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近年来,我省农业系统按照标准化战略纲要的要求,在农业部和省标准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制(修)定数量不断增加 “十五”以来,全省每年制定、修订和采用国际、国外先进农业标准都在100项以上,截止2012年底,共累计组织制定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2237项。在保证农业标准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突出了标准内容、结构和水平的创新。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节水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系列标准;为适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满足名牌农产品战略实施需要,开展了企业产品标准、工艺流程、检验方法和管理标准的研制;以人参振兴计划和百万亩棚膜经济为切入点,开展了蔬菜、水果、食用菌优质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设施生产等一系列技术规程的制定;以出口创汇型优质农产品基地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玉米淀粉、杂粮杂豆生产,人参、鹿茸等特产品生产加工方面,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50余项。目前,我省主要生产领域的农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本协调配套,构建起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配套、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框架,为农业生产实施标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执法依据。
二是标准实施载体基础建设不断加强 在国家和世界银行贷款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的支持下,重点改造和完善了现有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止2012年底,国家已投资建设1个省级中心、3个市级中心、41个县级质检站。目前,已成立农业质量安全检测机构83家,其中有编委批复文件的部、省、市、县质量监督检验机构73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10个,初步形成了以部级中心为龙头、省级中心为骨干、市州级中心为配套、县级站为基础、市场(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本框架。具有承担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等九大类913种产品1626个参数的检测功能,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动植物检疫、病虫害防治、环境评价、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质量监测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测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成为标准实施的最重要领域。
三是推广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梯次推进,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从研究品种标准入手,由粮食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逐步向种子、种苗质量和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发展;在深化阶段,产业应用领域由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延伸,追求目标由以注重产量扩张为主向注重提高内在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并重转变;在提高阶段,标准内容不断创新发展,由以品种标准、技术规程为主向环境评价、检验检测方法和管理标准等领域拓宽推广范围,由分散的点式发展向规模化的龙头企业、示范区、生产基地深入。围绕强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配套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全省先后建成各类各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县、场)203个,示范基地196个,面积达到3133.3千公顷。所有县(市)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实现了标准化。各类标准化示范县(区)的创建以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菜(果)园和“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使标准化示范区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生产者标准化的意识普遍提高,为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标准化工作机构实现突破 按照省标准委的要求, 2012年,我委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组建工作。结合我省产业特点,按照农业生产需求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我们筹建了玉米、水稻、大豆、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蚕业、人参11个专业化技术委员会。经省质监局批准,目前成立了包括粮食、种子、农机、蔬菜、果树、食用菌、资源与环境专业在内的7个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实现了我省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工作机构“零的突破”,为我省在各个产业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各专业技术委员会自组建以来,在各自领域开展了包括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制(修)定、地方标准项目申报前的初审、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和标准研究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五是实际带动成效不断显现 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推广,推动了“三品一标”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优质安全农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和内在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省共开发建设了12大类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3个,全省“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108个,其中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12种农产品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农产品生产、标识认证、规格包装、品牌宣传等方面,以标准化为引领,取得了实质性地改进和突破,培育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全省已培育开发出中国名牌农产品14个,“吉林名牌”农产品880个。在农业标准化的推动下,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我省农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得到不断增强。近几年吉林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的稳步扩大,是农业标准化实施带来的最显著成效。2012年,有3项农业标准获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奖,其中吉粳88水稻和地理标志吉林长白山人参获一等奖,蓝莓栽培技术规程获二等奖。
六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县实施 “十五”期间,农业部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6个,项目资金61万元,涉及6个县(市、区)。“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力度,共安排我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项目14项,涉及13个县(市、区)。其中:粮食类7项,特产类1项,水果类1 项,蔬菜类5项。项目资金总投入310万元,示范规模81.3万亩,建立核心示范区29个,核心示范区面积28万亩,依托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辐射带动周围农户2.8万户,核心示范区农民收入同比平均增加12.8%。在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项目的引领带动下,我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扩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规模,2003年~2010年,全省利用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落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2个,项目资金总额1228万元。
二、主要做法
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我们重点围绕“两提两增”,即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严格按照项目建设标准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协会和农户进行生产,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和产品标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对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项目区都成立了由主管农业的副县(市)长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农业、质监、工商、发改、财政、供销联社、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单位,在县(市)农业局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同时,将项目示范建设任务纳入政府对核心示范区有关乡镇政府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各乡镇也具体落实了项目负责人,把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目标管理,县(市)里落实承包责任,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措施到位,严格考核保证了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顺利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建立完善的支撑体系 各县(市)立足本地实际,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在资金、技术支撑、品牌创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措施,对项目区衽资金、项目、技术集成,支持生产技术标准推广、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病虫害防治、核心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认证、生产基地与示范区等建设,夯实了标准化生产基础。同时,各县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筹建了检验机构,对示范区的示范农产品进行的效监管和农残检测。
三是强化管理,健全规范的服务体系 首先是抓好技术指导服务。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职技术服务队伍,进村入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集中解决核心示范区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做好示范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和认真指导各基地乡镇开展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再次是加强宣传培训。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切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共举办标准化示范管理技术培训班508期、培训农民3.5万人(次),技术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技术骨干4600多人(次),开展咨询宣传210场次,印发各类宣传资料16万份(册)。
四是示范带动,推广效果不断深入 以核心示范区乡镇和示范村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加大采用专用优质抗病品种、科学合理施肥、科学用药等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以示范点建设为依托,大力推广农业投入品使用过程中的的标准化、规范化,推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和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种植技术规程,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生产技术更加规范,产品质量和经济效得到明显。
三、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看,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与新时期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和吉林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是思想氛围不适应 相当一部分组织者和管理者,包括企业、农民两大市场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意识淡薄、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强,“重制定轻实施,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科技工作者也没有像科研项目一样重视标准。
二是标准的总体水平不适应 重视标准制定,忽略标准制定前的技术研究;现有标准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规程方面的多,质量品质、安全卫生和加工储运方面的少;农产品产中标准多,产前和产后辅助标准少;产品标准水平适应一般化需求的多,与国际接轨的少;标准制定项目多,修订少,修订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单个行业标准多,交叉比较少;同类标准中,相同参数不一致,协调性有待改进;两头需要强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应加强制定力度。
三是标准的推广手段不适应 主要是缺少组织机构和设施手段的支撑。相应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研究机构和专业队伍尚未全面建立起来,人才匮乏;标准研究工作滞后,农业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难以提高;专业技术与标准化要求衔接不到位,懂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不懂标准化,懂标准化人员不了解专业技术。
