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方式范文

风险管理方式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48

风险管理方式

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规避;类型;措施

财务风险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该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无法进行消除的,并且在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从始到终离不开财务部门,因此在企业经济活动之中,任何环节、任何步骤都会隐藏着潜在的经济财务风险。虽然说这种风险的出现人人都会知道,但是其出现的时间、原因、表现形式却无法得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财务风险会从根本上造成经济损失。笔者认为,面对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则需要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经济主体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财务所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判断与分析,并加以防范,使其能够成为一项有目的的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保证企业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运行。总体而言,财务风险管理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可循环的动态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各种危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1.筹集资金的风险

一般而言,企业在筹集资金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等几种融资方式,虽然这一系列的方式可以通过资金供需市场以及宏观经济所影响,比如像国家所颁布的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均会对企业的筹资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与影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2.使用资金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金均为使用资金,通常情况下,使用资金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投资企业市场在生产中所出现各种问题需要认真看待,加以重视。其中,在使用资金中期投资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投资风险往往与公司的投资比例呈正比关系,但是如果不同风险的投资所获得的投资利用率不同,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投资风险变大,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财务风险中的主要风险类型。

3.资金回流的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商品销售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时候均会获得良好的报酬,这种行为便被称为资金的回流。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资金的回流是企业资金循环的一种过程,也是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在企业资金进行回流的时候,在市场变化的因素下很多资金并没有及时收回,这种情况则会导致公司的账面会出现坏账、死账现象,因此,其发展现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的偿债能力得到下降,并且会导致企业的支付压力得到上升,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国家的政策会跟随市场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提高财务风险管理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建立宏观经济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现金流进行编制。这种预警机制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并且还能够对企业未来的收益、财务现状以及未来的投资进行规划,能够促使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降低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影响。

2.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需要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企业要将公司的资本结构以及发展规模进行连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现金的自由流动。此外,企业在对资金进行审批的时候,要对企业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了解,尽可能将坏账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方式

1.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一般而言,企业要对市场的经济变化有所分析,将市场中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在规避财务风险中,最为主要的规避方式便是强化其风险管理意识,在根据市场变化的同时选择相对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企业发展中所出现的损失,不仅如此,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行。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做好,从而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

2.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管理模式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施多元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公司所发生的财务风险,并且还能够将部门与部门进行联系,这样一来,便会在整个工作之中避免各种各样麻烦。此外,企业所实施的多元化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扩大市场的竞争性,能够引导企业在多个方向发展,并且也能够积极引导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企业产品利益之间会产生抵消,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几率。

五、结语

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在面对这一现象的时候,需要合理控制其财务风险,实现企业之间的内部协调,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与规避,只有如此,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方式退出机制

1引言

风险投资一词来源于英文VentureCapital,又称创业投资、风险资本,是一种由专门的投资公司或专业投资人员在自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评估和严格筛选,把资金投向有潜在发展前景的新创或市值被低估的公司、项目、产品,并以其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信息网络辅助企业经营以获取资本增值的投资行为。

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获取股息而长期持有风险企业股份的投资行为,而是通过退出投资赚取与之承担的高风险相对应的高额利润,这就要求风险投资家要在一定时间以一定的方式结束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与管理,收回现金或有流动性的证券,从而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风险投资的循环方式是将回收的已经增值的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企业中去,在不断的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过程中实现增值,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投资的风险企业成功后将风险资本变现至关重要。

退出机制正是风险投资变现的机制,是风险资本的加速器和放大器,是为风险投资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没有退出机制,风险投资就难以发展;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就不迅速。因此,我们说退出策略是风险投资运作过程的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体现在退出的成功与否。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否有效,风险投资能否达到最终目的的关键所在,并且退出机制与风险投资可以相互促进,互相强化,退出机制对于风险投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风险投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从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风险投资的变现回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公开上市

公开上市(InitialPublicOffering,简称“IPO”),是指将风险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股份通过资本市场第一次向公众发行,从而实现投资回收和资本增值。

上市一般分为主板上市和二板上市。主板上市又称为第一板上市,是指风险投资公司协助创业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挂牌上市,从而使资金退出。二板上市又称为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股票市场,其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的条件比较宽松,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比较适合于新兴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二板市场,如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加拿大温哥华股票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比利时的EASDAQ市场、英国的AIM市场以及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正式运作的香港创业板市场等。其中以美国的NASDAQ市场最为成功,约30%的美国风险投资都经由这一市场退出。风险投资企业发行股票上市,使得许许多多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一夜暴富,成为亿万富翁。在二板市场最发达的美国,那斯纳克(NASDAQ)市场使这种白手起家的创业神话一再上演:较早的有计算机硬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较近的有电子商务类公司如雅虎公司、亚马逊公司等。这些成功典范也使股份上市成为风险投资家首选的资本退出方式。据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统计,风险投资的各种退出方式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为:回购和并购为15%,而发行股票上市为30%~60%。

公开上市有其固有的优点,它不仅为风险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退出路径,而且还为风险企业筹集资金以增强其流动性开通了渠道。大多数的风险企业会选择在企业发展成熟阶段的后期上市。这个时期的风险企业正处于发展扩张的阶段,如果仅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和风险资本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通过股票上市,风险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同时,也有利于分担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提高风险企业的知名度和公司的形象。

俗话说有利就后有弊: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自主性逐步下降;上市后的股价波动对公司的形象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开上市将耗费公司的大量精力和财力,不适合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同时,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需要承担企业能否成功上市的风险。通常为了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和维持市场的秩序,证券管理部门、证券市场都会规定创始人股权需按一定的条件并在一定的时限后才能出售,这就使得发起人的投资不可能立即收回,也就拖延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时间。高科技企业作为小盘股,流动性差,其未来股价的波动较大,创业投资不能在股份上市的同时变现,无疑增加了投资风险。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完整的二板市场。虽然2004年5月,作为向创业板过渡的中国中小企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但是它并没有改变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现状,目前看来其所起的作用不大,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二板市场能够让风险企业上市融资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板市场,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实际上,我国目前已有数家公司在海外上市,如1999年,搜狐、网易在NASDAQ市场上市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中国风险企业在海外的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03年底,纳斯达克(NASDAQ)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2004年通过发行股票上市的退出明显较2003年增多,中芯国际、盛大网络、掌上灵通、51job等十几个企业海外上市为其身后的创投机构实现获利退出创造了条件。

2.2股份回购

如果风险企业在渡过了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已经成长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中型企业后,仍然达不到公开上市的条件,它们一般会选择股权回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股份回购一般包括两种回购方式:创业者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和风险企业回购风险投资者的股份。前者是通过买股期权的形式来实现的,是在引入风险投资签订投资协议时,由创业家或风险企业给予风险投资家一项选择权,他可以在今后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家或风险企业按照预先商定的形式和股票价格购买他手中的股票;后者则是通过卖股股权的形式来实现的,即是给予创业家或风险企业一项选择权,让其在今后某一时间以相同或类似的形式及股票价格购买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票。在股权回购时到底是采用买股期权或是卖股股权来进行,这主要看风险企业对风险投资吸引力的大小而定。如果风险企业是一家受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普遍看好的公司,则可能会采用买股期权;如果是风险企业急需引入风险投资,则可能会采用卖股期权。绝大多数股权回购是采用卖股期权进行回购的。一般而言,在风险投资投入时投资双方就已签订好关于股份回购的协议,包括回购条件、回购价格和回购时间等。

股份回购对于大多数风险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备用的退出方法。当风险企业不是很成功的时候,为了保证已投入资本的安全,便可采用此种方式退出。由于企业回购对投资双方来说都有一定的诱惑力,所以风险企业从风险投资家手中回购股权的方式发展得很快。在美国,从企业数目来看,风险企业回购已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虽然我国目前以此种方式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但是从发展趋势看,股份回购应该是未来我国风险投资基金退出的一种现实选择。

2.3兼并与收购

兼并与收购(MergeandAcquisition,M&A)是风险资本退出的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是风险投资商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其中兼并是指由一家实力较强的公司与其他一家或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而实力较强的公司占主导地位;收购则是指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或者购买目标公司的产权从而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行为。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即一般收购和“二期收购”。一般收购,是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将风险企业完全卖给另一家公司。这种方式通常是高科技创业者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将完全丧失独立性。不过,对于困境中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卖断产权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如1998年鄂武商以350万元整体收购武汉顺太有限公司,解决了武汉顺太有限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对其专利产品进行规模生产的难题。而“二期收购”则是指风险投资者将其所持有的股份卖给另一家风险公司,由其继续对风险企业进行后续投资,创业者并不退出风险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在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中,一般收购约占23%,二期收购约占9%,两项合计占31%,但收益率仅为IPO的1/5。

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并购,时机选择非常重要。时机选择适宜,风险投资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一般风险企业应该选择在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的现值比企业的市场价值高时把公司出售。这时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由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编纂的《2003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股权转让为主。通过对风险投资退出项目的调查分析,在2003年190家样本公司中有38家风险投资机构的64个项目得到全部或部分的退出;62个提供了退出方式的信息,其中以股权转让方式退出的有51个项目,占到了82%;以其他退出方式退出的项目相对较少,比例都在10%以下。

2005年4月,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调查分析报告》表明,2004年中国风险投资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回暖趋势,投资更为活跃,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香港)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有36份问卷提供了退出项目方式的信息,统计结果显示,调查范围的风险投资机构近3年共123个退出项目中,有49个项目以国内企业收购的方式退出,占退出项目比例的40%。由此可见,收购兼并依然是国内风险资本退出的主渠道。

股权并购在我国如此盛行,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由于股票上市及升值均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兼并收购的退出方式可以立即收回投资,使得风险投资者能够快速、完全地从风险企业中退出,因此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并非所有企业都能符合上市的条件,而且风险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性,这就使得一些风险投资者在权衡各种利弊得失后毅然选择并购方式来实现其风险资本的退出。

2.4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在风险投资不成功或风险企业成长缓慢、未来收益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退出方式。虽然以清算方式退出一般会带来部分损失,但也是明智之举的,因为投在不良企业中的资金存在一定的机会成本,与其被套牢而不能发挥作用,倒不如及时收回资金投入到下一个更有希望的项目中去。据统计,美国由创业资本所支持的企业,有20%~30%完全失败,约60%受到挫折,只有5%~10%的创业企业可以获得成功。当某一项目面临失败或缺少足够的成长性时,风险投资家应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地抽出资金,转向投入预期回报更高的标的之中,寻求更好的获利机会。在很多时候采用清算公司的方法虽是迫不得已,却是避免深陷泥潭的最佳选择。

3结语

从上文对每种退出渠道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一种退出渠道都各有其优劣: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目前,在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活动还不是十分活跃,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和不畅通已成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瓶颈。风险投资作为一个亚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去发展去完善。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在考虑退出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结合中国的实际法律和监管环境,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设计并执行相应的退出方案。

参考文献

1邱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7)

2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魏梦雪.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

4王琳琳.我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借鉴及其现实选择[J]北方经贸,2006(01)

5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篇3

关键词:贷款风险;管理方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9-03

1998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2004年初,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意见,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这一管理办法。同时,银监会还提出了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由对银行业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以风险为主,重视对银行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尤其是对早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控制,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等,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贷款管理方式将彻底向以建立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因此,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适应新的金融监管形式的需要。

一、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管理理念

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置。相对于过去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合规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加。因为贷款风险管理不再是简单依靠信贷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界定。信贷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有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道德风险等。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评价体系,包括使用客户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模型等技术手段。

