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单位的特点范文

科研单位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0:22: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单位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单位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科研单位 财务管理 任务 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55-0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财政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也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然而,目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人员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因此,笔者通过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分析,提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适应新形势的工作要求。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和特点

1.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是指科研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做到收支平衡,以保证科研经营活动、发展目标的实现。是科研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任务。目前,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和资金管理方面,具体就是:合理、真实编制单位预算、依法增收节支、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及时、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和监督。管理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

随着科研单位筹资渠道及分配的多元化,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会逐步增加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来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中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以达到单位经营活动利润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

3.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点。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特点是由科学事业单位业务和经济活动中资金运动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在收入来源及其构成、成本费用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结余形成及其分配等方面,与一般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相比有很大区别,从而使得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显著的特点。

(1)科研单位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既需要国家财政部门对其基本经费和科研项目经费给于必要的保证,来获取社会效益,又可以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和优势,向社会和个人提供信息、技术、科研成果等服务来获取经济效益。因此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科技活动特点,对其经费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这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最突出的特点。

(2)科研单位资金运动二重性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科研单位的财务核算必须全面、正确、连续反映单位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既要反映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又要反映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因此,它既不能采取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方式,也不能适用企业的财务核算方式,因此,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方式及体系是独特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3)科研单位的多头管理模式,使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国家预算管理和税务及有关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还要满足本单位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因此,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二、影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

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对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产生影响作用的内、外部的各种要求或要素。影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环境主要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前者的影响是广泛的,后者的影响是具体的。

1.外部财务管理环境。外部财务管理环境是单位难于改变的外部约束条件,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科技环境、法律环境。

(1)经济环境。因为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具有双重性,所以经济周期与经济政策的环境同样构成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境。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主要有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政策、科技体制改革政策、税收政策等。特别是预算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资产配置等政策变化,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2)科技环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制定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明确提出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使我国经济迅速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向技术含量比重提高的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科研单位要做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就必须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创造自主的知识产权,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范围也会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扩大,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

还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财务管理手段、方法得到了根本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给单位经营业务活动带来了信息上的竞争优势。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指单位与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提供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理财环境。科研单位的财务活动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监督,也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法规、税务法规、财务法规。如:公司法、经济合同法、劳动法、税法、会计法等等,是财务管理必须统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单位的财务决策应当适应法律政策的导向,合理安排资金投放,以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2.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在一定时期,不同的单位可以处在统一的宏观环境中,但内部环境却是各异的,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控制制度。财务控制制度是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效果。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才能使财务活动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对单位经营活动的保障、支持和控制及监督作用。

(2)财务管理机构与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财务管理,必须合理设置财务管理机构,具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应信息化、知识化理财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称职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只能是空谈。

(3)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财务管理手段是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工具。财务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对一些会计方面信息的处理,而会计方面的信息主要是数据,是运用人工进行信息的整理和计算还是运用自动化设备进行,对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引起了财务管理手段的变革,使财务管理从一个简单的系统成为渗透到单位各个部门的复杂系统,网络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基于网络的财务软件得到普遍应用。除此之外,如何选择财务管理方法也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成本控制法、计划控制法、制度控制法、责任控制法、内部牵制控制法等。

三、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要求

1.确定财务管理目标。从财务的概念上来理解,财务研究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是按照科学事业发展的要求开展业务活动,其资金的表现形式为经费的筹集与耗费,据此,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应当包括:预算编制管理目标、筹集资金管理目标、投资管理目标、成本费用管理目标、分配管理目标五个方面,这些目标应该是可计量的,是可以对单位全部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分析预测、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的。

2.适应财务管理环境。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是一个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系统,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在财务管理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财务管理环境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利用能力,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能力。一直以来,科研单位的财务工作大多是以会计核算为主,或者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是合二为一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因此,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主要应提高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财务专业能力:财务专业能力是财务管理者能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不仅要有先进的理财观念,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不仅要有科研单位财务专业知识,还要有企业财务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科研单位的不断发展,才能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游刃有余。

二是学习与创新能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与信息爆炸的社会,科研单位与外部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表面上看,是产品、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一个迅速巨变的社会环境中,往日一次“充电”终生享用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个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正成为引领个人走向成功、不断发展的关键能力。

三是沟通协调能力:作为管理者,仅有专业技术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与方方面面进行沟通,既需要本单位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也需要与银行、税务、工商部门及其他单位的沟通,一定意义上,管理即沟通协调。因此,财务管理者要纠正忽视培养沟通协调能力的误区,将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视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能力。

四是信息处理能力。对于财务管理者而言,信息处理能力既是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工具性技能,又是财务管理者高效开展工作的必备能力。众所周知,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组织模式与个人的工作方式将建立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这个平台就是网络,企业理财者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具备能够熟练使用信息网络、信息工具,熟练使用各种专业应用软件的能力。仅有专业能力而缺乏高效信息处理能力的财务管理者,最终必将被淘汰出局。

4.完善财务约束机制。财务约束机制包括外部约束机制和内部约束机制两个方面。外部约束机制是外部环境对单位理财行为的一种限制机能,主要方式有政策约束、法规约束和道德约束等。内部约束机制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制衡系统,是一种激励型约束,主要包括责任约束、制度约束、预算约束、风险约束等。强化财务约束机制不仅可以保证财务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而且可以防止偏差、杜绝违法和违纪行为,确保财务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科学设置财务分析指标。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进行的一种准确、全面的评价。主要有:增收节支率、国有资产利用率、资产负债率、预算完成率、人员支出比率、技术合同履行率、财务风险指数等。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此外,还应引入一些非财务指标,如市场占有率、职工满意度、单位潜在发展能力、创新能力等。

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加以应用,可使整个财务分析更加全面。把单位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分析,既避免了单位的短视行为,也可使科研单位业务活动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价,弥补了仅有财务指标分析的不足。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单位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科研单位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建立和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活动有效地、充分地反映、监督和调控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人才、技术、资源优势挖掘出来,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用手册.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2.张景安.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j].董事会,2007(10)

3.王霞.浅谈咨询服务类型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经济论坛,2009(23)

4.于丽梅.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环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

篇2

关键词:创新文化;核心竞争力;农业科研

文化是软实力的象征,对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也是打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科技竞争也包含文化竞争,文化是促进科技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剂。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资源”,是单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单位创新文化建设是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实践,加强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加强科技软实力竞争的一个客观需要。

1农业科研单位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是单位文化、历史文化的交融地,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传承。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的农业科技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的科研工作精神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创新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也是新的价值观、制度、环境与氛围的重新建构。从农业科研单位来讲,建设创新文化就是要构建适应单位发展需要的观念、价值取向、科学精神、学术思维和行为规范。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创新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建设,形成特色体现精神内涵的理念文化;加强环境物质建设,构建以所徽为核心的标识文化(视觉文化);以制度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夯实“爱国、科学、奉献”为核心的价值文化;从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营造适合农业科研单位或者有利于创新或者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管理运行架构体系、组织机构和单位内外环境氛围。

2创新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

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具体情况,应积极借鉴7C理论,建议从工作理念、行为和形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以“7C”为主题内容的创新文化,7C是涉及IQ、EQ的七种能力和目标:① 核心能力(Core Ability);② 实践技能(Capacity);③ 创新(Creation);④合作(Cooperation);⑤ 个性(Character);⑥关心(Concern);⑦ 交流(Communication)。总体上建立以制度文化、园区文化、标识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体系文化。具体包含:

