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科技市场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文本量化分析 科技金融 政策
前言
常州市作为国际花园城市是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标兵,并将成为我国科技金融创新城市。科技金融的发展依赖于政策,而政策是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与推动的作用。为此本文以常州市2005年至2012年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能过将文本信息与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进行量化分析,对我国常州市技金融政策存在的问题、发展以及演进通过分析探讨,达到促进我国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1]。
一、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常州市政府颁布的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件为选择标准,通过数据库搜集法与官网搜集法两种选择方式。
(一)数据库搜集法
常州大学自1978年成立以来收录了万余篇法律文件,是常州市主要的法律信息数据搜集的地主,其中万余篇法律文件经过整理后细分为25个法律文件子数据库,分类清晰可以按照不同的检索需求找到需要的法律文件。本文主要是在常州大学的法律文件数据库中输入检索司为“金融市场”、“金融风险”、“融资风险”、“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金融”、“融资租凭”、“科技风险”、“科技贷款”等有关法规与金融标题,时间以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的有关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法律文件为标准进行检索[2]。
通过常州市政府官网搜集与常州大学数据库搜集,初步搜集了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有关科技金融政策文件368份,其中以常州市政府的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数量最多,并且每一个文件与常州市科技金融的政策都不相同,所以为了确保常州市政策文本选取的代表性与准确性,针对初步搜集的常州市有关科技金融政策文件368份进行整理筛选,按照以下原则:①的文件与常州市科技金融方面有联系;②的文件是常州市政府部门;③文件类型不包括政府规划文件、法律法规文件、政府意见文件、政府批复文件、政府通知文件、政府行业标准文件等。
(二)官网搜集法
常州市政府官网包含着丰富的科技金融与政策信息,其中法律规章文件主要是在“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信息公开指南”两个栏中公示。也因此,本文所搜集的资料主要是从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常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官网、常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官网、常州市金融工作局官网、常州市财政局官网等网站中搜集的。通过搜集整理政策文件,最终选择200份有效的政策文本作为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研究样本。
二、科技金融政策文本分析框架
科技金融政策文本具有多维特性,包含丰富的信息内容。为了探究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发展趋势、演变过程等内容,将搜集的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信息转化为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的形式进行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3]。
采用先总后分的思想结构,从常州市总体科技金融演进与数量发展进行总体分析;然后,从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主题、政策主体、政策作用三个方面对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运用先总后分的思想结构,先引入时间维度,将科技金融政策文本转化为二维的数据面板,进行科技金融年度数量分布分析;然后从横向分析,将政策文本转化为数据形式,然后再进行科技金融政策文本总体分布分析。
三、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一)从政策文本的总体演进分析
通过对网上以及数据库的搜索结果可以看出,2005年至2012年常州市的政策中,含有“科技金融”的政策文件标题只有二条,而的政策内容中包含“科技金融”的有70多项。由此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中常州市的政策文本中关于“科技金融”文本数量少,需要进一步扩展,并建立具有常州市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中心[4]。
(二)从政策文本年度数量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年常州市政府关于科技金融政策的方本越来越多,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的金融政策大多数都是响应国家科技金融政策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科技金融政策的大力发展。
四、结语
通过对常州市科技金融政策文本的量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常州市的政策具有间断性,且政策的内容主要是响应国家政策。虽然常州市科技金融涉及的部门多,但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并不合协,且常州市关于科技金融政策文件不多需要进一步完善。另外,常州市政府过多重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导致常州市政府关于融资租赁、科技金融等方面政策较少。因此应扩大常州市政府政策的辐射范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5]。
参考文献:
[1]唐五湘,饶彩霞,程桂枝.北京市科技金融政策文体量化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3,137(56):127-130
