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范文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浅谈初中语文德育教育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渗透

语文教学不仅是其它学科的基础,更是学生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教师积极地加强对于德育渗透教学的研究以及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其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地优化应用,是初中生获得良好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从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涵义出发,论述了初中语文德育的特点,并详细的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培养的主要途径[1]。

一、德育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是一种更多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但教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也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甚至数、床上用品、化学知识。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学生是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

教育者只有研究他们,从他们的实际蹦发,按照他们成长的客观规律去施加教育影响,才能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自觉行动。我们的德育理论能否真正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青少年德育教育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青少年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只有如此,才能为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提出科学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2]。

从身体的道德教育因素描述情节、表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客观事实特定的艺术品质,生动的文学的内容。事实上,这也是在哲学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教育,在收到小学,我们只负责为听力,写作。到初中,我们就要负责认为,初中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做,学习不是必须做得好,因此,在中国教育领域,显示社会道德远,我们只能说这是使用语言教育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按钮。社会需要人文道德是成为中国教育背景。这两个相互补充。鉴于德育和初中语文的关系,我们应该把道德基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情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启蒙教育,使学生发展健康人格,培养良好的德意志品格。

二、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型特点不突出

由于目前许多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语文课与其他课型并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是突出掌握词汇表达法、多让学生说话,这就使得许多语文课教学方法与精读课、阅读课等其他课型雷同,初中语文阅读课交际性、互动性特点并没体现出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被用来讲解词汇、表达法,而有限的练习时间也只是填空、造句等等这些缺乏针对性的训练。同时,教师过度关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课文上课文,教学思路缺乏延展性,语文阅读练习也主要是针对课文回答问题或复述课文大意,没有进行交际拓展练习,体现不出阅读教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现代汉语阅读教学采用的模式是,首先教师讲解生词并朗读课文,然后讲解课文内容,接着学生跟读课文或者学生之间朗读课文,最后围绕课文中的话题组织讨论或谈感想。

(三)语言输出效果缺失

目前, 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功能交际法,即3P模式,这种教学方法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强调语言输出的结果,而忽略了语言生成的学习过程,导致学习者语言输出比较盲目,表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学生主要是在“学话说”而非“学说话”。比如说,让学生运用某些词汇或表达法去完成一项交际任务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不会关注怎么把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说出来,而是生搬硬套去用这些词汇或者语法造句,当学生一离开课堂和书本,就很难自如展开阅读表达。学生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句型操练、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等,开口率虽然提高了,但是实际的交际中成功率并不高。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教材在教学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了解母语的主要渠道,对于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意义更加重大,所以选择合适的教材有利于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什么样的教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因素,什么样的文化因素适合在教材中出现,在教材中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正确的运用语文进行日常交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平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辩论赛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思想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上的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强化对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在德智两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词来引导学生的行动和思想,以文章的内容来启迪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感受与理解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初中课本中还有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角度出发,渗入节约与勤俭的内容,使学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并能够持之以恒,促进学生思维上的转变,最终实现课上德育教育的目地。课上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这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对学生的生活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4]。

结论

总之,德育培养的核心就是使学生能够领会和运用理智的思想和善良的品质。初中学生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能够从行为和心理上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田贺书. 构建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语文课堂[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3).

[2]石秀敏.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J]. 中小学电教(下),2011(01).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初中教育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便是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严于律己,积极向善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作为初中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并未能起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究其原因,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未能有深刻的认识。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实现初中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就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探寻出一条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便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具体分析,通过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并学会一系列做人的道理[1]。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分清善恶美丑与是非对错的能力,并且能对个人言行将会产生的后果进行基本判断,但是,他们依然不具备强有力的行动能力,无法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及智力潜能做出全面、确切的评价。而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对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学会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在导语中渗透德育教育

导语为一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如果做好了导语的设计工作,不但可充分调动学生对接下来学习内容的积极性,而且还可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得到德育教育[2]。以《皇帝的新装》这一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事先设计相应的导语,向学生讲述“狼来了”的故事,并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看法和感受,最后为什么没有人帮小孩驱赶狼群?进而引领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我们应当做个诚实的人。随后再继续引导,倘若国家的臣民均失去了诚信,那么这个国家又会面临怎样的境地?通过设计这些导语,可将学生内心的情感与动机充分调动起来,认真阅读并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并认识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诚信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升华思想。