2.1建立以和谐单位建设为目标的人文文化。包括人文文化(关怀)、激励文化、生活文化、工作文化、理念文化、工作关怀、个性文化等等。

2.2建立创新理念为目标理念文化。包括单位历史文化、院歌(所歌)院训(所训)、单位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操守)等等。

2.3建立以绩效管理为目标的绩效文化。包括奖惩文化、目标管理文化、绩效考核与评估等等

2.4建立以工作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文化。包含科研协作、技术推广、科技实践、对外交流、工作流程等文化建设。

2.5建立以形象标识为目标的物化文化。包括单位标识导引、单位形象标识、单位旗帜、单位宣传资料等等。

科研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要求,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和时代特点、要求,可以通过上述不同层面、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体系建设,把创新文化与科研工作实践相结合,与科研主体功能相适应,实现创新文化建设的氛围化、活动化、文艺化、感觉化和情感化。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自觉成为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3创新文化是农业科研单位构建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

3.1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新科技革命和发展对农业科研单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一流科研机构的进程中,创新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是重要力量,要想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农业科研单位就要用创新文化、创新理念思维等凝聚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着眼单位未来长久发展,建立和培育核心价值体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建设“宽容、竞争、协作、流动”的工作文化,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反对弄虚作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文化创新,大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性的科学思维促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农业科研单位应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和任务,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度,使职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单位的创新文化建设更加具体灵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体现出单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3.2赋予创新文化新的内涵

单位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它是以单位全体成员为工作对象,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交心联谊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统一全体成员的工作意志,规范成员行为,凝聚力量,为单位发展的总目标服务。农业科研单位的创新文化是科研单位长期发展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先进的创新文化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研究人员的根本利益。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传统的优秀文化既需要继承,也需要创新,创新文化建设符合时展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科学分析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把制度文化与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实现制度管人管事,营造出与现代科研制度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创新文化,发挥好创新文化“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育人”的功能。

篇3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财务会计制度 问题 措施

农业科研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农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现代事业单位已经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其资金的来源渠道较过去有较大的差异,从国家财政供给转变为自身争取经费。因此,现代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是由国家财政供给、相关部门投入、社会单位投资及其他方面共同构成,资金的数量较大,在资金的消耗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科目,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金的浪费问题、摊入项目的规范等,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可有效地管理措施对于单位财政健康、稳定发展、资金使用效率等,都是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一、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特点

农业科研单位原来主要是靠国家财政拨款来保持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与收入来源有所变化。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来提高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

(1)作好资产保值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要想实现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其必须不断地开发和研究出新的科研成果,而要想有新的研究成果,就必须需要科研经费。因此,农业科研单位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这是资金保值的一个内在要求。此外农业可按单位生产的产品具有公益性,因而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因此,如何提高经费的效益性,做好资产的增值保值是科研单位财会会计核算的主要目标。

(2)农业科研单位核算内容比较多。农业科研单位涉及很多的研究试验点,管理内容也比较复杂。例如,从事良种繁育的单位核算的内容主要是种子、种苗等成本费用;从事森林保护的单位核算的内容则以造林营林成本费用为主;从事病虫害防治的单位则以农(兽)药、机械设备为主。

(3)核算的对象特殊,需要借助专业判断。农业科研单位的业务活动与自然环境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其会计核算具有区别其他事业单位的特点。例如,种子和种畜的核算,就比较特殊,这种核算常需要进行专业判断,需要借助专业人士对整个农业科研业务活动的熟悉程度和了解,从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例如,我们农业科研单位将一项科研成果认定为无形资产,如何判断这项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如何对此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都需要借助专业的人员利用相关知识来进行。

二、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本建设会计的核算问题。我国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在基本建设方面采取按基本建设投资单独建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事业单位有关基建投资的会计核算,按有关规定执行,不执行本制度。这项规定最大的问题是造成了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形成了两个会计主体,一个单位执行两种会计核算制度,编制两类会计报表。但是由于财政拨的基本建设款都放入了事业零事业零余额账户,如果该账户中不体现这笔收入和支出显然是不完整的,而基建账对其进行核算,资金的操作权又没办法掌握。对两种生产活动的核算执行两种会计制度,分开建账,造成单位将整体经济活动的记录人为分割成两部分,导致了任何一种会计报表提供的财务信息均不够完整,从而不能满足农业科研单位相关利益者全面了解其整体经济活动的需求,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的管理和完整。

(2)固定资产的核算问题。固定资产是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活动以及其他业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加强固定资产核算,是农业科研单位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核算上,采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科目同时核算。这就非常容易在资产负债表上存在虚增资产及净资产的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不能有效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情况。因此,不能有效客观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不能为评估固定资产更新和再生产提供保障。

(3)会计报表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报表内容主要包括了:“资产负债表及补充资料”、“收入支出总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组成。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资产负债表格式采用的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而且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分析。

三、农业科研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进措施分析

(1)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是财会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原则,采取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地记录在会计期间内的,各项会计事项的收入与成本,而考虑具体是否付出了现金。权责发生制是不管本期是否收到了款项,也不管本期是否费用进行了支付,只要发生了相关的经济事项,就应该对此进行记录,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权责发生制是可以综合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收入与费用配比的财务结果,从而可以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管理者和外部利益者提供切实的资金来源、运行成本、成本收益、资源消耗等各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的变动情况,从而有助于农业科研单位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

(2)基建会计应该建立统一的核算制度。本文认为在不影响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对基建信息需求的前提下,将农业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统一核算。通过在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中增设会计科目和调整有关报表体系,全面、完整地重构基建资金和事业经费统一管理与核算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3)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是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是农业科研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目前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上一般不计提折旧,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是:容易造成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不能有效地核算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不能有效地对固定资产产生的价值损耗进行补偿,保证农业事业单位的再生产能力。因此,本文建议,可以通过采取提取修理和维护自己的方式来保证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同时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上,应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和盘点制度,确保账账、账实相符。同时要提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4)建立完善的会计报表体系。首先,农业科研单位应该提供详细的报表,这些报表应该对本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充分的说明,主要包括了:关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单位总体情况。例如,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哪些,研究的方向,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等;关于本单位除财政拨款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对本单位的收入、费用、成本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并找出原因,进行总结;关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情况,要通过对这些工作的总结来进一步提供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的水平。其次,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增加能够有效反映其现金变动、收入与流出情况的现金流量表,从而可以有效清晰地把握住该单位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为农业科研单位的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用信息。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需要,新理论和新机制也会在发展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财务人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继续关注和学习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最新知识,力求做好科研项目的服务。

(作者单位为沈阳市农业科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 科研单位 属地管理 岗位职责

引言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研单位的第一要务无疑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科研课题的研究,所以员工把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容易忽视HSE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为消除和减轻科研单位在科研、生产和日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职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本文结合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自身特点和安全运行模式,以四个方面为重点,加强管理,从而提升科研单位的HSE整体水平。

1 HSE管理体系内涵及目标

HSE管理体系即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出现的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体现当今石油天然气企业在大城市环境下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实现现代化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准行证。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HSE)主要用于各种组织通过经常和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实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目标,目的在于指导组织建立和维护一个符合要求的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再通过不断的评价、评审和体系审核活动,推动这个体系的有效运行,达到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目的。