[2]侯羽.基于文本研究的广州市智慧产业发展政策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2013,352(115):155-159
[3]汪涛,安暄.类定量化科技政策文本分析框架构建及北京市科技政策演进分析[J].技术经济,2011,233(225)174-176
关键词:深度市场细分;内容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业务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42-03
一、对金融机构深度细分的相关步骤、原则与标准的思考
根据现代营销理论,企业进行战略营销的中心,可定义为STP市场营销―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市场细分是企业战略营销的起点,是以消费者或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市场调研和论证,将单一的市场划分成多个具有某一种或几种相似的特质性的子市场(各子市场之间有时也会交叉)。企业从中选择自己具有比较优势或认为更具有投资价值的子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
(一)相关步骤
金融机构选择目标金融市场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步骤:全市场分析;分市场分析;市场营销组合与金融机构成本分析。
第一步,全市场分析。假设有一家保险公司,其通过对市场状况和本公司的特色研究,决定用顾客家庭收入和产品类别两组因素细分市场。顾客的家庭收入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产品有家庭财产险、人身意外险和寿险三类。细分的结果是,整个市场被区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代表一个分市场。在各个分市场中,列出当年该保险公司的销售实绩。比如,在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分市场,该保险公司的销售额为2亿元,为公司在全市场销售额的12.5%。
第二步,分市场分析。各个保险分市场已经实现的销售额,并不能说明该分市场的相对盈利潜力,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各个分市场的需求趋势、市场以及行业的竞争状况和公司实力以决定取舍。
我们以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分市场为例。公司当年的销售实绩为2亿元,约占全行业销售额的25%。预计下一年在这个分市场,全行业销售额会增长6%,公司销售额可增加15%。
这一步可重复用于其他所有保险分市场的分析。最后,保险公司再对各个分市场的情况进行比较,便可看出哪些分市场对公司有利。其实,这种分析的方法是综合了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公司份额两方面的因素而得出的。类似的方法还有BCG矩阵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初步确定金融机构的哪些分市场是最具有潜力和发展前途的。
第三步,金融市场营销组合与企业成本分析。初步决定一个或若干个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以后,金融机构还要针对这个或这些分市场,研究和制定一套金融市场营销方案。假定该保险公司选择了中等收入家庭的家庭财产险。现在,它要进一步考虑用于激励顾客购买的促销组合和优惠条件等,通过对这些营销组合的分析,保险公司得出实施目标市场战略的成本。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的目标金融市场必须对其营销成本加以分析,从而决定是否进入这个或这些目标金融市场。
(二)标准
在金融产品的市场深度细分过程中,我们通常将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市场分别加以细分。对于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市场,其细分的标准为心理、行为、人口和地理这四个因素,而对于金融机构的企业客户市场,业界通常从企业客户所处行业以及其规模和资金状况等方面来进行细分。
1.个人客户深度市场细分。金融机构的个人客户市场日益壮大,而且由于年龄、性别、收入、家庭人口、居住地区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个人客户群体对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欲望和需要。因此要根据个人客户差异综合运用地理、人口、心理、行为这四个变数。
一般认为,行为因素是进行市场细分的最佳起点。具体表现可分析如下:
其一,根据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不同利益追求细分客户群。对银行而言,如对客户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分析,就可知客户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有的为方便、高效;有的为贷款和管理资金;还有的则为显示身份、地位等。
其二,根据客户对不同金融产品品牌的忠诚度来细分不同的客户群。如:坚定的忠诚者、若干品牌忠诚者、变化的忠诚者和非忠诚者。
其三,根据客户对某种金融产品的不同购买频率,细分为少量购买客户群、中量购买客户群和大量购买客户群。
其四,根据客户购买和使用金融产品时机的不同,细分为不同的客户群。如旅游季节,客户对旅游信用卡的需求增加;同样在旅游旺季,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各种交通工具保险的需求会增加。区分不同需求时机,便于金融机构把握时间,及时推出不同的金融产品,扩大销量。
其五,根据对金融产品购买状况的不同,细分为从未购买者、曾经购买者、潜在客户、首次购买者和忠实购买者等客户群。此细分的目的,在于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保持老客户,变潜在客户为现实客户,变曾经或首次购买者为忠实客户。
2.企业客户深度市场细分。影响企业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的规模与企业所处的行业这两个因素。企业规模包括企业的年营业额、职工人数、资产规模等方面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把企业客户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类型。行业因素是指规模相差不大的企业,由于它们处于不同的行业之中,因此它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考虑这些产品的风险,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客户由于行业不同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风险水平。比如,网络经济带动了网络公司对银行产品的需求量,然而这个行业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业务往来时提高警惕,加强防范。但同时,风险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确有可能从网络行业这种不稳定性中赚取丰厚的利润。
