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风险管理方式,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8-0059-03
1998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2004年初,中国银监会提出了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意见,要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行这一管理办法。同时,银监会还提出了以风险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将监管重点由对银行业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以风险为主,重视对银行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尤其是对早期风险的识别、预警和控制,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等,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业贷款管理方式将彻底向以建立风险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因此,加强贷款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信用社适应新的金融监管形式的需要。
一、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贷款管理理念
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就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置。相对于过去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合规性管理,贷款风险管理的难度将会增加。因为贷款风险管理不再是简单依靠信贷人员对客户和市场的经验判断,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健全的风险评价体系,对贷款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界定。信贷资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也有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还有道德风险等。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营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和评价体系,包括使用客户信用评级、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风险模型等技术手段。
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所采取的贷款风险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合规性管理水平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局限性很大,一是贷款质量指标设置过于简单,8?5?2的贷款质量指标,不仅不能全面地反映贷款的质量状况,而且随着管理政策的调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内涵及其比例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已不能有效地反映贷款质量管理的要求。二是单户贷款、最大10户贷款和存贷款比例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等风险控制指标,测重于对信贷管理单项指标的分析与监测,指标之间各自独立、缺乏必要的关联度,难以据此对信贷风险做出综合评价,进行全面、整体的风险评级及量化管理。三是指标多为静态指标,注重考量某一个时点的形态,没有考虑贷款风险的动态变化因素,缺乏对贷款过程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不能事前对贷款风险进行预警和监督。[1]由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和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为脆弱,以致贷款管理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无序性和不规范。可见,随着金融的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变迁,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已不能满足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按照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政策和管理方式的要求,尽快确定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二、健全以安全经营为前提的贷款质量管理体系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主要的资产业务和盈利方式。没有贷款的安全就没有贷款的效益。因此,加强业务经营必须以贷款安全为基本前提。
1.完善贷款质量保障机制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一是在贷款的调查阶段,重点进行借款人信用分析或者借款项目的评估,确定借款人信用等级系数,测算贷款风险度,提出贷款意见。二是在贷款审查阶段,主要验证贷款风险度,确定贷款方式,对贷款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努力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三是在贷款决策阶段,由管理人员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最终审批贷款。四是贷款发放后,贷款检查人员监测贷款资产质量的变化,加强对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贷款风险情况,定期测算和分析全部贷款的风险度。
加强贷款质量管理重点在自控、互控、监控三道环节,具体到管理过程必须健全三个机制。首先是严格的大额贷款决策审批机制。包括年度贷款投放计划,引导贷款投向,选择贷款对象,指导风险规避,并负责审批权限内贷款和高风险度贷款的审批,督促监控部门定期对贷款投放情况进行检查,修正偏差,确保贷款投放计划顺利实现。其次是以审贷分离为核心的控制机制。推行审贷分离的关键是在抓好机构、人员合理设置的同时,认真落实各个职位的职责,正确处理分工合作的关系,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完善与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的纵向监督制约程序,从而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第三是部门密切配合的质量监控机制。应明确信贷、会计、稽核等部门的责任,对有问题贷款,信贷部门要及时催收,会计部门要主动在账上反映,资产保全部门要及时统计分析并最终做出综合评价。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形态监控为多重监控,对风险度高的贷款除确定专人跟踪监测外,还应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重视内控机制在贷款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防范贷款风险的保障。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水平较落后,主要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联社、信用社信贷管理层的监督制约缺位;二是对贷款的风险不能充分认定和评估,没有建立以风险防范为主导的贷款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三是内部稽核独立性不强。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稽核部门隶属于联社或信用社,稽核人员工资福利、任命、考核、升迁等都与被稽核单位息息相关,独立行使稽核监督的权利受到极大限制,影响了稽核工作的客观性。
贷款的风险有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内控机制薄弱是贷款风险生成的内在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必须克服和解决内控机制的功能缺陷及问题,充分发挥内控机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内控制度建设的地位。农村信用社应加深对贷款风险的认识,把加强内部控制作为信贷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对贷款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和控制机制的建立,以及主动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管理,不断完善贷款风险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其次要参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建立健全信贷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实现传统管理方式向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管理方式里,内控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具体业务的检查和对有关时点数据的分析上,管理的重心在于合规性;以风险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则是把内控的重点集中在与贷款风险紧密相关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上,集中在信用社对管理贷款的方式、程序能否预警、衡量和控制贷款风险发生上。农村信用社要克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的缺陷,通过管理方式的转变来保障和促进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营。
三、构建以信息监测为基础的贷款风险管理体系
贷款风险识别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知风险,即通过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识别贷款风险的存在;二是分析风险,即通过归类处理,分析引起贷款风险的各种因素。因此,贷款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健全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贷款风险权数体系。
1.建立健全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该系统建设由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和信息传导三个重要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应提高对建立客户信息监测系统重要性的认识,认清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对贷款风险管理的意义,不断完善客户信息监测系统和充实数据库。首先应建立统一系统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可按一般农户、其他个体客户、企业(公司)客户分别建立。其次应建立规范的信息采集、整理、分析操作流程。对于客户信息资料的来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利用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和信用村镇建设有关资料,大客户可以利用贷款风险分类建立的资料库。在此基础上,还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客户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管理工作:一要拓宽信息的采集渠道,注意多渠道收集贷款资料,包括客户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二要坚持完善信贷档案管理,确保贷款客户信息资料的完整、统一,为处理信息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三要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建立贷款风险管理数据库,应组织科技人员统一开发适应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特点的数据处理系统,既便于信息收集和存储,又便于信息处理和风险预警。
2.建立有效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控制系统。一是建立独立的内部评级部门。该部门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应独立于决策者和信贷部门,以保证评级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内部评估程序,确定风险管理标准、信息披露制度,评级认定规则,以便对风险有正确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三是内部评级监督制约机制在内部评级部门外设立监督部门,以便定期对评级结果进行检验。从机制上对内部评级部门形成制衡作用。
3.导入量化管理为主体的贷款风险估测系统。贷款风险估测是指在风险识别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详细信息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量统计,估计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它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分析,把风险进行量化,为选择防范风险的不同手段提供科学的依据。
贷款风险用贷款风险度的大小计量,度值大的风险高,度值小的风险低。按照国际风险管理惯例,贷款风险度值最低为0,最高为1,大于1时以1计;对风险的控制临界值一般设置在0.6,即应全力将贷款风险度控制在0.6以内,当贷款的风险度超出这一度值时应做出不予发放的决策。当某个信用社的全部贷款资产综合风险度大于0.6时,说明该信用社贷款资产的整体风险较高,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加以改善。[2] 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银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要对贷款风险进行科学的量化管理,首先要根据影响贷款风险程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与之相应的风险权数是识别和认定各类贷款资产风险含量的基本标准,即贷款对象风险权数、贷款方式风险权数、贷款期限风险权数、贷款形态风险权数。这些风险权数要符合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特点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要求。其次要建立贷款风险量化模型,既可用于审批贷款时测算贷款的预期风险,也可用于检查某笔贷款或综合考察某个信用社或某个区域各信用社全部贷款资产的风险度。[3]
4.积极更新和优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信用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实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信息系统支持,包括风险管理技术、计量统计技术和信用风险数据库建设等。目前我国银行普遍采用打分法,这种方法虽简便易行,但由于缺乏计量统计分析手段,对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的量化分析,因而缺乏对未来风险的准确预测。而且以打分法得出的评级结果主要用于授信管理,不能取代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全面管理。因此,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强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加强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提高银行的信用评级水平。在风险评级方面,银行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技术力量,完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先进的计量统计分析技术,为最新风险测度方法如VAR法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5.加快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的实施步伐。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是国际通行的管理办法,通过此类方法信用社可以动态地掌握贷款质量的变化,及早采取措施控制风险。农村信用社采取此类方法防范贷款风险刚刚起步,加上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差、客户分散、流动性大、客户资料不全等因素,工作的难度很大。要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农村信用社要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根据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分类操作实施办法,既要立足于“利于管理、方便操作、提高效率、加快进度”,又要尽量统一标准、统一规程,确保质量和效果。对重要标准要尽可能设计量化指标,增加可操作性和客观性,要多作定量分析,减少定性描述。注重区别借款人和货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提高信用社管理不同贷款风险的能力。
6.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对贷款风险管理的适应性。科学贷款风险管理要求信贷人员对客户的经营活动、财务与非财务、现金流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必须建立一支具备业务素质、掌握法律知识,对企业财务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信贷人员队伍,以提高对贷款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不仅要对信贷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要求熟悉和掌握现金分类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开展宏观理论、市场经济、信息收集、会计处理、法律法规统计计量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用风险征信系统内部评级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从而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尽管一些国家近期出现了一些积极信号,但诸多经济学界的权威人士都表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其实并未结束,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适逢金融危机一周年之际,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不禁引发笔者诸多思考。
1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自zoos年11月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了未来两年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开始了高速的信贷投放进程。2008年最后两个月信贷投放额分别为4600亿元、7700亿元,2009年1-8月各项货款就增加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信贷的投放对于各经济主体信心的恢复和投资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投放如此天量的贷款,实体经济是否可以真正消化掉
2009年8月15日,《银行家》杂志《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该报告以2008年商业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该报告通过对1一6月份贷款增量结构的分析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可能导致大量的信贷资金选择资本市场.从下面的数据我们可见一斑:在全球经济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国资本市场却一枝独秀,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上证综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了60%a,1500只股票股价翻倍;同时楼市更是异常火爆,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5月上升了22%。我们都知道,虚拟经济是要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本轮资本市场的繁荣不禁让笔者想到了美国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就是因为信用的滥用,动摇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商业银行作为储蓄投资转化的中间一环,是经营和管理风险的主体,一旦商业银行出了问题,积聚的风险将危害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信贷业务,上半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必然使银行的风险随之增大.标准普尔评级服务的《中国经济政策转向,中资银行2009年喜忧参半》报告中就指出,中资银行2009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
2加强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由于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欠缺,银行的风险管理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外部宏观环境与银行内部微观环境相配合才能取得成效.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完善.社会征信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一道防线,也能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放贷款之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档案,也就是信用报告,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作为信贷审批重要的依据,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信用记录的好坏,在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贷款申请者一定的优惠,这样不仅简化贷款的审贷程序,提高审贷效率,而且也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不仅如此,银行还可以在发放贷款以后在风险防范管理中随时对该客户进行查询跟踪,以便实时监控.