制订系统的、先进的、可测量的HSE管理目标,将有利于组织高效率的利用现有管理资源提高HSE绩效,有效降低管理风险,为构建和谐矿区做出贡献。

2 科研单位的性质及特点

2.1勘探开发研究院单位简介

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是承担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部署与研究的综合性科研生产单位,国家甲级工程咨询单位。1991年被国家授予“全国地质勘探功勋单位”。1995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第五次科技大会上荣获“科技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拥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IBMP690/pcduster计算机系统、扫描电镜、长岩心物理模型、稠油热采实验装置等大型仪器设备和具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设备。建院三十多年来,共获得科研成果2700多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713项。已形成由地震资料处理、实验研究、勘探部署和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与调整等系列配套的技术优势,具有较强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服务实力。

2.2科研单位工作特点

科研单位与一般生产型的单位在HSE管理上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科研工作“课题多、任务急、工作繁重”。科研课题是企业投入生产、创造直接价值的前提,企业对直接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导致了科研院所要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科研课题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造成科研院所从领导到员工对HSE工作的淡漠。

⑵科研人员“层次高、思想活”。科研人员与一般工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如具有唯实不唯上、求直不虚浮、创新不保守等特点。他们与社会联系广泛,接触面广,思想变化迅速,不断探索从事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⑶科研工作的进程和成果很多是以软件形式(如记录、数据、图纸、报告等)而不是以可见的实物来体现。

⑷科研工作精确性高,需要实验、设备、分析判断、数据等准确无误。

⑸科研物质对人体危害大。科研过程中应用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有毒性、腐蚀性等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员工的健康,还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

⑹科研工作保密性强。许多课题项目承担国家、中国石油等不同层面的核心技术。

3 科研单位HSE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

科研单位建立HSE管理体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 满足科研单位对HSE管理的要求,实现对科研过程中风险的控制。

⑵ 提高HSE管理效率,优化HSE管理方法,减少事故发生。

⑶ 促进科研单位的HSE文化建设,使安全科研、保护周边环境、关爱员工健康成为研究院的优秀文化。

4 抓住重点,提升HSE整体水平

科研工作的特性决定了在实施HSE管理时必须对科研工作中如情报收集、开题审查、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处理、成果评定,以及毒物的使用、保管和排放,安全措施,保密制度,财务管理等进行严格和周密的规定。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增强HSE意识,使HSE行为变成科研生产过程中的“条件反射”行为,HSE管理体系建设适应科研院所需要。

4.1依靠科技,把握方向

随着主营业务的不断延伸到海上、海外等,从目前看,我们掌握的技术能力与新形势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且HSE工作中需要的科技支撑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一个科研单位来讲,把握自己的科研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握重点,科学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是决定我们每一个科研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一是要紧跟全球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与热点;二是紧跟中国石油的战略发展前沿;三是要切实解决好一些重点技术难题;四是紧跟世界范围内HSE的科技发展动向,引进推广先进技术与方法,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4.2加强属地管理,提高执行力

属地管理是员工对所负责日常管理的工作区域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为提高HSE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必须把HSE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层层细分,划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的细小属地,落实属地责任,树立“安全是我的责任”的意识,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良好局面,确保HSE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篇5

科技强国要求要在创新空间拓展迈出新步伐,当前国际科技合作全方位深化,创新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和手段愈加先进。在我国科技创新的层面越来越广泛,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农业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农业创新中农业单位科研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肩负着中国农业重大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立项、实施、应用、实际推广的重要任务。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新型技术推广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为我国农业高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农业科研室的相关研究及科研成果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在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新业态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活力,我国在农业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而由于政府会计制度的变化,会计核算基础及相关的会计要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遵循了“双基础、平行记账”的模式,提出了“费用”为新要素的规定,并重新对“收入”和“费用”这两个要素进行了界定,以收付实现制为成本与费用进行核算,久而久之形成了庞大的资产规模。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并未进行累计折旧,所以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上存在着虚增资产,从而不能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程度,最终导致夸大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价值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资产监管的力度不够等因素,都导致了科研单位资产管理出现了资产管理效率质量差的现象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应按照新会计准则制度的相关要求,全面分析新会计准则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改革管理,结合单位自身管理现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最终达到拓展科研经费的使用空间,达到利用效率最大化;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避免铺张浪费,提高专项资金实际作用转化率的目的。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有序性发展。

一、科技创新背景下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科技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雪球效应,注重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创新因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成为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的重要时期,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生产力的加快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思路的实践者,以其自身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而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深入,以及科研领域的不断细分,对各类科研设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情况复杂、资源分散、科研对象范围较大、相关设备更新慢的特点,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技术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设备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成本性,这也变相增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资产具有标准多、统计难、变化快、人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资产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科的资产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正确评估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资产日常管理缺“匠心”1.缺乏专业管理部门及人员。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的设备大部分仍旧是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其精密度极高,而且相关的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才能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利用价值。然而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有很大缺失,这就使得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松散,无法明确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另外,还有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对资产购置的前期工作如预算及审核审批等十分重视,但是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之后,对资产的管理工作反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年中或年末的绩效考核之时,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以及项目资金等往往成为考核的重点比对对象,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往往不被纳入其中,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被重视。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其在财务上的核点往往也是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再一次被忽视。2.在内部控制中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在权力以及管理任务上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科研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过程中,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进行维修时以及日常的管理中便会出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责任推诿,既降低了办事效率,也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但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总体价值等信息仍然存在本单位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入账阶段、后续的管理维修、计量等问题未实现及时管理,正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实际的资产购置中存在着一定的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在使用效率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3.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登记中,关于仪器设备耗费情况、使用效率等的涉及屈指可数。未能科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固定资产的而管理长期以来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科研单位的年末绩效考核中也并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中,并且在单位内部也存在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多少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后续使用情况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4.固定资产在相关准则中被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及装具等不同种类。在理论层面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设备资产折旧年限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界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却出现了分歧和差异。而且通用设备中有仪器仪表,而专用仪器仪表却属于专用设备一类,这就使得计提折旧额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这样一来,不同的折旧年限计算出来的计提折旧额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二)科研仪器设备资金效能低随着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更加高效化、科研领域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要求与之匹配的科研设备参数精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相同种类的设备过量购置、采购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情况,再加上大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设备时往往喜欢选择新设备,在这种实际情况下难免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会计制度下,过多的“僵尸”资产会随着其使用化为折旧,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当期运行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共享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表面共享,实际仪器存在闲置的状态,并且一些科研单位也存在着各实验室所配备的设施功能相近,数量过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设施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折旧存在核算差异性在摊销或折旧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时,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对非流动基金进行冲减,而不计入费用或成本。而这一规定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在账面上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下,基于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由原来“虚提”折旧的方式改为“实提”折旧,理论上解决了资产价值的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对于如何客观准确归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在这新旧制度衔接阶段的转换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科研单位采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实施期限通常仅为3至5年,科研课题周期比资产周期要小。大部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与资产状况十分复杂,年中新购资产与已有的资产在年度折旧周期中并存往往是十分常见的状况,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会计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核算。

(四)资产处置程序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的在科研事业单位是十分繁多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规定。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科研单位附近无法找到产权交易的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数量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在对一些并无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却仍需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专业人员评估,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门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本单位财政压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单位闲置设备的处理存在废旧设备积压的问题,严重影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上报及计算。