总之,金融市场深度细分的步骤重点在于识别市场细分因素、制定细分标准、对市场容量和潜力评估、分析市场营销机会以及提出市场营销策略。而目标市场的营销策略又分为无差异性、差异性、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三种。至于企业应采取何种市场营销策略,则应考虑企业实力、金融产品特性、金融市场特性、产品所处金融周期、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等因素,加以分析确定。
二、对后VIP时代商业银行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业务价值的思考
在现阶段,高端市场的竞争还处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在广大的、未经开垦的客户市场中去挖掘高端客户和建立客户关系。但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意识到了高端客户在银行利润上的巨大占比,并把人力、物力和差别化定价逐步向高端客户倾斜。各大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后VIP时代”,可供挖掘的高端客户越来越少,市场竞争将演变为对现有高端客户资源的你争我夺。由于银行现有金融产品间存在相当大的同质性,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也将走进价格战和增加广告投入的低层次竞争圈。长此以往,各银行将不断刷新产品价格、服务价格的底线,银行在高端市场的利润回报将越来越少;一些较为精明的VIP客户也会和银行讨价还价,要求银行为他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导致银行利润的进一步缩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商业银行必须改变现有的浅度客户细分,对自己的客户特别是高端客户进行深度的客户细分。
并在各个客户群的营销和维护上做到差异化、个性化的管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商业银行就特别需要借助一种全能的IT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系统),来提升对客户进行深度细分和维护的能力。CRM系统的应用将对目前的银行客户管理和业务流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其业务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供更全面的客户信息。要对客户群体进行深度细分,银行必须掌握客户全面和详尽的信息。银行的手中尽管有数以千万、亿万的客户信息,但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系统和帐户当中,无法了解客户全貌,更不要说进行综合统计和细分。CRM系统可以将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零散的已有信息整合起来,并由客户经理在客户的日常维护过程当中,逐步进行补充和完善,最后经过CRM系统加以统计和分析后,不管是按年龄、收入、投资偏好、资金流动性要求、家庭背景、个人信用、风险承受能力还是其他客户的特质进行客户细分,都能及时得到科学有效的细分结果,找到目标客户群。
2.更有效的资源分配。在现有的资源分配体制上,各大商业银行往往单纯地通过上一考核期间的经营业绩和本期所要达到的经营计划来分配银行的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这种分配模式,客观上能起到论功行赏的激励效果,但并不是效率最佳的模式
要让银行的服务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银行的资源分配就必须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首先必须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并对每个客户群对银行的利润贡献进行细算。只有把银行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有潜力的客户群中去,所投入的资源才能有最理想的回报。具备了完善的CRM系统,不但能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找到目标客户群,还可对客户群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到该客户群的综合贡献度和各次营销活动的成功响应比率等指标,了解客户群对银行利润的贡献以及具备的提升潜力。让决策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确定银行对各个目标客户群应该投入的资源,在资源分配和效益产出之间找到更合理的平衡点。
3.更科学的产品设计和定价。实现深度的客户细分之后,目标客户群内部的客户特质和偏好差异会大幅度降低,银行在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时,就可以将目标客户锁定为一个或几个经过细分的客户群,在产品的设计时就能更多地考虑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推出的产品更容易受到客户的接受和认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CRM系统提供的目标客户群的收入、价格承受强度以及潜在风险等指标,更科学合理地确定产品在不同目标客户群中的差别化定价,不但要抢占市场,还要做到效益最大。
4.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营销。在以往的产品营销过程中,银行常常是推出了好的产品,却不知道哪些客户最有购买的潜力,往往把目标客户简单地定义为资金余额最充裕的高端客户,然后对这些高端客户进行无选择的地毯式营销轰炸。这样的营销方式不但得不到好的客户响应效果,而且也使高端客户,不胜其烦。经过CRM系统对客户进行深度细分后,银行可以根据产品的风险化、收益率和基本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指定产品适用的目标客户群并进行营销,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产品营销中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傅喜文,《论信息技术与应用数据仓库技术在银行经营管理创新中的运用》[J],《财贸经济》,2009.6.
