江也有着美丽的海湾,但是湛江建筑缺乏个性,总体色调凌乱,不具识别性,这些都需要城市的管理层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把握好色彩方向。

(3)城市形象广告宣传口号。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告宣传口号是一个城市独特个性的表现,往往一句口号足以让人记住一个城市,这是城市形象识别中重要的一环。例如,大连的口号是:“浪漫之都,中国大连”;佛山的口号是:“狮舞岭南,传奇佛山”;而中山的口号则是:“伟人故里,锦绣中山”,无一不体现着该城市的独特城市形象,而湛江缺乏具有城市形象代表性的广告宣传口号。如今,不少城市与地方纷纷在电视台、网络等公众媒体宣传自己,提升自己城市形象,在短暂的30秒广告中,一句令人深刻的宣传口号尤为重要。所以征集能够彰显湛江的城市特色,展现当代湛江人的精神风貌的广告语,能有效的提升湛江城市的凝聚力,和对外形象。

(4)对外宣画册、电视主题片、礼品等。对外宣传作为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高城市美誉度、推动区域发展的加速力和重要推手,具有全局意义,应受到高度重视。在对外宣传中宣传画册、电视主题片、礼品等作为具象的城市形象宣传手段也要注意其权威性,唯一性和独特性,要有效的与城市形象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互相呼应,成为城市形象营造的亮点。

4 总结

城市品牌形象(CIS)战略,是一种新的城市战略,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它的本身就是生产力,湛江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中等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和机遇,如何在中国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是城市管理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城市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突破口,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中,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手段,它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综合。在目前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2014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N].湛江日报,2014-02-21.

篇4

关键字:地域性城市广场 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当下,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人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被局限,市民更渴望寻求一些开放的空间来进行互动交流,城市广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慢慢发展成为城市的“大集市”,最能体现这个城市的状态和地域特点。所以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与研究对于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体现也就越发重要。

1.城市广场的分类

由于现代的城市广场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所以广场的性质也在向综合性的方向发展【1】。但按其主要功能和需求来分,可分为: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等。同时城市广场也可以按照其空间形态,平面组合方式等进行分类。

2.地域性的相关含义

2.1地域性的含义

地域性从广义上一般指一个地域的本性和特点,其中包括了其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元素的特征。

城市广场的建设首先依附于一个特定的地域,所以地域性属于城市的本质属性。城市与建筑的地域性是指最终产品的生产与使用都在消费地点上进行,房屋一经建造就不能移动,形成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又具有渐变和发展的特征。【2】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地域性是由该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并经过历史沉淀后的结果。

2.2 城市地域性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外来的与地域性风格相异的建设和设计风格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且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建设活动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导致传统与发展无法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相结合,所以地域性的保护和发展更多的需要体现在设计当中。

3.城市广场地域性的设计的研究

3.1城市的地域性要素

城市的地域性要素参考中国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在2001年中国建筑学会上的观点,将其分为自然环境要素,社会文化要素,经济和技术条件要素三个方面。【3】

3.2城市地域性要素与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

3.2.1地域自然环境与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

自然环境中和城市广场地域性关系密切的包括有气候,地形地貌以及植物。

气候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日照、降水等,这些气候因素首先会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其次对城市广场的设计地块的选择,城市建筑的形态设计以及绿化树种的选择等方面也有影响。尤其是我国从南到北,地域跨度大,气候条件也变化多端,应对不同的气候,在广场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当地的具体气候变化。例如在夏季干热的城市广场中,在广场中设置喷泉,反过来也体现了当地的风格气候。

地形地貌是城市广场场地的基础,其直观可见的表现了广场的设计和建设。城市的特色风光可以通过直接成为城市广场的组成部分或者通过借景的园林手法运用到广场景观出来。例如在一些山水城市中,城市广场可以考虑把周围的自然环境资源运用到设计中,这样不仅体现了城市特有的地域地貌,而且也加强了广场的景观效果。一些城市的地形条件带给设计一些局限,反而也给广场的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突破,更能体现城市的地貌风格;同时,在建设材料的运用方面,城市各异的地质条件也对广场的建设提供了更为自然和风格独特的条件。所以,地域性是既富有挑战也能因地制宜创造出特别的城市广场形式的契机。

植物配置从古发展到现在,成为园林建设的重要要素之一,其在城市建设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随着全世界生态城市的建设受到更多的重视,植物在其生态效益方面最为关键,在构建景观,围合空间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些城市都有其“情有独钟”的市树、市花。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都被文人墨客赋予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含义,随着城市的发展,这种含义也被传承下来。

3.2.2 社会文化与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

社会文化包括的内容对城市广场地域性的设计是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的,因为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性和地域性的内涵是基本契合的,都是有文化的内涵,是相互作用的。其中,人的行为活动、城市自身特点、地域传统文化特色这三类型城市的社会文化范畴对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影响最大。

首先,广场作为以人为本的空间形式,人是其本。广场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活动,包括身体的体验和心理的体会感受。广场不仅仅是容纳的载体,不是单纯的“容器”。同时,人本身作为城市的“主人”,由于地域性的差异,表现在生活节奏,生活习俗等方面也产生了差异,比如语言、饮食、休闲方式等。所以在设计广场时,要结合当地人的行为习惯,通过空间的设计和人的活动方式相匹配,通过对广场中各种元素的考虑,形成与当地文化特色相互作用的目的,从而形成与当地人行为习惯相符合的空间场所。反过来讲,空间也通过市民参与的过程表现城市面貌和特色,两者相互融合,使得城市的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

再者,城市广场随着城市的发展需求,慢慢演变成为了城市的综合体。不仅承载着活动休闲的场所,同时也带动周边环境的延伸。其中与广场相配套的建筑风格要与广场地域性相辅相衬。城市的建筑特色是随着历史的沉淀发展而来,直接体现城市的特色。在设计中,可以把本土建筑或者一些历史古迹作为广场中的景观元素体现出来。例如,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就是以有着历史背景的建筑为中心而进行设计。也可以以拥有地域文化历史风格的建筑直接作为广场的标志和象征。例如,西安市的大雁塔广场,就是以大雁塔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氛围的城市标志广场,从而也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最后,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应该需要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城市的历史发展、城市的艺术形态等,满足人的文化追求。当广场被赋予城市的文化主题,更能反映该城市的文化层次,历史氛围。同时也对外来人口对城市的了解和认知起到了指导作用。

