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纪律管理条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部门或其他的人。校行政、工会、教务处、德育处、综合办、各年级组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每一件牵涉到教师、学生的事都会无形中与以上几个部门产生联系。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时,要先思考这件事的意义,做完后会产生哪些作用,对整体工作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工作方法和原则不同,工作的结果往往也存在天壤之别。
一 看这项工作是否有意义
在对工作的原则中干部不需要决策,需要的是坚决的执行力、对每项工作负责到底的执行力、纷繁复杂工作中梳理主线的执行力,也就是“做”。第一步思考的是这项工作对整体工作的影响是否有意义、是否可以长期发展,如果这项工作对整体工作意义不大,而且是短期行为,并远离了教育规律,那就该放弃。昙花一现的工作会牵涉很多的人,浪费很多的精力,这就需要科学地应对类似的工作了。
二 看这项工作的时间成本
平时的工作时间是恒定的八小时,能够利用多少时间来应对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是否侵占了别人其他的工作时间,是否加大了别人的时间成本?以体育组课间改革为例子,大课间的意义和发展能够锻炼身体,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每个学校大课间的时间是恒定的,即使这个时间不出来锻炼身体,它也是大课间时间。老师在这个时间上课会没有学生,学生想在这个时间学习会没有老师授课,因为这个时间是锻炼身体的时间。所以体育组利用这个时间进行改革并没有增加时间成本,增加的是丰富的内容,改变的是活动形式。课间操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它没有给别人带来负担,没给别人提高工作时间成本,大课间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师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其意义深远,并可持续发展。蓬勃浩荡的大课间不仅是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更是一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彰显。名校之名,在于文化。传承文化积淀,注重品质立校,创新办学思路,关注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着力加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大课间就成了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 看资金成本
还以大课间为例子,一台功放机、两个音响、一个话筒、几度电就解决了,成本很低。钱谁都会花,我们思考的是应不应该花,值不值。能少就不要多,能不花的,少也得节省。
做事有了原则,就有了理论支撑,接下来是具体操作。工作有些是单向的,执行完了就结束了。有些是循环,尤其是教育,更多的是循环。循环的工作周而复始,需要教师有一颗持守的心去坚守。有人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再好的开头也只是个开头,另一半需要我们坚持、重复。循环的工作是不能期待结果的,我们坚持下来的是文化积淀,是结果的升华,更能考验教师的耐力。工作中还要有责任心,责任不仅是对工作的态度,更是认识工作服务性的一种担当。失败了,不能一味地指责和推脱,与其为失败收集理由还不如冷静的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担当责任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无论简单的工作还是复杂的工作都要有一个结果,也就是“落实”。说得天花乱坠,却不见工作结果,是做了还是没做?只有工作得出了结果,得到了落实,去掉浮华那才是我们的收获。
关键词:管理条例;保护条例;泸沽湖区域;适用状况;法律建议
一、《云》与《凉》两个条例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
(一)差异性分析通过对条例的对比可以看出云南省将泸沽湖景区实行三级保护管理,四川省将泸沽湖风景区按照泸沽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分重点村落保护区、点,湿地生态保护区,风景游览保护区,生态恢复区,实行两级保护管理,云南省的划分方式更为细致,更有利于对景区进行保护。云南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建设景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相对重视经济效益与投资者的利益,四川省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对侵占和破坏风景区环境资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并且对保护风景区环境资源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更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在合理的条件内进行开发利用。《云》规定自治县人民政府设立景区保护管理机构可以征收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凉》并未做出有关规定。《云》与《凉》二者对水质级别要求不同,云南省要求泸沽湖水域水质按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Ⅰ类标准保护,四川省对泸沽湖水域的水质的要求是保持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笔者认为泸沽湖虽分属两省监管,但实质为一体,且湖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凉》应该提高标准,争取实现对全湖进行Ⅰ类标准保护。《凉》规定风景区内所有船只应当依法登记,取得许可证,而《云》没有规定船只登记事项,笔者建议增加有关规定,同时两省可以对船只进行统一管理与登记。