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38: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水利信息化服务行业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河北;服务业;重点;选择;任务
中图分类号:F123.399;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5-0076-07
服务业门类众多,统计分类与大家常用的行业概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不少人感到难以把握。如,我们常说的现代物流,统计分类中没有这个行业,现代物流业包括统计分类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的行业在统计分类中找不到对应行业,如服务外包,它是指所有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与现有服务业统计分类是部分重叠关系。在政府工作中,不仅要以统计分类为基础弄清哪些行业应该发展,还要考虑有合适部门主抓这些行业。那么,应如何选择和发展服务业重点行业呢?
一、服务业行业分类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一)行业分类
在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年)》中,经济领域第一、二、三产业共分20个门类,其中第一产业共1个门类、5个大类、33个中类、60个小类;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个门类,45个大类、215个中类、599个小类;第三产业包括15个门类、46个大类、194个中类、432个小类。在服务业15个大门类中,河北省除没有“国际组织”外,拥有其他14个门类;按行业小类分,河北拥有全部432个小类中的431个小类(见表1)。
(二)国家近年发展重点
“十二五”以来,国家召开一系列会议,出台近20个文件,支持服务业发展。涉及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设计咨询、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电子商务、工程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贸、文化产业、旅游业、健康服务、法律服务、家庭服务、体育产业、养老服务、房地产、农村服务、海洋服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服务外包,等等,除去重复的,共48个行业。这些行业极少是门类,多数是大类、中类;它们不都是并列关系,有些存在包容和交叉关系。对于河北省来说,发展基础、社会需求与全国不尽相同,发展重点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应在全面落实国家文件基础上,结合实际确定发展重点。
二、河北省重点服务行业选择思路和原则
在全面分析、整体把握河北服务业基础上,以统计分类为依据,按照从大到小顺序,首先选择河北省发展不充分、发展潜力大、对全省影响较大的行业门类,不适宜选择门类的依次选择行业大类、中类、小类,最后选择与行业划分不完全对应的综合交叉服务行业,作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重点。在14个门类中,按照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以下选择原则:
(一)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政府少干预
对于“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等4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让市场自由调节。
(二)管理类服务行业核心是规范发展
对于“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政府也不宜管得太多。
(三)比较落后的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业要大力发展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3个行业,虽然个体经营户占全国比重较高,但法人单位占全国比重低于3%,河北省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商务服务业下的一个小行业,但由于规模大习惯单独作为一个行业(见表2)。
(四)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继续快速发展
从2008年到2013年,按照资产增速排序,超过300%的有4个行业门类;而按照资产增量排序,增长最多的是金融行业,资产增加31082亿元。综合考虑资产、法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和增速、增量、市场化程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应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房地产业虽然过去五年增速、增量都较好,但不久可能会达到峰值,加上市场化程度较高,应以市场调节为主(见表3)。
(五)社会公共服务中的薄弱小行业要加快发展
它涉及“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3个行业。河北省需要重点发展“教育”中的职业创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的健康养老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的环境治理业。
(六)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大的综合行业要大力发展
它包括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2个行业。现代物流,主体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文化产业主体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还包括文化旅游、会展甚至文化产品制造。此外,“服务外包”与14个行业门类部分交叉,是当前各地重点发展的行业。这三类综合交叉行业也应该作为重点行业。
这样,14个行业门类全部得到分析,为了方便表述,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称“租赁商务服务业”;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简称“科技服务业”。同时,为了推动工作,最好能有部门分管。归纳总结,河北省今后应重点发展8个行业:金融业、科技服务、租赁商务服务、旅游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重点培育4个行业:健康养老、环境治理、职业创业教育、大数据产业。这些行业除“租赁商务服务”没有一个部门能够统领外,其他行业都有主管部门,便于推动行业发展。当然,上述分类并没有完全解决包含和交叉关系,如商务服务包括旅游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都包括文化旅游等。下一步在统计分类中,可根据统计标准和管理职能,再作更科学的划分和表述。
三、重点发展行业
(一)大行业
1. 金融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河北省与发达省份的差距主要在金融方面。在企业融资中,2013年河北省银行贷款占86.8%,直接融资占13.2%,直接融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如果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能增加直接融资206亿元。在间接融资中,到2014年,全国存贷比73.9%,河北省为63.5%,如果河北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可增加4 537亿元贷款。因此,迫切需要发展金融业。今后方向是,发展河北省缺少的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以及机构媒体或组织媒体,如投资银行等;培育河北省缺少的金融市场交易商,如货币经纪人、证券经纪人、证券承销商、外汇经纪人以及国际金融人才等。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北京的金融企业到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增加跨区域金融业务,为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放开搞活金融业,提高河北省金融产业活力。
2. 科技服务业。包括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3个大类。2013年,河北省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27.6亿元,在全省服务业门类中居第3位。但是,该行业在全国比较落后,“第三次经济普查”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3%、3.69%,明显低于河北省服务业占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一直居全国第18位左右,与经济大省地位明显不符。当前,如果整个行业发展困难,可重点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京津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聚集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是建立京津研发、河北生产的产业链,但河北省从中关村转化的成果仅占其向京外转移成果的2%,因此特别需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加强与京津科技资源的深度对接,探索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介机构,开展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提升与京津合作研发层次。第二,共建科技中介机构,培育科技市场,形成有效的科技中介运作模式,摸清京津每年有多少科技成果适宜向河北转化,努力把京津成果引到河北来。第三,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促进京津科研机构与河北省合作建立产业研究院,建设一批成果中试基地,为京津成果转化转移提供载体。
3. 租赁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包括机械设备租赁、文化用品租赁;商务服务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安全保护服务等行业。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河北省该行业法人单位数、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占全国的2.66%、2.72%,在各行业中比重较低,属于发育不充分的行业。不仅国内发展需要该行业,当前河北省钢铁、水泥、玻璃等过剩产能“走出去”,迫切需要国际化的会计税务、法律仲裁、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信用服务等服务机构和人才。今后一个阶段,河北省应大力发展商务服务特别是国际商务服务业,由相关部门根据管理范围,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事务经验的高级人才,加强与京津商务服务行业联合协作,拓展国内外业务;鼓励高校法律、咨询、调查、广告、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专业教师开办事务所,把教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与商务服务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步提升。
(二)小行业
1. 旅游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与法律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业等并列。但由于旅游业规模较大,有独立的管理系统,一般把它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对待。2014年河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1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2 561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6%和27%。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14亿人次,创收2 528亿元;接待入境游客132.9万人次,创汇5.34亿美元。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河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旅游产品档次还不够高,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打造一批重点景区、主打品牌和精品线路,提高河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第二,扶持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机制灵活、发展能力强的中小旅游企业,壮大市场主体。第三,做好网上宣传和调查工作,创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机制,争取让更多的人到河北旅游。
2. 电子商务。该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门类中“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小类下的一项具体服务,它甚至连行业小类都算不上。2012―2014年,河北省电子商务交易额分别达到5 009亿元、7 514亿元、10 833亿元,年均递增47%。由于其拉动经济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河北省今后主要任务:一是建设和完善大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能够支撑电子商务扩容要求,满足多家电商企业、多种商品上线交易。二是发展大宗产品和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对钢铁、海运煤炭、特色大宗农产品、化工产品等已上线电子交易,不断完善功能,提高交易额和知名度。将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子商务推向全国,对特色产品特别是农产品建立标准,方便网上交易。三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争取作为国家跨境电商试点省份,建设电子口岸,实现数据共享,完善跨境支付系统,对于在国际上有竞争力、适宜跨境电商交易的箱包、羊绒制品、雕塑、童车、童装、剪纸、毛纺等商品,直接销往全球。四是引导农村发展网购企业,优化中小城市和农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规范发展快递业,尽早跻身全国前列。
(三)交叉综合行业
1. 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把它作为重点有三个原因:一是规模大。2013年,河北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 411.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对河北省经济带动作用强。二是面临新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由于北京土地、仓储等资源相对不足、租金不断上涨,北京许多物流企业开始向外寻找空间,纷纷外迁至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三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多。如区域物流重新布局问题,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问题等。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谋划“一带一路”河北通道,把河北建设成“一带一路”北通道交汇点和重要节点,引导部分附加值较高、时效性较强的进出口商品通过亚欧铁路实现快捷运输;同时发展以港口为原点的放射性物流。第二,发挥河北在京津冀地区物流配送中的主导作用。重新布局环首都地区物流基地,协调统一京津冀设备、设施、包装等物流标准,促进物流车辆互通、营运证件通用,方便物流企业跨区域经营。第三,加强物流信息互联互通,促进数据自由交换和共享,根据电子商务发展需求配套建设仓储物流设备,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当然,物流业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发展方向是降低物流费用,我们需要的是在物流成本比重较低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2. 文化产业。2010年3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确定发展八个行业:出版印装发行业、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文化娱乐及演艺业、文化产品生产及销售业、动漫游戏业、民俗节庆及会展业、体育休闲健身业。概念比“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宽一些,增加了文化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文化产品制造业,如剪纸、石雕、乐器制作等。近年来,河北省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2011年起,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 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近三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2013年达到950亿元,占GDP的3.25%。今后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继续培育市场主体。目前支撑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以经营状况较好的出版系统、广电系统及其下属企业、广告公司为主,其他文化企业规模较小,虽然近年也出现了一些民营图书经营机构、文艺表演团体,但国有垄断格局没有根本打破,造成文化产业后劲不足,需要放手发展非公文化企业。二是培育文化消费主体。目前市场消费主体消费能力较低且分布不均衡,对文化产品消费相对较少。三是调整文化产品结构。河北省传统戏曲、文化表演等观众越来越少,目前经营产品主要集中在图书、电影、电视剧等领域,动漫游戏等网络文化产品相对较少,需要丰富文化产品种类,特别是融入科技元素的新兴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四是促进文化金融结合。现在文化产业仅靠财政扶持远远不够,由于缺乏抵押而贷款难,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特点的贷款机制,需要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成立文化银行,通过市场化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服务外包。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特点。2014年,河北省软件和服务外包总收入352.7亿元,增长21.5%;离岸外包完成3.05亿美元,增长24%,直接承揽的国际业务还不够多。河北省在岸、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分别有1 300多家和130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信息处理、医药研发等业务。为促进服务外包发展,2012年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服务外包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省年服务外包总收入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力争达到10亿美元;培育省级服务外包产业基地20个,省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100家。当前河北省有外包业务、有人才供给,但缺少专业园区和具体扶持措施。今后主要任务:第一,建立服务外包载体。目前北京由于办公成本、人力成本偏高,部分服务外包企业有向河北转移的愿望,但河北省没有合适的载体,2012年省确定的在石家庄建设服务外包开发区的决定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落实,需要研究通过市场运作,在北京周围和交通节点城市抓紧搭建产业平台。第二,落实发展资金。省政府办公会确定每年拿出5千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很难全面落实,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进入。第三,积极承揽国内外业务。积极拓展美、欧、日等主要服务发包市场,开拓京津、港台外包业务,尽快培育成为河北省开放型经济新支点。