三、科研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相应资产部门或精专尖管理人员在科研单位中设立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将统一管理权划归于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对那些用途较为单一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对于价格在50万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设备,科研单位应当将其统一纳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并对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的调配机制进行改进。促使这些设备首先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提高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高资源共享效率,采取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设施购置之前对本单位的购置需求做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细化设备共享平台,查询设备资产时不仅仅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时间,还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维修以及保管位置等详细信息。这样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折旧以及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设备设施购进审批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购置数量,同时应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资产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要结合科研室的具体设备要求对科研设备进行有筛选性的购进及选择,进一步提升设备资源的利用效能。

(三)科研仪器设备具体分类须有目录,以便更好地计提折旧可以从财政资产管理系统中一次性计提关于科研仪器或科研设备后期的维护费用的折旧,可以从管理费开支方面入手,或创新财政支持方式,运用PPP手段引导企业共同参与等。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实现设备资源共享,依据“成本回收”原则进行共享处理,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的设施使用效率,增强废旧资源的再利用效能。

篇6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较薄弱

长期以来科研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一直是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定期对固定资产清理和盘点的制度,从而导致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没有明细的实务帐,只有财务帐,同时对于盘亏、盘盈等情况不能及时进行处理,报废时也不及时进行申报,从而造成帐实不属情况较为突出,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着太多不完善的地方。

2.科研单位对财务工作不重视

科研单位领导对财务工作在思想上就没有一个正确的意识,对于财政拨付的专项资金款认为不用进行核算成本,只记下流下帐即可,更不用计提折旧等,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再加之科研单位对于财务人员要求不严,所以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方面表现为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会计科目混乱,会计核算不符合相关的制度要求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预算控制相对弱化

虽然科研单位对预算控制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还存着较大的问题,编制工作滞后,精确度较低,所以在支出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同时预算编制时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在执行时调整频繁,使预算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同时个别科研单位在预算执行时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随意的改变预算的支出用途,所以在决算时与年初的预算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

财政部分拨付给科研单位的都是专项资金,这部分资金应该专款专用,不允许挤占和挪用,但在实际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这部分资金被挤占的情况较多,科研单位的工作经费较为紧张,这样在实际工作中就导致把一些会议、培训、差旅费等一些费用挤进了专项资金的支出当中,使专项资金没有实现专款专用。

二、加强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

科研单位要从自己本身的业务特点出发,制订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各项支出都要进行严格的规范,严格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和挤占。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从而不断的增强单位内部的竞争力,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2.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

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编制预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这需要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一起进行研究,从而合理的编制科研经费的预算,从而达到科研经费的合理利用,保证收支平衡。同时单位内部还要对预算计划进行详细的划分,具体到各部门、各项目、按月等进行细分,从而保证预算在日常财务收支中得以真正的落实。在财务预算实施过程中,要做为科研单位的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从而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从而提高预算的管理水平。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支出和收益的财务分析,从而及时的掌握经费的结存和使用情况。

3.构建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措施

为改善当前科研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状况,每个科研单位建立一整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了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覆盖了人、财、物全方位管理。科研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和管理要求,依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控设计原则和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1)要以预算管理为核心,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在科研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是事业单位必须执行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及财务管理制度,带有很强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做好单位的部门预算工作是做好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要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培养一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内审队伍,是构建科研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组织人才保障。

(3)加强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科研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应当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建立严谨的岗位责任制,从而形成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的良好工作秩序。在通常情况下,任何经济业务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主办、批准、执行和记录。

(4)要加强国有资产的安全控制。加强不相容岗位相分离,支出审批制度必须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4.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督

单位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施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5.内部审计和控制自我评估

内部审计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成为内部过程的设计顾问,使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而控制自我评估指的是各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控系统进行评估,其基本特征是关注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由管理部门和职工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

篇7

关键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问题研究

目前国内大批科研机构除了部分私人企业绝大部分隶属于国企集团,科研单位大多需要承担大量的国家科研项目或本地的科研项目,既需要承担企业内部财务指标绩效考核,又需要根据相关部委所的有关于科研干了项目的相关规范施行财务管理,科研单位一般具有经费管理金额大、项目经费种类复杂等特点,这对于强化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研究提出了挑战。

一、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课题经费管理经验不足科研单位在课题经费预算方面一直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科研业务与科研所需设备购置的经费比例不协调,人员劳务费用过高,导致课题经费预算最终与财务决算报告脱节,并且科研单位内部一些人员对于课题经费预算,以及财务决算报告并不了解,编制的预算存在不严谨、不科学、成本过高等特点,在验收检查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数据编制经费的决算报表很难符合实际需求或者超过成本预算过多等问题。此外,科研单位课题经费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专项资金使用率不足,使用模式过于随机等问题,在得到支付系统专项经费时,其到账时间一般间隔半年或者一年,项目支出方面其预算无法被满足,等专项经费到款时又不能得以专项利用。

(二)资产管理认识不足科研单位在资料管理以及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一直处于经营短板,一些科研单位在采购材料时,并没有专门的采购人员为了节省企业经营成本只选择负责该项目的人员进行材料采购,对材料采购申请以及材料采购审批等环节并不熟悉,并且在材料采购入库验收以及出库领用等环节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手续,容易存在弄虚作假,材料采购成本虚报等问题。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环节,许多科研单位对固定资产并没有养成全面且定期的检查习惯,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针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部门,随意指派人员进行监管,针对一些已经批注处理的固定资产长期积压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受到损失,并且针对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方式也缺少科学有效地认识。

(三)制度建设不健全关于科研单位的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以及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项目的科研课题申报还存在着没有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问题,科技人员对于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熟悉,而管理人员对于项目课题申请的执行力度不足,对课题结题结账以及相关的财务结余管理还存在操作性单一等问题。同时,一些科研单位还存在着对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实际需要执行的与财务监管相脱节,另外一些课题管理费用的计提不合理也是问题所在,缺乏有效地法律法规的约束也是目前制度建设不健全的现状表现之一。(四)会计核算不系统会计核算不系统主要体现在临时工费用远高于实际所需费用,并且用于科研项目研究的费用较少,利用率不足,以及现金流支出较大,科研资金被套取等方面。此外在往来款方面,已经签订的科研项目合同的项目资金并不能及时导致,导致无法按照约定时间履行合同或者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垫付资金履行合同,造成会计核算困难,同时,还有一些科研单位员工的借款余额长期在账面上并没有根据实际核销时间进行清理,造成科研单位呆账、坏账问题频发,导致整个会计核算系统工作无法顺利推行。

二、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管理意识不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对于如何把财务精细化管理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相结合还存在误区,只考虑完成当时所布置的任务对科研单位未来长远的发展没有施行有效的规划,并且在课题任务出现交叉且各个岗位职责不明确以及岗位协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良好的应用财务精细化管理化解由于这些问题导致的财务损失,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过于粗放,对于市场信息分析的不到位,不够精准也是导致其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差的主要原因所在,如何提高整体科研单位工作人员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加强其管理意识的学习与培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够科研单位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方面一直受限于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的影响,以至于无法全面的施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导致财务精细化管理浮于表面,在财务网络费用核算方面无法具体落实到项目细节,财务信息整合不完善,细节与分支问题频发,并且在费用分摊凭证方面也没有明确的指导标准以及参照依据,整体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协调性较差,财务网报系统中的审批与监管流程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应有,财务信息管理系统长期不更新,缺乏技术人员对于该环节的完善。这些问题都将导致科研单位的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困难,因此,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十分重要。