3.2.3 经济发展与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

我过整体的经济发展是稳定而迅速的,但是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差距很大。所以城市广场的建设要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要有特色,而不是只求“大工程”,做到经济实用。

3.3 小结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落到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会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而产生新的问题,我们也要通过实践研究寻求到新的理论和方法来应对。其既不是对古典的传统的形式风格的追求,更不是抛旧引新的只追求发展,而是去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是城市更好的发展。其根本的设计方式是去寻求地区物质形态和其形态下的内涵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 和谐发展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展示了城市的价值品位和风尚,它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大规模的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城市文化管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好的挖掘城市内涵,彰显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特性,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成为城市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强化城市设计的文化传承功能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的建设都应继承历史,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成功的城市一定是在保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城市。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设计阶段,因为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强化城市设计阶段的文化传承功能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城市形象设计与规划应在保护、发展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设计和总体布局的规划,绝不是单纯的城市形体的设计与规划。城市形象设计是对一个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城市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与运作机制这三者的复合表现的设计。如果抛开城市社会文化背景,缺乏对社会问题及个体需求心理的理解,缺乏深远民族文化的基础,缺乏对城市系统运作机制的把握,即使再设计精美的物质形体也难以形成有文化个性特征和富有生机活力的城市形象。

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设计,是城市形象设计工作的基础与关键。任何一座有一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都有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虽然难以完全用具体物质加以表达,但都不难体会与感触到。显然,城市形象设计如果对城市文化背景不加以区分,采取单一的形体设计的手法,必然造成城市空间特色的丧失和社会文化肌理的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形象塑造必须并着力于城市文化氛围的确认、研究和营造,这对塑造具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定位,在进行文化设计时,都要按照现代化的标准进行。设计者应悉心搜集、掌握和研究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尽量避免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失误,用战略眼光、现代化意识,使城市文化的物质要素同城市文化特色和谐共生。

2.增强城市建设中的文化意识

城市建设是认识一座城市社会文化最直观的载体,要实现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和谐发展,应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增强思维中的文化意识。

2.1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塑造良好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形态、文化历史、现实的和未来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良好的城市形象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资源和经济竞争的制胜法宝。

塑造城市形象内在地承担着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统一起来,促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任务。它贯穿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具体分解、落实到各个城区、各个系统、各个单位乃至各个岗位和每个市民,形成上上下下、各行各业群策群力、协同共建的局面,既保证了经济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又塑造了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形象。

2.2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保持城市文化特色

文化资源是富民强市的源泉和动力,要使城市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文化作用,必须深入发掘各种文化资源所能发挥的最大潜能,确定其与社会、经济间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和位置,即对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宏观的和微观的调整,使文化资源这一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价值。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一种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的核心,是一座城市区别与另外一个城市的关键,城市特色蕴含于城市结构的各个方面。历史传统、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土人情等都可构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城市外貌、建筑物特征(物质形态)和文物古迹简单组合,而是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中的精神与物质的特点。城市的历史形成过程不同,其文化底蕴也不同。要填补城市特色的缺失,就必须将独特的文化填入城市的框架。城市从形成开始就具有积累、聚合、选择、发展文化的功能。各类文化在城市再创造过程中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如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丰富的人文故事是物质的精神化,而古老的人文景观又是文化精神的物质化。无论是人文故事还是人文景观都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凝结,是城市外在形象所展现的文化特色内涵。

3.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提升并举

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是城市发展两个经常性的内在动因,城市正是在旧城不断改造与新区不断开发的交替过程中实现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质量的逐步提高。处理好新区开发和旧城提升的关系,既能够合理调整城市结构及布局,又能够促进新旧区协调发展,加速旧城改造进程。

旧城记录了城市文化的产生、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凝聚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旧城改造中,依据改造的内容和要求,妥善处理现在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之和,既能促进旧城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又能实现旧城的“有机更新”。

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拥有悠久的齐鲁文化、辉煌的历史遗存、独特的泉城特色,要坚持走好老城提升与新区开发并举的路子。旧城提升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注重保护传统街区和风貌。要对旧城区进行战略性规划研究,调查清楚旧城区内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现状情况,统一规划确定需要拆除重建、需要改造、需要保护的地块和建筑,统一确定道路交通公共服务及绿化开畅空间等系统性设施和空间,要克服和避免大大超载本地经济承受能力和市场信息吸纳能力的大拆大建现象。遵循和谐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依据经济实力科学合理地安排旧城改造的工程规模。对于新区的发展,要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加强集中开发,提高组织管理力度。注重合理安排关系人们生产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使新区在起步阶段就具有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很高的集聚能力。新区建设也要注意追求与旧城文化风格的和谐,通过历史文化符号标志的传递,体现地域的文化特色和环境特点。要对山、泉、湖、河、城统一规划整合与开发,营造天蓝、水清、地绿、路畅的最适宜居住生活和创业发展的人居环境,实现环境生态、人文景观与现代化气息和谐交融,展示城市新形象。

4.结束语

城市建设是城市文化的一种直观表现,城市建设的产物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城市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文化积淀和文化提升的过程,城市管理者应在保持城市建设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对城市文化的管理,实现两者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中国城市的再造――关于当前的“新造城运动” (J).现代城市研究,2004,(1)

[2]胡莹.“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市石牌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2,(2)

[3]万艳华.论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相契合的方法与途径(J).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1,(3)、(4)

[4].刘玲.现代和谐城市应有的五种关系(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1,(2)

[5].李志霞.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J).《 企业研究:理论版 》.2011,(1)

作者简介:

篇6

一、城市特色危机与当代城市建设转向

在以改革开放的形式实施的现代化追赶中,技术的标准化、资本力量的高效发挥等,既使我国城市产生了极大进步,也令城市面貌日渐一致,伴生了所谓的城市特色丧失。其实,该历史进程,不仅是国内的事情,也是全球性问题,具有普遍性,某种意义上说不可避免。但在日益深入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格局中,国家与城市的独立性及价值并没有动摇。相反,越是现代化、全球化,越对城市的个性与特征提出了要求和期待,此即城市建设的民族性、地方性诉求在全球化时代不降反升的原因。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可知前者对后者有一种非常紧密的依赖,二者相得益彰、十分和谐,[1]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在城市营建方面的智慧。城市源于自然山水等客观条件,却又多姿多彩,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具有生命力、可持续性。但伴随时代演变,人类的实践能力增强,城市不断挣脱自然的怀抱,甚至走向与自然对立、冲突的一面。在城市营造过程中所实施的对基地环境的变动和改造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加深,忽视乃至漠视自然环境因素的托底作用,城市与自然的紧张遂因此而生。淡水匮乏、热岛效应明显、地面下沉,乃至不可思议的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就是这种肆意而为的当代城市建设行为的后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人们,在工程技术手段得到极大提高的今天,应该自觉坚持城市建设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和谐一致,使城市的自然环境诸要素被统筹到建设中。