2.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德育教育

(1)情感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与政治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初中语文是通过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借助优美的语言与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爱国教育的目的。教师只需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教学,并做好指导工作,便可将学生爱国之情以及民族自强的激情有效激发出来。例如《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等课文,其从不同的角度对祖国展开讴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而《岳阳楼记》、《三峡》等课文则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祖国壮丽风光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情感。

其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也使得他们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容易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讲述人生哲理的课文。例如,《紫藤萝瀑布》这一课,作者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与人生的美好,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要更多地看到生活中的阳光与美好,从而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三,培养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思想感情。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有关亲情与友情的课文,而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切不可采取单调乏味的说教形式,而是应当从课文内容出发,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热爱亲人、重视朋友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景》通过真切、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父亲送别将要远行儿子的场景,生动表现了父亲的爱之之心以及儿子对母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而《羚羊木雕》则通过描述“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最要好的朋友后,被父母发现逼着要回来的这场小矛盾,表现了成人世界里的重财轻义与孩子之间的单纯。这些课文从正反两面表达了亲情与友情的难能可贵,培养了学生重视亲情与友情的情感。

(2)美德教育的渗透

其一,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尊老爱幼为我国一项优良传统,《木兰诗》通过描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深明大义的豪情壮志以及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散步》一文通过描述一家人一起散步这件平常而又其乐融融的小事,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一定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理解并感悟这些故事,从而养成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二,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初中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外,另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促进学生良好个人修养的形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通过列举舜、胶鬲、百里奚等普通人最终完成大业的事迹,告知学生只有经受住肉体与精神的考验,具备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才能实现才干的增长;《爱莲说》教会人们洁身自好的品质,《愚公移山》则教导人们只有下定决定,坚持不懈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些文章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教材。

(3)人生观教育的渗透

初中阶段为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养成[3]。初中语文课本中就存在许多表达积极、正确人生观的文章。例如,《我的信念》一文告诉学生应当相信自己,要具备顽强拼搏的精神;《贝多芬传》则通过刻画在逆境之中,贝多芬依旧乐观的形象,从而教导学生不管在面对任何困难与挫折时,都应当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3在拓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项有效途径便是利用课外阅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与鉴赏,在获得更多技能知识的同时,实现情操的培养。例如,《爱的教育》一书深入刻画了国家、民族、父母、朋友等之间的各种感人至深的爱的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此书展开阅读与鉴赏,从而实现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2)加强专题活动的开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开展专题活动,可有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达到拓展技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学完《成长的烦恼》这一综合活动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有关青少年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使其认识到初中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烦恼,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烦恼诉说出来,并通过与大家一起讨论,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走出烦恼的困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便是使学生积累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就应当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导语引入、课文讲解、拓展教学等各个环节,在实现德育效果提升的基础上,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马塘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桂萍.试论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03):101-102.

篇3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并以之作为人文教育的知识资源

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如今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不仅有许多描绘祖国河山、歌颂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优秀篇章,还收入了许许多多享誉世界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闪烁着古今名人的光辉思想、弘扬者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传统美德……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理想、进行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如学习《背影》,就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让学生体味祸不单行下父亲的用心和艰辛,感受无微不至的舐犊情深;阅读冰心老人的《谈生命》,就让学生在深情地诵读中,感受字里行间作者对生命的体悟,启发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二、联系历史和现实,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教育渗透

语文不仅仅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也是中学生观照自我、观照社会、观照时代的窗口。在教学中,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意加大了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在讲述《那树》一课时,我拿出珍藏多年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给学生们讲述自然的神秘、山河的大美、发展的代价、环境的危机。祖国壮丽河山的图片让同学们心驰神往、惊叹不已;而环境遭到破坏、美丽化为乌有的图片则让同学们扼腕叹息、感慨万千。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经过这一课,学生们一定会对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有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地影响了学生、感染了学生。接下来,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取义等都在师生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开展课外阅读,吸纳人文精华