(三)绩效考核与监管机制不完善整个科研单位在财务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绩效考核不健全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问题,一些科研单位对于全面预算的领导作用认识不足,缺少长期的财务管理规划以及战略目标,并且科研单位由于科研项目众多,项目周期长短不一,负责人员组成结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脱节,此外项目财务管理人员所采用的会计科目编报预算模式不能符合科研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一直未建立良好的体系。除此之外,在监管机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科研项目的材料申请、项目审批、资金运用方面没有一个明确的监管机构负责,交由财务管理部门处理很容易抽身乏力。这也是导致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实施不畅的问题所在。

(四)财务管理部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力度不足科研单位在施行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势必需要财务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这对于人员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对财务精细化管理理论有着明确的认识与扎实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能够有灵活处理各项财务问题的应急能力,而目前科研单位过于重视科研研究,在财务人员管理与培训方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体系,这对于整个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提升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管理制度,转变财务管理整体观念精细化财务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制度要想在科研单位中得到有效地实施,一方面要考虑科研单位与其他事业单位的不同与特殊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转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需要从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学习以及观念认识入手,将财务管理工作细分,各项工作做到专项专人负责,针对不同的财务管理问题在制度完善的保障下迅速解决。此外,精细化财务管理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积极转变原有的财务管理观念,这对于其自身工作素质的提升以及整个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与运营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初期势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这对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最优化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制可以让财务管理人员在项目预算以及成本核算方面有着一个明确的操作标准与认知,这对于整个项目的申请与资金到款时的合理规划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也可以减少由于信息化不健全所导致的申请与项目资金的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全面促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朝着健康、科学、有效的方面发展进步。

(三)强化监管机制加强绩效考核财务精细化管理一方面作用于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环节,另一方面还作用于科研单位人员监管与绩效考核方面,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良好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在科研单位全面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方面提供助益,并且随着科研单位项目的增多,也需要加强对其项目的监管。

(四)加强员工培训,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标准作为科研单位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整个科研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施行与完善,因此,要定期举行针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并针对培训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精细化理论学习的倡导力度,从科研单位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实际状况,使员工能够切实了解科研单位的经营现状以及发展需求,能够切身认识到作为科研单位项目中的一份子的作用,针对培训长久不合格的员工要进行惩罚制度,对于培训成绩优异的员工要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以此来实现激励员工的作用。

篇8

【关键词】 电力科研单位; 企业所得税; 研发中心; 降低税收成本

一、电力科研单位的组织形式

电力科研单位是从事电力生产应用技术研究的高科技企业,是电网的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信息中心,拥有国家核准的调试各类等级、规模机组和送变电工程资质,是电网企业各类专业人才高度集中的职能单位。厂网分家后,除部分电力科研单位改制为电网企业的全资子公司或电网企业控股的子公司外,大多数电力科研单位仍作为电网企业分公司,由电网企业统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电力科研单位经营活动及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经营活动的特点

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科技性企业,承担着电力系统的技术服务和科技研发等重任,其主要的业务活动是对上级电网企业的资产运行状况履行技术监督的职能,并承担电网企业的研发任务,由于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无法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受到限制。

(二)会计核算特点

电网企业所属的科研单位,是电网企业的经费单位,每年由上级电网企业根据预算下拨经营经费,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及其分公司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发生的相关费用冲减上级电网企业下拨经费;对所属电网企业之外的电厂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取得的收益在其他业务利润中核算;对所占用的固定资产由所属的电网企业统一管理,取得的增值税票也由电网企业统一抵扣;所得税统一由电网企业汇总纳税。

每年由电网企业根据预算拨付研究开发经费,电力科研单位立项完成研发任务,发生的研发费用由电网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加计扣除,但由于电力科研单位是兼有生产和科研性质的企业,科研人员及研发设备既参与生产又参与研发,发生的人工费及折旧费无法合理系统地在生产费用及研发费用之间分摊,致使所得税前扣除的研发费用不含人工费及折旧费,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力科研单位的税收筹划切入点初探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电网企业可能享受的几大税收优惠

1.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实行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3.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4.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为免税收入。

(二)税收筹划切入点

1.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力科研中心,并通过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若符合税法规定的条件,电网企业从电力科研单位分得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将免征企业所得税。

2.电网企业可以委托电力科研单位开发科研项目,并与电力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同时将电力科研单位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尽可能地作为技术开发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不仅会加大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的税前扣除基数,缩小电网企业及电力科研单位的所得税税基,减少税负,而且,只要签订的技术开发合同符合科技行政部门有关技术合同的规范要求,电力科研单位相关的技术开发收入的营业税也可以得到减免,这样也会减少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

四、通过模拟数据的测算,分析说明成立电力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整体税收成本的影响

(一)为便于建立测算模型,假设电力科研单位符合以下条件

1.每年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材料费、大修费、人工费等三项经费合计为4 000万元,其中人工费用占用50%,作为电力科研单位的生产成本。

2.每年发生的科研经费1 000万元,用于购置研发设备,研究开发发生的人工费及设备折旧费不包括在内。

3.电力科研单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若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并进行独立核算,利润率为20%。

4.每年电力科研单位对电网企业以外电力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取得的收入为2 000万元,利润率仍为20%。

5.科研单位的设备年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8%,除购置科研设备外,固定资产无其他增、减变化。

6.电网企业的所得税率为25%;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所得税率为15%,假设无纳税调整事项。

7.电力科研单位的营业税率为5%,不考虑相关附税。

8.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取得的合同收入占其对电网企业提供全部技术服务取得的全部合同收入的比例为W。

9.假设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后,研发中心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折旧额占全部成本费用的比例均未发生变化。

在上述假设条件基础上,下面分别以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前后对电网企业税收成本的影响,并以成立独立科研中心为前提,通过建立测算模型,计算电网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开发的合同金额占研发中心为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全部合同金额的比例“W”达到多大时,使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增加的总额等于税收成本减少的总额,该点称为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的税负损益的临界点。

(二)分税种模拟测算成立独立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相关税收成本的影响

本部分测算仅考虑与成立独立研发中心相关的增量税收成本,非增量税收成本不予考虑。

1.营业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进行模拟结算,不确认相关的收入,只将发生的相关成本冲减下拨的经费,也不计算缴纳营业税。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向电网企业所属的供电及发电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也要进行结算,按20%的利润率计算确定该部分收入为M万元,则M×(1-20%)=提供技术服务发生的成本4 000万元+研发费用1 000万元

求得M=6 250万元;该部分收入中免税收入6 250 W万元,应税收入6 250×(1-W)万元

应缴纳营业税6 250×(1-W)×5%=(312.5-312.5 W)万元

向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收入的应纳营业税额与成立研发中心后的情况相同,是不相关的税收成本,在比较营业税的税收成本时,不予考虑。

(3)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由于研发基地对电网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要进行结算,确认相关收入,科研单位营业税税收成本增加(312.5-312.5W)万元。

2.增值税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自2007年7月1日起,电力企业购置的科研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其销项税额,电力科研单位可抵扣的购买科研设备的进项税为145.30万元(1 000÷1.17×17%),由电网企业统一进行抵扣。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由于电力科研单位为服务性企业,不是增值税纳税义务人,其购置的科研设备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只能计入成本,以折旧的形式在税前扣除。

