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辩论常用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文言虚词指的是在古汉语中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上不能明确表示意义,而只能帮助文言实词表情达意,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文言虚词的用法相当复杂而且非常灵活多变,它不仅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就是同一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意义和用法也不一样。汉古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因此,我们要充分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类别,在阅读古汉语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 文言虚词的特点
1.1文言虚词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借助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一句中,就借助“乎”表达了反问语气,倘若去掉“乎”字,就无法表现反问语气,而且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成为“览物之情,得无异”了。
1.2文言虚词用法灵活
例如文言虚词“之”,在“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之”为动词,意思是“去、到”;在“秦昭王闻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之”是代词,代事,作宾语。
1.3文言虚词变化大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一文中,就有许多的文言虚词到今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表反问语气,现在已经用语气词“呢”代替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中的“呜呼”一词现在已经被感叹词“哎”所代替;两个“其”则分别被表疑问的“难道”和表猜测、估计的“恐怕”等所代替。因此,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2 文言常用虚词分类
2.1代词
人称代词,有“吾、予、之、其、尔、乃”等。如《出师表》中“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一句中的第二个“之”就代人物“将军向宠”。
指示代词,有“是、此、之、斯”等。如《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的“此”就指代先汉兴隆的原因,即“亲贤臣,远小人”。
疑问代词,有“何、孰、焉、安”等。如《马说》中“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中的“安”就作疑问代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一词。
2.2副词
时间副词,有“方、初、且、尝”等。例如,“方其远出海门”中的“方”就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作“刚刚”讲。
程度副词,有“极、甚、颇、少”。例如,“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中的“极”,就是“很、非常”的意思。
范围副词,有“皆、咸、俱、只”等;语气词,有“必、诚、信、其”等;频率副词,有“再、又、复、数”等。
2.3助词
常见文言助词包括有结构助词,如“之、是、所”等;语气助词,如“夫、岂、乎、欤 等;缀加助词,如“有、其、然”等。
2.4连词
有的连词表顺承关系,如“则、而、乃”等,可译为“就”等;有的表转折关系,如“然、而、却”等,可译为“可是”等;有的表并列关系,如“且、而、及”等,可译为“又”等;还有的表假设关系的,如“倘、若”等。
2.5介词
常见介词有“以、于、与、被、为、”等,与现代汉语的介词用法基本相同。
2.6叹词
古汉语中的叹词主要有“吁、嗟夫、呜呼”等,数量较少。
3 常用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可是用法却很复杂,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注意虚实关系
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清虚实,既不要把文言虚词误认为实词,也不要把实词误认为虚词,要仔细加以辨别,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文言虚词“之”,它可以用作代词、动词,是实词,也可以用作助词,是虚词。“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可以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之”用作助词用法极多,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中的“之”就是如此,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中的“之”就是这样。
3.2注意语法结构,辨析词性
在不同的句子中,文言虚词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而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因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词性也会不同,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
例如,文言虚词“以”,在不同的句子中,根据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可作为介词、连词、动词,其意义自然不同。它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中,用在名词的前面,组成了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形容词,因此,它就作介词,可译为“因为”。“以”作介词还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根据、拿、把、按照”等,如“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拿”的意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输》)是“根据”的意思,“以天下之所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凭、凭借”的意思等。
3.3注意文言虚词的位置
文言文用词造句有一定的规律,不同的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就与它的词性、意义等有关,所处的位置不同,则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
比如“也”,同为语气词,在不同的位置所表语气就不一样。“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也”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可不译;“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也”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也可不译;“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也”在句末, 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呢”;“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也”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却无法译出。
3.4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果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去辨析。有的文言虚词所处的位置相同,结构也相似,可是由于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用法也会不同。所以,推断虚词的用法,还必须跟文意的理解结合起来。
一、教案设计思路
任务型教学的两大理论来源是“交际法的发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果”,[1]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它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中心的地位,教师是“学习的计划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自己建构意义,组织内容,获取知识和寻求帮助的策略”,[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理论中最具实用价值的核心内容”。[3]“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其具体表现为准确性、流利性、得体性与多样性等四个语言教学目标”,[4]本任务选取《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中的第五课《可怜天下父母心》,[5]以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为对象进行设计。任务的重点放在语段框架的表达训练和举例说明与反驳训练上,且辩论和演讲也是教学活动安排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案
(一)教学目的:掌握生词和常用句式
(二)教学内容:
1.生词,课文
2.常用句式
3.表达训练的部分内容
(三)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的重点词语,能正确运用;
2.掌握本课的常用句式,能熟练运用;
3.能运用规定的语段表达框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能根据辩题展开辩论,能用例证进行观点的说明或反驳;
5.能就某个题目进行演讲。
(四)教学重点:
1.常用句式
2.语段语篇的表达训练(举例说明或反驳、辩论、演讲)
(五)教学对象:外国留学生汉语高级班
(六)教材:《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刘元满、任雪梅、金舒年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课《可怜天下父母心》
(七)任务难度:语段语篇的表达训练,语音语调正确,语气变化适当,语速正常连贯;用词基本恰当,能用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有一定的活用语音的能力,表达比较得体。
(八)教学方法:
1.生词、句式采用全班集体学习的方式
2.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3.表达训练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
(九)课时安排:
计划6学时完成,每学时45分钟
第1——2学时:学习课文及生词
根据语段框架进行表达训练
第3——4学时:常用句式的学习与运用
举例说明与反驳训练
辩论
第5——6学时:学习链接内容
演讲
语言表达准确性与得体性的练习
(十)教具:电脑、投影仪、PPT课件、课文录音。
三、任务型教学的任务实施
第1——2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新课引入(10分钟)
教师提问:
1.还记得小时候的事儿吗?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小时候上过什么课外学习班?
