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4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影视发展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植入式广告; 广告美学 ;发展前景
现代社会,我国广告行业从“一个营销沟通的打扰时代进入到一个植入的时代”。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竞争日益激烈的广告时代,传统的广告形式已经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占领消费者的心灵;植入式广告凭借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广告传播效果优势备受广告主关注和青睐。所谓影视植入式广告,主要是指将产品或者品牌及其具有代表性的视听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视剧、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中,通过场景的反复再现,使观众留下对产品或品牌的印象,继而达到营销目标的一种广告形态。[1]
植入式广告的未来是“一炮而红”还是“一炮而轰”不能简单地下定论。笔者试图在广告美学视野下对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前景进行探索性的剖析。
一、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意识”
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意识”指的是因影视作品中植入式广告所引起的审美意识,主要包括广告主在设计影视植入式广告时所需具有的审美意识及广告受众在欣赏影视植入式广告时所需具有的审美意识。
目前,数字电视、互动网络、3G手机、户外楼宇等广告媒介形态日益多样化,电视广告、网络广告、视频广告、印刷广告、车载广告、户外广告等广告形式日益多元化,再加上实力雄厚的外资广告公司不断进驻国内广告市场,广告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和先进的媒介技术推动了广告发展的美学化,广告呈现给受众的都是美的形象、美的诉求和美的体验,广告受众的审美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
为了追求商品利润的最大化,有些广告主无视受众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影视作品中大量植入与影视节目本身不太匹配的、生硬的广告。如在影视电视剧或者娱乐节目中出现的没有经过特别加工的道具植入、场景植入、镜头特写等粗糙的广告形式。他们低估了受众的智商,挑战受众的耐性。虎年春晚一次次雷人植入式广告就是把影视植入式广告推到风头浪尖的典型。
影视植入式广告不是在影视作品中的简单叠加、拼凑或置入,“美的意识”存在于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始终。因此,相关影视广告制作人只有注重“美的意识”,才会使影视植入式广告健康成长。
二、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在马克思那里是指,在物质生产之中的自由创造的法则,即物质生产必须达到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来进行生产,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即自由地创造。[2]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规律”指的是影视植入式广告创造遵循的美学规律的一般规律,属于马克思“美的规律”的特殊规律。
(一)商业性和艺术性相统一
“美的自由的艺术在外在形式方面是漫不经心的,不让它显出任何思索,目的和意图,而在每一点表现和曲折上只显出整体的理念和灵魂。”[3]影视作品讲究艺术性,情节完整性和内容统一性是首要的,植入影视中的广告虽然首要追求商业性,但是植入影视中的广告必须为影视作品结构的系统性、情节的完整。因此,与普通的广告形式相比,影视植入式广告须遵循 “影视第一,广告第二”[4],即植入式广告的商业性首先要服从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影视作品和植入其中的广告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
一部《刘老根》捧红了鸭绿江边河口的“龙泉山庄”。《魔戒3》的上映则在全球影迷心中掀起一股新西兰旅游热。《大力水手》的播出使大家发现菠菜的魅力。所以,影视植入式广告商业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可以实现植入式广告的后续商业繁荣发展。反之,就会出现类似虎年春晚节目植入式广告的“滑铁卢”。
(二)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合规律性就是真,合目的性就是善,自由也就是真与善的统一。”[5]影视植入式广告的真就是广告中所涉及的产品或品牌客观内容的真实及广告艺术表现的真实,善即消费者的功能利益诉求。
现在我国大部分影视植入式广告主要是综艺节目中或影视作品中产品或品牌标识植入、道具植入、镜头特写等简单植入为主,植入内容具有真实性,但是随着植入式广告发展层次的提升,情节植入、角色植入、意境植入、性格植入等在影视作品中的深度植入广告形式会很多。它们为了广告发展及剧情的需要,不可避免地会运用夸张的手法,但是有些言过其实的广告植入可能就会适得其反。“诚实的广告才有销售力”,“以善取胜是广告审美价值的突出表现”。[6]虎年春晚国窖酒1573的广告植入可属典型的嫁接不成功的影视植入式广告。《奋斗》中的诺基亚手机广告和奥迪汽车广告植入可谓经典广告植入。剧中的手机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影视道具,主要成为显示各式人物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广告代言物,比如:陆涛毕业初使用时尚、运动款诺基亚手机,等遇到富爸爸之后,开始使用经典、高贵的诺基亚8800;陆涛的富爸爸座驾一直是奥迪A8,小有成就的陆涛开的是奥迪A4,而富家千金米莱则使用的是奥迪A3。