其次是相关法律的完善.国家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信用法律规范,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信用风险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政府、中央银行、银监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主体在防范信用风险、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有效防范银行信用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疗养护理风险事件防范措施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320-02
医院或者疗养院进行的护理工作一般都是针对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具有直接操作性、护理的连续性和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据相关资料的研究,由护士产生的医疗差错和失误导致的医疗事故频率要远高于医生和其他人员,而针对一般的护工来说,不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操作方式会导致一系列的大大风险事件,对护理安全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1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内容和特点
1.1护理风险及管理的概念和风险事件内容。护理风险是泛指发生在医院或者疗养院的一切因护理问题而产生的不安全事件,主要是指因护理人员产生,也包括其他相关人员造成的潜在风险。护理的对象有病情程度的不同,而护理风险也包括各种隐性的、可避免的、严重的、轻微的或者可能致残致死的风险。而进行风险管理则是通过制定有效的措施和使用管理手法来进行防范、识别、评价和处理会在护理全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事件,使出现的几率最大程度地降低和及时有效得到解决的几率尽量提高,从而减少和避免机构的医疗事故和经济损失。
通过对以往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可知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够规范,护理记录不完整,对护理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二是疗养员自身对所患疾病的认知不当,无法和护理人员有效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因处方、医药和用法等出现失误的用药护理风险;四是排除因医疗本身造成的风险,而是由于疗养员身体性能衰退和其他不可抗力等造成的风险;五是因医院或者疗养院管理方式和协调不当造成疗养员产生风险事件,如护士的分配情况。每种情况都有不同形式和发展方式,也有很多例外护理风险事件。
1.2风险事件的特点。不论是各种内容的护理风险事件,都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复杂多变性、存在各个环节和后果的严重性,部分可规范,可通过管理和防范来避免大部分风险事件的发生。其中复杂性体现在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恶性反应,使得病情的治愈和缓解难度更大更为复杂,而整个护理过程,包括护理人员的选择、护理物品的准备、护理中、护理后整个环节中,只要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2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影响因素
从风险事件的内容和性质中可以看出,影响和决定疗养护理中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护理人员的原因、医生原因、管理方式原因和非人力原因。概括来说,护理人员方面有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较低,风险意识缺失,护理态度不够严谨和正确,操作不够专业不符合规范;医生方面对疗养员的病情判定失误以致设定的护理模式或者使用的药品不适宜;机构的管理方面有对护士交接班设置不够合理、对护理人员的审核和评定机制不够完善及护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完善;有来自疗养员本身的风险,如年龄偏大、身体机能损害殆尽、精神状态不好、在外留宿的疗养员因病情突发不能得到及时治疗或者其他意外原因导致疗养事故;非人力原因,包括不可抗力、医疗设施具有的安全风险等。
3防范和管理措施
从疗养风险的内容和发生的原因、特点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从各个环节和相关人员入手来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
3.1疗养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而系统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将护理的各个环节和参与的各个主体都纳入管理范围中,并使用严格的评定制度和奖惩制度来监督执行。具体制度包括以下几点:
(1)疗养院资料管理制度,安排专人使用特定的系统来管理和查阅每个疗养员从入院到出院的全部资料,包括病情、疗养方式设定、疗养护理人员和护理情况、经诊断的医生、诊断和治疗方案资料等。
(2)护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和每天的签到、疗养员的病情记录和护理情况记录等相结合来监督和评定每个护理人员的操作情况和工作效果,最终根据表现情况来进行奖惩。另外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的支持,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公正。
(3)规范操作制度,及时更新和完善针对各种病情和不同年龄段的护理标准和操作规范,定时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护理风险意识培训。
(4)护士或者护理人员的值班制度和交接班制度,设定早晚查房制度,交接时间设置在病人不易产生病情变化的时间段,交接班时要交接彻底,内容包括疗养员的身体和精神状况、发生的意外情况等。
(5)药品管理制度,对医药规范规定的特殊药品进行严格的核对制度和管理制度,对普通药品进行分类、规范放置,在购进药品时有严格的检验和核对制度等。
(6)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疗养机构保持环境的整洁,对清洁和消毒等有合理的时间安排,避免打扰护理操作和引起疗养员的不良反应。
3.2疗养护理风险防范措施。疗养机构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产生需要在执行系统的管理基础上对相关的细节进行重视,如注重疗养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排除因主观因素而产生意外的情况;协调好护理和相关科室的接口,使整个疗养机构能共同解决问题、排除风险原因,明确职责才能更好地做好各自的工作和协商工作;对环境进行改善,如地板防滑、空气除尘等设置来营造安全舒适净洁的环境;对特殊病人增加查房和护理监督的频率和力度,降低其潜在风险发生的几率。
4小结
疗养护理中的风险事件会给疗养员带来极大的健康损害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本文从风险事件的内容范围、风险事件的发生发展特点、影响风险的因素来对疗养护理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可以相应地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和管理措施来有效降低和避免风险事件的产生。
关键词:医保 付费方式 风险管理
医疗社会保险机构作为医疗保险服务付费人,对医疗服分支机构的补偿方式是整个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医疗行为、资源流向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经济后果。为了控制医疗费用过度上涨,保险人不断改变对医院的付费方式。如何选择医保付费方式,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方式也不同,以下将重点结合这两个方面进行重点阐述。
一、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
概括地说,目前国际上医疗保险费的支付方式有七种,分别是:按服务项目付费(Fee for Service)、按人头付费(Capitation)、总额预算制(Total budget system)、定额付费(Scale Payment)、按病种付费(Diseases Related to Groups)、工资制(Wage system)和“以资源为基础的相对价值标准”支付制(HBRVS),不同的支付方式对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管理的要求不同。(表1所示)
根据以上我国医保付费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相对来说,总额预算制和按人头付费方式更有效率一些,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是最不容易管理的[2]。
二、医保付费方式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
由于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实施和推行,使得医院不得不针对制度的完善而出台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由于不同的付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支付项目和支付形式,当医院在结算过程中就不能确定报销方式时,势必会影响到医院的核算,从而引起应收账款的风险,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收益。经过这些影响到医保付费方式的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会对医院的预算和结算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市场逐渐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运行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医院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服务不仅要考虑社会福利,还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和医疗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医院管理者如何在现有的卫生资源分配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的服务于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检查财务管理的要求,以最小的财务成本,向社会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
(二)内部因素
医院的收费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财务活动反映了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资金流动,体现了医院的经济关系的各个方面。作为医疗财务管理人员医院经济活动的特点要深刻认识,了解熟悉的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有必要研究医院财务目标的基础和医院财务经济内容。这是基本的理论问题,而且还建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由医院财务管理需要解决的。由于医保付费方式的不同,医院的结算处可能会对病人未结算的款项无法结算出来,从而导致医院的应收款不清,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收益。
三、把握各种付费方式利弊,加强医院风险管理
根据我国医保的付费方式的情况,医院要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就是需要对立总额控制体系,根据我国医保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梯度的选择与自己医院相符合的付费方式,这种付费方式要与医院的发展密切相联系。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很单一,也非常明确,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医院风险管理,设定具体的目标,事实上,它已决定在医院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必然是不同的,因为他们有不同的管理任务,管理原则,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虽然医院的财务管理目标同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医院,它的所有业务活动不能脱离市场运行独立,与企业一样,可以从人,金融,商品,技术,信息,和其他元素的生产和经营中不被分离,并通过市场的手段,开展各种活动。医院整个的各种医疗服务的相应活动的资金向社会提供的活动过程中,在资金活动的过程是医院的财务活动,实施的管理过程中医院财务活动是医院的财务管理。针对医保付费方式的不同,医院可能会产生应收款的风险问题,以提出的医院面对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结算时,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我们都知道在每天的日常工作的人,做任何事情,其实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并充分利用这条法律,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反过来,如果没有发现规律,甚至违反规律的,将是一个异常困难的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医院财务管理,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是不同的,但医院财务管理法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宏观思路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区别,即使有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而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医院财务管理,从大的宏观思路不妨遵循以下路径的具体计划。
多智力资本和经营风险,改变他们的金融观念。对于智力资本的理解,智力资本也就是知识资本的使用,为了适应医院管理的财务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概念。综合业务管理由医院内部经营要素,对医院的所有的资产进行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加强资本,智力资本,包括市场化运作,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利用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以确保财务管理的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国当前医疗改革的现状及新农村建设城镇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的不断改进,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理念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为了医院的发展和财务风险管理,医院管理者要及时要地根据当前可能由于医保付贯方式出现的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策略,保证医院的利润最大化而又不影响患者的医保体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医院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维护,以获得实时财务管理信息以外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以真正医院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晶,韩菊.医院单病种结算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 2011,12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意见[J]. 中国劳动.2011
关键词:金融风险;建模;管理;方式
从经济改革至今,对金融风险进行预防和管理都是提升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但是,现阶段金融风险管理根本理论依然有待完善,社会对于金融风险的分析与讨论过于片面,并且至今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为了提出一个完善且系统的金融风险管理方法,需要在了解相关风险的基础上进建模,针对各个金融风险确定与之对应的资产以及负债,并且了解各个影响因素所呈现的数量关系,通过提升各个数量关系的规范性,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金融风险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带有不确定性,且存在于金融行业内的风险因素,常规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方面。其中实体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包含战略性风险、业务性风险,虚拟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包含金融风险。为了避免各类风险对金融行业发展造成影响,需要通过建模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也就是金融学层面的风险管理要放置于不同价格的风险上。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以风险计量为前提,也就是提取多少风险资本,其本身是靠风险计量决定的。此外,风险计量也是效率最高的利用资本,如果高估风险会造成资本浪费,低估风险则会面临破产。要保证风险计量准确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风险识别;第二,风险计量模型精准性。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够真正高质量完成风险管理。
二、金融风险建模
1.易变性风险。所谓易变性风险,即某风险元素自身所具备的不确定性出现改变,进而在金融资产以及负债价值方面所形成的影响。接下来就将期权作为案例,对金融所派生出的产品易变性风险进行分析,因为考虑到某股票期权,将这只股票的价格S设为由几何布朗运动进行体现。公式:dS=αSdt+σSdz,在公式当中,α与σ分别代表了股票收益率dS/S所指代的漂移系数以及易变性系数,而期权价格C(S,t)则需要符合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方程要求:Ct(S,t)-rC(S,tg)+rSCs(S,t)+σ2S2CSS(S,t)/2=0以及合适的边界条件,通过期权定价方程对期权价格进行计算,并且了解易变项σ变化敏感度,即度量易变性风险指标Vega,也就是Λ=dC=dσ。2.市场风险。所谓市场风险,即金融市场中综合指数出现波动在证券收益方面造成的影响。一般来说市场风险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体现:E(R)=r+[E(RM)-r]β,在这一公式中,E(R)为某证券预期所得收益率;r为无风险利率;E(RM)为证券市场综合指数缩短额预期收益率;β则是一个常系数[1]。这一模型主要对证券所得预期收益率在市场中平均预期收益率方面的敏感水平进行了体现[2]。3.板块风险。所谓板块风险,即由类似特征的一组证券,一般被称作一个板块,因为受一些相同不确定因素影响,所以很容易导致风险。板块风险能够使用套利定价理论进行体现。假设某板块风险证券收益有P个要素对其造成影响,这时证券预期收益率便可以用公式进行表示。在这一公式中,λk为因素k的风险贴水,而βk则是证券和元素k有关风险。4.利率风险。所谓利率风险,即利率出现变动在金融资产已经负债价值方面所体现的影响。通常利率风险都由CIR模型进行体现,将即时利率r(t)符合随机微积分方程要求。在这一公式中,k(θ-r)以及分别代表了漂移项以及扩散项,dz为标准Wiener过程,如果使用P(r0、t、T)代表到T时需要支付的1单位货币无息债券在t时利率是r0时所体现的价值,那么则将风险贴水设为,记,如此便有公式:P[r0,t,T]=A(t,T)exp[-B)(t,T)r0],通过该模型除了能够对无息债券的价格进行计算,也可以获得不同体现利率风险指标,例如凸性与久期,其分别代表证券价格现行利率一阶导数以及二阶导数。5.货币风险货币风险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导致的风险,也被称作汇率风险。汇率变动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做好汇率动态变化的预测工作,为此可以在其中引进经济计量模型。所谓经济计量模型,如下公式所示:在公式中,st为美元对外币汇率对数,mt与是美元与外币货币供给量对数,和为美元与外币实际收入对数,it与为美元与外币利率,t∈是拟合误差。通过该模型的运用,能够组建影响因素和汇率风险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规避货币风险,完成金融风险整体控制、优化等相关工作。