四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适应 表现在标准的出版发行渠道不畅,生产者难以索取到标准文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培训力度不够,农民自觉应用标准的比例很小;利用标准手段培育名牌、支柱产业、地域品牌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标准实施的监督力度不够。
五是农村生产经营规模与标准化推广不适应 标准化示范推广必须与农业生产规模化相适应,当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与标准化生产很难接轨,既使农民接受了标准化技术培训,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也很难做到持续,这是制约农业标准化工作一个最为重要的现实问题。
四、今后全面推进我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一是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进程 围绕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快各产业的标准制定进度,加大标准清理力度,争取以人参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根据《吉林省标准化战略纲要 (2010~2015年)》要求,努力使农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各类产品都有标准可依,力争到2015年底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统一权威的、协调完整的农业标准体系。要重视和加强标准体系的研究,针对产业标准化的薄弱环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好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具体的指导各产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和标准化实施工作。要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开展鲜活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工作,重点是建立食用菌标准体系,完善蔬菜、水果和人参标准体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机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前的调研工作。通过标准体系的建立,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是围绕产业升级转型,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 要结合农业产业的实际,加强标准示范推广,以县为单位,整建制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推广相应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要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主力军作用,在各产业的标准化示范工作中,引导和充分发挥各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及生产大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的龙头带动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相关标准研究工作 当前,“三农”问题的发展形势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紧迫形势,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有安全控制技术都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无论是在安全指标的选择和设定,还是危害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点的选择,都需要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确定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参数,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
2月底,伴随着萌动的春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迅速传达到河南各个地市。在新乡,当这份文件送至市委常委、副市长王晓然手中时,他感到新乡现代农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旨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从新乡农业发展的规划布局来看,《指导意见》的出台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豪迈布局
“作为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区重要城市之一,新乡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优质农产品主产区和粮食核心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和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市,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了优质强筋小麦、优质水稻、优质金银花、优质生猪、绿色奶业和农业观光旅游六大主导产业。”提起新乡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的独特优势,王晓然如数家珍:新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名优农副产品数不胜数;新乡汇集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试验站、国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新乡县万亩试验基地等10余所国家、省、市级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具有强大的农业科技研发、立体支撑实力……
正是凭借着独特优势和实力,新乡因地制宜提出了坚持“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质量安全”三位一体的发展方针,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题,以农业产业集聚区、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依据优势农产品,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生猪、优质大米等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行种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
王晓然透露,到2015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1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10个;到2020年,新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3.5∶1,建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11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集群2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市级以上品牌农产品总数达130个。
“集群”林立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就是适应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的时代要求。”新乡市农业局局长牛晓辉向记者介绍了新乡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规划模式和发展情况:优势农产品区域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以市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优势农产品区域在一个县及周边县的,原则上以县为单位建设产业化集群;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主体。
新乡市农业局调研员刘咸民补充说,在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中,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最有代表性。新乡小麦闻名全国,以新乡小麦优势产区为中心,以延津县为重点,带动周边地市优质小麦的发展,形成跨县、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以延津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中粮(新乡)小麦有限公司、新乡市亚特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五得利集团新乡面粉有限公司、河南米多奇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紧密层、松散层,统一使用“新乡小麦”和“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名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和质量标准,在面包粉等高档专用粉方面,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最终将“新乡小麦”打造成为“中国第一麦”。
牛晓辉告诉记者,2015年,新乡市优质小麦产业化集群将形成销售收入250亿元,2020年达500亿元,建成国家级小麦产业化集群,让农民直接从中获益,让“新乡小麦”誉满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中国第一麦”,让新乡成为“中国粮仓”“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核心。
以隶属新乡小麦产业集团的河南金粒麦业有限公司为例,它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订单+现货+期货”的经营方式,实现了粮食订单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产业化发展,被誉为符合三农实际的“金粒模式”,成为全国大宗农作物产业化经营的典型。
乘势而上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新乡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意见》,编制了《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成立了由主管市长挂帅、市直30多个单位担任成员的“新乡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由市农业局承担),负责日常工作,协调落实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有关事项,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除此之外,为配合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建设,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在各项政策上一致给予倾斜。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5-02
1 引言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一个国家的立命之本。自20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人类通过增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植物生长激素等,来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这些措施使世界农业问题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及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世界范围内的农产品供给基本告别短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农产品净出口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都属于供大于求的双重市场困难。
2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生产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各地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种得出,养得出,却卖不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这已形成广泛的共识。
在中国,从1993年提出农业产业化到现在已有十多年,农业产业化已有长足发展,据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提供的最新数字,目前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已达9.4万个,带动了7200多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5%,平均每年每个农民可从中增收1000元。可见,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我国农业的有效途径,是给广大农民增收的必要方式,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在农业产业化的浪潮中,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步伐中,纷纷转变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以农业产业化生产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以我国的农业大省四川为例,在近几年的产业化经营实践中,全省已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4391个,“五专”经营组织3.2万个,实施产业化项目2278个,完成产值29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6亿元;建成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34.7万顷,畜禽水产基地2681个,带动农户548万户,其农户人均增收126元。
3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动力
农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农业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需要强大的科技后盾作为支撑。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技与经济全程结合的高层次经营活动,是农业科技长入农村经济,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具体措施。据统计,美国农业增产值的80%以上和劳动生产率的70%以上是由于农业科研的推广,而我国仅20%多一点是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的。可见我国科技成果应用方面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迫在眉睫,而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制定相应农业标准,才能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农业标准化是连接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的桥梁