四、重点培育的行业
有些新兴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总量较小但前景很好,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条件不成熟,但不发展在下一轮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这类产业宜作为重点培育行业。
1. 健康养老服务。健康产业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健康管理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河北省已进入老龄社会,2013年河北省60岁、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分别为1 074万人、666.5万人,分别占人口总数的14.7%、9.1%,明显超过60岁人口占10%或65岁人口占7%的老龄化标准。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独生子女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大,发展养老产业势在必行。今后主要任务是:第一,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养老产业。开放中高端医疗服务业,积极鼓励举办社会性康复护理、老年照顾机构,建立健康照护费用的政府、社保和个人三方共担机制。第二,布局养老产业。针对京津养老床位难求的实际,在京津周边交通便捷、生态环境好的地方规划建设养老中心,配套建设专业医院,协调与京津医保社保互联互通,发展面向京津的养老产业。第三,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按照老年社会要求规划建设城市街区,建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模式。第四,培养专业人才。养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医疗、护理知识,还要与老年人心理相通、情感相通,从现在起应在大学和职业院校开办养老专业,满足河北省以及京津养老机构的需要。
2. 环境治理业。该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的一个行业大类,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其他污染治理6个小行业。目前河北省有节能环保企业700多家,从业人员20万人左右,年销售收入1 200亿元左右。河北省是能耗和排放大省,在节能减排方面有巨大潜力,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钢铁、电力、水泥等企业脱硫脱硝除尘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当前任务是:第一,从提供需求入手,通过严格环境监测与执法,迫使污染企业把业务交给专业治污企业,促进环境治理专业化、市场化。第二,培育环境治理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聚集人才和技术,改变企业规模小、治污能力弱的状况,提高治污能力。第三,把环保技术服务和环保设备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环保产品开发能力,同步提升环境治理业和环保设备业。
3. 职业创业教育。教育行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技能培训、教育辅助和其他教育。职业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的综合体。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作出了对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学历学位同等对待的规定。2014年11月,山东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创建创业大学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年底,每市至少要建立1所创业大学,创业大学是集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非学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载体。适应建设制造业强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河北省也需要加强职业创业教育。第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在“三本”高校最后学年开展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逐步过度到高校整体转型,解决普通高校学科结构不合理但又难以调整、毕业生无一技之长难以就业的问题。第二,根据社会未来发展需求设立专业。结合河北省主导产业需求,设立与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科技中介、招商、国际商事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当前需要的专业;根据创业要求,开展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教育。第三,让青年通过职业创业教育能就业、会创业、高收入、有社会地位,激发青年进行职业创业教育的热情。
4. 大数据产业。该产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一个行业中类,目前国内外都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广阔,它对教育、交通、零售、能源、医疗、金融等有带动效应,特别是先收集分析需求数据、再组织生产,能有效改善制造业供需平衡,提高整个社会的精准化程度。麦肯锡等国际权威机构认为,2017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324亿美元,每年为世界带来3万亿~5万亿美元经济效益。我国从2012年开始支持大数据项目,北京、上海、陕西、广东、贵阳、成都等地着手发展大数据产业,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已经开发应用大数据产业。河北省秦皇岛提出发展数据产业和建设中国“数谷”,目前拥有40余家数据企业;北京在张北开始建设“京北云谷”,未来作为京冀规模最大的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业基地;廊坊提出到2018年建成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该行业是典型的新兴服务业,河北省虽然发展该行业缺乏优势,但如果不发展就会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主要任务是:第一,明确省工信部门主抓大数据产业,委托中国电信或联通公司对河北大数据产业作规划设计,为政府推动工作画出路线图。第二,开展基础建设,吸引国家一批金融机构、运营公司等在河北省建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引导河北省相关系统和企业完善软硬件设备并与数据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第三,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通过在商品消费、企业生产、旅游、公共卫生、科学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试点单位,做好数据收集和开发应用,让相关系统和企业从分析大数据中获得效益。第四,引导企业利用大数据挖掘市场需求,如,利用网购平台通过提供商品服务用户数、好评率、商家销售史等数据,既引导消费者消费,也引导产品设计生产、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提高企业效益。第五,选择高校信息专业开办大数据技术课程,加强人才培养,为下一步全省应用大数据提供人才保证。
五、做好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多年来,河北省发展一、二产业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路和做法,但对发展服务业重视不够,也缺乏与服务业发展相配套的管理、融资和统计体系。目前无论是经济发展阶段,还是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都要求河北省拿出更多精力发展服务业。当前需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完善管理协调系统。强化各级发改系统内部的服务业管理处室,加强对全省服务业的协调力度;健全各服务行业协会,特别是上述重点行业协会。第二,建立服务业融资机制。解决新兴服务行业无抵押不能贷款的共性问题,使服务业在金融支持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第三,改进统计工作。科学划分服务行业,厘清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会展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的统计边界,正确表述商务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像处理工业7大主导产业与39个行业大类关系一样,做到简化表述与统计分类处理得当;把重点服务行业、企业纳入年度统计范围,以便于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指导工作。
【关键词】测绘工程;测量技术;数字化;发展研究
1 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经历了较长一段的发展历史,经过传统的测量技术,在现代化的技术带动下,开始向数字化测量技术进行转化,并逐步实现工程测量内外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智能化以及测量成果的数字化等。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技术在社会建设发展的直接应用,传统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行业领域仅仅局限于建筑 、水利和交通等,其应用技术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测图和放样两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程测量技术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前景,服务范围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为多个行业提供了科学的信息数据。
测绘工程测量建设应用新型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信号,在屏幕上直观生动表达,在测量成果的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随时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测绘工程中就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并发展成为工程测量的技术工具和方法手段如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精密测距仪、光电测距仪、激光扫平仪和激光准直仪等一系列相对比较先进的工程测量仪器都不同程度的为现代工程测量技术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便利和基础,其发展主要改变了传统工程测量中的工程控制网布置、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繁杂的作业方法。因此,对于测绘工程测量应用新型数字化技术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2 新型数字化技术在测绘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测量技术作为测绘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应用与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化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在测量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新型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测绘工程测量中,使测量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拓展空间。
2.1 数字化测图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测图技术是在测量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形成图像的过程,也称计算机成图技术,在实际的野外测量工作当中,通常应用大比例尺来进行实地测量成图,在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时,需要对这些原图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如果地面数字图能满足一定的精度及比例尺要求,则可直接通过常规的测量方式、摄影及数字化方法进行数据的采集,然后在计算机自动化的成图软件的帮助下,使地图中的坐标点用数字的形式表面出来。通过分析其技术应用的原理,可以发现数字化测图技术也是以传统的纸面测图原理作为基础,同时采用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图形处理方法以达到实现地图住处测量数据的获取、转化、识别、存储、处理机修改绘图等一系列工作内容,最终得到有用丰富的电子地图,需要时还可对电子地图进行高效、便捷、保真的进一步数字化处理。
2.2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现全方位的精确定位。实时动态的 RTK 定位技术对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进行测量工作中带来很大的便利,不用再分别布设多个控制点就能完成测量工作,仅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就可以完成高速、高精度测定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等坐标,然后通过利用专业测图软件在野外一次性生成电子地图。当然,对于现场施工放样工作同样可以根据已有的测量数据成果高效完成。实时动态 RTK 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成为目前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应用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和地形测图等关键工程测量及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
2.3 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测量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测绘工程当中,摄影测量因其不需要直接接触测量的物体,被广泛应用到外业作业当中,不仅减少了外业的工作强度,同时因其高质量、高清晰度、高精准度等优点而在城市建设、交通、水利等工程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摄影测量技术有准确的提供测量地点的三维空间信息,然后经过计算机对信息的技术处理,从而得出测量需要的数据。摄影测量技术因其诸多的优点是传统的测量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在以后的测绘工程当中,摄影测量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测量仪器也向智能化的方向迈进,一者的结合形成了测绘工程数字化测量技术,是测绘工程的技术性革命,对于目前的数字化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3S"技术广泛应用到测绘工程测量技术当中,对测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测绘工程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也起到了指引作用,未来的测绘工程测量技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智能化水平的进步将完全取代人工测量的操作,不仅可以避免人为操作的误差,同时也能对数据的处理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测量技术实现智能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3 结论
