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

农业企业信息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企业信息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企业信息化

篇1

1.农业企业信息化项目技术复杂程度高。农业企业因为产品为种植作物,其生产经营受种苗、气候、天气、环境、土壤、降水、员工经验、管理经验、植物生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比较大,其信息化需求更难以把握,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的难度也比一般工业企业项目管理的难度更高。

2.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3.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企业 农业 信息化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8.

[2]刘金爱.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9.

篇3

关键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管理制度;信息化平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一直是国家与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也一直采取各种有力的措施去解决农村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而农村中所存在的主要纠纷和矛盾,大多数表现在财务上,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普遍存在着账目混乱、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低以及透明度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注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利于规范农村财务会计的整体发展,而且促进农村会计的时代化进程,为农村的经济繁荣以及农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强而有力的活力源泉。以下内容将对如何促进农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做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注重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优秀人才的竞争,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加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关键,更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的财会人员。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农业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充分结合农业会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工作情况,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参与培训与教育的机会,通过专题会议、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邀请农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前来指导以及推荐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外出深造等多种有效的途径,全方位地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得他们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农业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理论知识等,帮助他们更加从容、自如地应对财会工作中的新挑战与新任务;其次,要注重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要让他们认识到在信息化所提供更多便利的条件下,更是要重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运用有效的奖惩手段进一步规范农业会计工作,以防、等不良问题的滋生;再者,要注重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包括会计工作业绩、计算机操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并将考核的结果与他们所获得的福利待遇和薪酬相互挂钩,从而引起他们对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开展高质量的会计工作。

二、制定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各项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完善,更利于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具体来说,其一,操作环境涵盖两个方面:系统操作过程与系统维护过程,其中操作过程要借助于制定一套严格且完整的操作规范去实现,同时要明确财会人员的工作注意事项、操作程序以及自身职责,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信息化系统文件;系统维护过程则要通过构建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对计算机数据库进行加密、构建必要的防火墙系统、设置操作权限等形式,全方位地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进程的顺利化奠定扎实的基础;其二,要结合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重要特点,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管理、档案管理、机房管理、计算机病毒防治机制、操作管理等制度,保证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转,以便充分地发挥出会计信息化的优势。与此同时,相关负责人还要注重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鼓励他们根据平时的工作实际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从而为规章制度的制定凝聚更多的活力源泉。

三、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平台

要想逐步实现农业会计的信息化,构建与推行完善的信息化运行平台是重要的条件。在完善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平台方面,可以依靠国家正在建设和谐新农村、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东风,借助于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所给予的政策与经济扶持,开发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农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独立模块,并开发出面向广大农村与农民群众的专业性会计信息化应用软件,尽可能地开发出集财务管理、收益分配、政务公开、财务监督以及资产运营决策等融为一体的计算机软件,为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提供有利的帮助;还有,要注重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经营成果、集体资金的使用情况、民生情况等实时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展示出来,让农民群众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增强农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如此一来不但可以深化财务公开,而且拉近了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利于增强农村集体组织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会计事业的长足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农业企业会计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的利于推动农业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良好途径与方式,在紧跟潮流的前提下让信息化在农业企业会计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与作用。

作者:陈必海 单位:朔州市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同信息技术存在密切关联,而计算机相关技术引进也给档案管理向信息化发展给予了极大助力。也只有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提升各产业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构建不单符合档案工作本身发展所需,还对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8

1 我国农业档案管理现状

数字化背景下,人们越发开始接受和应用信息技术,而该技术也逐渐快速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各领域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比国外要晚很长时间,而我国各领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则要追溯到2006年后。涉及管理农业档案方面,从当前情况来看,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整体来讲农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仍不完善、不成熟。我国农业档案的管理现状主要表现为:

信息化程度不高。近些年来伴随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档案数量与门类也在相应增多,档案的载体类型也快速变化,从原先单一纸质档案渐渐向光盘、磁盘等形式档案过渡。现如今,农业机构里面虽然也大量应用信息化技术与设备,但真正用于管理方面的却少之又少。针对农业档案的管理还是以纸笔记录为主,简单的说就是通过纸笔记录档案数据和资料。但是从当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长此以往对保存资料来说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管理模式毁损或丢失资料的情况也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信息管理模式不够重视。农业档案管理是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但是当前在农业领域不论是企业或是管理机构,还有实际管理人员方面,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都没有足够重视,同时部分机构除去信息设备短缺外,很多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临时招聘过来的。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管理技能与相关知识,在应用相关信息技术方面也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甚至专职管理人员,因为并没有从认识上加强重视,也使得管理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

2 新时期我国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

2.1 明确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想要确保农业档案的管理工作向着信息化方向前进,先决条件便是要从理念上加以转变。各个农业企业及农业部门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确经营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档案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农业档案重要性并不于农业经营。而且早日实现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对资源管理和应用会提供更大的便利,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1]。所以,对农业档案信息化管理予以重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要给予相应资金辅助,及时购置先进设备等。

2.2 全员参与实现信息化农业档案建设

不单要了解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同时所有人员也应该积极加入进来。档案管理本质并不是某个科室及部门单独的事,这是需要企业或相关部门全员需要共同参与的事,要靠每个人积极配合一起将工作做好。换句话来说,农业产业运行每一天都有大量农业资料产生,而且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科室和部门中零散分布的,整体数量可以说是惊人的。假如大量农业资料都移交给管理人员输入在电脑上的话,不单是使他们工作负荷增加,另外对农业资料精准度和充分性也都是具有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档案管理者就算有专业的农业知识但是把科室全部相关知识悉数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把科室每天农业资料予以信息化的形式进行录入和整合[2]。再定期比如一个礼拜或半个月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然后再将整理以后资料交由管理人员。如此信息化农业档案管理体系建设也就正式开始。

2.3 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

想要科学完成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工作,也需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素养与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提升管理人员的招聘标准。在具体人才招聘时或选拔内部人员时对相关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予以考核。把信息技术实践技能当作选拔金标准。进一步借助该方法给农业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保驾护航;要给管理人员定期开展座谈或讲堂,培训的内容可考虑档案录入和保存等诸多方面;评估培训结果。对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管理人员给予相应奖励,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进一步通过以上方法促进农业档案管理信息化道路上的良好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随着现今新型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以及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中就需要对信息技术予以全面应用,除了要应用于日常农业经营中,还需要在农业档案实际管理中进行良好应用,因为只有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农业档案实际管理才能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管理迈向新时期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A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思路[1]