三、金融风险管理手段
1.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建模。所谓风险因素,即一些生成不同金融风险的本质原因,其中主要涵盖汇率、影响利率以及金融市场当前发展动态等诸多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衡量,能够使用标准化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体现,例如国民经济增长率等以及股市综合指数等[3]。确定风险因素指标之后,要合理预估其中一些风险因素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扩散系数和漂移系数,使用随机微积分方程体系其运行模型,并设置度量风险因素的多个指标。2.明确资产与负债价值。(1)风险因素直接对负债以及资产价值、收益率形成影响,对于市场风险和板块风险而言,风险因素会对其造成影响,由此便可以将其转变为针对负债或者资产价值所造成的影响;对于汇率风险,则要按照汇率能够对企业负债或者资产所造成的影响创建直接联系。(2)风险因素能够对负债或者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量贴现率造成直接的影响,例如利率风险。针对所产生的这一类风险,需要按照企业实际业务特点对资产以及负债今后所呈现的现金流量进行预估,随即通过金融所派生出的产品计价方程对其现值进行计算。如此一来,便可以分别获得资产和负债和不同风险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而将呈现的金融风险进行解决。3.优化企业资产或负债。将企业内部的资产或者负债视为证券组合,利用优化证券组合久期、凸性的方式得到一个理想的风险结构。假设与分别指代企业预期久期、凸性,由此企业整个金融风险管理问题便可以总结成为如下所示的非线性规划:,m=1,2,…,M。在上述公式中,w1和w2是权系数,W代表企业全部资产以及负债净现值,常数与代表对企业资产、负债持有量限制。4.计算资产与负债久期和凸性。对金融延伸产品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通常会将期权价格中与股票价格相关的一阶偏微分定义为Delta,二阶偏微积分被定义为Gamma,期权价格与到期日相关的偏微分被定义为Theta,与无风险利率相关的偏微分则被定义为Rho[4]。以上所有指标均体现了衍生债券价值在风险因素方面的敏感性,将以上相关定义延伸至莆田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一般是使用负债或者资产相关的风险因素偏微分进行体现。对所有资产、负债久期进行定义,是现值相关风险因素相关的一阶偏微分,即。凸性是与风险因素相关的二阶偏微分。由此可见,企业净资产久期与凸性分别是(i=1,2,…,N);(i,j,……,N),在上述公式中,αm代表第m中负债或者资产持有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受各种金融风险因素改变的影响,不同的资产以及负债久期、凸性也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基于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金融风险优化与解决。一方面,可以建立模型,通过数学模型的方式了解其中存在的各项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管理数学模型无法有效体现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等,从而使企业能够长久维持科学、合理的风险与收益架构。
参考文献:
[1]申敏,吴和成.国民经济行业信用风险相依结构分析[J].软科学,2016(3):126-129+139.
[2]孙晓蕾,杨玉英,李建平.系统性风险动态特征与国家风险评级差异性——以金砖五国为例[J].管理科学学报,2014(11):57-68.
[3]“金融复杂系统建模、决策优化与风险控制”创新团队简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8):113.
一、石油钻井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 一) 白然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因素是指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容易发生工程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石油钻井工程多在地理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天气恶劣,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受到影响,造成工程无法顺利实施,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自然风险因素中天气条件、地理条件、施工现场条件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影响。
( 二) 经济风险因素
经济风险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国际的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等问题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的影响。石油钻井项目的投资额大,容易受到经济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税率、物资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造成影响,国家调整税收时,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经济因素是石油钻井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三)企业合同风险石油钻井企业的合同风险
主要来自企业物资供应商和对外的分包商,石油钻井企业通常通过合同与油气田企业建立关系,施工过程中需要的物资来自物资供应商,同时企业与工作人员会签订劳务合同。因此,企业的合同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企业权益的重要手段。合同是企业进行交易的重要的法律文件,界定了签约双方的责任。企业签订的合同时为做出深人研究,容易对企业的财务产生危害, 例如不平等合约, 无法按照进度支付款项等问题。
(四)企业债务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石油企业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同时会产生资金问题,需要向银行贷款或进行筹资。但是,各项条件的限度影响了企业的资金运转,当企业面临偿还债务的压力时容易引发企业的债务危机,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五)企业投资风险
石油钻井企业的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油气资源开发投资等各项,这种投资的风险较大,投资额大、回收需要的时间长,通常会有投资失败的可能,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风险; 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其他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不参与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进行资本控制, 其中也包括部分投资风险。
二、石油钻井企业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
(一)控制白然风险因素为了降低自然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石油钻井企业需要提高企业应对天气变化的影响,积极地搜集气象资料, 了解工程所在地的气候变化规律, 提前制定防范措施, 做好降温防暑和防冻保温的工作,降低自然环境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其次,企业应该准确地认识到项目工程的地理条件,充分地了解施工区域的地质结构, 详细地勘探工程现场的地质资料, 降低工程的成本风险。然后,石油施工项目需要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施工,并且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 降低项目的施工风险。
(二)控制经济风险因素经济风险不确定性较强,石油钻井企业需要作出灵活的应对, 建立完善的经济变化额调控机制。汇率发生变化或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应该做出应急措施, 降低风险造成的后果的严重程度, 降低企业的财产损失。
(三)建立财务管理体制为了及时地了解财务的管理状况,石油钻井企业应该建立财务预警体制,规避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这种管理体制要求企业对市场中存在的资本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发现各种细微的变化,并且需要告知企业相关人员作出及时地防范措施。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可以帮助企业追踪企业的资本的去向, 对财务管理作出更加准确和科学的分析,有助于加强企业财务监控, 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加强对企业合同的管理, 降低合同风险企业签订合同时会面临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 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企业在进行投标时需要仔细地研究相关的条款, 对签订的合同进行风险评估,并且需要逐一核查合同条款中的要求。签订合同涉及的相关部门要严格地进行审核,在符合国家法律要求的情况下签订条约。签约双方需要进行及时地谈判, 以合理的价格进行签约,双方需要本着平等的原则进行谈判,企业站在自己的利益上进行谈判,避免损害企业的利益。最后,签订合同之后,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合同的要求,履行双方的约定, 保障各自的权利,在保证经济收益的同时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五)加强对企业的内部管理, 加强对投资的管理石油钻井企业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企业的投资过程,严格控制企业的成本和过程能够有效地缓解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经投资时需要充分地做好调查工作, 做好风险评估。企业需要在探索出新的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在市场风险风险中应用先进的理论。石油钻井企业的投资项目分为直接和间接投资两种,直接投资中石油企业需要对各项石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 做好各项指标的评估之后再进行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企业需要严格地控制建设成本,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控制人工和机械费的使用情况。间接投资中石油钻井企业虽然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但是同样需要做好市场评估,充分调查投资对象的经营情况,刊竞争力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严格地调查,慎重地调动企业的资金,控制企业的资金风险。
关键词: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启动了金税工程四期建设,不仅仅是税务方面,还将非税业务纳入管理范畴,实现多维化、全方位的全流程监控,我国正向“以数治税”时期迈进。面对日益严峻的监管环境以及逐步提升的税收违法成本,税务风险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能够减轻企业的税负负担,降低经营风险,还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的定义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涉税事项存在于每个环节,这也意味着税务风险无处不在。企业根据战略经营目标和自身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产销活动,有效控制可控因素,以降低企业税务风险为导向,制定和执行风险应对策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使企业税负最小化,这就是税务风险管理。公司的税收风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部分公司因涉嫌违反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或者未能按时充分足额向地方政府合规缴纳企业税款,而受到地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或直接遭受企业财务和商誉双重损失的情形;二是由于部分公司税收管理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较低,既不能准确充分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有关政策,也没有科学合理的税务计划,从而造成多缴税收,增加了企业财务的负担。
二、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税收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成本支出和管理事项,所有经营活动都离不开税收。企业税收管理通过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能够有效降低税费,节约经营成本,降低财务负担,从而提高利润,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二)有利于规避企业涉税风险。随着当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快速发展,众多不同行业和不同公司规模的企业以及组织管理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司内部的资金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活跃。为在这个新的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公司都通过多样化的经营发展策略来壮大企业规模,这也扩大了公司的涉税风险种类,从而增加了公司涉税业务的复杂程度。重视税收风险管理可以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规避涉税风险,为公司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有利于节约企业财务费用。资金是企业经营的血液,充足的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合理进行纳税筹划,科学安排税款缴纳时点,在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延期缓缴税款,把资金投入到回报率更高的项目之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由于税收“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基本特征已经根深蒂固,企业管理层普遍认为税收支付是一种必要的财务支出。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指导下,管理层通过更新换代机器降低制作成本,通过减少雇佣工人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批量采购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但却很少能够意识到通过纳税筹划降低税费,进而减少经营成本。在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管理层只关注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不重视税务的风险防控,没有对税务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只有在税务风险爆发时才进行处理,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这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税务风险管理相脱节的表现。同时,大部分企业没有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解所处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被动地接受财务部按照出台的相关规定计算得到的应缴税额,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多缴税款,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二)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受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能力高低的影响。一名合格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会主动请教专业人员,学习税务相关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合理地管理企业的税务事项,最优化企业纳税方式,力求降低税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现阶段,很多企业忽视了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模糊了这两个部门的职责,为减少管理成本,甚至让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即使是在大企业,很多税务管理人员也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必要的经验交流,无法实时了解税收政策和涉税事项的处理流程,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局限于管理发票、核对账目、定期进行纳税申报和汇算清缴,认为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在财务部门,这也间接导致了多种问题和风险的产生。(三)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很少有企业将税务风险纳入到内部控制制度中,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企业税收内控机制是监控税收风险的“防火墙”,企业想要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建设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控机制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税收内控制度不规范,税务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定期开展税收风险分析与评估,税收风险分析评估控制措施的设定、监督和改进举措欠缺规范,缺乏高水平的绩效考评制度等,这些问题会使公司的税务事项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处理,进而引发企业的税务风险。