(3)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将失去该部分进项税额可抵扣销项税额的机会成本145.30万元

(1 000÷1.17×17%),使增值税收成本增加145.30万元。

3.税前可以扣除的研究开发经费

(1)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电力科研单位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发生的科研经费1 000万元不包括相关的人工成本、研发设备的折旧费。相应地,缩小了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的基数,上级电网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只能为1 000万元,加计扣除500万元(1 000×50%)。

税前共计扣除研发费用1 000×150%=1 500万元

(2)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可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为电力科研中心取得的相关收入6 250W万元,加计扣除6 250W%×50%万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共计6 250W×150%=9 375W万元。测算表明,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发生的研发费为6 250W万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9 375W万元,与成立独立的研发基地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1 500万元相比,增加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经费(9 375W-1 500)万元,缩小了电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税基。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研发中心税前可扣除的研究开发费用计算如下:

以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比重为权数,对所发生的折旧费用进行分配,计算电力科研单位的研发费用,折旧费用[4 000+2 000×(1-20%)+1 000]×8%=6 600

×8%=528万元。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取得的收入6 250W万元,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6 250W×(1-20%)=5 000W,则分配折旧费528×5 000W÷6 600=400W万元,发生的研发费用共计为5400W万元。向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开发服务发生的研发费用与成立研发基地前相同,不增加或减少税收成本,故在建立测算模型时不予考虑。

4.企业所得税

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前,电力科研单位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不确认收入,发生的成本费用抵减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对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扣除发生的相关成本后的利润增加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按25%的企业所得税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电网企业汇总电力科研单位收入成本的基础上,加计扣除50%的研究开发费用,计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及应纳所得税税额。

成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后,电力科研单位成为独立的纳税义务人,独立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适用15%的企业所得税率。

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技术开发服务确认收入共计6 250万元,会增加电网企业整体的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若利润率为20%,扣除相关折旧费用400万元及税金(312.5-312.5W)万元,在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的情况下,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确定增加电网企业所得税税收成本为:

(6 250×20%-400-312.5+312.5W)×15%

=(80.625+46.875W)万元(1)

对电网企业以外的电厂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2 000万元,若利润率为20%,扣除相关折旧费用128万元及税金100万元后的所得,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由于适用税率降低10%,会减少总体税收成本;假设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确定减少的企业所得税为:

(2 000×20%-128-110)×10%=16.2万元 (2)

由于研发中心对电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要确认收入

6 250万元,作为电网企业发生的成本费用,相关的利润6 250

×20%=1 250万元,抵减电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税收成本1 250×25%=312.5万元。(3)

同样,电网企业委托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开发发生的费用为6 250W,作为电网企业发生的研发经费,在加计50%扣除时,若W足够大,会减少电网企业的税收成本,减少税收成本的金额为(9 375W-1 500)×25%万元。 (4)

(三)汇总上述增加的税收成本及减少的税收成本总额如下

增加的税收成本合计,X=增加的营业税(312.5-312.5 W)万元+增加的增值税145.30万元+增加的企业所得税(80.625+46.875W)=538.425-265.625W (5)

从上式可以看出,W越大,税收成本的增加X越小,两者成反向变动。

减少的税收成本合计Y=减少的企业所得税16.2万元+312.5万元+(6 250W-1 000)×25%万元=1 562.5W

+78.7 (6)

从上式可以看出,W越大,税收成本的减少Y越大,两者成正向变动。

令X=Y,求得成立研发中心前后税收成本相同时的W,

538.425-265.625 W=1 562.5 W+78.7

W=0.25=25%,

当W大于25%时,电网企业的总体税负随着W的增加而减少。可见,当W大于25%时,成立研发中心是可行的。

当成立研发中心后,电网企业委托研发基地提供技术开发服务的投入越大,电网企业整体的税收成本会越低,占提供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达到科研基地向电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总收入的25%时,成立独立研发基地才是可行的,否则,成立研发基地将会增加电力企业的总体税收成本。

通过模拟测算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改制后,只要电力科研单位与电网企业筹划适当,会降低双方的纳税成本。对于上级电网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其税前扣除的研发经费的基数,并利用转移定价,获得电力科研单位低税率带来的好处;电力科研单位通过改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后,除在税收上享受优惠政策外,通过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拥有了较大的用人自和分配自,在用人机制上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自主地招聘员工和按合同解聘员工;在分配机制上,按市场工资价位支付各类人员的薪酬,对经营者、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实行激励机制,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企业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激活人才,以增强电力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电力企业服务。

可见,电力科研单位的改制在一定条件下可使电力科研单位及其上级电网企业同时受益。但是,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多年来,隶属于电网企业的科研单位的积累和发展主要依托电网企业的支持,缺乏市场化的经营经验,同时受到其现有资产规模的限制,改制后的科研单位能否达到预期的构想,尚有待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篇9

针对科研单位传统采购“两套体系”的管理问题,PI制下的科研采购,正面要求将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于整个采购流程。适时无论是非标准件采购,还是标准件采购,都需要严格参照《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规章制度要求,在质量认证的范围内,签订有质量约定条款的采购合同。与此同时,在采购过程中,研究组要做好采购验收工作,并于每年固定时间进行采购情况的业绩评价,方可规避“两套体系”问题的干扰。3.采购风险分析科研单位所采购工作,常见的有风险有计划风险、合同风险、验收风险、存贷风险、责任风险、预付款风险、合同欺诈风险、价格风险、延迟交货风险、技术进步风险和意外风险,这些风险,经常穿插在采购管理流程当中。譬如价格风险,由于采购时间风险、采购量少,但采购品种多,在短时间内很难在自由市场找到合适供应方,不利于价格的提前把控。这些风险的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科研单位在采购时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手段的滞后。

二、PI制下科研单位采购管理改进对策

1.采购模式改进

PI制下采购模式,赋予科研单位选择供应商时更为灵活的能力,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特征。相应的采购模式,有两种类型可供参考:第一种是联合采购模式,以某科研单位为例,该单位在实施体制改革后,推行“课题组核算制”,由数十家各种类型的科研单位,组成联合采购体,目的是降低分散采购时的综合成本,这种联合采购模式,对联合类别的细分要求比较高,必须在达成内部共识的基础上,汇总各类采购非标准件或者标准件的信息,建立完善的联合采购信息库,同时借助采购技术平台,动态跟踪供应商,以同步兼顾采购质量、安全和成本,有力弥补了分散采购成本过高的不足之处。第二种是基于联合采购的第三方JIT采购模式,这种采购模式是在联合采购的基础上,针对科研单位采购数量少、采购时间紧张、采购品种多的特点,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将适当数量的采购非标准件和标准件,交付到指定的科研单位。这种采购模式要求各家科研单位确定具体的仓储地点、服务时间和运输路线,在采购协议书中,提出长期提供服务的意愿,并将全部服务需求写入采购合同当中,由第三方执行监督检查。