1.1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动新农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农田作业、农业管理;采用大量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力求促使传统复杂的农艺操作技术和工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促使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和设施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舒适;采用信息化技术使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同时驾驭和操作更多农业机械设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断提升和强化,实现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每个环节的机械化装备,推动大型化、高功率、易操作的农业机械装备比重迅速上升 。

1.2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劳动效率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应用信息技术,促使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使新农村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1.3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来维持或者提高农业单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有效地维持或者提高新农村农业的单产水平。

1.4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并据此安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和买难卖难问题。充分利用通信联络高度便捷和互联网络的全面普及,大量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协调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新农村普遍实行订单生产。农民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手机、电子商务平台等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农产品消费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确保农产品的顺畅产销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避免产量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

1.5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较早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监管中。帮助农民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等技术决策最佳种植方案和农药、化肥、除草剂最佳使用方案,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等提升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过度使用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帮助农民利用二维码、RFID 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开始,对农产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保证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1.6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利用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劳动条件等挂钩,对农药、化肥 (特别是氮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品种、使用方式、使用数量等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政府补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数量。特别是精准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施肥喷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减量化,有效地减少肥料、农药浪费和过度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

2.1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遥感监测、传感识别、智能机械、电子制图等技术于一体的精准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信息化高新技术与复杂农艺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田作业拖拉机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田间耕作、播种、收获、施肥、施药等机械全部加装了电脑控制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可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形地貌、肥沃程度、土壤墒情、作物种类等采取不同的作业方案,确保最佳效果;而且在同一地块内;根据不同位置的土壤情况实现自动化耕作、精量化点播、变量化施肥施药。帮助农民自动全过程收集地块不同位置的产量、地力、商情、作物长势等信息,存储或者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制作成不同地块的产量电子地图,地力电子地图,酸碱度电子地图,氮、磷、钾分布电子地图等,为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提供依据。

2.2推进智能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农业在新农村中发展。帮助农民使用专家系统开展辅助决策和作业管理。

2.3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自动感知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新农村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农民使用机械上加装很多感知作物高度、密度等指标的传感器;农民使用传感器、无线视频设备等对新农村进行全方位无线监控和管理。

2.4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注重和加强对新农村的基础数据建设。围绕新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建设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提供了有效基础支撑。

2.5推进信息服务渠道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建立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建设权威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或者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免费为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推进建设网络化的农业经济评价系统,任何农民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等经济数据输入系统,确定经营水平和状况。通过商业化模式推进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能够及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获得这些机构的相关信息服务。

3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3.1 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3]

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新农村信息资源,使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实现新农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3.3 因地制宜地建设[4]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相关经济主体实际需求,采用相关经济主体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对新农村进行信息化建设。

3.4 紧密联系产业化的方式推进

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根据新农村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产业进行推进。

参考文献

[1]郭永田.英国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J].世界农业,2013(02).

[2]卢丽娜.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J].中国信息界,2007,(07).

篇6

关键词:农垦企业,信息化,对策

 

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有很多农垦企业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远离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农垦企业,面对国际化挑战和信息化冲击,将怎样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1.农垦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1 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但目前我国许多农垦企业并没有引起对信息资源的足够重视。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还存在众多误区:观点一,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搞什么信息化;观点二,信息化建设既花钱作用又不大;观点三,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上网;观点四,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等。个别企业领导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漠不关心,资金投入不足;对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对信息化需求不足,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往往把技术的因素考虑得太多,以为建好网络就可以了,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不应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的延伸,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缺乏资金和人才

农垦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的特点,地理位置远离城市,所经营的农产品受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而且融资渠道少、难度大,造成资金匮乏,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在困难中挣扎。既使一些农垦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在后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实际信息化的建设中,开发的各系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为适应市场,适应发展,也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后续资金需要将会越来越多。人才方面,农垦企业缺少人才是众所周知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还缺少一种重要的人才­­­­­─IT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都需要IT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所购买的产品不是终身受用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变化来维护和更新,而开发商也不是终身免费服务,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IT技术人才,并能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农垦企业具有IT技术人才外,大多数农垦企业没有IT专业技术人员或数量不足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 信息化建设步伐慢且水平低

农垦企业信息化现状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仍旧徘徊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第二类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抱有高度的热情,也有基本的IT基础,但缺少技术和人才,基本上是孤立的IT应用,没有大量投入,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第三类是将信息化成功转为驱动企业成长的手段,企业接入互联网,并开始了电子商务,具备信息化的基础和经验,具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目前大多农垦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第一、第二类较为原始水平,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状况,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对已经建立网站的企业,不是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而是出于追赶企业上网的潮流,网络建好后,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应用网络资源,网站内容不丰富且缺少更新,不能深层次地利用网络资源,企业网络后期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网络如同虚设,毫无任何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目前,建立网站的企业还很少,过半的农垦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能上网的企业普遍对网络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1.4 管理规范性不够,管理体制、管理手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

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引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农垦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都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观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管理基础薄弱,使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等方面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依的混乱状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标准性等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资源,企业的管理与决策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垦企业管理者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技论文。一方面,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农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的问题,应重在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作为新技术的应用既会带来管理的革命,又将带来管理的规范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先进管理观念、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采集、储存、传递、使用过程中失真、衰减等现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优化决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自身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农垦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当前企业情况的同时,着眼未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铺摊子,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农垦企业要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各个业务流程,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尽可能不受硬件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也要便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分步实施,有足够的整体性升级能力。其次,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从实际出发,本着够用、好用的原则,从小投资开始,从一个一个子系统开始,根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选择企业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如果首要问题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及产品信息,可以先开通Internet;如果是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问题,可引进或开发相应的财务系统;如果是客户服务问题可先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如果是对所属区域内的土地成分、作物布局、农水渠网等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为生产实践作指导,可引入或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待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完善,切忌短期行为。这样企业既很快地提高管理水平,又可把有限的资金分步投入到急需的项目中去,确保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网络设计要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既要考虑到先进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设计要立足于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科技,以适应大量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使整个系统在国内外三到五年内保持领先水平,并且有长足的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2.3 加强和完善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科技论文。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指标体系、信息流程、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的标准化。应根据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简化、网络化和制度化改造,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管理业务流程,健全岗责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岗责体系和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经济指标体系;规范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其次,基础数据的准备,如企业历年来购销存的经营数据等。第三,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农垦企业要精简机构,改变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一切不产生增值的环节去掉;改变多层次“宝塔式”管理模式为平面网状的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信息化的前提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科技论文。