(四)税务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税务风险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均无法避免,因此税务风险管理不单单是财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责任,还需将企业内部的各业务部门和外部的税务机关联结起来,共享税务信息,让企业各相关人员都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监控各项税务风险。但在实践中,许多企业过分注重“商业保密”,不允许员工随意讨论和泄露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致使企业的员工之间、员工与外部专家之间存在信息不能顺利沟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而且,由于企业内部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职能不同,对同一事项的认知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容易使事情处理最终结果与预期产生偏差,导致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产生税务风险。(五)企业外部环境不够稳定。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稳定性稍显不足,变化较大,这对于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约束性标准也会存在适应性变化问题。税务机关执法系统规范性不足,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出现。面临复杂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国家会根据不同情况做出宏观调控,在相关税收政策上不断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频繁变化的外部环境,给企业税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不能为获得更大利益而铤而走险做出偷税、漏税、虚假账目或拒不缴税的行为,还应该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去预测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并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政策做出综合分析,甚至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解读与应用也会有所区别,这些条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税务风险。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防控措施
(一)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为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而不断优化。对于企业来说,不稳定的环境意味着税务风险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企业应强化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先把管理层和财税部门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向其灌输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意义,让企业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税收风险理念的重视程度。之后再自上而下弘扬企业纳税文化,安排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定期进行必要的税务风险防控培训,争取让“税务思维”深入人心,把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降低税务风险,以风险管理理念的常态化保障企业决策的科学化。(二)建立税务人员培训机制。企业一旦违反税法,不仅需要补足税款和缴纳滞纳金,还会影响纳税信用评级,甚至可能会面临刑罚,后果非常严重。这就对税务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税务人员对我国税法不够了解,就可能因处理不恰当或不及时导致企业遭受损失。因此,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是企业规避税务风险的必要条件。公司要为税务管理人员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比如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到公司进行税务知识系统培训、对最新税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等。同时,企业应建立合适的考核和奖惩机制,利用奖惩机制让税务人员重视税务风险管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三)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在过去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往往会因考虑到管理成本而使会计人员兼任税务专员,职责不清晰,专业程度也不够高,难免会有疏漏之处。由于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繁多且不断变化,公司合作项目范围愈广,因此企业应设置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培养出一支专业的团队,能够及时调整分析企业的涉税问题,开展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提前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最大限度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同时,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还应执行税务风险监督检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及时排查税务风险的盲点及死角,把对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四)完善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企业要想有效地实现税务风险管理控制,就应该以行业特点和最新税收政策为准绳,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例如通过《企业发票管理办法》《企业税收管理制度》等条例对日常的基础性税务事项提出具体的标准和流程,规范企业的涉税行为,从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开始,将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防控制度渗透到点点滴滴之中,科学构建高效运行预防机制,加强日常税务风险防控。此外,合理利用财务指标构建税务风险分析模型,识别企业风险隐患,适时提供涉税风险警示,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纠正和补救,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五)健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机制。企业应该重视建设内部各机构之间、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效的沟通质量是有效降低企业税务风险的保证。税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涉税活动之中,贯穿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经办人员对税务知识了解有限时,就可能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存在差异,税务风险也就产生了。此时,只有具备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才能及时地将信息汇总到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专业人员会对该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提出风险应对方案。同时,我国的税务征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同区域之间具体的税务征收管理方式对政策的解读不太一致,所以应加强与外部税务机关的沟通,对于一些税法规定模糊和不确定的事项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提高涉税信息传递效率,尽可能避免因信息沟通不畅而产生的税务风险。(六)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税收管理的核心就是科学合理减少税收成本、降低税务风险,使企业整体税负最小化。在夯实税收日常基础工作的同时,建立常态化的税务风险自查机制,主动开展日常检查和专项税收检查工作。企业可以将风险评估时确认的风险进行登记分类,根据风险程度实施对应的风险自查,有月度检查、年度检查、不定期检查和部门抽检等,以自查、检查工作为契机,认真分析税收管理薄弱环节,深入查找改进突破点,有效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健全“以查促管、以查促查”税收管理机制,提升税收风险管控意识,切实做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专业人才,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机制进行改进,以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更好地管理企业的税务风险。总地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税务风险管理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强化税务风险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团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规范各种税务行为,将税务风险防控思维渗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思想意识、内控体制、业务人员等多个维度出发,形成合力,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规避企业税务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苏小青.浅析企业税务管理与风险防范措施[J].全国流通经济,2021(27).
[2]李佳.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J].纳税,2021.15(28).
[3]袁艳.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税收风险防范策略探究[J].纳税,2021.15(29).
一、实施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深入推进抓源治本、强化预防腐败体系的创新举措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是伴随着反腐倡廉新形势发展而介入的新生事物。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创新点是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域,做到事先预防、化解风险、遏制腐败,实现党风廉政建设风险的能控、可控、在控。
1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创新反腐倡廉工作方法、探索预防腐败新机制的有益实践。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将现代科学的管理理论和反腐倡廉工作实际对接融合,紧紧围绕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制订了预防腐败风险的新的思路举措,探索解决腐败问题的新的途径方法,使党风廉政建设重点突出、有的放矢,增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
2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贯彻《实施纲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重点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和人权、财权、物权、事权的管理岗位及相关制度建设、执行和运作情况等。实施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能够从过去仅仅由组织层面主抓拓展到全员参与:由过去的被动监督走向现在的主动预防。同时,抓住并细化权利运行的每个环节,并对制度机制、岗位职责和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点的排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权力运行的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和后期处置办法,实现了有效地内控监督。
3 开展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是落实“四个统一”、推进“四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四个统一”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工商行政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四化建设”涵盖了工商行政管理的主要职责,是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责和努力做到“四个统一”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保障。用“四个统一”指导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体制机制、监管效能、监管方式方法、党风廉政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都提出了新要求。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正是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以风险防范管理为切入点,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进一步拓展。
二、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实施原则
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除了具有与监管风险防范管理相同的特性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性。在遵循一般共性的基础上抓住其特性,才能突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施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1 系统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环境适应性”三个特征。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内在关联的有机系统,主要包括:适合风险管理的工商文化,按风险管理设置的组织机构,适应风险防范管理的工作流程,关于风险管理防范的管理知识、培训和人员合理配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等。离开这些方面的保证,单从某个方面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均衡性原则。在市场监管执法中,既有因不正确行使权力而导致的廉政风险,也有因不依法履行职责、监管缺失而引发的监管风险。廉政风险与监管风险互相交织,消极腐败现象加剧了监管风险,监管风险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消极腐败现象。这就要求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两者必须同时加以控制。任何廉政风险点和监管风险点都会阻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目标的实现,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不能说风险防范管理获得成功。
3 以人为本的原则。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不同于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它很难建立风险因素与风险事件之间的量化关系,也就是说难以通过模型分析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因为廉政风险人为的因素影响极大,因此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必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在制度设计、过程控制、后续管理等环节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关键是要关口前移,立足于预防。即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针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利的情况,查找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进而降低反腐败工作成本,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三、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应把握的几个环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着依法履行市场监管的重要职责。建立具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特色的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管理体系是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保证。
1 要注重抓好长效机制的建立。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是制度建设。要使风险防范管理成为各级干部群众共同的思想意识、行动准则,需要一套运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机制作支撑。要建立廉政建设风险防范管理档案,对存在的风险点及相应措施要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效能。要注重抓好内控监督考核。制定党风廉政风险防范监督考核操作办法,以制度为抓手,公开工作流程,规范操作程序,将风险管理寓于各项规章制度之中。
2 要注重把握要害关口和重点环节。一是把握上层,从重点领域、关键部位查找风险点:二是把握中层,从职能分配、权力运行和资源配置等查找风险点:三是把握基层,从干部思想道德、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等查找风险点。要重点围绕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核发证照、处理投诉、队伍管理、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和部位进行排查和监管,切实做到岗位职责明确、廉政风险清楚、防范措施得力。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