《云》对泸沽湖裂腹鱼的的保护问题作出了规定,《凉》未对此问题作出相关规定,裂腹鱼经济价值较高,但逐年产量急剧下降,笔者建议为保护泸沽湖生物资源多样性应在条例中增加相关内容。《云》规定进入景区从事科研、考察、影视拍摄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向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凉》未做出此类规定,建议增加此类规定,两省可以对该事项进行协商,统一规定。《云》第二十条与《凉》第十七条规定可以看出云南省对景区内的挖沙、采石、取土,实行定点限量开采,四川省严禁在风景区内采石、采矿、采土、采沙和其他毁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笔者建议云南省将“限量开采”改为“禁止开采”,与四川的规定同步,将更有利于对景区的保护。《云》规定管理机构可从门票收入中提取2%的经费,专项用于景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凉》未对此做出相关规定,建议增加相关规定。从对两个条例全文结构的对比可以看出《云》未对条例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划分,结构相对混乱,笔者建议将条例根据内容划分为总则、保护与利用、管理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五部分组成。《云》第三条规定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坚持保护为主,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根据十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笔者建议应对条例的该条内容予以改进,增加“政治效益”与“文化效益”的表述。(二)共同性分析川滇两省两省出台的旅游管理条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两个条例都包括对泸沽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景区内从事各项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以及违反条例后的法律责任的内容。因为两省条例存在共同性,所以两省在管理泸沽湖的过程中也会采取一定的联动方式,例如两省正在协商达成“在四川盐源县盖租乡共建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污水”的共识,两省进行交叉执法等。笔者认为两省有必要对联动管理方式做进一步商讨,以促进泸沽湖区域的统一发展。
二、《云》与《凉》两个条例的执法效果分析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它的这一特性不仅要求其具有可实施性,且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即执法效果。笔者通过调研了解到云南省泸沽湖管委会充分利用云南省政府2004年,2011年两次现场会项目资金和泸沽湖国家良好湖泊生态保护试点项目资金,加强对泸沽湖的保护,稳定保持了条例所规定的I类水质,泸沽湖已被列为全国良好湖泊保护试点。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发展,部分泸沽湖景区群众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原有古色古香的摩梭民俗民居面目全非。2015年11月起开展泸沽湖环境综合整治和项目推进工作,摸底排查出泸沽湖景区有手续但未严格按照审批文件要求建设和整改户64户,无手续“两违户”45户,截止2016年7月15日,泸沽湖“两违”整治工作,有手续的64户风貌整治,已整改拆除44户(41户通过整改验收)。对6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酒店,客栈进行处罚,责令停业整治3个月,罚款5万元同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笔者认为云南省在对遭到破坏的民俗民居进行整改同时可以学习四川省《凉》有关表彰和奖励保护景区突出的组织及个人的规定,通过奖惩两种方式对景区民俗民居进行保护。云南省为切实加大摩梭文化保护力度,借助四川经验,适当提高重点保护民居补助标准,每年实施检查验收,符合条件的,继续给予资金补助。同时为营造全社会共同护湖的良好氛围,制定《泸沽湖沿湖全民保护泸沽湖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对全湖的管理与保护。笔者通过对四川省盐源县泸沽湖景区管理委员会、四川泸沽湖污水处理厂进行调研访谈了解到四川省泸沽湖区域为进一步规划景区旅游市场环境,净化景区干线街景街貌,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结合景区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由凉山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旅游景区管理局采集信息,并制作统一规范的店招店牌,做到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风景区的开发利用,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并尊重当地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建设项目的建筑风格应与民族传统文化、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为有效保护和恢复泸沽湖渔业资源,做好封湖工作,在封湖前三天张贴通告,加大封湖宣传力度。同时为鼓励泸沽湖景区内单位及个人,开展了泸沽湖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确定泸沽湖景区环保公司等3个单位、5名个人为表彰对象,做到了条例的第五条规定。泸沽湖管委会为推进泸沽湖旅游市场综合整治,保护泸沽湖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保护泸沽湖,我们在行动》实施方案。川滇两省在管理泸沽湖区域的执法过程能够依条例执法,并在保护水质,民俗文化,生物资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发挥旅游保护管理条例的价值,但在法条适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进行分析,给出相关建议。