2.4 实施IT资源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农垦企业缺少资金和人才,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地搞信息化建设,也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因此,农垦企业可采取IT资源外包的方式,将所有的IT需求外包给ASP服务供应商。ASP服务供应商将融软、硬件、网络技术为一体,拥有并管理IT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以互联网为媒介,并通过互联网为农垦企业提供服务,快速地在Internet上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门户或电子商务环境,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和资源管理、电子交易等架构在个性化的虚拟网站上,获得与大型企业同样的资源优势,具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手段和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农垦企业实施IT资源外包,其大多数应用软件将被存放在ASP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上。有些农垦企业不愿意外包的应用软件也可存放在农垦企业内部系统内,通过使用这种模式,农垦企业将花最少的钱,有机会接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T技术,最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集中精力做他们的核心业务。同时,可将IT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他们具有最大竞争优势的方面,加速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 培训和引进人才

农垦企业信息化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操作员,二是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IT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第二类人才最为缺少。因此,农垦企业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自培、委培、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自己的IT人才;也可以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长期聘用具有IT专业的技术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农垦企业由于远离城市,工资待遇低,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住房、工资、福利、职称和各类保险上提供优惠待遇,想人才所想,千方百计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排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扎下根,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给予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的过程。第四,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参考资料

1、关雪锋,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难在哪里?,中国计算机报,2001.10.26

2、木子,入WTO信息化的高门槛挡住了谁?,赛迪网,2002.01

3、刘素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电子与信息化,2002.02

篇7

1.1现状 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20世纪70年代,农业信息化的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农业信息化研究的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目前,农业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在欧美发达国家,农业信息技术已经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在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已远远高于工业。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的获取与及时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农业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处理、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1.2特征 网络化。各种形式的局域网和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广域网用户正在迅速增加。先进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使得人们能以更便捷、先进的手段和低廉的价格获得及时、准确和完整的市场信息,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综合化。既有数据库、网络、计算机模型、知识库、多媒体、实时处理与控制等多项信息技术的结合,又有信息技术与生物、核、激光、遥感等现代科技,特别是农业科技的结合,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经营过程日益现代和高效;全程全网化。信息技术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已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并和整个社会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使得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善,使发达国家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优势得以更充分地发挥,极大地增强了发达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1.3发展趋势 集成化。目前,数据库、系统模拟、3S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但单项技术的应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集成技术的要求。因此,多项技术的集成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技术应用全程化,多学科专家系统协同,多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专业化。即针对农业生产中的某一种具体作物、农艺流程或经营环节等的日益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应用软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能经济、高效地确保农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农业生产正从规模生产向专业化产品的规模生产转变,农业运营环节正从产业链式运营向经营环节的专业化运营转变;网络化。通过积极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和服务创新,建设集众多农业信息子网和数据库于一体的全球农业信息网络,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技术和市场问题,使得农业市场相关主体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并满足客户需求,也使农业自身获得应有的收益、成长和发展;多媒体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农业多媒体数据库和农业多媒体产品应运而生,因其具有形象逼真、易学易懂、易于操作等优点,已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农业数据库系统正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复杂化。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实用性决定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生命力和开发推广价值。同时,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生物相关性、地域性、季节性特质,决定了农业信息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因此,只有经过多部门多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才能确保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性、有效性、适应性和实用性。这也是农业信息技术未来发展的必然归宿。

2.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共性成功经验

2.1均和本国的国情相适应,重视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主导和扶持 美国、澳大利亚等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均注重大型农机具的信息化,而日本、德国等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则均注重小型农机具的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印度的“邮车网络”、信息亭的建设、为农民提供的低价易用的计算机等信息化举措,和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支付能力息息相关。印度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其民众英语水平相对较高不无密切关联。发达国家在各自的农业信息化实践中,均首先从政策上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明确投资主体并确保基本投入。这是农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领导、组织、协调、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确保对农业信息化的强力支持,这是农业信息化成功实施的关键。

2.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精确农业 德国在农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自动化控制、作物模拟模型、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成功并应用后,正在努力将几项或多项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智能化,实现高度的自动化。澳大利亚初步实现了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象性和生物性灾害、农作物种植和产量的估测进行相当精确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报。一些大型农场在备耕拖拉机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导航自动无人驾驶,实现精确定位和实现精准农作,既提高了农业耕作效率,又使油耗降低15%以上。一些养牛场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在牛耳上安装电子标签,使牛的产地、养殖、加工、销售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进行管理,便于对牛肉生产过程跟踪和出现疫情的控制。

2.3对市场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信息安全非常重视 美、法、德等国对信息员的任职资格均有严格要求,同时对提供虚假农业信息的,均有相应的法律处罚规定,以确保信息的质量。同时,消费者对农业生产与食品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农业追踪系统就是适应这一需求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在法国,已经设计出了跟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完备的系统。其中部分已处于商业化过程中,并且有农业追踪系统的专业网站。在德国、美国等国家,也对市场信息的时效性非常重视,以便让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做出正确决策。为确保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澳大利亚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保护澳大利亚关键的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安全文化;促进信息安全的研究和开发,分析信息安全威胁和弱点,提高信息安全能力;开发和实施国家电子认证体系架构,并覆盖到所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使用。