我国的测绘工程虽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过程中技术提高较为缓慢,测量技术一直落后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随着经济的推动,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测量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发展,对测量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量技术人员不仅要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的学习,熟悉新技术在测量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在测量技术的更新换代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测量技术向着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艳臣,王柏林,李俊楠.浅谈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1(3):278-256.
【关键词】优势 机遇 劣势 威胁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建设方面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的具体落实,也是生存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运用SWOT分析工具分析了会计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思路。
一、会计专业优势分析
(一)行业风险低
无论企业规模大小,都需要财会人员来保证正常的运营,可以说财会人员是企业核心人员,是机构运转的关键角色。如财务核算体系,或企业审计工作,都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企业只有把财会部门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财会行业相对特殊,企业不可能经常更换财会人员,因此,财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小,职业风险也较低。
从宏观来看,会计行业发展已趋于成熟,各类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也较健全。财政部提出用十年时间打造高端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会计人才队伍。这给出一个信号,财会专业是国家重点推动的行业。
(二)人才需求大
长期以来,会计行业是对人才需求较大的领域,然而我国缺乏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整个行业需要大量会计人才。每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只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是由非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填补。
我们于2015年对40家企业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问卷40份,有效问卷30份。
调研结果如表(1)(2)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民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中小企业数量较大,占调查总量的80%;在调查的30家企业中,有会计需求的企业28家,没有需求的2家。在有会计人才需求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占75%,小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量也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对学历的关注度并不高,只有5家企业要求本科毕业,而其余25家只要求专科学历。企业更为关注的是会计核算技能以及是否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两项指标30家企业都高度关注,关注程度为100%。此外,对税务会计处理与纳税申报关注度较高,有25家企业对这个指标有要求,关注程度83.33%,可见培养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艰巨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更是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体现。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来看,销售业务、行政/后勤/文秘、销售管理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财务/审计/税务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占第四位。
(三)职业远景广阔
财会专业人员是各行业的必需人才,既是企业的后援支持,又是企业运营的关键。据猎头公司统计,从财会部门晋升为公司核心领导层人员的概率要比其他部分高出10%。近年来,由于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财会部门的重要性,CFO(首席财务官)逐渐成为人才需求热点。企业财务人员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记账先生”成为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高管。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不能满足未来行业的需求。成为高端的注册会计师,则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扎实的业务知识,将成为未来职业道路的基石。金融行业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法务会计是会计行业中的新兴职业,是未来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四)薪酬逐年上升
从2015年各行业薪酬水平分布情况看,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高居榜首,其次是中介服务业;再次是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月薪的增长,得益于行业前景看好,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职位机会不断增加的现实。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工作压力巨大但待遇优厚。中介服务行业虽然不受求职者青睐,位居最冷门行业排行榜第二位,但其薪酬水平却高居行业榜单第二位。
智联招聘专家认为,冷门行业并不意味着低回报,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应持理性态度,冷门职业往往竞争较少,如回报较高,可适当考虑。在2015年十大高薪行业中,财会行业位居第三;而且薪酬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会计专业劣势与威胁分析
(一)职位竞争压力大
由于会计/审计类岗位因报酬优厚,职业地位相对较高,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也较大,导致职位竞争压力较大。
数据显示,从各行业的竞争指数看,会计/审计行业竞争指数最高,达到63.0,其次是电气/电力/水利行业,竞争指数为46.8,再次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竞争指数为46.5。总体来看,与国有企业相关的行业占据了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前列,位居前三位的电气/电力/水利和石油/石化/化工行业,因行业特性多为国有企业或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特性使其能够为员工提供较高的收入,而其职业数量相对有限,竞争程度激烈。
(二)高职毕业生实践经验不足
通过搜集2015年会计与审计专业相关的岗位招聘信息,所涉及的岗位有:财务总监、财务经理、会计主管、收银员、出纳员、核算员、办税员、审计总监、审计经理、审计主管、审计助理、审计员等。
在招聘信息中,对工作经历的要求情况统计结果如表(3)(4)所示。
上述比较发现,不要求工作经历的和在读生的信息合计占总信息的21.09%,较2014年下降了3.41个百分点,对于要求两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招聘信息较2014年6月上升了3.4个百分点。这说明工作经验对于应聘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对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作岗位会考虑招收。大多数企业认为,会计与审计是一门技术性和实务性很强的工作,因而更看重应聘者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训条件不完善
1.校外实训基地缺乏。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但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协调,国家经费投入不够,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众多高等职业院校在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很难找到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2.实习学生会计岗位数量有限。
财会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和办公场所有限,不可能接纳大量实习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大批量到某一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很困难。
3.不能适应实习工作。
学生在校期间大多比较重视理论学习,忽视技能培养,特别是在教材建设上脱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尽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模拟实训课程,但课程内容陈旧,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与企业会计工作不能实现无缝对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找工作。
如我国实施了小企业准则,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而社会上小企业数量庞大,小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很大。由于学生没有做过小企业会计相关业务实训,很难适应小企业会计工作。
4.企业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
会计工作性质具有技术性、严谨性和保密性,会计人员要求持证上岗。实习学生不熟悉企业业务,不能独立承担会计某项工作,工作中容易出错,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导致企业不愿意接纳会计专业实习学生。
5.校外实训基地作用发挥不大。
企业会计人员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又要承担实习学生的指导工作,而且缺乏教学经验,在短时间内将核心技能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有难度。此外,会计资料具有保密性,部分已经成为实训基地的企业,也不让实习学生参与具体会计业务,只让学生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使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做到有效的顶岗实习。
(四)会计专业教师缺乏
由于近年会计专业招生火爆,学生就业率相对较好,而专业教师匮乏,以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会计专业专任教师师生比如表(5)所示。
专业教师匮乏,特别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奇缺,已经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羁绊。
三、会计专业面临机遇分析
(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会计专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企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任。高职会计教育具有职业性、岗位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上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对会计专业的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
(二)现代会计信息技术为会计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云计算在会计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具有诸多好处,但是云计算在会计领域的发展也为企业带来不小挑战。制约云计算在会计领域发展的重大瓶颈是云计算的安全问题。目前多数企业不愿意将企业的会计和经济数据放在“公有云”上,主要是从安全性角度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掌握知识的多元化,也为传统会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拓宽了会计职业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中。作为经济管理手段的会计必然越来越重要,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有国际视野,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未来大量需要具备会计知识、法律知识和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四)小微企业会计人才需求较大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小企业(包括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是指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盈利性经济组织。我国现有企业中,小企业数量占97.11%,从业人员占52.95%,主营业务收入占39.34%,资产总额占41.97%。在全国的小企业中,微型企业占66.93%。
对上海市50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基本情况见表(6)。
1.企业基本信息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从学历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大专文化程度,高职高专会计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契合社会需求。
从岗位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会计核算岗位。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密切关注会计专业最新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调查数据说明,会计专业迫切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专业知识。鉴于会计行业发生的变化,导致会计人才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社会上小企业数量庞大,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也很大。
四、发展型、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对策
(一)建立校企共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技能型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目前看高职院校教师数量不足,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特别是专任教师缺乏企业会计工作的从业经验,难以胜任会计实训指导任务。通过校企合作,专兼结合,让企业的指导教师走进来,让学校的教师走出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实训任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很强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建立校内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学习制度;三是让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二)加强会计实践课教学
会计基础课开在第一学期,由于新生开学较晚,课时紧张,影响授课效果,新生不具备专业课理论基础,课程内容抽象,因此,建议开设与会计基础理论课配套的会计实践课,打好专业基础。
(三)校企共建企业仿真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是校内学生实习的场所,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中心,由学校出资,学校管理,企业从设计到建成全程参与,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接近企业会计的真实工作环境,做到实训“硬环境”仿真。有条件可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记账公司、会计咨询公司等,学生在实训基地实习后可到记帐公司、咨询公司实习,边学边练,将校内实训和会计工作岗位真正融为一体。
(四)校企共建仿真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直接影响会计实训的质量。校企合作开发实训教材,会计实训教材的内容要与企业会计业务相符合,从企业收集数据,找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实训教材要与实训项目配套,要有鲜明特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整体性和系统性。