尽管当下中国的城镇化仍在持续进行,但城市建设的模式其实也在悄悄之中出现了新变化,即从追求城市空间规模的数量扩张,转向城市空间美学质量的提升,城市建设由数量向质量转型。简言之,城市开始关注自身的特色、个性以及可识别度,[2]建设具有不同外部形态特征,以及蕴含不同秉性、精神、文化、社会面貌的城市。城市彼此间惟有明显的可识别性,才能够实现较好的竞争与共同发展。

二、特色城市建设与全面资源观

培育特色城市或塑造城市特色,离不开城市特色资源的支撑。城市资源不仅包括可视可见的自然资源、物质条件,还有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社会人文环境等内在的无形资源,这也是特色城市建设所依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

相对而言,城市所在的地理环境等自然资源条件对城市的轮廓形态、结构布局等外部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而城市的历史传统、社会人文资源,则对城市的精神风貌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城市内涵发挥着较大作用。

城市特色其实是一个内涵丰厚的概念,表现在多层次与领域,是城市物质空间上的形态结构特征、城市标志性建筑与城市社会文化特征等的结合。[3]特色城市应是城市外部形态结构与内在精神风貌俱佳的城市。只凭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而刻意追求城市外观的与众不同,与试图在保持城市平庸面相的前提下通过发掘和利用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建成富有内涵的城市一样,都是行为偏颇而愿景难以较好实现。仅仅在独特自然地理资源基础上营建的有个性化特征的城市,顶多是“天生丽姿”;脱离自然条件的融合而偏执于所谓的内涵型城市,也难免落入“优而不雅”的境地。凡是在特色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通常是紧密契合了自身综合资源的那些城市:既重视城市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又充分斟酌、利用历史人文资源。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庞大,地形地势、物产气候等差异性突出且明显,而现今六百余座城市中,大多数又属历史城市,有着长短不等的生命线与前世渊源,可谓在质地条件与人文素养上兼收并蓄,能够进行丰富多变的组合,这为我国能够建成一批综合优势明显的特色城市预备了条件。

充分利用自然、地域、人文等稀有而珍贵的综合资源条件,建设别具一格的城市,在国内外城市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地位,提高城市的吸引力、美誉度、宜居性,在当今城市化时代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很多城市努力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其中,具有突出自然地理优势和民族、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的西宁市,可作为一个案例进行剖析,以讨论如何利用综合资源、建设特色城市。

三、西宁综合资源分析及与建设目标的耦合

西宁是青海的省会,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东部边缘,深居我国西北内陆,隐藏于黄河上游的重要支流――湟水的谷地。它西边毗邻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其他方向则被群山环绕,东隔祁连山余脉是联通内地与西北边疆之交通的河西走廊。

从城市属性上看,西宁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节点。目前,西宁也在努力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建设具有独到特征的城市。如经国务院批准的该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建设具有文化魅力的高原山水城市。[4]这种目标设定是吻合西宁的各种资源禀赋条件的。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优越的交通

篇7

(一)城市精神

对于“城市精神”内涵的表述目前有很多,简单说,城市精神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被居于其中的市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城市由于有不同的历史积淀、风俗民情和文化特色,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从而展现不同的城市魅力。可以说,浓缩的城市精神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信念、文明素养、道德伦理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所有市民集体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从某种角度说,城市精神就是市民精神[1]。不仅如此,城市精神更是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的一种地域体现。国家是一座座不同特点的城市的集合体,因此,任何城市都不能独立存在于国家和民族之外,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必然会带有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变迁的整体烙印。城市精神的价值取向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发展既培育了城市精神,反过来,城市精神也助推着城市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用城市精神来凝聚与指导城市居民,从理想、法制、观念等意识形态的层面推动城市的发展,扩大城市的影响。城市精神具有三大功能:一是传播功能。浓缩、凝炼的城市精神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带来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导向功能。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标杆,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市民的价值追求起到引领的作用。三是凝聚功能。城市精神是城市居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它通过集中市民的智慧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语言”来指导城市的主体活动。城市精神体现了城市的综合实力,是城市的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城市精神的内涵和功能就决定了它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也就日益彰显着其作为城市意识整体中最高也是最集中的价值形式。

(二)高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对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起着深刻的影响作用。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就业方向都离不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建设校园文化既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线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校服务社会、打造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方式。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说对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创建时间短,缺少历史的积淀,文化底蕴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数还处于探索阶段,照搬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也不是个别情况。与大学校园文化相比,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既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必须彰显其职业技术教育的元素,才能真正走上特色发展的道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化”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具有更强的地方性、企业化、服务性、实用性的特征,必须融入更多针对地方经济、企业需求和岗位特征的元素。而与地方社会发展的结合和融入,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与所处城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高职教育对所处城市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高职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必将更加紧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院校因地制宜地找准切入点,逐步发展成为特色。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的以“诗教”为切入点,有的以校园环境为切入点,有的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为特色,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新时期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城市精神,处于城市之中的高职院校如何抓住发展的契机,与城市接轨,真正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构建一个具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点、鲜明时代特征、彰显城市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成为高职院校当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融入城市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在锻造城市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未来建设者的摇篮,必将担负起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基于高职院校职业化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必然要求与外在社会、经济环境更接近、更融合,因此,将代表城市品格的城市精神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城市精神为基础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

公民意识一般包括公民个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道德感、价值观等,是反映公民个人在对待国家、民族、社会时的态度与取向。良好的公民意识,不仅关乎个人在社会的生存发展,更关乎城市、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城市精神的培育必定离不开公民意识的培育,而作为公民群体中最年轻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不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性的特征,因而把城市精神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基础,通过严谨的校风、优良的学风,去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价值观念,提升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加速其社会化进程[2]。

(二)以城市精神为支撑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区域社会文化的繁荣

城市精神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独特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和灵魂。不同的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这些特色都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镌刻在城市血脉之中。要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质量,塑造城市形象,就不能抛开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高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担当起繁荣地域先进文化的责任[3]。高职院校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这些人才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把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融入到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中,把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和地域文化培养结合起来,以城市精神支撑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既能提升高职校园文化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