三、《云》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法律建议
(一)专项规划滞后,存在风景名胜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集镇和村庄规划等不衔接问题。景区供排水,道路,服务设施,居民建筑风格等专项规划滞后。笔者建议:泸沽湖管委会同丽江市规划局负责,组织完善景区各类专项规划,强化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保护开发。(二)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沿湖截污治污体系不完善,现有污染治理设施效能有待提高。湖滨生态带建设不完整,入湖河道的保护与治理工作需加快。笔者建议:景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尽快实施泸沽湖供水工程、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湖滨生态走廊工程。川滇两省尽快达成“在四川盐源县盖租乡共建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污水”的共识,推进川滇两省共建共管泸沽湖环湖截污治污处理系统建设工程。(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笔者建议:景区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可适当提高条例中规定的从门票中提取出的费用比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四)景区执法和监管体制亟待理顺,由于泸沽湖景区与社区,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旅游渡假区交叉重叠,长期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体制不顺,权限职责不清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执法部门之间存在推诿扯皮,在推进泸沽湖保护与开发进程中出现管委会与县直有关部门执法“两张皮”的现象。笔者建议:加快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尽快成立景区综合执法局,落实编制与人员,由泸沽湖管委会所属的景区综合执法局履行条例中规定的行政执法权及有关行政强制,监督检查职责,协调联系市、县相关执法部门,开展景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市,县环保部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强化对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五)筹融资工作进展缓慢,泸沽湖景区供水建设项目,蒗放湖滨生态走廊建设项目等筹资困难。影响项目建设。笔者建议:拓宽筹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采用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的资金支持,请求“十三五”期间继续对泸沽湖环保项目予以省级环保资金,国家江河湖泊专项资金支持。
四、《凉》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法律建议
(一)污水处理厂运作状况堪忧,污水处理厂于2006年开始修建,2007年投入运转,由于污水处理没有进行雨污分流,夏季降水多,导致运作超负荷。污水处理厂所处位置较低,所以增加大量水泵,自流管与压力管共同进行,所以工程量投资较大,随着游客量增加,污水处理效果有所下降,水质下降。笔者建议:景区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尽快实施泸沽湖供水工程、环湖截污治污工程、湖滨生态走廊工程。川滇两省尽快达成“在四川盐源县盖租乡共建污水处理厂,统一收集处理污水”的共识,促成两省省级泸沽湖环保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川滇两省共建共管泸沽湖环湖截污治污处理系统建设工程。(二)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笔者建议:景区加快基础设施规划,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可以学习云南省条例的规定,从门票中抽取一定费用作为景区专项建设费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三)景区垃圾处理问题,旧的垃圾场使用已经趋于饱和。笔者建议:加快推进新垃圾厂选址及建设进程,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科学合理处理景区垃圾。(四)百姓对景区建设工作支持度不高,在污水处理厂地下埋管过程中会经过当地居民使用的土地,居民认为自建房屋与污水处理厂建厂相矛盾,不是很支持工作,这对于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建议:加大对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宣传力度,创新景区环保宣传方式,景区政府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与协商以获得居民的支持。(五)景区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慢,出现体制不顺等体制机制问题,手续上报过程复杂,审批时间过长往往拖延工程的开展。笔者建议:加快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机制,减少不必要的上报过程,精简项目审批程序,争取做到早上报,早审批,早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仲新.泸沽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矛盾及解决途径[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增刊).
[2]董仁才,苟亚青,李思远,曹慧明.不同管理主体对泸沽湖流域生态系统影响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报,2012,32(18).