课外阅读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我在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学科情况、思想情况、情感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外国名著和中国历代佳作囊括了大地沧桑、融会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人文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在引导学生完成新课标要求的阅读内容后,又为学生引荐许多名篇佳作。在阅读教学中,我还引用当代文学的例子,树立学生的社会和历史意识。如余秋雨的《信客》、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曹文轩的《草房子》等,他们的作品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要加以吸收和借鉴。此外,我还给学生介绍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深思的美文和新闻报道,让学生品位思索。如散文《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心存感激是一种美德,关爱他人是一种素质;《一个侧扑,救了女儿一命》的新闻报道,让许多学生为之落泪,无不深感亲情的可贵,母爱的伟大。

四、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美德;教育方法

传统美德教育,是一种结合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容,能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适宜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进而端正自己的人格特征。尽管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在一些是非情感上还缺乏清晰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利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渗透,引导学生的心智进行健康的发展,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严格的规范,对那些不良诱惑进行明确的分辨与远离。

一、结合教材来展开深度挖掘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想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那么对于教材内容,老师要有这清晰的认识。首要要_保引入的传统美德内容,诗歌教学素材紧密相连的,这样便于学生在感悟思想的同时,对所学内容做出提升。老师一方面要从文章中,对相关的传统美德内容来进行拓展,另一方面还要让传统美德的思想和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扩展和外延的过程中,相辅相成。这样能帮助学生领悟到真情实感的内容,避免课堂上充斥大话、空话的情况。

例如在学习先生的那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老师可以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流畅、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对文章的基调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将文章的关键思想,用概括的词汇来板书在黑板上,像“雄健的精神”、“冒险的美趣”等,引导学生对各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将文章中的一些隐喻探究出来,像用扬子江、黄河来比喻中华民族的精神,用长江黄河穿越沙漠、山峡的内容来隐喻中华民族在前进中所遇到的艰难斗争,通过这些内容的分析,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种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的精神,以及革命必成、民族必行的雄健气魄,进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渗透目的。

二、利用交流来激发德育体验

作为一门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在语文内容的教学中,老师更要注重课堂的交流活动。由于学生大都具备了一定的思想感悟能力,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也许会存在着不同的学习看法,老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言,这一点在传统美德的教育中也是如此。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进步,老师对学生开展的交流方法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在教学中,也应该将学生的学习状况考量进来,对传统美德的交流教育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这样才能在下一次的交流互动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活泼、平等的课堂环境来。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这个千古名篇的时候,老师不妨让学生以辩论的方法,来对其中的传统美德进行感悟。辩论的主题可以设定为“诸葛亮是不是愚忠?”结合《出师表》中的教学内容,正方同学可以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进行讲解,而反方同学则可以从诸葛亮“一直尊重刘禅,从而导致蜀国内部出现了问题”的方面进行辩论。双方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己的观点陈述,并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主奴关系的否定和批判,通过这样的综合,老师将同学们的讨论思想放置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更能凸显出诸葛亮的高尚品格,进而帮助学生对传统美德进行理解和感悟。

三、联系实践来进行情感渗透

传统美德的教育,一方面需要理论内容的引导,同时另一方面,老师还需要结合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传统美德的深刻含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其具有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其抱有一些误解,认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既耗费教学时间,还浪费教学精力。这种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在语文的教学中,直观的感受,要胜于理论的讲解;进行实践活动也未必就需要组织大型的参观。不妨在课下为学生设定一些常见的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德育认识进行丰富。

例如,在学习完先生的《慈母情怀》后,老师就不妨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我的母亲》中,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后,为辛劳一天的母亲进行洗脚、按摩,利用这种实践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母爱,学会感恩的内容。在结束实践的内容后,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写作的方法,来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记录下来。通过结合《我的母亲》中的深厚感情,来提高自身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切实体会母亲的辛劳,懂得感恩的精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对于语文教学,老师要抱有一个开放的教学态度,将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渗透到课堂的方方面面中来,在帮助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的过程中,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王蜀明.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篇5

【关键词】激励性教育;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而如何充分发挥激励原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效应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粗浅探讨。

一、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功的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帮助每一位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解放学生的口、手和思维,让学生敢说、敢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要努力做到“果”让学生自己摘、“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情”让学生自己抒、“题”让学生自己解、“法”让学生自己探,让学生在“误”中感悟、在“错”中切磋、在“探”中感叹、在“情”中自信,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动中发展。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志从趣生”,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卢俊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投影、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可采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与动机激励