要发展现代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就离不开科技进步,而能够将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只有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掌握科技成果,并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是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关键,这其中农业标准化就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变为农民易于接受的先进实用技术的桥梁。农业标准化是依据农业科技的成果,以“统一、简化、协调、优选”为原则,用标准的原则加以规定,像工艺流程一样,从农业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管理销售,使整个过程规范化,才能促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还不到20%,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可见,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极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者之间缺少了“农业标准化”这个桥梁。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将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相应的标准,加以实施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增加了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可以获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获得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要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有较大提高,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必须大力强化农业标准化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化的促进效果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在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原则下,作为先进经验、科技成果及技术的载体,农业的标准化将会促使其生产措施从生产、管理到销售都趋于规范,能够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标准化的生产管理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农业标准化经营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水平。标准化生产可以消除分散农户的随意性,避免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这样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把分散农户的生产统一起来,发展规模生产。同时,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为突出的是,面对当今日益严重的农业污染问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对农作物的生产规程和无公害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够更有效的减轻农业污染,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5 结语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要发展农业,势必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而农业产业化生产离不开农业科技化的支持,因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农业产业的关键环节,没有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就很难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而能够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就是进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程度。农业产业化、科技化与农业标准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农业产业化系统内各环节需要标准化的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标准化和规范化。标准化体系的运作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过程,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中才.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着农业合作经济发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及省政府《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以提高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整体素质为重点,以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谋划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高质量地开展龙头企业高管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现代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3月15~16日,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共同举办了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培训班。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为全体学员作了开班报告。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李伟华、副主任郑德民,省内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全省农业产业化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开班仪式。
吴国良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主体,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三化同步”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是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谋求更好更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龙头企业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内生动力。龙头企业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加快发展的突出的位置,特别要瞄准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性、趋势性的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龙头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质量和效益;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各自发展实际,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资金、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积极到资源禀赋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建基地、办工厂、拓市场。三是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市场开拓能力。龙头企业要始终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强化标准化管理、市场开拓和品牌培育,扎实推进标准化生产,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强化带农惠农,实现共同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服务“三农”,切实增强带农惠农意识,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在企业做大做强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企业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合作、深度融合;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进一步发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开发和公益事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农户纳入统一的生产经营体系,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采取多形式、多层次,提供技术、信息、农资、购销等系列化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增强诚信意识,维护社会诚信,对农民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要守法经营,做到重合同、守信用,不制假售假、以次充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吴国良副巡视员要求,各级农业产业化工作人员要统一认识,不断总结指导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工作的经验,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把握发展趋势;要明确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好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上,放在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上;要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认真分析,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准确提供政策指导和决策建议;要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发展的合力;要加强服务,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协调等职能,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为办好这次培训班,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精心组织,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特别邀请了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针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规范管理企业财务应注意的问题、商业模式转型升级、创新思维管理、企业资本运作与投融资模式、精确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省农委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供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农业经济也不断地发展。为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农业生产为寻求生存,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力求将我国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科学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生产,以大力发展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1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为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致力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实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促进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为使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具国际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转变以往的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突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市场作为农业生产的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2 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1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新农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使农业的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农业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化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优质产品数量增加,促使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下,农业开始慢慢转型,注重企业内部管理,形成产业链,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2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模式,让农民的生产更具有导向性,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使其生产更具有针对性。农业产业化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效的结合,将小农户团结在一起,减少风险指数。通过产业链的形式,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发展,进而保障农户的收益不受到损害。农业产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以提高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减少农业生产劳动时间,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创造更多的利润。其主要是通过企业和农户或是股份合作制等形式来进行农业生产,以使企业和农户共同承担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一同享受所获得的利益,以实现产业经营一体化,扩大农业的收入来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民的生活质量。
2.3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能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将农业与市场相结合,以实现城乡结合,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由于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业与工商业融合在一起的新道路,其能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形成,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3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形成的有效途径