[2]杨国旗,《商业银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的对策》[J],《当代金融家》,2009.4.
关键词:天然橡胶;进口贸易;发展趋势
天然橡胶是国际重要林化产品,与石油、煤炭、铁矿石等战略资源并列为四大工业原料,属全球短缺资源。天然橡胶具有发展区域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作为我国热带农业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对当地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及社会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加之我国在工业化发展,使得天然橡胶供需缺口逐年扩大,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
目前,我国橡胶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已走出逆境,成为全行业创建品牌、对国家贡献最大的生力军。我国橡胶工业面对资源不足,天然胶、合成胶等橡胶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困难局面,全行业齐心协力,在汽车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全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概况
(一)天然橡胶概况
天然橡胶具备优良的综合性能,表现为高弹性、高强度、高伸长率,耐磨、耐撕裂、耐冲击、耐油、耐酸碱、耐腐蚀,以及良好的绝缘性、密封性、柔韧性和黏合性。由于综合性能出众,天然橡胶被广泛运用到工业、农业、国防、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国际上天然橡胶工业大规模发展超过100 年,目前有超过5 万种工业制品以天然橡胶为原料或与其相关。天然橡胶与石油、煤炭、钢铁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天然橡胶消费量成为一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传统理论认为,北纬15 度以北不适宜种植橡胶。上世纪50 年代起,中国农垦科技工作者通过科学实践,成功地在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北纬18-24 度地区逐步建立了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国际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宜胶地区面积非常有限,我国政府一直从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角度,以多种产业支持政策来推动天然橡胶行业的发展。本世纪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
(二)我国天然橡胶的基本生产及供求情况
天然橡胶是橡胶树的乳液,作为热带雨林植物,是我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热带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始建于1952年,是在极端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天然胶产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历经两代人多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半个世纪以来创造了世界奇迹并获得了辉煌成绩。据统计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
1、天然橡胶的生产现状
天然橡胶种植受地域的限制,发展潜力受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生态保护等条件的约束。橡胶的主要种植区域是海南和云南省。海南省主要是集中于儋州、琼海、白沙、乐东、澄迈和海口,而云南省主要集中于西双版纳州。由于海南省四面环海受台风的影响比较大,其单位面积产量远远低于云南。根据中国天然橡胶协会的数据2012年我国胶园面积达到1500万亩生产天然橡胶75万吨,单位面积产量80公斤/亩。在北讳18到24度之间,我国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国土面积现已基本开发完,天然橡胶供给的增长空间极其有限。
2、天然橡胶的消费及进口状况
天然橡胶的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度增加,国内天然橡胶消费需求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天然橡胶进口、轮胎出口面临巨大挑战。为此,我国在天然橡胶进出口及相关消费政策等方面制定了积极的刺激政策,比如上调出口退税,降低天然橡胶进口从量计征税额标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利润,从而鼓励出口。2012年中国天然橡胶进口17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1.7%,其中天然胶乳进口30万吨,技术分类天然橡胶114.4万吨,烟片胶 23.1万吨,其它形状的天然橡胶3.5吨,中国复合橡胶进口 102万吨。目前,中国进口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国是东盟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和缅甸,自上述五个国家合计进口量占当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总量的98.2 %,进口复合橡胶占我国复合橡胶总进口量的 95%以上。2001 年以使用中国和泰国天然橡胶为主,2007年至今基本上形成中国、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其他国家天然橡胶各占 1/4 的局面。中国天然橡胶自给率逐年下降,中国天然橡胶的供应越来越依赖于进口。例如:中国从泰国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50.56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72.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22.42万吨;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橡胶由 2001年的7.9 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60.98万吨,这些年数量增加了53万吨;从印度尼西亚进口天然橡胶从2001年的14.8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35.8万吨,数量加了21万吨;从其他国家进口天然橡胶的数量情况变化不大。
