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范文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互联网医疗市场分析

篇1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热潮是在互联网自身的发展遇到瓶颈、开始对传统领域改造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尽管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高达2万亿以上,并且随着快速老龄化,市场规模的扩展极快,但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尤其在中国还有复杂的国情。在对互联网医疗未来趋势作出判断的时候,市场各方都出现了偏差,深陷于认知困境。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上,前期依然是传统的互联网思维占据主动权,这与美国的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但医疗服务市场是个高度复杂且受政策管制的行业,光理解微观细分市场还不能抓住大势。美国的创业者在这方面相对较为幸运,美国政策和市场的大势是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医疗推动了市场对互联网医疗尤其是远程医疗的需求。这是因为价值医疗以结果来付费,这就加强了医疗机构对疗效的强调,从而催生了互联网医疗工具的使用,以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从而及时作出干预,以控制疾病的进展。

尽管如此,根据Rock Health最新报告,投资者依旧对数字医疗在美国的发展产生了泡沫化的观感。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发现很多项目的商业图景描绘得非常好,但实现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比如很多健康参与(Wellness Engagement)项目。因此,美国市场的投资者更多地关注能够产生收益的项目,比如远程问诊、疾病管理和帮助医院控费的项目。

在传统互联网领域,用户转化率是营收增长的核心指标。因此,通过大规模的冲流量来转化用户购买是较为有效的增长路径,即使为了获取用户付出一定的成本也是值得的。但是,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流量的意义非常弱。首先,用户的需求非常细分而且不可扩散。病人的需求只是冲着自己患有的疾病而去,不可能像传统电商平台那样买了电视还可以顺带买本书。其次,用户的支付主题并非自我,而是保险。这就受制于保险公司的条款限制,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最后,需求的迫切性和不可创造性。疾病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是低频的消费,用户无法受到广告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美国,直接针对C端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也很难取得成功。目前成功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直接的团体客户,他们无需也无法通过广告和一系列的促销手段来获取用户的增长。比如根据远程问诊网站Teladoc的最新IPO文件,其主要客户来自雇主、保险公司和医疗系统,一共有4000个客户和1000万会员。

从上述对美国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是从简单的互联网思维逐步回归到传统的B端大客户营销模式。

中国市场目前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还主要停留在传统的互联网思维上,着力点仍在从C端获取用户。这与中国的市场现状有很大的关联。作为世界上自费比例较高的医疗体系,中国的医疗服务有很大的一块营收来自用户自付部分,因此,C端的用户有一定的自付习惯。不过,自付主要集中在对药品和器械的费用,医疗服务费用的自付比例并不高。其次,中国的医保体系是以保基本为核心,而且自身控费能力弱,没有能力去制约医院并对企业缴纳的医保进行动态费率的管理,这也导致雇主和医保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进行疗效管理,从而控制医疗费用。所以,团体采购医疗服务的模式无从展开,也被迫只能进入C端。

既然要从C端而且也只能从C端获取用户,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就又重新回到了冲流量获取用户的思维上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市场分析一而再地将打车模式或者其他O2O模式与互联网医疗来进行类比,大众也一味地去纠缠,是互联网的医疗化还是医疗的互联网化。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对任何一个行业带来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在这点上,无论何种模式都是一致的。但与其他消费领域相比,互联网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消费领域的支付链条短,非常容易重构。从产品或服务到用户手中,无需经过多个支付体系。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的看病是由医生提供服务、药店提供药品,保险提供赔付。这其中涉及到复杂的限制性条款,用户会因为自付比例而希望调整,保险则希望能控制费用。没有任何一种消费像医疗消费这样繁琐而复杂。

医保和商保是为了覆盖个人的健康风险而产生的,在为个人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应该对医疗机构进行制约。如果没有支付方的制约,单体的个人是没有能力去挑战医疗机构的,只能被动接受医疗机构的一切条件,这显然是每个病人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加进了支付方,个人的支付意愿又受制于支付方的政策限制,医疗服务的赔付将受到很大的制约。当支付者和消费者不是同一主体,医疗的支付路径模式变得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支付模式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又不可能从C端入手,因为用户的支付意愿不仅仅取决于自身。

所以,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源于中国医疗体系自身的难点。正是中国医疗体系的控费能力薄弱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C端入手,而正是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赔付体系导致个人支付的意愿很弱,导致C端市场无法发展。在这样的两难市场下,如果从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就会面临巨大的支付危机,从而产生投资回报的危机。如果从医疗进入互联网,路径依赖相当强,互联网成为服务方扩张的工具,对病人和支付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因此,互联网化的医疗和医疗的互联网化都无法真正发展成为互联网医疗。

因此,对理解互联网医疗来说,线性思维式地认为“谁将取代谁”或“谁来改造谁”,是很容易进入自我循环和强化的。当然,这也是中国人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导致的。

篇2

《物联网与云计算》一书,尝试从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角度,去介绍相关的云计算技术以及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本书阐述了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物联网融合云计算发展,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未来的观点,并以多个经典案例分析,阐述了云计算将成为物联网发展所必须的IT基础设施,云计算是物联网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大脑,云计算平台将成为物联网业务的管理和运营平台,造就物联网海量应用的长尾效应并形成物联网应用良性发展的健康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目录

第1章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

1.1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1.2云计算是物联网的基石

1.3物联网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1.3.1物联网应用的整体发展情况

1.3.2全球的物联网应用处于起步阶段

1.3.3发达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1.3.4我国物联网应用初创待发

1.3.5物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

1.4物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未来

第2章云计算的起源

2.1 Animoto的创业故事

2.2云计算是当今的热门名词

2.3云计算在中国

2.4云计算的前世今生

2.4.1高高在上的大型计算机时代

2.4.2合久必分:PC时代的到来

2.4.3分久必合:互联网让PC合在了一起

2.4.4合中有分,分中有合:云计算时代来临

第3章云计算的概念和特点

3.1云计算概念

3.2云计算的分类

3.2.1公有云和私有云

3.2.2 XaaS

3.3云计算的特点和优势

3.3.1快速满足业务需求

3.3.2低成本、绿色节能

3.3.3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3.4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3.5云计算中心和超算中心

3.6 Google云计算成功的秘诀之一

3.6.1 Google的蜕变

3.6.2一个简单的想法

3.6.3顺利启程

3.6.4 MapReduce

3.6.5初见成效

3.6.6幸运女神的降临

第4章云计算的服务形式和商业模式

4.1云平台和云服务

4.1.1云平台

4.1.2 Google App Engine

4.1.3云服务

4.2云计算的典型商业模式

4.2.1 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神话依赖于PaaS

4.2.2 Amazon的商业模式创新全面启动了IaaS服务

4.2.3 SalesForce.com的成功源于SaaS

4.3典型的云计算应用

4.4云计算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秘密

4.4.1海量用户支持、良好用户体验促成互联网后向收费模式的成功

4.4.2“人人是服务的使用者”,“人人是服务的提供者”

4.4.3对大规模用户的海量数据计算成为可能

4.4.4 IT服务设施从硬件依赖转向软件依赖

4.5云计算的优势

4.6云计算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

4.6.1云计算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

4.6.2云计算的价值

第5章云计算关键技术和开源社区

5.1云计算技术框架概述

5.2虚拟化技术

5.2.1什么是虚拟化

5.2.2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5.2.3云计算机时代下的虚拟化技术

5.2.4虚拟化打开了云计算的大门

5.3海量分布式存储技术

5.4并行编程模式

5.5数据管理技术

5.6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

5.7云计算平台管理技术

5.8云计算是一种多粒度和变粒度的计算

5.9绿色节能技术

5.10云计算和开源社区

5.10.1虚拟化平台软件Xen与KVM

5.10.2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Eucalyptus与OpenNebula

5.10.3分布式计算框架Hadoop

5.10.4云平台访问接口适配层libcloud与Dasein Cloud API

5.10.5开源精神

第6章云计算的产业现状和发展

6.1云计算的产业现状

6.2云计算产业市场分析

6.2.1美国市场走向成熟

6.2.2国内市场政府推动,喜中有忧

6.2.3现状原因:供给匮乏,需求乏力

6.3云计算的未来发展

第7章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其度量维度

7.1云计算发展迅猛,市场初具规模

7.2云计算对数据中心建设带来挑战和机遇

7.3国外先进云计算数据中心

7.3.1 Google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最佳实践

7.3.2 Facebook的绿色数据中心

7.4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

7.4.1电子邮箱服务中心的构建

7.4.2搜索服务中心的构建

7.4.3视频服务中心的构建

7.4.4云存储服务平台的构建

7.5粗略评价数据中心健康性的5个指标

第8章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关系

8.1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成本优势的IT基础设施

8.2云计算是物联网最具计算力和存储力的平台

8.3云计算是物联网数据挖掘的大脑

8.4云计算是构筑物联网长尾效应的开放平台

8.5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发展

8.5.1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第一阶段

8.5.2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8.5.3物联网和云计算融合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9章云计算和物联网融合应用案例

9.1云计算与无线城市

9.2云计算与交通物流

9.2.1智能交通

9.2.2智慧物流

9.3云计算与健康医疗

9.3.1医疗保健应用

9.3.2家庭社区远程医疗监护系统

9.3.3医院临床无线医疗监护系统

第10章物联网和云计算相融合的未来服务形式

10.1物联网业务模式分析

10.1.1物联网的商业机会

10.1.2物联网的商业应用类型及其应用系统组网方式

10.1.3物联网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和商业合作模式

10.1.4物联网的商业模型

10.1.5国内外运营商分析

10.2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0.2.1当前物联网应用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10.2.2以云计算技术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分析

篇3

“存在即合理”,依照黑格尔这句名言,医疗美容O2O必定有其存在价值。尽管“整容”对于国内民众来说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但也未能影响医疗美容O2O的悄然兴起。毫无疑问,医疗美容O2O存在的价值就是因为解决了传统医疗美容的问题。

对消费者、医师和医疗美容机构来说,传统模式有着不少的弊端。首先,对于消费者来说,整个交易不透明,技术上医疗美容机构有过度营销的嫌疑。悦美网CEO向小琴表示:“整形美容市场存在着大量不正规机构,存在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的现象。对消费者来说,增加了整容决策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对正规的医疗美容机构来说,获客成本过高也是个巨大的难题。医疗美容机构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推广方式。线上只能依靠搜索引擎导流,而线下渠道又因用户分散,很难做到精准营销。更美联合创始人王思Z透露,所谓的医疗美容机构暴利,其实利润的60%~70%都流向了广告商,医院挣不到太多的钱。

除了上述弊端,对医师来说也有提升品牌和业绩的需求压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O2O模式的兴起,传统医疗美容机构的这些问题暴露无疑,医疗美容O2O由此而生。医疗美容O2O采取信息分享、医患互动及折扣电商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网友信息分享可以将案例真实的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晓,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帮助消费者做决策。另外,专业医师汇集解答,可以帮助消费者方便、安全和快捷的找到心仪的医院和医生。