符合产品或品牌个性特点的影视作品才能达到广告植入效果,广告和影视情节融合度、相关度越高,植入其中的广告给受众留下印象越深刻,他们审美愉悦和满足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关注、寻觅、喜欢其中植入式广告蕴含的生活品味、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因此,影视植入式广告商在广告植入之前一定要谨慎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力争使植入影视中的广告与影视实现完美统一,使广告实现最大化的真、善、美。
(三)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表现之一是目前的影视植入式广告还游离于国家相关法规和政府监管之外,影视植入式广告的泛滥发展也无人限制。影视植入式广告不仅仅是广告,还是影视的一部分,担负着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引领人们的生活潮流,激发人们的消费需求等重任。因此,影视植入式广告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监管制度的约束、社会大众的监督和影视植入式广告制造商的自律。只有这样,影视植入式广告才会拥有健康的绿色生长环境,最终才能发展为广告主、媒体及观众青睐的广告形态。
表现之二则是:影视植入式广告只有与其他广告形态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种广告的优势形成一种广覆盖、立体化的交互整合式广告传播形式,那样才能实现植入式广告效果最大化。《丑女无敌》360度品牌植入发展策略就是影视植入式广告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典型案例。策略上遵循传播价值最大化原则,在软广告和硬广告的组合上,做到植入广告和硬广告互相关联。[7]
表现之三是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发展增值产业链。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影视植入式广告不仅仅可以提高植入影视中的产品或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还可以产生与植入式广告相关的出版业、游戏业、娱乐业等产业的增值发展。
三、 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创造”
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创造”包含以下途径:
(一)影视第一,广告第二
影视植入式广告需要选择正确的影视作品,因为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可以推动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反之只会是失败的影视作品的牺牲品。再者,植入影视中的广告必须是影视的血肉,植入影视之前需要精心策划,选择与广告产品或品牌特性相关度高的影视作品作为广告载体,影视的情节发展与广告内涵统一,影视中的人物个性与产品或品牌个性一致,影视作品的目标观众与广告中的目标消费者有最大的共同点。只有事前介入影视作品中,量身定做广告植入内容才能实现广告和影视作品血肉相连。《杜拉拉升职记》中植入了汽车、电脑、手机、红茶、泰国旅游局、巧克力、化妆品等将近30个品牌,都是与都市、白领有关的产品品牌,但是因为其影视作品的偏喜剧特性,观众易于接受这些植入广告,而且乐于购买其中的广告品牌。
(二)科学发展影视植入式广告
内容是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的精髓,没有内容的品牌是没有内涵的。创意的新奇需要形式的创新及情境的创新,此外还需把握荒诞与新奇、华丽与自然、幽默与哲理、秀婉与祟高等广告美类型的辩证关系。一部影视作品尽量植入一种商品中的一种品牌,以实现行业独家、植入品牌聚焦、品质保证、专注服务。多种品牌聚焦于一部影视作品中则需要科学安排各类品牌的表现形式,以实现诉求差异。
此外,还要考虑植入影视中的广告的时效性、重复度、产品生命周期等。建立科学、完整的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评估体系,对植入影视中的广告效果量化评估,实现影视植入式广告的科学发展;构建影视植入式广告定价体系,促使影视植入式广告规范发展。
(三)构建绿色影视植入式广告
影视植入式广告发展需要广告主、影视制造商、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等共同监督管理,从制度上和法律上规范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影视植入式广告相关制造人也要加强自律意识,以和谐的植入广告环境构建绿色影视植入式广告。
(四)打造影视植入式广告系统产业链
影视植入式广告在植入阶段有成效时,要发展成为一个以影视植入广告为源头,进而进入娱乐业、游戏业、服装业、出版业等其他产业的影视植入式广告系统产业链。建立以植入产品为核心的系统产业链,使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有连续性,打造影视植入式广告后续效应。
只有与社会其他广告形式有机整合发展,充分发挥不同广告媒体的传播优势,才能更好地实现广告传播效果,最大化地塑造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四、影视植入式广告“美”的前景
2010年1月1号广播电视广告管理61号令的实施,广告发展进入瓶颈期。植入式广告因为其成本少、效果好的传播优势慢慢开始受到广告主喜爱,严峻的广告市场环境和广告规范管理为植入式广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植入式广告嫁接于我国影视载体中,初期的实践已经证明影视植入式广告效果比其他的广告效果相对较好。有人预计,2010年付费电视植入式广告规模将达到3 100万美元。2010年植入式广告步入全面亢奋的时代,群雄并起,前途光明。因此,影视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美”的,有美的前景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遵循植入式广告“美的规律”进行“美的创造”,打造系统的影视植入式广告产业链、构建绿色植入式广告、形成立体交互整合式广告传播体系,促成影视植入式广告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海.广告主青睐隐性广告[J].广告大观 :综合版,2005(05).