(五)根据专业发展新动态调整授课内容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会计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学历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大专文化程度;从岗位角度看,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集中在会计核算岗位。调查数据说明,会计专业迫切需要小企业会计准则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会计教学实践中应充实小企业会计准则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要结合会计专业特点,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制定完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22号)和省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府〔20*〕83号)精神,切实推进我市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现就我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
(一)目的意义: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环境容量有限,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从根本上改变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目的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为基础,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二)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努力构建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
二、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力争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分段推进计划。确保在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物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在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削减;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下达的“*”期末GDP能耗下降13%的任务,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工作重点:一是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农村、商业和民用、政府机构等六大领域的节能工作;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三是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最终处置;四是致力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三、基本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鼓励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和再制造后继续使用,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从而节约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投入;遵循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原则,把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1.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市直各有关部门,各县、区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人抓,逐级抓落实。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合作,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二)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政策措施,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
1.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市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办法》、《*市节约能源监察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确立循环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循环经济的定义和范围,确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
2.尽快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和环保产业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行业的发展。制定*市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相关标准要求。
3.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对环境保护产业企业及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审批和投资政策支持方面予以倾斜。
4.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产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新上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马之前,应出具合格的能源评估分析报告。
(三)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
1.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市各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研究提出*市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2.积极组织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编制生态工业发展规划、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发展规划、循环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保循环再生产业规划、生态景观建设规划等。
(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根据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城镇中心区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积极发展低资源消耗、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五)完善产业园区规划,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1.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出进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2.在现有工业园区内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以此优化产品结构,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集中供热和建立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
3.依托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形成核心吸引力,吸引企业填补空缺生态位;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物能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进行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实现生态利润最大化。
(六)创新企业组织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共享。
1.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
2.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按照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过程监督管理、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七)加快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技术开发水平和能力。
1.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
2.发动和鼓励我市有关科研机构成立相关课题研发中心,开发推广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
3.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追踪并学习先进理论和科技,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组织力量消化吸收和创新。以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和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本市重点行业、企业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4.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推广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宣传培训等。
(八)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1.根据《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制定清洁生产环境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大力宣传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责任制度,实行装置运行达标管理制度,从源头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鼓励有条件的中介机构或事业单位申请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积极开展清洁生产的审核、咨询、信息、技术等服务,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和推广工作。促进企业不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3.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原则下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产品标志认证。
4.加强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监督,加强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管理。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或超标排污的企业,由环保部门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并按规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5.严把项目引进和审批关。新建项目要对能耗、水耗、污染物产生量和清洁生产水平进行审核,必须达到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
(九)加强节能监测(察)工作,建立健全节能执法机构,提高执法能力。
1.理顺关系,建立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工业、交通、建筑、农村等行业节能管理部门要统一在市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节能工作,拟订切实有效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存在问题。
2.在整合市节能技术中心、能源利用监测站等原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节能监(测)察中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监测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执法能力,以确保“*”期间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节能审查,做好工程项目节能论证工作和节能管理工作。新上工程项目(含新建、改建、扩建)必须具有节能审查报告,严禁采用低效、高耗的用能工艺和设备,切实从源头抓起,提高节能经济运行水平。工商管理部门在对重点用能单位年审时,应要求该单位提供合格的节能监测报告。
3.采取多种形式推动节能节水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认真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水日”、“全国社会节水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全员节能节水责任和意识。
4.从节能节水计量、台帐、统计、测试等基础工作入手,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节能节水定额、标准、制度等工作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制定阶梯式水价价格体系,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开展海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技术攻关、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推动实现生产废水低排放、生活污水零排放。
5.加快节能节水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节能节水新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推进节能节水由潜力型向能力型和效益型转化。
6、坚持交通发展与节能并重。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加大交通节能管理力度,健全交通节能保障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市交通节能工作。
(十)做好节约用地工作,促进国土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1.坚持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和供应计划,推行土地储备和开发管理制度,在土地预审阶段提出土地利用指标要求,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2.强化耕地保护,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坚持占补平衡,改善耕地质量,确保土地利用水平的稳步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资源。
3.完善工业区投资强度标准。在保持现有园区主导产业的投资强度不降低的基础上,参照部、省的标准,制定各行业各专业园区引进非主导产业的企业投资强度标准。
4.优化城区的空间结构,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合理配置。鼓励房产建设往空间或地下拓展,严格控制别墅区的建设。开发建设房产时,应充分考虑节省空间和土地。
(十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1.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1864号)为落脚点,深入研究分析我市的资源综合利用状况,把握重点,整体推进。运用《办法》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2.建立不同行业的横向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以更高的资源利用和能源转化效率、更少废弃物排放的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形式,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
3.提倡资源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资源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作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汽车发动机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再利用。
4.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加工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行废旧物资综合利用和“三废”资源化,努力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的全面循环。
(十二)规范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理系统。
1.研究对废旧物资的有效回收、再生利用和妥善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处置和再利用准入机制和行业行为。
2.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整现有经营结构、人员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加强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废弃物减量化运动的发展。
3.设立废旧电机电器、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橡胶、工业废渣废液等处理基地,培育创建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和废弃物再资源化体系。