目前,在医疗美容O2O领域较为突出的互联网企业主要有更美、悦美、新氧、真优美、美黛拉以及美尔贝等。这些企业中已经有两家完成了B轮融资,其余几家也表示正在加快步伐。

大同小异,孰优孰劣仍待检验

无独有偶,更美、悦美、新氧、真优美、美黛拉以及美尔贝等APP的产品形态极其相似,都有网友日记分享、医疗美容咨询互动以及预约购买项目的板块,基本上都是“网友分享+医患互动+折扣电商”的路子。当然,各家企业在具体运作方式中还是存在差别。

新氧、更美、真优美以及美黛拉等打造的是平台,一端连接医疗美容机构,一端连接用户。消费者进入新氧、更美客户端,可以看到网友日记分享、咨询医师和医院以及在线上实现项目预定,然后线下医院认证,完成支付环节。而真优美、美黛拉则无支付环节,真优美可以实现免费预订。

据统计,目前新氧已经积累了60万篇用户日记、1 000万私信咨询量,5 000家整形医院和上万名整形医生资料,覆盖范围包括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对于更美来说,王思Z表示,定位更像是大众点评。更美可以建立一个全面的真实的数据库,帮助用户做出好的消费决策。而医师也可以通过更美平台建立个人品牌,获得客流。目前,更美用户总数超过600万。

与新氧、更美、真优美以及美黛拉相比,悦美网拥有自己的咨询师团队,具有中介的意味。消费者如果想和医院建立联系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由悦美推荐医院机构。

目前来看,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孰优孰劣尚难以界定。连接两个C端的平台型企业模式更轻,缩短产业链,为产业实现了增值。但如何保障网友日记分享的信息的真实性、安全性是企业面临的问题;悦美网赚取佣金的中介模式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现金流,但却违背了互联网“去中介化”的理念,而且由于离医疗美容机构更近,很难保持第三方独立性;真优美完全工具型的模式则容易沦落为单纯的渠道,为他人做嫁衣。

除了模式问题,整个医疗美容O2O行业面临的阻碍还有不少。天使投资人沈文杰指出,对医疗美容O2O而言,需要面临跳单的问题。如医院通过平系上消费者后,会付一笔费用,但第二笔费用上,整形医院会跳过平台直接与消费者交易;另外,很多消费者到整形医院后,考虑到整形风险、支付价格后,会出现跳单可能。此外,医生信息不透明、手术价格不透明、手术项目风险模糊、市场接受度低和医疗安全缺乏第三方介入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国内至今尚缺乏成文的整形美容医师准入机制,相关培训机构不计其数、水平参差不齐,而学员更是鱼龙混杂。

由此看来,医疗美容O2O尚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医疗美容O2O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离占领市场还有很远的距离。据《2015~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分析预测及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医疗美容市场容量已达到5 530亿元人民币,而声称占领市场第一的更美月交易额也就5 000万元人民币。因此,每家企业都还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战略上的调整,运营模式还处于摸索期。

篇4

王亚伟看好保险、银行、环保三大领域,对于创业板和互联网+,他却持谨慎态度,认为机遇与风险并存,互联网需要深刻理解,不能盲目跟风。王茹远则全力拥抱互联网。

深圳千合资本董事长王亚伟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保险、银行、环保三大领域的关注,对于创业板和互联网+,他却持谨慎态度,认为机遇与风险并存,互联网需要深刻理解,不能盲目跟风。

王亚伟

看好保险银行环保三大领域

主持人:过去创造了十倍的记录,现在新的牛市过来了,开门见山说说你现在关注哪些行业和哪些领域?

王亚伟:我说三个领域,可能这三个领域都不是那种给大家感觉一定是会十倍的投资机会。投资最重要是一个复合收益率,复溢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如果时间一长自然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率。这里比较好的我是看好保险,从保险的深度和密度来讲都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从2014年的情况来看,全年的保费收入是2.02万亿,按照规划到2020年这个数将达到5万亿,未来五年会保持16%以上的增长。还有另一方面来讲,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也在不断拓宽,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宽。一方面保费收入在持续增长,领域又在不断拓宽,现在又处在牛市当中,可以判断保险会有比较好的提升,所以保险股是比较看好的。

主持人:确定?

王亚伟:比较确定。第二个比较看好银行,银行的机会来自于估值的提升,现在银行估值太便宜了。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我觉得对于低估值的银行弹性最大,理论上来讲无风险利率下降50%,银行的估值应该提升一倍。第二个方面来讲,中国经济企稳以后,大家对于银行资产的担忧会缓解,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促使银行股的估值提升。第三方面,现在银行有很多业务,未来比如在业务的分拆或者进入新的领域,有一些突破,也是有利于银行股的估值提升。还有一方面,如果从分红收益率的角度来讲,现在银行也是有吸引力的,现在分红收益率是5%左右,我们知道居民存款现在总额是50万亿,这50万亿放在银行里,无论是定期存款还是活期存款一年只能得到2%的利率。

主持人:银行和保险都是稳定、确定的有投资价值的收益率。

王亚伟:从风险收益比角度来讲比较有吸引力的投资。第三行业是环保行业,环保过去欠帐比较多,投入不足,现在环保是非常受重视的一个行业,未来在这方面会大力投入,我们知道,今年以来增收的燃油税也会投入到环保建设当中,所以环保领域未来的前景非常看好。

主持人:这三个领域前两个给大家的感觉相对确定性比较强,也比较稳定,环保可能弹性稍微会大一些。最近几位嘉宾每个人都没有回避创业板,也没有回避互联网+,但是这两个你都没有提到。

王亚伟:对。

主持人:怎么看创业板,怎么看互联网+?

王亚伟:创业板可以第二个谈吗?

主持人:第二个谈也是一种态度。

王亚伟:如果非要谈的话,每个嘉宾都必须要谈一下创业板的话,我觉得从一个侧面说明创业板热度过热了,现在整个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80 倍,这个估值水平无论放在国内外哪个市场,或者哪个历史时期去考察,都是很高的水平。当然单从一只股票来看,不要说80倍,哪怕有几百倍,甚至不盈利,或者没有收入,但是只要未来的增长空间足够好,都不能说是高估的,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板块的整体80倍的市盈率,靠几只这样的股票去支撑,是无法长期维持的,毕竟好的股票、达到这个标准的股票是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的。

主持人:互联网+现在变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似乎比纯粹去年炒作互联网公司还要热,是不是机会也会比较多?

王亚伟:互联网有很多的投资机会,现在有一句话说你没有触网就意味着错过,这种说法有点绝对,因为这么说的话,我觉得体现了一种对于机会的贪婪或者说对于错失机会的一种恐惧,但是如果在这种或者贪婪或者恐惧的心理下去匆忙做投资决策是不明智的。互联网里面是有好的机会,但是从个人投资来讲怎么样把握,要排除这种浮躁的情绪,要静下心来仔细去考察,静下心来多做功课,充分理解互联网行业的特征还有企业的盈利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找品种。比如说大家现在说的互联网+,更多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有一个能力圈的范围,一个是对互联网理解,第二要对传统行业理解。因为更多的是传统行业为主,互联网是一个工具,只有传统行业有深入的理解,理解这个模式,才可以预判到这个行业引入到互联网以后会带来哪些变化,有哪些突破口,在这个突破口当中找到有竞争优势的公式。

主持人: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对公司的理解去考虑,互联网+的品种是你该炒的还是该投资的?

王亚伟:我觉得最好是投资的。

主持人:最好是投资,不要是带着浮躁的心态去炒。

王亚伟: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王茹远

“互联网投资女王”最看重移动医疗

素有“互联网投资女王”的上海宏流投资公司董事长王茹远相当看好“互联网+”。其中,移动医疗是她最看重的。

主持人:大家也知道,这几年你挖掘出来的比较好的股票,可能都是几倍或者是几十倍的升值,挖掘它们的逻辑是什么?用通俗的话讲,你挖掘牛股是怎么样的逻辑?

王茹远:这个可能就是不同的投资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同。我自己,是因为我最早从业的背景就是学互联网,学计算机做互联网出身的。所以我看来的话,应该是两方面最重要。第一个就是说这个公司从事的行业空间是不是足够大,比如说互联网金融,比如说移动医疗服务,大家想一下就知道这是面向一个很大很大的市场,是可以出万亿市值公司的一个领域。

然后第二个角度其实在人,因为互联网很多取决于人,所以包括VC什么的投资公司,可能更注重的是这个带头人,公司的核心灵魂人物,他是不是有远大的报复,是不是持之以恒不偏离你的主业,能踏踏实实的做这一件事情。另外一点,我们A股选个股,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些优秀的公司,一些平板股的互联网公司在海外上市,所以A股的上市公司可能有一些在细分领域的一些东西,那么就是说我们还要考虑,这些垂直领域的这些公司,它的业务是不是会被平台公司很容易的把饭碗抢掉。所以从现实角度,其实在细分垂直领域可以选择非常好的龙头公司。

主持人:互联网向各个传统行业的拥抱和改造是一个过程,很多是刚刚露出一个苗头,股价已经飞到天上去了,那这个成长性是盈利水平和股价之间短期的巨大涨幅之间的关系,你怎么去评估。我们现在看了很多知道这个东西好,但是不敢买,这个你敢买,这个就是区别。

王茹远:其实这个跟,比如说当年和当前的市场分析偏好有关,这个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是,大家在讨论互联网公司怎么估值的问题,我经常讲,我说这个互联网的估值是按它可能的潜在盈利能力去估值,也许它的盈利不是去年赚的,也不是今年赚得到的,是按照它现在拥有的用户,它的业务模式什么的,可以推算出来它的一年、两年、三年以后是什么盈利水平。它最终市场给的这个估值,可能是结合了它未来两三年潜在的盈利能力等一些考虑。所以如果是真正好的互联网公司,它一定是高成长的,意味着它一定是高估值的,你看它的静态(TE)一定是非常高估值的,甚至就是没办法能够用这个。

主持人:几百倍到几万倍的。

王茹远:对,你没有办法评估它的安全边际。可能在投资消费角度来说,和我们过去的投资理念比如说投消费股相比,这个是一个巨大的颠覆,未来发生的事情就存在不确定性。

篇5

【关键词】 语音识别 通话 大数据 互联网

该文主要致力于解决通话中的语音识别技术,长期可推广至QQ语音聊天等即时聊天软件中,相较于目前大多数语音识别软件需要手动打开更为主动,让用户感觉不到软件的存在,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大大提高了效率,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语音识别基本原理