[2] 张玉能.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 [德]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杨宗灵.从《奋斗》看影视剧植入广告十大原则[J].市场观察,2008(01).
[5] 张微.广告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 黎泽潮.广告美学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的魅力在于展现现实世界中没有的奇观,而动画正是营造出奇观的最佳手段。科幻这一题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体现的正是超乎现实的存在。所以说,动画是科幻题材的最有利的表达载体,同时科幻题材又使动画这一创作手段所特有的魅力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因为动画的超现实表达手段和科幻题材的超现实内容,决定了科幻题材和动画存在一种天然的联系。在目前的动画市场中,科幻题材动画有广大的受众,特别是在日本和欧美等国家。但是在目前的中国动画市场上却少有这个题材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科幻题材动画现状,归纳和总结科幻题材动画的艺术特征,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1 什么是科幻题材动画:科幻题材动画的定义
谈到什么是科幻题材动画,首先要从什么是科幻谈起。科幻是科学和幻想的结合,它并不等同于科普,也不等同于奇幻。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作家的阿瑟?克拉克提到过一种被广大科幻迷认同的论点:当技术发展到具有神性时,科幻也就变成了现代奇幻。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科幻和奇幻这两个文学界泾渭分明的国度正在融合。幻想是科幻动画的基础,科学是科幻动画的支柱。这两点是科学幻想题材动画的基本元素,缺一不可。
2 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和种类
在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上,科幻电影几乎和普通娱乐电影发展同步。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是1895年上映的《机器屠夫》。这部仅长一分钟的电影讲述的是,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随后在机器的另外一端就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食品。该影片预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讽刺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科幻电影的创立者,法国电影制片商梅里斯在1897年拍摄了世界第一部关于X光的电影。在影片中,梅里斯扮演一位医生,他给病人照X光,X光仪器一打开,病人的骨骼便立刻显现,接着,居然从肉体中走了出来,而肉体则失去了支撑倒在地板上。随后,手术台被掀翻,X光管爆炸将教授炸得粉碎。影片采用了两种特技:一是双重暴露,即骨骼与肉体分离显现。二是定格摄影,将教授分离出来,炸成碎片。科幻题材影片在诞生最初就和电影特效紧密联系。其中那种超现实的表达方式和动画特有的表达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构成。科学和幻想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容组成的基本元素。这也决定了科学幻想题材动画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是同等重要的。其中,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假定的科学世界观的构架。往往在影视作品中更突出的是画面的因素,所以不可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大段理论的说明和添加过的注释。这就要求这个假定的科学设定既要有新意的同时又要符合逻辑便于理解。幻想性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果没有幻想的成分,动画也就减弱了其原有的魅力。在《星际宝贝》中,其幻想性的元素是外星人,其现实性元素是真实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感。如果去掉这一幻想性元素,把里面的星际宝贝这个角色用一只小狗来替代,也许同样能讲通顺这个故事。但是这样的故事远不如之前的设定令人激动,失去了动画特有的魅力。所以说,科幻题材动画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即是科学和幻想,这两者分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
(2)科幻题材动画的分类。科学幻想题材种类的划分,可以从剧本的角度来说。一类是关于站在当前的立场,对于未来的思索,这其中包括基因科学、时光穿梭、宇宙探索、星际接触等类别。作品中体现的是对未来的预测或者遐想。例如,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其故事年生在未来的2019年,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该片表达了一种对于未来的危机感;另一类是对过去历史的一种假定性思索,在科幻领域中被称为“蒸汽朋克”。在这类科幻作品展现是过去(大多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的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是过去的人想象中的现在或者未来。“蒸汽朋克”影视作品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其中的主要科技代表元素是机械而不是电气,其代表动画作品,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还有一类就是以某种科学理念为依据,构建一个虚拟的时空,这个时空间既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或者未来,而更是一种结合了科技的超越现实的童话。例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其年代是虚构的,天空之城的诞生年代既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是一个我们不了解的时代。该片以科幻元素作为载体,来讲叙一个充满环保主义色彩的故事。
3 科幻题材动画的作用和意义