3.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烦恼的事情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交代本次课的主题。
(三)学习主题课文(40分钟)
1.生词
(1)PPT投影展示生词,学生每人读4个后教师领读。
(2)学生就不懂的词语提问,教师解释。
(3)学习38个重点词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重点词语进行表达。
2.课文
学生分小组学习,每组3—4人。
(1)听录音,学生记录要点。
(2)小组合作,回答问题(PPT展示问题与提示词语)。
(3)各小组内每个学生念一段课文,有问题时互相帮助解答。
(4)教师回答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能存在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放羊)
(5)本课文语段框架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这段课文的表达框架:
将一个现象分成几类
指出存在不同类型的原因
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类型
分别说明每种原因
(四)语段框架表达练习(15分钟)
根据上面的表达框架,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原因。
2.在小组内练习表达。
3.抽查几个小组的练习情况。
4.学生与教师共同总结。
(五)做课本第58页的练习(二)(15分钟)
学生做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体会、总结书面语词语与口语词语的不同。
(六)布置下次课的任务(8分钟)
1.准备常用句式部分和书上的模仿表达练习部分。
2.举例说明或反驳某观点,展开辩论。
(1)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辩题为“教育孩子越严格越好”,另一组辩题为“教育孩子不是越严格越好”。
(2)将每个大组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要求正方学生举例说明辩题的观点,反方学生举例反驳辩题的观点。
(3)各组学生进行分工,明确个人任务。
第3——4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常用句式部分(10分钟)
1.学生朗读例句。
2.学生结对子,仿照例句用该句式造句或进行对话。
3.教师检查每组的练习情况,每个句式抽6—7人在班上进行表达。
(三)课本第57页练习三:根据课文内容,用指定的词语回答下列问题(8分钟)
(四)举例说明或反驳某种观点(20分钟)
活动:学生自由组合,要找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人,然后互相交流看法,并记下对方的论据,即对方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其观点,填在表格上。如:
(五)辩论前小组成员的准备活动(5分钟)
(六)辩论(40分钟)
课后练习中的辩论题:
甲方:家长可以打骂孩子
乙方:家长不能打骂孩子
每组学生辩论20分钟,当一组进行辩论时,另一组当观众兼评委。辩论结束后观众进行评论。
(七)教师分析语言,适当点评(5分钟)
(八)布置下次课的任务(2分钟)
1.学习课文内容,要求学生练习好,下次要表演。
2.学生自拟题目,准备下次课演讲。可参考的题目见课本
3.教师说明演讲的要求。
第5——6学时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学习内容链接(25分钟)
1.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章的内容。
2.准备角色表演:确定角色分工,每人准备台词,练习。
3.各小组表演。
(三)学生演讲(50分钟)
1.一个学生讲,其他人听。
2.演讲者演讲完后与听众互动。
3.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四)语言形式的训练(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进行讲解,包括语气、语调、词语、句式、语段、语篇、交际性策略的使用,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操练,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与得体性。
(五)布置作业(3分钟)
1.修改并写好演讲的文章。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四、小结
任务型教学将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任务训练,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任务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中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练习中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加强师生互动,平衡了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也提高了学生掌握汉语听、说技能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程晓堂.任务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雪梅.论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发展[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秋明.汉语口语课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以中级汉语水平的越南学生为对象[D].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2011.
1.通读小古文,读懂文意,了解通假。
2.学习有条理的辩论方法,初步学会有气势的辩论技巧。
3.多元拓展,了解有关太阳远近的科学知识,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
从以上三个目标定位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古文的知识,包括停顿、节奏、通假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两个小孩辩论的艺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方面,我们还要明白关于论题的科学知识,读懂孔子这个人。
在以往的课中,我们过多地开发了阅读教学的阅读功能,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语文,这就离不开口语交际的运用。可以说,语文课大部分是要依靠口语交际的语言作为交际素材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在叙述、提问、辩论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学习应该跟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本课的教学,就可以从“辩”字入手,指向口语表达。
一、初读课文,读得通顺
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初步感知古文的韵味;接着检查朗读,疏通读音,读准节奏。同时,在借助重点词句的朗读中理解短文的意思,了解通假,最后齐读展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试图拉近学生与小古文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之后,引领学生初步领会其文意,让学生读通、读好,经历一个从陌生走向熟悉的真实过程。
二、理解文意,辩得明白
首先锁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理清两小儿辩论的观点和依据;然后呈现非连续性文本(表格),让学生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说话,感受两小儿辩论过程的条理性;第三步借助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两小儿辩论的气势;最后,补充孔子资料,以“孔子是否有智慧”为辩题,学习文中辩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这一板块的设计努力将口语交际引入课堂,从特定的文本中发现“争辩式语言”的交际形态,并契合文本特点进一步尝试运用。同时,借助板块的活动,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再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说话训练,由学生自己理清辩论的观点、依据及方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随课文情境迁移练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提升过程的展现。
三、熟读成诵,演得形象
借助“演戏”的情境,先由学生自主背诵,巧记台词,再通过个别汇报,强化辩论式语言表达语气,最后集体表演,内化积累。
学古文,积累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增加古文语言的积累,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借助“演戏”,尝试将“理”与“趣”融通,一方面在表演中发现辩论展示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在演中说出趣味,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三个板块的构建,其实就是学习古文的三个基本步骤:读通、读懂、积累。三个板块以学生的活动命名,实际上就把学生推到了教学的前沿,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努力体现“以学为主”的课堂。
作为高中语文课中的合作,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应该是按活动内容进行划分的合作学习形式。本文仅就此进行浅淡。
一、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种讨论的特点,一是启发性,组员互相启发,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和修正;二是自主与合作并重性,组员在互相碰撞中使自身观点趋于完善;三是即时性,对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立即讨论。
首先,要选好讨论话题。话题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有争议的、隐性的。
其次,要做好讨论指导和调控。1.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一般安排在一堂课的后半段时间,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2.要求学生充分发言。3.控制讨论的方向,对跑题者及时加以纠正。4.提醒学生关注自己观点改变的过程、原因,以提高合作质量。
再次,要做好讨论成果展示。1.选择发言对象。2.对发言加以指导。要避免雷同,要特别指出有价值的观点,要敏锐地发现不正确的、偏激的观点,对观点模糊的同学予以启发,使其清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3.对发言进行总结,特别注意对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4.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要鼓励他们写成文章。
二、合作辩论
合作辩论作为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有两层含义:(一)作为辩论的同一方的成员间,完全是一种合作关系;(二)辩论的双方虽然是对手关系,但又是一种合作关系。同一方的合作辩论有以下特点:目标同一性,互补性。目标同一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目标完全一致即证明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互补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在辩论过程中,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对抗对手。
合作辩论要做好相应准备。首先是确定人员和分工。其次是分析论题,确定观点。第三是搜集论据,作好论证准备。第四是分析对方观点、可能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做好应对准备。
正式辩论过程中要群策群力,共同应战。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着眼于己方整体利益。其次要敏锐把握辩论的局势,迅速作出判断,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敏锐发现对方的弱点,及时发出攻击,让对方措手不及;敏锐发现我方优势,加以强调发挥,同时也对我方弱点巧妙回避,必要时可提醒我方组员。还要迅速搜检准备的资料,及时提供出来,以供组员发挥。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辩论的技巧,作好辩论的记录和总结。记录要记好双方关键的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反驳对象、反驳方法、辩论环节。总结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
三、作文互评
作文互评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作文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主动性,书面性。主动性是指学生一改被评的角色地位,主动评改他人作文。书面性是指学生互评活动主要是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的。