[3]喇明英.关于四川省泸沽湖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4]裴丽萍.试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泸沽湖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1,16(30).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方法,分两个阶段展开。第一个阶段,为了解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根究中国国家旅游研究院的《中国旅游教育机构统计报告》,选定61所在2000年前设置旅游学院的大学为研究样本,从这些大学官方网站收集到48份本科教学大纲,根据Ring[5]与吴必虎和黎筱筱[6]的学科分类对48份旅游教学计划进行内容分析。第二个阶段,为理解中国旅游管理本科课程设计过程及面临的问题,对资深旅游教育者进行深度访谈。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设计访谈提纲,涉及专业发展历史、课程开设状况、课程评估机制、专业之间的异同、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大学旅游本科专业开办的历史、学界认可度及其知名度以及区域分布选择北京、天津、大连、上海、广州、重庆等地区10所大学作为便利抽样的样本。首先通过邮件寄发邀请信给这10所大学的旅游学院院长,邀请他们本人或指派一个合适的人接受大约45分钟的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有7个大学愿意接受访谈。本研究所有受访者均为在旅游领域有十余年教研经验的教授,都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直接参与所在学院的课程设计,因此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访谈获得受访者同意后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立即对访谈资料进行第一轮的手工编码,把编码的结果与誊录好的访谈文稿发给受访者进行审查,对经过审查的资料进行第二轮的编码作为最终分析使用。深度访谈的同时收集7所大学旅游专业教学计划,旨在比较他们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成方面的异同。
二、实证结果
1. 旅游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培养目标
我国旅游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分为三大块――管理课程、旅游课程与会展课程(见表1),其中管理课程是主要部分,所占比例最高。在48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管理课程所占比例达42.8%,所有6个酒店专业中所占比例达到73.8%,10个会议经济管理专业中所占比例为32.8%。像饭店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管理学、餐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危机管理与财务管理等都归为管理课程。同时,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与生态旅游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旅游业方面的,其旅游课程在课程总数中所占比例各为53.7%、34.8% 与 88%。但是即使这些课程在旅游课程名目下,有些仍偏向旅游地理学科,比如旅游规划专业开设的区域旅游规划、城乡旅游规划与计算机扶助旅游制图,生态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生态学、旅游景观生态学与旅游林学等课程。由于中国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所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必须开设出,所以管理类课程所在比例就非常高。20世纪90年代国家鼓励发展旅游教育,一些历史、地理、语言、社会学等学院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并促进学院创收纷纷开设旅游专业,尽管专业名称相同,但是他们的师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样就使某些专业开设的课程具有明显的原有学科的痕迹。由课程大纲内容分析可以发现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是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在所有旅游专业中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5.6%。
旅游本科课程培养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沟通技能、服务礼仪与计算机使用,还有少量的学校培养摄影、茶道与自我阅读等能力,但是其他重要的个人技能,比如个人发展、跨文化交流、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与个人责任方面的知识很少出现在课程计划中。其次,旅游本科课程强调语言能力。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很多国家旅游课程中都强调语言能力,绝大部分专业都至少提供一门旅游专业英语课程,有些还提供第二外语作为选修课,种类广泛的语言课程也支持了强调外语的观点:很多大学提供涵盖听说读写至少2个方面的英语课程,有些甚至还把口译作为主要选修课。另外,中国旅游课程对科研方法训练不足。72所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课程,三所院校是旅游研究外文文献,其他两所是研究方法与设计,在课程总数的比例为0―1.3%。研究方法课程较低的比例反映了中国旅游本科教育中对科研训练的不足。
2.旅游专业课程设计过程
有4位受访者说他们有一定的规定,隔年修改教学计划并且当准备开设新专业或方向的时候或者增删课程的时候需要经过一个组织良好的程序,通常由学院院长与教授组成一个教学委员会,当决定修改专业计划的时候就召开一个会议。有时候,当教师希望开设或取消某一课程的时候,他(她)要提交一个论证报告或申请,并且由教学委员会讨论。教学委员会把会议决议上报给校教学委员会以表明接收了这种修改。另三所大学的受访者说,尽管当他们决定修改教学计划的时候有一定的程序执行,但是往往由院长或教学院长基于他们个人对旅游业发展变化的认识或教学需要进行修改。