2.4信息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与信息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产业的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和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动态化特征,这在客观上需要提供不同服务内容,满足不同信息服务需求;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也必然要求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实践所证明。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经过多年发展,法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共存的局面。目前主要有:国家农业部、农业商会、研究教学系统、各类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民间信息媒体、各种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法国信息服务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宣传方式上,有面向全社会直接而广泛的宣传,有面向订户的宣传,有面向本组织及其成员的宣传,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宣传,有产学研一体化的宣传,有寓信息服务于经营的宣传(如财务税务事务所、经营管理事务所、农业保险公司等)。在传播媒介方面,包括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也有同时使用两种或几种传播媒介的。如农业商会既有刊物发行,也建有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在信息费用方面,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收费。行业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服务,属于其成员的自助、自我服务性质,一般只收取成本费。营利性机构的信息服务,通常是在生产者价格和社会平均利润的范围内收费。

3.国外农业信息化对中国的启示

3.1关于国家和政府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在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规划、立法、投资、监管等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公益性投资、基础性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的生产和管理等领域和方面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应由政府部门来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这样做,既能使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大循环中受益,又惠及广大消费者。同时,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建设,依法保证信息网络的高效畅通和涉农信息的真实、有效和安全,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3.2关于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在客观上需要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内容。通过国家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支持和内外环境建设与保障,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整合社会各类优势资源,聚力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共建共享共赢。针对具有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和私人产品等不同特性的信息产品,分别采用政府主导和投资、准市场机制、俱乐部形式和市场机制,以及与之匹配的丰富的、个性化的服务措施和多样化的服务形式来实现。

3.3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 中国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成功经验,要注重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要注重农田基本建设设施、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农产品与贮藏设施等的信息化。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和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并重,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篇8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信息化 创新

1,前言

自从进入新时期以来,全国掀起了产业信息化的浪潮,在这样的形式之下 ,农业经济也实行了信息化,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与其他行业的产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明显滞后。农业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这个大行业的信息化想要跨越发展,必须要制订更高的目标。为此,必须要对新时期的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法,走出一条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

2,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现状

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还是比较落后。要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要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这就必须要认识清楚农业经济现状。

2.1,农民对信息化了解甚少

在现在的很很多边远地区 ,很多农民不要说电话、计算机等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就连最简单接受信息的电器电视和收音机等拥有量都还比较小,这样就造成农民消息闭塞,对外面的发展根本不能了解,更别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多方面的调查可以看出来,我国农民目前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看电视,从中了解一些外面的消息。还有就是通过收音机以及通过亲朋好友了解一些,而对于网络上了解信息是少之又少。这样的信息化是比较落后的,因为消息传递具有延缓性,等传到他们的耳朵时已经成了旧消息了。

2.2,消息的延迟性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农户的信息和国家统计局的信息交流传递比较缓慢,导致许多信息都失去了时效性。而且,时效性恰恰是信息的最主要特征,失去了时效性的信息就是过去信息,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比如:某个超市要在某一天搞一个大型有奖活动,等这个消息传播到农户的耳朵里的时候,都已经过了搞活动的时间了,那这样的信息还有什么作用呢?

2.3,缺乏对信息的分辨意识

农户几乎天天身处在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对这个社会的形形骗局根本就没有见过,也没有分辨的经验。当一个人到外面走了一圈,回来一吹外面的世界,农户几乎是毫不怀疑的相信了。面对这样的思想意识,很难对虚假信息进行区分。

3,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在新时期网络的影响下,信息技术也渐渐走进了农村的部分家庭中,而且得到农民们的认可。在这样的影响和带动之下,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3.1,信息化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

过去在信息化方面的组织体系一片空白,但随着这些年以来国家的提倡和关注,已经在县级以上的农业部门中建立了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这样便于进一步传播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及时为农民排除信息中带来的困惑。

3.2,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网络平台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农业部专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网上有大量的可靠的信息,通过卫星通信技术传到大江南北。这个办公的网络平台,为农民和农业部的交流拉近了,几乎是零距离的交流。

通过农业信息网,就可以及时的传达国家对农业方面新的消息,以及农业上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等。这个网络服务正在快速的朝着中介形式、龙头企业以及批发市场,甚至是乡(镇)村的种养殖大户发展。

3.3,加强了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渠道

过去对于信息的采集因为设备等各个方面因素不健全,采集的信息不及时,对于资源的开发渠道更是形同虚设,有和没有是一个样子。现在引进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信息的采集和资源的开发渠道都日趋完善。通过各个地区的抽样调查可知,现在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农业和市场,以及资源等重要内容信息多条采集系统。经过这些渠道将最新信息及时统计,并不时的监管,这样就会导致信息化在农业中良性发展下去。

3.4,信息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

农业部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的进行扩大,主要表现在农业部的信息网站,以及各种报刊,还有就是电视。通过这些渠道将农业经济的信息出去,几乎遍布了各种的人群。这样就将信息的面快速的扩大,达到预期的效果。

4,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问题

现在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处于信息落后时代,很难适合新时期的需要,为此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够走出科学合理的创新之路,这样才能够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1,计算机使用较少

计算机作为接受信息的重要方面,在农业上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总体来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个其中最大的一项就是农村文化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学毕业,甚至还存在一些个字不识的文盲。

4.2,信息人才缺乏

农村的信息网络欠发达,造成了信息交流落后。这样很多人都对信息化的东西不感兴趣,造成了专业人士比较缺乏。尤其是既要懂得计算机网络的人才,又要懂得农业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这样,就导致农业信息化得不到发展或者发展缓慢。

4.3,信息技术缺乏

因为农村实用网络技术的不多,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产业化的水平不高,因为信息产业公司就是面向农村发展了,但是使用的人太少甚至是无人使用,这些技术根本就没有必要。

就因为信息技术缺乏了,根本就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的需要,不能满足农业的科研、生产、教学以及管理上的需要。

5,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创新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与以城带乡的新发展阶段,这就更显出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的重要性。为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创新。

5.1,对信息化服务方式创新

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就必须要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这个方面就要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已有的电视和电话的普及率,来发展电子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现阶段电话和电视采用的信息服务模式,来服务与信息化的需求。

建设农业的110综合信息服务 中心,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5.2,建立信息资源共享

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让涉农部门的信息交流共享,这样才能大力推动农业信息网站、系统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涉及到的农业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信息的推广,让农户快速的了解最新的农业信息。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的农业宏观信息多以及微观信息少的情况,才能够改变生产性的信息多、市场性的信息少,全国性的信息多、区域性的信息少的现状。