4.推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目标。
(十三)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发展基金投入多元化。
1.把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优先纳入*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建立一定额度的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资源节约项目和废物资源化项目的启动、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财政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各县、区要按照事权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并保持每年适度增长。
2.积极鼓励和促成发展资金投入多元化,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形成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化投资局面。
(十四)抓好典型示范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有效途径。
1.选定4个~5个工业园作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试点,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关,凡是与“上下游”企业能够形成产业链的项目,优先批办和进园。着力推进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转化,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
2.在我市农村地区建立一个生态村,按照农田/水库生态整治区、生态人居环境区、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生态旅游区等五个层面进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打造一个具有*特色、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村。
3.抓好循环经济典型示范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总结经验,树立循环经济先进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提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为加快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划、建设、改造和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十五)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建立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
1.加强综合经济能耗指标的统计,完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统计工作。加强对经济活动中循环经济指标的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和科学管理,约束和引导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逐步建立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考核标准和分析通报制度,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搞好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的统计调查。加强统计分析,充分利用统计结果来指导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
(十六)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1.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循环经济意识的培育,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使环境保护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转化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
2.通过制作电视、电台专题节目,播放公益广告,开辟报刊、网站专栏,举办循环经济讲座和培训等形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循环经济,在生产中为发展循环经济贡献才智和力量,在生活中优先采购和使用再生利用产品、环境标识产品和绿色产品,培育稳定的市场。
固定资产投资
2009年北京市全社会固定资产调控在投资方向上抓好六个领域:加强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快速公路网络,优化公共交通体系,继续提高首都交通承载能力;加强以城市绿化、环境治理等为主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建设一批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化休闲公园 重点绿色通道,再生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全面推进绿化隔离带建设,保护好城市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努力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生态城市,加强以危旧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民生改善项目建设。加大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大危旧房改造力度,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快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技改、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促进重大产业落地为重点的产业投资项目建设。积极鼓励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引导投资向产业发展区集聚,重点打造金融、文化创意,高技术等现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在发展楼宇经济过程中,构建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的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五项基础设施”和惠农工程,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促进房地产投资平稳发展。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投资力度,扩大土地开发投资,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促进投资向新的热点区域集聚。
在投资布局引导上突出抓好5个区域:加快新城和重点镇建设。优先实施新城外部联络线、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全面推进三个重点新城建设。加强重点镇建设,逐步解决交通联络,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等设施问题;加快城南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建设。围绕首都新机场、丽泽金融商务区和首钢搬迁等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城南和西南部地区建设。加大文保区改造力度,实施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生态涵养区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色产业项目建设力度。开发利用好浅山区环境资源,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教育培训,医疗康体,影视文化创意科研等产业要素进入;加快城乡结合部建设。启动一批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项目,加快企业搬迁,旧村改造和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步伐,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公共服务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重点产业区建设。着重加强国家和市级工业开发区(产业基地)、高端产业功能区,金融功能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及物流基地的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吸引重大产业项目进驻和落地。
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规模。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305亿元,比2008年计划增长15%。投资安排重点;交通设施项目,环境建设项目、资源能源环保项目、民生改善项目,新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发展的关键项目、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服务业
提前谋划、统筹安排服务业重大工程、项目和活动。实质性启动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研究申报城市管理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自主创新改革试点,争取将首钢工业区发展专业服务业列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试点方案。拓展多元化交易功能,做大做强北京产权交易所。推动北京新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北京天竺综合保税物流区建设。
继续规划引导好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引导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基础服务业均衡发展。强化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的集聚辐射作用,做好奥林匹克中心区,丽泽金融商务区,马坊物流基地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的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选资。做好新城,南城服务业发展规划,完善新城服务业配套设施,谋划一批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专业服务集聚区,配置好重大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培育生态涵养区生态友好型服务业,加强旅游项目推介,推进专业服务集聚区建设。
加快形成一体化的首都服务业政策体系。出台促进本市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好促进服务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出台关于发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等服务行业的政策措施或行动计划。
着力吸引和培养服务业高级人才。在创业支持,资金补贴,荣誉鼓励等政策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加快建立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和团队型人才。推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服务业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
初步构建服务业管理与服务工作体系。加快形成“分类指导,分业促进,分级落实”的首都服务业工作体系。争取国家级软资源,项目,活动落户,做好国际推介,吸引国际服务要素落地。探索符合服务业的政府资金支持方式,落实服务业引导资金,创新资金管理方式,试点“北京服务”品牌和标准化(规范化),支持产业联盟、要素市场重大展会国际赛事、知名品牌等落户北京,支持重点行业 区域,企业的全球路演和国际推广。
工业发展
积极实施“六个一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一批。在电子,汽车、石化等重点发展行业,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尽快落地一批。加快2008年上半年签约的20个制造业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落地,早日开工建设,发挥效益,着手培育一批。支持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北京汽车研究总院,联想集团研发中心、和利时研发及产业基地医药集团中央研究院等一批研发项目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盘活存量一批。加快研究分类解决由于土地招拍挂政策实施,土地、规划手续存在问题的历史遗留项目,并购重组一批。支持本市区域内重点优势企业加快以产权,资本和产品为纽带的并购重组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规模,加快打造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调整退出一批。鼓励企业将不适合在首都发展,但市场前景较好的生产环节扩散到北京之外,利用外埠资源条件,建立新的生产企业。坚决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推进年产能20万吨以下的水泥生产企业和污染重,安全隐患较大的危险化学品企业等劣势产业的退出工作。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创造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重点项目审批协调长效机制。创造良好的企业融资环境。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发展生产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会展和高端交易,促进制造业高端发展;推动银行,保险,投行,风投机构以及各种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支持制造业扩张,鼓励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北京在信息
化服务,咨询、物流等领域的第三方服务资源;推动独立第三方研发发展,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大学设立企业研发中心。
高技术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推进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服务外包发展;优化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突破生物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夯实生物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形成产业群。加快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完善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永丰新材料产业基地移动通信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光机电体化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科院怀柔研发基地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北京航天城航天产业基地、昌平新能源产业基地,密云呼叫中心产业基地、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专业产业基地建设。
持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进步完善创新体系。加快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系统等六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创新药物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紧实施蛋白质药物新型疫苗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TFT-LCD,电动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做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年度评价工作。延伸科技奥运效应,促进一批奥运技术的应用。在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和城市信息化等领域,选择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推进中关村百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强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普设施建设。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逐步解决高技术企业融资瓶径。建立企业主体、金融支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完善专利技术,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交易环境。加紧实施面向高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权交易试点。
加强政策研究,积极研究促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和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意见。以电动公交车千辆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政府采购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工作。