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所采取的贷款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合规性管理水平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很大,一是贷款质量指标设置过于简单,8?5?2的贷款质量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况,而且随着管理政策的调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内涵及其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不能有效地反映贷款质量管理的要求。二是单户贷款、最大10户贷款和存贷款比例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测重于对信贷管理单项指标的分析与监测,指标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度,难以据此对信贷风险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全面、整体的风险评级及量化管理。三是指标多为静态指标,注重考量某一个时点的形态,没有考虑贷款风险的动态变化因素,缺乏对贷款过程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不能事前对贷款风险进行预警和监督。[1]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为脆弱,以致贷款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不规范。可见,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变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不能满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按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尽快确定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全以安全经营为前提的贷款质量管理体系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产业务和盈利方式。没有贷款的安全就没有贷款的效益。因此,加强业务经营必须以贷款安全为基本前提。

1.完善贷款质量保障机制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一是在贷款的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的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二是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三是在贷款决策阶段,由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审批贷款。四是贷款发放后,贷款检查人员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的风险度。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重点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环节,具体到管理过程必须健全三个机制。首先是严格的大额贷款决策审批机制。包括年度贷款投放计划,引导贷款投向,选择贷款对象,指导风险规避,并负责审批权限内贷款和高风险度贷款的审批,督促监控部门定期对贷款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偏差,确保贷款投放计划顺利实现。其次是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推行审贷分离的关键是在抓好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同时,认真落实各个职位的职责,正确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完善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监督制约程序,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是部门密切配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应明确信贷、会计、稽核等部门的责任,对有问题贷款,信贷部门要及时催收,会计部门要主动在账上反映,资产保全部门要及时统计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形态监控为多重监控,对风险度高的贷款除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外,还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重视内控机制在贷款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风险的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水平较落后,主要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联社、信用社信贷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缺位;二是对贷款的风险不能充分认定和评估,没有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贷款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三是内部稽核独立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稽核部门隶属于联社或信用社,稽核人员工资福利、任命、考核、升迁等都与被稽核单位息息相关,独立行使稽核监督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稽核工作的客观性。

贷款的风险有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是贷款风险生成的内在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克服和解决内控机制的功能缺陷及问题,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加深对贷款风险的认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以及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不断完善贷款风险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其次要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里,内控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管理的重心在于合规性;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则是把内控的重点集中在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上,集中在信用社对管理贷款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农村信用社要克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

三、构建以信息监测为基础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贷款风险识别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风险,即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识别贷款风险的存在;二是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处理,分析引起贷款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贷款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贷款风险权数体系。

1.建立健全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建设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导三个重要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应提高对建立客户信息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对贷款风险管理的意义,不断完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充实数据库。首先应建立统一系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可按一般农户、其他个体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分别建立。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操作流程。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来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利用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信用村镇建设有关资料,大客户可以利用贷款风险分类建立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一要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注意多渠道收集贷款资料,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要坚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贷款客户信息资料的完整、统一,为处理信息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三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数据库,应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既便于信息收集和存储,又便于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

2.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系统。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应独立于决策者和信贷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规则,以便对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三是内部评级监督制约机制在内部评级部门外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机制上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导入量化管理为主体的贷款风险估测系统。贷款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详细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它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把风险进行量化,为选择防范风险的不同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贷款风险用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计量,度值大的风险高,度值小的风险低。按照国际风险管理惯例,贷款风险度值最低为0,最高为1,大于1时以1计;对风险的控制临界值一般设置在0.6,即应全力将贷款风险度控制在0.6以内,当贷款的风险度超出这一度值时应做出不予发放的决策。当某个信用社的全部贷款资产综合风险度大于0.6时,说明该信用社贷款资产的整体风险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2] 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影响贷款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与之相应的风险权数是识别和认定各类贷款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即贷款对象风险权数、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贷款期限风险权数、贷款形态风险权数。这些风险权数要符合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特点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量化模型,既可用于审批贷款时测算贷款的预期风险,也可用于检查某笔贷款或综合考察某个信用社或某个区域各信用社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3]

4.积极更新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建设等。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打分法,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由于缺乏计量统计分析手段,对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预测。而且以打分法得出的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不能取代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在风险评级方面,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统计分析技术,为最新风险测度方法如VAR法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5.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步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此类方法信用社可以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采取此类方法防范贷款风险刚刚起步,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差、客户分散、流动性大、客户资料不全等因素,工作的难度很大。要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分类操作实施办法,既要立足于“利于管理、方便操作、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又要尽量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确保质量和效果。对重要标准要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要多作定量分析,减少定性描述。注重区别借款人和货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提高信用社管理不同贷款风险的能力。

6.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科学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信贷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活动、财务与非财务、现金流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法律知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信贷人员队伍,以提高对贷款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要求熟悉和掌握现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开展宏观理论、市场经济、信息收集、会计处理、法律法规统计计量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PMC管理模式;层次分析法;风险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6. 055

[中图分类号] F2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6- 0091- 03

近10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油气田的勘探以及开发、原油和成品油的长输管道建设、天然气和石油炼化工程、新项目和新能源的勘探开发等方面获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随着这些项目不断深入的推进,石油行业中从事设计、施工、管理的公司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海外工程项目建设中来。

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从而对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国际工程建设中EPC(Engineer Procure Construct,设计-采购-施工)建设模式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PMC(Project Management Contract/ Contractor,即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对于PMC承包商而言,对工程的风险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就是指人们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损失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意外损失进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指要对可能够发生的损失尽可能做到有备无患,或在已经无法避免损失发生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的影响程度或者进而使风险能够创造出价值[1]。

1 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析

对项目可能存在风险的分析,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应根据PMC模式在不同阶段的责任不同,列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应确定PMC模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确定是PMC 模式风险评价的首要问题,根据PMC 模式管理活动内容确定的可能存在的风险, PMC模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2]。一级指标由三阶段风险构成: 定义阶段风险、执行阶段风险、运行阶段风险,分别用R1、R2、R3表示,进而剖析出二级指标与三级指标,分别用Rij、Rijk表示。见表1。

同样,一级指标由二级指标的评价值及其权重获得,结合一级指标风险评价值就可以得出项目PMC 管理模式各工作阶段的风险评价值,根据各个风险值的大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见表3。

由此可见,PMC承包商在项目中的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定义阶段,其次执行阶段,运行阶段风险最小。从二级指标来分析,在工艺许可方选择面临的风险最大。

4 解决方法

对此,中石油对PMC人员的任职资格的要求如下。

4.1 PMC项目经理

(1)从事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包括设计管理、采购管理、施工管理、试运行管理或其他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岗位)或从事多项工程服务工作累计5年以上,受聘担任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

(2)在境内外工程项目中担任项目经理、设计经理、采购经理、施工经理或试运行(开车)管理经理等职务,或一直在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岗位上工作达2年以上。

(3)掌握工程项目总承包工作程序和方法,具有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有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担任过两个以上设计项目的施工代表,能解决采购、施工和试车中的技术疑难问题。

(4)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协调业主、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之间的关系。

(5)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汇报工作清楚、有条理,能够撰写具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项目工作总结。

(6)已经取得建设部人事教育管理部门颁发的《全国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岗位培训证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颁发的《工程项目经理培训合格证书》,以及国家或行业认可的项目经理资格证书或取得与协会互认关系的国内、国外项目管理组织颁发的《项目经理证书》。

4.2 PMC设计部经理

(1)从事工程咨询、环评、工程勘察、设计工作5年及以上,受聘担任工程师(或经济师)及以上技术职称,至少担任过两个项目的专业负责人。环评项目负责人还应具备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书。

(2)具有系统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相关配套专业基础知识,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提出技术、经济上均可行的合理方案,善于协调各专业的关系。工程设计项目经理应参加过现场配合施工,能解决本工程设计和配合施工的技术疑难问题。

(3)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协调项目组各人员的工作。

(4)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汇报工作清楚、有条理,能够撰写具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项目工作总结。

4.3 PMC质量和HSE经理

(1)从事工程技术工作5年及以上,受聘担任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具有QHSE方面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管理工作技能。能解决和处理施工现场中出现的与QHSE有关的问题。

(3)熟悉和掌握QHSE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并能按QHSE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对施工现场实施监督管理。

(4)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相应资格。

5 结 论

由于PMC管理具有有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利于节约项目投资,有利于精简项目管理机构,以及有利于帮助业主取得融资等若干优点,目前,PMC管理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上最流行的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业主采用PMC的项目管理模式,对此PMC项目中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PMC承包商在项目早期对设计工艺方案的评审,对减少项目风险,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莉,靳正利. 海外管道工程 PMC 项目管理理念与实践[J]. 石油规划设计,2011,22(2).

篇5

【关键词:】BT模式;投资建设方;风险管理;回购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 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作为BT项目的投资方,建筑企业的权利不仅应通过作为项目建设单位这一法律身份加以固定,还应设定有效的担保以确保其投资款的回收及相应投资回报的如期获取。因此,投资建设方如好做好BT项目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风险分类

2.1项目回购风险

一是回购人资信风险, 投资建设方的项目回购风险主要集中在政府履约上,这是因为BT项目投资的回收主要是依赖政府回购。政府履约回购既取决于政府的财政能力也取决于政府的信用。政府的财政能力主要看当地财政收支的情况。如果政府回购资金准备不足或负债过多,则该项目回购的风险较大;如果政府财政收入近几年来稳步增长且有一定的基础,说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政府的财力较好,相应的该项目回购风险较小。政府的信用主要看当地在实施同类项目时政府的履约情况。如当地项目政府能够按照合同约定执行且运作较为规范,则当地政府信用较好。同时,对项目回购风险评估的考察范围应该把项目是否充分获得有关部门的审批、项目回购是否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政府换届等因素都纳入其中。此外,投资建设方在进行回购风险分析时,不仅要对回购主体的履约能力进行评估,而且还要对回购担保进行分析与评估。 回购人不按照先前约定的期限和金额回购项目是 BT承包人最大的风险。往往回购人的法律地位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 先前约定的回购人一旦丧失回购资格, 则投资方与政府重新商谈的成本就非常大(或回购人的回购行为不能完全到位), 也加大了承包人资金被占用风险。 二是主要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作为项目招投标方, 一般在招标之际都已估计到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但对于国家重大政策的变动或市场供需的巨变而导致材料价格在短期内上涨或下跌幅度过大, 这种风险是不能预见的, 转嫁给任何一方是不公平的, 为此, 回购方和投资方在签订合同时常约定主要材料在一定的期间内价格上涨或下跌达到一定的幅度时应予以调整。

2.2 BT项目审批的风险

建设投资方BT项目的审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BT项目立项的审批、BT项目支撑性文件的审批和BT实施方案的审批。BT项目立项的审批主要环节有:环评、规划、土地、立项等,BT项目会因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中断或者停止,进而投资建设方也会因此损失巨大。BT项目的实施方案审批主要有:确定业主单位来代表政府执行BT项目;确定项目回购方式以及回购资金的来源等。因此,投资建设方的投资回收会因为没有政府对BT项目实施方式的充分许可、不明确的项目回购资金来源,而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BT项目还需要充分的支撑性文件,来确保BT项目能够按照正常的程序来使用财政资金,这是因为政府财政资金是BT项目的大部分回购资金的来源,因此,BT 项目需要人大和有关行政机关的批准以及政府的认可。BT项目审批的风险是关系到项目能否立项的重大风险,应该在BT项目的所有风险分析中处于首要的位置。如果涉及到了BT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和基础的项目审批出现了问题,投资建设方将遭受项目停滞和不予回购等难以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