(1)面对成年人方向。动画往往被定义为给小孩子看的。然而事实上,中国看日本动漫成长起来的一拨人,年龄已经将近而立,这部分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仅仅是目前的少儿动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更有深度的故事。科幻类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也是观众们主要寻找的东西。对于科学之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或者是尊重文化的人都会被其震撼和吸引,而科幻作品,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美以艺术的形式从冰冷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2)面对青少年儿童方向。虽说动画片的观众不应该仅仅是儿童,但是目前中国动画的现状是依然无法满足3.6亿儿童的需求。从少儿的角度出发,动画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价值观。著名科幻作家郑文光先生在五十年代就说过:“一个科学的大脑,一种科学的精神,一种科学的态度,是首要的。通过科普文章去宣传,不如通过艺术作品去感染,去渗透,去熏陶来的好。”动画比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教育不应该是限制孩子们的思维,强硬的灌输,而是应该让孩子懂得自己去理性选择。科幻题材动画的教育意义也正在此。
4 分析中国动画中的“科幻”动画
(1)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说到中国科幻动画的历史,这里的“科幻”动画是带引号的。因为事实上有很多被归为这一类别的动画片都不能被称之为科幻题材动画,其讲述的内容要更接近科普。《黑猫警长》也在一些文献中被冠以“科幻题材动画”的头衔。但是我认为,这不能算是科幻题材动画,本片虽然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并没有关于科学的幻想在里面,里面所介绍的知识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这部动画更应该说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2)中国“科幻动画”的现状。近些年来中国的科幻题材动画处于低谷,鲜少有这一题材的佳作。勉强能算得上是科幻动画的,大概就是《蓝猫淘气三千问》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认为这部动画作品不能算是科幻题材。虽然片中有用到过一些如外星人、宇宙飞船、基因改造等科幻元素,但是事实上它是在用科幻的元素来生硬的套在故事上,其中的科学性和幻想性都不够,硬要归类的话,个人认为它更应该算是一部科普题材动画。
5 从创作的角度来分析科幻题材动画
如果想要令科幻题材动画在中国的市场上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把自身对于生活和对于科学的理解溶入作品中,具体的改良方法就要从创作部分来谈起。
(1)剧本选择。在动画制作的前期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剧本的选择。剧本的选择方面,有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1)科幻动画剧本应具有来自现实情感的感染力。优秀的动画作品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的来源是贴近自身情感和符合自身逻辑的剧情。是科幻题材,注重的是科学的幻想,然而所谓的幻想并不是完全天马行空。影片的概念设定可以是超越现实的,而影片中的细节和情感则要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观看者会觉得感同身受,真正被影片所打动。2)科幻动画剧本应尽量避免科学上的硬伤。科幻题材的剧本创作中,还有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就是科幻作品的科学性。科幻题材作品之所以和其他幻想题材作品区分开,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前面也说到过,让科幻题材剧本的创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是不现实的,这就造成了在剧本的编写阶段经常容易犯一些技术性错误。事实上,有很多知名动画导演都具备丰富的学科背景。例如,日本有“动漫之父”之称的手冢治虫有医学博士的学位,再有日本动画导演大友克洋是学习建筑,日本导演宫崎骏是学习政治经济学。从他们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溶入动画作品中,而这一点正是目前中国动画创作人员所欠缺的。在前期阶段,影片的编剧、美术设计,应当和相关科学领域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推敲剧本和美术设计,尽量把硬伤出现的概率减低。
(2)美术风格设计。美术风格的设计也是科幻题材动画的一个亮点。大友克洋曾经说过:“一部动画片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美术设计。因为影片80%以上都是靠画面来传达意思的。美术是动画片基础中的基础。”超现实的影片中的美术设定也是需要从生活中吸收而不是凭空捏造。押井守在制作《攻壳机动队》时到香港采风;大友克洋在制作《蒸汽男孩》时到英国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纺织场、建筑等。科幻题材影片美术风格的设计,不是临摹现实,而是经过对现实吸收,然后重组设计,达到符合客观逻辑又超越现实的效果。
6 对中国科幻题材动画的发展前景的展望和设想
在当前中国市场背景下,动画所针对的群体主要是少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动画行业工作者,对于传承中国历史上的五千年文明是有义务的。然而仅仅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讲述课本上的历史,是无法让他们真正体验所谓的中国文化的。科幻题材动画正是体现这种历史的灵魂、民族的精神,甚至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极好的载体。通过科学幻想和人文情感打造出来的故事,可以吸引青少年的视线,同时又传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观。结合紧密结合自身历史和情感,充分发挥想象力,严谨对待科学知识,即是作为一名动画创作者所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学科价值;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对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学科,在其众多的分支学科与研究领域当中,有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子学科――影视人类学。