新农村建设
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本建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专项资金。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村庄土地整理试点。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大兴区农村金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支持开展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继续发展农村实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奖励资金,培育走廊经济,沟域经济、园区经济。编制完成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落实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新建设施温室和大棚4万亩。完善全市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镇域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地,鼓励培育知名品牌,进入高端市场。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分类指导,差异化促进不同功能区域农民增收。发展生态旅游,打造旅游集散基地,升级改造民俗旅游。城市发展新区按照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城市功能拓展区要着力激活土地要素,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规范升级租赁经济。继续加快薄弱区域建设,引导城乡均衡发展。深化区县合作机制,重点支持区县合作共建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推动生态涵养区发展的长效机制。重点推进山区骨干路网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等工作,启动一批山区旅游集散基地打造工程。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完成6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5万亩平原治沙,3万亩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以及重要地表水源区生态治河等工程建设。推动昌平区东小口地区城乡结合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完善绿化隔离地区的有关政策。完成朝阳,海淀、丰台城乡结合部村庄污水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双轮驱动农村建设,推动运维机制城乡对接。坚持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双轮驱动”。大力推进村庄基础设施“五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有序推进乡村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收集转运,户厕改造和公厕建设、集中供水,集中供热工程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机制,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进政府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4条政策的落实以及《中小企业促进法》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推进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研究独立事业法人的引导基金管理方式,打造政策性扶持资金使用管理运作平台,丰富运作方式,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参股创投企业70%的资金投向创业期高新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研究以天使投资、融资担保、跟投等方式运作引导基金,解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需求;总结运作经验,择机再次扩大引导基金规模;完善VC、PE投融资对接平台。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平台实现企业与社会投资基金的对接。
指导北京再担保公司规范运作。扩大资金规模。将再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尽快扩大到15亿元;加大重点产业扶持力度。建立“两贴一代”的机制,对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和涉农领域担保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业务模式创新。探索开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担保等创新型担保业务;加强监管。
完善间接融资服务平台。拓展服务资源;推动服务创新;推进信用贷款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集合发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开展互保联保,股权出质业务。
推进上市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做到2000家以上中小企业参加培训,100家以上中小企业进行改制,40家以上中小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20家以上中小企业发行上市。
推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研究设立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大厦;支持创业基地建设。出台《北京市小企业基地认定办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进“千家企业成长计划”。
加大公益力度。
加强宣传展示力度。
提高服务能力,加大扶持力度。用好当前国家和本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研究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探索转变政府资金扶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扶持效果。
经贸流通
以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加强政策引导作用。深入研究消费,服务贸易、旅游产业、会展业促进政策。推
进《北京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制定《后奥运期间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及措施》。启动《生态涵养区旅游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及实施规划》工作。
以确保生活必需品供应为核心,做好市场保障工作。抓好生活必需品货源组织。加快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推进流通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以建设重点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明确产业发展新思路。完善政府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将引导消费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外来消费,加大旅游,会展市场开发力度。增加特色消费,计划完成《北京特色消费聚集区发展报告》。做大新城和农村消费;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要研究扩大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装修、留学、旅游、信用卡等消费信贷的政策措施;合理引导住房、汽车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政策,研究取消二套房限制,适当减税让费,刺激改善性需求。
以建设综合保税区为契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天竺综合保税区建设。加紧推进顺义天竺综合保税区项目围网及卡口工程及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增强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强我市出口企业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密切合作。引导企业利用公司的融资平台,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切实做好政府服务工作。
以基地建设为途径,促进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继续支持物流基地建设;按照“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布局要求,加快物流结点建设。积极借助高端智力资源,深入探求物流产业发展规律和适合企业需求的物流商业模式,坚持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大对物流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支持空港物流基地、马坊物流基地,良乡物流基地的基础设施及信息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提高物流中心建设水平。
外资利用
加强对外商投资方向引导,优化投资结构稳定规模。认真贯彻《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吸引外资重点投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抓住国际市场变化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行政效率,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促进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的进展。统筹指导投资促进工作,开展好大型活动和重点规划、项目的推介,特别加强小型化、专业化,区域化目标客户明确的招商引资。
继续优化环境,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合作。尽快修订《北京市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规定》,通过营造高效人性化的商务环境和优良的人居环境,吸引企业总部聚集,实现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总部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及更大范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区域间构筑产业带,延长产业链。
提高新城和南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加强对新城、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积极吸引国际资本进入,促进上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创新利用外资形式,着力促进丽泽金融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龙潭湖体育园,京南航天科技园石景山首钢及周边重点等地区领先发展。
抓住国际资本调整机遇,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抓住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企业境外投资,特别是资源性境外投资的发展,加快建立境外投资协调制度,完善支持我市企业“走出去”政策服务体系。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上市,收购兼并,开发国际资源和能源,逐步培育我市跨国企业集团。探索建立“北京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基金”。
发挥口岸贷款项目示范作用,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借用国外优惠贷款,重点规划批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重点规划一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有效促进新城,新农村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功能区域发展
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制定出台促进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区县生态保护责任。加大产业支持力度,研究编制旅游集散地建设规划,支持生态涵养区路网,旅游配套设施,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融合化发展。积极规划浅山区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吸引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环境友好型高端产业要素进入。完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资源采掘和环境污染的产业调整退出,积极支持替代产业发展。
突出三个调整,完善差异化政策体系。调整投资体制。落实完善后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功能区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涵养区,南城的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市与区县支出责任;完善考评体系。探索整合区县绩效考核和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调整各功能区考核评价指标,突出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主导功能指标,强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方面的指标,调整区划范围。依据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重点调整生态涵养区划范围,完善配套政策,细化功能空间单元。同时,继续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进一步深化区县合作共赢机制。落实区县合作发展意见,编制6个合作规划,明确2009年各结对区县工作重点。
统筹谋划和积极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区域。立足长远,着眼于首都未来发展和功能布局调整,按照“推进一批,启动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启动金融后台、文化创意等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和一般新城的建设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将西南部地区、浅山区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区,加强规划引导,积极研究相关政策。研究首都新机场,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对新兴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安排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重大活动等各类项目的建设时序,梯次推进,引导和促进区县功能定位的落实。
区域合作
提高协调机构规格,建立区域合作高层协调机制。积极推进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的建立,定期进行城市规划。政策及重大合作事宜的协调,与天津市,河北省相关部门联合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区域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寻求重点突破领域,加快推进京津全面合作。研究提出京津合作的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以签署京津合作备忘录或框架协议的形式,对两市合作做出整体安排,推进两市合作取得新的突破。
加强与河北省周边地区的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与河北省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确定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旅游,教育,金融商贸,劳务市场,电力开发、建筑市场等十个领域的深入合作,并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旅游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深化水资源和生态保护合作,共建首都生态屏障。
继续实施密云水库上游地区“稻改旱”工程;继续支持密云、官厅两库上游张承地区实施水资源环境治理合作项目,安排资金2000万元,用于密云,官厅水库上游河道疏浚和污染治理项目;实施从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王快3座水库跨境调水,探索建立跨流域调水的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实施跨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探索与周边地区的海水淡化合作,支持密云,官厅两库上游张承地区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与周边接壤的市县建立森林保护联防联治合作机制。
统筹谋划,积极开展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