2.3 法律风险:

BT是一种新型、 特殊的融投资方式, 法律性质特殊、 合同主体特殊、 投资客体特殊、 法律关系复杂, 有很多东西尚需在实践中逐步完善,还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

2.4 融资风险:

在BT项目投资超预算时或工程开始时资金不到位,融资的成本相对于计划初期上升等几种情况都是BT项目融资风险的表现。项目实施将因为资金不到位这一情况的发生而产生停滞,甚至解除合同,这不仅会对投资建设方的声誉造成影响,而且还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投资建设方也会因为融资成本的上升降低投资收益甚至亏损。因此,项目融资的风险对投资建设方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加强风险管理,优化BT模式

3.1 BT模式下工程合同风险控制管理要点

在BT模式下进行工程建设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合同风险控制,提高抗风险能力,减少风险的潜在损失。

(1)加强合同管理。第一要加强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合同是工程项目参与方履行各自职责和协调各方关系的依据。加强BT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确保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合理性,组建专门的合同管理小组,制定了合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确保工程合同风险在管理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第二要合理运用合同变更。BT工程一般规模较大、建设时间长,当原材料价格、人工和机械成本增加时,建设成本将会大幅增加,难以保证项目公司的利润。合同变更是减少工程损失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合理运用合同变更,寻找合理的索赔依据,保证利润。

(2)加强潜在合同风险的控制。第一要强化合同风险管理,对BT项目中所涉及的承包范围、工期、质量要求、项目定价、设计变更、融资费用、人工价差、材料价差、机械价差、计价依据、违约责任、担保方式等要有明确约定;第二要规避回购风险。在合同签订要求业主提供足额的回购担保;最后,要依据现有建筑法规和合同约定的规定,对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应及时办理分包手续,需要公开招标的应结合BT项目编制标书,以减少风险和预留空间。

3.2 风险后果承担

尽管采取了各种防范和控制措施, 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就不会发生。项目风险发生的后果可归之为两类: 一是项目实施半途而废, 或中途更换承包人; 二是风险事件导致项目造价提高或工期延误。只要采取防范措施得当, 第一种情况可以避免。但第二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项目造价提高或工期的延误在所有项

目中都会发生, 程度不同而已。 应采取各种措施, 监控成本和进度, 及时纠偏。风险事件发生后, 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在招标人和承包人之间分配风险责任, 妥善处理各种纠纷, 必要时通过仲裁或法律手段解决。

4结论

BT项目使得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全新对接,开辟了一种新的融资模式。 BT项目的出现,既给国家政府提供了一条解决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周转困难的融资新模式,又同时为投资方和承包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利润分配体系,让追求剩余价值的投资方找到了新的投资途径 而且BT投资方式给想投身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BT项目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积极参与公益性项目的建设

由于BT 项目是新事物, 还处于不断探索、 不断完善阶段, 在BT 项目的实施中, 应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完善制度,使该种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方式能更好地在政府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宏。高技术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9

[2]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卜东雁。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4]王家远,申立银,郝晓冬。公共建设项目工期延误风险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

[5]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VAR;方式;金融体系;风险管理;模型

VAR模型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的转变了人们对于金融及其风险的认识和看法,并从中衍生出了不少的理念,较为明显的就是投资、经营、管理等。具体而言,这也是受到近年来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影响,加上金融创新、现代金融理论及信息技术等变化的不断加深,这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推力,金融市场变化和反应波动性也变得愈发频繁和激烈。从而使得无论是实体工商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迎来了更加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也将遇见更多的发展契机。然而,金融风险所具备的一定客观性使得其无法被消除,同时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临和处理的一个问题,因此,这便使得人们逐步加深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波动日益频繁和广泛的金融大环境下,金融风险管理也作为一个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JP Morgan、Bankers Trust、Chemical Bank、Chase Manhattan等。同时,为了保障风险得到控制,防止引发全球性的危机,部分金融监管当局也在不断强化对市场风险的监督和管理,1986年在巴塞尔所订立的补充协议便是其中之一,不仅要求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并要求其通过数值来进行具体的反映,这也使得VaR(Value at Risk)方法应运而生。

一、VAR模型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概述

VAR模型,又被叫做风险价值,是国外学者在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之后所总结出了的一种风险量化理论技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既定条件下的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损失程度进行计算和量化的方法。

其实风险管理方法总得来说较多,然而VAR方法确实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种。因为VAR拥有相对较强的量化能力,同时结果又相对清晰,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例如:VAR可以通过计算来使得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被良好成一个具体的数值,并以货币为计量的单位来表示,这也被叫做潜在亏损。VAR模型通常是一种通过概率来对投资组合的价值损失预期(阶段性的)进行良好。

总得来说VAR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明确性、量化以及复合计算功能三个方面。这相对于传统风险管理有了很大改进。

二、VAR方式在风险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1.VAR值可用于业绩评价指标

金融机构资本主要是有风险资本和投资资本两个部分组成,并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层次的业务和职能部门之中,并通过具体的绩效评估体系来确定这各分配的原则和数据。而绩效评估是为了通过资本的高效配置来提升增值预期,进而增加股东的价值。而在考虑收益时,就必须对风险进行思考,这两者具有必然的相关性。不但要保障收益,但又不能过于重视风险,导致投资太过于保守,错过投资机会。因此合理的业绩评估指标就应该对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采用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即RAPOC方法(RAPOC=收益/VAR值)。

2.VAR值可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VAR模型同样也可以作为企业运营和投资的重要依据,因为企业在运用的过程中也需要面对较多的风险,而这一作用在证券行业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证券公司可利用VAR的模式来对自有资金进行良好的管理,确定符合当前企业状况的投资策略,并对当下所持有资产风险值的评估和计量,在结合未来宏观政策的变化之后对风险进行规避和分散,积极调整自身的投资组合提高资产营运质量和运作效率。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便是摩根斯坦利公司的管理。

三、结束语

为了维护全球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保障社会和谐发展和稳步提升,就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促使全球各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在风险控制中的先进技术来对未来进行把握。这样一来,金融家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各种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部分风险进行规避,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而这种对各种复杂的风险进行精确的计算和配置,并进行数值化的技术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带来巨大的提升。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强化对VAR模型等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强化风险控制能力,改善国家的金融环境,为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红卫,孙文涛.金融风险管理中的VaR模型及其应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6-19.

[2]郭俊卿.VAR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时代金融,2013,21:101.

篇7

[关键词]金融风险 债券 利率

一、什么是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企业或者机构的金融安全是产业安全的核心。

金融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会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金融风险分类

1.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长期位于绝对主导地位。企业的生存发展在资金流转困难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同时,居民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使得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边际储蓄率也在不断提高。

2.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

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一直未建立金融与财政间风险隔离机制。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中央银行在资金运用存在财政化倾向,巨额再贷款难以收回,因此金融风险不断向财政转移。同时,债务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普遍偏高,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存在大量隐性债务,因此财政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的趋势。

3.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金融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非常困难,就被迫要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

4.机制转化中金融机构的风险突出

首先,由于国内银行业缺乏竞争,创新能力差,管理方式落后等,因此银行业风险比较集中,资产质量令人担忧。其次,保险证券业结构不合理,资产质量有待提高,有一定的累计风险,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

5.严重弱化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

资本项目管制有效性的严重弱化会导致不正常的资本流动,比如假外资的寻租性流入和资本外逃。资本不正常的大规模流动,会增加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金融安全。

6.人民币汇率机制缺陷导致国民福利损失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缺陷导致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引发国际经济摩擦,导致低价值链增值模式,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增大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造成巨大的国民福利损失。

7.日益凸显的利率风险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行的程度还不够,政策环境还不宽松,商业银行不能自由调整利率,面临很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同时利率的波动不断加剧,而大部分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8.房地产业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

一个不容忽视的是事实,中国银行业信贷资产中约有一半是以房地产贷款或其相关的形式存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高负债经营隐含财务风险突出;假按揭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问题严重;基层银行发放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明显;土地开发贷款有较大信用风险;新法律法规可能限制贷款抵押品的执行,法律风险增大等不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很可能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9.金融开放过程中的“拉美化”风险

所谓金融“拉美化”,主要是指国内金融活动越来越依赖国际资本,因此导致本国的资产定价权、证券服务业、投资收益等等大多为国际投资者和外国金融服务机构所控制或支配的一种现象。这些直接表现为我国金融资产定价权的丧失;股市并未真正与国际接轨,资源配置得不到优化,融资能力逐渐降低,导致国民财富流失,一旦国际市场有变,就会存在很大风险。

三、平定金融风险的措施

1.建立并完善基于风险机制的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的风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一是通过放开股票价格,减少行政干预,增强股票风险意识,提高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应该通过各种措施,允许股市价按照市场规律变化,从而以便投资方正确认识股市,掌握股市运动规律,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公有股适当上市。公有股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总称,通过共公有股上市,促使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的流动中实现增值,缓解股票市场供需关系,违规操作。三是扩大股票试点范围,适当增加证券交易机构。由于一些地方存在内部股票,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将这部分定向募集公司批设为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上市股票数量还很缺乏,国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些地方适当发行上市股票,同时加快改制步伐,提高上市企业在改制企业中的比例。

2.银行业面向市场化。中国的银行业一直是作为垄断性的国有企业的身份出现的,自然其本身存在很多弊病,承受外界风险的能力很弱。现在是市场经济的时代,通过引进相关行业的战略投资者或者通过上市等途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业务模式,增强自身盈利能力。通过与国际接轨,可以拓展银行的业务能力,激励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中国银行业通过进入市场,将会与实力雄厚与管理先进的外资银行发生正面冲突,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甚至变得越来越强大,将会有助于改善国内银行存在的诸多弊病,如资金不足,管理落后,盈利单一,股份单一等。同时,假如银行上市的话,就必须如实的披露公司的各项信息,这样有助于加强银行的管理和盈利目的性,也提高了经营的透明度,自然就增强了银行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中国银行业适当的开放,积极的挺进世界资本市场,可以快速优化企业机构,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充足企业资本,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企业的各项素质。

3.开拓并利用债券市场筹资。债券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的方式。债券筹资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筹资方式,其筹资范围很广。与股票的股利相比较,债券所付利息允许在所得税前支付, 因此企业在税收上可享受到一定的收益,故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成本比股票成本要低;同时,无论发行公司的盈利多少,持债券者一般只按照协议收取固定的利息,若公司盈利丰厚,增加的收益远大于支付的债券息额,则会增加股东财富和公司价值。由于债券持有者一般无权参与发行公司的管理决策, 因此发行债券一般不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需要定期偿付本金和利息,假如某个时间财务有困难,而又必须偿本付息,因此,会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同时,债券的发行规模受到政策的约束,一般只能筹集一定额度的资金,而且债券的发行与贷款,融资等相比较,其限制条件更多也更严格,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使用。

4.利率调整逐步市场化。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从而引起利率的上下波动,利率市场化将是我国金融管理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发展比较快,市场化的程序已经很深。我国根据国际汇市的变化,不断地适时合理的调整利率。通过调整利率,银行就具有了定价权。即使这样,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注意。首先,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应该迅速,因为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流动的流动是双向的,就有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撤走存款。否则,就会引起一定的危机,时间越久,危机的程度机会越深。其次,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资金雄厚,客户多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导地位就会越来越强大,这些优势是一些中小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就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展开,会使一些中小型金融企业的融资越来越难,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平衡与健康。