教师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互评意愿。最初学生可能不愿意进行作文互评,教师要讲明互评意义,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感受互评乐趣。
然后要对互评进行有效指导。1.要求互评围绕训练重点,要克服随意评价的倾向。2.态度与水平并重,特别要注意评价作文的态度。3.教给学生必要的评改符号。4.要求学生作好旁批总评。5.要求学生理性诊断,并以激励为主,培养兴趣,促进发展。6.丰富互评方式,不宜长期固定二人互评。
还要对学生的互评进行评价,展开修改争鸣等。
四、知识互查
知识互查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就所学知识进行考查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巩固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考查性,学生之间根据所学知识,有选择地考查,能初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互查的时间、内容、方式应该有所讲究。及时抽查,可以及时了解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弥补。隔时抽查,可以复习较早所学知识,以促进对相应知识的复习巩固。考查字音,可以叫对方注音,说出某个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考查字形,宜采取听写的方式,也可以让对方选择正确写法,还可写出一些词,让对方找出字形错误者。考查词语,可以叫对方说出某词的意思;也可以选词填空或者说出某一组近义词的区别;还可以出示用词不当的例句,叫对方指出来。名句名篇的考查主要是背诵和默写,可以有针对性地写一些关键句、难句。文学常识的考查可以背诵,也可以选择判断正误。
对不能正确回答的知识,应该用笔标示出来,马上加以记忆。
五、课题合作
课题合作是指一个小组围绕课题进行研究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研究性,分工合作性,长期性。研究性是指组员的目标是研究一个课题,探讨深入,任务繁重。分工合作性是指组员各自完成一部分工作,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大的目标任务。长期性是指课题合作方式持续时间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30-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掀起课堂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掀起课堂教学,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 以情感情,掀起情感
常言说,情感、情感,以情感情。这是人际关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包含着真挚情感的教材,教师应“披文入情”,以情真意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教学的。
例如,我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想了很多,想到了的伟大人格、非凡才能;想到了总理的临终嘱咐,真是悲痛不已。当我与学生一同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 那“揪心撕肺画面时”,不禁潸然泪下。学生被我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顿时课堂上也响起了一片悲痛的哭泣声,学生的情绪由此进入。
二、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掀起朗读
以动助读,边读边舞是在学生理解教材之后,为了复习巩固新知,深化理解内容,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性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它是指在绘声绘色朗读过程中,配上形体动作,将头、脸、眉、眼、手、臂身、腿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它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也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想到哪里,他们的心理变化,高兴、难过都会体现在脸上。根据这些心理特征,教师指导学生以动助读,边读边舞,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消除学习疲劳,会将教学推向。
如在教学《鹅》这首诗时,当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投影后,我就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并想像白鹅浮在绿水上愉快地戏耍的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先放起了轻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做出鹅朝天点头示意高歌的动作,并读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接着再做“浮”“拨”的动作,并读出相应的诗句。此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一边表演一边读一边想像,好像看到一只只活生生的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的情景。教学也在同学们的手舞足蹈中掀起。
三、开展辩论,掀起辩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教学小。
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充分细读,深思 ,明确了两小儿的观点,再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辩论。由于老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辩论中,迭起,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又如我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狐狸与乌鸦》这篇课文时,请学生来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按照常理,学生一定会说这是只狡猾的狐狸。可有一位学生却认为这是一只聪明的狐狸。围绕狐狸是否聪明,我让孩子开展辩论赛,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四、游戏竞赛,掀起活动
活泼多样的游戏、竞赛活动,能使学生在欢快激烈的氛围中,动脑、动手、动口,以趣促思,发展多种能力。常见的语文课堂游戏、竞赛活动有:找朋友、猜谜语、接力赛、分角色表演等。游戏、竞赛活动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认知结构以及教材的个性特点确定,要做到适宜、活泼、新颖、有趣。
我在一次生字教学中,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峰,山顶上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迎风飘扬。并告诉同学们要夺得那面红旗必须读出山坡上贴满的生字,每读准一个生字,就能向前走一步。当你把生字都读正确时,就表示你已经扫清上山的阻碍,可以顺利到达山顶,夺得红旗。活动中,同学们的情绪十分高涨,把课堂教学推向了。
五、巧设悬念,掀起思维
关键词:法律课 有效教学 技工院校
技校生走上社会后要更好地适应职场工作需求,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法律课教学已经成为技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法律课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为: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一、探究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在技工院校中,学生基础普遍薄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性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也没有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任课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更应该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传统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直接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与法律理论,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运用,大多数学生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将来毕业后也难以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法律教师应该探究有效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提高法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法律课有效教学模式类型
1.讲解传授法
在法律课教学模式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讲解传授法。不过,法律教师在讲解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满堂灌、照本宣科。技校生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他们思维敏捷、灵活性强。教师在讲解传授过程中,基于技校生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深奥的法律理论,而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实践性强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律教师在向技校生传授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法律知识的读物,向学生推荐优秀法律著作,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改善法律课学习效果,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辩论学习法
辩论学习法是法律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自由辩论的氛围下,教师提出辩论题目,学生在自由辩论过程中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想法。学生一方面可以在激烈辩论中突破难点,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设定辩论主题时,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崦呕疤狻=淌υ谥傅急缏鄣墓程中,要适度引导、控制辩论进程,防止辩论严重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三、法律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提高法律实践课教学效果的着重点在于实际案例的应用,法律教师应该更多选择启发式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
1.模拟法庭教学方式
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方式时,给学生分配不同的法庭角色,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的技巧与能力。
(1)精选案件。模拟法庭训练围绕案件展开,因此选择热门性案件或者争议性案件,能够提高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另外,尽量使模拟法庭丰富多彩,将不同法律专业知识融合于一次模拟法庭训练中,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2)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整的模拟法庭可以划分为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完成庭审任务,学生集体讨论,共同决定各自的扮演角色以及职责。另外,在整个模拟法庭审查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辅助作用。
2.课外活动模式
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寒暑假社会实践、参与法律讲座、组织学生观摩庭审等。下面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1)寒暑假社会实践。在寒假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己将法律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拓展社会视野。