对课程设计过程的访谈结果显示,政府与教育者是课程的决策者并且旅游本科课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业界、在校学生或校友――偶尔参与这个决策过程。只有一个受访者提到他们当开始开设一个新专业高尔夫球管理时试着探寻业界的期望并且与业界人士进行沟通,并且最终从这种沟通中获益良多。因为他们认识到业界对本科生的期望是具有更多的运动管理的知识而不是操作知识,否则基于当前的师资与现有资源他们不可能获得这种认识并且不符合学院既有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最终学院考虑到现有的体制与教学资源把业界需要的高尔夫球管理变通为俱乐部管理。三个受访者承认在现有实践下,即使有必要,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很少能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另一个受访者反映,公立大学甚至没有认识到诸如业界和学生也是利益相关者。因为官方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评价准则几乎是纯学术的,旅游专业也无不例外,即使旅游学被认为是一种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并且需要与实践紧密联系。
3. 旅游本科课程设计面临的问题
首先,缺少旅游课程评价与总体质量标准。当问到对中国旅游本科课程的评估与质量标准时,受访者说基本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旅游课程的相关标准。
其次,师资紧缺,实习机会缺乏。师资紧缺是7位受访者共同反映的问题,由于没有合格的教员,一些想开设的课程没有开出来。另一个例子就是由于师资缺乏,一名讲师一个学期主讲多门课程,即使有些课程脱离了他们的学术专长。对教师学历的高要求也被认为是师资缺乏的一个原因,有些实践课程或管理层次的课程如果由具有业界经验的教师讲授效果可能更好,但是在我国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通常没有获得较高学历,所以不能在旅游本科教育机构谋取一个教职,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课程质量。由于用人单位喜欢聘用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如果旅游本科生在毕业前没有积累足够的实践经验,那么用人单位的这种偏好就会进一步影响到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
最后,学科定位影响课程设计。现在旅游管理是在管理学目录下,制约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因而也影响旅游本科教育以及课程设计。当旅游业在1978年起步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决定促进入境旅游的发展以赚取外汇,旅游专业最初设置在经济学目录下。当兴办旅游企业后如何管理旅游与饭店企业的开始出现,因而教育部1998年高校专业目录调整的时候决定把旅游专业设置在管理学目录下以响应这种需要。但是随着中国旅游业在过去十年里的发展,休闲与游憩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部分,与此同时,休闲研究、旅游社会学与旅游人类学逐渐出现在旅游本科课程中,但是考虑到只有2年的主要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要留出来半年到一年给实习与论文写作,其实只剩下一年到一年半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如此短的时间造成很多课程无法开设。
4. 不同高校旅游本科课程设计的比较
专业培养计划显示,绝大部分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是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与指南制定的。教学计划里面都有相应的运营与管理技能、实务与理论能力方面的类似要求,同样也强调对旅游本科学习打下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但是,就期望毕业生担任的职位与职业要求的表述方面,每一个专业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差异的。比如南方某大学的会展专业预期他们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会展业的规划、营销与公共关系、谈判、经营与收益管理方面的工作。另一个例子是西南某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差异。对旅游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是了解营销、文化与旅游业,能够从事调查、制作计划与促销,擅长写作、数理统计与信息工作;酒店管理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管理、文化与商业,能够制定计划,胜任服务与宣传工作,擅长外语、信息技术与沟通工作。同时,某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要求他们的学生能够从事定性与定量研究,基本了解国际酒店与旅游业实务,也要求他们的毕业生遵守工作道德规范,这一点在其他的专业目标与要求里面没有发现。东部某师范大学要求他们的毕业生胜任旅游行政与企业管理中的高级职位,同时希望他们的学生能够寻找研究缺口,利用可能的研究方法从事调查并且写出可以汇报的研究结果。
开设课程方面,我国旅游本科课程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通选课与专业课,尽管在专业课下面可能会有不同的单元,比如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的比例比通选课大,占到所有课程总数的50%以上。在西南某师范大学与某财经大学,将毕业论文、实习与社会实践单列,而东部某师范大学与南方某大学则包括在专业课单元里面。四个专业计划里面毕业论文大约都占到毕业要求学分的3%~4%,而社会实践所占的比例在每个教学计划里面都不同,从2.5%到8.2%不等。西南某师范大学分配给社会实践的学分是毕业论文的2倍多,某财经大学教学计划分配给实习与实地研究的学分也比毕业论文多。南方某大学在实习与毕业论文分配的学分一样多,东部某师范大学分配给毕业论文的学分比实习的更多(6∶4)。在四学年里面,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从155―180个学分。