一、引言
就目前来看,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合同管理方面的疏漏导致纠纷并引发严重后果的事情层出不穷。我国企业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由原来单纯追求利润逐渐转换为在风险权衡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众多企业意识到,合同法律管理不仅仅代表法律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关乎企业发展的经济问题,在整个合同管理中,需要由以往的事后审核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转变。
二、合同订立阶段的法律风险
合同订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通常将合同订立、合同履行至合同终结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合同订立阶段,需要合同双方相互履行权利义务以及条款合约,最终目的是能够使合同顺利履行。当今企业一般都具有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整个体系存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交易风险。笔者认为,在整个环节的风险防范中,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就是合同订立阶段的风险防范。
(一)合同主体资信调查的法律风险
合同订立之前,需要对合同主体资质进行审查,这样能够有效预防风险的发生。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合同双方责任重大,合同相对方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本企业的生产运营和成本收益。这就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首先认真核查供应商的主体资格,尽可能了解到对方的真实信息,必要时甚至需要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多方权衡之后才能够签订合同。需要采取的防控建议是:第一,严格进行供应商资格预审,在签订合同之前,需要确保对象的主体资格适合,查询对方的行政许可,重点审查对方企业法人代表以及主管单位的授权氛围。第二,需要对供货资质进行动态维护和更新。签约前,企业的相关部门不能简单相信对方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而需要对对方企业的资质进行复核,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在进行行政许可等特殊资质的,需要供应商出具相对应的资质证书,并需要核实其证照的真实有效。
(二)合同约定条款的法律风险
合同约定条款对约定双方权利义务最终实现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合同条款中应该具有明确的信息指示,如果在合同条款约定上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双方的交易,甚至造成损失。需要采取的防控建议是:第一需要在订立合同条款的过程中,严格明确标的名称,使用规范的全称,避免出现歧义。第二要根据质量条款明确物资质量验收标准,在验收的过程中严格根据质量标准进行验收。第三是物资的单价和总价表明,避免在合同款项以及结算时出现风险。第四是明确合同履行期限,避免发生合同延迟履行的法律风险。第五是明确确定履行地点和方式,避免单方违约现象。第六在订立合同时,需要明确不可抗力范围,企业双方都有义务通知对方做好防范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
(一)交付的法律风险
在这个阶段中,客户很容易恶意不提货,使得企业无法在规定的时间交货,履约损失。根据交货方式的不同,在交付中经营遇到的风险分别是自提风险、代办托运风险、送货风险等。面对这些风险,我们可采取的防控措施是,当客户恶意不提货导致我方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交货的,可以采取提存措施保证我方的权益。另外,在交货的过程中,我方交货人员应仔细核查对方提货人员是否有相应授权,还要注意注意符合合同规定,提货人员出示的提货权限与合同权限保持一致。先付款后提货的,我方需要对款项进行查明,确定款项到账之后才能进行发货。代办托运或送货的,我方都需要在运货之前检查运输工具是否合格以保证货物的安全。当客户领取货物之后,需要在合同或合同规定的其他凭证上签字证明。
(二)结算风险
第一,在这个阶段,一些供应商要求企业进行先款后贷,但是容易出现我方付款后供应商不提供货物的情况,这就需要在合同上明文规定,约定供应商发货时间,一旦延迟发货,需要承担相对应的违约责任。第二,企业内部沟通不及时,在供应商没有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发货时,企业已经付款从而受到损失,这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加强沟通,在办理对外结算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办理。第三,选择预付款以及分期付款的合同,在付款比例以及时间上控制不当,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明确付款比例,并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每期款项付款的条件。
(三)货物验收、入库风险
第一,物资采购部门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按照合同标注的规格进行检验,在检验物资质量时没有运用专用设备进行质量检验,这些未认真按照合同规定进行检查的物资,使得在今后出现问题时,供应商会依照这个借口逃避责任。这就需要企业对合同进行明确,明确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内容进行相关验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第二,企业验收人员没有进行验收就在货物验收单上签字、仓库人员没有进行校对就签字允许入库、在没有经过上级指令允许就擅自签收的,这些都容易对企业带来法律危险。需要企业双方在合同规定下,在验收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合同上的标准进行验收,出现问题双方都要在验收报告上签字,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问题的发生。第三是产品质量存在隐蔽性瑕疵的,这就需要验收人员和仓库人员得到质量部门的核查认定之后才能进行签字准许入库。
四、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思考
首先需要在合同风险防范意识方面进行有目的的培养,在企业中,尤其要建立对领导干部和关键部门核心人员的监督机制,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要求企业人员正确认识合同管理的功能,要重视合同的管理,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合同法律工作人员要兼顾每个环节,进行及时的维护管理,避免风险的发生。在企业中需要不断的对法律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和激励,需要企业提高法律人员的地位,不断实行激励机制促进他们努力工作。其次,在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上,需要相关负责部门进行监督,在多个部门进行全权把关中,实现法律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每一个部门都各司其职,保证合同管理有效进行。在合同制定、履行以及审核阶段,要求相关部门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避免企业风险的发生。
五、结束语
总之,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要结合经营实际不断的总结经验,借鉴先进的合同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企业合同的立体化管理。
作者:杨晟 单位:山西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物资供应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朱承君.企业合同管理模式与体系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0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防范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企业根据实际状况及其长远发展战略,将部分或全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给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个人进行管理,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前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与岗位评价、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计、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制度设计、薪酬方案设计、薪酬调查、企业文化设计及劳动关系管理等业务。通过实施外包,能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企业发展战略上来,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改善组织绩效。
一、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流程
1.确定外包内容和目的
企业要认清现实状况,哪些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哪些是企业的劣势业务,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是什么,要注重哪个方面的发展,通过人力资源外包要实现什么目的,如何进行组合才能实现这个目的。理清这些问题,才能确保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成功运作。
2.选择服务商及外包方式
选择人力资源服务商时,要对服务商进行周密的考察,应考虑以下因素:一个方面是考察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不外泄;二是服务项目的完工时间及价格等因素;三是查看服务商以前的服务案例及擅长领域,判断与本企业的需要是否相匹配。
根据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量的大小等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外包方式,主要有三种外包方式可供选择:一是普通的咨询机构,他们的业务范围很广,人力资源管理是其诸多业务中的一个;二是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在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如猎头公司也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多家比较,择优选择;三是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这些机构的高等专业人才比较多,可以聘请他们做一些相关制度方案。
3.外包过程实施
外包服务商选择之后,就要进行外包业务的实施。实施外包业务,首先要先与外包服务公司签订外包协议或合同,协议中要包括外包内容、外包完成时间、相关责任人等事实,还要针对外包项目制定相应的保密协议,以及违约责任,防止机密外泄。
4.外包结束后的工作
外包结束之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首先要对外包期间的工作进行审核评估,确认有哪些值得鼓励的地方,哪些是应该改进的,这样才能在下次进行外包时做到更好,对公司更有利。再者,要对外包的效果进行评估,判断外包业务对公司有没有绩效改进的作用,考量下次是否进行外包,哪些项目是确实需要外包的,这个服务商是否适合本公司。
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运作模式
1.企业招聘外包
主要有两种:一是企业将所需职位以及任职要求等告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由专业的服务机构如猎头公司等根据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进行广泛筛选,将符合条件的人员推荐给企业。二是企业在自己的网站或者专业的招聘网站上招聘信息,然后将简历筛选和笔试等较为基础的初级性工作外包给求职网站,由网站进行初步筛选、设计面试题目,之后将考核优秀者提供给企业,由企业完成后续面试、录取等工作。
2.企业培训外包
由于专业性和能力上的限制,很多企业将员工的培训任务交给对培训工作具有丰富经验、更加具有专业优势的外部组织完成,从而实现提高员工的技能和工作水平,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目的。
3.企业薪资福利外包
外包服务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工资体系,技能工资体系还是岗位工资体系要根据不同岗位的说明书来设计。
4.企业人事改革外包
当企业进行变革时,通常会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外包能够有效的避开中小企业中盛行的人际关系复杂等因素,减少变革的阻力。
5.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外包
现代企业中,软件技术、网络运用越来越多,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手段也越来越技术化、网络化,很多公司开始使用电脑软件进行日常人事信息的管理,中小企业可以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说明要求,定制适合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员工的办事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给企业带来高效率的同时,在内部员工理解、外包业务选择、外包行业法律知识、合作单位选择等方面的风险也存在的一定的风险,做好外包风险防范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做好各方面的协调沟通,争取员工积极配合
外包开始之前,人力资源部要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外包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和管理层积极做好员工相关利益的沟通工作,消除员工的恐慌感,让各层级意识到人力资源外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进行人事制度和架构调整。
2.选择正确的外包业务
人力资源外包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战略性的工作。试图把人力资源的所有职能外包是不现实的,尚且不谈成本问题,这样一是会增大重要经营信息泄露的风险,二是会使人力资源部门陷入无事可做的窘境。
3.签订周密详细的外包合作协议
在实施外包之前一定要与外包服务商就外包内容、时间、目标、以及可能涉及的商业秘密等事项签订合同或者协议,内容应包括外包项目、工作流程、方案报价合作期限和进度、服务治理监控指标、激励与约束条款、知识产权的保密协议、对外包商执行外包项目的审计要求、违约责任等。
4.选择正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企业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业务因素。企业确定外包内容后,应起草一份项目计划书,说明具体要求,寄给多家外包服务商,请服务商提供自己的主管业务范围、客户群体、专业背景、从业年数、财务状况、操作经验、业绩清单、是否有配套软硬件建设、报价等信息,判断是否为合格的外包供应商。二是诚信因素。考察服务商资质、信誉、是否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是否恪守保密原则,如若不能判断,宁愿以推迟外包为代价,绝不盲目同不诚信服务商合作。
5.企业人力资源部正确履行职责
人力资源部门要承担对外包项目的评估职能,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实施反馈修正机制和动态目标管理方式,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企业要制定人力资源外包的总目标和阶段要求,通过监测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务质量调查,分析服务商行动结果和企业计划目标的偏离程度,判断人力资源外包是否有利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6.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建立联合防范机制
一、管道施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从投标开始到质保期,在管道施工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从签订承包合同开始,就面临着征地协调、施工组织、签证索赔、分包管理、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风险。
1.征地协调风险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在江南人稠密、水系发达地区有很多管道工程都存在着较大的征地协调风险。
(1)项目手续不全,工期滞后。例如,崇明岛管道工程由于工程启动所需的项目核准、土地使用等合法手续不能及时完成,工程启动滞后于招标文件工期的要求,也滞后于合同调整后的工期要求。
(2)征地协议谈判困难,施工无法及时展开。例如,江如管道工程沿线是典型的水网地区,由于沿线地面附着物众多,清点拆迁工作量巨大,协议谈判补偿困难,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正常的管道施工。
(3)征地补偿不及时,工期不受控。例如,海门末站启动时,由于拆迁补偿款滞后,不能及时提供施工场地,项目不得不采取借地启动方式,工程进度明显不受控。
(4)设计变更,影响征地进展,无法连续施工。例如,金坛管道工程受到设计调整、地方支持或配合不够的影响,征地进展缓慢,再加上雨季来临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机组只能采取点状跳跃式施工,搬迁频繁,工效较低。
2.施工组织风险
工程项目团队的组建对项目运作结果有重大的影响。项目团队能否全面高效地履行管理职责,是否有针对性搭配领导班子及项目成员,都会给项目风险管理带来影响。
(1)项目内部横向沟通不畅,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事件或损失扩大。在金坛管道工程中,甴于项目专业部门之间横向沟通不够,造成部分问题处理不够及时。
(2)工序转换不畅,衔接不紧密。在施工层面,由于施工工序衔接不够紧密,造成工序转换不畅,机组进场滞后,工期明显拉长。
(3)机组配置不灵活,施工环境适应差。在以往的施工中,机组已习惯大流水作业方式,但在水网、人密集地区,在无法提供足够的连续施工场地时,造成大机组无法展开作业,难以灵活作战。
(4)为赶工期,过度投入资源。例如,在江如管道工程中,存在着为赶工期而投入大量施工机组的问题,但这些增加的资源存在着效费比不高的情况。
3.签证索赔风险
签证索赔工作是项目管理中_项重要工作,在充分研究工程合同相关内容,找出合同中由施工方承担的各种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根据合同对己方有利的条款,及时提出签证索赔资料,减少或避免损失发生。
(1)开工前头承诺,完工后协议签订困难。在工程施工中经常存在先干后谈的情况,双方就未尽事宜在合同上留有缺口是正常的,这类缺口既可以化解风险,但也可能蕴藏损失。具体表现在,业主增加工程量时未与施工方就结算价格达成协议,而只是口头承诺,当完工后其拒不认账时,施工方有苦难言。
(2)设计变更频繁,签证量大且困难。例如,在江如管道工程中,现场设计变更多,原设计为大开挖的穿越,受现场制约,变更为泥水平衡施工,后又变更为定向钻穿越,施工方法几经变更,来回签证量大且周期长。
(3)施工过程中签证控制不够,事后工作难度大。在签证索赔工作中,经常存在着签证支持性文件不全、签证资料不准确甚至模棱两可的情况。签证材料缺失,即使可以后补,但签证的工作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无法确认的问题出现。