(三)以城市精神为引领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城市精神代表的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构成的是城市独特的人文环境,体现的是城市软实力。实践证明,现代城市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物质环境之外,更要建设好精神环境,没有精神的支撑,物质建设不但难以实现,即便实现了也缺乏意义和价值。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发展不仅是相生相伴,更是共存共荣,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更应该以城市精神为指引,实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意味着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立足于地域文化,从地域文化中吸收精华,并把它与学校中心工作相互配合,结合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使“城市精神”全面融入校园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师生的精神向导,让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师生是否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而“城市精神”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价值、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必将演化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4]。

三、融入城市精神的高职校园文化培育的建议

把“城市精神”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培育中来,一方面可以提升高职院校自身软实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动力。但是,文化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

(一)把握时代特征,加强舆论宣传

城市精神是现代城市发展历程中的自觉追求,其表述用语一定全面涵盖了这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特有风貌。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一定了解所在城市的历史风貌和发展特色,要培养他们成为对城市有高度认同感、荣誉感的优秀公民,在建设高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城市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舆论宣传就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内的各种宣传工具,如报刊、广播、校园网等媒介;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抓住校园重大活动或者重大事件的有利契机,形成弘扬和培育城市精神的热潮。

(二)注重文化建设,关注人文情怀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城市建设者,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怀,这样才能构建和支撑起城市的品格和风貌,才能真正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能够成为城市精神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比如,开设讲述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公选课,把城市精神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等等,使学校成为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的良好温床,让学生形成文明守法、崇尚科学、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三)融入社会生活,激发责任意识

城市精神的践行需要每一位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而公民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责任意识培养入手。只有把公民意识的培养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塑造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人才。学生责任意识的增强不仅需要校园内的理论引导,更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体验。学校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主题活动,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和社会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既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能使学生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质[5]。

(四)提升自身素质,引领价值导向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可持续发展;特色构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属于宏观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城市和城市所在的区域,如何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设计,又如何设计出特有的城市理念,是摆在城市建设设计人员一项紧迫而富有挑战性课题。

1.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 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 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 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

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寻求地域的特色,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之一。城市规划设计应承继城市当地的历史文脉,突出地方建筑的艺术特色。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 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

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对于历史文化古城,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应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的模式,处理好古城文化遗址保护与环境整治绿化、以及旧城改造和古城文脉复兴的关系。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2.1 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 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2.2.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得到改造。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2.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2.2.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构建的方法

3.1道路系统

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尽量拓宽行人面积,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增加人的活动量,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强化活动的特征。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它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部的处理。

3.2开放空间

3.2.1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

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应维护区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主动补充构建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的自然山水地貌。建构连续的城市总体山水格局具有“环境”、“生活”、“意象”三个方面的意义,它以地形地貌三维空间为基础,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3.2.2城市绿地系统设计

①城市绿表皮设计

城市景观物质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欣赏建筑美为主的城市硬质景观和以植物等自然景物为主的城市软质景观两大类。软质景观不仅能美化城市,还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将硬质的景观进行“软化”、“绿化”,如对城市建筑物表皮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桥梁设施绿化等措施来提高绿化率。

②城市平面绿地设计

不同地域的城市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绿化来彰显城市个性,重视建群种的筛选、引种,以使城市绿化更接近自然,保持其稳定性,提高生态效益,体现城市特色。具体可从广植乔木、巧植灌木、普植花卉、草坪这三个方面来完成。

3.2.3城市水系统设计策略

水体系统不仅能美化市容,还具有生态调节作用。在滨水区开发中应保护其自然格局的完整性,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滨水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还可设计河岸绿色通道,打造城市慢速交通系统,创造宜人的开放空间。

3.2.4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广场设计

广场是城市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应针对城市的气候条件,提高广场的舒适性,降低广场的能源消耗,改善广场周围的微气候。在炎热地区的广场,可增强周围建筑界面围合度,以减少广场的夏季太阳辐射。广场设施的材料、色彩和布局也要根据具体城市的气候来选定。广场的地面铺装应从节能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来提高其低反射率、渗水性等相关的物理性能。

3.3高度控制系统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高度控制系统包括建筑物体量与城市尺度的关系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和高度控制。城市高度控制系统是从城市整体的空间架构与历史自然资源、方向指认、结构管理等因素出发制定的理想的建筑物高度分布状况,以天空为背景的一副或一组建筑物以及其他物体的轮廓或剪影形式的天际线,是城市生活事实的物质反映。一个城市中独特的天际线及建筑物的高度,不仅合乎审美上的需要,同时对于一个城市与市民之间所形成的方向感与认同感等心里上的褒义颇为重要,它能使人在心中留下对城市产生的强烈印象。城市的功能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也可以从城市建筑群的高度及体量的纹理中表露出来,如体量高大的建筑群及整齐的街道是高密度新区的意象;而有机的街道系统及有时间痕迹的细碎体量是旧市区的特征。在规划设计中一般应强化旧城区的现有纹理、街道组织及建筑物体量关系,保持现有高度发展模式,避免大体量或不适宜的高层建筑及无限度的拓宽道路。

4.结语

良好的城市规划在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要更加体现人性化、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科学研究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科学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冯志刚.浅谈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2] 涂军飞.浅谈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 [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发展设计思路

1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1城市规划设计人性化的发展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一个舒适、安全而又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创造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如何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需要成为城市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1.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

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思路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使人与自然相和谐。制定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

1.3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地域特色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而社会文化特征正是改造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一个城市的特色是这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特征,现代城市要更加注重其自身独有的特色。

1.4城市规划设计朝着文化城市方向发展我国有诸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具有文化背景的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时,要注重协调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关系。

2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

2.1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方法和措施在具体措施方面,首先要制定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合理划归城市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生态资源配置的规模和布局;其次要努力做好生态城市的内容设计,其基本的内容有城市景观的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同时要用生态建筑的科学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2.2城市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城市规划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具体做法是在发挥示范产业的同时,强调和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专业的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方法与知识,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化,调节和控制城市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的生态关系。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最终要追求的目的,社会发展过程除了明显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2.3城市规划设计技术手段的改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技术手段也由传统的画图和利用木头、纸板等制作成精细的城市模型,发展为电子沙盘和虚拟城市模型等,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普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这些新新技术都对城市规划产生了巨大影响。(Virtual Reality,VR)技术是指计算机根据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数据,生成交互式三维虚拟的环境,继而实现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感觉的形式,这样不仅能使参与者感受到由景物或模型组成的虚拟环境逼真的存在,也能实时准确地响应参与者的操作和行为,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CFD本身理论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精度的不断提高,CFD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在内的许多流体流动相关领域。CFD的优点是为使规划方案更趋合理,它能够提供大量的附加信息。