旅游本科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异同。首先,旅游本科主干课程几乎不一样,有些专业把宏观层次的课程,比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作为他们的专业必修课或专业基础课,但是其他专业把这些课程归为他们的选修课,而有些大学在他们的旅游管理与会展专业都没有提供这两门课。其次,不同专业之间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名单中提供的课程也不一样。最后,同样专业方向下的课程也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就旅游管理涵盖的学科范围来说,旅游本科课程的内容有些类似,并且都强调信息技术与礼仪。
三、结论与启示
__市粮食局
粮食丰收了,出现了购销两旺局势,粮食储藏又到了长虫的季节,因而强化对粮食熏蒸药剂的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最近以来社会上有关磷化铝熏蒸事故偶有发生,主要是个体粮食购销业主对磷化铝毒性认识不足、熏蒸操作不规范、安全措施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__市粮食局高度重视,认真进行了研究,组织力量就磷化铝药剂管理专题调查,并出台了《关于加强粮食熏蒸安全管理的通知》,纳入粮食仓储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以防为主,确保不出任何安全差错,对储粮安全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负责。
一、磷化铝药剂的管理情况
根据国家、省、市粮食储备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__市对粮食系统磷化铝药剂进行了专项管理,纳入安全生产工作范畴,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工作班子和工作制度。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磷化铝药剂“统购统供”,统一由市粮食局委托市粮食购销公司到上级指定厂家购进,并专仓存储,专人管理;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根据需用量到购销公司领取,相关单位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切实做到把磷化铝药剂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磷化铝药剂的使用情况
对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磷化铝药剂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储存、安全使用到位。
(一)专仓储存。目前,磷化铝药剂总库存量为 1107公斤,其中,购销公司总库存 805公斤,其它企业库存302公斤。查看了购销公司磷化铝进入库台账,管理比较规范,进货渠道正宗,直接从指定连云港海棠化工厂进货;查看了各企业领货台账,手续完备。对各企业储存磷化铝药剂逐一上门核查,都做到了专仓储存,保管严密,落实专人负责。
(二)使用规范。从调查的情况看,磷化铝药剂使用主要采取了三种形式:1、即用即购、即购即用。丁堰粮管所采取这种形式,磷化铝药剂不留存,确保了安全,需要使用时,由所统一到购销公司购进,由所统一组织力量施药,打总体战。2、粮管所统一购置、统一储存、统一使用。这种形式比较普遍,石庄所、江安所、薛窑所、搬经所、城东所等都是采取这种形式,磷化铝药剂使用由所组织力量到各粮站熏蒸。3、粮管所统一购置、统一储存、分站使用。磷化铝药剂使用时由各粮站自行使用,粮管所派人跟踪督查,这种形式比较少,仅磨头所。
(三)存在问题。总体情况比较好,但也存在少数问题,一是各粮管所磷化铝药剂库存量偏大。目前全市国有购销企业,除购销公司外,仍库存302公斤,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二是少数粮管所对过期的磷化铝药剂处理上方式不当。采取的是继续存放或者搭配使用,都是不妥当的,要赶紧落实销毁措施。三是少数粮管所磷化铝药剂储存仓房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放在杂物间,有的放在卫生间,有的放在储粮库房,这些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安全隐患。四是熏蒸操作不规范。少数粮管所在磷化铝熏蒸操作时怕麻烦,工人不戴防毒面具,采取工人在上风施药,侥幸心理严重。
三、几点建议
应该说磷化铝熏蒸事故对我们触动很大,尽管不是发生在粮食系统内部,但反映了社会上个体业主粮食熏蒸安全意识差、熏蒸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到位,安全责任大于天,储粮企业要从中吸取教训,切实做好储粮药剂管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绝不允许发生任何事件,确保储粮安全、人身安全。具体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在媒体上加大宣传力度。对磷化铝的毒性和熏蒸的危害性进行全方位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对粮食收购个体业主做到服务上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二是在操作上加大培训力度。对磷化铝的熏蒸操作进行培训,结合实际编写培训教材,定期、不定期组织储粮企业熏蒸专职人员现场培训,着重现场演示,提高动手能力,培训要有针对性,即学即用,学以致用。
三是在制度上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磷化铝管理制度,建立磷化铝管理全程台账,落实责任到人、落实惩罚措施,绝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制度上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药剂储存管理全市集中定点,由购销公司统一购置存放,各粮管所根据需要随用随购、随购随用,不留存。药剂使用由各粮管所集中力量组织人员统一熏蒸,便于安全管理。对社会个体业主用药,要求进货渠道正宗,操作规范。
【关键词】绿色建筑;利益相关者;自组织理论;绿色协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2-0110-04