3.1 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前提便是拥有专业的生产基地,以形成区域化生产。生产基地的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基本情况,要以当地的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此发展特色的农业产品,开拓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农业生产要重视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2 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农业生产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的发展中也不例外。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必须不断地创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精加工技术和降低耗能的技术。深入农业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保障农业生产能与时俱进,具有现代特点。要做好农业技术示范工作,教会农民如何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大力宣传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保障农业产品的高质量,促进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3.3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化的实现,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要做好指引工作,制定科学的相关政策并贯彻落实;要在各地区之间做好桥梁工作,加强协调作用,以保障各地间农业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进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4 结束语
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使我国农业在新时期下获得发展机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农业产业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转变陈旧的农业生产观念,创新农业生产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渗透和覆盖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
(2)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配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
(3)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信息科技类企业将信息资源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促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内容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
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各类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园区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信息化建设、经济开发区信息化建设。
2.大型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围绕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各环节,推动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仓储运输、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产业信息化建设。
3.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对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信息化建设。
4.现代农业项目信息化建设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农产品加工项目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信息化建设建设。
5.现代农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批发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冷链运输、冷藏保鲜等相关配套产业的信息化建设。
6.现代农业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在产业聚集度较高、生态构架优良的区域信息化建设。7.龙头企业集群和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结信息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1.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要问题;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组织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一、以优质化为前提,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农业进入一个新阶段,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正由温饱向小康转变,农民由追求吃饱到吃好,对农产品有了选择性。这就要求农产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满足于数量,而是适合人们的需要,提高质量。
以优质化为前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是市场经济竞争规律的必然结果。由于农产品的供大于求,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农业的微利时代到来。因此,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由市场容量来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的质量和档次。在稳定总量的基础上,把注意力和着力点更多地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
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化,必须把握四个关键环节。一是把好良种关,要积极做好优良品种的储备、更新,做到更新一代,发展一代,储备一代。二是全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支持现有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人员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通过农广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四是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让农民亲眼感受现代化科技,让农民真正想干、愿干、积极干。
二、以公司化为重点,改革落后的农业组织形式,解放农村生产力
以公司化为重点,改革农业组织形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搞好服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司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双方都能接受的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这种机制长期运行。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也保证农民入股组建的公司集体的利益不受人为的损害,使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进步。
三、实施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农业的撘唤怀鰯问题,即科技进入农村,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的科学化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二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可将农户和市场紧密连接起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1品牌战略可提升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品牌溢价是指在提供近似利益的条件下,与非品牌产品相比,消费者愿意对品牌产品多付的价格,即在行业平均利润基础上,根据品牌的影响力,高出其他产品价格的部分[1]。品牌农产品具有获得溢价的优势,市场价格往往大幅度高于同类产品。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农产质量标准要求的提高,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这有利于品牌的所有者凭借品牌的影响力控制市场,有利于依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制定高价格,获取品牌溢价。普通农业由于产品的同质性比较强,品牌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特色农业必须树立同时也是品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因为特色资源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产品天然就具有异质性,如果不发展成为品牌,就是对资源禀赋的浪费[2]。
在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尽管离不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技术创新程度等工作,尽管产业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但这些工作并非完成先后的问题,而是同步进行、协同发展的问题,树立这一思路很重要。因为在现实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往往缺乏整体观、战略观以及长期指导思想,导致各种发展资源不能朝着同一发展方向进行整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产业化成果。因此,应当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
2品牌战略可有效指导区域特色资源整合
很多地区极具资源禀赋,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依然很低,因此资源只是条件,只有当这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时候,才能转化为效益和收入。成功的地区的确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但这些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重视品牌建设,以品牌战略为指导,以创建名优品牌为目标,坚持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树立特色农业应当是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就是树立了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观。现代品牌理念在广大农村传播、推广,必将极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个农产品品牌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后,往往可能成为当地的农业支柱产业,给相关生产经营组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吸引区内外更多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流入当地,产生集聚效应,这必然带动其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推进该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才有活力。因此,农产品品牌的建立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当地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3]。
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确立品牌战略的指导地位,做到努力方向相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提高产业化的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如此,品牌有了知名度、美誉度后,品牌也转换成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进程的无形资产,与其他资源相互融合,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品牌的发展程度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是检验一个地区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
3品牌战略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虽然传统的农业资源要素,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低成本优势,很容易因自然资源匮乏国家的技术突破和采用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原因而被削弱,甚至丧失原有的优势。相对于工商业,资源优势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
(下转第380页)
(上接第375页)
更为重要,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能够极大加速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象西湖龙井、阳澄湖大闸蟹、烟台苹果等知名品牌无不得益于当地独有的资源禀赋。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并不意味着能轻易实现产业化发展,如我国中西部拥有众多特色农业资源,而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产业化进程十分艰难,想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化优势,其中立足当地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品牌定位,进而指导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当地农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4]。
品牌是一种不受传统农业物质资源限制的农业新资源,因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品牌化能够大大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品牌的重要性在农业竞争力的创造过程中不断提高。品牌的创立可以使农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使农业产业中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不充分,从而产生市场竞争力差异,即品牌作为农业的非物质资源可以直接形成市场优势[5]。因此,特色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应当摆脱对传统资源的依赖,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下,像工业产品一样,走依赖科技创新和经营创新的发展道路。如果围绕品牌农产品吸引区域内外的资本、技术等物资和非物资的资源向当地集聚,产业参与者能获得溢价收益,形成产业集群,并进而培育出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特色农业就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6-7]。
4参考文献
[1] 陆平.品牌溢价研究综述[J].企业导报,2011(15):108-109.