四、小结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认知能力,严格规范与约束相关的金融活动,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金融环境。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开放国内的金融业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在整个阶段,时刻要注意金融风险的严峻性,对它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参考文献:

[1] 司红云 倪言波 曹邱林等: 试论股票市场风险及其控制.财会研究,1997年第9期

[2] 曾康霖: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几个问题.财经科学,1998年第2期

篇8

关键词:汇付;国际结算;融资;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144-02

1 汇付的概述

1.1 汇付的概念及性质

汇付是指付款人通过银行或其他途径主动将款项汇交收款人。它采用的是顺汇方法,即资金的流向与支付工具的传递方向相同。在国际贸易中,如采用汇付方式,则通常是由买方按约定的时间和条件,通过银行将货款汇交给卖方。卖方能否按时收回约定的款项,完全取决于买方的信誉。因此,汇付的性质为商业信用。

1.2 汇付的关系人

(1)汇款人。在进出易中,汇款人通常是进口方。

(2)收款人。在进出易中,收款人通常是出口方。

(3)汇出行。即指受汇款人的委托,汇出款项的银行,通常是进口地的银行。

(4)汇入行。受汇出行委托解付汇款的银行。又称解付行。在对外贸易中,通常是出口地的银行。汇入行与汇出行之间,事先订有协议,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汇入行对汇出行承担解付汇款的义务。

(5)中间银行。当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没有业务往来关系时,在汇款中起“中转”和“桥梁”的作用。

1.3 汇付的分类:

从汇款形式上,由于使用结算工具的不同,汇付可以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方式。

(1)电汇是汇出行应收款人的申请,拍发加押电报或电传给汇入行,指示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汇出行和汇入行之间凭银行密押确认其电函的真伪。

(2)信汇是汇出行应汇款人的申请,将信汇委托书用航空信函寄给汇入行,授权解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汇款方式。

(3)票汇是以银行即期汇票作为支付工具的汇款方式,即汇出行应汇款人的要求,开立以其分行或行为解付行的银行即期汇票,并将该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行寄给收款人或亲自交给收款人,最后由收款人凭票向付款行收款。

1.4 汇付的特点

(1)风险大。

汇付结算方式完全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结算方式。交易双方根据合同或经济事项预付货款或货到付款,预付货款进口商有收不到商品的风险;而货到付款则出口商有收不到货款的风险。

(2)资金负担不平衡。

对于货到付款的卖方或预付货款的买方来说,资金负担较重,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几乎全部由他们来提供。

(3)手续简便,费用少。

汇付的手续比较简单,银行的手续费用也较少。所以在国际贸易的预付货款及货款尾款结清上使用较多。

2 汇付方式在国际贸易方式中的应用

(1)货到付款。是在签署合同后,卖方在没有收到货款以前,先发货,买方收到货物后,再汇付货款的方法。这是一种有利于进口商,而不利于出口商的结算方式。进口商可以避免收货不着、货物短缺或货物质量不符合标准等交易风险。

(2)预付货款。

是在订货时汇付或交货前汇付货款,然后,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将货物发给买方的一种结算方法,这种结算方式对出口商是十分有利的。此时买方承担的风险较大,资金占用周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买方只有在与收款人有良好合作关系且对其充分信任,流动资金充足,货款项下货物行情看涨的情况下,才会愿意接受预付货款的条件。

(3)凭单付汇。

在预付货款的情况下,进口商为避免货款两空,要求解付行解付货款时,收款人必须提供某些指定单据。但此种方式下,汇款在未被收款人支取前可以撤销,进口人有权在出口商向汇出行交单取款前通知银行将汇款退回。

(4)部分预付,部分凭正本单据(传真)付款。

即在合同订立后,卖方装运前,买方先预付部分定金,电汇20%-30%的货款给卖方,卖方装运完货物后,将正本提单传真给买方,待收到余款后再将全部单据寄交买方。这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通常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多。

3 汇付方式下的银行融资

3.1 国外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

(1)国外汇入汇款定义:

国外汇入汇款又简称汇入汇款。它是指行、海外联行接受客户委托,将款项汇入国内银行并指示其将该笔款项解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如在汇入行开有帐户,银行将汇入的款项直接记入帐户;如果在汇入行没有开立帐户,银行将以合理的方式办理转汇。

(2)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是指银行应出口商申请,对其以汇入汇款方式结算的出口贸易,在提交相关贸易合同及出口证明文件的情况下,给予短期资金融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还款来源为出口收汇。如进口商到期后不履行付款责任,融资行可向出口商行使追索权。

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出口方收款人在装运货物并向出口地银行提交有关的单据后,能向出口地银行申请短期融资,在国外货款到达之前提前从银行得至垫款,方便了资金。

(3)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的特性。

①与打包贷款相比,属出货后融资,出口商履约风险相对较小。

②与信用证项下单证相符押汇相比,无开证行信用保障,属商业信用。

③与D/P托收押汇相比,因不能控制货权,风险较大;与D/A托收押汇相比,没有国外代收行作为中间环节,收汇的监控难度较大。

(4)银行方对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融资风险的管理。

①进口商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进口商因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市场行情变化及其它原因失去支付能力或恶意违约。出口商申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业务时,银行应要求其提交进口商的资信状况及业务往来的说明。要尽量搜集进口商信息,了解进口商是否已领到该批货物的进口许可证,或者是否已申请到外汇等等。认真调查出口商与进口商关系及以往贸易记录。如双方为多年贸易伙伴,且从未发生过贸易纠纷,则进口商违约可能性较小。

②出口商品市场风险。一般而言,如出口商品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下滑,进口商违约或不能全额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为此,银行应了解出口商品性质、出口商品当前国际市场行情及变化趋势,如市场价格呈上扬走势,进口商违约可能性小。

③出口商的信用及履约风险。如果出口商交运的商品存在质量或数量问题,影响进口商销售或加工生产,进口商违约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出口商信用记录和履约能力主要考察出口商以往经营记录,财务信息和信用等级评估信息;是否具备相应履约能力,以往同类商品出口是否发生过贸易纠纷等。在实务中,银行一般只对资信较好、有良好结算记录的客户叙做汇入汇款项下出口押汇。同时,控制押汇比例(一般情况下不应高于80%)。加强跟踪管理,如未能按期收汇,应及时向出口商进行追索。

④收汇风险,主要指押汇项下收汇未经融资银行结算而可能形成的风险。针对这种情况,融资行应根据出口商提交的材料,审核单据与合同、单据与单据间的一致性,并要求出口发票加载债权转让条款,以本行为收款行,提示汇款路线,并留存出口收汇核销单正本,以便在必要时,融资行可行使追索权。

⑤进口商所在国家或地区风险,主要指由于战争、内乱、经济或金融危机等使进口商不能正常履行其义务的风险。在政治、经济动荡较大的情况下,应考虑适当增加其他风险防范措施。如要求出口方收款人增加第三方担保、房产抵押、有价证券的质押、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等。

3.2 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

(1)汇出国外汇款定义:

汇出国外汇款又简称汇出汇款。汇出国外汇款是指银行接受汇款人的委托,以约定汇款方式委托其海外联行或行将一定金额的款项付给指定收款人的业务。

(2)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定义及主要作用。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是指银行应进口商申请,代其对外垫付货到付款项下款项的短期资金融通。

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主要作用是在货到付款结算方式下,进口人可获得汇出行的短期融资,用于汇出汇款,加速资金周转。

(3)汇出汇款项下进口押汇的特性。

贸易背景清晰,银行对大宗商品汇出汇款融资可通过实施货物监管控制风险。

(4)银行方对汇出国外汇款项下进口押汇融资风险管理。

①进口商品市场风险,表现为如果进口商品市场价格下降,会降低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如进口商品直接用于销售,还应调查国内市场行情。

②进口商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表现为由于进口商自身经营、市场变化或其它原因导致其财务状况恶化,不愿或无力履行还款责任。主要审核进口商偿债能力和以往信用记录、进口商品以往销售情况等,对进口商生产经营实施跟踪监控,如发生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事项,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对大宗商品进口项下押汇应进一步了解国内购货方支付能力。如拟通过货权控制降低风险,应审查货权控制方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融资行的保障程度如何等。放贷后,应按照事先确定的货权控制方案实施跟踪管理,避免进口商挪用回笼款项。

③出口商信用风险,如果进口商品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与合同规定不符,会影响进口商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应了解进口货物是否在品质或规格数量方面是否符合合同规定。

4 结语

在汇付结算方式下,出口商及进口商都存有不同程度的潜在风险,银行对此项的融资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这是由汇付所固有的商业信用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交易双方在采用汇付结算方式时应慎重考虑其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在融资业务中,进出口商应该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在充分发挥银行在结算业务中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收付汇及融资服务的同时,配合银行收集交易方资料及捕捉市场、商品信息,共同减少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 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Z].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5).

[2]庄乐梅. 国际结算实务精要[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8).

篇9

金城银行是近代著名的私营银行,以面向工业的贷款和投资比重较大而闻名。作为近代私营银行业的翘楚,在金城银行热衷于工业投资的背后,其总经理周作民将银行资本向工业领域渗透的经营思想正是金城银行经营特色的理论根源。近代中国银行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与银企关系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本文作为个案分析,将着重探讨金城银行与永久黄集团之间的银企关系模式,并剖析近代中国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的方式。理论上来看,银企关系模式主要分为市场性银企关系和企业性银企关系。市场性银企关系以企业融资为中心,银企之间保持高度的市场独立性,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平等的市场易制度。企业性银企关系产生于直接的产权投资方式,是以参与/取得企业控股权为目的而产生的间接证券交易,银行与企业表现为同一企业内部产权的委托关系。而兼有企业性与市场性的银企关系制度就是半市场———半企业性银企关系,以日本的主办银行制度最为典型。这种制度以主银行主导关系企业的融资为核心,由此派生出主银行与关系企业的稳定关系以及维系这种稳定关系的其他特殊交易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由于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建立在自由市场交易的基础上,因此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性银企关系制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也是未来银企关系制度发展的趋势。但是,市场性银企关系要求社会具有良好的法律秩序和发达的资本市场,因此,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市场性银企关系非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损害资金配置的效率。近代中国的经济发达程度有限,市场化水平不高,从理论上来看,企业性银企关系要比市场性银企关系更加适应中国近代不发达的市场条件。根据Petersen和Rajan[1]、青木昌彦(MasahikoAoki)和瑟达尔•丁克(SheardDinc)[2]等学者的研究,企业性银企关系更加适宜与不发达的市场条件相匹配,这种市场多表现为:资本市场流动性差、中小企业占据重要地位、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实行金融约束政策。而中国近代的历史事实也基本反映出这种倾向性。学术界涉及到金城银行与企业之间银企关系的研究稍显薄弱。日本学者久保亨[3]从工业金融的角度分析了金城银行对棉纺工业的融资实践,作者的分析重点是金城银行通过诚孚信托公司来代办托管处于经营困境中的纱厂。诸静[4]的研究关注金城银行的贷款与投资,研究手段偏重历史学方法,在论述中倾向于以行业为主线的宏观分析,涉及微观层面的银企关系分析并不多。刘永祥[5]的研究从棉纺织业、化学工业和农业三个方面实例分析了金城银行对工农业的贷款,讨论了金城银行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金城银行与永久黄集团之间的资产业务为分析对象,着重从微观视角来分析金城银行银企合作模式,并关注金城银行的风险管理思想与策略。