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下,高考题很多是"背多分"的题目,答案当然是"背多分"的答案,那么教育就是"背多分"式的教育。高一作为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如果一开始就为了分数进行这种"背多分"式的教育,那么估计是没有学生喜欢政治课的。我们觉得在政治课教学中首要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兴趣,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及它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如何做到贴近生活,在教学中基于问题、基于情境、基于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精心设置的探究活动中培养起关注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攻克的难题。基于此,我们高一政治备课组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集体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 创设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课教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来创设情境,常见的有:
1.呈现型问题情境
这是将现成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如教师利用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设计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以达到理解某个概念或观点的目的。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设疑方法,多用来理解某一知识、概念、观点等。
2.应用型问题情境
这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些现实社会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或有目的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的、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养成变换角度、变通思路考虑问题的习惯。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布置"模拟法庭",编写小品、开展辩论活动、召开模拟听证会等,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等。可提高学生参与政治课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既重学习,又重应用。
3.创造型问题情境
这是指让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做新的探索、补充新的见解。如教师启发学生;"除教材中关于......方法之外,你还有自己的方法吗?"也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展开想象。如提问"假如你是市长,将怎样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通过这种角色的设计和变换,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现实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类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方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巧妙地组织适当的问题,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认知内驱力,调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摆脱接受知识时思维的滞涩与定势,在探究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
二、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探究教学模式共有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设置情境,确定主题,自主发现,合作探究,总结升华。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活动--体验--展现"三个要素,即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领悟探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动全过程中充分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情境体验式教学就其本质特征是师生间、生生间多元互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可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讨论活动
讨论是高中政治课常用的体验式自主学习活动,是一种最有利于师生间情感沟通、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通过讨论的方式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更多学生动脑、动口,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学生间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要使讨论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讨论的内容,并灵活设计讨论的方式,如同桌共议、小组讨论、全班发言等。讨论中,教师要适时介入,给予必要的引导、辅导。
2.案例辩论活动
课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辩题,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对于案例的评判,教师不能一人独揽,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通过辩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课堂上的案例辩论活动比讨论活动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发表不同观点,在"头脑风暴"等活动中,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明辨是非曲直,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3.角色体验活动
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编排小节目,让学生或检验现实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扮演案例中不同角色,使其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只有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学生才有学习的兴趣,课堂才会充满生气,令人鼓舞。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即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
一、让辩论激活历史课堂
首先,适量的课前调查研究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必须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较为详细地调查和了解,调查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途径和侧重点,了解他们对辩论比赛的兴趣和熟悉程度。经过一番调查和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主要通过阅读书籍、旅游、上网、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对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事件特别感兴趣。同时,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生们普遍观看过国际大专华语辩论赛和浙江卫视周末版等电视台实况转播的中学生辩论赛。同学们为选手仪态端庄、落落大方的辩论风格所沉迷,为选手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辩论语言所折服,为选手扬长避短、机智灵活的辩论技巧所倾倒,因而,他们对各种辩论的兴趣都很高,这些都为我们把辩论带入课堂、激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实践平台。
其次,适中的辩题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基础。
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为把辩论引入历史课堂营造了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外部环境。在确定辩论题目时,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1.可辩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辩题,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太高了,辩手的实际水平达不到,无法辩好。反之,太低了,没有可钻研之处,辩手辩起来不过瘾,观众同学听起来也很枯燥。因此,设置的辩题要难易适中,让辩手感觉有值得钻研和辩驳之处,促使双方不仅有话可说,而且有一种立即投入到辩论中交锋的冲动和欲望。
2.公平性。即辩题双方不存在一头重一头轻、一边难一边易的情况,而是基本公平。当然,任何辩题都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只要不是明显有偏重就可以了。
3.可听性。即不仅要从辩手的角度去考虑,还要从观众同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师应该设置那些不仅让观众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之后有思考价值的辩题。太深奥的学术问题、高难问题,不仅辩手不容易辩,听众听起来也沉闷、吃力。太直露、太浅白的琐屑问题,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生活问题,观众听起来也觉得乏味,甚感无聊。
4.指导性。即辩题能够对辩手、观众在学习、生活、人生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或某一方面的正确导向作用。那种只停留在斗斗嘴皮、练练口舌层次上的“辩论”只是一种肤浅的争论,不能真正激起学生的辩论兴趣。
再次,适当的辩论方式是激活历史课堂的有效途径。
历史课堂的辩论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即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一般性辩论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某些历史现象产生疑问并发表议论时,有人附和,有人反对,由此带有很大随机性而产生的辩论。它没有固定的人数,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是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观点的对立,自发产生的,它主要依靠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灵敏的反应。
专题式辩论是历史课堂辩论中最有意义的辩论方式。它是教师有组织有准备的一种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按预定的程序来进行的。一般来说,正反双方的四个辩手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还有各司其职的主持人、计时员、记录员和评审员。它实际上是一种由辩论双方围绕同一辩题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抨击对方观点的一种团体演讲比赛。这种辩论,由于双方当面交锋,短兵相接,因此,它最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容易对观众产生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当然,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把一般性辩论和专题式辩论结合起来进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用播放录像、诗歌朗诵、屏幕投影等方式来创设、营造历史氛围和辩论情境,相信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适时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是让辩论激活历史课堂的终极目标
不管哪种方式的辩论赛一定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辩论之前要加强指导,以教材为中心,规范学生的辩论方法和手段,防止学生在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和纯粹的狡辩。辩论结束以后,应该请正、反双方的辩手代表分别谈谈辩论中的得与失。最后,要由教师这个策划组织者对整场辩论赛进行客观公正地点评。点评内容一般包括是否审题立场清晰、论据充分合理、推理严密有力、辩驳技巧卓有成效和仪态是否沉稳端庄等方面。教师在点评总结时,应该以鼓励性、赞赏性的语言为主,对辩论中的精彩之处更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肯定,借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再现历史