随着整个社会绿色意识的觉醒,各个行业领域开始践行绿色理念。在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在各地陆续开展但尚未普及,绿色工业建筑的建设更是刚刚起步。绿色建筑诞生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市场竞争的现实,并俨然成为了当下开发商开展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如何在绿色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从战略规划、管理体制等宏观制度设计到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等的全面准备。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针对绿色工业建筑的一项关键问题——利益相关者协调进行分析探讨。
绿色工业建筑在整个全寿命周期中的成功,需要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参与。Baker、Murphy&Fisher(1988)研究发现,与客户的协调较差、与公共事业官员关系不好以及公共舆论不利等因素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Shing(2002)认为,工程项目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对立态度特别是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对立,会导致争端增多,也会影响设计公司对业主要求的理解不深入,从而导致了费用的增加和工期的延长。Dutry&Thomas(1988)的调查以及英国北海石油项目的研究也显示,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冈素(哈里森,2003)。Cleland&Ireland认为,客户对项目负责、适度和持续的客户监督、高级管理层的适度监管等是导致项目成功的因素(戴维,2002)。Jrodney(2004)认为,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成功的标准必须征得利益相关者的同意和认可,这些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反复进行检验。综上所述,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序互动,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协调合作关系是导致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理清绿色工业建筑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的种类及其利益诉求,构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平台,从而推动绿色工业建筑建设中多维利益相关者合作决策过程的形成,成为确保绿色工业建筑成功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回顾及研究问题提出
利益相关者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先是由斯坦福研究所于1963年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止,前后共30多年时间里西方学者给出了27种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定义(陈宏辉,2004)。一个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陈宏辉,2003)。这些被称作“利益相关者”的个人和群体不仅会影响企业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受到企业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类行动的影响(Freeman,1983;1984)。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D)将项目利益相关者定义为:积极参与项目,或其利益因项目的实施或完成而受到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个人和组织,他们还会对项目的目标和结果施加影响(卢有杰,2005)。项目利益相关者是这样的个人或团体,在项目和其活动的过去、现在或未来,他对项目有(或声称有)所有权、权利或利益(戴维,2008)。国内有学者把项目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那些在项目中进行了专用性投资,以及其利益受到项目影响或能够对项目施加影响的个人和组织(常宏建,2009)。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指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对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影响或受到项目影响的所有团体和个人。具体指对建设项目拥有某种利益要求,会受到项目建设及经营活动影响,同时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个体、群体与机构。我们运用头脑风暴法对绿色建筑项目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筛选出需要重点考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使用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咨询单位、政府部门、工程所在社区和社会公众等。
协调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涉及的学科领域主要是系统学、控制论、经济学、管理学、并行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各个学科对“协调”一词的界定各不相同。在系统科学里,它被理解为系统的自适应和协同(哈肯,1990),系统论认为,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在社会学中,它意味着互惠合作(R.M.Axelrod,1996);在经济学里,它被认为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A.D.Chandler,1977)或者是制度及制度环境(D.c.North,1990):在管理科学中,法约尔将协调列为管理的一种重要职能。孔茨认为,协调因其普遍性而在管理中成为跨越各种职能的核心要素。