3、天然橡胶的消费出口状况
中国天然橡胶存在少量出口,但出口量远小于进口量,历年我国天然橡胶出口均价和进口均价相差无几,表明出口天然橡胶附加值并不比进口天然橡胶具有优势,中国天然橡胶出口竞争力低的原因主要是受气候影响国内的宜胶地较少,自产天然橡胶量又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二、未来天然橡胶市场展望
(一)我国天然橡胶的需求展望
因为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及广东",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全国适宜种植橡胶的面积有限,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可能性很小,加上天然橡胶其生长对地理及气候条件都有特定的要求,自然灾害例如热带风暴、台风、持续雨天或干旱、霜冻及病虫害都会影响其产量。近年来,国内自然灾害不断,天然橡胶产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会再像上世纪初那样迅猛增长。但是我国政府对天然橡胶的生产一般不实行限产措施,资金投入有保证,国家也会有相应的扶持政策,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天然橡胶投产面积以及产量均会略有增加。近几年我国经济依然稳步增长,预计 2013 年我国橡胶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
(二)天然橡胶价格预测
天然橡胶价格主要受以因素影响:1.天然橡胶市场贸易行情影响;2.天然橡胶供求关系及其进出口贸易影响;3.天然橡胶主产国之间的协定政策影响;4.国内天然橡胶的进口政策及税率影响;5.国内天然橡胶生产库存耗费等情况;6.主要用胶行业的发展情况,如轮胎及相关的汽车工业;7.合成胶的生产及应用情况,包括合成胶的上游产品原油的市场情况;8.政治因素及政局变动对天然橡胶价格造成的影响;9.自然因素气候节季影响。据相关人士分析认为,由于2012 年全球天胶供应量增速低于需求增速的态势未发生变化,未来天然橡胶价格仍会保持比较低迷的总态势。
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意识
我国特种橡胶工业目前主要生产丙烯酸酷橡胶、氯化聚乙烯、氯磺化聚乙烯、氟橡胶、硅橡胶和氯醚橡胶等少数品种,这些胶种基本没有形成系列,品种单一、牌号少、产量小,许多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还有许多胶种处于试验阶段;产品质量不稳定,环保压力比较大;专用配合剂少,基本使用传统防促剂和加工助剂,对提高特种橡胶及其制品的质量十分不利。
(二)对进口依存度过高
目前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为150万吨,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和进口国,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天然胶年消费量在迅速增长。
2002 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自此以后,我国一直保持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的地位。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年均增速为 7.3%,进口额年均增幅达到 29.7%。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量突破 200 万吨,达到 210.1 万吨,比 2010 年增长12.9%;进口额为 93.8 亿美元,比 2010 年增长 65.5%。2004 年~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逐年大幅攀升。2011 年,我国天然橡胶进口价格涨至 4464.5 美元/吨,比 2010 年上涨 46.5%,比 2004 年价格上涨 2.8 倍。
(三)材料涨价使成本增加
天然橡胶价格高企,严重影响用胶行业的盈利状况。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11 年协会统计企业平均利润率为 3.15%,预计 2012 年天然橡胶等主要原材料价格将延续高位震荡,用胶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再度经受严峻的考验。对于轮胎行业来说,天然橡胶价格大幅波动,使轮胎企业无法控制生产成本,产运行遇到极大的困难。2011年,轮胎企业效益严重下滑,行业利润比 2010 年下降 16.2%,亏损企业 11 家,亏损额比 2010 年度增长 92.25%,亏损面达 25.6%,比 2010 年度扩大 6.98 个百分点。
胶鞋行业受胶价上涨冲击较大,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产品价格又难以上调,效益急剧下滑。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去年胶鞋行业利润下降50%,产量也一路下滑。经历了几年增长,加之各种鞋类产品间的相互替代,胶鞋行业进入调整期也是一个因素。力车胎行业也受到胶价上涨的影响,产量增长不大,但行业集中度有了较大提高。橡胶价格上涨正在影响米其林(Miehelin&Cie.)等轮胎大厂。米其林说,天然橡胶价格2003年上涨41%,而同期其他原材料价格则上涨16%。欧洲最大的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和全球最大的轮胎制造商Bridgestone正在提高产品价格来抵消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
四、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贸易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