初中生——作为中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对象,他们正处在人生学习征途的关键路口。因他们年纪小,贪玩,“成就动机”尚不可持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冷热、焦虑等情态,这就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适时地不断地给予激励,使他们出色地迈好中学语文学习的每一步。

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如同飞机上的操纵杆,航船上的方向盘,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不可或缺的定向,导航作用,学生只有确立了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为达标作出不懈的努力,而初中生正确的学习目标的确立又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激励。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初中新生入学时,便根据“知识结构”的理论,巧妙地采用“画知识树”的形式,形象地为学生确立了初中语文知识远期学习目标。魏老师还据学习目标层次性原理,要求学生标出已掌握的知识点,把尚未把握的部分作为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无异于为每一个同学设计了一张因人而异的目标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用性。魏老师在开学之初,一课之始,首先考虑到的便是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足见他对目标激励的重视,这也是他在语文教学上的重大创举,为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成功经验。

动机有别于目标,目标是人们的行为结果,动机则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观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与学生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动机刺激学生的学习,学习的成功又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投入语文学习的“起动器”,而“起动器”的开启有多种途径,首先要融洽师生关系,方可打开动机激励之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它直接制约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引起和维持,这一点往往易为人们忽视,误以为“教不教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是学生的事情”,把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过程理解为教者单方面的纯知识传授,把教与学割裂开来,淡漠了搞好师生关系这一重要因素,学生也就冷漠了对语文的学习。其次,要重视反馈作用,才能探准动机激励之道。反馈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往往产生正效应,一般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作业乃至于课堂回答问题时都急于得到反馈,或得到满分,或超过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或越过了从未越过的及格难关,抑或是得到教师的好评,同学的赞誉,这些都可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学低年级的学生充满上进心和好胜心,即便面对不理想的成绩,只要能得到及时的激励,常常也会咬咬牙,急起直追。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善于利用反馈的正效应,不断地为学生已涌起的动机浪涛推波助澜,同时也要注重排除反馈所引起的负效应:成功带来的骄傲自满,失败造成的悲观泄气,以及甘居中游。

三、注意激励性策略,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篇6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热情;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激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它应该象中国的太极拳一样,刚柔并济,阴阳协调,既能收的拢,又能放得开。教师应该是一副热心肠,一片冷静心。他的热心肠会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具备了真情、热情和激情,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是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的,才可以在教学中适时、适当的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引学生向往健康向上的情感

人之初,性本善。先天的东西,如果后天不加以培养,也会慢慢泯灭。情感也是如此。培养健康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一个人的生死全过程。青年阶段,人的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社会等场所,凭借教材、报刊、文学、影视、新闻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利用文学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凡一切有情有感之文、之事都可为我所用。

2.煽情让学生产生向上的欲望

所谓“煽情”是指教师采用种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他会根据主观需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肯定态度时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否定时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情绪低落时,要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感,产生学习的热情;情绪过于高涨时,要适当压制,不要使之嚣张。

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其次才是利用教材中的有情有感之文,去煽动学生向往那些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一切情感情操,摒弃那些消极颓废、消磨意志的思想观念。教师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节日、时事、身边要事煽动学生处于休眠期的情感,或强化某种情感。“九一八”“一二九”借助回忆历史,煽起爱国之情;利用社会进步、时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煽起学生投身生活,勇于竞争的豪情,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实际,煽起学生勤奋上进的热情。

3.帮助学生调节好情感

篇7

一、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之首,也是一个人成人的根本。对青少年进行智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明事理,知对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教师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教师不能只重视知识教育,忽略德育,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要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并且落实品德教育,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品德教育因素。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在品德教育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课文文质兼美,是很好的德育材料。比如,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体会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让学生明白节俭的重要性。2.爱国主义教育。《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美丽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3.助人为乐的教育。《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最直接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因此,素质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如果教师本身的素质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那么即使政策再好,条件再充足,改革也是一纸空文。在传统教学时代,还没有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在一线教师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去进行了素质教育。比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宁鸿彬等。为什么?因为过去我们提的“两全”“德智体全面发展”同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加上这些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他们就能够培养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具备全面素质的“人”,而多数教师并不具备他们这样的素质。可见,一定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