3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批准的城市规划

应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经过批准的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要防止认为地对其修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会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的牵扯而违反规划,应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3.2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的试金石和重要标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按照城市规划配套建设,道路先行,水电气跟上。不能顾此失彼,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配套、完善。

3.4城市的社会公益设施必须得到有力保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开发商投资行为会受利益驱动,造成规划中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公益设施,包括城市公园、停车场地、文化体育场所等。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需采取有效手段,有力地保障城市社会公益设施依照规划来建设。

篇10

关键词:雕塑艺术;社会文化;特征;价值作用

0 引言

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不同国家,甚至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其雕塑艺术的风格都大不相同,每一种风格的雕塑艺术都受该地区的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同样,在每一个地区雕塑艺术作品身上我们也可以发现该地区有特色的一些影子。例如,我国唐朝时期,经济发达,国土面积大,而且唐朝的女子都以胖为美,因此唐朝时期的雕塑的体积比较大,而且雕塑风格也是一些奢靡、豪华、繁荣的风格,唐朝之后的明清时代,经济发展相对于唐朝弱,因此明清时代的雕塑大多没有唐朝雕塑的那种繁荣、奢靡之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雕塑艺术已经与世界接轨,但是这些灿烂的历史雕塑艺术会一直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2]

1 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1.1 反映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

雕塑艺术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雕塑品,以不同的形象作为雕塑原型,其原型可以来源于古老的传说,也可以来源于口口相传的奇闻异事。雕塑家通过雕塑品将这些原型雕塑出来,既是一种美的享受,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同时,这些雕塑品也可以为后人研究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提供依据。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唐朝的经济十分发达,从一些出土的唐朝雕塑品中我们更加可以肯定这一点,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唐太宗的墓前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浮雕石刻―昭陵六骏,浮雕中的六匹骏马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而且形态姿势各有不同。如此精美的浮雕艺术品和雕刻手法也从侧面印证了唐朝经济的发达。

1.2 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许多雕塑艺术品的雕塑来源于中华文化。例如,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儒学家,也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因此,在许多孔子讲学的地方都有孔子的雕塑品,或是谆谆教导中的孔子,抑或是独自思考的孔子。这些保存下来的雕塑品无一不是在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儒学文化。雕塑艺术,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代表,不但在表达一种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纪念,更应该是一种鼓舞的力量,鼓舞着我们带着我们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让我们中华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 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特征

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具有社会象征意义,即象征着某个时期全体社会人民最真切的期盼。例如,古时候的人民最害怕的就是天灾和战乱。尤其是战乱,两国交战,不但要牺牲很多士兵,而且交战两国的人民也会久久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西汉时期的边疆人民饱受匈奴的骚扰,于是西汉派出了霍去病去平定匈奴之乱,历经数年之后,霍去病不负众望,平定了匈奴之乱,但是霍去病却在二十四岁时因病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英雄,在西汉边界修建了很多霍去病的雕像,这些雕像寄托了人们对这位英雄的敬佩与哀思,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这位大英雄可以继续保佑他们的和平生活。[3]在每个不同的社会时期,生活在每个不同社会时期的人民生活愿望不同,有的时候希望国富民强,有的时候希望风调雨顺,有的时候希望平安健康,智慧而淳朴的中国人民用艺术将这些美好的向往都表现在雕塑品中,形成每个时期特有的雕塑特色。

3 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作用

3.1 雕塑艺术是城市环境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居住地逐渐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近些年来,城市人口的增长数量一直高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随着在某一个城市居住的城市居民越来越多,城市建设也会随之越来越完善。日益完善的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感和满意度,也可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环境建设中首先考虑到的就是绿化,这是与人民健康相关的问题。在绿化工作完成之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建造了许多雕塑品,继而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需要。

3.2 放松人们生活的紧张感,陶冶人们的情操

随着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大,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住房、工作、家庭和孩子等。这些压力在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生活的紧张感,在这种高度紧张感的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久而久之,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影响。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一些雕塑品可以起到一定的放松人们生活紧张感的作用。例如,一些造型可爱憨厚的小动物雕塑品可以使人们会然一笑,使人们暂时逃离出巨大的紧张感中。除此之外,一些具有鼓舞意义的雕塑可以鼓励生活或者工作失意的人们继续努力,各式各样的雕塑品可以表达各式各样的含义。

3.3 延续与传承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也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过程如果没有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子孙后代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雕塑可以很好地把这些人文精神和历史发展进程保留下来。若干年之后,继续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雕塑感受整个城市一路传承下来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在这些雕塑中仔细体会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将这些人文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4 结语

一个小小的雕塑品,一门看似不起眼的雕塑艺术,其背后都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社会意义,雕塑艺术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视,其在社会的进展过程中所起的价值作用也十分巨大,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每一份雕塑品带给我们的文化意义,用自己的力量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的雕塑文化和雕塑艺术。以上是笔者个人的粗浅之见,文中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工作人员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张迪.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价值与理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2014(03).

[2] 赵彤,孔超.影响雕塑和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的要素[J].现代装饰(理论),2014(01).

[3] 梁杰亮.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3(09).

[4] 黄光武.雕塑艺术与博物馆陈列设计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3).