5.3,对应用系统的创新

对于创新来说,主要从农产品的预警、市场监管以及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实施全面的创新。

首先是建立农产品的预警系统,要尽快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以及价格进行动态跟踪和检测,防止出现大批了生产出来之后却卖不出去的局面。

对农产品的需求量的预测和未来价格预测,避免出现跟风的现象。最近几年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很多人看西瓜卖的红火,就盲目跟风都去种植,结果等到出售的时候才发现西瓜已经过剩了,造成价低甚至卖不出去。只要建立了农产品预警系统,就能够正确引导农户统筹安排,合理种植。

其次要建立全面的市场监管,对于生产的物品进一步监督,对于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和其他一些有隐患的药物的使用,进行全面的监管,确保生产出真正的绿色食品。

这种实例很多,很多农户为了产品有个好卖相,就违规打了很多药物,确实改变了产品的卖相,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比如,西红柿卖之前打上崔红素。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市场监管。

最后,完善农场科技的信息服务。这样可以让农户通过信息了解到全国的生产动向,能够全面了解全国的农产品批发状况。比如,过去的小麦品种产值较低,引进了优质小麦种子之后大大增加了收入。

5.4,加速信息技术的应用

进一步加强数字农业建设,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关键。只有通过数字农业将信息化带动市场化,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让农业经济得以真正提高。

这方面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积极的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同时,还要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逐步推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

6,结束语

在新时期只有实施农业经济的信息化,才能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只有全方位认识清楚农业经济信息化中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尚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信息化问题探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年

[2]许世卫,“四个坚持”促进新时期农业信息化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

篇9

关键词:农村电网工程;项目工程全过程管控;全生命周期细节要求;数据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工程资源优化配置

引言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承担着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电力工程建设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电力工程项目投资大,任务紧迫,环境复杂,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应用,对项目质量、工期、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应当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制度、方法和手段,实现项目管理的现代化,促进工程建设规范有序、优质高效、安全可靠的进行。信息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力企业农村电网工程项目规模小,但数量大,施工过程繁杂,涉及多个业务部门,目标控制的难度大。如果管理上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控制,势必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信息化手段的介入也迫在眉睫,管理信息化带来的运营规范化、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可以加强内控,优化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概述

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以加快建设具有坚强、智能特征的结构合理、技术实用、供电质量高、电能损耗低的新型农网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着力解决县域电网薄弱问题,解决农村供电设施超载、过载、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电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

通过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国家电网公司将初步建成以110千伏(66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为骨干网架、10千伏及380伏以下网络协调发展的农村电网,农网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73%;农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45%;农村电网综合线损率平均达到6.5%以下,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类客户的用电需求。

农村电网电力工程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对工程项目全过程信息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规范了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了风险。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

2 项目建设内容及目标

项目的建立基于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作,以信息化手段实现农村电网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和智能化管控,强化农网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控。具体有以下创新点:

(1)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促进了管理工作高效、快捷、实时、方便。(2)实现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的全过程管理,实现有效的监控和调度(3)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4)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保证了项目数据实时性、透明性、唯一性和准确性,为管理者提供了提供多层决策依据。(5)自动预结算,竣工资料的自动形成,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 项目建设重点内容

3.1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控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中规划、计划、立项、设计、预算、物资、合同、进度、质量、验收、结算、资料归档等工程管控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工作全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3.2 实现农村电网工程电子化、流程化管理

建立农村电网工程管控一体化电子流程,并形成开发性、可扩展的图形化流程配置平台,使得一体化流程和各环节子流程可灵活配置扩展。规范农村电网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使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处于可控、在控、能控状态,减少风险。

3.3 形成数据横向集成、业务纵向贯通交互体系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与现有多个信息平台发生业务联系,相关工程数据、人员、经费、工程进度、图纸资料、设备信息等数据可从项目信息平台中获取,项目以SOA框架为基础提供数据接口平台,符合SG186信息系统工程规范,构建了能够与已经建设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横向集成,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业务纵向贯通的智能交互体系。

3.4 多样化统计分析为各级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项目通过收集自身管理的农网工程全过程各环节数据、各信息平台相关数据以及使用者提供的其他录入数据,形成工程周报、开工情况报表投资计划执行情况报表、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报表、工程投资进度汇总表等多种报表,各阶段时间查询、工程进度查询、全过程进度情况一览等统计数据,为各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使用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农网工程管控支持,为工程管理辅助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全面、规范的数据支撑。

4 项目难点及解决思路

本项目的难点主要是对现有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的全面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合理、高效的解决方面。主要难点集中在业务分析,尤其是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提出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完成情况下的农网工程管控新局面和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的构建两方面。

4.1 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全面理解和信息化建设

农网改造,是近年来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抓手,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尤其明显。国家电网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小城镇建设等中心工作,进一步扩大电网改造面和供电覆盖面,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用电。随着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逐步开展,农村电网工程管理业务也有了新的调整,项目的良好建设应用离不开对业务的全面理解,我公司将通过建立合理的组织构架,充实业务梳理分析能力,将新形势下的农网工程管理业务吃透、摸准,并将业务管理内容信息化、坐实项目前期调研及需求分析,及时开会研讨业务方向及信息化建设内容,保障项目业务无偏差、信息管理合理、高效。

4.2 工程管控全过程电子流程平台的构建

工程管控全过程各环节的准确掌握和管控是项目研发的另一个难点,项目全过程的合理控制、流转、各环节子流程的时效管控、工作内容智能分析预警、工程投资情况自动汇总预决算等要点需充分体现。项目将通过构建开放性、可扩展和图形配置的电自流程平台实现对全过程的信息化管控。

篇10

[ Abstract ] this paper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key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feature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calculation of intelligent integrated formula and its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application, the increase crop yield, reduce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application, to produce high quality crop area function has made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关键词】计算智能 农业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科学发展和时代进步,人们在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约束性、规模大、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传统的人工智能在联想、感知、学习、理解及形象思维等方面遇到了严重困难,目前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容量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使得智能模拟方法计算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由诸多模拟方法组成的计算智能技术,是一种借鉴自然现象和生物的原理和机理而开发具有适应环境的计算方法。农业信息化是实施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差异以及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究其本质其表现是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事业性工作。就我国而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行政式的农业信息体系被打破,多元化的农业信息系统体系逐渐建立。胡景涛同志关于“三农政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理论的提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受到重视,众多学者开始研究农业信息化问题,本文探讨了计算智能及其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