二、金城银行对永久黄集团的融资支持

金城银行的授信业务一般都坚持审慎原则,当企业出现还贷问题或者投资亏损时,金城银行往往会采取直接的干预措施(例如对北洋、恒源等纱厂进行收购或代管)。但是,金城银行对永久黄集团实行了例外的授信原则,反映出独特的银企合作模式。永久黄集团由近代著名实业家范旭东创办,包括永利制碱公司、久大精盐公司、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以及永裕盐业公司。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产业,而技术也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自从久大精盐公司成立以来,资金问题就一直成为永久黄集团发展的瓶颈。化学工业在近代属于新兴行业,银行业与社会各界对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存在顾虑,因此,投资者对于向永久黄集团提供融资保持谨慎态度。就金城银行而言,它的授信业务原则是稳实性、伸缩性,并且对于信用透支贷款的要求十分严格,审批也十分慎重:对于透支户过期的贷款人,必须催收。对于暂时不能催收回来的企业,应提高利率,提供相当抵押品,才能允许再续转一期,但必须将前期利息结清,不得随本滚转。如果不能满足上面的续转要求,则必然会对其严加追索,以早日收回贷款[6]。永利公司自筹建以来,所欠下的金城银行贷款金额已超过数十万元。而且,在生产初期,永利公司内有技术难关尚未攻破,所耗资金巨大;外有英商卜内门化学公司的压价竞争。这样一家债台高筑、前途未卜的民族企业,并不符合金城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资质要求。但是,金城银行一反资产业务中的审慎原则,坚持为永利公司提供融资支持,曾在1926年向永利贷放60万元抵押透支贷款,这在当时已经属于相当高的贷款金额了。除了贷款业务,金城银行还入股永久黄集团。1927年,金城银行已持有久大1万元的股票以及永利3万元的股票。1934年4月,永利公司增资扩股,股本总额增至550万元,金城银行购买了487,500元的新股。在此次增资之后,永利公司的股本结构就基本固定下来。从1938年-1946年,永利公司的股本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法币550万元。1947年由于法币贬值严重,将股本调整为法币100亿元,在1948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之后,再次调整股本为金圆券3,333.33元。这两次的股本调整只是计量货币的变化,并没有发生实际价值的改变。按照1947年的统计口径,永利公司股份为1亿股,资本总额为法币100亿元。金城银行持有9,733,088股,持股比例为9.73%,已经成为永利公司名副其实的大股东。此外,金城银行还积极联合同业为永利公司提供银团贷款,并组织银团承募永利公司债。截至1937年6月,金城银行对永利的贷款余额已高达2,455,542元。金城银行与永久黄集团之间的融资业务,可以总结归纳为表2的内容。

三、金城银行与永久黄集团的银企合作模式分析

基于上述史实资料,笔者认为,金城银行与永久黄集团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类似于日本主办银行制度的银企合作模式,即银行资本主动向产业领域渗透,银行与企业通过融资关系而互相扶持。这种银企合作模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第一,金城银行积极防范和化解关联企业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在永久黄集团内部,由于各关联企业之间资金流动频繁,贷款的出借者与使用者分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银行不易把握贷款资金的流向,从而增加了银行控制贷款风险的难度。金城银行为这样的贷款对象提供授信业务,在坚持审慎原则的同时,它所承担的高风险就体现为贷款产品的高收益率要求,并对贷款对象提出附加限制条款。永久黄集团的借贷行为一般是由集团的“老大哥”①久大公司出面,然后将贷款资金转给集团内的其他成员企业使用。对于这一点,金城银行内部虽然均有所知晓,但却并未因此封锁对久大的贷款,究其原因,正是因为金城银行看到了久大成功经营所产生的丰厚回报以及久大公司的企业价值[7]。一方面,久大公司盈利丰厚,在1920年出现过股息2分4厘的高回报分红,因此金城对久大的股权投资也获得了较好的回报。另一方面,金城银行在向永利公司提供贷款时,要求久大公司担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贷款的信用风险。例如,金城在1926年向永利发放60万元抵押贷款,其中明确规定,“此项借款利息按月一分计算;……本借款以公司全部房屋、机器、原料、出品及附属财产为抵押品;……本借款除前条抵押品外,并由久大精盐公司负担保偿还责任;……久大公司倘一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则以久大公司本身在银行抵押财产之余额为第二担保品,至本借款本利偿清时为止”[8]。从这些严格限定的贷款条款中可以看出,这项贷款虽然金额较大,但是,金城银行不仅通过高额利息来补偿贷款的风险,还通过规定详细的抵押和担保条款来进一步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为关联企业提供融资虽然面临风险,但同时也获得了向集团内部其它企业追索贷款的权利。金城银行对永利公司的投资,是在久大公司为贷款提供全额担保的前提下,权衡过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之后所做出的决策,而绝不是非理性的投资。第二,金城银行对永久黄集团的支持方式不仅限于提供资金。一方面,金城银行以贷款和持股两种方式为永久黄集团融资。除了抵押贷款和透支等传统贷款方式外,金城银行还积极牵头组织银团贷款,以满足永利的巨额资金需求;金城银行还购买永久黄集团股份。金城银行对永久黄集团的股权投资是通过主动购买企业的股份而形成的,与债券转化为股权的被动持股存在本质差异。主动投资的目的是以获取股息或分红、取得企业的决策权等,属于长期投资,是金融资本主动渗透于产业的积极表现;而有债权转化为股权所形成的被动投资,是企业经营不善、银行贷款形成坏账的无奈结果,反映的并非是银行向产业的渗透过程。另一方面,金城银行还以其他形式为永久黄集团提供发展的便利。例如,永利筹办硫酸铔厂一事曾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阻挠,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为此曾亲自致函当时的政府工商部次长郑韶觉,“旭东兄办理有年,以其平日稳练、确实之精神推测,应有可以取信之处……此次公司与大部合作一节,尚祈始终赞助,早观厥成”[9]。金城银行利用自己的政治关系代永利公司为向政府说明情况,这种行为正是对二者之间所形成的密切的银企关系的最有力诠释。第三,金城银行注重对贷款风险的掌控。首先,金城银行精于成本核算,对于贷款与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匹配,高风险的资产业务必然要求高收益率的投资回报,这在第一点中已有所说明。其次,金城银行强调分散风险的管理策略。例如,金城银行往往联合若干家银行共同为企业提供贷款。这种做法不仅使金城银行有机会获得大额贷款业务所产生的丰厚利息收入,还有利于分散巨额贷款所带来的高风险。通过分散风险策略,金城银行在对风险的管理与掌控之中获得了利润。第四,金城银行的银企合作模式兼顾社会责任。化学工业属于基础工业,为其他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产品,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向近代化过渡的开端,而这一点恰好契合金城银行授信业务兼顾公益性的原则,因此,“凡能有裨于社会建设者,虽薄利亦所不辞”[10]。另外,金城银行支持化学事业,也达到了塑造金城银行良好社会形象的效果。金城的总经理周作民曾经说过,“我们金城在永利的投资从业务观点来看,很不划算,分的红利很少,可是永利事业的成功,对于金城来说,也大有好处,替我们做了很好的宣传”。的确,金城银行在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如日中天,社会各界对其投资工业的做法赞许有加,这无形中为金城银行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必然会有助于金城银行各项业务的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是日本近代化开启的时代[11],近代工业开始起步,而由于市场发展并不健全,资本市场并未完善,而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旺盛。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实行主办银行制度正是适应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发展经济和扶植产业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近代的情况与日本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金城银行借鉴日本经验的做法使得金城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金城银行在业务中十分注重银行资本向产业的渗透,对永久黄集团的主动投资也是金城银行向工业领域扩张事业、实践主办银行经营体系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带有银企一体化的色彩,是近代中国银行业对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产融结合的一种发展思路。

篇10

1公司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及应对

目前,公司劳动用工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直接用工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直接用工是指用人单位按条件、标准招录劳动者,与劳动者直接发生劳动合同关系的用工形式。1.1.1规章制度与法律冲突的风险及应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被称为调整劳动关系的“宪法”,其他任何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为依据所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都不得与其相抵触,这是一项法律原则。虽然法律赋予企业制定管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利,但企业制定的制度内容、程序不得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其配套法规的规定。企业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平等协商确定并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因此,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必须制定程序合法、内容合法,并且以可留存证据的形式向全体员工公示。否则,在出现劳动争议纠纷时有可能增大败诉的风险。1.1.2劳动合同签订及内容违法的风险及应对。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企业的强制性义务,企业不履行此项义务,不但在出现纠纷时会损害企业声誉也将会受到劳动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条款必须完备,同时劳动合同签订后企业必须将该劳动者计入企业《职工名册》。特别是不能在合同中约定免除或减轻企业强制性义务的条款或加重劳动者责任的条款。比如,超出法律法规底限延长试用期等。1.2劳务派遣用工的法律风险及应对。劳务派遣通常是指劳动力派遣机构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由劳动力派遣机构按照用工单位的条件,将与其存在劳动合同关系的员工,派遣至用工单位提供劳动,用工单位向劳动力派遣单位支付报酬的用工形式。1.2.1劳务派遣公司不规范的风险。《劳动合同法》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能够独立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且具备一定经济实力能承担对被派遣劳动者义务的公司法人才能从事劳务派遣经营活动。劳务派遣单位的设立必须符合《公司法》设立公司的全部规定,并明确规定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且资金应当一次到位。因此,劳务派遣公司是否依法设立、是否具有与其劳务派遣业务规模相适应的经济实力、是否诚实守信经营,是用工单位应当首先考虑和审查的条件。由于《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企业为规避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转化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员工伤亡等风险,而大量采用劳务派遣方式用工,为迎合企业的此种心态,从事劳动力派遣业务的公司纷纷出现,但良莠不齐,内部管理混乱,只为收取劳务费而存在。不履行与用工单位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所规定的义务;违法设定劳动者的担保责任;违反法律的明确规定,将必须签订2年期的劳动合同分割为1年一签;有的派遣公司以其设立的分公司名义与用工单位签订《派遣协议》,却不出具授权委托书;所派遣的劳动者出现问题时,百般推诿塞责等,这些行为在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给用工单位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风险。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目的主要是保持用工的灵活性、降低用工成本和减少相应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疏忽对具体劳动力派遣公司的认真核查,认为只要与其签订了《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人员的任何损害后果都与用工单位无丝毫关系,将会使用工单位在劳务派遣人员遭受损害时,无法规避、逃脱连带赔偿的风险。只有选择规范守法、诚信经营,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劳务派遣公司,才能为企业规避相应法律风险的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让企业充分体验到劳务派遣用工的优势及其为企业分担的风险。1.2.2劳务派遣员工招聘使用的风险。《劳动合同法》明确在实施劳务派遣活动中,用人单位是劳动力派遣公司,而非用工单位。也就是说,被派遣的劳务工仅同劳动力派遣公司具有法定的劳动合同关系,而与用工单位仅具有劳务关系,不具有劳动合同关系。目前,劳务派遣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劳动力派遣公司将原先已在用工单位工作的员工,采用就地转化的方式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不变,成为形式上的劳务派遣用工,这也是《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一段时间,多数实际用工单位所采取的广受诟病的方式;第二种是由劳动力派遣公司根据其业务规模和派遣用工需求,招录、储备一定数量的拟派遣员工,待用工单位需要时,及时派遣至用工单位。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派遣公司所派遣的人员一般都是根据用工单位的需求而进行的,并且派遣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用工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用工单位在和劳务派遣单位签署招聘或者《劳务派遣协议》时要注意,不能使用这样的词句或条款:“劳动力派遣公司根据用工单位的要求代用工单位招聘某某岗位多少名员工”“用工单位自己直接招聘派遣员工,而后和劳动力派遣公司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后再派往用工单位工作”“派遣公司的招聘人选以及过程应接受用工单位的监督与确认”等,这些词句或条款的规定会直接造成招聘主体不明确的后果,容易使劳动者或其他方产生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形下,一旦发生纠纷,特别是发生劳动关系或伤亡事件,不管是劳务派遣单位还是用工单位,都会被卷进纠纷中。在《劳务派遣协议》中涉及招聘的事项,应该只体现两个主体:劳务派遣单位和劳动者,并且诸如《招聘通知》《录用通知书》等类似文书也应当由劳务派遣单位出具,避免出现有可能导致错误认知的词句或条款。同时,在劳务派遣公司将其员工派遣至用工单位时,必须确保该劳动者已经和派遣公司签订了合法的《劳动合同》,最大限度地避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并且在《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在劳务派遣单位不和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劳务派遣公司应对用工单位因此所遭受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招聘的主体混乱,避免用工单位的风险。1.2.3劳务派遣员工工资支付的风险。工资的发放形式往往是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最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无书面劳动合同发生纠纷时更是如此,哪个主体直接向劳动者发放工资,一般就会认定直接向劳动者发放工资的主体同劳动者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一旦被认定和被派遣劳动者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不但要承担用人单位责任,并且还要承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支付的基本工资,另一类是用工单位支付的加班费、绩效奖金和福利待遇。《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公司要按月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而在用工单位的义务中则规定了其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为规避用工单位风险,这两类报酬应当由上述两个主体分别支付或统一由劳务派遣公司发放。1.2.4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风险。劳务派遣员工在提供劳动力的过程中,有可能对用工单位造成损失,因劳动者过错而导致用工单位损失时,由于劳动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承担赔偿责任的能力有限,用工单位的经济损失往往很难得到完全的弥补,而劳务派遣公司相对于所派遣的劳动者承受、赔偿能力则较强。为避免此种风险,用工单位可以在《劳务派遣协议》中约定:“劳务派遣服务机构应教育自己的员工遵守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派遣员工违反用工单位的规章制度造成用工单位损失的,视为派遣服务机构违反合同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