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学习历史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要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案例教学法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的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在法学课程的教学中举足轻重,是法学教学的传统方法。即使是法律基础这样的公共基础课,也必须通过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重要知识点。而案例数量繁多,如何挑选、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案例用途不用,笔者将案例分为三种:第一,在讲授新知识点时所用的教学模型案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应运用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模型案例,并且案情尽量简洁,能说明要讲解的知识点即可。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点。有些老师主张全实例教学,即教学中所用案例全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此类案例生动具体,但往往案情并非三言两语可介绍清楚,并且涉及的法律条文与知识点有多个,笔者认为这样的实际案例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反而由于其复杂性,削弱了其典型性,不如采用简短的案例模型,只需直接说明该新授知识点即可。第二,作为作业或课堂讨论的案例。此类案例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应选用具有一定综合性和灵活性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法律逻辑思维能力。笔者认为此类案例宜挑选合适的现实案例,特别是用作课堂讨论的案例,如能选择社会热点实案,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将课堂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分析实际案例。与此同时,现实案例的综合性,相对于教学模型案例的复杂性,更能锻炼学生抽丝剥茧,深入分析问题的法律逻辑性与思辨性。第三,试卷选用的案例。考试作为考察学生学习水平的通用方式,试卷命题必须具有科学性,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与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法学类课程考试,案例分析是必考题型,因此考试用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其难易程度与涉及的知识点都必须认真考量,力求既能反映不同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突出重点与难点。笔者一般选用难度相对适中的案例,其覆盖的知识点一般在三个左右,同时避免采用有争议的案例,以保证答案的唯一性。随着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作为主流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也从传统的单一的书面文字案例,发展为视频案例。与传统的文字案例相比,视频案例更加真实生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但是,与传统文字案例相比,视频案例的收集、挑选、应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虽然现在多个电视台都有法制类节目,视频案例数量繁多,但如何从中选择适合教学用的视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视频案例资料的选择往往存在以下几个困难:其一,视频时间过长。一般视频案例资料多来自于各个电视台的法制类专题节目,时长一般在20至30分钟左右,而作为课堂教学使用的案例资料,时长控制在10分钟之内播放效果较好,又以时长5分钟左右的案例更佳,否则过于拖沓,占用的课堂教学时间也过多,降低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其二,案例类型相对单一,不能满足法学多门课程的教学需求。各个法制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注意,一般选择的案例大多是三类:一是充满悬念的刑事案件,主要是案件情景重现,特别是案件侦破过程;二是婚姻家庭类,主要是感情纠纷引发的案例,多为情景剧类型或是当事人现身倾诉,此类案例比较琐碎;三是其他类型案例,包括侵权纠纷、劳动权益纠纷等等。其三,案例的集中性较高。视频案例经常会表现出高度的集中性,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视频案例数量不少,但基本集中在消费欺诈问题上;再比如婚姻家庭类的案例,一般集中在离婚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权争夺上。基于以上几点,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资料对有些法学课程来说就比较困难,比如笔者所教授的《国际经济法》课程与《国际贸易法》课程,案例视频资料数量较少,要选择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就更难。收集视频案例资料,也要注重技巧,一是选择知名的视频网站,比如土豆网、优酷网等;二是选择适当的搜索关键词,太宽泛缺乏针对性,要在海量的搜索结果中挑选合适的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三是对时长过长的视频案例进行选择性播放,能说明案件来龙去脉即可,其余琐碎或铺垫部分舍去。视频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新形式,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例如,对现有的视频案例进行剪辑与拼接;以动画模式演示某些文字案例;利用DV自行拍摄视频案例资料……科技的日新月益,也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创造与想象空间。当然,这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掌握对视频资料进行剪辑与拼接的技术手段,如何建造动画人物模型、配乐、台词等。因此,教师除了对所任教课程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水平之外,掌握教学所需的现代技术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水平必备的技能。同时,学校应为此提供培训与学习的机会,使普通教师能更好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教学。
二、模拟法庭与课堂辩论
模拟法庭也是法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参与法庭审理,从法官到双方当事人,从诉讼人到证人,从书记员到法警。模拟法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前体验不同的法律职业角色,熟悉庭审程序。但是,模拟法庭作为一种典型的法学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将其作为学生熟悉庭审程序,主要是了解民事审判程序与刑事审判程序的一种演练。这种对模拟法庭的片面理解与运用,使得学生一般参加模拟法庭两次之后,就兴趣索然,因为程序熟悉之后,这样的模拟对他们再没有吸引力。因此,模拟法庭不应只沦为程序演练,更应有实质内容,也就是模拟法庭不应只停留在程序演练上,应该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中真正体现双方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对案件的判断,不仅是掌握程序,更是培养对具体案件的分析与把握能力。模拟法庭的法庭辩论阶段应该是最能培养学生法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法律的理解运用的环节,也应该是最出彩的环节。故此,模拟法庭开庭案例的选择很重要,必须是原告与被告均有充分的施展空间,而不是毫无悬念的一边倒。课堂辩论也是法学教学中常用的方式,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应速度与思辨才能,为以后的法律职业生涯培养基本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课堂辩论与专门组织的辩论赛不同,课堂辩论短小精悍,讲究一语中的,用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对于快速思维方式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课堂辩论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辩论主题的选择和辩论的组织。在辩论主题的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量,一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二是主题的思辨性,三是主题的时事性与新颖性。只有把握好这三个标准,才能有的放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陈旧的主题会让人兴趣索然,并且有太多前人观点可供借鉴,反而限制了思维的发散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在辩论的组织上,可采用团队式的辩论方式,即学生自由组合成4到5人的辩论小组,选出组长,共同准备辩论资料;课堂辩论举行时,多组交叉辩论,每组多名学生发言;公布评分标准,每个学生都作为评委,给其他小组的辩论表现打分,再由组长汇总得分,并计算平均分,最后由教师汇总每组的得分,计算平均分,作为课堂辩论得分,计入该组学生的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全体参与的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到辩论的全过程,而全体参与评分的方式,也是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避免单独由教师评分带来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三、社会调查的方法
在给05级学生上《宪法学》课程的过程中,笔者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组织他们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公民宪法意识的社会调查活动。指导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发放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这次活动,共发放问卷800多份,提交数据统计分析材料以及调查报告100多份,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调查分析的能力,使他们真实了解了我国当前公民的宪法意识状况,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这一方法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全面参与。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到调查对象的选择,对问卷的回收和数据统计分析,最终调查报告的撰写,这一过程显然不是一个学生单独能完成的,必须是一个团队通力合作,分工协调,群策群力才能实现。因此,这一教学方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课堂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实践,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学会如何分工合作,协同完成一项综合任务。
关键词:生疑;质疑;释疑
教学是一个让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具体的教学的双边活动,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提高认知能力。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既有科学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实例的说明,还有大量知识性阅读材料,可读性较强,对于学生似乎没有多少难读之处,感觉没什么疑难问题,所以,“无疑者须教有疑”,老师要善于“设疑”。“设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设疑的目的是为了解疑。学生掌握释疑解惑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方法,要比仅仅知道结论重要得多。
解疑是一个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思维、探求知识、解决认识矛盾、提高知识水平的过程,能够真正实现“长进”的教学目的。我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常采用的“解疑”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老师讲授“解疑”
对理论性较强,学生又比较陌生的“疑”大都可以采用此法。在讲授“解疑”,千万不能不加选择地“凡问必答”、“一问即答”,或仅仅给一张“处方式”的标准答案,否则造成学生不动脑筋、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因此,老师讲授“解疑”,要语言准确、观点鲜明、富有逻辑性,尽量启发学生同步思维,切忌逻辑紊乱,采取生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二、学生间讨论辩论“解疑”