2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现状

2.1美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近年美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以政府为主体,形成国家、地区、州三级农业信息网,通过政府巨额投入、优惠和税收政策、政府担保等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为信息化创造发展环境,推动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直接增加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实施一系列加强政府和企业合作的计划,让农业公司,专业协会,合作社和农场等都普遍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农业信息化得到普及。

2.2日本农业信息化进展

日本的农业信息化模式是日本的农业电子商务,建立了专门从事农业网上农产品商店和综合性网上超市,农产品电子交易所交易的市场,政府投资建设了农业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主要由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和“日本农协“两个系统组成,在国内每个县设有分中心,尤其地方农协在信息通讯建设方面发展迅速,农户可及时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凭借这两个系统工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户对国内市场乃至世界市场每种农产品的价格和生产数量有比较准确和全面的了解,由此调整种植的产业结构。

2.3德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德国作为欧洲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龙头国家,其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推广普及,在农业生产、科研、教学领域大多数操作通过计算智能来完成。政府一直坚持对农业信息化在资金方面和政策的支持。所以德国在应用计算智能在其遥感技术、精确农业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和农机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与美国有并驾齐驱之势。

2.4中国农业信息化进展

中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实施了多项“金“字工程,其中在召开的国家农业信息化联席会议上提出的”金农“工程,为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金农工程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中心,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97%的城市和80%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可以直接向农民直接传递信息的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农业信息组织体系。

近10年来,国内优秀科研人员在各种专家系统、作物系统、病虫害管理系统、智能信息系统和农业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中心利用计算智能开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他们整合农业科学数据库,通过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网站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利用计算智能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决策中提供农业科学数据信息资源的支撑和保障。

3 计算智能

3.1计算智能CI-仿生命的软计算

在自然界,从原始动物的本能,到人类高等智慧的无限创造力,都来源于生物神经网络(系统)即计算智能活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人类一直试图模仿神经网络的认知功能,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科学工作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门德尔-摩根遗传学说的启示下,先后分别提出演化程序设计,演化策略(evolutionary strategy ‘ES’)、遗传算法的模仿生物进化规律的独特方法,用以解决复杂、优化的规划问题,是模仿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物种优化机制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其中演化计算可以抽象表示为生态学仿生模型,用计算机来模拟时,组成生物群体的个体或种群或染色体,可以用符号或数值的编码串来表示,并赋予每一个编码串以一个按约束条件或优化目标算出的拟合度函数(fitness function)值;按“优胜略汰”的优生原则,通过繁殖/变异而选择、形成新一代群体,如此一代接一代的演化下去,总体上后代的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逐渐逼近目标值,最后,从其中选出拟合度函数平均值将最逼近目标值的编码串作为解,显然可得出的解不止一个,上述模拟计算用以下计算公式表述:

A(EC):

P:=Po{ri∣i=1..n}

Evaluate{Φ(ρ) ∣ρ∈P}

While ∀ρ[Γ(ρ)- Φ(ρ)]> do

Until ∀ρparent(

Ρoffspring:= rep raduce{ρparent(s) ∣ρparent(s) ∈P.crossover/mutation.h}

Evaluate {Φ(ρoffspring)}

P:=P∪ρoffspring

For ∀ρj(ρj∈P)do

P:=P-ρj[Φ(ρj)≤margin{Φ(ρ), ∣P∣≤n

篇11

项目单位全称:xxxx

通讯地址:xxxx

邮政编码:xxx

法人代表姓名:xx

联系电话:xxxx

主管部门:重庆市农业局

编制日期:二OO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xx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距重庆市110公里,xxx西部,位于东经105度29分—106度,北纬29度24分—29度52分,北与xx、xx邻,西南与xxx接壤,东南与xx、分界于巴岳山山脊,xx铁路,zzz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县辖xx个街道办事处、xxx个乡镇,辖xxx个行政村(其中xx个居委会),幅员面积xxx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x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耕地面积42488公顷。在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我局在xxx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一是网络建设方面,在互联网上开通了“xxx信息网”,我局内部建立了局域网,全县xx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并都能访问互联网和我局局域网,现在网络建设正在向村延伸。二是在信息员队伍建设上。建立了覆盖县、乡镇、村及龙头企业、经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的400多人的信息员队伍。全县24个乡镇都设立了信息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学历均是中专以上文凭。有20%的村设立了信息服务室。三是在开展信息服务上,通过多渠道的信息,广泛开展了提供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上送科技和培训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以及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信息服务。通过服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申请项目任务的名称、来由、核心内容

(一)申请项目任务的名称

xxxx县“三电合一”农业信服务试点建设。

(二)申请项目的来由

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几年的大力建设和发展,农业信息平台和我局内部局域网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农业信息服务站覆盖到了全县各街、镇乡。然而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农民缺乏资金购买电脑,而政府提供的农业服务站只建设到街、镇乡,作为信息服务的载体距农民还有一段距离,仅这一段距离让许多农民享受不到信息服务。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让有效的农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并及时实现反馈,成为了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经过探索和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经就是实行“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也就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互联网)”三种信息载体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县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我局认真分析研究,特向农业部申请2005年“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建设项目。

(三)核心内容

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平台(电脑),结合电视、电话,把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音系统,通过计算机数据转换技术,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通过合理有效的整合,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从而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进程。

二、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和承担项目的优势方面

(一)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

我局是xxx人民政府主管农业、渔业生产和综合管理工作的行政职能部门。

(二)单位主要职能或业务范围

1、研究拟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拟定主管产业规划,并组织实施。

2、研究拟定农业产业政策,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品质的改善;提出有关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调整、农产品流通、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的政策建议;起草农业地主性管理文件、意见、办法草案。

3、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意见;负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体系、执法体系建设和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调节农村经济利益关系,指导、监督减轻农民负担、土地承包和耕地使用权流转工作。

4、研究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和拟定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组织实施“菜篮子工程”,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预测并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情况等农村经济信息。