2.采购质量改进

在选择合适采购模式的基础上,采购质量的把关,必须在围绕《9000标准》的前提下,按照以下步骤强化相关管理工作:首先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深化认识,研究单位的管理层,组织工作小组,担负采购工作质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责,将采购质量管理体系,灌输到各级员工;其次是设立基层质量工作人员,即质量员,结合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等,理顺采购的方向,根据科研需求,明确采购的质量标准,将质量管理制度深入到科研和采购工作当中;再次是质量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根据采购实际的质量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原因,通过内外部的共同致力,全面提高采购质量管理水平;最后是供应商的评定,包括供应商选择、供应业绩的评定,通过评定,了解采购质量的状况,对于存在质量弊端的采购环节,要及时责令排除,否则要重新考虑选择新的供应合作对象。

3.采购风险改进

根据科研单位采购风险的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采购质量问题,笔者认为采购交期、价格、售后服务,均为采购风险的主要症结点,因此PI制下采购风险改进,重点仍然需要从供应商合作关系入手。在选择供应商之际,要综合了解供应商的信誉、规模、技术等,科研单位应委派专业人员到供应商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在做出供应商整体评估之后,评选出在质量、交货、价格、技术、服务等方面比较有优势的供应商。在采购期间,尤其是在确定能够加大采购力度之后,要进一步论证供应商的合作态势,为采购风险控制提供明确方向。对于金额比较大的采购合作,在采购产品到货后,科研单位的采购审批部门,要参与验收,全程监督采购的情况,如果采购风险无法回避,则要围绕科研单位的利益,判断采购风险的责任所属,切实维护科研单位本身的利益,尽可能保持采购工作的正常开展,缩短风险爆发的时间。

三、结束语

篇10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科研单位为了保证科研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实现经营目标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贯穿于科研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组织措施;是由单位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为实现科研单位控制目标的过程。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未建立内控制度或内控制度不健全,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没有渗透到单位各个领域和各个操作环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都不够强,不少单位负责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内部控制,员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就更少了。有的科研单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应付外部审计,管理者权力失去制约,把应由集体决定的权力独揽一身,管理层风险意识差,对单位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各种国家政策及财经法规的执行不到位,日常工作中业务控制程序能否有效防范风险重视足够,使科研单位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面临经营、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的风险。

因此,当前要加强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认清科研单位自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起点和要点,因为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很强的特色,不同单位之间的内控制度差别很大,没有一套标准内控制度完全适合所有科研单位。因此科研单位必须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内控制度。

1、促进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守法是科研单位发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发展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科研单位内部控制要求科研单位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内,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单位的发展。

2、促进维护资产的安全

科研单位的资产,绝大部分是国有资产,是科研单位发展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内部控制,应当为保护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3、促进提高信息报告质量

可靠及时的信息报告质量能够为科研单位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科研单位管理决策,有利于上级管理部门对科研单位的了解和监督。

4、促进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不断提高科研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5、促进实现发展战略

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单位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科研单位的发展战略。

在将内控制度目标分解之后,制度的制定就必须围绕这些目标进行。为了保障制度能够有效运行,制度要与本单位组织机构相匹配。内控的的最高境界是将内控与单位组织机构整合为一体,是组织、机构、流程、环节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科研单位目前迫切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规定单位的纪律与组织架构,影响目标的制定,塑造单位文化并影响职工控制意识,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

(1)建立良好的单位治理机构和运行体制。根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使得每一项业务的完成,要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

(2)健全和加强内审机构,内部审计不仅仅是对单位内部各成员进行监督、评价,还应对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适应程度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建议,对单位各成员在履行职责过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对单位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建议。

(3)加强宣传培训,努力提高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吃透并运用到内部控制实务中去,还需要加强理念宣传,提高单位各成员对其认识。内部控制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使命和责任,是单位管理层和每一位员工的自觉行动。

(4)科研机构应当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科研的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完善人力资源引进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计划,制度和程序组织人力资源引进工作。遵循德才兼备和公开,公平,的公正原则,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科研单位应当依法与选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对于在产品,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掌握或涉及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或国家秘密的工作岗位,应当与该岗位员工签订有关岗位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

■二、风险评估

科研单位风险评估是科研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科研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科学研究是高风险的领域,投入产出很难成比例,所以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在分析了相关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以后,结合风险承受,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分析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的方法应对风险。

■三、控制活动

科研单位要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建立授权审批体系。对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审批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擅自改变集体决策。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会计法》及科研单位财务制度等相关财经法规,从而成为强有力的内部控制手段。要发挥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必须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包括依法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从业人员,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对会计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使之相互监督和制约;按规定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合理设计账户,登记会计帐簿,进行复式记帐,实施定期的对账、盘点与复核等程序。良好的会计系统工作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会计系统的最终结果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此,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针对每一项经济业务设计并使用适当的凭证和记录。为保证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真实完整及账实相符,应建立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的授权,并形成资产和记录的保管制;独立稽核,例行的复核与自动的查对;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工作轮换;独立检查,包括外部和内部审计等。科研单位在处理财务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程序办理,以防范各类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信息与沟通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离不开信息的支持。确保信息在科研单位内部有效进行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科研单位日常科研经营需要收集各种内部和外部信息,通过财务会计资料获取的各种信息,都要通过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在科研单位各管理层次,业务环节进行传递,重要的信息要及时传递给管理层。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科研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部控制监督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从具体事务分,还可以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业务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之中,切实保证内部控制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

在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全过程,覆盖科研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实现全过程,全员性控制,不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

2、重要性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并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3、制衡性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当在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机构或人员具有良好的独立性。

4、适应性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当与科研单位的规模,业务范围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调整。

5、成本效益原则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篇11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参考文献

[1] 吴明瑜.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8-359.

[2]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54.

[3] 郑存库.论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科技论坛,2003(4):11.

[4] 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25.

[5] 游兆彤,绍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4(4):34.

[6] 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4):78.

篇12

摘 要 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必须要明确自身财务管理的思路,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才能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当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财务管理 科研单位 措施 思路 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科技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和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其内部运行机制和资金运作方式等方面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当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就是要在认清形势的前提下,找出自身财务管理上的不足之处,转变传统财务管理思路,实施一系列加强措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在计划经济时代,科研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政府拨款是其主要经费来源,因此财务管理工作比较简单而单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科研单位的任务不再单一,资金来源也较为广泛,因此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受传统财务管理思路和模式的影响,当前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的需求。主要反映在财务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财务管理体系和经济核算体系还不够科学与完善、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比如说,在科研单位的财务决策中,财务人员不具备参与决策的权利,没有一定的决策地位,在计算科研项目的成本等方面时,没有按照经济核算的要求来进行,使得开发的项目成果难以获得应有的经济补偿。这些都对科研活动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阻碍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

二、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科学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财务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为重要。现阶段科研单位的研究活动逐渐与市场经济接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因此要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要转变财务管理的思路,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以及配置上要用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准确收集会计信息,准确分析财务报告,实现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资金和管理优势的全面提升。

(一)加强预算管理

科研单位要加强预算管理,首先就必须要转变完全由国家拨款来实现经费来源的观念,不仅要预算支出,还要做好收入的预算管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中来,开发和创新科技研究,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创造社会效益,以获得更为广泛的经费支持来源。以科研事业发展计划为目标,在国家相关财政政策的指导下,充分预算自身财务收支状况,并考虑到国家财力支持的范围,积极组织创造经费收入,合理有效的使用各项资金,彻底转变过去由国家包办科研单位财政经费的观念,做到自求经费、合理开支的平衡预算管理。