[2] 郭锦墉.江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4):51-54.
[3] 寇丽霞,贺西子.品牌农业成长对策研究——以雪梨之乡苍溪县为例[J].中国市场,2011(1):105-106.
[4] 袁昌定,黎莉莉,罗荣,等.渝东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70-75.
[5] SAMU S,KRISHNAN H S.Brand related information as context:the impact of brand name characteristics on memory and choi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10,38(4):456-470.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成就,它改变了我国农业分布相对分散的模式,使我国农业发展向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农业产业化营销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实行与大市场相对应的大生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农业产业化
1.1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转变以及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目前,农民收入难以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以及管理不到位。这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农业产业链都提升一个档次,并且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资金、人才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激活市场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1.2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将农业打造的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发展起大量有特色、高质量以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另外在产业化经营下,农业附加值也大大增加。小城镇也因此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围农业整体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加以调整。农业经营摆脱了过去的盲目和低效向着高科技高水准进发。
1.3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农业产业化核心还是市场为导向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乡风民俗角度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发扬本地的优势,由此也会大大推动勤劳淳朴和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农业产业化将会使农业生产者一改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等。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必然能够打造一个经济繁荣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新农村。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不能在短期内走完。事实上,目前农业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农民素质、农业融资、农民权益保证等等问题急需工作人员的解决。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4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含有的科技成分更高,除此之外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纵观国际,农业产化发展必然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方式使农业产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存在大大激发我国农业经济市场,我国农业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农业产业化具有的优化经济实体的组合的能力,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农业产业化营销面临的问题
2.1营销观念淡薄
营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营销观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把握机遇推动农业产业化。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意识,未能清晰地看准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积极采取市场手段来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人员没有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也没有及时了解市场消费者的动态,大多数甚至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方式中。相关工作者由于没有较强的农业产业化营销观念导致了对市场缺乏了解、产品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等严重的问题。强劲的竞争对手通过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手段早已在专业化生产中抢占了优势。
2.2营销信息闭塞
农村本身不具有收集信息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营销信息的闭塞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的农业产品大多数还是独自销售,缺乏有秩序有规划的销售渠道,产品是否与消费者对口难以确定。较差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缺乏对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控反馈,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盲目而没有针对性。
2.3营销策略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陷入了困境中,营销策略不够创新和大胆,甚至有的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营销模式中。如此落后的营销策略难以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加之与市场的衔接不够无法较好的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营销策略的缺乏主要是指缺乏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缺乏产品细分、缺乏定价策略以及缺乏品牌意识。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说,正确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关系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营销基本是大量营销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单纯追求附加值或者产业链的完善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采用新的营销策略与目标市场相对应实现两者的完美契合。
3农业产业化的营销策略
3.1农业生产决策科学化
农业产业化营销指的是通过市场营销的新理念来经营农业产业化,将市场作为导向并从广大的顾客需求出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长久发展。因此,要要想做好农业产业化营销就必须注重实时收集市场的信息并加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再科学客观地将得出的农业生产决策运用到农业产业化上。高效的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准确的市场预测将会大幅度增加决策者的判断能力,以便于决策者做出符合市场变化趋势的最佳决策。
3.2农业生产项目产业化
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产业化经营,我国应该向国外的农业市场学习再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明确生产目标,按照生产标准不断创新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是需要一体化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将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我们需要摆脱过去独自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集约化发展,把更多优质产品聚集起来打造我们的支柱产业。
3.3农业生产营销专业化
农业生产营销的专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化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农业生产细分市场、合理的产品定价、恰当的营销手段以及品牌形象的打造等等。首先,市场定位是农业生产营销专业化最主要的部分,准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农业产品的针对性和规模化生产。另外要想实现农业生产营销专业化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增加自身的知名度获得更多的认可。当然,一个行业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价格定位,波动不定的物价势必会限制农业生产营销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根据市场行情灵活定位产品价格,在管理中科学地控制生产成本正确在市场竞争中以价格抢占优势地位。
安阳市委、市政府按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基地支持龙头,以“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为基本要求,着力扶持提升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引导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发展链条完整、带动有力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安阳农业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做法
1.总体规划。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着力打造面品、瓜菜菌、油脂(花生)、生猪、家禽(肉鸡)、草食动物、林木加工、中药材、花卉苗木、果品(红枣)等10大农业产业化集群,积极培育都市休闲农业、有机食品小杂粮、尖椒调味品等产业化集群,重点扶持100家大型龙头企业,发展900家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800万亩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1198”发展格局。
2.阶段目标
计划到2015年,全市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8个,5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3个,10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2个。