这是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极为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解疑”,老师要精心指导,学生也要事先适当做些准备。老师要灵活地驾驭讨论或辩论的全过程,必须紧紧扣住课本的中心思想,做到“有的放矢”。
三、讲评练习“解疑”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创设情境;策略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把许多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化为理性的、易理解、易接受的观点,对学生的教育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是思想品德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创设情境或案例,有助于将学生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交流和反思,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实现价值引导的目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将教学内容穿插其间,增强学生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学会主宰自己》这节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农夫和驴》的故事(大致内容是农夫缺乏主见最后落得个扎下悬崖而亡的下场),用这种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导穿插,学生有兴趣,学得轻松,又便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谜语设疑创设情境
即抓住学生爱问爱想的特点,用一个谜语来提示本课的内容,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学《勤劳节俭伴我行》这节课时,让同学们猜一猜,下面说的是一个什么:“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抢答,以此引出课题,使学生在一个积极的状态中学习新知。
三、实践活动创设情境
教学是知行统一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那些变抽象为具体,变理论为实际的生动的教学手段,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授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我搞了一次模拟“选举”活动。先教给学生选举的程序和有关知识,再给学生分发“选民证”,举行选民活动,落实选民结果。通过活动,同学们兴致高涨,探讨不停,教师在此基础上乘胜点拨,在活动中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借助活动创设情境
可以借助以下活动创设情境:小品表演――可以通过小品表演,将教材知识溶入小品中,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做小游戏――让学生体验交往的重要性,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分别请几个同学闭上眼,从教室后面走到前面,谈感受;再让他们闭上眼,请一个同学牵着他们的手,从后面走到前面,谈感受。通过对比,感受交往的重要。画简笔画创设情境――如让学生绘制出各种情绪表情;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时,可以绘制一艘船,标出中心、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容易记住知识,也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朗读课文创设情境――教学《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感》时,可让学生齐读《我是中国人》,一下就把学生情绪推向,对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无疑是非常好的。
五、课堂辩论创设情境
课堂辩论方式创设情境,即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以让同学们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深入的思考,让全体学生接受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又可以锻炼同学们搜索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利用辩论方式创设情境,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争议,是否具有启发性。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控制局面,以免讨论偏离主题,并在辩论结束时,做出恰当的总结。
六、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关键词】中师 美术 鉴赏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27-02
美术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据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很多美术教师不重视鉴赏部分的教学,他们认为美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我则不这样认为,绘画能力是建立在鉴赏能力的基础之上的,但凡是一个优秀的画家都具备很高的鉴赏水平。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平是相当重要的。那么,究竟如何进行中师美术的鉴赏教学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运用比较分析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比较分析法是美术鉴赏教学的常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形式美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联系其它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学生往往很难对作品的形式美进行很好的认识。所以,在教学当中我经常会选择一个类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感受不同美术之间的形式美以及画家是如何经营画面的。比如,《静物》(林风眠作品)这幅画中的玻璃水壶与水中的鱼、画面背景中的橙与绿之间都存在着鲜明的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让《静物》这幅画充满着很强的感染力;而《水仙》(潘天寿作品)这幅画中虽然花丛的造型和方向在整体构建上非常和谐,但是我们又看到花丛的大小和位置、水仙叶的交插与题字却又充满变化。通过这两幅美术作品的比较鉴赏,可以有效加深同学们对美术作品形式美的基本认识。
再如,在组织学生对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绘画进行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往往很难理解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绘画特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比如,在对《瓶花》(姜布鲁各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找到了《向日葵》(梵高作品)这幅美术作品与之相对比,虽然两幅作品在题材上极其相似,但是通过对比同学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两幅作品在用笔、造型技法上的差别,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画家的绘画特点和艺术风格。
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比较分析,没有比较分析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就很难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时候,应该精心进行课前预设,给学生安排科学、合理的比较分析对象。只有这样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才可能真正提高。
二、运用演讲辩论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时候,虽然更多的是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鉴赏,但是适当地运用演讲辩论法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也是非常必要的。演讲辩论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美术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演讲辩论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点,让各个观点之间产生碰撞,形成一种激烈的辩论氛围。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美术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美术作品中,更多地适用于一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论的美术作品。
在具体进行课堂组织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同学们明确演讲辩论的主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这一主题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例如,教师可以粗略的谈谈社会上对该美术作品的看法,给同学们短暂的思考时间之后,就可以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进行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对《蒙娜丽莎》(达芬奇作品)这幅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就可以运用演讲辩论的方法。世界各地很多艺术家都对蒙娜丽莎的微笑感到好奇,很多年过去了对于这幅美术作品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艺术家们的观点始终没有达成一致: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微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温柔的微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诡异的微笑等等。而对于梦娜丽莎的年龄及身世的猜测就更加的众说纷纭了。可以这样说,《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的背后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基于此种情况,学生在演讲辩论的过程中才有话可说、有题可论。大家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并试图给自己的观点找到力证和理由。就这样,在学生激烈的辩论当中,无形中完成了对《蒙娜丽莎》这幅旷世作品的鉴赏。比教师单纯的进行教授效果要好很多。
虽然演讲辩论法对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很有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演讲辩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演讲和辩论方向上来,让其不能偏离正确的轨道。只有这样,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探究释疑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的时候,我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释疑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自我钻研,让学生在自我钻研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水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需要精心预设所要提出的问题,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探究方向前进。