(二)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

当前科研单位的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要满足这种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科研单位应该建立起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对各种渠道的资金来源进行统一核算,合理计划各项支出,通过资金的统筹安排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要转变科研单位对经费收入的管理方式,即只进行预算内经费收入的财务管理,而在预算外经费收入的财务管理上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转变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分类从而确定经费支出的管理方式,而应该对科研单位的各种收支按照其性质进行重新分类,将各种支出和管理等权限予以明确,规范资金的统筹管理,以便各项收入和支出的具体情况能够准确全面的反映出来。

(三)完善成本核算的管理

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课题成本的核算。在这一过程中,科研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应市场运行机制转换的需求,来确定出切实可行且简单方面的成本核算方法。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管理,严格控制单位的各项成本费用和支出。依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结合项目任务书的预算将在科研活动中发生的所有费用进行分类,根据情况和性质的不同分类进行账务处理,将成本核算进行简化,并能将单位的成本费用真实全面的反映出来。并制定出健全的内部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措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来加强单位成本核算上的管理。

(四)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决策地位

经过科技体制的改革,科研单位也参与到市场中来进行各种市场经营活动。进行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依据就是经济预测,同时它必须要在财务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必须要扩展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提高财务管理部门的决策地位,使其能够参与到经济预测和经营决策的过程中来,这对科研单位正确确定和开发经营项目使其符合市场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三、结语

总之,在科技与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科研单位必须要适应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变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思路来做到财务管理的切实提高,对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艳.浅析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85.

篇13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1.4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衡量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和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比在大城市生活艰苦得多,且面临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难等问题。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艰苦,自身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缺乏与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三是普通农业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日趋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述原因不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单位的竞争力,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1.5农业科研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一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利用。二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开发、管理和推广人才匮乏。例如,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况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但工勤人员总数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工勤人员比例结构是不合理的,势必导致大事抢着干,小事没人干,都在争课题、抢项目,而田间试验工作任务却日趋繁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另外,正高级职称人员及博士学历人员比例较低,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知识型的市场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关键。

2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发挥最有利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有时也作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代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逊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竞争与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之根本保障。

3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围绕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灵魂,是人的行动指南。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进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人员的思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工作中的思想问题,调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细致、疏导的方法,不能用搞运动的方法,要保证5/6的科研时间,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科研组织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

要创造一个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优良环境。就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比较健全的人事管理机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针对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分布及激励环境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改善结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合理地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和推广人才。

3.3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是一个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产知识的机构,“终身教育”制度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速科研单位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应把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和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科研单位党政管理干部、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都应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多形式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但可以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考核、晋升制度

科研人员的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鼓励科研人员多作贡献的有力措施。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科研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探索性很强的复杂劳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考核干部一般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考勤,而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考绩。创造性的劳动是很难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应该着重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考核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质。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看学术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搞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应看其科研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年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但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不与人的年资成正比,据有关专家推算,科学家创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龄是36、37岁,因此,在考核、晋升科研人员的时候既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绝不能“论资排辈”以工龄去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应采取同行评议。不仅有所内专家参加,还要请所外专家评议,这可避免评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正当的人事关系。

3.5保障职工利益,重视激励机制

职工利益是构成单位利益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单位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利益,那么单位的整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单位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管理者应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单位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不按规定履行科研合同、违反有关科研管理规定、违背学术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做到赏罚分明,人人平等。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科技人员本身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目标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人的行动都与自身目标联系起来,而且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实行责、权、利挂钩,使职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行动有了方向,自觉地控制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榜样激励。

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奖勤罚懒”上明确责任制。通过开展“先进典型”、“发明创造”、“岗位标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类活动,树正气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员工爱岗如家、同舟共济。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经济激励。

使用金钱激励最直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单位采用增加奖金、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金额提高和其他与经济挂钩的奖励等经济激励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不可给员工制定难以实现的任务,否则员工会觉得获得奖励遥不可及。经济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变了经济收益只与职称、工龄、学历挂钩的现象,实现了按科研工作情况及绩效取酬,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劳有所获,从中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4)评判激励。

评判激励是指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对职工在一个阶段内的表现,要及时、公平地给予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出现问题的职工,正确客观地批评,激发其改正错误或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5)竞争激励。

竞赛能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促使人产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激发、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就是给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充实知识、培养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通过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方式,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4结语

篇14

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着大量的公益性农业基础研究任务,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节支重要使命,是建设新型国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发展,农业科研单位的经费由原来单一财政供给模式变为科研项目经费主要靠单位争取获得。这样,单位的研究经费规模不断增加,而相应的相关管理制度并没有及时跟进,致使大量的项目经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科研经费的有效利用,也限制了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工作的发展。所以,通过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以达到对国家的农业科研投入资金实行有效管控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现在,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执行的是单一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这种制度不能对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进行有效核算,更无法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于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到的科研专项资金,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没有办法对复杂的科研活动进行正确有效的核算,也无法有效的反应单位的科研投入效率和成果。

由于缺乏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使得单位科研专项资金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比如:农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重要课题承担人等,不需要考虑科研投入的成本高低问题,只需按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所要求的内容。而单位的管理者大都对资金的使用比较随意,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上级要求使用资金,对于购进的设备、材料物质等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必要性缺乏系统的论证,甚至是为了完成项目而购置,不需考虑产出问题,常常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影响农业科研资金的有效使用,也违背了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初衷。

(二)缺乏现代管理理念,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现在很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延续过去的模式,其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完成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核算记录统计等。而相应的管理监督功能不能或不被利用,甚至有的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配备不齐,存在一人多岗或无证上岗情况,导致岗位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因为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像科研业务部门一样成绩突出,导致一些单位的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重视,在财务管理观念, 管理方式转变方面及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持。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理念,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及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制约了单位科研活动的高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科研课题、科研项目等的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不严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的严密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单位的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质量。而在农业科研单位中,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在科研预算的编制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连续性。首先,编制项目预算的人不一定是项目或课题的承担者或具体实施人,那么,编出的项目预算往往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往往导致项目在具体实施时不得不变更预算。或者,编制预算的人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不重视,编制预算缺乏积极性,在没有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草草完成预算,严重影响项目预算的准确性、连续性。其次,对于项目的预算执行力不大,最终导致科研项目预算流于形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大,不严格按项目预算内容执行,也不按预算的计划进度使用资金,往往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最后,对于预算的监督缺乏力度,虽然单位也按要求建立了预算的管理制度,但是缺乏有效的跟踪监督,也造成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不能有效合理利用。

三、加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和有效措施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科研经费的筹集、分配和使用。单位应根据科研经费的渠道来源,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框架内,建立适应自己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制定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方法和细则,严格规范财务操作和管理流程。要树立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风险意识,构建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合理设置财务机构和财务岗位,明确机构和成员的职责权限,并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使单位的财务管理按设定的工作程序依法依规进行。对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对于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进单位的财务管理良性发展。

(二)做好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工作

农业科研单位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应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将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考虑编入总预算,科研项目和重要课题的预算编制,应由该项目或课题的管理人员及具体负责人负责编制,单位成立专门的预算审核领导小组,对科研项目及主要课题预算逐一审核。围绕单位的科研工作重点,本着科学、合理、有效、节约的原则,确定保留的科研项目,最后由项目具体负责人对项目预算进一步细化,形成具有操作性、便于执行的科研项目预算。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科研工作的进度,按计划合理使用资金,对于每一笔费用的支付,严格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另外,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科研项目预算的执行进行评价,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科研项目按期完成。

(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