计划到2020年,全市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18个,5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6个,10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农业产业化集群提供当地农民收入占年纯收入的40%左右,吸纳农民就业达到22万人以上。
按照“有优势资源为基础,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合作组织服务完善,产业链条相对完整,集群集聚效应明显”的要求,2013年,市重点培育打造了健丰面品、永达肉鸡、众品生猪、星河油脂等11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其中农业6个,畜牧4个,林业1个),截止目前,11个产业化集群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吸纳就业13.5万人,带动农户57.6万户,有7个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评为首批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主要做法是:
2.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市委、市政府将农业产业化集群工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成立了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面品、肉鸡、瓜菜菌等多个产业化集群联系点,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为及时掌握集群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奠定了基础。
2.2明确目标,规划先行。经专项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壮大优势产业、扶强产业龙头、发展合作组织、集聚加工物流、实施品牌战略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工作,出台了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加快项目整合、大力招商引资等多项政策措施。制定了《安阳市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明确了2015年、2020年发展目标及重点培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确立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发展格局。
2.3牵线搭桥,合作共赢。为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为搭建银农对接、企农对接、科农对接平台,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农业项目推介会,工商界、企业界、金融界的代表,现代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现代农业园区等领域的优秀代表,共300余人参会,会议筛选、推介项目171个,现场签约9个项目。
二、取得的成效
1.以企业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农产品加工园区集群效应初显。为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通过政策优惠、设施配套、机制创新等方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园区软环境,吸引项目、资金、人才、原料等各类要素向园区流动,吸引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重点建设了汤阴县、滑县两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入驻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5家,产值达60多亿元,加工能力达到100余万吨,产业集聚的“洼地”初步形成。
2.以壮大龙头带动产业发展,龙头企业辐射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的关键环节。通过产业延伸、外引内挖,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型、科技创新型、基地带动型龙头企业崭露头角。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31.99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7.74亿元,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达到15.3万户,带动基地面积264.27万亩,带动基地农户增收4.53亿元。
3.以培育新型主体带动产业融合,规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在全省率先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家庭农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安阳市家庭农场认定暂行办法》,指导扶持了一批与企业生产联系紧密的家庭农场;重点培植壮大了一批发展势头好、带动能力强、与产业集群关联度高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通过加强与龙头企业、基地之间联动协作,充分发挥了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
4.以标准化建设带动产业升级,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迅速。根据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按照区域布局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发展方向,我们重点培育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建设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建成一批高规格、高标准的产业化种养基地。全市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2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农产品55个,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基地面积达到256万亩(复种)。完成农业部小麦万亩示范片高产创建6个,面积7.83万亩;高效农业创建“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27个。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1.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整合相关财政支农资金,通过项目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形式,集中扶持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的投入力度,由县区政府协调职能部门优先给予用地、税收、用电等优惠政策。
2.搞好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一要敲门招商。围绕产业集群发展,主动“北上南下”开展上门招商引资。二要感情招商。动员在外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回乡投资,把好的产品项目和经营理念带到我市集群发展中。三要定向招商。重点引进“补链”、“延链”项目和高端农产品生产项目,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同时,要切实做好项目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见效。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保护环境;农业管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农业产业化是绝不能够忽视农业环境保护的,不能够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也就是要发展农业环保产业。本文就是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1 农业环保产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在参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从流通、加工和生产的过程入手,与国际化接轨。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关税壁垒在逐渐的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就在逐渐的增加,我国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高附加值的产品已经达到了25%,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实行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在种植的过程中使用了较多的化肥与农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产品的质量就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对于农业环境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通过相应的实践能够证明,将农业环保产业化能够有效的发挥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态价值,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增加整个农产品出口的创汇能力,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也能够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地位。
我国的农业环保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环保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农村能源产业,主要是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其次,以鸡粪膨化饲料、农作物秸秆气化为主发展有机废物能源,打造综合性的产业结构;再次,发展以生物肥料、生物r药和光解地膜为主的一种新型的农业产业;最后,生产高质量、无公害的农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无公害农产品对于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是从数量向着质量进行转型,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就是要按照一定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来开展相应的工作,使用严格的检测手段和监督手段,对于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农产品档次的提高,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对整个市场需求而言,发展无公害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农业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
(2)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主要是以先进的农业技术为指导的,在农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将科学技术贯穿于整个环节中,将销售、科研、检测、储运、加工等融为一体,且使用遗传学和生物学原理来进行新品种的培育,在新品种培育的过程中,要进行多种生物制剂的相关研究,能够有效的进行畜禽饲料和农业的栽培,保证农业发展的科学性,调整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档次与质量,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弥补相应储备的不足,提高农业科技的含量。