[5] 李新华.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美学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6] 吴小刚.论现代园林景观与雕塑艺术的融合[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篇11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艺术本质;公共艺术本质;发展;城市艺术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成为设计艺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公共艺术如何定位,公共艺术的边界如何厘清,公共艺术如何发展,目前还缺乏确定性。解析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从艺术的本质属性的规律上探寻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发展路径。

1艺术的本质

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辞海》中艺术的定义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作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在英语中艺术(Art)的本意是“人工造作”。按照美的性质,美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两类,[1]从美的性质看,艺术美独立于现实美,独立于自然世界的美,体现于人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关于艺术的本质,李心峰先生在其文章“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中这样论述:“艺术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反映;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实践形式,是一种精神生产;艺术具有审美特征;艺术具有强烈的情感特征;艺术具有突出的想象的特征”。[2]结合艺术定义及艺术本质的描述,体现出艺术是人类智慧充满想象力的创造物,反映对象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客观世界,体现人的思想、政治、社会、生活的审美需求,在人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价值实现,艺术美的本质独立于自然世界体现人自身创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艺术的本质是关注于人文的物质与精神的审美体验。

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解析

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或社会的艺术,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服务于公众,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生活价值。[3]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形成的一种最大限度的汇合体,具有人类社会的效能和实际意义,集中展现人类文明的全部重要含义,[4]是结合人本身的社会与文化聚落,是最复杂的人文物质与精神体系,是人造物的聚集体,是人与人造物关系的聚集体,这说明城市本身具有艺术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特征体现在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发展性,体现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

2.1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物质性

艺术是人类的有意思的全面的生产活动的一种,马克思认为“艺术”是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并受生产普遍规律的支配。[5]生产普遍规律支配生产活动离不物质载体,艺术的生产同样离不开物质载体,这说明艺术本质的物质性。城市更突出的体现着其艺术本质的物质性,首先城市是人类社会最复杂的物质体系,这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着包括审美在内的各种功能诉求。建筑是城市最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典型的城市艺术本质物质性的的范例,因为建筑是人们的居住、情感、审美、有机融合的物质载体,黑格尔曾说建筑是艺术史的起点。

2.2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精神性

在城市的人造物环境中客观物质是主观的精神载体,没有物质何谈精神,城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不可分性,因为人们在各种生产活动中,都会投入情感,都会依照人的审美经验创造,精神生活是人性的本质需求。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精神财富创造,其价值体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审美体验程中,典型的艺术形式包括城市雕塑、城市壁画、城市媒体、城市地景、城市园艺等。

2.3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审美性

从艺术的本质上讲,美与审美是其本质属性,这种本质属性具有广泛性,广泛于人化物质与精神世界构成的社会中,所以作为集中体现人化的物质与精神的现代城市,其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生活设施等一定具有审美的规定性,审美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属性,城市的各种特质载体都力求以美的规律存在,甚至城市本身可能成为完整的艺术品。例如:云南大理古城的、丽江古城等都呈现完整的艺术性(图1)。城市的艺术美是艺术现实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它既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对象,其规律不仅关注城市内在的本质,还应关注其外在的现象、形式、个性。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历史博物馆整体景观环境,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个性。(图2)

2.4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情感性

城市艺术是公众审美的媒介,凝聚着市民的情感,体现着大众的参与性。[6]所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里形式。一切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7]城市的艺术也无例外,城市作为人与社会的聚集地,其无论居所、环境,作为应用对象,都与人时刻产生情感信息的交流,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审美过程,也贯穿于人们的艺术创造即城市的建设中。这种情感反映在城市艺术的美感中,这种美感是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例如广东的岐江公园是一个旧船厂的改造,体现着历史、文化、形象、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体现着人们的怀旧情感,文化情感,自然情感。(图3)凝聚在环境场所、建筑、交通路径、景观设施、城市媒体的具体应用中。例如:大连星海广场足迹浮雕《路》,由1000个大连市民踩出,体现着近一百年的城市发展历程充分融合市民的城市情感。

2.5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公共性

城市的公共性代表了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公共性规定着城市艺术的公共性,城市艺术的公共性是城市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对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诉求,甚至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在广场、公园等场所唱歌跳舞,观赏城市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在优美的城市环境中休闲等。人们希望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环境中交流,享受公共之美。城市的外在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贯穿于城市环境的时空中,贯穿于人们的情感愉悦中,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无论其应用功能的物权归属如何,都丝毫不影响城市艺术的公共精神的感性表征。例如:城市的建筑一般具有明确的权属性,但其外在的形式、尺度、构造、材质、色彩的艺术属性是公共的,并参与到人们的审美活动中。

2.6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生活性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同时反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哲学中,艺术本身即表现为经济基础同时也表现为上层建筑。城市的艺术本质的生活性,同样反映着城市作为经济基础的物质性,又同样反映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性,反映在城市生活之中。生活是指人为生存而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这些社会活动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环境;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城市建筑;离不开各种不同的生活工具;离不开各种不同的工作对象;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情感……这些环境、建筑、工具、工作对象、情感……都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范畴,这表明城市生活本身对艺术有强烈的诉求,缺少美缺少艺术的城市生活是无法想象的,生活的艺术性是现代城市的本质追求。任何城市公共艺术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建筑、设施、街区、生态。

2.7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场所性

城市艺术是复杂的系统综合,从系统的认识来看,城市艺术具有复杂的层次性,从城市空间构成上看,城市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构成。场所指城市空间中或大或小的区域,场所性就是指区域的典型特征作为特征组被意向和识别,城市艺术本质的场所性就是指城市区域机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地形、材料、样式、装饰、色彩、轮廓等的典型特征。[8]例如:上海的新天地,其建筑形式、空间构成、建筑细部装饰、区域功能、机理色彩、环境设施、艺术小品等都具有明确的的典型特征。城市艺术的场所性是其本质属性,一个城市由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场所特征构成,这些不同的特征使城市艺术丰富起来,形成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

2.8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政治性

按照马克思哲学理论,作为上层建筑最高形式的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是肯定的,通过政治,经济基础影响艺术,通过政治,艺术作用于经济基础。城市作为最复杂最系统的社会载体,其艺术本质的政治性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发展的历史文化。例如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金秋先生设计的中华黄帝陵建筑,充分体现了公共艺术的政治性(图5)。②.城市公共空间的纪念性景观。例如: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景观,以V字形的下沉通道,两面黑色的大理石墙面镌刻着死难者的姓名,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图5)。③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封建社会的城市规划体现着皇权,现代城市规划体现着民主社会人性的关怀,体现着全面的为社会为市民服务。

2.9城市公共艺术本质的创新性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连接着精神与物质;审美与情感;哲学与科技,其创新首先是艺术观念与方法的创新,其次是结合科学技术的创新,再次艺术本身的改变。艺术观念的创新使公共艺术由纪念性、叙事性、唯美性、装饰性发展为功能性、多元性、综合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也由原来的雕塑、壁画、发展到城市建筑、城市街区、城市生态、城市设施、城市媒体。创新连接着思想、科技和艺术,创新包括了内涵、形式和应用,创新的成果表现在城市公共艺术的现象中。