天然橡胶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和战略资源,政府对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十分重视。在制定进口政策时,按国际惯例, 一直把天然橡胶列为敏感产品,实施保护性措施,为推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保障国家对天然橡胶的供给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天然橡胶生产属于环境约束型产业,产业一旦萎缩,不仅将长时间难以恢复,而且丧失市场话语权,甚至受制于人。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应当继续坚持扶持。
(1)采取以工补农的办法,设立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基金,扩大良种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把补贴范围扩大到低产胶园改造和老胶园更新、胶园非生产期抚管、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技术培训和新产品开发及加工工艺提高等领域,并按产出量向国内天然橡胶生产企业和胶农予以补贴。
(2)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种植天然橡胶需要承担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应尽快将天然橡胶统一纳入国家政策性保险,建立天然橡胶灾害补偿制度,增强产业抵御台风、寒害和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坚持科学植胶原则
(1)在专家指导下,有序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调整胶园布局和扩大良种面积,有效提高适宜植胶区土地利用率。
(2)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将现有全国天然橡胶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增强天然橡胶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调整学科布局与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针对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攻关。加大对橡胶树重要病虫害如死皮病、白粉病等的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二是深入开展包括橡胶种质资源收集、大田种植、鉴定、评价方面的研究;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新胶种的研发力度,要联合下游企业和科技部门,开发适销对路的胶种。
(3)实施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天然橡胶良种苗木工程的配套完善,加大天然橡胶良种苗木的繁育力度,通过开展橡胶良种繁育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种苗管理,保障良种供给,促进胶园尽快实现良种化。
(三)增强天然橡胶资源支配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必将增加,而我国适宜植胶土地有限,单纯依靠国内资源很难满足需要。为此,认真贯彻"走出去"发展的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把我国特别是农垦橡胶产业的技术、管理、劳力、资金等优势与境外植胶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采取各类形式合作开发利用境外植胶土地资源,收购国外失管胶园和加工场地,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继续推动广东、云南、海南农垦在东南亚和我国周边地区的境外胶园和初产品加工厂建设。
五、结语
我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呈恶化趋势,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进口市场集中率也呈上升趋势,一旦主要进口国天然橡胶遇天灾减产,对中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短期内通过进口来缓解中国天然橡胶供需矛盾,但应积极地探寻更多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国家过于集中的风险,要建立有效天然橡胶进口监测预警与储备调节机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及向纵深演变的背景下,天然橡胶储备更具有战略意义高级生产要素培育战略,技术和人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从长远来看,中国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加大投入培育技术和人才等高级要素,提高中国天然橡胶产量、种植面积及自给率;期货市场战略,中国应加快推进进口标准胶的期货上市交易,增加上海期交所期货交易品种,吸引更多世界天然橡胶商及资金参与交易,活跃中国天然橡胶期货交易市场,争夺国际天然橡胶定价话语权,降低进口天然橡胶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一民.橡胶业要快却社会包袱[N].海南日报,2004-01-16(7).
[2]橡胶业高速增长结构调整成效显著[EB/OL].隆众石化商情网,2004-03-03(5).
[3]周文荣.聚丁二烯橡胶市场分析[J].中国化工信息,2003,(28):.
[4]范继宽.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的发展[J].现代化工,2000,(8).
[5]杜亚光.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橡胶科技市场,2006, (10).
[6]王锋.中国天然橡胶可持续发展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3,(3).
[7]王冬生.中国天然橡胶进口现状及未来发展[J].橡胶科技市场,2006,(12).
[8]黄先明.从天然橡胶产业安全角度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3).
[9]柯佑鹏,过建春.初探中国天然橡胶预警预报系统的建立[J].林业经济问题,2006,(5).
[10]柯佑鹏,过建春.对我国三大垦区天然橡胶的成本比较分析[J].中国农垦经济,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