语音识别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模式识别系统,包括特征提取、模式匹配、参考模式库等三个基本单元,未知语音经过话筒变换成电信号后加在识别系统的输入端,首先经过预处理,再根据人的语音特点建立语音模型,对输入的语音信号进行分析,并抽取所需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语音识别所需的模板,然后根据此模板的定义,通过查表就可以给出计算机的识别结果。 [1]

二、通话中语音识别技术

2.1技术原理:

1、基本架构:Smartalk通话系统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并加以对手机GPS位置、通讯录、社交软件信息的分析,在“云”的辅助下对之进行处理和交换。Smartalk架构分为4个部分:客户端、语音视频服务、语音识别服务、云数据处理分析。利用“云之讯”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视频通话服务和“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语音识别服务可将用户在通话中涉及的地点、人名、电话号码等关键词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对行程和下一步操作提供帮助。

2、基本平台:本系统基于APIcloud开发,兼容云端和第三方SDK,可跨平台(Android、IOS、Windows等)使用,采用标准的c++语言实现。

2.2功能实现:

1、基于“云之讯”开放平台的通话系统:云之讯融合通讯开放平台为企业及个人开发者提供各种通讯服务,包括在线语音服务、短信服务、视频服务、会议服务等,开发者通过嵌入云通讯API在应用中轻松实现各种通讯功能。

2、基于“科大讯飞”开放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讯飞开放平台使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使用任何设备方便的介入讯飞开放平台提供的“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人工智能服务。目前开放平台向开发者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移动应用分析等多项服务。

3、语音识别与云端大数据结合分析:。利用基于“云之讯”通话系统和“科大讯飞”语音识别系统实现了实时的语音识别,加以云端大数据的结合,和实时的分析用户当前的需求和问题,及时的跟用户产生交流反馈,并根据用户长期的使用时间分析智能提前推送相关信息。

2.3未来展望:

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并随着通信传输速度的逐渐提高,可在实时的条件下分析与推送更多丰富的内容,加以与即时聊天软件的结合,将该技术深度整合到系统或QQ服务中在通话结束后针对通话中涉及的电话号码、地点、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信息的推送,并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

三、语音识别技术应用

3.1 语音指令控制在汽车上的应用:

语音控制人员只需要用嘴说出命令控制字,就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在汽车上,可用于汽车导航、控制车载设备。如车灯、音响、天窗、座椅、雨刮器等。

3.2语音识别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医疗语音识别技术,已有厂商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语音识别系统,可直接内嵌到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让医生通过语音输入病人信息,填写医疗记录,下达医嘱信息。

四、相关市场调研

1、国内外市场分析:2015年全球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61.2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34.2%。其中,中国智能语音产业规模达到40.3亿元,较2014年增长增长41.0%,远高于全球语音产业增长速度预计到2016年,中国语音产业规模预计达到59亿元。[2]

2、相关应用发展: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展示的MindMeld。在通话中,如果参与者点击应用的一个按钮,那么MindMeld将利用Nuance的语音识别技术,分析此前15至30秒对话。随后,MindMeld将确定对话中的关键词,以及其他多个信息来源,查找具有相关性的信息,并在屏幕上向用户提供图片和链接地址。[3]

参 考 文 献

[1] 吴坚.基于web的salt语音识别技术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06

篇6

的成功是对软件行业传统价值观的一种颠覆,传统软件企业向互联网、向云服务转型的方向也因此变得更加明朗和坚决。

4月23日,用友公司正式“用友企业云平台”,推出面向大型企业、小微企业、医疗卫生等行业的云平台与云服务,同r宣布实施“新长城计划”,创新发展,做大做强。为了配合此次战略和转型,用友新品牌标识同步启用,英文字号由“UFIDA”更新为“yonyou”。

第三次创新

根据用友公司董事长兼CEO王文京介绍,用友将通过“一个平台”,基于新型云计算及移动互联模式,把所有的应用、服务、企业可交换数据等资源聚合成一个核心,并最大限度地聚合大量第三方应用服务等资源,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一个高客户价值,亚洲最大、全球领先的企业云服务平台。他说:“全球软件和信息产业正在步入转型发展阶段,服务化、网络化、平台化成为主要的特点,对于本土软件与服务企业来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这次标志着用友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开始了第三次创新。”

随着技术创新模式与商业模式重大变化,云计算为开放创新、微创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产业链整合成为新的主流。要抓住云计算发展机遇,必须把创新放在软件企业核心位置。正如王文京所说,“云计算可以改变信息化应用模式,提升信息化应用体验,实现业务模式创新,也是软件公司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商业模式转变的关键。”

用友公司作为我国软件产业龙头企业,其发展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用友发展的第一阶段是1988年到1996年,通过财务软件产品和技术的创新,用友实现了中国财务软件在中国本土市场的主导。第二个阶段是1997年到2010年,用友从一个财务软件厂商成功转型为一个企业管理软件厂商。而第三次创新将带给用友脱胎换骨的变化,那r的用友将变身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提供商。

用友的第三次创新将通过实施“新长城”计划来实现,其核心内容有三点:实施“一个平台”战略,加大云平台的研发投入,并加快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转型;顺应产业垂直整合的趋势进入基础软件领域,重点是企业云计算应用服务平台软件和数据处理相关的基础技术架构;基于新技术、新模式开始研发下一代企业与政府应用。

为什么把这个计划取名“新长城计划”?王文京的解释是,万里长城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无论结构还是所采用的材料,这样一个史诗壮举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想、气概、智慧和勤劳,用友的第三次创新需要这种精神。

对于未来前景,王文京显得很有信心。他说:“下一代企业计算是一个重大的创新,这个创新会在哪里产生呢?按照我们以往思维惯性,马上会联想到一定会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洲。但是r代不一样了,环境和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看到亚洲经济的崛起,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历史经验,很多技术、商业模式、产业的创新和变革,都跟一个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和规模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相信下一个重大创新将会产生在亚洲,在中国,这是我们的机会。”

探索中前行

从“UFsoft”到“UFIDA”,再到“yonyou”,从财务软件到企业管理软件,再到云计算,用友在自身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给企业和产品打上不同的标识。

“新标识的互联网味道很浓,但是从一个传统软件企业转型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不管是用友还是金蝶需要做得事情还很多。”IDC资深市场分析师陈建在接受采访r表示:“传统软件企业在结构化数据的处理上很擅长,而转向互联网后会面临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必须建立大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互联网在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处理上跟传统软件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互联网大量实r交互数据处理的要求,原有的技术架构和平台设计必须做出调整,这一代价是高昂的。此外,在营销方式和商业模式上也要做出改变,需要开放、合作、灵活、包容,需要懂得眼球经济和体验经济。”根据陈建的经验,传统软件人做互联网成功的概率不是很高,因此他建议在人才结构上做些调整,吸引一批互联网经验的加入。

除了互联网,用友此次新标识还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为了方便发音和认知,没有直接使用用友的汉语拼音“yongyou”。在第二次修改企业标识r,用友就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的战略,但是由于各种因素所限,效果不是很明显。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SaaS模式的逐渐成熟,这给国内软件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但是陈建提醒道,企业管理是个很特殊的领域,与文化、习俗以及思维和办事方式密切相关,成功国际化并非易事。“真正做到入乡随俗其实是非常难的事情,因此虽然用友和金蝶都在提国际化,但这只能是战略方向,不应是战略重点。国内市场很大,还有很多需求有待挖掘,因此不应该合本逐末”。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经济领域 应用

一、引言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将加快多行业多领域信息化进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科幻影片中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远距离异域操控,一个指令可以让爱车自动开往目的地;可将家中水电关掉;启动室内预警系统和室外照明灯等智能场景在物联网时代都变得触手可及。物联网是生产社会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商品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改变着社会生活方式。

二、物联网的起源与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提出的,又名传感网,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物联网可使所有的物品与网络连接,方便识别和管理。一般认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ITU(国际电信联盟)的描述,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我们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Human to Thing)和物与物(Thing to Thing)之间的沟通连接。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的特点。

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

在“物联网”这个全新产业中,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物联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

物联网具体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感知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终端、传感器网络等;网络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处理,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处理中心等;应用层则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

物联网产业链可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关键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与射频识别设备、传感器等单个的微观产业链相比,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架构中的发展空间较大,运营商将在物联网产业中强势介入多个环节。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

三、物联网市场分析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趋向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传感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自2009 年8 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同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场馆被成功应用。2010年3月,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北京召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规划已列入国家“十二五”的专题规划,未来我国要发展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的应用。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围绕物联网的技术、标准、应用示范等工作做相关的推进工作。

四、物联网产业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物联网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是一个市场前景广、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战略地位突出的产业。

发展物联网产业,能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物联网产业不仅能为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安全防范、智能生产制造、智能电网监控、智能卫生医疗、智能生活服务、智能安全生产管理、智能环保节能等领域优化管理提供系列解决方案;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集成、营销服务水平,大幅度降低生产经营和社会管理成本,有助于控制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物联网的发展不仅能使生产确保质量、流通实现有序高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消费安全指数大大提高,而且将催生新兴产业、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门类。可以说,物联网的发展将使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进,使劳动产品更多地具有人的智慧,进而导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而且,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五、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应用中首先被广泛使用的是“M2M”应用。M2M指的是各类物体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方式,在没有人为干预下实现数据通信。这些物体可能是工业设备、电表、医疗设备、运输车队、移动电话、汽车、贩卖机、家电、健身设备、楼宇、大桥、公路和铁路设施,等等。这些物体将配备嵌入式的通信技术产品,通过各类通信协议和其他的设备及IT系统交换信息,提供连续的、实时的和具体细节的信息,到达人类无法得到的大量信息。它的重点在于信息的采集、传递和处理。

(一)信息采集领域

信息的采集主要依赖传感器网络,RFID 和条码识别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对温度、湿度、地理位置等信息的感知都属于这类,传感器网络依赖的主要技术是传感器、微机电设备、嵌入式编程等。具体来看,主要是传感网络/EPC相关的公司,包括二维码、RFID、传感器等。

(二)信息传递领域

信息的传递主要依赖于移动通信网络和固定通信网络,固网带宽的提升,移动网络覆盖的增强都会带来大量设备投资,有利于电信设备制造商,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延伸,或者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采用专用技术如Motorola的Zigbee,数据汇总后经路由器进入电信网,主要的通信技术应该是WLAN(802.11a/b/g/n)、HSDPA和LTE。这都是传统的电信运营领域。

(三)物联网应用领域

由于物联网的发展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目前物联网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了应用,按照目前的应用排名,仓储、运输物流、门禁证卡、考勤、资产管理、门票和医药管理分别占据了前7名。按照IBM在《智慧的星球》中的六大智能领域:智能的供应链、智能的城市、智能的银行业、智能的医疗、智能的交通和智能的电力中的预测,我们预计在未来不久的时间内,以GPS为代表的Telematics(汽车产业)、智能电网和移动支付将率先普及开来,成为普及的应用。物联网新技术的拓展和应用等领域在后续将牵扯包括金融、医疗、交通等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在各类行业应用中,从短期看,在铁路、交通、电力、治安、石化、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物联网已展开布局。

六、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物联网比较复杂,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它一旦出现问题也将是全局性的。物联网尽管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目前物联网还面临着一些很大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2.应用成本昂贵;3.技术不成熟;4.隐私权问题;5.安全隐患,国家安全问题等。

七、总结

物联网的普及还需要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条形码的普及花了30 年时间,RFID要完全达到条形码的应用程度,也还再需要20年左右。应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成熟而逐渐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并不是应用在等待技术完全成熟以后才会开始,在某些领域,物联网将率先展开应用,同时,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逐渐拓展开来,伸展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雷士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及进展概况[EB/OL].价值

中国网,2010.