在当今社会,人类已经早已进入“读图时代”,电脑、手机等新的媒介已经早已普及,因为有了互联网,信息闭塞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影视人类学则很好的适应了这种潮流,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影视人类学发展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内容真实性的问题,这是所有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中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尽管影像的真实性已经比文字的真实性要大大提高,但拍摄者毕竟是有价值判断和个人喜好的人。虽然镜头中的东西是真实的,但这些内容都是拍摄者想让观众看到的内容,那么镜头之外呢?那些内容是不是就是作者不喜欢的或者与作者想要得到的结论相违背的内容,也许只有拍摄者自己才知道。
第二是道德问题。罗伯特・弗拉哈迪在拍摄完著名的《北方的纳努克》之后不久,纳努克因为饥饿而死亡。虽然这只是纳努克死亡的一种说法,还有人说是因为疾病,但既然有这种说法,肯定就有这种可能性。追求影片的真实性毋庸置疑,但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目的应当是使人类的世界更加美好,如果为了得到影片的真实性,而无视调查对象恶劣的生存状况,不提供哪怕是人道主义的帮助。这样的作品即使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也会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受到道德的谴责。
第三,具体到中国的影视人类学发展,可能存在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数我们把大部分尽力都集中在了少数民族地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创作从最初为政治服务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发展一直是以少数民族为拍摄的对象,并且以边缘人群、即将消失的文化为对象。这不禁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并且把握不了人类学的全部内容。
第四,近半个世纪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拍摄了一大批质量不错的影视人类学影片,但是与此相比,我们的理论创新与发展却显得较为滞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重视实践经验,不重理论建设的民族。理论上的不足带来的就是影视人类学片的内容较为单一,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对于也是人类学片不能仅仅停留在猎奇的层次上,更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二、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前景
正是因为影视人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一些不太成熟与晚上的地方,所以它是一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学科。作为一名人类学的学生,我提出一些不成熟的个人建议,以期影视人类学的更好发展。
首先,拓宽影视人类学片的拍摄内容与视角,美国的人类学研究范围很广泛,从医疗、舞蹈、饮食、同性恋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到新几内亚的猎头族等,几乎无所不包。这给我们中国的人类学包括影视人类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比如去年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其实就有很浓厚的人类学味道,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和谐主题,以及在食品安全日益严重的中国,人们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以外,我看到的是一个包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中华,作者对美食的介绍仅仅是从不同大制作与类型介绍,没有侧重哪个民族,更没有侧重于所谓的发达地区或者是为了满足大城市的人猎奇的口味而介绍偏远地区的东西。
第二,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形成自己的风格。我认为理论建设不仅仅是指介绍、翻译外国关于影视人类学的著作,更应该加强同母体学科的联系。相对来说,在人类学、出传播学以及拍摄技术上我国的理论建设相对来说还是同西方的差距较小,并且有自己比较成熟的建制,影视人类学如果更多的吸收这些学科的理论成果,并发展出自己的影视人类学理论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途径。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在国际上总是跟随在人家之后的尴尬地位,成为独树一帜的并具有影响力的一派。
第三,放宽自己的视野,从更长的时间段里拍摄。社会文化的变迁是人类学一个很重要的主题,也是影视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影像的办法是描述变迁最为直观和形象的方法。八十年代的纪录片《话说长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反响,可以被称为是一条河流的民族志。在二十年之后2006年,央视又拍摄了《再说长江》作为其姊妹篇,通过两部片子的对比,不仅可以看到这条河流的变迁,两岸数以亿计的百姓的变迁,更能体会到不同的年代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的不同,这或许比几本书的描述更来得直接。