4.成本管控风险
在工程项目开工前,一般会进行公司内部施工成本测算,通常采用施工资源配置计划方式测算目标成本。项目部通常存在上报过大或公司审批过紧的情况。上报过大时项目部不必严苛地控制成本,节约成本压力不大;审批过小时,即使竭尽全力也不能完成指标。出现这两种情况都难以发挥出激励作用。究其原因:一是经验配置测算,标准不统一,尺度难以把握。传统采用经验配置方式测算目标成本,配置标准会因人而异,难以横向平衡。二是粗放型管理,成本意识不强。实行内部承包前,节约成本不能及时转化为收益,因此没有节约成本的动力。
5.工程分包风险
随着管道业务的细分,专业化管道公司的发展,使施工方从传统的施工型向“施工+管理型”转变,逐步将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分项工程外包给专业队伍施工,这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降低自行施工的风险。与之对应就产生了分包风险,如分包队伍是否能胜任工程任务。管理水平是否达到工程的要求,能否融入施工方的管理文化,是否存在劳务纠纷等。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3个方面。
(1)挂靠现象。一些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小企业或私人承包者挂靠大企业,其承揽施工能力达不到工程项目要求或超出实际承揽工程范围。
(2)资质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差距。因资质评审的问题,造成一些有资质资源而缺乏相应生产能力的小施工企业存在。这样的企业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从而给上一级分包商带来很大的施工风险。
(3)分包商S身管理力度不够。分包商人员流动比较大,施工进度难以保证,施工情况不可控,影响工序的正常交接。
6.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风险
质量安全是管道施工企业的生命,而项目经理终身负责的制度也要求工程质量必须得到充分的保证。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是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合规管理并获取利润的保证。中石化山东青岛“1122”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事故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工程施工中,由于项目部对分包及现场管控不到位,或施工机组内控力度不够,出现未按规范施工等情况,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也就埋下了很大的质量安全环境隐患。
通过对公司近几年在江南水网、人密集地区5个施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出现的频率及造成危害程度的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征地协调和签证索赔是高频率、高危害的风险因素,质量和环境问题是低频率、但高危害的风险因素。
二、管道施工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从项目内、外部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项目的风险控制受制于对风险的认知、态度、承受能力以及管理手段。项目风险控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以保证项目风险控制发挥最好的效果。项目应对风险具体包括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含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而沟通和记录贯穿于风险管理的全过程。
1.征地协调风险控制
(1)分析合同,明确风险点,制定应对措施。对于征地协调风险大的工程项目,应始终把征地工作作为首要任务,配置足够的应对资源,为施工提前扫清障碍。在崇明岛管道工程中,由于业主方征地进展比较缓慢,作为施工方则主动出击,尽最大的努力减少被动依赖,主动协助进行征地相关工作,施工中甚至采取借地施工方式,保证施工得以及时展开,减少了因征地出现问题而造成的损失。
(2)主动各方沟通,风险销项管理。在金坛管道工程中,针对存在制约施工的种种因素,项目积极主动与业主、EPC、设计、监理和政府等方面开展沟通,配合各方尽快办理相关手续,通过风险销项管理方式,协调解决影响施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2.施工组织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不是独立于项目主要活动和各项管理过程之外的单独活动,而是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准确认知,协议规范。现行施工项目多采用临时项目或承包制,这种模式要求单位与承包人之间对项目都有比较准确的认知,并以明确的责、权、利协议作为保障。
(2)针对施工环境,配置应对资源。项目部人员构成、项目施工组织模式都要与项目所面临的施工环境相协调,与项目风险应对相一致,而风险责任不明确、目标指向性不强,都将影响项目的组织实施。
(3)改变机组“高大上”模式,发挥“小巧活”作用。在崇明岛管道工程施工中,设备配置由"高大上”改为"小巧活”,变标准化“大机组”流水施工为灵活应变的“小作业单元”。这种改变根据需要及时展开各点施工,充分发挥机组灵活作战的特点,节省了大量的设备功率和油耗。
3.签证索赔风险控制
面对各种签证索赔问题,随着国家审计和环评介入,以往那些不签合同就开始施工的项目将不会出现。如果再有,也必须对即将施工的项目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拿出明确的意见书并经过双方审核签认。
对于有合同的工程项目,一是要提前把合同缺口可能引发的问题考虑周全,对于可能影响工程的因素共同确定一个双方认可的意向和原则。二是寻找双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并将其以书面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不可贸然施工。三是特别要防止把“与业主建立良好关系、不能得罪业主”的想法带进合同缺设定的谈判中,规避商业陷阱。
在施工过程中,一是要以合同为基准,及时发出书面签证并要求其确认,防止工程交工或交出后被动起诉;二是避免放弃合同规定的权利,加强过程管控和记录,发现可能的签证索赔,及时收集基础支持性资料,保留各种原始记录、凭证和签证资料,为后期结算工作提供便利和可靠性,为竣工后可能的仲裁或诉讼保留证据。
4.成本管控风险控制
(1)以施工定额和费率为基础,统一目标成本编制标准。借鉴预算定额方式,以施工定额为基础,引入独立费率及价格,统一目标成本编制标准,减少个人经验对资源配置及测算的影响。
(2)全员成本管理,奖罚及时有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三算”(BCWS、ACWP、BCWP)对比分析和成本偏离趋势节点提示,进行实时的成本纠偏,最大限度地保证目标成本管控的实现,对结果及时奖罚。尤其是在推行内部承包模式后,切实提高了全员的成本意识,成本节约由被动变主动。
5.工程分包风险控制
工程项目专业分包是对施工方某些方面施工能力不足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是充分利用管道市场专业化分工降低项目成本的有效途径。要控制分包风险,一是严把分包队伍准入关,具体可采用对分包队伍的实力、信用及工程报价等多方面进行项目评审汇签制度,并建立相关的分包商数据库,执行内部分包招、投标程序,实行末位淘汰制。二是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分包合同的签订应考虑项目总合同的条款,分包商也应共享风险收益和分担总包合同风险。
6.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风险控制
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风险虽然概率小,但其风险损失往往巨大。项目应严格按相关质量安全程序组织施工,并以此作为考评项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严格项目过程质量安全控制,避免隐患发生。对于为节约项目开支而不按规程组织施工的行为,应予以严格禁止。
(2)全程记录,可追索管理。按照数字化管道施工要求,记录并保存全部施工资料,便于查找施工记录、明确相关责任。
三、结语
关键词:贸易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管理目标;风险预防体系
随着业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自身财务管理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并对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进行了认知与处理,但企业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是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企业试图行之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意义,基于此,对财务风险管理的困境以及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采取对症的优化措施。
一、财务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管理内涵
作为风险管理中的内容,财务风险是人们借助以往管理经验以及现代化技术研究而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指的是经营主体对理财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以及度量等处理,且会其实施科学防范与控制手段,以便提高理财活动的质量,为主体经济利益提供保障的管理过程[1]。
在实施财务风险管理时,管理人员需要对财务效率以及经营成本关系进行合理处理,并从经济视角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的目的[2]。由于财务风险的特性,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常都以动态化形式进行,企业会根据内外部的变化情况以及风险变化情况,随时对财务风险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始终都会将远离财务风险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由于财务风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时也多以动态化为主,会按照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企业经营资金的充足性,且能够对企业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把控,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可能遭受到损失,属于积极管理手段[3]。在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需从节约角度出发,对财务风险目标变化进行合理应对,并迅速制定出新的管理目标以及配套管理方式方法,以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其在行业中的立足做好铺垫。
(三)企业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
1.能够为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
在企业中实施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自身财务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外界或者内部因素,而遭受相应的财务损失,可以有效强化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水平,使其能够正确对企业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综合信息做出分析,从而准确对企业经营以及财务管理做好规划,以便对企业经营活动做出合理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质量,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机率,同时还能优化企业经营活动,使管理者能够明确认识到各项活动中隐藏的风险,以便其及时做出调整[4]。
2.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发展
企业开展财务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规避与解决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以便提高企业自身实力,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所以,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可以成为企业高效发展的动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极大[5]。同时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切实优化,可以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落实提供保障,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所以该项管理工作也是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手段。此外这项管理工作不仅能保障企业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极为重要。
二、财务风险管理弊端
(一)财务风险管理困境
1.风险管理与企业投资方面的困境
出于保险起见,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尤其是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都会事先对投资项目以及相应内容进行评估,并按照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针对性的投资方案,而投资本身就有着一定的风险性,如果项目所获利润无法达到预期,就会对企业盈利造成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都会与风险管理起到冲突,直接增加了决策难度系数[6]。
2.风险管理与企业筹资方面的困境
资金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基础保障,企业也常常通过多样化的筹资方式,来保障企业的资金运转。这样虽然能够为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但当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这种方式就会直接增加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企业需要将货币放到市场之上进行筹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有着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所以会使企业陷入融资与风险两难的境界。
3.风险管理与企业资金使用方面的困境
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有着较为明显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保障自身资金的流动性,但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限制,企业资金使用的流动性始终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致使企业不得不对自身资金成本进行增加,而这时财务风险问题也会随之产生,使企业资金使用与风险管理陷入矛盾之中[7]。
(二)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1.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研究发现,在风险管理制度方面,仍然有需要提高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管理制度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并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制度具体细节与企业实际情况并不相符,落实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第二,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之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没有捋顺,造成问题的进一步扩大,既然对企业风险管理效果形成了直接的影响;第三,企业制度与市场制度的衔接,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在进行资金配置以及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权责不明以及管理力度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致使至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以及其他方面的风险;第四,公司制度创新性不足。现代市场变化极快,企业想要保证自身不被时代所淘汰,就需要对自身管理以及经营模式进行不断创新,而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也应如此,但部分公司由于对于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导致其忽略了制度更新的必要性,或者存在着制度更新速度较慢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资本结构层面合理化不足
如果企业的资本结构层面发展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就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等级不断上升的问题。虽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风险与收入始终是以正比关系存在的,但因为受到资本结构的影响,致使企业负债率逐渐上升,致使经营固定费用增加,使财务风险问题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企业经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相对较断,配套制度方面还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所以企业如果处理不当,还是会造成管理方面的风险。
3.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不足
风险预防机制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若其存在问题就会对管理工作开展质量造成影响,而目前预防机制存在的问题以三个方面最为突出:一方面,财务预防手段有待提高,无论是财务人员防范风险意识方面,还是风险处理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进行优化与调整;一方面,对于财务官管的使用有待提高,企业很容易因为要进行大规模融资,而造成自身财务结构合理化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于的负债率的追求过于苛刻,而对财务杠杆作用有所忽略所导致的;另一方面,财务预警机制有待加强。部分企业会运用自身的财务数据,建立起相应的预警分析模型,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来对财务危机进行预测。这一模型是原有的可取之处,但其存在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却不可忽略。相关人员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样本来对预警模型进行分析,这样就会造成分析结果的差异性,且即使是同一模型,在适用范围上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这也是风险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