[2]刘洋波.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简报[R].2010.

篇8

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去年年底就了一份《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在这份报告中,罗兰贝格统计了中国共享经济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市场渗透率因素,并结合中国共享经济九大领域发展,测算出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规模为625亿。罗兰贝格还预测,到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有望达到2300亿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由33%提升至44%,成为领军力量。

在罗兰贝格的这份报告中,汽车共享出行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816万次/天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对应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鋈萘扛有望达到1.8万亿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的确,以滴滴、优步为代表的汽车共享出行或许是目前中国消费者使用最多的一类共享模式,除此之外,摩拜、途家等,均是将共享经济成功运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代表。那么让投资者欲罢不能,消费者难舍难离的共享经济,它到底经济在哪儿呢?

从今年二月末麦肯锡的《中国共享经济消费者调研》中我们或许可以窥得一二。这份报告通过对中国40个城市近2900名消费者的大规模高覆盖调查,聚焦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三大行业――共享出行、共享空间和共享技能,它们的现状与发展应当会给予人们一些启发。

共享出行

方便大众,创造就业,推动交通行业升级创新

共享出行主要涵盖网约车、汽车分时租赁和共享单车等模式。目前中国共享出行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共享出行的出现对公共交通起到了补充作用,满足了消费者出行需求。同时提供了多元选择并创造了新型就业,带来消费者及服务者剩余。

同时,共享出行在环保和缓解道路拥堵等方面也将深刻影响社会发展。调研表明近80%的受访者偏好环保型车辆,且多数消费者表示在相同条件下愿优先选择环保型车辆,显示出车辆环保化的大环境已日渐成熟。而降低网约车出行中公交地铁转换比例并提高拼车效率则有助于降低路面总行驶里程。

在可见的未来,共享出行将结合公共交通的升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电动车的推广等科技和社会因素推动城市出行模式的创新。总体来看,共享出行的发展将推动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带来的便利出行将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出行需求,从而提振经济活力,并惠及就业。

共享空间

盘活存量,提高资产利用率

共享空间涵盖在线短租、长租合租及共享办公等领域,目前主要集中于在线短租。共享空间还处在发展初期,未来存在较大增长潜力。

共享空间可以盘活存量房产,有效调节供给,通过促进供需匹配为消费者及房东双方带来效益。当前在线短租模式每年盘活的闲置个人房产资源约120万平方米,增速达15~20%以上。在线短租服务最常见的场景为消费者周末短途及国内长途旅游。问卷调查发现,在使用短租服务后,约15%的受访者过去一年的出行天数有所增加,受访消费者的整体住宿开支上升约4%。同时,在线短租为各地创造了新的家政及周边行业的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

平衡稀缺资源,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共享技能主要包括劳动力共享和高技能共享两类。劳动力共享,如众包物流,利用大数据匹配技术提高了服务效率、降低了服务成本,满足了更广泛的消费者需求,同时为低技能人群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就业机会。高技能共享涵盖医疗服务、行业顾问、技术及商业支持等领域,有利于解决稀缺技能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普惠大众及中小企业。然而共享技能目前仍处在发展初期。过去一年曾经使用共享技能服务的受访者比例,在一二线城市约2%,而三四线城市不足1%。生活服务、医疗健康及物流人力是现阶段普及程度较高的共享技能类别。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共享技能的普及,消费者在此类平台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约80%受访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在此类平台的支出,人均增幅达27%。

共享经济在国内初现红火的前几年,曾有互联网经济的研究者表示,共享经济本质上只是互联网经济下“新瓶装旧酒”的噱头,他们认为共享经济的根本是“互帮互助”,然而如今的所谓“共享经济”,只是在帮助投资者赚钱。因为“用户创造的资本收益,不可能为他们共享。这些实打实的数千亿美元的利益,一分钱也没进用户的腰包。而那些热衷于此的活跃用户,只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永动机’。”

无论这类声音是否有其正确之处,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却已经实打实地走入了普通大众的生活,并在更多行业中得到普及,这势必、甚至已经带动了一批行业的升级与创新。仅以摩拜单车为例,当我们以“摩拜”为关键词检索专利,剔除明显不相关的,可看到12件发明专利、11件实用新型专利和5件外观设计专利,共计28件,其中一件发明的专利申请人为上海摩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另27件专利的申请人均为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而且由于它的初现,现在国内自行车年产达千万辆。可见,在此过程中,共享经济平台企业、传统企业、政府间的关系将随之发生深刻的转变,形成互助互联的生态圈,而无论是从速度、广度,还是深度上来看,我国的共享经济市场都其极具潜力。

速度:翻番增长显蓬勃生机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520亿元,同比增长103%。在互联网行业投融资相对趋冷的大环境中,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去年融资规模约1710亿元,同比增长130%。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仍可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其交易规模占GDP比重有望达到10%以上。

广度:融合发展显强牵引力

当前,共享经济已经覆盖了生活服务、生产能力、交通出行、知识技能、房屋住宿、医疗分享、资金分享等领域,作为最活跃的创新业态,有力驱动着资产权属、生产组织、服务供给、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对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篇9

如果以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方式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可穿戴设备主要划分为两种类型:用于对外界事物实现感知、控制并施加影响的一般可穿戴设备;通过人体数据采集,实现健康干预,乃至诊断、治疗、康复等功能的医疗可穿戴设备。当然,两者在实际产品及应用中可能存在交叉与融合。​

不论是智能眼镜还是智能服装、甲胄,一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是采集人体所发出的位置信息、互动信息、流量信息,利用和扩展人体机能,是对人自然属性的延伸。​

而医疗可穿戴不管是智能手环、臂带、帖敷传感器还是体内外康复装置,主要功能则以采集到的体征数据、生电信号、生物能,用于对人体自然属性的监控、管理和辅助恢复人体自身机能。​

一、2013年度可穿戴技术创业投资概况

资本实验室全球风险投资数据库显示,2013年可穿戴技术领域完成投资交易64笔,披露投资额5.6亿美元。​

1.可穿戴技术投资年度变化趋势​

从全年来看,各季度可穿戴技术投资保持持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四季度,增长异常迅猛。由此可见,无论是创业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在加快抢占可穿戴技术与市场前沿的力度。​

另据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于2013年5月的互联网行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15年的2至3年间,可穿戴技术市场规模将由目前的30至50亿美元,增长到300至500亿美元。这种趋势的背后是全球硬件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与风险投资的快速跟进。​

2.一般可穿戴与医疗可穿戴技术投资对比​

在2013年度,一般可穿戴和医疗可穿戴技术同时收获32笔投资交易。其中,一般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3.73亿美元,医疗可穿戴技术披露交易额1.87亿美元。​

投资交易额的落差不能说明医疗可穿戴技术对资金的吸引力更弱,而是从另一个层面表明:与一般消费级的可穿戴技术相比,医疗可穿戴技术因其更高的技术与应用门槛,在投资方面更趋冷静。该领域也正在等待,或营造下一个待爆发的、更广阔的应用市场。​

美国消费电子协会(CEA)新近完成了一项市场分析,并作出预测:在未来5年,可穿戴设备的整体市值将超过80亿美元,大幅度增长的预期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领域的推动。CEA与市场研究机构ParksAssociates联合完成的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在美国今后的五年中,个人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产品、相关软件和服务的总体营收将激增142%,并且有29%的智能手机用户愿意购买和使用健康/医疗类可穿戴设备。此类乐观的预测正吸引和带动更多投资在该领域的持续攀升。​

3.一般可穿戴技术细分领域投资对比​

在2013年,众多企业的可穿戴设备走下展台,并且实现了销售数据上的不断突破。据已有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约为700万件以上。尽管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比,可穿戴设备的销量还不成构成足够的量级,却已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目前已上市或测试中的产品来看,可穿戴设备主要有耳机、腕带、眼镜、头箍、指环、纽扣、帖敷等形式,总体可划分为4大类:腕戴式、头戴式、眼镜和传感器。​

由本年度投资数据可见,腕戴式产品(腕带和手表)投资交易数量最大,占比超过1/3;而交易额占比超过2/3,是可穿戴技术最热门的领域。​

相比之下,头戴式和眼镜类可穿戴设备的合计交易数量、交易额均位于腕带式产品之后,这主要在于:前两者的功能更为复杂(主要用于游戏、视觉增强现实、数据图形可视化、视觉信息分享、“意念”操控等用途),技术开发难度更大,走向市场需要更多时间和历练。而与此同时,手环、智能手表产品在更多企业的推动下,已经更快地走向市场并在广泛而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迭代。​

二、可穿戴技术及其生态系统的成长

1.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增长,为可穿戴技术提供厚实的市场基础​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调查报告显示,2013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51亿部,同比增长45%。另据IDC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10.04亿部,比2012年的7.253亿部增长了38.4%。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占到手机产品出货总量的55.1%。巨大的智能手机保有量,为可穿戴设备稳健迈入消费市场,积累起了足够大的设备基数和运营支持平台;而智能手机市场规模的扩大,也折射出市场对可穿戴设备在内的移动智能设备,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

尽管现在大多数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还依赖于智能手机,技术和市场也亟需健全,但它们与一般移动“智能”设备有着明显区别:1.更便携和操作更简化;2.实时的数据感知与采集;3.增强现实技术相应扩展了使用者的能力。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可穿戴设备为更多技术和应用,开启了全新的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入口;而人类进一步变成在线“终端”,思维的互联网正在到来……因此,可穿戴设备对智能手机的依附只是暂时的过渡,势必迎来一个更独立的发展空间。​

2.多元化的移动操作系统正在加速生态圈的扩充​

Android、IOS、WP等移动操作系统通过把设备接入互联网,赋予了硬件全新的生命。他们所带来的捆绑设备数量、在建的生态系统规模和未来市场的预期都必将实现惊人的增长,而这一趋势也将从智能手机市场快速延伸到可穿戴设备市场。​

此外,包括亚马逊、Facebook、英特尔、三星、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内的众多IT巨头都在开发更多的行业应用平台。这将促进软、硬件创新的进一步融合,并为可穿戴技术拓展出更多的数据通道、更广阔的应用环境。​