3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的思考

艺术本质的追问是一个直接关系人的存在意义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不断出发和上路,不断开显新境界,[9]这说明艺术本质的发展性。城市艺术作为艺术的种类,其本质表现为艺术的和规律性。城市艺术的发展性表现为艺术本质规律发展的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继承是城市艺术发展的前提,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发展,首先没有继承艺术就失去了发展的坐标,其次艺术植根于人类社会,植根于种族文化,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是艺术差异性的基础和前提,差异性和个性又是艺术的生命,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差异性。例如:苏州的水乡古城,北京城的四合院建筑都是文化继承的典型例证。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揭示艺术发展的原因说:“艺术是由时代精神和风俗所决定的。”[10]这说明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成为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就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创新是城市艺术发展的生命,是其发展的必然。创新使艺术越来越趋向科技化,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体验艺术、互动技术、全息技术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中,例如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互动趣味的皇冠喷泉就是信息科技运用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典型案例。(图6)城市公共艺术“公共性”是相对的,相对于室内空间,建筑是公共的,相对于建筑,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功能区域是公共的,相对于学校、机关、居住区、工厂等,城市的街道、广场、交通站、公园等是公共的,这说明相对于私密的公共性的边界具有动态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城市公共艺术呈现布局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使城市本身成为艺术品,这与相对与环境的非艺术的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形成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须充实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使其从与环境的相对性走向与环境的融合性,从原来的艺术现象性走向城市审美的系统性,使其既关注艺术的物质性又关注艺术的精神性;既关注艺术的审美性又关注艺术的情感性;既关注艺术的创造性又关注艺术的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使其发展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的趋势,融入到城市的职能,融入市民的生活,融入城市的整体审美环境中,融入到人们的民族情感、文化情感、历史情感、人性关怀、公众参与中,这远远超越了原本对立与环境的审美性、情感性、精神性。审美体验发展成为生态与城市的体验;大地艺术的体验;环境与场所的体验;城市形态及建筑形态的体验;城市文脉的体验;社会文化的体验;生活自身体验,城市成为以美的规律建造的艺术品,生活本身变成了城市艺术活动的部分,这时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就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城市艺术概念、范畴和内涵。

4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的本质表现为物质性、精神性、审美性、情感性、创造性、公共性、生活性、政治性、场所性、创新性,从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发展来看,城市公共艺术越来越呈现系统性、层次性、多元性,从与环境的对立发展成为与环境的融合,体现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城市文脉,社会文化,生活体验的整体过程中,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以至于没有了确切的形式定义被淹没在城市艺术的中,发展成为城市艺术。

作者:李正军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柯汉琳.美的形态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43

[2]李心峰.再论从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看艺术的本质.文艺争鸣[J].1991年第6期:15-44.

[3]宋薇.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文艺评论[J],2006,6:92

[4]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四十二卷,121页.

[6]王葆华、杨豪中、张斌.浅谈城市公共艺术的美学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第41卷,第5期:171页.

[7]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79页

[8]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51页

[9].钟华.追问艺术本质的方式之误[J].学术月刊,2007年12月第39卷:97

篇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300-01

河北省社科联课题河北省域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国际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02039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键词:博物馆;城市;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在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么,如何看待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和发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观点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

1博物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

自1905年以来,中国已经有2300多个博物馆,许多大型博物馆的改造和扩建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国正迎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博物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替代。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文物的场所,还承担着延续文化的使命。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挖掘城市的文化特征,成为城市文化的新标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博物馆在城市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

1.1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博物馆丰富的藏品是人类智慧的凝缩,其中不仅保存着人类创造力的成果,也蕴含着人类对未来发展的天才构想。系统研究和解释藏品中的智慧宝藏,不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更有助于人们掌握探索和发现的方式方法。博物馆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具有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这使博物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社会大课堂。博物馆将不同年龄、社会经济状况,不同文化、民族、性别的人们的经验、追求和创造力整合在一起,为学习型社会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1.2博物馆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坐标和象征。 没有博物馆的城市是一个贫穷的城市。博物馆在塑造一个城市的文明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是文化记忆和文化创新的阵地。博物馆以其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其不可比拟的文化象征的优势,无形无声中培育着城市的形象。博物馆的建筑也往往被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和文明形象而存在,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比如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建筑本身都体现着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追求,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不同于一般建筑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塑造城市环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味具有重要作用。

1.3博物馆是社会生活的重要伙伴,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风貌和变迁,是人们获取知识、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重要场所,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积极的休闲场所。此外,博物馆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分布于一定区域内的博物馆是社区的组成部分,参与社区文化塑造,是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关注高尚的精神追求。博物馆具有无可比拟的实物优势,它推出的展览等活动能丰富群众的生活内容、繁荣社区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社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正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塑造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的建设中去,努力使自身成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阵地和宣传本地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必将对社区文化建设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1.4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作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并不只是古老文化的收藏场所,它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爱国主义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的培养正是建立在对国家、对家乡、对城市的深刻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博物馆以实物为基础的陈列极为直观和生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社会道德正处于深刻的转变期,在目前学校教育体制还存在着一定不足的条件下,博物馆作为培养社会道德最理想的人文环境之一,以其丰富的资源大大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

篇13

关键词:城市;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文明传播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19-01

一、城市的特征、现状与问题

“城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为什么有城市?”、“是什么让城市如此伟大?”、“城市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城市又当如何发展?”等设问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绕不过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要能够进一步铺展开,则首先需要求助于对城市特性的把握,即城市相对于乡村而言所特有的性质和的特有的品性。当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城市的特性。国内研究:有学者将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视为城市的三大特征;密集性(人口密集,物质和资本密集,文化密集)、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和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

如果我们从城市发展史的视角来观看的话,这些观点的阐释,更多的是基于对现代城市的认知,还不足以让我们把握住城市这样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古老而又新颖的事物的最本质特性。

上述这些观点从城市经济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等侧面为我们认识城市,开启了认知之门。

二、城市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传播是文化特质或元素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城市文化传播具有社会文化传播的共同特征。从传播的方向看,它是城市文化由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是文化向外传递、扩散而超出其产生地区的一种流动现象;从传播的实质来看,它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总之,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其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文化传播是城市社会成员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2)城市文化传播必须以城市社会成员为主体;(3)城市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三、城市文化的历史沿革

1.城市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转型。新城市化发展的一种新状态。一是城市化趋势日益加剧。主要就表现在城市人口超高速增长,城市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文化和优势文化。二是特大都市化现象又成为新的热点。三是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推动,出现了“深蓝运动”“反城市化”和“消解城市”的浪潮。四是城市文化的全球化:世界城市的发展正在形成一个高度相关,密切整合的结构,而每一个城市文化单体,都越来越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而受制于这一结构,并在这个结构中相互依赖。在新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传统的城市文化格局正在被一种新的城市框架所取代,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城市文化传播的空间。