影视人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未来人类学以及新闻学的发展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摘要]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其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电视电影是一种新兴的电影品种,指为电视首映而制作的影片。它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才只有30多年,而在我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电影既吸收了电影传统中用精致的声画语言进行叙事的各种技巧,又适应了电视媒介的特点,体现出了影视艺术在新传媒时代强烈的整合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影视艺术同宗同源而又殊途同归的深层美学特质。
一、电视电影的起源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办电视台,宣告了电视媒介的诞生。由于人们对这一新鲜事物大感兴趣,一时间待在家里看电视节目蔚然成风。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因此,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两种艺术形式——电影与最强势的传媒——电视,从40年代开始了激烈竞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0年,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网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网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网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0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网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探亨特》和由斯皮尔博格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十集电视电影《兄弟连》等。
二、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
和中国电影百年历史相比,中国的电视电影只有10年的历史。虽然只是短暂瞬间,但这毕竟是电视电影开创性的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的电视电影走过了一段不断突破和创新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自1996年1月1日开播以来,每年播出上千部影片。一方面,随着事业的发展,电影频道中心面临必须从简单提供节目到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制作节目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影频道肩负着成为影视合流龙头的重任。同时,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中国电影产量不断下滑,电影频道节目编排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从1998年开始,电影频道开始尝试自己制作一些节目,并拍摄故事片,由此掀开了中国拍摄电视电影的序幕。
在最初的尝试中,“第一次吃螃蟹”的电视电影人把重点放在独立拍摄影片上,主要参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的刻画与镜头的运用等,强调电影化的表现手法,并且根据电视播出的特点,为了达到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降低成本的目的,尽量选择场面小、情节比较紧凑、人物相对较少的题材。第一部拍摄完成的电视电影是杨亚洲导演的《别了,冬天》,其主演为喜剧明星牛振华,女主演是陶红。影片故事类似日本的《寅次郎的故事》,对于后来的电视电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由于缺少理论定位和创作经验,早期的电视电影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艺术质量不高的问题,如剧本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创作的科技含量不够,电影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等等。
1999年4月,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正式成立了电视电影部,正式铺开了电视电影的创作道路。2000年伊始,电影频道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及《当代电影》编辑部召开了关于电视电影的研讨会。在认真研讨和总结了电视电影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制作经验之后,电影频道决定部分电视电影用16毫米胶片拍摄,目的是提高电视电影的艺术质量,用优秀的作品打造电视电影品牌。2002年,电影频道经过反复论证和大量调查研究,决定从世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和电影技术发展前景以及电影频道的未来考虑,电视电影采用高清数字技术拍摄。从最初采用标准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到部分采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到转向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的创作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近10年来,电影频道已经推出了一千多部电视电影作品,不少作品显示出可贵的艺术创新锐气,其结构的张力、形象的丰满以及风格、样式的多元性探求等方面,都堪与电影相媲美。由于其题材涉及非常广泛全面,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节目,为中国影视艺术宝库增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其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收视率上看,每部电视电影作品黄金时间首播的观众人数一般都在2 000万至3 000万人次左右。其中,60%以上的电视电影作品首播的收视率都能进入电影频道当周收视率前十名。由此可见电视电影观众层面的广泛及其社会影 响。同时,不断发展的电视电影事业,也激活了电影文学创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电影创作人才。现在,电影频道每年都能收到1 000多部剧本,一大批成熟的剧作者和年轻导演从电视电影起步,现在也成为电影或电视剧拍摄的新兴力量。