3.云和大数据市场规模的扩大​

IDC预测指出“在2014年,云市场规模将增长25%,达到1000亿美元以上,大数据技术和服务规模也将超过140亿美元”。另外,“由于云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规模不断扩大,所有IT硬件提供商采取的‘云优先’战略,将使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服务数量大幅增加”。在2014年中,云服务管理下的数据中心将占到服务器出货总量的25%到30%。这一趋势必将为可穿戴设备在内的计算设备,提供更快、更大规模的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服务。​

4.物联网的铺开和所有行业的数字化​

有预测称:到2020年,物联网将可创造出300亿个自动连接的终端,来自物联网的总收入将达8.9万亿美元。其中传感器、芯片、交互设备等是实现物联技术和应用必不可少的装置,而可穿戴设备轻便、可扩展、乃至可植入的特征决定了这种设备可以成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及分享物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终端。​

5.创新与资本合力推动可穿戴设备市场成长​

在可穿戴技术的阵营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Google、Fitbit等互联网巨头与新贵的高歌猛进,还能看到联想、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LG、海尔等传统IT厂商的厉兵秣马,甚至还能发现Barneys New York、Opening Ceremony等百货、时尚品牌的跨界参与……上述企业及其他更多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持续进化的可穿戴生态系统。这个庞大的系统将继续推动可穿戴技术领域投资规模的扩大,技术研发以及产品迭代的加快,也将带来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复合型增长。​

三、配套技术为可穿戴设备提供有力支撑

1.芯片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步升温,芯片制造商开始加大该领域拓展力度。例如:英特尔了多款针对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名为夸克(Quark)的处理器;德州仪器(TI)推出了一款能够植入可穿戴设备的投影芯片;博通展示了业界首款用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单芯片解决方案(SoC),直指低功耗可穿戴市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最新研发的微控制器Kinetis KLO3 MCU正试图在可穿戴市场分一杯羹;而三星、高通更是直接推出了搭载自有处理器的智能手表。​

2.传感器技术​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基础,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同样在快速进化,并形成一个规模可期的市场。据ABI公司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到2017年之间,可穿戴式传感器市场将会以41%的年增长率增加。到2017年,可穿戴式传感器的数量将达到1.69亿个,其中,60%的装置将用于健身监测,23%用于老年人健康监测,7%用于远程病人监测,剩余7%用于医疗护理监测实用。​

3.NFC技术​

可以近距离、安全、高速传输数据的NFC技术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移动终端,基于此技术的移动支付、电子设备操控、汽车解锁、家居安防、广告推送等功能层出不穷。而可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便携性乃至植入式特征,将让我们看到NFC技术在可穿戴领域更值得期待的应用空间。​

据ABI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出货量较去年增加了129%,这一增速在2014年还将显著提升,或将推动可穿戴技术及应用的拓展。​

4.人机交互技术​

可穿戴的人机交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鼠标、键盘录入或使用机械语言对话的屏障,进化到使用眼球追踪、语音识别、远程触控、意念控制等技术为入口的全新控制手段。人们可以解放双手,随意通过设备完成计算,得到需要的结果;同时,可以接纳更多交流者即时在线协作,智慧的众包、思维的互联将成为现实。​

5.屏幕技术​

微流体屏幕技术和弯曲屏幕技术的开发正在推进,可以进一步加强可穿戴技术界面操控的精度和呈现效果。​

TactusTechnology展示的微流体屏幕技术,在小屏上做出凹凸,给触摸以物理键盘那样的质感和反馈,使小屏设备操作更精确甚至实现盲打。日前有消息称Tactus已经在日本注册了专利,首款配有微流体技术的产品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推出。​

相对于微流体屏幕技术,技术大佬们在弯曲屏幕上的竞争更直接一些。三星Galaxy Round手机、LG Flex弯曲智能手机都已显露真容。苹果也于12月10日公布了名为“弯曲触摸感应器”的弯曲屏幕技术专利,并强调这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屏幕厚度,还能保持触摸的高精度。更有趣的是它可以像波浪那样有多个弯曲,而随着技术发展,大尺寸屏幕很可能像纸一样制成卷轴随身携带。​

6.机器人技术​

可穿戴设备与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之间同样存在更紧密的联系,:在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可以将可穿戴设备捕获和加工的人类智慧与行为数据,传输给机器人,赋予它们仿生特性和“思考”的能力。这为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提供了设计、测试和人机交互等方面的有力辅助。而可穿戴技术在向更大的应用范围扩展中,也可以将智能机器人作为人体的替代,特别是在高危环境下完成可穿戴产品的测试,获得精准的试验结果。​

篇10

日前,英特尔宣布联手三星、博通、戴尔、Atmel和风河系统(Wind River)等公司,共同创立开放互联联盟(The 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简称OIC),旨在为诸如温控器、智能电灯等互联网设备建立统一标准和认证。英特尔软件和服务集团总经理道格・费舍尔(Doug Fisher)就此指出,“互联网的崛起和最终成功取决于设备和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互联和共享信息,这需要基于真正开放的行业标准上的通用架构。我们创建这一新联盟就是为了应对物联网互通性的挑战,促进生态系统发展,而不只局限于一家公司的解决方案。”

业界普遍认为,英特尔此举意在挑战高通等公司在之前成立的AllSeen Alliance联盟。就在不久前,微软宣布加盟AllSeen Alliance联盟,由此成为该联盟的第51个成员。而高通高级副总裁罗伯・钱德霍克(Rob Chandhok)也表示,“一个全行业的分享平台好过各自为战,我们不希望互联网的‘两大标准之战’在物联网领域重演。”

实际上,智能家居领域已成为IT巨头们争夺的新热点。除英特尔、高通领导的两大联盟,苹果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推出了HomeKit智能家居平台,Google更斥资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产品制造商Nest,并与美国家电巨头惠而浦和灯泡厂商LIFX等公司进行合作。与此同时,AT&T、思科、通用汽车和IBM等产业巨头组成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简称IIC)也在市场上跑马圈地。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330亿美元,较2012年的250亿美元增加32%。该机构还预测,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710亿美元。智能家居领域正在迎来发展的春天。

后来者的野心

如果对英特尔的印象还局限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动作迟缓的PC芯片大佬,那就大错特错。

今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的全球消费电子展(CES)上,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首次以英特尔CEO身份向市场宣布了英特尔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的系列新产品计划,其中包括专为可穿戴设备设计的新芯片Edison。

据科再奇介绍,这块基于22纳米技术的芯片,不仅内置WiFi与蓝牙连接功能,并拥有灵活可拓展I/O功能,支持Linux和开源软件,适用于超小型和低功耗的广泛物联网设备、智能消费产品以及可穿戴设备。

2个月后的世界顶级ICT厂商盛会――CeBIT 2014上,英特尔副总裁兼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总经理克里斯蒂安・莫瑞斯(Christian Morales)向业界透露了公司在智能家居网关领域的进展――一款以1.2GHz Puma 6 Atom为基础,可同时运行包括家居自动化、家居保安、娱乐以及能源效率在内的四个服务器的网关即将面世。

另据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透露,他们如今正携手英特尔共同推进Project Mobii项目,双方将在该项目上诠释未来个性化车载和Mobile Interior Imaging技术等功能,使车内体验更加安全和个性化。

“如果英特尔能在移动革命时代有这种积极性,现在的市场格局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行业分析师向《IT时代周刊》私下表示。他还认为,英特尔今天的努力正是对错过移动互联浪潮的补救。

正如科再奇在上任之初表示,“我们把公司已有的几项优质业务进行了整合,也打算加大这一整合力度。而所有的努力将会使‘物联网’在公司战略当之无愧成为一个首要重点。”

事实上,这也是“开放互联联盟”的发展重点。据英特尔方面介绍,OIC的首个开源代码将针对智能家居与办公解决方案,包括远程控制与消息通知等功能。“今后,坐在家里动动手指,便可轻松自如地远程控制各种家用系统;在会议室里,员工与访客能够安心通过电脑或手机屏幕,进行实时交流与互动。”该描述正是当下人们对智能家居的典型设想。

这并不是英特尔的最终目标。根据道格・费舍尔的说法,“开放互联联盟将围绕互联网产品的安全问题及AllSeen联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处理。”矛头直指移动芯片巨头高通――这个颠覆英特尔在芯片领域地位的“罪魁祸首”。

站队进行时

根据标准普尔500排行,高通在去年8月超过英特尔成为美国第29大企业。当时,高通市值1138.2亿美元,英特尔为1118.5亿美元。

20亿美元的差距,除了意味着业界对移动市场前景的认可度超越PC,对英特尔来说,更意味着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已从传统的AMD变为高通。这亦是英特尔前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S. Otellinii)的观点。

作为英特尔“认证”过的竞争对手,高通在智能家居领域已经先迈出了一步。2013年底,高通发起旨在“实现家庭、医疗保健、汽车、教育等行业的跨设备互联”的AllSeen Alliance 技术联盟。该联盟以高通在2011年推出的近距离P2P通讯技术AllJoyn为基础,截至目前已有LG、夏普、松下等家电厂商,以及硅图像(Silicon Image)、思科、TP-LINK和HTC等IT企业成员,合计有51名成员 。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联盟已经成功开发出包括音箱、灯具、烟雾探测器,甚至婴儿床等可以连网的设备,且AllSeen联盟认证的产品之间还实现了互联互通,互相操作。另外,高通于去年9月推出了可连接组成物联网设备的QCA4002 和 QCA4004 网络平台。“新成立的OIC需要花些努力才能赶上了。”有分析人士指出。

除了应付以高通为首的AllSeen联盟,英特尔还要提防OIC联盟内的“出墙”行为。

据外媒报道,在加入OIC一周后,三星又宣布加入Nest 推出新智能家居无线网络协议 Thread。据悉,Thread联盟囊括了三星、ARM、飞思卡尔和美国芯科实验室(SiliconLabs)等企业。此外,还有智能电扇制造商BigAssFans和电子锁制造商Yale。

在分析人士看来,“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ARM还是Nest底气都比英特尔足。”众所周知,ARM一直占据着移动处理器架构的主导地位,而Nest的靠山更是大名鼎鼎的Google。

或者正是意识到自己在移动领域的不足,除了成立OIC,英特尔也加入了美国最大通讯公司AT&T牵头的工业互联网联盟,至今该联盟成员已超过50名,其中包括赛门铁克、黑莓、华为、东芝等产业巨头。

标准之争

与过去壁垒分明的阵营不同,智能家居领域各大厂商显得活跃得多,因为“很多公司希望确保无论结果如何都能站对队”。分析人士告诉本刊记者。“物联网正处于试验阶段,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美国投资银行Sanford Bernstein分析师斯塔西・拉斯贡(Stacy Rasgon)指出。