绿色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总过程可看作一个大型的复杂建设项目。其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问异质性非常鲜明,关系错综复杂,因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协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建立利益相关者间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共赢的伙伴关系,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绿色协调机制分析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理论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根据H。Haken的观点,自组织是系统存不存在外部指令的条件下,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从上文的分析中可知,绿色工业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是一个多元素动态系统,而自组织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分析视角。本文主要从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和协同学理论(Synergertios)对利益相关者的绿色协调机制进行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管理流程分析
1.开放系统是产生耗散结构的前提。根据熵增原理,孤立系统不可能产生有序结构。只有开放系统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负熵,才能使得系统有序性增加大于无序性增加,从而自发形成新的结构和组织(即耗散结构)。因此。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不断适应新环境的必要条件。系统在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过程中,将新理念、新知识、新制度、新人才等有利于增强负熵的若干因素引入,进行组织的再造和管理的创新。基于此,绿色工业建筑项目需动态式组建项目刚队。在建设阶段,以公平理念为原则,以成员共赢为标准,遵循优胜劣汰原则。一方面,项目主导方不断在潜在的团队成员巾进行选择,即成员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项目主导方在与潜在团队成员的大量交流中不断地修正项目,即项目方案的优胜劣汰。两方面在外部条件的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在发展阶段,淘汰的含义是退也与替换机制。
2.远离平衡态是有序之源。系统仅仅开放是没有用的,平衡结构是一种“死”的结构,与外界交流仅仅是类似微扰作用,不能使系统发生本质的变化。而耗散结构是“活”的结构,只有在非平衡条件下依赖外界才能形成和维持。在绿色工业建筑项目队伍的发展阶段,秉承退出机制。这一阶段项目已经处于稳步运行推进中,团队成员应各司其职并通力合作以促成团队利益最大化,那么淘汰不合格成员的退出机制就是保障措施。关注团队成员发展,以责任制激励成员,并以公平为原则、以共赢为标准来要求和监督责任制的落实。从绿色管理和团队成员发展的角度来看,责任制的关注要点应是过程与结果双导向的,不仅考核任务结果,还要对成员的发展进行规范和修正使之更具适应性。从以上论述可知,绿色协调应始终坚持公平与共赢的核心理念。淘汰机制与成员发展管理在团队成员这一关注点上互为补充,淘汰机制是对团队成员的考核.成员发展管理是对团队成员的促进。流程如图-1所示。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机制探索
自组织理论认为,系统的有序是由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同作用形成的。在利益相关者间建立共同愿景,并达成共识的合作机制,建设“团队”。团队这一理念是对利益更为清晰与全面的一种界定,即追求整体的、全面的和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也界定了参与各方之间的联系,即以追求整体的、全面的和最大化利益为目标的,良性的竞争性及制约性合作机制。从绿色工业建筑整体的过程来看,各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所扮演的角色是错综复杂的。但是,从项目过程的单一环节来看,项目的发展推进具有单线性的特点。比如说,项目的某单一环节可以抽象为设计者、施工者与监管者三种基础角色共同作用。这里的三种角色表述更加宽泛:设计者所做工作在项目当前环节之前已经完成,且其工作对施工者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意义;施工者即为项目当前环节项目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施工者会首先检视设计者的工作是否足以支撑其完成当前工作;监督者监管当前项目环节的进展并对过程和结果担负监管责任。这一环节的成员角色关系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关系环即组成一个完整项目的“细胞”,绿色工业建筑项目团队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均是这样“细胞”的组合。对这些“细胞”的组合,是整体实现绿色协调的思路。绿色协调机制需要涉及利益协调、目标协调、冲突协调、信任协调和文化协调等。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对基于绿色协调的合作机制进行了如下探索。(1)引入项目权力的相互制约,即“三权分立”。在任何一个项目环节中的三种基础角色,其地位均等;每一角色完全自主工作,接受问责和承担义务;同时,三种角色共同为当前项目环节的结果负责。(2)引入项目环节的交付验收机制(见图-2)。首先,由先期完成工作的设计者作为乙方,而施工者作为甲方;之后由监管者作为甲方,对乙方施工者的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视验收;最终,本环节所有参与角色共同作为下一项目环节相关角色的乙方。(3)引人沟通平台,建立有效的绿色沟通机制。首先,建立一个各方代表参加的正式沟通小组;其次,构建绿色数据库,促进项目进程中信息资料的统一管理和及时分享;最后,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绿色培训。此外,充分发挥非正式沟通渠道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