同时,为确保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规定:“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在用工过程中,只要给劳动者造成损害,无论是由于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哪一方的过错,全部责任都由这两方共同承担,被派遣劳动者可以向承担连带责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提请仲裁或者诉讼。在这种情况下,用工单位转移风险的意愿并不能完全实现。因此,用工单位在使用劳务派遣员工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规范自身行为,减少和避免责任风险。

作者:郑燕单位:新疆伊犁供电公司

篇11

 

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情况在国内外都很普遍,RADLEY 等人对美国基层诊所 3 500 名医师 2001 年全年的处方进行调查,发现超适应症用药处方约占 21%[3],在国内,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同样普遍存在[4],有研究显示,某医疗机构儿科门诊使用阿奇霉素的比例为 18.8%,其中,2 岁以下患儿占 5. 3%[5].导致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在临床药物治疗中不可避免的主要因素为医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药品说明书内容更新迟缓两者之间的矛盾[6],但超说明书用药也给临床带来了更多的用药安全隐患。因此,超说明书用药需要规范管理。笔者通过分析我院在超说明书用药管理中的实践及成效,希望能给其他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1 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超说明书用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有些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甚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甲氨蝶呤( MTX) ,最初 FDA 批准的适应症是仅用于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随后其适应症扩展到治疗银屑病,在此之前,MTX 治疗银屑病均是作为说明书之外的用法存在,现在 MTX 已经成为治疗银屑病的重要药物,该药已被列入银屑病诊治的专家共识中[7].二甲双胍适应症为糖尿病治疗用药,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的结果表明二甲双胍用于防治精神类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是有效并安全的[8].

 

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①临床医学是一种实践科学,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必然导致药物使用上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积累,而药品说明书则更新较慢,不可能随时与临床实践保持一致,因此药品说明书不一定代表该药目前最新的治疗及应用信息; ②药物上市前临床研究的限制所致,上市前的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病例较少,试验对象年龄严格控制,导致上市后药品安全性信息和适应症不完整,如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说明书通常为不详,这也是超说明书用药高发不可避免的因素。

 

2 超说明书用药的风险性

 

超说明书用药在解决某些临床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由于超说明书用药没有大量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没有获得药监部门的允许,因此,超说明书用药必然存在更大的临床风险。WHO 调查指出全球患者有1/3 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也十分严重,占用药总数的 12% ~ 32%[9].据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 大量的不合理用药均表现为超说明书用药,包括适应症、超剂量用药等[10].一项对美国 FDA 公布的硫酸奎尼丁引起的 38 起严重不良反应分析发现,所有不良反应中仅有 1 例为适应症内用药,37 例为超说明书用药[11].

 

超说明书用药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的同时,也意味着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要承担高于常规治疗的医疗风险。如2010 年 9 月发生在上海某医院使用“阿瓦斯汀”( 贝伐珠单抗) 来治疗老年“湿性黄斑变性”中,导致 61 人出现眼部红肿、视力模糊等症状的群体性不良事件[12],因此超说明书用药厄需规范管理。

 

3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模式及实践

 

3. 1 制定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制度及文件

 

我院药学部门在研究欧、美等颁布的有关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政策之后,结合国内已有的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1],制定了具有我院管理特色的“超说明书用药专项管理”管理制度、模式及流程。其中包括了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临床超说明书用药申请表、临床药师对超说明书用药的药学建议、超说明书用药知情同意书等管理类文件。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流程如图 1 所示,临床科室若要超说明书用药,科室及医生应填写超说明书用药申请,在该用药申请中,需详细说明超说明书用法的依据、专家共识以及诊疗指南中对于该用法的收录等。接到临床申请后,药学部临床药师将从循证药学的角度来评价该超说明书用药的合理性及证据级别,给出药学建议。最后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临床科室医生及药学部临床药师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中就各自理由进行 PPT 演示及陈述,最后由药事管理委员会专家投票决定是否支持该药在院内的超说明书应用,在有争议或涉及到伦理问题时,该决定还必须提请伦理委员会进行审议。

 

3. 2 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成效分析

 

我院于 2013 年开展“超说明书用药专项管理”工作以来,药学部门已经对临床提交的超说明书用药申请进行了多次的甄别及分析, 列举了我院部分被否决的超说明书用药申请。

 

在实施超说明书用药专项管理工作之前,临床科室屡见庆大霉素、氨溴索注射液等药物的超说明书给药现象,给临床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比如氨溴索注射液中含有的氯苄烷铵( 一种防腐剂) ,其对气道过敏反应患者可能导致支气管收缩反应等[13],雾化吸入时极易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经过讨论及听证,我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否定了这些药物在临床超说明书应用。

 

超说明书用药申请被药事管理委员会否定后,药学、医务部门将联合向全院发布不允许超说明书用药的通知,同时,在处方及医嘱点评工作中纳入超说明书用药的点评内容,若发现临床不按规定继续超说明书用药,将对处方医生进行相应处罚,该PDCA 循环促进了我院在超说明书用药管理上的良性循环。

 

在医疗机构的日常用药中,也偶见超适应症用药现象。超适应症用药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及时运用前沿疗法满足罕见病患者的治疗需求、发现药物新疗法、促进医学不断发展; 但也不能排除有时医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对临床进行扩大药物适应症的宣传及推广,很容易误导临床医师。因此,对于超适应症申请,药学部将进行更为详细的循证评价,药事管理委员会专家也将慎重讨论后决定,当存在争议或涉及较多伦理问题时将继续提请院伦理委员会进行审议。 所列即为药物 NMT 超适应症用药申请在我院的听证过程及最终结论。但有时超适应症用药却代表了当前最新最合理的循证治疗方案[14],如列入国内外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中的超适应症给药,这类用法一般来说患者的临床获益要远大于临床风险,所以在管理上应列入合理用药的范畴。 所列举的这些药物超说明书申请经听证后,药事管理委员会批准我院可以有条件的超说明书应用这些药物。

 

我院的这种先申请,后听证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模式既能满足临床合理超说明书用药临床实践需要,又能遏制不合理的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况且,由于临床科室及临床药师均需对各自理由进行 PPT 陈述,这不仅起到使临床科室再一次充分审视其用药申请到底有多大的合理性,也实际起到了督促临床科室在合理用药方面自我培训的作用,另外,这种听证模式,也有助于药事管理委员会专家对超说明书用药申请做出更为合理的决定,这对于提高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推广。也正由于此,我院“超说明书用药专项管理”在 2013 年 7月底广东省阳光用药检查中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

 

4 讨论

 

超说明书用药在临床非常普遍,但又对患者的用药及临床医生自身可能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超说明书用药的规范管理中,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政策和法规调整期,目前全球有 7 个国家对超说明书用药进行了立法,除印度全面禁止外[15] ,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允许合理超说明书用药。美国药典委员会定期更新的《US Pharmaco-poeia: Drug Information》中,对于临床广泛应用的超说明书用法予以收录,用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除此之外,美国药典委员会顾问小组会对超说明书用药的分类管理极为细致,在综合现有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基础上将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分为“已接受的用法”,“不可接受的用法”,对“不可接受的用法”又再细分为 “不合适的用法”、“未被验证的用法”和“过时的用法”等,提醒临床医师在超说明书用药时进行安全性监测[16].在英国,政府有专门指导药品未获批准用法的《NHS 未批准及超标签用药指南》,该指南为那些未获市场准入及在市场批准之外药品的使用提供参照标准[17].

 

在国内,近年来也有部分医疗机构在超说明书用药的管理中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18],也出现了首个行业协会的颁发的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但迄今为止,国家层面还未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进行明确规定,且《侵权责任法》、《执业医师法》和《药品管理法》中涉及的相关条款在原则上都不支持超说明书用药,因此要想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引导并有效监管临床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政府机构及相关监管部门还需早日出台超说明书用药相关的行政管理规范及安全监管措施,定期发布超说明书用药的最新信息及相关指南,合理疏导,真正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药学会。 药品未注册用法专家共识。[EB/OL].[2010- 3 - 18].statement on the use of medications for unlabeled uses [J]. Am JHospital Pharm,1992,49( 8) : 2006 - 2008.

 

[3] DIANA S,IGNACIO A,MARIO MA. Off - label prescribing forallergic diseases in children World [J]. World Allergy Organ J,2014,7( 1) : 4.

 

[4] 张伶俐,李幼平。 基于风险与责任,促进中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思考[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 9) : 983 -984.

 

[5] 王海莹,刘 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门诊超说明书用药调查与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 2) ,184- 186.

 

[6] 黄 亮,申向黎,陈 力,等。 正确认识并有效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 11) : 949 -951.

 

[7]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银屑病学组。 中国银屑病治疗专家共识( 2014 版) [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 3) : 213 -215.

 

[8] GENERALI J A,CADA J D. Metform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ntipsychotic - Induced Weight Gain [J]. Hosp Pharm,2013,48( 9) : 734 - 735,777.