虽然瓶颈难以逾越,市场分析公司仍无一例外地对智能家居领域给出了“前景看好”的分析报告。奥维咨询预计,到2020年智能电视渗透率将达93%,智能洗衣机、智能电冰箱、智能空调的渗透率将分别增至45%、38%和55%。Strategy Analytics智能家居战略报告预测,到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总规模将达1000亿美元。另一家市场调研公司IDC则预计,智能家居将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

不过,“这些产品还是需要一个标准,没人会在买电视之前还要确认音响和它是否兼容。”斯塔西・拉斯贡说。从他的观点来看,谁能成为标准的制造者和者,谁就能执智能家居之牛耳。因此,标准之争成为各巨头现阶段竞争的焦点。

根据英特尔计划,开放互联联盟将结合现有和新兴标准,如WiFi、WiFi Direct、蓝牙和ZigBee等无线传输协定建立单一方案,在互通不同市场的同时支持多个操作系统。Nest产品经理克里斯・伯洛什(ChrisBoross)则表示,Thread是一项具有安全和低功耗特点的网络协议,相较Wi-Fi、NFC、蓝牙或ZigBee,Thread更加适合连接智能家居产品。

面对各家企业的合纵连横,一向闭关自守的苹果,也不得不采取开放合作态度,将海尔、飞利浦、科锐(CREE),以及Marvell(美满电子)、Honeywell(霍尼韦尔)等全球顶级制造商纳入HomeKit的合作伙伴名单中。

篇11

2014年第二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人才的用人单位(简称用人单位,下同)共11542家,需求人才数136184人,求职人才数为188444人,人才供求比为1.38(即人才需求人数或职位数为1时,人才供给或求职人才数为1.38,下同)。其中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用人单位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2%,但是需求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仅微涨0.96%,求职人才数比去年同期也仅上涨1.85%,总体供需两端增长均比较乏力,但是各种职位间的供需情况差异较大。

在各地市人才网站分布中,广西人才网主站中用人单位共有7504家,需求人才数为99809人,求职人才数为143827人,占比分别为65.01%、73.29%和76.32%,其人才供求比为1.44,其他地市站点总量占比仍较小。

二、职位供需分布特点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总人才供求比为1.38,与去年同期的1.37相比基本持平,但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很多热门职位竞争依旧十分激烈,而服务类和业务销售则仍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同时部分职位供需矛盾出现较大变化,例如互联网/网络应用类等职位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供需情况从原来竞争激烈出现了人才暂时短缺的局面(具体情况见表1)。

(一)职位需求特点

1.总体人才需求增长乏力,部分职位人才需求降幅较大

2014年第二季度,在用人单位数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需求人才数为136184人,同比仅微涨0.96%,其平均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由去年同期的12.24人/家下降至11.80人/家,每个用人单位平均比去年同期需求下降0.44人(具体情况见图1)。

图1 2014年第二季度人才需求量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125283][144506][149829][124037][138841][141828][134990][134888][100394][118131][132436][107833][118316][136184][2011年

第1季度][2011年

第2季度][2011年

第3季度][2011年

第4季度][2012年

第1季度][2012年

第2季度][2012年

第3季度][2012年

第4季度][2013年

第1季度][2013年

第2季度][2013年

第3季度][2013年

第4季度][2014年

第1季度][2014年

第2季度] [图表区]

在46个主要职位大类中,有24个职位类型的人才需求人数出现同比下滑,其中经营管理类、生产制造/工厂管理类、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机械/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类、酒店/旅游类和物业管理类等人才需求减少量最大,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1198人、982人、972人、913人、840人和457人,其中经营管理类和酒店/旅游类人才需求降幅分别达到50.34%和45.28%。

2.销售类继续引领需求榜,其需求总量与其他职位差距持续增大

图2 2014年第二季度需求人才数处于前十位的职位类型

[销售类

建筑/工程类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

行政/文职/后勤类

市场/营销/策划/推广类

房地产/中介类

客服/技术支持类

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

文教/科研类

物流/仓储/运输类][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28953][7619][6818][6011][5721][4675][4639][4237][3431][2866]

如图2所示,上述十个职位类型的需求人才数总计74970人,占人才总需求量的55.05%,其中销售类的人才需求达28953人,占比达21.26%,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625人,同比增长了19.01%。销售类的人才需求量与第二名的差距超过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3.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出现明显增长趋势

从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数据显示,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的人才需求从2011年开始就已经逐年稳步增长,但增速缓慢,进入2014年后,该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开始连创新高,其中2014年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的需求人才数达到创纪录的2483人,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3.46%。

4.经营管理类等高端管理人才需求出现大幅下滑

从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经营管理类等高级管理职位对人才的需求下滑明显,进入2014年二季度,该类职位的人才需求增长乏力,仅为118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50.34%,今年该类职位人才需求总体状况不容乐观,高端管理人才求职面临更大的竞争。

5.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的人才需求持续下滑,而人力资源/人事类职位和行政/文职/后勤类的人才需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2014年第二季度用人单位对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等职位的人才需求持续下滑,仅为423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18.66%;人力资源/人事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为1759人,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18.05%;而行政/文职/后勤类职位的人才需求创最近6个季度新高,重新回到6000人平台,达到6011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17%,与上季度相比大幅增长16.92%。

6.银行类职位的人才需求量是去年同期5倍,需求总量创历史新高

2014年第二季度银行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出现暴涨,达到1541人,与去年同期的287人相比增长1254人,同比增长幅度达到436.93%,需求人数首次超过1000人,创历史新高。但是,促进银行类职位的人才需求突然猛增的原因并非由于商业银行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而是由于信贷或信贷相关职位的人才需求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很多非大型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始大量招募信贷、担保、风险管控等相关的有银行工作经验的人才。

7.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需求暴涨

2014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需求量达到4675人,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15人,绝对量增长幅度仅次于销售类职位,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63.46%。其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与销售相关的房地产中介/交易和置业顾问等职位对人才的需求,这类人才的需求量达到3647人,占比达78.01%。

(二)人才供应特点

1.多数职位人才供应上涨,不同职位间增减幅度差别较大

2014年第二季度,在46个职位大类中,有28个类别的人才供应出现上涨,但各个职位间的人才供应分布不均衡,增减幅度各异。其中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出现大幅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8人,同比增幅达到32.46%;建筑/工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同比增加达2444人,增长幅度达到14.42%;而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虽然以5255人位居前十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29.07%,是本季度求职人才数下滑幅度最大的职位类型。

如图5所示,上述十个职位类型的求职人才数量总计112716人,其中求职人才数超过1万人的有行政/文职/后勤类、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建筑/工程类和销售类。这四个职位类别名列前四位,排名状况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同,机械制造类求职人才数由去年的第十位跌至第十一位,房地产/中介类职位求职人才数以3705人跃居第十位。位居榜首的行政/文职/后勤类求职人数相对去年同期上涨2.58%。

2.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均创新高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建筑/工程类和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分别增加2444人和908人,两类职位的求职人才数均创历史新高,同时在绝对量增长方面,分别排名第一名和第二名。

3.服务类职位人才供应持续低迷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服务类职位的人才供应持续低迷,其中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餐饮/娱乐类和美容/保健类的求职人才供应合计为4084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26%。

4.本科学历的人才供应出现明显增长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的人才供应以大专和本科学历为主,其求职人才数占比分别为47.06%和35.83%,其中本科学历的求职人才共计67519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472人,同比增长16.32%。

(三)人才供需对比情况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由于人才需求增长乏力,导致整体职位竞争压力有所加大,其中,在广西人才网联系统46个主要职位类型中,人才供求比大于2的职位类型达到2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个,有13个类型的职位竞争激烈,人才供求比大于3,但是也有一些职位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其中少数业务和服务类职位需求缺口仍较大,而原来竞争较激烈的互联网/网络应用类、市场/策划/推广类等职位出现了总体人才短缺现象。

1.服务类、销售类等类别人才需求缺口仍较大

百货/连锁/超市/零售类、餐饮/娱乐类、美容/保健类和销售类等类别合计人才需求为39175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5.72%,人才需求缺口为15708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149人,增幅为48.76%,合计人才供求比仅为0.60,与去年同期的0.69基本持平。

2.计算机硬件类、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和法律/法务类等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位居前三

计算机硬件类由于需求萎缩,其人才供求比达到22.24,是2014年第二季度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化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类和法律/法务类职位由于需求量较少,供求比达8.57和5.93,近9人和6人竞争1个职位,竞争依旧激烈。

3.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供需形势出现转变,部分具体职位急需人才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互联网/网络应用类职位对人才的需求创历史新高,达到2483人,在该类职位中,网站运营经理/主管、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多媒体/游戏开发工程师、网站架构设计师、网站维护工程师、网站策划/管理、网站编辑/论坛维护/内容监管、网站推广/优化/SEO、网页设计/制作/美工、测试工程师等众多职位均出现较严重的人才短缺现象,其人才供求比均低于0.50,部分企业急需该类职位的人才入驻。

4.由于需求减少,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竞争压力明显上升

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财务/税务/审计/统计类职位的人才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18.66%,而求职人才数与去年相比上涨2.73%,直接导致该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从去年同期的3.77上升到今年的4.76,在供求比排名中,创历史地排名第四位。

5.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创历史新低

房地产/中介类职位对业务类人员的需求大幅增长,导致2014年第二季度房地产/中介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仅为0.79,是历史最低,特别是置业顾问、房地产中介/交易类的职位,合计需求人才数达到3647人,而求职人才数仅为735人,合计人才供求比仅为0.20。

6.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竞争压力下降明显

近年来,市场/策划/推广类职位一直竞争较为激烈,但进入2014年第二季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该类职位的人才供求比仅为0.92,其中很多具体职位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例如: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主管、产品/品牌专员、市场推广专员、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情报收集/情报分析、市场/营销策划专员、促销员等7个职位的人才供求比均小于0.50,其中产品/品牌专员职位的需求人才数达到555人,但求职人才数仅为75人,其人才供求比仅有0.14。

三、用人单位特征、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分布特点

(一)用人单位分布情况

2014年第二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联系统招聘的用人单位共11542家,同比小幅增长4.72%,其单位性质分布见表2。

表2

[单位类型\&数量\&占比\&事业单位\&247\&2.14%\&企业\&10805\&93.61%\&个体经营\&375\&3.25%\&其他单位\&115\&1.00%\&合计\&11542\&――\&]

其中,用人单位中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521家,涨幅为5.07%(具体企业数量分布见表3)。

表3

[企业类型\&数量\&占比\&国有(控股)企业\&459\&3.98%\&集体企业\&28\&0.24%\&民营企业\&10071\&87.26%\&中外合资企业\&164\&1.42%\&港澳台投资企业\&83\&0.72%\&合计\&10805\&93.61%\&]