不少为我们熟知的著名导演、演员都曾为观众奉献过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比如导演高希希、杨亚洲、乔梁,演员陶虹、李亚鹏、陆毅、佟大为、潘粤明、何琳等等,不胜枚举。2003年,由电影频道(CCTV-6)出品,歌手艾静主演的电视电影《黑白》代表中国的电视电影首度走出国门,在第16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荣获了评委会特别奖;2004年,纪实性电视电影《一个农民的导演生涯》在第32届易本希国际电影节上荣获银奖;2005年11月,中国女星何琳因在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中饰演阿秀一角。获得了第33届国际艾美奖最佳女演员奖,这是亚洲女星第一次获得如此殊荣。这次获奖又一次见证了中国电视电影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辉煌时刻。同时也为中国的电视电影人坚定了无限的信心。 转贴于
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目前在电视电影的创作和制作管理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剧本的创作上。由于大多数剧本是自由来稿,许多作者是新手或是非专业作者,剧本的成活率比较低;而且在剧本的内涵上,存在着作品的容量不够、内容单薄,剧情简单、雷同,人物概念化、性格不鲜明等不足。许多有能力有分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参与到电视电影的创作中。二是在影片的制作上。由于电视电影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在电影的制作上缺乏制作经验,在电视电影刚刚开始起步的前两年,基本按照电影的制作方式拍摄而成的作品不多,大多数影片是用磁带而不是用胶片拍摄的,所以,使不少作品看上去更像是电视剧。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小制片公司不具备拍片能力,而将项目转包出去,使制作经费在转包过程中被盘剥,严重影响了部分影片的拍摄质量,这也说明在电视电影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操作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中国电视电影的未来前景
面对这样一个新的艺术创作和生产领域,中国电影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对于它的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关于电视电影的创作
在题材上,由于电视播放具有比较快捷地反映人们最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的特点,因此,可以加强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那些带有新闻性、时代感的现实生活的题材,或表现真人真事的纪实题材,都可以成为电视电影的主要题材类型。此外,还可以关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名著的改编和儿童片。同时,要借鉴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创作经验,强化为档期制作,为类型化的片场制作,打造国产类型电影品牌,提高电视栏目整体质量。在人才上,可以吸引更多有创作经验的优秀导演加入电视电影的创作队伍。
2.关于电视电影的投资方式和制片方式
几年来,电视电影的制作队伍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独家投资和多种投资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每年有100多家影视制作单位参与电视电影制作,目前的电视电影创作已初步形成规范化的生产运作。因此,电视电影要继续发展,就要继续引进市场机制,用市场方式来进行运作,使电视电影的生产完全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建立制作、发行、播映的完整机制,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视电影经营机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由于制播分离制度的实施,电影的投资可以从原来的先期投资过渡为后期购买,以适应市场经济。
3.关于电视电影的市场开拓
从已经播放的电视电影的收视反应来看,电视电影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如果再加上16毫米影片市场和其他后开发市场,将会形成一个对整个电影产业具有重要影响的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根据电视电影的不同类型和观众的观赏需求来划分播出的时间档期,形成不同风格的栏目,以栏目的整体优势吸引观众,赢得市场;也可以扩大播放市场,将播放电视电影的频道由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扩大到全国地方台的影视频道。同时,综合考虑影片的市场价值,可以将一些已经播出的、观众反映较好的、质量上乘的影片制成拷贝或VCD、DVD,在国内或海外市场发行,以整合资源,扩大市场。
4.关于电视电影的生产用材
国产电视电影的用材先后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过程:1999年时是用标准清晰度数字磁带拍摄的;后来又广泛使用16毫米胶片作为电视电影拍摄用材;在2002年伊始,又开始采用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进行拍摄,标志着电视电影进入了数字化的发展阶段。这种完全按照电影的技术标准拍摄的高清作品,既能满足不久的将来电视转为高清晰数字播出的节目需要,其中的优秀之作,还能从磁带转成胶片,或以光盘的形式,作为影院电影放映。因此,由“磁转胶”到“胶转磁”—转换成高清晰度数字磁带进行拍摄很可能代表本土电视电影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这样,影视合流就得到进一步深化,从电视播放电影,到电视业和电影业联手制作影片,再进入以电视技术为电影院制作电影的新阶段。影视合流更广阔的前景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不管怎样,如今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会有电视电影的播出,它的出现给电影频道的节目补充了新鲜的血液,也改变了我们关于电影的观念。