2.理性的城市启蒙文化。理性的城市启蒙文化所产生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工业文明的城市,工业文明的城市是理性在实践上征服自然界的标志,同时也是在精神上统治自然界和乡村的象征。二是促进了科学文化和教育视野的发展,这可以被看成是为了扩张理性对自然界的胜利而产生的后果。

3.后现代的城市文化。后现代作为一种思潮,主要指的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精神,它几乎涉及了城市文化的一切领域,从建筑到城市哲学,从文学、历史学、都市人类学到政治学,从影视艺术绘画到档案学等等。后现代主义崛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50~60年代,大众化流行于70年代,在80年代,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为了西方各个国家城市文化的主要潮流。

四、城市文化的结构

在哲学的意义上,结构是和功能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首先,从活动方式来看,城市文化由三种文化行为所构成包括群众性的文化行为。专业性的文化行为和商业性的文化行为。其次,从城市文化的教育功能来看,把城市文化分为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第三,从物质条件来看,城市文化由三类文化设施所构成,包括,公共性的文化设施、团体性的文化设施和家庭性文化设施。最后,从动态的过程来看,包括扩张性的文化生活和削减性的文化生活。所谓扩张性的文化生活就是反映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人类文化需求本质的文化生活,而削减性的文化生活和扩张性的文化生活相反,这种类型的文化生活随着城市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地萎缩和减少,直至消亡。

城市的精神文化。城市的精神文化处于城市文化的深层,也就是相对于城市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城市居民的行为方式以及指导、影响、支配城市居民行为的规范、准则和城市居民价值观念以及行为心理的总和。

城市大众文化。第一,从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第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第三,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第四,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第五,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第六,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

五、城市文化中的文化

宏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从宏观的角度,城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城市区域的总和。那么这里所谓的总和就包括三种类构成:第一,城市社会成员所创造的文化;第二,非城市区域的文化成果向城市区域的聚集。第三,城市文化向其他社会区域的扩散。

中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城市文化仅指宏观城市文化当中的精神财富。它就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城市的社会意识形态,第二是和城市社会意识形态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微观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博览以及各种社会性和群众性娱乐活动的总和。

篇14

[关键词] 城市绿道 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129-01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提高到目前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城市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过去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和政治效益而忽略了“城市特色”,导致城市出现假特色、无特色或特色混乱的现象,可以说是“千城一面”。未来三十到五十年依然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应该抓住这次历史机遇,结合城市全面转型建设,努力构建城市绿道网络系统,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1 城市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一词在1987年首次被美国户外游憩总统委员会官方认可,将其定义为提供人们接近居住地的开放空间,连接乡村和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绿道及其规划根据空间尺度的不同可被划分为“区域-城市-场所”三个层面。其中在城市层面,绿道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形态模型。“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利特尔、罗伯特、杰克?埃亨等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根据各位学者理解,在结合绿道能够对城市环境产生的意义以及城市本身对绿道的诉求,笔者认为应该将城市绿道理解为,在一个特定的城市空间环境中,把各类自然或人工要素串联起来进而形成的一个多功能绿色廊道网络。这个多功能绿色廊道网络对城市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 城市特色的内涵

所谓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具体到城市特色而言,就是指这个城市所体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形态,这种独特的风格形态是城市物质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综合的集中的体现和反映,当然同时也是为广大市民所认同的。既然是特色,那就一定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同时城市是一个整体的空间,而且这个整体空间的形成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类的建设,所以城市特色的特点还有整体性、时空特征和主客观两面性。笔者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两面性,客观上,城市的特色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这种载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主观上,城市的特色必须是能够被感知的,是具象的而非抽象的。城市特色的前提是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的前提下,城市人文活动所反映出的地方气质是城市物质空间所体现的形象特征以及这种形象美。总之,构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就是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

3 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从城市特色的含义我们可以知道,它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方面是显性的物质要素,即城市的自然状况、地形、地貌、气候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的人文要素,即城市的人文、历史、传统等。因此,想要塑造城市的特色,在规划城市绿道的过程中,就必须结合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辅以必要的人工开发,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3.1 以自然环境为依托

自然与城市相依共生,塑造城市特色必须以城市自然环境为依托。在科学组织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塑造城市特色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措施。因此,在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中,应该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同时人工与自然环境应该合理搭配和谐共处,从而打造一个城市的特色。所以,在城市绿道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准确梳理城市自然脉络,抓住自然环境的特色,充分发挥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势,在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资源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开发和创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整个城市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城市绿道规划要根据城市不同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江、河、海、山、湖泊等自然资源,要让这些自然资源从城市的背面走向城市的正面,将这些自然资源与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结合形成体系,使之成为城市形态的“骨架”、城市的绿色走廊和市民的共享场所。

3.2 以人文环境为背景

在过去的一段时里,城市的发展偏重经济和政治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传统文化。但是,一个城市的综合发展需要经济更需要文化,文化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城市经济高速发展,那么,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一个城市的文化形态,保存既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营造适合本城市特色的文化特征,无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注重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产,实质上就是保护城市的地方特色、场所精神和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产与现代城市环境相结合不但能构筑城市亮丽的风景,而且能够发挥出文化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效益,进而实现一种城市双赢。不同空间位置的城市具有明显的差别,它们之间风格各异,特色分明。保护城市文化的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保护城市人文精神、注重历史文态保护、注重建筑、街道、绿色文化。城市形态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以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同时结合城市发展本身的需要,最后经过形式艺术处理而形成的。实际上,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实践就是注重城市的文化建设,以城市浓郁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凝聚城市居民,从而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城市绿道系统的规划一定要注入城市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个性特色。

3.3 以人工环境为切点

从本质上说,城市的人工环境必须能够体现和发展城市的文化特色。同时城市的建筑物、市民的行为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的人工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城市文化有着紧密的的联系。城市人工环境能够传承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得以发展。

综上所诉,塑造城市特色就必须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要注重传承当地地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绿道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结合其历史文化遗产,在绿道系统设计中提倡生态设计,最终串联起这个城市的绿脉、文脉,进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绿色文化系统,以这个绿色文化系统激发和推动这个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总之就是以城市绿道系统塑造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

[1]方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特色与风貌的塑造[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6,14(3):40-43.

[2]周年兴等.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