5、组织实施农业资源区划和规模农业、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指导农用地、农村可再生能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负责农场管理,指导农场经济体制改革。

6、拟定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及队伍建设的规划和有关政策;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组织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指导农业职业技能工作。

7、拟定农业产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督、认证、管理和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组织种子、种苗的选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负责肥料、种子、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鉴定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管理;组织国内生产及进口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产品的行政监督管理等工作。

8、组织实施农业法律法规规章;依法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依法规范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的生产管理;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促进“依法治农”。

9、指导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按照权限管理直属单位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工作。

(三)财务收支状况和资产负债状况

(四)有无不良诚信记录

我局无任何不良诚信记录,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为我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

(五)承担项目其他方面的优势

1、2002年承担了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系统项目的建设,建成了我局内部局域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办公自动化。

2、2003年,承担了重庆市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示范项目建设,在全县街镇乡建立起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并能登录我局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快速传递。

3、各街镇乡都配备了(2—3名)专门的农村信息员,全部都是经培训取得上岗证的,在技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4、县财政能给予配套支持,我局每次实施的农业信息项目建议,县财政在资金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三、建设技术方案

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电话语音系统、电脑网络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系统。附图如下:

xxxx“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技术方案图

(一)电话语音系统

我们与重庆市农业信息中心全作,开通服务“三农”的“农网广播”来实现,并设县级分站及人工服务点。农民只要拨打11896789办理注册会员后,就能无限量拨打收听专家提供给当前农民政策快讯、市场行情等栏目,还可以通过电话留言方式提出问题,专家及时为你解答。

(二)电脑网络系统

主要利用我局已建成的“xxx信息网,内部局域网、乡镇农业服务站以及县党政网络来实现信息传递。农户采取电信ADSL宽带接入,街镇乡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县党政网接入(专线)。

(三)电视节目制作系统

通过加强与我县广播电视局的合作,申请专门的闭路电视栏目,通过实地拍摄、录制专家讲座,录制电视节目和从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搜集农业信息,借助广播电视局的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定期定时通过闭路电视传送到千家万户。条件成熟时,将使用机顶盒,实现节目互动。

四、投资资金来源

项目预计投资30万元,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经费15万元,本级财政配套10万元,单位自筹5万元。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后,我县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将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服务和农业科技交流于一体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能够为各级政府及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能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能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急需的农产品价格和技术信息,促进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

(一)能及时提供国内外农产品供求信息,改善农产品卖难的局面。

(二)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

(三)能为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作贡献。

(四)能为广大农民提供急需的生产技术服务,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六、2005年项目目标和实施内容

(一)目标

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采取“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通过合理有效的整合,把适用的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中,为广大农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

(二)实施内容

搞好电话语音、电脑网络、电视节目制作三大系统的建设。

1、电话语音系统建设。购置安装系统所需设备和软件,主要包括:人工坐席计算机、服务器操作系统、语音控制软件、语音系统终端。

2、电脑网络系统建设。主要是添置设备(包括软硬件)更新我局内部局域网。软件主要添置WIN2003服务器版正版,信息采编软件等,硬件只要添置电脑、数码摄像机。

3、电视节目制作系统建设。依托县广播电视局的协作来完成。主要要购置:电视机、机顶盒等。同时要向县广播电视局申请专门的电视节目频道。

4、建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购置正版SQL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数据库系统开发及信息的采集、处理、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七、2005年实施步骤及时间进度

(一)2005年3月,完成该项目的申报工作,同时制定好项目实施规划。

(二)2005年4月1日—4月15日,作好同电信、广播电视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获得更好的配合。

(三)2005年4月15日—4月30日,依托市“农网广播”,完成好电话语音的接入安装工作。

(四)2005年5月1日—6月30日。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完成好硬件设备的购置工作,主要购置的硬件有:5台电脑(含打印机)、5台电视机(含机顶盒)、10部电话机、数码摄像机。

(五)2005年7月1日—7月31日,完成好软件的开发和购置工作。主要开发和购置的软件有:WIN2003服务器版、语音控制软件,信息采编软件,SQL数据库管理软件等。

(六)2005年8月1日—9月30日,搞好我局内部局域网的软硬件更新工作。

(七)2005年9月1日—9月20日,搞好部分试点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的ADSL宽带接入。

(八)2005年9月21日—10月31日,争取县广播电视局的配合,完成好电视节目频道的申请工作。

篇12

1.员工信息技术程度低,导致项目实施难度高。

如前所述,农业企业因受制于往前传统的种植和生产管理模式,具体的基层管理人员甚至子公司经理的信息化技能严重欠缺,且年龄偏大。知识转移的工作量困难较大,信息化技能培训的难度较高。

2.信息化建设项目员工参与度低。

农业产业由于多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导致企业中存在一定的保守、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接受速度慢等文化习惯,也导致企业员工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的参与意愿较低。

二、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度影响因素分析

1.信息化项目内在因素对进度的影响。

(1)因农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导致进度受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因需求分析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①需求提出的局限性。由于负责人职位问题,很少能够熟知全局业务运作,所提出的需求的完整性因人而异。②需求描述的复杂性。需求的完整描述不仅面面俱到,内部的关联性很强,错综复杂。③需求审查的随意性。面对如此繁杂的需求分析与描述举行的需求评审,并不能对需求描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2)低估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低估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实现的条件表现在低估技术难度‘低估协调复杂度、低估环境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2.组织保障体系对进度的影响。

(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三、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

(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

(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篇13

(1)根本导向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果内部协调不力、没有形成合力,则最终很难完成信息化建设项目。这就必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必须明确工作基本准则和导向,在项目管理全过程都必需加以强调,否则,对项目管理的进度和成效将有极大的影响。(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作为项目管理的组织保证,项目组的组织机构对项目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组织结构是项目管理的骨架,其功能是沟通信息、协调矛盾、控制进度、维持运转和指挥决策等。作为一个日常生产经营工作任务较重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成立项目式的项目管理组织,该项目的管理组织成员是由各部门抽调搭建成的,项目的项目组是矩阵式的组织构架,矩阵式组织构架既有项目组织注重项目的特点,而项目成员又是某一职能部门的成员,从而造成协调上的不利因素。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的管理保障措施