从整个教育教学的情况来看,有些语文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他们并没有随着形势的改变而与时俱进。这些教师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会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恨不得将教材上所有的知识一股脑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词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常常会为学生准备大量的习题,有的习题形势过于怪,常使学生不知所措。这样的方式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丧失了语文学科原有的美,学生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可言,而且教师也浪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我所在的初中,初三教师一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试题,且往往为所谓的“标准答案”争论不休。语文教师成了机械操作工,无暇进修,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熟悉、掌握相应的学科技能技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动态,发展方向以及其他临近学科的发展都要有一定的了解,要与时俱进。教师要透彻地分析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并且与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相结合,为“传道、授业、解惑”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接受新的信息。

2.教师还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此外,当代的中学生求知欲强,信息来源广泛,天文地理,从古到今,无所不想探明,这就要求教师应既“通”又“专”。就拿语文专业来说,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跟上时代,跟上潮流。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特点、历史背景等各个方面都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要对美学、音乐、教育学和心理学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所以,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就要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边教边学,从各个方面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3.教师还应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懂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工作就难免陷于盲目。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教学方法,掌握教育的技能技巧,运用于教育的实践,才能增强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三、关注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在当前的素质教学改革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的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教育理论也开始从“师道尊严”回归到“人本”观念,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人的认知心理及情感状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只有当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教师产生认同时,教师的教学才会有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教学,要为学生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轻松、自由,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影响学生。要用探讨的语气与学生多交流,课下聊天,增进彼此的了解,达成相互信任,互相尊重,情感交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学互动的顺利进行。

篇8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体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用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篇9

1 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2 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①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②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3 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3.1 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3.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4 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一、以文本为中心,提升审美能力

1.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2.分析作品的意境美。优美的文章都能创造出一种意境,给人以感染、熏陶。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意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表达含蓄蕴藉,在写作的过程中常常情景交融,境由心造,客观景物染上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图,巧妙的表现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面上写大海吞吐日月,其实正是为了寄托作者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美,特别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思想美。文以载道,文章不是作者的无病,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外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以深邃的思想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揭示了黑暗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孔乙己给孩子分茴香豆时,孩子没天真无邪真诚善良,然而成人社会的冷醋无情。丁举人的凶残狠毒,心狠手辣,酒客们的穷极无聊,麻木不仁,孔乙己的自欺欺人,迂腐不堪。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表现了社会的黑暗。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

二、解析典型形象,培养学生审美鉴别能力

“文学的特殊审美教育作用,是和文学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特点离不开的”,文学形象最能把读者带进作品所要反映的那个社会现实,去认知、评价现实,最能激发学生去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因此,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艺术形象进行剖析,以形象教育学生,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爱与憎的反响。如《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用极尽嘲弄之手笔成功地完成了对“菲利普夫妇”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对于勒变化无常的态度是缘于于勒的命运好与坏(是否有钱有地位)。当菲利普一家人怀着美好心情去度假在船上偶遇日夜期盼的“福星”就是那个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家伙时……,一切深情的面纱被彻底撕破,人物的丑恶嘴脸显露无余。通过爱慕虚荣、贪婪自私、冷酷无情的菲利普夫妇这个艺术形象的分析,学生是能认识到什么是丑恶的灵魂、罪恶的深渊,并深刻地意识到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撕下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对照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温暖的大家庭的人们是否更应该坚持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呢?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升化。

三、走出课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社会更是一个大课堂。内容更丰富,可极大的拓展美育的活动空间。那里有名山大川,草木虫鱼等朴实的自然因素,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再如山川绿化,园林景观等,也有活生生的简单而复杂的人文因素,课本上的真假美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印证。鲜活的人物,生动的事迹,耳闻目睹,可感可叹,可喜可忧,辨别中,什么崇高,什么丑陋,是非自然分明,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感知社会人生也是美育的一种方式。机关、工厂、农村,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美有丑,有真有假,我们多展开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更快的更直接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式 积累

一、引言

初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逐渐摒弃了那种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课堂由老师为主角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角。实施语文的新课改,旨在培养既有现代化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要明确怎么教与怎么学,而这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教学的现代化发展,学生与教师都渴望新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用什么方法激活课堂氛围,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去探索。