电视电影探索了将电影与电视的媒介特性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影院电影移植到电视屏幕上去,在此电影得到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电视也获得了新的艺术营养。在我国,它更是电影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途径,也是电影界的一个新的艺术增长点、人才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艺术,它的特性、优势和不足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理论界不断探索,更需要电影人努力去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长潇.电视影像传播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皮影艺术;皮影动画;数字动画;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J5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47-01
皮影戏又叫做灯影戏,最早诞生于西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是对皮影戏最形象的诠释。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皮影艺术自身也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以皮影艺术作为载体的皮影动画,可以说皮影动画的出现摆脱了皮影艺术的一些自身限制,无形中也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艺术形式。皮影动画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1957~1965年是中国皮影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从1958年第一部皮影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起,已有十几部吸取了皮影表现技法的动画片问世,如《张飞审瓜》、《人参娃娃》、《桥》、《金色的海螺》、《渔童》、《狐狸送葡萄》等,皮影动画从中国的传统皮影艺术中吸取了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动画的传统艺术性。
(二)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中国皮影动画在开拓中转折,发展出现瓶颈。90年代以来,电脑动画成为了动画业的主导潮流,在这种冲击下,出现了运用电脑、数字技术制作皮影动画的趋势。2006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创作的皮影动画《桃花源记》获得了TBS数字作品大赛的最优秀奖和2006年中国国际动漫影视作品“美猴奖”大赛最佳短片大奖,这部短片通过数字手段,将中国传统的皮影艺术运用在3D技术平台上,既有民族文化特征,又充分体现着高科技的时代气息。
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的时代,如何将皮影艺术与数字技术完美的结合,制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时代信息的皮影动画,我们必须依靠高科技的手段,因为,现达的数字动画技术为皮影艺术、皮影动画提供了灵活的表现手法。
(一)二维皮影动画的模拟效果
二维动画是在二维空间中绘制的一些平面活动的图画,是对手工传统动画的一个很大的改进。通过编辑关键帧部分,计算机会自动生成中间帧,给画面上色,产生特技效果,并且能实现画面与声音的同步。
(二)三维皮影动画的渲染效果
三维动画具有特殊的质感和立体感。在制作方面更加自动化,绑定骨骼后中间动画可以在电脑中直接生成,节省不少时间和人力。
将数字技术运用到皮影艺术当中既能真实的再现皮影戏的原理,制作上也更加方便,可以根据受众的需要随时修改,更重要的是,在皮影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的传统,比如蒙太奇的手法等等。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皮影动画更加容易传播,比如通过互联网,电视等,让更多的人知道皮影,使其广泛传播。但是,数字技术在运用到皮影艺术的过程中必须有,取舍,取其精华,博采众长,既传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发展了当代动画。这也为我们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发展了新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只是借助于更容易把皮影艺术以及皮影动画的媒介,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最终是将皮影这门艺术流传下去,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因为皮影艺术也对于当代数字动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皮影艺术用于当代动画中,不仅丰富了电脑动画的内容,而且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数字化的时代,制作皮影动画,把传统的民间皮影艺术与现代的数字电脑动画技术相结合,两者结合并有一个新的平台发展,使得皮影动画的发展更有生机。
(二)皮影艺术使新式动画人才增强了艺术修养。这个传统的艺术在近代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但是数字化皮影动画的问世,赋予了皮影艺术新的形式和内容,使得新式动画人才更好的学习传统的皮影艺术,让传统艺术在人才的交流中传递下来更好的应用到现代的电脑动画中去,让皮影艺术符合新时代人的审美观念,使皮影艺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现在国家也对皮影艺术越来越重视,2006年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在努力的为皮影艺术找到一条适合且长久的路,所以,将皮影艺术与数字动画相结合,不仅能使现有的传统皮影艺术重见光明,而且也能在皮影艺术中加入各种各样的现代元素,使它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相信皮影艺术这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动画为载体,借助数字技术,在未来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子森.皮影戏[N].生活日报,2007,11,21,(4).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