4.风险管理意识相对不足
风险意识不足是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以及财务人员对于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如果没有到达相应的水平,就会导致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容易轻视财产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整体工作落实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因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企业必须要挑选出专业性以及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风险管理领导者,而这些人员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财务工作处理手段,对于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培养有所忽略,支持财务人员往往更加偏向于财务处理,而对于风险处理能力始终没有达到理想水平,这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优化建议
(一)加大财务风险宣传力度,强化员工防范意识
针对企业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的问题,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配套的风险防范意识宣传制度,并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要使员工能够明确风险管理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紧密联系,使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参与到风险管理之中,并能够对各项管理工作予以高度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观[8]。同时还应建立风险发现奖励机制,要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对各项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险进行发掘,并能够将此问题及时汇报到有关部门,以便有关部门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处理,切实强化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某贸易公司就存在着人员风险意识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态度不积极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开始通过大力宣传以及组织员工培训讲座等方式,为内部员工树立起了良好地风险管理意识,并在公司炔啃纬闪伺ê竦姆缦展芾砦幕,使每位员工都清晰认识到了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地基础。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控制手段
企业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设置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在进行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时,企业不仅要明确自身主体,同时还要对自身的产权关系以及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进行明确,要确保企业经营的自主性,并要由管理者带头加大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关注度,以确保企业经济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能够达到理想水平,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一方面要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强化。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与最终的风险管理结果形成正比关系,所以企业要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要定期举行专业性培训,同时还要有领导主持定期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以优化工作效率为目标,完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第三要对企业的管理法治化进行完善。要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详细探究与分析,并合理将其运用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中,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确保财务部门能够实行责任明确制,整体公司资产管理能够实施法律责任制,从而有效对公司各项流程与经营方式进行约束与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9]。此外,要对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进行完善,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与企业实情相符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规范。
(三)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确保资金筹措合理性
融资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融资质量,保证企业之间筹措的合理性,企业必须要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对企业经营活动起点进行合理把握,更要对融资渠道以及融资方式进行详细调查与研究,要正确对其中的利弊进行分析,按照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需要,合理对利弊进行权衡,从而做出对企业自身资本结构有利的决定。
企业必须要不断对自身资本结构进行完善,以保持最佳资本结构状态为目标,合理对资产负债率进行控制,并要实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融合的融资方式,为合理融资打下良好铺垫[10]。同时要对融资渠道进行丰富,要保证融资渠道的层次性以及多样性,并要对融资手段进行优化,保证各项融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进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安全性资金。 以某出口公司为例,该公司属于综合性进出口外贸公司,在所在地综合外贸企业出口额中的占比在20%左右,主要出口玻璃制品、服装以及纺织品等物品,主要销往欧盟与南非等国家,该企业资本结构不足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不仅包含企业内部因素,同时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自然因素也涵盖在其中。针对自身资本结构不足的问题,制定出了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信息保障以及经费保障四种保障手段,企业一方面对公司内部组织运营方式进行了调整,并加大了对财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一方面对企业原有信息网络系统进行了完善,整体信息收集更加及时、高效、准确;另一方面建立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项资金,这几项举措的实施为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良好地铺垫,不仅通过公司内部优化,建立起了高质量的融资人才队伍,使各项融资工作得到了高质量的开展,而且还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起了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使得企业融资行为变得更加高效、规范,保障了企业的融资质量。
(四)明确财务风险管理重点,保证工作高质量落实
在明确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重点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财务决策能力,保证对财务评价机构的重视程度,并要将风险承受能力、经济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添加到投资审核之中,特别要对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全面性分析,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几率;一方面要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行强化,要设置综合性指标评价机制,切实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确保企业能够对市场进行合理开拓,直至最低限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风险;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将流动性资金作为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现金流动率等指标的对比,进行预警评级,以此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五)优化企业风险管理机构,确保收账款管理顺利落实
作为企业运营的关键,现金风险管理是企业必须要予以足够关注的内容。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正常运转,能够始终拥有充足的现金以供其使用,企业首先要对自身现金持有量进行科学计算,并要按照只标准对企业的现金数量金额进行明确;其次有对现金流量风险运行方式进行掌握,要对企业现金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做好风险事先防控工作,保证风险能够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使企业资金能够得到良好循环;最后要对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强化。全部人员要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化管理,要对每一笔账目,尤其是数目较为庞大的项目进行实时“跟进”,定要按照对方企业资信情况对其采用相应的手段,从而将账款风险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11]。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财务风险管理相关内容的论述,使我们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以及相应的优化方式进行了深层次的了解。鉴于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对自身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视,并要结合企业财务结构、财务风险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制作出针对性较强的风险管理问题优化方案,以便对风险管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进而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晓旭.物流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经贸实践,2016(17):217-218.
[2]王慧.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价值工程,2016(22):33-35.
[3]胡春生,李强,田丽艳.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题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6(06):24-25.
[4]胡.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6(10):155-156.
[5]徐若倩.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财会,2015(12): 41-43.
[6]杨玲,雷建奕,李永前,李小文.农业龙头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9):48-50.
[7]罗杰思.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8):124.
[8]张智华.国有钢铁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9]张静.QX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10]袁有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 244-245.
关键词 应收账款 风险防范 解决措施
企业应收账款长期居高不下,坏账、死账堆积过多,应收账款占资产比例过高,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资金周转,增大资金成本,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1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现状
应收账款在企业资产构成中的比重过大,一般占企业流动资产的10%-30%左右,高者已达到50%以上,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长且周转率过低,企业支付能力下降,坏账损失增加,同时虚增资产,融资困难。
2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成因
工业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陈旧,不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企业管理方式;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片面追求完成销售任务,而使应收账款大量沉积;信用管理职能缺失,盲目采用赊销策略去争夺市场,忽视了大量被客户拖欠占用的流动资金能否及时收回的问题;风险意识淡薄且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并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给公司带来额外的损失。
3工业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问题
3.1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忽略了社会上信用缺失的现象,在销售上仍存在着侥幸心理,未对客户资信情况作详细调查,就急于和对方交易,这样势必增加企业的应收账款,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资产不断减少,净利润不断下降。
3.2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企业现实行销售人员薪酬与销售额挂钩的管理政策,在业绩考核时,企业只注重销售额,追求账面上的高利润额,未考虑应收账款的风险问题,企业既没有销售人员负责追款,又没有明确的监督部门负责账款回收的监管任务,考核制度不合理,约束机制不健全。
3.3竞争力不足
企业应收账款过较多,资金流动性较差,偿债能力较弱。所以企业在制定远期规划时又不得不考虑应收账款的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由于风险因素的限制不能做出最佳决策,从而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工业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改进措施
4.1做好资信调查,制定合理信用政策
4.1.1设置独立的资信管理部门
企业要增强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能力,就需要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设置相对独立的资信管理部门或配备自己的专职信用管理人员,并对客户的信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确定是否赊销以及赊销额度的大小、期限的长短,力求达到销售最优化和将坏账损失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内。
4.1.2对客户资信进行调查,作出赊销决策
信用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评级报告、财务报表和商业交往信息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每一客户确定相应的信用等级,并按照信用等级高低分为A、B、C三等分别使用不同的信用政策。对A、B类客户都可采取赊销方式,只不过是在期限和赊销额上有所区别。对于C类客户,一般采用现款交易或采用银行承兑汇票方式进行货款结算,决不能为了单纯地提高销售额而去迁就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4.2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电子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生产“高效节能、新型能源”的高科技产品,同时加大对电力电子成套设备及其配套的电控自动化产品的研究制造,给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电力电子产品,从而实现电气装备的高效节能。一改往日在销售中的被动地位,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调查客户需求,有目的地选择客户,以减少资金在应收账款上的占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3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管理
4.3.1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
企业必须要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以规范相关人员的行为。主要内容应包括明确规定相关人员的职权范围和明确规定责任的监督部门。
4.3.2做好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加强催收力度。
财务部门应定期统计客户应收账款的账龄、赊销金额及增减变动情况,信用部门也要计算账款的回收期、逾期账款率、账龄结构、坏账率等指标,并向上级反映,为调整、评估客户的信用政策、信用等级提供依据,同时也能了解赊销的总体情况。
4.3.3严格按会计制度办事,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
企业财务人员应严格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要求对应收账款进行及时对账、清算等,工作岗位设置时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方便内部牵制,达到内部管理的目标。此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或其它的方法计提坏账准备金。
作者信息:张才志(1965-),四川达州人,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司理。
参考文献
[1] 马仁秋.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03):60-61.