紧抓发展机遇,加快构建本市多层级轨道交通体系。实现规划地铁线路全部开工建设,力争每年至少建成通车一条地铁。推进市郊铁路建设,完善轨道交通服务层级。积极推进城际快速铁路建设,加快迈入高速铁路时代;加快构建“新城高速直达,乡镇快速连接,山区纵横互连”的快速公路网,城乡同步享受快速交通资源。再用两年时间,基本织就本市高速公路网。实现高速路与每个重点镇至少有一条快速联络线,形成高速路沿线“长藤结瓜”的城镇空间布局。全面启动浅山区路网建设;围绕南城及重点功能区,继续完善城市道路网。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快速换乘。建管并重,加快道路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以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为重点,加快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建设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继续推进第一道绿化隔离带郊野公园环建设。利用代征绿地建设城市休闲森林公园。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绿化露天停车场:加速推进再生水利用,加快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快再生水厂及配水管线建设,利用再生水解决城市河湖环境水源;全面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继续支持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城路网建设。继续推进新城内部路网建设。启动新城供水设施建设。
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
深化实施十大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重发展服务主导型、创新驱动型和生态友好型产业,加快淘汰退出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着力构建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新技术推广工程。制订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计划,在重点领域示范推广研究一批共性关键技术,使技术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推动力:建筑节能工程。加强公共机构节能。进一步推进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业和交通节能工程。推进166家重点用能单位的2000台低效电机和1100台变压器更换改造工作;鼓励使用低油耗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绿色照明工程。继续大力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在四个以上区县推广1000万只以上高效光源,并在全市市级公共机构全部淘汰低效照明产品;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节约工程。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开工建设清河再生水厂二期工程,卢沟桥和丰台河西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4%。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处理设施,重点加强垃圾焚烧设施和区县垃圾转运设施的建设力度;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提升生态功能的环境建设项目;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出台《北京市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全市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申报及评审工作,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开展。
完善六大保障体系:法规政策体系。修订出台《北京市实施办法》、《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北京市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节能奖励暂行办法》,《北京市排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管理办法》和《关于北京市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支持办法》等政策;指标标准体系。《混凝土搅拌站和构件厂布局发展规划》和《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管理规程》等;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工配合,相互协调的公共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考核体制;监督监测体系。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尽快建立区县节能监察执法队伍,对用能单位建立和实行节能管理制度情况等进行监察;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引导节能服务产业规范发展:宣传教育体系。
价格工作
着力发挥价格政策作用,促进科学发展。探索建立差别化的资源价格政策。本市将结合国家对资源领域价格进行调整的时机,按照有紧有松的原则,逐步建立差别化价格政策。积极发挥价格政策作用,努力扩大内需。推进医疗价格改革,降低群众医疗负担。落实国家在成品油等领域的价格改革政策,有选择,分布骤地推进本市供热、停车场收费等价格改革,继续调整药品价格监管范围,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继续做好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工作,深入推进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加快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
着力完善价格调控机制,促进价格总水平稳定。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始终是价格工作的重要职责,要切实增强价格调控能力,努力把价格总水平稳定在合理区间,
着力加强基地建设,搞活流通,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以构建长期稳固的货源基础为重点,深化与重要货源地政府的合作,鼓励本市大型骨干企业通过资本掌控等方式,到外埠参股或直接投资进行基地建设,保证稳定的货源和渠道,继续保持本市适度的农业生产规模,保持重要农副产品的应急供应能力;在加强基地建设提升生产能力,强化安全检测等方面,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大力扶持支撑首都生活必需品市场安全运行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会同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调整政府储备规模,完善储备制度,推进临时储备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应急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对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的监测,推进生活必需品信息系统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调控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活必需品运行应急调控预案,摸清基础情况,掌握规律,未雨绸缪,建立长效调控机制。
着力加强市场价格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价格秩序。扎实抓好重点领域价格检查;探索开拓检查工作新领域;加强和改进价格公共服务:研究建立价格监管长效机制。
着力适应宏观形势要求,进一步加强价格监测、成本监审和价格认证等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工作;强化成本调查和监审工作;做好价格认证和协会工作。
链接
2008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的一些政策意见
:
《关于加快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
《我市能源发展建设实施规划》
《北京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办法》
《关于推动区县合作促进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
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奥运会后推进重点新城建设发展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促进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开发建设的初步意见》
《关于加快南城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乡镇建设的意见》
《关于促进股权基金业发展的意见》
研究修订:
一、准确把握我市当前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在广西经济格局中,经历了“辉煌—停滞—爬坡”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1978-1992年是我市农业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了广大农村,以土地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传统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等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我市三产的比重为:45.5:27.5:27.0。农业是我市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高速增长,财政连年上新台阶,农民收入增长快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万元户,贵港和玉林成为了广西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代名词。但是人多地少、农业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信息封闭等弊端开始出现。
1993-2001年我市农业发展的相对停滞期。尽管农业还在继续发展,但耕地开发已基本达到极限,农业结构调整提上了重要日程。为此我市提出了“粮、果、鱼、牧、林全面发展”的战略,启动了“再造一个山上贵港”工程,仅三区当时就利用荒山种了龙眼100多万亩,并初步形成了以桥圩镇羽绒集散交易、八塘镇蘑菇生产、石卡镇甘蔗、覃塘镇莲藕和茶叶、丹竹镇烟叶、金田镇淮山等主要形态的农产品基地,以贵糖集团、甘化公司、桂平糖厂、平南糖厂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非粮食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发展的势头不够强劲,产业与市场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对接,市场化服务体系没有建立,政府行政性计划和盲目性指导色彩浓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缺乏必要的市场性引导,卖粮难、卖菜难、卖果难现象不断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怨声载道。这个时期,以建材、化工等体系的工业在这一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2001年三产的比重为:38.8:23.2:38.0。这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量转移,绝大部分青年劳动力涌向广东,一部分有原始积累的农民开始进城务工、经商或定居,农民工资性收入首次与农业性收入基本持平。
2002年-现在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爬坡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推进,农业经济继续发展,新增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超过农业生产性收入。根据最近的调查统计,截止20**年6月底,全市有农业产业企业89家,其中市级以上的23家;农业产业基地112万亩,其中规模化(连片1000亩以上)基地23个;农业园区10个,其中自治区级现代化园区的1个,;畜牧、水产、禽类养殖基地6个。农业工业化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户61万多户,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收益达5.16亿元以上。20**年三产业的比重为:27.2:36.1:36.7。但整体来说,这阶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仍处于爬坡阶段,农业工业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等状况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农业工业还没有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同时,农业服务行业开始全面市场化,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逐步上升,农业发展成本加大。
二、当前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步伐的加快和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在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得到了充分发展。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低于工业的发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率越来越大,到20**年达到了创记录的3.28:1的水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面对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我市现代农业发展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果不打牢基础,不优化结构,不整合优势,不形成强势,不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就会被市场边缘化,不仅影响农民的增收,而且延缓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我市全面发展的大局。归结起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遇到的主要挑战是:
挑战之一:面临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强劲发展的挑战。经过若干年的结构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区域性和功能性划分的布局,全国范围内农业产业化趋势波涛汹涌,迅猛发展,涌现了一批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劲的城乡一体化产业(即城郊型农产品基地,如上海郊区工厂化蔬菜生产基地)、集约型产业(如山东寿光蔬菜基地、海南热带水果蔬菜基地、云南普洱茶基地)、专业化产业(如伊利、蒙牛奶业)、出口型产业基地(如山东大蒜、沿海地区水产品出口)……这些发育充分的农业企业和基地,其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多的份额,形成越来越大的优势,而落后地区(例如我市)的许多农产品由于没有规模化优势和高附加值优势,逐步被市场边缘化,农业产业化步履更加艰难。
挑战之二:面临后发展地区后来者赶超的挑战。后发展地区指我国中西部地区和广西西北地区,他们挟土地和资源的优势,大做山上文章,不断拓展林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进行山川旅游、山区矿产资源等开发,大益资源丰富之利,发展速度后来居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很快超过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平原地区。更重要的是,由于具有土地和资源优势,又形成了吸聚外来资金的吸盘效应。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之三:来自我市农业自我发展而面临的困难挑战。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人均基本上是七分田三分地,人多地少,无法腾出更多的土地搞集约化经营,再加上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农业分散经营、小打小闹的局面一直无法改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地方农业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靠牛耕作的低水平困境,农业工业化就更谈不上了。土地资源的有限和农业工业化程度的低下,迫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劳动力年纪大、素质低,很难承担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任。
挑战之四:面临劳动力转移压力不断加大的挑战。我市480万人口中,约380万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都在增加。同时,由于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批没有技能或年纪稍大的农民工开始回流,一部分进入当地城镇自谋职业,一部分转入当地企业就业,但相当部分人员无法就业。又由于我市工业还处在爬坡阶段,工业发展总量不大,劳动密集型的大企业不多,吸聚和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差。因此,就业的压力非常巨大。
挑战之五:面临加入WTO和与东盟签定农业自由贸易协定带来外部压力的挑战。我国在加入WTO组织后,于20**年又与东盟十国签定了农业自由贸易协定。这两件大事对我国的农业来说,是一面双刃剑。有利的一面是我国的农产品可以直接进入世界市场,同时可以更广泛地与外国进行更大范围、更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利的一面是我们必须经受得住国外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政策,以及低廉的农产品价格对我们农业发展的冲击,特别是大宗农产品进口对相关农业带来的重大危害。我市与大部分东盟国家同属于亚热带气候,农产品品种结构多有雷同,农业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对我们的冲击更大。
三、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若干建议