(一)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转换了思想,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新课程有一项标准是要求教师放弃“师道尊严”,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注入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式”学习。教师应该用创新的办法把传统的严肃的课堂氛围转变为轻松、民主、活泼的氛围,当然,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可以过于自主,从而变得自由散漫。其次,语文教师也要适当地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学生,站在学生立场想问题,多和学生交谈,理解学生的想法,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想法,把所要学的知识快速地传递给他们。

(二)语文教师要改变课堂方式

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对学生来进行诱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通过鲜活生动的新鲜例子和同学们进行讨论,当然教师也要把控讨论度,切勿把问题扯远了,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让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适当地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可以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的观点,既可以拓展视野,又能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觉得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的。所以,改变课堂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就要尽量开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不要压制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动起来,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天地,不要说答案是绝对的,更不要强求学生去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不再是那种重复的没有激情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一名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学生,更要有学习的自主性。从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门自学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学生们又该怎么去学呢?

(一)学生平时要注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注重自己对语言的感受

语文是比较开放的学科,教师说的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教师只是起到指点、引导、梳理的作用,无论是词、句、文,都要学生自己体会领悟后才能灵活应用。尤其是一些古文,如果自己不能理解,无论老师再怎么重复讲解也是难以理解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学生可以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语文涉及的面很广,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分析、理解、独立思考,最后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二)学生平时要注重积累,温故知新

语文的学习要非常注重积累,学生看到的某一段文字、经历过的某一件事,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写作的素材;平时看书看到喜欢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等有空的时候再回来看看,加深记忆。这样日积月累,这些就会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平时还要懂得新旧联系,学习新的知识可随时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温故知新。比如,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在初二学习的文言文可能在初一的时候也学过类似的,将以前学过的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深化认识。

(三)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不论是课后还是在课堂上,学生本身都应该要主动学习,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应该大胆发言,积极主动提问,将自己的基础打好。课后,要学会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规律,自己定好目标,约束好自己,自我调节,自我激励。比如,可以制定学习计划,今天要看什么书,做什么有意义的活动,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选择合理的学习方法,做到创新学习。

四、教与学要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主体,两者所处的地位与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的,而这些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教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方法应该包含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法与学法应该要密切配合,这种思想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五、结语

总之,要做好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必须将老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紧紧联系起来。老师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学生也应该创造出自己的学法来吸收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采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生的各方面才能得以发挥加强,老师的教学质量才会稳步上升。

【参考文献】

篇12

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结合现代社会是人文社会,是人文素养集中体现和全民提升的社会。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人文素养方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需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贯穿其中,生物课也不例外。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可见,人文因素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渗透已是大势所趋。

一、人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人文教育的定义众多,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的专家学者对于人文教育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在教育领域,人文教育通常都被理解为提升人境界性,培养理想人格,实习个人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以个人的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潜伏性,升华性和持续性。所谓潜伏性,指得是人文教育通常并不通过课程的方式直白的呈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学生的体验活动而完成;升华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丰富;持续性指的是人文教育本身的持续进行人文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一旦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则会长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行为上的效果。人文教育的这些性质和特点,为一线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供了借鉴和指针。

二、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生物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呢?这就需要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联动,通过三者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探索教材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点

教材知识中包含的人文因素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有些知识的处理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将其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内容基本以生物及生物圈、动植物、人类、人与生物的关系四个方面展开,这四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入人文教育的因素,通过教材嫁接,内容融合,过渡等途径实现人文教育的既定目标。同时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形成一股持久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通过“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度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本章内容是初中生物的起点,是学生接触生物,了解生物的开端。本章内容首先就要确立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各类生物都平等的生活在地球中的大生物圈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平衡关系的生态系统,并相互依存。借此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宏观的知识介绍引入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从生物知识中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所采取的措施。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二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书育人所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谈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如何看待事物,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等都是教师人文素养的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内外互动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凸显的新型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引导下,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课堂内外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中,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则是影响人文素养教学推进的外部因素。教师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多了个人情感因素的参与,这样就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的开展。

案例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之一。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案例的展现为学生提供素材,在动态的素材中体会到知识的内涵,并在内心中找到共鸣之处,实现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双丰收。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一章介绍了“人的由来”。本章内容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的生殖、青春期以及计划生育四个部分的介绍向学生完整的呈现出了作为个体的每个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影片,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自己出生的全过程和父母为自己的诞生所付出的辛劳,进而启发学生要孝敬父母,珍惜生命,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三)开发生物教学课外资源