(3)农业产业化应该与无公害的生产意识相结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充分的发挥着农业生态环境的整体目标,保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顺利进行,也能够充分的结合传统农业产业的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向高级化迈进。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已经初步具备了无公害生产的意识,集中表现在供自己消费的少量农产品少施或不施农用化学物质。无公害农产品开发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将农民无公害生产由保护自己消费向保护全社会消费,为农业产业化较好地协调资源-环境-食品-健康之间的关系闯出了一条新路。
(4)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是一个把单项的初级产品开发成系列产品,把
农业企业行为上升为区域经济行为的过程。在实践中,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多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基地为依托,下联千家万户的组织形式,注重围绕质量好、档次高,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组建无公害生产基地或企业集团。龙头企业、政府主管部门、专门的无公害农产品批发、销售市场相互衔接,很大程度上丰富充实了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推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途径
在实现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些地方和单位是因忽视农业环境保护而走了弯路;有些是对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不了解;有些是只顾眼前、局部利益,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了长远、全局和环境社会效益;有些则是缺乏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对此,农业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一要利用政策引导,促进农业产业化朝着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方向发展。农业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宣传国家的环保方针,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各地在各类农业生产、开发建设活动中,自觉地将产业发展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产业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合起来,将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开始就走一条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路子,降低农业产业化的环境代价和机会成本。
二要通过加强管理,维护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决定作用,将某一地区具有特殊品质的农产品作为开发的拳头产品、主导产品,建立起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所以农业产业化是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农业环境保护部门应该防止传统的、片面强调开发与增值,忽视保护与良性循环、掠夺式的开发方式,加强对基本农田、灌溉用水、农业生物资源、害虫天敌的保护,规范农业资源开发活动,维护农业的基本生产条件,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基础保障。
三要通过主动服务,使农业产业化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可以依托自己的技术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农业企业服好务。例如:做好农业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搞好环境监测服务、搞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等等。
3 结论
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级农业环境保护机构的不断健全,农业环境保护将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桂春,贾秀梅,李春娟.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分析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2(02).
[2]王爱红.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1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截止2013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释放压力,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我国地域辽阔,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就国外而言,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就国内而言,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其中,市场是导向,企业是桥梁,基地是基础,农户是关键,而研发是核心,培训是手段,或是“企业+农户”模式,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也是公司股东之一,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吸引潜在客户,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所以,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种植和经营)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等,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进行一体化管理。
3.3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因此,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具体来说,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近几年来,我县围绕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业上新台阶为目标,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从农业的个别领域向林牧副渔等各业发展,经营规模由小型、分散向集中和区域化发展;经营模式也由单一向多种形式发展。经过几年实践,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
1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问题
1.1现状及特点
一是基地规模日益扩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县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渐趋集中,基地规模日益扩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是畜牧产业大力实施畜牧“双百万”工程,35个山羊基地乡镇和28个瘦肉型生猪基地乡镇建设初具规模。2004年预计出栏生猪87.13万头,山羊53.05万只,牛4.1万头,家禽410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1%、3.90%、3.27%、3.54%。二是红狮、故陵及磨刀溪流域2万亩优质柑桔基地初见成效,澎溪河流域4100亩高标准柑桔示范园区定植任务基本完成,全县柑桔优势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三是上坝乡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殖基地8000亩,16个乡镇建立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5.1万亩;依托“鹭鸯”、“鸡鸣”、“蒲山”等品牌,在大阳、塔棚、新阳等乡镇建设优质大米基地5万余亩。四是以养鹿、高阳片区5万亩佛手园区和堰坪、故陵等乡镇万亩小茴香的中药材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五是以凤鸣、院庄为主的蚕桑基地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省力蚕台等先进实用技术,养蚕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六是蓖麻产业开发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七是茶叶生产以“相思茶”、“盘龙茶”为龙头,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市场占有率上升;新县城城郊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完成2890亩,上坝乡、农坝镇高山伏调蔬菜基地1000亩,初步缓解了蔬菜供应大量依靠外调的状况。
二是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一体化经营初见成效。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谁有本事谁牵头,谁当龙头扶持谁”的思路,对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了引导扶持力度。全县龙头企业总数已达到19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家)。光德公司致力于蚕茧基地建设和丝绸工业的恢复性发展,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安装自动缫丝机3组,可年产高品位生丝100吨,迁建了云阳绢纺厂,绢纺规模5200纺锭,已正式投入运行。重友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加大了对外地市场的拓展,研发了杏仁牛奶、绿豆牛奶、蜂蜜芦荟酸奶等新产品投放市场,销售势头良好。三峡云海药业有限公司已全面启动5万亩佛手、1万亩小茴香、1万亩羊藿等中药材基地建设和GAP项目申报,抓紧进行厂房和设备的技术改造,以满足云阳产地中药材加工需要。盘龙供销有限责任公司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成立了欣安蔬菜合作社,在盘石镇着手规划建设50亩种苗繁育基地,同时,依托歧阳茶叶合作社,通过技改提高了产品质量,市场供不应求。科扶牧业原种公司首家通过了重庆市首批无公害生猪产地认定,对进一步开拓市场和加快优质生猪推广作用明显。
三是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走“龙头企业(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路子,重友公司、云海药业、江口植物油厂、桃片糕厂等龙头企业完成了花生、奶牛、中药材、优质油菜、糯米等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规划,开始实行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遵循“政府搭台、业主唱戏、部门服务、业主和百姓共同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入业主开发机制,业主参与农业产业开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1.2矛盾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有规模、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仍然还较低。一方面龙头企业小、散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全县虽有各类龙头企业19家,真正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龙头企业难以直接带动千家万户。与此相关联,龙头企业与基础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松散。二是产品品种和产品质量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与提高。我县传统农业和粮食占有较大比重,一些资源优势还没有变成产业优势和商品优势,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更没有转化为整体经济优势。三是产品链条短,深加工差距大。原料型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少。在科技水平、生产成本、品种质量、包装服务等方面都缺乏在市场竞争的能力。