1.农业企业必须做好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完善。(1)流程重组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分析设计阶段及实施阶段。首先是项目的初始阶段。这时应明确项目的内涵及意义,并由项目团队将需要改进的流程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如提高利润率、降低成本等直接联系起来,使企业认识到改进流程的意义。然后,正式进入流程的分析及设计阶段。先对现有流程进行分析,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找出现状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在其中架设桥梁。然后据此设计出流程的各个步骤及衡量的标准。最后,提出从现状转化到理想状态的实施计划。最后,是流程的实施阶段。设计完流程并非万事大吉,实施阶段是关键。在这一阶段,要先定义实施的组织结构,与相关部门及员工沟通,并提供培训。(2)在流程改造的过程中,有几点关键因素必须注意:一是必须有高级管理层的支持,二是最好是由相关部门的代表设计,而不是完全依靠外力,这样才能保证新流程容易被接受、可实施性强。

2.组织结构上的问题及其解决。(1)在企业内部必须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负责人与企业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项目负责人与职能部门负责人之间的权利平衡。在矩阵式项目组织结构中,项目组成员一般接受两方面的领导:项目组负责人和原所属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成员对所属部门负责人的忠诚度更高,因此,必须明确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内部的汇报关系,这样有助于项目组成员对项目责任心的建立。(2)有效沟通和调节双方矛盾。为了确保项目在时间、资源、效能上的合理平衡,项目组负责人必须与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除了让职能部门负责人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上理解和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重要性,项目组更必须帮助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了解项目各阶段所处的环境、工作任务、对资源的需求、项目进展等等,从而使职能部门对项目组和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了解项目的资源需求,从而帮助项目组的工作顺利进行。(3)确立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机制。在项目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随时都会遇到项目组和职能部门之间的矛盾,要注意到,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容易解决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的。当两者的矛盾难以解决时,必须有一个机制来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这就从机制上确保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先性,从而保证项目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论

篇1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沼气池;修建;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生活富裕的农民群众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和使用无疑揭开了生态家园的崭新一页。

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题目是“生态农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经营与管理》第五章第二节的生态农业模式之一――沼气能源型生态农业,此模式是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现代化农业模式。为顺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良性循环,确定沼气池的修建与管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三位一体、互相渗透的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原有对沼气池知识的粗浅了解,结合教学内容,确定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和沼气池修建流程中的施工环节为教学重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我所授课对象是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了解生态农业的含义,掌握基本原理和技术,使用过教学平台,是农业信息化改革的拥护者,但对沼气池的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急需系统掌握相关知识。鉴于此,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以任务驱动作为学习和小组讨论的主线,采用演示教学法和模拟训练法分别演示、模拟沼气池的施工过程,以此扫清理解障碍,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情境导课等7个教学环节。课前布置学生下载公共邮箱里的导学案,结合教学平台的资源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感知,利用导学案引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课

课堂由一则新闻视频引出农村修建沼气池的好处:沼气池把动物粪便、秸秆等各种有机物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分解转化产生沼气,解决了农村能源问题,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是生态农业家园的纽带。沼气池这么好是如何修建和管理的呢?学生带着这种强烈的探知欲,进入到知原理、探新知的环节。

环节二:探索新知

沼气池的工作原理常以复杂、晦涩的文字方式呈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为运用工作原理进行修建和故障排除造成障碍。为此,通过flas对其工作原理动态展示。单击动画中的结构按钮,在沼气池的正剖面图上依次将各部位名称及需要注意尺寸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单击气压水按钮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动态过程:此时阀门关闭,随着发酵间产生沼气增多,贮气室气压增大,压迫发酵间料液进入进出料管。单击水压气按钮时学生同样可以看到动态过程。动画把复杂的通篇文字直观、动态地展示给学生,解决了这一教学重点问题,为沼气池修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教学难点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环节三:运用新知

沼气池的修建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实际场景演示,学生对其了解只能处于表面层次。为此,应引入修建视频为学生营造实地修建氛围。通过视频学生不仅可以观看修建流程,而且还可以根据视频中的声音和步骤提示清晰地提炼出沼气池的修建过程,沼气池的修建流程主要有选址、拌料、放线挖坑等,这种方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单单用视频观看施工环节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应借助模拟实训软件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以建8立方米较为常见的无活动盖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为例,结合图纸输入发酵间和水压间半径的标准数值后,对施工工具进行选择,选择错误则会有错误声音提示且不可进行施工,选择正确方可进行施工,并以剖视图的形式将深埋地下不易被人们看见的部分清晰、全方位地展示出来。整个系统引导学生模拟沼气池的施工建造,使学生完整、直观、明了掌握施工全过程及各项技术指标,深化施工环节。软件人机互动的功能,不仅利于教师做中教,而且也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做好理论知识铺垫。

环节四:巩固新知

利用交互动画完成学生对沼气池修建流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如果选择错误则会有正确答案提示,学生可以根据正确答案提示重新选择,每步操作过关后方可进入下一步骤的检测,这样的交互功能充分实现了学生的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在理论上为突破教学难点沼气池的故障检测与排除做好准备。

环节五:拓展新知

沼气池的故障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单用文字描述和实际检测均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先以故障引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故障检测与排除的思路,再向各小组抛出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时的常见故障,如一些与工作原理和修建流程相关联的故障问题,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结合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对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进行讨论分析。资源库中的大量相关资料,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多种教学素材,满足了不同学生及教学过程的需要。在师生、生生讨论中做到教学相长,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突破了教学难点。

环节六:自我总结,综合评价

教学尾声,学生在平台中完成个人自评,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做以点评,通过查看各项统计结果,及时知晓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从而突出了平台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环节七:课后延伸,提高能力

本节课的作业是登录中国沼气网查找沼气池其他故障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相关资料,并发送到公共邮箱中。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并补充到教学平台中,扩充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图片、文字、视频、Flas、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来辅助教学,拉近了学生和施工现场的距离,破解了地形复杂进不去、施工流程难再现、时间材料高消耗、缺乏经验不安全等众多难题,化繁为简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将这种教学模式加以完善,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凌解良.信息化环境中的互动物理教学探究[J].江西科学,200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