例如,在组织学生欣赏《呐喊》(蒙克作品)这幅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仅仅简单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蒙克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介绍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艺术特点。然后,我在黑板上提出下面这几个问题:第一,作品中所画的是什么?第二,画中所运用的色彩和造型技法有何特点?第三,这幅作品对你的内心有所触动吗?如果有,到底是作品中的哪个方面对你有所触动?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立即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轨道中来。在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之后,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体会到了生命的压抑,由于无奈才所出的呐喊;有的同学感受到了画中的恐惧感和人性的扭曲;有的同学则看到了单一却对比强烈的色彩……听到学生的回答,我深感欣慰,看来他们对该幅美术作品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又对所提问题的答案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释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艺术特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新课程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非常重视,而探究释疑法正是符合了新课程的精神。只要我们合理的、抓准时机的运用探究释疑法,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四、运用多媒体呈现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已经逐步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多媒体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多媒体的运用为实现中师美术教学目标起到了有效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学实践亦表明:中师学生对于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我们也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鉴赏教学,增强美术作品呈现的直观性,激发学生进行美术鉴赏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中国民间美术鉴赏》一课的时候,我首先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呈现出一组剪纸作品。大家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之后都感觉非常惊奇,赞叹它的精致和美妙。看到大家的表现,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继续播放视频:视频中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正在以娴熟的手法剪纸,一会儿工夫就剪出了很多剪纸作品。此时教室里已经鸦雀无声,大家似乎都被老人精湛的剪纸手法给征服了。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我告诉大家,刚才所呈现的所有作品都是这位老人剪出来的。同学们眼中充满了羡慕。趁此机会,我鼓舞同学们:“既然这位老奶奶年纪这么大都能剪出如此好的作品,只要你们肯努力,就一定也能做到。”最后,我又把剪纸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还与大家欣赏了很多剪纸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对我国的剪纸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热情。鉴赏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通过将多媒体引进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制作出的多媒体课件应该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五、结语
除了上述教学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必须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相信只要教师肯下功夫,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耿凤贵.高职教育中美术鉴赏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11,(01)
[2]潘汝洁.中师美术鉴赏课教学思考[J].美术大观,2009,(08)
[3]庄竞夫.多媒体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潜力[J].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数学教学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教师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和恰当运用多媒体时,则能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在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并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效果大为提高。进而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要求。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本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和谐、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并大胆提出研究的问题,直接启示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主要操作策略
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悬念,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和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要不断设置认识冲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常用方法
(1)创设故事情境。利用电教媒体出示有关故事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内容。当学生趣味盎然、悬念顿生时,教师把握时机,提出问题。
(2)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表现性、生动性特点,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从而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并不陌生。
二、操作交流,自主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地摆弄自制的或教师提供的各种学具,也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演示或通过网络运用教师设计在服务器上的课件,带着提出的问题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自主地进入学习环境,形成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主要操作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生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从不同层次的训练题中选择题目,自主探索。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暂时不进行评价,只是及时给予鼓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2、常用方法
(1)步步深入法。电教媒体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学生,可利用这一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自主选择法。课前教师在计算机上设计演示过程,让学生根据所遇问题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演示过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研讨交流,总结构建
这一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对交流中出现的种种结果,进行辩论评判,总结出最优答案。
1、主要操作策略
鼓励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本组的观点。尽量让学生进行由“小组认识”到“正确结论”的辩论,使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在辩论中强化正确的认识,掌握新的知识点。
2、常用方法
(1)展示过程法。在介绍探究结果时,学生可利用微机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一方面给其他同学一个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给其他同学辩论提供了材料。
(2)体验成功法。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竞争上台讲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分层练习,拓展延伸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可节约大量时间,增加练习密度,从而提高效率。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的内容,练习的坡度,做到真正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尝试练习、反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主要操作策略
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教师根据反馈性情况选择再现性练习、开放性习题,供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教师可适时给予帮助。
2、常用方法
(1)习题分级法。将习题分为A、B两个等级,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2)习题反馈法。学生选择不同题目,输入答案后,教师控制计算机予以肯定或给予帮助。
根据这种学习模式,我们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模式大大缩短了教师的讲授时间,学生的思考探索时间多了,媒体由教师讲解的工具变为了学生认识的工具,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关键词: 小组合作讨论 交际策略 策略训练
一、前言
由于全国各地高职高专普遍不断扩大招生,很多班级的人数都达到了五六十人,有的院校因师资等条件的限制,英语课程采用合班上课。这样的大课堂存在着许多问题:人数多,对教学资源占有不足,人均占有课堂时间少;师生之间交流和语言训练的机会不足;组织教学困难,等等,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1]在人数众多、程度不一的大课堂语言交际实践活动中,教师希望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是不现实的。客观地说,教师很难改变英语学习的大环境或班级的人数,但在课堂为学生创造交际策略的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方面却可大有所为。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使用国外常用的小组合作讨论(group work)是加强语言交际实践的深度、密度、广度的最佳选择。这样在一个人数众多,但有着信息资源比小课堂来得更加广泛的优势的大课堂,将给学生以更多参与语言交际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提高交际策略能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介绍
小组合作讨论是合作学习理论用于课堂学习的活动方式,是组织每个学生都参与的反复训练交际策略的有效活动。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几个人围绕根据课文或其它内容给出的某个问题或某种情况,通过口语的方式交换个人看法或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而且为了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大家必须清楚地表达意义。这样既能够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更多的使用交际策略的机会,减轻学生因有顾虑不愿在课堂上发言的焦虑感,比起一个学生单独站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会觉得更加自在。也因为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如的交流空间,学生之间愿意沟通,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对小组指导或提供帮助,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小组合作讨论不失为一个策略培训的好办法。
三、交际策略及其在小组讨论中的作用