2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环节
2.1加强特色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增强科学技术推广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必须建立一批高质量的云阳特色农产品示范样板基地。按照科研技术规程操作要求,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管理,加速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基地步伐,全面优化农产品品种质量。主动同市级科研部门挂钩,引进专业人才,共同开发云阳特色农产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引进新品种,培养新产品,提高园区品位档次。通过园区科技支撑解决农户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农业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
2.2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增值扩销
重点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竞争力强、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或产权联结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搞好试点工作,促进企业带动农户共增效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加快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次增值,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2.3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户尤其是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以及农产品加工经销实体、农业龙头企业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行专业合作和联合,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发挥供销合作社和农林技术推广部门的优势,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合办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4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的标准化建设,逐步制定完善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和农产品包装、储运、营销标准,力争与国际标准接轨。要重点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管理工作,帮助企业与农户狠抓质量标准落实,更好地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销一条龙服务。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和控制手段,力争到2010年建成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和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我县食用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要实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营销,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品质和在市场竞争力。
2.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吞吐能力,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强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积极争取成立云阳农副产品营销协会,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的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结合“菜篮子”工程,办好面向市民服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鼓励农民以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形式参与农产品流通。积极探索农产品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力争发展几个有一定交易规模和带动能力、服务功能强的批发市场。尽快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城乡贯通、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的农产品商品市场网络。
3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措施
3.1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要抓住对三峡库区加大倾斜扶持力度,促进发展的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重专大户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精神,根据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制定农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实施办法;制定农产品促销扶持政策。要以项目为载体,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同时全县各级政府也要出台一批政策,增加配套资金,加大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拉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
3.2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要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和运转约束机制,协调产业化经营内部产、加、销各环节的利益关系,规范参与主体的经营行为,保护农民利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交售农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建立风险基金,吸收农户入股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同时,要使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3.3拓宽农业产业化经营投资渠道
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信贷资金投入。积极引导农村集体资金、工商资本、农民个人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鼓励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农业领域。鼓励科技事业单位和科技人员以技术股份入股形式投入开发农业。积极利用和拓展现有多种渠道的网络关系,通过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委托招商、招商,以及定点蹲点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推销特色产业,狠抓招商项目的服务,以大招商促大发展,引进资金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
3.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改革与创新农技推广体系,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快农技队伍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积极发展为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推广组织和民营农技实体。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抓好良种提纯和传统品种的更新换代。要制订优惠政策引进科技人才,开展评选全县“十佳科技支农状元”活动,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搞好5年全县乡镇农技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重点搞好中、初级职称专业人员培训,加强对乡镇农技干部和村干部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加强农科教、产学研各方的协作攻关。要围绕云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着力研究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课题。大力推广实用综合配套技术,真正发挥科技兴农的作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3.5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农林部门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信息、人才、技术、资金、物资、基础设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组织社会力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着力健全和完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信息服务体系,依托农技110组建一个上下联通、内外相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有权威的农业产业化信息中心,在全县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和的信息服务网络;二是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科技示范户等,形成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普及的科技服务网络;三是良种推广繁育体系,通过农业科技部门、种子(种苗、种畜)经营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选育、示范和推广,扩大农、林、牧各业的良种覆盖面;四是物资供给服务体系,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协会,逐步实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购销、配送等一条龙的经营的服务网络;五是运销服务体系,依托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购销大户、各类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专业购销合作社,形成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