生物教学的课外资源十分丰富。小到校园里的一花一木,大到区域里的公园,医院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适当的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可以在人文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利用课外资源开展人文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很多,在全国最为广泛开展的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

生物圈中有哪些植物呢?植物的种子又是怎样的呢?只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见解学生获得的也只是浅层次的知识体验,而如果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绿色植物,亲自解剖种子则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知识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在进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菜园、果园、苗圃中实地观察植物的特点,搜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并利用工具自行解剖,发现植物生长和生殖的秘密。这对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后可以更好的体会到绿色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清楚对大自然有益和有害的植物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多多种植和保护对大自然生态系统有益的植物,铲除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有害植物,实现情感层面的升华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3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教育;探索;素质教育现状;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结束语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有三个问题:第一解决基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重要。第二解决基础教育是进行片面的教育,还是全面发展教育问题。第三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机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发展。”中、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

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是初中素质教育必走的路。

一、中学语文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

目前,重点初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些进一步告诉我们: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矗。

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使之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二、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一)教师善于启发诱导是学生会学的前提,是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基础。语文学科教学,教师的讲解引导作用异常重要。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教师展现自己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发现的过程,教师的引导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会学了,有了成功感,自然也就乐学了。

二)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乐学的保证,也是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时,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甚至不怕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便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素质。

四)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特别是课外的自由写作和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写日记、报道、随感、评论、文学小创作以及应用文体等,都是学生敢于积极交流、掌握学生策略的表现,教师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具有观察细、立意新、构思巧的写作能力,而且写作思维的展现合乎语文的规范,保持写作的强烈兴趣,保持思维的积极活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让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熠熠生辉!我们应立足于未来,教书育人,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学习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篇1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道德教育;有效渗透 所谓文以载道,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一些经过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课文。因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务必明确,语文课堂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课堂,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场所。接下来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谈几点体会。

一、多样化的德育渗透方式

本着切实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多方面多形式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的德育渗透可以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道德教育,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中体现道德教育;可以在文本中有效渗透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等活动渗透道德教育……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多方位、多渠道的,不一而足。语文教师们应以语文课堂为渗透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辅以多种渠道并行,以此来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如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教师可在进行教学之前,先进行一个小活动“我眼中的母亲,我体会到的母爱”,让学生们具体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爱,并谈谈相应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单亲家庭的学生感受尤其深刻,他们通常在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讲述之后,也会同时深深表达出自己对母亲的爱。这样,通过学生们情感的交流,他们都能深刻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懂得自己也应该积极孝敬父母以回报父母的爱。

教师还可趁热打铁,安排学生们回家后以自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并通过作文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之后的体会。这样,有效地强化了学生们对宝贵的亲情的感受。

再如教学《活板》一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利用资料书、网络等来查阅世界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从而明白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我们国家的印刷术的发明远远早于其他国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的民族使命感。

二、切实找到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上文说道,初中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相关课文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就教学环节而言,备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德育切入点,从而进行有效的渗透。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许多学生对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示不理解认为它确实只是一种普通的树种,没有什么不平凡的。对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该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有细致的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围绕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来重新认识白杨树。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学习课文时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明确白杨树确实是“不平凡”的,进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品质。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可结合我国时期的许多题材来帮助学生们理解文中韩麦尔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前和上最后一课后思想发生的巨大转变,从而深深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德育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有效渗透。

三、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设定相关的德育目标,并将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在开阔学生思维的同时,于自主学习中受到相关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上有所偏差,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及时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可见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的参与是相辅相成的,应有效结合起来。如教学《陋室铭》,学生们觉得“陋室不陋”不好理解,按照他们的思维,简陋的居住条件是客观存在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将“陋室”的简陋表达得淋漓尽致,怎么会“不陋”呢?对此,教师就要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结合课文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句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们明白,“陋室不陋”的根本原因在于“唯吾德馨”。这样,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学生明白应积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有效进行了德育渗透。

总之,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学生,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以后的发展,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同理可证,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祖国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系。因此,作为德育主阵地之一的语文教学,其面临的还有“育人”的重任。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德育渗透,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德育渗透[J].网络财富,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