篇12

关键词:清单计价;合同风险;业主;承包商;造价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X820.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一、清单计价模式下业主合同风险种类与对策

1.业主合同风险种类

在FIDIC条款中,列出了业主的8条风险,其中前四条称为不可抗力。实际上业主的风险是很广泛的,包含环境要素风险、行为主体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等,也可以按产生原因分工程风险与信用风险。产生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风险不是对业主的最主要的风险,而人为风险、经济风险对业主威胁最大。

2.业主的合同风险管理措施

业主的合同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以下:

(1)管理措施。包括给起草招标文件、评标留足够的时间;起草完备清晰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明确责任和风险分配;设置严格的有效管理程序和责任体系等。如S工程因工期紧,工程竣工关门日期已定,如采用正常招投标方式所需的时间必然会占用已经相当紧张的工程工期。于是该工程采用应急摇号的方式,仅用一周就完成了施工、监理的招投标程序。如此短暂的时间留给起草招投标文件的时间就相当有限,必然给后期的合同管理埋下风险。

(2)合同措施。起草完备的合同,减少合同中的漏洞。合同文本在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对合同双方都起到制约作用,并且是合同双方计算工程价款的重要依据。因此如何起草完备的合同,减少合同中的漏洞显得尤为重要。依然以S工程为例,应急摇号文件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中约定“采用暂定价合同,分部分项费用优惠6% 。合同价款最终以政府决算审计批复数为准。本工程的工程量、措施费均按实结算”。摇号产生中标单位后的合同文本与摇号文件的合同文本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整个合同的造价就处于一个全开放可调的状态,除了一个6%的优惠率以外发包方对工程价款的控制难度可想而知。且措施费按实计取更是留了一个大漏洞。在清单计价规范中,对许多措施费的计取都有相关的费率标准。而S工程的此项约定使得承包方可以把所有用于该项工程的措施费用按实计算,大到机械小到冬雨施工的雨具均要按实际发生的费用与业主计算。由此可见,完善的合同对于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清单计价模式下承包商合同风险种类与对策

1.承包商合同风险种类

建筑市场实行的是先定价后生产的期货交易,其远期交割的特性决定了建筑行业的高风险。因此,尽可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工程承包合同的风险是每个承包商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承包商取得招标文件后,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的分析、没有正确理解招标文件、签订的工程承包的合同不尽完善等,或者其工程风险及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都会给合同管理造成隐患。

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风险的客观存在是由其合同特殊性、合同履行的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建筑工程的特点而决定的。常见的风险有三类:业主的信用风险、外界环境的风险、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合同的客观风险是由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国际惯例规定,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回避的,可归类为工程变更风险、市场价格风险、时效风险等。业主利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和起草合同的便利条件,在合同中把相当一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人,主要表现有:合同存在单方面的约束性,不平衡的责权利条款,合同内缺少和有不完善的转移风险的担保、索赔、保险等条款,缺少因第三方造成工期延误或经济损失的赔偿条款,缺少对发包人驻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或发出错误指令的制约条款等。Q工程合同中在专用条款中对合同文件组成和解释顺序约定“组成合同的文件应互为补充和解释,如有不清或互相矛盾之处,甲方选择指定为准”。其甲方的霸主地位显而易见。

2.承包商风险管理措施

承包商对合同风险分析应在对工程承包合同文本进行审查的同时进行,针对具体的风险提出相应对策,在合同谈判中就要减少或避免风险。对于在工程中承包分析出的风险,主要对策如下:

(1)清单报价中,承包商应对风险不同的分项工程采取不同的报价,对于风险大的分项工程要充分考虑风险附加费,或采用多方案不平衡报价供业主选择,还要充分考虑承包商自身的承担风险能力。

这是某工程中标单位采用的部分不平衡报价数据。该中标单位经过现场实际了解后将土方的相关报价大幅度提高。后来事实证明这一策略给该中标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现场土方量远远大于招标清单,超出近2万方,中标单位赚的盆满钵满。

(2)重视合同谈判,尽量避免业主单方面苛刻的约束条件,使合同能体现双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平衡。形成合同责任的尽量分摊,尽可能让合同双方形成共同抵御、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关系。

(3)审查发包人的资质等级和履约信用。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有相应资质等级,承包人承包的项目应该是依法批准的合法项目,否则承包合同是无效的;发包人的履约信用差,经常拖欠工程款,将会影响到以后工程进度,甚至造成工程承包无利可图。

(4)通过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降低工程风险,这是一项很重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如承包商向业主提供履约担保的同时,业主也应该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支付担保;工程保险条款将使得在工程施工过程出现的意外风险得到保障。

另外,在合同签订中对材料设备采购、检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违约责任、不可抗力的量化等也要充分重视,要有明确的约定;而对于施工项目工期、造价、质量的约定,价款结算支付程序等更是承包合同的基本要素,更不能忽略在合同实施中的重要性;承包商还应加强分包管理。

三、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工程师(咨询机构)风险管理

1.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工程师(咨询机构)合同风险识别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下各个投标人自行计算工程量,而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招标人必须在招标文件中提供统一的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企业及市场情况自主确定消耗量、价格和各项费用,全面竞争,自主报价。《计价规范》中对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风险责任作了合理的分配,即工程量的风险由业主承担,价格风险由承包人承担。而招标人的工程量清单则由招标人委托造价工程师(造价咨询机构)制定,如果制定的清单不准确,给业主造成经济损失,造价工程师或所在咨询机构必须向业主承担咨询法律责任。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工程师(咨询机构)风险如下的风险:

(1)行为责任风险

造价工程师的行为责任风险是指造价工程师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在工作中发生主观上有意或无意的失职行为给委托方、第三方造成损失而承担违约责任的风险。

(2)工作技能风险

造价工程师作为工程建设造价计价与控制的管理者,应同时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文技能和观念技能,但不同造价工程师对这三种技能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造价工程师取得相关资格证书后理论水平高于实际操作能力,或受所学专业限制做现场跟踪审计,经验不足,不懂施工规范和计价规定,往往被施工单位利用,虽不是主观原因,却客观的给委托方造成损失。)

(3)内部管理风险

造价工程师所在咨询机构的内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运作是否有效,是影响发挥造价工程师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若管理机制不健全,机构各成员因相互之间对工作的具体分工不明确,或者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沟通,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则必定会影响造价工程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成效,从而给委托方、第三方造成损失。

(4)职业道德风险

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为委托方服务,是造价工程师的基本工作原则。每个造价工程师都应以公正的态度维护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合理的经济利益,廉洁自律,勇于承担对职业的责任,在自身利益和工程利益不一致时,以工程利益为重。若造价工程师不能遵守职业道德的约束,,,甚至为谋求私利掩盖事实或故意作出错误的结论来偏袒一方而损害工程利益,就会给委托方、第三方带来损失。除上以上风险外,还有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承包方不配合工作、计算机工作中出现病毒等其他风险。

2.清单计价模式下造价工程师(咨询机构)合同风险对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具有个别性、差异性、动态性、大额性等特点,同时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造价工程师在执业风险更为突出。但我国工程造价甲级咨询机构的法定注册资金仅为100万元,所以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造价工程师(咨询机构)面临风险是巨大的。一般的业主委托招标时间很紧,因而咨询机构用于计算工程量的图纸多少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图纸上个别地方未标识、还需进一步深化设计等,咨询机构在清单制作中会使用暂定数量、暂定项等,以此规避部分计算上的风险,但是这种方法会给后来的支付及结算造成一些麻烦,仍然是有风险存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可以从提高造价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加强责任心、加强咨询机构的内部管理、保证工程设计完善等方面着手来降低风险,然而更重要的手段应该是建立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四、总结

风险管理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风险管理做的好,有利于成功进行合同管理。业主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成果;承包人希望以最少的承包获取利益最大化;造价工程师作为专业人士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手托两家保证双方的利益。各方均需对风险进行识别,采取合同风险的防范手段,更好的对施工合同和合同风险进行管理,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合同管理机构,加强合同管理。

篇13

关键词:隧道施工;风险管理;基于Web;分布式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1-2691-03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Web of Risk Management for Distributed Tunnel Construction

GONG Wen-hua1, LU Ling-xing2, ZHANG jing3, LI Ze-min1, CHEN bo1

(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AFE, BeiJing 100072, China; 2.BeiJing JunWeiLiDa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36, China; 3.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DongFeng Spacecity 73275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 idea based on Web about how to deal with risk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a software system realizing it. This system, based on risk management theory, using network technology, considering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underground in tunnel construction, can do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risk management. It seeks to standardize risk events and risk factors, provides a complete solution and work platform for risk planning,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risk control, risk report generation to.

Key words: tunnel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Web-based; distributed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也长足地进步,甚至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可是,在工程施工中,尤其在地下隧道施工中,事故频发,给施工者带来财产甚至生命损失,给企业、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究其原因,我国对隧道施工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缺乏成熟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家对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风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对风险管理给予了大力支持,出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但是,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一个全面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隧道风险管理专家的成功经验仍然在风险管理中占主导作用。

包括隧道施工在内的各种地下施工工程风险极高。我们不禁要问:这些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呢?有什么规律?是否可以避免?若不能避免,是否可以事先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否可以预估事故造成的损失?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所有这些问题属于风险管理范畴。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Web的分布式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方法并进行软件实现。

1 管理方法

1.1 建标准化库

如表1所示,我们将事故发生概率定义为5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很不可能、不可能、偶然、可能、很可能;将后果定义为5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轻微、较重、严重、很严重、灾难。根据这个风险等级标准,我们将对任何一个事故的发生概率、经济损失程度、人员伤亡级别、误工等级、环境影响、第三方损失、对环境影响、社会信誉损失、风险接受能力、风险处理措施等风险因素确定一个数值,建一个风险管理标准化库,以用于下一步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中。

1.2 风险计划

风险管理计划是风险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基础的总体性工作,在此工作中,对如何利用风险管理标准化库进行风险识别,如何进行风险评估,如何处理和跟踪风险进行安排。成立风险管理领导机构和风险管理组织,确定组织成员及其在风险管理中职责。比如:咨询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监测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是哪些单位,其职责是什么。

1.3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过程包括分析风险因素、建立初步识别清单和确定风险事故,即利用风险调研表或检查表建立初步风险清单。风险识别方法很多,如:核查表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项目结构分解法。作者将这些方法进行独特设计、分别实现,并将它们集成到一个系统中。在进行具体的风险管理是,可以任选其中一种方法。要注意的是:风险识别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事,它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自始至地进行着。风险识别的结果是风险清单。图1是作者与北京骏威立达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隧道风险管理系统(简称JWRM,下同)所提交的一张风险清单。

1.4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包括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两部分。

通过风险识别,我们知道了有哪些风险事件、风险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同级风险因素的相互关联性以及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从而得出风险概率和风险产生后果对项目工程目标的影响程度。

风险评估方法很多,不同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各自的算法,JWRM对它们分别实现并集成在一起。比如,在R=P*C矩阵法中,首先确定工程风险管理专家成员并分别给他们设置权威指数,对风险管理专家进行相关调查,包括对被授权的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概率调查、风险因素后果调查、风险因素权重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定量处理,将处理结果输入风险管理系统JWRM。系统根据相应算法自动进行统计,最后形成隧道施工风险、隧道施工风险概率分布、隧道施工风险等级接受准则等。

1.5 风险处理和跟踪

风险处置措施主要有四种: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自留。

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从风险应对措施数据库选取或新建一个或多个可行的风险处置方案,并进行方案比对、优化和选取,然后提出一个经济、安全、合理的风险处置方案。

1.6 风险报告自动生成

隧道风险评估报告是隧道风险评估过程的记录,应将风险评估的过程、采用的评估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等写入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该内容全面,数据完整,客观公正,提出的对策措施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图2是JWRM根据风险计划、识别、评估等所得数据,自动生成工程的风险报告书。

2 实现

作者与北京骏威立达有限公司合作,将第2部分介绍的风险管理思想实现为隧道施工风险管理系统,简称JWRM。

2.1 基本流程

JWRM将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工程项目基本信息维护、风险计划、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和评价、风险处理及监控、风险报告书自动生成等六大模块,采用风险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支持。如图3所示。

2.2 系统技术架构

JWRM实现是基于J2EE技术架构体系,它是在JW Framework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开发的,各使用者用IE等浏览器登录本系统。如图4所示。

2.3 系统拓朴结构

JWRM是基于Web的网络分布式管理,它可管理上万个工程。对同一工程的风险管理,涉及人员(领导、风险管理专家、工程项目部经理、工程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人员)均可在不同地点对同一工程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如图5所示:风险管理数据库和JWRM系统可安装在集团总部的信息中心,各工程部及风险管理专家均可通过Internet仿问JWRM功能而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集团公司领导不管是在自己的办公室或在外地出差,均可上网监控所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

3 结论

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有工程项目管理者、集团公司工程管理者和科研院校的风险管理专家。他们工作地点分散,对风险管理是一个不利因素。JWRM为隧道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平台,使风险管理参与者不受工作场地的限制,可随时对隧道工程进行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实时处理、实时监控和跟踪。可以说,JWRM建立了一套初步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技术的进步,这套体系会越来越完备。

参考文献:

[1] 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指南[Z].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质[2007] 254号.