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运用的应变能力。它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掌握有限的情况下,为同他人交际而采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策略,以弥补词汇或语法的贫乏,克服交际中的障碍,也就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Corder,1983)。[2]常用的交际策略包括转述、借用、求助、手势语及回避等方法、技巧。[3]
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因为学生的语言水平、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看法,这样讨论就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差,也就是具备了交际的真实性。为了弥补信息差,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商的过程,这样学生间不同的协商、合作不仅体现在他们表达观点上,还体现在他们参与谈话的技巧即交际策略上。而小组成员是否运用交际策略相互合作,及时作出反馈,是否能从其他人身上通过合作性的协商,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知识、策略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各自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补充、知识能力的提高,就要求他们必须知道何时何地如何应用交际策略,以达到此目的。
四、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加强交际策略教学的建议
由于学生策略意识较为薄弱,这势必会给小组合作讨论的流畅、顺利进行带来阻力。因此,在运用小组讨论加强交际策略训练教学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小组讨论效果,加强交际策略教学。
(一)小组的编排
不少老师怕费时费力而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而不合理的组员搭配往往是造成讨论低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风格、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后,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混合编排成人数相近的小组(3―4人为宜),并可根据不同交际的内容和任务随时适度进行调整,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学生按照小组固定下来后编排座位,每个小组每次轮流推出一个组长组织当天的课堂交际活动。每个人都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人的努力都能得到全组同学的认可。学生由此就会产生一种被重视、被接受和被尊重的感觉。同伴的支持和鼓励能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运用交际策略讨论,并对交际活动持更积极的态度(Sharan,1990)。
(二)讨论话题的选择及准备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不同的讨论题目,选择讨论话题时要选择有趣新颖,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活动的话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cloning?关于话题的选择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主题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就越会使学生感兴趣;另一种认为话题越新奇、越富于想象力,就会使学生越感到兴奋和刺激。当然,话题的远近往往视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4]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话题。因此,教师最好要在课前根据讨论的主题、性质和类型,选用适当的方式,并且充分发挥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保证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交际活动中去。为弥补英语学习系统表达方式单一、词汇量小的不足,教师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扩大学生的词汇及表达法,主要是在学习系统每涉及一个新的场景或话题时,如工作面试、采访或辩论,教师就分配不同的小组课外利用网络、书籍和报刊等资源收集整理这些特定场合下会用到的相关词汇和恰当表达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共享并在模拟场景中实践交际。这时教学重点不再是放在语言本身,而是放在学生使用交际策略来进行意思的表达上,因而学生的语言交际就更加真实,需要即兴反应。
(三)将辩论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方式中
小组合作辩论就是将辩论(debate)引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方式中,向学生提供运用交际策略的机会,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课堂实施时灵活方便,交际训练的效果很好,因此这种方法是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都会采用的方法。在实施此种方式时应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教师应从交际策略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将策略训练贯穿于整个辩论活动中,增强学生在小组辩论中发表自己意见的交际愿望,并借助种种交际手段来达到交际目的,从而发挥他们的交际潜能。教师可以把全班分为正反方两个小组,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辩论,一个接一个发表自己对于辩题的观点,为保持辩论的畅通和交流的正常进行,学生就得使用如有助于辩论连贯性相关的交际策略。像One-Child Policy,cloning,smoking,Internet computer games和advertisement等都是很好的辩论话题。再看下例:
A:I think,Er...honesty is going out of style like the clothes Zhong Shan Zhuang.
B:What’s “Zhong Shan Zhuang”?
C:It’s a kind of clothes that is first designed to Mr.Sun Zhongshan.
D:I don’t agree with you.The kind of clothes is not a case in point.Honesty will never be out of style.
E:Can you say you are honest in your life.Well,I mean,can you say you never cheat in any examination?
F:We have heard many stories when we were children which told us that the people who lied,cheated or stole come to bad ends.
...
在该辩论中,同学A,C,E和同学B,D,F分别为正、反方。A使用了拖延策略和举例策略。B不理解Zhong Shan Zhuang的含义,使用了求助策略。C解释该词的含义时使用了澄清策略和知识策略。当话题一直围绕衣服展开,有点偏离主题时,D马上确认反方的立场,使得辩论继续进行。F遇到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便使用了回避策略。正是由于学生不断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从而保持了辩论的连贯性,[5]在辩论中也增强了交际信心,并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
(四)教师在小组讨论中的指导作用
1.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的指导
许多教师平时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交际策略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的策略观念较弱,无法采取各种策略成功地交际。因此,教师要担任的是交际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者的角色,对学生不仅提供高层次的交际活动,在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还应及时提供交际策略等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并做到在各种情况下合理地使用策略。在学生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出现交际障碍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引导他们采用不同的策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提供新的语言项目,以保持交际的顺畅,从中体会到运用交际策略的好处,激起对进一步交际的兴趣。教师甚至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感受老师的亲和力,但是要注意不能唱主角。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所暴露的交际策略运用的弱点应做好观察、记录,作为以后补课的依据。
2.对学生的评估要注意技巧
由于每个学生的语言水平及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始阶段,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有足够的宽容、耐心,切不可过分地纠缠于他们的错误,而使他们失去交际的信心,尤其应该多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交际中的纠错、鼓励、表扬,也得注意技巧,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要更注意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使用各种交际策略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避免使用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较为不利的母语策略、回避策略等。在讨论中,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辩题,如Like father,like son;Examination is necessary or not;Laughing is better than crying,使学生有话可说,回避沉默。讨论结束后,学生总是希望教师能对讨论结果给予指点、评论,也想了解其他小组的情况,与别人作比较,希望能比其他小组做得好,得到别人的赞赏。如果教师对全班各组的讨论结果只是泛泛而谈,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仅想知道自己在讨论中所说出的语言是否正确,同时还想知道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6]因此,教师应及时提供反馈,对讨论过程和结果给予指点、评论,表扬做得较好的小组。
3.多提供技巧性的强化练习
交际策略是谈话的一种技巧,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渐掌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解释各种策略的作用后要给他们演示该如何做,再予以辅导,强化其正确行为。例如,教师在呈现了有关澄清策略的知识后,就可提供让学生掌握澄清策略的讨论框架。通过反复的控制性的技巧强化练习,教师既向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际策略的陈述性知识,也为他们提供了把这种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的环境。从而使交际策略开始以明显的可意识到的形式存在,逐渐脱离控制的过程,直到学生完全无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交际策略。
五、结语
在交际语言课堂上,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已逐渐被“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也逐渐成为语言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从语言形式转向语言意义和内容,让学生投入到具有真实意义的交互语言活动,组员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为学生培养交际策略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产生良性循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使用交际策略训练的结合,大多数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理.大课堂英语交际教学策略[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50.
[2]Corder,S.P.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1983.
[3]Tarone,E.Some thoughts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J].TESOL Quarterly,1981,3(15):28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