农业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最终发展形式,是我市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六靠”核心战略的重要内容。农业工业化内涵,是指依托农产品或其他农业生物资源,运用现代工业的生产理念、经营方式、物质形态、管理手段,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生产价值或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一体化经营和发展。农业工业化首先要求用现代物质手段改造和装备农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的农业产业基地,同时将农产品进行加工并进入市场,形成生产(农产品基地)—加工(工业企业)—市场(加工产品销售)的产业链,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市的农业工业化进程,虽然存在资源制约,但我们拥有人才、技术、资金、区位、交通、特色农产品和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发展农业工业正当其时。推进农业工业化,必须要运用“六靠”理念,确立“五个五”工作思路,凝聚共识、强化机制、优化模式、打造品牌、抓好对接,实现农业工业化新跨越。
——凝聚五点共识
一是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全局的共识。加快发展是我市总体战略目标,是我市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发展的前提,就是要实现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农业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农村作为一个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农民作为创造财富的力量,只有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和提升,才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充分发展,才能达到投入和产出效益比率的最大化。因而可以说,农业工业化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我市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证明,不走农业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成为一句空话,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贵港的目标离我们将越来越远。
二是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根本的共识。“六靠”思路的核心战略在于推进工业化。工业化体现的是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实现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同样地,农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农业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壕沟。在我市发展的现阶段,工业是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纽带,是推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电机和加速器,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决定因素。可以说,没有工业化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将难以推进,城镇化将难以为计,服务业将难以兴旺,全面小康社会也将难以实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工业化,这是农业发展的不二法门。
三是抓农业工业化就是要抓项目的共识。工业化的关键依托是项目,项目是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是聚集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建立农业市场流通体系,都要靠项目来支撑。大项目有大发展,小项目有小发展,没项目难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本身就是项目建立的过程,是“土地-农民-企业-产品-市场”产业要素整合的过程。争取中央、自治区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功能区域规划、农业产业基地、品牌农业发展等项目的政策性财政性支持,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把经过整合和包装的农业开发项目和建设项目向外推介,吸引外来投资,也是我们实现项目战略的一种途径。
四是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就业的共识。工业化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口和主渠道。贵港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经济实力弱,弱就弱在农业大而不强,弱就弱在工业是短腿。农业大,不是农业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是农村人口多,农村劳动力比重大。农业不强,最主要的就是农业产业化不强,核心是农业工业化不强。在我市工业化还处在爬坡阶段,以及城镇化水平不高、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不强的阶段,农业工业的不发达,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今后若干年内,我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在持续增长,只有加快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的问题。
五是抓农业工业化就是抓城镇化的共识。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发动机和加速器,是实现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决定因素。城镇化反过来会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工业化的资源在农村,但农业工业的发展平台却在城镇或交通方便的区域,农业工业发达的地方,必将成为吸引大量人才(劳动力)、资源、资金的聚集地,必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充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促使农民洗脚上田,走进城镇、融入城市的最大动力。
——强化五种机制
一是扶大做强机制。即强化建立政府对现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机制。依托现有的贵糖集团、甘化公司、农机制造公司、青隆机械公司、雄森和乳泉酒业、源安堂药业、亚计山养殖场等23家市级以上的强优农业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为核心,以做强品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着力点,以资本运营、强强联合为手段,走内涵式发展和规模扩张的路子,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要从政策扶持、原料生产、贷款融资、财政贴息、项目申报、环境治理、劳动用工等方面做好服务,建大平台,搞大产业,谋大发展。要象贵州的酒、云南的烟、内蒙的乳制品一样,营造一个企业就能支撑一个区域经济,一个企业就能建造一个现代新城镇的经济格局。
二是培育孵化机制。强化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多种手段,形成培育壮大中小农业企业、孵化新兴特色龙头企业的机制。对我市现有的香米、蘑菇、蚕丝、腐竹、茶叶、药材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要发展壮大,走科技兴企之路,促进具有技术特色、产品特色的骨干企业快速成长;没有形成规模的要孵化培植,要建立良好的农业工业化融资平台、项目平台,积极为新兴企业解决发展资金、项目问题,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中小企业群。要学习外地经验,象四川成都市政府一样,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完善融资体制,引进大型农业开发项目,引进大资金,搞活大农业。
三是倾注活力机制。强化农业基地化建设扶持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对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农机购置补贴、良种作物补贴、粮食种植补贴、水利设施建设扶持、科技示范扶持、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启动农业科技入村到户工程,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为主要措施,开展送科技、送种子、送服务下乡的支农主题实践活动,形成农业创新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应用能力,带动农业的发展进步,带动农民的增产增收,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生动活泼、生机蓬勃的农业发展新局面,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注新活力。
四是强筋健骨机制。强化对农民的培训机制,奠定农业工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农业工业化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农民的素质如何,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在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技术方面对农民进行必要的培训,还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发展策划和应对挑战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大力的培训,从内在素质上改造农民、强化农民。要加强农民工专业转岗培训,建立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形成强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为农业工业化创造条件。
五是筑巢引凤机制。强化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机制,提高对外合作开放的程度和水平。农业要大发展,既要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还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内强外联、开放合作,提高农业发展的水平,提升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玉林市通过与台商共同建立桂台农业合作经济区,引进台湾许多农业开发公司和农业合作项目,使玉林的农业产业化迅速跃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我市的永顺鸽业通过与深圳公司合作,也由小打小闹发展到年产60万对的规模。当前,我市小型农用柴油机在东南亚有很大的市场,完全可以通过对外合作做强做大;港南区的羽绒加工产业可以通过与浙江民营企业联营,扩大整体加工规模和提高技术水平,等等。
——优化五种模式
一是扁平化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农业生产资源型的“基地+农户”模式,它的末端是分散的农户或集约化的种植大户,由于传统的种植优势,其在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由传统的分散型的客商收购。如桥圩的泽泻和穿心莲药材、桂平的淮山等大多属于这种模式,是一种自发性或处于低水平的基地化模式。
二是锥型化模式。即“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比第一种模式进一步优化,特点是基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由一个专门的公司按照与农户约定的价格收购,然后由公司统一推向市场,盈利与否由公司自己负责。这种模式也叫订单农业,规模大小决定于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需求量。如桂平的万德米业、港北的大福穗米业、港南的永顺鸽业、以及扬翔猪养殖业、鹅三宝养鹅业等。
三是链条模式。即“市场+销售公司(协会)+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这是一种农业工业化的基本模式,相对于前两种模式,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各多、链条更长,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如我市蔗糖的综合加工利用、桂平坤锦禾食品加工业、源安堂药业等。
四是园区化模式。就是通过政府设立农业工业园区,引进大批农业加工企业,形成农业资源的整体聚集和加工企业的整体聚集,产生农业工业的规模化效应。这种模式是现代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最好模式,也是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模式。由于园区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企业建立可以是独资,也可以由农民以土地、资金、资源入股,共同参与园区企业建设,共同分享农业加工和销售产生的利润,参与更多的利益分配。更重要的是,随着园区的建立、企业的增加、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可以吸收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使许多农民可以洗脚上田,成为产业工人和城市(镇)居民。目前我市已经启动的园区有蒙圩龙门农业工业园区、长安工业园区、桥圩羽绒加工园区、根竹园艺园区、平山芒编工业园区等,但规模都比较小,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五是物流化模式。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基地和流通体系,辐射带动农业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这种模式,需要有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机制,市场化程度更高,信息更通畅,影响力更大。如山东寿光市的农产品市场,触觉伸展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吸引了全国的农产品经销商;玉林市的中药材市场在广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也小有名气;我市的大西南林产品市场也要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
——打造五种品牌
一是打造大企业品牌。如年产值超5亿元以上的贵糖集团、扬翔饲料,投资达9亿元的亚计山扬翔养殖场,产值超亿元的甘化公司、三露饲料、万千饲料、源安堂,还有雄森和乳泉酒业、青隆机械、金源酒精等一批大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都要做大做强,做出更大的名气,打造更响的名声。
二是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我市拥有许多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如桂花牌白糖、榴化牌卷筒纸、肤阴洁等知名产品品牌,有荔枝之乡、羽绒之乡等农产品源产地品牌。这些知名品牌,要通过包装、宣传、策划、营销等手段,形成1-2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知名出口品牌”,10多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等,创造更多的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
三是打造绿色、特色、珍稀农产品品牌。如大米、酒业、药材、蘑菇、蚕丝、腐竹、茶叶、黄沙鳖、余甘果、鸽子等。
四是打造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品牌。如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平天山森林公园、西山宗教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西山农家乐和龙泉、银泉山庄等。
五是打造农业流通市场品牌。如林产品市场、农资专业市场等,还要拓展芒编等农产品海外市场。
——抓好五个对接
一是抓好企业与农业基地的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要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对接,通过建立合同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农业,把企业与农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参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共同分享产业产生的效益。
二是抓好产品与市场对接。要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搭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市场的对接平台,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特别是农村农业信息网络,使农业、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把握市场动向,抓住市场商机,减少生产盲目性和被动性。
三是抓好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体系对接。农业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农民通过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劳务人员。随着身份改变,他们将面临着户口迁移、劳动保障、子女读书、劳动培训机会,劳动用工管理、权益维护、享受社区公共服务、再就业机会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政府认真面对,从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和角度,建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长效机制,真正推进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