(二)产业与行业需求情况

篇12

郭海涛是高特佳投资北京区的负责人,专注于天使投资。在创业者眼中,他是点石成金的造梦者。

“社会上创业气氛更浓厚了,现在一年要看500个项目”

“天使投资这一行,主要的任务就是看项目,调研后思考是否要去投项目。对于项目来说,我们就是他们成长的天使。”郭海涛说。

当了七八年的天使投资人,郭海涛手中已经投了5个多亿,十几家公司在他手中发展壮大,同时也给他所在的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当然,折戟沉沙也是常态,投10个项目,能成功3个,就非常不错了。

“这段时间,感觉自己是个天天飞转的陀螺。”见到郭海涛的时候,他风尘仆仆地刚刚从外面看项目回来。

要看的项目实在太多了,每天都从早忙到晚。郭海涛表示,他们公司一年大约会看500多个项目,从中选出5到10个有潜力的,进行投资。“如果算上大家出去看但还没有报到公司就否定了的项目,就不计其数了。”

“2014年以前,感觉找一个好的创业项目特别难,2015年以来,创业创新的热情明显被激发,社会上创业氛围更浓厚了,似乎忽然就有一大堆项目冒了出来,仿佛遍地是金矿一样。”郭海涛感叹道,“这不,身边一个朋友就自己出资投了一个中医APP项目,目前这个移动应用还在调试当中。”

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郭海涛投资的领域也在不断变化。在咨询公司从事IT业研究多年,郭海涛转到天使投资人岗位后,最先投资的还是IT领域。但由于IT行业逐步成熟,当时的投资机会并不多。近来,健康产业、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一大批相关的创业项目纷纷出现,郭海涛的团队投资的方向一度转向了其中。

“现在的创业项目都在做‘互联网+’,很多想法很新颖,空间非常大,这个时代,对于天使投资人来说,就是黄金时代。”郭海涛很肯定地说。不过,他自己更多专注于医疗领域。“医疗在未来20年都是极具投资价值的领域,中国市场太大了,我们不能错过机会。”

“原来是天使在挑创业者,现在是创业者也在挑天使”

现在北京的创业氛围很好,有很多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的对接平台。网上有个段子说,在创业咖啡馆,只要一个人拿杯咖啡谈话时嘴里蹦出“项目”两个字,立刻会吸引好几个天使投资人扑上去搭话。虽然很夸张,但也映射了当前的火热现状。

“在这个黄金时代,创业团队中90后的年轻人很多,这一代的创业者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投项目,首先我比较看重是怎样的人在创业。”从事天使投资多年,郭海涛见过太多的创业项目和团队,深深明白人的重要性。如果说项目的创新性很多团队都具备,那么能否将想法持续贯彻下去、创业路上遇到任何风雨都不退缩,才是最重要的品质。

说着,郭海涛分享了一个他们几年前的投资案例:一名40多岁的医生,有着安稳高薪的工作,但他为了创业,把家中的4套房产卖了3套,孤身来到北京创业,还整合了一个团队。“他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决心,那个项目当时我们投了6000万。”郭海涛说,“我们在甄别创业团队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时候,会看他们过去做过的事情,是不是显示出他们未来的潜力。”

“现在年轻人的确很大胆,敢想更敢做,有时候,一个很普通的项目,开价就几千万融资。在我看来,钱不是最大的问题,还是要看这个人到底具不具备千万的投资价值。”前段时间,郭海涛就投了一个80后创业做中药产业化的项目5000万元。“为啥投这么多?因为这个创业者我们认为有很大的成功可能性。他之前做的医疗器械企业很成功,我们相信他能把这个企业做到百亿市值,所以这5000万并不多。”

但就是这个项目,郭海涛和他的公司费了很大工夫才争取到。“现在天使投资特别多,遇到好项目都在抢。原来是天使在挑创业者,现在是创业者也在挑天使,他们也看中天使投资机构能给他们带来多少额外的价值。”

做一名天使投资人,“必须保持进步”

工作时间之外,社交活动占了郭海涛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每天中午和晚上几乎都约了人吃饭,混不同的圈子。”郭海涛谈起应酬,表示这也是找到更多项目的职业需要,如果晚上没有应酬,他会选择不吃晚饭,“不吃晚饭是因为我想减肥,但没什么效果,因为应酬实在太多了。”郭海涛很无奈。

做天使投资人多年,郭海涛感觉“累并幸福着”。作为天使投资人,能够给予创业者一些帮助,让有价值的项目和企业脱颖而出,就是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

但同时,郭海涛有个很深的感触,就是必须与时俱进。“我自己必须天天学习,保持进步,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前几天参加了一个校友会,里面有几个人在投资可穿戴设备项目,这个领域我以前就比较少接触,得从头进行市场分析。”

郭海涛谈到,现在众筹模式兴起,自己也参加了监管机构、行业办的相关活动,正在认真了解这个新兴投资方式。“以后项目如果都找众筹了,我们就不好找项目喽!”郭海涛打趣道。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热点一直在变化,必须紧随着市场的脚步,才能找到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郭海涛认为做天使投资人的价值还在于,“现在创业的都是80后90后,和他们一起,觉得自己心态上很年轻。”

“未来一定是属于年轻人的,将来是不是要和他们一起创业呢,我自己都拭目以待。”郭海涛笑容满面地说。

天使投资日趋机构化

天使投资是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指具有一定净财富的个人或者机构,对具有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投资。天使投资人,无论是名称还是外界的印象,都给人非常美好的感觉,但是这个行业的投资却有极高的失败率。

篇13

今年9月份各地高校在迎来新生的同时,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宣传单也漫天飞舞起来。两家为了占得市场,各种力度极大的优惠政策让叫外卖一度成为高校学生的新宠,“土豪才去食堂吃饭”成了高校学生间互相开玩笑的新语。

一、o2o商业模式综述

(一)O2O定义

不管是饿了么还是美团外购,都采取了O2O电子商务模式。02O是Online线上网店Offline线下消费的简称,主要是在平台上帮助商家开店,商家将线下的商店信息和商品信息直接推送给互联网用户,消费者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最后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在O2O模式下,消费者可线上交流询问和反馈,线下自己体验比较,有选择性地消费。

(二)O2O的特点

现阶段运用最广的电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2C模式(business to customer),即一切的商品和信息都直接从企业到消费者;另一种是C2C(customer to customer),即商品和信息直接到从消费者到消费者。我们不难发现B2C和c2c主要是侧重于购物一些电器服饰等,库存的主要是货物,而O2O瞄准的是服务业,类似于餐饮、电影、租房等,库存的主要是服务。相比较于B2C/c2c的足不出户等货上门,O2O模式下的的消费者则需到现场获得服务,自然O2O模式下的服务一定是本地化的。

(三)O2O模式优劣势分析

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O2O的模式有很多优势,第一, O2O模式下,你所点开的网站只提供一种商品或服务,消费者直奔自己想要的服务的平台,再运用条件筛选和搜索服务,即刻查看符合条件商家的信息,选择自己想要的服务。这大大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耗费。第二,平台通过与线下实体商家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保证了“团购”的和长效性和及时性。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第三,相对于传统的方式,消费者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和比较权利,而且,消费者可与商家线上进行时时的咨询和沟通,这也将帮助消费者更易获得他们想要的服务。第四,O2O模式下,消费者可以直接从以往的消费者的评价反馈记录里对商家有一个直接真实的印象,这挤走了广告里的水分,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由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伤害。但O2O仍会和传统的电商模式一样,在解决售后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上存在弊端。

从商家角度来看,这种模式下,商家的目标受众明确无需过多的进行广撒网式的宣传,这种高效益的营销模式自然受到商家青睐。其次,商家可直接跟踪每笔交易,推广效益可用销售数据准确地量化。最后,他们可通过线上的交流和消费者评价反馈,了解顾客需求,帮助改善服务。当然将所有同类服务和产品放在一个平台上,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再者,因为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多了,他们的忠诚度自然会下降,这对期待有回头客的商家来说也是个问题。

最后,我们从O2O平台来看,消费者一旦有了强大的依赖性,强大的客流量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商家加入其中,这就将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随之强大的广告空间势必会带来更多的盈利空间。但问题是因为平台门槛低直接导致的商家信息良莠不齐,这势必会影响平台的形象和声誉。所以我们在深知O2O的巨大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明白,O2O绝对不是一种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商业模式。[3]

二、我国O2O商业模式分析

(一)我国O2O发展状况

其实,O2O模式最早出现是因为团购的兴起,接着这种模式就在旅游业被广泛使用,例如我们熟知的携程、艺龙。年初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的亏本血拼仿佛还历历在目,几个月后的外卖行业又让历史重演,O2O模式下的各个部门和行业因信息门户服务的细分导致的各种大战,在2014年吸足了人们的关注度。

我们在《 2014第三季度O2O市场分析报告》中可以发现,在2011年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用户人数仅有0.82亿,而到2014年,用户人数增长到了2.8亿,同比增长了241.5%。同时结合中国网民总数的增长情况,2011年时使用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网民占当年网民总数的16.0%,而在2014年,比例已达43.3%。显而易见,O2O正慢慢地被广大网民所接受并使用[1]。

(二)我国O2O未来前景

放眼纵观国际,成立于2008年的Groupon作为早期的O2O试水者,美国 Groupon 席卷了美国、欧洲市场,尤其是Groupon的公开上市让大家深信O2O的无限活力。2011年Groupon更是与腾讯携手投资,以“高朋团购”的形象走进中国市场,虽然近几年高层频换,财务状况遭质疑,假冒商品遭批,但是没有人出来否认过O2O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在我国现阶段,O2O在市场细分后发展越发的迅猛,短期内O2O依旧会以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席卷各个领域。在2014年国内的O2O市场中,餐饮行业市场份额高达43%,休闲娱乐类市场酒店服务市场等行业也是表现不俗。而且我们发现服装百货甚至是医疗健康等等都纷纷参与到其中[1],所以市场和服务细分后的O2O市场将会百花齐放。

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知道,在O2O的现有的使用者中,移动端的用户占到了七成而PC端的用只是接近三成[1]。近些年通信行业迅猛发展,4G 网络大幅推广,wifi大范围覆盖,O2O的发展前景自然不容小觑。再加上不少O2O商家和平台给消费者提供手机支付、微信支付、扫码支付等方式来满足移动用户端的消费习惯,这在让消费者享受优质且低价的同时,还保持了自己的消费习惯。

三、结语

O2O作为新兴且具有活力的电子商务模式,各个领域的成功运用以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相信,不管是打车APP 之争还是外卖之争,这些腥风血雨也只是个开始。O2O必将在更多的领域施展它更多的活力,也一定会给整个互联网企业带来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速途研究院《2014第三季度O2O市场分析报告》2014年11月26日http:///content/533217.shtml