[2] 力妍.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策略[J].新经济,2014(07):23-29.
关键词:行业信用风险 组合 风险度量 信用衍生工具
中图分类表:F83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8-050-04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象的重点已由单个客户或单笔交易转向组合(如行业组合、国家组合等),其中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无不被置于战略高度,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一、概述
作为信用风险的一种,行业信用风险是由于宏观或产业等共性因素影响,导致多个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同时发生违约,从而引发的群体性信用风险。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西方商业银行对行业信用风险范围的界定更为广泛,不仅包括产生于借贷业务的行业信贷风险,还包括了产生于交易业务、资本市场活动,甚至清算业务中因交易对手或发行者违约导致的行业信用风险。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即为行业信用集中风险,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持分散化,避免行业过度集中。而根据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度量、管理手段或工具、监测、报告等方面。具体地,首先识别行业信用风险,进而度量行业信用风险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与大小,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工具控制或转移风险。同时,对上述过程辅以持续的风险监测,并予以定期报告。
二、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与度量
风险识别与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而行业信用风险识别的前瞻性与度量的准确性将直接决定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监测与报告的针对性。
1、行业信用风险识别
根据行业信用风险的实质与特点,行业信用风险的识别即为对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的识别,主要涉及行业分析和信用敞口行业集中度分析两方面内容。
苏格兰皇家银行把行业分析视为评估贷款组合中潜在集中风险的重要步骤,对高风险或未来波动性大的行业予以特别关注。富国银行强调并追求信用组合的良好分散,评价贷款组合在行业方面的集中度。同时,定期评估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由于特定行业或宏观经济走势带来的风险。而瑞士信贷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也定期对相关行业进行分析,并评估行业的信用集中情况,高度重视信用敞口的行业分散。
2、行业信用风险度量
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与基础,西方商业银行无不对此高度重视,纷纷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开发相关度量方法与模型,并已将其广泛应用于行业信用风险防控的具体实践中。区别于单个客户或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行业信用风险多从行业组合角度予以度量。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信用组合模型不断涌现,其中尤以瑞士信贷集团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与摩根大通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最为著名。
尽管这些组合模型前提假设、建模步骤、计算方法等各有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通过计量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评估行业信用集中风险。具体说来,都是在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等风险参数基础上,得出行业信用组合的损失分布,据此计算该行业的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得到在一定置信度下行业信用风险耗用的经济资本。其中,预期损失被视为成本,通过提高定价及拨备予以覆盖;而非预期损失则是行业信用风险大小的真实反映,一般对应经济资本。在相同条件下,行业消耗的经济资本越多,说明其风险越大,经风险调整后收益也越低。此外,在行业信用风险度量过程中,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得到高度重视与广泛应用。西方商业银行一般将情景分析、压力测试与组合模型相结合,计算得到不同情景及敏感事件影响下,经济资本等相关风险参数水平及变化情况,更好地实现了风险度量的动态性与前瞻性。
瑞士信贷集团利用以信用风险价值(Credit Value at Risk,简称Credit VaR)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组合模型计算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等风险参数,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由于建模过程中考虑了集团风险承受能力、风险偏好以及财务目标,使得风险度量与集团股东价值创造目标相匹配。同时,及时识别易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压力事件及情景,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评估其潜在影响,尤其是根据组合风险集中情况,度量行业对组合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贡献,防范因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导致的总量损失。
摩根大通与法国巴黎银行也均采用组合模型度量行业信用集中风险,并根据度量结果管理行业信贷组合的风险-收益关系,及时退出收益低于风险调整后资本成本的贷款资产。而苏格兰皇家银行还将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运用于关联产业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监控中。
三、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
拥有丰富有效的管理手段及工具是西方商业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显著特点。借助行业拨备、行业信用限额、银团贷款、贷款出售、信用保险、信用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七项主要手段与工具,西方商业银行从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转移三个角度实现了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
1、风险承担
行业信用风险承担是指银行根据行业信用风险大小,通过提高风险溢价,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金,从而实现对相关信用损失的内部消化。例如,法国巴黎银行以行业组合管理为基础,对不可预见的行业风险计提拨备,以覆盖可能发生以及难以准确估计的损失和费用。美洲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结合行业未来趋势进行风险情景分析,据此提取行业拨备,覆盖因特定行业运行恶化带来的风险。此外,摩根大通、荷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也都对特定行业计提拨备。
2、风险控制
行业信用(集中度)限额是从风险控制角度管理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发放-持有”信贷模式下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在西方银行中得到广泛应用。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限额规模反映了在给定市场环境、业务战略以及可用于吸收损失的财务资源条件下,集团的风险偏好。而对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而言,最基本的就是建立并维持一套良好的行业信用限额体系,将业务中的行业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瑞士信贷集团依据行业经济资本消耗情况设置行业限额,以此限制行业信用风险集中,控制信用组合增长速度。法国农业信贷集团则根据信用敞口或资本情况对每个行业部门设定限额(比例或绝对额),以此实现行业分散,防止特定行业危机事件的影响。汇丰银行为防止行业信用风险集中,对海运、航空、汽车、保险、房地产等重点行业设置行业限额,必要时对相关行业的新增信贷业务加以限制。而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荷兰国际集团也都通过不同方法设定行业限额,从而实现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分散,例如2005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各行业信用敞口占比均低于15%。
3、风险转移
银团贷款、信用保险、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以及信用衍生工具等属于风险转移类的风险管理手段与工具。通过对这些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特别是信用衍生工具的使用,商业银行有效地对冲了行业信用风险,降低了行业信用集中度,将潜在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为了达到组合分散以及资本有效利用的目标,部分银行还在对风险-收益准确度量的基础上购买信用风险(卖出相关信用衍生工具),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方式从消极、被动的风险回避,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组合风险管理。
2005年,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继续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降低汽车等周期性行业信用风险,通过购买信用保险或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担保规避航空航天行业信用风险。美洲银行、富国银行、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摩根大通等也都通过综合利用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降低行业信用集中度,积极管理行业信用风险。
与银团贷款、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等手段相比,信用衍生工具具有灵活性与时效性强、不损害银企关系等优点,现已成为西方银行行业信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
2005年末,美洲银行全部信用敞口为3200.07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其中146.93亿美元被有效对冲,较2004年末对冲规模同比增长35.46%。从具体行业信用风险对冲情况看,汽车及零部件、保险、通信服务等行业在2005年均达到30%以上的对冲比例,而传媒、公用事业、原材料行业的对冲比例也较上年有大幅提高(详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出现危机,通用、福特等公司信用等级降为垃圾级,德尔菲公司申请破产。而正是由于2004年末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保持了高达75.55%的信用敞口对冲比例,使得美洲银行有效规避了该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
2005年末,摩根大通全部5534.02亿美元信用敞口中有298.82亿美元通过购买违约保护被有效对冲,对冲比例达5.40%。从行业角度看,摩根大通对主要行业信用敞口均进行了程度不同的风险对冲,其中对冲比例较高的行业有银行与财务公司、公用事业、油气等(详见表2)。
四、行业信用风险的监测与报告
行业信用风险监测贯穿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监测侧重点主要是重点行业运行趋势和较为集中的行业信用敞口,而风险报告则被定期向高管层、董事会提交,涉及行业信用敞口集中度水平及变化、行业拨备充足性、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校验与修订等方面内容。
2005年,汇丰银行继续密切监测保险、房地产等行业运行和信用敞口变化情况以及海运、航空、汽车等行业信用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农业信贷集团也定期进行信用组合审查,密切跟踪电信、汽车、航天、酒店等对宏观经济较为敏感行业的运行态势,监测行业信用集中程度的变化情况,定期检查并报告相关行业拨备的充足性以及行业限额的执行情况。法国巴黎银行则对汽车、航空航天、高科技等周期性或高风险产业进行重点监测。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近年末,我国信贷投向同质化情况严重,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贷款集中现象十分突出,但多数商业银行对此认识仍有不足,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刚刚起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提高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加强行业分析与监测工作
行业分析是识别行业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重点行业,特别是信用敞口占比高、高波动性行业的深入研究与跟踪监测,准确把握行业走势,及时识别具体行业的信用集中风险。同时,也为合理进行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进而判断对信贷组合的潜在影响提供可靠依据。
2、着力提升行业信用风险度量水平
离开科学的风险度量,对行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则根本无从谈起。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此高度重视,在借鉴国外相关方法、模型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开发出适合自身的信用组合模型。利用模型计算行业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风险调整后收益,据此计提拨备、确定经济资本,进而衡量风险大小、设定行业信用限额、对不同行业进行绩效评价等。此外,还应设定不同情景,利用组合模型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极端情况下行业信用风险大小。
3、综合利用各种管理手段与工具
现阶段,应进一步扩大银团贷款在项目融资、信用保险在贸易融资中的应用范围,降低重点行业的信贷集中度;建立严格的行业拨备、行业信用限额制度,将行业预期/非预期信贷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兴风险转移或对冲工具,为今后实现积极主动的行业信用组合管理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