[2] 铁路隧道风险评估与管理暂行规定[Z].中国铁道出版社,铁建设[2007] 200号.

[3] Tah J H M ,V Carr.Towards a framework for project risk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J].Advance in Engineering Software,2001,32:835-846.

篇14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研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翻新的市场竞争中,创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风险发生的几率不断的增加,风险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团队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此时与创业企业相关的很多创建者以及投资家纷纷主动参与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管理工作中,他们采用的一般都是跟踪管理这一全程性的手段,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管理形式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使创业企业实现经济价值增值的目标。本文首先阐述了创业企业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风险的类别与特征,继而研究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大致流程,最后对两种风险跟踪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的剖析。希望与创业企业的风险管控者一起分享管理经验。

一、中小型创业企业各个时期的风险类型与特征

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种子期、起步期、运作期与成熟期,不同的时期存在的成长风险必然不同,以下将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1.种子期

创业企业处于该时期,面对的最大挑战是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前者可以比喻为企业的“命门”,因为种子期是创业企业诞生的首要步骤,从种子的萌发到成长都要经历一定的挫折,如果此时就有资金风险存在,无疑就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归咎为种子期企业的各项研制工作局限于概念策划的范畴,这样就致使技术的可行性模糊不清,那么在资金风险与技术风险双重的冲击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可能出现负增长的现象。

2.起步期

此期间,技术风险有所缓解,但资金风险仍是被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此时又有一新类型风险产生,即为市场风险。起步期概念策划工作落实到位,步入了中试与小批量时期,面对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很多投资家往往举棋不定,不能把资金注入到某一类产品生产以及运营过程中。此外又因为企业产品在市场试用时频繁的被抽查检验,那么市场风险几率必然增大。

3.运作期

此期间,创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管理风险。这是因为该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数额庞大、工作人员数目增加且存在很大流动性、市场营销范围不断扩建,那么成本管理控制、质量问题和品牌形象打造,这些问题均会导致管理风险的产生。

4.成熟期

此期间,创业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由创业投资家保守顽固的思维模式而造成的,此外还有产业多元化风险。前者是因为投资家因为一点点成就的取得而沾沾自喜,奋斗的脚步停滞不前,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产业多元化风险是因为很多投资家高估自己的能力,在本企业中拓展了很多不相干的行业,最终致使资金运转不周,严重的会造成破产的后果。

二、描述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

1.风险的鉴别

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鉴别的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参照某种特殊性质的指标,结合企业某一具体的营销环节以客观的态度去辨别分析发生过的或者有很大可能将要产生的风险,例如较为常见的产品成本过高、财务资金管控不得体或者是企业投资家管理技能难以施展等风险问题。有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我国创业投资家乐于并广泛关注的指标有以下四项,即为净利润、投资回收率、销售总额以及市场占有率,其原因在于这四项指标将企业产品生产效率、管理成效、资金投入份额以及技术先进程度等情况呈现出来,只要创业投资家洞察到某一指标数值下滑或者产生波动的趋势,那么就会推测出企业运营的某一流程出现问题了,也就达到了对企业成长风险鉴别的目标。

2.风险性质的诊断

通俗的说,就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或者是创业投资家对被鉴别出来的各类型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分析,对该风险正在运行的路线进行研究,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预测。创业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不论是技术风险还是市场风险,或者是管理风险均会对企业的良性运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性。对于上述各种风险,投资家以及管理部门人员应该公平对待、不偏不倚,也就是说受资企业无论面临哪种风险,都应该对其起因、过程、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诊断工作,以此去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对企业产品销售份额下降这一实例进行分析,为了达到对该企业成长风险管控的目标,就必须做好对这一实例形成原因的分析工作,有三种原因,一是该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致使其销售价值提升,此时在经济市场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二是该企业的“生产--营销”体系出现问题,可能出现在质量上,也可能是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三是该类产品市场需求量低迷或者是其他类问题。总而言之,必须做好问题起因的分析工作,这是创业企业成长风险诊断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也是该风险及时、高效得到管治的基础。

3.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这是创业投资家或者是企业管理层工作人员在完成对企业风险鉴别、诊断工作内容之后,在与风险相关的应对措施的配合下,有目的性的开展对问题的处理工作。这里我们以技术风险为例,对其可以采取以下的解决方案:创业投资家首要任务是结合过去该技术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情况,去判断其是否有升值空间,如果大部分创业投资家认为该项技术已经“落伍”,并且不具有研发创新型技术的辅助条件,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应该抓住合适的机会,将该技术从企业资本中剔除掉。但是实际上某技术从企业产品生产运营中拔出继而废弃现象出现的几率是极小的,大多数只是技术在某一细微环节上出现偏差,那么创业投资家就可以在自己人脉关系网络的辅助下,将某种外援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企业里,这是对该技术的完善,也是对新型技术研发的支持,此时该企业顺利的与技术风险擦肩而过,及时而顺利的摆脱困境。

三、研究风险跟踪管理工作主要应用的手段

1.监控手段(Supervision and Control)

这一风险管理手段的实施使创业企业严格的依照投资合同所设置的目标以及规划的流程进行事业的发展与运营,监控工作的落实使创业企业的成长风险被迅速的识别出来,尤其是其能够将创业企业家或者是投资者的道德风险扼杀在萌芽时期。为了落实对企业成长风险的监控工作,创业投资家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式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一是加入创业企业董事会体系;二是对创业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核实工作;三是与从事管理工作的创业企业人员进行交流与会晤。对于在监控工作发现的问题,创业企业投资家可以参考以下管理方式:

(1)资金分期投放

这一方式也可以被称为分段投资,顾名思义就是企业投资家参照创业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对其盈亏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再决定投入资金的数额。分段投资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企业资产管理模式,它的实施使创业企业的投资家达到了对那些在经济市场中发展前景较为暗淡项目保留的目标,即“中断体制”。如果投资家发现在未来的几个月之内(最长不能超过1年)该项目的发展趋势仍是不尽人意的,在补救措施相对缺乏的管理环境中,创业企业投资者就可以果断的对其进行中止投资,将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的几率压缩到最低水平。

(2)对投票权进行管控工作

在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优先股是不具有投票权力的。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创业企业的优先股自行进行假设,演化为普通股,拥有特殊性质的投票权力,它们可能对创业企业的章程进行规划与调整,同时拥有清算公司总资产以及公司并购的特权。

(3)解除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是道德风险得以避免的有效途径,如果有些创业企业管理人员一再拒绝投资,那么在企业股东大会上就可以以此为由以解雇或者降职的方法约束他们,这是确保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可行对策之一。

2.增值业务手段(Value Added Service)

一般来说,增值服务可以被视为创业投资家为创业企业所提供的咨询服务的总称,其具体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协助完成重要管理人员的选取工作

通常情况下,创业企业中只有首席执政官需要选拔,创业投资家自愿参与该过程。而增值业务这一管理手段在成长风险中得以应用之后,首席执政官会得到来自参与面试工作的经理人员的决策书。

(2)使创业企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经营计划得以顺利的编制

这一工作可以视为提高创业企业管理水平的高效措施,也是企业投资家投资以后首要开展的管理工作项目。在对企业成长风险进行管控的历程中,投资家凭借自身在董事会的职业去对所处企业行业进行科学的挑选,同时落实经济市场的定位工作内容。在这一工作环节中,企业投资家积极对企业中大型经营问题形成的根源进行剖析,与此同时细致的对影响企业资本的运作方案规划的内容进行审查,提出自己的见解。其实创业企业的投资家也可以承担顾问专家的角色,这样他们就可以频繁性的把一些有创新性、时代性的思路或者是策略输送给企业管理部门,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去应付一位重要客户,以拿下产品订单,最终实现降低企业成长风险发生率为企业赢得经济利润”这一问题。

(3)为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的筹备工作注入能量

任何企业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才会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利润增长点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创业企业而言,筹集未来几年发展所需的资金是极为重要的工作,这也是对成长风险管控的有效对策之一。增值业务手段的应用,一方面使企业投资家运用自己在经济市场中的人脉关系,或者是凭借自身的实力为企业筹集后续资金工作添枝加叶。组合投资的实现是落实后续资金筹集工作的最快捷途径,其实质就是在企业投资家在投资领域中以经济利润作为诱饵,激发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参与投资的欲望。在创业企业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成长风险的发生与蔓延,建议企业投资家采用分段投资这一方式,如果在某一时间段该创业企业产品营销等事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成效,那么那些分阶段投资的企业投资家就引发了一场“示范效应”,那么后续资金的筹备问题随之就被解决了。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企业投资家与某投资银行、基金机构或者是保险公司关系密切,那么借助此关系,投资家就可以协助创业企业产品选择最佳的上市时机或者是与发行有关的债券,此时该企业必然也会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总之,正是因为增值业务这一手段在创业企业管理工作的应用,企业投资家才会费劲脑筋,尝试各种途径为企业后续发展工作创造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源,为企业顺利运行注入能量,此时该企业成长风险也得到了切实的管控。

(4)完成重要客户与供应商的寻找与汇聚工作

在创业企业事业发展过程中,投资家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们不仅仅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网络完成所处企业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选择工作,并且提高后续资金筹备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他们将合适的供应商家、销售商家引荐给首席执政官,落实相关产品的生产、出厂、营销、售后质量服务等一系列工作步骤。特别是在创业企业种子阶段、起步以及运行阶段,这种增值业务发挥的成效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这些企业投资家能将自己选择某一供应商或者是销售商进行合作的理由讲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他们对合作伙伴事业的生产运行情况有透彻的了解,这样对其顾虑减轻,信赖程度增加,最终达到高效控制成长风险这一伟大目标。

四、结束语

创业企业因为自身性质的特殊,因而可能长期的面临各种风险,此时创业投资家不必惊慌,应该明察秋毫、积极的采取多样化的解救措施,将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管理风险将至到最低水平。总之,只有企业投资家拥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大力支持创业企业的生产,不断提高自己对风险的管理能力[3],此时创业企业必然会顺利的渡过难关,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卢显文.创业企业成长风险的跟踪管理[J].学术交流,2004.

[2]陈子彤.论中小企业成长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