[2]陈永东 《深度理解O2O商业模式及策略》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4

[3]卢益清; 李忱;《O2O商业模式及发展前景研究》 企业经济 2013.11

篇14

2014年起,支付宝推出“未来医院”项目作为移动就医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直接在支付宝中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甚至查看检查报告等流程。

传统的就诊过程常常因排队挂号、缴费等环节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患者因此怨声载道,但更多的是无奈。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将使得这些繁琐的程序变得简单。未来,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完成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以及医患互动等环节。

未来支付宝会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不改变现有流程的前提下,患者分别通过医生工作站等终端机器插卡,支付宝支付预存款,系统结算后分别扣款的方式;另一种则是通过支付宝先扣除自费部分,就诊完成后再插卡结算医保部分的费用。

“未来医院”计划中,支付宝将实施三步走战略。即首先帮助医院建立移动医疗服务体系;再激活医疗服务全生态;最后打造基于大数据从治疗到预防的健康管理平台。

目前,除了与北上广深十家以上的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外,支付宝还在智慧医疗社区进行探索,与30多家社区以下医院包括社区医院达成合作。

当第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支付宝接下来会考虑如何将商保打通,并实时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自动传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审核后,做到快速赔付。未来将通过互联网和其他的虚拟方式在线完成电子处方,附近的药物配送、医保实时报销、保险实时申请赔等所有环节,理想状态便是激活整个医疗服务的全生态圈,解决远程就医O2O医疗的问题。完成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能会用3-5年时间。而支付宝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未来医院”计划的最后一步则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从治疗到预防的转变。

在“未来医院”进程中,除了机会,还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层次不齐的医院信息化程度、封闭落后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都是支付宝首先需要解决和平衡的问题。譬如,很多医院的HIS(医院管理和医疗活动中进行信息管理和联机操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和LIS(医院检验科设计的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标准都不统一,要想打通系统,就需要首先统一标准,而如何统一来自不同开发商、不同程序的语言,对于支付宝来说还需下一番功夫。

天猫医药馆:打造医疗电商平台

天猫医药馆是天猫旗下的一个医药购物频道,它汇集了OTC药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品牌保健品、传统滋补品等网购服务项目,天猫医药馆是天猫里面的一个重要品牌。

2011年6月20日,淘宝商城“医药馆”正式上线。早在2011年3月21日,淘宝便已经取得了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具有在互联网网站上药品信息的资质。淘宝商城“医药馆”正式上线之时,网页上展示的商品种类包括了非处方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计生用品等药品近1万种,而处方药则不允许销售。然而,如此雄大备受关注的药品销售之路并没有原先想象的那般一帆风顺。2011年7月8日,药品监管部门要求淘宝商城整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封淘宝并对外表示:“淘宝没有取得网上售药资格。”随后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淘宝网进行查处,要求其尽快整改。

2012年2月27日,淘宝重启医药电子商务,更名“天猫医药馆”。卷土重来的“天猫医药馆”气势更足,上线品种由原先的1万种变成了2万种,入驻医药商家也由之前的5家增加至15家。更专业的改进之处是,天猫医药馆内商家的旺旺客服将由药店执业药师担任,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此外,购物流程也与一般商品有所不同,消费者在看中某商品之后,页面跳转到相应医药商的官方网站,随后确定订单,进入支付宝付款购买,完成交易。

国内最大的医药B2C天猫医药馆的重新上路,对于本已动作频繁的网上药品零售业可能会释放连锁效应,但天猫医药馆无疑不会偏安于为医药商做平台展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并不明朗。而医药馆的梅开二度能否带来整个医药行业电子商务的井喷,业界对此表现出高度关注。

阿里健康云医院:实现HIS系统信息资源共享

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名为“医蝶谷”,它被定位为“整合医疗全体系、全链条资源,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的网络平台”。业务的涵盖范围包括了医生、医疗机构、患者、医疗保险、健康管理、云药房、检查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在大力吸引基层医疗机构的同时,也在发展二三级医疗机构的合作,搭建分级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患者可以找到覆盖所有科室的专家名医,线上线下结合一站式完成整个就医流程。而医生也可以在“医蝶谷”里拎包入住,通过专业优质的诊疗服务,获得患者的好评,提升自我价值。平台与实体机构打通,支持医生多点执业。

阿里健康云医院,是指阿里健康与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进行合作,让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使用阿里健康提供的HIS(医疗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产生的病人信息、诊疗过程、检查结果等都被系统保存在云端,实现整个HIS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都没有能力置办类似HIS系统的诊疗系统,阿里健康在初期是给这些诊所免费安装HIS系统并提供免费更新维护服务,目前云医疗在全国范围推广了数百家医疗机构。2015年3月9日,阿里健康云道首先在石家庄市平衡体检机构上线运行,这种模式顺应了“互联网+”的趋势,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

云医院对“重复检查、重复治疗”可实行技术上的帮助,只要是接入HIS系统的机构,都可以在该系统内看到病患的诊疗信息。云医院能够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同时实现电子处方的流转。当有足够多的医疗机构接入平台后,阿里健康的云医院平台就将全面爆发。

据悉,云医院下一步的设想是,患者在合作机构就诊后,电子处方即进入该人的阿里健康APP,患者只需打开APP就能用处方向附近药店下单。业内人士指出,阿里健康这一系列动作旨在建立完整的医药生态闭环,并通过健康资讯和寻医问药的环节,为用户提供即时的贴身健康服务。

微医集团(挂号网):打造国内移动医疗服务的先进平台

微医集团(原名挂号网),成立于2010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预约挂号、就医指导、健康咨询、在线支付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截至2014年7月份,挂号网已经与全国23个省份、9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3000万的实名注册用户、10多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2014年挂号网累计服务患者人次超过1亿,已经快速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就医服务平台。2015年9月24日,挂号网更名为“微医集团”。

2014年10月,挂号网获得由腾讯领投的1.065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超过6亿美元。2015年9月24日,微医集团(挂号网)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总金额为3.94亿美元。微医集团这一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高盛集团领投,复星、腾讯、国开金融等共同投资。2015年1月,挂号网完成对老牌网上药店金象网的控股。5月,复星医药和挂号网(杭州)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未来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在技术、平台、市场、媒体等方面全面展开深度合作,形成紧密的线上线下O2O联盟。此次获得新的融资后,挂号网改名为微医集团,打算建设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并准备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险的服务,推出责任医疗计划。责任医疗计划将是新的微医集团未来重要的盈利点。

挂号网是国内移动医疗服务的先进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和客流,在业内和市场也有很好的声誉,但一直没有找到盈利模式。过去5年挂号网的主要工作,是把医院的服务窗口搬到手机上,和构建微医集团的医疗团队,基本上都是赔钱,因为这些都是公共服务,挂号不能获取利益。而此次挂号网希望借助对金象网控股,及与复星医药的合作,有望以售药为突破口,把挂号网的流量和用药需求在金象网上实现变现,从而逐步盈利。

专家认为,挂号网的盈利模式值得期待,一是挂号网用户量大、积累时间长、群体精准,因此其基数与粘性将成为购药转化率的基本保证;其次,复星医药与挂号网目前对金象网交叉持股,说穿了都是一家人,因此双方合作将更具深度与广度,能真正对患者进行分析及需求挖掘,从而提高购药转化率。但挂号网要真正做到流量变现,关键还是需要双方深度合作,运用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对患者购药、诊疗、健康等记录进行深度分析,以大数据为基础促进金象网的药品销售。否则,再多的用户和资源都没有意义。

丁香园:建立医生社区垂直化平台

丁香园目前只是提供面向医生的服务,但未来定位是为整个医疗行业服务。丁香园从2009年1月开始持续盈利,年底收入超过500万元,2011年公司整体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丁香园的招牌移动应用用药助手也于2011年底凭借超过100万下载量基本达到盈利。

在用户数量方面,中国的执业医师现在有 260多万。丁香园目前注册的医疗领域从业人员多达400万,其中达到其数据质量的医生有120多万,这使丁香园成为国内目前掌握医生资源最多的公司。

在融资估值方面,丁香园于2009年获得第一轮200万美元融资,2012年底完成B轮融资,由顺为基金领投,A轮投资者美国风投机构DCM跟投,金额在千万美元左右。

丁香园最大的收入来源是面对药企的服务。公司面对医药企业的服务增长很快,现在超过50%,已经是最大的收入来源。盈利模式主要有七大类:一是广告投放,即丁香园凭借最高医生用户量(包括400万会员,数百万日PV),使医疗广告精准覆盖专业人士;二是网络学术营销,即丁香园通过旗下网络平台、传统杂志及线下活动,为医药产品提供网络学术营销方案;三是市场调研,即丁香园拥用充足的调研样本库,自主研发在线调研及项目管理系统,助力药企市场分析与决策;四是丁香通服务,即通过丁香园旗下专业的生物医药商业信息平台――丁香通,面向供应商、商,提供试剂、原料药、医疗设备等类产品信息展示;五是会议服务,即通过丁香园医药学术会议信息平台,提供会议预告、图文视频、APP定制、EDM等传播形式,为企业提升影响力;六是丁香人才服务,即通过丁香园旗下专业医疗求职招聘平台――丁香人才网,储备专业人才简历100余万份,为医药企业提供网络招聘会员服务、图文信息服务、个性化招聘服务;七是医药数据服务,即通过丁香园专业团队研发的医药行业综合数据库平台――insight,提供综合搜索平台、注册上市情况、药物研报、政策市场情报及潜力筛选平台,使药企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和资源投入方向。

丁香园移动端产品以免费为主,主要盈利模式为向医生收取激活码费用和面向企业提供有偿广告投放、市场调研、医药数据服务、人才招聘服务。激活码售价99元人民币,支付后可永久使用当前所有功能和数据,并提供一年数据更新支持。激活码获取渠道是可通过丁当铺以299丁当积分兑换,或通过淘宝网,开通医生认证享免费。目前丁香园拥有丁香人才网、丁香通、丁香客、用药助手、丁香医生、PubMed中文网、调查派、丁香会议等移动客户端产品(见图9)。

好大夫在线:打造国内领先的医患沟通平台

好大夫在线是以患者为核心的、中国目前最大的医患沟通平台,仍在坚持“用病人的口碑”来传播医生的个人品牌,仍在累积核心竞争力,尚未盈利和上市。

好大夫在线定位于“以患者为核心的院外医疗服务(医院前和医院后的在线服务)”,“病情优先制让患者和医生粘制在好大夫这个平台上”,已经经营了9年多,截至2013年底,好大夫已有3200多家公立医院(其中,含有全国全部的1700多家三甲医院)和少数民营医院(上海沃德和北京和睦家)的32万名医生注册,其中,有7万名活跃医生开通了个人网站,提供在线咨询、转诊、预约加号等在线服务,最能帮助患者的医生,其排名最高,注册患者2800万人,患者通过疗效和服务态度两个纬度对医生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